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2024-05-16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精选6篇)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篇1

正在专心备课的时候, 班上的一个男生陡然来到我的面前, 他表情愤怒却一言不发。“怎么了?不是在上数学课吗?”“数学老头某某说我上课讲话, 喊我到你这里来……还打我手板, 我要告他体罚, 告他剥夺我上课的权利……”听了他一番义愤填膺的“控诉”, 我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全过程:这个号称全校“四大金刚”之一的某某又影响了课堂纪律, 被撵到我这里来上“政治课”了。面对这枝我晓之以理了千万遍的祖国花朵, 我一时竟然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镜头, 相信每一个班主任一定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都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头疼过。时下, 在我们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体罚”、“权利”也赫然成了一些犯错学生的保护伞。教师在一次次的“教育”下, 胆子变小了, 小得不能承载任何责任, 小得墨守成规;学生在一次次“鼓励”下, 胆子变大了, 大到无所不为, 大到唯我独尊;家长在一次次“启发”下, “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强到抓住机会就“创收”, 强到能“自觉”地让“越轨”的老师或破财或处分, 落个“刻骨铭心”。鉴于此, 敢于和学生的不良行为较真儿的教师越来越少。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只能见到鲜花, 不能见到荆棘。

难道, 我们的教育只能有赏识, 不能有惩戒吗?

诚然, 我们倡导赏识教育, 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 尊重孩子, 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但我们不可否认, 这种以表扬、赏识为主的尊重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这个世界还有执法机关, 还有监狱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只要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 就不难发现赏识教育的不当运用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1.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的畸形发展。

2.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盲点。

3.容易养成学生随心所欲, 自以为是的品质。

4.容易铸就学生遇到困难就低头, 受到挑战就回避的软弱性格。

事实上, 惩戒和赏识犹如磁铁的两极, 无法剥离。“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呼唤合理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那么, 如何区别惩戒和体罚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惩罚是把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弄不好会伤害人。”指的就是惩戒与体罚之区在实践中难以正确把握。其实, 此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惩戒”, 意即惩罚和戒除二者合一, 其手段是惩罚, 而目的是戒除;而体罚则是指使学生遭受身体痛苦或损伤学生身心健康, 使受惩者在经受身体或心理痛苦后, 强化记忆, 从而达到可能遏止某一行为发生、发展、蔓延的教育方法。

那么, 怎么才能让惩戒不变为体罚?让惩戒不会侮辱人格?甚至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我认为, 惩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惩戒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明确惩戒的目的, 惩戒是为了使受惩戒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同时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不明确这个目的, 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就可能情绪失控, 甚至抱有“教训”学生的心理, 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这是众多被批判的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中, 教师最容易出现的行为错失之处。

2.惩戒必须要在与学生达成教育同盟关系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教育同盟关系, 是指师生双方都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育与主动接受教育的关系。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 得到正面成长。但面对一个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 教师能对他进行惩戒吗?肯定不能!就如本文开篇所述:那位数学教师与这名学生之间没有教育同盟关系, 教师强行进行惩罚甚至是体罚, 学生焉能服之?假如师生之间形成了教育同盟关系呢?当然学生会愿意接受惩戒, 并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

3.惩戒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这是让师生形成教育同盟关系的重要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惩戒手段, 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与赏识、说理、沟通、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来讲, 惩戒手段必须在教师使用其他教育方法、让学生愿意为错误行为负责、知道老师对他的关爱、产生教育同盟关系后才能进行。

4.惩戒要适时适度得法

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前提:适时、适度、得法。适时是指要抓住实施惩戒的时机。一般来说,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实施惩戒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 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最能让孩子刻骨铭心。适度是指要把握好惩戒的量, 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孩子作业完成得不好就罚他重做十遍、二十遍, 搞清洁卫生不认真就罚扫地一个月等做法, 都是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度。得法是指实施惩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因人而异。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孩子, 宜采用温和式的惩戒;对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差的孩子宜采用严厉式的惩戒。得法还指在实施惩戒时要讲究策略, 首先肯定孩子是一个好孩子, 再指出他的错误, 让孩子能体会实施惩戒者的良苦用心, 能较平和地接受惩戒。魏书生让学生接受“愉快惩戒”, 小错唱歌, 大错写说明文等方式就是一种巧妙而适度的惩戒。

5.必须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关系

在实施“惩戒”之后, 一定要与家长充分沟通, 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关系, 没有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我们不但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很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但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面对出错的学生, 我们坚持“教育为主, 惩戒为辅”的原则, 当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无法改变时, 我们应该拿出勇气,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本着以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 用真诚、善意的批评, 用恰如其分的惩戒教育孩子, 根治他们心中的疤痕, 使他们在两种力量 (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 的驱使下,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追求。

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篇2

惩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畸形的教育。惩罚与奖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惩罚也是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所采取的一种激励手段。如果教师只奖不罚,那就无所谓奖罚分明。滥用奖励也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没有惩罚也就无所谓奖励,惩罚教育与奖励教育并存。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主张“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卢梭认为对于儿童过失,要用“自然后果法”去惩罚;夸美纽斯提出用惩罚来维护纪律;赫尔巴特“训育”的作用;洛克主张让儿童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把惩罚与荣辱结合起来;斯宾塞也赞同自然惩罚,并认为人为的惩罚是一种补充;杜威主张适当地运用惩罚,惩罚并非不民主,而是接触现实生活的一种需要;斯金纳在后期对惩罚的研究中也重新阐明了他的立场:“在一些例外的情形中,运用惩罚更为有效。”魏书生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惩罚的方式是“做俯卧撑”。

惩罚教育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具有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品质。惩罚的威慑力有利于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错误,也可以使其他学生通过反面教材得到间接经验而不敢犯类似的错误。犯错误的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负责任,从而逐渐形成负责任的意识。

惩罚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是非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需要。中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事。面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教师听之任之,学生意识不到错误,这是教师的失职。而教师及时说服并实施相应的惩罚,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偏差和行为的不妥,明确了是非。学生的显著特点是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从小事时时教育,对学生的偏差处处修剪,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惩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的需要。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制度,而这里面含有惩罚制度甚至是严厉的惩治条款,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经历过惩罚教育,那么他很难适应社会。学校中的合理惩罚从一个侧面告诫学生,只有节制自己的言行,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惩罚教育弥补了奖励教育的不足。奖励固然能从正面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上进心,激发自豪感,但一味滥用,有的奖励可能导致骄纵、浮躁、飘飘然和不公正,这样的奖励必定贬值。惩罚犹如一盆冷水或是一声断喝,把学生拉回到清醒的状态中。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需要。所谓“管”就是管束管制,它强调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所谓“理”就是疏导讲道理,它强调的是思想品德感召。没有规章制度不成其为班级,因此,惩罚在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篇3

1“诵读”: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

所谓“诵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即指“朗读”和“背诵”, 语言通过“语音”这个物质外壳将文字符号转换为语音符号, 诵读者利用听觉和视觉将这些语音符号输入大脑, 激活大脑中的相关感觉和经历, 重现或再现物质表象的意境, 从而感知、获能、染情、明理。这是一种综合运用眼、口、耳、脑来实现将“言”转换到“意”的学习方法。在整个“诵读”过程中, 诵读者受到重现意境的感染, 加深了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和情感体验, 同时还要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下迅速将视觉、听觉和大脑思维有机结合, 准确地判读文章的单词发音, 保持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内容的清晰、连贯, 积极调动已有知识去判断、理解、表达每一个句式, 每一个段落, 将字句连接成整体, 贯通全文。这是一个从词到句, 从语音到语意, 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与感知过程, 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英国中小学在19世纪广泛采用的“念诵法” (Look&Say) 即是类似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直接背诵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 这种教学法不需要教师对内容做太多的解释, 其目标是不求甚解, 只强调熟读背诵,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 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 (language input) 来完成的, 要掌握一种语言, 语言知识的输入是首要和至关重要的, 没有输入, 就没有一定量的输出”。

在我国, “诵读”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从先秦私塾的“熟读成诵”开始, 到明清两代“沉潜反复”的诵读法, 经千年洗练而自成一体, “熟读成诵, 涵咏体味”, 直至“文若己出”。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书》) ;清代思想家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提到, “凡精读的书, 要高声诵读……”;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在《训学斋规》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永远不忘”。“诵读”几乎贯穿着整个古代语言教育的始末, 是我国古代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由简单的识字到深层的体味, 由简单的背诵到“读思相伴, 读悟相随”,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由雏形渐趋成熟。

2“诵读”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广泛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 善于运用“诵读”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学生, 不仅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于其他同学, 同时在听力及书面表达等诸多方面也展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诵读”易于掌握和应用的特点, 尤其适合在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高职院校广泛应用。

(1) “诵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 (Monitor Model) 理论证明, “诵读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 它是建立在主动感知和深刻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的”。隗仁莲等学者也提出:“在诵读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输入目标语中大量的词汇、语法、句型、段落和篇章, 可以加强对语言输出过程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 促进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 逐步排除母语对外语的干扰, 摆脱以母语作参照系的现象”。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学生结合课文记忆词汇效果要明显好于孤立机械记忆。“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记忆, 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和独特的修辞手法,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境地。

(2) “诵读”有助于提高说的能力

汉语同英语发音有诸多不同之处, “诵读”有助于训练舌头和口腔肌肉的灵活性, 同时抓住了口语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张嘴”, 通过“张嘴”朗读和背诵, 实现发音准确、语调流畅, 加上词汇的丰富、信息的积累, 学生便可做到有感而发, 直到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张嘴”表达出来。

(3) “诵读”有助于提高听、写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诵读”将文章中的文字符号转换为语音符号, 经由听觉进入大脑, 激活诵读者头脑中相关感觉和生活经历, 丰富了对内容的情感体验, 重建物质的表象, 加深了记忆。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通过“诵读”感知、获能、染情、明理, 达到从“言”到“意”的转换, 书本上的文字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下笔行文时, 丰富的词汇、不同的句式和多样的表达就会涌现笔端, 英语的整体运用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3“诵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克拉申 (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 “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 必须首先有了足够的输入, 才能有效地输出”。在我国这样一个英语语言环境十分匮乏, 课堂外有声输入几乎为空白的情况下,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 通过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 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为输出奠定基础。当然, 能否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习惯, 让“诵读”真正发挥其积极性和实用性, 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应用策略。

首先, 要培养学生听录音跟读的习惯, 而不要单纯进行背诵。不标准或不正确的发音会使学生的口语学习走向错误方向, 应该要求学生从“听读”到“熟读”再到“背诵”, 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熟识感和驾驭能力, 促进学生听觉能力和外语思维水平的发展, 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 要注意英语口语“诵读”材料的选择。选择“诵读”材料时要确保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为内容。因为“诵读”之所以有效, 是建立在对内容理解基础上的, 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能理解, 甚至对陌生单词的发音还不确定, 那么他只能是一知半解地完成指定的“诵读”任务, 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语音障碍, 理解诵读材料内容, 让学生在诵读时反复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和活用。

再次, 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次教学。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在口语教学中采用“诵读”教学法要格外注意分层次教学, 采用多种方式, 增加趣味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 由于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等差异, 学生口语水平也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 确定相应难度的“诵读”任务, 切勿要求过高, 避免学生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丧失对口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诵读”需要有效的记忆才能实现充分的内化, 孤立地背诵单词、句型是不可取的。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 确保在“诵读”过程中对文章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良好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体现在对“诵读”文章清晰的记忆, 能够逐字、逐句、逐段直至全篇的复述。另外, 注意保持“诵读”后对文章记忆的牢固性和再现敏捷性也很重要, 学生通过有效“诵读”, 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回忆起诵读过的材料, 并将内容准确、清晰表达出来, 那么良好的记忆能力就能逐步培养起来。

(5) 教师要在学生实施“诵读”过程期间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口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上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查和纠正学生的“诵读”, 课后也要适当地布置课外诵读作业来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 检查可以采用背诵、英汉互译、默写、填空等的方法。布置作业并辅以检查, 让学生充分感受“诵读”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效果, 才能提高学生对诵读的重视程度, 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面调动学生通过诵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正如美国著名演说家戴尔卡耐基 (D.Carnegie) 曾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 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 背诵文章越多, 你的记性越好。”

(6) 保证“诵读”内容的丰富性。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口语课上的“诵读”内容不仅要有教材上的还要有教材之外的内容;在教材之外, 教师应帮助学生多搜集优秀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文章、诗歌作品, 增强学生对各种词、句的理解, 让学生在“诵读”优美文章的时心灵产生共鸣, 加深记忆。这样学生“诵读”的多了, 才能不断地积累词汇, 有效地运用语言;才能鉴别、比较各类作品, 提高审美水平。

4 结论

我们需要认识到, “诵读”并不是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成功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还包括导入、板书、讲解、提问、讨论、练习、总结等诸多环节, 但如果缺少了“诵读”, 其他的教学设计与方法都将暗淡无光。英语口语教学重视“诵读”, 能在课堂上有效营造英语学习的听说氛围, 逐渐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兴趣和敢于说英语的勇气, 同时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曹恩尧.训练诵读培养自学能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 .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隗仁莲.“背诵输入法”在外语习得中的作用[J].襄樊学院学报, 2003 (3) .

[5]刘春花.浅谈中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作用[J].教育观察, 2010 (7) .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篇4

关键词:互改 ;兴趣;自觉;好作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做到“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苟同见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写,还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写的作文进行修改。作文的修改是指从初稿的完成到定稿的加工过程,也是对作文所写的内容不断深化、升华,对表现形式不断选择、完善的过程。一篇作文一般要经历准备、写作、修改三个过程,而修改是这全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大凡有成就的作家,无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古代有许多诗人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贾岛一边骑在马背上走路,一边修改自己的作品研究“推”、“敲”。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可能一下笔就能完成的。作文的修改一般有三种形式:自改、互改、师改。那么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就应该注重对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对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就应该把作文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采取多种形式的修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中来,让学生学会改文,乐于改文,去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并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改文就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上,除了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基础知识外,重点从以下三个发面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一、突出中心方面

主题是作文的“灵魂”,修改作文,首先要看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确,对此,让学生拓宽思想并教给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深化主题。(联想方法:由物想到人,由事想到理,由小想到大,由古想到今……)

二、布局谋篇方面

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平铺直叙,象流水账似的一叙到底,文笔呆板。针对这种情况,教给学生运用记叙的不同方法、巧设悬念的写法、先声夺人的写法、情感跌宕的写法、似贬实褒的写法等来修改作文,使作文回环曲折,波澜起伏,艺术效果大于极致。

三、遣词造句方面

记得有位同学写《爱护我们的家园》一文时,作文中心明确,选材较好,但这个同学的词汇不丰富,文中写道:“现在,小河没有了,树没有了,小鸟没有了......”这时笔者在小组内首先肯定了这篇作文的优点,同时让小组的同学们找出和“没有”一词意思相近的词,小组里的同学们一齐修改为:“现在小河干涸了,树儿不见了,小鸟飞走了......”经过这样一修改,语句生动多了。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经常积累词汇,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若不参与到作文的相互修改中来,只注重自改和师改,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会了方法就要引导,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互改中去,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以下这些益处。

一、增强学生间作文的相互交流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把学生与学生孤立起来的,从老师的写作要求到学生独自的构思,到自己的修改都是学生自己的观点,不能很好地把同龄人的思维借鉴的融于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在作文的互改过程中,读别人的作文时,把他人对同题作文的构思通过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在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可以从中吸取别人作文的成功之处,来弥补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以便真正提高自己作文的构思能力。自己在修改中去读别人的作文,自己的作文让他人读,并互相进行修改,把问题作文在同龄人之间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体验和碰撞,产生出写作的火花。

二、能引起学生对作文写作的重视

从心理上讲,互相修改作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互改中学生都想在同学心理留下写好作文的印象,大家就会相互比试都想把作文写好些,通过互改能在各个互改小组的同学间形成一种进步的舆论评价。写好作文的同学得到肯定,应付交差的同学会得到大家的批评。对今后作文的写作学生一定会努力去做好,希望能从舆论中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在修改后自己必定会对修改的作文认真的复读,看修改的是否恰当合理,对别人文中优美的语句也能吸引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今后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也必然把作文当作重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过去的作文教学是学生自改后交付老师批改,而学生只注重作文的分数,没有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采用互相评改的形式,学生自己完成的作文,自己修改都是按照自己的构思来完成的,自己或许认为作文已经比较完美了,其他同学再次加工后这样的作文就进一步完美了。自己就有勇气面对今后的作文了,相信自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学生去改别人的作文当小老师,能够对别的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暂不论对与否),树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写作热情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有了写作的情商,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四、在有限的作文课时内,无形增长了学生的作文次数

由于过去的作文教学是在学生自改和教师评改下完成的,写一次作文就只是单独一篇比初稿要完善些的作文。而互改中,一般要回顾自己的作文的构思,领悟别人的构思,自然而然就增长了见识。在评改他人的作文过程中,就学着他人的思维构思了一篇同题的作文,在一个有限的课时内,学生读了好几篇与自己思维和认识水平相接近的其他几篇作文。使同题的作文在自己的头脑中从不同的角度构思了好几篇。使学生的作文来了一个飞跃,比单纯听老师讲评的收获要大得多。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篇5

一、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输入和输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输入语言是指英语学习者通过听力和阅读等活动接收所有目标语言材料。输出语言指的是主要通过口语和写作等使用目标语言。输入是输出的来源, 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过程, 环环相扣, 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Ellis指出, 只有当学习者获得二语输入时才是二语习得。该输入的形式可能是在自然的环境中“浸没”, 或者是正式的教学输入。他还认为真正的二语习得是将输入变为摄人, 经同化后进入中介语系统。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 因此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 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可理解的; (2) 密切相关的; (3) 不以语法为纲的; (4) 大量的。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输入是第一性的, 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的, 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输出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高职学生英语输入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层次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上达到了共识。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重点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这一表述为各院校开展英语教学定下了基调。

总体而言,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遇到的最大难点还是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的输入积累不够, 在输出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不发言而“冷场”的情况, 其实并非学生缺乏信心, 也不是学习态度问题, 而事实上学生是无话可说, 或者是有话说不出。可以说, 学生语言输入的不足是全方位的:语音, 语调, 词汇, 句型, 语篇, 语法, 语感, 几乎集体无意识。脱离输入来单纯强调输出, 实在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三、背诵是实现语言输入最有效的途径

背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步,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 我们不能脱离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的积累。如果没有目标语言材料的积累, 我们不可能熟练地使用它。我国学生是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背诵输入可弥补学生脱离英语语境的不足, 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增强语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此外, 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锻炼记忆力。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过:“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 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 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 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经验的角度来讲, 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背诵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开展背诵教学的策略

记忆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两种。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 在反复领会、理解, 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 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 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义等, 都属于理解。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 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并纳入人的知识系统, 才能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识记, 保持时间长, 也较容易提取, 但不一定十分精确。总之, 在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 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教学实践也证明, 机械背诵适用于刚刚接触英语并且理解力较差的童年时期, 对于已具有一定理解力的高职学生来说, 机械背诵就显得枯燥无味,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但是, 语言毕竟是一个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强制性的交流符号体系,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意义识记。因此, 在开展背诵教学的时候, 必须贯彻一条最基本的策略:意义背诵为主, 机械背诵为辅。

五、开展背诵教学的方法

1、方法指导。

学生是主体, 但是教师是主导。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比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意义识记, 借助结构提纲记忆法, 等等。同时, 在讲解背诵材料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建立联系,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减轻记忆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够以身作则, 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参与背诵的实践, 则更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2、精选材料。

材料的选取对于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应该经常走进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的兴趣特点, 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 跳出教材的范畴, 精选内容生动, 格调积极, 难易适中, 朗朗上口的材料, 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 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 完成背诵任务。

3、化整为零。

针对高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学习毅力较差的客观情况, 教师切忌提出“大而全”的要求。应该巧妙地把背诵的材料分解、细节成若干相对独立, 但是又互相联系的分项。甚至可以细化到几个单词, 几个句子。让学生在每天的零碎时间也能开卷诵读, 同时又能通过一个个分项目的完成, 获得不断的学习成就感, 让他们持续获得前进的动力。

4、要求明确。

为了防止虎头蛇尾的发生, 背诵教学必须有一套贯穿始终的方案。要有科学合理的步骤和目标, 制定出阶段必须完成的内容。从语音到语调, 从词汇到语篇, 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还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教学质量。

5、奖罚分明。

虽然背诵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本身就是获取知识, 增强技能的快乐体验。但是, 适当的奖罚措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句发自内心的表扬, 一份小小的贴心礼物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持续转变和进步的动力。同样, 一句善意的批评, 一个小小的惩罚, 也有可能让学生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克服。

总而言之, 背诵输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师生都要认识到背诵教学的重要性, 并且在教学中, 要形成制度, 贯彻始终。只要认识充分, 措施到位, 方法得力, 就一定能扭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形势, 促进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却有下降的趋势。背诵是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却被广大师生所忽视。本文从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理论入手, 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输入严重不足, 而背诵是实现语言输入最有效的途径。进而就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背诵教学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高职,二语习得,输入,背诵

参考文献

[1]龙献平, 黄光大.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56-58.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篇6

关键词:实验,电化教学,不可替代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知识来源于实践。中学的物理知识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定理、规律。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是前人研究物理典型方法的适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探究一些物理规律, 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信息量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物理教学中, 它更利于打破时空和课堂条件的限制, 便利地揭示物理现象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 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看到的事物, 直观地显示出来。但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恰当地使用电化手段, 或改变电教辅助性地位和方法, 忽略实验课的教学, 也会产生误区, 违反教学规律, 弱化教学效果。

首先, 不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有时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与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作为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动手做各种形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虽然电教手段中的光、声、像等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 以直观形象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却始终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有时因器材缺乏, 或因教者嫌某些实验太麻烦、现象不明显, 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乎, 借助电教手段, 用录像或投影来代替实验。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浮力的成因”、“光的合成”、“光路”等。其结果如何?就拿“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个实验来说, 通过录像学生只能感观到电视上的画面和解说员的讲解。即使由画面感观到随着抽气时间的增长而声音逐渐消失, 但总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通过人为的录制、合成的, 并起不到亲临其境的效果, 学生很难体会到声音是要靠物质来传播的。即使得出结论了只能是机械的照搬课本内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电脑电视上歌舞画面再精彩, 也还比不上到剧院看现场, 哪怕是一般的演出也会让人感到很舒心。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卡拉OK的流行不就是人们这种参与意识的外在体现吗?因此用录像、投影来代替做实验, 往往会抑制学生具有的人类天性——“参与”意识, 甚至会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形成产生怀疑, 学习兴趣就此会大打折扣, 主体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 不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取代相关的实验, 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 应在实验的基础上, 运用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进而建立起理论。”这也是哲学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普遍规律。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而编写的。然而在教学中, 如果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恰当地用电化教学手段去取代实验, 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近年来, 由于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 或是由于人们并未真正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的安排减少了。在他们看来, 做实验哪里抵得上背实验, 用录像、投影让学生看看, 同样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 这样做既节省了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 同时也很方便, 考试效果也不差, 岂不妙哉。于是, 花上两节课让学生集中观看那些该做、也能做但又没有做的实验录像, 不让学生来验证一下他们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 这显然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证明:实验是学生认识过程的起点, 通过实验有助于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

再次, 以电化教学手段取代物理实验, 会造成课程目标的缺失。

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物理知识技能目标的教学, 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 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 感悟探究原理, 迁移探究方法, 培养学习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体味知识的价值。在操作上, 教师应注重创设“大情境”, 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研究, 正确归纳和分析实验数据现象, 交流和讨论实验结论, 科学评价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情感。而电化教学手段把实验以现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过程, 使物理教学的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得不到完整落实,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研究气体分子的运动”实验,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只是以动态画面投影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NO2气体与空气在两只相互接触的集气瓶中的扩散现象后, 便给出了“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这样做虽然也能说明问题, 但学生却缺乏动手过程, 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硝酸与铜片现场制取并收集红棕色NO2气体, 再分别将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与装满NO2气体的集气瓶上下接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只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科学评价实验过程。这样做, 学生亲历NO2气体的制取过程, 亲眼目睹了NO2气体与空气集气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既学会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扩散的知识技能, 又获得了物理实验探究的快乐与体验,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会更好, 物理课程目标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使用辅助电化教学手段,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 又要注重做好、做全、做实各个应做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去体验, 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 让两者的优势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智力、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2]刘家骥.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一篇:秸秆粉碎装置下一篇:电力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