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精选12篇)
城市空间 篇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成为了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这为城市交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再加上城市人口爆炸性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建筑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建筑独立封闭,阻碍交通空间的顺畅性,导致城市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基于这些问题,不得不改变老式的城市建设理念,以人为本,合理创新,更加科学的整合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不仅在二维空间里调整空间利用,更应试着在三维空间中将建筑物与交通空间反复穿插应用,将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充分融合在一起,解决交通拥堵以及城市住房问题,城市的可用空间得到大大增加的同时,城市设计者就可以有更多的思路来设计居民的文化设施,加大绿化面积,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建筑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3]梁世强.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647.
城市空间 篇2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龙泉山脉之头,房子被许多树和竹簇拥着,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也许正是新婚燕尔,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雄鸟不见了,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安静、深情,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雄鸟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安放在竹杈间,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一个毛茸茸的鸟巢,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来到竹林,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张开口,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现在,我们修了房,进了城,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
到达古罗马斗兽场,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面。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左右合围,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上下重叠,一层一层,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贴着残壁往上看,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圆壁往外翻卷,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精湛而优美,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观看斗兽时,座位从下至上,便是地位的递增。
现在看见的最高处,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像一只硕大的圆筒,被人用了一把锋利的大刀,斜斜地使劲一劈,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
有位朋友来我家,打来电话,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家”开篇,又以“家”结篇,既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以“踏实-悬空-迷惑-回忆—思考-感悟”的心理历程为主线,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C.“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这一比喻,反映了“我”被“悬空”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
D.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表达“我”对“地位”的思考和“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
5.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5分)
6. 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分析鉴赏】(3分)
D(不是“迷茫”,而是“感悟”,为文末主旨的揭示作铺垫)
5.【语句鉴赏】(5分)
①视野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城市的客观环境有限(限制),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②由于没有处理好物质、地位与家庭、情感的关系,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导致人生的视野变得狭窄、短浅。[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
6.【主旨探究】(6分)
①居住在高楼上,远离地面,心里觉得像悬在空中一样。
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与大自然,没了精神依偎,心里觉得空荡荡、不踏实。
③过分着眼于物质与地位,视野受到局限,人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显得空虚、不踏实。
公共空间——解码城市 篇3
(1)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如果缺少城市元素,那么这部电影中的城市就会缺少魅力
博 物 馆
博物馆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保存、展示和研究,作为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机构,可以远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博物馆渐渐具有了社会功能。文艺复兴以后,博物馆被看作是非常公共性的机构。通过展示人类历代的兴衰和沧桑,博物馆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
《达芬奇密码》
电影《达芬奇密码》开场就是深夜的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神秘谋杀,尸体被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模样,身旁留下一串难解的密码,并留下“找到罗伯特·兰登”的附言。
正在巴黎讲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被午夜电话吵醒,迅速赶到博物馆现场。 同时赶到现场的,还有法国中央司法警察部法希警官,以及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面对大堆怪异的密码,兰登先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在索菲的协助下,两人很快发现隐秘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作品当中。玄机在解密中逐渐掀开冰山一角, 兰登和奈芙也踏上了一次惊险的旅程。
电影的重要背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可以说是巴黎的心脏。博物馆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现在的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堪称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珍宝之宫。这些艺术珍品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展出。卢浮宫博物馆共有198个展览大厅,其中最大的大厅长达205米(图2)。
(2)目前卢浮宫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包括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
卢浮宫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收藏的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其他艺术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在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瞩目的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这幅世界名画在电影中充当了一个重要道具(图3)。
(3)图组: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
博物馆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这座玻璃金字塔形的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在电影的结尾,这座金字塔再次出现,揭开了隐藏其中的惊天谜局。
《国家宝藏》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一个喜爱考古的冒险家。小时候,祖父就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某一处埋藏着巨额财富作为战备储蓄金。
作为家族的第八代传人,本成年后毅然踏上了寻宝之路。经过一番惊险刺激的旅程后,他发现寻找宝藏的线索就藏在美国国家文物《独立宣言》中(图4)。
(4)图组:在好友计算机专家雷利和美女历史学家艾比嘉尔的帮助下,本决定潜入美国国家档案馆盗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独立宣言》
1776年签署的《独立宣言》,是一份奠定了美国立国基础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羊皮纸原稿保存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的圆形自由宪章大厅。美国国家档案馆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距离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物都很近。
可以想象,这样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保存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想要将它盗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不过对于电影来说,从来就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博物馆奇妙夜》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珍藏惊人。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有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丛林的动物,还有历史上的传奇英雄人物。这些都被冻结在一个时刻,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它们都不会改变。
赖瑞是一名时运不济的梦想家,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就一番惊人事业。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他必须在圣诞节之前找到工作。否则,他的小儿子就将判由前妻抚养。赖瑞不愿让儿子失望,在努力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夜间警卫。
工作的第一个晚上,夜晚来临后,让赖瑞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了。于是,惊险刺激的故事,就在博物馆中开始了……
作为故事背景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建于1869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22座建筑物组成,有50多个展厅,收藏着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3600万件之多。现陈列有天文、矿物、人类、古动物和现代动物5个方面、12个学部。收藏标本之丰富,涵盖学科面之广,都无愧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美誉,尤其是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更让世界上其它博物馆难望其项背。
人类学展厅是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重要场景之一。它展示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以及中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住所、用具、服饰和人体等(图5)。
(5)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专设了“罗斯福纪念厅”,纪念已故的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这座博物馆的支持
图 书 馆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图书馆的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数据为广大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同时又是使文献的价值通过传播得以实现的中介机构。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从这里获取无限的知识和力量。
《夺宝奇兵》
从1981年到1988年,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三部曲先后问世,开创了冒险片的新时代。在这三部影片中,寻宝成为冒险故事的出发点,动作成为故事基本的叙事方式,历险和勇气成为叙事的亮点,一个个充满刺激和激烈打斗场面的电影奇观则成为观众最乐于观赏的盛宴。
在以考古寻宝为主题的《夺宝奇兵》系列中,图书馆成为重要的电影背景。琼斯博士的父亲是研究圣经传说历史的专家,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发现了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用圣杯的线索,却被纳粹所绑架。为了拯救父亲并阻止纳粹的阴谋,在神秘的赞助人唐诺芬的帮助下,琼斯博士前往威尼斯救出了失踪的父亲(图6)。
(6)在图书馆发现的秘密,带出了影片后面的情节线索,图书馆成为了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
《天使之城》
尼古拉斯·凯奇和梅格·瑞安主演,以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唯美的浪漫爱情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塞斯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天使,他被上帝派驻在洛杉矶,专门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而在当地医院中从事心脏科手术的医生玛吉却成日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交战。因为职业的冲突,天使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自信的女医生。
有一天,玛吉在进行手术时,一名病人突然暴毙于她手中,塞斯前来护送病人上路时,发现了玛吉的脆弱。玛吉无法释怀如此打击,对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天使情不自禁地伸出援手,帮助这个令他心动的女人。于是,塞斯冒着极大的危险,毅然在玛吉面前现身。从一名虚无飘缈的天使,变成一个神秘的陌客, 一尝他向往已久却只能袖手旁观的凡人生活(图7)。
(7)天使在人间最喜爱的场所,就是城市中的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天使能够聆听到智慧的心声,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自由
体 育 场
体育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竞技活动,随着人类生活形态开始向城市化发展,公共体育活动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场也就逐渐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型的体育场馆开始成为现代城市中最显眼的代表性建筑。
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昂贵的现代城市中,体育场馆已经日趋成为惟一能够容纳数万人同时集会的建筑物。而在现代城市中,数万乃至十几万人群聚集在同一个场地中,公共安全已经日益成为一个让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浪人》
一个神秘的爱尔兰女子出高价组织了一群身手不凡的国际浪人,包括前美中情局特工,前法国情报官员,德国电子专家,英国武器专家等等高手,任务是从一名前苏联克格勃特工手里夺回一只至关重要的皮箱。经过一场腥风血雨,几个人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但皮箱已暗中被电子专家掉包,于是各成员之间的背叛、猜疑与争斗浮出水面。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竟然是北约和华约联手导演的一出好戏(图8)。
(8)导演弗兰克海默的《浪人》的大结局就发生在体育馆中,一切恩怨都在这里了结
《黑色星期天》
同样以体育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的重要背景就是正在举行超级碗橄榄球赛的体育场。 1967年1月15日,首届“超级碗”橄榄球冠军赛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洛杉矶纪念体育馆举行,有40年历史的“超级碗”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已经上升为整个美国人民的盛典,恐怖分子劫持了转播球赛用的飞艇,将飞艇下的吊舱改为一个大炸弹。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将会有几万名现场观众死于非命。当人们看到吊着巨大炸弹的飞艇出现在体育场上空时,才能体会到那种紧张和恐惧(图9)。
(9)中东恐怖分子为了报复美国的中东政策,决定用飞艇悬挂炸弹袭击美国的“超级碗”橄榄球决赛现场
《惊天核网》
影片最精彩最紧张的段落发生在体育场内。在这部电影中,体育场内的恐怖事件被升级到了极点,一枚核弹已经被安放在了体育场内,卡伯特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是拯救总统,还是警告观众撤离。但已经没有选择的他,只能做出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最后,体育场内的几万名观众都伴随着核弹的蘑菇云化为烟尘。
银 行
现代银行起源于13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当时由于世界贸易的需要,产生了货币兑换、保管、委托支付和汇兑等业务需求,从而催生了现代银行业的诞生。随着城市化进程,银行已经成为城市舞台上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大量的现金汇集以及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直接导致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些城市中的犯罪行为,是以银行为背景发生的。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
影片取名别有含义,作为鱼的旺达,黑白条纹,很漂亮,以吃小鱼为生,却是主人的最爱;作为女人的旺达,很漂亮,却富于心机,如鱼得水地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干着鱼吃鱼的勾当。影片最后,鱼被吃掉了,旺达也转变了。 影片开头抢劫银行的场景,集中体现了黑色喜剧的特点。
《盗火线》
影片最著名的场景就抢劫银行, 尼尔和文森特这一盗一警,两个本行业的顶尖人物在电影中一直在交锋。在著名的抢劫与反抢劫的行动中,两大高手斗智斗勇,惺惺相惜。虽然好莱坞规则决定了影片的结局,但不妨碍这段银行抢劫场景成为电影史上最逼真最激烈的场面(图10)。
(10)图族:《盗火线》中,德尼罗与帕西诺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使他们在最后一刻没有恩怨仇视,只有男人间的英雄相重相惜
《44分钟》
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银行抢劫电影。1997年2月28日,在美国洛衫矶北好莱坞大道发生了著名的银行劫匪和警察的枪战事件,整个事件历时44分钟,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
银行中的36名顾客和12名雇员在两个穿着防弹衣的匪徒面前命悬一线,而当时正在巡逻的洛杉矶巡警发现两个男人进入银行,在里面开枪挟持了银行雇员和顾客,于是立刻报警并包围了银行。当匪徒离开银行时,发现他们已经陷入困境,就立刻向警察和平民开枪。
《内部人士》
影片一开始,几名伪装成油漆工人的匪徒,肆无忌惮步入纽约华尔街的曼克顿信托银行,长驱直入银行宽敞气派的大厅,随着有如外科手术般精密的行动计划,劫匪在几分种之内就完全控制住了整幢银行大楼,并且将50名顾客与雇员扣押为人质。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美感研究 篇4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 由于文化背景、国别、历史以及法律制度等的不同, 其理解及其含义也各不相同。公共空间, 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 是区别于私有空间的一个概念, 一般是指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 并且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 它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为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 主要包括公共广场、公园、街道、绿地、自然景观等物理空间范畴。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其一:它是依附于城市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开放的空间体, 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 并具有空间的界面、围合、比例的空间体形态特征。
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市民, 它是市民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城市公共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社会和生活服务的场所, 在这个场所里, 人们生活、交往, 就使用权来说, 这是大众共享的空间, 同时, 城市公共空间又反过来影响市民的心理和行为, 促进社会生活事件的发生, 这体现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的一种互助互动, 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
其三:它是城市生活物质层面上的重要载体, 担负着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行为活动, 它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反映城市风貌, 继承文化传统以及记述现代文明的多重作用。
二、城市公共空间美感设计对策
(一) 珍视历史沿革, 沿袭历史传统特征
一座城市的发展, 离不开其所经历的历史岁月, 不论长短, 必定都有值得保留的东西存在, 旧建筑、旧街区、旧历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保留这些历史沿革的点点滴滴将有助于市民回忆往昔, 激发市民对城市的深切情怀。对于外地游览者来说, 寻访各地的人文历史, 感受不同地域的地方差异、民族差异, 也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最具刺激的活动, 而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间布置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无心观赏更无谈享受。因此, 在旧城改造中应很好的发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 保护它们的历史信息不受破坏, 对其周边环境须加以控制, 以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征, 突出城市、城区的个性, 将其建设成为旅游景点和市民文化生活基地。
(二) 提高空间质量及效率, 增强舒适性和吸引力
首先, 可以根据市民求奇求新的心理从对环境的要求入手,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 一般认为, 构建具有以下特点的环境将有助于刺激观察者的眼球及心理达到吸引人的效果。如高低、冷暖、深浅等方面的景素对比强烈的元素;如形态奇特, 具有地方特色的强刺激性的雕塑;如形式与颜色多样, 具有丰富信息量的生态景色;如结构齐整具有阶梯状的体量建筑;等等。另外, 提高公共空间质量时也应注意空间效率的问题。如实行合理的人车空间分区或天桥等设施充分增加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如利用步行街布局和广场布局增加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及大体量性;如布置儿童活动的小型设备增加空间的简易性;等等。
其次, 提高供座能力, 给休息和停留创造条件。供座能力是衡量城市开放空间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研究证明开放空间中可坐的面积至少应占总面积的10%, 否则, 市民就可能感受到空间休息的不足。可供座条件的有椅凳、隔离桩、台阶、花池壁等。此外, 休息设施不应过分豪华, 其最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供多数人使用。
(三) 创造小尺度的空间, 塑造均匀近人的城市尺度
生活空间舒适、方便与否, 可以用空间尺度来度量。在城市设计中, 空间尺度的问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而空间尺度的问题应以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 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主体的特征所决定的。人的空间尺度即是要把人的运动方向作为空间组织的依据, 探索空间形象、空间要素轮廓线的组成比例关系, 努力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这里提倡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欧美及日本现今均比较流行小尺度的空间设计, 将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 将使人感到亲切, 容易给人安定感、私密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将过大的建筑间距和空间尺度带来的消极感积极化。
三、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美感的研究对推动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座魅力的城市, 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也还因为它拥有吸引人的公共空间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要打造一张国际知名的城市名片, 离不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因为它是城市的待客“客厅”, 是直接向外来人员展示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平台, 我们努力构建这个平台, 不仅是为本市市民创建相互交往的场所, 也是向其它地区和世界宣传本市社会文化, 展现城市生机活力的一个渠道。不论如何, 城市公共空间即是要设计出美感, 以使人置身其中而能够更加精神愉悦、生活精彩、社会和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得到推进, 普通市民对其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美感的呼声日渐强烈。当代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必须既要表达出城市发展及社会文化等要求, 还得满足新时期市民的审美观念并使其安居乐业。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不仅要从空间物理形式上进行考虑, 更要塑造空间美感。本文即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美感进行设计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美感,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晶.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余超.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体景观设计与生态策略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篇5
[摘 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关键词] 城市空间 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剖析,得出空间要素之间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处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艺术原则。
1960年代后,经凯文·林奇、诺伯格·舒尔兹、阿尔多·罗西、A·拉波波特等人的发展,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研究有了第二种角度,延伸到人类行为及环境知觉(包括认知和感知)方面,强调对于城市实体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事实,以及人的行为与实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城市的各种实体环境构成要素的组织与分布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式,那么由于人的活动及人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历史、文脉、价值观、时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对城市实体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使城市空间具有意义。因此对人的群体活动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社会属性的分析,构成了城市空间分析的第三种角度的切入点。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影响城市空间分析的因素很多,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的分析就需要涉及到多种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只有广泛借鉴运用诸旁系学科的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对城市的设计才会更具有意义与成效。(1)基地分析
基地分析系指对城市设计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对于的基地的分析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城市层面、地段层面、及场地层面。在城市设计方面又以城市层面上的分析最为主要,其中涵盖了城市结构、城市景观、地域条件三个要素。地段层面包括了整体框加和形态两个要素。场地层面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现有设施和场地条件两大要素。
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设计机构也提出一些不少有效的基地分析途径。
1)分析城市的文脉背景,分析城市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2)分析地区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子项条件。3)分析作为城市设计合作的各有关部门和职责范围及建筑师应承担的责任。
4)在前三项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并决定城市更新设计的各种可行性。基地的有些条件还需经过设计者的直觉感性来认识把握,主要关注基地的情感特征、艺术内涵和乡土韵味。(2)心智地图
这是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吸取的城市空间分析技术,具体过程则还借览了社会学调查方法,是城市景观和场所意象的有效驾驭途径。
通过询问或书面方式对居民的城市心理感受和印象进行调查,由设计者分析,并翻译成图的形式,或者更直接地鼓励他们本人画出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草图。这种认知草图就是所谓的心智地图。这样的地图可以识别出对体验者来说是重要的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和联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出发点。
这一空间分析技术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建立在外行和孩子对环境体验基础上而不是设计者,因而具有相当 的“原始性”和“直观性”,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意象。
第二,居民是当地环境体验的专家,他们同样对城市设计和空间环境有着深 刻的理解洞悉。
(3)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在“心智地图”分析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调查分析居民对城市某些标志性节点,如塔、教堂、庙宇等建筑物及其空间的主观感受。这些标志性节点在所在城市中一般都有相当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且在城镇景观,居民生活和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功能。这一调查途径可视为“心智地图”技术的部分具体化,即由城市整体空间转移到局部空间分析。
这一分析途径特别适宜于城市中具有历史和文化整合意义的空间地段,调查将表明和揭示该地段与周围环境现存的视觉联系及其本身的场所意义,同时也客观反映出该地段在涵义表达和空间质量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依据。
(4)序列视景分析
这是一种设计者本人进行的空间分析技术。
其具体过程是:在待分析的城市空间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上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上箭头,注明视点位置,并记录视景实况,分析的是空间艺术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作视线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因此城镇景观不是一种静态情景,而是一种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我们的感受到所体验的和希望体验的东西的影响,而序列景观就是揭示这种现象的一条途径。
(5)空间注记分析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结果。
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在具体操作运用上主要有三种方法。
1)无控制的注记观察。这源自基地分析的非系统性分析技术,观察者可以在一指定的城市设计地段中随意漫步,不预定视点,不预定目标,甚至也不预定参项,一旦发现你认为重要的、有趣味的空间就迅速记录下来,如那些能诱导你、逗留你或阻碍你的空间,有特点的视景、标志和人群等。注记手段和形式亦可任意选择,但有时有许多无用的信息干扰观察者的情绪。
2)有控制的注记观察。这通常是在给定地点、参英、目标、视点并加入了时间维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条件的还应重复若干次,以获得“时间中的空间”和周期使用效果,并增加可信度和有效性。
3)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部分控制的注记观察。如规定参项而不定点,不定时等。
(6)空间分析辅助技术
在分析城市空间过程中,除了用符号体系简化工作外,还常用打分法和语义辩析法等分析技术。
1)打分法。打分,有点像乐谱,它可记录使用者的活动并允许即兴创作,在一个环境打分的过程中,操作的主要目标是“停、看和聆听”和记录我们的感觉。
2)语义辨析法。其类似于语义级差法,这是一种社会学问卷技术,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首创,其用以测量语义的工具是“双极形容词量表”。亦即根据所要分析的环境场所,选择若干对极性形容词,平行列在有五到七个量度的表两端,然后依据环境体验在表上打勾。这一方法要求受试者根据词意内涵与环境体验的对等情况来作出评价。语义辨析的不同之处在于描述用语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分析者有更大的选择可能,但都以打分作为评价的基础。
3)社会和心理分析。在了解人们使用和评价城市环境方面,这种方法最有效。这种分析既可在实验室里进行,又能在无法控制的和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进行,它可以调查某一空间中的真正使用者或某些代理人,诸如类似年龄和职业的人,为了取得受控变化的效果,分析可以用一种简单跟踪观察方式,也可借助于电视摄影进行。
4)人类学方法。观察者暂时成为所研究的对象中的一员参与者,如与某阶层共同生活,这一技术手段可以产生极有价值的分析材料。
5)建筑物分析的CRIG方法,即文脉、路线、内外界面和组合分析。以上方法的通常表达形式有分析图、表格和文字注记。图和照片是记载信息、诠释对城镇景观刺激——反应的有效而又便捷的途径,用的是一套视觉语言。
(7)电脑分析技术
电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设计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在城市设计领域,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建筑环境的优化,电脑在快速提供方案选择、启发和推动设计者思路深入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8)空间形态量化分析法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文中指出,“良好的城市视觉质量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即其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有一定的形象特征,结构清晰,易于识别。” 清晰的环境印象可以成为一种普通的参照系统,给人以安全感、归属感,并且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总体形象,给人以完善的形象概念,也能彰显出城市建筑的个性与魅力。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便成为空间的形态量化分析主要对象。
其具体研究方法及步骤如下: 1)城市天际线实景拍摄
2)城市天际线内页整理分析。完成现场拍摄工作后,转入内页。主要利用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
3)城市天际线曲线整合。对勾勒出城市天际轮廓线进行曲线拟合;比拟函数以及模拟分析。4)城市天际线综合评定。建立评价模型,制定评价指针、因子分析法、专家决策法等。
5)构建不同城市天际线特征库
利用城市天际线特征库研究城市空间、天际线构成关系,并按照城市天际线设计图在城市地面上寻找其合理的位置,这样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更具指导意义。
(9)新型媒介工具----叙事型工具在城市空间分析中的认知
小说、绘画、艺术摄影和情节电影等艺术形式,以叙事的方式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实践内容,因而被统称为“叙事性工具”。叙事性工具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主观性、典型性。很多的时候艺术直觉可以成为科学调查的路标。马克思说他对法国现代史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巴尔扎克的著作中获得的,而不是当时的历史书籍。因此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对叙事性工具进行认知的方法有以下3个层次:第一,知识型诠释探讨空间实践的主体特性、行为模式、心理体验、动力作用等;第二,感觉型诠释在探讨作者主体特性,体验城市的方式和创作目的等对工具内容的影响;第三,探究型诠释探讨读者主体特性、对媒质的熟悉度以及先验的经历对认知结果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表现对象、文本作者和文本读者3个角度对叙事型工具。艺术家们以最直觉的感受,使用最精准的笔触描述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发生在其间的人的活动,以及城市空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冲击。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对空间形态形成的驱动力,空间构成的氛围有正确的认知。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只是在研究分析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它们之间都有相互渗透与综合,每种方法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空间注记分析方法综合了基地分析、序列景观、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因此在城市空间的分析当中,应当综合交叉运用各种方法,指导城市空间的构建。结语
上述介绍的城市空间的分析技艺都是可直接用于城市设计的较微观层次的指导性研究,都旨在通过大量实地具体的调研,在事后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方法,用于丰富较微观层次的城市空间的分析研究。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视,涉及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会必将凸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 王建国 城市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 王鹏 5 王璐 汪奋强
城市空间负荷预测 篇6
【关键词】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法;空间负荷;电网规划
负荷预测是在掌握大量地区发展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负荷预测方法对地区各水平年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负荷预测是城市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在电网规划中,合理的负荷预测结果非常重要,负荷预测滞后于电力需求,将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负荷预测过于超前,将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因此,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负荷预测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负荷预测的方法
由于负荷预测在电力规划设计中的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专家对负荷预测的技术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有许多预测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也介绍了电力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增长率法、人均用电指标法、横向比较法、负荷密度法、单耗法等负荷预测方法[1]。下文对在电网规划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1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用电量的年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的比值。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反映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电力弹性系数法需要的基础数据量较少,数据也较容易获得,是电力规划中较为常用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预测结果精度较低。
1.2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函数[2]。该方法能较好拟合历史数据,但随着时间推移预测会随着时间增加而精度降低。
1.3人均用电指标法
通过对与本地区发展相似的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对照本地区在规划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情况,预测出人均用电水平。
1.4单耗法
单耗法是根据产品用电单耗和产品数量来推测电量。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短期规划,对基础数据要求比较高。
1.5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负荷值。负荷密度法以前一般应用于工业园区电力专题规划中,但近年多个城市也在尝试使用负荷密度法来做区域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法能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规划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计划等,对城市的各地块的负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预测。不仅能汇总得出城市的负荷总量,还能得到负荷的空间分布情况[3]。
由于城市的发展,土地的价值水涨船高,变电站的选址和线路走廊的选定日益困难。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超前布局和电力用地预控非常有必要。负荷密度法能较为明确地得出负荷的空间分布,也能结合各地块发展情况得出水平年的负荷,为电力选址选线提供有力支撑。
2.基于负荷密度的空间负荷预测原理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的用地性质,对地块各水平年的负荷进行预测,通过各类负荷的特性曲线,对不同用地性质地块的负荷进行叠加,得出全局的负荷总量。
从数学角度来讲,空间负荷预测存在以下3中映射关系:
式中,m为地块编号,λ为地块负荷发展程度,P为该地块的负荷密度,S(x,y)为第i地块面积和Q(x,y)为k片区的负荷。
3.负荷密度法的优点
基本上每个市级城市都有城市总体规划,负荷密度法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引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规划成果。新建片区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新建园区或片区的专项规划。相比其他的负荷预测方法,负荷密度法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新规划建设区域,没有历史数据支撑,不能使用其他时间序列方法预测,负荷密度法可以根据区域专项规划对地块的规划,参考其他相似园区的负荷密度,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负荷。
(2)负荷密度法能够紧密结合城市的土地规划。负荷密度法依据城市的用地规划来预测负荷,负荷预测结果与土地规划密切相关,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对城市和负荷需求的影响。
(3)负荷密度法得出的空间负荷分布有利于把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负荷密度是从每个小地块着手,进行地块的负荷预测,能详尽地反应各地块对负荷的需求,体现出负荷的空间分布,对于电网规划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提供有力支撑。
4.对清城区中长期负荷预测
清城区现辖源潭、龙塘、石角、飞来峡四个镇,凤城、东城、洲心、横荷四个街道,全区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4亿元,2007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16.58%。最大负荷739MW,全社会用电53亿千瓦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迫切需要对城市进行饱和负荷预测,提前规划电网的饱和网架。
4.1地块面积统计
清城区变电站主要是根据行政片区进行供电范围的划分,本次饱和负荷预测也以行政片区域为片区,片区内的规划地块为最小的负荷预测单位。在城市规划中,均对每个地块的用地性质、负荷密度和容积率等作出规划。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来之清城区的城市规划。根据清城区城市土地规划成果,统计各种类型用地的面积见表1。
4.2 负荷密度选择
根据地区现状负荷密度,对典型地区进行负荷密度调查,初步得出符合本地区的负荷密度取值范围。横向类比佛山市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发现清城区的发展路径与佛山相似。综合现状负荷密度和横向比较先发展地区的负荷密度,清城区负荷密度的取值见表2。
4.3片区负荷预测
从地区用地规划中获得地块的面积,根据地块的用地特性选取相应的负荷密度,代入公式(2),得出各地块的负荷。分析地块的发展程度和政府的产业规划,赋予负荷发展程度系数λ在0.1~1之间的值。算出片区各类地块的负荷结果见表3。
4.4 利用地区负荷特性曲线叠加
在电网中存在着多负荷,负荷曲线不一致,也就是说存在同时率的问题。各类地块的负荷不能直接相加。本规划通过调查以上9类用地的日负荷曲线[4],把负荷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通过叠加各类负荷曲线得出地区负荷最高点,最后通过负荷最高点反推出对应的各类负荷叠加系数。叠加汇总的地区负荷预测结果见表4。
5.结论
在清城区的饱和负荷预测中使用了负荷密度法进行远景负荷预测,其结果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负荷密度法在城市饱和负荷预测中,能充分体现负荷的空间特性,为饱和网架规划等提供依据,使得变电站布点和出线走廊的规划更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程浩忠.电力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刘先虎.负荷密度法在城市远景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供用,2007(12):13-15:
[3]陈盛燃.区域电网规划负荷预测实例[J].技术与管理,35-38.
面对城市的空间 篇7
壁画之梦,始于小学。当时正是一日千里的“大跃进”年代,老师布置我在学校的围墙上画了一幅《南瓜楼房》的壁画,画上的南瓜巨大无比,人们搭梯子攀上去,开了窗洞,就把南瓜当成了楼房住。这种童稚式的涂鸦虽然算不得艺术,但无论如何就意味着我壁画生涯的懵懂开始。“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大搞“红海洋”,把整整一座城市刷得彤红。我也少不了到处画宣传画,蘸着颜料在整爿整爿的墙上作画,姿意涂抹,好不淋漓痛快!然而真正艺术性的壁画创作是在八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我完成的壁画已近四千平方米,大约相当于二十亩土地的面积,俨然是个小地主了。
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壁画的位置住住都是万众瞩目的地方,它们负有装饰城市的使命。与任何画种相比,壁画无疑有更多的观众,具有极大的观瞻性。与独幅的架上绘画不同,壁画不宜于单独欣赏,而是要与周边的环境一起形成一种融和的文化气氛,它的背景是城市的空间,因此,与其它的画家们相比,壁画家们要更多地研究城市的空间,因为他们是城市的装饰者。国际建筑师协会提出:“城市应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这就给艺术家与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壁画的艺术风格是壁画家首先之务,这也是他的艺术作品能够融入城市之中的一个根本关键,更是他全部文化知识的一个显示。其它的画种可以由艺术家自己命题,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个性来任意创作,但壁画的命题往往是由甲方或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来决定的,这就对壁画家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挑战。城市的空间千变万化,建筑物的风格也各式各样,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是深隧难测,如何挖掘这些文化并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是对壁画家的一个考验。壁画家的难题是:在中国,古老的城市街巷已经越来越少,已经日渐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城市。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以潜质的形式而存在着,这就要他们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文脉,又要与现代的城市相匹配。室内的壁画好办,它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室外的壁画的要求就更严。单一的背景好办,复杂的背景就难得多。我为一座城市广场设计壁画和雕塑,这座城市是汉代的名城,又是汉画像石的出土地。选用汉画形式来做是适合的,但广场的周边环境却是现代化的,这就不能简单地复古,而是要把汉代的文化之酒容纳到现代化的瓶中去,结果证明,这样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形式的壁画的效果是良好的。
壁画群全景布底彩绘壁画共七幅100平米1991年
刻瓷壁画280X1000 cm江苏镇江南山景区学林轩1999年获江苏省第四届壁画优秀奖
彩石浮雕壁画270X2700 cm江苏镇江金山公园白龙洞前2003年获“首届全国壁画大展佳作奖”
芙蓉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送辛渐的地方,他在这里留下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复建后的芙蓉楼位于风光旖丽的湖边景区,是一座仿唐式的建筑。我为全楼设计的七幅壁画就是围绕着王昌龄两首诗的诗意和芙蓉楼的历史内涵而画的,把书法和绘画结合起来,用漆画和唐三彩壁画的材料来做,在再现唐代气氛的同时,也展现了芙蓉楼的历史沿革,这里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景点。镇江的南山在六朝时有许多的文人雅士在这里隐居,留下了很多历代名著。我为那里设计壁画时,就根据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诗意,提取六朝绘画中的元素设计了几幅壁画,与那里还保持着中古时期幽静安谧的环境相吻合,使人感觉到一种被储藏在深山里的古典气氛。我在为当代高僧茗山设计万佛塔的壁画时,就考虑到特定的宗教气氛。深埋在塔下的地宫被视为最神圣的地方,安放着茗山法师的舍利子,我为它设计了一组八幅的《万方礼佛图》,把佛教从创立之初到弘扬至全世界的过程都画了出来,内容广泛,人物众多,还设计了八根浮雕玉柱和天顶的彩绘。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已经具有文物性的价值了。妈祖是中华渔民心中的圣母,当我为莆田的妈祖阁设计环境时,根据妈祖一生二十八岁的事迹,设计了二十八根石柱,从山脚齐齐排向山顶的阁前。柱式上镌刻着妈祖济世救民的故事和文字,还选择了云纹和鱼纹作为象征图案,根据宋代的风格描绘,在每一柱上都出现,这样就把以妈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准确地体现出来了。
漆壁画240X360 cm 1991年江苏镇江金山公园芙蓉楼
壁画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是和周边建筑相协调的关键。我为一座大型商厦的橱窗上画了《摩登世界》的壁画,展示的是身着各款时装的世界名模,考虑到与商厦的现代化风格相协调,就选用了造价低廉的镀膜镜面玻璃加彩绘的办法来做,它的造价非常便宜,但效果流光溢彩,五色缤纷,具有现代感。在为金山公园做《白蛇传》大型浮雕壁画时,我选用了青、白二色的石材为基调,以象征小青和白娘娘,坚固的石材象征着白娘娘和许仙的爱情坚贞长久,也与周边的石崖环境相协调。有的壁画选择木雕,有的选择瓷砖,有的选择布面彩绘,有的选择砖雕,还有的选择漆刻,甚至还特意选择古旧的铺街石板,这样做的目的是能与周边的环境相和谐。
壁画是二维的艺术。由壁画到浮雕,再由浮雕到雕塑,我就这样不由自主地从二维进入了三维的空间。城市是三维的空间,它对于浮雕和雕塑的要求要高得多。我第一次雕塑是为博物馆设计一组大型群雕。这座博物馆的环境相当复杂,要求也相当苛刻。它原是一百多年前建的英国领事馆,东印度风格的建筑物,具有异国风情,但博物馆本身的功能又要求这组雕塑要能展示当地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博物馆倚山而建,它的地势层层向上,这要求这组雕塑不仅上下左右可以看,还要能从上俯视和从下仰视。我设计的雕塑《强吴雄风》就参照了商代玉人和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用磨光的绿色花岗岩来仿青铜效果,再加上喷泉和LED灯光,完成了这组最具挑战性的设计,使它既具有历史文化感又具有现代感,既是古典的又是西洋的,能与背景的建筑相协调,凸现在建筑物和山体前,成为博物馆的一件地标。还有一组设计也同样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横跨长江的润扬大桥南侧要求建一组壁画,我把当地出土的三千年前的文物青铜器用绿花岗岩仿制出来,在它们的下面接上一根方柱,腰间围上一根纹样带饰。磨光的花岗岩和粗糙的柱身形成了肌理的对比,它们在道路的绿岛上排列成一行,非常显目,从外地来的游客一下桥就能看到,从而对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有了形象化的了解。从形式上来看,纵向排列的石柱打破了大桥形成的横长弧线,在城市的风景线上有了对比。我又在道路一侧设计了两幅巨型壁画,用彩色的石材雕制而成。一幅《百里京江》的外形仿照中国画的卷轴,仿佛横拉在长江边的一幅长长画卷,上面刻着山水画;另一幅《千年南徐》仿照中国的册页形式拉开,每一折页刻上一位历史名人,这样一种处理既能把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出来,又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富于变化。
彩石群雕一组5尊最高520 cm直径6m江苏镇江博物馆
柱的形式被我经常使用。因为这种形式不占很大的面积,又能延伸向空间,而且在平面上还能有多种灵活变化的排列形式。柱是立体的,属三维空间,但柱身上又可以镌刻浮雕和文字,因此它又具有二维的表现形式。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文物都是柱体,如埃及的莎草纸花头巨柱、希腊的柱子、古罗马的图拉真柱和印度的阿育王柱。现在中国许多城市里的景观也喜欢用柱。但我的柱式不是一般人常用的圆柱,而是方柱,柱头和柱身上都富有变化。有的柱头上立有青铜器,有的柱头被装饰成编钟形,有的顶部立有动物,有的周身刻满浮雕,把一个个的历史故事变成图画,使人们远可观其形,近可观其质,赏图形,读文字。这些柱都成了当地城市的一大景观,也成了一根根文化的形象读本。
睢宁名人浮雕柱共16根每根420X62X62cm江苏省睢宁县天缘广场2005年
妈祖事迹浮雕柱共28根每根450X66X66cm福建莆田妈祖阁前2007年
重彩稿225X450 cm
南阳碧玉柱浮雕8225X450cm江苏镇江市焦山万佛塔地宫内1999年
九十年代初,镇江市成立了市政府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我也被聘为其中的成员。因此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审查、规划和设计一座城市。我的工作已经从一两件单体的艺术品拓展到去面对一个景点、一组建筑、一个街区甚至一座城市。我从二维到三维已经发展到去审视一座城市的空间,从而对“城市应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的提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我也会被一些城市请去,他们会把一片街区甚至一座城市都交由我去策划设计。这时,我已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一个雕塑家了,已经和建筑师一样,成为城市空间艺术的设计师了。
相比起单体的艺术品来,一座城市的文化潜质更难于被理解,也更难于被表现。城市空间所具有的风景线是不容破坏的,它所具有的历史文脉也是不允许被改变的。一座城市的文化不是由一件件单体艺术品拼凑起来的,而是要在事先就进行精心的了解和设计,这种设计和策划既是宏观的和概念的,有时也是微观而具体的。任何艺术家的初衷都是为了美化这座城市,但一件艺术作品的失败就可以破坏这座城市的美感,从而给城市带来视觉污染。
城市空间结构 篇8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的一节新授课案例。该案例的教学以周村区的城市结构为案例, 使用了学校的教学特色“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在淄博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优课。
课前教师利用课前学案、电子地图和网络平台微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 实地调查周村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 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课上,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共享本组调查成果, 为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图文信息, 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调查获取的资料, 归纳总结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这一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本教学案例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和课本为主”的束缚, 让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城市, 在调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亮点】
亮点1: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复习导入
城市空间结构的上一节是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学习, 课末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讨论, 教师设计了“结合周村的地理和历史材料, 分析周村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下作业中教师提供了周村区的相关历史和地理资料, 通过资料一是学会应用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是为下一节课的调查和导入做好铺垫。本节课课上学习的伊始是教师利用平台点评上节课的课下作业的回帖情况,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亮点2: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信息采集与共享
课前教师设计和印制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查报告, 分好小组, 明确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就近组织调查周村城区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并将调查的成果上传至平台, 课上共享调查的成果。
亮点3: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的问题设计与讨论
本教学案例设置了两个合作探究, 以调查的资料为案例, 紧扣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热烈。
亮点4: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主要通过微课的设计和选做题的设置来实现的。课前学生预习过程中设计了《微课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预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可以点击微课进行学习, 而理解了的学生可以选择不看。当堂检测设计了选做题,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选做题, 选做题不在课上统一讲评而是以将其讲评制作成微课通过平台推送给选作了的学生, 从而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教学反思】
《城市空间结构》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探讨本节教材的第一个《课程标准》要求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电子地图和实地调查, 学生结合课前学习的知识搜集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为了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在教学中以生本理念为宗旨, 以“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 借助网络学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和实地调查, 获取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1.教材处理
结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人设计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案例,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课前制作课前学案指导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和实地调查获取自己生活城市的主要城市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料并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 制定课上学案, 在课堂上展示自主学习和实地调查的成果, 并组织小组合作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教师通过课堂小结理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当堂测试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2.“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721”信息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 真正实现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70%的内容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课前学案的自主学习、互动讨论的交流回帖, 课上的交流展示以及课中环节的学习提交, 课后的拓展延伸和教学资源补充, 都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20%的内容是合作学习, 针对同学提交讨论的点评, 课中学习学生思考后的交流以及重难点的突破, 涉及到学生的合作学习。10%的内容来自教师的引领教学, 包括对同学讨论后的点评, 重难点问题的学习提示, 教师的讲只是点拨和启发,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展的空间。
3.网络、个性化创新平台的应用优势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并发送到平台上, 分享收集的材料和调查的成果,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增强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 凸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测试反馈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做题情况, 便于老师第一时间获得学情, 进行课上讲评。个性化创新平台的使用延伸了现实课堂, 拓展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实现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
4.本节课暴露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 “721”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展示、合作探究, 而学生的展示和探究的时间有相对的预定性和不确定性, 学生实际讨论或做题的时间有可能超出了老师的预定时间, 老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处理随机应变和课堂突发问题和事件的能力。
(2) 老师应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挖掘使用个性化平台中的资源和功能。设计的具体环节还需细化, 本人的语言需更规范, 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同行点评】
维度一:设计思想
教学观察人:王鹏
观察总结:利用调查报告, 收集实地材料, 将学生放出学校收回课堂, 设计思路清晰, 展示效果较好。在重难点处理上, 还可以进一步设计、细化。
维度二:教师引领、学生的活动
教学观察人:周春梅
观察总结:本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设置中,
70%左右的内容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课前学案的自主学习、互动讨论的交流回帖, 课上的交流展示以及课中环节的学习提交, 课后的拓展延伸和教学资源补充, 都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20%的内容是合作学习, 针对同学提交讨论的点评, 课中学习学生思考后的交流以及重难点的突破, 涉及到学生的合作学习。10%的内容来自教师的引领教学, 包括对同学讨论后的点评, 重难点问题的学习提示, 教师的讲只是点拨和启发,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展的空间。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展示, 可以判断学生的调查任务相对较重, 对调查任务分配更要明确。
维度三:手段、工具
教学观察人:张竹青
观察总结: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并发送到平台上, 分享收集的材料和调查的成果,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增强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 凸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作用。测试反馈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做题情况, 便于老师第一时间获得学情, 进行课上讲评。个性化创新平台的使用延伸了现实课堂, 拓展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实现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对于平台, 还需进一步挖掘其资源和功能。教师学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如讨论功能中图片上传, 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浅谈 篇9
一、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采用的是适宜技术、高新技术等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能够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的技术。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就要树立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 形成分散、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群, 从而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采用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市一体化的格局, 目的是建立一流品质的现代化城市。
2. 融入生态城市设计观念
保护自然资源, 与自然互融,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进一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的城镇规划建设中, 以便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
3.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 不仅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还影响了城市人身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可以根据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 对城市的汽车进行有效的管理。如城市的中心环节要控制汽车的数量, 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停车场, 私人汽车不得进入市区中心, 大力宣传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等。
二、城市空间绩效内在机理
城市空间绩效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具有现实性, 另一方面则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能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效的把握, 就需要从其内在机理入手进行分析。
1. 城市功能的普遍对偶互补及实现
城市因为效益的聚集而存在, 城市的存在也具有对偶互补的功能, 例如生成与流通、服务与消费、工作与休憩等。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任何一个城市的功能用地都不会脱离其他功能而单独存在。所以, 任何城市功能的发挥都是依据于城市互补性的基础, 并呈现出了一定的高度分工、密切协同的组合效应。一旦与其他的功能相脱离, 单个的功能就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 城市的用地规划必须要进行适当比例和合理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其功能。
2. 区位的差异化属性和编辑替代的多样性
城市的空间效应可以进行一定的模型设计, 简单的说, 就是对各种活动的空间运行特征和规律。但是空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空间中的每一个区位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土地条件、信仰、地理位置等。空间异质意味着空间由不可复制的区位属性所界定, 能够有效的对空间的建筑等设施进行承载。但是空间一旦进行移动, 就会丧失其基本的区位属性, 这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了。
三、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
在现实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导致城市空间绩效降低和低下的原因就是市场失灵, 而市场失灵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市场自身的不成熟, 使市场的发展有很多的缺陷。市场中所存在的缺陷就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 社会需要对包括城市规划手段在内的公共政策导向进行干预。
1. 突破城市空间演化中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因为空间的基本属性和价格机制都会存在失灵的情况, 所以, 任何一点的空间状态都对下一个阶段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城市的既定状态, 例如产业发展造成的人口的流动、聚集以及居住的格局等, 都对城市的既定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对劳动力等也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 不同人口的分布状态对产业的空间选址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为空间具有很大的固定资本, 所以建筑物的耐久性就使城市的变化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任何想要对资源进行改善的努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克服市场开发中的价格机制失效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 我国的城市经营经常会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对土地进行买卖。而土地上建筑物的寿命与经济寿命又会受到下次开发的影响, 地价高的地区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配制, 从而也推动了城市实体动态的演化和形态更替。城市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 任何城市的市场规划都需要一定的市场开发进行支持。如果忽略了市场的基本需求, 就会造成规划目标与城市的发展不适应, 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发展战略与城市的发展目的不一致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城市空间绩效的研究, 可以有效帮助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同时, 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城市规划的进一步理解和遇到问题时的有效判断。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 对内在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机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同时也缺少切实可行的指标。所以, 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我们就需要对城市规划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实践指导, 从而保证城市空间绩效更具实际意义。
摘要: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公共利益发挥到最大化, 所以, 在城市规划中, 规划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绩效。本文就重点研究了城市空间的绩效和城市规划。
关键词:城市空间绩效,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孙斌栋, 石巍, 宁越敏.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1) .
[2]石楠, 刘剑.建立基于要素与程序控制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2) .
[3]彭坤焘.提升城市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绩效——空间视角的分析[J].城市规划, 2008 (09) .
城市空间 篇10
关键词:单核城市系统,空间剥夺效应,中心城市
一、引言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推进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优势的中心城市不断发展, 以此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 集中力量做大项目, 增强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 还需要在中心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同时带动周边县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达到公平有效和谐的经济发展格局。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 需要把握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县域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理论界对两种影响有多种定义, 如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等) 。但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仅存于定性的理论分析, 本文从空间定量角度着重分析其中的消极影响因素, 即空间剥夺效应。
城市系统多种多样, 本文选取典型单核城市系统———成都城市圈进行分析。城市化发展阶段一般可分为向心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1], 在中心城市不同发展阶段, 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域具有的空间剥夺效应不同。
国外对空间剥夺效应的研究集中于社区层面, 其中社会学从社会公平构建的角度出发, 开创了对社会资源的剥夺及其水平研究[2], 地理学则从空间公正构建的角度, 研究对应空间剥夺现象。目前对空间剥夺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剥夺现象层面[3]。国内对于空间剥夺效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无学者进行单核城市系统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空间剥夺效应的研究。基于此, 本文定位于定量研究单核城市系统空间剥夺效应, 对特定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空间剥夺效应进行分析。
二、影响因素
空间剥夺的作用强度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本文从中心城市质量与距离周边区县远近两方面入手, 结合恒星星系形成阶段相关特性, 类比分析质量和距离因素对空间剥夺效应的影响。
(一) 经济体质量对空间剥夺效应的影响
经济体质量因素包含中心城市质量与县域经济质量两个方面;质量因素包括经济总量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因素。
中心城市规模大小, 与要素的“极化”过程和空间侵占效应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4]。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经济活跃, 产业发展水平高, 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和投资回报率, 会拉大要素收益差距, 从而加速外围县域发展要素向中心城市“极化”过程。但是仅仅考虑规模这一因素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经济质量因素, 即产业结构问题。经济质量越高, 产业结构越合理,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小,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 因此市场服务空间广阔, 在竞争机制作用下, 必然产生较强的空间侵占效应[5]。
与中心城市相对应, 县域经济体规模和质量对“空间剥夺”的强度也产生影响。
(二) 距离因素对空间剥夺效应的影响
由万有引力公式类比, 两个天体距离越近, 相互作用力成幂指数增加, 同样, 县域经济越靠近中心城市, 受其剥夺的程度越高。
距离因素对空间剥夺强度存在较强影响。“极化”过程与空间侵占效应, 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衰减的趋势[6]。其中, 空间侵占效应对距离的相应最为明显, 尤其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产业。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过近, 会产生极强的空间剥夺效应, 即所谓的“灯下黑”效应。这里也可以用恒星附近很少有小型天体运行, 而距离中心较远的区域往往存在由大量物质组成的小行星带来解释。
三、数理模型
(一) 基本框架
以单核城市系统为例, 建立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引力模型, 在考虑中心城市城市质量、县域经济质量的基础上, 基于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分析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空间剥夺作用大小。设定中心城市质量M, 县域经济质量m, 县域经济距离中心城市r。经济地理学中经常使用无约束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
本文采用改进型空间剥夺效应模型, 计算单核城市系统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空间剥夺指数。
其中D表示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空间剥夺效应;k是常数, 随着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变化, 因为空间剥夺指数是相对数据, 在没有不同区域对比时为了计算简便, 在本文中, 设定为1; (M/m-1) 2反应中心城市质量相对周边县域经济质量的优势;r2指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距离的影响效应。式中, M和m分别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加权构成;r则为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核心实际公路里程。
(二) 数据计算
根据2012年四川省统计年鉴, 整理数据, 得出四川省各地区GDP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根据国际有关发达国家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贡献率指标, 文章设定第一产业权重0.1, 第二产业权重0.3, 第三产业权重0.6, 由此计算出2011年成都市区质量M及各区县mi, 见表1
单纯从GDP角度看, 中心城市所占比重为44.8%, 赋予三次产业不同权重之后, M所占比重为52.8%, 这说明中心城市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经查询, 成都市区至各区县的公路里程数, 见表2
此时, M、mi及r已知, 计算得成都市区对各周边区县的空间剥夺指数, 见表3
现在已经有2011年成都市区对周边各区县的空间剥夺指数, 按照同样的方法整理数据、计算得出2007至2010年的空间剥夺指数, 见表4。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空间剥夺效应因素的分析以及模型计算,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单核城市系统对周边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
1. 县域经济质量大小对空间剥夺效应的影响
根据2011年成都市区对周边县域空间剥夺效应计算结果发现, 蒲江县和邛崃市距离市区距离基本一致 (均为87公里) , 但是受到的空间剥夺效应差异巨大 (分别是0.45、0.12) 。这是由于蒲江县的经济质量m=240489, 而邛崃市的经济质量m=466063, 接近蒲江县的2倍。因此, 提高县域本身的经济质量, 对减轻中心城市的空间剥夺效应十分必要的。
2. 产业结构对空间剥夺效应的影响
根据2011年计算结构, 对比都江堰市和彭州市, 发现这两个县域经济体经济总量相当 (分别是177亿元、185亿元) , 距离差距不大 (分别是64公里、45公里) ,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 (二者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36%、50%, 第三产业产业比重分别为52%、30%) , 导致都江堰所受到的空间剥夺较小 (0.08) , 彭州市, 受到的空间剥夺较大 (0.22) 。
3. 各县域受到空间剥夺效应的动态变化
(1) 总体趋势。根据图1可以直观看出, 成都市区对大部分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逐渐减小, 说明成都市区相对大部分县域经济质量的优势在逐渐缩小, 该变化趋势得益于大部分县域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市区经济增长率, 以2011年为例, 市区GDP指数为113.1, 各县域平均GDP指数为116.1。
(2) 部分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居高不下。典型的是蒲江县、崇州市和新津县, 其中蒲江县因为经济总量偏小 (69亿元, 2011年) , 产业结构比较低端 (三产比例为21:48:31) , 导致经济质量很低, 虽然距离市区很远, 受到剥夺效应依然强烈;崇州市和新津县经济质量相当, 均偏小, 距市区均为45公里, 所以受到市区的空间剥夺效应较高且相近。
(3) 部分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始终很低。新都区、邛崃市、双流县、都江堰市四个区域始终很低 (都江堰市2008年空间剥夺效应较高, 是因为受强烈地震破坏, 经济总量下降) , 新都区和双流县尽管靠近市区, 但是经济总量规模大 (分别是395亿元、583亿元, 2011年) , 产业结构较发达 (三产结构分别为5:65:30和5:53:41) , 经济质量非常庞大, 所以受到市区的空间剥夺效应很小;邛崃市和都江堰市虽然经济质量不大, 但是因为距离市区较远, 所以受到市区的空间剥夺效应偏小。
(4) 部分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迅速下降, 以温江区和龙泉驿区最为显著。这两区的GPD增长指数分别是, 温江区:1.24、1.17、1.24、1.20, 龙泉驿区:1.54、1.23、1.37、1.24, 且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导致经济质量相对中心城市上升, 受到成都空间剥夺效应迅速减少。
(二)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计算和分析结果, 对减少中心城市对县域的空间剥夺效应,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县域经济要扩大经济规模, 做大做强。
2. 县域经济要改善产业结构, 注重发展质量。
3. 县域经济要抓住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及城区扩大带来的机会, 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兵, 王铮.城市生命周期及其理论模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 :55-58.
[2]Townsend P.Poverty in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London:Penguin.1979:15-50.
[3]王兴中, 王立, 谢利娟等.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人文地理, 2008 (6) :7-12.
[4]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 2007 (5) :60-65.
[5]郭庆胜, 闫卫阳, 李圣权.中心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近似性划分[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10) :596-599.
城市写作与空间问题 篇11
对城市文学写作而言,空间问题始终是其潜在而巨大的焦虑的来源和症结所在。城市区别于乡土农村的重要方面表现在,它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这也就决定了城市文学具有某种内在焦虑的成分,这一焦虑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日趋明显,已于有形无形中制约着城市文学写作的发展和流变,其在当今更是催生了城市文学中的一个亚种类,即所谓的“城市移民文学”的出现。
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是一种自发演变的结果,它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冲击下被迫展开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城市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首先是在一种援中入西的框架里展开,民族救亡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传统与现代、落后与文明等二元对立的选择和思考重心,这样一来,城市文学的内在焦虑和身份认同问题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作为支流或潜流若隐若现于城市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新感觉派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某种程度上成为其重要代表。1949年以来,这一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彼时,城市文学的内在焦虑常常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呈现,即,城市常常作为生产空间的象征,而被有意遮蔽其消费和娱乐功能,城市单一形象的背后显现的是对城市流动现代性的恐惧。这一状况至1980年代的改革文学和城市题材电影中仍有延续。对于彼时的文学/文化而言,为挣脱这一政治宰治下的城市文学写作,文化作为一种策略被提出,“文化塑城”因此也一度主导了城市文学写作的主流。文化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代名词,诸如《废都》 (贾平凹)、《美食家》 《小贩世家》(陆文夫)、《寻找“画儿韩”》《烟壶》《那五》《话说陶然亭》(邓友梅)、《雕花烟斗》(冯骥才)、《钟鼓楼》(刘心武)、《裤裆巷风流记》(范小青)等等是其代表。
诚然,文化的出现,确实使得城市的政治气息日减,城市也似乎顯得底蕴深厚、气韵生动,但其本身所携带的浮躁凌厉的一面并未因此而消弭,它只是被有效遮蔽。一旦文化不再作为政治的“他者”出现,浮躁凌厉便随着90年代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凸显,城市已然成为欲望的代名词,韩东、朱文的有关创作(诸如《我爱美元》、《美元硬过人民币》等等)是其典型代表。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文学写作成了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鲜明象征,韩东的《美元硬过人民币》和《中国情人》显现出来的正是这一民族寓言的演变过程。如果说《美元硬过人民币》表征的是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的民族寓言的话,那么《中国情人》中北京这一意象所呈现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同质性空间的象征。中国自90年代末而至于新世纪这十余年的巨大发展带来的是中国特殊性的消失,以至于自美国归来的主人公张朝晖在面对北京繁华的现实时,竟茫然不知所措以至于仓皇溃逃。随着欲望书写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即欲望的内在匮乏问题。从欲望与城市间的错综关系来看,这一匮乏显示出来的,其实即城市空间身份认同的焦虑问题:欲望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城市的刺激所开启,便再难收束。某些作家据此展开了思考,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一欲望问题同城市空间的内在焦虑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创作,比如说韩东的近作《欢乐而隐秘》(2015),只能从佛教之类精神层面的角度展开一厢情愿式的自救(自我救赎)救人的思考。
二
就城市文学写作同空间之间的关系而论,城市文学写作的关键与其说是城市的独特性表征,不如说城市空间所指涉的身份问题。但作家和评论家们却似乎倾向于第一个问题,他们总是在呼唤或强调城市文学的地域化或风俗化特征,似乎城市文学只有表现出了地方性,才是真正的城市文学。
须知,就城市文学而言,其之所以称之为城市文学,这里的规定性表现在,是以城市作为表现对象,还是体现在城市作为故事背景,也即发生于城市中的故事背景?换言之,城市在这里具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此外,城市文学之为城市文学,还在于它同古代市民文学的区别。事实上,关于城市文学这一名称的由来,也确实是近现代才有的现象。在古代有的只是市民文学,诸如“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等等。这里的区分比较明显。对市民文学而言,它强调的是以市民为表现对象和服务于市民的文学趣味,至于故事的背景,则是无关宏旨的,其可以是市井,也可以是山野。但对城市文学而言,空间却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是发生于城市而非乡村的故事的表象。我们常常不把建国后的工业题材小说视为城市文学(如孟繁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工业题材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城市文学写作,因为首先,它所反映的工业生产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现代性的产物。虽然说工业题材小说中很少涉及城市的消费功能,但它却明白无误地彰显出现代城市的工业生产的功能。这是现代城市区别于古代城市的地方,只不过,这样的城市写作中,城市的特征被简化成单一的面貌,有本质主义之嫌。城市的丰富性被刻意遮蔽。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城市写作的地域性或者风俗化倾向,而只是表明,城市写作的地域性必须融合进有关城市的身份认同当中,才能显示其现代意义。以京味小说为例,比如说《烟壶》《那五》,这些小说确实写得极富文化气息,北京味十足,但终究,这里的文化或者说北京味,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味,因此,这里的北京实际上也就充当了老中国或者说传统中国的象征。京味小说如不能彰显北京的现代性内涵,而只一味沉浸于怀旧式的猎奇搜古之中,这样的京味小说仍只是市民小说的现代翻版。这是在寻根文学浪潮影响下的城市文学写作。他们以文化为符号,其显现出来的是城市的“文化化”倾向。文化符号下的城市表象,其某种程度上表明的是身份认同的模糊和泛化。与之相反,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以及诸如《一九三七年的爱情》《驰向黑夜的女人》(又名《很久以来》)等,显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南京书写。叶兆言的南京书写,向来有极鲜明的地域意识。南京的衰败、繁荣,以及因之而生发出来的有关南京的文化乡愁,在叶兆言那里,始终都是在放在传统中国向近现代演变的进程中表现。同时,他也有意把南京置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时空中加以比较,所谓旧都新都、繁华落尽,有关南京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种历史时空的比较中粲然浮现。另外,像夏商的《东岸纪事》和张怡微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所从事的有关上海的文化身份的建构,也是放在历史时空的交叉对比中逐次展开的。对于这些作家和作品而言,城市不仅是背景,更是人物性格塑造和命运转折的内在力量,它们有效地参与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过程当中。或者说,在这些作品中,城市不仅是一种地域因素,它更是作为主人公性格和命运变迁的内在形塑因素存在。
nlc202309082000
三
就城市文学的空间现代性及其身份认同所引起的内在焦虑来看,它也催生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城市移民文学”的出现。城市移民文学的产生是伴随着现代都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农民向城市的移民,或市民城市间的移民就会产生城市移民写作。城市移民文学并非一种题材上的城市移民写作,比如说像晚清的《海上花列传》(韩庆邦),虽涉及到空间流动和移民现象,但并不是城市移民文学。城市移民文学不仅仅指涉空间上的位移,它还涉及到一种内在的身份缺失或焦虑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城市移民写作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全球化进程一方面造就了空间上的流动的频繁,城市的新移民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又制造出所谓的全球性空间和地方性空间,这一城市空间等级秩序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移民和及其“原住民”间的文化差异,有关城市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随之产生。
虽然说,这一城市移民写作还不是很明显,但它在当前文学创作的表征却不容小觑。就中国当前城市文学的写作中,王安忆可以称之为城市移民文学的代表,其作诸如《流水三十章》《富萍》《纪实与虚构》 《伤心太平洋》《遍地枭雄》 《启蒙时代》《匿名》等等皆此典型。另外,还有诸如文珍的以北京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如《第八日》《安翔路情事》等,徐則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西夏》和《耶路撒冷》,等等。以王安忆为例。随着共产党及其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王安忆实际上是作为新上海的主人的身份,同她父母一起进入上海的。但悖论的是,政治上的主人的身份,却并不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上海主人公的形象。这在她的小说诸如《纪实与虚构》和《启蒙时代》中表现尤其明显。节假日,别的居民可以走亲访友,而像王安忆这样的南下干部家庭,却只能走访同志的家。这样一种错位,在特别敏感的王安忆及其主人公(如《流水三十章》)那里,则塑造了她们特别孤独的内心。她们犹如城市的陌生人的形象。这样来看《启蒙时代》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文革”的爆发,简直就是那些南下干部子女的嘉年华。此前的岁月,他们作为上海人,往往只是一群特殊的风景,而被有意隔开。有供他们上学的名校,有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但他们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海派市民文化却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说他们想侧身其中而不得法,一个是政治新文化,一个是市民文化,虽然说政治占据了上海的上层,但作为影响更大且无时无处不在的市民文化却占据更广大的中下层,两者间已于无形中壁垒高筑。是“革命”以政治的激进而浪漫的姿态打破了这壁垒,他们借此机会也终得以进入其间并得以显示他们作为城市新主人的身份和存在。小说中,那些革命的后代经常出入于上海里弄老市民的弄堂,及其引起的风波,就是最为鲜明的表征。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城市移民写作的出现是伴随着城市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身份认同危机带来的内在焦虑就成为城市移民写作的核心问题而被提出。这不仅仅是重构有关城市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焦虑的表象问题。对于有些作家,如文珍和徐则臣,这一焦虑往往化作主人公文化性格的内在血肉,影响或塑造着主人公的情态行止,而对于有些作家,如王安忆,则是把这一焦虑直接化作她的创作的内驱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她的创作就成为克服她的内在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她的小说中最为温婉秀丽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只有把它放在同《纪实与虚构》的对比中,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绍兴柯桥一带,同样,也只有从这一逻辑出发,才能理解作者会在其近作《匿名》中再一次有意无意地把她的主人公投放到浙江一带的深山老林。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浙江绍兴(柯桥)是王安忆在《纪实与虚构》中所苦苦追寻到的所谓故乡。对于作为无根之上海人的王安忆而言,故乡的有无并非无关紧要的事情,不然她也不会在花费冗长的篇幅完成了母系寻根的《纪实与虚构》之外,还要写作《伤心太平洋》去寻找父系之根。可以说,王安忆以她的创作,塑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处于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状态下的作者形象。或者反过来说,这一内在焦虑的作者形象,某种程度也使得她的小说创作格外多变而不稳定。她的创作至始至终都处于某种摇摆和实验的状态,她永远都是在探索,作品的风格一变再变,而这,恰恰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作者的始终不得安宁。可以说,王安忆的写作集中了城市写作中的空间现代性的几乎所有问题,城市现代性的悖论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王安忆的悖论。
作者简介:
徐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
医疗建筑与城市空间 篇12
功能还是形象?这似乎是所有公共建筑类型, 尤其是医疗建筑最经常碰到却最不易解决的问题。
城市中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建或改扩建医疗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高速扩张的城市空间中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构成元素。医疗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其建筑形象、建筑性格不宜过于张扬、鲜亮或怪异, 但巨大的投资和规模往往又使它不得不承载医院本身甚至政府部门对它的“光辉形象”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师因此常常被迫挣扎在功能、形象和有限投资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甚至痛苦万状。
本期开篇论坛邀请了几位国内一线的医疗建筑设计专家和多年潜心从事医疗建筑研究的学者一起分享了各自在大型医疗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思考, 算是小小的引玉之砖吧。
客座主编:龙灏
城市中心区大型医疗建筑更新与城市空间的设计整合策略
■ 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院建筑是一种专业技术含量大、功能复杂、涉及领域广泛的建筑类型。目前, 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手段加速更新, 门急诊与住院人次量不断增加, 而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又对医院建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多数大型医院都面临建筑的改造更新、功能与形象改善的问题。由于这些医院大多处于城市中心, 有些即使所在区域原来不属城区的也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变成了城区, 医院的用地规模和发展条件受到了严重制约;医院又大都建设于20世纪, 普遍缺乏合理的总体规划甚至从未有过规划, 常年自由发展, 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同时, 原有医院相对老旧的建筑设计与空间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引进的大量新设备的空间要求;与其同时, 任何改扩建工程都不能影响医院本身的正常运作。近年来, 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课题研究表明, 地处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在改扩建时与城市空间的设计整合应考虑采取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 对医院现有资源和空间进行评估分析并合理安排医院的分期实施规划
医院的改扩建设计与新建医院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需要考虑在改扩建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协调新建与拆除部分的功能衔接。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目前, 多数大型医院在改扩建的设计要求中很少有医院现状 (包括医疗科室、设备、资源等) 的明细表或者发展规划, 以至于设计方只能凭借专业经验进行工作, 设计成果容易脱离医院的实际状况,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在设计前期, 应把医院现状调查清楚并提出完善的医院预期发展设想和可行性报告, 充分考虑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室内外空间资源的整合, 完善新旧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医院的旧建筑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功能需要, 但是合理的改造更新规划却能使它们拥有最大化的利用价值。
同时, 由于医院建设资金有限, 改扩建的基地往往较小, 建设时又不能影响日常营运, 所以需要在医院改扩建规划中对拆建的合理顺序进行周密安排, 提高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在更新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旧建筑过渡某些功能, 通过新建筑的建造与旧建筑的拆除交替进行, 尽可能减少对医院正常业务工作的影响, 实现医院的高效更新。分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医院流线的变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保证在分期实施的各个阶段, 医院均能有良好的运营秩序和经济效益, 力争做到改造更新期间不停诊、不减床 (图1) 。
2. 注重通过改扩建提高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并完善全面的人性化医疗环境
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大型医院的改扩建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直接导致了整体医疗效率低下。对医院建筑而言, 综合建筑效率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 它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 并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具体来说, 在改扩建过程中提高大型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控制医疗区规划与建筑规模, 这有利于缓和建筑过于集中带来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 切实提高诊疗速度, 从而提高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第二, 医院院区按照构成性质成组团规划和患者流线为主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适当提高建筑密度, 降低层数, 不仅能使使用者接近自然, 保障安全与健康, 更能节约建筑能耗, 提高建筑综合效率。
第三, 对建筑单体而言, 合理的功能划分和流线组织能有效地减少交通空间面积, 提高建筑综合效率。建筑内部附加功能越多, 综合效率越低;附加功能越少, 效率越高。从标准层平面规模看, 高层病房楼的标准层面积在700m2~2 500m2时, 其面积的有效率随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对于平面效率相同且床位数接近的建筑项目, 单位床位面积越小, 其建筑综合效率越高。住院楼平面跨度主要受护理单元平面功能布置和房间跨度影响, 相同床位数的护理单元通过增加房间床位数可以减少房间数量, 减少交通面积, 但同样可能降低建筑平面综合效率。由于内部功能不同, 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的关联并不明显, 层数多的建筑不一定最高。当建筑高度增加时, 高宽比增加较为明显, 高宽比与结构体系、建筑外观和建筑抗震性能的关系较为密切。不同的建筑结构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高度建筑的适应性不同, 且每种结构的综合特性和占用面积也各不相同, 结构形式和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综合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 由于住院部总建筑面积在大型医院中所占比例相当大, 护理单元的效率设计完善与否将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 设计中应尤为注意的是:护士站的位置与布置是提高护理单元空间效率的关键, 护士站与各个病房的护理距离和位置应尽量均衡和缩短, 可以很好地监视各个病房的状况, 能够观察到进出病区的人员, 同时也应与医生区有方便的联系;合理设置垂直交通的数量与位置, 评估垂直交通系统的效率, 单看电梯的服务面积与人数是不够的, 还需要考虑垂直交通体的组数和水平布置位置, 并对每一组交通系统的服务对象、范围和电梯、楼梯的数量加以分析。
近几十年来, 心理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学的范畴。现代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日益引起医界对于心理、社会等因素同人类疾病与健康的相关性的极大关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引起了医院功能的变化。在医院改扩建过程中注重完善医疗建筑的高情感、人情味、引入生活气息来满足病人的精神需求, 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已成为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和管理的主导思想。
3.通过改造更新后的医院建筑引领城市空间新秩序并建立医院新形象
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大型医院的改造更新也应该从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医院在城市中的定位, 研究医院建筑形象在城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通过改扩建延续城市的肌理、舒缓城市交通, 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建立有秩序的城市风貌, 树立医院在城市中的形象, 都是在医院改造更新规划与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大型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应对整体系统中的各元素进行整合, 使新的空间秩序得以建立或者强化。比如通过新建建筑、广场庭院, 划分空间, 产生新的或加强原有的空间序列;通过轴线、重心的调整, 使整个建筑群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通过新旧建筑之间的连接互补, 形成新的医院空间形象。医院建筑形象与外部空间的整合应引领新的城市空间秩序, 在广大群众中建立起新的医院形象 (图2) 。
总而言之, 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改扩建面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 只要设计者能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清晰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面对, 就一定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创作出功能更加完善、形象更加清新的医院建筑作品。
巨型医院解体下的医院建筑的再城市化
■ 黄丽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高级研究员
过去十几年来,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发展结构性失衡, 使8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20%的经济发达城市。在这些经济发达城市中,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又表现为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负荷过重, 导致医院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十几万、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医院近些年来层出不穷。但从长远看, 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低效的。
大型综合医院往往位于城市较中心的位置, 可以利用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 增强医院的可达性。但由于社区医院、二级医院长期以来欠缺发展, 综合医院的日门诊量持续增加, 对综合医院附近的城市交通环境造成极大压力。这些综合医院如果选择在医院原址进行扩建, 往往面临城市中心发展空间不足、医院院内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 一些大型综合医院选择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段进行大规模新建, 但这种方式同样带来很多问题——医院的可达性降低, 病人就医不便, 医护人员工作距离增加。新建医院往往是由巨大的停车场围绕着无尽的廊道串联起来的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 这种巨构建筑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同时降低了医院自身的运行管理效率。多个院址需要重复设置供应部门的情况也增加了人员需求和能源消耗。
为解决巨型医院发展的种种弊端, 逐渐出现了医院建筑与城市结合的两种新方式:
1. 巨型医院消融于城市之中
随着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 新的国家医疗改革把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作为重点改革内容之一。未来会着重发展社区医院、二级医院等初级医疗服务设施。可以预见, 完善的各级医疗网络系统的建立将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设施的优势。如疾病的预防、慢性疾病的治疗重心将由大型综合医院向社区转移, 这将大大减少大型综合医院的床位数。目前, 北京正在推行电子病历, 这将推动各级医疗设施之间的联网和病人信息的管理。在英国, 电子病历的建立是在社区门诊完成的, 这有助于对各地区人口的疾病状况进行有效管理, 并可以及时预防疾病。
建立完善的各级医疗网络系统会大大降低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负荷, 因此未来综合医院的规模不但不会扩大, 反而会缩减。目前在欧洲十分受关注的核心医院理念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包括家庭、初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地区综合医院以及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下, 综合医院只提供最复杂的医疗服务和急性病的住院治疗服务, 因此医院规模将大幅缩减至传统综合医院的50%, 从而更容易适应现有的城市环境。由于医院建筑包含了多种功能空间形式, 如办公空间、旅馆类空间 (护理要求较低的病房) 、实验室空间等, 根据各个空间的要求和与医疗活动联系的紧密程度, 一些空间可以选择租用医院附近的建筑 (如办公建筑、旅馆建筑) , 一些空间可以在医院用地以外集中进行设置 (如无菌物品的供应) , 并可以服务于该区域的多个医疗机构, 从而达到削减综合医院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英国的医院项目建设任务书中往往有这样一条:“医院的建筑设计和服务内容应使其成为社区中心”。在英国, 大型综合医院的入口处经常设计成商业街的模式, 有服装店、商店、咖啡馆、医院纪念品的售卖等。一些地区综合医院内还会在入口大厅设置农产品的销售摊位。在人们就医的过程中, 会增加这些商业设施的使用需求, 从而创造价值。以位于北京北三环以北的安贞医院为例, 医院所处的街道除就医的人流外, 其他人流量并不大。但在工作日期间, 医院附近的商场和餐馆的人流量却很大。就笔者了解, 很多人都是在医院就医过程中或是看完病之后, 选择到商场逛逛或是到餐馆就餐。
这种需求也给医院建筑的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 如医院建筑可以与商业休闲设施相结合, 如商场、超市、影院、公园等。在核心医院的设计理念中就提供了一种与商业设施相结合的地区综合医院设计模型 (图3) 。
2. 巨型医院自身的城市化
综合医院建筑除了以上规模缩小的趋势外, 与之并存的, 还有一种扩大的趋势——医疗城的出现。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医疗旅游业兴起, 使人们选择在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建设大规模医疗设施;另一方面是医疗科研教学需求下, 将各种资源整合的结果。这种医院的建设模式已经从集中的大门诊、大医技和大病房楼向分散的医疗中心组群发展。如位于芬兰坦佩雷的医疗城 (图4) , 由多个医疗中心组成, 包括Radius癌症治疗中心、Coxa关节置换中心等。这些治疗中心从功能上看, 都是独立的医院, 可以提供成熟、高效的医疗服务。位于挪威特隆赫姆的St.Olav医院 (2013年完工) 根据器官和疾病的类型对医院进行规划 (图5) 。医院总共包括9个医疗中心, 有神经科中心、妇幼中心、心肺中心、急救中心、矫形中心、腹部 (消化系统) 中心、实验中心、供给中心和科研中心。这种分散的医疗中心自身拥有独立的门诊、医技和病房, 从而缩短了病人的就医流程, 更加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医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结合的角度看, 这些医疗中心因为单体规模较小, 整个医疗园区的规划更接近城市肌理, 同时建筑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以上两种模式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医疗需求, 所预测的医院建筑未来发展规划趋势。影响医疗设施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国家政策、医疗发展水平和建筑技术等。笔者认为, 医院与城市社区进行有机融合的模式将是医疗设施主要发展方向。这种规划模式有利于高效地整合现有资源, 为社会提供灵活、广泛、便捷和低廉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为医院建筑更好地融于城市环境、体现地域文化、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医疗空间提供可能。
医疗建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 许海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建设, 中国的医院建筑体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无论数量、质量, 还是具体的医疗流线规划、医院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从中国医疗服务现状来看,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院总体硬件条件较差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的医院仍将保持高速建设的状态。但在近几年的建设中,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方、建筑师及相关单位认真思考。
1. 新建医院规模与综合运营成本的权衡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近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新医院建设, 很多规模均在1 000床以上, 也不乏2 000床甚至更大的医院。大型甚至超大型医院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利于患者疑难杂症的综合救治, 有利于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但也要看到, 1 000床以上规模的医院所带来的问题同样很多:首先, 在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现在, 选择规模适当、建设条件良好的建设用地已成为很多大型医院面临的首要难题, 一些项目不得不选择山地、铁路沿线等, 而大量占用基本农田的做法就更值得商榷;其次, 大型医院带来大量人流聚集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视, 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 大型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难以缓解, 医院内外人员组成状况复杂, 已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第三, 当医院规模超过一定床位时, 其自身的运行成本将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国外有研究认为800床应该是医院经济运行的极限数值。因此新医院建设还需客观分析需求与能力、综合运行成本, 合理规划布点, 避免盲目求大。
2. 用地不堪重负
近20年来, 大中城市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往往已进行过一两轮的建设。但面对持续增加的病人和日渐拥挤的病房, 医院仍不断地在不大的院区内展开新的建设, 医院的容积率不断冲击新高, “3”已不鲜见, 更有“4”、“5”的新纪录诞生。过高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带来了进一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医院渐渐沦为“治病的机器”, 而缺少自然气息。这样的医院的未来会怎样是很多人的疑问。
3. 建设标准不尽统一
随着医院建设的开展, 国家及地方均制订了许多针对医院建设的规范、标准及规程, 这些规范性的文件大大推动了医院建设的规范化, 对提高医院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些标准、规范中也存在有些内容相互矛盾的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要求不一, 还有一些医政、医管部门制订的医疗部门建设要求与建设部门制订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 这些都给项目的建设、验收及使用带来了一些难度。在一个高速建设的年代,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机制, 合理地规范相关医院建设标准的编制, 使其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标准体系, 以利医患双方均可方便、快捷地使用,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4. 盲目套用过高的建设标准
中国的医院千差万别, 有几千张床的国际知名医院, 也有几十张床的国家贫困县医院, 医院规模、水平的不同, 决定了医院不同的建设标准。符合实际需要应该是建设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但在近些年的建设中, 盲目追求过高标准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主要体现在:盲目扩大建筑面积规模;不结合自身使用特点, 盲目追求程式化的医疗流程;为体现建设水平, 盲目扩大手术部、ICU等重要科室的规模, 并建设不切合实际的净化、洁净水平;盲目提高内外装修标准。
“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社会各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医院的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建设是一个持久的“永无止境的工程”, 才能跳出一时一事的范畴, 从更加宏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医院建设。不论新医院建设还是老医院改造, 均需要解决近期迫切需求和远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建筑只是医院硬件的一部分, 只有更多关注环境、关注未来, 这样的医院建筑才能具有生命力。
中国医院建筑水平的发展落后于其他民用建筑的发展, 这有设计者、管理者个人水平的问题, 也有医疗服务及服务人群特点的问题。服务人口众多、人口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医疗服务总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医疗建筑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灵活掌握标准, 不盲目求新、求洋、求高, 这应该是所有医院建设者均需把握的原则。
建筑师在目前医院建设中,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具体决定一个项目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 他们具有最多的专业知识, 但在整个项目建设团队中, 他们又通常是最尴尬的一个群体, 一个一个的技术要求被忽略, 一个一个合理化建议被否决。但是为了医院建设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最具专业精神的一个群体, 建筑师还应高举持续发展、环保、节能的旗帜, 不断向医院建设的管理者、实施者提供最新、最切合实际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推动医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新医院·新问题·新趋势
■ 格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 教授
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主持
卫生部医疗建设咨询专家组 成员
国际建协UIA医疗分会PHG 会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 中国医院达到了空前的建设高潮, 几乎100%的省市级医院都经历了新建或改扩建, 媒体也相应报道“中国医院建设的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全国卫生事业费350.4亿元, 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1.59%;医疗设施基建投资231.5亿元, 占基建投资总额的1.31%。建设投资之大、建设规模之巨、建设速度之快、设计之草率是空前的。高涨之后将会是冷静、深刻的反思, 因为在使用、运营中任何人都无法掩盖这种“大跃进”所暴露的种种问题。
在省市级医院刚刚建成还没有回过神来时, 县级医院的建设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国家将投入3 500亿元, 好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一轮建设高潮之后, 都成就了一批“医院建设专家”。但他们会感慨地说, “交了一次学费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却没有反悔和再实践的机会了”。我们不妨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采访和评估工作, 晒一晒这种大跃进的建设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老医院的建设只考虑到燃眉之急, 哪个事急就先做什么或缺什么补什么, 殊不知医院设施像人体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 绝不是建一栋两栋新楼就能解决问题的。
现在就存在这样的例子。在保留原有建筑的情况下, 医院又建了新楼, 但新老之间没有考虑功能流线联系, 造成医院设施空间增加了, 但没有形成应有的功能流线秩序, 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没有提高, 患者就医流线没有全面改善, 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环境没有本质提升。究其原因, 老医院的建设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前期策划, 内容包括老医院功能和空间评估、老医院功能流线再造计划及周转计划、老医院建设任务书制定、总体规划等。还有这样的例子, 老医院连续几年建了若干个单体新建筑, 因为不是在前期策划等诸多内容基础上, 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建一栋新楼即丧失一次全院设施整合的机会, 最终将应有的机会全部丧失掉, 使医院建设走向了死胡同, 让人深感痛惜。
新医院的建设也存在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功能追随形式。因为新建医院相对来说没有更多的限制, 又是政府的重点项目, 所以常常过分追求形式。居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一个护理单元中有些病房设有扁长的高窗, 原因是照顾所谓的立面, 将病人置于有如监狱般的环境, 真让人哭笑不得。
由于建设工期紧, 在没有充分调研和交流的情况下, 建筑师常常按惯常做法或套用现有模式来做设计, 结果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老医院门诊大厅人满为患不足为奇, 新建医院门诊大厅仍旧混乱不堪!功能使用房间该大的没有做大, 该小的没有做小, 交通流线没有真正理清, 等候空间及楼电梯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原则上, 一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原则性问题, 二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交流和调研不足的问题, 三级功能流程有问题属于设计不够精细和设计不够专业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评估, 新一轮医院建设中一级功能流程有问题的占50%, 二级功能流程存在问题的占70%, 三级功能流程存在问题的占100%!究其原因, 一是我们的国家规范深度不够, 造成指导力度不够;二是设计师在甲方不断催图之下, 设计匆忙、草率;三是甲方对自己的需求不明确, 最终造成了要么在设计中不断改图纸, 要么在施工中不断拆墙改线路, 更多的是在使用中留下种种遗憾。据不完全统计, 北大医院病房楼设计当中, 设计变更达300多项, 增加预算投资500多万元。其中的原因有:设计深度不够, 有的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状态;设计师缺乏医院建筑设计经验, 造成方案脱离实际;设计图滞后, 影响施工进度;各专业缺乏图纸会审, 设计图纸各专业交接不上, 互相矛盾, 缺乏总体把关环节。
痛定思痛, 未来我们医院的走向是什么呢?
由于我国存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和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或重叠现象, 造成了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 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闲置。新医改力求建立三级医疗服务网并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国家投资主要在硬件设施上, 医护人员编制及医疗质量不能到位, 造成了有名无实的现象, 强化和落实社区医疗服务仍会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型医院就医人流分布不均, 造成了设施和空间的浪费。比如门诊大厅上午需容纳万人左右的流量, 人满为患;下午只有千人就诊, 冷冷清清。尽管目前已开始运行预约制, 但问题多多。如果想做到患者流量及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合理分配, 预约制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就医模式革新, 一卡通、预约叫号等功能的启用对医院建筑空间设计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管理模式、服务意识的改进也对原有的设计模式是产生冲击, 如门诊间数、手术间数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管理模式的改变、从设计上来体现绿色生态医院的理念将会是未来医院设计的主要潮流。
药物治疗固然对患者非常重要, 但增加心理治疗和环境治疗比重将越来越成为主要方向。欧美国家不断在环境治疗的循证设计上作深入探索, 我们国家古代的养生理论将会不断发扬光大。中药疗法、食补疗法、针灸按摩等绿色疗法以及保健操、太极拳等将会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应用。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 医疗体系如何应对老龄群体将会是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