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精选9篇)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 篇1
在非洲西北部的沿海国家摩洛哥,有一个填满不同深浅的蓝与白的老城舍夫沙万。在这里,你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探索充满西班牙风情的摩洛哥建筑,让身心沉醉于这一片纯净的蓝白之中……
One of Morocco’s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s, Chefchaouen is most known for its bluerinsed buildings and alleys, an old tradition leftover from the city’s Jewish population.
Chefchaouen was founded by Moorish exiles from Spain, in 1471, as a small fortress to fend off the attacks of invading Portuguese force in northern Morocco. After the Spanish Reconquista,the small mountain town became one of the largest Moriscos and Jews refuge sites, and during their stay they managed to leave their mark on it, one that makes the modern city so special.
The name Chefchaouen comes from“chauen”, which is Spanish for horns, and refers to the shape of the two mountains overlooking the settlement. But it’s not its strange name, the beautiful and unique handicrafts sold by local craftsman, or the delicious goat cheese that attracts the majority of tourists to Chefchaouen; it’s the blue-painted houses and buildings of the city, a tradition inherited from the former Jewish inhabitants, who considered blue to symbolize the sky and heaven.
While the Jewish population of Chefchoauen isn’t as numerous as it once was, practically everyone in the city still follows this old tradition and frequently renew the paint job on their homes.
参考译文:
舍夫沙万是摩洛哥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最著名的是它涂刷成蓝色的建筑和大街小巷。这是这个城市的犹太人保留下来的一个传统。
舍夫沙万是由自西班牙流亡而来的摩尔人于1471年所建,作为抵挡葡萄牙军队在摩洛哥北部入侵的一个小要塞。在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后,这个小山城成为了最大的莫里斯科人和犹太人避难点之一。在停留期间,他们设法在此留下他们的印记,而此印记使得这个现代城市是如此特别。
舍夫沙万这个名字来源于西班牙语“chauen”,意思是“喇叭”,指的是俯瞰这块拓居地的两座山的形状。然而吸引大多数游客来舍夫沙万的原因不是它奇怪的名字、当地手艺人做的美丽且独特的手工艺品,抑或美味的山羊奶酪,而是城市中刷成蓝色的房子和其他建筑。这是从以前的犹太居民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个传统,他们认为蓝色象征着天空和天堂。
虽然现在舍夫沙万的犹太人口不如以前那么多,但几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依然遵循这个古老的传统,时常重新涂刷他们的家。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 篇2
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籍的建立
随着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开发,传统的二维地籍已难以满足地籍管理在三维方向上的扩展,迫切需要利用三维地籍对地下空间进行数据管理和空间确权.本文基于地下空间开发中各类地物的空间特征,首先从三维自然特性与法律特性两个方面建立了三维地籍的概念,并进而阐述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以及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一体化数据管理方法.
作 者:刘敏 黄铎 LIU Min HUANG Duo 作者单位:刘敏,LIU Min(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黄铎,HUANG Duo(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0)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7 32(5)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地下空间 三维地籍 数据模型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 篇3
川流不息的人群、高耸入云的大厦、霓虹闪耀的夜景……这些都是城市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可是,在灯火灿烂的现代城市地下,是被我们忽视的巨大空间。本文选取地狱、地下铁、地下商业街三个意象来探究人类审美在城市地下空间的旅程。
一、冥府、地狱与死亡意识
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来自于外界。因此,人臣服于自然,生活在对自然的想象和崇拜之中,对于空间的懵懂感知和神话虚构也是这个阶段人类的思维特质。关于冥府或者地狱的构想是人类童年诗性智慧的体现,建构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然朴素的精神联系,反映着属于地下的原始感觉,孕育着对于地下空间想要接近却又惧怕躲避的复杂情感。
《希腊神话故事》中奥德修斯从海上来到世界的尽头阴间。地狱由冥王哈得斯和冥后柏耳塞福涅掌管。地狱的入口是两条令人恐惧的黑河,到处是死去的幽灵,他们成群结队,呻吟和飘荡,早已忘却了前尘往事。悲惨死去的灵魂依然怨怒未平并耿耿于怀。幽灵埃尔朋诺尔恳求奥德修斯把他安葬;因思儿心切而死去的母亲向奥德修斯哭诉了十年的思儿之情;英雄阿喀琉斯也在抱怨“宁愿在人间当奴仆,也不愿在阴间当君王”。在这种死亡意识控制下的对死亡的抗拒,促使着人类对求生的渴望和企求。
能够意识到人必有一死是人和动物本质的区别之一。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人死后即灵肉分离,人的灵魂化为鬼积聚在与人间(阳间)相对的阴间。鬼,《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鬼”、“归”谐音同义,意味着归家和回归。人死后肉体必须回归于生养他的大地,在地下孕育新生和复活。因此,在大量发掘出的墓葬的尸体上都有红色的矿石之类代表血液的东西,希望以此带来生命的复活。鬼所寄居的地下,成为了生命起源的象征,母亲和生命归宿的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鬼的概念也逐渐具有了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甚至也为宗教所吸收利用,“阴曹地府”更是成为了佛家构设的一个幽冥世界。在阴间有主持正义公正的阎罗王对灵魂生前的善恶进行审判和奖惩,是对人盖棺定论的公正的末日大审判和大清算。中国的阎王、印度的阎摩、罗马神话中的普路同、埃及神话中的俄西里斯和希腊神话中的哈得斯等逐渐成为死亡崇拜的对象。在一个“万物有灵”的生存语境中,这种意识和信仰成为一种无形的、莫名的、无法捕捉的力量在人们心中普遍传递和散播,引导着现世人生的行为和功业。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在人本身的生死问题上,人生存在一种蒙昧的神话解释下,屈服和顺从于未知力量对自己的主宰。
二、地下铁与科技理性
与蒙昧时代相比,经历过启蒙的人类逐渐走出自然崇拜,走出混沌迷茫的神话生存,开始用科学和理性给世界祛魅。现代城市就是人类创造力的最佳体现。有限的空间和无限扩大的生存压力促使城市本身向上和向下垂直化发展。城市地下铁的出现恰恰见证着人的聪明才智和它的创造者的喜怒哀乐。
地铁带来了速度,也带来了迷失和困惑。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有一首小诗《地铁车站》:“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s;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在人潮涌动的车站,脸庞的若隐若现,匆匆忙忙的脚步,还有那种独属于大城市的拥挤和冷漠,更多的人在这里相遇和擦肩,但无情的际遇也雕刻了一张张漠然无表情、对生活没有思考、追赶时间的脸庞。人生的旅途就伴随着城市的地铁在飞速地一站又一站奔驰。每个人既是地铁的乘客,也是匆匆人生的过客。梦幻般的地铁带领我们穿梭在黑暗和光明之中,穿梭在人群的来去匆匆和拥挤等待之中。人是被“规训”的,受制于时间、秩序和理性,身陷人群却又无比孤寂,是现代性给个体人生最沉重的礼物。现代化的城市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速度、理性、科技、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时,也是被孤立的个人作为社会的原子离开群体的迷失,是个人在钢铁般的城市中家园感的丧失,是个人情感在欲望都市中的流浪和放逐。选择的无助,孤独的人生,冰冷的情感,个人只有迷醉在现代性魅影中,才能掩盖住在城市宏大叙事的大幕下,一个普通人的审美诉求被无情忽略和消弭的悲剧。最终,地下铁成为人生的一个伤心地。
速度是地铁的功能性强项,代表着技术现代性的卓越成就。但它也暗生了一种想象,一种逐渐疏离它本身冷漠的金属感形象的、更加感性的软性形象,一个关于都市爱情和浪漫情愫的符号。几米的漫画《地下铁》就刮起了这样一阵地铁浪漫风。“我们总在地下铁匆匆相遇,又擦身而过……谁会在地下铁的出口等我”?陈百强的流行歌曲《几分钟的约会》“地下铁碰着她,好比心中女神进入梦,地下铁再遇她,沉默对望车厢中,地下铁里面每日相见,愉快心里送……”,描述了短暂几分钟的美丽相逢,点亮一段旅程,留下一点诱惑,也美化了一段枯燥的人生。
地下铁的流动性,带来的是现代性的流动,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可能性,是对自我和环境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是建构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可能性。
三、地下商业街与消费欲望
如果与地铁相对应的是“工作者”的意象,一个无闲暇的工作至上主义者,那么现代休闲城市的一个标志则是时尚商业大道或者步行街上的游荡者。19世纪波德莱尔、本雅明、齐美尔等人眼中的闲逛者如今也出现在许多城市中。最初连接交通的步行街现在已经成为灯光熠熠,不分夜昼的娱乐城。
地下街是有情调的。吉普赛人有这样一首歌谣:“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肉体是用来享乐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心灵是用来歌唱的”。消解了时间,忘却了现实的地下商业街的确是一个充满着迷幻氛围的乐园,时间的支离破碎和空间的若有若无,营造了可以放纵的机会。娱乐、闲暇,还有更雅致的名词“休闲”都是地下街的关键词,也是游荡者们的行为状态,尽情享受“kill time”的乐趣。
情调有时候让人觉得矫情,矫情背后却是躲也躲不掉的金钱的诱惑和经济的气息。在一个消费主义进驻的空间,在一个空间为资本所改造和主宰的情境下,尽情地徘徊,忘情地流连,疯狂地抢购,购买——消耗——再购买——再消耗的机械循环,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物质围绕着你,刺激着你的视觉和感官,勾引着你占有的欲望,脆弱的内心和本性臣服于此,我想这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偶尔消费、情绪消费,无声无息占据你的大脑,成为你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史无前例地高度一致,被消费社会丰富的商品“体制化”了。在这个乐园,我们已经养成的刻板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语言表达与判断,早已经丧失了感受自己真正需要的能力,在已被提供的、普遍认可的,被某些专业机构认定为“优质”“高尚”的商品中充实自己,重复自己,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合格又稳妥的幸福生活。随波逐流的生活和个人最被认可。以车代步,以脑(电脑)代脑(思考),被各种先进的电器环绕,看似解放了自己,却让我们离不了电,离不了机器,甚至被它们主宰。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消费在为我们的需求赋值。社会交往中的“我-你”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变成了人和物的关系。想起无声电影表演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的呆板,我们忍俊不禁,可我们嘲笑的却是我们自己,我们鄙夷的正是自己的笨拙、呆滞、荒诞、愚蠢和木偶般的人生。
海因里希·布莱斯特曾把最为纯粹地显现优雅的权利和能力给予没有意识、无知无觉的木偶和有无限的意识、全知全能的神。而现在的社会表面上人是神,是无所不能的,是自己和万物的主宰,而事实上,在消费的环绕中,人是缺乏生命力、主宰力、创造力的木偶,是伯格森所描绘的那种“相似于物”的滑稽和机械,是一种“玩具的效果”。木偶般的人生恰恰就是我们当代平面化、零深度的生活状况的写照,舒适而程式化的生活正成为常态,一场出场愉快却愈久愈索然的“口香糖人生”正在被无数人追捧。这将是文化和人生的双重失落。
游荡,恰恰印证着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寂寞”。随意参与加入的自由,一种没有目的的浏览和消费,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游戏的魅惑和挑衅,每个人都能很快投入游戏的状态,随后就是无以遏制的空虚和无聊。我们什么也不缺,却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感到生命的迷失和没有着落。寻找一个家,一种家园感,成为个体人生对抗精神孤独最迫切的愿望。家园感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对母亲、对童年、对生命最朴实的形式和内容的一种深切的怀念,怀念的是没有污染的单纯和自然,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博大宽容的温暖和爱。这种家园感存在于潜意识,而目前我们所热衷的东西恰恰毁掉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主体意识和感受温暖与爱的敏感。我们必须有一种审美的静观来摆脱这种感官刺激的麻木,重新回到自由的精神状态;我们必须有一个审美的标准来摆脱种种诱惑,重新找回内心的安宁;我们必须有一种审美的追求,让我们远离乐此不疲的游戏和媚俗,走向真正的美善统一;我们必须有一种审美精神的超越,来摆脱零度和无头脑的生活状态,走向观察与思考,选择与充实。审美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经济型社会应该秉持它应有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应该具有“解放人的性质”,应该引导着人们在积极的审美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走向“自由和无限”,走向纯粹的、澄澈的、无待的人生,应该给予人们与当代物质文明的发达和丰富相匹配的精神享受。
黑暗的未知代表着人对有限生命和有限智能的担忧和无奈,对黑暗的挣扎代表着求生的本能和探索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人从自然的崇拜逐渐变为被科技和文明充实了大脑的大写的人。步入现代社会,无所不能的科技带来了现代性,人变得无所畏惧。然而人类的情感却面临着科技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尖锐冲突,面临着与时间赛跑、受空间压迫的困境。人类在科技时代成为彻彻底底的“劳动者”和“工作者”。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满足于物质的充盈和富足,然而却生活在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我消费,我存在,我成功,我快乐”的理念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现实悖论之中。
乐享人生,需要的是摆脱迷信与迷狂,摆脱压迫与勉强,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和闲暇,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向审美生活,走向人类的精神家园。
摘要:地下, 既是一个物质空间, 也是一个精神领域。古老的地狱传说代表着人类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 幽暗的洞穴有着和人类命运相似的扑朔迷离;科技城市的地下铁, 急速而来, 呼啸而去, 但也孕育了现代人感伤、陌生、孤寂的情愫;乐园般的下沉式地下街和商业广场, 提供了消费的循环、游戏的沉醉。游走于神话思维、科技思维、消费思维中的我们, 从理性和情感上都无可避免地要走向一种“空间美学”, 一种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处方式, 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享有自由平等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德]施瓦布著.刘超之、艾英译.希腊神话故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
[2]潘国灵.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胡吉省.死亡意识与神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大城市的梦想遥不可及杂文随笔 篇4
有多少人记得但是已经不会再努力了?
我真心祝福那些还在梦想路上坚持的朋友,你们都是值得骄傲的。
今天大学的闺蜜来找我聊天,我约了她晚上7点微信语音。
晚上6点多的时候,她说已经回到了宿舍,我打开了语音。
她说,我们好久没聊天了。
我说,对啊,我都做无业游民一段时间了,闲得很呢。
她说,怎么就辞职了?
我说,做得不开心,不是自己想做的,就辞职了。我觉得这几个月是我最开心最充实的,一切都挺好,除了没有钱,哈哈。
她说,我要有你这么洒脱就好了。
我说,你也可以的,对了,你咋啦?
她说,我男朋友他最近和我提了结婚的事。
我说,怎么,你不想?
她说,如果现在结婚的话,我只能和他回老家,但是你也知道我一直想去深圳。去学习,做一个游戏设计师。
我说,他不愿意来深圳吗?
她说,他也是想去深圳的,他一直想开一家摄影店,他觉得开店的话,在老家有一定人脉,成本也比较低,钱砸下去能看到回报。但如果在深圳钱砸下去,可能就没了。
我说,那他怎么能保证在老家一定能成?
她说,他也不能保证,只是觉得机率比较大吧。因为他最近和他父母说了想娶我,但是觉得自己现在经济条件不行,他爸说帮他在老家交首付,给他买辆车,让他结婚。所以他觉得起码在老家他可以有车有房,这样我家里人才会答应我嫁给他。如果在深圳失败了,那他就没有经济基础可以娶我。
我说,那他现在娶你难道靠的就是自己的经济基础了吗?你自己怎么想?
她说,我觉得很突然,而且和我以后的规划差太远了。但是两个人又有感情,也离不开。他觉得我比他大两岁,我家里人会催我结婚,如果他自己一个人的话,是可以去深圳闯的,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就是一个家庭的事,他不敢冒险。
我说,我觉得他就是把你当作借口,你想去,他也想去,为什么一定要回老家。他就是怕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恐惧在作祟,自卑在助长。
你去和他好好谈谈吧,在大城市梦想看起来遥不可及,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来?虽然说这座城并不能给到所有人想要的东西,但是起码一开始它给了我一个念想,我能看见光,我现在还在深圳,我不想让自己遗憾。我可能以后不会在这座城,但我庆幸我来了,它给我了一个体验,一份经历,相比那些连来的不敢来的人,我想我是勇敢的。
不能说来大城市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喜欢家乡的生活,留在家乡是你想要的,那我祝福你,你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也在努力地达到。但是如果你觉得在家乡缺少点什么,对大城市总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心,为什么不行动?大城市不是怪物,不会吃人,会吃人的是你内心的恐惧而已。
我向窗外望去,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喜爱的。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 篇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地下空间已成为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现有的地下空间资源, 科学、安全、高效地开发地下空间以及建立良好的地下交通空间环境, 建设者更加要改变建设地下交通空间的设计思路, 让地下交通空间建设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华丽转身。
2 地下交通空间的现状和问题
欧洲国家地下交通空间建设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功能丰富, 空间的布置也注重人性化。城市建设把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转入地下, 地面实行步行化或做街心花园、绿化广场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 缓解了城市交通矛盾, 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日本地下街已从早期简单的地下通道两侧布置商店演变成了包括多种城市功能, 有交通、商业及其他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1]。除此之外, 日本还非常重视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 并且, 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可以和城市地面环境媲美。
在这一进程中, 我国沿海城市借鉴了国外大城市发展的经验, 在地下交通空间建设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北京西单地下综合商业中心、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街和最近建成的北京奥运地铁支线。但是, 我国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中, 地下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开发仍然存在着问题, 明显地存在地下交通空间黑暗、杂乱、给人不安全感;空间内部环境相对缺乏对人的关怀;地上与地下交通空间缺乏联系性, 没有形成完整系统, 降低了其城市作用;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当地文化的脱节;特别是一些西部城市的地下交通空间尤其存在这样的问题。
3 地下交通空间开发的华丽转身
当地下交通空间作为未来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空间环境之一, 我们的地下交通空间的建设者就应该打破以往的单一的模式, 让地下交通空间在未来的建设中来一个华丽转身;让身处地下交通空间的人们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 也能有视觉上、精神上美的享受;让恐惧、不安、脏乱这些代名词远离地下交通空间。
3.1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当地文化结合
北京政府为保证在奥运期间的地面绿化率和交通顺畅, 特别为奥运会开设了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地铁支线, 它把巨大的交通人流放到地下空间里, 提高了奥运中轴线的整体环境。支线共设四车站, 每个站内设计都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例如, 森林公园站和奥林匹克中心站分别用了森林和运动主题;奥林匹克公园站站内也实现了与商业的零距离衔接。奥运支线的起点站北土城站紧邻元大都土城墙遗址, 青花瓷便自然成了该站的设计主题。奥运地铁支线在不同的地铁站体现不同地段的城市面貌, 起到了合理区分不同线路的作用, 同时呼应了北京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的主题。
莫斯科地铁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车站的内部装饰, 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大厅内到处充满了当地的民族风情, 各种浮雕与别致的灯饰, 堪与富丽堂皇的宫殿媲美。同时, 地铁内还以当地名人、历史事件作为建造的主题。显而易见, 莫斯科地铁站的文化环境也是城市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体现了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3.2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视觉、听觉艺术结合
在美国有一条名为“Jack Conn”的地下步行隧道, 它和桥梁系统连接了俄克拉何马市中心的23座建筑。隧道最初形成时间是1972到1984年, 随着时间的逝去, 年久失修的地下空间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活动要求。于是, 俄克拉何马政府决定重新改善这里的环境质量和公共形象, 以吸引更多的人流, 缓解城市上空的拥挤。
“Jack Conn”的地下步行隧道内部设计结合音乐, 彩灯和历史主题展厅, 并利用色彩作为导视系统, 使得整个地下空间充满了视觉感、韵律感和教育性。此设计荣获芝加哥雅典娜博物馆2008年美国建筑奖。
3.3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景观艺术结合
日本国土狭小, 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积极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是日本城市风貌再开发的另一个特点。大阪的长掘地下街商业街内很注重光的引入;其次, 内部集美食城、服装城、时尚城和若干不同主题的休闲广场, 如观月广场、瀑布广场、艺术画廊等[2]。长掘地下街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的艺术化造景和采光玻璃顶上流淌不息的“河水”。设计师通过高明的手段告诉人们这里历史上的长掘河虽已消逝, 但记忆却是真实而新鲜的。人们走在地下街里, 环境怡人, 使人不易感到疲劳。
3.4 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与绿化生态结合
20世纪80年代,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使广场的地上、地下空间得到了协调发展。地下商业街与地下过街道、地铁站直接相连, 其内部采用下沉广场和采光中庭的设计方式消除地下商业街的压抑, 恐惧感。商业街顶部的空间被设计成了露天休息广场, 里面种植了大量的绿化。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 地下空间既缓解了城市地面的压力, 也创造了舒适宜人的环境。上海人民广场是上海市中心地区唯一的城市绿地休息广场。这种良好的购物环境, 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休闲、购物, 这里已经成为上海市内最受市民欢迎的公共活动场所。来此购物的市民进出方便、舒适, 客源十分踊跃。
4 重庆在地下交通空间设计中的探索
作为西部城市的重庆在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上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转变, 除了实现轨道交通“九线一环”的建设目标外。10条轨道线路将遵循“一线一主题”原则, 换句话说就是每条线路都打造出一个有突出主题的文化风景线。例如, 1号线展现人文风情, 2号线感受巴渝文化, 3号线讲述寻常百姓, 4号线体现友好城市, 5号线品味印象重庆, 6号线畅游巴山渝水, 7号线演绎群英浩萃, 8号线体现古镇映辉, 9号线展现民间文化, 环线:重庆记忆。设计者将这些文化主题合在一起就能呈现完整的重庆印象。同时, 地下交通站内的文化设施建设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壁画、浮雕, 还有整个站内的涂鸦, 这些手法成功地将时尚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建设打破了地下交通空间以往总是给人黑暗、阴冷、单调、不安全的印象。地下交通空间建设也不再是简单的地面空间的补充, 还扮演了城市历史文化展现、传播的角色。
5 结束语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3]。”由于城市的高速发展, 城市建设“向地下索取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希望设计师在政府的引导下, 着重在设计中处理好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的环境关系, 让未来的城市地下交通空间开发来一次华丽的转身。使其在功能上、视觉上和心理上形成有机的联系, 这样才能保证地下交通空间的城市景观质量。
摘要:随着地下空间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不可缺少的空间, 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更加要探索出全新、完善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举例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方案,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地下交通空间,开发,转变
参考文献
[1]束昱.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处理 篇6
关键词:地下空间,空气环境,物理环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 由此产生的“城市综合症”也越来越严重, 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逐渐被重视, 有效地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事实证明, 城市地下空间在交通系统、市政设施、物资贮藏、防空防灾、金融商业等多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心理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下空间环境不同于地面环境, 它是个没有通风、采光等自然气象条件的人工环境。因此地下空间环境的设计是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应立足于人性化角度, 充分考虑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各种因素, 处理好适宜的物理环境, 尽可能缩小地上地下环境的差异, 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
1 空气环境
人体通过呼吸和皮肤来感知一个空间的空气环境, 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地下空间无法像地上空间那样通过门窗进行通风换气, 因而空气中的细菌、粉尘等有害物质会很多, 空气污染会很严重。这些会对人体心理和生理造成负面影响。
要想改善地下空间的空气微环境, 气流组织和空气质量控制两方面很重要。
1. 1 气流组织
气流组织是暖通空调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气流组织能使最小的通风量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使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更满足人的舒适感要求。气流组织是否合理, 不仅影响到空调效果, 也影响到空调能耗量。
一般室内气流组织的方式多用混合式通风方式, 通过空调机械将处理过的清洁空气送入地下空间, 使之与原有的室内空气混合, 稀释室内污染空气, 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至许可标准。这种通风方式效率较低, 基本在50% ~ 70% 。
另外一种气流组织的方式是“置换通风”方式, 这种方式不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浓度, 而是用处理好的清洁空气置换原有的污染空气, 把污染物排除出去。对地下空间而言, 组织气流的结果不是稀释以后的污染空气, 而是处理完全的清洁空气, 因此这种通风方式效率更高, 可以达到100% , 且其效果更好。
1. 2 空气质量控制
目前世界各地在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控制方面侧重不同。日本建筑管理法规认为诸如粉尘、微生物、有害气体等是造成地下空间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而英美各国则认为潮气、CO2、甲醛、香烟烟雾、灰尘粒子 ( 包括纤维) 、微生物等是地下空间空气质量差的影响因素。另外, 很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 地下空间中的建筑围护材料、暖通空调设备等均会影响其空气质量。很多情况下空气处理设备本身就是空气污染物的存留地, 是污染物的接收器和静止发散源。我国在这方面现行的规范和标准还不够完善。因而制定合理、完善、配套的地下空间空气质量标准, , 同同时时能能够够提提出简单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手段, 才是保证地下空间空气质量良好的根本。
2 热湿环境
由于外界气温变化对其影响幅度不大, 加之地下建筑本身散热较少, 地下空间容易形成较高的温湿度环境, 相对湿度一般在75% 以上。湿度过大会使人体散热困难、闷热不适、血管扩张, 同时导致霉菌增多, 引发过敏性和非过敏性疾病, 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霉菌增长还会导致建筑物表面的腐蚀和破坏, 影响设备正常使用。因此研究和控制地下空间的温湿度十分必要和重要。首先, 在进行地下建筑设计时应做好防潮工作, 从源头上减缓空间湿度的上升, 减少维护设备的数量和能耗。这也是控制地下空间湿度的首要方法。另外, 温度控制一般通过通风和空调设备来进行, 小面积地下空间鼓励采取自然通风的方法, 长距离、大面积的地下空间则要采取机械通风的方法。除此之外, 因地制宜地采取独立除湿技术也是改善地下空气热湿环境的有效途径, 常用方法有固体吸附除湿、液体吸湿、加压冷却除湿等。
3 光环境
光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产生重要影响。在自然光不能完全到达的地下空间, 人工照明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有合理的设计标准和照明设备。在人工照明的同时尽可能将自然光引入地下, 这不但能实现地上地下光环境的自然流通, 节约采光能耗, 同时能增加空间的开敞感, 在视觉心理上减少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心理障碍。这里只讨论引入自然光线的一些手法。
3. 1 地下出入口
如果人们从地上突然深入地下, 人眼适应不了太过迅速的光线变化, 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是把入口门厅放在地面上, 这不仅能突显入口, 而且能保证入口有充足的光线, 使人们进入地下时视觉上的变化不会很突然。另一种方法是设置下沉式广场, 这可以削弱地上地下的光线亮差和空间差异感。例如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就是一个下沉式广场, 使人们水平地进入地下展厅。这两种方法对于光线变化处理效果都很不错, 也已成为目前地下公共建筑入口处理的普遍方法。
3. 2 地下空间内部
半地下室可以在高出地面部分的外墙上设置侧高窗, 或沿地下室外墙开设采光井。上部无建筑覆盖的地下室可以设置天井、天窗, 如果地面是倾斜时, 更可以通过斜窗增加采光量。大型多层地下建筑, 可以设置直通地面的中庭空间, 既起到接受阳光和通道的作用, 又可以在中庭内设置花草树木、山石水体等建筑小品, 形成生机勃勃的地下立体花园。中庭设计是改善大型、大深度地下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
4 地下色彩及景观环境
地下空间往往给人阴冷和狭小的感觉, 这是因为地下空间环境比较单调, 不像地面环境那么丰富多彩、气氛热烈。在设计中要改善这一状况, 就要尽量避免灰暗色调的使用, 采用给人亲切感的暖色调, 使得整个氛围感觉起来比较温暖、安全。例如大都市地铁站内常采用的地铁通道与商业街结合的做法, 色彩缤纷的海报、广告, 灯光明亮的商业店铺, 这些既增加了整条街道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又提高了空间质感功能性。
在地下空间中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要兼顾美学和生态性, 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地上自然因素引入地下, 利用植物、山石水体等要素, 塑造亲和自然的室内景观。例如地下商业街可以设计主题不同的广场作为标志, 提高地下空间的艺术性。
5 空间标识环境
地下空间具有封闭性、自然导向物缺失、可识别性差等负面特征, 人在地下空间时会产生幽闭恐惧症等不良心理感受, 因此也更加依赖标识环境的导向作用。
地下空间标识系统分为地图指示标识、方向诱导标识、场所指示标识及限制指示标识几类, 强调的是通过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和触觉感官等多感官感知。因此设计时应基于多感官、人性化的原则, 使其具有醒目、规范、连续、简单便利、内容明确等特征, 同时满足无障碍需求。
例如基于场所定位的场所指示标识, 除了常用的固定指示牌或用某种景观作为位置确认的参照外, 一些大规模的复杂地下综合体, 可以设置智能内部显示系统, 让人通过声音和影像, 了解外部环境即白天、夜晚、天气情况等, 这不但能起到场所定位的功能, 还有助于消除人们心理的压抑感。
再如基于空间分布的地图指示标识和基于交通需求的方向诱导标识可以综合设计, 使用纸质地图、悬挂式站点及线路提示等常规做法同时可设置电子地图、GPS定位等智能系统, 让人们可以轻松定位、寻路并找到目的地, 为大家做可靠的引导。
总之, 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标识环境可以周到细致的体现人文关怀、使使用者感到方便与安全, 给其留下美好印象。
6 结语
在营造地下空间环境时, 应当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同时将城市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文化历史等元素列入考虑范畴, 正确把握环境特征, 营造良好氛围, 使地下空间环境更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创造地上空间环境和地下空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周凌.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3]王欣一.南昌地铁一号线的地下空间形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3.
[4]陈立道, 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 篇7
1 设计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 城市地下管线也随之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下管线分属不同行业, 每个单位各自为政, 各行其事, 缺乏统一管理, 信息互联互通程度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 泉州市开展了城建基础设施地下管线探测工程, 对市区地下管线进行一次普查, 为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因泉州旧城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逐段、逐块实施, 再加上目前泉州主城区几次行政区划调整留下的历史“欠账”, 城市规划中对地下管线的管理经验不足, 走过很多回头路。泉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施工损坏地下管线造成的水电、燃气和通信中断事故频发, 路面随意“开膛破肚”现象严重, 排水管道阻塞导致的城市“内涝”成为政府、市民心中难以消除的“隐痛”, 进一步提高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成为日益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与城市现代化管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 对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2009年3月国家测绘局全面展开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发布了《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三项测绘行业标准, 并把公共服务体系确定为国家地理空间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 要求地理信息资源工作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 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住建部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1年2月1日开始施行) 中, 要求城市建立的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提供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实现基于浏览器的地理空间数据查询、显示、分析”的功能[1]。
泉州市建设“数字泉州”、“智能泉州”的需要。根据《泉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 (2011年5月26日发布) , 今后泉州城市管理中要逐步提高“数字化”水平, 实现“城市管理事件、部件普查及地理编码”, “整合共享全市基础电子地图、遥感影像、视频监控系统、规划信息、法人基本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执法信息, 为城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网络互联提供数据交换接口, 为管理、监督、执行提供基础信息支持[2]”。《“十二五”“智能泉州”建设专项规划》 (2011年8月28日发布) 提出泉州市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为泉州市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3]。
泉州市城市化、城镇化将继续深入发展, 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年) 》, 泉州市规划市域面积将达11000km2, 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约980km2。城市化的持续推进要求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2 Web GIS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上的技术优势
Web GIS (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 是利用互联网来扩展和提升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一种新技术, 是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Web GIS使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所需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和图形图像信息, 并根据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进行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处理和应用分析”[4]。
2.1 集约建设, 整合共享, 服务“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设
Web GIS技术拥有基于统一标准规范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 能够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和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信息孤岛”的局面, 充分发挥市政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的规模效益, 支持“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建设与应用。
2.2 易于客户化, 便于为政府部门、专业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基于Web GIS的管理系统突出服务性, 实现了GIS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使用户可以在城市任何位置随时随意访问网络, 使用Web浏览器执行基本的GIS功能。这意味着任何一家管线建设 (使用) 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甚至可以在工地通过移动客户端查询、分析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信息, 制订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 并及时向管理系统提交完工后最新的动态管线信息。本系统客户化的特点还能够使GIS进入百姓生活——获得认证的市民在家中就能通过网络了解所在社区和上班途中的地下管线施工情况及地面交通状况。
2.3 良好的协同性, 能够推动地下管线管理由线路管理向辅助决策的方向发展
本系统执行相关国家标准, 不但投资少、效益高, 而且将信息收集、任务处理、结果反馈等环节相关联, 实现使用单位、管理部门、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等之间的日常工作和相关信息协调一致,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地下管线管理水平, 还能够为城市减灾防灾提供决策支持。
2.4 先进的Web GIS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网格化
凭借信息技术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革命和创新的趋势。本系统利用先进的网格数据技术, 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将泉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若干多边形区域 (面积约为10000m2) 作为城市地下管线监管的基本管理单元, 为城市实现管理网格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3 基于Web GIS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建构
3.1 设计理念
基于Web GIS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以Web服务为主体, 以GIS技术为支持, 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为依据, 以空间技术和属性数据为基础, 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开发、查询、服务为一体, 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高级程序语言, 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动态管理和信息应用为目标, 突出系统的空间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服务化, 最大化地满足城市建设和管理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2 系统运行环境
3.2.1 服务器运行环境
中文Windows NT Server4.0
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4.0
Microsoft SQL Sever2012
ODBC3.8
3.2.2 客户机端运行环境
中文Windows 98 (或更高版本) 或中文Windows NT Server4.0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3.0 (或更高版本)
3.3 功能设计
系统以SQL Sever数据库作为后台支持, 管线信息与城市1:20000数字地图、中心城区1:500数字地图结合, 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易操作的特点。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见图1所示。
3.3.1 地下管线数据库
按管线传输或排放物质的不同性质, 城市地下管线可以分为八大类型, 本系统的地下管线数据库也据此分为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其他八个子库, 每个子库包括七个数据层:管井、管线、小室、管线辅助线、小室辅助线、管井标注、小室标注[5]。
3.3.2 交换管理系统
(1) 信息采集
为了保证地下管线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系统在依托内业方法和外业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采集、整合全面、及时的管网信息, 并通过客户服务系统实现数据库的同步更新。
(2) 数据交换管理
数据交换管理功能主要能够实现目录与元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二维矢量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的相互交换。
(3) 运行维护
运行维护功能能够实现角色管理、服务配置、数据更新等目标。
(4)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功能应以保证本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为目标, 完成日志管理、数据备份、安全预警、应急处置等任务。
3.3.3 客户服务系统
客户服务系统就是通过建立的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各种地下管线信息服务, 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管理、生产、生活需求。
(1) 认证
认证服务功能能够通过认证接口对客户身份及其授权资格进行验证, 确认服务对象。
(2) 查询
查询服务能够为客户提供地图浏览、信息搜索、空间分析等实时、在线的服务。
(3) 元数据
元数据服务功能能够提供元数据注册, 实现元数据查询、下载、编辑, 为客户提供原始、完整、准确的数据。
(4) 二维地图应用
二维地图应用功能能够实现管网分层显示、地图量算等, 并可有效地展示地下管网以及地面交通路线状况。
(5) 三维地图应用
借助三维地图应用功能可以实现在一个彩色、直观的三维管线内部漫游, 清晰的查看管线内部状况。
(6) 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功能能够实现良好的地址描述、地址查询、地址匹配, 通过正向和反向的服务方式进行专题数据的空间定位。
(7) 数据接口
数据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分布式的数据接口服务, 让用户十分便捷地从各个应用系统接收应用数据和空间数据。
(8) 服务订制
服务订制功能能够通过在线形式满足各种用户提出的多种个性化、订单式的申请。
(9) 数据发布
数据发布功能是“通过提供专题数据的发布服务功能, 以支持相关部门将自身可共享的信息按照规定的形式在门户网站上发布为共享数据”[5]。
(10) 二次开发
二次开发功能能够支持在本系统已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功能, 以满足用户的发展性需求。
4 结束语
Web GIS软件技术日益成熟, 是当今GIS发展的热点, 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Web GIS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可以由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牵头, 以城建档案馆为业务依托, 协调各类地下管线建设和使用单位, 对一个城市所有地下管线信息进行协同管理, 改变以往行业 (单位) 间信息割裂的局面, 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提供地下管网信息服务, 保障城市安全和繁荣发展, 提供决策依据, 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维护城市形象, 建设“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2]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fjqz.gov.cn.
[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智能泉州”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fjqz.gov.cn.
[4]刘南, 刘仁义.Web GIS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浅析双层城市地下道路的交通组织 篇8
一、双层城市地下道路的分类
按照施工法可分为:明挖法双层地下道路和盾构法双层地下道路。由于盾构法施工在工作井两侧一般设置明挖段,因此这两者往往在同一工程同时出现。
盾构法双层地下道路根据规模又可分为:单管双层地下道路和双管双层地下道路。主要根据交通预测分析研究得出的地下道路总的车道规模来确定具体采用哪一类形式。由于接线道路的容量、工作井的尺寸等因素,一般一条隧道的盾构管数不大于两管。
二、双层地下道路的交通组织
双层地下道路的平面展线。双层地下道路线形在盾构区段内上、下层车道完全重合,在盾构工作井外的暗埋段内,上、下层车道在平面上逐步展线错开,经暗埋段的展线过渡后即可进行上下层完全分离,这是与单层地道最大的差异。展线方式主要有“燕尾型”和“鱼叉型”二种方案。二种方案在盾构区段内线路平纵线形完全一致,主要差异是盾构工作井外暗埋段的展线方式不同。
1.燕尾型方案
将两条盾构的东线下层和西线上层的车道中心线作为主线控制,中间留出适当线间距,可布置另外两条中心线的交错展线,即自盾构工作井开始,隧道的东线上层和西线下层两条线向内侧错位展线,两条线路在平面上类似燕尾般地交织对穿后再分开,在暗埋段一定的范围内调至控制中心线的内侧,实现上下层车道的完全分离,称之为燕尾型展线方案(见图1)。
该方案,同一隧管内上、下层车辆行驶方向不同,即二条隧管中所有的上层车道行驶方向均为同一方向,所有的下层车道行驶方向均为相反,同向的车辆均将在同一处接地。
2.鱼叉型方案
从盾构工作井开始,隧道上层车道逐渐向外侧展开,并在一定范围内展至下层车道的外侧,实现上下层车道在平面上的分离,称之为鱼叉型展线方案(见图2)。
该方式,同一隧管内车辆行驶方向上、下层同向,东线隧道的上、下层车道行驶方向均为浦东—浦西,西线隧道的上、下层车道均为浦西—浦东,同向的峒口、接地点位置均有前后两个,分为上层出口和下层出口。
燕尾型展线和鱼叉型展线的隧道上、下层接地点和峒口位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展线方案与主线出入口的交通组织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3.特点和区别
燕尾型方案能够均衡交通流量,充分利用隧道的上、下层车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交通功能,方便司机的辨别使用,且主线出入口易于交通组织,交通功能优势较明显。因此,上中路、军工路盾构法越江隧道均推荐采用燕尾型展线方案。
鱼叉型展线虽然在交通功能与交通组织上有一定缺陷,但鱼叉型展线投资较省,且结构施工难度以及展线线形都稍优于燕尾型展线,并且由于鱼叉型展线上下层接地点不同,同向的车辆可不集中在一个出口处,特别是结合路网特点,将两个出入口布置于交叉口的前后,可以起到对交叉口的交通分流作用。我国的首条双层隧道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就是采用了这种展线方式,其在浦东的出入口分别布置于交通繁忙的浦东南路的两侧,较好地起到了分解交叉口车流压力的作用。
三、双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交通组织
地下道路出入口形式受地面道路以及交通组织影响,通常有4种形式,分别是右进右出、左进左出、右进左出和左进右出等形式,从交通组织特征上看可分为两类,右进右出和左进左出属相同情况,右进左出和左进右出属相同情况。
右进右出组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出入口组合方式,在现有的高架道路系统中有着普遍应用。地下道路中多见于单层双向布置的通道。该组合方式便于地下道路匝道的衔接,同时便于地面交通组织以及辅道的设置。此外,右进右出的匝道组织模式较适用于国内遵循右行规则的车辆组织,更符合驾驶员行驶习惯。左进左出在交通特征上虽与右进右出相同,但与日常驾驶习惯却是不同的。
在双层双向的地下道路中就会出现非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地道出入口匝道为了满足交通主要流向的要求,相邻出入口可能从主线的两侧接入,此时就会出现右进左出或左进右出的交通组织。若出入口在单侧接入,则会出现左进左出的交通组织(见图3、图4)。
以上海北横通道的交通组织方案为例:
北横通道盾构段主线采用双层布置的方案,出入口主要与工作井相结合设置,为减少开挖和对地面的影响,均采用单侧进出的方案,遵从驾驶习惯,采用左进右出交通组织方式,进出口车道与集散车道相连接。
单侧匝道工作井主要考虑单侧匝道的汇入与分离,根据规范要求,分合流渐变段不少于60米,具体流线组织如图5、图6所示。
这些特殊的情况,往往是由于城市地下道路建设条件受限或是出于节省工程投资考虑。因为与日常驾驶习惯不同,此类地下道路出入口的分合流点处更应确保停车视距,同时做好交通标志标线的指引以保障行车的安全。
四、结语
浅析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利用 篇9
关键词: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途径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空间拥挤, 交通堵塞, 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增强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的大城市已经逐步认识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考虑通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建成了地铁, 并且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 和大城市相比, 我国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对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经济技术条件是成为制约大多数中等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等于中等城市就可以不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地下空间规划的问题。
1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1.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地下空间被认为是与宇宙、海洋并列, 为人类最后留下的新的开拓领域。作为一种公认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2 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地下空间的发展, 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天然岩洞是早期人类作为住所的普遍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 穴居成为民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利用黄土窑洞一直沿袭到近代。
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始自陵墓。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兵马俑坑最为典型。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 到了明十三陵,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宫。在隋唐两代, 为了生产和民生, 开采铜矿、修建了竖井、斜井等。古代战争中利用地道偷袭敌方。在近代, 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以及60年代~70年代的大量人防工程等。
以上表明, 我国利用地下空间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municipal architecture, imagery, transition, affinity, stateliness
从近代开始, 国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更为重视。19世纪20年代, 蒸汽机的出现以及铁路和炼钢的发展, 促进了隧道、地下工程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 逐步总结出各种类型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理, 在土木工程系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程领域。
2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2.1 地下室
地下室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地面建筑密度, 将市中心街区和特定街区建筑物的地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 其用途主要有餐饮、购物、停车场、仓储等。
2.2 地下停车场
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突出的矛盾。解决停车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突出的优点是容量大、用地少、布局合理等, 特别是结合地铁站修建的地下停车场有助于换乘地铁到达城市中心区, 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3 地下街
地下街是由地下步行街、店铺、停车场等组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地下工程, 一般与地铁车站连通。地下街有利于提高交通机能优先的原则, 特别是满足步行人员的安全、舒适的要求。
2.4 地下铁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修建地下铁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乘车困难最佳的方法。地铁运量大、快速安全,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交通效率, 并且不直接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2.5 复合型地下市政设施
在城市特定地区和再开发区, 通常对地下市政设施进行复合型的一体化开发。比如结合地上高层建筑, 在地下实施高速公路、公共停车场、供水泵站等设施的一体化的联合建设。
3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
3.1 基本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人在地上, 物在地下”“人的长时间活动在地上, 短时间活动在地下”“人在地上, 车在地下”等, 最终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3.2 适应性原则
根据不同情况的地下空间特征, 应尽可能地将适宜发展的城市引入地下, 而不能盲目地将所有城市都引入地下。地下空间的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 原来不适应的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变成适应的, 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与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差别不断缩小证明了这一点。
3.3 对应性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是对地面空间的补充, 满足了对某种城市功能的需求, 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拓展城市空间容量, 加强城市中心地区的聚集作用。
3.4 协调原则
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潜力, 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传统风貌, 实现地面、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的协调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实行立体化再开发, 新城区的建设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实行立体化开发, 然后分期、分层实施。
4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4.1 资金筹措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城市的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很富裕,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根据所在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情况和城市的经济实力,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积极、合理、有效、稳步地发展,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类原则, 并明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对于公共设施给以无偿使用, 对于以经营赢利为目的的实行有偿使用, 政府可以收取地下空间使用权出让金, 既得到经济利益, 又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程度。
4.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内容
1) 地下过街道。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的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人流同时存在, 使得到了交叉口的交通非常复杂, 尤其是在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区, 人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负荷。因此, 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建造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可以重新组织城市交通, 实现人车分流, 减少交通压力。2) 地下商业设施。随着城市地面空间日趋紧缺, 地下空间将成为商业服务设施的第二理想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等。地下商业设施应与地面建设协调, 统一建设开发。地下商业设施在开发的规模上和功能上应与地面大致呼应。3) 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是中等城市开发地下交通设施空间的主要形式, 其类型可细分为社会地下停车库和地面建筑配件的地下停车库等。大力开发地下静态交通空间, 已成为解决城市综合症的手段之一。
5 结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21世纪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等城市也不例外, 从目前我国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已经具备了适度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 这就是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基础。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否成功, 关键是要研究适合中等城市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因地制宜, 有效的与中等城市的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使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朝着良好的前景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保.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 (1) :72-74.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立道, 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推荐阅读:
不可思议的思议12-31
不可思议的意念力量05-15
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11-03
《生命的不可思议》读后感01-14
余秋雨: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11-02
读思议导12-09
不可忽视的细节10-14
不可忽略的细节01-17
不可替代的种子07-28
急救的不可不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