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2024-07-02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精选10篇)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1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 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 提高脑卒中的预防及干预,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是当务之急。

1脑卒中的发病现况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 其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 脑卒中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 仅次于恶性肿瘤。据国内1983年—1985年几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80/10万, 死亡率约为120/10万。以此推算, 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0~150万人, 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近100万人[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提高脑卒中的预防及干预迫在眉睫。

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和典型疾病患者总数所占比例不足1/3, 即大部分人群处在“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亚健康人群数量约有7亿, 其中70%以上是35岁~45岁的脑力劳动者, 如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机关干部, 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而在过去的10年中,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其引起的脑卒中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形势,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脑卒中预防和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在成书于先秦时代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 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实际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未病先防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 避免致病因素, 使人体不发生疾病;既病防变是指通过学习保健知识、定期体检等方式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在病情轻微时及时阻断其进展, 防止疾病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而病愈防复则强调疾病康复过程中的调养和后遗症的治疗[2]。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同样适用于脑卒中的预防,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卒中更注重的是治疗而忽视了预防, 其实与卒中的治疗相比, 脑卒中的预防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大。Sacco在2006年的Feoberg论坛上, 就提出了新的脑卒中的预防策略, 应进行全面的血管危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建议一个准确预测卒中发生的测量方法, 有益于识别哪些人群是卒中的高危人群, 并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干预[3]。目前我国人群中促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迅速攀升, 且出现多种危险因素叠加现象。研究已证实高血压、糖尿病、血清胆固醇水平及吸烟等与心脑血管病多发有直接关系, 但值得重视的是, 到目前为止, 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以“触目惊心”的速度上升, 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至关重要。

2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指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的、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因素, 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是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

2.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系指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危险因素, 包括: (1) 年龄; (2) 性别; (3) 遗传因素; (4) 低出生体重; (5) 人种/种族。

2.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2) 高脂血症; (3) 糖尿病; (4) 酗酒; (5) 吸烟; (6) 心房纤颤; (7)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8) 饮食和营养; (9) 绝经后激素疗法; (10) 缺乏锻炼等。

2.2.1由于社会竞争激烈, 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加大, 快餐食品、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及“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而“三高”是可干预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的风险呈线性相关, 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全球61个人群 (约100万人, 40岁~89岁) 为基础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荟萃分析中, 平均随访12年, 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血压从115/75 mm Hg到185/115 mm Hg, 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 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4]。糖尿病系脑血管病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2.2长期处在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的状态下, 不合理饮食、吸烟、饮酒也成为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吸烟导致脑卒中的危险性与吸烟的量成正比, 最高可达不吸烟人群的6倍。过量饮酒易导致高血压, 同时降低降压疗效、诱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作。高钠低钾饮食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度。

2.2.3心房纤颤可以单独增加卒中的风险3~4倍, 其他类型心脏病也可能增加血栓性卒中的风险,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绝经后如大量使用激素治疗, 卒中危险性升高约40%。

2.2.4体育锻炼被证实对卒中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 可能是通过降低血压, 控制心血管疾病其他危险因素, 控制糖尿病等机制发挥作用[3]。

3脑卒中的干预措施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无论对已发生卒中患者或脑卒中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脑卒中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进行防治, 从而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现已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对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可以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1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 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 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3.2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主要目的是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 减低残疾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 通过寻找脑卒中发生的原因, 治疗可逆性病因, 纠正所有可预防的危险因素, 从而达到降低复发的目的[3]。

3.3饮食对于有卒中风险患者, 应以低盐低脂饮食、营养均衡为原则, 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 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类和瘦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 长期、轻中度地饮用葡萄酒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度, 而重度饮酒增加其危险度。嗜酒者男性每日饮酒<20~30 g, 女性<15~20 g。

3.4坚持服药高血压者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 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 应经常测量血压, 以调整用药剂量。但大部分患者特别是没有症状的患者自以为自己是健康的, 在服药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长期服药, 这就需要家人共同监督, 使患者能够规律全程服药。

3.5预防“三高”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对其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源性栓塞所致卒中的关键。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同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心脏病;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糖尿病者应定期检测血糖,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 mmo I/L, 同时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对无心血管事件, 但血总胆固醇升高或高脂血症伴有非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者, 应积极降脂治疗, 并定期复查血脂;血脂正常, 但已发生心血管事件或高危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 应服用他汀类药物及改变生活方式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上也不少见, 但由于其发生的时间短暂往往被患者忽略, 这就需要对每一位高危患者检查时要详细询问病史, 并积极寻找病因加以干预。

季节更替, 老年人须当心脑血管病的侵袭。因为气温不稳定, 冷热交错, 气压和气温变化大, 在每次气温转冷的过程中, 气压和湿度的变化可使人脑的血管难以适应而发病, 招致中风发作。所以家有老人要格外留意天气预报, 及时叮嘱老人增减衣服, 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保持心理平衡, 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的复发在临床工作中相当普遍, 卒中复发一次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一次, 并且病死率也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 所以在卒中发病后应尽早开展二级预防。积极寻找脑卒中发生的原因, 治疗可逆性病因, 纠正所有可预防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有证据表明氢氯吡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不建议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二级预防提倡的是“双有效”, 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坚持、不规律服药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样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更危险。

3.6保持乐观情绪应保持乐观, 稳定的情绪, 舒畅、平衡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长寿的关键和秘诀。

对脑卒中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通过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增强人们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认识、治疗和控制, 促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及早干预可防控的危险因素, 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侯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8.

[2]彭锦.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0:1.

[3]王拥军.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71、175.

[4]刘力生, 吴兆苏, 朱鼎良,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2

【摘要】 目的:对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372例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为主,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结论: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神经内科ICU;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89-01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之一,由于患者年龄大、发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运动障碍,加上抢救治疗大多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及病期较长,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院内感染[1],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特点,主动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控制易感环节,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ICU出院或死亡的患者372例,其中男242例,女130例。年龄 16~92岁,平均54岁。脑梗死308例,脑出血28例,低血糖性昏迷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脊髓性疾病3例,代谢性脑病5例,脑膜炎 2例,神经介入治疗术后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其他8例。发生医院内感染6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按不同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依据医师、护士的记录及患者的各种化验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神经内科ICU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情况。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 ; 例次感染111例,例次感染率为29.84%,医院感染发生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62%)和神经内科普通病房(6.9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见,神经内科 ICU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有:(1)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导致呼吸、吞咽及排泄功能减弱或消失,全身分泌物排出不畅,使用降低颅压的脱水剂,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造成细菌繁殖环境。(2)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管腔压迫、刺激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损坏了天然屏障,使细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感染发生。(3)患者大多合并大小便失禁,留置导尿管,导致上行感染引起泌尿道感染。(4)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导致肢体偏瘫,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使皮肤防御性降低,使易感性增加。(6)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医源性感染。护理干预对策

加强神经内科ICU管理,实施环境干预,保持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任何操作前都要做好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认真进行口腔、呼吸道护理; 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湿化瓶及水每天调换,湿化瓶用无菌水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48 h更换消毒。在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缩短留置导尿时间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导管植入术,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加强病情观察; 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预防并发症。总结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发生医院感染治疗比较棘手,死亡率较高。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疾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注重无菌技术操作,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2]。

参考文献

[1] 张新英.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 14-15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3

【关键词】NICU;细菌;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58-02

NICU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患者主要是因各种原因早产、剖腹产、体重偏轻、抵抗力低、患有遗传病的婴儿,这些患儿需要无时无刻的观察与呵护。新生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身体内各个系统尚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再者新生儿营养补给不足,导致新生儿最容易被细菌感染。为分析NICU引起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而探索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研究过程记录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NICU接收的新生儿中共有46例发生细菌感染,年龄分布在1周至3周,其中女性婴儿29例,男性婴儿17例,入住NICU天数均在一周以内,且均因细菌感染发病。

1.2 方法

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分24小时轮班照看婴儿,过程中观察记录婴儿发病状态,身体症状,总结细菌感染的途径,归纳分类感染因素,并整理数据。

2 结果

2.1

经过一周的细心呵护与观察记录,对我院46例NICU婴儿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感染途径进行分类,总结出如下表的危险因素:

2.2

由上表可得NICU婴儿细菌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如下:

①早产。早产儿在细菌感染病例中所占人数最高,新生儿由于出生过早,机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各个系统还不能协调运转,是细菌最容易侵入的人群。

②剖腹产。剖腹产的婴儿,由于其不能从母体顺利产出,手术取出后不能及时适应外界环境,容易被细菌感染。

③体重偏轻,抵抗力低。

④遺传病。各种原发疾病均会导致婴儿体质较弱,容易被细菌感染。

⑤母亲产前不良习惯。母体产前的种种不良习惯,会使体内的婴儿遭到不良影响,如熬夜,吸入有害物质,饮食不当等,这些均会导致婴儿出生后体质弱,易受细菌感染。

⑥男女性别。由于性别差异,婴儿出生后抵抗力也略有不同,女性抵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细菌侵袭。

3 讨论

针对以上种种危险因素,我院为了完善现有预防及护理制度,总结出如下几点NICU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及预防细菌感染的情况,具体如下:

①细菌检测。在婴儿入住NICU之前,医院应全方位的对室内进行细菌检测并消毒,如室内个个角落的垃圾,室内每个器具,婴儿用品等。定期打扫,紫外线照射杀毒,婴儿服装安全清洗。

②护理的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抽取本院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精英化培训,定期集合进行综合培训,熟悉掌握护理知识,灵活运用护理技巧,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教学。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察,和技能设备掌握情况,如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术、暖箱等。做到随时抽查,随时通过。

③引进先进的消毒设备。想要避免细菌感染,入住前房内消毒很重要,因此要从正当途径,购买权威的消毒设备,对NICU进行全面消毒。院方应派专人管理消毒设备,严格规定使用流程。

④严格管理用品。婴儿出生后所能接触到的感染源是婴儿用品和护理人员,因此要对婴儿用品进行严格管理和消毒,不能随意触碰,也不能随意带出房间,护理人员进入NICU之前要对自身进行处理,穿规定的工作服,消毒液清洗手部。

⑤加强营养。加强婴儿营养品的补给,增强婴儿自身体质,从而婴儿自己便能抵御外界细菌的干扰。

⑥提高免疫力。新生儿体内循环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严重不足,因此早产儿的免疫力及体液免疫水平相对较低,这些原因导致新生儿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从而引发疾病。故要想减少NICU婴儿细菌感染情况,要从提高婴儿免疫力着手,专家推荐对婴儿适量输注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婴儿免疫力。

⑦室内垃圾管理。要对室内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处理,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具如针头、棉签等,要及时回收处理,不能滞留于NICU中,对于婴儿的生活垃圾也要定期处理,如尿布、包裹的衣服等,要定期更换,还要对婴儿的身体定期进行清洗,保证个人卫生。

综上所述,婴儿出生入住NICU后引起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剖腹产、体重偏、遗传病、抵抗力低、母亲不良习惯、男女性别差异等。为预防及抵御细菌感染,主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细菌检测、护理的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引进先进的消毒设备、严格管理用品、加强营养、提高婴儿免疫力、严格处理室内垃圾等。

参考文献:

[1]陈胜莲,谭育华,叶晴,王明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8-16(8B):45-47.

[2]黄雁虹.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护理.2008-2-5(4).

[3]李吉.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江苏医药.2015-2-41(4):492-493.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 诊断符合第8版《内科学》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8例, 女18例, 年龄47~78岁, 平均 (62.3±4.8) 岁。研究组男29例, 女17例, 年龄46~77岁, 平均 (61.8±4.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如吸氧、静脉滴注、吸痰等。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常规护理的同时,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具体的治疗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 具体内容:患者入院24 h内责任护士统计好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有无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基本认识和记录, 通过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真实想法、日常生活是否有了解一些熟识的高危因素,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在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时, 应当发放事先制定好的预防冠心病发病和高危因素处理方案的小册子, 让患者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有戒烟酒、控制自身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卧床休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理情绪等。尤其是饮食方面餐嘱患者应休息半小时左右, 食用物应为容易消化食品, 以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豆制品类食物, 多喝水, 不宜饮用绿茶, 少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类、生冷类食物, 严格控制摄入热量, 保持体重处于正常的水平。对于嗜好饮酒患者可嘱咐其每天上午喝适量的红葡萄酒, 慢慢降低酒瘾, 另外还可适当的嘱咐饮红花酒, 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对于因高血脂而诱发冠心病的患者应嘱咐其多饮用消脂茶;肥胖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每天摄入的脂肪量, 护理人员督促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减轻体重。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告知家属及患者在治疗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 应当反复强调用药的时间、剂量, 预防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患者出院后当定期进行随访, 对患者的服药、运动和饮食等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后, 提供科学正规的指导意见, 嘱咐患者家属督促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避免情绪激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WHO最新发布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观察和判断[2]; (2) 血脂异常判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1997年制定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对血脂异常的划分标准; (3) 肥胖程度采用体重指数进行判断; (4) 吸烟为日吸烟量>5支, 吸烟史>3年, 或吸烟史>10年, 戒烟不足1年者。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康复情况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心功能障碍12例, 心绞痛再发14例, 心肌梗死再发16例;研究组出现心功能障碍3例, 心绞痛再发3例, 心肌梗死再发5例, 见表2。

例 (%)

例 (%)

2.3 住院时间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 (10.74±7.28) d短于对照组的 (18.23±7.6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为心内科常见病种, 属于缺血性心肌病,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伴随性痉挛所导致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或缺氧引起的相应病变, 例如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冠心病的形成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致于冠状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 对心脏的供血造成障碍, 心肌不可避免的出现缺血情况[3], 缺血严重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冠心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是导致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作为不可忽视的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影响从动脉粥样硬化开始形成直至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各个环节中, 是可以作为冠心病诱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临床实际观察来看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通常会与其他的危险因素共存。在合并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与单纯的冠心病的患者相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加严重而且广泛, 以多支血管病变最为多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些危险因素使得血液粘稠度增高, 进一步的促使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发生聚集后堆积于管腔内不断加剧了管腔的狭窄, 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血栓, 从而加重病情。吸烟人群在长期的吸烟过程汇中血液中的CO2浓度比常人高出许多[4], 这就使得血红蛋白和血氧结合的能力大大收到限制, 从而使得机体各组织缺氧情况越来越严重, 更加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并且吸烟患者由于长期吸烟导致尼古丁等一些有害物质进入到血液中, 通过血液循环的作用遍布全身, 损伤血管或造成血管炎症, 并且尼古丁也会一定程度的降低高密低脂蛋白含量[5,6], 再次的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产生血栓恶化病情。而酗酒患者比正常人群发生心律不齐的可能性更大[7]。上述的相关危险因素都是导致冠心病诱发因素之一。护理人员的工作即是让患者对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有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 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从饮食、不良习惯以及健康宣教等多方面来进行护理, 尽可能的杜绝危险因素发生[8,9]。督促和指导患者多参加适宜的运动, 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来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对诱发冠心病的可能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也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如果未及时干预, 其死亡率增加3倍[10]。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对冠心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并实施了相关科学护理干预后, 患者康复情况显著改善, 一定程度提高了患者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效增加患者自信心, 对已明确且可控危险因素, 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控制, 同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建议,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 降低心脏病的猝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护理干预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危险因素观察后据此实行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以及调查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出现心功能障碍12例, 心绞痛再发14例, 心肌梗死再发16例;研究组出现心功能障碍3例, 心绞痛再发3例, 心肌梗死再发5例。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 (10.74±7.28) d短于对照组的 (18.23±7.6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据此来实行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罗燕.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8) :113-114.

[2]王雅楠, 陈慧, 刘艳, 等.冠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4) :98.

[3]程建群.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101-102.

[4]李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4例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3) :118-119.

[5]陈远利, 陈素敏, 姜洪萍, 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与临床指标变化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7) :96-97.

[6]黄少毅.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8) :42.

[7]王文, 顾晓静, 翁燕榕, 等.对冠心病心脏康复后护理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5) :80-82.

[8]韩凤珍, 伊文波, 佟丽华, 等.3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18) :85.

[9]刘永芬.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2) :117-118.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5

【关键词】老年;跌倒危险因素;动态评估;早期干预

职业病病人是住院病人中的特殊群体,其特点是:老年患者多,住院时间长,合并症多,大多无陪护,因此,防跌倒等护理安全问题成为职业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为此,对我院职业病科2012年1~ 12月收治存在跌倒危险的127例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了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一般资料:2012年1~ 12月收治存在跌倒危险的127例患者中,男性107例;女性20例;年龄65—86岁(平均72、6±10、8)。在127例住院患者中有11例患者曾发生过跌倒,占8.6%;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尘肺8例(合并脑血管病5例、心血管病1例,呼吸衰竭2例),锰中毒1例,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1例,手臂震动病1例。

1.2 方法:本文对127例存在跌倒危险的患者,进行入院初评估和住院期间的动态评估,并对其中11例有跌倒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其跌倒原因:⑴年龄因素,⑵躯体移动障碍,⑶疾病药物因素,⑷环境因素等;针对跌倒危险因素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2 动态评估:

2.1 初评估:全面评估,确立高危人群[1]。患者入院由责任护士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通过与患者沟通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根据“住院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内容对病人进行初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患者年龄,②精神认知,③生活自理能力;④是否服用降压、降糖、镇静等易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的药物;⑤是否有跌倒病史;⑥患者和家属对跌倒知识的认知程度;⑦患者有无合并症。根据评估的结果将127例患者确立为高危人群,并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2.2 动态评估:对入院初评确立的127例跌倒高危患者分别建立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入院24小时内评估一次,做好记录,班班交接,以后每周评估一次,做到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不同阶段的动态评估,即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进行随时评估。本文127例患者中有31例发生病情变化:(6例发生肺性脑病,7例合并脑梗塞,4例合并心肌梗塞,6例合并高血压,5例颈性眩晕,3例发生肺栓塞,);有79例患者分別应用降糖、降压、镇静药,责任护士针对病人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均进行再评分,做到随时评估记录,并给予及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3 护理干预:

3.1 耐心进行入院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跌倒安全防范意识。入院时,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易引起跌倒的场所,如卫生间、开水间、楼梯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采取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自我保护,从患者的穿衣、行走、入厕、服药等各个细节进行宣教。如指导患者尽量不穿拖鞋、鞋底必须防滑;穿脱鞋、袜、裤子应坐着进行,避免单腿站立穿脱裤袜,衣裤避免过长以防走路时被绊倒;晚上尽量在床旁使用坐便器进行大小便,指导患者生活起居应做到3个30秒以预防跌倒的发生,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2]。做到用药安全,尤其是安眠、降糖、降压药,服药后最好卧床休息,起床必须十分小心,以防跌倒。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助行器及家属陪护。

3.2 跌倒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标识。

3.3 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诊疗环境。

3.4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护士按医嘱正确给药,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如需眼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 点眼时让病人卧床,点眼后不要立即起床,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最好上床后服用,以防药物在患者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对使用扩张血管、降压药的病人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注意防治体位性低血压,如血压偏低者,指导其卧床休息,给予必要的处理,并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3.5 适当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职业病人康复的有利手段,如:呼吸操锻炼尘肺病人肺功能,合并脑血管病的病人,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等;

3.6 有效沟通及心理指导,消除患者对自理能力的低估和高估。部分老年患者因曾经跌倒而对做某种运动失去信心,易产生焦虑、沮丧、自卑等负性心理,这样不仅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护士要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在心理上给予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3.7 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患者一旦跌倒,护士能够按照流程要求,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抢救、处置和规范上报,减少了不必要纠纷的发生,患者也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由跌倒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4 结果

4.1 提高了职业病老年患者防跌倒的依从性,减少了跌倒的发生。通过对老年患者跌倒高危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并且患者对防跌倒措施能够自觉接受和执行,从而减少了跌倒的发生。我院职业病科从2012年开始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素动态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跌倒发生率大大降低,由2011年3例跌倒不良事件,降到2012年无跌倒不良事件发生。

4.2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职业病科2011年1例老年患者因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引起患者的投诉和不满,自从实施个体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来,127例跌倒高危患者中有99.5%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住院期间无跌倒情况发生,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为99、7%。确保了老年患者自身的安全。

5 讨论

跌倒护理重在预防。结果表明,做好跌倒高危患者动态评估,并针对性从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能不同程度掌握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知识和预防措施,改变其认知行为,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德先,罗义云,老年住院患者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辽宁医学杂志2010年第24卷第3期

[2] 丁浩,王华芬,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相关理论及饮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7):494-495.

作者简介: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3~73岁,平均(48.5±7.3)岁;妇产科手术21例,神经外科手术29例,骨科17例。对照组男34例,女33例;年龄22~72岁,平均(48.3±6.9)岁;妇产科手术19例,神经外科手术25例,骨科2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进行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医师进行手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进行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主要措施有:医院要规范手术室相关护理规范,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手术室要处在无菌的环境中。术前要对器械进行消毒,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手术过程中要保证无菌操作,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由专门人员负责传递手术器械,不可多人参与,以免发生感染。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免出现意外而导致慌乱,出现操作失误。术后要对器械和自身进行消毒,并清理自身尤其是手部位置。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满意率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出现感染4例,感染发生率5.97%;护理十分满意42例,比较满意22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率95.52%。对照组出现感染12例,感染发生率17.91%;护理十分满意31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15例,护理满意率77.61%,观察组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时手术的重要场所,其发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室的环境整洁与否将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于器械的杀菌意识不强,医院的无菌技术较为落后,消毒剂的质量问题,物品超出保质期这些都会引发感染的发生[2]。医院要强化手术室建设,构建优质的手术室环境,规范手术室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强调杀菌消毒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围手术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对手术器械严格管理,以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门诊手术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更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新.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5):2523-2524.

[2]黄艳爱,吴丽清.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33-34.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1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包括男723例, 女535例, 年龄为6~84岁。手术类型包括:植入内固定物644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372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37例, 髋膝关节置换82例, 其他23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由专业的骨科主治医师对对所收集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皮肤或者粘膜溃烂情况、并发症、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基本信息等。

1.3感染评价标准

患者浅表伤口感染部位出血局部红、肿、热、痛感;深部切口感染以局部有深压痛为标准;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化检测可见其中性粒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 患者体温升高, 血沉加快。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1258例患者中, 有3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伤口感染情况, 感染率为2.46%。感染发生情况与患者手术时长、急诊手术、年龄、切口类型、抗菌药物应用、基础疾病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见附表。

3讨论

骨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水平、患者基本情况以及术后管理等[3]。一旦发生术后感染, 不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还给患者的心理、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感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还可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 对于患者的预后效果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降低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已经被医学界所广泛关注[4]。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所发生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感染与年龄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中老年患者和幼儿是发生感染的重要人群, 其主要因为老年患者和幼儿的机体免疫能力较低,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后, 机体无法及时对细菌进行抵抗, 因此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也与手术操作时间的长短, 住院时间的长短有关, 时间越长, 污染源细菌进而术后切口的数量和概率就会越大, 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越高。对于有着术前合并感染和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讲, 其发生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也明显提高。而切口类型、切口部位以及切口深度等因素, 也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切口越大、越深, 其发生感染几率越大, 同时四肢等部位感染发生的几率也明显高于躯干和头部。其主要是由于四肢术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 影响了伤口愈合的速度, 进而增加了感染几率。而急诊手术由于准备相对来说较为匆忙, 患者基本术前未预防性应用过抗生素, 加之术前处理不如择期手术患者, 因此其感染发生率将明显升高。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滥用情况的普遍存在, 使得患者机体极易产生抗药性, 降低了其抗感染的能力, 合并使用多种抗生素的患者, 其感染发生几率与虽然低于未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的患者, 但其仍然有着较高的感染几率。

控制感染的干预性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做好术前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 应对其机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以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基础检查和生命体征评估, 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其检查结果和心理评估水平, 对患者进行风险综合判断, 并将判断结果告知医生,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参考。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对其所存在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治疗处理, 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在整个围术期内,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针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改善其负面情绪, 以避免由于心理应激反应而造成术后感染[5]。 (2) 手术室的护理。骨科手术存在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两种情况, 其还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等多种情况, 因此骨科手术通常手术种类较多, 时间较长, 因此其对于手术室无菌操作得要求较高[6]。因此手术室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消毒处理, 人员进入手术前, 也需要严格消毒, 防止空气污染, 手术时要严格控制进而手术室的人数, 并利于层流净化设备对室内进行空气净化处理。 (3) 术前准备。手术前应及时给予患者足量的静脉预防性滴注抗生素, 以保证在手术时能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值,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 可在术中追加抗菌类药物。术前3d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利用肥皂进行清洗, 术前1d备皮, 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在术前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 告知其应戒烟戒酒。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可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女性患者应在月经完毕3d后在进行手术。 (4) 手术管理。近年来相关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室内的浮游菌数量与手术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在手术前, 护理人员应将手术所需器械、备品准备齐全, 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活动, 严格限制手术间门的开启次数, 非必备人员应严禁私自进而手术室。同时在手术应选取具有丰富临床造成经验的医师进行主刀, 其要医师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并能够及时应对手术变化。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和手术情况, 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术中护理, 尽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5) 术后管理。手术后当医务人员对与患者手术部位接触前应进行手卫生, 更换敷料时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术后需保持引流的通畅,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早拔除引流管。日常护理时, 护理人员要定时认真观察患者切口部位情况, 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 要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并及时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 帮助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根据对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预防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91-92.

[2]郑玲娣, 许瑛, 宋柏杉, 等.96例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547-2549.

[3]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21 (7) :22-24.

[4]王梅, 崔玉红, 周爱华, 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 2015, 5 (17) :304-305.

[5]李文彩, 李菲菲, 孟丽, 等.骨科创口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25) :4-5.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68例脑卒中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例, 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首发病例98例,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47例;年龄44~76岁, 平均 (55.62±8.65) 岁;脑梗死58例, 脑出血40例。复发病例70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32例;年龄42~79岁, 平均 (57.36±6.90) 岁;脑梗死41例, 脑出血29例。复发组与首发组在性别、年龄、类型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关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均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 (第6版) 》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

2 分析方法

以复发组病例为观察组, 首发组病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后第2天起由主管医师依据上述诊断标准对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作出诊断。以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种危险因素为分析指标, 复发组与首发组进行比较。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 采用X2检验。P<0.05说明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4 结果

无论复发组还是首发组, 患者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复发组中伴高血压病、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82.86%和38.57%, 而首发组为39.80%和21.4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见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是增加脑卒中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高血压病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P<0.01) , 见表1。

5 讨论

5.1 脑卒中复发与各危险因素间的关系

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复发最普遍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 高血压病引起脑血管病的机制,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加速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由于长期的高血压, 可导致小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 管腔变硬, 内膜增厚, 当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时, 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形成脑血栓。高血压还可引起细小动脉壁变性和坏死, 进而形成微小动脉瘤, 当血压骤升时, 可使这种已经变硬脆弱的血管破裂出血, 发生脑出血。需要强调的是, 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服用降压药不规律, 如此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或血压持续升高, 致使脑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 导致脑卒中的复发。与此同时, 由于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同样为动脉粥样硬化, 而粥样硬化病变的侵蚀能使脑动脉内膜变得隆凸粗糙不平、管腔变窄, 甚至堵塞, 因而冠心病也是增加脑卒中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项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程度与高血糖和脂类代谢异常也有异常重要的关系[2], 因而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应当是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共同危险因素。但本项研究并不支持此两者较对照组更能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 可能与样本量太少有关, 需要更大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来证实。

5.2 护理干预对减少脑卒中复发的重要性

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导致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复发的机会。脑卒中患者入院后, 应当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加强血压、血糖、血脂等的监测, 全面了解患者服药的情况, 向患者和家属讲明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等, 提高服药依从性;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避免不合理饮食, 提倡低盐、低脂、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饮食;适当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劳累, 切忌激动、暴怒等。出院前, 应当加强对患者进行脑卒中的预防教育, 使患者和家属明白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各项指标正常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及家属监测血压、血糖等的方法, 嘱咐患者定期监测。出院后, 应当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对预防性治疗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马王景, 张淑敏, 白向东, 等.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 2009, 31 (8) :703-704.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51例, 以及同期颅脑外伤手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6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男79例, 女37例;年龄 (14~76) 岁, 平均 (45.63±5.84)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22例, 坠落伤85例, 殴打伤61例, 摔伤38例。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①患者于术后出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症状;②脑脊液检查见白细胞> (0.01×109) /L, 其中多核细胞>50%, 糖定量检查<400mg/L, 蛋白质定量检查>450mg/L;血液检查白细胞> (10.0×109) /L;③可以找到较为明确的感染原因;④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⑤影像学或再次手术证实有脓肿存在。符合第④条和第⑤条者可以确诊;如果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阴性, 则需综合上述其他条件进行确诊[1]。所选患者除符合颅内感染诊断标准外均存活时间≥7d。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对各因素进行量化和赋值。将量化后的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对各自变量进行分析, 从中筛选出与颅内感染相关的因素, 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可能因素量化与赋值

2.2 单因素分析

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为开放性颅脑损伤、血糖水平与是否于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无明显的相关性 (P>0.05) 。而患者术前GCS评分、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以及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与其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 (P<0.05) 。

注:*P<0.05

2.3 多因素分析

患者进行手术的次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以及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其中切口脑脊液漏是诸多指标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指标, 其余依次为手术次数、低蛋白血症以及手术时间。而单因素分析中与颅内感染相关的指标术前GCS评分经多因素分析与颅内感染相关性并不十分明确。

注:*P<0.05

3 讨论

颅脑外伤手术治疗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积水、颅内高压、脑膨出以及颅内感染等。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 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效果。有研究认为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约为 (1.8~8.9%, 其中约有 (27.4~39.2) %的患者发生死亡[2,3]。颅内感染发生时间以术后 (3~7) d最为常见[4,5]。了解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颅脑受到外伤之后, 患者病情往往较重, 特别是GCS评分较低的患者, 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呕吐, 这些状态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使其抵抗力降低, 容易发生感染[6]。而水肿的脑组织在坏死液化以后又为颅内感染的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颅内高压状态可能导致局部伤口裂开, 从而颅内外形成交通, 容易发生感染。本研究中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术前GCS评分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具有相关性, 但是经过多因素分析, 认为这种相关性较小, 这提示我们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自身状况固然有关, 但是与手术本身的操作以及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关系更为密切。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 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以及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均是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以及手术时间的延长, 增加了手术视野暴露的时间, 污染的机会也随着增加, 术后感染的几率就较大;而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抵抗力降低, 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发生脑脊液漏使得颅内与外界形成一个贯通通道,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针对此, 我们认为一方面有必要提高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 对于可以一期手术完成的患者尽量避免再次开颅手术;手术过程中熟练操作, 加速手术进程;提高手术质量, 减少脑脊液漏发生。也有部分患者在一期手术去除骨瓣或剪开硬脑膜、清除血肿之后, 由于颅内压力突然降低, 不仅已经破损的血管会迅速出血, 而且其他小血管在内外压力差突然增高的时候由于丧失了自主调节能力而发生出血。这就提示我们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十分重要。

有研究认为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伤口污染, 或者是脑组织与外界环境形成开放性通道而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入侵, 从而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7]。但是在本研究中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考虑与我们在手术前进行彻底的清创, 由外向内将创口周围血块、污物、异物仔细清除有关。

也有研究认为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 各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 术后康复较慢, 容易发生颅内感染[8,9], 但是本研究中年龄并不是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考虑与近年来老年人更加注重自身健康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增加而忽略健康导致不同年龄其机体状况差异缩小有关。

此外我们于患者手术前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0], 术后对手术创口和引流装置进行密切观察, 定时更换敷料和引流袋, 尽量减少引流和置管时间。经常开窗通气并对病房进行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

总之,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样的, 作为医护人员, 需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护理, 尽量降低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翟干妹, 唐堑婷.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1; (3) 32~33

[2] 马国峡.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7) :1139~1140

[3] 石力涛, 蔡新茹, 张莉花, 等.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3;35 (11) :1676~1677

[4] 秦德广.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6) :992~993

[5] 张建民, 颜士卫, 陈军.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4) :126

[6] 苏玉林, 明宿平, 蒋小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严重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2) :74

[7] 姜红振, 马晓东, 周定标, 等.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9 (3) :155~159

[8] 胡深, 杨佳勇, 魏学忠, 等.影响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498

[9] 唐莎, 周莉, 刘群, 等.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214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下属38家社康中心体检居民中符合脑卒中前期标准的患者896例, 男女比例为726∶170, 年龄35~70岁, 平均 (49.71±7.23) 岁;学生12例、销售人员70例、私企老板143例、政府职员和干部210例、国企普通员工220例, 私企普通职员241例。对896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的内容有患者的职业、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基本资料以及家族病史、生活行为习惯和心理状况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46例, 观察组45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都是深圳本地居民或在深圳居住五年以上的社区居民, 并有固定住所。两组患者病情状况、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脑卒中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在诊断后确定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 (2) “三高”疾病患者自身存在长久吸烟和酗酒、超过标准体重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以及在日常中不运动、工作加班现象频繁等问题; (3) 在体检前半年内, 患者有过单眼或双眼突然性短暂模糊、眼前发黑或者视物出现双影以及眩晕等现象, 还有患者出现过单手、足或面部的突然发麻, 并同时表现出肢体无力等现象, 对患者的的颈部血管进行听诊, 没有明显的杂音[2]。

1.2.2 排除标准

(1) 与入选标准相符, 但患者有脑组织功能障碍或脑血流循环障碍症状, 且此症状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起的; (2) 存在脑血管畸形问题的患者; (3) 患者的高血压属于继发性; (4) 在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同时, 患者还有其他肿瘤疾病; (5) 患者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不能持续参加或者会中途失访者[3]。

1.3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告知其自身存在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酗酒等, 并使用降压药物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和对照组一样的对症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宣教的内容有:给患者讲解预防脑卒中的方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具体如下。

1.3.1开展知识讲座

开展专门的脑卒中讲座, 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 并使其掌握药物治疗、合理膳食和运动预防等知识, 同时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工作、休息和运动习惯[4]。

1.3.2 健康生活方式

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保持足够的睡眠休息和舒畅的心情, 预防感冒和过度疲劳;在饮食上, 应该食用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盐易消化的清淡食品, 禁用过于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5]。

1.3.3定期随访

在每周或每月进行定期的家庭访视, 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 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 了解患者遵医行为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家庭技术指导;同时, 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介绍, 强化患者及家属对正确生活习惯重要性的认识[6]。

1.4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1.4.1 观察方法与指标

由社康中心1名全科医生和1名全科护士实行家庭访视, 并督促其到所在的社康中心复查, 前半年每2个月进行一次家庭访视。检查的指标主要有血压、血糖、体重指数和生活方式。

1.4.2 判断标准

正常的血糖和血压值分别为空腹血糖≤6.1 mmol/L和血压<140/90 mm Hg;正常的体质指数 (BMI) 是18.5~24.9 kg/m2, 当超过此范围时就是超重, 肥胖Ⅰ度与肥胖Ⅱ度的界限是30 kg/m2, 肥胖Ⅲ度的范围35.0~39.9 kg/m2, 当超过40.0 kg/m2就是肥胖Ⅳ度;健康生活方式:每周进行时间超过3.5 h的中等强度活动 (慢跑、游泳、做家务等) , 饮食合理 (三餐规律, 不暴饮暴食, 食物咸淡适宜等) 、睡眠休息正常 (睡眠时间>8 h/d) 、工作正常 (工作时间≤40 h/周, 且不参与激烈工作) [7,8,9,1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 观察组的血糖、血压和体重指数正常率以及合理生活方式较宣教前有了显著提高, 宣教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都没有显著变化, 宣教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宣教前无明显变化, 对照组的发病率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的中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组别

*与宣教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 (stroke) 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等, 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1]。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高”、脑卒中病史、长期的吸烟和酗酒以及饮食不规律等, 其中, 最容易导致脑卒中发生的是高血压[12]。

社区健康宣教是通过加强患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 并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技术指导, 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以实现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危险因素的干预[13,14,15]。本研究显示, 在社区健康宣教之前, 两组患者在饮食不规律、长期酗酒、体重超标、肥胖或者长时间紧张工作等自创性危险因素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 在血压、血糖和体重指数正常率上, 两组间的差异也不显著;而在对观察组进行健康宣教6个月后, 可以发现, 其在血压、血糖和体重指数正常率较宣教前明显提高, 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宣教后脑卒中发病率较宣教前无明显变化, 对照组明显提高, 这也就表明, 社区健康宣教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 社区健康宣教对于控制脑卒中发病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对社区健康宣教工作的重视,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监测, 帮助社区群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健康干预, 研究社区健康宣教对于控制脑卒中发病率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所辖38家社康中心在2013年10月-2014年3月体检中符合脑卒中前期病症标准的患者896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46例, 观察组450例, 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治疗, 观察组除了相同的对症治疗外, 还对其进行健康干预。结果:观察组宣教后血糖、血压、体重指数正常率及合理生活方式显著升高, 宣教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宣教前后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社区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危险因素水平, 控制脑卒中发病率。

上一篇: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下一篇: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