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2024-10-16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通用12篇)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篇1

1 导语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日渐增长。据估计,全球6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以2.4%的速度增加,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一般年龄的划分: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60岁~79岁为老年期;80岁~89岁为高龄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老人人口的增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如何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外空间,使他们健康生活,已是当前社会科学各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广场作为老人活动的重要室外环境之一,其合理化设计是维护老人健康生活的极其重要方面。

2 对“城市广场”、“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理解

城市广场,是基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指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场,是在广场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思想以及具有宜人的广场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是使置身于城市广场中的人的各种活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的广场。其中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满足、社会属性的满足和精神属性满足。这些属性的满足,在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各个部分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

3 老人身体、心理以及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1 老人身体、心理特点

老年人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比重和总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部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变化,老年期的变化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衰老是人类寿命中的一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经童年、青年、壮年而至老年,到一定年龄就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的衰老特征。一般认为,50岁左右称老年前期,60岁就算进入老年期,90岁以上即为长寿,因此,衰老是一种生理性衰退的渐进过程。

老年人易产生以下几种心理:(1)失落心理。现代化事业需要现代观念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心理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等,可是一般老年人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最容易产生失落心理。(2)怀旧心理。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价值目标的改变使老年人心理反差变大,因而怀旧心理也变强烈。(3)淡泊心理。既不刻意追求名利也不悲观厌世,虽清贫度日却自得其乐,虽劳碌却不以为然。(4)自卑心理。其表现有:胆小谨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担风险,生怕打破平静的生活和平衡;易孤独,由于离开了岗位相对减少了同他人的联系,极易产生孤独感,依恋和交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忧郁寡欢;嫉妒多疑,与原在同一岗位的同志相比较显示出较大反差,于是一方面加剧了自卑感,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嫉妒心理。(5)童稚心理。其特征一是依赖,对组织依赖,对家人依赖,放弃个人努力,一切等待照顾。二是任性,易冲动,爱发脾气。三是多情,好管“闲事”,好为人师。四是固执、倔强,处事刻板很难通融,有时偏执得不近人情。

3.2 城市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2.1 老人活动领域

1)个体活动领域

老年人需要有一个安全领域空间,在此空间内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防卫性和明显的排他性。同时,老人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老年个体活动领域的空间尺度。近年来美国与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表明,60岁以后老年人听觉衰退,对2000Hz以上高频声响听力减退显著,辨别度降低。在一定背景噪音下的语言听力障碍的加深,会加剧老人的孤寂感,降低其交往期望值,导致独尊性与自我型活动,老年人独自静坐与闭目沉思是其显著表现。

2)成组活动领域

当老年个体活动领域意识逐步降低和自身防卫空间缩小时,由诸多个体共同参与某种集体活动所构成的领域称为“成组活动领域”,而其共同所有的领域空间又称为“成组活动领域空间”。老年个体活动领域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条件性,并随老年人活动形式、环境条件及身心特点的不同而变化。一旦老年个体参与成组领域性活动,在此领域中个体活动领域意识便退居次要地位,而成组结构内部的半私密性与个体间的内聚力明显增强,对“陌生成员”在视觉、语言、姿势等方面产生排他性。值得重视的是,今日老人中29.2%的视力在0.05以下,而人们80%以上环境信息需经视觉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那些听力丧失50dB以上的老人,难以辨别熟悉的听力信号。所以老人们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视觉及听力障碍,往往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借助于观察口形来了解对方的意愿,并通过观看组员的表情和手势来弥补其视听之不足,这也是老年成员活动常常出现的“亲密无间”现象的缘由。

3)集成活动领域

它是由多个老年成组领域或多种形式的成组领域所构成的复合式活动领域。其中各个成组领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性,而内容相同的之间又有强烈的内聚力,各个领域之间又有一定自由度和选择性,即老年个体若即若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世界的多彩性。调查表明,老年集成活动领域多属于开放型交往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老年俱乐部或活动室、棋楼与茶馆等。该领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娱乐和交流信息的机会,缓解了老人们的孤寂感。

3.2.2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互感——集聚性

它是指老年人在相互交往和参与公共活动时,在其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特长爱好、生活价值、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激发下,在交往中所产生的互为吸引和共鸣的内在感应。高龄体弱者、老年棋友、牌友、溜鸟伙伴、老年戏曲爱好者大多是集中式的围聚,且常常有多个老人旁观。这种主动性与协从性的活动,有助于活跃气氛和提高愉悦之情。

3.2.3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时域性

它是专指在不同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的活动意愿与行为特征。它显示出老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暂且把不同季节、地理区域和天气撇在一边不论,就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日子,如平时与节假日、上午与下午,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与活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城市中的老人时域性选择多于北方,他们多有上午到茶馆中品茶、听戏或闲聊,晚间到传统浴室中“泡大池”的闲暇方式,而在北方,气候干燥少雨、风沙时起,且绿化相对稀少,迫使老人们只好选择一些既能遮挡风沙又能沐浴到阳光的场所,如钟亭下、鼓楼旁或半封闭的长廊中。

据西班牙老年行为学家费罗利芒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人活动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阳光照射量有一定的需求,即使是在盛夏。而在多云阴雨老人外出减少之时,易产生无精打采等症状。我国老人每日的出行时间多半在清晨6时~7时,上午9时~11时和下午2时~5时半,其中以下午出行为最多。

3.2.4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地域性

老年人在特定的地区和专门空间中所进行的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被称作“地域性行为”。老年活动的地域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随着季节、时辰及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老人总喜好优先光临那些自己常去、且有自己熟悉的和“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的地方。即使家庭搬迁之后,也会经常乘车前往昔日的活动场所,以补偿内心业已形成的“地域活动意识”。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老年公共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规划建设,必定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将为推动城市现有老年活动场所的改建提供有效的依据。

4 城市广场之老人活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1 聚人气与安全原则

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应选在与居民出行路线接近、市民到达这里的距离较短、交通较方便的地段,这样除了聚人气以外还可以减少意外的发生,此外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视野要开阔,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2 无障碍设计原则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已有所考虑,但普遍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把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简单认为就是增加轮椅专用坡道,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应包括地面、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上。活动环境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处处贯彻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下面就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全面分析。

4.2.1 坡道

坡道是无障碍设计中的重点,因为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以轮椅代步,因此地面就不能有台阶等障碍物,而需要用坡道解决地面的高差问题。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表面不宜覆盖地毯之类的纺织物,因为一旦浸水或沾有污物后,就特别滑。坡道的最大坡度为1:12,长度不能超过10m,如果超过10m,则中间须增加休息平台。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也须采用坡道,方便老人上下行走,坡道表面应与人行道地面不同(如粗糙的材料)。

4.2.2 休息设施、标志物

在较长距离的游步道中间应设休息场所,如亭子、坐凳等。休息场所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坐轮椅者与别人交谈,像喷泉、坐凳、垃圾箱、电话亭或其它雕塑小品,对于弱视者、盲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在设计时需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布置应十分恰当。老年人听觉较弱,问路一般都不方便,因此对他们来说,路标、指示牌、地图等标识物很重要。这些标识物的色彩应明亮、和谐,适当的部位使用鲜艳的色彩,以刺激人的视觉,易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另外,室外场所的夜间照明应非常充足,不仅方便老年人的夜间行走及各种活动,也可减少犯罪的发生;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避免由于过分集中的强光产生眩眼现象。

4.2.3地面

地面不能有台阶及急坡,其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像砖块、沙子及圆滑石头铺砌的路面一般容易使人绊倒、滑倒,不适于老年人行走,但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4.2.4 噪音

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太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让彼此听清楚对方所说的话。室外活动应尽量避免噪声源。不可避免时,广场的场地可通过绿化来适当减弱噪音。

4.3 空间围合原则

老人们对空间形态的把握可使人产生方位感,可以明确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而对场所特质的感知则产生认同感、归宿感。这就需要环境空间具有围合感,使形式与人活动时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才能给人留下特殊印象。围合不一定是四面封闭,四面围合的空间封闭性极强,有强烈的向心性和领域感,会令老人感到压抑。活动空间上有一定分割意义的界面也能起到围合的效果。如植物高低搭配、自然地形高低变化、建筑物等都可以形成边界效应。如能灵活运用、随即处理,必能创造充满人情味的空间氛围。

4.4 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设施齐备原则

4.4.1 坐憩设施

小坐在室外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其它许多活动如小憩、交谈、观看等的前提,因此对小坐的环境设施要求很高。首先,要从老人的生理条件考虑,避免在夏天受阳光曝晒,冬天寒风扑面,或四周有刺耳噪声的地方设置座位。其次,座位的尺度、质地等也应达到老年人的生理舒适要求。再次,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虑,都愿意选择一些位于空间边缘,背后有依赖物的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人流从就坐者身边穿过,而带来不必要的威胁感。最后,对于交往的需求多表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交谈愿望的老人中,他们希望能舒服地坐着和对方交流信息,因此这时需一些适于交谈的小坐空间,如L型,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座位。这些形式的座位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

除此之外,还应提供台阶、花台、水池边沿、矮墙、旗杆基座等等,这些形式灵活的“第一座椅”可为老人们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使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小坐空间。

4.4.2 娱乐游戏设施

各种娱乐游戏设施是老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去处,设施完善的休闲场所会让老人们情不自禁地去体验娱乐游戏之趣,也有利于老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散步道、各种锻炼器械等。

4.4.3 通讯文化设施及卫生管理设施

包括公用电话亭、书报亭、时钟、电子显示屏、垃圾箱、饮水处、公厕等。在广场的合适位置要设计这些必要设施,方便老人使用。

5 总述

总之,城市广场中的老人活动空间要做到人性化设计,首先要了解老人身体、心理特点以及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结合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对广场进行人性化的创作,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营造人性化的广场空间。

摘要:通过对老人户外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身体特点分析,探讨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场所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关键词:城市广场,老人,空间,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美].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篇2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

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有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

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以参观、游览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应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地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篇3

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城市广场人性化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提高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手段、形式、功能,以需人们商业、娱乐、生活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历史的基础上,从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去论述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41-02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人本主义观念,一切以人类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物质需求、行为特征出发,从城市广场设计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全新构造一条舒适的、人性的、自然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道路。

1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发展概述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相应的,广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集会、表演、庆祝等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另外,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 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 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物、道路的不同关系将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 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 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篇4

目前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地追求大尺度, 造成一些广场大而空旷, 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

目前, 由于政府追求业绩等原因, 一些城市广场在建设中, 把大尺度作为设计前提, 盲目的兴建了一些和城市的实际规模并不相符的广场。例如广东省的四会市。它是一个县级市, 人口仅十几万, 却建了一个相对这个城市规模如此之大的广场。它占地20多公顷, 可以容纳40多万人。不仅造成使用率的浪费, 在功能上也有所失调, 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过于空旷的广场在尺度上不符合人类日常活动习惯的要求, 缺乏亲和力, 不适合市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

2. 在广场的使用功能上缺少人性化的设计。

有些广场在设计上只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观赏性, 却忽略了实际使用上的一些细节, 即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习惯需求出发, 在设计上缺少人性化关怀。市民使用是广场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这样的广场往往会造成看起来华丽却无人停留的现象, 造成使用上的极大浪费。比如, 有些广场从总平面设计上看, 绿化工整美观, 草坪和灌木丛也修剪得很好。但在立面上却缺乏空间层次的变化, 没有高低错落, 没有韵律, 给人机械化和枯燥的感觉。有些广场有大片草坪, 却挂上“禁止入内”的标牌, 将游人拒之千里之外。而广场上的座椅和各种娱乐设施的缺乏也使游人的休憩和交往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3.缺少广场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

城市广场是从古希腊诞生的, 从国外传进中国后, 有些城市广场在设计上照搬模仿了外国的广场, 孰不知它缺乏中国的地域特色。片面追求现代化的设计造型, 忽略了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研究, 只会产生千篇一律的广场,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市民们来广场上休闲娱乐是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源远流长的地域特色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 不仅使市民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也便于外来游客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和城市风貌。而缺乏文化特色的广场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还会降低广场的吸引力。

以上问题让我们意识到, 作为一名设计师, 在广场设计上要尊重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广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广场规模尺度的确定, 要参考人的视觉, 心理需求等因素。尺度大小适宜, 布局合理。

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广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分为市级广场, 区级广场, 街区广场等等, 每一级广场都有它适宜的规模和尺度, 功能方面也有侧重。市级广场代表整个城市的形象, 要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考虑到集会, 疏散的需要, 在规模上可以大一些。区级广场以区内主要居民的数量和活动作为依据, 规模不易太大, 主要强调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街区广场主要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场所, 规模易小, 更注重功能性。

2. 创造适宜人参与的场所和公共设施。

兴建城市广场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满足大众休闲交往娱乐等活动的需求。比如, 一个可以让小朋友嬉戏的喷泉, 一块接近地面的亲水平台, 都可以增加广场的趣味性。在广场上设计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设置免费饮水处, 遮风避雨的地方, 多设一些舒适有趣的座椅, 等等。在这样的广场中, 人与景观才会融为一体, 广场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的场所。

3. 设计中融入广场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存在地域差异和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差异。地域文化积淀是一个城市的特色象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用景观设计元素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给市民一种认同感, 归属感, 更能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充满文化韵味的广场既可以使游人增长知识, 同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向外地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内涵。

4. 广场上的绿化设计要注重立面丰富的层次变化。

广场的绿化设计不仅在平面上要美观, 在立面变化上更要丰富, 有层次感。草坪, 灌木, 乔木的“空间立体组合”, 不仅形成错落有致的观赏景观, 也符合游人视线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城市广场的建设需要深入了解市民的各种需求, 包括行为习惯, 心理, 视线, 精神需求等等。同时在视觉设计上要美观, 赏心悦目。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贪图大尺度, 华丽的造型。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 满足大众交往, 休憩, 活动的需要, 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增长, 各种广场在城市中兴建起来。本着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广场的设计不仅要做得美观, 景观视觉上满足人们的观赏性, 更要在功能使用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本文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 探索如何创造让人们能真正参与进去的人性化广场空间。

关键词:城市广场,行为心理,尺度,层次变化,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滨谊著.2005:16-18出版.

[2].《城市设计感性原则和方法》中国城市出版社, 余柏椿著.1997:101出版.

[3].《行为与认知的设计设计的人性化》中国电力出版社, 范圣玺著.2009-3-1出版.

南京城市广场设计调查方向提纲 篇5

一、调查内容

1. 调查2005后建成的广场

2. 尽可能的了解广场的建设背景

3. 广场在城市中的位置,Google地图上标明

4. 广场的周边环境:平面加照片

5. 广场的定位与性质:市民休闲广场、市政广场、纪念性广场等等

6. 广场的设计意图与主题

7. 广场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平面图

8. 广场的景点内容:平面加照片

9. 广场中人的行为调查:平面加照片

10. 广场的空间处理、地形处理:平面加照片

11. 广场的景观视线分析:平面加照片

12. 广场的交通道路分析(流线分析):平面加照片

13. 广场的植物分析:平面加照片

14. 广场的铺装:采用了什么样铺装、用于什么位置、效果如何,要有照片

15. 灯具布置:用了什么灯具,在平面上如何布置,平面加照片

16. 建筑小品,如亭、坐凳、指示牌、垃圾箱等

17. 总体对广场的建成效果及使用情况做一个评价

18. 调查小组认为所需要的其它内容

二、调查要求:

1. 分组调查,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尽可能的男女搭配

2. 调查结果做成ppt,ppt中要有一张所有调查人员在调查现场的合影

3. 调查文件中要列出小组成员的学号与姓名、并写出每个人的分工情况

4. 每组选一人做约20分钟的汇报,并在ppt中注明汇报人

5. 调查文件要注明调查时间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 篇6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城市广场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组织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灯光设计等等。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客厅,公共艺术,城市元素,空间组织

一、城市广场的分类

(一)按广场性质分类

1.市政、民广场

市政、民广场多设置在市中心区,通常就是市中心广场。在市政、民广场四周不止是政府及其他行政管理办公建筑,也可以布置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市民广场平时供市民休息、游览,节假日举行集会活动。

市民广场改造的总体思路是: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绿化、休闲、停车、人防等多方面兼顾,生态、文化、景观相结合,改造成以绿地景观、休闲、健身、人防、停车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性广场。

2.交通广场

交通广场分两类:一类是道路交叉口得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和人流交通。另一类是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要有足够的行车面积,其大小根据广场上车辆及行人的数量决定。在广场建筑物的附近设置公共停车站、汽车停车场时,其具体位置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协调,以免人、车混杂,或车流交叉过多,使交通阻塞。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

3.建筑广场

建筑广场是为依托重要建筑或作为建筑组成部分布置的广场。在建筑广场可布置雕塑、喷泉、碑记等,要特别重视这类广场的比例尺度、空间构图及观赏视线、视角的要求。建筑广场内容多元、信息丰富。在这样一个“场”里,展览厅、教学互动空间、学生自习厅、图书馆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古建模型博物馆、咖啡吧等构成一个整体,建立起了一个集教学、试验、交流、科研、休闲活动为一体,广泛吸纳各种人群和见解的平等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各种观点在开放与多元的交流中不断碰撞、不断相融,从而为撞击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提供了更大可能。

4.商业广场

城市商店、餐饮、旅馆及文化娱乐设施集中的商业街区常常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为了疏散人流和满足建筑上的要求,需要布置商业广场。从古到今,城市广场的发展都带有一点商业性质。如:拜占庭商业广场,厦门莲坂商业广场,康星商业广场,五洲商业广场等。

5.生活广场

生活广场和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设置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街坊组团内。由于面积较小,主要供居民休息、健身锻炼及儿童游戏活动使用。生活广场应布置各种活动设施,并布置一定的绿地。

二、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广场的生态化

城市化加速发展,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于环境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我们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而变化。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把生态系统概念在环境中深刻应用,在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与质量发挥重要作用。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二)城市广场的人性化

城市广场是现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城市广场设计手法应有:塑造出鲜明的场所感,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和体现城市面貌。那么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设计:广场的尺度,广场视觉的吸引力,广场的边界,亚空间的创造,休息设施布置,种植设计,微气候,活动场地,地域文化特色和辅助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出更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并更人性化,更具有人情味。

(三)城市广场的个性化

城市广场往往都有特定的主题,在每个时期也有不同的含义,如:古希腊时期的城市广场代表的是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现代时期的广场都代表各自的意义,如如纪念广场、建筑广场等。根据当地环境气候和城市历史文化来设计城市广场,形成极具城市地方特色的,并对广场的主题具有较好烘托的,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广场。

(四)城市广场的艺术化

城市广场要根据其立地条件,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进行统一考虑,应该有一定的艺术性。城市广场形成后不仅要让人们欣赏其形态美,还应该让人们体会到其蕴涵其的意境美。充分体现广场的艺术氛围。

三、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一)误入歧途的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正陷入雷同的误区。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这样概括当今的广场:“低头是铺装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透露出了城市广场中存在的问题。

1.长官意志影响城市广场的结果,使它背离了广场的本质,与百姓产生了距离。

2.广场背弃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丧失了广场设计丧失了独特的风格——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

3.城市广场脱离所处的周围环境,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上比例失调。城市广场交通组织不协调,导致广场功能降低。

(二)城市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施包括:广场的入口、广场内的坡道、走到、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那么在城市广场的这些公共设施都必须按照无障碍设施去设计。经过实际的调查武汉市也有很多广场都实施了无障碍设计,在这里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大的商、广场、影剧院、车站修建了无障碍设施,这是最初阶段。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结合市政改造,在一些主要街道铺设了盲道和缘石坡道。1992年外滩改造工程中,修建了盲道、两座过街地下无障碍通道及残疾人专用厕所。第三阶段是近几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市府办公楼、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东方明珠、地铁二号线等,都修建了较为齐全的无障碍设施。上海市目前已有4800多条主干道建设了无障碍设施。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有的,一是法规不健全,已有的的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力度不大;二是,尚有一些无障碍设施盲点,如大学、银行、法院等大都有没有无障碍设施;三是无障碍设施尚未形成合力,至今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和督促检查机构,影响了建设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四是无障碍设施管理不完善,已建的设施系统性不强,养护管理力度不够,如地铁二号线“升降梯”上锁、盲道被随意占用等等。

四、结语

通过调研和实际证明“城市客厅”城市广场的发展为世界各地的城市打开了一扇透着清晰气息的世界之窗。它是城市海中的一片绿洲,为人类提供了美好的精神力量,带给了人们无尽的充满无限美妙的艺术文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城市广场传载、积淀和张扬了城市历史文化,它集中体现城市的人文底蕴和精神魅力,它带着历史的足迹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为城市文化创造了光辉的成就。

综上所述,城市之窗—城市广场正在向世界打开,展现出了中国独特的世界闻名的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哈维·约翰.广场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蔡永杰.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周大平.城市广场的内涵与情趣[J].瞭望新闻周刊,2004(04)

[5]余红芳.关于城市广场的建设[J].景观设计,2009(01)

泰山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讨 篇7

1 泰山广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 泰山文化, 现代风格, 艺术品位”的原则。方案设计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 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把“广场的人性化”放在第一位。

1.1 合理的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

泰山广场依山就势, 北高南低, 南北落差8 m, 整个广场成板块状, 以泰安市市政府大楼中轴线为轴两侧对称布景, 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为设计重点, 着重于广场的对称美。中轴线由观演区、迎客松、音乐喷泉、叠水瀑布等组成, 两侧置奇松怪石体现了泰山的文化底蕴, 南部为下沉式广场, 以泰山文化长廊与广场过度衔接。西部御碑依地势而建, 植以青松, 建以小湖, 加上绿地小桥, 与大山相接,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场分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体育健身区和休闲区, 布局合理, 统一协调, 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需要。适宜的“广场尺度”确保泰山广场有一种广场的场所感, 同时广场内的各种体育运动器械及音乐喷泉给游人以休憩、健身的优良场所。

1.2 便利的交通条件

该地区交通条件便利, 104国道穿行, 东岳大街与104相连, 泰山大街与京福高速衔接, 并有京沪线的货运站。另外为了方便人流, 公交车辆的改道绕其一圈的做法也体现了城市中心的偏移, 成功实现了“还山以山”的历史性的战略。过去办事“开车满城蹿”, 现在是“广场信步自在行”。

1.3 广场绿化形式多样, 建筑色彩调和

泰山广场四周建筑的空间立体化, 在地下商场的顶部除了路面的部分, 还适当布置了草地与花圃, 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广场的绿地配合人工湖不仅体现了生态的融合与公众的休憩需要, 更不失防灾、救灾、减灾之效。它主要为全市居民生活服务但又不失其美化市容、美化环境之效。

广场北部巍峨庄重, 市政建筑物选用了青灰色, 显示了典雅和庄严, 东侧选以红色, 顺利完成了由北部深灰色到南部现代化风格的过渡。

此外, 广场南部的地下商场“易初莲花”也给游人提供了购物与饮食等方面的便利。作为一个市政大楼所在地的广场, 它的面积及设施又为各种大规模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集会场所。

2 空间组织充分考虑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用需要, 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聚会的场所[1]。为观演式交流、集体自由交流、小群体交流提供了不同的空间。

2.1 观演式交流区

以舞台、观演区为主。在观演舞台的设计中, 演出、观看、伴奏和后台排练, 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 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 常成为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

2.2 集体自由交流区

以音乐喷泉区、叠水瀑布区、下沉式广场区为主。大型彩色音乐喷泉主喷可达58 m, 中间的跑泉长达116 m, 采用电脑控制技术, 可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 喷出万众一心、海鸥展翅、孔雀开屏等100多种水雾造型, 夜间2 500盏彩灯交互闪烁, 更加绚丽迷人;九级跌水瀑布总长120 m, 流水顺势层层跌落, 形成一个个小型瀑布, 叠水两侧的嬉水池, 夏日可供人们坐在石凳上嬉水、娱乐, 两旁的16个大型盆景, 也给广场增添了无限活力;下沉式广场与泰山文化长廊过渡衔接, 主要用于展示泰山的历史文化。如画的景色吸引了大量的人群来此自由交流。清晨和傍晚常有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

2.3 小群体交流

以休闲区、健身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为主。休闲区绿化以柳树、栾树、五角枫、紫叶李为主, 设有和平鸽放养处, 该区适宜青年人休闲、举办活动, 晚间以国标舞、交谊舞为主, 成为晚间一大亮点。健身区拥有举重、走步机、双杠等60多套健身器材, 为市民健身、休息提供了清新的环境。老年人活动区绿化以柿树、杏树、山楂树为主, 象征着老年人事事如意、福星高照、子孙满堂, 地面以防滑瓷砖为主, 空间较大, 常年早晚见老人们在此练太极拳、挥剑、打腰鼓、跳迪斯科等, 同时又有滨河休闲带供使用者静处、散步、赏景, 并有林下休闲区供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或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 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儿童活动区绿化以银杏、梨树为主, 象征着少年儿童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 此区拥有秋千、跷跷板等大量的儿童活动设施和可爱的十二生肖石雕, 适宜儿童活动的植物迷宫、嬉水池等, 吸引大量儿童观赏和游玩。

3 人性化设计的细节

3.1 提供阴凉的休息之处

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 在四个区内都设计了树阵。在广场和草地边缘、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 让爱好休闲的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

3.2 提供“瞭望”与“庇护”的机会

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2]。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 林荫中和隐蔽处、广场和草地边缘, 都是最佳的“窥视”场所, 因而是设置座椅、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 如喷泉和水体, 吸引人的参与, 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

3.3 普适性设计

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 如儿童、老人、年青人等。所有铺装地面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 或是增设防滑纹理等, 避免光滑的地面。

3.4 尺度转换

一个30万m2的广场尺度是超人的, 此广场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空间的尺度转换:第一, 通过58 m高的主体喷泉, 使一个水平二维广场转化为三维视觉感知和体验空间;第二, 通过斜东西方向的长达100多m的跑泉、南北向的长达120 m的叠水瀑布以及乔木大型盆景树阵, 进一步分隔, 形成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体验;第三, 设计了四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小广场, 形成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第四, 竖向用四个大型灯柱、泰山石风水球和小型乔木使广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4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综上, 整个广场做了很多人性化设计的努力,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 存在问题

4.1.1 停留空间缺乏

露天的音乐茶座、咖啡座等活动和停留空间缺乏, 人们能进入和停留的区域太少, 所以广场中游人相对较少。

4.1.2 草坪禁入

广场管理条例规定“不得进入草坪、花坛内和在护栏上坐骑及攀枝摘花”。“爱护花卉, 请勿践踏草坪、花坛, 采摘花卉、树木”。草坪里不时出现刻有“小草也有生命”、“爱护小草”等字样的卧石, 要求行人勿要践踏草地。当草坪不能用作活动区域时, 此广场中人的活动区域仅局限于铺装区域。

4.1.3 铺装区域缺少遮荫设施

广场上硬质铺装区域没有人为的遮荫设施, 乔灌木植物的冠小, 尚未起到遮荫作用, 烈日炎炎的夏天, 人们来到广场上整个曝晒在太阳下, 即使有可亲可嬉的叠水瀑布, 人们也很少参与其中, 更何况现在的水景是“只可远观不让亵玩的”。

4.1.4 游人不易进入广场

广场四面被道路隔断, 与周边建筑关系不密切, 车流量大, 人流量也大, 人们为了来到广场, 需要十分小心避开机动车。机动车来到路口, 面对随意穿行的人群, 只能缓慢行驶。因此人车拥堵, 人们通过它们来到广场, 实在不容易。

4.2 改进措施

4.2.1 绿化修改

建议将原有的部分草坪改为种植乔木, 乔木下的地面作铺装。在广场中草坪与铺地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单纯减少草坪来增加游人活动面积, 会使广场的绿化面积减少。绿地不是单纯指草坪, 乔木也能提供相当的生态功能, 而且乔木还有草坪不能企及的优势。乔木根系深, 不像草坪需要每日浇灌, 可以省水省工;乔木还能遮荫, 它的荫凉能吸引人们聚集和停留;乔木下的地面可以作硬质地面, 提供人们活动的场地, 这样既增加了活动场地, 又不会影响绿化数量。

4.2.2 增加多样化设施

建议增加休息设施, 而且布置方式要多样化。休息设施是提供给人们坐、靠、放松休息的设施。主要的休息设施是固定的长椅或可活动的椅子, 还有一些可供人们坐的地方, 如花池边、草地边、水池边, 或矮墙, 或踏步, 或地面上的一些突出物等[3]。增设休息座椅, 可以在广场四个区角处设音乐茶座, 广场中相对安静的地方, 可以观看广场全景, 目前比较冷清, 设置茶座后, 人们可以被吸引过来, 成为一个充满人气的地方。

设施布置方式多样化, 建议设置休息座椅。目前这些座椅成线状放置在步道边, 在来往不断的行人旁边, 座椅上的人们不可能作长时间的停留。当座椅拥有自己的小空间, 有一定的亲密及安全感, 能够有交流的机会时, 这些座椅才会不仅仅是供人坐, 还能形成人们休息和活动、交往的空间。

其实在环境设计中, 建成的环境需要根据使用后的情况相应做出调整。先设计建成然后再试用, 不合理的地方还可以再作调整[4]。虽然古人云“改园更比改诗难”, 但也说明园是可以改的。此外要加大公共设施的配套, 电话厅, 垃圾箱要齐全, 同时作好污水和烟尘的处理工作。

4.2.3 方便游人进入

解决游人不易到达的问题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为时间交叉方式, 即街道中划斑马线, 人车互让分时段通行。第二为空间交叉方式, 当以步行系统为主时, 车从地下或高架桥通过广场, 人们在地面层能够自由到达广场, 此种方式使人亲近广场;当以车行系统为主时, 人通过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来到广场[5]。

4.2.4 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

泰山广场目前已经成了朝南的簸箕形结构, 如果南侧被封闭, 它将变成一个箱形,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广场南侧一定范围内要控制建筑物的高度, 以免影响视觉效果[6]。

参考文献

[1]王柯,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俞孔坚, 孙鹏, 王志芳, 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 1998 (1) :75-78.

[4]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篇8

一、空间布局的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 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满足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⒈边界线清楚, 能成为“图形”, 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 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⒉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 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⒊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 空间领域明确, 容易构成“图形”;⒋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

所谓广场的空间品质, 不仅要关注实体,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空间的定义离不开实体, 可以被感知的实体对空间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参照老子的辩证观, 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关键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 它的空间品质特征还要靠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来丰富, 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 因此文化广场的人性化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形成广场良好景观。

二、环境小品的类型特征

环境小品是指公共空间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的构筑物。它置于城市公共环境中, 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方便人们休憩之用, 并从中获得美感, 同时又能丰富公共环境的景观效果。

城市文化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形式多种多样, 所用的构造材料也各不相同。很多环境小品设计时全方位地考虑了周围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和城市景观等因素。根据环境小品服务于人的功能, 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⒈装饰性环境小品, 它在文化广场中主要起点睛的作用,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 同时也有引导、分隔空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它包括围合与阻拦小品、水景小品、交通小品、纪念小品、雕塑小品等, 除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外, 还用以突出广场的文化性、人性化特征。⒉展示性小品, 指各种导视图版、路标指示牌, 及文物古建、古树的说明牌、图片画廊等。它对人们有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 其造型各异。⒊休闲环境小品, 指各种造型的座椅、桌、凳和遮阳的伞、罩等, 所用的材料有石材、木材、不锈钢和混凝土等, 常常结合文化广场的环境放置。其位置、大小、色彩、质地应与整个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 特别是休憩性文化广场上的环境小品更应体现轻松、恬静、温馨、活泼浪漫的环境气氛。⒋照明小品, 主要指文化广场中的路灯、地灯、投射灯等。照明小品具有实用性的照明功能, 同时本身的观赏性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广场饰景的一部分, 其造型的色彩、质感、外观应与整个广场的环境相协调。灯光照明小品主要是为了文化广场的夜景效果而设置的, 突出广场的重点区域, 其造型的外观、色彩、质感都应与广场周边环境的景观相协调, 体现时代感, 并具象征意义。

三、环境小品的空间尺度人性化价值体现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是一种小型的实用艺术装饰品, 它虽然在文化广场中占的比例不大, 但影响深、作用大, 能够很好地美化文化广场环境和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 成为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 环境小品对城市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共享作用

环境小品是城市文化广场的家具, 作为文化广场的空间布局要素, 引导、指示公共交往空间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 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 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 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共享空间里, 环境小品成为必要的空间布局载体。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即边围。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 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 将周围建筑, 环境小品等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 将有助于满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为了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 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 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并可在不同空间丰富其边沿的状态。

(二) 环境小品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它只能出现在某一处, 具有不可替代的形态和形式。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构成其特点的重要因素, 广场特色还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 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 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 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 追求新的创意,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 一个没有家具的起居室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没有家具的城市广场会显得异常空荡。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 它可以用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来点缀广场, 平衡视觉。把家具作为现代文化休闲广场的标志, 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 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体现

环境小品作为一种实用、装饰性的艺术品, 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 往往通过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外观造型的特点, 成为文化广场景观的焦点。在文化广场设计中主要通过主景升高、轴线的运用、空间的构图重心来突出文化广场的主景。用环境小品分隔空间, 可以增加空间层次, 丰富文化广场的景观。处理手法可分为障景和隔景。隔景又可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如实墙、假山等;虚隔如空窗、漏窗、花架等分隔手法。如果分隔的景物设计新颖、处理得宜, 从而会给人很高的艺术情趣, 使文化广场景观更具有感染力。如文化广场轴线两旁的景观墙的应用, 其设计目的是分隔环境空间, 同时起到引导的作用。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除了自身的使用功能外, 更重要的作用是把文化广场中的景色组织起来, 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连接的纽带。如文化广场中景墙的门窗除装饰作用之外, 还起着引导和连接的作用。环境小品进行空间布局时要有立意, 同时也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时, 要从其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来呈现不同的风格, 用新的技术、工艺、材料、艺术手法来反映时代精神。

(四) 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人性化尺度体现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空间应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 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 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视觉在空间中就感受他人而言, 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 在大约100米处, 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 这一范围, 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 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 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 则可以看清细节, 对人而言, 可识别面部特征, 发型和年纪, 认出不常见的人;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 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 D/H=1, 2, 3, 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 D/H>4时, 相互间的影响己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 距离为20—25m时, 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 在这个距离上, 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 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对交往行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 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研究表明, 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 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其意义的线索。因此, 在环境小品布局设计中, 应丰富其类型, 体现人性化特点, 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四、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 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经精心布局, 设计灵活新颖, 把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 与环境建筑、地形、植物、水体有机的结合, 共同构成优美的环境景观, 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在文化广场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环境小品在文化广场中运用, 能够增强文化广场的感染力。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色体现了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价值,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交往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如何营造一个体现人性化价值的和谐交往空间是设计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文化广场就是人们交往的“露天客厅”。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环境小品, 点缀广场环境, 活跃景色, 烘托气氛, 将成为营造人性化文化广场的核心景观。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丹麦)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

[5]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 1999

[6][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韩远彬.浅析环境小品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1020-1021页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广场设计 篇9

1.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是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城市设计的复杂过程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 创造一种物质环境, 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 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目前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庞杂, 缺乏明晰的概念平台。但空间的组织是城市设计一个公认的特征, 城市设计的定义越来越强调对空间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范畴都有综合的趋向。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的形成, 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过程。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是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 使之协调发展, 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 还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 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等。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健康、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 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 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 做到合理安排;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 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 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 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2. 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 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 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 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 为了进行商品交换, 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 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 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 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 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 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 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1) “广场”源自古希腊, 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 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 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2)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 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 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

(3) 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 它作为城市的“心脏”, 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 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

(4) 巴洛克时期, 城市广场最大限度地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 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 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5) 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 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 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 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 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 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 广场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 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 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 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 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 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4. 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宗教广场、市民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娱乐广场等, 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 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今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 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如:大连“中山广场” (图1) (1) 和上海“人民广场” (图2) 等既是交通广场, 又是休闲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3、图4) 则既是建筑广场、交通广场, 又是休闲广场、集会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5. 城市广场建设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 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 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 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 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 大大小小的广场在各个城市纷纷落成。然而, 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也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 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 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 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 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 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 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 把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 导致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 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 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 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 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 又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挖掘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 旧的全部推倒重建, 因而割断了历史, 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 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 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 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 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 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 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

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 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 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 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6.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 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广场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 但他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质量密不可分, 所以在设计此广场的时候要认真地把握总规的要求和全面分析了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 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 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最终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致力于塑造多层次、多景现、多情趣的多元空间环境, 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 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 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广场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文明.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源流.城市规划, 2008.10.

[2]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 篇10

1 现代城市广场

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传统城市中的围墙, 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在以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原则指导下, 整齐的路网和方盒子建筑形成20世纪城市的典型景观, 建筑成为主角, 广场成为附属。这一时期的广场规模巨大, 平面规整, 空间围合感差, 绿化少, 缺少人性尺度。二战后, 人们厌倦了现代主义城市空间的单调, 冷漠。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探索了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重建街道和广场的理论和方法。与二战前相比, 当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 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 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广场规模、形态多样, 注重与城市社区的整体协调, 注重空间尺度和人的心理感受;广场多功能混合使用, 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广场设计注重步行和其他交通体系的连接和综合设计;注重生态环境, 关注历史文脉。

2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特点

2.1 二维的围合空间

广场是以二维的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这种二维的存在形式突出了人的存在活动, 从一开始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 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这些三维建筑构成广场的视觉焦点, 成为广场的空间界限, 同时其体量、造型也体现了某种精神, 成为广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公共性的共享空间

城市广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聚会、休闲的活动场所, 因此, 城市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 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 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 城市广场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可参与性, 只有城市居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广场的各种活动, 能够充分地利用广场的各种设施, 其公共性才能得以体现。

3城市广场的现状

3.1 尺度过大

国内一些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不具备亲和力, 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 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建筑边界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3.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多种形式。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 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 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 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有的广场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 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 其原因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新、旧建筑没有呼应。

3.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设计者只是照搬其他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3.4 缺乏人性化处理

国内一些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 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 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 可视却不可达。而且会造成广场视觉空间开敞, 但游人只能在硬质铺装上活动, 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

3.5 广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场所应尽量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 在不妨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得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 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6 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 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 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车辆的停车场。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 时刻监控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 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

4 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4.1 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 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要注意草种的选择。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不仅有观赏性, 更要有实用性, 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 因此, 不能为了追求名贵、追求观赏性而以诸如“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貌似有情实则据人于千里之外的词语把人和广场隔开, 拉远了居民和广场的距离, 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下降;要从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人手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居民在广场内活动时要求有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广场内公厕、电话亭、座椅、照明灯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广场认可度。

4.2 突出文化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 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 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特点, 突出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区, 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这些差异, 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于地势不平坦的地区, 可利用地势的高差, 在布局上采取梯级、平台、阶地、斜坡等手法, 突出层次, 既能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动态感, 同时又能领略到广场的立体景观;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因此, 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 广场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大众文化, 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市民所理解和接受。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使广场既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 又具有突出的创造性,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形成极富魅力的特色空间。 [ID:3891]

参考文献

[1]王富臣,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IJ].华中建筑, 2000, 1S (4) :60-61.

[2]刘韶军.城市广场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J].城市规划, 2002, 26 (3) :99-100.

[3]王柯,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8-75.

[4]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004 (3) :29.

城市商业广场游憩空间设计探究 篇11

摘要:本文对城市中心区商业广场活动游憩空间进行解析,希望通过对商业区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针对城市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分析归纳广场游憩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试图探求适合城市商业区广场更明确的游憩空间规划及设计原则。

关键词:商业广场 游憩空间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32-02

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场空间可以带动商业区中各种社会、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产生,活跃城市的中心区域,更可以提供市民优良的游憩空间。

在不同形式的商业区广场中,会有不同型态的活动产生。当中的活动与休憩品质也因广场尺度与设施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缩短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知之间的差别,以提供较为合理的商业区广场活动空间来提升市民的休闲休憩质量,因此,在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思考上,应了解不同广场的空间尺度、型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符合适合该地区使用的广场游憩体验。但通过国内商业广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大多数商业区广场由建筑配置后所剩余的空间,其仅扮演出入口过道的功能,显然少有考虑到过道以外的功能。

1 城市商业广场空间的概述

城市中各区域的活动性质与土地使用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在此提及的商业区应以城市规划中,划定为商业区的区域或商业、办公活动频繁的商住混合区为主。从城市广场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与活动类型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点外,各类型广场在周围建筑使用类型上也有差异,围塑广场的设施、建筑型态与数量上,可以对广场做进一步区分,商业广场实质空间要素应包含: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以及常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广场型开放空间应该与周围建筑在功能上有一定关联,而且具有串连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点功能,相对于都市商业区广场也应具备此条件,因此商业区广场空间性质中可能包含交通性、商业性、休憩性或多重组合的综合性。

1.1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应位于城市中心或城市商业区范围内,以服务进行商业活动的市民为主,可以延伸至周围建筑周边的活动,串连不同空间节点的功能,如串联车站、商业建筑与其他开放空间,这暗喻着好的广场位置应邻近商业建筑;再者,商业区广场的活动除了为建筑延伸外,更与街道密不可分,因此商业区广场区位应邻接民众主要活动的街道或动线旁。

1.2 商业区广场的尺度

商业区广场不需太大,不同于政治性广场。商业广场应为一个小规模、可达性高的空间,其直径以不超过30米为基础;再者广场的长宽比不应超过3:1,当长宽比值超过3时,广场的动线性就会过于强烈。相反,过长的交通动线给人以负担感。

1.3 商业区广场空间的构成元素

商业区广场应有构筑物、隔断等设施界定划分空间,让广场的休憩活动更集中,并且提供相应的不同形式与尺度的设施设备,给予市民有弹性灵活的使用,如活动式的桌椅;另外需考虑特殊活动需求配置空间,如一般使用的表演平台、阶梯的观赏空间。面状的广场开放空间有别于一般线状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上,由于特别活动的需求,都市广场应为建筑、列柱等围望的空间,具有平坦且具连续性的硬质铺装,有别于一般公园绿地。

1.4 商业区广场的活动

广场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意无意相遇的地方,就休闲的方面而言,广场相遇的契机使得各种休闲活动与社交行为的产生;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基础,广场提供着休闲活动发生的舞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广场游憩空间使用主要可以区分为交通动线、等候区、休憩区与活动举办等区域,而等候、观看、休息、抽烟与聊天等是广场上使用者常出现的行为。城市广场中的游憩活动与周围建筑使用类型有强烈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与城市土地使用分区息息相关;更因活动场地的需求,都市广场可产生大型庆典、商业等活动,有别于腹地不足或穿透性不佳的线性开放空间。除了休憩与观看等一般活动外,应具有展示、表演、商业等特殊活动功能,如街头表演、露天咖啡座等空间;不同于一般广场活动时间,商业区广场因商店营业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平均活动时段持续至22点左右。

2 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现状

通过调研与分析,国内商业广场休憩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广场空间为市民逛街休闲的重要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良好的商业区广场空间,不但可舒解城市拥寨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使用率,更可以提升市民假日休息的生活品质;相反的,当商业区广场空间区位设置不当、空间设施不完全,广场周围环境与广场空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使用率低的情况下,致使民众拥塞于商圈内零碎的空间,绝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圈内购物游憩的品质。城市中广场大多数都具有众所皆知的主要功能或使用分类,但要成为受民众接受的广场,则需要透过周边商业建筑体的多样性,来引发持续性活动,才能丰富广场的活力。然而大多数的土地规划成为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但这些空间区位却不保证和周边商业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空间往往是死气沉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 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endprint

3.2 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 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开放空间所引起的体验应有愉悦感、休闲感、清凉感、宁静感等,影响开放空间体验的因素主要来自实质环境属性,水景设施有重要影响。过去在广场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模式,最常见的便是在广场中间设计喷水池作为中心景观,随着游人数量的变化、经过人群目的不同,这些设计并非全部可以达到广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或提供充分休闲的游憩机能,通常只凭规划者的经验尝试,而广场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密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景观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与进入阻力,广场空间情境内容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有不同的游憩行为,相对于商业区广场硬件设施,都市广场中座椅与台阶等可依靠与休憩的设施明显影响广场空间的质量;而植栽、水景与地面铺设等景观设施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有正面的影响。

4 商业广场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各类型商业广场游憩空间机能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4.2 广场活动类型与广场上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4.3 广场的空间尺度与使用者感受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4.4 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受间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5 结语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篇12

1.1 文化广场

它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品味, 体现城市文化氛围与风貌, 主要是用于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广场, 常与城市的文化中心或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结合设置, 其周围安排有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性公共建筑等。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广场, 总体布局形式多样、空间层次灵活, 突出地方特色。

1.2 商业广场

它是指用于集市贸易、展销购物、顾客休憩的广场, 一般设置在商业中心区或大型商业建筑附近, 可连接邻近的商场和市场, 使商业活动区趋于集中。如南京的夫子庙广场。

1.3 市政广场

它是用于进行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和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多毗邻城市行政中心而建, 其周围建筑的性质以行政办公为主, 也可能会有其他重要的公共建筑。布局形式规整, 几何形对称, 特别注意行人流线组织, 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 如大连的人们广场。

1.4 纪念广场

它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修建的广场。多结合城市历史, 与有重大象征意义的纪念物配套设置。广场内布置有各种纪念性建筑物, 纪念碑和纪念雕塑等, 供人们瞻仰、凭吊而用。广场平面构图严谨, 标志物一般放置在构图中心。如北京天安门广场。

2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2.1 广场主题

目前, 在广场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主题表现的好坏、是否突出, 可结合地方特色。但并不是只局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如四川都江堰广场, 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整个工程以水景为主, 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广场, 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

2.2 广场绿化

它以满足广场功能为第一要素, 在功能分区中因地制宜, 全方位考虑设计空间与植物配置的融合, 运用堆土成坡、植物配置等等手段进行高差的创造和空间转换。平面构成线条流畅, 从容大度, 空间分布错落有致, 变化丰富, 使整个广场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 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从而来突出“空间魅力”, 处处“让人感到亲切”。使之与广场建筑格局形成风格的统一。

2.3 广场铺装

铺装作为构成广场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整个广场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铺装的样式、材料非常多, 如何给人以亲切与舒适, 突出创意与个性特点, 又能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很好地呈现出广场的文化特色, 这就需要把地面铺装应与人类行为规律相结合, 从而达到具有合理性、舒适性的效果来。

2.4 小品与细部

广场小品包含内容比较广泛, 建筑物 (亭子、花架、长廊、步道与街桥、栏杆) 、园灯、园椅、交通指示牌、道路铺装、其它辅助元素等等, 如何把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除满足美观效果外, 还应符合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要求。如栏杆具有各种使用目的, 对于各种园林栏杆的设计形式、高度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可见细部设计很重要, 从铺装纹样、植物配置形式, 树池的样式等都很关键。

3 襄樊南湖广场规划设计分析研究

3.1 背景环境

南湖广场位于汉江南岸的襄城区, 处于古城墙南门西边, 紧临护城河。襄阳古城自古曰“方城汉池”。除后来增修的东北角 (新城湾) 以外, 基本呈方形。城墙四角方方正正, 东西南北, 横平竖直。而圆弧形的护城河环绕城外, 形成内方而外圆的格局。在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里, 历来讲究“观物取象”, 讲究“象外之旨”。因此, 这“内方外圆”的城池结构, 渗透着儒家的规矩而形成的美就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巧合, 而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

3.2 设计原则及设计重点

1) 原则——广场设计应在旧城总体规划指导下解决交通组织、主题风貌等问题, 提升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尊重襄阳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旧城特色;尊重与周围环境 (北街、古城墙、护城河) , 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

2) 重点——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层次, 比例关系;注重襄阳城特色, 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

3.3 设计上采用的几种手法

1) 中式园林造景手法的引用, 利用地形高差, 空间环境运用对称, 对景, 虚实, 呼应等手法。

(1) 突出自然, 东西方的造园, 都要求自然,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空间里, 能够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景观, 无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引入绿化, 自然山水等元素达到想要的环境; (2) 流线组织, 通过交通线路的组织来合理布局, 使之成为广场表现的亮点。

2) 道路交通组织通过总规的要求对广场周围建筑和道路进行整合, 修建与襄阳古城墙、昭明台等古建筑相匹配、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建筑主体。广场内部主要以两条主要的步行景观大道组织主要的人流。

3) 空间、景观体系规划结合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 利用地形的高差和层次营造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城市广场的建设在城市设计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它即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分析当今城市广场在规划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把握城市建设中总体的规划要求和全面分析城市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 争取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

[2]李芗.关于城市广场的文化思考[J].中国园林, 2000, 4.

[3]高留柱.试论城市广场[J].中国园林, 2002, 1.

[4]粱永基.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量化指标分析下一篇:数据库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