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

2024-06-28

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通用5篇)

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 篇1

前不久, 听了一节《井底之蛙》, 课文选自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第七册, 单元主题为“大与小”。

教师按顺序指导。先学第一自然段, 默读文中描写井底之蛙快活的句子, 思考井底之蛙有哪些快乐, 指导读出“夸耀”的语气, 体会表达方法。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画出介绍大海景观的句子, 体会东海的博大精深, 想象鳖在海里的生活情景。最后归纳:“蛙在浅井里生活无忧无虑, 但孤陋寡闻, 它的快乐很有限。而鳖生活在海洋, 见识广, 所以, 它的生活快乐无穷无尽, 是大快乐……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全课教学, 层次清晰, 重点明确, 但主题挖掘欠深入, 重、难点也未处理到位。将这则寓言编排在“大与小”单元里, 编者意图十分明显, 那就是希望通过对寓言的学习, 深化对“快乐”的理解, 丰富对“大与小”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寓意, 引导学生克服小拥有大。这节课, 教师仅从生活的层面比较了快乐的大小, 只从蛙的角度来揭示了课文的寓意, 这是不够的。因为, “鳖的快乐大在哪儿?它的‘大快乐’与大海又有什么关系?从鳖的快乐中, 我们还懂得了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只有把它们弄清楚了, “大与小”的内涵才更丰富、全面, 寓意也更深刻、透彻。

那么, 如何处理上述问题, 突破教学重、难点, 全面落实单元主题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呢?我想, 同样是按顺序指导, 我们只需调整几个问题, 明确几点意识。如, 在品读理解蛙的快活时, 我们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蛙的快活是指生活快乐、物质享受, 因为, 其中的“独占一口井”“尽情蹦跳”“安然休息”等都是对它的生活描写。在学习鳖的部分时, 我们应再进一步启思激疑:“课文不去介绍鳖的生活, 而是重点描写它的生活环境——大海的景观, 这是为什么呢?鳖的‘大快乐’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大海的博大精深, 是鳖平时观察感悟到的收获, 同时也是鳖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 人们都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为快乐, 其实, 他们追求的都是境界的提升、价值的提高、精神的愉悦。而只有具有大境界的人, 才会真正拥有无穷的快乐, 因为,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人有累也心甘。反之, 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再富有的人也会觉得空虚无趣。所以, 总结寓意时, 我们应该强调以下认识:境界的恢弘是物质富有所无法比拟的, 精神上的快乐比生活的快乐更大、更持久。鳖的快乐大, 是因为它向往并追求着大境界、大价值;而蛙之所以渺小, 就是因为它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只能在单调、重复的生活中寻找一些有限的快乐。所以, 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 应努力克服追求目标的小, 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大, 树立远大志向, 不断追求大境界, 拥有大快乐。

反思这节课教学, 我们须重视一点:单元主题意识不可或缺。现行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课文, 单元的主题其实体现着编者的意图和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牢固树立单元主题意识, 既有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材, 也有助于教材单元目标的全面落实, 以及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同时, 进一步挖掘、探究单元主题的内涵, 也有助于主题内涵的丰富、提升和运用。因此, 增强单元主题意识, 不仅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文体意识——不可缺席的思考 篇2

一、“三问”文体意识

1.什么是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每一种文体的构成都是有一定模式的,在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结构、语言等方面会形成约定俗成的特征。作者在创作自己作品时,一定会根据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文体模式进行创作。虽然,作者在创作中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是,文体的基本特征应该是鲜明的。那么,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难道能够忽略文体的特征吗?难道能够用同一种方法和思维来进行阅读吗?难道我们在阅读便条和阅读诗歌时会用同一种方式吗?当然不会!因为文章的写法决定读法。

同理,文章的写法也决定教法。

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是需要教师自己有对文体的一定的了解,并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逐渐帮助学生习得一种文体阅读的思维和方法。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有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

2.在小学阶段也需要文体意识吗?

一提到文体,我们的头脑中可能会立刻蹦出一句话:“在小学要淡化文体的教学。”这应该是针对文体知识概念化教学而提出的。让我们学习修订版课标中关于“文体”的陈述: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从这一部分的要求中,我们认识到编写教材要基于课标要求,选取多样的体裁。那么,教师面对不同的体裁应该关注吗?显然应该!

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精读的评价分学段各有侧重,第四学段侧重考察“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虽然直至第四学段才明确提出了这样的保底要求,那么,在小学阶段就可以无视文体而教学吗?君不见,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然了解了教师教学的套路,下一步要做什么学生都可以报幕。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其根源难道与教师缺乏文体意识没有关联吗?要学生达到能找到适合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师倘若缺失,学生何来方法?

在小学的各年段目标中也并非没有涉及到文体要求: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感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当我们将阶段目标一一罗列,显而易见,在小学阶段,是将文体意识隐藏在了目标里,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时教师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逐步引导孩子学会阅读不同文体文章。

3.文体意识真的很重要吗?

一句话,“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文体意识直接影响着读写实践的效果。文体意识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教学策略的选定。

二、文体意识之于确定教学内容不可或缺

【案例1】听完一位教师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后,对这课究竟是说理性说明文还是说理性记叙文有了一些异议:此文到底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

坚持说明文的原因在于:

1.从单元整体来看,这篇文章曾经是安排在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之后的一篇略读课文。揣测编者的意图,从精读课文中学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阅读中。因而,文体应该是相似的。

2.从文本语言来看,在描写大瀑布昔日的壮观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且紧接着罗列了大瀑布逐渐消亡的三个原因。这些都是在对大瀑布进行说明。

3.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从全文的角度而言,警醒“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应该停止了,要重视保护环境”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应属于事理性说明文。

坚持记叙文的原因在于:

1.确定文章的文体,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其表达方式。就文本的语言,主要是以记叙、描述性的语言为主。以“事情是这样的——”为幕,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娓娓道来。当然,文章中也有一些数字运用,但是判断文体是应从文章的整体语言表达方式的选用,而非局部的几句话来以偏概全。

2.事理性说明文是侧重于理,如四年级课文《黄河是怎样变迁的》一课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事理性说明文。其语言表述是科学、客观的理性语言,读来大不同于本文。

其实,争论文体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确定了文体,将决定下一步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倘若以说明文来教学,那么,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抓要点,体会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上。显然,本课在说明方法上并不突出。

如果以记叙文来教学,教学则重在体会昔日今朝的对比描写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构思——为什么不写葬礼的全过程,而要写瀑布的变化过程?葬礼的意义何在?(在变化与对比中,给人以震撼,警醒世人!作者就是这样来构思、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意图的。)我们还可以站在运用语言的角度,设计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替巴西总统写一份演讲词。想法设法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运用和积累语言。

显而易见,对文体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

【案例2】《盘古开天地》重人性抑或神奇?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的一篇神话故事。

在教学“顶天立地”一段时“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进行导读。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劲地体验盘古随着天地的升高和下沉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坚持着,最终累到了。学生也双手举过头顶,双脚使劲下踏地面,坚持半晌,然后跟大家谈谈体会,从而理解盘古的坚持和痛苦。还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想盘古会想些什么?让盘古的形象高大起来,成为英雄。

反思:《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其中的神多数都有超人类的本领,以神奇和大胆的想象著称。那么,回看这篇故事,确定教学目标:是以体验盘古的人性为主,还是以神话的特点为主?不言而喻,当然应该站在神奇的角度引导孩子更宏观地认识中国神话这类文体的特点。

依此,教学时我们的抓手就应该在“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的神奇上,想象一下,盘古每天都在生长,而且不知涨了多少年,终于形成了天和地。太神奇了!祖先对于天有多高充满了的幻想,就用盘古的生长告诉我们了。如果过于着重“累”,就会让神的特点消失殆尽。其实,当我们翻开《山海经》时,其实也没有侧重于对英雄的描绘,而在于神奇:“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可见,文体意识对我们把握教学走向不言而喻!

三、文体意识之于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不可或缺

【案例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环节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六年级的一篇说明文,应该划分为事理性说明文,同时也是文艺性说明文。为什么强调文体呢?下面就两个环节谈谈粗浅的理解:

环节一:整体把握与段落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师: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汇报,整理板书:

美丽壮观;非常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

师:课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呼吁大家保护地球的。(课文整体把握结束,接下来学习说明方法)

反思:按照一般的情形,学生将课文的段落理清楚就可以了,但是,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应然水平,仅仅到这样一个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意义段与“只有一个地球”之间的关系,学生才会明白,原来作者是这样多方面的、层层深入地来表达主旨,说明“保护地球”这一道理的。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引导:你认为课文的哪一部分最不能少?为什么?

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需要将每一部分与题目进行联系,就能站在篇的高度思考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引导呢?最主要的是,这篇课文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而不是事物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鲸》《新型玻璃》等,课文介绍事物特点时各部分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点,明确说明方法即可。但是,事理性说明文要说明一个道理,就需要知道围绕一个意思,作者从几个方面说的,这几个方面有怎样的内在关系,层层深入方能晓之以理!

由此可见,教师明晰了文本的文体,对教学导引是多么重要!

环节二:说明方法停留在哪个层面上?

师:这篇课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大家联系课文来谈一谈。

生:“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第三自然段,拿矿物资源来说吧……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看来大家对说明方法掌握的比较好……

反思:

(一)学生独独了解几种说明方法,意义何在?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只是零星地寻找几种说明方法,看到数字就是列数字,看到好像就是打比方……那么,我们想一想,六年级的孩子,倘若只停留在“知道”,又有何意义而言?

倘若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有所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在写“地球渺小”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生: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三种。

师:你们认为如果只用一种说明方法可以吗?

当然,作者几种说明方法并用更好地说明了特点。然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思辨中初步体会一下不同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试想,这样一来,学生是否就会将事物特点与说明方法结合起来思考?明白:选择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的。久而久之,就不会出现说明方法和事物特点两张皮的现象了。单独分析说明方法,有何意义?

(二)教学是否只要巩固说明方法即可?

听课中,我们感到学生对说明方法并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找到。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是否只要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即可呢?我们是否可以适当的“学用”呢?以“举例子”为例:

1.课文为我们介绍“不可再生资源有限”这一部分时,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来写的?(举例子:拿XX来说吧,……)

2.谁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自己收集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

(可以“煤炭”、“石油”、“稀土”等为例;也可以在教学中联系三年级时学习的《太阳》一课中“煤炭的形成”一部分——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地下变成的。先做一个例子,让学生练说,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拓展。)

试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实践过程,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只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主要的是在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表达自己观点的实践中让学生运用语言得到演练。在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当然不会是每种方法都要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小学阶段接触说明文知多少?我们不妨做一个简略的统计:

从三年级下到六年级,大概有17篇之多,有事物性说明文,也有事理性说明文;有平实性说明文,也有文艺性说明文。虽同为说明文,但类型不同,教学目标及策略也会不同。为什么?文体特点使然!

【案例4】《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是小学课本中比较少见的一篇议论性文体,作者用了三个例子“漩涡与地球的自传有关”“石蕊试纸的发现”“眼珠转动与梦的关系”,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按照常规教学的教师,会找找这篇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然后会逐个事例来教学,知道故事的内容,回扣课文的中心论点。也有可能会反过来进行,先了解事例,再提炼作者的观点。

薛发根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却引导学生找三个例子的相同点。学生在寻找中发现,从内容到表达,从重点到语言……最后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三个事例都围绕观点来选取的,而且在表述中,详细叙述的部分也是围绕本文的观点来确定的。

为什么薛老师要这样设计,不得而知。但是,起码有一点可以确定,薛老师是依据文本的特点,立足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设计本课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更清晰地认识论点和论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不同文体的文章就如同不同性格的人物一样,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教者把握了个性之后,才能更好地“看人下菜碟”。不是吗?

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可或缺 篇3

案例2:某中学一生管教师在巡查宿舍时, 发现一个宿舍的学生在讲话, 于是要求该宿舍同学说出谁是肇事者, 因没人主动说出, 结果体罚了该宿舍全体学生, 引起该宿舍学生及其家长的强烈不满。家长来校找马领导, 听说马领导对着家长说:“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结果生管教师不仅挨了家长的教训, 派出所、新闻媒体也都介入教师体罚学生这件事了……

案例分析:如果家长找到苏领导后, 苏领导能问问事情原委, 站在学校的立场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过错, 指出孩子做检讨的必要, 告知家长对孩子一味顺从的危害, 也许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果家长找到马领导后, 马领导不是“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 而是承认生管教师确实存在方式方法上的过失, 及时为学校平息事态的发展, 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两个案例都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学校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对于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认识

学校的大局就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 学校行政领导要有大局意识, 要自觉了解学校的大局, 要以班子的利益为重, 要以学校的事业为重, 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重。大局好了, 大家都跟着沾光;大局坏了, 大家都跟着倒霉。行政领导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 因此, 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对待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都不可缺少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行政领导的基本政治觉悟、公德准则, 是学校稳步提升的前提条件。

责任意识是指对工作的一种内在的负责意识。责任意识强, 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 总觉得工作单调无味, 很小的问题也可能解决不了。行政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 学校的盛衰荣辱都有行政领导的责任。对于这些责任, 行政领导要自觉、主动去完成, 不是被动接受, 那种为博得校长的欢喜, 在校长面前很卖力, 而在背后却是大相径庭, 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是学校得以向前发展的危险信号。无论我们在什么行政岗位, 都需要默默耕耘, 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 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职工作, 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也是成就事业、赢得他人尊敬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意义

领导班子是一个核心组织, 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是教师团队的楷模, 它发挥的是决策功能、指挥作用。因此, 学校班子成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比普通教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为重要, 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如果班子内部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闹矛盾搞分裂, 那教师就变得做事无目标、奋斗没方向, 学校也就成了一盘散沙, 再无凝聚力、战斗力可言。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应看作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 反映的是行政领导的政治品质问题。

当前, 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 总是考虑短期效应, 致使学校难于持续发展;有的领导不能以身作则, 问题处理有失公正, 没有全盘棋思想, 致使班子涣散, 人心不齐;有的领导认识偏差, 认为自己是在为校长做事, 工作上大打折扣;有的领导缺乏周密思考, 工作不讲效率或经济成本;有的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力图安稳, 明哲保身, 缺乏荣誉感;有的领导工作拖拉, 不敢负责, 缺乏担当和勇气, 致使制度难以执行, 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有的领导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不分担责任, 而是送人情, 乱加评判, 暗箭伤人;有的领导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应有的党性原则, 个人私欲膨胀, 搞“窝”里斗;有的领导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唱得好听, 做得难看;有的领导对一些交叉性的工作相互推诿, 不能通力合作, 统筹兼顾。凡此种种, 造成班子之间关系紧张, 不能融洽相处, 形成合力, 而是产生内耗。

不管在什么单位, 领导之间需要鼎力相助, 尤其是副职, 本身就是助手, 就是配角, 对正职的支持是分内的事, 也是副职必须具备的素质。副职要有“绿叶”精神, 甘当无名英雄, 甘做班子荣誉的奉献者, 要多揽事少揽权, 多揽小事, 多揽缠人的事, 工作中要尊重正职, 请示正职, 不要主观臆断, 随意表态, 要有主见但不固执。当出现工作失误后, 不能推卸责任, 找种种借口敷衍了事, 要自我剖析, 敢担责任。当其他副职遇到困难时, 要以旁观者清的角色积极献计献策, 帮助解决, 分担责任, 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更不能相互拆台、落井下石, 班子领导只有相互补台, 才能相得益彰, 形成合力。

某些情况下, 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全局利益, 有时行政领导要甘于牺牲个人利益, 不能一心只想个人得失, 这是最能看出一个领导的风格、品质到底如何, 也是领导能否受到他人敬重的最敏感话题。

如果行政领导首先没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又怎能要求教职工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群众看干部, 教师看领导。行政领导要把自己的品行、行动作为教师的一本活教材, 做到觉悟高于他人, 工作勤于他人, 奉献多于他人, 业绩优于他人, 唯有如此做出表率, 才能引领教师做出表率, 也才能触发教师把学校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 有利团结的话就说, 不利团结的话不说, 有利团结的事就做, 不利团结的事不做;该说的话才说, 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该做的事才做, 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禁止别人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 行政领导说话才有分量, 做事才能让人信服, 为人才能让人尊重。

三、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方法

要增强学校行政领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但用制度管理往往只能局限于下限要求。行政领导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更应表现在自觉、主观能动方面, 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自省、自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1.在学习中增强。自古以来, 凡是有造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热爱学习的。学习是立身之本, 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学习, 一要学政治理论, 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立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成熟;二要学本专业知识, 做到干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三要学法律知识, 做到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四要学修身养性知识, 促进品格、情感、心理方面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2.在实践中磨砺。大局观和责任感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岗位炼意识, 岗位出人才。领导干部要从书本上汲取理论支持和知识营养, 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造就优秀的品格。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坐享其成, 都是干出来的, 不是“吹”出来的。同样道理, 一个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如何, 不是嘴巴里说出来的, 说了也没人相信, 而是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不用说别人也会由衷信服。那些在艰苦、复杂环境工作中经风雨的行政领导, 比在平稳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得要快一些;那些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行政领导, 比经历简单的行政领导要成熟一些。因此, 每位行政领导要积极实践, 主动投入, 用心去做, 在做每件事, 处理每件事的过程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3.在自省中提高。自省是对自己的品行、行为是否合乎职业道德的自我检查。作为行政领导, 要经常想一想, 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 想想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个别行政领导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思想不成熟, 工作没做好,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反思、自省。为此, 行政领导要经常反思自己干了些什么, 有没有自觉维护学校的大局, 工作有没有做好, 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在自省中分析得失, 调整自我, 在自省中赢得事业的成功, 在自省中塑造出完美的人格。那些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行政领导, 总是能够深入思考, 想问题、处理问题总是站在大局的基础上, 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 工作成绩总是优人一等, 胜人一筹。

4.在自律中升华。自律是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式, 是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自己为自己立法, 是在理性、良知的指导下对现实和职业道德关系的自我约定。作为行政领导, 一看做人, 二看做事, 既然组织安排你挑重担, 那么你就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讲回报, 只求组织放心。一些班子成员在做事情上常求“利”字, 有利可图, 积极表现, 没利可图, 一拖再拖, 这是很庸俗的人, 难成合格的行政领导。面对各种诱惑, 要能保持平常心, 严于律己, 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实际上, 很多党性党规、品行修养就像开车不能闯红灯一样, 是一些常识性的要求, 人人都应知道, 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品德底线, 同时也要守住这个品德底线。

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 篇4

They stressed mass dog vaccination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public awareness a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cycle of transmission of a disease that claims an estimated 60,000 people every year, many of them children.

“Communities ne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dogs, prevent dog bites and know what to do when bitten,” they stated.

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 篇5

其实,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理应对受众研究产生影响:其一是无意识在心理与行为现象中所扮演的重要而稳定的角色;其二是无意识记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其三是个体的需要与目标达成在行为反应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但因为受众研究一直受困于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 这些新的发展至今并没有对受众研究带来多少影响。然而, 事实上, 在任何时候, 消费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无意识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极有必要对心理学中有关无意识研究的进展进行简单梳理, 总结其对受众行为的启示, 也可为今后相关的受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扩大对受众无意识动机的研究

心理学领域对社会行为中无意识动机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 例如, 研究发现 (2) , 个体的评价往往在刺激呈现或事件发生的瞬间便会快速、自动地形成;归因过程也主要是以自动、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大多也是通过社会知觉机制自动产生的。最引人关注的是, 通过对心理概念, 如睿智、有礼、权力、合作、成功的一次性被动激活就能获得无意识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在这类研究中, 概念的激活是通过启动过程来实现的, 即实验前在看似与研究毫不相关的环境中呈现以上概念。

如果要考察这些新的成果能否真正适用于现实世界, 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或许是一个理想之地, 原因在于, 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动机、卷入等诸多因素, 同时, 消费者还需要考虑他随身携带的现金数、考虑消费决策是否有利于健康、是否能带来身心愉快等。

为了将有关无意识动机的研究成果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 消费者动机研究的范围显然需要扩大。正如上文所言, 可能是受到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的深远影响, 这类研究一直集中关注与消费者深思熟虑的决策密切相关的一些动机。而在现实生活中, 除了有可能会对与产品属性或广告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仔细斟酌, 并根据经济学的法则, 对消费结果作投资与获益的精打细算外, 其实人们还存在许多其他的目标与需求, 还有着其他许多事情需要去应对与思考。

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 设定适当的特定目标会改变一切, 包括注意指向、对事件的评价与记忆等。如果所设置的情境有利于个体当前目标的达成, 则他们会对情境中的相关刺激与事件给出相对积极的评价;如果情境对其目标实现起阻碍作用, 评估便会是消极的, 并对相关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

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 个体的目标是能够在无意识条件下有效激活与操作的, 而且个体对他们所作的评价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也是无意识的。这说明, 无意识动机研究的技术方法已基本成熟, 但愿能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扩大对受众无意识记忆的研究

设想如下情境:某消费者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新品牌的口香糖广告, 后来, 他在购物过程中, 在货架上碰见了该广告产品。我们大多认为, 该消费者是否决定购买该口香糖可能部分依赖于他是否还记得广告中的相关信息, 即使商品已呈现在眼前, 记忆因素也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广告记忆研究的重要性也就突显无遗, 这也正是这一课题吸引大量实证研究的原因所在。

然而, 至今市场研究主要探讨了记忆的一个基本侧面:意识性记忆。所谓意识性记忆, 是指消费者有意识地对曾经所碰到过的事情进行思考, 并且有目的地试图提取大脑中所贮存的相关信息。在上面所提的案例中, 如果那个消费者想起了他所见到的广告并且准确地辨认出货架上的口香糖就是广告所宣传的产品 (或许, 此时他可能也会同时回想起其他广告信息) , 那么, 意识性记忆就得到了证实。其中重要的是, 意识性记忆需要消费者回忆起曾经碰到过的事情并且试图从记忆库中提取与该事件有关的信息 (3) 。

现有众多广告效果测评中, 仅依赖于检测受众的意识性记忆 (如品牌再认与回忆) 。但这一研究方式可能只有当消费者有意识地搜寻记忆中的广告信息以进行品牌选择时才显得有效, 例如, 对高自我卷入度产品 (这些产品因十分昂贵、或风险大、或对该消费者意义重大) 的选择, 或者对某一类新产品不熟悉而有意进行品牌评价, 此时, 意识性加工使用的可能性较高。在这些情况下, 研究者使用意识性记忆测评方式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个体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意识性记忆, 也可能受到无意识记忆的影响。所谓无意识记忆是指个体在完成当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接受到的信息的影响, 但个体并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信息, 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 信息的提取完全是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常表现为某种反应倾向的提高, 即, 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 个体存在很有可能使用先前看到过的信息来完成当前的任务。在上文中的口香糖一例中, 如果消费者并没有试图去回忆广告内容, 而广告的呈现提高了他购买该品牌的可能性, 那么, 无意识记忆便显露出来了。

在许多消费决策中, 消费者并不会刻意地试图去搜索其记忆中先前编码过的信息。在这些情境中, 无意识记忆 (而不是意识记忆) 提取可能起主导的作用。例如, 对低卷入度产品的购买, 消费者并不会试图提取记忆中的品牌信息, 广告对商品选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无意识这一唯一的途径:冲动性购买也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广告无意识的影响, 因为这种购买行为毫无计划、发生极快, 受众的信息提取动机较低。

扩大无意识启动的应用

无意识启动有两个方法:阈下法与阈上法。前者是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获得启动, 后者则是个体意识到了启动但不知道启动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两种方法均已在社会心理研究中获得证明:能成功影响个体的动机、判断和行为反应。

大多数研究显示:阈下信息对消费行为、产品评价存在影响!但前提是, 研究时应考虑消费者 (实验被试) 的近期目标或需求。Levin早在其有名的场理论 (fieldtheory) 中指出:个体自身不存在的目标是无法诱导出来的, 但你可以对他已经拥有的目标进行激活与控制。近期的研究将Levin的观点融入进来, 即, 把阈下刺激与被试当前的目标或需求状态相匹配。例如, 在阈下呈现给被试三种脸谱:笑脸、无表情的脸、生气的脸。结果相对中性脸谱组, 笑脸组对随后水果味饮料评价最好, 且喝下这种饮料的量也最多;而接受生气脸谱的被试组则对饮料的评价最低, 喝的也最少。最重要的发现在于, 以上现象只适合于口渴的被试 (得到通知在实验前数小时内不得喝东西) , 而那些不感到口渴的被试则在对饮料的评价值及饮用量上并没有受到相同阈下启动的影响。

对于阈下启动, 个体毫无机会对其影响进行控制, 但在现实生活中阈上启动则随处可见, 例如广告就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但这种启动的效果并不比阈下刺激差多少, 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启动是怎样影响他们的。尽管人们通常很自信能够意识到对我们的评价与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也自信能够有效拒绝不受欢迎的影响, 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然而, 笔者要强调的是, 的确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外界环境因素就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但我们就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或者高估自己控制这类影响的能力。例如, 在国外的每次竞选期间, 人们都会否定或排斥竞选广告, 并坚信这类政治广告对自己的投票行为毫无影响, 然而, 只要有竞选, 相关广告仍会播放不断, 且愈演愈烈。其原因很简单:事实上, 这类广告十分有效。国内“黄金搭档”的广告曾被业内人士评为“恶俗”广告之首, 但却支撑着该企业走过了多年的辉煌。

另外,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无意识心理的存在或许也是许多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 并致使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受众无意识研究应当平衡两类取向:既要研究商家怎样运用无意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也应重视研究消费者怎样才能较好地应对并有效控制这种防不胜防的影响, 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广告等营销手段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释

1 Simonson I, Carmon Z, Dhar R, et a1.Consumer Research:In Search of Identi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249-275。

2 Bargh J A, Chen M, Burrows.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Priming on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30-244。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一篇:高校音乐表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