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2024-06-19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共8篇)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篇1

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中个案辅导策略研究 一.情况概述

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分层走班教学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关系,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于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行之有效的个别辅导。

自2011年9月起在数学英语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即把我所任教的八年级(3)(4)班,按学生数学、外语两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总分,重新组合分为A、B两个教学班。A班相对是学业成绩较弱的一个班,而B班是相对成绩较好的一个班。分层走班是分层递进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

分班之后,学业成绩相近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便于教师在授课时提出与他们的可能性相协调的要求,采取适宜的方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也有利于学生展开竞争。B班尽管学生学业成绩相对较好,但其中也不乏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八年级(4)班李莉同学,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该学生英语成绩在班里都处于领先,数学相对差一些,但仍处于中上游水平,而她的数学成绩在分班时的一次摸底考中只得了63分。对于一个在B班学习的学生,她数学学科的分数在班里是属于最低档。经过几方面综合分析,我认为造成李莉同学数学学科成绩不良的原因是学生自己本身在学习中存在文理偏科现象,而数学又是其薄弱的一项。但是李莉同学本人学习勤奋刻苦,人品正直,资质不错,有学习的潜力,且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

二.个案辅导策略

现代教育指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教给学生独立地掌握知识的本领。心理学家E.D加涅认为现在公共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如何改进他们的教学;一是学生如何改进他们的学习。加涅将这两个问题概括为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通过教师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能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能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

李莉同学的数学学业成绩不良,有其客观性,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普及文化知识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数学学科的教学还只是处在入门阶段,如果在入门阶段就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那么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状况会得到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进一步地提高。李莉同学学习自觉有热情,教师关键要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予以辅导。在分层施教的教学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其自身差异的特点,利用开发这些资源,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三.操作方法

(一)学习策略的辅导

学习策略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的有机统一。学习策略不仅包括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而且包括能根据学习任务和情景特点,制定合理的计划,运用合适的学习计划,正确的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1.制定学习计划

首先让李莉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及生活习惯制定一份个人学习计划,要求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原则,安排好每天的数学学习。制定学习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学习,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个人及教师要定期进行指导与督促。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尽管李莉同学学习比较自觉,但有些学习习惯却尚未养成,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手段。

(1).预复习――课前能独立地进行自学、预习新课,为上新课提供一定的准备。课后进行当天学习的总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定期进行系统的复习,增强记忆,同遗忘作斗争。

(2).记笔记――笔记的作用是“以备查考”,在课堂上能及时、正确地记录笔记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复习时结合笔记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3).勤于提问――“心之官则思”,提问的过程也正是动脑思维的过程,任何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大脑地分析、判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地机械学习,终将一无所得。善于提问的学生往往学得会更多。(4).认真对待作业――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书面检查,要以认真地态度对待作业。在作业中出现错误,要有错必究,每错必究,如果普遍的问题要在错例本上进行记录,引起重视。3.学会自我评估、自我监控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在对学习质量进行检查、评定的过程中要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评定。是否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一些怎样的措施,效果如何,要进行简单地分析,如遇到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学习障碍,应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载,并且记录下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及其后果怎样。自我监控则是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对照学习的执行结果来监督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进程。(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策略,是对班内学生已有的差异、学生学习可能性差异的态度而言,这是一种着眼于消除差异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些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只要提出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开展适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好地发展。1.制定学习目标

结合李莉同学的自身情况,制定近、中、远三个学习目标。即近期目标为: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把七年级的2本数学教材自学一遍,在期中考试时成绩达到75分左右;中期目标:把考纲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系统地归纳、记忆,争取在期末成绩测试中达到80分以上水平;

2.重视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

在B班的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分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从某一角度分层,并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整体水平。如李莉同学,其个体内部就有差异。3.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激活学习和方法。在八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高一层次的学生把旧的知识向低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复习和讲解,优先让低层次的学生提问或释疑,让中层次学生进行补充与说明,最后由高层次学生进行评价。4.精讲多练,循环复习

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要注重实践,精讲多练,才能达到效果。如在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复习的两个月中,要注重多练,让学生有熟能生巧的过程。

在不断地循环练习中全班掌握知识的水平有所提高,李莉同学的成绩也取得了明显地进步。

5.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师生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改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外来务工子女的李莉同学平时的学习与生活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点。而作为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她优先享有教师的个别辅导权,教师要优先接受她的教学反馈,对存在的作业问题进行面批。借一些参考资料与试题给她,不仅在课堂上讲解、阐述能力题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对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也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辅导。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能渗透进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四.个案辅导的成果及其意义

对李莉同学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个案辅导,李莉同学通过其自身的努力逐步完成了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在期末考试中李莉同学考了84分的好成绩。李莉同学改变了原先数学学科学业成绩不良的状况,提高了学习成绩。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与方法。

对于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只要其资质正常、主观努力肯学,教师就应该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班级授课制制度下分层递进教学的补充。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篇2

一、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提出

北京市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2004年后进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中学校因为设备、师资等方面原因, 没有完全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 学生家庭不同的经济状况及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我校生源不仅有来自城镇的学生, 还有来自农村的学生, 更有民族班学生、外籍学生,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2004年, 我们依据当时的教材内容对高一新生进行过摸底调查。调查显示, 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差异更悬殊。2006级更换教材后, 我们又重新设计了调查内容。通过两次调查的对比, 我们发现, 虽然2006级高一学生的整体水平比2004级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明显, 分布更不均衡。

在现行的行政班授课制下, 由于受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我们虽然也曾尝试过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班级内部分层的教学方式, 但感觉教学效果难如预期。并且面对学生越来越大的差异, 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很难满足多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 我们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小班制、个别化教学, 于是便尝试进行走班制的分层教学, 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可能。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我们选择了以下分层教学方案: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三层 (基础层A、提高层B和发展层C) , 按照不同的层次重新组合为三个新的教学单位, 分别上课。

1. 学生分层,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在实施分层前, 教师将分层的意义和对每一层的安排向学生详细介绍, 做好分层前的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 虽然每一层的学习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模块考核和会考题目也不一样, 但会考的成绩具有同样的作用, 并且各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重要的是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各班的报名情况进行适当微调, 将每一个新的教学单位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内, 尽可能避免人多机少或机多人少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 层次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教学后,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层次的调整。

2. 内容分层, 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将学生分层之后, 教师根据对每层学生的调查统计,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基本原则是:压缩、删减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和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每层学生学习哪些内容、进度如何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根据每层的不同情况而定。唯一限定的是, 不管哪层的学生, 都必须至少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并通过会考。

3. 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 我们参照新课标, 逐渐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并尝试实行纵向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信息技术会考, 以一次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后, 我们尝试进行形成性评价, 比如每个模块安排1~2次考核, 并以学生上机完成作品的情况以及一定间隔后学生的进步指数给出评定, 最终将这些考核评价折合到会考成绩之中。进行笔试时, 每层也根据他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分别出题, 并适当减少笔试在会考成绩中的比重。这样, 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上, 减少了“为考试而考试”的功利性。

三、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效果及思考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可忽视的较大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 这是解决学生差异的有效措施之一。

1. 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首先, 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技能及兴趣选择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当的学生聚到了一起, 激发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 学生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 这是一次挑战, 更是一次新的探索。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定位同时也需要转变。教师必须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况, 并根据这些情况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交流探讨,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2. 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前, 虽然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及班内分层指导的尝试, 但总是存在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有认为教学内容已经掌握而不学的, 有因听不懂而放弃的, 还有一些学生处于“伪学习”状态。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课堂。

分层教学后, 一是课堂好组织了。基本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 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授课和辅导上。二是内容好安排了。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的水平大致相当, 教学内容容易确定, 学生大部分能够听进去、学进去。三是学习状态逐渐好转。相近水平的学生聚在一起, 他们之间就有了可比性, 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 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四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以前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并主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问题及思考

经过两年多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们总结出以下进行分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必须对学生进行彻底的摸底调查, 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 全面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经验等, 了解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必要时, 也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前期评估。

(2) 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要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 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 在层次选择和内容安排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绝不能因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而歧视学生。

(3) 要做好充分的分层动员。在分层前要向学生、家长及教师说明学生的总体状况, 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分层的意义和必要性。只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分层才能顺利实施。

(4)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一些变化较大的学生, 允许他们适时调整层次。

(5) 要做好考评工作, 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方式,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关注学生的变化,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6) 要注意分层教学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 如管理问题、教师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等。

四、新课程的挑战和尝试

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出发点, 新课程的实施给分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数。下面仅就必修模块, 简要谈一下新课程的变化及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1. 新课程的变化及其与现实的差异

与以往相比, 新课程内容明显增多, 知识覆盖范围明显增大, 同时难度加大, 对学生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但是, 学生的总体情况与以往相比, 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显然, 新课程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新课标下的教学, 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 已经假定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但这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异。详细比较高一新教材与学生初中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发现, 仅就知识与技能来说, 即使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初中所学的内容, 也难以完全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即使学生已经达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 从新教材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来看, 其知识容量比以往一个学年的还多, 课程中又安排了不少体验、实践和探索活动, 而实际最多仅有34课时, 课时数显然不够。此外, 必修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 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 而是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改变。

2. 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针对必修模块,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统计显示, 仅有约1/4的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我们同样按照学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 并重点对接近课标要求的C层进行了优化, 创设一个与新课标要求接近的学生环境, 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 探索在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的经验。

对于A、B层学生而言, 则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或伸缩, 适当安排课程中的活动, 适度调整实践任务的难度, 在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环境,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对于A、B两层, 还应该关注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如何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真空”?我们认为, 需要根据每层学生的情况适当补课。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必须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并逐步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切忌贪多求全。此外, 教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比如, 有针对性地将一些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制成帮助文件, 有选择性地搜集一些拓展资料, 如范例和操作步骤等, 整理成文件或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 使学生随时能够找到帮助。教师还要对部分学生进行详细的学习指导。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 我们尝试进行两节连排上课, 不仅利于保持课程的连贯性, 也节省了开、关机和来去机房的时间, 增加了不少实际可用的课堂时间。同时, 两节连排也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能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 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较大的实践任务。

总之,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就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选择, 在选择中自我认识、自己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最终实现自主、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 如何将步伐调到新课程的谐振点上, 还需要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心血。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去研究、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9) .

[2]吴乔.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4, (10) .

[3]高志凌, 周圣山.浅谈教学中的分层[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6) .

[4]周卫东, 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2005, (3) .

[5]陈元保, 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6]隋立国, 谷广文.走班式分层教学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研究与实验[J].新课程研究, 2005, (3) .

[7]倪志刚.初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5) .

[8]董丽丽, 周圣山, 解维轩.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2) .

刍议分层走班制中分层教学设计 篇3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篇4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来源

课件 w.5 Y  K J.O M 4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我校将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试验,开展分类教学的探索。

二、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2.为满足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每个年级的建制在10个班左右,学校每年招生规模在500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600人这间,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有一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数量不少的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另外还招收各类音美特长生。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升。3.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使得实际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强,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加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乐趣。

三、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师资条件的优势

我校高级教师数量多,现有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2名,超过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的一半。学校已形成了一批中青年教育教学骨干,现有宜昌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宜昌市青蓝工程培养教师2名。学校还有8名学科首席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强,这是我校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一大优势。2.先进的教育设施

我校在2011年5月成为宜昌市市级示范高中。学校现有1栋现代化教学楼,每个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有1栋现实验楼,含8个理化生实验教室和多个准备间,有1栋科技楼,内设有3个教室、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图书室、三个画室、多个音乐教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功能教室,有1个室内体育馆栋。现在,新的田径场和篮球场正建设施工之中。学校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二)不利条件 1.教育教观念保守

近年来,我校在立德树人、高考质量方面成绩突出,学生、家长、社会认同度高,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了很好的办学效益。老师们比较习惯于已经形成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担心课程改革可能会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另外,老师们走出去学习的少,对新的教育理念虽有了解,但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创新意识、创新应用能力不强。2.硬件设备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学校硬件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主要包括学校的一些功能教室比如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有些比较陈旧,学生实验用器材不够齐全,学生机房电脑等设备陈旧,学校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还处处于建设和添置之中,另外,学校教室数量比较偏紧,这些都会对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四、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分三步走,先试点,再全面展开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班级进行单一学科进行走班教学试验。2015年下半年其中考试后,在高一年级进行两门学科分层走班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制验教学试验。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2016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

(二)2015年数学走班教学试验方案:

1.计划参与走班教学试验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1到9共9个班,科目是数学。其它学科学科暂不进行走班教学试验。同时,高一年级的现有9个行政班建制不变。

2.高一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将高一年级的9个班的数学教学分为三个数学教学组,每个组根据中考数学成绩分为A、B、三个层次,A层次成绩较好,B层次成绩中等,层次成绩较差。每次数学课同一教学组的三个层次的三个班同时上课(含自己习课),上课地点在科技楼的三个教室。同层次的教学班共用一个教室,即A1、A2、A3三个班在同一间教室,B1、B2、B3三个班在同一间教室,1、2、3三个班共用同一间教室。三个数学教学组的上课时间是分开的。3.走班学科教学班的日常管理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 4.备课长负责,备课组内教师实行分层备课,分层教学。5.编排课表(课表主要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基本要求)由教务处与年级组协调进行。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多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其它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负责。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可以降层。(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4)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5)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搞好分层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常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分层走班”教学初期,教学班与行政班要注意协调,统一要求,形成规范,养成习惯。教科室 2015-9-1 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来源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篇5

摘 要:通过对高职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改善当前面临的问题,使“走班制”分层教学新模式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教育;“走班制”分层教学;学生主体性

一、何谓“走班制分层教学”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指让学生移动到符合自己层次的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室以及学科是固定的,但学生是流动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进行安排,使他们到可以接受理解范围内的课堂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这种模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班级固定模式,学生不需要固定在一个班级进行所有学科的学习,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也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所改观。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本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依据

1.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是主要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逐年下降,学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的同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它的最大弊端是不考虑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个性差异,不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兴趣、动机的不同,而从学生的“平均情况”设想出千篇一律的教育,强求他们齐步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统一的要求和一致化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结果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极差,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已很难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

2.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分层教学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个性潜能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且依赖于前一阶段,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教学活动需要结合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静态因素即学生目前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动态因素指的是教学目标和方式。教师教学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和层次出发,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才能达到各个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勤率高,教师很难对课堂进行管理

“走班制”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勤的状况很严重。“走班制”分层教学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班以后,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的不同班级,导致会有许多学生趁机逃课。因为班级人员组成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很难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就没有很多时间来整顿课堂纪律,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勤的情况愈发严重,长时间以后,就会有学生无视纪律的现象发生。

2.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将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当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点。这样对于学习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的好处尤其大,可以使他们在一起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爱玩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弊端了。本来这些学生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还都比较贪玩,他们聚集到一起时“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优点荡然无存。他们不仅不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而且还一起玩,忽视课堂纪律,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保证分层走班制有效实施的对策

1.明确分层走班制的预期目标,完善相适应的配套制度

教育政策失真有时并非是执行过程中“实施阶段的问题”,而是爆发于执行过程中“政策本身的问题”,是政策预期目标未能揭示到位的后遗症。保证走班制并非仅仅依靠自身目标管理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建立起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选课制、导师制、评价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等配套制度是推进走班制的必要手段和有效保障。

2.完善问责监督机制,反馈分层走班制阶段评价

建立和完善走班制的监督、评估和问责机制能够防止预期目标的偏离,促进政策的及时调整,防止不良政策的惯性和自由发展给教育现实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代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对政策执行进行的监督检查是当代政策活动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篇6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分层走班教学是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非智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的差异情况进行分层次,使得教师们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接受到合理的教学方式。

分层走班教学制度既能让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合理的适当的受教方式,从而得到显著的提升,也能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普遍提高。当这个提升达到一定效果以后将比过往的教学方式有效很多,同时大大提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知己恩的关系,有效的提高大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效率。让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分层走班教学制度,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在国外一些代表性学者表示分层教师将更有效的让学生们掌握学习知识。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主张“让学生们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让他们获得合理的科学学习方法,在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历,努力学习,基本都可以将学习内容掌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式去教学,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师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所以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这个目标,更加需要采用分层走班教学方式。

分层走班制度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学生编制、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

学生编制:其意思就是首先将学生进行分层,也是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制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等因素,在调查分析后的基础上讲学生进行分层,有按大纲基础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层次,有按高于基础水平进行教学的学生层次,还有较高水平基础进行教学的学生层次。同时分层不为固定的,在每学期末到来之时,重新对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使得每位学生在不得的时间段有更加科学的学习方式。

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充分的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掌握好哪些是重点的基础,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哪些适合该层次的学生,在更好的提升能力水平强的学生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能力基础一般的同学,科学的解决能力基础一般同学的学习困难与潜能的发展。

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行分层走班教学的重点环节与实施环节了。教师需要根据该层次的学生水平,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宗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师目标的准确落实。二一排课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需要因人而异,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底层不断向高层的提升,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特长。

谈走班式分层教学中的班级管理 篇7

学生之间不但学业水平有差异, 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整体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形式, 难免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 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走班式分层教学承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条件, 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达到培优补困的目的。

但是, 走班分层在实施中还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如, 学生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选择不同层次, 每个层次的教学策略该如何制订, 如何完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等。笔者就走班式分层教学中学生班级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转变班主任的身份:班主任导师化

选择层次的权力在学生自己, 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班级时, 原班班主任要做好各方面的推介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层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策略等, 为学生选择教师提供准确的信息;班主任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 根据平时的观察、考试、测验及学生自我分析等情况, 进行综合评定, 做好学生选择的引导工作。在选择班级时, 考虑到有的层次班额较大的实际情况, 也可以对学生作合理的推荐及建议, 以便于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 从而保证每个层次班学生数相对合理。

走班分层之后, 学生的管理分为两部分, 即原有班级管理和分层后班级管理。笔者认为, 这时班主任的角色更为关键, 班主任不仅仅是管理者, 更是学生思想上的导师, 分层班的班主任需要经历丰富且师德良好、作风正派、治学严谨, 掌握较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 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协调才能。

二、转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是首席教师

走班分层后, A层班的突出问题是管理, B层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层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为了让A层班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转变态度, 掌握基础知识, 在分层教学中采取“适当倾斜”政策, 由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任教A层班。B层是中间层, 学生的潜力最大, 走班分层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主要靠B层。把B层的学生提高到C层, 把C层提高到最高点。所以, B层和C层的班级应由业务拔尖的教师组成科任教师。

鉴于此, 应倡导班主任首席教师地位的思想, 先全面考虑确定分层班班主任, 班主任是“首席执行官”, 然后必须策略性地组建科任教师。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 首席教师综合分析组建科任教师, 由首席教师统帅, 科任教师人人参与, 形成合力。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 篇8

[摘 要]文章从高中教育价值出发,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尊重差异与选择的基础上,围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作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通过核心素养可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设置,探讨了学校选修课和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路径选择和实践尝试,并指出学校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创新可以保障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适合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差异与选择;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机制重构

高中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作为初等“小成”教育的继续,高中依旧要学习语言、科学、人文、艺术……但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逐渐转变为“学方法”,具备独立学习的初级能力;从单纯的“看世界”“听世界”,逐渐转变为“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眼界随之渐宽,自我渐进独立;能将思考的结果,融会联系,从历史理解当下,从外邦反省本国。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客观和多角度地去看、去想,把知识变成经验,把跟着学变成自己学,逐步成长为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又兼具国际视野、善于学习又勤于学习的卓越青年。

作为高等“大成”教育的前奏,高中要经历十八岁,之前的稚嫩少年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要求。三年中,理解、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知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言行举止,能够准备把握自己作为子女、学生、成人等多种角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承担,最后平稳地从自然人走向合格的社会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深化课改、创办特色示范学校的过程中,针对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问题上,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选择怎样的合适教育和选择怎样的课程作了逻辑的思考,并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分类、分层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理念先导,学校课改实践的顶层设计

2010年始,学校围绕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内涵发展的目标,教代会通过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年发展性规划(2011-2013年)》。由于规划详实、具体,设有达成检测点,操作性强,比较好地引领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化,2012年我们将办学愿景描述为:办一所令人尊敬的高品质学校。同时,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重新梳理——从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转变为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对理想的杭师大附中学生的形象作了设计: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这就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育人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德育提升“三自”精神,课程满足选择需求,教学适合学生发展,办学格局融合多元文化的学校特色发展思路。

学校特色发展思路和理想学生形象的确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明确了终极目标,但缺乏可操作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以及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十大核心素养以构建课程体系(见图1)。围绕核心素养设计的学校课程体系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使促成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成为可能。

二、积极探索,选修分类走班教学的路径选择

在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适合的教育要以适合的课程为载体。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主要采用分步进行:首先在数量上下功夫,着力于多样化和选择性;其次在质量上做文章,着力凸显课程的提升智慧、融合文化、塑造人格的功能。

2012年以来,在规范办学,即每周不超过39课时,每天保证体育锻炼1小时等的前提下,我校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通过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难度,改变教学进度,并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案,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对选修课程则进行了校本化建设,构建了具有附中特色的12类课程,开发了5大特色课程群。在总结2012学年开设百余门选修课程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校2013学年第一学期又开设162门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48门(占选修总课程的29.63%)、兴趣特长32门、职业技能64门(占选修总课程的39.51%)、社会实践18门。选修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

1.秉承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架构5大特色选修课程群

5大特色选修课程群包括: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和以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的公民课程群。

2.课程的分层分类设置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条件

我校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学校课程分为本部课程、新疆部课程和国际部课程三类。同时在每类中又对体艺、人文、经济、理工、出国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3.学校开发课程时最大化利用高校等校外优质资源

我校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引进10门通识类大学先修课程、3门实验类大学先修课程,并与其互认学分。学校从浙江大学引进3门实验类大学选修课程、1门通识类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更多了解大学专业,明晰自身生涯规划方向。

4.学校创造性地设置实践周,集中开设职业技能类课程

我校已与杭州市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利用实践周开设了28门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还通过走校的方式,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优质技术、设备资源。

三、突破惯性,必修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尝试

近几年来,我校生源结构表面呈现扁平化状态,但事实上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特殊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会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无差别的教育,既抑制了基础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会加重基础差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兴趣以及其他个性差异基础上,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和独特性,开始对必修科目进行分层走班教学。2013年9月,我们选择了语数外3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的走班试点。根据各学科特点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由备课组统一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2014年,我校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更是浙江省“必修分层走班”教学的试点单位。我们对学生的所有必修科目进行了分层走班教学。将学生分为学习能力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形成了具有杭师大附中特色的分层走班教学体系。

1.分层原则:兼顾学科能力与兴趣,体现动态与递进

分层走班教学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我校的分层不是简单以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进行,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能力倾向、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5个方面的综合,也就是说我们同时兼顾学科能力和兴趣。例如,学校编制了高质量的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学科能力,取多次测试的综合成绩作为指标;还结合教师的观察(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来判断其对该学科的兴趣甚至发展的趋势)和一些标准化的问卷来判断学生大致的学科倾向。

分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所以,我们对学生分层并不是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学生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层际调整,采用双向流动的模式,鼓励每层的学生都积极递进,但是也允许跟不上的同学向下一层次调动,让各科学习更适合他,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分层实施: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新的教学体制

在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分层走班教学改革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转变,即关注教师的教学如何能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作业布置等方面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体现因材施教。

对于A层学生,突出“扶”字,让他们学会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同时要注重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拓展类的知识,可以尽量减少,教学更加细致、耐心,多做一些个别化的指导。布置的作业与课本上基本知识点相近,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对于B层学生,突出“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学习上尽快上路,调动学习积极性,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尽量完成《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发展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做到保B冲A。相对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练结合,遵循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的原则,落实每个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布置作业时,兼顾加强知识点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训练。

对于C层学生,突出“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能完成《学科指导意见》发展要求以上水平的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考试达到A。相对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让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预习、复习、拓展。在布置作业时,要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即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进行横向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强化多元性

分层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必修走班的一个总原则。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调动学业水平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伤害学业水平低的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评价时,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学习的结果。重点考核学生的进步、变化和发展,多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习的过程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模块学分认定考试成绩、课外活动与实验参与程度等。例如,学分认定A 层占 40%,B 层占 50%,C层占 60%。学习的结果指学校统一组织的模块考试(考查)成绩,模块考试在学分认定中A层占60%,B 层占 50%,C 层占 40%。

四、精细高效,学校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创新

学校的改革,最终必然会触及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如何改变与当前学校变革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既能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又能促进个体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发展、家校联系等方面对管理机制进行了变革和创新。

1.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

采用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很多有效的决策和指令。为此,学校实行年级工作管理小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年级和教师3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完善成长导师制

深化课改背景下的分层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存在,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促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构建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成长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走班管理体系,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这就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工作难点,促进改革的有序高效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我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10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跟踪,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3.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教学班配备任课教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要综合考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4.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多样化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铺设更多的教师培训路径,聚焦课程研发、教学执行两大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借助校外的合作型力量,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执教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5.引导教师自我定位,促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公平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班级。给予教师空间,给教师选择,让每一个教师朝着自己的梦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立学校课程研究所,建立学校课程网,加强导师的梯队化培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6.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从职业道德、工作量、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业绩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各方面。二是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主管领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评价。三是教学成绩不再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7.建立家校互动的学情反馈机制

学校构建必修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五、结束语

通过这几年的深化课改的实践,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一人一课表,学生间选课差异度显著,知识结构明显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建立提升自尊、自信、自强的“三自”精神的德育模式,彰显育人本性

通过建立课程德育导师制和学生自主成长的“三还”学生管理模式,关注细节,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努力提升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2.构建了满足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10大核心素养,联结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规范、科学,内容体现分类分层,重点关注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人格提升,课程数量达到183门,为学生充分选择提供了可能。

3.创立了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系统,凸现了教学的适切性

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建立起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系统,学、教层次体现分层与分类,学、教方式凸显自主与探究,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同时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4.培育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提升了文化的融合度

文化育人,利用节假日、各种交流和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核心素养建立独特的多元课程体系,给学生选择,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并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进而成为自信的个体、成功的学习者、负责任的公民,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

让改变发生,改变已经发生。在深化课改的道路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断探索,实事求是,尊重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

上一篇:林业局安全生产情况汇报下一篇:写在三月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