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性空间

2024-07-22

城市人性空间(精选12篇)

城市人性空间 篇1

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 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中心的布局采用了统一的模式, 派生出市中心广场布局的千篇一律, 在构图上严格的规则、对称, 尺度上追求大、气氛上追求宏伟, 象征性太重, 这就造成当今建设活动中一味地求多、求大、求快, 不顾人们的实际需求。

公共空间的建设应纳入城市系统来考虑, 一个城市是否机能运作顺畅, 景观是否舒适美观, 那就得看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大小、多少、分布是否恰当。一个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 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滨江路、林荫道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广场、站前广场、码头、航空港等, 城市设计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 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 研究城市中居民分布的状况, 购物能力, 传统习惯, 交通组织等各方面制约因素, 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见效, 并且系统化的操作, 可以避免好大喜功的盲目以及随之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 而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 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 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 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 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 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 美国城市广场上甚至进行拳击比赛, 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因此, 城市空间的设计要顺应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 统筹安排。

“城市的本原是人际交流”, 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 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人的尺度”实际就是适宜人的视觉与感觉的尺度, 而这种尺度往往是从人的步行出发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法则, 例如, 在步行街上, 人的适宜步行距离为300至500m;在广场等开敞空间中, 人适宜的视觉尺度是:相互交谈2至3m, 看见对方表情要小于10m, 看见对方轮廓要小于100m。另外, 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 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 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 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因此, 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并非尺度越大越好, 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 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 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 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千变万化的空间关系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敞空间。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 随“风”而抄, 而应“就地取材”, 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 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 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 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 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 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 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 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 重视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需求爱好, 创造高质量、多功能、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使人获得亲切、有趣、舒适、自由、愉悦、安全的体验和感受。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是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 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公共开敞空间只有深受人们的喜爱,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方可谓之成功的设计。

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 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 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可以美化城市, 还能够增进人们的交流沟通及关系融洽。因此, 营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间, 不仅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追求目标之一, 同时也是创建文明和谐城市的一种手段。

城市人性空间 篇2

1)合理的布局。进行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的布局,必须要符合人的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2)结合地域特色。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要兼具传承地域文化的功能,将现代的技术和传统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具有视觉美感。不能过分注重视觉感官,并不是说是不重要的,室内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就要求具有视觉美感,无论是设计的形式还是尺度等都要符合审美标准。

4)注意环保节能。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要注意环保节能,要符合社会、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发展的需要。5)多元性的特征。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要做到多元化,设计中既包含个性化的元素,还要和地方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现代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1、室内空间的布局

室内空间的布局,就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布局,在布局上要考虑合理性、功能性和科学性,这些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布局中,要更加注重符合人的需求,满足人的生活和活动的需要,依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布局。例如,在住宅的布局中,除了要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布局成客厅、卧室、阳台、书房灯。此外还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布局,例如餐厅和客厅的隔断,既可以美化室内还可以灵活地分割空间,这种细节的处理,都可以体现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在对办公室或者是其他建筑的室内空间布局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到使用者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空间的布局。例如2008年的残奥会的办公大楼,在室内空间设计上就体现出了人性化理念。它作为我国第一栋无障碍办公楼,在室内所有的地面都装修成了防滑的地面,电梯也安装上了触摸屏,大厅四周设有供残疾人用的扶手,入口还设置了导盲道,还有很多地方都安装了感应装置。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求。使得整个办公楼室内空间布局变得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总之,要做到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就要把人们的心理、生理等需求融合起来,设计出舒适的室内空间。

2、色彩的运用

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色彩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会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影响着人的情感。在进行设计时,要避免色彩的搭配不当,带给人负面的影响。例如暖色调可以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在较少阳光的房间里可以运用暖色系进行装饰。冷色调会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采用冷色调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业主的需求,如果喜欢浪漫可以采用粉色进行装饰,如果喜欢阳光,可以采用橙色系。此外,在公共场所例如医院、办公楼或者是工厂的室内空间设计,同样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和处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许多医院手术室中的装饰都由灰绿色组成,这样可以帮助病患消除悲观的情绪,而且也有助于医生的视力,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此外,学校教室的黑板多采用墨绿色,这种颜色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长期盯着黑板后产生的视力疲劳感。色彩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必要要重视色彩搭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设计,充分体现设计理念的人性化。

3、光照的考虑

合理的光照是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光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设计时,既要利用好自然光还要合理地进行人工采光。自然光就是通过玻璃墙和窗户进行采光,人工采光分为直接光照、间接光照和混合光照三种。直接光照是对主光源进行集中运用,光线较强,照度高。间接光照是对辅助光源的运用,光线相对柔和。运用最广的是混合光照,它是直接光照和间接光照的混合运用。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要对光照的设计及运用进行人性化的思考,通过光照的合理使用带给人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例如在住宅的卫生间照明设计时,自然光的采光较差,就要通过人工采光满足光线的需要。卫生间的照明主要是沐浴和洗漱化妆空间的光照。沐浴空间的光线柔和、均匀就可以,洗漱化妆空间的光线就要求亮度便于化妆。有的人喜欢浪漫温馨的环境,可以在镜子上装背景灯等来增加浪漫的感觉。

三、结语

城市人性空间 篇3

关键词:尺度 人性化 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0-02

1 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基于大众服务的公共性服务空间,其不仅需要注重空间实用性,同时也必须融人人性化考量,因此其设计与规划中需要注重尺度性分析。

1.1 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的界定区域设计,是人们活动与滞留的重要场所,广义上说,广场的环境设计是一种整体气氛的渲染,同时也是规划、建筑与绿化设计的综合体,是环艺小品设计。

目前我国国内的广场设计普遍纯在盲目求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很多地方将尺度与质量正比化,攀比成风,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但这是其地理与社会文化环境使然,而非盲目求大。因广场的设计并非单纯是面积问题,而需要综合考虑其自身的用途,结构,世界与空间实用性,同时需要考虑周边建筑与人文需求。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汽车还不盛行,人们走在两到三米的大路上,便会有开阔的视觉感,搭配阳光普照与鲜花,给人以惬意的午后休闲感觉,而如果将这种环境移植与方圆几十米的空地上,这只会成为空旷的空地,刺眼的阳光搭配稀疏的植被,给人的却是燥热与逃避,美国规划师芒福德将其称为“广场恐怖”。一个好的广场应该有着适度的围合感,如果向心力与凝聚力太差,则会严重影响广场的社会交往空间功能性。

1.2 城市街道的空间尺度

街道是城市形象的主体,人们对街道的认知不仅仅是路面,还包含了两边的树木、广告牌、各种设施等,这些共同组成城市街道的主体,几者如果有其一质量低下,则会严重影响城市街道的视觉形象。城市街道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本地市民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同时也是外来人员认识本城市的主要媒介,因此城市街道的空间尺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我国城市街道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但是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其城市街道的功能性建设匮乏,特别是当今汽车不断增多,城市拥堵问题成为了社会化问题,城市街道的设施也是极度匮乏,交通标志不统一、街道照明不足等。另外,街道的建设也缺乏个性化,城市街道干篇一律,色彩搭配及建筑风格雷同,人行空间狭小,区域安全性划分不明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街道的空间尺度及人性化需求。

1.3 滨水空间的空间尺度

根据中国风水学观点,滨水空间被看做风水宝地,而且大部分城市都是滨水而建,除非少数城市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或者有河道流过整个城市,比如武汉被分成了武昌与汉口、长沙、株洲等有湘江流经等。当今城市滨水空间寸土寸金,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看好这个契机,购买滨水空间,用于房地产开发,并且将这些空间圈起来,仅对小区内成员共享,这是一种严重的自私行为,因为滨水空间是全城市居民共同的财富,具有开放性,是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空间合体。

2 当今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问题

当今城市多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居住等需求,获取更加高额的建筑回报,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盲目扩张、盲目效仿的特点,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对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考量极度匮乏,从而导致城市建设的单一性、雷同性与破坏性。

2.1 城市空间缺乏个性化

当今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一般都是干篇一律的定式规划,笔直的道路搭配一排排楼房,道路两旁为标准定制的路灯、公交站点、各类交通标示等,过度追求整体的规则性与对称性,同时尺度上要求大,气势上要求宏伟,以为的求大、求新、求快使得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摒弃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殊不知,这种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导致了城市的归属感大量耗损,而城市的人性化设计也因此消耗殆尽。

城市公共景观规划的个性化匮乏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于城市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将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盈利工具,高密度地进行城市开发。公共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公共性匮乏,人文关怀更是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大型工厂,居住小区,政府设施等。

2.2 城市空间传统景观的消失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我国开始进入了空前的城市化扩张,一些中小城市同样无法逃避的一再扩张,跟别提一些大型城市。城市化建设成为了全社会瞩目的大事件,特别是房地产暴利的驱使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一些具有中国典型特色,积淀了几千年中古传统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在不断地被拆除,这些虽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但是也给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建筑类物质文化遗产被现代建筑大量取代。

2.3 城市绿化的盲目性追求

城市化大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对环境保护一再强调,而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区的绿化率及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的空间内开始注重一些绿化建设。但是这些绿化建设大部分是流于形式,比如一些城市为了增加其环境的历史感,在外地甚至国外进口一大批百年老树,然后突击种植,建成所谓的“百年古树一条街”,殊不知这些树木因挪动或者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在短短的几年内便枯萎死去,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这些一般会作为形象工程,后期的维护等不尽人意,最终沦落为“死树一条街”。我国近几年草坪特别兴盛,特别是一些公园中,花草成为了其重要景点,很多当地政府大批量种种各类花草,但是殊不知这些花草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同时需要大笔费用维护,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北方,这导致草坪反而成为了公园的累赘,同时对城市生态的协调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

2.4 城市建筑的盲目欧式化

欧洲因工业革命开展的早,且经济相对更加发达,所以他们在很早之前便开始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尺度建设,相比国内的城市建设,欧洲很多国家的城市建设堪称花园,建筑造型优美,城市绿化率高,且城市规划更加人性化,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欧式环境的盲目崇拜。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及城市规划师受此影响,开始盲目地追求欧式化建筑,殊不知这只是东施效颦,现代的建筑,广场,似乎只有沾一点欧式的元素,才能提升环境的品位。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中,适当融入欧式元素无可厚非,但是大量欧式元素的融入,特别是各个小区有着其不同的地位,则导致整体的空间一致性很差,很多中国城市的建设倒成为了各类欧式建筑的集合体,风格迥异的各类建筑与空间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杂糅,搞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

3 人性化尺度城市空间设计的策略

对于以上提到的几个城市空间设计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代文化的盲目追求,过于追求利益化与时代感,反而使得城市空间失去了其本有的文化气息,人性化被一些机械化所代替,从而失去了其自身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将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中融入人性化尺度,充分考虑人们的本院需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1 城市公共空间界面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借助界面设计的塑造来表达其空间精神,不同的界面设计带给乘客不同的空间感受。色彩颜色的选择、材质种类的运用以及各种装饰物的叠加都能影响到公共空间的界面效果。

3.1.1 色彩运用

欧洲色彩学者曾专对城市色彩方面的空间感受作过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所在城市建设色彩方面的意见时,大多数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的城市色彩体系感到满意。这表明优异的城市色彩建设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还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很高的,喻悦感和认同感、骄傲感。因此,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对于城市色彩问题认真对待,在建设改造的同时不断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的幸福感。

3.1.2 材质的运用

在界面设计中,材质运用的不用对于其所产生的视觉表达、视觉情感也有所不同。其形态、颜色、肌理等不同特征,石材的厚重、木材的质朴、玻璃的轻盈、金属的光亮、布艺的柔软传递给人丰富的视觉效果。材料的合理搭配更能体现出空间的节奏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材质的特性以及过渡效果。(1)相同质感材料的组合:应考虑材质肌理的变化、材质表面起伏的不同以及材质纹样的形成来展现丰富的视觉传达能力。(2)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由于质感相似,对于空间的过渡、承接起到良好的转换。通过相似质感的感染力,既能使整个空间和谐,给人典雅平静的感觉,又能通过材料的不同区分空间。

3.1.3 景观构筑物

其他景观构筑物包括石景、雕塑等属于空间的硬质景观部分,别出心裁的景观构筑物往往能够成为空间的标识以及视觉的焦点。景观构筑物在视觉上不仅具有观赏作用,在功能上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原则。具体包括景墙、灯具、垃圾箱、座椅、游戏设施等,是一种立体的造型方式,视觉感更强。小体量的景观构筑能让空间显得更加精致,起到点缀的作用,大体量的景观构筑则充分吸引人们的视觉感受,提升整个空间的力量感,成为城市空间的焦点。

3.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及其设施建设

3.2.1 植物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涵盖景观设计学、园林设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空间是所在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为城其总体景观环境的创造和完善提供了保障。城市居住空间景观设计是城市健康发展的直接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2)艺术价值(3)空间表达。

3.2.2 道路设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均土地占有率逐渐降低,对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道路是连接空间的主要载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道路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路设计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充分体现着对于居民人性化设计。

(1)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在原有地面之下进行地下区域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做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做到步行流线和车行流线的分离,放置人车混杂同行造成安全隐患,是改善公共空间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私家车的拥有率也逐渐上升,私家车数量上的增多,导致城市内所需的公共空间拥堵,给城市道路增加过重的负担。公共交通与居住空间的良好衔接也是居民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发挥道路系统的便利性也影响到整个交通系统的集约化程度。

(3)国家加强对道路设计的关注

道路交通作为居住空间与其他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的连接方式,在公共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交通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对于居民来说也更加便利。道路系统的系统化建立对于噪声污染、尾气污染、安全问题等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国家应加强对道路设计的关注程度,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法和法律依据。

3.2.3 休闲设施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探析 篇4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广场、街道以及居住区的户外场地、公园以及城市中心区、商业区以及城市绿地等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公共空间, 居民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运动健身、观光游览以及参加节日聚会等各项互动,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现状

2.1 城市公共空间占地面积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在提速。大批公共园林、中心广场以及步行街等公共空间得到了塑造和改进。目前,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首先, 公共空间占地面积不足。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很难使非盈利项目的公共空间获得足够的土地。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有的公共空间遭受着蚕食。新建的居住区、工业园区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土地资源, 尽量压缩公共空间面积, 或者将其放置于剩余的零星用地上。在完成整体建筑设计规划后, 再考虑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水平严重滞后, 不仅满足不了人们对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需求, 还会使公共空间的数量和用地面积逐渐减小。

2.2 过度追求空间规模化, 忽视了人性化需求

很多城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都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张, 误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就属于良好的空间设计。因此, 设计形式上普遍单一, 缺少应有的创新, 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设计形式更加强调和注重规模化, 强调大气宽广, 不注重对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上更追求形式化, 没有真正从城市居民的个性化角度思考问题。大型的公共空间很多不合理的设置和设施, 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如空间私密性不强, 绿化设置的不合理以及缺少应有的活动支持等。虽然这种公共空间在表面上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感觉, 实际上却不会为人们提供切实的便利, 更多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象征和城市地位的凸显。

2.3 缺少应有的人文历史气息

伴随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城市规模开始急剧扩张。由于急功近利, 往往造成盲目大拆大建,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受到了影响。一方面, 大拆大建破坏了旧城的文化风貌, 城市的原有特色逐渐消失, 城市也在这种开发建设中逐渐丧失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 以抽象的西方建筑理论为依据的设计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风格上逐渐向西方特色发展, 自身的民族特色逐渐淡化, 造成了历史人文精神的没落。很多城市在公共空间设计上习惯于模仿和抄袭, 甚至沿用原版建筑的规模。这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十分不利, 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3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分析

3.1 空间适度围合, 形成积极的城市外部空间

在当代社会, 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需求逐渐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希望能够在公共空间中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愉悦, 渴望得到更加舒适的心理感受, 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满足城市民众的人性化需要。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围合更多的开始向不定性特点过渡, 不定性围合界面是指两个相邻的空间, 具有一个边界, 运用空间组织的方法, 产生不定性空间。这种空间能够满足当代城市居民的需求, 增加公共空间的场所感, 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性和舒适度更好的公共空间。为了能够充分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与动态性, 就要做出相应的设计和布置,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将“静”与“动”两种不同的环境效果进行分割, 采用绿色植物或者瀑布水景等垂直屏障或加大空间距离来加以界定, 起到强彼此联系又能够避免相互干扰的效果。

3.2 创造出适宜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 应当尽量创造出适宜的人性化空间尺度。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度, 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空间尺度的影响。这种尺度包括整体建设规模的大尺度, 也包括细节部分的小尺度。相对来说, 小尺度更具有使用价值, 更能体现人性化特点。人们在小尺度的空间环境下能够体会到亲切感和私密感, 进而形成一种心情的愉悦。对于当今我国部分城市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过于追求大规模的现象, 应当慎重。在扩大公共空间建设规模时, 要注重空间配套环境设施的建设, 增强公共空间的特色。从实际利用效果出发,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公共空间的应用, 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在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植物、地面高差以及其它相关设施, 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3.3 引入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 要注重引入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景观, 塑造属于自身城市的特色。文脉传承是人类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 应当注重保存和再现历史, 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反思。公共空间设计规划应当遵循旧城原有脉络, 做好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工作, 切忌照抄照搬。

4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人性化设计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玮琳.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钟旭东.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5.

[3]李保宁.商业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城市人性空间 篇5

老年人由于年老骨骼萎缩,出现“老缩”、驼背等现象。因此,洗面盆高度应根据老年人人体尺度适当降低,老年人站立洗脸时,高度一般为750――850mm。采用坐姿或坐轮椅洗脸时,高度一般为650――750mm。因此,适合老年人的洗面盆高度以650――850mm为佳。洗面台进深可适当大些,以方便腿部充分伸入洗面台下。洗面器旁应设扶手,水龙头把手形状应便于操作,冷热水开启方向要用色彩给以明显标识。

3.2 坐便器

老年人由于腰腿功能下降,起身、下蹲困难,因此坐便器的高度应相对高点。老年人一般使用高约430mm的坐便器。若乘轮椅的老人使用,坐高应为500mm左右。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加上到老年记忆力下降,认知能力减退,便后忘记冲洗等现象也常有发生。我们采用自动系列的坐便器或便座,如带“自动开闭”、“自动冲洗”功能的全自动坐便器或多功能便座,能降低此类现象的发生,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和生理不适。   3.3 浴缸

浴缸深度不可大于500mm,长度应在1500mm以内,靠背应有一定缓坡,以防溺水。浴缸应设置为半下沉式,方便跨进跨出。浴缸的底部需作防滑处理或加设防滑垫,以保证安全。

开门式浴缸,这种新型浴缸比普通浴缸的长度要短一些,但是浴缸壁则略高。浴缸的一端备有冷热水龙头,底部有排水口,与普通浴缸一样。但浴缸的另一侧开了一个门,入浴时,把门拉开,老人抬脚便可进入浴缸,然后把门关上,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浴缸。老人坐进浴缸放水便可洗浴和浸泡。由于浴缸壁比较高,老人坐在里面把水放满后水面也能够达到肩部。洗浴完,把水排干后,老人再把门打开便能够很方便地走出浴缸。

3.4 门窗

卫生间宜用横向推拉门,且门宽不应小于800mm,这种门开启省力,并且便于轮椅的出人。门锁应设计成内外双重锁,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从外面开启。为了防止在开关门窗时夹伤或碰伤老年人的手脚,因此要把门窗把手设计得易于握持。为了适应老年人体力下降的特点,门窗也应设计得轻巧。

3.5 照明、采暖、通风、报警

老年人的视力普遍下降,设计时必须柔和地提高房间照度。要提高器物的可识别性,但应注意避免光线过亮、色彩对比过于强烈,防正出现强光、日光直射眼睛的情况。根据卫生间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白炽灯、荧光灯,洗面盆处可采用局部照明。浴室中的暖气设备最好采用地面下电热板采暖或红外线辐射供暖的形式,以保证安全。浴室内除了自然通风外还应设机械通风,为防止浴室内的热空气同时被排掉,可选用热交换型换气扇。为防止老年人遗忘,可把排风扇的开关与照明开关组合成一个开关。由于老年人突发病的几率很高,卫浴间内要设置报警铃,一般设在坐便器和浴盆一侧伸手可及的墙面上。

参考文献

[1]@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室内空间 人性化设计 研究

前 言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突出技术性、经济性,还要强调艺术性,这给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出全新挑战[1]。如何将新型工艺材料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在使室内设计科学、合理的同时,突出其艺术性和人文性,成为现代室内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充分了解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将以人为本观念贯穿于室内空间设计全过程,才能为人们打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空间,全方位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人性化设计将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消费方式及色彩偏好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过程中着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文将从色彩、灯光、家具陈设四个方面研究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一、室内空间色彩人性化设计

(一)色彩人性化的作用

色彩是现代化、人性化室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调节作用。作为视觉上的一种感官刺激,不同的色彩变换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变换,能够对人们生理、心理进行有效调节。柔和、清新的色彩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改善和调节人们的机体功能和烦躁情绪。(2)营造、烘托作用。室内空间环境的形成是多种要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色彩能够组织和诱导原有室内空间形态发生一定变化,为人们营造出恰当、舒适的环境氛围[2]。同时,色彩的有效利用还能够将室内元素映衬处理,起到烘托主构造的作用,对人们生活情趣和行为特征产生重要影响。(3)寓意、审美作用。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色彩在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功能。人们可通过色彩的有效结合产生特定联想或心理反应,具有特定的色彩语言。在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过程中,结合人们的喜爱和偏好,进行色彩合理搭配,能够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同时,增加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色彩人性化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过程中,对色彩的要求较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功能性问题。从功能出发对室内空间进行色彩人性化设计,要结合不同空间功能需求,选择合理的色彩、色调,避免色彩太杂乱或不搭调与室内空间实用功能不相符。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其室内空间色彩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建筑总体设计,以全局观考虑色彩搭配问题,确保色彩功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例如,学校教室人性化设计,不适合太过艳丽和刺激的颜色,应突出淡雅、宁静之感,让学生在恬淡的气氛中投入学习当中。而在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则需要艳丽的色彩和刺激的色调,以刺激人们的视觉,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彻底释放,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目的。(2)艺术性问题。室内空间色彩人性化设计,除了突出其功能性,还应追求一定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室内空间的装饰风格在形式上和色彩上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室内装饰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主色调和材质的选择。在色彩、色调选择中,应以室内空间装饰风格为基点,选择适当的色彩,在突出主体构件的同时,给室内空间增色添彩,以取得独特、协调的视觉效果。

二、室内空间灯光人性化设计

绿色照明是现代室内空间灯光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不同场合对灯光设计的要求不同。具体体现在:(1)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灯光人性化设计需要与商业场所性质、功能及服务对象相结合,根据室内空间的具体形态及特殊性进行系统布置,在灯具、灯饰等选择上,要与主体风格相协调。例如餐厅的灯光应以暖色为主,为顾客营造出温馨的感觉,以引起顾客的食欲;商品展示区应以亮色为主,借助光的性质和特点,将商品的特点、优势不同角度呈现出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2)办公室灯光人性化设计。办公室科学化、人性化的灯光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给人以安全、舒适的感觉,从而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通常充分利用自然光,突出稳定、明亮、均匀的室内照明,从而充分调节工作空间的环境气氛,有效减少眼镜疲劳。(3)家居灯光人性化设计。家居是人们休憩的主要场所,对灯光照明的要求更高。由于现代建筑受户型和朝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住宅家居采光条件不理想,进而存在光照不足等问题。科学合理的室内灯光设计,不仅能够弥补建筑构造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光照缺憾问题,而且还能根据人们的喜好进行适当条件,满足人们审美需要[3]。例如,卧室的灯光设计,就适合以柔和、温暖、幽暗的灯光为主,这样有利于缓解人的肢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同时还能够保证人的睡眠质量。

三、室内空间家具陈设人性化设计

现代建筑室内空间家居陈设人性化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突出室内设计的整体和谐美。人性化室内家具陈设设计必须充分突出整体性和协调性,重点把握室内结构及其分布特点,各种物体间的摆放也要体现出自然、和谐美。对室内构件,在突出整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将其功能性充分体现出来,以方便人们生活起居为基础前提,并融化在整体和谐美当中。比如床头灯饰设计,不仅是为了照明,还应结合各种科技手段,掌握好光线色彩和形状,使其与床头柜、房间其他物件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突出设计的层次感、空间感。(2)突出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们对室内人性化设计要求不同。因而,在人性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各种摆放的物件应与其地域性特征及民族特色相结合,以突出风土人情及精神文化内涵。现代化室内陈设人性化设计应将现代的、民族的和古典的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表现出其艺术性和独特性[4]。(3)回归自然,突出个性化。室内家具设计应体现出居住人的独有个人品味,突出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审美要求。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人们渴望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将盆栽、吊兰等绿色装饰物点缀室内空间,使其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室内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协调、美观、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能使人产生舒适感、安全感和审美感。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须坚持以人文本原则,通过色彩、灯光、家具陈设等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设计出和谐、实用、美观的人性化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办公和生活场所。

注释:

[1] 毛科技,戴光麟,夏明,邵奔,陈庆章.采用分层结构的WSN室内三维定位算法的研究和设计[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02):277页-280页

[2] 马千里,黄廷林,姜明理.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步行街疏散设计与安全性评估[J].建筑科学,2011(11):79-83+88.

[3] 陈卓.情感化的样板房室内陈设设计——房地产业住宅样板房室内陈设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与应用[J].美术大观,2013(08):102页

[4] 詹和平.论明清江南文人室内设计思想的著作概况、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6):53页-58页

作者简介:

浅谈城市商业空间的人性化 篇7

1、商业空间的人性化的定义

1.1、商业空间、人性化

商业空间, 是商业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空间形式:由非定期到定期, 由赶集成为集贸, 由流动的时空进至特定的时空;商业空间, 也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 具体表现在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 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要, 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人性化就是要使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 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

1.2、商业空间的人性化

商业空间基本上是由人、物、空间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所构成。人是流动的, 空间是固定的。因此, 以“人”为中心所审视的物与空间, 因为需求性与诉求性的不同, 产生了商业空间环境的多元性。

总而言之, 商业空间的人性化就是指在特定的、与商品交易交换相关的空间场所, 通过对该空间的色彩、质地、围合等方面的综合性设计、管理, 从而满足人类所需的基本生理、心理、情感等多种人性需求。

2、商业空间人性化的重要性

现代的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的基础, 是满足消费者综合需要的重要载体。

随着不同城市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商业也不断升级, 这样的变化以及商业中心的不断演变促使现代商业空间景观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而且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功能。

商业空间人性化的范畴很广泛, 本文主要针对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与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讨论。

2.1、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关于研究“人”的思想自古就有, 从过去的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发展到现在的科学人本主义。科学人本主义的代表者——马斯洛 (A.Maslow) 指出:“整个现代科学的理论都面临着一次伟大的变革, 这场革命的是指就是客服主题与客体的分裂。”他要求, 科学必须把注意力投射到对真正的人, 对完美的或永恒的人的关心上来, 真正建立一个充满人性的科学观。

人性化设计的之前被称作为人体工程学, 起源于欧美。起先是在工业社会中, 然后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 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

至今, 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 重视“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 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2.2、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 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含很多要素, 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

人性管理,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 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 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它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 来实现知识由德到显的转化, 创造不同商业的竞争优势和商业价值。

3、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

3、1、满足生理需求的人性化环境设计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长期以来, “建筑决定论”在建筑界颇有市场, 不少的建筑师很自信, 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 使用者将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

然而随着人工环境的增加, 人类逐渐丧失了很多自然环境, 大地上的整个环境正在日趋恶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性最初的生理需求, 我认为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必须要有自然光线的引入, 自然光线比人工光线相对更柔和, 从生理角度考虑, 自然光线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2) 其次, 安全总是人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商业空间必须根据自身不同的地理环境、具备的条件, 从而进行安全防灾设计。只有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职工才可能安心高效的工作, 顾客也才能放心消费。

(3) 健康环保设计也有为重要, 类似绿色植物的配置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 这些细微的设计往往带给人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当然, 现在社会中残障人士的现象也需要设计师们引起注意, 无障碍设施等的设计恰恰是体现商业空间中人性化特点最明显的地方。

3.2、满足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

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 人对行为场所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质条件满足, 对于受尊重以及个人领域空间权、私密性等精神上环境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行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时, 设计师就应该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进行空间划分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块与块之间的尺度关系, 例如:如何在较大的场所中营造温馨的感觉、怎么样让空间本来不足的场所显得宽敞亮堂等, 把握好每一个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 在区分好每一块场地后就要进行第二步的设计, 可识别空间设计, 作一些标志性较强的设计, 使每个空间都能让人一目了然, 知道是什么用途。同时, 不管是什么用途的空间都需要导向性设计, 能够起到实质引导性的作用, 这样无论办公还是休闲就都能方便自如地使用这些商业空间了。

(3) 通常人们多多少少会有厌烦心理, 所以设计最初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在可能本来有些枯燥乏味的商业空间中增加多一些多样化空间的设计, 例如:摆放一些趣味茶几和桌椅、定时更换室内外的植物、偶尔喷洒一些空气清新剂等。多变是这个世界最很久的不变, 所以在生活中多一些小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3.3、满足情感需求的人性化环境设计

在满足了人性化的基本生理、心理需求之后, 自然的, 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便需要更上一层楼。如何让人们在自己家庭以外的商业空间中, 同样放松并且能充分感受空间的舒适感就是一个难题了。以下我总结了三点影响人类情感的重要设计因素:

(1) 自然空间环境:我们每到一个地方, 必然都会先看到它的外在环境, 而这个外在的自然空间环境通常就是利用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以及搭配形成的。设计师在营造外部空间环境时, 要根据不同商业空间的用途从而考虑具体的植物选择和配置。

(2) 人文地域空间环境:如果某个商业空间的外在空间不在设计范围内, 那么设计师同样不能忽视人文地域空间环境的营造。同时, 在营造所需的空间前, 设计师必须先实地考察, 充分掌握当地的地域环境特色以及风水人情, 只有这样, 设计出来的空间才能真正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

(3) 艺术空间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属于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当然不是苛求每个商业空间都必须具有, 但是一些特定的场所, 如:博物馆, 美术馆等这样本身就极具艺术性的商业空间, 艺术的设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类似餐厅、KTV、电影院等, 这样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性较强的商业场所, 如若在空间场所中加入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艺术设计, 相信一定如虎添翼。

结语:

其实,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 多多少少会对这个充满交易交换的城市产生厌倦, 在我们疲乏、孤独、不知所措的时候能想到的大多是回家。“家”这个词汇对我们大多数人有着太多的特殊含义, 我们似乎很难在别的地方得到一样的安定感与安慰。

城市人性空间 篇8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日渐增长。据估计,全球6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以2.4%的速度增加,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一般年龄的划分: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60岁~79岁为老年期;80岁~89岁为高龄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老人人口的增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如何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外空间,使他们健康生活,已是当前社会科学各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广场作为老人活动的重要室外环境之一,其合理化设计是维护老人健康生活的极其重要方面。

2 对“城市广场”、“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理解

城市广场,是基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指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场,是在广场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思想以及具有宜人的广场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是使置身于城市广场中的人的各种活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的广场。其中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满足、社会属性的满足和精神属性满足。这些属性的满足,在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各个部分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

3 老人身体、心理以及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1 老人身体、心理特点

老年人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比重和总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部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变化,老年期的变化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衰老是人类寿命中的一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经童年、青年、壮年而至老年,到一定年龄就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的衰老特征。一般认为,50岁左右称老年前期,60岁就算进入老年期,90岁以上即为长寿,因此,衰老是一种生理性衰退的渐进过程。

老年人易产生以下几种心理:(1)失落心理。现代化事业需要现代观念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心理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等,可是一般老年人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最容易产生失落心理。(2)怀旧心理。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价值目标的改变使老年人心理反差变大,因而怀旧心理也变强烈。(3)淡泊心理。既不刻意追求名利也不悲观厌世,虽清贫度日却自得其乐,虽劳碌却不以为然。(4)自卑心理。其表现有:胆小谨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担风险,生怕打破平静的生活和平衡;易孤独,由于离开了岗位相对减少了同他人的联系,极易产生孤独感,依恋和交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忧郁寡欢;嫉妒多疑,与原在同一岗位的同志相比较显示出较大反差,于是一方面加剧了自卑感,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嫉妒心理。(5)童稚心理。其特征一是依赖,对组织依赖,对家人依赖,放弃个人努力,一切等待照顾。二是任性,易冲动,爱发脾气。三是多情,好管“闲事”,好为人师。四是固执、倔强,处事刻板很难通融,有时偏执得不近人情。

3.2 城市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2.1 老人活动领域

1)个体活动领域

老年人需要有一个安全领域空间,在此空间内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防卫性和明显的排他性。同时,老人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老年个体活动领域的空间尺度。近年来美国与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表明,60岁以后老年人听觉衰退,对2000Hz以上高频声响听力减退显著,辨别度降低。在一定背景噪音下的语言听力障碍的加深,会加剧老人的孤寂感,降低其交往期望值,导致独尊性与自我型活动,老年人独自静坐与闭目沉思是其显著表现。

2)成组活动领域

当老年个体活动领域意识逐步降低和自身防卫空间缩小时,由诸多个体共同参与某种集体活动所构成的领域称为“成组活动领域”,而其共同所有的领域空间又称为“成组活动领域空间”。老年个体活动领域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条件性,并随老年人活动形式、环境条件及身心特点的不同而变化。一旦老年个体参与成组领域性活动,在此领域中个体活动领域意识便退居次要地位,而成组结构内部的半私密性与个体间的内聚力明显增强,对“陌生成员”在视觉、语言、姿势等方面产生排他性。值得重视的是,今日老人中29.2%的视力在0.05以下,而人们80%以上环境信息需经视觉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那些听力丧失50dB以上的老人,难以辨别熟悉的听力信号。所以老人们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视觉及听力障碍,往往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借助于观察口形来了解对方的意愿,并通过观看组员的表情和手势来弥补其视听之不足,这也是老年成员活动常常出现的“亲密无间”现象的缘由。

3)集成活动领域

它是由多个老年成组领域或多种形式的成组领域所构成的复合式活动领域。其中各个成组领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性,而内容相同的之间又有强烈的内聚力,各个领域之间又有一定自由度和选择性,即老年个体若即若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世界的多彩性。调查表明,老年集成活动领域多属于开放型交往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老年俱乐部或活动室、棋楼与茶馆等。该领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娱乐和交流信息的机会,缓解了老人们的孤寂感。

3.2.2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互感——集聚性

它是指老年人在相互交往和参与公共活动时,在其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特长爱好、生活价值、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激发下,在交往中所产生的互为吸引和共鸣的内在感应。高龄体弱者、老年棋友、牌友、溜鸟伙伴、老年戏曲爱好者大多是集中式的围聚,且常常有多个老人旁观。这种主动性与协从性的活动,有助于活跃气氛和提高愉悦之情。

3.2.3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时域性

它是专指在不同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的活动意愿与行为特征。它显示出老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暂且把不同季节、地理区域和天气撇在一边不论,就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日子,如平时与节假日、上午与下午,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与活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城市中的老人时域性选择多于北方,他们多有上午到茶馆中品茶、听戏或闲聊,晚间到传统浴室中“泡大池”的闲暇方式,而在北方,气候干燥少雨、风沙时起,且绿化相对稀少,迫使老人们只好选择一些既能遮挡风沙又能沐浴到阳光的场所,如钟亭下、鼓楼旁或半封闭的长廊中。

据西班牙老年行为学家费罗利芒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人活动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阳光照射量有一定的需求,即使是在盛夏。而在多云阴雨老人外出减少之时,易产生无精打采等症状。我国老人每日的出行时间多半在清晨6时~7时,上午9时~11时和下午2时~5时半,其中以下午出行为最多。

3.2.4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地域性

老年人在特定的地区和专门空间中所进行的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被称作“地域性行为”。老年活动的地域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随着季节、时辰及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老人总喜好优先光临那些自己常去、且有自己熟悉的和“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的地方。即使家庭搬迁之后,也会经常乘车前往昔日的活动场所,以补偿内心业已形成的“地域活动意识”。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老年公共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规划建设,必定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将为推动城市现有老年活动场所的改建提供有效的依据。

4 城市广场之老人活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1 聚人气与安全原则

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应选在与居民出行路线接近、市民到达这里的距离较短、交通较方便的地段,这样除了聚人气以外还可以减少意外的发生,此外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视野要开阔,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2 无障碍设计原则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已有所考虑,但普遍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把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简单认为就是增加轮椅专用坡道,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应包括地面、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上。活动环境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处处贯彻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下面就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全面分析。

4.2.1 坡道

坡道是无障碍设计中的重点,因为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以轮椅代步,因此地面就不能有台阶等障碍物,而需要用坡道解决地面的高差问题。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表面不宜覆盖地毯之类的纺织物,因为一旦浸水或沾有污物后,就特别滑。坡道的最大坡度为1:12,长度不能超过10m,如果超过10m,则中间须增加休息平台。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也须采用坡道,方便老人上下行走,坡道表面应与人行道地面不同(如粗糙的材料)。

4.2.2 休息设施、标志物

在较长距离的游步道中间应设休息场所,如亭子、坐凳等。休息场所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坐轮椅者与别人交谈,像喷泉、坐凳、垃圾箱、电话亭或其它雕塑小品,对于弱视者、盲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在设计时需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布置应十分恰当。老年人听觉较弱,问路一般都不方便,因此对他们来说,路标、指示牌、地图等标识物很重要。这些标识物的色彩应明亮、和谐,适当的部位使用鲜艳的色彩,以刺激人的视觉,易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另外,室外场所的夜间照明应非常充足,不仅方便老年人的夜间行走及各种活动,也可减少犯罪的发生;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避免由于过分集中的强光产生眩眼现象。

4.2.3地面

地面不能有台阶及急坡,其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像砖块、沙子及圆滑石头铺砌的路面一般容易使人绊倒、滑倒,不适于老年人行走,但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4.2.4 噪音

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太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让彼此听清楚对方所说的话。室外活动应尽量避免噪声源。不可避免时,广场的场地可通过绿化来适当减弱噪音。

4.3 空间围合原则

老人们对空间形态的把握可使人产生方位感,可以明确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而对场所特质的感知则产生认同感、归宿感。这就需要环境空间具有围合感,使形式与人活动时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才能给人留下特殊印象。围合不一定是四面封闭,四面围合的空间封闭性极强,有强烈的向心性和领域感,会令老人感到压抑。活动空间上有一定分割意义的界面也能起到围合的效果。如植物高低搭配、自然地形高低变化、建筑物等都可以形成边界效应。如能灵活运用、随即处理,必能创造充满人情味的空间氛围。

4.4 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设施齐备原则

4.4.1 坐憩设施

小坐在室外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其它许多活动如小憩、交谈、观看等的前提,因此对小坐的环境设施要求很高。首先,要从老人的生理条件考虑,避免在夏天受阳光曝晒,冬天寒风扑面,或四周有刺耳噪声的地方设置座位。其次,座位的尺度、质地等也应达到老年人的生理舒适要求。再次,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虑,都愿意选择一些位于空间边缘,背后有依赖物的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人流从就坐者身边穿过,而带来不必要的威胁感。最后,对于交往的需求多表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交谈愿望的老人中,他们希望能舒服地坐着和对方交流信息,因此这时需一些适于交谈的小坐空间,如L型,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座位。这些形式的座位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

除此之外,还应提供台阶、花台、水池边沿、矮墙、旗杆基座等等,这些形式灵活的“第一座椅”可为老人们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使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小坐空间。

4.4.2 娱乐游戏设施

各种娱乐游戏设施是老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去处,设施完善的休闲场所会让老人们情不自禁地去体验娱乐游戏之趣,也有利于老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散步道、各种锻炼器械等。

4.4.3 通讯文化设施及卫生管理设施

包括公用电话亭、书报亭、时钟、电子显示屏、垃圾箱、饮水处、公厕等。在广场的合适位置要设计这些必要设施,方便老人使用。

5 总述

总之,城市广场中的老人活动空间要做到人性化设计,首先要了解老人身体、心理特点以及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结合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对广场进行人性化的创作,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营造人性化的广场空间。

摘要:通过对老人户外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身体特点分析,探讨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场所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关键词:城市广场,老人,空间,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城市人性空间 篇9

关键词:设计,景观空间,人性化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有调节城市生态功能, 美化城市面貌;能够为人们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 以满足人们对公共游憩空间的日常需求;同时又能够反映城市的特色文化及价值取向, 反映城市的精神层次。为此, 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设计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好的服务大众。

一、 景观空间的含义概述

景观空间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 是指在公园空间设计中, 应用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地形改造 (或进一步筑山、 叠石、理水) 、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 使人工与自然, 内、外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能加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创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满足不同条件下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要。

二、武汉解放公园景观空间调查分析

解放公园是武汉市区最大的自然生态公园之一, 占地面积比较大, 景观层次丰富, 有许多供游客健身休闲的现代化游乐项目以及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

1.解放公园园景和街景相连

改造后的解放公园与居民的联系性加强, 园区及周边地区的三个门与街道景观建成了三座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提升了与公园相邻道路的景观效果, 让公园景观街街道景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乐春广场的地面铺砖以花岗岩材料为主, 其间栽植了高达乔木, 构成了现代简约的风格, 同时也使城市与公园更加的融合。涵虚广场则保留了以前的门楼建筑, 拆除了周边的围墙, 修建具有亲水性的木栈道, 使滨湖的道路景观更具有特色。逸兴广场则扩大和城市道路的接口部分, 为游客提供了安静休息的场所, 同时由大桂花树围合成的密林草坡也使这个区域的空间感更加的强烈。

2.解放公园内的生态湿地系统人水相亲

公园中水生植物品种多, 有六十多种水生植物, 岸边植物与水面的植物形成了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在湿地上修建了木筏道, 游客可以沿着曲折的木筏道欣赏湿地景观, 因为它是在水中, 所以人走在木筏道上像同行在水面上一样, 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从而与景观融为一体。

3.解放公园植物群落调查

改造后的植物种类繁多, 多种植物的搭配使得植物的层次也更加的丰富, 同时也使得公园的四季变化非常的明确。比如, 樱花园区:植物造景是以樱花为主景树, 成行状种植于群落中, 从而与周围的桂花树相互映衬, 因此群落的季相丰富。

三、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1.地形

公园中的地形的变化有利于景观的展现以及游人的观赏, 在公园中, 群众文体活动需要平坦的用地,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平地与坡地的结合。园路地形上的处理在公园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适当的调节使用者的步伐, 缓解疲劳, 在地形的处理上可以适当的起伏变化, 或者设置一些步道或者台阶以缓冲平坦的路面的带来的不适感。同时, 园路两边的地形成若设置, 不仅能够满足拍水, 还能使道路的流动性和方向感更加强。

2.水体

近水、亲水, 是人的天性, 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 无论是小溪、河流还是大海, 水对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怎样利用水景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水景景观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公园中, 对于湖域面积较大的水体, 可以设置一些亲水平台或者游览的船只, 在公园的广场地带, 设计动态的喷泉景观, 在小溪流水岸采用散石和块石, 并与水生或者湿地植物相结合, 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3.道路

园路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为了能让人们在公园中有丰富的空间体验。园路的设计可以设置地形的起伏变化,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图案铺地,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要求, 还可以增加景观色彩。第一, 园路布局以环形路最为适宜, 使用者从无论从哪里出发都能够很好地游遍全园, 回形园路的好处就是不走回头路;第二, 疏密适度园路的疏密度同景园的规模、性质有关, 在公园内道路大体占总面积10%-12%, 在动物园、植物园或小游园内, 道路网的密度可以稍大, 但不宜超过25% ;第三, 根据景观来布置道路, 使得在行走的过程中有景可看。曲折性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 若隐若现, 能够丰富景观, 增强景观的层次, 活跃空间气氛, 使游览路线增强。

4.色彩

色彩是对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 色彩感觉不仅局限于颜色本身, 不同的颜色会带给人不同的情绪, 色彩的温度感、体积感都构成了色彩的不同空间。城市公园以绿色为基调, 而绿色代表着大自然与生命, 冷暖适合, 给人以安全舒适的感觉。因此, 不同的颜色可以营造不同的环境空间氛围。比如, 儿童喜欢活泼热闹的活动空间, 以暖色调的黄绿色为宜, 而老人喜欢沉稳宁静的环境空间。在对公园的色彩空间设计中, 空间色彩的配置应该在主色调的基础上, 选择辅助色平衡主色调的冲击, 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 增加视觉色彩的变化, 在局部的小空间为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以采用辅助色和点缀色。选择点缀色打破视觉的单调, 增添空间的活力。

四、结语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公园设计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公园的景观环境是现代人们关注的重点, 同时也给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实际的城市公园出发, 从理论知识的概述到具体的公园调查总结分析, 阐述了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景观空间中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提出空间设计的理念, 让公园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 王求是, 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刘颂.刘滨谊.温泉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城市人性空间 篇10

一、“人性化”与“可持续性”的处理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 在具有美观的同时能根据大众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方便大众, 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功能诉求, 又要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人性化具体到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 就是在设计中以“人”为本, 所有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 所以对空间功能的基本要求, 即以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人”为本, 人性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且这种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空间的存在是由人的感知产生的, 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研究, 首先是要清楚人在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 而展示空间作为规划馆空间的主体, 它与城市民众的生存生活是紧密相连, 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物品和空间, 是展现城市魅力的“艺术品”, 作为城市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规划馆空间应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情味, 适应公众多方面需要并为其活动提供空间的创新与背景。

成功的空间设计应当提供给人们各种有趣与有益的场所、空间和实体, 虚拟和现实。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空间也应该考虑到人的需要, 提供给人们一种“人性化”的空间, 可以自由的参观, 接触新的理念, 学习新的观念, 获得乐趣等。这绝非如想象的那般简单, 展示空间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不仅成为与人类生活一样丰富和生动的历程, 而且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所以, 我们应认识到“展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展示生活。”[1]

人性化设计在展馆的空间设计中, 首先需满足大众生理与心理需求, 其次要考虑生态性层面的人性化和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也要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具体到规划展示馆的空间上就是参观路线、一块展板、一个扶手、一盏灯、哪怕是展馆内的卫生间, 在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如果把这些综合起来, 实施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将是一场社会变革, 因为它象征着:要从唯经济衡量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协调发展;要从过度泛滥的盲目发展转向适度的科学发展;要从人受自然环境威胁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2]

在我们对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自然的简洁与朴素、情感设计、细节设计的高品质、材料的生态性环保性、对地域文化的关注等都是我们人性化设计的考虑范畴,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自古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传统, 这种传统指的就是一种可持续性, 这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对公共空间发展变化的适应和协调是可持续性设计思想的核心和实质, 一切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都离不开这一问题。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的定义各式各样, 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这一概念出自于“布伦特兰报告”, 而在当今社会, “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把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又不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构成威胁”, 也就是说,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城市的发展来决定的。就客观而言, 城市规划展示馆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我们在逐步扩大城市规划馆的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它的精神的功效。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从最基本的功能出发, 从环境的角度出发, 从材料、技术、人的情感、行为、规划、等众多因素考虑, 把狭义的空间转化成广义的空间, 使展馆的空间从二维、三维向四维空间发展, 同时也要方便展示馆的二次或多次改造。

二、结语

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友好”、“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理念和实践。要求人们重视生态、资源和整合性创造力, 人们不仅要回归与自然、环境, 与真正的生活友好, 也应在珍惜人类感官的原始特点中重拾设计的真正感觉, 向一个更高境界的、具有生命力表现的设计创造发展, 所以我们对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也在环境因素加重了筹码, 争取以最小的代价, 营造出最好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晓佑, 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10-18.

[2]张立.展示空间的设计——人为空间的设计方法探寻[J].湖北商业高等学校学报, 2001, (12) :74-75.

城市人性空间 篇11

摘要:办公建筑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白天80%以上的时间都处于办公建筑空间中,因此办公建筑空间的设计状态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现代化办公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到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使办公建筑空间在空间或者时间上更加开放、灵活、舒适,坚持各方面的人性化设计,使之成为人们聊天休闲、休憩娱乐、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文分析了办公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阐述了办公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办公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现代化城市的高层办公建筑越来越多,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给人们带来很大压力,往往使人们感到身心疲惫,而健康、舒适、干净、整洁的办公建筑空间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办公建筑空间应做好人性化设计,创造一个富有活力、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办公环境,使人们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一、办公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

1、便捷性

办公建筑空间的人员往往比较集中,便捷性是办公建筑空间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人们第一次进入办公建筑空间对于觅路和定向的需求,应尽量使办公空间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便于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办公建筑空间设计不能简单的依靠每个办公室的名称或者生硬的墙壁进行划分空间,应尽量凸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呈现出不同空间的差别性。同时,优化设计办公建筑空间的标识系统,尽量通过动态的线路进行指引方向,并且独特的标志设计可以反映出办公建筑空间的独特文化,所以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融入不同的标志造型和色彩,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1]。

2.过渡性

人们从室外走向办公建筑空间往往需要一个心理过渡,从散漫状态过渡到紧张的工作状态,过渡性设计原则是指从走廊、电梯厅进入办公建筑空间的过程中,应尽量呈现一种序列化设计效果,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建筑空间的心理感受,例如,过渡性公共空间和建筑周围外部的空间区域使得办公建筑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比较柔和,防止人们突然进入封闭的办公建筑空间以后的不适,帮助人们在私密性和开放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2]。

3.交往性

办公建筑空间设计应注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尽量消除办公区域和安全通道之间的界限,可以办公区域和通道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富有特色、个性的交往空间,使人们枯燥的办公生活更加丰富,提高办公建筑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人文内涵,可以在这些区域配置完善的网络信息设备和休闲设施,使整个办公建筑空间更加灵活,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聚散地,增加人们办公生活的自由性。

4.自然性

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要尽量引入自然元素,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改善办公建筑空间环境,净化空气,并且通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办公建筑的能耗,改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实际的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和水文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合适的方式在办公建筑空间中引入自然因素,使办公建筑空间和自然因素和谐共生,利用室内各种植物花卉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增加办公建筑空间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办公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1、围合空间设计

现代化城市的办公建筑中往往包含着很多围合空间,这为工作人员的办公提供了一定的私密性,而不同结构形式的围合空间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办公建筑围合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其功能性,而且应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前,大多数办公建筑围合空间设计,多是矩形的围合空间,矩形的围合空间环境虽然比较容易布置家居和办公用品,但是往往给人以死板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时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办公建筑实际的空间布置,单体围合空间和群体围合空间相互结合,搭配不同形状的平面,设计舒适、灵活的围合空间。例如,不规则的围合空间和个性化的办公用品设置方式,如图1所示,可以给人们一种自然、个性、随意的感受;大面积的围合空间往往给人以空旷感和自由感,因此设计办公建筑围合空间时,应满足基本的功能性,然后设计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办公空间。

2.平面空间设置

合适的办公建筑平面空间给人以一种活力感和亲切感,结合办公建筑空间的实际尺寸,优化平面空间布局,改善办公建筑真实空间尺寸和感知尺寸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办公建筑空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应尽量使人们的心理空间和感知空间相互吻合。一方面,合理设计走道高度和宽度,作为整个办公建筑空间的重要交通通道,其将楼梯、共享空间、各种办公空间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仅要满足办公建筑交通疏散的需求,还应为人们提供舒适、自由的交往空间。例如,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的走道空间设计,如图2所示,其将接待区和一部分走道结合起来,接待区铺设小块艺术地毯和木地板,交通区域地面采用大理石,给人营造出一种舒适、自然的交流和休憩空间。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办公建筑的平面空间走道长度应控制在40m以内,尽量不超过70m,人们在办公建筑空间中的活动多是徒步进行,因此应合理控制走道长度,避免给人以疲惫感,并且利用自动扶梯或者楼梯进行空间引导,对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空间诱惑力,使整个办公建筑空间更加具有动态性,给人以大尺度的空间感,减少办公建筑空间的压抑感和静谧感。

图1 办公建筑围合空间设计图

图2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走道空间设计

3.保温隔热设计

为了提高办公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应特别注意其保温隔热设计。结合办公建筑的实际空间布置,设计大面积采光窗和大玻璃幕墙,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玻璃传热系数比较高,热量损失较大,相关设计人员可以选择硅气凝胶特种玻璃、低辐射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类型的玻璃,这些玻璃的热阻相对较大,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在办公建筑立面合适位置安装相应的防晒、防雨和防风设施,降低自然气候因素对于办公建筑空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营造舒适、安全、气候宜人的办公环境,还可在某些区域直接设计露天天台,增加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之间的视觉交流,将室外的景观和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另外,在办公建筑外围边庭、高大中庭或者阳台空间中增加一些绿化设计,利用绿色植物的蒸發作用和光合作用,调节办公建筑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

4、应用新能源

办公建筑空间设计应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集热器充分利用阳光热能,将太阳光热能储蓄到其他介质或者水体中,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稳定、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夏季将办公建筑空间热量释放到地下,冬季将地下热能提升到办公建筑空间中进行供暖,制冷和供暖效果较好。

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办公建筑空间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是整个办公建筑空间中活动的主体,在设计办公建筑空间时,必须从人们的心理、生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核心,综合各方面内容,优化办公建筑空间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办公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梁路. 现代办公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刘菁华. 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王兴. 高层办公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浅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牛凯. 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5]栗功. 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上接第235页

较大,轴力也很大,并且上弦杆皆受压,下弦杆皆受拉(如兩转换方案中下弦2 号杆的n0 值分别为0 .154 和0 .191,上弦5 号杆的n0值分别为-0 .409 和-0 .468),表明空腹桁架转换结构和普通桁架转换结构及其它们的构件表现为刚架(杆)兼有桁架(杆)的受力特点。梁式转换层中转换梁的弯矩和剪力较大,轴力相对较小(n0 绝对值小于5 %)且为轴向压力,故其受力特征基本同普通梁。

3.1.2 空腹桁架式转换结构和普通桁架转换结构比较

空腹桁架转换结构增加斜腹杆变成普通桁架转换结构后,转换结构的受力机理发生了改变,转换结构构件的内力产生重新分配。对比表2 两方案的计算结果可见:①两侧上、下弦杆(杆1、3、4、6)的弯矩和剪力降低很多,其中弯矩平均降低50 %以上,剪力也平均降低30 %,轴力变化为上弦杆轴向压力减小,

下弦杆轴向拉力增大;②中间上、下弦杆(杆2、5)内力中弯矩减小,轴力增大,引起设计人员特别注意的是中间下弦杆(杆2)的剪力增大很多(空腹桁架的v0和v

*0 分别为0 .000 和0 .033,普通桁架的v0 和v*0分别为0 .199 和0 .237),比普通桁架转换方案两侧下弦杆中的剪力还要大,变成了下弦杆截面设计的

控制杆。同时,若考虑轴向拉力对抗剪承载力的不利影响,其v*0值比空腹架两侧下弦杆的v*0值也稍大。

3.2、各转换方案开裂荷载的比较

表4中给出了各转换结构方案中部分转换构件边缘最大拉应力值,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方案和普通桁架转换方案都是两侧下弦杆(杆1、3)支座上部首先出现裂缝,转换梁则是跨中下部首先开裂。对于三种转换方案,在相同上部荷载作用下,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方案最先开裂,其次是普通桁架转换结构方案,最后是梁式转换结构方案,即梁式转换结构方案开裂荷载最大。

虽然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方案加斜杆形成普通桁架转换方案后,下弦杆开裂荷载增大了20%。但开裂荷载仍然只有转换梁方案的53%。因此,这两种转换方案的下弦都应考虑采用预应力或部分预应力砼来加强下弦杆的抗裂能力。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上述三种转换结构方案的计算分析与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初步结论和设计建议:

(1)针对类似的转换结构工程实际,在进行转换层结构设计时,对于梁式转换结构方案可以直接取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程序算出的构件内力进行设计;而对于采用普通桁架或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方案时,由于其转换构件中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因此,只有通过局部转换结构分析方能得到转换构件的全部内力。工程设计中对于本文所述的节间杆长细比较小的托柱转换结构,建议分别采用杆系有限元模型和普通有限元模型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局部转换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析。

参考文献:

[1] 娄宇,魏琏.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 .建筑结构,1997(1):21 -26,41 .

[2] 傅传国.梁式转换层设计中一些问题的处理[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12(1):9-14.

[3] 赵玉祥.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建筑结构学报,1998,19(2):12 -22.

[4] 王祖华,吴勇明.多高层建筑中转换结构体系[J] .建筑结构,1994(12):11 -17.

[5] 程懋坤.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J] .建筑结构学报,1997,18(2):2 -12.

上接第236页

中,沼气池溢出的水再和生活杂排水管的污水一起排入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深度净化,经过净化的水再循环利用,这属于一种生态又科学的排水模式。现今国内有一些地区的生态小区,例如:海南省海口市望海狮城生态小区采用沼气池和人工湿地系统净化生活污水,并且循环使用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其污水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污水处理流程图

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系统设计中,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特性,制定相关的节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方案,选择满足我国国情、有着工艺流程简单、运行费用低、节省投资、良好处理效果、运行管理简便的生态化处理工艺,对小区实现水环境生态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外大量的成功例子中可以看出,人工湿地系统是现今进行城市生态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的最关键、最好的途径之一。

四、技术语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就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来治理更多污水的既生态又可持续的处理水的办法,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当中,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绿地系统以及中水回用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相关设计,让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生态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互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使得小区水环境生态化的理念得以实现。这也是我国今后生态住宅小区污水处理要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颜京松,王如松. 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背景、概念和要求[J].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1- 4.

[2]孙敬水. 生态住宅的新理念[J] . 前沿论坛,2002,(11):25- 27.

[3]刘堂源,周滔.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19(2):65- 67.

[4]谢天,许纪存,史 凯,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 四川环境,2003,22(4):1- 3.

[5]李俊玲,崔淑钦. 我国生态住宅发展途径探析[J] .住宅科技,2001,(8):45- 47.

[6]陈迪.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N]. 中国房地产报,2001-06-04(8).

[7]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 中国园林,2001,(6):3- 10.

[8]杨玲,张鸣. 城市生态住宅的发展理念与技术路线[J] .住宅科技,2003,(1):6- 9.

[9]刘芳,陈静.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探讨[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48- 49.

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篇12

一、交往空间的概念

《社会学词典》告诉我们:“社会交往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特定现象。它既是人类的一种机能, 又是人存在的方式。社会交往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它显示出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活动过程。

交往空间是指社会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和环境, 它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场所, 且由此构成公共生活。在这里, 行为与空间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人的行为与环境空间的互相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同时, 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 因而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 它是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契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人性空间。

二、交往空间的特征

交往空间是提供社会交往行为的场所, 它在满足基本的交往行为的同时要创造多功能、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空间, 以满足多种不同的交往活动的需求。交往空间的营造有两个主要的目的, 即亲切宜人和富有吸引力。亲切宜人主要反映的是对尺度的感觉, 吸引力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亲近, 表现在所形成的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室外空间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应该来自于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在此基础上, 人们才愿意开展相应的户外活动, 并产生与之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交往空间的公共性

交往空间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其公共性的体现是建立在人际交往之上的, 空间的开敞与相通是其特征之一。所有的空间都可以被认为是为每个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提供彼此交谈、交流思想、汇集信息、相互作用的行为的场所。空间的公共性意味着外向与大容量, 人们之间除了直接的语言交流外, 视、听等各方面也都便于交流。由于信息含量大, 人们也愿意到这种环境中去, 见面的机会越多, 就会产生更多的交流。

2、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交往活动服务的, 舒适性的营造便是创造出一种令人有场所认同感的环境。通过所塑造的空间环境形象, 增强空间环境对人的感染力, 诱发人们的情感与情绪, 满足人们的行为需要, 有效地控制空间环境信息和刺激强度, 调节人与空间环境的心理距离, 使人们在其间不仅能得到愉悦、舒适和快感, 更能开阔他们的心胸, 给人以思考, 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创造欲望。

3、交往空间的综合性

空间的综合性主要考虑的是人的行为因素, 包括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随机行为。从整体到局部的各个领域, 交往空间应渗透其中, 形成多层次、多需求的环境网络。而且通过空间设计去诱发各种新的行为活动, 使空间环境具备多种功能, 适应人们多种活动和人际交往的需要, 更加富有活力。

三、交往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我们对空间的塑造, 往往注重“思想”的表达和“形”的塑造, 而忽略了空间的本体意义与使用者的需要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承载者, 交往空间因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我们只有弄清这一点, 才有可能赋予空间以生命和情感, 使其更贴近人们的需求。

1、功能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交往空间与一定的人及人的社会行为相互关联, 这种复杂的关系必然带来多样的行为需求。因此, 交往空间应成为多元化的物质载体, 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 还应配置各类设施, 提供多种活动支持, 设立与之相配套的功能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现代化的交往空间的定位应是更宽泛、更实用、更具功能指向性, 在设计中应力求突出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整体考虑公共空间与城市总体环境的布局规划、改善城市环境, 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例如把设计合理的交往空间与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以及住宅小区的绿化结合在一起, 形成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城市置于自然之中, 使大自然的质朴与清新延伸到城市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不断恶化的环境状况, 也有效地缓解了市民对高品质交往空间的需求。

2、心理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 但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 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环境功能层面的同时, 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交往空间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 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 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 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阳光充足、干净有序的交往环境, 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 能引导人们更为愉悦的活动与交流。环境空间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 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 形成积极空间, 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 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 从而使交流空间对人们具有吸引力。

3、意境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交往空间应具有一定的意境, 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 使人在空间中触景生情, 情由景发, 激发人的情感的亲和力, 使人产生对物质环境的一种文化上的感性直觉, 一种心理共鸣, 达到环境所期望的精神潜质和文化内涵。交往空间的设计应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 突出地方艺术特色, 增强环境空间的凝聚力。在这样的空间里进行交往活动, 可以陶冶情操, 充实精神生活, 升华思想境界, 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的非凡性, 在交流空间环境中引入文化象征性的公共艺术小品, 借助装饰、色彩及风格形式的变化等手段, 创造出一种丰富的蕴涵多义性的空间环境。

总之, 交往空间表达对人性的适应、关注和解读, 只有在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设计的互动与经营, 才能创造出与人的共生, 共存和共乐的人性空间,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性化的关注。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 城市交往空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本尺度, 人性化设计缺失倾向加重。如何构筑人性化交往空间, 赋予交往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 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已逐渐成为我们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交往空间,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光博.社会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2][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高职专业英语特色分析下一篇:接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