走班制教学

2024-09-20

走班制教学(共12篇)

走班制教学 篇1

“走班制”教学,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 只不过是个新鲜的名词, 但对于教育教学模式来说, 却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何谓“走班制”?“走班制”最早起源于美国, 在欧美发达国家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已较为成熟, 但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所谓“走班制”, 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是不同的。兴趣主导与尊重个性差异是“走班制”的核心, 适合与可选择是“走班制”的关键词。

实施“走班制”教学有何必要性?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笔者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 从学校实际出发, 谈谈自己对“走班制”教学的一些认识, 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为什么必须实施走班制教学?

首先是培养全球化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显著提升, 但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国民素质和创新型人才是差距的关键, 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尤其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的痛, 解决此问题的钥匙即是教育的根本变革。教育培养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应是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理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 结合目前世界教育经验和当今中国国情, “走班制”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首选模式。

其次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众所周之, 学生爱好和擅长是不同的, 那么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必然不同;学生性格不同, 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同, 那么教师授课的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孔子早在五千年前即有“因材施教”的呐喊, 那么当今时代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标准件生产式的教学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成绩评价方式, 显然已经成为过去时。

最后是适应新高考指挥棒变革的要求。2015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科、自由组科的权力, 高校自主招生趋势也在扩大, 因此基础教育的学校必须提前作出相应的调整, 否则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二、走班制教学的冲击和挑战

“走班制”教学的出台, 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彻底更新, 势必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及全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 对学校的冲击和挑战

学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机构, “走班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面临全面重构的冲击和挑战。

1.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的不足。“走班制”下, 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室完全满足不了班额增多的需求, 而且现有的校舍布局, 不太适合选课走班, 学生上完一堂课, 得奔跑到下一间教室, 如果遇到下雨, 可能会被雨淋, 影响上课效果。班额增多, 势必会导致授课教师的增多, 很多学科面临师源严重不足的窘境, 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匮乏, 会日显突出。

2.学生的考勤和德育管理的难度加大。“分层走班”打破原来固定的行政班管理, 学生流动上课成为新常态, 如何动态适时管理学生的考勤,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宗旨, “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 但“走班制”下, 学生流动而分散, 一旦出现德育问题, 如何及时有效解决, 成为德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否则, 长此以往, 学校教育的功能势必会成为全社会的诟病。

3.班主任和导师之间的分工协作难以调和。“走班制”下, 行政班和教学班会并行存在, 班主任和导师需要默契配合, 但如何做到既分工明确, 又能及时有机协调, 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更好地对学生负责,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这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来说, 是一大全新的挑战。

4.课程重构和分层标准的制定。真正的走班是分层分类教学, 核心是课程建设。就像吃自助餐, 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菜品, 选择其实没有意义。真正的自助餐要有几十种上百种菜品, 而且要色香味俱全, 营养丰富, 这时的自助餐才是真正的自助餐。杭师大附中、青岛二中、北京十一学校都有200 门左右课程可以选择, 新课程不仅要有难度的差异, 更要有特色的差异, 无论如何, 首先是解决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其次才是解决学生的选择问题。分层走班绝不是分快慢班、实验班, 分层的依据不仅要看学生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还要听取学科教师的建议, 更要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走班制”下, 如何开设大量既让学生满意有特色的课程, 又能分层合理公平, 如何既能调动老师的热情和潜能, 还能让新课程适应校情和新高考的需要, 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5.师生评价方式的重构。“走班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单一成绩“甄别”和“选拔”, 会失去“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学校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如何让学生既能发挥个性空间, 又能尽快提升学习成绩?全面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分层走班”、导师制、课程重建, 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唯此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二) 对教师的冲击和挑战

笔者认为, “走班制”教学对学校的冲击是短时间的, 但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 长久的。

1.角色急待转变。“走班制”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教师也必须关注个体成长。每位教师的角色都必然发生重大改变, 教师要成为导师、咨询师、心理辅导师还有职业规划师。教师既要以身示范, 又要对学生实现高位引领;既要善于对话和交流, 又要善于尊重和倾听;既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又要时时学习, 完善自身, 和学生共同成长;既要积极开发特色课程, 又要有热情活力投身课堂。“走班制”教学中, 教师身兼多职,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如果不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精神乃至体力准备, 恐怕到时很难适应。

2.内功亟待提升。“走班制”下, 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加大, 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方法活、善学习的教师会大受欢迎, 甚至会门庭若市, 相反, 那些知识结构单一、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弱的教师则会大受冷落, 甚至门可罗雀。作为教师, 你准备好了迎接“走班制”的冲击吗?

3.工作量大增。“走班制”下, 大多数教师都会身兼多职, 还要时时充电, 有计划开发各式各样特色课程, 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 可以想象, 教师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定会大幅增加。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压榨, 多数教师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 如果不能尽快加强体质, 调整身心, 是无法适应高强度“走班制”教学冲击的。

(三) 对学生的冲击和挑战

应该说实施“走班制”教学, 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真正彰显, 自主选择权力会显著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会大幅提升, 交流的机会和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同一层次之间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更会越来越浓, 学生的潜能会被空前有效地激发出来。但家长和老师也不该盲目乐观, 要理性看待, “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1.盲目性。长期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 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隐藏或埋没, 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没有被合理开发和利用, 加之选课不仅要依据个人兴趣爱好, 还要结合高校专业的要求, 短时间内让学生做出长远的选择, 难免会出现盲目性。

2.不稳定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很难稳定, 选错课, 后悔了的情况会不时发生。

3.不适应性。“走班制”教学对那些基础薄、自主性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来说是严重的考验。流动上课, 没有班主任的时时约束和教诲, 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各位未来要走班的同学,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四) 对家庭的冲击和挑战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成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走班制”下, 由于学生的自主权力增强, 个性得到发挥, 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 势必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

1.家生矛盾。传统教育中, 更多的选择权在父母手中, 有些父母对子女包办代替太多, 甚至可以决定子女的前途和命运。但“走班制”下, 孩子需要父母能够时时引导自己, 发现自我, 挑战自我, 完善自我, 寻找最好的自我。观念落后, 缺少沟通交流, 不善倾听的家长会很难跟上孩子的步伐, 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2.家校冲突。近几年所有的学校已经取消了快慢班, 重点班。但分层走班, 会让部分家长产生误解, 以至不理解, 不支持, 不合作,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告状”的现象。

(五) 对社会的冲击和挑战

当今中国, 教育理想总是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虽然教育改革的愿望和宗旨是好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不可预知和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能否理解和支持, 舆论媒体能否正面报道, 客观评价, 都是摆在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走班制”是全球化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势在必行, 虽然对于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全社会来说, 还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走班制”洗礼, 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要全社会能积极面对, 同舟共济,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走班制”教学一定会走得更远。

三、对策

(一) 学校

局部试点, 稳步推进, 转变观念, 灵活应对。

提早制定周全详尽、可操作性的“走班制”教学方案, 设计出台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平台, 进行师生日常量化管理和考核, 并能及时反思和调整。

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智慧, 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交流会, 集思广益,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

运用灵活的管理技巧, 比如A班是弱班, 由管理型老师授课;C班是强班, 由学术型老师授课。

学生评价应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应课程开发、教学成绩、工作量、学生评价相结合。

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座, 适时派教师外出学习充电。

定期召开家长会, 答疑解惑,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师源和财政支持。

(二) 教师

1.更新观念, 做好准备, 适应角色变化, 积极修炼内功。

2.善于学习, 阅读“走班制”教学、教育学、心理学、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等相关书籍和文章。

3.根据个人性格能力和爱好, 有准备、有计划地设计符合校情和学情的特色课程。

4.正确养生, 提升体能, 以适应未来大工作量的考验。

(三) 学生

1.强化认识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和理想。

2.强化规划意识, 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 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人生规划。

3.强化合作意识, “走班制”下, 要和导师、班主任、同学、家长密切合作。

4.强化自律自觉意识, 减少依赖性和盲目性。

(四) 家庭

1.转变观念, 提升引导。

2.善于学习, 了解相关“走班制”信息, 聆听专家讲座, 及时转变观念。

3.善于倾听, 养成与子女沟通交流的习惯。

4.善于合作, 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

(五) 社会

媒体应该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评价, 利弊结合, 正面宣传。

2.定期制作“走班制”教学的相关报道和讲座, 扩大宣传力度, 打消社会顾虑。

“走班制”教学是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光明和希望, 但“走班制”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加之校情和学情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实践过程中, 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 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只要改革者有胆识、有魄力, 有义无反顾的信念, 能够群策群力, 大胆决断, 能够灵活应对, 及时反思调整, 那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终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走班制”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 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但“走班制”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尚处于试点阶段, 势必会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强力的冲击和挑战, 改革中, 学校应充分考虑国情、校情、师情、学情等因素, 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 趋利避害, 稳步推进, 最大限度发挥“走班制”的教育教学功效。

关键词:走班制,变革,自主,选择,分层,冲击,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海明.走班制教学成为课改趋势[J].教育, 2014 (4) .

[2]王芹.分层走班教学探究[J].管理学家, 2014 (5) .

[3]虞晓贞.全员走班制教学下学生评价方法的实践?[J].上海教育, 2015 (1) .

[4]王俊杰.新课改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8) .

[5]赵小雅.选课走班制:试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N].中国教育报, 2014-05-14.

走班制教学 篇2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转自http://blog.163.com/yxezfzh@126/blog/static/***65444105/

“分层走班制教学”学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10-09-25 18:15:21 阅读2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5、教学评价,以人为本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要“以人为本”,不能“以分为本”。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以认知评价为主,忽视对良好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注重“一刀切”,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方法单一,注重“定量”,忽视“定性”;评价过程单一,强调静态,忽视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评价结果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严重挫伤了中下层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是“绿色评价”,发展性评价,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评价项目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不仅重视认知评价,同时重视学生兴趣、信心、习惯、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见表

三、表

四、表

五、表六);二是突出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淡化评价的检查、选拔功能,各个层次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三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四是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我们的理念是:着力于多维评价,着眼于长远发展。分层次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层次教学班划分评价、学生成绩评价及教师绩效评价四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标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因此,在分层教学实验中,平时月考检测实行“分层式”,各个层次考题不同,即“一卷三层”,就是一份试卷中分为A层必做题,B层必做题和C层必做题,但都应体现双基。期中、期末采取“统一式”,作为层次班流动评价因素之一。

(2)学生成绩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方面,自评:互评:师评=3:3:4;主要评兴趣、信心、习惯、方法、知识点、思维能力、发展潜能及其它能力;先定量得分再化为定性结论的优秀、良好和合格三等。定量方面,原始成绩的四次平均分。

(3)教师绩效评价:①行政班评价:行政班平均分×50%+行政班及格率×30%+行政班优秀率×20%=行政班综合得分。②层次班评价:层次班平均分×50%+层次班及格率×30%+层次班优秀率×20%=层次班综合得分。③层次班教师评价。定性方面,师自评:学生评=5:5。定量方面,一是教学质量分,同层:(2个班期中综合分+2个班期末综合分)÷4=学期综合分,异层:(1个班期中综合分+1个班期末综合分)÷2=学期综合分 二是提升幅度分,同层:(2个班期中进退分+2个班期末进退分)÷4=学期提升分,异层:(1个班期中进退分+1个班期末进退分)÷2=学期提升分

同时,教师绩效评价方面还设立加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老师实行加分奖励制度。也就是对每学期积极参与教研、科研的教师视级别不同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制度,并以此作为该教师年终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每学期上公开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教师、在一些重要杂志和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学部举行的命题比赛、解题能力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等等,都可以加上相应的教学分值。

表三:教师课堂观察检核表

目 说

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

1、参与有关的活动

2、初步理解

3、真正理解并掌握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作业)

1、认真

2、一般

3、不认真

观察学生学习积极性(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

1、积极

2、一般

3、不积极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想法)

1、经常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1、能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有条有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1、强

2、一般

3、不足

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1、能

2、一般

3、很少 表四:看我今周的表现

姓 名

班 级

周 次

上课认真 ☆☆☆☆☆ 完成作业 ☆☆☆☆☆ 与人合作 ☆☆☆☆☆ 活动中表现 ☆☆☆☆☆ 自我整体评价

家 长 观 察 在孩子发生的变化或出现的情况前打√

()喜欢和家长谈论自己的数学教师和同学。()常常向家长谈起自己在数学课堂的表现。()乐于完成家庭作业。

()能够自觉地或根据教师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

(说明:表中涂星部分由同桌操作,“自我整体评价”由学生自己填写,家长观察部分由家长操作并签名。)表五:学习情况学生互评表

姓名: 是 不是 学习态度

他/她喜欢上数学课吗?

他/她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做的吗?

他/她上课认真吗?上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吗?

他/她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吗?

他/她总是很认真地完成作业吗?

学习策略

他/她喜欢查阅数学资料吗?

他/她在课后跟同学讨论数学吗?

在小组活动中,他/她经常主动提出问题吗?

他/她在学习中会想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总评

很好,我要向他/她学习。

不错,我相信他/她还可以做得更好。

他/她需要努力,需要帮助。

填表人

表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表。

名: ☆☆☆☆☆ ☆☆☆☆ ☆☆☆ 自觉预习

专心听讲

能提出合理、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积极思考

能积极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填表日期

上课大胆踊跃发言

6、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搞好分层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常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分层走班”教学初期,课前准备、班级管理、课后辅导、作业收发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很多困难。个别学生时常上课晚点、忙着赶课、心情浮躁。铃声响了,人数到不齐,物品带不齐,作业收不齐,影响了正常的上课。课后要找个别学生订正作业错误,也找不到人。为此,学部就如何加强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职责,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分层管理专门召开研讨会,明确各自的职责,争取管理工作不留漏洞,从而对“分层走班”教学管理进行了统一规范,具体办法是:(1)自备学习袋。针对刚开始分层时,经常有学生忘记书本,文具等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专用塑料文件袋,把分层上课所用的一切物品放在里面,即使遇到上室外课,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不遗漏学习用品。

(2)分层选干部。B层、C层次班分别推选举一个班长和两个学习长(每个行政班1个),A层次班每班一个学习长。他们负责层次班的课前准备检查、课间纪律的维护、作业收发,并向行政班班主任及时汇报同学的表现。

(3)分层上晚修。由于各层次班上课要求不同,作业不同,住宿班的学生如果回行政班上晚修,不便于老师下班辅导,分层上晚修后,对A班和B班的同学来说,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4)改变管理观念。分层教学需要所有老师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分层学年全体教师应团结协作,齐抓共管。首先,班主任除了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外,还要对调整流动的本班学生,配合原层次班任课教师和接收班教师对该部分学生的学情、习惯、特点进行密切交流,实现“无缝对接”;其次,分层学科任课教师每周保证同每个学生的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一次,如遇特殊情况要保持密切联系。每周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通过信息平台发短信汇报学生学情一次,每月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电话交流一至两次。第三,兼任分层学科科目的班主任有义务对班级内非自己所任教层次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必要指导。

三、“分层走班”,师生越走越精彩

1、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育学理论也认为,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更是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走班“教学,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比如,C层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并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给C层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补充思维拓展内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下等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下等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没兴趣,容易形成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等不良学习习惯。分层走班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也比以前主动了,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势。使大量的A、B层学生分别调到B、C层,逐步实现了“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

2、逐步改善了非智力因素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属于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态度等属于非智力因素。“分层走班”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使得每个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还能形成有效的评比与竞争;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既“解放”了优秀生,也“解放”了中等生,更“解放”了学困生,优秀生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作业,中等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学困生也不再是看客,减轻了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学习困境和学习焦虑苦闷中解脱出来(见表七)。表七:分层前与分层后学生课后疲劳发生率对比表

观察人次 早期疲劳率 显著疲劳率 总疲劳率 分层前 384 51.8 10.7 62.5 分层后 384 32.6 1.3 33.9 分层前与分层后的差值

-19.2 -9.4 -28.6

表中数据说明,分层教学学生疲劳率的发生比传统教学要低得多。所以,分层教学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改善和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有效值大幅度提升,各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例如,学生对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满意程度,A、B、C三层均达95%以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前后,例如C班已由75%提高到96%以上;自评能力提高程度:分层前后,如B班则由70%提高到90%以上;作业减负满意度:分层前后,A班由58%提高到90%以上。

3、进一步优化了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习惯,通过学习方法的分类指导,同学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例如,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规范书写作业的习惯,课上自觉提问的习惯。另一方面,老师分层备课时针对各层学生相应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讲解思路、寻找规律、讨论疑难、分析错误的机会,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效率。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强化,肯问、好问,会问、善问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学习的进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无疑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分层走班”教学,由于学生在比较平等、轻松,没有压迫感的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所以“问题”意识日益得到了强化,养成了肯问、好问的习惯,提高了会问、善问的能力,既能“有疑处见疑”,又能“无疑处见疑”。

4、全面提高了学习成绩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所以“分层走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所有的学生经过“分层走班”教学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较大的提高。三年的“分层走班”教学,正逐步朝这个目标迈进。现在,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各层次的学生压力减小,身心愉悦,形成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强的“问题”意识,有力的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值。从下面数据对比中(见表

八、表

九、表十)可以看出,六年级上学期三次测试各层次的学生数学成绩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表八:六年级数学期初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50%)及格率(30%)优秀率(20%)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C2 36 36 100 88.6 C3 29 29 100

C4 29 29 100

C5 29 29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4 33

0 B4 23 23

0 A1 16 16

0 21.1 A2 13 13

0

年级平均 314 314

表九: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4.5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9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3

B3 33 33

B4 24 24 100 62.5 A1 16 16 37.5 0 A2 12 12 年级平均 313 312

表十: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7.3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3 32

B4 23 23 100

A1 16 15 63.4 60

A2 12 12 100 25

年级平均 312 310

因而B层每学期结束后都有部分学生升入C层,甚至A层也有个别同学直接升入C层,C层队伍不断壮大。还是以第一批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六年级为例,经过三年“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各个层次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四年级刚分层时的起始成绩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较好的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A层的进步特别明显,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19.5分,及格率提高了,优秀率提高了;B层的教学瓶颈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9.8分,及格率提高了15.6个%,优秀率提高了,从而在4个B层次班中又扩展出一个C层次班;C层的优生率大幅度提高,95分以上的学生占85%。所以,现在A层和B层学生正明显减少,特别是A层学生,现在每个班只有11至12人,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分层前的第四和第五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四、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36人次;而分层后参加的第六、第七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四、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99人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获奖等级上也有了突破,共有4人次获全国二等奖,2人次获深圳市特等奖。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挑战。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通过“分层教学”的培训、自学教学理论、交流研讨和教学实践,一方面,老师们的数学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彻底摒弃了“分数至上、见分不见人”的数学质量观,树立了“学生个个都可爱,数学人人都能学”以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础”的数学质量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促使教师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2007年9月以来,参加“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的老师,共撰写经验总结或案例70余篇,交流或获奖论文十余篇,有45人次获得国家级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辅导员证书,2人次获深圳市优秀教练员证书。现在,“分层走班”教学不仅成为高段数学老师的专业生活状态,也已经成为学部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和源动力。

四、“分层走班”,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思索

走班制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走班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23-01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習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 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 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需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 “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3 “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4 “走班制”教学的具体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校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学习:就是在选课选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学生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

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

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第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老师。

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前公示学生所去学习的班级。

5 实施“走班制”对学生的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4

一、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提出

北京市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2004年后进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中学校因为设备、师资等方面原因, 没有完全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 学生家庭不同的经济状况及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我校生源不仅有来自城镇的学生, 还有来自农村的学生, 更有民族班学生、外籍学生,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2004年, 我们依据当时的教材内容对高一新生进行过摸底调查。调查显示, 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差异更悬殊。2006级更换教材后, 我们又重新设计了调查内容。通过两次调查的对比, 我们发现, 虽然2006级高一学生的整体水平比2004级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明显, 分布更不均衡。

在现行的行政班授课制下, 由于受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我们虽然也曾尝试过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班级内部分层的教学方式, 但感觉教学效果难如预期。并且面对学生越来越大的差异, 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很难满足多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 我们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小班制、个别化教学, 于是便尝试进行走班制的分层教学, 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可能。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我们选择了以下分层教学方案: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三层 (基础层A、提高层B和发展层C) , 按照不同的层次重新组合为三个新的教学单位, 分别上课。

1. 学生分层,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在实施分层前, 教师将分层的意义和对每一层的安排向学生详细介绍, 做好分层前的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 虽然每一层的学习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模块考核和会考题目也不一样, 但会考的成绩具有同样的作用, 并且各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重要的是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各班的报名情况进行适当微调, 将每一个新的教学单位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内, 尽可能避免人多机少或机多人少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 层次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教学后,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层次的调整。

2. 内容分层, 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将学生分层之后, 教师根据对每层学生的调查统计,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基本原则是:压缩、删减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和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每层学生学习哪些内容、进度如何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根据每层的不同情况而定。唯一限定的是, 不管哪层的学生, 都必须至少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并通过会考。

3. 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 我们参照新课标, 逐渐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并尝试实行纵向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信息技术会考, 以一次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后, 我们尝试进行形成性评价, 比如每个模块安排1~2次考核, 并以学生上机完成作品的情况以及一定间隔后学生的进步指数给出评定, 最终将这些考核评价折合到会考成绩之中。进行笔试时, 每层也根据他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分别出题, 并适当减少笔试在会考成绩中的比重。这样, 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上, 减少了“为考试而考试”的功利性。

三、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效果及思考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可忽视的较大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 这是解决学生差异的有效措施之一。

1. 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首先, 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技能及兴趣选择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当的学生聚到了一起, 激发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 学生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 这是一次挑战, 更是一次新的探索。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定位同时也需要转变。教师必须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况, 并根据这些情况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交流探讨,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2. 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前, 虽然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及班内分层指导的尝试, 但总是存在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有认为教学内容已经掌握而不学的, 有因听不懂而放弃的, 还有一些学生处于“伪学习”状态。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课堂。

分层教学后, 一是课堂好组织了。基本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 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授课和辅导上。二是内容好安排了。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的水平大致相当, 教学内容容易确定, 学生大部分能够听进去、学进去。三是学习状态逐渐好转。相近水平的学生聚在一起, 他们之间就有了可比性, 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 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四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以前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并主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问题及思考

经过两年多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们总结出以下进行分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必须对学生进行彻底的摸底调查, 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 全面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经验等, 了解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必要时, 也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前期评估。

(2) 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要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 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 在层次选择和内容安排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绝不能因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而歧视学生。

(3) 要做好充分的分层动员。在分层前要向学生、家长及教师说明学生的总体状况, 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分层的意义和必要性。只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分层才能顺利实施。

(4)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一些变化较大的学生, 允许他们适时调整层次。

(5) 要做好考评工作, 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方式,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关注学生的变化,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6) 要注意分层教学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 如管理问题、教师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等。

四、新课程的挑战和尝试

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出发点, 新课程的实施给分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数。下面仅就必修模块, 简要谈一下新课程的变化及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1. 新课程的变化及其与现实的差异

与以往相比, 新课程内容明显增多, 知识覆盖范围明显增大, 同时难度加大, 对学生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但是, 学生的总体情况与以往相比, 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显然, 新课程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新课标下的教学, 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 已经假定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但这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异。详细比较高一新教材与学生初中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发现, 仅就知识与技能来说, 即使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初中所学的内容, 也难以完全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即使学生已经达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 从新教材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来看, 其知识容量比以往一个学年的还多, 课程中又安排了不少体验、实践和探索活动, 而实际最多仅有34课时, 课时数显然不够。此外, 必修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 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 而是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改变。

2. 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针对必修模块,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统计显示, 仅有约1/4的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我们同样按照学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 并重点对接近课标要求的C层进行了优化, 创设一个与新课标要求接近的学生环境, 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 探索在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的经验。

对于A、B层学生而言, 则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或伸缩, 适当安排课程中的活动, 适度调整实践任务的难度, 在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环境,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对于A、B两层, 还应该关注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如何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真空”?我们认为, 需要根据每层学生的情况适当补课。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必须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并逐步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切忌贪多求全。此外, 教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比如, 有针对性地将一些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制成帮助文件, 有选择性地搜集一些拓展资料, 如范例和操作步骤等, 整理成文件或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 使学生随时能够找到帮助。教师还要对部分学生进行详细的学习指导。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 我们尝试进行两节连排上课, 不仅利于保持课程的连贯性, 也节省了开、关机和来去机房的时间, 增加了不少实际可用的课堂时间。同时, 两节连排也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能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 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较大的实践任务。

总之,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就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选择, 在选择中自我认识、自己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最终实现自主、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 如何将步伐调到新课程的谐振点上, 还需要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心血。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去研究、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9) .

[2]吴乔.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4, (10) .

[3]高志凌, 周圣山.浅谈教学中的分层[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6) .

[4]周卫东, 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2005, (3) .

[5]陈元保, 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6]隋立国, 谷广文.走班式分层教学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研究与实验[J].新课程研究, 2005, (3) .

[7]倪志刚.初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5) .

[8]董丽丽, 周圣山, 解维轩.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2) .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篇5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来源

课件 w.5 Y  K J.O M 4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我校将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试验,开展分类教学的探索。

二、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2.为满足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每个年级的建制在10个班左右,学校每年招生规模在500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600人这间,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有一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数量不少的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另外还招收各类音美特长生。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升。3.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使得实际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强,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加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乐趣。

三、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师资条件的优势

我校高级教师数量多,现有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2名,超过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的一半。学校已形成了一批中青年教育教学骨干,现有宜昌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宜昌市青蓝工程培养教师2名。学校还有8名学科首席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强,这是我校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一大优势。2.先进的教育设施

我校在2011年5月成为宜昌市市级示范高中。学校现有1栋现代化教学楼,每个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有1栋现实验楼,含8个理化生实验教室和多个准备间,有1栋科技楼,内设有3个教室、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图书室、三个画室、多个音乐教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功能教室,有1个室内体育馆栋。现在,新的田径场和篮球场正建设施工之中。学校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二)不利条件 1.教育教观念保守

近年来,我校在立德树人、高考质量方面成绩突出,学生、家长、社会认同度高,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了很好的办学效益。老师们比较习惯于已经形成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担心课程改革可能会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另外,老师们走出去学习的少,对新的教育理念虽有了解,但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创新意识、创新应用能力不强。2.硬件设备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学校硬件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主要包括学校的一些功能教室比如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有些比较陈旧,学生实验用器材不够齐全,学生机房电脑等设备陈旧,学校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还处处于建设和添置之中,另外,学校教室数量比较偏紧,这些都会对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四、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分三步走,先试点,再全面展开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班级进行单一学科进行走班教学试验。2015年下半年其中考试后,在高一年级进行两门学科分层走班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制验教学试验。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2016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

(二)2015年数学走班教学试验方案:

1.计划参与走班教学试验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1到9共9个班,科目是数学。其它学科学科暂不进行走班教学试验。同时,高一年级的现有9个行政班建制不变。

2.高一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将高一年级的9个班的数学教学分为三个数学教学组,每个组根据中考数学成绩分为A、B、三个层次,A层次成绩较好,B层次成绩中等,层次成绩较差。每次数学课同一教学组的三个层次的三个班同时上课(含自己习课),上课地点在科技楼的三个教室。同层次的教学班共用一个教室,即A1、A2、A3三个班在同一间教室,B1、B2、B3三个班在同一间教室,1、2、3三个班共用同一间教室。三个数学教学组的上课时间是分开的。3.走班学科教学班的日常管理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 4.备课长负责,备课组内教师实行分层备课,分层教学。5.编排课表(课表主要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基本要求)由教务处与年级组协调进行。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多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其它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负责。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可以降层。(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4)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5)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搞好分层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常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分层走班”教学初期,教学班与行政班要注意协调,统一要求,形成规范,养成习惯。教科室 2015-9-1 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来源

走班制教学 篇6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校本课程教案的检查、校本课程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走班制学习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设的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了被评价的主体。

初中英语走班制差异教学新尝试 篇7

一、由学生自主选课,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后, 学生根据自身对英语的兴趣, 并结合学业成绩, 自主选择英语教学班级。以往的差异教学是在同一班级、同一课堂里进行, 优等生被划到A班, 略为弱些的分别被划到B班和C班。而走班制自主选课英语教学需要按层次进行分班, 优等生被划到C班, 略为弱些的分别为被划到B班和A班。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中A代表优等的观念, 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而且也为他们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例如学生M, 上初中前就没学过英语, 一学期结束, 英语成绩只有20多分。教师通过家访、与学生谈话后, 发现M学生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都属于优等。如果在C班学习英语, 担心他会失去上进心, 因此教师努力说服他进英语B班, 希望他的英语成绩能在全班同学的影响和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学生M觉得自己基础太差, 在B班学习压力会更大, 因此不想进B班。

教师知道学生M的想法后, 首先与学生M的父母沟通, 希望他们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然后再和各位教师协调, 多给学生M一些鼓励和帮助。最后, M选择了英语A班。在A班他也属于基础较差的一位。根据他的情况和A班的整体情况, 教师从语音、朗读、语法着手, 带着他和A班的学生一起努力。一个学期后,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针对学习层次, 设置差异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自主选课后, 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在设置目标时, 一定要在基础目标的前提下, 全面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特征, 根据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等信息,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同一层次的课堂上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英语的学习过程, 从而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的教学为例, 所授班级是B和A层次。两个班级进行选课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有针对性, 如要求B、A两个班的学生把课文中画出的词组译成中文, B班学生完成每段的Meaning, 并提出每段的Questions, 而A班是熟读词组, 听录音朗读课文。对每个班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后, 再进行整体教学。

(一) B班的教学

Step 1:介绍各种国际慈善机构及他们对于人类的帮助。 (做到快速和简洁)

Step 2:听录音, 反复朗读 (打开书本) , 回答问题 (Lines 1~6) 。

(1) How many people does blindness affect around the world?

(2) Where are they mostly from?

Why don’t some people receive medical treatment?

Step 3:听录音, 填写表格 (Lines 10~26) 。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 B班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用短语概述文章的段落意思。

Line 1~6: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

Line 7~15:The work of ORIBS.

Line 16~20:Dr.Ma’s work and his feeling.

Line 21~26:Dr.Ma’s hope.

最后, B班学生还通过首字母填空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二) A班的教学

A班整体基础较弱, 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操练课文中的词汇、句型, 由浅入深不断扩大课上学生活动的广度。

Step 1:与B班相同, A班学生复习Welcome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Step 2:词组学习, 引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学生自己试着解释,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Step 3:听磁带, 用Ture (T) 或False (F) 回答问题。

(1) All the eye problems can be cured or prevented.

(2) Many people can not afford to go to hospital.

(3) The plane is used as a hospital and teaching center.

(4) ORIBS is a business that helps blind people.

(5) Local doctors and nurses can help people in poor areas after learning from ORIBS doctors.

(6) Dr.Ma operated on 154 patients during his last visit.

听两遍后, A班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 略有困难。教师就让他们打开书本, 大声地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这六道题的答案。

听磁带和朗读检测了学生听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Step 4: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Step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行比赛。

A班的阅读课教学, 由于过程较简单, 因此以读为主, 来帮助学生读懂词汇、句子和篇章;以指导和鼓励为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走班制差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环境下, 学习层次和氛围的差异更能让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都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和活动方式, 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 学习信心得到了加强, 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有序性的提高, 更好地利用差异, 共享差异, 变这种个体差异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选课制的英语教学, 课堂效率得到了整体提高, 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容易达成教学环境中学习目的的完成。

走班制差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有着明显的优势, 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

第一,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下, 学生自主选课后, 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显著。换言之, 每个班都有学困生存在。比如在英语基础整体较好的B班, 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高要求、快节奏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逐渐被拉大,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自信心颇受打击。

第二,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下, 不同班级之间的学习氛围差别显著。例如, 在A班,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 学习起来很吃力, 学生之间更不可能像C班的学生那样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如此不同的学习气氛, 很容易造成班级与班级之间英语学习差异的不断扩大, 导致学生成绩分化更加明显。

走班制教学 篇8

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呈现负增长和结构多元化趋势, 就江苏生源来说, 目前至少有五类生源, 普通高中生源中有未参加高考的提前单招生、高考统招生和高考注册生三种, 中职生源中有对口单招生和注册生等。

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工类、环保类、食药类及农林类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职业素质课) 。由于地区差异, 高考模式不同, 不同生源的学生化学知识基础、实验技能水平差异颇大。传统的一刀切, 齐步走的行政班教学会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化学学习没新意、没挑战性。学习困难生会因教学难度高不可攀而厌学, 很容易对化学的学习自暴自弃,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化学学习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去到相应层次的班级上课, 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走班制的分层教学模式承认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 将客观差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化学课程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的实践

(一) 学生分层

1. 首次分层

2015年9月, 我们组织了对2015级环保类、化工类、食药类专业的化学入学摸底测试和实名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以环保类三个专业为试点, 根据入学摸底成绩, 结合问卷调查中入学前的化学学习情况和学生个人意愿, 通过综合分析, 将三个专业的所有学生, 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次35人, B层42人, C层次28人。为避免从字面上直接读出层次差别, 我们把班级建成化学 (一) 班、化学 (二) 班、化学 (三) 班。因目前实行化学课程走班分层授课, 所以由三个教师同一时间在不同的教室 (实训室)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

2. 动态分层

我校环保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为一年, 在这一年的学生学习分层中将实行动态管理。基础化学学习结束后, 根据期中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及学习过程表现, 实行末位淘汰循环制, 进入第2学期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总体原则是 (一) 班的后十名进入 (二) 班; (二) 班的前十名进入 (一) 班; (二) 班的后十名进入 (三) 班; (三) 班的前十名进入 (二) 班。

(二) “走班”分层的教学实施

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分层实施

根据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基础课 (职业素质课) 的要求, 确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习惯和潜力, 对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A层学生分层后着重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探究能力;B层学生分层后着重加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升;C层学生着重激发兴趣, 让学生对化学学习减少恐惧, 肯记肯做, 做到熟记反应方程式、物质性质、计算公式及其使用方法等, 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上A层以启发—探究—自学为主要方法, 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则采用启发—探究—讲解为主要方法, 目的是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则采用低起点、慢节奏、多反馈、段段清的方法, 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感兴趣。

2. 分层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每门课程教学必备的基础教学资源。一年中, 化学课程建设了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标准、课程教案、实训指导、教学视频 (微课为主) 、参考资料、问题解答、作业考试等网络课程资源。学生按专业行政班网上注册, 网上学习则按化学 (一) (二) (三) 教学班进行。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层次班级学习要求、学习时间不同。同时相关学习内容设定为必学和选学, 作业和考试设定为必做和选做。课程资源分类发布到相应层次的班级, 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规定其不同的网络学习时间。

3. 考核方式的分层实施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是采用同一标准还是分级标准一直是职业院校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标准和方式进行评价, 则失去了分层教学的意义, 但是对同一行政班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评价, 则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有失公允。我们对走班分层教学评价的总体原则仍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期中及阶段测试时各层次试卷难度不同, 期终测试时则采用同一试卷, 但同一试卷上分基础题与提高题, 基础题为必答题, 提高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我们在化学分析技术课程考核中, 将“化学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生分层考核对接, 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限报等级的方式。A层学生可报考化学分析工高级工证书, B层学生的报考等级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确定, C层学生只能报考中级工, 在中级工通过的基础上, 经申请可免费报考高级工。

三、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效果与思考

(一)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的初步效果

对2015级环保类专业实施的分层教学, 取得初步效果。纵向比较, 就化学分析技术课程而言, 难度相当的期末试卷, 通过加权比较发现, 2015级学生的优秀率 (90分以上) 和及格率分别高出4.7%和7.3%。横向与化工、食药类专业2015级学生比较, 无论是期末考试成绩还是“化学分析工”的获证率, 加权比较后, 发现分别高出8.4%和3.6%。比较分层走班教学与常规班级授课,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好, 27%的学生认为较好, 12%的学生认为一般, 也有8%的学生更喜欢常规授课制。

(二) 走班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走班分层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 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优秀生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低效学习, 中等生有了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 学困生也不再是“看客”, 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学习, 减轻了心理压力, 从学习困境和焦虑、苦闷中解脱出来。分层学习环境既提高了优秀生, 也培养了中等生, 更帮助了学困生, 即分层走班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 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意识

在同一层次的教学班中, 学生的化学成绩相差较小, 每一位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只有努力学习, 才能不落人后,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分层中实行动态分层的末位淘汰循环制, 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 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走班分层教学的思考

(一) 设置合理分层规模

设置合理分层规模。课程分成A、B、C三个层次班级“走班”教学, 同一时间内, 将有三个教学班在不同地点上同一门课程, 学校必须有配套的教学资源, 尤其是师资和实训条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实训条件限制, 在实验授课时不能同时进行, 只能利用自习时间进行。因此合适的分层规模才能便于进行科学的运行管理。

(二) 关注C层班级的管理

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班由不同班级的学生重新组班, 教学管理上打破常规。不同行政班的学生重组后, C层班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较差, 在一起还会相互影响, 所以, C班学生需要有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分层时C班学生的人数尽量偏少。教师层面也可能存在少数教师不愿到C班上课的现象, 因此在教师的配备上要选配师德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 以适应C班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需求。

(三) 分层教学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对走班分层教学的组织和运行制度化。通过对实践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 在分层教学上形成相应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方案。建立最适合学情、校情的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教学标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模式, 并对分层教学建档建制, 使“走班制”分层教学理论更加完善, 更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对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模式, 专家、教师、学生及家长认同不一, 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才是学校该做的。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面对生源主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职业规划个性化的趋势, 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质量、特色吸引生源, 紧密对接社会, 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人才分类培养、课程分层教学能正视这些差异和变化, 必将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

摘要:化学类课程是理工农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针对高职生源多元化的现状,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实施了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 从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分层及数字化资源建设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总结了走班分层教学实施的初步效果, 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分层教学,走班制,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坚.分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化学, 2015 (1) :4-5.

[2]李燕.高职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4 (27) :162-163.

走班制教学 篇9

教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学兴趣。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

心学法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充分挖掘

每个学生的潜力, 使教学过程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 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了这一教学方法效能的发挥, 而走班制教学则为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走班制教学模式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 教师按规定的时间、地点, 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 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明显的缺点:第一, 重视统一要求, 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第二, 课堂上学生活动少,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 只强调传授现成的知识, 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第四, 由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 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少, 容易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第五, 容易养成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 必须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而走班制教学正是对这种教学模式最好的补充。

走班制教学即采取“教我所长, 学我所爱”的技能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擅长来开设技能教学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技能教学课程, 以达到教师“亮己所长, 教己所长”, 学生“选我所爱, 学我所爱”的教学目的。在职校采取这一教学模式, 有着诸多的优点。

首先, 许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 实行“走班制”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科目上课。这样既让优生“吃饱”, 又避免了“学困生”掉队。这种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学生更多人性化关注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其二, 走班制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除学习成绩外, 其他兴趣爱好、意志力、性格、品质、态度、行为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但他们当中不乏有潜力者和有创造力者。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智力方面优势的同时促进这种优势向其他领域迁移,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释放, 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三, 走班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行走班制教学可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观念,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 激励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虽然走班制教学模式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缺点, 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 真正实现愉悦式教学, 发挥教学的最大功率。

二、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也称分层目标教学法, 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 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同进也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下面以CAD教学为例, 对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加以说明。

1. 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分层目标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 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分成好、中、差不同的层次, 以利于动态教学。对每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分浅、中、深三个层次。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深度, 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准备, 力求使每个学生均能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对于CAD这门课程, 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 制定适合职校生的教学目标, 分解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起点, 再加以深化,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以实施。

2. 分层授课与分层辅导结合

分层授课指教师在具体讲解时, 区分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针对CAD课程的特殊性, 它主要以学习基本的绘图命令和技巧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所以在授课时, 大约花1/3~1/2的时间集中授课, 介绍“绘图”、“修改”、“标注”三个工具栏图标中相关命令的使用。以直观的方式导入课题, 边演示边讲解, 着眼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图命令,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CAD教学中, 课堂练习占总课时的1/2~2/3。在辅导的过程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重复授课, 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后讲解, 力求让每一个同学每一堂课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精讲精练, 做到灵活运用所学命令来绘图,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优秀层次的学生少讲多练, 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其使用命令和操作技巧的能力。

3. 分层训练

课堂训练是分层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特别对于CAD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 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 合适的训练方法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次新授课安排的练习中, 准备相应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把练习分成基本练习和巩固加深两部分。对基本练习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 而巩固加深部分作为选做题, 每完成一题作相应的记录。总之, 借助于练习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层教学法与走班制教学的结合运用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而走班制教学则为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首先, 走班制教学制度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班级授课制是把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 对于不同的课程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 不可避免地存在个别同学没兴趣, 上课不专心或做小动作、讲话而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学生即使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 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 不可能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而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 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教师可以选教自己擅长的课, 学生可以选学自己喜爱的课。选我所爱, 学我所爱。如在CAD教学中, 不少同学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 能主动钻研, 对于同一图案寻求不同的绘图方法, 力争以最快捷的方法完成图形的绘制, 同时在绘图过程中也增强了读图能力, 机械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 走班制教学制度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班级授课制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教师完成新授课时间是够的, 但对于专业课, 特别是像CAD这样操作能力较强的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练。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若不能在当天通过自身的练习得到强化, 往往到了第二天有很多东西都忘记了, 又需要重复讲解, 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在CAD教学中的初学绘图命令时, 教师在讲完一个命令的使用方法后, 对于教师的演示操作学生能看懂, 若能及时在演示之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和个别辅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需要时间上的保证。又如在介绍完所有命令后学生要练习大量的零件图抄画, 有些复杂的图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若是按一般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情况下一节课下来只能完成极小一部分, 等下次再拿起来画时, 学生就缺少了一种激情。而走班制教学是专门安排两个下午作为走班教学时间, 这样教师可能采取与一般模式不同的方法, 就是在讲解的基础上多提供时间让学生练习。

再次, 走班制教学特有的考核制度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走班制教学,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可制定一系列考核制度, 如技能鉴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初级:以入门为主, 重在吸引、激发学生对该项技能的兴趣;中级:以实用为目标, 学生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该项技能, 体现出专业训练的素养;高级:体现尖子水平, 培养蓝领精英。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 让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通过考核, 发现自己的不足, 找出与他人的差距,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向更高层次 (高级) 进军。有了目标, 在学习中他们才会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才能学得更精, 更扎实。

走班制教学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强调育人为本, 即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方针的出台主要是基于学生因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状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学科分化现状。面对此情形,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 尤其是农村初中限于自身的软、硬件配备, 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颇为无奈地采取了传统班级授课方式, 即面对全体学生, 统一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资料、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等常规性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无法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面对学校软、硬件配备与不同层次学生寻求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校以《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为理论依据, 同时深刻领会2012年8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48号) , 并借助于衢州市柯城区“名校托管、一校两区”管理模式施行的契机, 利用衢州市兴华中学本部强大的软、硬件配备, 在农村校区九年级中展开了部分学科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尝试。我们将以此为研究, 逐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改方针、培养优质人才、反哺兴华中学本部、拓新教育管理模式的目的。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我校的一项重大教学改革, 在经过理论上的分析及专家的指导后, 我校结合“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的特色以及学校目前的实际状况, 初步拟订了《兴华中学农村校区走班制分层教学方案 (试行) 》, 并结合该方案进行了前期设定与筹备。

(一) 确定试点班级及分层科目

由于我校从未开展过走班制分层教学, 因此, 自2012年开始在九年级 (共两个行政班) 进行了试点。结合学生能力差异表现及部分学科分化较为明显的现状, 我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中进行了走班制分层教学尝试, 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自愿为原则, 鼓励学生选择一到两项兴趣小组活动。

(二) 提出学生分层划分依据

学生分层综合考量的依据是:学生意愿、综合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潜力、教师推荐等。我们力争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测评, 并将其分成两个学习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

基础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接受能力较弱, 学习比较自觉或自觉性不高, 成绩有待于提高;教师观察后的判断是合格或尚需努力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一般;学生自我抱负水平一般。

提高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自觉, 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教师观察后的判断是优秀的;家长对子女有着良好期望;学生自我抱负水平比较高。

(三) 明确教学班和行政班的职能范围

在进行走班分层教学的同时, 原行政班的教育职能也不容忽视。因此, 在划分教学班与行政班职能范围时, 我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行政班的职能权限。

行政班的职能范围包括对学生晨跑、用餐、早读、早操、升旗、大课间、课间休息、午间管理、作业整理、晚就寝等时段的管理。

教学班的职能范围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教学管理及课后的辅导、评价等。

(四) 制订走班教学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在于各层次班级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 我校在配备教学班任课教师时拟采取交叉分层任教的原则, 即每一位任课教师既要担任提高层次教学班的教学, 又要担任基础层次教学班的教学。目的是既让每一位教师承担较为均衡的教学任务, 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 又利于学校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有效地消除所谓的“好老师教好学生”的误会。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差异, 但各层次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不应有太大差距。事实上, 基础层次的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升。

(五) 寻求各界支持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各界的不同意见, 尤其分层教学是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更易遭到家长和社会的质疑。因此, 我校在前期筹备中, 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来自各界的支持。

1.学生层面。分层教学实施的关键, 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每一位学生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明确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 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在分层前, 我校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告知学生,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自我评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

自我选择。同时,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判, 任课教师也要及时与之交流,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

2.家长层面。我校在分层教学前, 组织了主题家长会, 告知家长学校改革教学方式的目的和利弊, 并了解了家长对走班分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还引导家长客观分析自己的孩子, 帮助孩子正确选择层次, 形成良性互动。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经历了前期筹备之后, 我校于2012年2月正式开始了走班分层教学尝试。在这一过程中, 我校就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两方面展开了长期研究。

(一) 有关教学管理的要求

在《兴华中学农村校区走班制分层教学方案 (试行) 》中, 我校明确了今后阶段试点班级任课教师的职责, 也提出了试点班级任课教师在教学常规中的四个分层。

1. 备课分层。

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首先要做到目标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 教师要对所教知识以及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分层,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时, 考虑到教师任务可能过重, 我校参照了《兴华中学AB班分层要求》, 允许教师直接在同一份教案中标注出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环节及内容。另外, 也邀请兴华中学本部学科专业指导小组对教师教案进行合理性评析, 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备课合理。

2. 上课分层。

任课教师在教授同一内容时,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基础班教学应强化巩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设计问题应较简单, 梯度小, 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感受成功喜悦为主。在提高班教学时, 所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一定梯度,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让学生通过努力感受成功、创设班级竞争氛围为主。

由于我校八年级各学科均仅有一名教师任教, 因此我校将通过三种形式确保教师上课的合理分层。其一, 依据《兴华中学听课制度》, 采取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规定有关的领导每周至少听课一节及以上;其二, 充分发挥学科组教研合力, 每两周组织一次课例观摩, 并上交观摩总结;其三, 每月由兴华中学本部组织一次学科专业指导活动, 专门指导试点班级分层教学的开展。

3. 作业分层。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对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如基础班作业以基础题为主, 加部分理解、应用题型, 以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为标准, 如果部分学生学有余力, 可主动申请完成部分提高班习题。而提高班作业布置则应补充部分能力提高题, 如果学有余力, 还可依自愿原则适当补充学辅资料。

4. 评价分层。

教学中, 教师应进一步实行多元评价, 改变仅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 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 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中, 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单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而是以全面评价结果为标准的。

而在考试评价中, 提高班学生继续依托兴华中学本部五校联考平台, 进行横向和纵向差值比较 (与兴华中学本部考试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的历史差值变化) 。而基础班学生则采取任课教师自命题形式, 适当降低考试难度 (难度系数0.7, 以基础班学生为基准) 。

同时, 为鼓励基础班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校“一宏奖学金”每学期在基础班中依据学业成绩浮动设置优秀奖若干名。

(二) 有关学生管理的要求

我校走班制班级管理分行政班和教学班, 实行班级教学和日常管理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

1. 行政班管理要求。

我校行政班管理负责人为班级导师组, 组长为班主任, 组员为生活导师和卫生导师。行政班管理权限原则上应包括除走班分层教学外的一切教育教学常规活动, 导师组管理时既要按照原有考核管理办法进行班级管理, 履行职责, 又要加强与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沟通协作, 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 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教学班中。

2. 教学班管理要求。

我校教学班管理负责人为任课教师组, 组长为原导师组成员 (自愿原则产生) , 组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师。教学班主要负责管理分层教学过程中的相应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考勤登记、财物保障、卫生监督等。同时, 每一教学班各科均设课代表2名 (每个行政班1名) , 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同时, 为及时了解分层学生的思想动向, 每位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与5位以上学生进行单独的思想动态交流, 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另外, 每学年第二个学期末, 由学生申请、班主任初审、教务处复审确定每一教学班不超过2人的学生流动。行政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维护班级的稳定性, 须共同做好已获批准及未获批准流动的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三、走班制分层教学的阶段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阶段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和尝试, 我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初步实现了“从差异出发, 最终消除差异”的理论构想。在2012年衢州市中考中, 我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中考平均成绩在全区所有初中中名列第2, 仅次于兴华中学本部!在全市86所初中中, 位列第17位 (2011年中考位列全区第4名, 全市第37名) 。重点高中录取人数达到了1/3左右。在参考率接近90%的情况下, 低分率为0。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也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如我校学生在区信息技术竞赛中取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 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获1金、3银、9铜的优异成绩, 在各类征文及演讲比赛中也屡屡获奖。同时, 我校教师在育人之时, 不忘自身提高, 全校21位教师在2011学年中共获得省级奖项2人次、市级奖项9人次、区级奖项55人次。

(二)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的总成绩, 在分层教学中就遇到了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现象的问题, 而且偏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 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我校全体学科组教师共同献计献策, 最后达成初步意见:偏科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社团, 在社团里由本学科基础较好的同学与之结对, 对其进行帮助。同时, 本学科的优秀教师也必须每周参加社团活动。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校农村校区的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具有我校特色且能够持久施行的教学手段。它能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 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进而逐步缩小城乡教师在业务能力、学科素质、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它有助于实现全纳教育目标, 变教学中的同步发展为差异进

教学月刊·中学版

4

步,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与学情相适应且有效的发展, 让学生带着自信、自尊和欢乐离开母校。通过研究, 我校拓新了“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的思路, 在求变、求新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走班制教学 篇11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正是落实这一精神的大胆尝试。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有固定编班、统一开设必修课的旧秩序,建立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提升了办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一、科学筹划,精心准备,在规划中稳步推进

“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是对我校“模块走班”和“对开教学”两大教学实践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我校“差异教育战略”的纵深发展。为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组建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团队,先后多次外出考察,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最终决定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单元管理,分层走班;平衡师资、优化课表;点上突破,整体推进”的步骤和原则,稳打稳扎地开展工作。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召开全体教师会,进行了思想动员,消除了疑虑,升华了认识;召开了家长委员会成员会和全体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剖析差异明显的学情现状,分析走班教学的现实意义;召开了全体学生会,结合模块考试成绩进行了全体总动员;班主任认真组织召开了“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主题班会,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学情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存在所造成的问题,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印发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心理上的认同。

2.单元管理,分层走班

结合班级位置的分布情况,本着“就近走班,单元教学”的原则,将35个行政班划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7个班,按2:4:1的比例划分,AP课程班2个,提高班4个,强化班1个,分层走班在教学单元内进行。

3.平衡师资,优化课表

在施教层次的安排上,本着“量才而用、因需定师”的原则安排教师。AP班安排有教学特色、思维活跃、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提高班的教学要求稳中求进,则安排一些基本功扎实、教风稳健的教师;强化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则更多地安排一些耐心、细致,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

在施教班级的安排上,我们按照“跨单元不跨层”的原则安排教师。课程表的安排本着单元组合、交叉排课的原则进行。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组合,课表以单元为单位结合教师的组合情况进行编排。单元内,实施分层教学的科目安排同一时间上课,以保证同时走班上课成为可能。

4.点上突破,整体推进

“点上突破”,指我们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展开试点。经过问卷调查,学情会商,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能力差异最为明显,成绩两极分化最为严重,鉴于此,我们于2011年12月首先在数学学科展开试点。

“整体推进”,是指在数学学科“试点”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校情的“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并以此为模版,在数、理、化、英四科同时展开,力争推广到所有的学科,从而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优化管理,细化教学,在机制中落实保障

1.建章立制,优化管理

“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开展以来,学生“兴高采烈”地动了起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分层走班教学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1)实行“定座实名制”,严格考勤制度

教学班任课教师排定座位后,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贴在课桌前侧,上课时对号入座,不能变更,讲桌上贴走班座次表,方便考勤和管理。明确规定考勤分占学业成绩的10%(10分),考勤由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班长共同负责,任课教师每节课后把考勤情况上报学部,学部通过“每日一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既作为个人量化的一部分,也作为班级量化的一部分。

(2)设立教师单元长,实行承包制管理

每单元设教师单元长1名,单元长由学部主任和所有教师共同推选的5名业务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心,拥有较高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带领本单元任课教师,组织好本单元的教学与管理,每天收取各班的考勤情况上报学部。每个教学班每学科设7名课代表,每个行政班1人(同时为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负责人),选取1人为总课代表,总课代表即教学班班长,协作教学班任课教师落实各项工作。

2.细化教学,分层落实

在“分层走班制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分”与“走”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其真正的内涵还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堂不改变,形式做的再好也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1)解读层次,明确分层培养目标

强化班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在教师和AP课程班、提高班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提高班是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AP课程班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真正能让AP课程班学生“吃得饱”,提高班学生“吃得好”,强化班学生“吃得了”。

(2)结合差异,明确分层知识目标

各层次教学具体内容由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讨论通过,编写各学科分层教学目标细目表手册,分学科分层培养细目总表和各章节具体知识分层细目表两部分,各层教师根据相关层次要求分层落实。

(3)整合内容,制定分层教学进度

由于各层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不一样,必然导致各层的的教学进度略有不同,因此,各学科本着“大统一、小差别”的原则,具体制订了各层次的教学进度。

三、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问题中实现突破

随着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推进,问题也不断出现。从教师方面来看,分层走班后,教师管理上有压力,课堂进度节奏的把握上有压力,教学上有压力,落实上有压力。个别AP课程班学生滋生了自满情绪,强化班个别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违反课堂纪律现象,甚至有的学生逃课旷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以问题为抓手,在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过程中实现了方法的突破和过程的优化。

1.优化学案制作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变化和需要,各学科及时对学案进行了调整,强化班的学案实现了由无到有,由以前的作业纸改为单独编制独立的学案;AP班和提高班的学案实现了“合二为一”,不再单独编制,但在难度系数上要层次分明,落实普遍性,突出特殊性,对AP班和提高班不同的能力要求和作业要求进行明确标示,既鼓励了提高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对AP班的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优化分层辅导

确立“大辅导观”,实行全员辅导制度,打破班级的界限,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向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寻求帮助,制订了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辅导和学生辅导相结合、行政班辅导和教学班辅导相结合的辅导策略。

3.优化作业落实

针对分层教学后出现的收发作业混乱,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各学科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是规范了作业布置,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先明确一遍,课代表晚自习的时候再强调一遍并把每个教学班的作业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并注明上交时间。

二是实施清单式管理,每个班的课代表利用“作业收发统计表”记录本班学生上交情况,未交的让学生签名确认。教师在看完作业后可在统计表上评论学生完成情况奖励优秀作业,对于获得优秀的作业,本人和班级量化各加1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作业质量。

三是执行“双挂钩原则”,作业上交情况与本班(行政班)的班级量化管理挂钩,从而加大了行政班主任对作业的督促力度。作业上交情况与模块结业成绩挂钩,日常作业上交情况占最终成绩的15%(15分)计入模块综合结业成绩。

4.优化教学管理

实行图片化管理。学部要求所有的教学班按座位打印学生照片提供给任课教师,以强化考勤和促进沟通。

5.优化教学分工

针对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学科进一步细化了教学分工,实施小课题专题化研究,促进了分层教学的深化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6.优化升降机制

针对动态调整过程中总有个别同学不情愿的现象,制定了分层教学动态调整的“三个依据”原则:

一是依据测试成绩:达到AP水平的学生调整到AP班,降到提高层次的学生原则上必须到提高班。

二是依据分层基础:即在调整时只调整升降的学生,其他学生保持原班不变,以保持稳定。

三是依据学生选择:即升降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去向,但如果某一班级人数超过65人,则按分数从高到低调整。

四、多元综合,科学评价,在激励中激发潜能

评价是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

1.对于学生评价,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全程实行量化管理,量化结果作为学分认定、评优树先等方面的参考标准。模块综合分(100分)=出勤分(10分)+学习表现分(15分)+作业分(15分)+模块日常检测分(20分)+模块学分认定考试(40分)。

2.对于教师评价,实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分层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各层自己组织检测时,因命题难度和标准不一样,只在各层内部进行横向比较。评价标准参考平均分,具体操作办法为:假如各层的总平均分为x,各班的平均分为y,则各层各班教师评价系数=y/x。

模块学分认定考试等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完成率计算公式,可实现各单元各班各层之间的统一比较和评价。

计算公式如下。

“AP课程班”各班完成率=进入AP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人数×90%。(注:AP课程班允许出现10%波动空间,也就是说AP课程班只要完成90%就算完成率为1。)

“提高班”各班完成率=(本班进入提高班以上标准的人数+本班进入AP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

“强化班”各班完成率=1+(本班进入AP课程班和提高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进入AP课程班的1个按3人计算)。

目标评价:各班根据分班情况设立目标参数X,假设某次考试教学班超过目标参考分数线的人数为Y,则用Y/X作为评价参考系数之一。

第二,优秀率评价与提高率评价相结合。

优秀率评价。为了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对于AP班,突出学部前200名学生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AP班进入前200名的人数/分班时本班前200名的人数。

提高率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班和强化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班和强化班,增加“提高率”(各层升入上层的人数)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班(提高或强化班)升入上层的人数/各层升入上层人数的平均数(见表2)。

第三,教学班评价与行政班评价相结合。

实行双线评价制度,综合评价班级时,教学班学生回归各行政班参与评价;但各行政班在评价本班教师时,实行分层教学的学科教师不按行政班成绩评价,而是按照教学班成绩单独评价。

第四,单独评价与捆绑评价相结合。

为加大单元内教师间的配合与协作,在计算出教师各自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实行“捆绑评价”,即取单元内各教师各种评价参数总和的平均值,作为作为本单元所有教师的评价系数之一。

五、信心坚定,执着坚守,在坚持中收获成功

“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实施6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六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第一,学生在选择中体验成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科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打造了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明显进步。

第二,教师在挑战中提升能力。“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中出现的挑战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任课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更高需求,必须时刻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对教学班的管理也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

第三,课堂在创新中回归理性。走班制分层教学下的高效课堂: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361”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分层走班为载体,教师导引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在创新中实现了理性的回归与真正的高效。在“三段六化一达标”教学设计的引领下,课堂既章法严谨,井然有序,又百花齐放,和谐共赢。

第四,学校在改革中深化发展。实施差异教育以来,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掀起课程研发和课堂改革的热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不断涌现,高考成绩从逐年大幅度提升。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全国教育服务中心参观团等,纷纷就“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问题来我校进行观摩交流。在山东省“1751”工程第二片区工作会议上,学校还应邀就“分层走班制教学”做了专题发言。

今后,学校将着力解决动态调整、师资不足、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学生的课前准备等问题,查找不足,不断完善,在改进中继续前行。

走班制教学 篇12

有学者认为分层教学, 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走班制的分层教学是学校根据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 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 将平行的两个班分成两个层次, 组成新的教学集体 (暂称之为A、B层) . “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 只是在学习相关文化课的时候, 按各自的程度在不同的班去上课. 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的、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在降低学困生学习难度的同时, 又能满足扩大学优生的知识面的需求. 其中同层是指两个平行班中各取一半的学生组成新的学习集体, 同层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差别不大.异层指原行政班.

目前来看, 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对学优生的学习更加有利;对学困生来说, 虽然老师降低了上课内容的难度, 作业也能够量体裁衣, 但是由于学优生的抽离, 整个层次学习能力下降,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缺少榜样的力量, 又缺少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促进, 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惰性和消极心理.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中, 科尔曼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 指出同学间的互勉是最重要的学习因素, 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的互动会对学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为尽量避免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更加两极分化的矛盾, 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对同层、异层进行合理分组, 小组进行有效合作, 力争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转化为学生互动的资源.

一、合理分层、有效分组, 学习互助、共同进步

同层中 (即A、B层, 我们暂把学优生称为A层, 学困生称为B层) , 我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男女比例分成6个7~8人小组, 小组中2~3人再形成一个互助单位, 便于组内平时的课堂讨论、协作、辅导.

异层即平行班中, A层的学生与B层的学生一对一结新对子, A层学生负责帮助B层学生的课后辅导, 辅导时间自由灵活, A层在帮助B层同学的同时, 巩固所学, 提高思考及表达能力;B层同学在有监督有帮助的情况下, 提高学习兴趣,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微课引领、微练辅助, 因材施教、快乐学习

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更新, 互联网时代不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同时也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方式. 微课的普及便是其标志之一.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首先, 在课程方面, 教师会把一些新授课, 比如:概念课、定理证明课、法则推导与应用等注重示范性的课程录制成十分钟以内的视频资料, 课前一天提供给学生在家里参考学习, 并布置相应的基础练习. 第二天课堂上, 给学生讲解基础练习的做法后, 再安排相应能力训练及当堂完成作业, 以便保证下一次视频学习时间. 学生在家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学习时间, 理解知识点后, 完成练习. 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约学优生的时间成本;学困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 直到弄懂相关知识点, 并通过练习检验自己是否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如果有问题无法解决, 可以通过第二天课堂讨论, 再次学习.

其次, 在练习方面, 教师会在每节课后安排一道能力提高题, A层同学在课间讲给老师听, 老师会在讲解好的同学中选出代表, 让他们把讲题的过程录制成微练习的视频, 与异层小组的同学共享. 这样长期坚持, B层同学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三、个体评价、小组加分, 互助互利、志在双赢

学生的评价由统一测试与平时课堂评价相结合, 期末以7∶3的比例计入学籍成绩. 学生的课堂评价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团队进步等方面考量. 小组的分数由平时个人分数之和构成, 在单元测试中参考小组同学的进步给1~5分的奖励. 评价注重个人与小组结合, 可以有效激励同学间的互助.另外, 评价还要重视学习过程, 不能只以期末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

实验表明, 分层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只有采取与学生个体差异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地组织各层学生的教学, 灵活地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机智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分层教学中同层、异层的互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共同进步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朱建波.走班制教学与分层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运用.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6)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下一篇:腹部手术呼吸道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