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教师(共12篇)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1
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记熟了大量的儿童故事,就能给孩子们当好故事的“引路人”和“解说员”。事实上,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每一个新词,每一个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过程。因而,培养幼儿语言的完整观念不可或缺,而这一切落到了培养幼儿教师的问题上。中职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师的语言训练时,可以通过营造“三场”,转变幼儿教师的理念、方式和思维。
一、创设一个引领师生共讲故事的磁场
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选择故事进行训练。幼儿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非常紧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有很大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作品。同时,在教学中,中职教师要和学生共同使用儿童语言讲述故事,互相矫正、互相鼓励。所谓儿童化的语言,不是指向儿童不成熟的表达靠拢的“儿童语言”,而是指适合儿童、强调童趣的语言。所以,中职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使用语言时避繁就简,避免使用词汇涉及范围较小、句法结构较短的语句,不能因为双方都是成人就使用理解困难的专有名词、抽象词语和长句、复合句等等。长此训练下去,师生讲故事的能力必将同时提高,同时,其经验、角色分配能力和表达能力亦同步提高。
二、创设一个敢于创新的创造场
中职教师必须“自身硬”,必须与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如此方可引领幼儿教师去思考、去顿悟、去创新。
比如,可以引导幼儿教师对故事进行再创造。故事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在于师生如何去甄别、如何去筛选、如何去取舍。只要有利于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幼儿教师创新能力的锻造和提升,完全可以对故事进行再加工,完全可以注入幼儿所喜爱的趣味因素,也可以对其语言设计和价值倾向进行仔细认真的研读与审视,根据幼儿 发展需要 与身心特 点对作品 进行再创造。
真正好的教学不囿于此时此地,而是更注重教学历程中的旁枝末节和“意外事故”。也许在开放中,在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中,在师生的即兴发挥中,师生愈能接近理想中的“名嘴”。
三、创设一个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发现场
干国祥说:“我们因为一个伟大真理在教室里的重新发现而欢腾雀跃,内心激动,仿佛这发明者这发现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在故事的讲述中,有时能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进而成就自己。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总共出现小蝌蚪、鸭妈妈、大鱼、乌龟、青蛙这几种动物。小蝌蚪,可以看成单纯幼稚的孩子;鸭妈妈,可以看成坦率的大妈;大鱼,可以看成温柔的女性;乌龟,可以看成稳重的长者;青蛙,可以看成热情、有活力的年轻妈妈。这样的形象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当我们与这样的影子重叠甚至融合时,我们的讲述将更加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而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渴望的吗?
所以,中职教师在训练幼师的语言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点燃和培养。当学生感觉到拥有更多课堂话语权时,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进入分享、倾听、对话、合作、表达、反思的学习状态。
不论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真正好的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因而,中职教师在训练幼儿教师讲述故事的语言整体风格时,除了应做到生动准确、亲切形象、自然有趣之外,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语言表达的个性和独特性培养,应当把“他( 她) ”从众生中拎出来。就学校教育而言,所谓独特性,就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就是能够自我表达、自我浇灌、自我反思;就是敢于“我口说我心”。尼扎米说:“发自内心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培根也说:“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一个总是表达自己本真思想的幼师,一定是一个光芒四射、活力十足的教师,一定是所有幼儿的“亲密闺友”,但愿,每一个幼师都能做这样的人,并打造出一片厚重的幼儿教育时空。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2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以求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所以,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最伟大的,他们的仪表、他们的衣着打扮实际上是其心灵的展示,对学生的暗示也就特别明显。教师喜欢作什么、讨厌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常常通过仪表暗示给学生。学生接受这种暗示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模仿,它必然会使潜意识受到内在强化,影响学生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不修边幅的老师,带出的学生通常生活上不拘小节,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高,纪律性较差;衣着华丽,打扮入时的老师带出的学生,一般喜欢弄潮,以时尚为荣,但适应能力脆弱,克服困难能力较差;衣着整洁大方,仪表庄重,严肃且大众化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且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少学校对教师仪表要求很严,除了为避免分散学生精力外,最主要的则是怕给学生造成负面暗示。因此,为了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暗示,老师的仪表必须有所讲究。
教师行为每天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行为举止得到巩固和强化。他们接受这种暗示,由于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总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教师行为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为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影响,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所检点,有所选择,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老师的严谨治学,努力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爱护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是学生效法的楷模。它的暗示作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体罚、变相体罚、挖苦漫骂学生等自私、固执、蛮横的教师行为,往往是学生侵犯、攻击行为的温床。有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气和嗜好的老师,如果对自己的行为觉而不察,那么,他很可能充当的是小烟民、小酒鬼、小赌徒的塑造者,而与自己的高尚事业背道而驰。
前不久,有学生以匿名信的形式反映了一些对老师有意见的事:进出校门,学生要下车步行,校园内不准骑自行车、摩托车,教师无要求;学生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否则如何如何,老师上课迟到早退都没有什么说法;学生看到老师,主动问好,而老师对学生的问候置之不理或“晴蜓点水”……这些或许老师们找着理由为自己辩解。但仔细琢磨,颇使人深思。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那么“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绕脑”的小事,一不留意就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象上边的例子,学生以匿名信的形式的宣泄,还能解除一些抵触情绪,更多的学生则如何解除呢? 的确,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已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激情是语文教师授课不可或缺的 篇3
1. 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挚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唯有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老师的地位。尤其对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促使他们产生一种不认真对不起老师的内心体验(对差生尤其是这样),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当然,反过来也激发了我们教师的激情。所以我们即使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会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转2 .2.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抓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我们教师又如何让自己在课堂上激情飞扬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做起:
1.在走进教室前做好准备:
(一) 做好知识的储备。
现在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有的甚至在某一方面比老师一点不逊色!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了知识的储备,才能有信心,不急躁。
(二)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一听到上课铃声,一拿起教案本,一推开教室门,就应当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全身心投入。所以不论你在上课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应装作没发生。不管你遭遇了什么,不管你心里是阴霾还是悲凉,只要站在了讲台上,必须是充满热情,面带微笑,甚至谈笑风生,忘记一切的烦恼、忧愁,充满激情、把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起来!只有课前准备好了,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在课堂上神采飞扬!
2.课堂巧控情绪
自我调控要求个人实际行动和他所面对的情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处于自信而高度的自我控制状态,以便更好地选择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特性,并通过自己的特性来创设情境,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能显示独特的个性,并形成独特的风格,使语文教学更具情感魅力。而语文教师要处于自信而高度的自我控制状态,我认为就应从下两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应以鼓励为主,千万别生气、发火。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不应只盯着孩子的短处。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稍有一点做的不好,就生气、甚至发火。这样做一次也许有点效果,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越来越疏远你,甚至和你产生对立的情绪,课堂气氛沉闷,效率极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反之,孩子有了一点的进步,就加以表扬,想法设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课堂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你也会充满激情,课堂的效率也就会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 教师应有教育的机智,处理问题不慌不忙。
在语文课上,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会出现错别字。这时候,学生也许会发现,发现后他们就会哈哈大笑。如果这时候,我们灵活一点说道:“我知道大家笑啥,可有一位同学不知道,人家为啥笑,我们来问一问他”,当然提问可能知道的学生。这时候,你可以说:“我就是考考大家而已,大家很认真,值得表扬”。这样,学生就很佩服你!不同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的效果。
3、课后多找学生谈话,做学生的知心人。
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良师,课后可充当学生的益友。比如,在考试的前后,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鼓励、多引导。当发现学生的思想有波动的时候,试着都进学生的心灵,面对面、心和心的交流,解开学生思想的疙瘩。这样一直坚持下去,自然就和学生成了朋友,自然就会相处的融洽,课堂上师生就会有很好的状态,课堂上就会充满激情,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课堂的效率也就自然好起来。
我们教师又怎样培养激情呢?我想这些方法一定有效 :
1.正视现实,调节情绪。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生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所有观众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至于因学生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
2.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
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同时,运动可以解忧,调节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
3.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
教师应站着讲课,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因为坐着讲课,教师巍然不动,四平八稳,激情自然出不来。另外,站姿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反馈。大声讲课容易调动教师的情绪,学生也容易感受到教师魅力四射的激情,一节课也就能在师生双方兴奋、收获、欢乐中结束。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4
主编:林逢祺洪仁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滚滚尘世里, “师道”如何, 实为社稷兴衰的关键。哲学家们即使不直接探问教师任务的议题, 在其思想中却经常蕴含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教师图像侧写。就此角度而言, 哲学家们可谓研究或关心师道的“隐性导师”。
在本书中, 著名教育哲学者如贾馥茗、黄光雄、杨深坑、林玉体、欧阳教等首度携手探讨西方哲学家的生命史及其思想投射出的教师图像, 为教师形象开启的智慧之门。
本书旨趣有二: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 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 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 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 并作为其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的辅助工具。
最近, 一直在反复读一本专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这本著作是由台湾的林逢祺、洪仁进两位教授主编, 多位学者参与, 每人负责研究一位哲学家的思想, 选取其思想中最具教师图像之思考价值的部分作为研究重点, 撰写成文。每篇均包含这几部分内容:哲学家的背景简介、核心哲学概念、核心哲学概念中的教师图像、该图像的省思及结论等五个部分。虽算不上鸿篇巨制, 但行文简练, 作者尽量用通俗易读的语言, 阐述清楚艰涩深奥的哲学思想, 并展示其中的“教师图像”, 算得上是“大家小书”。
书中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培根、康德、萨特等30位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思想中的教师图像, 这些哲学家, 我们有的可能知道, 有的根本不熟悉。初次阅读, 虽然是短篇幅的介绍, 也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中, 对教育、对教师的一种情愫、一种关怀。行走在文字间, 能真切地感受到哲学家们像一位位“隐性导师”, 用那蕴含丰厚而又颇有意味的“教师图像”, 不断冲击着我的思想、我的灵魂, 也洗礼着我的精神理念。
书中教师的图像实际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形象。读后, 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形象重新有了一种感悟。这诸多的哲学家中, 我特别推崇维柯、卢梭、尼采等人的“教师图像”。
维柯是意大利哲学家, 他认为, 教师要养成英雄心灵, 这是一种崇高的心灵本性。在他的观念中, 人之所以崇高, 乃是感受到自己可以崇高。因此, 他强调,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崇高的, 才能做出崇高的事情来。同时, 教师还要有“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人类的最初智慧, 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原动力。“诗性智慧”的实践过程本身不但具有“真”, 而且同时蕴含着“善”与“美”的特质。一位具有“诗性智慧”的教师, 在教学中会不断进行创新, 让教学历程蕴含有真善美的本质。诗性智慧正是教师应该展现的英雄心灵。
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师形象呢?首先他应该具有恢弘的视域, 能够深究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博览群书, 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不断拓展自己的视域, 进而获得知识、情感、德性的全面发展, 以便充分展现“全智慧”的心灵, 洞悉教育问题。其次, 他会有虔诚的态度, 诚心面对自己的工作, 尽心尽力, 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改进自己, 让工作更完善, 同时也应诚心面对自己的学问, 时时警惕自己不能误人子弟。第三, 他有涉世的热情, 关怀社会, 服务群众, 深深感受到为人类谋福祉的理想与任务, 并能热爱教育工作, 认真投入, 乐在其中。最后, 他会有创新的勇气, 在达成良善目的与满足学生需求之间找到适切的教学途径, 勇于面对问题, 寻求改造和创新之途, 尽最大可能地彰显教师的实践智慧, 培养出具有英雄心灵的学生。
法国哲学家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师理想图像是“教师是守护儿童善性的生命导师”。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 “自然”是最高境界。其核心思想是:“自然”是一切幸福的关键, 人生而自由平等, 自然教育是使人融合理性和感性成为完整个体的最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理想, 卢梭心中的理想教师大致应恪守几个准则:1.教师是守护儿童善性的卫士;2.教师是提供自然教育的专业者;3.教师是具有正确儿童观的生命导师;4.教师是年轻、热情且懂得生活的学习好伙伴。
卢梭的教育思想于19世纪末开始掀起儿童中心的新教育思潮, 使我们不断地思索改变过去固定僵化的教育方式, 希望彻底改变我们有意或无意对儿童的掌握与约束态度, 欣赏儿童展现个别独特的才能, 从而以更多的等待与尊重陪伴儿童, 倾听其内在的声音, 发挥其自我的特质。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教师图像则是从骆驼、狮子到孩童, 这是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精神三变”的概念, “我要告诉你们有关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 骆驼如何变成狮子, 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孩童。”这精神三变, 就是尼采所主张的从认知到创造的教育历程, 骆驼、狮子、孩童分别对应继承、自由、创造。孩童教师是尼采赋予教师最深的隐喻和最适切的图像。因为我们知道与教师朝夕相处的是一群质朴自然的孩子, 唯有教师化为孩童天真之姿, 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像一个永远留有余裕的空杯, 可以不断更新与充实, 另一方面可以用创新的教学勾勒出成长的全貌,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教师要以无伪真诚的心回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与需要, 秉持无外在目的、单纯为教学而教学的心情, 尽情地进行一场与学生同乐的游戏, 如此教育才有可能无限延展开来。尼采认为学校应是教师为学生打造的专属空间, 让师生自由精神得以在此舒展, 孩童教师的生命在此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回归, 学生因教师重生, 教师因学生重生, 这就是孩童教师的图像。在尼采看来, 教学本就是教师用其生命与学生产生积极共鸣的伟大旋律。
当然, 著作中还有其他哲学家的“教师图像”, 都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认识和顿悟, 阅读着、思考着, 让我受益匪浅。
于漪老师认为, 教师学点哲学, 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我们知道, 真正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一个思想者必须具备哲学素养, 教师亦然。哲学是每个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看法和信念, 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亦即有自己的哲学。同样,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 也逐渐会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系统, 成为指导自我教育实践的教育哲学。学点哲学, 可以增强对教育事件、教育生活、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寻根究底的反思意识, 而寻根究底反思的目的就是增加我们的教育智慧。教师缺乏哲学的思考, 就会失去反思意识, 注定成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
正如本书编者在序言中所言, 本书采择了西方哲学中的大哲学家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旨在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 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 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之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 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 并作为其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的辅助工具。
哲学, 可以点燃教师的智慧, 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哲学的头脑。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 我们既是在学习哲学, 也是在哲学中寻找自己应有的那份“图像”, 更是在追寻哲学大师思想中教师的梦想, 为在实践中展示教育智慧、彰显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5
爱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爱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但是不是教育中教师所有爱的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应?人们可能真的希望这样,可在教育现实中却难以都是这个样子,希望的样子并不意味着实际都必然是这个样子。我曾经提到意义逻辑和生活逻辑问题。意义逻辑的话语中,总是蕴含对某种意义的强调,它就想说明某个事情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要引起人们注意。韦唯唱的《爱的奉献》这首歌里,有: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一个意义逻辑的话语。强调爱的意义,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缺少爱不行。因此,想要让老师都确立教育爱这样的观念,从这个话语上去讲,这是可行的。但是生活逻辑却不能是这个样子,生活逻辑中爱并不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我曾经专门讲过这样的专题,这里就不加展开。中心 是生活中的爱是非常复杂的,能够激励人、振奋人的这种爱有,能够剥夺人权利的这种爱也有,比如有些家长,他爱孩子能是虚情假意的吗?都是发自内心的,就是因为爱孩子,他把什么都想到了。甚至孩子怎么做都想好了。因此对学生有不尽的要求和监督检查,结果这种爱造成了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控制和剥夺。在这种情况下,那种关爱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说明,对于确立爱心,意义逻辑话语有助于确立起关爱学生这样的观念,但在实际工作展开上,不能脱离生活逻辑。在实际工作中,就要考虑怎么样爱学生才得体,怎么样爱学生才有积极的意义,要探讨这方面的方式。
电学教师不可忽略的课题 篇6
关键词:电子产品;污染;环保
作为一名电学教师,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讲解各种电学原理,讲解电带给我们种种方便,真是举不胜举。但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应忽略——电子电器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污染。中国水污染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根除与遏制;我国严重的雾霾天气频袭我国。面对我们身边的众多污染,我们必须思考污染之源。其中,电子电器产品的污染是关键。
一、电子产品污染
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种使用后废弃的电脑、通信设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电器产品。电子信息产品的材料中含有铅、贡、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物质和元素。
1.铅污染
环境中的铅经食物和呼吸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消化、神经、呼吸和免疫系统急性或慢性毒性影响,通常导致肠绞痛、贫血和肌肉瘫痪等病症,严重时可发生脑病甚至导致死亡。
2.汞污染
慢性汞中毒患者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随后有情绪激动或抑郁、焦虑和胆怯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脸红、多汗、皮肤划痕征等。肌肉震颤先见于手指、眼睑和舌,以后累及手臂、下肢和头部,甚至全身;在被人注意和激动时更为明显。口腔症状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溃疡、齿龈肿胀和出血,牙齿松动和脱落。口腔卫生欠佳者齿龈可见蓝黑色的硫化汞细小颗粒排列成行的汞线。
3.六价铬污染
六价铬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毒物),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通过呼吸空气中含有不同浓度的铬酸酐时有不同程度的沙哑、鼻粘膜萎缩,严重时还可使鼻中隔穿孔和支气管扩张等。经消化道侵入时可引起呕吐、腹疼。经皮肤侵入时会产生皮炎和湿疹。危害最大的是长期或短期接触或吸入时有致癌危险。
4.多溴联苯污染
多溴联苯(PBB)是一种含溴的阻燃剂,包括一溴到十溴的联苯的聚合物及其异构体,因此,它是一系列物质的总称,主要用于塑料中作阻燃剂。目前世界上基本不生产该物质,但其可能在回收再利用的物料中发现,但毒性大且降解困难。
二、电池污染
废旧电池潜在的污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头号干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废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如果随意丢弃,腐烂的电池会破坏我们的水源,侵蚀我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和土地,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如果一节一号电池在地里腐烂,它的有毒物质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扔一粒纽扣电池进水里,它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废旧电池渗出的重金属会造成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危及水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尽管先进的科技已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向,但我国的电池污染现象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被一并埋入地下,久而久之,经过转化使电池腐烂,重金属溶出,既可能污染地下水体,又可能污染土壤,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生物从环境中摄取的重金属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然后经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在某些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
三、电磁污染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电磁污染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电磁辐射影响人体健康:微波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中长波最小。其生物效应主要是机体把吸收的射频能转换为热能,形成由过热而引起的损伤。
2.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3.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4.电磁辐射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5.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已成为环境严重的污染源之一,我们电学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正确处理废旧的电子产品,正确使用电器设备,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我们的美好家园,行动起来吧!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基本能力
前言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史, 大学教育虽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 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教育质量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的深入改革来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新型人才。因此, 对于高校教师的的能力要求也更为严格, 教师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更为沉重。本文试从高校教师能力入手, 对高校改革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能力进行探讨, 以便更好的适应改革要求。
一、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基础
马可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主要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所教授的教材基本内容了如指掌, 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还要不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透彻的讲解和分析某一专业课。尤其是作为高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培养的人才都是要步入社会各个部门, 各个工作岗位上[1]。因此更应在学生在校期间, 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所学的专业, 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将来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
二、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纵观人类发展史, 可以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思想的更新, 教育改革早已成为了不变的话题。而教育观念对于教育改革是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高校的教师, 必须重视更新的教育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的意识。在教学教改中, 迅速调整自身的优缺点, 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正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 教师不应因为具有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 就停滞不前, 以自我为中心, 不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而是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提升自我价值, 积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 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也是让教师不被社会的新课改制度所淘汰。
三、教师应重视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
科研型教师, 将是21世纪区别于传统教师的显著标志。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 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找到问题, 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有从教育型向学者型转变,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们的自主研发学习能力。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应需要实践来进行辅助和改善。要善于通过实践来反思和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为科研理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实践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拉近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还可以更好的教导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2]。
四、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
一名教师, 如果不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 就如同一名专业的设计师看不懂图纸一样。科学的教学方法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 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教学。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会理解和宽容, 尊重和接纳学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 因此也没有相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具有自己的思想, 会有缺陷, 会有错误, 甚至并不是那么完美, 因此需要老师因材施教, 更好的学会倾听、理解和宽容, 尊重和接纳不同的学生。其实每个人的所说所想都希望被接受, 被认可,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聆听学生的心声, 从而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拉近师生关系[3]。
五、教师应具备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的调控能力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的种种压力下, 教师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产生不健康的情绪, 如果带到学习工作中, 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自身的情绪波动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 给学生在无形之中造成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到成人的程度, 学习成绩如果在短时间内达不到效果, 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影响其身心发育。所以, 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调控力, 改善自己的情绪, 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身心健康成长环境。
结论
在当前教育改革模式下, 社会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全面发展型人才。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 更加要求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多种教学能力。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更加完善自身技能, 提升自身能力, 以便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 从而在教学工作中可以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 更好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孟庆男, 任翠.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5, 03 (03) :49-51.
[2]海玲, 赵静, 王芳等.论高校教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5, 04 (01) :114-116.
教师成长,情感素质不可或缺 篇8
朱小蔓:我赞成你从生命体角度认识教师专业化。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 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不但他自己是走不远的, 而且也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朱永新:是啊,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 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 而人的生命价值, 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一个优秀的教师, 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 才能提出问题, 才会自找“麻烦”, 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 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 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 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 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朱小蔓:我们经常把理想信念看成是虚幻的、脱离实际的东西, 其实它本身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 具有人格魅力的。
朱永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 赞同三维目标及其统整的课改理念。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 及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 还缺乏清晰了解。其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生硬贴加上去的。
朱小蔓:是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在教学活动之中。首先是教师本人要对所教学科有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 有对胜任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这对学生有情绪感染与教育作用。教师的学科水平不仅通过其知识传递真理的力量, 而且对学科深爱的情感伴随其生命能量具有信念和信仰的力量。
朱永新:对!我们新教育实验就明确提出, 希望我们的老师成为汇聚在知识篝火边的一群探索者, 成为所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没有这样的精神, 是难以真正让知识复活的。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知识本身不是游离于情感之外的。数学家、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过, 价值镶嵌在事实之中。优秀教师往往也以其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吸引着年轻人。
朱小蔓: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应该敏于发现与捕捉、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 结合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延伸和拓展性介绍, 将其自然而艺术地呈现与表达出来。
朱永新:我注意到, 你把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者个人与所操作对象的关系, 在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中产生, 比如说学习引发的兴趣、快乐, 独处的宁静, 自由支配学习方式的从容, 学习成功的愉悦等;第二类是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产生, 它包括学习者同伴之间的合作顺畅感, 包括同情、移情、分享、尊重、宽容, 也包括对他人的关爱、接纳、助人、利他等。你认为这些情感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何种作用?教师应该如何积极引导呢?
朱小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这些情感, 是指向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最为重要的仁慈与正义这两类基本情感品质的重要来源, 千万不能小视啊!传统课堂教师主讲、学生齐练的局面现已有很大改观, 自主学习有助于个人自我感的增强, 合作学习则有助于社会认知感的增强, 这对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很重要。课程改革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引导, 但是这一引导作用不仅指知识、技能意义上的, 还在于调动情绪和兴奋中心,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 尤其是产生对学习对象的“重要感”体验、对自己的“有力感”体验, 从而出现身心投入的情感状态。当然, 学习过程同时也会有冷漠、倦怠、无助、焦虑, 甚至恐惧等负性情感出现。它们既可能随着知识传递过程产生, 也可能随着教学的活动组织及人际应答过程产生。因此, 教师的情感交往、应答能力很重要。教师的情感观察能力、敏感性, 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 更有来自人文素养本身的。
朱永新:新教育提倡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产生同样需要客观条件, 但最终只能在职场中通过自己的调整、锤炼而获得。教师重视自身情感品质提升很重要。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自学、先学, 以学定教, 就需要更多采用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对话, 就需要教师善于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 具有民主精神与敞亮的人文情怀。
朱小蔓:由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 知识也不是既定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我觉得, 教师个人情感的开放性, 以及坦诚、真实、自然、谦逊的情感态度更受学生欢迎。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心态也显得更加重要。
朱永新:今天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普及, 需要为每一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加上人口流动, 学校中学生人群结构的异质化加剧, 对教师是否具有关爱、关怀、仁慈、公平、正义的情怀也成为时代新的呼唤。
朱小蔓:很高兴我们能在情感、价值观这个话题上有许多共识与共鸣。教育的情感与价值观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9
一、教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 教师的情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伴随着师生情感信息交流过程。教学活动是传播知识的过程, 知识的传播不但通过信息交流, 而且还受到情感交流的影响。一位教育家说过:“知识的传播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灌入另外一个头脑, 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这种心灵接触大部分都是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对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那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激励,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 理解和尊重学生, 把热爱学生与管理学生结合起来, 平等关爱每个学生, 民主管理每个学生。教师在教学中, 要以情感为出发点, 做到以情感化学生, 以情管理学生, 以情教育学生。一个情感欠缺的教师, 即使管理上做到严格十分, 也很难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分。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深厚的感情, 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信赖和期盼, 进而激励他们的自信与自强。这样, 学生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 就能释放学习激情, 发挥聪明才智。
二、教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
庄子说:“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情真才能意切。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以情打动学生, 教师必须对隐含在教学内容里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几乎所有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文科 (如语文、政治、历史等) 类的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情感, 诸如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可谓人间滋味尽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理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类学科, 教师往往会忽略教材中内含的情感, 其实每个定理背后都存在着科学家们艰辛的努力、坚强的意志, 还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同样是让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就教材本身, 数字和图形的演变、自然和生活的融合、魔法般的反应无处不是体现了认识多样到统一、复杂到简单、奇异到和谐、抽象到直观,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出不一样的情感。教师只有深刻认识、领略了教材中的情感, 才能将自己的体验转化到教学语言中, 才能让自己的讲授充满激情。教师对学科内容钻研得越深刻, 对隐含在教材背后的情感体验得就越深刻, 运用语言时的情感体验就越细腻丰富, 这样, 讲授得就越容易字字含情, 真挚感人。
2. 将情感运用在语言和表情中
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 并对自己的学科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 自然就有真情的流露。可是, 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 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勾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表达的问题, 即有声和无声的语言艺术。“有声语言”就是说话。讲授时不仅要做到“以情发声”, 更重要的是“用声传情”。因为声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载体, 讲授时的情感流露, 要靠声音的快慢强弱、轻重停连等的起伏变化。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和处理好这种起伏变化, 才能将内在的情感变化表露出来, 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无声语言”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如教师流露出来的期待、严肃的目光传递着期盼、认真的情感,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面带慈祥、满意的微笑, 则传递着关爱、鼓励的情感, 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自然安静的手势, 表示在陈述一个简单的内容;放松而缓缓移动的手势, 表示在表达一个抒情的内容;有力急剧挥动的手势, 是在表达着慷慨激昂。总之, 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以传递潜在的心声, 展现内在的情感, 增强其言语的感染力,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视觉效果,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
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主要源于课前或课堂上外界条件的触动。教师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依然要依靠社会, 受到社会的影响, 其情感也是时刻变化着的。
1. 课前的自我调控
情感的调控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修养和个性品格。首先, 教师要注重陶冶情操, 把心理冲突转化到事业追求上。在追求中不断洗涤自己, 在洗涤中完善自己, 使自己不断上升到新的境界, 使自己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其次, 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 从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 严格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加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 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融。
2. 课堂上的自我调控
课堂上偶发事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负面情感。对偶发事件的处理, 尤能反应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不管不问是教师的失职, 激化矛盾是教师的无能。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应做到“冷热并举”。“冷”即“冷静”和“冷处理”。偶发事件出现后要保持沉着冷静, 三思而行, 不能被怒气冲昏头脑, 失去理智, 进而侮辱体罚学生, 要冷处理, 留时间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下课后冷静和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 使其心悦诚服后进而给予合理的处理结果。“热”即“热处置”。面对偶发事件, 教师要能保持头脑冷静、反应迅速并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见, 抓住时机, 很快化解矛盾, 巧妙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情感的作用, 合理地应用好自己的情感, 善于调控情感因素, 将自己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充分融合,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10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的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然而在科技知识高度快速发展的当今,随着“高分低能”,“北大高才生找不到工作只能卖猪肉”等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出现,教育界人士开始苦苦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人民网》上一篇《小学新课标,让孩子快乐的学习》中提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
2、人文色彩和时代气息: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论是插图、儿歌还是课文都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
3、连环画式的课文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各个部分体现了玩中学、主动学的编排意图,注重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
4、多认少写,培养成就感: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再仔细研究其它学科的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标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我将其简单归纳为:平等、合作、创新、建构。
1、所谓“平等”是指教师要摈弃高高在上的思想,重新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共同探讨者,而非知识的单向接受者,在此基础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从“传授者”转变成了“领导者”,“鼓励者”。
2、所谓“合作”不仅指师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之间,不同领域的学习者之间以及一同探究知识。合作的课堂的范围是广泛的,可以是教室、实验室甚至是网络社区,不那么“规规矩矩”,不那么整齐划一,不要指望用“纪律”去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境的创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调动,思维的激活。
3、所谓“创新”是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的传承知识,而是用探究知识的方式发现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激发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动手”,变“我知道”为“我认为”。
4、所谓“建构”是指学习者可以尽可能的获取知识,经验,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所具备的新技能
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上好一堂课”到“让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这显然是对教师技能的新挑战。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技能,英国的特洛特(A.J.Trott)提出将教学技能分成六中: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说明技能。我国采用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小组提出的分类:导入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能力。
上述的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习得的,怎样使用这些技能因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不同而异。然而我认为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一种新的技能则更为重要,那就是“对话技能”。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不是简单的提问技能,而是能让教师和学生互相接纳,敞开心扉,共同探讨的一种技能,这有点类似于心理咨询中所提倡的“自省”,咨询的目的是为了让被咨询者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为了详细说明“对话技能”,我们先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谈起。
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本,怎样将这三要素有机高效的整合在一起是研究的首要任务。下面用图1和图2对比以下新旧教学理念下三要素的关系。
从图1可见,“灌输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桥梁,教师首先从课本获取知识,进行加工,再使用讲授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接触仅限于“预习”或“复习”,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单向的,老师说什么,就接受什么,“死记硬背”,知识在头脑里只能进行短暂的记忆。
从图2可见,“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伙伴。教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共同探究课本中的问题。学生直接面对课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课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与课本“对话”,让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课本的信息激活,与课本意义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话技能”实际上是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对话”,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三、“对话技能”教学实践初探
前面提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教师怎样养成“对话”这种活动方式呢?借助微格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斯坦福大学的W.Allen等人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利用摄像设备实录受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经过六年的研究实践对微格教学给出定义: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
如何借助微格教学培养教师的对话技能呢?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
1、对换角色,建立“对话”的基础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同被咨询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缺少了这个基础,任何形式的咨询方式都是失败的。同样,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对话”,首先应同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信任民主”关系,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种关系不是一味的“讨好”,不是为了营造轻松的氛围,在课堂上谈论与教学毫无相干的事情,甚至跟学生称兄道弟,这都是不提倡的,这里所说的“平等”是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教师不盲目自大,学生也不盲目迷信权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同学习的一种状态。
微格教学中的听课人由指导老师和其它培训教师组成,教师作为学生的身份参与教学,可以让教师充分体会学习者的角色,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模拟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形,感受真实课堂的问题处理过程,这将有助于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以更“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教学。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对话”的主题
在生活中,没有主题的对话称之为“闲谈”,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然而教学中的“对话”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所以这种技能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课本”这一要素做到熟烂于心,才能收放自如,让每一次“对话”有意义,才能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这门公共课要求大一新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知识点多而零散,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多?
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定一个主题,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教学时,设定这样一个情景:某人花5000元买这样一台配置的电脑,用来做3D设计,请给出你的建议,随后附上电脑的配置单。然后教师和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配置是否适合该用户。听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主要负责提出学生可能想到的一些问题,授课者站在教师的角度,主要负责引导和倾听,并记录下听者所想到的问题,由于听者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可为真实的教学提供最佳的素材,有利于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胸有成竹,在“对话”的引导中更加的有条理有自信。
3、拓宽领域知识,扩展“对话”的内容
“新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青睐。”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两方面:把自己当成学习者对话,仔细体会学习者在教学中的感受,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经验,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有效的修改教学内容和方式;再者自己与自己对话,要敏锐地发现、巧妙地寻找那些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主动挖掘有助于在“综合”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
微型课堂的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可帮助培训教师把教学内容往纵向挖掘,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对话”的深度,再者,还应让一些跨学科的专家参与到指导教师的行列,扩展“对话”的广度。比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怎样用WORD做一份美观实用内容丰富的简历”不光有计算机知识,还包含了美学,文学,广告学等领域的知识。教师在“对话”中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首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微格教学中,根据主题的不同,可邀请主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老师参与其中,打破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封闭的状态,共同构建知识的整体结构。
总之,“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另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相信在不断的对话中,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一定能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共同成为学习中的幸福者。
参考文献
[1]勒玉乐.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2]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周兴忍.高中新课程物理“对话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研究.2008(15)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11
语文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尤显重要,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
1.言传身教,用语文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江泽民主席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导”要活现于师生共同钻研、教学相长中。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的作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积极进取、自我发展的行为又昭示出“学无止境”的真理,教师的形象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魅力、教师的个性魅力像“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2.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战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其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现象。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确定教学方法。语文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常见的有:朗读法、 导远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3.提供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做到为学而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措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随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领悟能力,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记笔记、练习、复习、质疑等,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听课的学法、复习的学法、应考的学法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设疑探索法”,即设置疑问,指导一条探索的路子,让学生独立钻研,在解决疑难的自学过程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示范指导法”,即教师做样子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迁移的目的。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知识点时,语文教师可以作这样的学习指导: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体会句子的含义;也可以先理解句子字面意思,后理解上下文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体会语句蕴含的意思。
4.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要靠语文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注重课文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优化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①把真爱带进课堂。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把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的课堂。②把情境教育引进课堂。语文教师的感情应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就应是激情洋溢,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我们抓住了这些情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③把激励引进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④把生活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还应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 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到抓蟋蟀、挖何首乌、吃覆盆子的情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童年的生活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学生会喜形于色,兴趣盎然。创设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就能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
5.充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充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①对学生的自读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或通过展示自读提纲,或出示情景材料等,对学生的自读内容要加以规范、指引,使他们不偏离教学的大方向。②对学生的讨论要加以及时的诱导。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应能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欲望,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加以诱发,使学生朝深刻、创新的思路发展下去。③对学生的训练要深入细致地辅导。当然这辅导不是对对答案,而是通过耐心教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提高解题的技能,使他们的智慧又一次得到提升。④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要加以有效的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语文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师要从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力度等方面加强自己的有效指导,使之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结合起来。
6.发挥教师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不断地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的结果、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能使学生逐步踏上主动学习、发展能力的轨道。具体地讲,语文教师的评价有以下作用:①精当的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如对学生所朗读的课文,教师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望以后继续努力。”这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是常有的,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如讨论《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写出了孔乙己什么性格?当学生答“虚伪”时,教师这样进行评价:“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掩盖起来给人以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让众人看。”这样的分析评价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强烈的启迪性。语文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要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善于思维,乐于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③热切的激励性。语文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果学生做题得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这样评价:“答得很精彩,大家为他祝贺!”一种是对“差生”的激励,因为“差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差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之能在学习的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并逐渐由“差生”转向“优生”。
语文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教学目的的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播,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指导,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不可或缺的教师 篇12
教师写下水文可谓好处多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为学生提供范文参考。教师亲自写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写作内容的难易程度,便于操控课堂教学。然而,教师的下水文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固然益处颇多;但稍有不慎,反而会成为学生习作的绊脚石。
【案例】
虞大明老师在2015年12月的“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执教《我的烦恼》,这是一节四年级漫画习作指导课。课始虞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一把伞,伞下一条鱼,伞上面是破菜刀、破酒瓶、破碗。此课的教学设计是针对这幅漫画写自述,让学生成为“这条鱼”,阐述“我的烦恼”。
这幅漫画的目的是呼吁人们保护好水资源。虞老师说:“我们写的文章要让读者受到教育,要用文字去震撼他、冲击他。”这时虞老师引入自己的两篇下水文,在屏幕上出示并朗读。
范文一:我家门前有一条河。河水少得可怜,不再流动。水里落满了枯枝败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河水中不见半条小鱼的影子。哦,小河瘦了,也即将死去。小时候的记忆中,河水总是满盈盈的,无比清澈。河底的卵石、追逐嬉戏的小鱼清晰可见。小河是我们这些男孩子的跳水乐园。夏天放了学,我们总会来到河边,丢下衣服,脱下汗衫,只穿一条裤衩,像只猴子似的爬上河边的老树,然后一个个直挺挺地往河里跳。顿时,水花四溅。我们在河里尽情地踩水,打水仗,像鱼儿一样追逐嬉戏。河面上荡漾着一层层水波,也荡漾着我们的笑声。
范文二:欢乐鱼小学四年级学生包头鱼在放学回家途中,被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击中脑袋,昏迷不醒。在鱼医生的紧急抢救下,命是保住了,但却成了植物鱼。后来经过鱼侦探的调查,那不明飞行物原来是一把被人类随意丢弃的破菜刀。本报记者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注意安全,最好撑上一把伞,以防再被不明飞行物袭击。
———娱乐报记者大明鱼报道
随着两篇下水文的出示,虞老师总结了漫画作文的方法:我们要学习“看到画外”的本领,你可以写写过去的幸福生活,也可以写写你的所见所闻。随后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开始写作。
【我的思考】
一、目的指向是否窄化了学生语言的表达?
这是一节漫画习作指导课,虞老师在课始就出示两篇下水文,其目的不言而喻———教会学生两种漫画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漫画作文是不是只有这两种方法?答案是否定的。针对这幅漫画到底可以写些什么?笔者觉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孩子的思维方式永远都是我们成年人该学习的,他们天马行空,可能会有更加精彩的发现。而虞老师的下水文目的虽明确,却也限制了学生创作的思维。不妨来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习作。
生:记得以前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去甜甜鱼游乐园玩,一放学我们就会冲进游乐园玩个痛快,但是现在,里面的设施都被砸坏了,游乐园里一片漆黑,都是破旧的设施。
生:曾经小河清波漾漾,我们飞鱼班下课了总会在水里嬉戏、游弋,时而捉迷藏,时而打水仗,好不快活。
生:我想起了以前的快乐时光,那时河水很清,我们一放学就会游到荷叶下面疯一疯,欢乐无比。可是现在,荷花丛中脏得不成样子,荷叶也都被水污染而死去。
通过三位学生的习作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学生作文的字数少得可怜,虽有个别语句还算精彩,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未免太简单了一些。虞老师的要求“写写过去的幸福生活”,三位同学都写到了,难道这样就算合格了吗?虞老师的范文里对于“过去的幸福生活”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什么学习了教师的下水文之后,学生的习作还是“一句话作文”?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下水文的运用不够到位。虞老师对于下水文的处理只是朗读了一遍,并告诉学生“写写过去的生活,这叫对比”。虞老师把下水文的目的放在了“写作形式”的引导上,却忽略了“语言”这一关键因素。
二、时机选择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师的下水文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更合适?虞老师出示下水文是在学生习作之前。两篇下水文,无疑明确了本堂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看似给了学生一根写作的拐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我们来看学生课堂上呈现的几篇习作。
生:一次,我看到一则报道,三文鱼同学在放学路上被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击中,送到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后来,经过警方调查,才知道那不明飞行物是人们丢下来的破酒瓶。
生:有一次,我在出门的路上发现了一条黑鱼,他正高兴地听着MP3,可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破瓶子从天而降正好飞到了黑鱼的脑门上,我赶紧打了120。通过抢救,黑鱼的命是保住了,但却得了严重的鱼痴呆症。
虞老师听完学生的发言,说:“想象力不够丰富。”细究之后就会发现,学生的习作跟虞老师呈现的第二篇下水文相似度可达90%以上。这不正是虞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甚至是构思之前就呈现了范文的结果吗?
运用母语写作,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粗到精的过程。更何况虞老师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是有写作基础的呀。
如果虞老师将下水文呈现的时间置之于后,在学生初稿之后、讲评环节时出现,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说说启发,相信学生肯定会说“写过去的快乐是为了突出现在的烦恼”,再根据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修改,岂不是更好?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下水文的呈现应该放在学生有困难之时。
三、形式呈现是否阻碍了学生真情的表达?
虞老师呈现的两篇下水文,一篇是记叙文,描写了河的现状以及曾经的河带给“我”的快乐,另一篇是新闻报道。两篇文章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体裁,而这堂课的主题是写“自述”。那么笔者就疑惑了,既然虞老师将这节课定位在“自述”上,那下水文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呈现呢?笔者大胆地试着写了一篇下水文——《河的自述》。
我是一条河,我叫清清。
可是现在,我却一点儿也不清了。我浑身上下乌黑肮脏,上面覆盖着死鱼、死虾,身旁全是干枯的树桩,我是多么可悲。从桥上走过的人都捂住鼻子,飞在河面上的小鸟都快速离开。可每天早上,仍有一些人戴着口罩,拎着垃圾桶,往我身上倒垃圾。我失望地呻吟着:“求求你们,不要再伤害我了!”
想想曾经,我是那么欢乐,欢乐地流淌,欢乐地歌唱。在我的怀抱里有活泼可爱的小鱼、小虾,还有无数欢乐的小朋友。我是他们的乐园,夏天放了学,他们总会来到我的怀抱,丢下衣服,脱下汗衫,只穿一条裤衩,像只猴子似的爬上河边的老树,然后,一个个直挺挺地往我怀里跳。顿时,水花四溅。他们尽情地踩水,打水仗,像鱼儿一样追逐嬉戏。河面上荡漾着一层层水波,也荡漾着他们的笑声。
而虞老师的第二篇下水文———新闻报道,笔者觉得可以省去。虞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写写所见所闻,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难。而第一篇下水文,也已经包括了现状以及过往。
以上便是笔者关于教师写下水文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写下水文要根据“目的”“时机”“形式”而动,不可随意下水。
参考文献
[1]马晓琳.浅谈教师下水文的作用与时机把握[J].学子(理论版),2016,(3):49.
【不可或缺的教师】推荐阅读:
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05-16
不可或缺的管理意识06-28
生命不可或缺的品质11-15
不可或缺的挫折教育12-16
学会倾听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追求的教学论文06-29
自荐信求职不可或缺05-27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12-06
高考复习怎么提升分数,提升分数最不可或缺的三个方法08-25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