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

2024-07-08

走班制(精选12篇)

走班制 篇1

随着教育部在2014年底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2017年全国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后,“走班制”一下子火爆起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所谓走班制,简单说,就是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班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不同教室流动上课的教学管理制度。走班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在考试形式趋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背景下,无疑是理想的选择。

但对于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来说,实行走班制,首先意味着巨大的挑战。这挑战非常明确,就是教师要有非常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我之所以用“课程开发”这个词,就是想说,走班制中的课程绝不仅仅是编一份讲义那么简单。而是既要考虑为什么开这门课程(课程目标)、课程教什么(课程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出详细的课程评价、考核方案,这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走班制的环境下,教师仅靠一门课程就能打天下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因为,既然是走班选课,就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可选,如果课程总量不足,走班制将徒有虚名。以走班制历史最悠久、实施最成熟的美国为例,一般学校都会有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有些学校甚至有多达200门课程。具体到信息技术类课程,笔者检索了几所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数量都在10门以上。这就意味着,目前习惯了只会炒信息技术必修课这一“大锅饭”的教师,到时如果不能端出几道上好的“特色小炒”,恐怕日子不会太好过。

走班制除了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也不可不防。

首先,走班制的学生在选课时会更加“感情用事”。有调查表明,走班选课时,更多的学生并非理性地进行选择,而是由着自己的个人喜好。比如:因喜爱某位教师而选择他所开设的课程,因喜欢和某些同学在一起而选择同样的课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将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学生的课程选择,这对教师的教学或许会产生微妙的影响。

其次,走班制将迫使教师在开发课程时不得不去迎合学生的口味。由于课程选择权完全在学生,教师开发的课程即使再符合课程理念,再有学术品味,若是不合学生的口味,恐怕结果只会是学生“用脚投票”,远离你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课程的夭折。走班制的本意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则免不了给课程蒙上一层功利色彩。

再次,走班制的学生将更难管理。对于自幼习惯了被大人管教、自主意识较为缺乏的中国孩子,一下子没有了班级的概念、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同桌的你”,在走班上课的管理上恐怕还真是个问题。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走班制教学可能会毁于那些难以“管教”的学生。

最后,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班制是手段而非目的,实施走班制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加自主、多元的学习,它必须在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之下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否则,走班制很有可能反过来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如果像某些地方那样,把“期末考试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作为走班制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走班制只会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走班制已经向我们大步走来。它将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挑战,它也有自身的先天不足,但它更孕育着巨大的潜能。面对走班制,你准备好了吗?

走班制 篇2

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的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少,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走班制就是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走班制,就是学科教师和教室固定,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和教师。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范围愈来愈广。打一个不大准确的比方,就像我们吃自助餐,各式各样的菜品和主食摆在我们面前,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施展,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走班制意味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班级,科目,教师固定,学生也是固定的。上了小学,几年下来,都是相同的同学,同样的教师教着同样的学科,相同的教师意味着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无所谓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所谓学生自主的选择的权利。无论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所定的科目是必须学习的,对授课的教师当然更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便学生心目中早已有了喜欢的教师。

进入中学,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学生要面临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选择的权利根本就没有。中考高考的科目,是必须学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愿意与否,而且是必须学好的。比如在初中这一阶段,面临着中考,语数外理化是必考科目,必须要学的,而且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到了这几科上。中考的科目高度重视,包括师生家长在内,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忽视考试科目,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了的。

这就是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教师,没有选择。家长,没有选择。学生的选择就更无从谈起了。为了应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漠视。一些学生,可能根本就不喜欢某一考试科目,但为了考试,不得不学,同时也牺牲了喜欢的某一科目。

为了应试,有多少学生的天资,喜好和意愿被无情的剥夺和泯灭了,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相信并可以确认的是,有些学生为了应试,而牺牲了自己内心的喜欢的某一学科,从而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因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走班制教学的学生管理策略 篇3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所实行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行政班中有一个班主任,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也就相应加大了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中上课,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无形中增大了管理难度。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实行走班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管理工作。

一、固定走班时间、地点、人员

1.固定时间(课程表)

为使走班秩序井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把走班教学设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第八节课(17:00-17:40)。

2.固定教室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选课组班后人数的多少,将上课教室确定在学术厅。一是学术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充分展示动画内容,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二是教室空间较大,能容纳选课学生。

3.固定班级(学生)

根据高二理科学生选课人数把学生分成两个班级,一个班级为选修生物技术实践的全部学生,另外一个班级为选修现代生物科技的全部学生。教学班也要兼顾到相邻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组到一个班内,以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

4.固定教师

根据任课教师原班选修情况和教师个人特长确立选修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让选修同一门课人数多的相邻行政班的原任课教师担任该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配套相应管理制度

1.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明确要求

一是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我校各任课教师根据从各行政班班主任处了解的情况确立了2—3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秩序、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行政班班主任,以便共同管理,确保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每班确立2—3名课代表,主要帮助教师收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同时,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是确立卫生小组组长。组长具体分配相应同学的值日任务,督促值日同学做好值日工作。

2.严格作业检查制度

走班开始之初,任课教师公布本次选修作业次数、质量要求。作业次数依据选修课程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作业质量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次不合格学分认定为不合格)三档。教师随时做好记录,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圆满完成本次选修任务。

三、及时协调各种关系

1.确立“人人负责”的观念

任课教师把自己看作教学班的班主任,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班的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共同管理,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信息,加强教学班的管理。

2.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我校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确保良好教学效果。

基于上面的管理理念、方法,我校走班制下的教学班管理工作正扎实推进,朝着高效课堂迈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探索走班制管理体制的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课改的必然选择,我们正为此而努力。

走班制 篇4

这首经久不衰的校园歌曲描绘的“同桌”,在新的高考改革之后,也许从此就将真的成为记忆了——以后的高中校园里,我们都忙着在不同的教室里“走班”,身边的同桌全是随机遇上的陌生面孔!

一、高中生活将被3+3高考模式改变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中,实行的都是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也就是相同的一群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三年,“同桌”也相对固定。

“走班制”则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间教室里,而是根据

学科的不同,或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这样一来,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没有了班主任和“同桌的你”。

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在以后的高中校园里出现。这是因为,从今年即将开始的高考改革,将直接导致高中学习状态的变化。

2014年12月16日,作为高考改革的配套实施办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被称为高中学业考试的“国家标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意见》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老师和专家都认为,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

二、“走班”不是划分“尖子班”

高中走班,并不是没有先例。

浙江的部分高中从2012年开始,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试点的学校让一部分班级实行走班制,另一部分班级则仍实行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从试点的结果看,有学校表示在期末考试测验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出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

浙江实行的“走班制”,主要还是指“分层次教学”,即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个高考科目的教学中,分为A和B两个层次,也有的学校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B类班级则适合基础程度相对差一些的。

严格来讲,浙江尝试的还只是“分班制”,通俗的说法就是划分“尖子班”,把每个学科学习水平相对接近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教学。

三、“70后”、“80后”、“90后,,的同桌观

对这种可能出现的“高中走班”生活,同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所长,扬长避短”,反对者则认为“学生还是要在集体中才能成长”。

反对者中“70后”、“80后”的高中过来人居多。“我不支持走班制,因为没有了美好的同桌往事。”“70后”的南京市民常先生就强烈地表示,“我曾经喜欢过高中同桌的女孩,虽然后来分道扬镳,但我仍然觉得很美好,这段经历不可替代。”

“80后”李博飞是南京某单位的白领,他同样对可能“没有同桌”的高中表示惋惜。他说,高中是建立世界观的阶段,一个好同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老师和家长,“我的一个同桌就是这样,他知识很渊博也很有想法,他给过我很多的鼓励和指引,回头想想还是觉得很温暖”。

“其实这个担心有点多余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IB班的高三学生小吕,就正在经历高中这种“走班制”生活。她说,除了每天早上和中午各点一次名,同学们都在上着各自的课程。

而对可能从此没有同桌的担心,她说:“不会交不到朋友,因为通过选课,兴趣相同的人经常在一起上课和交流,更容易成为朋友,只要约好了,照样是同桌”。

四、“最好的高中”不该只有分数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走班制是未来教学的改革方向,相比现有固定班级模式确实存在许多优点,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甚至选择授课教师,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角色。

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在每门科目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交往范围可以扩大几倍,实际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凡事有利就有弊,他认为,“走班制”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还有,“走班制”一旦实施,哪个老师教课好,我就选择哪个老师,这是学生们的朴素要求。优秀教师的课堂注定会人满为患,教学水平一般的老师又将何去何从?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上最好的高中、考最好的大学,而考试的高分数,就是实现目的的垫脚石。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分数决定论”,即使有了“走班”的形式,实质上也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体育走班制教学 篇5

3.1“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3.2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3.3“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4 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4.1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邓小平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4.2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4.3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4.4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4.5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5 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走班制 篇6

走班制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推广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丰富性,因层确立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建立了以导师和成长顾问为主的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时的盲目和随意。然而,当前的选课走班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班级管理当中存在众多问题。基于此,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开展系统分析,尝试探索有效的改进路径。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选课走班制是指普通高中不仅根据学生成绩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编制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班集体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会再到另一个教学班上课,所以这也是选课走班制的由来。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提高了学习成绩,减轻了课业负担,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流动上课,加剧班级管理困境

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每人一张课表成为了现实,进而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导致行政班组织班级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过去的很多班级活动被迫缩减甚至取消。长此以往,势必弱化学生对行政班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走班制及其所具有流动、灵活的特性使得班级成员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状态,这种临时性的集结增加了教学班的不稳定性,进而使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并显得格外混乱,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收缴方面。

另外,教学班班主任对流入到其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比较陌生,使得班主任不易掌控班级情况,迫使班主任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上。然而,在时间上,由于选择不同的课程,学生在多个时间段将会游离于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在空间上,由于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会选择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使在行政班的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因此,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处于班主任的监控之下,班主任很难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全面了解,更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要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教学班,难度较大。

2.“分层教学”理念浮于表面,“走班”被落实成“快慢班”

根据笔者调查,走班制在其推行过程中有逐步偏离其“因材施教”轨道的情况发生。走班制“以生为本、分层教学”的理念受到异化,学生被走班,并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种层次,然后施以不同的教学。一些学校的走班制试验走入误区,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为“快慢班”,这不仅违背了走班制“因材施教”的良好初衷,而且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标签式定性,导致“马太效应”在校园中的滋生与蔓延,甚至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同时,“快慢班”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处于快班的学生骄傲自满,慢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容易引起两极分化。

3.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班级管理出现缺位

(1)教育监管人沟通渠道不畅。传统固定班级组织模式下的教育监管人由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组成,而选课走班制使任课教师的组成多元化,这是由于选课走班制赋予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自身状况选择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任课教师,进而导致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

(2)教学班课后辅导难以开展。走班制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学生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相异,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进行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改进走班制的管理建议

1.加大制度宣传力度

走班制实施的前提是学校是否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现阶段而言,学生、家长以及部分领导和教师对走班制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持怀疑态度,从而出现对走班制的顾虑和误解。为此,学校应切实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拓宽沟通渠道。例如,以专题家长会、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优势,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合作机制,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力求达成共识:走班制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而应转向“以生为本,人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轨道。

2.加强适度建设,做到教管合一

行政班班主任要实行动态管理,教学班任课教师也应班主任化。

唯有实行班级动态管理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强与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教学班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身心状况,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主动进行沟通。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最后,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实行走班制,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将会在教学班度过,他们游离于行政班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因此,行政班班主任应加强学生的自觉性教育,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使其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并积极配合教学班任课教师的工作。

同样,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应把教学班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教学,而应把教育目标多元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教学班任课教师应淡化学生行政班的意识,增强教学班的意识,以教学班为整体将不同行政班学生交叉排位,打破班级界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维护课堂纪律,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班集体观念的形成。第二,教学班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及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去处理教学问题,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关注分层教学课程群的开发

课程作为走班制的先决条件,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加大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走班制教学服务。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要符合多样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的标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推进走班制顺利实行的重要举措,在走班制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此,学校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办教育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

“走班制”教学的冲击挑战和对策 篇7

何谓“走班制”?“走班制”最早起源于美国, 在欧美发达国家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已较为成熟, 但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所谓“走班制”, 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是不同的。兴趣主导与尊重个性差异是“走班制”的核心, 适合与可选择是“走班制”的关键词。

实施“走班制”教学有何必要性?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笔者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 从学校实际出发, 谈谈自己对“走班制”教学的一些认识, 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为什么必须实施走班制教学?

首先是培养全球化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显著提升, 但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国民素质和创新型人才是差距的关键, 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尤其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的痛, 解决此问题的钥匙即是教育的根本变革。教育培养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应是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理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 结合目前世界教育经验和当今中国国情, “走班制”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首选模式。

其次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众所周之, 学生爱好和擅长是不同的, 那么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必然不同;学生性格不同, 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同, 那么教师授课的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孔子早在五千年前即有“因材施教”的呐喊, 那么当今时代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标准件生产式的教学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成绩评价方式, 显然已经成为过去时。

最后是适应新高考指挥棒变革的要求。2015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科、自由组科的权力, 高校自主招生趋势也在扩大, 因此基础教育的学校必须提前作出相应的调整, 否则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二、走班制教学的冲击和挑战

“走班制”教学的出台, 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彻底更新, 势必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及全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 对学校的冲击和挑战

学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机构, “走班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面临全面重构的冲击和挑战。

1.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的不足。“走班制”下, 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室完全满足不了班额增多的需求, 而且现有的校舍布局, 不太适合选课走班, 学生上完一堂课, 得奔跑到下一间教室, 如果遇到下雨, 可能会被雨淋, 影响上课效果。班额增多, 势必会导致授课教师的增多, 很多学科面临师源严重不足的窘境, 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匮乏, 会日显突出。

2.学生的考勤和德育管理的难度加大。“分层走班”打破原来固定的行政班管理, 学生流动上课成为新常态, 如何动态适时管理学生的考勤,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宗旨, “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 但“走班制”下, 学生流动而分散, 一旦出现德育问题, 如何及时有效解决, 成为德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否则, 长此以往, 学校教育的功能势必会成为全社会的诟病。

3.班主任和导师之间的分工协作难以调和。“走班制”下, 行政班和教学班会并行存在, 班主任和导师需要默契配合, 但如何做到既分工明确, 又能及时有机协调, 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更好地对学生负责,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这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来说, 是一大全新的挑战。

4.课程重构和分层标准的制定。真正的走班是分层分类教学, 核心是课程建设。就像吃自助餐, 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菜品, 选择其实没有意义。真正的自助餐要有几十种上百种菜品, 而且要色香味俱全, 营养丰富, 这时的自助餐才是真正的自助餐。杭师大附中、青岛二中、北京十一学校都有200 门左右课程可以选择, 新课程不仅要有难度的差异, 更要有特色的差异, 无论如何, 首先是解决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其次才是解决学生的选择问题。分层走班绝不是分快慢班、实验班, 分层的依据不仅要看学生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还要听取学科教师的建议, 更要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走班制”下, 如何开设大量既让学生满意有特色的课程, 又能分层合理公平, 如何既能调动老师的热情和潜能, 还能让新课程适应校情和新高考的需要, 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5.师生评价方式的重构。“走班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单一成绩“甄别”和“选拔”, 会失去“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学校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如何让学生既能发挥个性空间, 又能尽快提升学习成绩?全面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分层走班”、导师制、课程重建, 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唯此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二) 对教师的冲击和挑战

笔者认为, “走班制”教学对学校的冲击是短时间的, 但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 长久的。

1.角色急待转变。“走班制”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教师也必须关注个体成长。每位教师的角色都必然发生重大改变, 教师要成为导师、咨询师、心理辅导师还有职业规划师。教师既要以身示范, 又要对学生实现高位引领;既要善于对话和交流, 又要善于尊重和倾听;既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又要时时学习, 完善自身, 和学生共同成长;既要积极开发特色课程, 又要有热情活力投身课堂。“走班制”教学中, 教师身兼多职,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如果不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精神乃至体力准备, 恐怕到时很难适应。

2.内功亟待提升。“走班制”下, 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加大, 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方法活、善学习的教师会大受欢迎, 甚至会门庭若市, 相反, 那些知识结构单一、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弱的教师则会大受冷落, 甚至门可罗雀。作为教师, 你准备好了迎接“走班制”的冲击吗?

3.工作量大增。“走班制”下, 大多数教师都会身兼多职, 还要时时充电, 有计划开发各式各样特色课程, 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 可以想象, 教师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定会大幅增加。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压榨, 多数教师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 如果不能尽快加强体质, 调整身心, 是无法适应高强度“走班制”教学冲击的。

(三) 对学生的冲击和挑战

应该说实施“走班制”教学, 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真正彰显, 自主选择权力会显著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会大幅提升, 交流的机会和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同一层次之间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更会越来越浓, 学生的潜能会被空前有效地激发出来。但家长和老师也不该盲目乐观, 要理性看待, “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1.盲目性。长期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 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隐藏或埋没, 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没有被合理开发和利用, 加之选课不仅要依据个人兴趣爱好, 还要结合高校专业的要求, 短时间内让学生做出长远的选择, 难免会出现盲目性。

2.不稳定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很难稳定, 选错课, 后悔了的情况会不时发生。

3.不适应性。“走班制”教学对那些基础薄、自主性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来说是严重的考验。流动上课, 没有班主任的时时约束和教诲, 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各位未来要走班的同学,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四) 对家庭的冲击和挑战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成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走班制”下, 由于学生的自主权力增强, 个性得到发挥, 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 势必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

1.家生矛盾。传统教育中, 更多的选择权在父母手中, 有些父母对子女包办代替太多, 甚至可以决定子女的前途和命运。但“走班制”下, 孩子需要父母能够时时引导自己, 发现自我, 挑战自我, 完善自我, 寻找最好的自我。观念落后, 缺少沟通交流, 不善倾听的家长会很难跟上孩子的步伐, 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2.家校冲突。近几年所有的学校已经取消了快慢班, 重点班。但分层走班, 会让部分家长产生误解, 以至不理解, 不支持, 不合作,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告状”的现象。

(五) 对社会的冲击和挑战

当今中国, 教育理想总是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虽然教育改革的愿望和宗旨是好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不可预知和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能否理解和支持, 舆论媒体能否正面报道, 客观评价, 都是摆在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走班制”是全球化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势在必行, 虽然对于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全社会来说, 还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走班制”洗礼, 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要全社会能积极面对, 同舟共济,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走班制”教学一定会走得更远。

三、对策

(一) 学校

局部试点, 稳步推进, 转变观念, 灵活应对。

提早制定周全详尽、可操作性的“走班制”教学方案, 设计出台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平台, 进行师生日常量化管理和考核, 并能及时反思和调整。

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智慧, 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交流会, 集思广益,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

运用灵活的管理技巧, 比如A班是弱班, 由管理型老师授课;C班是强班, 由学术型老师授课。

学生评价应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应课程开发、教学成绩、工作量、学生评价相结合。

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座, 适时派教师外出学习充电。

定期召开家长会, 答疑解惑,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师源和财政支持。

(二) 教师

1.更新观念, 做好准备, 适应角色变化, 积极修炼内功。

2.善于学习, 阅读“走班制”教学、教育学、心理学、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等相关书籍和文章。

3.根据个人性格能力和爱好, 有准备、有计划地设计符合校情和学情的特色课程。

4.正确养生, 提升体能, 以适应未来大工作量的考验。

(三) 学生

1.强化认识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和理想。

2.强化规划意识, 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 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人生规划。

3.强化合作意识, “走班制”下, 要和导师、班主任、同学、家长密切合作。

4.强化自律自觉意识, 减少依赖性和盲目性。

(四) 家庭

1.转变观念, 提升引导。

2.善于学习, 了解相关“走班制”信息, 聆听专家讲座, 及时转变观念。

3.善于倾听, 养成与子女沟通交流的习惯。

4.善于合作, 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

(五) 社会

媒体应该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评价, 利弊结合, 正面宣传。

2.定期制作“走班制”教学的相关报道和讲座, 扩大宣传力度, 打消社会顾虑。

“走班制”教学是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光明和希望, 但“走班制”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加之校情和学情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实践过程中, 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 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只要改革者有胆识、有魄力, 有义无反顾的信念, 能够群策群力, 大胆决断, 能够灵活应对, 及时反思调整, 那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终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走班制”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 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但“走班制”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尚处于试点阶段, 势必会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强力的冲击和挑战, 改革中, 学校应充分考虑国情、校情、师情、学情等因素, 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 趋利避害, 稳步推进, 最大限度发挥“走班制”的教育教学功效。

关键词:走班制,变革,自主,选择,分层,冲击,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海明.走班制教学成为课改趋势[J].教育, 2014 (4) .

[2]王芹.分层走班教学探究[J].管理学家, 2014 (5) .

[3]虞晓贞.全员走班制教学下学生评价方法的实践?[J].上海教育, 2015 (1) .

[4]王俊杰.新课改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8) .

走班制: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篇8

走班制:让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69 年, 从1984 年开始脱离杭师大, 被杭州市教育局接管。学校现有58 个教学班, 在校生2200 人左右。学校设有本部、新疆部、国际部, 有教职工240 人, 其中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有63 人, 高级教师110 人, 其中特级教师4 人。2014 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校、高中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

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2014 年杭师大附中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 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在实行走班制最初的准备阶段, 学校领导把学生的中考成绩拿来, 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认真地分析, 并且落实到每一门学科上, 实行全科走班。只有自修课、班会和课外活动课不走班。

走班的决定做出后, 为了保证走班能够顺利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校召开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及家长等各个层面人员参加的很多座谈会, 让大家充分了解走班制的做法及其好处, 并广泛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杭师大附中的走班制, 将文章按学历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其中A层是最差的, C层是最好的。分层的依据是根据学生各门学科的几次大型考试成绩, 将这个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出一个具体的分数, 然后按照这个分数, 把学生分到相应的ABC班。这其中如有个别情况, 再进行调整。

分完班后, 学校给每个学生打印出两份一样的课表, 学校和学生各持一份。这个课表跟以前的课表不同, 课表除有学生要上的课程之外, 还有上课的地点, 即在哪个教室上哪一科课程。

对于任课老师来说, 在走班上课的第一堂课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为全班同学排座位;二是选出自己的科代表, 确定小组长, 还要对学生讲清楚自己学科的学习要求, 比如怎么做笔记、作业的规范是什么、哪些作业要交、哪些作业可以自己完成等等。

学校按照学习成绩分的ABC班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每学期学习变化的情况, 要进行调层, 一年要调整四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调层的笔试成绩, 另外, 再由各学科备课组进行面试。整个调层过程完全是公开透明的。学生考试的所有数据必须公正、公平、公开, 学生和家长可以随时来查分, 永远不设期限。

走班制, 缩小了学生之间学习上的差距, 调动了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老师讲课的针对性更强了, 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得更准了, 从而使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

走班制:让课程建设更加科学

实行走班制, 课程的设置也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在杭师大附中, 所有的课程都要围绕学校制定的学生发展十大核心素养来设置。从最基础的身心素养, 到最高层次的自我管理素养, 都贯穿到每门学科当中, 要转变成学科素养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最后用学校制定的质量标准加以检验和考核, 使每个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都具备这些素养。

走班制, 使学校的课程从学期制走向了学程制。由于浙江省的学考时间是每年的4 月份和10 月份, 刚好是学期中间。以物理学科为例, 学生10 月份考完物理, 从此就没有物理课了。因此, 要重新编班, 重新安排师资力量。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这时候都要做一个短暂的调整。所以, 学期制就变成了学程制。

杭师大附中的课程是分层分类设置的, 有选修课, 有必修课,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出了不同的课。学校跟杭师大签订了协议, 开设了大学先修课。有10 门通史类的课程, 有3 门实验类的课程。老师把学生带到大学, 让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 学完课程经过考试合格以后, 发给杭师大的结业证书, 并可以拿到学分。如果这名学生将来考上了杭师大, 他这个学分在大学里可以使用。此外, 学校还开设了几大选修课程群, 如ICT课程群、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等等,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走班制:催生学生生涯规划的成长导师

杭师大附中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后, 将要参加高考, 将要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生在入学后,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这个测试叫做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 它能够测试出一个人的职业倾向。学校根据这个测试, 为学生配备成长导师, 以便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这一做法, 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杭师大附中, 最让学生喜欢的导师有三类:一是班主任, 二是跟高考有关的文化课老师, 三是心理辅导老师。学校规定, 每一个成长导师可以带10 个学生, 师生可以双向选择。

成长导师与班主任的职责是不同的。导师的职责是学业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而班主任主要是管一些具体事情, 如学考报名、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化节等活动。导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分工不分家。实际上, 学校设立的成长导师, 就是要使学生有更多的人去关心, 去帮助和教育。

作为成长导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学校首先对导师进行培训和辅导, 让他们知道, 导师要给学生导什么、导到什么水准、怎么导。另外, 要让他们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 要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 共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虽然是选修课, 可它是一门必选的选修课。这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探索。此外, 学校还有生涯社团和个人生涯咨询活动, 老师们还自己编写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学校对每个学生都有测评, 通过测评了解到学生喜欢什么职业, 学校则带学生去了解和体验这个职业。实践探索的程序是:先认识专业, 再认识职业, 最后做出选择。实践探索的内容有设计大赛、大学专业访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讲座、去企事业单位参观访问, 还有跟随父母工作一天等等。有的学生通过参加实践, 感到自己不适应或不喜欢原来自己选的专业, 于是, 改变了当初的想法, 进行重新选择。

走班制:让师生共同成长

实行走班制, 开始时学校领导还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即教师的安排问题, 弄不好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为此, 校领导经过多次研究, 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各层次班级的学生情况安排教师。如A层的学生学习基础差,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学校就安排善长管理的老师来教;C班的学生学习好, 自我约束能力强, 老师就不用为纪律操心, 集中精力管教学就行了。校领导把安排教师的思路一公布, 中层干部及年级组长都纷纷报名到A层上课。因此, A层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 A层的老师也都是教学能力很强的好老师, 他们对学校的安排特别满意。

虽然学生分为ABC层, 但是教师的备课还是集体备课。备课以B层为基准, 此外, A层加些基础知识, C层加些迁移知识。因此, ABC层的作业是不一样的, 上课的内容也不一样。

在考核方面, 学校不是考核教师个人, 而是考核年级组和备课组。虽然如此, 也不会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 因为学校实行的是年级组聘任制。因此, 老师们都有危机感, 工作都特别努力。在备课组里, 教师之间互相促进, 互相带动, 不让一个人掉队,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备课组取得好成绩。

对于学生来说, 实行走班制后, A层的学生进步最大。因为分层教学后, 老师能够因材施教, 能够挖掘出学生们的潜力, 并使之发挥出来, 从而使他们的成绩稳步提升。C层的学生也不再出现“吃不饱”的情况, 知识不断得到迁移, 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目前, 学生的有效学习有50%来自于教学的适合程度, 还有50%来自于教学策略及教师的努力。

教育的起点是人, 教育的落点仍然是人。杭师大附中在追求个性化的教育中, 不断探索走班制的教学之路, 其成果令国人瞩目。

走班制 篇9

1. 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能力减弱。

实行走班制后,许多的学生不在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难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2. 容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

“走班制”属活动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原班级,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容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

3. 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班集体活动的组织带来困难。

一方面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走班”上,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走班”,容易造成班集体观念的淡化。

4. 学生间的不良影响存在较大隐患。

在“走班制”下,由于学生是流动的,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扩大到全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各不相同,在频繁的走班中,不良表现相互影响的范围也变得更大。

二、“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对策

1. 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1)完善学生编班方法。一方面压缩A班,扩大B班。根据常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水平,只有部分学生处于两端。因此,按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班是不符合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分班应该是压缩A班,扩大B班。另一方面建立学生选班常态机制。学生分班是相对的,不应固定不变,要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变化重新选择教学班级。(2)强化综合管理。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观念,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防止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3)增加班主任人数,延伸班主任工作范围。实行班主任组合制,即两个班的班主任互为对方班的副班主任,同时负责两个班的班级管理,使班主任的管理从原班级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也可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课外辅导。(4)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收集处理师生意见等;另一方面建立起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促进激励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

2. 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

(1)配备科代表。每个原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商定科代表1名,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科代表。科代表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等信息及时传递给班主任。(2)民主选举班干部。先由学生根据班委的基本条件,如学习自觉、自控能力、热心服务、团结同学等进行投票选举, 再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特长与能力确定具体职务。(3)强化班干部管理。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反馈、总结和交流,取长补短,表扬先进,鞭策后进。(4)建立学生帮扶制度,实现共赢。采取“结对”方式,让每个班干部与后进生交朋友,制定和落实互助计划,一方面让后进生在班干部的帮助中得以进步,另一方面可使班干部在帮助后进生中得以提高。

3. 建立学生周记制,扩大师生交流渠道。

学生通过周记的方式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教师则通过学生周记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修订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导学案。

4. 加强内功修炼,树立班主任权威。

走班制教学的学生管理策略 篇10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所实行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 行政班中有一个班主任, 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 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 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 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 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 也就相应加大了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中上课, 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 无形中增大了管理难度。

针对这种状况, 我校实行走班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管理工作。

一、固定走班时间、地点、人员

1. 固定时间 (课程表)

为使走班秩序井然,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把走班教学设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第八节课 (17:00-17:40) 。

2. 固定教室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选课组班后人数的多少, 将上课教室确定在学术厅。一是学术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能充分展示动画内容, 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二是教室空间较大, 能容纳选课学生。

3. 固定班级 (学生)

根据高二理科学生选课人数把学生分成两个班级, 一个班级为选修生物技术实践的全部学生, 另外一个班级为选修现代生物科技的全部学生。教学班也要兼顾到相邻班级的学生, 尽可能地组到一个班内, 以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

4. 固定教师

根据任课教师原班选修情况和教师个人特长确立选修班的任课教师, 原则上让选修同一门课人数多的相邻行政班的原任课教师担任该选修课的任课教师, 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配套相应管理制度

1. 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 明确要求

一是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 我校各任课教师根据从各行政班班主任处了解的情况确立了2—3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 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秩序、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行政班班主任, 以便共同管理, 确保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 每班确立2—3名课代表, 主要帮助教师收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 (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 , 同时, 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是确立卫生小组组长。组长具体分配相应同学的值日任务, 督促值日同学做好值日工作。

2. 严格作业检查制度

走班开始之初, 任课教师公布本次选修作业次数、质量要求。作业次数依据选修课程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作业质量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三次不合格学分认定为不合格) 三档。教师随时做好记录, 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以此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 圆满完成本次选修任务。

三、及时协调各种关系

1. 确立“人人负责”的观念

任课教师把自己看作教学班的班主任, 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班的管理者, 任课教师、学生共同管理, 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信息, 加强教学班的管理。

2. 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 我校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 及时分析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 确保良好教学效果。

走班制 篇11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除了行政层面的评价,如教师校本课程教案的检查、校本课程指导巡课记录等,更侧重于学生对走班制学习的评价,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设的评价。同时,学生又成为了被评价的主体。

初中英语走班制差异教学新尝试 篇12

一、由学生自主选课,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后, 学生根据自身对英语的兴趣, 并结合学业成绩, 自主选择英语教学班级。以往的差异教学是在同一班级、同一课堂里进行, 优等生被划到A班, 略为弱些的分别被划到B班和C班。而走班制自主选课英语教学需要按层次进行分班, 优等生被划到C班, 略为弱些的分别为被划到B班和A班。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中A代表优等的观念, 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而且也为他们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例如学生M, 上初中前就没学过英语, 一学期结束, 英语成绩只有20多分。教师通过家访、与学生谈话后, 发现M学生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都属于优等。如果在C班学习英语, 担心他会失去上进心, 因此教师努力说服他进英语B班, 希望他的英语成绩能在全班同学的影响和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学生M觉得自己基础太差, 在B班学习压力会更大, 因此不想进B班。

教师知道学生M的想法后, 首先与学生M的父母沟通, 希望他们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然后再和各位教师协调, 多给学生M一些鼓励和帮助。最后, M选择了英语A班。在A班他也属于基础较差的一位。根据他的情况和A班的整体情况, 教师从语音、朗读、语法着手, 带着他和A班的学生一起努力。一个学期后,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针对学习层次, 设置差异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自主选课后, 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在设置目标时, 一定要在基础目标的前提下, 全面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特征, 根据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等信息,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同一层次的课堂上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英语的学习过程, 从而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的教学为例, 所授班级是B和A层次。两个班级进行选课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有针对性, 如要求B、A两个班的学生把课文中画出的词组译成中文, B班学生完成每段的Meaning, 并提出每段的Questions, 而A班是熟读词组, 听录音朗读课文。对每个班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后, 再进行整体教学。

(一) B班的教学

Step 1:介绍各种国际慈善机构及他们对于人类的帮助。 (做到快速和简洁)

Step 2:听录音, 反复朗读 (打开书本) , 回答问题 (Lines 1~6) 。

(1) How many people does blindness affect around the world?

(2) Where are they mostly from?

Why don’t some people receive medical treatment?

Step 3:听录音, 填写表格 (Lines 10~26) 。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 B班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用短语概述文章的段落意思。

Line 1~6: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

Line 7~15:The work of ORIBS.

Line 16~20:Dr.Ma’s work and his feeling.

Line 21~26:Dr.Ma’s hope.

最后, B班学生还通过首字母填空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二) A班的教学

A班整体基础较弱, 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操练课文中的词汇、句型, 由浅入深不断扩大课上学生活动的广度。

Step 1:与B班相同, A班学生复习Welcome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Step 2:词组学习, 引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学生自己试着解释,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Step 3:听磁带, 用Ture (T) 或False (F) 回答问题。

(1) All the eye problems can be cured or prevented.

(2) Many people can not afford to go to hospital.

(3) The plane is used as a hospital and teaching center.

(4) ORIBS is a business that helps blind people.

(5) Local doctors and nurses can help people in poor areas after learning from ORIBS doctors.

(6) Dr.Ma operated on 154 patients during his last visit.

听两遍后, A班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 略有困难。教师就让他们打开书本, 大声地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这六道题的答案。

听磁带和朗读检测了学生听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Step 4: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Step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行比赛。

A班的阅读课教学, 由于过程较简单, 因此以读为主, 来帮助学生读懂词汇、句子和篇章;以指导和鼓励为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走班制差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环境下, 学习层次和氛围的差异更能让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都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和活动方式, 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 学习信心得到了加强, 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有序性的提高, 更好地利用差异, 共享差异, 变这种个体差异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选课制的英语教学, 课堂效率得到了整体提高, 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容易达成教学环境中学习目的的完成。

走班制差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有着明显的优势, 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

第一,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下, 学生自主选课后, 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显著。换言之, 每个班都有学困生存在。比如在英语基础整体较好的B班, 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高要求、快节奏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逐渐被拉大,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自信心颇受打击。

第二, 在走班制差异教学下, 不同班级之间的学习氛围差别显著。例如, 在A班,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 学习起来很吃力, 学生之间更不可能像C班的学生那样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如此不同的学习气氛, 很容易造成班级与班级之间英语学习差异的不断扩大, 导致学生成绩分化更加明显。

【走班制】推荐阅读:

包班制思考07-10

实施走班制可研性报告07-14

上一篇:城市空间形象下一篇:快速写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