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2024-09-30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共10篇)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1

摘要:通过讲述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几个方面, 归纳了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 同时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途径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空间拥挤, 交通堵塞, 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增强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的大城市已经逐步认识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考虑通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建成了地铁, 并且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 和大城市相比, 我国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对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经济技术条件是成为制约大多数中等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等于中等城市就可以不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地下空间规划的问题。

1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1.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地下空间被认为是与宇宙、海洋并列, 为人类最后留下的新的开拓领域。作为一种公认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2 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地下空间的发展, 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天然岩洞是早期人类作为住所的普遍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 穴居成为民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利用黄土窑洞一直沿袭到近代。

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始自陵墓。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兵马俑坑最为典型。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 到了明十三陵,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宫。在隋唐两代, 为了生产和民生, 开采铜矿、修建了竖井、斜井等。古代战争中利用地道偷袭敌方。在近代, 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以及60年代~70年代的大量人防工程等。

以上表明, 我国利用地下空间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municipal architecture, imagery, transition, affinity, stateliness

从近代开始, 国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更为重视。19世纪20年代, 蒸汽机的出现以及铁路和炼钢的发展, 促进了隧道、地下工程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 逐步总结出各种类型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理, 在土木工程系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程领域。

2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2.1 地下室

地下室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地面建筑密度, 将市中心街区和特定街区建筑物的地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 其用途主要有餐饮、购物、停车场、仓储等。

2.2 地下停车场

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突出的矛盾。解决停车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突出的优点是容量大、用地少、布局合理等, 特别是结合地铁站修建的地下停车场有助于换乘地铁到达城市中心区, 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3 地下街

地下街是由地下步行街、店铺、停车场等组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地下工程, 一般与地铁车站连通。地下街有利于提高交通机能优先的原则, 特别是满足步行人员的安全、舒适的要求。

2.4 地下铁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修建地下铁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乘车困难最佳的方法。地铁运量大、快速安全,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交通效率, 并且不直接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2.5 复合型地下市政设施

在城市特定地区和再开发区, 通常对地下市政设施进行复合型的一体化开发。比如结合地上高层建筑, 在地下实施高速公路、公共停车场、供水泵站等设施的一体化的联合建设。

3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

3.1 基本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人在地上, 物在地下”“人的长时间活动在地上, 短时间活动在地下”“人在地上, 车在地下”等, 最终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3.2 适应性原则

根据不同情况的地下空间特征, 应尽可能地将适宜发展的城市引入地下, 而不能盲目地将所有城市都引入地下。地下空间的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 原来不适应的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变成适应的, 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与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差别不断缩小证明了这一点。

3.3 对应性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是对地面空间的补充, 满足了对某种城市功能的需求, 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拓展城市空间容量, 加强城市中心地区的聚集作用。

3.4 协调原则

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潜力, 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传统风貌, 实现地面、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的协调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实行立体化再开发, 新城区的建设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实行立体化开发, 然后分期、分层实施。

4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4.1 资金筹措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城市的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很富裕,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根据所在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情况和城市的经济实力,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积极、合理、有效、稳步地发展,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类原则, 并明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对于公共设施给以无偿使用, 对于以经营赢利为目的的实行有偿使用, 政府可以收取地下空间使用权出让金, 既得到经济利益, 又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程度。

4.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内容

1) 地下过街道。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的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人流同时存在, 使得到了交叉口的交通非常复杂, 尤其是在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区, 人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负荷。因此, 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建造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可以重新组织城市交通, 实现人车分流, 减少交通压力。2) 地下商业设施。随着城市地面空间日趋紧缺, 地下空间将成为商业服务设施的第二理想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等。地下商业设施应与地面建设协调, 统一建设开发。地下商业设施在开发的规模上和功能上应与地面大致呼应。3) 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是中等城市开发地下交通设施空间的主要形式, 其类型可细分为社会地下停车库和地面建筑配件的地下停车库等。大力开发地下静态交通空间, 已成为解决城市综合症的手段之一。

5 结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21世纪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等城市也不例外, 从目前我国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已经具备了适度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 这就是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基础。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否成功, 关键是要研究适合中等城市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因地制宜, 有效的与中等城市的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使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朝着良好的前景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保.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 (1) :72-74.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立道, 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刘影, 姚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矛盾的重要指向[J].山西建筑, 2007, 33 (1) :19-20.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2

为了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有关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

法律、法规对国防、人民防空、文物保护、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开发利用,坚持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有关空间连通开发,优先用于防空防灾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地下空间普查及修(补)测、规划编制、信息管理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信息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用地和不动产登记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和建(构)筑物交易、物业管理的监督管理。

人民防空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涉及人民防空事项的有关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关管理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空间。

第二章 规划管理

地下空间规划分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应当根据地下空间现状资料进行编制,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人民防空规划、地下交通规划、地下管线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相衔接。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空间的发展战略、竖向分层划分、功能分区、地下交通体系、开发步骤、用地规模和布局,禁止、限制、适宜和重点建设区域范围等有关内容。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或者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的重要地块,应当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地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开发范围、开发深度、连通方式等。

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涉及重点建设区域或者重要地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与地面建筑工程一并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或者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设单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与地面建筑工程一并办理,单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单独办理。

地下空间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地下空间的使用性质、建设范围、建设规模、竖向深度利用要求、分层开发控制要求、出入口设置、地下建筑退界、连通通道方位等内容。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的,应当明确共用出入口、通风口和排水口等设施。

地下空间用地规划许可应当包括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等内容。

地下空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应当包括地下总建筑面积、使用功能、层数等内容并附图。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出的规划许可变更申请,依法作出变更决定:

(一)因城乡规划修改而改变地块建设条件,无法按照原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

(二)因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原因,造成地块范围和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照原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

(三)因不可抗力因素,在建设过程中确需对原规划许可进行变更的;

(四)因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确需对原规划许可进行变更的;

(五)在不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确需变更原规划许可的其他情形。

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规划核实,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申请规划核实时,应当提交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出具的测量技术报告等有关材料。其中,测量技术报告应当包含基线复核、施工到地下建(构)筑物结构顶面标高过程中的跟踪测量和施工完成后的.竣工测量数据。

第三章 用地管理

地下空间的使用纳入国有建设用地管理。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使用权按照以下方式供应:

(一)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照划拨方式供应;

(二)商业等经营性项目,或者同一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有2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按照挂牌、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供应;

(三)属于地下交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项目附属的商业等经营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可以按照协议方式出让给地下交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项目用地主体。

地下空间的使用可以单独办理土地供应手续,也可以与地表土地一并办理土地供应手续。

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研究土地立体空间基准地价,形成地表、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地价体系,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

本规定实施以前,已建成属于单建地下空间项目且符合城市规划的,由项目主体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其他用途按照协议方式供应。已建成属于结建地下空间项目且按照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要求开发建设的,不再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供应手续,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依法确定为地表建设项目主体。

经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超出宗地范围但属于连接通道等必要的交通或者安全设施的,可以按照划拨或者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由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可以依法征收、征用地下空间并给予补偿,地下空间权利人应当积极配合,依法提供便利。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地表用地土地权属及用地性质改变,或者开发利用后无法恢复土地原状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征收、转用手续;涉及的地表用地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土地原状的,应当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地下空间的使用年限参照地表土地使用权年限确定的有关规定,按照用途的不同分别确定。

第四章 工程建设管理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市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规定、标准和规范,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顺序,服从规划管理。

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和主体工程一并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并按照要求报送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设计由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承担,不得转包或者肢解分包。

建设单位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地下空间工程及地下配套设施应当同步建设,并一并申领施工许可证。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当保证地面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市政设施、人防工程、水利设施、文物、古树名木及地下管线等的安全,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保护、防水排涝、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需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当与地面建设相协调。

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对地面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人防工程、文物、古树名木、公共绿地进行必要的调查、记录,制定可能造成损坏或者重要影响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措施,开工前将保护措施告知有关产权人或者管理者,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地下空间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恢复地表原状。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涉及地下连通工程的,建设单位、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或者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履行地下连通义务,并确保连通工程的实施符合防火、通风、照明等有关规范要求。先建单位应当根据规划要求和有关设计规范预留接口,后建单位负责后续地下连通通道建设。

对于轨道交通的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和冷却塔等配套设施需要与周边物业结合建设的,由轨道交通建设经营单位与周边物业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解决。

鼓励轨道交通规划控制范围、保护范围内或者与轨道交通地下设施相邻的其他地下空间工程,与轨道交通工程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地下空间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竣工档案。

地下空间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地下空间工程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做好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确保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承担地下空间工程使用的安全责任,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地下空间使用权人和物业服务单位不得违法拆改、变动地下空间主体及承重结构,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建(构)筑物规定用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五章 信息管理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实行集中统一、信息共享、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的原则。

地下空间信息与地上空间信息采用统一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独立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地下空间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更新、维护和共享使用,以及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与技术服务等。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应当遵守国家、省、市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

地下空间信息通过普查、测量、汇交等方式采集并进行更新维护。

地下空间信息普查、修(补)测活动涉及有关管理部门或者地下建(构)筑物产权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建设单位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制度,并具体负责信息的普查、汇交、更新等工作。

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规划核实之前,()将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数据标准规范的数据库成果及相应技术文档汇交至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普查成果和汇交资料及时纳入系统,实时更新与动态维护,并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信息系统成果资料。

第六章 权属登记

地下空间建(构)筑物权利人可以依法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登记,具体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人民防空工程的登记,按照人民防空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下建筑物房屋产权实行分层登记原则,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以不动产单元为单位。

地下空间的不动产权利登记应当在登记簿及权利证书中规范记载地下空间有关信息。

第七章 法律责任

违反本规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他人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本规定下列词语的含义是:

(一)地下空间是指昆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表(含江、湖等水体)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

(二)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三)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其中利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开发的地下空间也视为单建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3

摘要:地下空间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一个现代化城市离不开人防工程的支持。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中,过去曾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做过极大贡献的人防部门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人防工程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意义 必要性

0 引言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国内局势,足以说明目前条件下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另外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并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经济实力。

1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意义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第一,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突出问题。发达国家解决大城市“交通难”的主要措施是发展高效率的地下公共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第二,解决“停车难”,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主要出路是修建地下停车库。第三,现代城市需要改造和增设的地下管线越来越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为了减少道路的反复开挖,以及施工对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便于维护检查和拆换,减少事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便于维修管理的共同沟显得非常必要。第四,地下空间具有较强的抗灾特性。一方面能够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风暴、地面火灾等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弥补地下防灾空间的不足,特别是当地面建筑与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尤其是在战争空袭点穴式精确打击阶段提供人员和物资防护。因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可以提供灾害时的避难空间、储备防灾物资的防灾仓库、紧急饮用水仓库以及救灾安全通道。波黑及科索沃战争表明,空袭和反空袭是当今高科技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为提高城市的生存能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的新世纪。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人防工程,在战争时上有能抵抗一定武器效应的杀伤破坏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工程,是保证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人防工程既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毁能力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既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资源,又完善了地下防护空间体系。人防工程应是地下空间开发工程的一部分,人防工程不等于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也并非就一定是人防工程。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只有将人防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统筹考虑才能达到节省资金、有利于人防体系化的目的。

2.1 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为相结合提供了契机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开发与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地下铁路和其他地下交通线、地下街、地下公用建筑和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地下管线、缆线的共同沟等,在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这些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成了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成了城市的著名建筑景观。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即具备大规模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经济基础。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人类对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沿二维延伸扩展、高空以及浅层地下空间发展、深层地下空间开发。近年来,我国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开发的进展步伐很快。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也建成了几条线并投入使用。此外,地下街、地下宾馆、地下会堂、地下娱乐中心、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冷库等在各大中型城市纷纷涌现。许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甚至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建筑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建成。这些工程大部分是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国内外的这个共同的趋势反映了城市对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迫切需要,产生这种需求的动因是:

2.1.1 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地面空间极度紧张。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高。我国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约以每10年1亿人的速度增加。城市在增加人口的同时,虽然也扩大了面积,但城市面积的增加受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高。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市区人口密度为2.7万人/平米公里,市中心区为5.1万人/平方公里,人口最密的黄浦西部分竟达9万人/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只占有11平方米的地面空间。人口密度过高导致城市地面空间负荷过大,造成服务设施紧张,环境质量下降,对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与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1.2 城市从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中,可以获得很多收益。

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也有很多优越性。最主要的一点当然是节约地面空间,此外还有节省能源、减少城市污染、有利于城市生态平衡等优点。在一些特殊用途上,地下工程尤其显示其优越性,如地下仓库更利于储藏物的保质、保鲜、防鼠、防蛀,我国许多城市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2.2 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地下空间的防护潜力

地下空间具有极大的天然防护能力,不论对于武器袭击还是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都是如此。地下空间也是战时民众快速疏散和掩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紧急情况下可作为疏散连通干道和掩蔽场所,这一点在英国二次大战中地铁所起的作用得到证明。为提高避难的机动性以及为民众避难方便,发达国家的城市普遍利用地铁、地下街、地下车库等设施组成一整套联通体系,战时迅速转为军事防卫设施。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各城市修建了大量的民用地下空间,因此开发利用民用地下空间的防护潜力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的重要内容。

2.3 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相结合建设是完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的必然要求

2.3.1 人防工程的主体是防空地下室,而防空地下室的建设依赖于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就决定了人防工程存在着布局分散、相对独立、机动性差的特点,难以形成地下防护空间体系。将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的开发结合起来,连接分散的人防工程,不仅可以提高人防工程的平时利用率,又可以提高战时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真正实现人防工程的“社会效益、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2 我国人防工程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战时的需求,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护潜力,将一部分地下空间通过可靠的加固改造措施,战时转换成人防工程,可以弥补人防工程的不足。

2.3.3 人防工程建设的滞后性和依赖性,使得某些人防工程在规划期难以建设。如防空专业队工程、区域电站、区域供水站等,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考虑地下停车场与防空专业队工程的结合,生命线系统的地下室兼顾人防来满足战时供电、供水等的要求。

人防工程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御能力的生命线工程;同时人防工程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人防工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正在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发展,逐步融入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振芳.《谈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利用规划》[J] 地下空间.1998(5).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环境 篇4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环境,交通规划,资源

从古人类穴居巢处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地下商业街、地下铁道,人类对空间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有次序开发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生产力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繁荣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现代与文明的重要标志。

1 城市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

在十九世纪初,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促进着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大约已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匮乏。为满足人类需要,城市建筑日益增多,地表空间越来越狭窄,交通堵塞、拥挤,绿地减少,土地价格持续上涨,水质、空气污染严重。这些都显示出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问题:交通拥挤、效率低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2城市膨胀使人们更加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

就我国而言,像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为创造出一种宽松、宏伟的大都市环境,其发展形式是不断的向外拓展,这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这种蔓延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运作成本庞大等问题。紧凑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观点。这一观点所提倡的并非是一味地向高空发展,建高层建筑、修高架桥和立交桥,这样将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而这里的“紧凑”是使城市在功能上的“紧凑”,是根据我国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一个合理空间,使城市形成多层面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布局形式。向地下开拓城市的二度空间即是“紧凑”城市的好途径。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把城市平面向外扩展变成城市立体发展,实现土地的多层使用,从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这样既缓解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还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不仅如此,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还能够提高城市人防备战功能,节约能源,扩大城市容量,缓解交通堵塞、拥挤状况。在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一些国家就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合理开发利用。如在荷兰的城市化建设中就有 “绿色心脏地带”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在具有重要观光和自然景观的市区中,只准建设地下工程,以确保其现有景观不被破坏。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项事业的发展标志着城市文明与现代的程度。而从当今城市的发展现状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保护环境,增强城市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有理由关注这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发展。

3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最佳途径

3.1 节约土地是保护地球资源之根本

当前,我国已进入到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虽说城市土地寸土寸金,但许多城市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而农村用地闲置的现象并不少见。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高达13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3平方米的水平。如何才能解决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把适于地下环境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尽可能建于地下,就能够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

3.2 地下空间利用,可缓解交通压力

行车难,停车难。这是在城市中几乎人人都感受过的难题,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让地于车,很多地方不息只能以消灭地面绿化、人行道、甚至于毁损历史文物为代价,令人痛心。其实细心观查一下,你会发现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经过大手笔改造过得高架、宽马路,破坏了城市原有宜人的步行环境和居民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人们还是常常会感到“行路难、过街难”。所以拆迁民房、架设高架、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有时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方说。最早进行快速化改造的南京城西干道(北起大桥南路,南至赛虹桥立交),全线约6公里,从1996年到2000年,沿线先后实施了草场门、汉中门、广州路三座跨线桥工程。而城西干道东侧为清凉山,西侧为秦淮河、石头城,是南京古都风貌的集中区,全程高架,此处已难显古城特色。2003年,玄武湖隧道建成,隧道技术逐步成熟,此后的南京内环建设基本采用隧道施工,不但不影响古城风貌,而且通行效率高于跨线桥。可如今的城西干道,建设至今不过十年就已成了“肠梗阻” ,正面临着二次改造的命运。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课题。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些积极的措施。更重要的是需要借鉴发达城市的经验积极发展地下交通系统,如地下铁路交通和地下公共汽车交通。

3.3 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提高“人防”意识

近十几年的和平生活,人们已淡化了防灾、备战时的重要防护保垒——“人防工程”。目前,我国拥有的民防设施面积较小,许多一、二类城市人均不到0.25平方米,一些县(市)甚至未开展这项工作。近百年未遭战争侵袭的美国,全国范围有可容纳上亿人的防空工事,城市中75%的建筑物都有人防,且地下救护、监控、报警、通信系统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对地下人防工程重视还不足。如在城市规划中将地下通道、车站等大项目与人防体系相结合,对人防事业及城市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均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须有良好的秩序

地下空间是人类保贵的资源之一,这种资源不可再生,因此开发建设必须严肃认真得对待。地下工程按开发的深度可分为浅层(0~-10M)、中层(-10M~-30M)、深层(>30M)地下工程。目前城市主要利用的是-30米以上的地下空间。浅层开发主要用于商业、文娱、人防和公共管线设施建设;中层开发主要服务于交通系统、污水处理等系统。深层开发基本还是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的课题。

与地面工程相比,地下工程除具有无限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外,其工程稳定性也好于地面建筑。如果发生地震,地下工程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相对地面建筑破坏程度要轻。就其特点,地下开发建设不能盲目建设,每项工程都必须全面分析、系统规划、分层次有次序的进行。以形成安全、高效、系统的空间系统。现就我国地下空间的建设谈几点自已的建议。

①浅层开发中,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的商业、停车场、地下通道、储藏库等建筑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人防工程统一规划,这样做可以在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又弥补了人防工程面积的不足。

②当前地下工程建设中较为混乱的是市政管线的建设,经常可以发现,我们新建不久的道路被开膛破肚,为的是埋设管线,这种重复建设不仅影响了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地下管线的建设涉及到电信、电视、供电、供水、供气及城市排水等诸多部门,无论地下商业、人防及地下交通均需要这些市政设施,这就需要综合开发利用,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实施前做大量的调研和协调工作。规划实施时,应尽量将这些管线共沟敷设,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系统化管理和防护。我国在九十年代已建立起了管线规划管理部门,但至今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还是时有发生。提高行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③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环境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地下交通的相互连通,是地下空间体系高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地铁、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水底隧道均属于地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发展可极大的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速度,而且较大程度减少了对城市空气的污染。这是项利国利民、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事业。但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它,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解决地上地下各类交通的衔接,更应科学有序地进行城市多类别、多层次开发建设,规划建设时还必须为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目的是利用地下空间完善需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地下不仅有空间,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地热、地下矿藏。若这些资源与开发环境被破坏,将难以恢复。所以,在明确规划目标之后,还要探清地下地质情况,避免破坏和浪费了人类保贵的资源。

另外,这项事业要做好,还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地下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样就无法保障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城市美好的明天,希望职能部门能够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尽快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

5 结论

城市如今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生着变革。如何节约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保护城市环境等严峻的问题正挑战着人类的智慧。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是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于人类的契机,人们应运用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和科学技术以及绿色空间设计理念进行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面对工作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针对环境质量体系,更需进行深入细致和工作,期望我们未来的地下空间是一个功能化、人文化、生态化兼备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相然,岳同助编著.地下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5

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并将于明年元旦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

《长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已于8月31日由长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11月17日经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市区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长春新区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长春新区管理机构,依据本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条 国家法律法规对国防、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矿产资源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地下空间是指地表以下的空间,分为单建和结建地下空间。

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表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第五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安全高效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战备效益相结合。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重大事项,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并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 市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建设、公用、房地、人防等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 单建和结建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市城乡规划、国土、建设、公用、房地、人防等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办理有关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物业管理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九条 本市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开发利用。在竖向上分为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

表层优先安排地下管线,其中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的表层主要作为基础设施空间使用;浅层优先安排综合管廊、人行通道、下穿立交、轨道交通、地下道路;中层优先安排隧道、地下特种管廊;深层预留远期开发。

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的划分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确定。

第十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同步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并据此会同市相关主管部门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人民防空工程等各类专业规划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专业设施的规模、发展目标、规划原则、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实施保障、近期建设规划等。

第十二条 根据专项规划编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应当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具体内容包括地下空间平面范围、竖向分层、开发深度、建筑面积、使用性质、连通要求、出入口位置,以及人民防空工程的范围、面积、类型等。

对于重点地段、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列入建设计划的地下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由建设单位单独编制。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应当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大型地下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

第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查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明确地下空间建设项目位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建设范围、建筑面积、容积率、开发深度、竖向分层、连接通道和出入口位置,以及人民防空设施等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五条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穿越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和人民防空工程等用地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征询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结建防空地下室,未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等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建(构)筑物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保证其防护设施的完好,确保战时使用。

第三章 用地管理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依法取得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

列入国家《划拨用地目录》范围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可以采用划拨方式取得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他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应当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

同一项目按照规划许可分期建设的,市国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申请,分期办理地下空间建设用地手续。

第十九条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用协议方式出让:

(一)附着于地下交通设施等公益性项目且不具备独立开发地下空间的经营性建设项目;

(二)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其建设用地范围内单建的经营性地下空间建设项目;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情形。

第二十条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用途确定,不得超过相同用途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定出让最高年限。

第二十一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不得改变规划确定的地表土地性质和使用功能。

第二十三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应当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其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当与地表建设相协调。

第二十四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文件除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外,还应当明确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用途、界址、面积等;配建人民防空设施的,应当明确人民防空工程的位置、面积、类型等。

第二十五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需要改变设计方案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施工,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减少干扰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得损坏现有建(构)筑物和地表地貌及相关基础设施,如有损坏应当及时恢复。

第二十六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对人民防空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地表和周边的建筑、设施以及文物、古树名木等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和不受损害。

第二十七条 规划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有连通要求的,其建设项目应当具备完善的工程设计方案和相邻建筑的连通方案。

第二十八条 规划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未明确连通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与相邻建筑所有权人,就连通位置、连接通道标高、实施建设主体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等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后,将连通方案纳入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一并提交审核。

第二十九条 需要在安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其建设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同时依法向相关主管部门报批施工保护方案,并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周边影响区域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及各项设施的安全进行监测和检测,符合条件后方可施工。

第三十条 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除公益性建设项目外,同等条件下优先开发自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下空间。

第三十一条 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地下管线应当与道路建设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

第三十二条 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应当依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配套建设。已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其管线应当依据专项规划进入管廊,不得单独敷设,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有偿使用。

第三十三条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章 不动产登记管理

第三十四条 单建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应当单独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建(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

结建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应当与其地表部分一并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建(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属范围,按照土地审批文件中载明的范围确定。

地下空间建(构)筑物的权属范围,按照竣工规划验收文件载明的建(构)筑物外围所及的范围确定。

直埋地下管线所占空间未形成建(构)筑物,或者形成的建(构)筑物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不动产登记条件的,不予登记。

第三十五条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和地下空间建(构)筑物的不动产登记,应当在登记簿及权利证书中注明“地下”字样。

第三十六条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和地下空间建(构)筑物的不动产登记,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操作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章 使用管理

第三十七条 地下空间建(构)筑物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二)按照提供预售的建(构)筑物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

(三)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

第三十八条 地下商业铺位在销(预)售时,应当明确界址。

第三十九条 政府因公共利益依法征收、征用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其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配合,不得损坏相关设施。

第四十条 地下空间建(构)筑物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对其建(构)筑物及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公共通道和出入口的开放性,做好地下空间的标识管理,并配合维护单位对相关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第四十一条 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建立健全地下空间的使用安全责任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人身安全保障措施,并防范发生火灾、水灾、爆炸等。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并实现各专业系统的信息共享。

市城乡规划、国土、建设、公用、房地、人防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开展地下空间普查,并将普查结果纳入地下空间信息系统。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拆除人民防空工程。确需改动或者拆除的,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批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违反本条例及有关城乡规划、国土、建设、公用、房地、人防和消防等方面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中对已经依法设立的用益物权、建(构)筑物造成妨碍或者实际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工作中,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或者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各县(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若干思考 篇6

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价值与意义

(一) 地下空间资源的潜在价值。地下空间资源有着地表资源无法相比的优势之处:第一, 地下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天然矿藏资源, 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所需;第二, 地下资源在一定的技术下可以供给相当大的采集量, 只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与管理, 其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可观;第三, 地下的资源可以持续供给相当长的时间, 能够为人类的使用提供较长时间的保障。另外, 地下建设可以在现有的城市规模的基础上, 进行很大的扩建, 增加城市空间, 大部分的地下空间所需要的技术要求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是可以达到的, 因此, 对于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

(二)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背景与意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有着多种背景:一是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很大, 而人口数量仍旧在不断地增长着, 城市居住、发展等多方面所需要的空间资源被严重压缩, 急需解决的方法;二是我国土地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 以及山丘、沙漠等地理因素, 适宜利用的耕地、林地等各种土地资源平均到每个人, 数量就非常稀少, 而在城市中, 土地资源紧缺更为严重;三是水资源紧缺, 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生产对水资源的要求, 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非常大, 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四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不能得到满足。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人均量与世界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限制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五是我国交通业发展不够完善, 尤其是城市交通, 经常会出现拥堵不堪的情况, 甚至造成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瘫痪, 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另外, 环境污染对于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还有时而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遗留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造成的不利因素。这些问题都要求城市需要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可以不断扩展城市地下土地资源, 实现城市发展由二维平面向着三维立体的方向转变;提高城市中土地的利用效率,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发展中由于土地资源带来的各方面的矛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完善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 保证城市运作流畅;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做到防止灾难发生, 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害, 从各个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价值与综合效益。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首先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付出之后得到的资源回报, 其综合效益大于开发时付出的成本, 就证明本次的开发是成功的。而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也无形中拉动了房地产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等各行业的发展,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对于城市的绿化、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随着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 我国各大城市已经开始了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事业已经逐渐重视起来。相应国家的号召, 在国家整体策略方针的指导下, 出台了符合本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 鼓励各方面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随着城市地下体系的建设, 城市各类公共市政管线逐步下移。消除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各种线路, 节约了土地资源, 美化了城市的环境。并且城市地下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交通系统, 休闲娱乐、购物、医疗等各方面的设施也逐渐建设起来, 使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

(二)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虽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已经开始,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作用不够。地下空间规划滞后, 指导作用不够强劲, 连续性不强, 地下建设中不断出现各类问题, 阻碍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另外, 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不到位, 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效与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在开发的过程中严重影响来市民的正常生活。除此之外,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缺乏有力的法律政策, 民事权利难以保障, 开发利用者难以取得相关产权, 导致了一些人的权益受到侵犯, 影响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来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相关部门都局限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信息难以流动与共享, 导致了城市地下建设进度慢、效率低。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策略

(一)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体系。现如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人们对于地下资源开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对该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中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融合进去, 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因此, 做好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体系, 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开发战略、发展预测、开发层次等工作要有一个明确的准则, 明确开发的规模、进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人力等。另外, 向地下开发一些建设工作必然与地表工作有所不同, 要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各方面的配合, 做好开发地下空间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二)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 各部门要明确自己的权利与责任, 做到以市政府为领头, 一个部门发挥主要管理作用, 另外的多个部门积极参与管理, 形成“1+X”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要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的资金运用、设备使用、安全问题、专家咨询等管理工作做到面面俱到, 以免管理不到位为地下空间开发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管理中, 市政府要把握管理的主要方向, 主要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权, 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管理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防止滥用职权及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三)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体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要具有高度的导向性, 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与优惠措施, 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入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行列中来。具体的鼓励措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出让金优惠, 吸引更多的开发商积极进行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工程运行市政设施收费优惠政策, 对地下空间开发工作中所使用的水、电、燃料等资源费用施行价格优惠;地产税收实行优惠政策, 减免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中的一些税收, 从而吸引更多的城市建设者, 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另外, 还可以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形成比较完善的导向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体系。

(四)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制体系。从现有的法律来讲, 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的法律体系, 然而, 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工作的法律可以借鉴地表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而对于地下建设与地表建设中的不同之处, 要进行具体的、单独的立法。让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完善的法律依据。立法要涉及到土地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等各项资源的归属, 开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环境问题, 开发建设资金流动等各方面都要涉及到, 以明确到每一位参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人员及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让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责任, 享有应有的权利。

(五)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平台。城市建设中, 信息的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各个城市之间, 城市与周边地区, 以及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部门、单位、个人之间的信息必须要保证畅通, 才能够让城市建设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信息平台, 就要保证信息的来源要全面而可靠, 对信息的处理要迅速而准确, 再通过管理与决策对信息进行反馈, 从而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设工作做好, 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地下空间开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思考, 寻找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童林旭.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道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1.

[2]任致远.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 2004.2.

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与利用 篇7

上个世纪末之前,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是以中国在国际政治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下以国防、人防工程建设等军事目的为出发点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后,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城市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土地资源紧张、城市人口暴涨、交通堵塞等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随着土地价值的攀升开发的大趋势成为必然;地下商业的开发为地方经济的提升添加新的动力, 以商业用途的开发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流, 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2 国内外地下商业空间发展现状

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空间系统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间, 它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 常常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1]。因其空间位置具有特有的一些属性, 如建筑的节能性、生态性[2]、不可逆转性等。人类从地下空间最初的居住功能、储存功能、避难功能逐步扩展到交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等混合复杂开发利用。国外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比较成熟,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中都具有详细的标准和长远的规划, 城市建设注重立体开发, 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建设了多功能四通八达的地下城市, 商业空间作为组成部分无论从设施还是功能都非常完善。

目前中国是地下工程建设最多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 但对于地下商业空间还没有出台具体标准和要求, 仍处于学习模仿的发展过程, 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上对其前瞻性考虑不足, 由于没有长远规划, 不仅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更对地下环境造成了损害[3]。目前中国地下商业空间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将已建成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于商业;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单独修建的战时用于防空, 平时兼用于商业的人防工程;三是随着房地产开发有意识的附着于地面商业建筑的进行地下商业开发[4];四是建设地下交通体系是扩展出的用于商业部分的地下建筑。

3 地下商业空间开发业态的选择

3.1 地下商业业态的主要类型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按照开发和聚集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地下综合体, 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1]。地下综合体集地下商场、超市、餐饮、休闲娱乐、文体及办公、银行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大体量建筑。地下综合体一般位于原地上商业发达、消费人群聚集度高的地区, 不仅有效缓解商业核心区域服务的承载压力, 还能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商业竞争能力。地下商业街一般依托于地下通道建设, 常规形式在通道两侧布置一些门店, 形式有下沉式露天型和地下封闭型, 由于地下商业街业态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 因此在不同经济实力的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运营差异很大。地下商场一般是地面商场向地下延伸出部分, 其主要以百货、超市、餐饮为主, 是对地上商场服务功能的完善和补充, 其运营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该商场的综合运营能力的强弱。

3.2 影响地下商业业态选择的几个因素

3.2.1 区域消费能力

地下商业空间商业业态的选择主要由区域消费能力所决定, 区域消费能力决定着商业规模的大小与形态, 要按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流量、商业环境及类型定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复合分析, 科学、合理选择业态。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地下商业定位的客户群千差万别, 消费能力大相径庭, 处于城市核心商业区要比处于其它非核心商业区的地下商业业态选择面宽;但要注意即使在同一地段相邻的地下空间选择同一业态其经营收益也是有差距的。

3.2.2 商家及消费者心理

地下建筑空间环境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环境, 天然光线不足、自然通风较困难、空气质量较差、湿度大等缺点, 其环境条件对人的生理舒适度有较大的影响。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的主观评价, 最终影响到地下商业建筑的使用价值和综合效益的高低[5]。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地下商业作为主流商业空间的配角来看待, 作为一线品牌的商家除非在非常成熟的核心商圈选择地下开店, 一般不会轻易入驻地下;作为大的百货企业也尽量选择家电、超市、餐饮和低端品牌百货放在地下。消费者也认为地下商业就是低值商品区域, 所以到地下的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消费目的, 地下商业越向下延伸人流越少, 与地上商业越往上人流越少一致。商家要结合自身的条件选址适合的业态需要很好的掌握消费者心理。北京新东安百货的地下商业可以说非常成功进行商业业态的组合, 将百货、超市、步行街、餐饮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消费者不仅能购物还可以体验到老北京文化, 将购物、休闲有机的融为一体。

3.2.3 地下空间的布局

在前文提到地下商业空间的四种类型, 其空间布局先天决定了商业业态的选择。中国城市原有大量的防空洞受其结构所限并不适合作为商业空间, 北京天外天批发市场 (原) 就是在防空洞基础上做为商业空间使用, 目前由于安全原因已停止使用。由地上商业延伸下来的地下空间由于柱网结构按上部布局, 地下空间分割灵活多变, 选择业态方式可以多样化, 加之客流随地上商业运营情况容易分析定位, 选择较为容易。而对于交通体系扩展出的用于商业的空间比较适宜选择商业街方式以及小商品批发市场等日常百货类。对于一些处于特定区域的地下空间可选择针性的商业模式, 如北京会议中心地铁站其面对外来旅游消费人群较多的特点, 量身定制的一些纪念品店铺和手工装饰摊点经营比较成功。

4 地下商业空间衔接

地下商业空间的人流动线需考虑周全, 尤其是与其它部位衔接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具有自然光线不足, 与室外环境隔绝[6], 可达性成为地下商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点之一。对于地下商业, 能够到达的便捷性越好带来的商业客流量也就越大。

4.1 地上地下衔接

对于地上本身就是商场的地下空间, 为吸引客流, 采取开放空间的设计方式, 扩大地上对地下可视视野, 牺牲部分一层面积使用中庭的设计将地上和地下空间浑然一体, 交通组织除直梯外设立错层自动扶梯, 增强顾客的可达性, 可有效的提高地下人流量。对于只有地面出入口的地下商业, 其出入口的面宽必须留出足够的尺寸, 在提高开敞性的基础上加强空间导视, 有效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以达到增加客流量的目的。

4.2 与地下交通线的衔接

在这里主要探讨与地铁站点的连接问题, 地下商业与地铁站点采取地下通道连接方式, 距离长的有几十米, 结点位置要有明显标识, 着重突出商业气息, 将乘坐地铁的人群吸引过来。如有可能在本身地下空间设置直达地面的设施, 虽然这样做会增加日常维护成本, 但会带来的更多的商业利益。要考虑乘坐地铁人群的特点, 在业态上如对于上班族提供快餐服务, 空间导视的设计上要重点做到吸引外来流动人群。

4.3 地下不同空间衔接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难度要大于地上,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地下空间多为指导性规定, 规划等政府部门没有对区域地质条件提前勘探, 对于每个独立的开发商仅按单体项目提出规划要点, 没有对同一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做出详细的分析数据并制订长远的规划, 造成不同时期开发的地下空间衔接出现标高差距过大、公共共享空间不足、无法连通等问题。地下各空间的衔接的连贯与否关系到人流量的多少, 直接影响到商业运营的扩展。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 在不对地质层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 由深及浅逐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开发, 保证空间的充分利用, 从相关规划法规的制订到实施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吸取国外已有的经验少走弯路, 使中国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龙, 刘宏.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吴然然.关于地下商业_娱乐建筑的设计初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08

[3]张双.浅析我国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J].现代交际, 2012 (4)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d438a010097u9.html

[5]阎娥.城市综合体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8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地下建筑不同于地面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下,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2)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没有鸟语花香,无自然的风感,会使人们产生身处一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又会使人们将地下空间与一系列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诸如:死亡与埋葬、坍塌与骚乱、潮湿与不舒适以及穴居、贫困等。(3)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对地下空间“无意识”的消极作用,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联想到阴曹地府、闭塞的坟墓、阴暗潮湿、空气浑浊、令人窒息等,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4)人们身在地下,担心水灾、火灾、断电、窒息、骚乱等灾难降临,时时有种恐惧心理。(5)由于人们心理上的偏见,一想到无窗的地下生活,显然存在一种否定的印象,总要联想到穴居社会与原始的文化,人们总容易把地下居住与贫困、地位低下以及临时避难所相联系。(6)地下空间是封闭的,因此,其扩建和改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地下公共空间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习惯与非习惯空间的设计差异。

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如果在地下不能创造这种“外部空间”,人们感觉不到已经习惯的“外部空间”的刺激,而根据人类经验证明,人们只有在“外部空间”这种环境下,才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感到舒适,从而使人处在最适于机体生理需要的环境内,情绪唤醒水平最佳。而在地下空间环境中,只能引起消极心理作用。

(2)“无意识”的作用。

人们即使在内部条件和地面传统建筑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还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脑子里己经有了地下环境的“心理地图”的“无意识”。这个“心理地图”是一幅黑暗的恐惧地。人的这种“无意识”的来源是很复杂的,它也许来源于人的体验,以及传说、宗教等文化背景。因此,用充满生动景观的地下空间来打消人们的固有的抵制地下空间的观念已是迫在眉睫,直接关系到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如图1)。

2 通道系统设计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力,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度范围内,在超过30度的仰视部分,虽在视野之内,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2)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步行街的长度以500 m以内较为适宜,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 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 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使人不断交换印象,减弱长距离感。(3)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一般至少6 m宽,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4)构建地下走道与地面道路的整体形象,地下通道应尽可能是外部街道的延续,其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转折,减少零散的通道,使建筑中的所有空间都能直接从室内大街或是室内大街相连的中庭空间进入。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地下空间只有内部空间,因此界面的设计尤显重要,边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l)地下空间的各个出入口是地下建筑外部意象的重要部分,应在设计上提供更多的外部视觉信息,使出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并根据作用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界面处理,从而有效地抵消向下进入地下建筑物的负面影响。(2)清晰统一的整体意象。有时一系列连续的标志物存在,每个细节都会让人联想到下一个,关键的细部又激起使用者特别的感动,这可以成为人们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穿行的标准方式。附加的细节经常能有助于让人们感觉到正在接近终点或是某个中间目标,为了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和功能上的有效性,这种序列必须充分连续,虽然节点处的细节会比较密集,但整体上没有长的间隔。(3)界面设计应具有导向性,将人员引入地下空间的不同功能区域,并具有可识别性,易于找到下沉式广场或出口。(4)由于地下建筑在火灾时人员疏散、灭火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时必须满足消防要求。并根据地下建筑的特性,选择符合美观、实用、防腐、防潮等功能的材料。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有突出的视觉中心,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l)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2)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通过入口进入街道,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 m,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3)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 m)是亲切的尺度,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约135 m)为宜,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暗示对人们的欢迎。

5 区域系统设计

区域是地下公共空间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使用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空间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通道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地下公共空间有关。在区域系统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不同场所的独特性。有时候地下公共空间会存在一些主题的混淆,同样是商场的购物空间,各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都容易模糊地下公共空间的意象,这就需要用独特的景观来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象。所以设计中应增加各地下场所的差异性和特色,极力避免活动之间的鸿沟,人们有从一个区域去往另一个区域的可能和欲望,各种活动应当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整个区域内。(2)呈现不同地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同地上建筑一样,应当反映出城市文脉与文化特色。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一个整体的意象。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来加强其文化氛围,突出个性。还可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融于区域的设计中使之更为个性化。(3)区域内边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边界地无序设计,容易使地下公共空间呈现无组织状态,阻碍区域之间的过渡,给人更增添混乱的印象。可通过相似的装饰设计、不同的人工照明设计,增加可识别性。

6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2)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3)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7 标识系统设计

人们在地面空间环境中时,都有一定的方向感和时间感,这也是人们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钟和生物罗盘功能。但在地下空间环境中,这种本能受到较大的削弱,人们这时更要依赖各种符号、文字、图案和地图来辨识自己的方位,但调查表明,目前地下空间各种标识远未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加强引导和控制地下空间标识,其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种是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创造一种简洁而稍有变化的空间,对增强地下的方位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种是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的设计,即通过对各种视觉导向标识的设置,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定位定向。它包含符号、图形、文字、地图等等内容,其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l)标识系统设置位置适当。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设计出来的设施能够合人所用,宜人所感。标识系统应设置在能够看到、预测到的位置以及出现岔路的地方,如出入口、交叉口、楼梯等人流必经之处,通道对面的墙壁上和容易迷路的地方,路标设置高度与人平行。(2)信息表达的清晰性。除了设置位置、数量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还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全面,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判断。在人流密集的交叉口,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不能让行人判断去向,立体化的信息指引,便可以令游客较为容易找到他们的去处;标志应醒目亮眼,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标识文字、符号的大小要与人们阅读距离相协调,不仅仅起到标识的作用,而且要求美观,以免造成视觉污染。(3)规范性和国际化。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有外国人使用的可能性,因此所用的标识文字、语言、符号等等,必须采用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4)区别性。方向诱导标识必须同其它类型的标识,比如广告、告示、宣传品、商业标志和标识符号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到人们方位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郭彦国,仝振兴,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安阳大学学报,2004(1):45-46.

[2]赵俊玉,陈志龙,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地下空间,2000(2):62-66,81.

[3]杨延军,姜韦,郭东军,等.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地下空间,2002(1):80-83,97.

浅谈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篇9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人防工程, 在战争时上有能抵抗一定武器效应的杀伤破坏能力, 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工程, 是保证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人防工程既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毁能力的物质基础, 又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对地下空间的共同需求, 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下工程其主体部分比较容易获得一定的防护性能。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将地下空间的平时使用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 将城市的人防工程建设和市政建设、交通建设、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 从而使人防工程建设有了更宽阔的基础和更雄厚的力量。同时, 地下空间的开发要尽量与人防工程结合, 逐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城市应有计划地修建平战两用的地下物资库、车库、医疗设施和生产车间等;大城市应尽量利用开放空间修建人防工程, 城市地下铁道、地下公路、隧道应纳入人防疏散系统, 构成地下交通网络;城市平时使用的一般地下建筑, 应根据人防要求, 制定战时使用方案和应急加固改造措施。

3 人防工程建设现存问题

3.1 加强人防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人防工程主要归属于国家人防委下的各级人防办管理。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初期, 地下建筑以人防工程为主,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不明显, 甚至被认为为无利可图, 地下资源管理权之争矛盾较小, 人防工程管理工作较为单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地面空间拥挤, 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人防部门和其它地下建筑管理部门在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发生矛盾。人防部门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 遵守相关法规、条例, 坚守人防阵地, 在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前提下, 积极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

3.2 提高公民的人防意识

人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强国家整体防卫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和平时期, 坚持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增强城市整体防灾救灾能力, 是人防部门的职责所在。人防部门应通过有关新闻媒体或、宣传等途径, 广泛宣传人防工程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命线程, 增强公民防灾救灾的自我保护意识, 寻求公民对人防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消除人们对人防工作的某些误解。

3.3 提高人防部门的自身素质

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要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去, 是人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就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防部门只有培养自己的专家, 加大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等科研、新技术开发和教育等的投入, 广泛引进愿为人防事业献身的、管理人才,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施工队伍, 拥有自身的强大技术支持, 才有权利和能力在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领域中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拥有发言权;才有能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 才有能力逐步深化对人防工程的管理和对已建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和实施功能转换。不提高自身素质, 没有强大的技术作后盾, 人防部门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3.4 加强对已建人防工程的管理

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兴建的人防工程, 因选址随意, 规模小, 施工质量差等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地下空间资源的破坏, 对后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 人防部门应全面开展对已建的人防工程的调查、统计、评估等工作, 对那些改造投资大、经济效益差, 人防功能低, 或对地下空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障碍的人防工程应予拆除;对可改造利用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 提高其使用功能, 发挥其经济效益。

建议人防部门积极开展人防工程的技术经济研究, 建立一套合理评价人防工程质量、功能、经济效益和平战结合效果等系统的的和实施软件, 大力开展人防工程改建、拆除等技术研究工作和试验。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 应建立人防工程数据库, 加强人防工程的信息管理和为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服务。

3.5 加强人防工程规划

根据各自城市自身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 人防工程规划应长远考虑, 高瞻远瞩, 面向世界, 面向化, 应坚持高起点综合规划。人防部门不论在组织形式上, 还是在技术上都应加强对人防工程规划领导, 做到人防工程规划应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相结合, 与城市整体发展形态、结构布局、地面建筑空间相协调。为搞好人防工程规划, 应认真调查分析城市灾害特点, 查明城市的主要灾害系统, 建立各种灾害毁伤预测数学模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确保人防工程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在灾害和战争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灾后城市功能的恢复能力。

人防工程规划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环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发展家, 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刻, 迅速实现人防规划等发展战略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6 广泛合作

既然人防工程是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防部门就应开展与城建、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广泛合作, 积极参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活动, 处理好人防工程与其它地下建筑物相交、相汇、相容等关系, 真正贯彻执行平战结合方针, 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既能保证近期经济效益、城市功能作用, 又能方便地实现功能转换, 保证灾时战时的人防功能这一长远目标。

人防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长期从事地下空间开发已积累了一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等优势, 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 敦促政府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法规建设, 制定出权威性的统一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 人防部门应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再立新功。

4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考虑人防功能

4.1 确保必要的人防工程建设

按照国家长期坚持、平战结合、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的人防建设方针和有关规定要求, 人防工程必须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保持一定的地位, 占有一定的数量。应在确定灾害背景的情况下, 根据城市留城人口数量, 测算各类人防工程的总数量;再根据核袭击条件下的城市危险区的划分, 以及战备、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优化, 提出合理布局各类人防工程的方案。

4.2 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

对于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城市、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对外枢纽和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开发建设, 要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 统一施工, 必须考虑防空、防灾的地下人员掩护空间, 避免灾害和空中袭击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在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时, 如地下水库、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主干输水管道等, 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防灾抗震、防空抗毁等防护能力, 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灾害能力。

4.3 加强地下工程平战功能转换的工作

要积极开展地下建筑工程的平战转换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等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做到非人防工程在战时、自然灾害情况下能顺利、限时、安全地转换为地下掩护体。

5 结论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10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资源, 国际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 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 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的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晚, 以人防工程、过街通道和地下仓储为主。近几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是未来城市的必经之路, 而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及合理利用。我国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2008年1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的通知》, 明确提出“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我国目前正处在地下空间建设高速发展期, 大量的高层建筑地下室、大型综合人防工程以及城市地铁、公路隧道等正在建设。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规模和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有效地规范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并结合城市中心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编制了地下空间详规, 改善了该地区地面环境, 解决了交通拥堵。但是国内大量中小城市除大型人防工程外,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也没有编制城市总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也不明确, 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规划缺乏, 无序建设

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体系较少有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内容, 尤其是缺乏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更谈不上地下空间建设管理制度。部分城市即使编制了地下空间规划, 也因为基础资料不足、编制方法技术落后、规程规范缺乏, 导致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不足, 难以统筹指导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同时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牵头部门不明确, 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无序建设。

2.2 政策法规缺失, 无章可循

建设部曾于1997年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因层级不高, 权威性不强, 对各个部门的统筹力度弱。且该规定仅侧重工程建设, 关于地下空间资源管理、权籍管理、地质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基本未涉及, 难以全面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行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也没有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和权属管理, 因而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较多问题。

2.3 综合利用不足, 效益低下

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单一、规模不大。许多重要区域如新区建设、街区改造、绿地和广场建设等没有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综合开发, 忽视土地内部潜力挖掘、导致土地集约利用功能不明显, 土地能效低下。地上地下连通不够, 各类公益性的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严重不足, 开发利用不够多元化, 商业娱乐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有序开发地下空间的建议与对策

3.1 规划引领, 创造城市发展全新空间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制定和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严肃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须是合理、科学、慎重的决策。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布局、功能、开发深度、开发时序等作总体统筹规划, 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重点开发地区等。对重点地区优先开展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于指导具体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实施。

3.2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法规制度

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人防工程建设必须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中, 同时还要制定其相应开发利用的法规制度, 使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出台部门规章及推动立法两个层面, 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顶层制度设计。近期:以政府部门规章的方式, 明确城市地下空间性质、规划、用地、建设、产权、使用、管理体制等内容, 为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提供统一、权威、明确的制度依据;远期:由全国人大制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门法律, 并且对相关法律中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冲突的内容予以针对性修订。

3.3 联合执法, 做好地下空间建设监管

建立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点的工程建设监管制度, 整合行政资源, 建立信息共享、协调互动、监管联动的机制, 明确地下空间建设有关立项、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研究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标准和规范。做好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施工组织协调。完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地下商业街、地下危险品仓库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质量监管。

3.4 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本高, 见效慢, 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至少是地面开发成本的一倍以上, 所以真正制约城市土地资源地下空间开发的是资金瓶颈。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方财政投入有限, 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资金渠道,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地下空间建设。同时以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和地下空间开发运营项目为依托进行融资, 争取相关的政府财政、土地、政策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运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人防部门要发挥人防资源优势, 研究制定支持人防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培育和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加快地下空间建设步伐。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有序开发好地下空间资源,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预见,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建设的结合更加广泛, 前景更加广阔。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开发地下空间, 发展立体式城市, 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如何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成为目前经济社会转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

参考文献

[1]温涛.人防地下室墙体结构优化分析及工程应用[D].广州大学, 2012.

[2]梁闽春.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使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防空, 2009, (1) .

[3]曲卫卿.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探讨[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 2009, (10) .

上一篇:直流潮流下一篇:积分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