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论文

2024-10-06

地下空间论文(精选8篇)

地下空间论文 篇1

1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1005T

2培养目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电工技术、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要求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动态,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等最新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能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力学,以及地下空间工程的现代科学技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岩石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土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接受实验研究、工程设计方法、生产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进行城市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地下工程概预算和成本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发展方向;

2.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掌握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岩土力学试验和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4.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城市地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初步能力;

6.具有进行地下工程概预算及成本控制的初步能力。[1]

4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爆破,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结构、地铁与轻轨、隧道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地

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岩石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土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等。

5实践教学

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地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6从业领域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就业部门广泛,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7就业前景

2008年,同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保险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哲学专业、稀土工程专业、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民网教育专题被誉为“物以稀为贵的十大专业”。搭上开往春天的地下铁:

如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绝望,也开始因为渴望速度而寻找方向。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可以让交通烦恼消却、速度诱惑满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大都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快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重新爱上城市。甚至可以说,地铁是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具,如果没有地铁,你都不好意思自称自己是大城市。

古代的城市沿河流或沿海而生成,现代的城市沿公路或铁路而生成,未来的城市则是沿地铁而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大学里读什么专业,才最有可能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呢?当然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了。

随着中国进入第三波地铁建设高潮,首先拉动的就是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热度。而且,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并非仅仅适用于这一领域,就业去向很是宽广。当然,与土木、建筑相关的其他专业毕业生也有能力争这张饭票,但总没有科班出身者驾轻就熟吧?

8相近专业

土木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地下空间论文 篇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地下空间已成为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现有的地下空间资源, 科学、安全、高效地开发地下空间以及建立良好的地下交通空间环境, 建设者更加要改变建设地下交通空间的设计思路, 让地下交通空间建设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华丽转身。

2 地下交通空间的现状和问题

欧洲国家地下交通空间建设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功能丰富, 空间的布置也注重人性化。城市建设把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转入地下, 地面实行步行化或做街心花园、绿化广场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 缓解了城市交通矛盾, 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日本地下街已从早期简单的地下通道两侧布置商店演变成了包括多种城市功能, 有交通、商业及其他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1]。除此之外, 日本还非常重视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 并且, 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可以和城市地面环境媲美。

在这一进程中, 我国沿海城市借鉴了国外大城市发展的经验, 在地下交通空间建设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北京西单地下综合商业中心、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街和最近建成的北京奥运地铁支线。但是, 我国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中, 地下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开发仍然存在着问题, 明显地存在地下交通空间黑暗、杂乱、给人不安全感;空间内部环境相对缺乏对人的关怀;地上与地下交通空间缺乏联系性, 没有形成完整系统, 降低了其城市作用;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当地文化的脱节;特别是一些西部城市的地下交通空间尤其存在这样的问题。

3 地下交通空间开发的华丽转身

当地下交通空间作为未来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空间环境之一, 我们的地下交通空间的建设者就应该打破以往的单一的模式, 让地下交通空间在未来的建设中来一个华丽转身;让身处地下交通空间的人们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 也能有视觉上、精神上美的享受;让恐惧、不安、脏乱这些代名词远离地下交通空间。

3.1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当地文化结合

北京政府为保证在奥运期间的地面绿化率和交通顺畅, 特别为奥运会开设了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地铁支线, 它把巨大的交通人流放到地下空间里, 提高了奥运中轴线的整体环境。支线共设四车站, 每个站内设计都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例如, 森林公园站和奥林匹克中心站分别用了森林和运动主题;奥林匹克公园站站内也实现了与商业的零距离衔接。奥运支线的起点站北土城站紧邻元大都土城墙遗址, 青花瓷便自然成了该站的设计主题。奥运地铁支线在不同的地铁站体现不同地段的城市面貌, 起到了合理区分不同线路的作用, 同时呼应了北京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的主题。

莫斯科地铁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车站的内部装饰, 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大厅内到处充满了当地的民族风情, 各种浮雕与别致的灯饰, 堪与富丽堂皇的宫殿媲美。同时, 地铁内还以当地名人、历史事件作为建造的主题。显而易见, 莫斯科地铁站的文化环境也是城市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体现了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3.2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视觉、听觉艺术结合

在美国有一条名为“Jack Conn”的地下步行隧道, 它和桥梁系统连接了俄克拉何马市中心的23座建筑。隧道最初形成时间是1972到1984年, 随着时间的逝去, 年久失修的地下空间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活动要求。于是, 俄克拉何马政府决定重新改善这里的环境质量和公共形象, 以吸引更多的人流, 缓解城市上空的拥挤。

“Jack Conn”的地下步行隧道内部设计结合音乐, 彩灯和历史主题展厅, 并利用色彩作为导视系统, 使得整个地下空间充满了视觉感、韵律感和教育性。此设计荣获芝加哥雅典娜博物馆2008年美国建筑奖。

3.3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景观艺术结合

日本国土狭小, 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积极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是日本城市风貌再开发的另一个特点。大阪的长掘地下街商业街内很注重光的引入;其次, 内部集美食城、服装城、时尚城和若干不同主题的休闲广场, 如观月广场、瀑布广场、艺术画廊等[2]。长掘地下街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的艺术化造景和采光玻璃顶上流淌不息的“河水”。设计师通过高明的手段告诉人们这里历史上的长掘河虽已消逝, 但记忆却是真实而新鲜的。人们走在地下街里, 环境怡人, 使人不易感到疲劳。

3.4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绿化生态结合

20世纪80年代,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使广场的地上、地下空间得到了协调发展。地下商业街与地下过街道、地铁站直接相连, 其内部采用下沉广场和采光中庭的设计方式消除地下商业街的压抑, 恐惧感。商业街顶部的空间被设计成了露天休息广场, 里面种植了大量的绿化。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 地下空间既缓解了城市地面的压力, 也创造了舒适宜人的环境。上海人民广场是上海市中心地区唯一的城市绿地休息广场。这种良好的购物环境, 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休闲、购物, 这里已经成为上海市内最受市民欢迎的公共活动场所。来此购物的市民进出方便、舒适, 客源十分踊跃。

4 重庆在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中的探索

作为西部城市的重庆在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上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转变, 除了实现轨道交通“九线一环”的建设目标外。10条轨道线路将遵循“一线一主题”原则, 换句话说就是每条线路都打造出一个有突出主题的文化风景线。例如, 1号线展现人文风情, 2号线感受巴渝文化, 3号线讲述寻常百姓, 4号线体现友好城市, 5号线品味印象重庆, 6号线畅游巴山渝水, 7号线演绎群英浩萃, 8号线体现古镇映辉, 9号线展现民间文化, 环线:重庆记忆。设计者将这些文化主题合在一起就能呈现完整的重庆印象。同时, 地下交通站内的文化设施建设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壁画、浮雕, 还有整个站内的涂鸦, 这些手法成功地将时尚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建设打破了地下交通空间以往总是给人黑暗、阴冷、单调、不安全的印象。地下交通空间建设也不再是简单的地面空间的补充, 还扮演了城市历史文化展现、传播的角色。

5 结束语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3]。”由于城市的高速发展, 城市建设“向地下索取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希望设计师在政府的引导下, 着重在设计中处理好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的环境关系, 让未来的城市地下交通空间开发来一次华丽的转身。使其在功能上、视觉上和心理上形成有机的联系, 这样才能保证地下交通空间的城市景观质量。

摘要:随着地下空间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不可缺少的空间, 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更加要探索出全新、完善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举例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方案,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地下交通空间,开发,转变

参考文献

[1]束昱.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一、案例简介

2004年,《杭州市人民防空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3~2020)》获市政府批准通过,成为杭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定性文件。在之后十几年里,杭州的八个城区都将陆续兴建相应的地下“新城”,形成“两中心两轴线十二区块”的地下网络空间,作为区块的旅游商贸、金融会展、文化休闲等功能的重要载体,大量地下商业、文化、娱乐场馆、旅游综合体、交通快速线等设施将极大改善百姓城市生活。

该《规划》还将未来杭州地下空间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浅层0~-10米:结合城市改造、地上与地下统一开发,主要用于商业、旅游、停车场、步行街,以及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中层-10~-30米:开发地下交通,如轨道交通、地下公路、隧道等。深层-30米以下:作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后快速交通线路、城市设施更新等用途。

二、开发背景

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杭州市亟需拓宽渠道,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杭州市目前的空间利用状况主要面临以下3个难题:

①紧张的土地资源。杭州市土地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而人口约为424.3万人,人均土地面积只有723.07平方米。1990年,全市耕地面积共203500公顷,2003年,全市农业用地共182706公顷。13年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20794公顷,平均每年约减少1599.5公顷。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张,人口更加密集,社会环境更加激化,城市的发展急需向地下寻求出路。

②交通是社会经济的动脉。杭州市虽已建成绕城高速公路、快速公交、水运航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交通用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过小。加上不少公路标准不高,不但影响车速,而且限制通过能力,因而,常常造成堵车现象,既影响城市经济联系,又浪费了时间与能源。

③影响市容市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破坏城市形象。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普遍进入家庭,停车场少、车库不足的矛盾将十分突出,乱停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城市道路重复建设频繁,不但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而且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

三、存在问题

①管理体制不完善。忽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系统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系统规划、组织指挥、综合协调与监督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面与地下空间的协调开发有待加强。

②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我国地下空间的产权和有偿使用也尚属空白,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立法、建设立法,管理立法,以及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出让立法,地下工程产权的取得、转让、租赁、抵押立法等,都有待制定和完善。

③技术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技术装备、安全防护和内部环境调节三个问题。杭州的土质比较松软,施工难度大,建设大型地下工程需要精湛的技术支撑。

四、发展建议

①合理规划,依法开发。目前存在的一些地下空间建筑没有相互连通的情况,除技术设计方面的问题外,没有地下空间规划的规划与具体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必须站在面向21世纪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高度,积极着手编制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更好地为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服务。

②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地制定与颁发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的法规,确立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及物权形态,地下空间权的取得方式、转让、抵押方法及权属管理等,从而来规范建设者的建设行为,确保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有序进行。

③克服技术难题。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等组织开展研究,加快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教训,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地下空间。

五、结语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的世纪,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杭州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生存空间趋于紧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道路,是缓解杭州市土地资源紧缺、解决城市矛盾、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宇.地下空间开发对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J].地下空间,1994,(3):205~207

[2]童林旭.地下空间开发对现状与需求[N].中国建设报,2003-09-09(5).

[3]张德印.地下空间开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选择[N].郑州日报,2008-12-12(014).

[4]杭州市主要年份耕地面积统计(1990--2003)[EB/OL]. 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28/58/1c812ee596982060521e6f2e444ca5e3_0.html,2003-12-31/2010-12-17.

地下空间防汛预案1[精选] 篇4

为确保高检院项目在雨季中安全渡汛,确保院内人员、建筑物、设备设施以及人防工程的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汛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通讯组:

抢险组: 后勤保障组:

二、防汛领导小组相关职责

组长、副组长职责: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落实防汛经费、防汛物资、防汛各职能组人员的安排及组织实施演练。

通讯组组长:

员:

主要任务:收集雷雨天气资讯、通报防汛警情;接到或发现汛情迅速通知各相关职能部门迅速到场参加抢险工作,同时上报各相关领导。

抢险组组长:

员:

主要任务:根据防汛警情,提前安排防汛值班人员,做好防汛潜水泵、电源拖线盘的准备,检查并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负责具体险情的排涝工作;同时相关岗位采取防范措施,保障院区内设备设施正常运转。抢险结束后负责抢险设备的撤除、收集工作。

后勤保障组组长:

组 员:

主要任务:做好后勤物资的准备工作,如:吸水机、水桶、沙袋等,根据具体的险情做好洪涝的疏堵,同时结合具体险情,做好人员、物品的转移,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抢险结束后,负责抢险现场的清洁工作。

三、防汛物资的准备

● 备品:雨衣、雨鞋、防水雨布、沙袋、照明器材、电源拖线盘、潜水泵及水管、五金工具、铁锹、墩布、扫帚、吸水机、挡水板。

● 存放位置:B2工程部库房(隔油池房旁)。

四、汛前检查工作

1、检查各雨水井、污水井是否畅通、井盖是否完好,是否牢固;

2、各排水沟是否提前清理,能顺利排水;

3、楼顶排水管道是否畅通,管内无枯叶、石头或垃圾等堵塞物;

4、确认抢险用的电气设备能够完好待用;

5、对排水泵进行巡视检查,检查手动、自动及控制装置启动是否正常。

6、地下室不得存放危险化学品,避免在水灾条件下发生二次灾害;

7、对发生过渗水的建筑物进行重点监护。

五、发现汛情,按以下步骤处理

1、防汛领导小组在接到通讯组提供的防汛警情后,防汛小组要迅速布置,各职能组作好准备工作,各部门按职责权限巡视自己管辖区域,发现异常情况,迅速上报通讯组或24小时值班配电室予以处理。

(注:工作时间报通讯组,非工作时间报24小时值班配电室。)

2、各职能组成员接到紧急汛情后,应迅速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在防汛领导小组组长的指挥下,各职能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采取有效紧急抢险措施,利用抢险工具进行抢险,控制水情。

3、暴雨积水上涨致地面水位抬高时,首先采用堵的办法,用挡水板和沙袋来堵,再打开所有的排水泵进行排水;

4、检查地下空间墙体,如发现有渗漏,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

5、若地下空间已进水,配电室值班员应在保证抢险用电安全的情况下,切断相应的危险电源后,接通备用应急潜水泵及时进行抽水。

6、若灾害严重,靠自己的排水能力还不能降低水位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请求上级增援,派消防车来协助抽水。

7、抢险完成后,清理抢险使用的设施设备,并配合保洁部清理现场;

8、统计现场财产、物品受损情况及明细。

9、防汛领导小组组长将初步受损统计情况报告相关领导。

10、针对事件分析原因,总结抢险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11、对本次事件作好记录,存档备查。

六、地下空间防汛应急抢险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1、在防汛期间,万一发生雨水倒灌进地下空间,淹没电气设施,有水中带电的情况,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在应急照明的指引下,撤出工事(由工作人员带领紧急疏散,切记不要碰及金属扶手和铁门,以免构成回路导致触电)。由抢修人员另接线路安排抽水。万一有触电者,视其呼吸心跳情况,采用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按摩)抓紧现场急救。

2、潜水泵是移动电器,应每年定期由专业电工测定绝缘电阻,电源线不准有接头,所用的拖线盘要用正规产品,要带漏电保护器,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

第三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

第四条 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

第五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有关建设单位应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具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

第六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地下空间开发战略,开发层次、内容、期限,规模与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以及地下工程的具体位置,出入口位置,不同地段的高程、各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面建筑的关系,及其配套工程的综合布置方案、经济技术指标等。

第七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

第八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应采用准确、可靠的城市勘察、测量、水文、地质等资料,具体编制工作应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九条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依据《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的规定进行审批。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后,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

第十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应持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各类批准文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初步设计图纸等有关文件,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应持有关批准文件、技术资料,依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按照国家规定建设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该民用建筑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地下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

第十五条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地下工程设计应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与地面建设相协调。

第十七条在城市建设大型地下工程,其设计文件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设计审查。

第十八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地下工程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认为有必要改变设计方案的,应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建设单位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尽量避免因施工干扰城市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得破坏现有建筑物,对临时损坏的地表地貌应及时恢复。

第二十一条 地下工程施工应推行工程监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地下工程的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要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对一些特殊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应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地下工程竣工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工程的竣工验收并签署意见,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有关资料。

第四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地下工程由开发利用的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自营或依法进行转让、租赁。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的使用管理,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和设施维修、更新。要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确保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中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杜绝可能发生的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需改变原结构设计的应按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 平战结合的地下工程,平时由建设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应保证战时能迅速提供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条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违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及法定实施管理程序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的处罚。

(一)未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进行地下工程建设的;

(二)大型地下工程的设计文件未按规定进行设计审查的;

(三)擅自改变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

(四)因施工不当或未对临时破坏的地表地貌及时恢复,对城市交通和生活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的;

(五)因开发建设地下工程导致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失、人员伤亡或影响建筑物、构筑物正常使用的;

(六)因人为因素造成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水灾、爆炸、污染和其它损失的;

(七)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的。

第三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并报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地下空间论文 篇6

蒙特利尔的地下城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室内步行网络之一,步行者不必外出就可以漫步在32km长的走廊、地道和购物中心之间。然而即使是这种规模,今天蒙特利尔所谓的室内城市也没有依据一个预先制定的整体开发规划,它的扩展是1962年以来蒙特利尔市实施了一系列项目的结果。

自1962年创建以来,蒙特利尔地下城的发展从没有被最初的总体规划左右过。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蒙特利尔像大多数北美城市一样没有城市规划。实际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实践确切地说是用各种规章制度来控制城市开发,比如用地区划(zoning)。很难说如果有一个总体规划,蒙特利尔的地下城市(也被称为室内城市)是否会建设得更好。逐个地批准项目一样能够形成现在这个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有着防护功能的大尺度的人行网络;它有着卓越的特质,如能够抵御坏天气,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对城市中心商业和旅游活动具有吸引力。当然,过去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都通过及时修订规则和激励措施进行了纠正。

现在,具有44年多历史的蒙特利尔室内步行网络已经扩展到超过32km,在街道上有大约900个出入口,每天接待500 000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同类型步行网络之一。被连接在一起的建筑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办公、商业、居住、大学以及其他机构。有65座大型综合建筑连接了10个地铁站、2个火车站、2个城际长途汽车枢纽、31个地下停车场、1 060套住宅、1 843家商店、3个会议中心和展览馆、9个酒店的4 265套房间、10家剧院和音乐厅以及一座博物馆。以步行网络和地铁的互相依存关系为例,通常用来解释蒙特利尔地下城起源和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提高与恶劣气候有关的生活质量,因为蒙特利尔不仅冬天寒冷,夏季还很湿热。室内城市还能够缩短行人在户外的停留时间,并且能减少交叉路口频繁的人车冲突。

当代的蒙特利尔市中心从1950年代后半期才真正开始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和中央车站的拥有者“加拿大国家铁路”(CNR)决定在1958年建设一个新的总部,紧邻中央车站还要建一个大饭店。下沉的铁路站场把中心区一分为二,这两座建筑部分地覆盖了巨大的铁路站场。

1958年,加拿大国家铁路(CNR)又决定建设维莱玛丽广场(Place

Ville-Marie),该广场也位于铁路站场上方,就在中央车站的北面。这个占地产综合项目于1962年落成,成为象征着城市新中心的一个最壮观的组成部分;由于修建了两条连接中央车站的地下通道,它也宣告了室内城市的诞生。这个室内城市的雏形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和美国规划师文森特·庞特(Vincent Ponte)的作品。它具有混合使用功能、人车分行和全天候等特点。但这仅仅是庞特更广阔目标的一部分,受到1930年建成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启发,他要在蒙特利尔创造一个三维的城市。庞特的多层城市概念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蒙特利尔其他的大型项目投资者也纷纷效仿。1964年,在维莱玛丽广场以北当时的大型百货商店周围的大多数土地拥有者都认同这个概念,他们授权庞特对这个区域制定总体规划。尽管是为私人投资者制定规划,但是庞特和蒙特利尔市规划部门进行了紧密的合作,规划部门希望通过建设一条新地铁和扩建林荫大道把蒙特利尔塑造为一个国际性大城市。庞特宣称,与政府之间的这种合作是建设地下城市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这一总体规划的内容只停留在理论上。按照规划,它的发展将围绕着一条始于维莱玛丽广场的中央大道,这条大道将被拓宽并且两侧的建筑底层是商业。这些建筑被一个多层室内步行网络连接在一起,绵延10km,连接着酒店、餐馆、电影院和购物中心以及市中心的百货商店。这个网络的形成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由城市中心地铁站、火车站和城际汽车网络产生的客户群来维持。在计划中,庞特的室内步行网络总体规划可以连接14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37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3 500间酒店客房、一个主要展览中心、9 000个室内停车位、4个地铁站和2个火车站,每天能接纳50万人。这个总体规划停留在一个初期的城市中心开发战略上,是一种公共和私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然而因为19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它不可能全部按时实现。不过,通过许多房地产项目不断地发展这个网络,在多年后室内城市的最终布局还是与当初的规划十分相似。

尽管维莱玛丽广场是室内城市发展的开端,但是蒙特利尔建设地铁的决定才真正成为释放地下空间开发的机制。随后,蒙特利尔利用为地铁及其站点而设立的土地银行,作为室内城市的第一个开发工具。建设地铁的决定是在1962年维莱玛丽广场开业前不久做出的,1963年蒙特利尔获得1967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后加速了地铁的建设。室内城市的成功还与城市中心两条地铁线的位置选择有关,为了鼓励站点周围未来的开发,地铁线在城市中心不太发达或者没有商业设施的街道下面穿过。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很近,同一条线路相距500m,不同线路相距750m,这样有利于以后通过连续的步行走廊把建筑相互联系在一起。为了促进在地铁周边土地上进行建设开发,蒙特利尔创造性地把地铁上空的建设权(aerial rights)投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授予投资者75年的长期租用权。通过这一措施,蒙特利尔要求投资者放弃通道的地役权或开放新建筑内通往地面街道的通道的公共路权,在地铁站的运营时间内提供通道,即使在建筑已对公众关闭的时间段内也要开放通道。这些通道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完全由开发商承担,但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属于城市财产。同时,蒙特利尔还在公共领域的占用方面有所创新,如果车站没有紧邻待开发的土地,那么获得地铁上空开发权的开发商被允许通过街道下面的通道将自己的建筑和地铁站连接起来,这种通道属于公共领域。在这类合约中包括一些技术性承诺,例如公共设施的重新布置,如果需要的话,街道和人行道还要进行重新铺装。由于这些通道用于联系地铁上空的开发项目,所以相关的工程费用都由开发商负担。

1960年代采取的这些措施当然还不够完善,当时室内城市的开发都聚集在地铁站周围,问题在1970年开始显现出来。一个开发商希望和隔壁的一个项目连通,后者是一个地铁上空开发项目,并且已经有了与地铁站联系的通道。但是隔壁的业主表示,如得不到对方财政上的补偿就拒绝向他开放通道,其结果就是这个开发商需要另建一条绕远的通道与麦吉尔地铁站(McGill)取得联系。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城市当局对建筑地下层提出另外一个路权要求,其中包括地铁上空建筑或是经允许占用公共领域与地下道路连接的建筑,这些建筑的业主既不能拒绝邻居通过他的地下层通道取得道路联系,也不能要求对方给予财政赔偿。由于承担了在地铁运营时间段向城市提供路权的责任,有关公共领域占用的合约在室内城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战略性的角色,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比一个总体规划

还要重要。在宣布蒙特利尔将主办1976年奥运会后的一年中,室内城市进一步得到扩张。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德斯亚丁斯大厦(ComplexDesjardins),它的特点是拥有一个巨大的室内公共空间。蒙特利尔在1972年仍然没有总体规划,但是从政府获得了一些独特的房地产计划审批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ary approvalof real-estate projects)。开发协议或项目地役权成为城市当局支持室内城市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协议性的用地区划将被整合为一个单独文件,经过蒙特利尔市议会批准,所有的条款允许投资者突破某些用地区划、密度和停车位指标,作为建设地下通道和支持室内步行网络向政府转让路权的补偿。1972年,这种开发协议在德斯亚丁斯大厦项目中首次使用,该项目于1976年完工。此后,这种方法被用在城市中心所有的重要房地产项目中。

在庞特的总体规划之后又过了20多年,蒙特利尔才开始室内城市规划的实践。1984年由蒙特利尔城市规划部门编制的规划文件比庞特的总体规划更加具体,并且基于以下5个目标:(1)把两条地铁线通过连续的走廊联系在一起(2)把社会文化设施和地铁联系在一起(3)把主要商业街和地铁联系在一起(4)如果人流量较大,把同一条线路地铁的车站通过走廊连接在一起(5)把空置的大型地块和地铁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室内城市总体规划的最终版本中,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节点形成一个中央网络,环绕的分支通往周围建筑。遗憾的是,这个总体规划没有被提交给城市议会,因为它不是在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制定的,而政府还没有开始着手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有关室内城市规划的建议提交给行政当局,作为指导未来网络发展的参考框架,并且可以作为对投资者的指导。不过,地下网络后来的一些发展遵循了这些指导原则。例如,1993年通过伊顿中心(Eaton Centre)和维莱玛丽广场(PlaceVille-Marie)之间的步行道路将两条地铁线连接在一起,还通过魁北克大学和康考迪亚大学与地铁站之间带顶棚的通道将地铁线路连接起来; 2004年,国际区南半部分的网络连接几乎已全部完成。

一直到1992年,蒙特利尔才通过了第一个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开展了大量咨询活动的基础上,从1988年发布关于城市中心的指导性说明开始,直到1992年此规划才得到批准。在面向公众咨询所发布的指导性说明中,提出了三

个有关未来室内步行网络发展的选择方案进行讨论:(1)允许任何由私人提议并资助的网络扩展项目,鼓励创建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连接;(2)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连接网络扩展项目进行限制;(3)停止室内步行网络的任何扩展。在1988年的公众咨询中,总体规划咨询委员会(Master PlanConsultative Committee)提出建议,允许任何由私人部门资助的室内网络扩展项目,但需要研究其影响来作为项目的支持依据,使这些扩展项目能够达到使用舒适和安全的标准。在蒙特利尔城市总体规划的最终版本中,为室内步行网络创造场所的地位不如在指导性说明中那么重要,这表明蒙特利尔没有将网络规划作为一项优先行动。实际上,在为总体规划实施而通过的用地区划法规中,仅有一项关于地下零售商业的措施符合其中的新规则,那就是我们在计算一个新项目的容积率时必须考虑到地下商业面积。这种做法对废除鼓励投资者把他们的建筑和室内城市连接在一起的激励措施将会产生影响。

蒙特利尔室内城市最近一次重要的扩展是2003年的国际区计划(QIM: Quartier International de Montréal)。这个项目 使室内城市在博纳文图拉(Bonaventure)、维多利亚广场(Square-Victoria)和武器广Place-d’Armes)的地铁站之间获得了重要的东西向联系。根据1984年的步行网络总体规划,从皮尔站(Peel)到艺术广场站(Place-des-Arts)可以全部通过室内城市网络进行联通,不必使用地面交通。蒙特利尔国际区(QIM)负责管理这个计划中的公共领域建设所需的公共和私人资金。QIM的启动主要依靠各部分业主的介入,他们聚集在重新组建的联合组织ARQIM中,全心全意地支持这个项目,通过一种地方改良税(local improve-ment tax)集资800万加元。私人部门的这种参与集中在公共领域改善和室内步行网络扩展等方面。私人业主组织的重新组建,对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产生了有利影响,因为这个区域内每座建筑都将分别从地役权中获益,经由QIM与城市当局进行协商获取地役权,包括获取准许使用公共领域来建造地下通道。在第一个总体规划发布后10年,蒙特利尔开始更新规划内容。在2002年通过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室内步行网络成为吸引步行者而不是私人汽车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总体规划中有了相应的导则,但是改善网络的详细规划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不管怎样,新规划制定了以下对室内网络发展进行指导的原则:(1)确保和室内步行网络连接的建筑维持与街道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最大化设置人行道的开口和直接通道,鼓励能够增加路面活动的商业用途;(2)确定并实施标准来统一形式(通道、设计、灯光、通风)和网络的营业时间,同时保证其养护和公共安全;(3)在整个网络内引入一套标识系统来增强使用者的方位感;(4)致力于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普遍适用的通道;

(5)以鼓励公共交通为目的来确定室内步行网络的指导和开发导则。①

地下空间论文 篇7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容量达到一定限度的饱和,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产生较大矛盾,高层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产生。通过加大容积率的方式提高城市容量,但是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林立时,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手段。

地下空间也从最开始简单的地下交通空间,如地铁出入口、地下过街通道等,发展到包括地下配套服务空间、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娱乐空间、地下人防空间等一系列具有各种功能的地下空间形式。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空间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合,结构越来越复杂,更多的生活、工作、交通、游憩功能空间将设置在地下。

2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特性

2.1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的空间形式十分丰富。因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依照其地形变化特征和其功能设置的不同,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简单的点对点的形式到十字形式、环型空间、网络型空间应有尽有。同时,由于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变化较大的特征,出现了一些半地下的覆土建筑、吊脚楼、多层次大高差的地下空间形式,如重庆的洪崖洞、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2.2 功能复合性

山地城市由于地形限制,用地较为局促,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用地和城市功能矛盾的重要方式,地下空间往往具有比较复合的功能,包括交通、商业、娱乐、展览、停车、配套设施、人防设施等不同功能。

2.3 交通复杂性

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交通具有复杂性,其空间组织不光有平面上的位移,同时包括垂直方向的位移,即人在地下空间中不光要解决水平层面的交通问题,还要针对其竖向高差解决垂直层面的交通。加上要在不同水平面上处理与地面、轨道交通的关系,人流导向性问题,增加了交通的复杂性。

2.4 类似性

与大多城市一样,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也具有类似性。由于现阶段地下空间多由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空间均使用一种模式化的空间划分,就是把地下空间划分为一个一个单元格,往里面填充功能内容,统一尺度、布局方式会使空间过于单调,缺乏应有的变化。

2.5 无方位性

与地面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具有无方位性。地下空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人们不能一览无遗,首先缺乏对地下空间的整体认识。其次地下空间多是以线性空间组织,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线与线之间缺乏明显的感官认知。虽然地下空间都有比较丰富的标识系统,但是并不能象地标一样,给人以形象、明确的方位信息。最后人在地下空间时,位于一个非自然的空间,缺乏应有的自然界要素,会让人具有不真实感、迷惑性。

3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活力塑造研究

3.1提高参与性,吸引人流

在地下空间中引入大量人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提高其空间活力,相反会增加交通压力,必须提高人流在地下空间中对某种活动的参与性,发生人流与地下空间某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才能提高地下空间的活力。进入地下空间的人流分为三类。

3.1.1经过性人流

经过性人流是指人在出行路径上必须经过地下空间的人群。此类人群主要是要搭乘地铁、穿越马路、停车等需求,必须进入地下空间。他们进入地下空间主要处于一种特殊的目的性的驱使,而且基本上与其目的性以外的活动不发生关系。

对于这类人群,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地下空间的行为活动中来,就需要刺激他们的需求。这主要是和他们出行的目的性相结合来发展,如结合地铁的设置,可以围绕地铁这一特殊载体,根据搭乘地铁人的需求,在其周边布置咖啡厅、书报亭、快餐点等服务设施,刺激其需求,增加这类人群在地下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3.1.2目的性人流

目的性人流是指有进入地下空间发生某种行为活动的部分人流。他们进入地下空间有某种明确的目的,是以一种“逛”的形式进入地下空间,并且在地下空间内停留时间较长。

对于这类人群,要延长其在行为活动中的消费链条。这就需要地下活动有其特点,如特殊的空间氛围、价格优势、门类区别等,而且使其在地下空间中尽可能地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在空间上就要创造优质宜人的空间,有张有弛,形成良好的氛围。

3.1.3偶发性人群

偶发性人群一般不带有目的性,具有随意性。他们往往是被某一特性激发而进入地下空间。

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强化一些地下空间独有的功能,在空间上处理好出入口空间的形式,结合地下开敞空间的设计,激发人群的兴趣,从而让其进入。

3.2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地下空间的设计上,也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使人在地下行进时,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用空间变化引导人的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在地下空间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高潮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地下建筑中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中庭、广场等大空间;在规模较小的地下环境中,中心的存在可通过室内的柜台布置,展示或照明色彩等非商业性质的物体表示出来。

3.3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所表现出来,如四周的建筑物,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文中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地下空间进行标识,就象蒙着眼让你进入一个展览馆,你也能根据空间形象判断出这是一个展览性空间一样。在地下空间中,也可以依此方法来创造空间形象如在小商品买卖的区段,就可以设计一些小尺度的空间,形成店面林立的空间格局;在餐饮区段就可以把空间设计的景致、流动性增强;在展示区段就可以设计丰富多变的开敞空间。如此,人们就可以从空间的尺度和形式上辨别出空间的功能,空间也就有了标识性。

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人们就会知道该往哪去,怎么去,也就不会在地下空间中迷失自己,因而更多的人群愿意进入地下空间,也就提高了地下空间的活力度。

3.4设置三种形式的交通空间

在地下空间中,交通流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快速穿过型、游览消费型、停留交往型。三种不同形式的交通流在地下空间中汇聚。要增加地下空间的活力既要保证其聚集度,又要有顺畅的交通空间。该聚的地方聚,该散的地方散,才能有效地引导人流,增加地下空间活力。

在空间设计上,对交通通道的尺度、规模有具体要求,既要保证主要交通干道的通畅,又有合适的尺度,不至于过于冷清。同时可以在四周布置一些不规则的活动空间,人在其中穿行时,有空间的变化,增加人的兴奋程度,也增加了临街面积。在合适的地方布置供人停留和交往的活动空间。

3.5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融合

有效地把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结合起来是增加地下空间自然性的重要手段。地下的节点空间和地面空间的结合,会使该空间成为地下空间的亮点,阳光、清风、绿化等自然因素会由此引入到地下,在地下形成高潮空间,同时在地面上也是一种城市景观。

在空间设计上要把这种空间和地面上的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方便人流的引入和聚集。空间形式可以丰富多变,一般都能形成良好的景观。可以结合空间形象布置雕塑、水体等小品设施提升空间品质,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设置露天茶座、咖啡厅等业态,作为一个综合的休闲娱乐空间来处理。

参考文献

[1]周圆圆,李勇,尹元良.浅析中西方空间建造方式之因[J].山西建筑,2007,33(10):37-3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效益 篇8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1、我国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容量达到一定限度的饱和,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产生较大矛盾。高层建筑物过分集中使城市环境快速恶化,高架道路太过密集对城市景观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球表面可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随着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无法继续向上部扩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开发地下空间对于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的重要性。我国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地下空間,建造生产生活设施,如地铁、道路、多层广场等,不仅可节约大量土地,达到安全快速的目的,还有利于将车辆、行人、商业、管网、车库等组成高效地下系统。此外,利用压缩空气运行的地下邮政通道,不仅不占地面,而且有利于快速运输。二是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在城区拓宽道路代价昂贵,高架道路不仅影响城市景观,且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让人难以忍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发展高效率的地下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把宜放在地下的建设项目放到地下,可腾出土地,扩大城市容量,节约能源,从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改善地面建筑光照,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煤烟、排渣和噪音等污染,扩大绿化面积,有效地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此外,还能保护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总之,对城市进行地下开发,对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达到高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开发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地下空间的经济性体现在与同类地上空间的比较上,地下空间工程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在城市土地价格昂贵的地区或地段投资,比如城市中心区,比在地价低的地方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地段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建筑。从建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建筑的总成本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旧建筑的自身价值、旧建筑的拆除费用、建筑基础地的土地价值、新建筑的建设成本。尽管地下建筑单位造价是地面建筑的将近3倍,但因为地下建筑没有地面建筑的前三项费用,所以在经济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城市聚集度越高,地价就越高,旧建筑的价值也越大,其拆除费用相应地也越大,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价值就越明显,在靠近城市中心一定范围内,地面空间造价很高,此时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空间。二是地面的繁荣可以带动地下空间活动的发展。城市的繁华地段有着高能达性,具备便捷的交通和集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善设施。城市发展的“磁力效应”,暗示着其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也必定能够吸引各类投资者对该地段地下空间各项功能设施的开发,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能够使城市的整体使用价值高于传统的城市形式,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大大减少工作、居住、购物地点之间的通勤时间,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和减少了市政工程管理系统复杂的弊端;其次,城市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会得到加强,有利于缓解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再次,大大缩短了交通线和减少了运输量,节约城市能源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比如慕尼黑使用地铁以后,1970-1977年事故率下降77.60%,车祸率下降27.1%,死亡率下降40.7%;最后,提高城市防护能力。除人防工程外的地下空间设施,如地下街、地下车库等由于容量大、交通方便、出入口多等因素,对于平时防灾、战时防护非常有利。平战结合,其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第三,环境效应。一方面,将有污染的,不雅观的建筑,如高速铁路、能源储存库、废物处理厂、垃圾焚化炉等修建在地下,既能减少城市污染,又有益于美化城市环境。1970-1973年期间,德国慕尼黑的地铁交通才只建设了一部分的时候,相比未建设地铁交通前,这座城市空气中的CO2含量便下降了25%,H2CO3的浓度下降了35%,HN03的浓度下降了44%。另一方面,修建地下铁道和多功能地铁车站,建立地下仓库、工厂,把部分住宅、商业街、停车场转入地下,可以实现少占用甚至不占用地面空间,从而有更多的地表能够进行绿化建设或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举例及推广

举例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该站的布置主要为商业、公交以及地铁换乘客流服务。车站地下一层形成地下步行商业街,通过24个出入口把车站周边地下商业建筑连接起来,成为该地区地下商业网的联络枢纽。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运用了以中心区改造为目的,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依托,充分融合现有的地下设施的开发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新街口地区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强的、高质量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地铁建设前,新街口地区人流拥挤,车流拥堵,虽然有30-40万m2的地下空间,但布局凌乱、相互独立,并不利于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地铁的建设增加了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容量,改善了交通组织和区域的环境品质,通过规划调整,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依托地铁建设重新布局的新街口区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功能布局更趋合理、空间利用更加高效、设施齐备、环境宜人、形态有序、交通便捷、特色鲜明的城市与建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商业中心区。

4、地下空间最终一体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对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但能在不占用城市地面空间的情况下拓展城市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地下空间的独特优势改变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例如地铁网络的建成使得居民缩短了出行时间,减少了地面的交通拥堵,降低了大气污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地下化(如垃圾场、变电站、地下物流系统),地面上节省出的用地可以集中起来用于绿化,能够降低空气污染和减轻热岛效应,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又比如地下步行通道系统将人流引导到地下,联通了附近的商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集聚能力,地下空间的最终一体化,合理的布局方便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即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市政管线转入地下,不但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品质,而且提升了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有效节约资源,缓解城市拥堵,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小创业公司成功的五个要素有哪些下一篇:穿过一抹绿色聆听六月心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