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空间

2024-05-16

现代城市空间(精选12篇)

现代城市空间 篇1

一、开放式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的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是功能上的开放,即没有门卫和出入管理,无活动时间限制,不收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进出;二是景观空间形态的开放性,即开放式公园本身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整体景观具有积极贡献,是体验城市景观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现代开放式公园是指城市中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供游憩的公共性景观空间。

现代开放式公园主要有3个源头:一是古典园林或传统公园通过撤除围墙等措施后纳入到城市整体的绿色空间系统中,成为城市开放的绿色空间。二是城市大规模的绿色空间,具有开放式公共性的特征,如南京钟山风景区等。三是结合城市更新改造而新建的休闲绿地,比如开放的环湖公园、遗址公园、滨水公园和通过步行道连接的社区或城市游园系统,城市中主要供休闲游憩的城市广场也可归为此类。

城市开放式公园作为一种休闲型景观空间与相对封闭的传统公园或商业性的主题娱乐公园是有区别的。传统的公园通过门票的手段,限制了进入人群的数量和频率;目的性较强的游园活动实际上是介于旅游和休闲二者之间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能仅仅通过以追求新的信息量为目的和以占用较多时间、耗费较多精力为特征的旅游活动来满足回归自然、平衡内心世界的需求,而是呼唤一种更为普及和日常化的景观空间,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耦合的景观形式。

二、高品质开放式公园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1、景观空间设计

开放式公园景观空间设计首先应该遵循自然性原则,设计中以自然要素为主,忌人工物的堆砌。由于自然景观空间的多义模糊性以及自然元素的运动特征,个体在自然环境中往往表现出较佳的情绪和心智体力,是休闲活动的理想状态。人群相对集中的空间形式如市民广场更多地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加工与组织,追求理性与秩序;而规模小、人流量不大的休闲空间更宜于采用浪漫生动的景观形式。开放式公园景观空间设计采用多中心、片段式的流动空间的组合形式。由于休闲活动的多样性,开放式公园通常不需要大尺度的中心标志性空间,而是将其分解为宜人尺度的、适合不同类型人群聚集和支持多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开放空间,由此形成一系列适度规模的活动场所。通过自由而连续的道路系统,把分散的景点联系起来,形成流动的空间体系。

2、景观生态设计

创造从美学意义上讲富于变化的环境,可使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得到最大满足。例如,提供不同颜色、质地、形状的植物;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栽植可以吸引鸟和蝴蝶的植物;布置流动的水(喷泉和瀑布等)和静止的水(如一个精雕细刻的水池)潺潺的流水会给人带来一种幸福平静的感觉;大树以其巨大的体量和枝干来界定和围合空间,同时也可以提供阴凉和挡风的作用;在开放式公园里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区,在城市环境中,这样一块地区可以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重要的精神联系。公园内沿小路两侧可保留一条修剪过的草皮带,提醒公园使用者,这里是被有意识保留其野生状态的。要注意通往人流集中区的视线不能被阻隔,既允许植物自然生长,又要避免游人的视线受阻。

3、道路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道路为公园主要的硬质景观要素,提供了人群活动与流动的空间,它们主要分为3种:一是供大量人群、机动车和自行车使用的人车友好的园林路;二是供主要人群步行的散步道;三是短距离并与散步道相复合的园内小径。

园林路通过限制道路宽度、通行速度,采用自由曲折的线形、设置行人优先的交通管制模式,形成人车友好的交通空间,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为了限定机动车速并强调其景观特征,也采用弹石路面和彩色沥青的做法。

散步道是开放式公园最主要的步行交通空间,公园内各开敞空间通过散步道连接起来,形成公园的“生长轴”。其路面铺装一般采用耐久、防滑的路面材料,通常不采用路缘石,而是通过路面的适当抬高与草坪或绿篱形成自然的过渡。

漫步小径是在自然环境中或沿自然环境设置的蜿蜒曲折的小道。有私密需要的人会很乐意使用这一道路系统,并且希望能沿着一个景色不断变化、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交替出现,还能够提供小憩的曲折小路漫步。漫步小径是将硬质铺装融入绿色空间的一种道路模式,自由曲折,随意性较大,通常采用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的步石嵌入草坪内。它使整个开放式公园的空间充满了情趣。

4、配套设施设计

(1)标志牌

用浅色背景和深色文字来做标志牌是最好的组合。如有可能应该对标志给予照明,高于地面1.2米的地方是标志牌的视线焦点所在。在标识牌底部容易触摸的地方设置盲文标识条。

(2)照明设施

现代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市夜景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式公园的灯光照明是整个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如下图)。照明设计应该遵循在均衡性的前提下突出主导性,在安全性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性这两个原则。均衡性指灯光照明设计要注意空间分布上的均衡以形成合适的照明度来满足活动需要,特别要注意对于开敞空间、主要交通空间以及重点的休憩区域实行重点照明;后者指开放式公园应达到一定照度要求以保障可视性和安全性,通过明与暗、疏与密或灯具种类的对比形成富有艺术感的景观空间。

(3)人性化设施

公园主入口处应设置在有候车蓬和斑马线的公交汽车站附近,公园内的饮水器、公厕和带蓬座椅应放置在醒目、方便的地方,并确保其可达性。

饮水器的放置不仅要确保站着的成年人使用时无需蹲下或大幅度弯腰,同时还要满足儿童和坐轮椅者,因此要配备两个不同高度的饮水口。饮水的开关控制要简单,无需让人做出抓紧或旋钮的动作;饮水口位置、表面材料、水池尺度等要严格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尺度。

以不同的方式布置园椅以便于人们交谈。长椅的设计和摆放对于进入公园的老年人有很大影响,如果长椅设计得比较短而且可以被个人独占,其他人就无法入坐。如果长椅过长,人们往往占据两端,这样就会因距离太远而无法正常交谈。所以长椅的合适长度应该可同时坐2~4人。

除非需要才布置台阶,并且要有扶手,台阶表面应该防滑。步道要用平整的面材,但又不能太滑,并且尽量不要反光。碎石、砖等不平整的材料铺地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凹凸幅度太大,这样可方便老人、残疾人和推婴儿车的人使用。如果开放式公园内部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通向儿童活动区域的道路表面要平滑,从公园边缘到活动场的步道应尽可能直接明了,道路的宽度和平滑度要以让婴儿车和蹒跚学步的儿童用起来很方便为标准。通往儿童活动场地的道路应尽可能成环形围绕场地。

对于条件允许的地段,尽量设置路心生态绿岛,体现公园的生态化要求,使道路和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路在林中,林在路中”,使它们相映生辉,多姿多彩。对于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段,可结合实际采用高低路的布置方式,使高路幅服务上面的地块,低路幅服务下面的地块,并且对道路中间的高差进行绿化护坡处理,这样既丰富了道路的景观,保护了原有生态,也保证了地块的使用效率,满足了投资经济性的要求。

摘要:当人类的聚居发展形成城市之后,人类一直都在追求高品质的城市景观空间。本文从城市景观空间设计入手,对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系统构建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园,景观空间设计,城市

现代城市空间 篇2

该手法主要是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时注重把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巴塞罗那经验告诉我们:公共休闲空间的主体是人,附近居民是主要参与者。受当今激烈市场经济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交流、生活的场所,其改造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要和情感需求,做到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改造都缺乏这一种平易近人的手法。

3。2本地化手法

从上述巴塞罗那成功的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案例不难看出,改造后的休闲空间特色化明显,附近居民对其有这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主要归功于设计者们深入分析当地休闲空间的特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地势起伏、附近居民的类别及收入水平、历史传说等,使得附近居民无论男女老少情感上都能融入,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都市休闲空间。这点是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普遍欠缺的,全国同级临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千篇 一律,没有什么特色、可识型,造成居民对我国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的审美疲劳。

3。3简单化手法

简单而不乏味的设计手法是巴塞罗那城市休闲空间的又一亮点,特别是公园的设计建造都是这一手法下的杰作。公园的建筑用来给居民创造空间以供休闲放松,而不是创造一大推没用而又复杂的造型,相反是使用简单朴素耐用的素材,以及不用修剪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利用地势,尊重自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最后创造了既实用又美观城市休闲场所。在当下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值得我们思索。

3。4可延续性手法

休闲空间的创新规划发展应尊重历史文化原貌、自然生态,持续经营保证下一代的休闲质量。一方面,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保护自然和人造环境及自然资源”、“充满弹性以适应不断的改变”。另一方面,空间建筑风格决不能简单盲目追求时尚,而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出发,创造既能传承历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休闲空间。巴塞罗那圣家堂的建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一代一代继传这种文化的财富,锻造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所以要抓住城市本身发展的契机,思考城市未来休闲空间的可持续性,突出城市的风格,这样城市才能永远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着。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李建波,张景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5)。

现代城市空间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人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0-01

一、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理念

在当今中国这个城市急速膨胀的时代,城市户外空间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城市户外生活是指在现阶段存在城乡差别的条件下,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户外空间建设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精神状态,是城市在最短时间内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方式。作为户外空间的一部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座椅也有着很多的讲究,无论是从座椅的材料、种类。我们需要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座椅所安排的地方和城市的人文精神等多个角度来考虑座椅的设计。下面,我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这一角度来简析座椅设计。

(一)面对老年人,兼顾舒适与集体交流方便

老年人的身体相较于年青人更容易感到劳累,而相较于小孩又比较安静不会轻易动,会经常长时间坐在那里,所以在设计老年人的椅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座椅及时在老人长时间落座后,也不要给老人带来太多的劳累感。老年又时常饱受寂寞的煎熬,所以,他们时常会去公园,因为那里有很多其他老人。所以,公园里的座椅设计可以多样化。譬如,亭子里的围坐形式就很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此时,亭子一般水泥制作,但座椅却最好设计成木质的,因为水泥制的比较凉,不适合冬天坐。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座椅要便于老年人去使用。

(二)面对年青人,我们需要注重质量与隐私

年青人平时的生活相对老年人,压力打了许多,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因而,这类的座椅大多是为学生、情侣和需要交流工作的伙伴使用这样的人群与老年人不同,他们注重谈话的隐私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注重座椅的质量,尽量使得座椅能使这些平时一直劳累的身体放松下来,得到缓解,也要注意座椅间的距离、座椅的长度,以便更适合年青人使用。

(三)面对儿童,我们要注重安全与童趣

与年青人和老人不一样的是,儿童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呵护。儿童没有成年人的自制力,鞥没有成年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尽管家长会尽力照顾他们,但总有疏忽,所以,他们的座椅需要我们考虑到安全,而不仅仅是舒适。同样,孩子处在一个对世界新奇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的认知很强,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座椅上花些精力,满足他们趣味娱乐的心里,甚至可以添加一些学习内容,在休息的时候也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

这是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提出的一些想法,但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本身所带有的那种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这些座椅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坐的舒服坐的舒心,更是想让城市建设的更好,给每个路过的外地人通过这些公共设施了解到这个城市,了解到这个城市的特色,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体会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初次以外,各种场所下座椅也是不一样的,或简单大方,或绚彩鲜艳,但我们要记住的是这些座椅要与它们所安置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要显得突兀。

二、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一小部分,座椅甚至没有引起人们的很多注意。但座椅设计却不该为人忽视。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公共休闲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座椅,或许它是长廊,或许它是小亭,或许它是石凳,尽管形式多样,可它的价值却是一样,为人们提供便利,尽到其作为公共设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座椅设计的重要性。

(一)贴心设计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虽然座椅的基本作用都是让人休息,但经过特别精心设计的座椅,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为充分考虑到大家的情况,座椅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不论是解累,或是想要保护隐私,亦或是交流意见。因为座椅的便利,人们更愿意去使用公共设施,这些公共空间就可能为更多人所利用。

(二)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人文性和细致

当人们使用这些座椅时,尤其是外地人,就会体会到这所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细致。同样是座椅,给人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在心里会心一笑:这座城市竟是这样的体贴,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座椅都如此费心,为人们着想,那它究竟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此时,城市已经与人文和细致画上等号。

(三)设计成果为城市添加一道亮丽风采线

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座椅,必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在彰显人文的同时,又使得景色更加和谐。在公园里,如若湖水之上,屹然矗立着一座小亭,用石路与岸边相连,既给了人们休息连天的场所,又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这是怎样的益处啊!

三、结论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众多设施的一部分,座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又给了我们交流的空间。可惜,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今天,又有多少城市注意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呢,又有多少城市能真正地建设良好呢?本文从座椅使用对象的角度,简析了一些座椅设计,又强调了座椅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旨在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 光是对座椅的重视,更是对整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建设的重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我们不能放松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要让城市更加适于人们居住,适于人们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冉.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

[2]贾志宾.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设计研究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与较量 篇4

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总是要考虑到一个地区的具体因素, 比如地区经济, 地方风俗等, 但是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最突出的规律就是中国各地城市化改造形式惊人的一致性, 下面的种种表现都可以为这种一致性做一注脚。

一、城墙

中国古代传统城市都离不开城墙的概念, 城市也往往是由一座城墙来定义的。从明代开始, 中国的城池变得更加的规模宏大, 而城墙也往往被修建的更加的高厚, 根据西方传教士所著的大量笔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印象也是由这些城墙所给他们带来的惊叹而确立的。高大的城墙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和官府的权威, 也是一个统一及稳定的封建王朝的象征。但是至近现代始, 城墙却被看做是阻碍贸易流通和人们出行的历史遗迹, 每当日落时分或者清晨拂晓, 城门需要按时开关, 而此时大批携带货物的商贩聚集在城门附近等待开门, 其往往会引起很严重的交通堵塞。清朝末年, 大部分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商业中心和会馆已经多出现在城墙之外, 而在上海, 天津等一批率先通商的口岸, 西方列强的租界也往往会避开城墙的干扰而选择在城外, 绝大多数的商业活动也都在城外进行。这样城墙不仅分开的城乡, 也开始分割城市本身不同的城区。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民国时期的城市空间改造就从拆除城墙开始。天津的城墙在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期就被西方列强所拆除, 随后上海和广州也出现了拆除活动, 至新中国建立后, 曾经的帝都北京也经历了城墙的拆除。此类改造活动背后都只有一个逻辑:为了促进城市商业贸易发展和商品货物的流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墙的拆除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即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要胜于城市城墙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威严性。当然现代火炮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城墙失去了原有的保护意义。

当然如果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思考拆除城墙的话题, 可能就会得到另外的一种答案。[1]文脉 (Context) 是一个有着广泛含义内容的词汇。它是一个在特定空间内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如果我们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 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1而所谓城市文脉指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著名学者葛剑雄认为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文脉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当时的文化表象, 而应该是一种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衍生嬗变的文化系统。而每个城市的城墙却恰恰是这个城市数百上千年来最为重要的文脉之一, 随着现代城市空间的不断形成, 而这种城市文脉也被逐渐的割裂开来。古城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对外旅游宣传的窗口城市之一, 就在于它的明代城墙的相对完整性从而保留了这样一个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文脉, 而究其古城墙能够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竟是偏处西北的西安城市现代化空间进程的缓慢, 两者之间的悖论颇有值得玩味之感。

二、公共空间

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立首先是从街道的改造开始。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基本都以纵横的棋盘式布局为主, 但是随着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 大量店铺商家的摊位逐渐侵占了街道, 使得本来并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的拥挤, 同时传统的街道多以夯土铺设, 但是下雨季节其泥泞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上述问题在现代城市规划者的眼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城市的改造最先都是从铺设柏油马路和拓宽城市街道开始, 同时当时人们也认为这是向西方学习, 建设“花园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街道的改造也为公共空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便利的交通使得城市商业中心不断形成, 市民已经开始习惯来到一个特定的商业区域进行商品采购, 而之前则需要到几条不同的主要街道才能买到所需用品。

民国时期, 由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兴起, 民族国家需要一种社会公民意识来取代封建主义文化, 因此大量的公园, 广场, 体育场等公共空间不断建设。以北京为例, 大量的皇家园林被改造成为公园, 紫禁城被改造成为博物馆, 天坛成为旅游景点, 颐和园则成为市民夏天避暑的胜地, 当然还有已经成为广场的天安门。此类公共空间的出现也带来了新式的社会互动关系。比如政府往往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强化国民意识的活动, 而学生则通过这个空间向政府示威抗议, 而普通市民在此类空间中多进行休闲活动。无论何种用途和活动, 我们都不可否认的一点即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为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新式建筑

1900年以后, 清朝政府推行“新政运动”, 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 旧衙门改成新政府。因此这一时期北洋大学堂, 清华学堂等学堂建筑, 以及大理院, 陆军部, 资政院等政府建筑都开始采用西洋建筑样式, 随后这种风潮也扩展至民间建筑, 百货公司, 戏院, 电影院等建筑形式都是西方模式。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概念的区分, 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虽然上述建筑都是西方建筑形式,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时外国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的欧美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如当时美国建筑师H.K墨菲规划设计的燕京大学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类似的例子还有协和医学院, 辅仁大学, 金陵大学等, 都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因此新式建筑主要是指建筑功能之新, 而非单纯建筑样式。而这些中西建筑风格混合的新式建筑也彰显着城市的现代性。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在进行城市大改造的同时, 同样也面临着建筑风格的如何确立的困惑, 其中西安的城市建筑风格的明晰让人印象深刻。在近年的西安城市发展规划中, 市政府确定了以复兴发展”唐皇城”为目标的城市发展主线, 因此在市政建设方面, 一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就以一种“新式”唐代建筑样式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也因此被冠以“新唐风”建筑。

新唐风建筑的出现是有着历史根源的。早在七十年代, 周恩来就曾建议, 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 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 当时这个任务交了西北设计院, 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的负责人。在做博物馆设计方案时, 主设计师张锦秋考虑到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博物馆建筑本身, 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同时她还认为:“建筑创作也是环境创作, 中国建筑和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毗邻唐代大雁塔, 因此该建筑的设计应该以唐式风格为主, 然而时代在向前发展, 完全照搬唐代建筑的设计, 已经于时代的律动不甚合拍, 必须要在其中加入现代的建筑元素, 才能符合当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因此一座具备唐代建筑基本样式但是又有创新发展的新型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就矗立在了大雁塔旁。随后张锦秋除了主持设计了唐华宾馆、唐艺术博物馆、唐歌舞餐厅为主题的“三唐工程”、她着重设计了大慈恩寺规划及玄奘纪念院重建, 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法门寺总体规划及其博物馆和寺庙建筑群等一批公共建筑, 并且因其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风格, 被人们称之为“新唐风建筑”。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新唐风”建筑创作的起源应该是来自于唐代建筑遗迹的复原和重建, 而正是由于在遗迹的重建过程中“新唐风”建筑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因此该建筑风格在契合政府复兴“唐皇城”计划的前提下成为了西安城市公共建筑的主体设计风格。

作为新唐风建筑的代表人物张锦秋就认为自己的创作思想来源即城市设计原则.她在很多场合都多次强调城市设计对于塑造城市形象, 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的把它应用于自己的实践创作中去.因此她所设计的大部分新唐风建筑多为公共性建筑。这一批建筑在外观上延续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但是在内部结构上大量采用现代建筑的新技术, 新材料, 这种处理方式是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功能技术的结合, 也是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的交流。虽然在单个建筑上以唐代建筑为原型, 采用唐代建筑的样式。而在整体外观上对唐代的一些建筑元素却进行了提炼、重组, 建成的形似唐代建筑的现代建筑。建筑群也是沿用传统的组合、布局方式, 设计出唐代建筑群的布局、空间分割的感觉。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如钢筋、混凝土等等, “新唐风”建筑还较多地运用了玻璃, 在模仿唐代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的气息, 不但产生了古建筑所没有的美感, 而且也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其装饰简单, 浮雕、彩绘之类使用很少, 而是以一种朴素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改变不仅是设计者有意为之, 还因为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的限制, 不能像在木构建筑上细致雕刻。在建筑的色调上, 没有使用鲜艳的颜色, 而采用相对素淡的色调 (陕西历史博物馆使用的是黑白灰。唐华宾馆除了这三种颜色, 在外围建筑上还使用了暗红色) , 既考虑了建筑所处的小环境, 也顾及到了北方地理位置的原因。这种朴素的风格与唐代建筑相差不大。唐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建筑构件十分复杂, 同时也是十分精巧, 力学结构也设计巧妙。“新唐风”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大方, 出挑深远的屋檐彰显出建筑的优美。同时, 从现代建筑的观点出发, 采用现代建筑材料, 省却了唐代建筑复杂的建筑构件, 但还是保留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构件, 如斗拱、屋脊的鸱吻以及唐代典型的莲瓣纹地砖。

以张锦秋为主导设计的“新唐风”建筑系列是在吸收借鉴了唐代传统建筑风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的技术和理念所进行的一次大胆的设计创新, 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十分惊人的。在新唐风建筑的映衬下, 现代的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同时具有了古典美与现代美, 和谐, 共生, 兼收并蓄构建起了西安的城市建筑风格, 这种面貌在众多的中国现代城市中独树一帜, 引人注目。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就是在上面这些点点滴滴中逐渐形成的, 传统的空间格局被打破, 而新的空间格局则随着文化, 观念, 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建立, 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 较量也随之产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急剧加速,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都市的繁荣景象和如同第三世界般的农村面貌的极大反差, 即便是城市内部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空间分裂的迹象, 社会利益的平衡与城市空间的分配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城市空间出现了竞争性的局面, 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话题。

现代中国城市的空间特征应该是纳入到城市行政管理体系中去考量。由于中国城市管理决策者有着一个统一的行政权交接规则 (如官员四年一届) , 因此城市决策者往往都采用同一发展策略, 即是如果某项公共建筑一旦被证明可以迅速出成绩, 则很快被其他城市所仿效。因此要追求公共建筑的高速和高产就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决策者共同的愿望。而在商业地产领域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由于对中国远期经济发展的不明确, 众多地产商也往往采用速成良方, 大量商品房快干快上, 以求尽可能快的回笼投资。政商两方共同的利益追求最后形成了一种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独特的面貌:造城运动。

目前中国各个城市的商业楼盘, 我们都会看到称通常被冠以“**城”的名号, 从地产商建房到地产商造城, 可能也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 地产商在售卖房屋的同时, 也要配套出一个完整的生活概念, 推出一座城市才能进行市场的推广和营销。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贝尔高林公司所提供的“完美造城解决方案”恰好满足了地产商的需求:带有异域风情的住宅, 钟塔式大门, 严格的安保系统, 景观喷泉还有棕榈树等, 这种大同小异的城市景观目前分布在全中国的大大小小城市中, 形成了一座座“城中之城”。这种城市空间的重新分割是现代中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同时也是造成城市“空间精神分裂”的原因。

造城运动实质上是城市空间利用情况的一种较量, 一方是政府部门和地产商所共同营造的“豪华城市”, 而另一方则是被谢绝在这种“城中之城”之外的边缘人群。我们应该看到在高楼大厦旁的密如蜂巢般的城中村以及在其中生活的城市居民, 他们也应该享有着城市空间发展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但是这种对未来便利的期许随着两方势力的不断较量而逐渐变得虚无缥缈。城中村的村民早已不是种田的农民, 现代城市的急剧扩张已经瓦解了他们既有的生产方式, 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密集的修建房屋用来出租, 他们不会关心城市的整体面貌, 而所关注的是房屋的出租率和租金的提高。而这也会使得居住在高档社区中的居民与城中村的村民产生矛盾。对于现有城市空间的定量判断, 使得较量的双方都不遗余力的施展拳脚, 维护城中村利益者认为被城中村所环绕的“豪华城市”像一座座孤岛一样展现着社会财富和资源的过度集中, 这种居住模式会割裂城市空间的多重联系, 造成城市本体空间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分裂, 而造城者则认为城中村是阻碍城市景观的伤疤, 必须加以重新规划。但是由于官方建筑设计师偏重形象和具体管理, 所以往往城中村的规划都偏向于整齐的城市住宅区, 而最终忽略了城中村本身的丰富性存在。

如果说在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阶段, 对城市大面积和大力度改造的顺利实施是整个城市各个阶层所共同期望的结果, 那么随着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于城市空间改造的预期结果都有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在多方的较量下, 对于城市空间的再分配早已超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范畴, 而要辅以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的考虑。一方面高尚社区因其功能完善, 应该成为未来城市居民居住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利用和改造中对待城中村居民也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利益, 一边妥善安置, 一边进行局部建设和改造, 不能搞“短, 平, 快”和“一刀切”, 避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前文所述, 百多年前中国传统城市由于时代的发展而拆除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城墙, 那么今天一个现代中国的城市如果由于现实利益再次筑起一座座高墙去阻碍社会各阶层交流的话, 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进程将会十分荒谬的回到原点。

摘要: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进程是随着中国现代的的进程而同时起步的, 在20世纪一百年中无疑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 在进一步改善城市空间的同时, 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对于城市空间利用和占有的问题上, 城市各个阶层展开了全面的较量。本文正是在对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梳理下, 对目前中国城市空间的较量问题展开带有批判色彩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利益分配,较量

参考文献

[1]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姜进.李德英主编.新星出版社, 2008.

[2]城里—关于城市梦想的叙述.舒可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设计空间分析 篇5

一、视觉景观秩序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影响:自上而下成为特定整体寻求物质表现的载体(政治制度)

视觉艺术、形体秩序

二、认知意向分析

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认识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两个基本:易识别性---基础;可意向性----目标

城市设计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三、基地环境分析

设计地段相关各种外部条件(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形体、心理等)日照、通风、防风因素考虑建筑设计及布置

地形因素

旧城保护价值

四、心智地图分析——询问、书面调查、画图

通过心智地图可以识别出对于体验者来说重要的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出发点。

基本特征——“外形”、居民对城市设计和空间环境的理解

五、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偏重局部空间环境分析

标志性建筑物对周边影响(视觉影响范围、空间视觉、空间视角、归纳总结)

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强化、弱化)

六、空间序列视景分析

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并进行图纸标注,对空间艺术特点和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拍摄序列照片---草图透视分析----电脑模拟分析

城市景观——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

七、空间注记分析

综合基地、序列景观、环境行为等环境分析优点

将各种感受要素(视觉景观、建筑细部、人的活动等)用多种手段记录下来,进行系统表达与分析

现代城市空间 篇6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大众进行购物、娱乐、互动交流的城市功能性空间区域,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人文情怀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目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供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商业中心区 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21-02

一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型空间区域,通常位于城市中比较繁华的中心地带或商业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带,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与精华。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水平与大众的满意程度,因此,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很高的关注。

1 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特征

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与交流的必要性场所,它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与城市的其他公共空间相比,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人数更多、人群更为密集、范围也更加广泛。总结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特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强的综合性

城市商业中心区是凝聚经济、娱乐、购物、休闲、旅游等空间的综合体,是经济活动比较广泛的城市空间区域,因此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发展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和社交、商业等活动的需要。

(2)较强的空间聚集性

商业区中心区的人口众多,规模较大,是居住生活密集的城市空间区域。城市商业中心区大多交通比较便利、街道繁华,商业活动信息的传播性与流通性较好,货源丰富流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凝聚众多商家与大众投资关注与消费的聚焦点。

(3)较强的辐射性

城市商业中心区不仅对周围地区市场经济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同时能使商业中心之间、商业中心与周围商业群体之间的联系范围更加广泛,集散作用更为明显,功能比较齐全,区域辐射优势比较明显,对城市的流行趋势与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与传播作用。

2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功能分析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也更加丰富多样,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种功能,大致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促进购物娱乐的服务性功能

商业中心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服务性区域,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满足居民购物、娱乐消遣的必要场所。商业中心区给人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以供人们的选择与购买,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与人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缓解人们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繁华程度,体现商品价值、购买力与消费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引领时尚、传播信息的功能

在现代城市中,商业中心区不仅只是满足大众进行购物的场所,同时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更是人们进行交往沟通的生活休闲地带。商业中心中的流行商品、潮流时尚对大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引导性,能够引领一个时尚的潮流与流行趋势,对大众文化与信息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

(3)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功能

城市商业中心区能够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文化特色与形象等,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例如,北京的王府井、沈阳的中街等。这些城市因为有了这些代表性的商业中心而更加让人难以忘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所在。

二 目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在不断地扩大与繁荣,然而追求商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与强调公共空间舒适度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许多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结合当前国内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环境的情况分析得出,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商业中心区的交通拥挤

在一些城市中,由于商业中心区的路网主次比例结构不合理,多数机动车的主干道与步行系统相互叠加,大量来往车辆穿行在商业中心区,客流交通与车流穿行交通相互混合,使交通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安全性与功能性的发挥。同时,商业中心人车混杂严重,行人与车辆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许多繁华的商业中心路段缺乏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致使许多行人横穿街道,严重造成城市商业中心区的交通阻塞以及安全。(图2.1)

以沈阳中街为例,每当节假日来临,中街都有大量的车辆频繁通过,严重影响了沈阳中街的交通状况,人群拥挤,车辆闺堵,造成穿行中街道路的车辆迟迟不能通过,直接影响了中街的购物便捷性与交通的安全性。

2 缺乏公共休息的活动空间

现代商业中心区的布局形式就是大多都以步行街为主导,但是大面积的步行街经常使人们感到单调和乏味,在这些商场内外都很少设置可供人们休息活动的公其空间区域。大多数商业中心的经营者与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不能真正地考虑给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空间环境。

3 商业中心区公共景观设施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中心仅仅能够满足经济效益,而不重视对商业中心区景观环境氛围的营造。大多数开发商不愿意留出大面积空间作为绿化、水体等景观设施,一些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更是将一些公共休息的设施取消。许多商业步行街除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以外,很难见到雕塑、喷泉、绿化、小品、座椅等景观设施与休息设施,而更多的是一些商业亭与商业宣传。

nlc202309031937

4 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地域文化不仅包含了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与风俗特色等,同时还包括了各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状况,地域特征在体现一个城市地方文化特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地带,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但是,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地域性特色的体现正在逐渐减弱,人们不管去哪儿,到处都是模式化的商业建筑与空间环境,这让人们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印象不深刻,到哪儿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 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策略

1 构建多层次交通系统,合理分流

要解决商业中心区交通道路人、车拥挤的问题,首先应考虑将人车拥挤的繁华路线进行合理化分流,将人车比较拥挤、容易发生事故的交通道路尽量分隔。例如,采用城市道路分隔栏等。其次,应考虑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多利用天桥与地下通道等设施来缓解商业中心区道路压力。最后应考虑多设置商业中心区外围停车场以及完全地下停车场来分散车流集中问题。

2 增设休憩空间,形成节点

对于商业中心区的设施改造上,应考虑增加商业步行街中的局部小广场,增设休憩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在人们逛街购物之余用来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同时还能增添商业中心的环境色彩,调节环境氛围,使商业中心更加具有吸引力,(图3.1)

3 配置景观标志,提升艺术形象

在景观的改造上应注重对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对人们的活动空间设施进行深入研究。考虑设置喷泉、雕塑、节点建筑、座椅、环境小品及绿植等景观设施来吸引人们,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休闲氛围供人们休息与欣赏。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展现舒适和谐的消费环境。(图3.2,图3.3)

4 创造人性化、整体化的空间区域

商业中心是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性空间区域,因此,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充分满足人们除了购物以外活动的多样性与需求性,从而提高人们的购物兴趣。在商业中心的整体化设计上,应加强各部分空间的联系性与渗透性,使得公共的空间区域与室内购物中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5 强化城市历史要素,体现地域特色。

强化城市历史要素,体现地域特色,主要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古迹、民风民俗,发展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与商业中心空间环境,从而吸引消费者,使历史、旅游、文化等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建设特色商业中心能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商业经济的融合程度。

因此,在对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结合本地地域文化,在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形态、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上更加注重体现本地的地域文化色彩,只有更好地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色彩进行理解与研究,才能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上继承与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

四 结论

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及建设水平体现的集中标志,在未来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城市公众的高度重视。本文研究的是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深入分析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人们期望并适合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消遣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及人与空间环境的交融点,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需求,为大众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传递以及娱乐消遣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本文研究不仅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可应用的建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城市产业结构,对提高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环境的人文建设和精神面貌起到了更好的推动的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特征分析 篇7

1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决定因素

1.1 自然因素

(1) 地域环境:商业空间本身并不能脱离地域环境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地域环境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主要包括设计场所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地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依据不同的场地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是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科学设计就要尊重场地环境并创造丰富多变的地形, 在场地上对空间中各景观要素进行垂直方向的布置和处理。山水、植物、建筑、景观小品等要充分满足城市商业空间的特点。

(2) 气候因子:气候特征是影响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何科学的布置空间内的景观要素以及如何利用景观要素来减缓气候的影响是景观设计时要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充分了解我国的气候分布规律并进行不断的景观设计创新, 才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目前, 我国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 就是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雨水, 进行景观再设计, 形成环保生态的城市景观;通过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营造城市森林等, 都可以反映气候变化的景观要素。

(3) 生物因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应该是一个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优美环境。在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 场所内的植被是重要的景观因素之一, 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力保留和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创造出自然景观特色, 使游客感觉到都市商业空间的购物愉悦感。花、草、树木是一个完整的植被空间, 要通过植物造景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观, 通过空间生态品质的完善能对商业空间的生态状况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之成为生态城市的精品工程。

1.2 人文因素

(1) 文化背景:文化并不是环境, 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景观设计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体现在对空间内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延续;从传统或地域特色中挖掘灵感, 继而体现场所的文化特色, 从而使各城市的商业空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成为城市的标志。

(2) 设计观念与风格:当前, 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的业主和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使用者发生了变化, 由单一的政府部门发展成为政府和私人两种类型。两类使用者的开发目的不同决定了两类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走向, 政府部门是为了在城市开发中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 把城市居民吸引到特定的空间中来;而私人是为了在商业目标, 以景观为依托, 通过各种景观设施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由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出发点及侧重点不同, 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

(3) 行为与环境:商业景观反映着城市居民使用主体的行为, 使用主体可以通过商业景观的认知达成与景观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设计者要再造一个空间环境, 通过使用者实现行为与环境的结合, 同时也要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 这就是对商业空间进行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景观的设计既不是单纯的功能空间设计, 也不是纯粹的空间环境美化, 应从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特点出发, 体现商业空间的景观特征[2]。

1.3 社会因素

城市商业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形态, 政治对商业景观的影响主要来自政策、规章制度等影响。经济的影响主要主要是商业建筑的投资、规模、休闲设施等方面, 也是决定商业空间景观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与管理中, 应树立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理念, 在设计中主动地节约用地、能源、材料、人力和资金, 取得建筑空间、寿命、环境、形式、利润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最佳效益。

2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构成要素

2.1 绿化

绿色空间是城市环境的基本空间之一, 它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能够实现。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景观美化等功能, 有些植物还具有经济价值, 是商业空间景观要素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此外, 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分隔空间、减少噪音的作用, 也是商业景观的必然选择。商业空间的植物配置, 要考虑空间使用性和人流活动性, 一般以规则式配置为主, 尤其是线形结构的商业步行街, 往往是线形绿带结合空间节点的林荫设计成整齐划一的规整绿化系统, 在商业广场等局部面积较大的区域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法达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2.2 色彩

色彩是用来创造商业空间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优质色彩处理的商业空间, 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无限的享受, 使商业空间产生良好的氛围, 增加了商业性和生活性。在空间中, 如果周围建筑色彩用了同一基调, 有助于空间的整体感、协调感, 有助于创造商业空间良好的空间尺度感。在设计中, 色彩间的协调搭配非常重要, 也是商业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

2.3 水体

水是城市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 商业空间环境中的水体主要设置在公共的地方, 水体经常成为视觉与活动的中心。由于水体具有天然的美感, 因此水体的设计与处理是十分重要的。水不仅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美感, 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在空间意义上, 水体还可以用作区域的划分, 可以拓宽空间, 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 丰富了空间层次。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 成为区域中心, 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水体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有三种形式, 即整体布局、局部利用和辅助设计, 不同应用形式可以传达不同的商业信息, 局部利用和辅助设计通常使用较多, 结合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 可以体现商业空间的科技感、生态感和人文感, 是值得提倡的一类商业空间景观设计手法。

2.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一直是景观设计中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铺装材料和铺装方式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冲击。人的行为意识告诉设计师, 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注视眼前的地面、人物和建筑物底部, 所以地面铺装中的一切建筑小品设计都非常重要。地面不仅提供了活动场所, 而且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 可以通过地面处理给人以尺度感, 构成整体的美感, 增强商业空间的景观效果。同时, 利用色彩的描述性拼成各种有实际意义的图案, 如路标、书法、传统故事等, 结合材质使地面成为城市商业环境中最富表情的景观要素。

2.5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设施体量小巧、造型新颖、富有艺术特色, 直接贴近和反映人们的生活, 是商业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要素。在商业空间中, 常见的景观小品设施有雕塑、休憩设施、广告牌、服务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小品设施具有浓厚的工艺美术特点, 所以一定要突出特色, 以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 切忌生搬硬套和雷同。在商业空间内, 尤其应体现时代精神,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宜, 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应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 体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和城市文化。

3我国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现状分析

在我国几乎每一座大城市中都有步行商业街或商业广场性质的商业空间, 其用途主要是满足市民日常的购物行为, 但不论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在街道及广场上除了拥挤的人群外, 就是周边的广告牌及一些简单的装饰物, 缺少美化环境的设施, 不能从顾客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对购物设施进行设计, 其中主要问题是:

(1) 商业空间内缺乏整体设计, 风格不统一, 没有文化内涵, 反映不出时代的气息, 很难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环境印象。

(2) 缺乏让人愉悦的视觉景观形象。建筑形象没有特色;招牌、广告等不能反映时代特色;雕塑、小品乏善可陈, 艺术性不高;环境小品设施种类、分布不合理。

(3) 绿色景观严重不足, 生态质量不断下降。不注重绿地经济性、均衡性和生态效益, 机械的追求绿化指标, 过分强调“城市形象”的塑造, 建成的大片绿地城市居民可望不可及, 绿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极其有限。

(4)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现代社会人们对购物之余的休闲活动有更强烈的向往, 人们渴望交流和抒发情感。而现实中却发现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 不够人性化。人们在空间内很难找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体会不到购物的喜悦。

(5) 缺乏明确的主题及个性特色, 千篇一律、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管城市历史背景, 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 景观设计缺乏新意和地方特色, 景观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 缺乏可识性, 使得场所失去了个性。

综上分析, 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特征决定了商业空间的布局、性质和品位, 我们的城市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 要突出不同商业功能的同时, 还要充分调动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以求丰富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实践。因此, 需要今后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基于地域环境、传承城市文脉、依托地形地貌、合理配置植物, 只有全方位的了解商业空间的景观特征, 才能创造出属于每个城市的文化印记。

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适应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 营造出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商业空间景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决定因素、景观构成要素和景观现状, 并对我国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为完善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特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大亮.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0, (1) :19-21.

现代城市空间 篇8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场所精神,情感空间,生存,艺术

20世纪丹麦著名建筑师雅各布森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每个城市不管表象如何都承载着自己特有的历史, 静待人们慢慢品味。我们每到一个城市, 真正能展现这个城市底蕴的并不是现代化高楼和速食文化, 而是真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游玩方式, 这才是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最真实的味道。而城市开放空间就是承载这种现代人心理和行为的空间和场所。

一、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缺失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不被建筑物所隐蔽的部分, 是从大自然中分割出来的, 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所使用的空间。城市开放空间相对于城市实体空间来说, 能提供人们的户外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场所, 以及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倡导的框架式的方盒子建筑风靡世界, 改变了全球城市的天际线, 形式相似的高楼逐渐变成现代大都市的代言, 缺乏人性尺度的亲近感。而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在现代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很多人认为四合院才是适合人们居住的房屋形式, 那是由于这种内院式住宅, 房屋与其自身四面围合成的空间不但满足人的生活所需, 中间宽敞的庭院, 成为属于自己的室外活动的开场空间。这种居住形式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更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仿佛走出房门就能享有大自然和自由的气息。每个人都有着轻松进出开放空间的权利, 就如同人们有权利享受洁净的空气一样。但在稀土如金的现代, 极简和速食主义下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生活其中的现代人没有这种待遇享受自家的开放空间, 因此, 城市的开放空间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城市化对旧城而言, “拆”字当头, 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 这直接导致了开放空间的缺失和支离破碎;对新城而言, 很多城市选择并规划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绿色空间, 但可达性差距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性的缺失, 开放空间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场所与情感

城市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怎样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并能舒适的居住在这里, 成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人们生活在一个熟悉、可达以及珍视社会设施和地理环境的地方时, 对其身心健康都会带来益处和帮助, 这种会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安全感和满意感的情感统称为“场所精神”, 是对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反映人与场地的心理、情感上的联系。城市中的场所精神的体现, 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营造来实现。

城市开放空间作为现代人们栖息地, 一种现代生存的艺术, 不但在空间和功能上要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 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城市开放空间对场所精神的营造, 可以加强生活其中的人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怀。有机组织和规划城市开放空间, 提高开放空间的品质, 不但能引导人的行为, 还能将教育、文化、休憩多重功能融合在一起;更多吸引人们放弃产生污染的交通工具, 从而改善交通压力, 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城市的生命力的作用。反言之, 当城市开放空间只强调表面的效果, 城市蔓延没有个性、千篇一律令人疏远的规划设计时, 城市开放空间正悄然失去场所精神和凝聚力, 人们不再或者很少对生活过的地方的文化或生态环境承担长久的保护责任, 或产生厌倦和逃离感。一旦城市的开放空间的营造使得人们感觉自己像“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 场地感严重缺失, 使得人与城市之间没有情感的共鸣和本质的联系, 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试问这样的生存空间怎能让人们安居乐业, 如何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栖息场所, 这个城市如何向前发展。

三、作为现代生存艺术的城市开放空间

我们回顾过去, 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在追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时, 城市环境更注重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要方面并不理想。这也间接导致了现代城市生存质量的下降。而在城市开放空间中提供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体验想象、获得精神满足的机会, 是人们公共户外生存空间的缩影。城市雕塑、广场、公园, 以及能激发人们无限想象力并获得精神满足的街巷, 让人意想不到的公共艺术品, 甚至是产生戏剧性效果和诗意氛围的灯光照明等, 这些开放空间的营造, 于高层建筑之间开创一块赏心悦目的景致, 为城市居民其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缓解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

在历史上, 艺术曾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城市开放空间增色, 如纪念碑、雕塑、喷泉、建筑细部和装饰中都有艺术的贡献。艺术能够传达美感, 铭记历史, 追忆重大事件, 表达对社会生活、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活的评价。在当代, 城市开放空间仍然一如既往地充当着艺术与民众之间的交互界面, 并成为一种生存艺术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但在工业和商业为主导的社会里, 围绕我们的常常只是事物的外观而非内容, 许多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和雕塑, 只有花哨的形象而缺乏真正的思想和艺术的感染力, 缺乏与场所的气候和历史文化的关联, 也缺乏对将要生活其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特征的考虑, 这样的城市环境难以使人们产生共鸣, 没有归属感和愉悦感。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首先作为城市居民生存的场所,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存其中人们的生活品质, 然而不仅仅是这些空间的表象, 更是要寻求从场所精神出发的生存艺术形式。城市开放空间与艺术的相遇和结合, 才能使身处其中的人们改变思想的深度和内涵。

四、结束语

艺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观赏品的代名词, 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中的居住者的栖息地, 城市开放空间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人们集会和休闲的空间, 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功能, 一旦赋予其场地感的景观和建筑设计, 就会引起人类文化价值上的共鸣。此时的开放空间就不只是个场所和空地, 而是人类的情感空间, 成为一种生存意义上的艺术。当生活的周围环境都被用心的注入思想和灵魂、深深置根于文化和传统之中时, 置身其中的人就会感受到这些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因此, 新时代作为生存环境的城市开放空间更应该注入灵魂, 成为城市居民的一方乐土, 一片感知的天地, 一个归属的栖息场所, 一种生存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宋俊林、倪文彦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丹麦]扬·盖博著, 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现代城市空间 篇9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水体空间,儿童,行为方式,策略,城市设计

随着上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们在大尺度公共空间内的行为方式也发生改变, 人与空间的关系相对于农业生产方式下产生的生活方式变得愈发紧密和依赖。同时,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 公共空间对于儿童的意义正逐步发生改变。这种变革由Jane Jacobs在2007年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中得到讨论, 她认为由于儿童天性自由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公共空间既需要生动有趣, 又需要从建筑的尺度, 材料, 流线各个方面和儿童保持互动关系。然而, 传统以商业市场为出发点的公共空间由于建筑设计缺乏对于儿童安全和行为方式的考虑甚至忽略, 以致无法引起儿童的兴趣和驻留。当前, 儿童与公共空间已越发引起设计师的关注, 其中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将水元素引入室外公共空间中, 水元素作为主题的室外空间重新定义了儿童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随着儿童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成功的作品正在形成新的设计趋势。正如, 2007年发布的《Open Space:People Space》一书, 新加坡水主体公园例证了水空间对于儿童成长的积极心理作用。其中引用德国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在《Being and Time》一书中所论证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再次阐述了儿童成长时期所处的外部环境与人的动态关系。这表明儿童正在成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讨论的重点。

水在自然和人工大环境中以很多形态出现。这里讨论的水空间一词来源于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是一种以水为重要元素营造空间气氛的特殊的户外公共空间, 包括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 从城市周边生态湿地, 城市河流滨水空间, 到广场中的水体幕墙, 街道水体轨迹。各种尺度的水体空间设计, 对于儿童的考虑针对案例情况会有不同的层次, 这里讨论的是广义角度下对于特殊人群的儿童, 设计师需要考虑的要素。正如Herbet Dreiseitl在2005年对于城市广场的报道中描述的, “她们在波流中寻找小鱼, 往水中丢石头, 变得欢快, 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儿童特有的行为方式再次引发设计师对于水公共空间的关注。这篇论文的目标, 是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 水空间对于儿童的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 讨论了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 由于缺乏水空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并给出了设计上的建议。

首先水空间对儿童在心理健康、身体成长、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户外玩耍在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并占每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通常发生在户外活动场地。活动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与活动空间的信息量有直接联系, 活动场地提供的信息性, 安全性, 启发性与趣味性, 对于启发儿童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 场地需要提供给儿童探索和参与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 充分利用水特有的性质, 可以使环境和儿童形成互动关系。但在一些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的场地设计中, 儿童被动接受信息, 这种互动关系难以形成和稳定。这里以著名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为例, 其中充满各种快餐式文化符号的卡通形象和环境设计, 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停留在填充与被冲击的关系上, 对儿童的创造力难以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与之相反, 儿童在各类城市公共环境中活动是主动的, 尤其以水空间为代表, 儿童的活动过程充满创造和发现, 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Carolyn Francis在1998年发表的《People Places: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一书中提到, 由于广场水空间设计中常用的跌水, 落水等垂直空间手法充分的扩展了水元素在声音、形态各方面的多样性。儿童身处其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材料, 观察其运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不仅对声音韵律更加敏感, 对美学变化也有更多体验, 儿童可以同时在光, 几何变化, 空间体量增减等方面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的互动体验。环境多感官的刺激, 引发儿童探索意识, 启发想象力, 激发参与意识。“儿童手脚并用参与到动态环境中, 对于变化作出反映, 在动态环境下儿童之间更易发生互动。因此,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 引入水空间应得到重视” (Herbert&Dieter, 2005) 。

第二个方面, 着重讨论城市化进程加快, 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 水空间有助于缓解粗放型城市化压力下, 自然环境的缺失, 将对于自然的体验带回给儿童。Mary Rivikin于1997年在《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一文中写到“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 工业化进程加快, 成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吞噬了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特别是自然环境从儿童生活环境中抽离”。例如, 城市硬地与适合儿童活动的户外空间比例失衡, 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所必须的动态和静态交通空间, 满足新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各类建筑空间, 满足动物植物生长条件的环境等等, 这些都被城市空间中消费型空间取代。同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对于大量住宅用地的需求将会对适宜儿童活动的公共开敞空间造成威胁。正是由于人口总量增加, 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 容积率大大提高, 各类高层建筑作为解决人口需求和降低经济成本的方法, 越来越得到推广, 随之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低层建筑环境下, 儿童可以较安全地接近户外空间, 与之相反, 高层建筑重新定义了室内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关系, 出于特殊人群对于安全性的需要, 儿童接触户外活动空间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Randy White于1998年在《Children's Outdoor Play&Learning Environments:Returning to Nature》一文中论证了儿童长时间处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 被动地接受大量娱乐行为方式, 对儿童行为交流障碍症发病率的整体上升趋势有直接影响, 书中提出了包括鼓励儿童接触生态环境等应对策略。因此, 城市规划体系中, 出现的生态湿地作为平衡城市生态气候的策略, 也在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里引用生态湿地的定义, “‘生态湿地’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 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并能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 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Lewis, 1979) 。从上述描述中不难发现, 生态湿地以保护和营造适合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为目标。在生态环境中, 儿童接触到动物和植物, 并产生互动, 对于儿童成长, 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帮助。因此, 针对这个现代生活方式必然面临的矛盾之一, 生态环境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里的水体空间之一对儿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虽然, 水体户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有着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对于消极的影响需要给予批判的思考, 并提出解决方案。

现代城市空间形态中居住空间占最大比例, 尤其对于儿童, 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型最高的空间类型, 也是儿童与水体空间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场所, 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性。但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却缺乏对于儿童安全性的考虑。“调查表明, 发生在浴池、喷泉、濒水池的儿童安全事故占由环境因素引发的儿童伤害案例的30%。由于水源清洁问题, 水体空间中设置的石材以及水体本身对于儿童会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 父母会尽量避免儿童离开视线活动的范围, 相应的儿童接触到水体空间的机会相对减少, 儿童的创造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会收到限制” (Clare, 1998) 。同时, 日本著名儿童心理研究学家仙田满根据儿童活动地点的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 儿童更倾向于充满信息和变化的趣味空间。但城市中部分居住区的发展采用密集型发展方式, 注重土地的经济价值, 压缩绿化和公共空间为单一中心, 使用率低, 缺乏易于儿童接近的活动硬地和水体空间, 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之一, 在于由于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和趣味性而无法吸引儿童, 儿童转而选择在街道, 停车厂和居住区入口处玩耍, 反而较少光顾位于住宅之间, 父母视线可及的的公共活动空间。大量的交通流不仅增加儿童安全隐患, 也影响交通空间的效率, 矛盾因此形成。因此, 将水体空间引入居住区有重要作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水体设计应以儿童行为方式和身体尺度做为出发点, 丰富设计手法, 扩充设施类型, 规范法律法规, 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

(1) 选址应当尽量远离车行道, 避免让儿童活动场地和周边环境脱离联系, 形成视觉死角, 以防止犯罪、车辆等对儿童构成的威胁。

(2) 改善可接触水体空间的分布密度, 在增加儿童亲水机会的同时, 保证安全性。除此之外, 水体空间引入到居住区环境中, 可以改善区域生态气候, 为儿童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3) 活动场地的水体设计主要是采用自然水体, 自然的驳岸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环境。水不宜过深, 应按年龄或身高设置不同深浅的水池, 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小区内水池比较深时, 应适当将临岸水体做浅, 水底处理尽量不采用非常光滑的方式, 为不慎跌落的人上岸创造一个过渡的空间。

(4) 对于流水景观的设计要点, 除了注重与周围的建筑、绿化、地形、山石等要素形式协调统一, 追求流水形式的同时, 需要在亲水空间中按照儿童身体尺度, 依据儿童活动轨迹设置踏步平台与设施类型, 满足连续跨越和防滑的需求。

(5) 跌水设计也是水体设计常用的手法, 它是流水景观的演变, 是利用竖向高差, 由水道产生突然性的地形高差变化而成。对于儿童, 水深应当受到控制, 深度按国家标准实施, 不宜大于30厘米, 水体和边缘设置防滑。

(6) 依据项目情况考虑安装水质过滤装置, 保证水源清洁。

(7) 水体周边设置相应的安全设计考虑, 如设置栏杆或避免儿童跌落, 在设计时圆形顶端护栏在水边设置, 护栏尺寸间距设计尽量考虑儿童尺度, 避免儿童踩上去翻越护栏造成危险。

综上所诉, 水体空间对于现代生活方式下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介绍了城市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儿童成长的冲击, 讨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并例证了国内外相关的的研究和理论, 进一步阐述了水体空间作为不可替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儿童心理健康到身体成长, 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的提高这两方面论述了现代社会里水体空间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并针对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发展中儿童空间缺失的消极影响同时给出设计上的考虑和建议。正是由于水体空间有其无法被其他空间代替的重要性, 建筑师应当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 完善设计手法, 从儿童角度出发, 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Catharine Ward Thompson and Penny Travlou.2007.Open Space:PeopleSpace.New York:Taylor&Francis Company.

[2]Clare Cooper Marcus and Carolyn Francis.1998.People Places:Design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Canada:Van Nostrand ReinholdCompany.

[3]Herbert Dreiseitl and Dieter Grau.2005.New Waterscapes:Planning, Building and Designing with Water.Boston:Birkh user Basel Company.

[4]Jane Jacobs.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NewYork:Random House Company.

[5]Lewis M.Cowardin, U.S.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Biological ServicesProgram (U.S.) .1979.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s and Deepwater Habitatsof the United States.California: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U.S.Dept.ofthe Interior.

[6]Mary Rivkin.1997.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What It Is and WhyChildren Need It.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Volume 25, Issue 1, pp 61-66.

现代城市空间 篇10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按照传统园林的隶属关系, 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园林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前三种园林作为园林的主体部分, 是造园活动的主流, 同时也是荟萃了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其中, 最成熟的又是前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作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园林体系在全世界的园林艺术史上都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与伊斯兰园林、西方园林一起, 共同被称为世界上三大造园体系。

从世界的园林史可以看出, 园林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它不会只停留在某个时代, 或者某些理论之上。各类园林的形式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过程:从发展到成熟, 再到衰落的历史轨迹。在园林的历史上, 不存在长盛不衰的风格与潮流, 同时也不会存在永恒不变的理论、手法。园林的风格与样式的形成, 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并逐渐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同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自然资源等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中国传统园林历史发展长河中, 从苑囿——园林史上常见的雏形, 逐渐发展成别具一格的, 人工山水园林类型。这一历史进程共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 才日臻完善。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自然观念、科学技术发展的全部精华都凝聚在这其中了。中国园林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在全世界的园林艺术史上, 中国传统园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东方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推动着西方的近现代园林发展和兴起。如果说在17世纪, 中国热风靡欧洲, 是因为喜爱异国情调风格影响, 那么在18世纪, 中国园林对英国的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人崇尚的园林理念, 同时也深深影响着画家的眼光、诗人的心理、以及绘画的方式构成。这些典型中国式的理念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式的园林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英国的风景园是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 其重要性无需赘述, 对西方的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影响意义非凡。中国园林的一些惯用设计手法以及设计语言, 包括:巧于因借、散点式布局、动态景观、环形游线等均已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 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其出处了。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要数位于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中, 影片式散步道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所具备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到了近代, 中国园林在设计上却逐渐式微了。在更多借鉴模仿西方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 在中国的城市里已经不再能见到古代园林中那份淡泊和宁静。单一追求利益让城市规划与设计缺乏了文化的内涵, 只流于形式, 忽略心灵的关注。

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包括城市规划项目中, 本土和境外的设计师都随处可见。受到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 大多数的设计师已经将目标定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中国的城市规划, 尤其是人性化空间的设计、建设要面对的是, 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历史事实表明, 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 尤其是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建设, 既不可以完全依靠境外的设计师, 更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真正具有道德良知以及社会公德心的设计师。通过他们去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去伪存真, 营造同时符合国际主流发展趋势, 而又可以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城市人性化空间作品。同时, 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城市规划师的责任以及使命。因此深刻地认识到从中国传统园林的角度出发, 来思考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建设, 意义非凡, 这也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探寻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文化艺术内涵, 以及人文精神, 目的就是引发对现代社会城市内人居住环境的思考、关注。追溯中国传统园林的漫漫历程, 可以看出, 它所具备的精神内涵, 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中。这其中也蕴涵着, 诗情画意的美学特征, 以及恬淡冲和的人生价值观念。

二、现代社会中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建设

所谓城市的人性化空间建设包括:设计者在利用各种设计要素, 构筑空间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 设计者在构筑空间的时候, 赋予空间的深层含义, 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历史上,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受到不同的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心理特征等影响, 人类需求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演变。这也必然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事实上, 人们对外部空间的存在不满意的原因可概述为:外部空间与人类的需求之间, 已经失去了内在和谐。

1. 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的传统园林在选址问题上, 一直到兴建、使用, 都是依据园林主人的意愿, 或者说是在园主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环境要素与园主之间逐渐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 也正是因为此, 才使中国的传统园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不断发展至今。

在现代城市空间建设中, 其最终目的是, 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人与各环境要素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关键就在于, 城市空间的意义能否与人的需求保持一致。因此, 当设计师们对一个城市空间着手进行设计的时候, 首先问一句, “为谁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点上, 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建设与传统园林的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服务对象为:城市大众;而后者主要为园主个人服务。此外, 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都与古人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 单独就现代人需求而言, 这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很明显而且普遍。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在不同地点、不同背景都有所体现。

因此,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古代园林“以园主为本”, 但是在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建设中, “以人为本”是首要原则。

2. 注重自然生态要素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传统园林的设计、建造影响深远, 讲究“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在利用、处理自然要素, 包括:山、水以及植物等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 利用和改造自然。经过人为的调整、加工、剪裁, 将种种自然要素组成一个精炼、概括、典型的, 同时又不失其原有自然生态的山水意境。

地形是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环境因素, 它直接联系其他诸多环境要素, 并对其中某一特定区域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与感受, 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城市开发建设中, “三通一平”理论大行其道, 虽然这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步伐, 但是也反映出我们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 说明了建设人性化空间,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

除了地形之外, 也很少有人会忽视或者忘记水的存在。人类对水的需要, 就像对空气、食物一样, 都是最基本的。在传统的园林, 水元素必不可少。但是在现代城市环境中, 水元素惨遭忽视。很多自然河流水系, 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扩张, 遭到破坏。这是值得每一个城市规划者深深思考的问题。

3. 保证建筑协调关系

对于中国的传统园林, 建筑无论数量多寡, 也无论其性质以及功能如何, 它们都可以与园林中其他要素, 如山水、花木等有机组织在一起, 形成系列的风景画。这种配合突出了彼此谐调、互相补充一面, 同时也限制了彼此对立、相互排斥。这样的配合使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了一种统一和谐的境界, 这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的高度的和谐, 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公共空间——解码城市 篇11

(1)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如果缺少城市元素,那么这部电影中的城市就会缺少魅力

博 物 馆

博物馆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保存、展示和研究,作为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机构,可以远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博物馆渐渐具有了社会功能。文艺复兴以后,博物馆被看作是非常公共性的机构。通过展示人类历代的兴衰和沧桑,博物馆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

《达芬奇密码》

电影《达芬奇密码》开场就是深夜的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神秘谋杀,尸体被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模样,身旁留下一串难解的密码,并留下“找到罗伯特·兰登”的附言。

正在巴黎讲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被午夜电话吵醒,迅速赶到博物馆现场。 同时赶到现场的,还有法国中央司法警察部法希警官,以及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面对大堆怪异的密码,兰登先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在索菲的协助下,两人很快发现隐秘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作品当中。玄机在解密中逐渐掀开冰山一角, 兰登和奈芙也踏上了一次惊险的旅程。

电影的重要背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可以说是巴黎的心脏。博物馆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现在的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堪称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珍宝之宫。这些艺术珍品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展出。卢浮宫博物馆共有198个展览大厅,其中最大的大厅长达205米(图2)。

(2)目前卢浮宫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包括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

卢浮宫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收藏的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其他艺术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在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瞩目的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这幅世界名画在电影中充当了一个重要道具(图3)。

(3)图组: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

博物馆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这座玻璃金字塔形的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在电影的结尾,这座金字塔再次出现,揭开了隐藏其中的惊天谜局。

《国家宝藏》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一个喜爱考古的冒险家。小时候,祖父就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某一处埋藏着巨额财富作为战备储蓄金。

作为家族的第八代传人,本成年后毅然踏上了寻宝之路。经过一番惊险刺激的旅程后,他发现寻找宝藏的线索就藏在美国国家文物《独立宣言》中(图4)。

(4)图组:在好友计算机专家雷利和美女历史学家艾比嘉尔的帮助下,本决定潜入美国国家档案馆盗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独立宣言》

1776年签署的《独立宣言》,是一份奠定了美国立国基础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羊皮纸原稿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的圆形自由宪章大厅。美国国家档案馆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距离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物都很近。

可以想象,这样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保存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想要将它盗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不过对于电影来说,从来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博物馆奇妙夜》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珍藏惊人。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有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丛林的动物,还有历史上的传奇英雄人物。这些都被冻结在一个时刻,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它们都不会改变。

赖瑞是一名时运不济的梦想家,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就一番惊人事业。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他必须在圣诞节之前找到工作。否则,他的小儿子就将判由前妻抚养。赖瑞不愿让儿子失望,在努力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夜间警卫。

工作的第一个晚上,夜晚来临后,让赖瑞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了。于是,惊险刺激的故事,就在博物馆中开始了……

作为故事背景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建于1869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22座建筑物组成,有50多个展厅,收藏着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3600万件之多。现陈列有天文、矿物、人类、古动物和现代动物5个方面、12个学部。收藏标本之丰富,涵盖学科面之广,都无愧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美誉,尤其是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更让世界上其它博物馆难望其项背。

人类学展厅是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重要场景之一。它展示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以及中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住所、用具、服饰和人体等(图5)。

(5)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专设了“罗斯福纪念厅”,纪念已故的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这座博物馆的支持

图 书 馆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图书馆的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数据为广大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同时又是使文献的价值通过传播得以实现的中介机构。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从这里获取无限的知识和力量。

《夺宝奇兵》

从1981年到1988年,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三部曲先后问世,开创了冒险片的新时代。在这三部影片中,寻宝成为冒险故事的出发点,动作成为故事基本的叙事方式,历险和勇气成为叙事的亮点,一个个充满刺激和激烈打斗场面的电影奇观则成为观众最乐于观赏的盛宴。

在以考古寻宝为主题的《夺宝奇兵》系列中,图书馆成为重要的电影背景。琼斯博士的父亲是研究圣经传说历史的专家,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发现了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用圣杯的线索,却被纳粹所绑架。为了拯救父亲并阻止纳粹的阴谋,在神秘的赞助人唐诺芬的帮助下,琼斯博士前往威尼斯救出了失踪的父亲(图6)。

(6)在图书馆发现的秘密,带出了影片后面的情节线索,图书馆成为了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

《天使之城》

尼古拉斯·凯奇和梅格·瑞安主演,以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唯美的浪漫爱情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塞斯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天使,他被上帝派驻在洛杉矶,专门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而在当地医院中从事心脏科手术的医生玛吉却成日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交战。因为职业的冲突,天使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自信的女医生。

有一天,玛吉在进行手术时,一名病人突然暴毙于她手中,塞斯前来护送病人上路时,发现了玛吉的脆弱。玛吉无法释怀如此打击,对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天使情不自禁地伸出援手,帮助这个令他心动的女人。于是,塞斯冒着极大的危险,毅然在玛吉面前现身。从一名虚无飘缈的天使,变成一个神秘的陌客, 一尝他向往已久却只能袖手旁观的凡人生活(图7)。

(7)天使在人间最喜爱的场所,就是城市中的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天使能够聆听到智慧的心声,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自由

体 育 场

体育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竞技活动,随着人类生活形态开始向城市化发展,公共体育活动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场也就逐渐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型的体育场馆开始成为现代城市中最显眼的代表性建筑。

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昂贵的现代城市中,体育场馆已经日趋成为惟一能够容纳数万人同时集会的建筑物。而在现代城市中,数万乃至十几万人群聚集在同一个场地中,公共安全已经日益成为一个让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浪人》

一个神秘的爱尔兰女子出高价组织了一群身手不凡的国际浪人,包括前美中情局特工,前法国情报官员,德国电子专家,英国武器专家等等高手,任务是从一名前苏联克格勃特工手里夺回一只至关重要的皮箱。经过一场腥风血雨,几个人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但皮箱已暗中被电子专家掉包,于是各成员之间的背叛、猜疑与争斗浮出水面。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竟然是北约和华约联手导演的一出好戏(图8)。

(8)导演弗兰克海默的《浪人》的大结局就发生在体育馆中,一切恩怨都在这里了结

《黑色星期天》

同样以体育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的重要背景就是正在举行超级碗橄榄球赛的体育场。 1967年1月15日,首届“超级碗”橄榄球冠军赛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洛杉矶纪念体育馆举行,有40年历史的“超级碗”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已经上升为整个美国人民的盛典,恐怖分子劫持了转播球赛用的飞艇,将飞艇下的吊舱改为一个大炸弹。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将会有几万名现场观众死于非命。当人们看到吊着巨大炸弹的飞艇出现在体育场上空时,才能体会到那种紧张和恐惧(图9)。

(9)中东恐怖分子为了报复美国的中东政策,决定用飞艇悬挂炸弹袭击美国的“超级碗”橄榄球决赛现场

《惊天核网》

影片最精彩最紧张的段落发生在体育场内。在这部电影中,体育场内的恐怖事件被升级到了极点,一枚核弹已经被安放在了体育场内,卡伯特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是拯救总统,还是警告观众撤离。但已经没有选择的他,只能做出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最后,体育场内的几万名观众都伴随着核弹的蘑菇云化为烟尘。

银 行

现代银行起源于13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当时由于世界贸易的需要,产生了货币兑换、保管、委托支付和汇兑等业务需求,从而催生了现代银行业的诞生。随着城市化进程,银行已经成为城市舞台上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大量的现金汇集以及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直接导致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些城市中的犯罪行为,是以银行为背景发生的。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

影片取名别有含义,作为鱼的旺达,黑白条纹,很漂亮,以吃小鱼为生,却是主人的最爱;作为女人的旺达,很漂亮,却富于心机,如鱼得水地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干着鱼吃鱼的勾当。影片最后,鱼被吃掉了,旺达也转变了。 影片开头抢劫银行的场景,集中体现了黑色喜剧的特点。

《盗火线》

影片最著名的场景就抢劫银行, 尼尔和文森特这一盗一警,两个本行业的顶尖人物在电影中一直在交锋。在著名的抢劫与反抢劫的行动中,两大高手斗智斗勇,惺惺相惜。虽然好莱坞规则决定了影片的结局,但不妨碍这段银行抢劫场景成为电影史上最逼真最激烈的场面(图10)。

(10)图族:《盗火线》中,德尼罗与帕西诺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使他们在最后一刻没有恩怨仇视,只有男人间的英雄相重相惜

《44分钟》

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银行抢劫电影。1997年2月28日,在美国洛衫矶北好莱坞大道发生了著名的银行劫匪和警察的枪战事件,整个事件历时44分钟,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

银行中的36名顾客和12名雇员在两个穿着防弹衣的匪徒面前命悬一线,而当时正在巡逻的洛杉矶巡警发现两个男人进入银行,在里面开枪挟持了银行雇员和顾客,于是立刻报警并包围了银行。当匪徒离开银行时,发现他们已经陷入困境,就立刻向警察和平民开枪。

《内部人士》

影片一开始,几名伪装成油漆工人的匪徒,肆无忌惮步入纽约华尔街的曼克顿信托银行,长驱直入银行宽敞气派的大厅,随着有如外科手术般精密的行动计划,劫匪在几分种之内就完全控制住了整幢银行大楼,并且将50名顾客与雇员扣押为人质。

现代城市空间 篇12

人类现在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而这一环境基本上来说是一个水泥森林的都市,困于其中的人们总是期待能够冲出束缚,栖于自然的所在。而要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富有自然气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亲近自然,“把大自然搬回家”这一主题便应运而生了。当然,我们是不可能把整座森林或者整条河流搬回家,人类与自然的亲近,只能是一种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和需求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越来越高,水泥、钢铁、塑料等材料无时无刻不充斥在人们的周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亲近大自然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生态已成为社会的时尚名词,回归大自然成为所有人追求的目标的现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人们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的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紧张忙碌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人们在工作之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居住区环境内散散步,看看风景,或是跳舞、健身,因此,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把大自然合理地“搬”到居住空间中,使人们一走进小区就感觉到像是回到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万木葱郁中,斑驳的光影、悦耳的流水叮咚声、高挂枝头的累累硕果、空气中流动的桂花香等,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宁静幽远的感受令人神驰。这是怎样的幸福家园!

二、把大自然搬回家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其含义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一概念现在已经达成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生态持续性”发展,其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人类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了现代的文明社会,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已到了一个“太过”的程度,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严峻的现实,逐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享受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更需要保护自然,创造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对应现代高度工业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在设计建造城市居住空间的时候,需要遵循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优质上,与水相伴、与山比邻。其次,表现在小区景观中的一草一木等,能否形成一个协调、稳定并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环境。

“把大自然搬回家”就是利用自然的法则,通过人工的手段复原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居住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协调人、环境、资源等因素,使建成后的景观环境自身就拥有一定的生产、更新能力,使其中的动植物、空气、水等自然元素共同作用,形成生态平衡的系统。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设计者应体验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宝贵资源的同时,也赋予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晨昏变化、四季更替、风霜雨雪、气象万千。自然风景更是丰富多彩:苍劲的数枝,嫩绿的新叶,芳香的花朵,松软的草地,香甜的果实,汨汨的流水,挺秀的山石……而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就是要将这一切通过设计再创造,将其在人们生活的周边环境中营造出来。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通过自身的颜色、形状等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比如合欢树、酢浆草等植物会在夜幕降临后合拢小叶“睡觉”;含羞草会在受到外力的时候“躲”起来;缺水的时候,植物的叶子会枯萎、枝头低垂。通过用心观察、体会和研究自然,与大自然的对话,懂得了植物的这些“语言”,我们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植物的自然需求去安排空间,按照自然规律来设计适合他们的生长空间。除了植物,大自然中的坡地、山石、水流也能给人不同的体验与思考。

人们感受自然的过程并不会像园林专业工作者一样用分析的眼光去看一个小节点或是一棵树,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的一瞥、一碰或是自然的呼吸中,感受着大自然的一切。而大自然的虫鸣鸟叫、汨汨流水、春花秋果、日落月升、暗香浮动等也正是通过人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来被人们所感受。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一个好的园林往往是师出自然,宛若天开的,大自然其实可以说是所有园林设计者的老师。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我们更应该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将大自然“自然”地“搬”回家,尽一切可能地营造一个自然的美好的空间去满足人们的各个感觉器官。

四、师法自然的生态园林,在实践中发展

“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准则。来源于先秦哲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这里的“法”就是效仿的意思,但真正的设计过程却不仅仅是简单的效仿自然。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园林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等,都必须经过充分考虑,遵循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现代人所极力追求的。一个生态的自然居住环境其所必须具备的要求,概括来说有两点:一是具有观赏性及功能性。有宜人的自然景观,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流水等来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净化空气。

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其它学科引入,师法自然的生态园林以其特有的形态在社会中成熟起来,越来越多的“绿色”人居环境(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逐渐地在景观设计师及建造师手中诞生。下面是部分实例:

图1取景于武汉东湖林语,小桥、流水、人家的巧妙组合将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很完美地融合到现代的都市居住环境中。

图2取景于武汉东湖林语,蜿蜒的园路、配一座椅、再加上似飘于半空中的两处红云(红枫),简单的画面,却是将植物的形与色、园林小品及交通组织恰如其分地交织在一起。

图3取景于杭州西湖高尔夫别墅,掩映于自然山水中的建筑、水中植物的倒影以及湖岸边的石头与地被,宁静清幽的感觉,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

五、大自然拥抱人居,使人居融入大自然

孟兆祯院士在《人居环境中的园林》一文中写到:“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居环境。人类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仍然在探索适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居住趋势不仅着眼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式。”

“把大自然搬回家”的设计理念正是探索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理念,在营造的居住环境中,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观要素相互渗透,尽可能地让大自然拥抱人居,使人居融入大自然,这也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园林中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4).

[3]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规划师,2005(01).

上一篇:“湿”保护下一篇:质量检测管理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