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象

2024-07-08

城市空间形象(共12篇)

城市空间形象 篇1

摘要:城市空间形象识别构成了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内容。打造一个良好的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城市空间形象, 需要对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及人工环境要素进行仔细分析、甄别, 通过合理规划, 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以形成总体意象。这就需要城市空间呈现出清晰明确的结构, 各要素在情感、性格上指向同一个方向以形成场所感。城市空间形象识别在塑造城市个性, 增强市民城市认同感、荣誉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策略理论与实施细节还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思考、总结, 并予以完善。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象,设计策略,空间结构,场所感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浪潮也呈汹涌之势。短短30年, 我国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城市化历程。然而, 激进的造城运动也许实现了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却尚未使城镇的内涵和文化得到完全的提升。城市的规模扩大了, 数量增加了, 城市的个性、气质却消散了, 这体现于城市形态的千篇一律, 城市文化的浮躁乏味, 城市空间的使用者也沦为工具理性的牺牲品。如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城市发展理应回归其正确轨道, 即在对城市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定位的基础上, 对城市空间环境各要素进行统一规划, 以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来彰显城市独特的个性和精神价值。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形象, 将重新唤起使用者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增强凝聚力, 使城市不光成为物质文明的载体, 还将以其价值理性成为人们精神的锚固点, 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之地。

一、城市形象识别与城市空间形象识别

艾什沃斯和科特勒认为,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信念、观念、印象的总和, 是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和简化[1]。城市形象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 是人们对城市政治、文化、经济、资源、管理、环境、机会等发展状态的综合印象。城市空间形象从属于城市形象, 体现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环境规划、建设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的信息载体是空间符号, 如街道、广场、建筑、景观、环境设施等, 它以空间要素之间的有效组织来得以实现, 并与各种媒介形式的城市文化识别一道, 服务于城市总体的形象识别。

二、城市空间形象的理念识别

城市理念、精神、个性的确立, 是达成城市空间形象可识别性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证明, 具有宗教因素的事物最能唤起人们的识别能量[2]。一种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对居民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是城市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城市空间形象的理念识别意味着对城市文化的精准定位, 从自然、历史、习俗、经济、政治等资源中发现城市的独有价值, 重塑城市个性。

依据自身资源, 城市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型:传统文化型、历史名人型、历史事件型、地域风情型、自然特征型、特有资源产业型、复合型等。例如, “瓷都”景德镇属于传统文化型, “孔子故里”曲阜是历史名人型城市, “八一”起义使得南昌成为历史事件型城市的代表, 桂林以喀斯特地貌名扬天下, 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成就了丽江。特有资源产业型城市则有“石油城”大庆、“盐都”自贡、“航天城”西昌, “钢城”包头等。而杭州则是典型的山水与人文复合城市。这些城市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资源、文化品牌, 如能在空间设计中将其具象化、符号化, 则会使城市形象更具识别性。值得注意的是, 城市空间形象建设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功利化的倾向, 应多从使用者 (城市居民、商旅者、投资者) 的角度对城市识别进行研究, 在经济利益之外, 更应关注城市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对于一些并不具备明显资源优势的城市, 则应仔细研究其自然、人文历史及现状, 归纳提炼出具有情感意义的城市性格、气质, 并建立相应的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系统。例如, 热带城市常具有热烈奔放的气质, 温带城市更显稳重典雅, 水城更显阴柔, 山城更多坚韧、隐忍。此外, 诸如昂扬激烈、抒情曲折、空灵飘逸、直率质朴等场所特征, 都能够成为城市可识别设计的理念来源。

三、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的要素

城市的理念、精神须通过空间要素, 以符号的形式承载并予以传播。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的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

(一) 自然要素

莫什·萨夫迪认为, 港口、海湾、三角洲、湖泊、山丘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存在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值得记忆的景观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可识别性的重要来源, 这些要素包括: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等。很多城市给人的印象是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 伦敦的阴霾多雾, 拉萨的晴空万里, 昆明的四季如春, 哈尔滨的冰天雪地;广州夏季多阵雨, 武汉夏日如火炉。气候也影响着城市植被, 北方城市常栽温带落叶树, 长江流域种植常绿阔叶树, 南方沿海地区则多植枣椰、棕榈等。地形地势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参与者, 它既可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与平台, 也能成为其限制要素。不同的城市地形带给人不同的体验, 在重庆、香港等山地城市跋涉, 与在平原城市漫步的心理意象迥然不同。地貌方面, 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与南方丘陵地区的炽热红壤, 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

(二) 人工要素

城市空间形象识别中的人工要素是指人化的空间环境要素, 如各类建筑、交通空间、广场、人工景观、环境设施、环境标识指引设施等。从形式的角度来看, 又可分为点、线、面等三类要素。

1. 点状要素

城市形态中的点状要素是相对而言的, 它既可体现为雕塑、单体建筑、一棵树、公共汽车站台等城市空间基本独立要素, 也可以体现为更大尺度背景中的广场、建筑组团、植物群落等。从空间识别的重要程度来说, 点状要素又可分为标志性中心及一般点状要素。城市中的主题雕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例如, 新加坡城的鱼尾狮、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华尔街的铜牛、广州的五羊石像等。而标志性建筑也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 如台北101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及东方明珠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吉隆坡的双子塔楼等。一般性建筑则往往退隐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2. 线性要素

线性要素常指城市中的轴线及道路。它除提供一种线性的空间意象, 造成知觉心理中的连续感、运动感, 还提供了一种时空复合的序列景观, 即沿着前进方向, 景观形态不断变换, 形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韵律变化。例如, 巴黎卢浮宫到德方斯大门的城市轴线上, 方尖碑、广场、林荫道、凯旋门、卢浮宫交替出现, 形成丰富的视觉感受。

3. 面状要素

城市空间形象识别中, “面”是指与周边环境组织相区别的区域。它可以表现为平面形态。例如, 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往往具有不同的肌理效果。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 人流、车流密集;城郊风景区建筑密度低, 绿化覆盖率高。老城区古朴而拥挤, 新城区疏朗开阔。广场的硬质铺装与公园中大面积水体呈现出不同的质感。“面”也可以表现为城市的立面形态, 如城市天际线所勾勒出的纽约、上海、香港等都市的标志性立面。

四、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的系统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 人的感知具有整体性, 即人对环境的知觉并不仅仅停留于对要素的理解, 而是倾向于将场景中的要素整合起来, 组织成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城市空间环境是否具有可识别性, 并不仅仅在于单体空间要素设计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空间要素是否能够组织成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整体结构。此外, 空间应具有“场所”意义, 即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相符, 人们与空间在长期契合、交融中, 能够对空间产生情感的认同与归依感。一个可识别的城市空间, 应兼具清晰的结构特征与内在的情感意义。

(一) 空间结构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可意象的城市具有五个要素: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在可识别的城市空间设计中, 它们可被抽象为点、线、面三种要素,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图式。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图底分离”原则, 其中的一些“点”应被最大程度地从“面” (区域) 中凸显出来, 成为视觉焦点。它们体现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制高点、主题雕塑等, 往往被赋予最优的地理位置, 予以最隆重地处理, 凸显其对城市的控制地位。例如, 里约耶稣山上的巨型耶稣像, 矗立在山峦之巅, 面向苍茫的天海, 成为区域的统率。城市中的线性要素如水系、道路等的规划, 则应使其成为城市空间的清晰骨架, 勾勒出区域的明确边界, 或是在分散的空间要素间建立关联纽带, 以增强整体的有机性。此外, 为达成意象的统一, 城市不同区域应在肌理上建立和谐关系。依据形式法则, 相同或相近的肌理产生统一感。如中世纪的欧洲城镇, 建筑相同的色彩、材质、形态、尺度、风格使其具有极强的辨识性。而在当代, 日趋丰富的都市多元文化使得单一城市肌理的塑造变得愈发困难。这就需要在面积、比例、尺度上对不同肌理的区域进行平衡, 通过对比、微差、协调等手法努力建立起区域肌理间的调和。或是将其纳入统一的城市空间性格、气质、氛围之下, 以减弱不同区域间的冲突感。

(二) 场所感

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强调了空间中精神的重要性, 认为人对空间的体验既是生理的, 又是情感与文化的。城市空间不仅应提供给人一个立足点, 一种空间结构, 还应提供生活、事件的情境与舞台, 并赋予其氛围和意境, 使其具有“场所感”。“场所感”来源于当地各种线索汇集而成的综合印象, 包括“稍早建造的房子, 房子间的过道、树木、矮丛, 昆虫、景观、雾、嗅、温、名称, 以及和那个地方有关的记忆”[3]。一个具有“场所感”的空间更具辨识性, 是因为其中蕴藏着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而“场所感”的达成, 有赖于空间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城市、自然、人文的交融。

1. 功能与形式

“场所感”的产生, 意味着人们对在此空间中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给予了积极评价, 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应适应人们多层次的生活需求。除了吃穿住行之外, 城市使用者还有消遣与娱乐的需要, 城市的新来者希望城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避免定位与寻址的困难。在城市中, 人们既有社交、参与公共活动的需求, 又希望有独处、享受私密性的权利。此外, 城市居民还希望城市的拥堵、信息的过度刺激等状况得到缓解。只有“形式遵从功能”, 甚至“形式唤起功能”的原则, 对城市、区域、建筑景观等各个尺度的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 才能创造出满足使用者物质及精神需求的“场所”。

2. 城市与自然

由于自身的有机属性, 人们在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具有亲近感, 自然事物更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一个与大自然相交融的城市空间, 会因为渗透了情感而令人印象深刻。我国城市的历史形成, 常与当地独有的风水地貌联系在一起, 例如, 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特征, 常熟“七条琴川齐入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格局, 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4], 已将自然、人文、城市空间融为一体, 体现出人们强烈的情感认同。在今天的城市环境建设中, 也应尽量减少对自然原生地貌、生物原生群落的破坏。在景观种植中, 尽量采用当地物种, 因为它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体现着鲜活的地域特征和最为旺盛的生命能量。

3. 城市与人文

独特的地域性人文资源, 是城市空间形象识别的重要来源。它们或是体现为物质文化遗迹, 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平江路、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 或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代代相传, 如民间工艺、曲艺、歌舞、戏剧、风俗及节庆传统等。对于传统及历史遗迹, 在呵护传统价值的同时, 也可不同程度地加入现代元素, 在保护性更新中实现新价值, 体现新特质。如北京798艺术中心, 从工业遗址演化为艺术时尚的展演场, 厦门曾厝也由以农、渔为生的村庄发展为文艺青年与时尚精品的荟萃之地。另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本身不以物质空间的形式存在, 但其精神价值却是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来源, 理应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予以提示、强化和凸显。

五、结语

城市空间形象识别构成了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内容。打造一个与众不同、具有独特识别特征的城市空间形象, 需要对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及人工环境要素进行仔细分析、甄别, 通过合理规划, 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以形成总体意象。这就需要城市空间呈现出清晰明确的结构, 各要素在情感、性格上指向同一个方向以形成场所感。城市空间形象识别在塑造城市个性, 增强市民城市认同感、荣誉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策略理论与实施细节还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思考、总结, 并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庄德林, 陈信康.基于顾客视角的城市形象细分[J].城市问题, 2009 (10) :11-16.

[2]赵侃.西学中用:德国城市形象设计[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2) :60-62.

[3]Stanley Abercombie.建筑之艺术观[M].吴玉成, 译.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 1993:85.

[4]李卓欣, 傅立德.试谈城市特色的发掘与塑造[J].中外建筑, 2009 (6) :75-77.

城市空间形象 篇2

来自:大众论坛-大众社区作者:青竹书童发表于:2006-9-8 12:53查

看:1905回复:1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近几年来,大同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市实施了“六项整治”和三个“一次性”等活动,管理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市民群众对城管的满意度逐渐提高,城市管理在服务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成绩显著。但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也绝不能忽视,如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健全,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城管投入相对滞后,基础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的执法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规范管理和长效管理相对薄弱;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都管都不管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机制与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为推进我市城管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提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努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结合“八荣八耻”和文明城市建设等宣传教育活动和各种宣传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全民的城市意识。要把建设现代化城市与培育城市现代化人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热线等,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切实提高市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导向。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创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通过开展争创“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户”等活动,发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加植树绿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志愿活动,形成“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风尚,努力创造人人关心城管、个个参与城管的良好社会氛围。“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多做工作,加强引导。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市民听政、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对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监督。四是加强城管队伍建设。要利用大同大学的优势,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和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城管队伍的管理与执法水平。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建立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城管执法队伍,为我市的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打好基础。

二、统筹规划,以建促管,不断加大城市长效管理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力

度。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市政工程等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严把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执行和监督关。严格执行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城市建设与管理有法必依,确保城市基础及配套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二是进一步充实环卫发展规划,加大环卫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垃圾房、垃圾中转场、公厕、果壳箱等环卫设施的规划布点与配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环卫装备水平,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城管的要求。三是在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东、西客运站和市区停车场的建设,在大西街等人行密集的街道建设过街天桥,大力扶持大公交,限制三轮车,缓解市区交通管理与停车压力。四是加强农贸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洗车场等的建设与规划布点,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期分批实施。对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营业场所,要纳入规划布点,实行划行归市和集中经营。

三、配套措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综合执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套问题。加强执法保障体系建设,使城管、公安机构建设以及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尽快适应城管发展的要求。对户外广告管理、城郊结合部农民建房的审批、拆迁安置政策等,要尽快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管理办法,确保综合执法在规范的基础上顺利施行。二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从有利于减少重复管理、交叉执法、提高执法成效出发,稳步推进城管执法改革。对行政处罚权的落实情况及效果,作出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做好落实处罚权的工作。三是以市容环境卫生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的规范服务水平。在层层落实保洁责任的基础上,将街巷、工商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河道两岸、公路沿线、城市出入口等卫生死角纳入各区环卫专业队伍的统一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滚动保洁管理。四是加强户外广告的规划布局与管理。加大对各类广告,特别是户外广告和野广告的管理力度,坚决取缔擅自设立影响市容的牌匾、非法广告等设施,适当增设公益性广告。对“牛皮癣”一类的野广告要加大治理力度,及时清除。

四、健全机制,拓宽渠道,不断加大对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一是确立建管并重、更重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城市长效管理的投入保障入手,多方挖潜,多渠道增加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并将其列为各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二是以政府的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确保城管经常性经费足额到位。本着执法队伍精干、高效的原则,按照建设部关于执法人员数量占城市人口比例的要求,尽快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并保障日常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都要将城市管理的经常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收支两条线,改变靠罚没款返还解决经费不足的状况。三是市、城矿区两级要采取切有效措施,努力解决环卫职工报酬偏低、基本保障不落实、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吸引社会资金对城市管理的投入。积

极探索环卫、市政、园林养护的企业化管理,逐步建立以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为管理实体的模式。对垃圾处理、绿化建设与管理、环卫保洁等,也可通过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城市空间形象 篇3

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部分,通过视觉传达要素形式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传达给客户和社会,有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办公空间形式语言的构成特点

1.视觉传达平面要素及特征

视觉传达平面要素包括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图案及样式等要素,标识的设计以图案为主,或是字体结合图案的变形、整合或图底互换。

2. 视觉传达立体要素及特征

视觉传达立体要素包括橱窗、吉祥物、店面装饰等等,其中橱窗展示设计是企业形象、文化及产品展示的重要途径,通过三维立体效果展示出识别性、统一性、空间延伸性的特点。

3.视觉传达动态要素及特征

视觉传达动态要素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达到展示宣传的目的,如多媒体、灯光、装置设置和移动宣传车等。这种现代、直观、全方位的展示方式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宣传,具有可变性、悦目性、传播快的特点。

办公空间形式语言设计的一般手法

一般而言,办公空间形式语言的设计常常以风格、材料、色彩等为创意出发点,结合企业的形象、历史文化、产品特色等进行设计。

1.以企业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设计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史,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浓缩和提炼,如宝马公司的螺旋桨标志,暗喻该公司过去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领先地位。此外设计还可结合地域文化和环境,即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可。

2.结合产品运用构成的方法

将企业的产品进行提炼、概括,运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以及美学原理选取适合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打造。可口可乐公司办公空间墙面采用可口可乐易拉罐空瓶剪成心型进行阵列,传递爱心之余不失艺术性;灯具的设计采用可口可乐玻璃瓶进行错落悬挂,充满创意和趣味。

3.运用图形思维方法的创意

图形思维的设计手法包括联想和类比,分解和组合,基因和符号,逆向思维的利用等,红牛荷兰公司办公空间的墙面和地面设计采用红牛易拉罐形象寓意红牛企业的腾飞和红牛饮料带给人巨大的能量。

基于企业形象的办公空间及界面装饰

1.标识和字体的应用

标识和字体在企业辦公空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形象墙、吧台、指示系统以及空间界面上,起到凸显公司理念和品牌要素的作用。

2.企业形象色彩的运用

企业形象色彩的运用有助于强化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谷歌办公空间的座椅的设计采用和其logo的颜色相同和形状类似,办公空间整体设计色调和logo相互呼应。

3. 图案和肌理的拓展

图案和肌理的拓展是对室内设计提出的更高境界的要求,将图案和肌理作为室内设计的元素基础上再结合材料和功能的变化,以拓展企业的形象。如英国金匠行会办公室的室内墙面设计中将logo中花豹头进行拓展至整只花豹进行装饰,此外还将花豹图案的圆点拓展到墙面和灯具的设计中。

形式语言在办公空间的演绎手法

1. 借用

肖似型符号是指室内符号(式样)与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性质,二者在某方面有相似性。借用分为图案借用、色彩借用、文字借用等。Coca-Cola希腊总部办公室的设计借用了可口可乐公司标志的经典红色,突出红色品牌主题。

2.解构

解构手法是对原来视觉传达要素进行分解、颠倒、变异或重构,可以避免借用造成的单一感和乏味感。

3.参照

参照分为隐喻型参照和类比型参照,其中隐喻型参照不拘泥于视觉传达要素的表象,而是根据原有的意象,用概括、提炼的方法让观众产生联想。而类比型参照相对直观易懂。

4. 整合

多样性整合即采用类比法对视觉传达要素进行同类拓展,比如代表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要素变化拓展至灯具、家具的设计、室内界面、空间造型设计,再结合现代的材料和施工工艺,统一之中产生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

在保证形式语言统一的前提下进行要素或语言的拓展,如不同色彩主题的办公空间,图形、图案的系列性拓展。许多国际奢侈品牌的店面设计采用的图案和色彩成一个系列,空间和界面的设计大胆使用特殊材料和施工工艺以及表面肌理,统一之中产生变化。

将视觉传达要素进行借用、解构、参照及创造性的整合,首先要保证整个办公空间形式语言的统一性,其次是视觉传达要素与视觉传达要素相关联,其中包括界面装饰图案的联系、装饰材料样式的统一、字体的统一、色彩的系列运用等。办公人员的服装、室内摆放的装饰品、宣传册都应该与视觉传达要素相符合、与空间的形式语言相统一。

结语

在企业形象的办公空间设计中,将视觉传达要素和室内空间和界面的设计相联系形成统一的形式语言,实现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以传达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对视觉传达要素借用、解构、参照和整合,综合运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以及美学原理是进行室内设计的可借鉴的新出发点。

城市空间形象 篇4

地下公共空间主要是属于建筑领域中的范畴,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地表以下的城市公共空间, 主要包括地下商城、地下通道、地下公用车库等为为人们提供公共使用和活动范围的公共地下空间, 随着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人们更加重视节能环保, 而且城市地上空间越来越紧迫,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 目前国内外建筑领域不断开发和广泛使用地下公共空间, 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商业建设以及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与使用中, 这种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完善了城市交通体系, 提升了城市交通通行能力, 而且还增加了高层建筑的施工面积, 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城市抗灾防震建设中地下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极大提高了城市综合放在抗震能力, 提高了城市居住的安全系数, 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是城市生态化和未开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资源。

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一种封闭的空间, 与城市地面空间相比, 地下空间与户外隔绝, 且具有较为单一的地下空间环境, 地下公共空间有限的活动范围和空气流通性不高的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 因而在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中要优化形象规划设计方案, 而为了消除人们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心理问题, 不断完善地下公共空间设计, 而形象规划设计是一种结合人们对于地下公共空间的真正需求, 为人们创造一种舒适、美感与新奇的地下空间环境, 因而, 为了获取人们对地下公共空间的高度评价, 在进行形象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要求, 首先, 要提高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的独特性, 通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可识别标识性设计可以吸引人们对于地下公共空间的注意力, 利于消除人们对于地下空间的不良信息;其次, 必须设计出清晰的地下空间内部结构, 确保地下公共空间内部结构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避免人们在地下空间范围内迷失, ;此外, 还应该确保人们在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弥补地下空间本身的不足, 为人们创造与地面空间相同的舒适、安全空间环境, 从而消除人们的压抑等不良心理。

3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设计的思路

3.1 地下步行通道系统的设计

通道是城市空间形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同样地下通道也是地下空间形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下步行通道是人们在地下空间区域中自由活动和使用的重要工具, 更是充分发挥地下空间商业城、餐饮行业等各种功能的重要纽带, 然而由于地下空间本身与自然环境的隔绝, 且空间环境单一、封闭, 这就造成人们在地下空间行走时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 因而在进行地下步行通道系统设计应该结合人们的情感心理, 优化地下步行街设计的宽度、长度与空间环境, 首先, 在设计地下步行通道宽度时应依据步行商业街的人流密度预测结果, 计算和确定地下步行街通道的宽度, 确保通道的明亮以及较好的方向引导性;其次, 设计地下步行街通道长度的设计应该在人们愿意步行的范围内, 不能使人们觉得通道太长而产生采用交通工具的想法, 这样不仅影响人们对地下商业街的兴趣, 而且也会造成设计方案的效果不高, 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经济效益;此外, 在确保地下步行街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符合人们需要之外, 还应该保持通道环境的整洁, 同时为了保持和提高人们在地下空间行走的热情心理状态, 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色彩、图案铺地材料等美化地下步行通道的局部环境和小气候, 使人们在地下空间活动时心情愉快、身心愉悦,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功能和经济价值。

3.2 地下入口节点的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的入口节点是城市景观与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过度空间, 也是人们自然进入到地下空间内部结构的第一通道, 然而由于地下空间入口节点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商业繁荣发展和人口密集的地方, 因而地下入口节点地处的位置具有较大的交通压力和人口密集流动等制约性因素, 因而重视地下入口节点视觉上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可以通过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 使地下入口节点与城市景观带结合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且统一于提高们对地下空间建筑的关注程度, 吸引更多的人们自然流入到地下空间内部结构中, 从而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使用经济价值, 这样可以消除人们的对于地下空间的心理障碍, 转移城市地面空间的压力, 将城市地面交通、商业发展和地下公园等基础性设施和城市功能转移到地下空间中, 进而为人们增加更多的地面使用和活动空间范围, 以此推进城市绿地和生态化建设的进程, 从而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3 引导性标识系统的设计

由于地下公共空间具有封闭性和与户外隔绝的特点, 缺乏与自然的接触, 因而就会使得人们对于地下空间产生一些不良好的心理障碍, 而且与城市地面空间一样, 人们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也需要方向引导性标识, 在地下空间范围内都要有较好的方向感和时间观念, 然而由于地下空间与自然的隔绝, 使地下空间没有如地面空间具有自身的标识, 人们在地下空间需要借助文字、符号与图案来识别和找到正确的方向, 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地下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 首先, 可以从人们的视觉角度出发, 预测人们进入地下空间能够看到的位置和出现岔口的区域, 预测人们在地下空间容易迷路的地方, 此时应该综合利用文字、符号、图案与地图等要素, 设计的标识系统位置准确到位、清晰醒目, 保证设计的标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吸引人们的眼球和视觉, 同时要求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案具有可识别性和区别性, 在保证标识能够符合人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技术, 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灯光, 结合地下空间建筑材质和室内色彩来提高标识系统的美感和环境艺术性, 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帮助人们找出准确的方向, 而且还能够给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带来艺术美感, 从而提高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吸引更多的人们流入地下空间, 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 结论

综上所述,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 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纽带, 因而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各个系统设计时应该结合人们的心理情况, 设计出生动形象、安全可靠的地下空间步行通道、入口节点以及方向引导性标识等,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流涌入地下空间, 提高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带动地下商业、餐饮业等各种行业的发展, 极大缓解了城市紧张的地面空间压力和交通压力, 不断完善现代城市的功能, 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及其重要作用, 进而分析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探讨了地下公共孔空间在步行通道系统、入口节点以及引导性标识系统设计的思路, 从而提高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和使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篇5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多元模式并存,管理办法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建委”模式,将规划、建设、管理三种职能合一,强化建委的主管性、领导性、协调性。该模式在中小城市中较为常见,在这种模式下,建委的作用特别突出,需综合协调规划、建设、管理三个部门的工作。二是在“大建委”管理模式基础上改良的“建管合一”模式,将城市规划职能剥离出去,以体现建管分离和规划优先的原则,使规划在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规划、建设、管理分离模式,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后开始出现,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优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使规划、建设、管理各部门的权责框架更加明晰。

我国各大、中城市在城市管理中正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但在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上仍需探索,特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1从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在城市管理领域中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机制。要在“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城市管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局面,逐步转向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形成城市管理的活力和良性循环。建议按照“统一—管理—养护—经营”的城市管理思路,通盘考虑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重构。

2加强城市管理各部门间的工作衔接,避免多头、交叉管理,消除管理盲区

3加强城市管理的规划与法律规章建设,使城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4从推进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处理好改革成本和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

5.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城市文化与塑造城市形象 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 塑造 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化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渐凸显,显示出其巨大的影响力。一定区域最先进的文化设施、最经典的文化成果都聚集在城市,而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形象,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因此,如何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就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 城市文化的定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城市文化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而且还包括建筑风貌、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实体。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可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文化的物质方面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以思想观念形式存在于市民大脑中的城市精神文化,如城市居民价值观、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则是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以及指导、影响、支配城市居民行为的规范、准则,城市居民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心理的总和。城市的制度文化,指城市的各种用于约束市民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于城市市民的政策和体制。城市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城市行为文化,指即一切生活和工作在该城市里的市民的一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而城市文化形象,則是指一个城市以其自然地理环境、外观建筑、公共设施、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隐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综合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城市文化形象不单是指某一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等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城市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城市文化形象也不单是个人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大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

总之,我们研究城市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城市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指导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建设,扬长避短、节俭资本,更好地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形象。

二 城市文化定位与塑造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位社会学家曾指出:“有灵魂的生命才是有活力的,有完善的城市文化体系的城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的城市形象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难以吸引人。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外表装饰一下,关键在于体现城市素质,表现城市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定位与塑造城市形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城市文化定位是树立城市形象的基础,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气质和品位,是城市最真实、最直接的表情,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树立城市形象,使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标志、人文积淀、市民气质、生态环境等要素融为一体,使城市形象既有形又无形,由民众深刻体验和展现,并为外人强烈感受和认同。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树立城市形象的基础。这种定位是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和选择方式,是价值准则,它培育城市气质,确立城市品味,给予城市形象深刻的内涵。

(2)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形象凝聚的是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形象良好的城市无不具有特有的文化。中国城市也有多种文化特色,它们无不以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形象留在人们心中。这些形象表现正是通过城市文化的要素传达给受众的。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它凝聚着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市民的思维。

(3)城市文化定位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形象最富有吸引力、最能展示自己内涵魅力的是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形象建设的根本是城市文化建设。从城市文化定位的角度去传播城市形象,会使人们对城市具有准确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凝聚公众注意力,提升市民层次,增加外地公众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进而予以城市形象无穷的魅力。如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等等,在积极传播城市形象的同时,展示城市风格,增添城市魅力。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形象对内创造城市凝聚力,对外创造城市辐射力,进而又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 城市文化塑造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城市形象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体现在城市文化形象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层上,从这一层面塑造城市形象,应注意以下原则:

(1)遵从城市文脉,正确处理城市形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从城市文脉,就是尊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物的创造性与个别性,通过设计和建造上的特定手法,使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之间原有的“文脉”,在新建设过程中得到延续,实现新老建筑有机结合。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人文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城市形象建设时,必须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原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民居、传统街道、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市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

(2)吸收地方风格和文化精华,保护城市文化形象特色。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宗教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城市在总体布局和局部景观特色上,都要体现这些文化因素。如北京在总体规划的修订中,强调从整体上突出古城景观特色。在方法上以保护为主,利用与发展相结合,包括城市轴线、城廓景观、道路景观;对新建筑限制高度,以保护城市中心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与传统景观特色相协调,达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首都独特城市形象的目的。欧洲的许多著名城市,如伊斯坦布尔、华沙、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都精心保护历史建筑群,以此作为城市的骄傲。

(3)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形象建设需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形象建设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在制定城市文化形象发展战略与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发展经济这两个方面。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必须服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这个基本原则,制止那些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业建设项目。其二,城市规划的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和色调等,要同城市历史形成的风格、特色相协调、相适应,使城市新建筑群同城市古建筑、古城风貌和环境融为一体。

四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根据城市文化形象层次观点,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实施也从相应的方面展开:

(1)城市建筑形象。城市建筑虽然直接表现为一定物质材料构成的能为人们提供居住、休闲、学习、工作等各种生活和社会功能的特殊器物,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表现。我国多数城市建筑的文化底蕴较为单薄,较多注重外在形式和商业价值。在塑造城市建筑形象时,要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建筑的文化赋值,将城市的主体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理想情操、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渗透到建筑物中,让建筑物形神兼备,使人们在欣赏建筑这幅立体绘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滋养。特别是文化赋值较高的标志性建筑,对提高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个城市要真正体现自己的城市个性,就必须塑造出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又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标志性建筑,从中体现该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厚重历史和辉煌明天。

(2)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景观是指由城市道路、绿地、广场、水景及城市照明景观等形成的外观和氛围,既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城市景观虽然直接表现为外观和视觉形象,但只有突出文化主题、渲染人文气氛、体现人文特征,而且无论其外层表象还是内在结构,都展示出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才会为城市文化形象增添持久的魅力,也才能体现一个城市内在的和諧与美。其中城市雕塑以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营造城市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氛围,体现着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是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载体。美国的“自由女神”,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等,都是城市雕塑的成功代表。

(3)城市环境形象。城市环境形象既包括外在的硬环境,也包括内在的软环境,特别是要通过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育市民的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园林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回归自然的通幽曲径,要把加强园林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形象的重要环节。

(4)政府行为形象。政府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行为主体,政府形象是政府的行为(包括行为方式)等在公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评价,特别是政府的政务行为,是城市行为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政府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软环境,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应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入手,培养政府工作人员良好的行为方式,同时要在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方面着力推进,从根本上消除徇私枉法等腐败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共主体形象。

(5)市民行为形象。市民既是创造城市文化的主体,也是城市文化的享受者,同时市民又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主体,是城市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的展示者。市民的素质、精神面貌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一个城市的整体人口素质、文化修养、文明程度反应出来。要大力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培养市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维护城市形象意识,以他们高素质的言行,塑造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形象。

(6)城市精神提炼。城市精神是城市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浓缩。城市精神反映市民的精神风貌,同时对市民行为具有导向、激励、塑造、规范的作用。城市精神提炼可以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从而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注入“血液”。提炼城市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团队的策划,更要充分发挥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过来,城市精神提炼出来后又要对市民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灌输,把城市精神贯彻于城市行为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使之与每一个部门、行业、岗位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外化为市民的日常行动。

五 结语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形象塑造,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形态的形象塑造,既需要全体市民的素质提升和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的率先垂范、职能更新和正确引导,以及对城市形象文化内涵的准确解读和相应的战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以更大优势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 苏艳玲:《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剧作家》,2006年第4期。

[3] 李植斌:《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人文地理》,2001年8月。

作者简介:

臧毅,男,1988—,浙江湖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电视主持人演播空间的形象定位 篇7

关键词:声乐技巧,艺术表现力,教学价值,引导方向

引子:

新闻播音的本质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以新动人.

——张颂《中国播音学》

电子的夜空有一个喧闹的荧幕, 喧闹的荧幕里面是那火爆的场面, 场面的前边是那兴奋的呐喊, 叫喊的声浪阵阵, 是那如痴的观众……——叶哲《静夜思》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当所有人都有渠道发声, 如何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发出醍醐灌顶而非人云亦云的声音, 能够让广大的观众静心聆听, 为之按钮、转身则是电视主持人群体需要思考的主题。作为以个人的身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为观众固定主持或串连一档节目的职业群体, 能够在播讲空间里, 拥有特色、个性的播讲风格并与空间环境交相辉映一直是主持人不变的追求。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在认知一个事物时, 往往多种感官共同接受刺激, 才可认知快、感受深, 其中视觉的特点最显著。因此, 在一定的演播空间中, 主持人真实、立体的个性形象呈现, 提升节目内涵的同时更能成为电视行业增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一、电视主持人的普适的形象定位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正能量”的传递者无论在怎样的演播空间中, 电视主持人普遍应当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拥有开拓性的思维和亲和健康的面貌, 时刻带给受众真诚的、坦诚、可信的荧幕形象, 在固定的演播空间中“真听、真看、真感受”。就好像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的那样:有时候老百姓对主持人的最高期望就是希望你能真实、自然一点, 站在荧幕首先是你自己, 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表演的时代而是崇尚自然的时代, 主持人要为之奋斗的不是知名度而是人气。”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能够与受众存在交流感和互动性, 这同时也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 增强节目与地气的贴合度。主持人的审美能力也尤其重要, 不光体现在外形的修饰、服装的搭配还能够根据演播空间的特点快速品读出怎样的形象呈现于环境能够完美融合, 怎样的状态定位时恰到好处的呈现。这不仅需要高尚的人格、高雅的情趣还需要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作为积淀。

固定的演播空间也能够养成了观众固定的收视习惯, 为主持人奠定良好的观众基础。当中包含节目时间的固定、舞美灯光设计的固定等。无论是赵忠祥与杨澜在《正大综艺》长达四年的合作还是《综艺大观》中倪萍十年的主持历程, 他们在节目演播空间中的个性形象都长期在观众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人们痴迷节目的同时也关注着他们。

二、相同主持人、不同演播空间的形象定位

同样一名主持人, 在不同演播空间中, 内在和外在的不同表现都会使其展现出迥异的个性形象。外在而言, 同样在录影棚内, 新闻、法制等节目的录影, 就要求主持人从服装到化妆、造型都必须端庄、大气, 凸显此类节目的权威与专业;内在而言, 每一位主持人都拥有多个个性特质, 在不同节目的演播空间中, 同一名主持人需要根据节目特点, 把其自身的某一个或几个个性特质放大, 并且合理地融入到节目的演播空间中, 从而造就在不同的“演播空间”里创造出不同的“个性形象”。

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孟非就曾在《非诚勿扰》和《南京零距离》两档节目中进行了巧妙的个性切换。在他的个性特点中, 有冷峻、机智、幽默、感性等特点, 配合, 《南京零距离》民生服务类的节目定位, 他放大了个性中的冷峻与机智, 时不时配合着冷幽默, 评说到位, 不拖泥带水, 分量和力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面对《非诚勿扰》大型综艺类节目, 他则适时抑制着冷峻, 发挥着幽默与感性, 将幽默发挥得酣畅淋漓, 尽管是两档风格、特点完全不同的节目, 两种不具关联的演播空间, 事实也证明, 在主持人的控制和驾驭下, 此两档节目自播出以来长时间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笔者目前担任江苏广电总台《江苏新时空》、《疑案解码》两档栏目的主持工作。《江苏新时空》是典型的直播类新闻节目, 采用版块切割的方式, 分出了时政要闻、综合新闻等若干版块, 。演播空间是传统的新闻直播间, 在这样的演播空间中, 配合新闻直播节目具有零时差、现场感、不确定性等特点, 主持人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持稳定、积极的直播状态, 气息均匀、饱满, 字正腔圆、清晰、完整、准确地传达新闻内容, 把握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形象庄重、正统、大气, 体现新闻的严肃性和政治性素养。而《疑案解码》则是对重大事件或者经典案件进行纪实性展现或评述的纪实类节目, 通过主持人在一个固定演播空间中的简短讲述配合每一环节的视频回放将事件或者案件的始末串联起来, 在跨时空地还原事件本身的同时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疑案解码》的演播空间相对简单, 整个基调控制在黑、白、灰, 一处投影, 一个体现历史厚重感的小型楼梯, 一个书橱, 主持人往往选择利用这些道具的铺陈, 配合浑厚凝重的语调增强讲述的现实感。与《疑案解码》的演播空间相类似的还有电视纪实类节目《档案》。该节目在演播室不同位置摆放了幻灯机、档案、白手套等常用道具。主持人在黑色调的演播空间里, 走到那款老式幻灯机前转动按钮, 伴随着“咔、咔”声响, 投影出历史照片, 再走到纸质档案前戴上白手套开始翻阅档案, 这一过程给观众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神秘感和流动感。鉴于历史性题材的厚重感和深度性, 此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的形象要求除了新闻的端庄、大气之外更强调了一份睿智、成熟的凝炼和阅历透射出的深度, 需要突破播的精确与机械, 展现说的信赖与洒脱, 能够给观众带来对话感, 主持人就是时空的纽带, 勾联着历史与现实, 勾联着观众与事件主人翁。

而就在笔者过往主持过的节目中, 风格跳脱的栏目也时有出现, 如《有一说一》、《1860新闻眼》等。笔者从多年的一线播音主持工作中领悟到:当主持人在栏目定位中找到与自身的特长、个性特点相契合的交叉点, 兴奋与激情溢于言表, 在节目中也能出现饱满的创作激情, 甚至节目能够帮助自身发觉到你不为人知, 不为己知的一面。以, 《有一说一》为例, 作为当年频道全新打造的新闻评说类节目, 笔者深感新闻多元播报的时代已经到来, 于是在小小的一方演播空间里大胆采用方言说, 结合平时在相声、曲艺方面的积淀, 谚语、俗语、地方话, 快板、评书顺口溜一股脑都用上, 自己说得过瘾, 节目收视更是一高再高, 广告也翻坡。由此可见, 主持风格能够与节目定位融合为百姓接受是节目生命力的保障。

三、不同主持人的形象风格对同类型演播空间的反向影响

同样是访谈节目, 同样是一张沙发、一处投影, 几多简单的摆设, 《非常静距离》的演播空间并不是很大, 但灯光和舞美的设计风格较为时尚。每当节目开场, 李静都会融入到现场乐队的说唱中去, 让整个演播空间就像一个“私人舞会”。因此, 长久以来, 她都以“快乐使者”的个人形象深入人心, 而在《鲁豫有约》中, 从一开始演播空间不固定, 到陈鲁豫被批评话多, 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 也最终定位了知性“倾听者”的形象, 于是整个演播空间就好像一个倾心交流的会客厅, 让嘉宾畅所欲言。除了访谈节目之外, 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也将自己的“个性形象”在不同的演播空间中予以释放, 主持人与演播空间无缝融合, 荧幕内外乐享其中。

四、多机位的演播空间对主持人的形象要求

随着电视成象技术要求的逐渐提高, 演播空间的机位也有过去的单一趋向多元。同样是在新闻节目中, 多机位带来了播音员主持人画面的多场景切换, 全景多媒体新闻演播室借鉴综艺演播室设计思路, 大体积“多景区”多机位, 大大拓展了节目场景和多向互动空间的同时也要求主持人在各个景区间站播、“走播”。播音员主持人在动, 摄像机在动, Vcr大屏幕图像在动,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播音员主持人样态的多变化, 也是场景的多变化。在这样的变化驱动下, 主持人外形上的形象定位也要进行调整与完善, 以新闻节目为例:过去, 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都以坐播半身近景特写镜头走入千家万户, 受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播音员主持人的面目表情, 因为是近景特写镜头的原因, 手势语基本不用。而站播的最大优势就是动起来的同时解放出近景坐播时被禁锢的双手, 传递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和态度的主要手段就变成了手势语, 它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自然得体、大方图像画面的要求, 于是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坐播形体语要侧重于表情语, 站播的形体语要侧重于手势语。相应的, 站、走播对播音员主持人形体和肢体语言提出更高要求并面临着全身形体和造型审美规范的问题。形体和造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是受限的, 准确、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和造型是主持人的需要, 更是节目的需要。

“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 收视率和百姓的关注度不仅是电视行业的生命线也是主持人的生命线, 累并狂奔着是大多数主持人的生命状态。电视节目产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总体计划不仅为主持人形象的个性创作提供了前提, 也指明了主持人的奔跑方向:就是在属于自己的演播空间中, 实现个性化的形象定位, 在自我价值实现与栏目定位中找到最完美的平衡点, 这需要主持人在强化内修的同时协同制作群体、观众等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和考核。

参考文献

[1]吴洪林.《主持艺术》[M].上海三联出版社.

[2]Richard Jackson Harris (美) 《媒介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陆哗, 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城市空间形象 篇8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象,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1. 项目背景

新的国家战略确立了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 指明了武汉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方向。《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将武汉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目标。为深化武汉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 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努力实现世界城市的美好愿景, 须深入挖掘武汉的景观资源特色, 进一步加强对武汉市城市特色塑造和品质提升, 明确城市空间形象定位。

2. 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在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首先, 从武汉市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出发, 分析武汉市自然和人文资源特征;其次, 调研武汉市主城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梳理自然地理格局、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文明资源、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特色;第三, 结合公众认知, 探讨武汉市空间形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 提出武汉市城市空间形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改善对策, 以达到凸显江城景观资源特色, 打造美丽武汉的规划目标。

3. 城市空间形象的概念组成及问卷调查分析

3.1 城市空间形象的概念及组成

3.1.1 城市空间形象的概念及要素

城市空间形象是指城市空间各构成要素形成的整体形态, 经过主体的感知过滤而转化成的心理图像, 是主体与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城市空间形象的构成元素主要涵盖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城市格局、地貌特征、山水资源和气候特征;人文因素包括历史资源、现代文明资源和交通资源。

3.2 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象调查

根据上述对城市空间形象的认识、内涵和影响要素的分析, 本文从公众认知、自然地理格局、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文明资源和交通资源分布格局等多方面研究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的现状和特色。

3.2.1 公众认知

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 主要采用网络、现场和定向调查三种形式。选取相对熟悉或者工作性质涉及到城市景观的人为本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武汉市人口状况, 结合经费与时间等因素, 按万分之一的比率设定样本量, 确定调查样本总量为2000份, 并采用科学的抽样方式分层抽样、群体抽样与随机抽样分配相应样本数量。

3.2.2 问卷调查结论

经统计, 发出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520份, 有效问卷1379份。数据显示, 参与调查的7类职业人群均认为两江四岸是武汉市最经典的景观区, 大江大湖和九省通衢是武汉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最显著的特征。 (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 经典景观的认知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4. 城市空间形象特色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自然地理格局及空间形象

武汉城市格局明确, 两江交汇造就了三镇鼎立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长江、汉水、山系共同形成的武汉十字型山水轴, 浓缩形成了“两江交汇、龟蛇锁江”的经典景观;充分体现了“大江大湖、小山迤逦”的自然地理特色, 和江为脉、山为脊, 湖为心、绿为衬的城市总体意象 (见图2) 。但武汉的山体, 大多被建设包围, 山水十字形格局不突出;中国第一大江、中国第一大支流在武汉市城市中心交汇的磅礴景观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星罗棋布的湖泊景观展示不够充分, 没有体现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和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的形象。

4.2 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格局及空间形象

武汉市全市域范围内历史人文资源数量多, 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 我市共有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其中包括5片历史文化街区、5片历史地段和6片传统特色街区, 全部位于主城区 (见图3)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和首义片, 历史地段包括农讲所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和珞珈山片, 传统特色街区包括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和显正街片。

4.3 现代文明资源分布格局及空间形象

武汉现代文明资源的发展呈现出三镇各不相同的态势。汉口主要为金融和商业中心, 主要沿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呈南北向发展;武昌主要沿滨江商务区和中南中北路发展, 加之高校云集, 拥有百万大学生, 位居全球第一。商业部分主要沿武珞路呈东西向线性发展, 另外徐东大街、和平大道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 商圈已基本形成;汉阳城市重心主要集中在王家湾和四新地区 (见图4) 。

4.4 交通资源分布格局及空间形象

(1) 对外交通格局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 也是中国最繁忙的空港之一。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长江航运在武汉对外交通的历史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曾经被冠以“黄金水道”之称。

武汉拥有三座特级客运站, 是国内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武汉高铁枢纽地位已经形成“米字型”结构, 未来将形成“两主、一辅”的客运格局。近年来, 武汉天河机场客运吞吐量平稳增长。2011年末, 武汉公路通车里程13103.29公里, 其中省级公路12775.49公里, 高速公路617.4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 拥有5条国道、5条国家高速公路、12条省级高速和5条城市环线 (见图5) 。

(2) 对内交通格局

截至2014年7月, 武汉市已投入运营1号线、2号线及4号线一期, 运营里程72公里, 轨道交通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其覆盖密度远远不够, 尤其是没有将航空、铁路、航运和客运多种交通枢纽串联起来, 市内的交通换乘极其不便捷。

城市三镇鼎立的空间格局, 决定了城市大交通的格局。武汉市规划建设主城区“三环六联十三射”的快速路网系统, 促进各区域的协同发展。

(3) 武汉交通形象分析

武汉“九省通衢”的形象依旧, 但其中心地位的级别不再;路网体系匹配了大武汉的城市格局, 但是便捷的对外交通和相对不便的内部交通, 使得内外交通不匹配, 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图片来源:《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规划》)

(图片来源:《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规划》)

5. 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改善对策

(1) 明确城市空间形象定位

武汉市城市形象定位应在分析武汉城市发展基础上, 结合城市静态、动态的比较优势, 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 确定最具有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协调传统与未来的城市形象关系, 强化自然、文化本底的特色, 强调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2) 寻找武汉市经典景观区

武汉市在城市空间形象规划中必须以汉口、汉阳和武昌为主体, 明确三城未来城市级中心的位置, 摒弃各区人民政府在各行政区范围内小而全的功能发展模式, 以汉口的商业、汉阳的文化和武昌的科教为核心, 集中财力打造三镇各自的标志性经典景观形象。

(3) 明确地标建筑及天际线

地标建筑的经典形象的流传不是单一建筑的标新立异, 而是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相互映衬的结果。地标建筑应同周围建筑形成良好的主从关系, 在高度和体量上相互衬托, 这样在凸显地标建筑的同时还能加强建筑的韵律感。

武汉是一个多中心城市, 城市天际线整体呈现三镇均繁华、各区蓬勃发展的大都市特征。目前汉口、武昌和汉阳三座大城市并立的城市形象已凸显。通过天际线的规划, 引导城市空间形象的有序发展。

(图片来源:《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规划》)

(图片来源:《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形象规划》)

(4) 严格控制战略景观区

战略景观区以“看什么、怎么看、怎么看更好”的逻辑思路进行景观控制。针对战略性景观的标志建筑和标志景观选取公共性、可达性较好的视点, 并对周围建筑和背景建筑进行视廊和高度的控制, 保证战略性景观不会在城市发展中淹没和消逝。

6. 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武汉的景观资源特色, 寻找武汉市空间形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探索城市空间形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改善对策, 进一步加强对武汉市城市特色塑造和品质提升, 明确城市空间形象定位, 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为武汉未来城市空间形象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敏, 伍敏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05.

[2].杨扬, 城市形态基因作为城市设计空间生成的依据[D].同济大学, 2009.

[3].徐璐, 徐建刚,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 2011.04.

城市空间形象 篇9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城市形象设计应注重城市的身份 篇10

从根本上讲,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视觉身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在设计贵州省黔西县的城市形象时,尽可能将黔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溶解到我的设计思维中去。从通常意义上讲,一座城市往往通过展示城市形象标识、市花、市树等或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完善城市的视觉文化符号系统,推出城市街区、园林景观的历史人文背景说明的展示形式,改善道路指示、区域指示、休闲及公共设施的指示系统,创造富有本地区、本城市具有个性特征、个性身份的城市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否完善和精美,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形象风格的重要指标。黔西县是以杜鹃花闻名的地区,有“杜鹃花都”的美誉;黔西又是彝族、苗族等多民族生活的地区,民族风情令人心向往之。我在为黔西县的城市形象做创意设计时,将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视觉提炼,将杜鹃花进行相应的视觉图像提取,以作为黔西城市形象的标志;同时,我又将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图腾纹样、工艺纹样等进行现代审美情趣的改造和修饰,形成了黔西城市形象的吉祥物。

从现代城市功能角度讲,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直观有效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服务管理功能、旅游功能在视觉形式上的体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尽可能地回避一般城市形象设计所采取的惯常方式,即将视觉形象做表面的“形象工程”文章,弄成大而空的重复性面孔。在黔西城市形象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从当地本土文化中挖掘城市的现代性品质,在功能上挖掘出黔西县独特的地区文化元素进行视觉形象转换,形成了具有黔西独特身份的城市形象识别。□

城市景观对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篇11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竞争力日渐激烈,城市形象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城市景观以其独特的影像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阐述城市景观建设对提升大连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作用,对大连城市景观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并针对目前大连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方向,提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关注程度。

现代城市景观阐述

现代城市景观是以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综合体,其中楼宇建筑应当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从外在物质层面出发,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可以看做是城市景观空间中的浅层结构;深入社会层面出发,人的行为活动是城市景观空间的中层结构;当人们的活动与城市景观的形态产生互动联系时,变形成了城市景观空间的深层结构,彼此的互动交流会加深人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和印象,上升为心理层面的涵义。城市景观不仅表现为可视的实体,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空间,更是表现社会活动的一种载体。生活在这样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中,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内涵。

城市形象,可以简单理解城市的表面形象,深层次的理解为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生活的精神内涵。无论对于初次来到城市还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在这座城市中,最先视觉接触的是楼宇建筑,街道,雕塑等景观,称为人们的第一体验。城市景观作为展现城市的一个视觉符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表现了城市进步发展的水平,它不仅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也为城市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审美追求,所以说城市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

城市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依托城市地域文化,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提升城市形象为建设宗旨,但是在大连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大连市内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街道、城市景观设施、城市广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街道建设要有特色

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线性元素,是城市景观空间的分割线。道路建设的三点意义:首先,不同的道路给予人们不同作用的体验,主干道是交通行为意义、商业街道可供人们休闲购物的行为、林荫小路可供人们散步和休闲行为等,道路建设除了供人们不同作用的体验和生活之外;其次往往富有特色的道路建设可成为一个城市视觉符号,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最后道路建设最重要的意义是对城市交通的有效疏导,合理的道路建设,才会有良好的交通秩序环境,是一个城市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大连的道路建设中,40公里长的滨海路,无论是针对市民休闲游玩还是对外旅游的重要景点,从建设上来说是成功的典范,借用临海地域优势,拉近人与自然的接触距离,很好的体现了道路建设的意义。但是在城市主干道的建设上,由于城市空间和丘陵地形的限制,主干道面积小,多数路是起伏坡路,道路设计的趋同,特色上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一条道路成为支撑城市视觉形象的构成元素,即建设的过程要考虑特色的城市道路建设的会对城市视觉形象产生重要的

影响。

2.城市景观设施要完善

景观设施是置于室外的可供人们方便使用的设施,即要具有广泛的功能性;形式追随功能,满足了功能性的同时还要具有艺术美感,即要具有形式的艺术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人们对于事物的追求不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注重内在灵魂含义,即要具有深层的文化性。大连城市景观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的三个方面:

(1)功能性合理与完善。体现功能性的城市景观主要指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信息系统设施,卫生系统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指座椅、遮阳伞、垃圾箱、公共厕所等为户外的可供人们使用的部分,基础设施的设立要考虑地理位置,考虑人们行为的需要,考虑摆放时对城市环境美观与否;由于信息化时代到来,一些多媒体的信息查询终端被大家广泛认可和需要,多媒体设施成为了新的城市景观设施,它反映了城市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理念,可以让人们自主快速查询到相关信息,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媒体信息查询系统的设置要合理,要符合公共性,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高效节奏。

(2)城市设施要表现艺术性,以城市四区中雕塑、基础服务设施为调查对象发现,城市设施的造型、色彩、工艺上还需要更多的考虑,有了设施的功能性还要考虑设施的美观性,城市设施需要构思创意,它所展现出的姿态是城市设计的精华所在,是城市品位的

体现。

(3)城市景观设施要表现文化性,所谓文化性是建立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注重内在的涵养与灵魂,同样的城市景观设施要展现大连的地域特色,要在细节之处体现城市生活的气息与精神,深度挖掘属于城市性格的特征,表现在城市景

观中。

3.广场建设要有活力

广场是支持多种社会活动的活动空间,是城市人们集聚的一个休闲场所,广场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活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它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传递城市的文化与精神,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此出发点共同构成广场的“活力生活”。 大连以广场建设文明,全市大小广场百余个,以东西走向的广场连线构筑大连市整体框架。以星海广场为代表是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濒水主题广场,广场上的华表、古典风韵宫灯、百年城雕的翻开书的造型以及脚印等极具设计感的细节体现,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使广场的的建设充满活力气息,增加游人与广场的亲和度;以中山广场、友好广场等为代表的广场是作为区域地标出现在城市中,占地面积小,没有为人在广场中的活动过多考虑,使得广场建设形同虚设,缺少了气息活力,我们追求的是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人们置身于广场之中,产生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自然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这是大部分广场所没有体现出的特点,也就失去了广场的作为城市富有特色地方的意义,没有对提升城市产生

影响。

大连城市景观未来发展可参考理念

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要下接地气,结合大连地域特色建设,上接人气,城市本身没有生命的,因人的存在才为城市增添气息活力,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以下是针对问题提出大连城市景观未来建设发展可以参考的四点原则:

1.展现地域特征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精气神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与其他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元素,也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感知和认同的归宿。提取大连城市性格信息,结合设计的符号元素构建独特城市景观,既符合大连城市独特文化又建立特色城市形象。

2.延续历史文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底蕴。尤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在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既保留又创新这个辩证的问题,需要城市建设者悉心做出规划,将历史文化的提取应用到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使历史文化上升到城市视觉形象层面上。

3.彰显人文精神

城市因人们的存在而有生命,城市空间活动主体也是人,因此城市景观的建设的宗旨是要能够体现人们精神世界、现实世界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细节,增加人们与城市的亲和度,将城市形象建设深入人心。

4.秉承可持续理念

现代城市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需要城市建设者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找到既尊重城市自然发展规律,又通过城市景观建设提高城市形象的合理方法。

通过对大连城市的景观建设调查研究发现,城市景观的的建设不仅仅从 “城市的外衣”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外表看本质,同样的通过外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这是城市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城市景观的建设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景观的建设是影响城市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去重视。

温州城市视觉形象分析 篇12

一、温州城市视觉形象分析

1、温州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温州山水相交, 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温州市环保局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温州市先后要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21个全国生态乡镇、153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202个市级生态乡镇 (街道) 和1, 018个市级生态村。生态效益是让普通的百姓获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具备更加浓厚的民意基础。以“敢为天下先”闻名于世的温州人, 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迎来“低碳时代”之前的2008年11月, 温州市就筹资1, 600万元, 申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暨碳汇造林项目。温州在生态环境方面利用自然赋予的优越资源, 进行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问题点:温州的生态环境规划不到位, 河道污染非常严重, 穿插在城市中间的大小河流都污浊不清。温瑞塘河上漂浮着污物和绿苔, 河道四周随意搭建着破旧房屋。随着城市房屋建筑的填河建楼, 使得城区原有的小桥流水美丽景象荡然无存。随眼望去看到的是开挖的山体, 随处可见堆放的垃圾。PM2.5值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偏高, 空气质量较差, 热岛效应明显。

2、温州市绿地建设。

根据温州市相关统计材料显示, 温州市目前人均绿地面积为7.8平方米, 不包括社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5.41平方米。这两个数据与我国城市绿化的定额指标9平方米和7平方米的标准还有差距。据相关资料显示, 国家级园林城市的主要指标考核:绿地率达到32%;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7平方米。温州市离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标准数字上距离不远, 但温州的城区规模正以高速度扩张, 按照新城建设的规模, 目前的绿化状况就远远达不到标准了。

问题点:温州市的各城区间的绿地建设不平衡, 绿地规划缺乏系统性;规划的绿地难以推进, 造成目前的防护绿地规模有限、生产绿地数量偏少、附属绿地不成气候, 人均绿地少且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温州对自然绿地的利用明显不足。绿地建设三分建、七分养, 目前的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多绿地被人为损毁。公共绿地内埋有很多的城市公用管道线, 这些管道线的检修口一般都设在绿带中, 如电信井、电力井、煤气管井、自来水阀门井等, 每年这些管线均需进行几次常规检修, 日常还有突击抢修。每次作业完成后, 绿带都被弄得一片狼藉, 破坏严重, 留在城市绿地上的伤疤, 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

3、温州市建筑的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温州的建筑色彩集聚各家所有, 独立成体。集中在老城区的温州古老建筑是一种典型的瓯越风格, 这些老建筑也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建筑风格, 夹杂带有一些海派风格。古老的温州建筑由于时代的久远色彩偏灰色。温州新型的建筑是一种现代化的新潮风格, 即有高大的反光金属大厦, 也有融合了西洋建筑的高柱圆顶, 色彩各异。一些具有温州特色的典型的古建筑在五马街, 城西街一带, 而现代化的高大建筑主要在新城一带。古老与现代色彩的并存, 成为温州城市市容的一大特色。

问题点:温州由于其旧居改造的难度, 使其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建筑中夹杂着破旧灰暗的低矮民居, 整体给人的色彩落差较大。建筑色彩无统一规划, 导致不同楼盘红绿相邻、青黄交替, 彼此间缺乏联系, 造成新落成的很多建筑的颜色和周边的环境颜色很不协调, 由此给人造成不舒适感。整个城区建设没有主色调, 视觉感受较差, 缺乏美感。温州城市建设很容易融合外来信息, 而对自己原有的古建筑风格缺乏保护。城区色彩不确定, 新旧建筑交叉呈现, 造成城市的无色彩感, 整体城市的色彩感受较差。

4、温州市的传统标识物。

城市的标识物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通过标识物的标识, 能够使城市增添活力, 让市民有自豪感, 让外来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气息。城市的市树、市花是一个城市视觉形象的直观表达。温州市在1985年7月, 就确定市花为山茶花, 市树为小叶榕, 即大榕树。温州的城乡, 上百年的大榕树到处可见, 叶茂如华盖, 根深而树壮, 予以象征着温州经济的兴旺发达, 根深蒂固。温州的山茶花是世界山茶花史上的名花。温州茶花品种上千, 其枝叶四季常绿, 冬春开花, 花期较长, 正可以寓意温州人不怕吃苦, 商行天下的特性。

问题点:目前温州的城市标识系统整体缺少统一的规划, 其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温州的城市标识系统比较混乱, 没有规范统一的形象图像;标识系统自身形象缺乏新颖的设计, 没有突出温州特色;标识设计缺少人性化、标识不规范等。温州的标识图像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杂乱的。山茶花和榕树作为温州城市的象征, 其形象的标识图形并不明确、也没有相关的节庆来进行宣传。在温州的大街小巷及公共场合市树、市花的图示标识很少见到。生活在温州多年的外地人并不知道榕树和茶花就是温州的市树和市花。很多游客只看到温州花开四季, 确不知温州的市花是什么。通过调查问询, 只有40%的温州人明确知道, 很多外来人员及游客根本不知晓。

二、改善城市形象对策建议

1、治理生态环境。

温州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在河流。温州多年来发展经济壮大了民营企业, 同时企业的废水直接排进河道造成重大污染, 治理的重点就是监控排污企业, 尤其是制鞋制革的污染大户。生产废水不经处理不得直接排进河道, 促其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河道治理需要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循序渐进。建立重点监管区, 随时监测水质。温瑞塘河链接着白鹭洲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三洋湿地生态园等城市公园, 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非常重要的轴线和景观。温瑞塘河的治理尤为迫切。同样, 生产废气直接排入空中, 造成大气污染。生活在周围的居民苦不堪言。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力控制, 实施监管, 净化空气。

2、合理规划绿地建设。

温州市应根据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绿线, 也就是要建设绿化控制线, 绿地的“安全控制线”既包括已建成绿地的范围线也包括规划预留绿地的控制线。应当划定为城市绿线的区域包括:已建成和规划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已建成的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等附属绿地;山体、江河、湖泊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城市行政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范围;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等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其他绿地。通过合理规划建设, 使温州的绿地建设尽快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绿化标准。

3、协调城市建筑色彩。

城市色彩是刺激人感官的敏感要素, 应把美感放在第一位, 是城市视觉形象建设的首要因素。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城市色彩, 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关键。结合温州的实际建筑特色, 可划区域进行色彩规划。老城区以温州特色为主, 为了和老建筑相协调, 尽可能融合古朴典雅的色彩。新城区更多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确定一个明快的主色调, 所有建筑的色彩相偕相应, 形成错落有致的色彩景观, 提升城市的美感。城市色彩现状、新建建筑色彩分布以及成型的温州城市色彩规划需要来自建筑、规划、美术、艺术等各方面的专家研究论证, 确定出适合温州城市特色的色彩规划。

4、设计宣传城市标识物。

城市的标识物是一个城市的鲜明特色,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温州目前就缺乏明确的标识物。利用温州的茶花、榕树形象, 抽象出具体的标识图形, 利用这些图像展示温州的特有文化。在公共设施如报亭、栏杆、广告栏等处贴示, 不仅能够美化市容, 还能让市民提升荣誉感;公共交通、站牌贴士标识物, 能够形成流动的风景;旅游景区、高速路口等地展示标识, 就是城市的品牌宣传。城市的标识物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 结合温州的商展活动, 组织茶花节, 以花为媒, 促进交流,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增加城市魅力。利用图形标识赋予榕树茶花新的解读, 让温州人更具凝聚力, 让温州城市更有文化气息。

城市视觉形象通过规范的统一规划, 可以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偏差和盲点, 创造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有利于增强外界对温州城市特色的了解, 扩大对外影响,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摘要: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塑造城市品牌的基础。通过温州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地、建筑色彩、城市标识物的现状调查, 提出问题, 并对温州市的城市形象建设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温州,城市,视觉形象,建议

参考文献

[1]黄志华.论城市CIS在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中的作用[J].重庆:包装工程, 2009.6.

[2]温州市政府.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D].温州城市规划网.

上一篇:新拆迁法下一篇: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