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指标分析

2024-10-16

量化指标分析(精选10篇)

量化指标分析 篇1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为国际所公认。2007年, 有关调查中发现, 过去2年经历过医疗食物和药物差错的比率英国为18%, 加拿大为25%, 澳大利亚为23%, 新西兰为23%, 美国为28%[1]。我国目前尚无有关医疗差错准确的数据, 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占住院患者的10%~30%, 母婴感染8%左右[2]。由此可见, 医疗风险已经是医院管理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国外有关医疗风险防范的研究起步较早, 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基于完善医疗差错报告系统的防范措施, 力求通过收集、发布相关信息, 使所有医疗不良事件的经验教训在卫生服务体系中传播, 以达到防范风险, 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保证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1,2,3,4,5,6,7]。

我国目前有关医疗风险防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 没有全国性的、完善的医疗质量监控网络, 因而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都无法得到全国医疗风险防范的总体相关数据, 难以全面、动态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的变化趋势, 同时,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风险监测体系, 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对各地区、各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给卫生行业的管理造成被动局面。

1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1.1 医疗风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1 医疗风险的特点

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它除具有风险的客观性、永恒性、危害性和不定性等一般特征外, 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 还具有如下特点。

⑴风险水平高。首先, 由于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 不同的人患同一种疾病, 可能因各自遗传基因等不同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具有高度的差异性, 同时, 疾病随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 会改变其原有特性而出现新的变化;其次, 医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的科学, 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 为患者提供的技术、方法也不是惟一的, 诊治手段尚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第三, 医务工作者本身也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⑵医疗风险的后果严重。医疗风险一旦发生, 有可能导致患者器官功能损害, 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同时也会增加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经济和思想负担, 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声誉, 不利于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的发展。

⑶医疗风险存在于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医疗风险存在于医院各部门、各层次、各种诊疗活动中, 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缺失都会产生医疗风险。

1.1.2 医疗风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2.1医疗风险的分布。 (1) 有关统计[8]显示, 一些医疗事故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占60%以上, 其次是二级医院占30%。说明医疗风险发生的频率与医院的工作量、开展诊疗科目的范围、患者的来源、疾病风险、病情的疑难复杂程度等因素相关。 (2) 大多数的医疗纠纷争议案件以手术科室为主[8,9,10,11,12,13]。如骨科、普通外科、产科、心胸外科等, 这些科室医疗风险较高, 手术治疗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功能情况, 表现最直观;其次, 患者同时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第三, 手术科室的医生往往更重视治疗过程, 而对患方的知情权重视不够, 医患沟通不足, 这是产生医疗风险的重要原因。 (3) 从医疗风险所涉及的人员分布情况来看, 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 是构成医疗风险发生的主要人群, 其次是护理人员。此外, 有关调查显示, 易发生医疗风险的主要为主治医师, 约占调查总数的48.08%, 其次为住院医师, 占总数的36.54%, 副主任医师仅占15.38%[14]。

1.1.2.2 (2) 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医疗风险影响因素是指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引起或促使伤残事件发生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它是医疗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防范医疗风险, 并将它所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就必须研究和认识引发医疗风险的原因和各种影响因素, 以便找到相应的对策。

从目前的认识与研究看, 医疗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管理以及技术3个方面的因素。

⑴社会因素。第一, 医疗资源分别不均匀。我国社会存在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有关调查表明, 农村卫生组织由于技术水平、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原因, 医疗事故争议和被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比例很高。这表明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要承担更多的医疗风险。第二, 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没有得到社会认可, 患者及家属对医疗风险的认识更是相当有限。目前人们对医学的诊断、治疗功效, 以及给患者带来的利益均深信不疑, 但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第三, 有关调查发现, 社会舆论的导向是社会因素中引起医疗风险的最主要原因[14]。在一份住院患者的调查问卷中, 针对“如果发生了医疗纠纷, 您会采取哪种方法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有40.93%的住院患者选择“诉诸新闻媒体曝光, 再向医院索赔”;有27.54%的住院患者选择“私了, 和医院协商解决”;有10.85%的住院患者选择“做医疗事故鉴定, 法院判决”;有10.69%的住院患者选择“做医疗事故鉴定, 协商解决”;有9.96%的住院患者选择“暂且忍耐, 因仍需在此治疗”。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 新闻媒体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已大大超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确实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深思。

⑵管理因素。第一, 国内医院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在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反风险计划和措施, 导致风险来临时, 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第二, 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偏短且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培养标准和认证制度, 也缺少比较系统的毕业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生培养准入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15,16]。此外, 在医学院校现行的教育模式中, 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职业人格的重塑, 并且未将医疗风险和相关法律政策作为专业知识纳入教程, 使其在从事医疗工作后缺乏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 成为导致医疗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17]。第三, 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应用, 一方面提高了医学挽救生命、恢复健康的能力, 另一方面, 在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 也提高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水平;第四, 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素。据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显示, 我国目前总误诊率为27.8%。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多与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责任心有关, 如医生的经验不足占25.0%, 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仔细占17.3%, 医生未进行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0%,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占14.7%[18]。医务人员因责任心差、玩忽职守而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因服务态度不好而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例也屡见报端, 这些都增加了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⑶技术因素。第一, 医学科学所具有的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待提高医疗诊治水平的同时, 也为医疗行为增加了风险。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已成为医疗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第二, 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在临床上, 经常会看到, 相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症状, 而不同的疾病却会有相同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转归也一样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就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难度, 大量的误诊、误治由此引起。在医学水平、诊断水平、医疗设备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临床误诊率不仅存在, 而且必然保持着一定的百分比[18]。

1.2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确立

1.2.1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原则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 就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并将引起风险的复杂因素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 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因素间的本质联系, 在众多的影响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相关联系、能敏感地反映医疗风险状态和风险程度的具体指标。

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 风险预警指标是进行风险预警管理的基础, 风险警源识别和警度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基本上将会最终决定医疗服务活动的成功与否。而对于相应医疗服务活动的风险预警, 在使用一定的风险预警方法和模型中, 都必须建立一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只有在一整套合理地反映医疗风险的预警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一定的模型, 才能得出相应的风险预警结果。

基于前文对影响医疗风险的因素分析, 并根据医疗服务活动的具体特点, 为保证风险辨识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医疗风险水平状况,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科学性。科学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 是指导人们行动的路标。建立医疗风险评价模型, 也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 即反映出给医疗服务活动的安全运营带来威胁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 获取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 评价结果才会有意义。

⑵系统性。风险指标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要利用系统的方法全面地考察和反映医疗风险的级别。

⑶重要性。影响医疗风险等级的因素很多, 但是一定要根据“二八原则”即20%的影响决定80%的效果, 要抓住20%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⑷相关性。所选择的风险指标应该适用于同一类型的、同一级别的所有医院的医疗风险评价, 并且能够体现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

⑸可操作性。风险指标的设计要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 能够从医院的相关部门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以反映事物的可比性。

1.2.2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及设定

医疗风险是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疾病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医院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有限性等因素, 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而造成的。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确定性严重, 有些因素很难定量描述, 如外部环境的影响、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的差异性等, 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本文中所确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是根据上面所述的确定原则, 结合我国医疗服务活动的具体实际状况, 应用风险辨识中的德尔菲法 (即专家综合意见法) 对若干专家进行咨询,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等提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剔除那些影响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 然后研究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汇总调查意见, 再对专家意见归纳整理, 得出综合意见, 再次征求专家意见, 经过多次反复形成的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群体专家意见。

首先,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期刊及论文) 、维普资讯网、卫生部网站及其他区Internet网络, 广泛查阅和收集关于医疗纠纷情况分析、医疗事故鉴定案例分析、医疗风险管理实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将相关文献已论证的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进行归纳, 吸收了与本文有关的相关思想, 形成初步的辨识医疗服务活动潜在风险因素的整体研究思路。

其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深度考察和调研。访谈对象是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员, 了解医疗服务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医疗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研, 主要达到以下2个目的:一是验证初步设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研究思路, 就初始设定征询被访谈者的意见, 以检验研究思路是否与现实相符合;二是征询被访谈者对本研究重要性的意见, 以充实完善调查问卷。通过深度调研, 逐步形成初始调查问卷。

第三, 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以访谈及问卷的形式征询医疗行业专家和研究学者对本文所初步设定的医疗活动潜在风险因素的意见, 并根据专家的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本文从医院管理、医疗、医院资源、医院外部等4个方面对医疗服务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 并最终提出了医疗服务活动中存在的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见表1。

1.3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在指标初步设定之后, 本论文采用了专家意见征询法问卷调查, 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与部分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

1.3.1 专家遴选

专家遴选将直接影响到咨询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是研究信度、效度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专家的选择, 既要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 (学历、职称、专业) , 又要兼顾本研究的基本情况。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经验选择的方式, 按照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原则, 遴选出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其从事的工作部门来看所选择的专家包括医院管理、医疗安全管理、临床医疗、临床护理以及医技、后勤管理等医院运营各个部门人员, 其中55.56%的专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从事专业工作年限均在10年以上, 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代表性。有关专家构成见表2。

1.3.2 专家可靠性分析

(1) 专家的积极性。专家的积极性系数, 一般以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 及参与咨询并有效反馈的专家人数占全部咨询专家人数之比。本项调查问卷内容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份, 回收率90%。艾尔巴比指出, 对于德尔菲法咨询的调查表回收, 一般认为50%的回表率是用来分析和报告的起码比例, 60%的回收率是好的, 70%就非常好了。本次调查表的回收率为90%, 因此可以认为回收率已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专家认真填写了各项表格, 部分专家还对问卷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显示专家积极性较高。 (2)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说明了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对咨询的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影响。熟悉程度主要通过自我评价。熟悉程度越大, 专家意见越有价值, 结果越可信。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专家对调查内容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经统计分析, 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 专家对调查内容非常熟悉的有27人, 占75%, 比较熟悉的有5人, 占13.89%;一般熟悉的有4人, 占11.11%;不熟悉的人没有。

1.3.3 调查结果的处理

调查问卷中请专家对指标的设置、命名提出修改意见, 如同一指标专家认同率小于95%, 则根据专家意见, 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 对该指标进行修改。根据前一轮咨询结果意见分歧程度, 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另一轮咨询。

本轮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份, 回收率90%专家咨询结果如下:一级指标调研结果显示, 4个一级指标的设置及命名100%赞同, 没有提出异议;二级指标调研结果及修正情况显示, 16个二级指标设置及命名100%赞同;三级指标调研结果及修正情况结果显示, 47个三级指标的设置及命名中, 有19名专家不赞同B4b项“医护人员紧张性失误所产生的风险”的设定, 建议删除;有21名专家不赞同B5b项“患者违规使用药品、器械产生的风险”的设定, 建议删除。

最终确定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以45个三级指标的医疗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见表3) 。

2 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评估

任何风险最终都需要用数字或精确的文字描述来表述, 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正确认识。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评估即医疗风险的度量, 它是将医疗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以后, 依据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予以数据化的统计过程。

2.1 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方法及步骤

风险的矩阵量化一般是通过风险的2个维度, 即发生频率与一旦发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分析的。

2.1.1 发生概率的量化

概率是指不确定事件的确定性程度。即衡量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尺度, 它是用来表示随机发生可能性大小的1个量。人们把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1;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0;而一般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介于0与1之间。用公式表示:

0≤P (A) ≤1

式中:A表示某种随机事件;P表示事件的概率逐渐趋于某个常数;P (A) 表示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1表示必然事件的概率;0表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

在一般条件下, 概率大, 表示某种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反之, 概率小, 则表示某种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就小。

概率值永远是正数。如果将同类事件的所有不同结果的概率都相加, 则概率之和必为1。即:

以概率为尺度, 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随机现象变动的关系和规律性的科学则称为概率论。

关于医疗风险发生概率的量化见表4, 其产生后果严重性的量化见表5。

2.1.2 风险量化矩阵

图1是5×5矩阵的组成和步骤说明。矩阵1代表风险发生频率低, 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低;矩阵25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都非常高;矩阵6、11、16、21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低, 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依次递增;矩阵2、3、4、5代表风险产生后果不严重, 但发生频率依次递增;医院应该尽量避免并适当地将管理重心放置于位于红色矩阵25内的风险, 经常关注位于矩阵1和矩阵25之外的黄色矩阵的风险, 而不必过多将重心用于防范绿色矩阵1内的风险, 以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见图1。

2.2 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研究架构

根据之前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的45种医疗风险以及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方法, 笔者继续拟定第2次专家咨询问卷。第2次问卷的内容中分为人员基本信息和问卷问题2大部分。其中, 人员基本信息与第1次问卷相同。

问卷问题主要针对已设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45个指标, 对其发生医疗风险的可能性以及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进行问答。

第2次问卷的发放范围从医疗机构数量以及被调查人员数量上均较第1次问卷调查更为宽泛, 涉及6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中专科医院5家, 大型综合医院1家。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183份, 回收率61.0%。

2.2.1 专家咨询结果

⑴183位被调查者针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了填报。调查结果显示, 除B5b项“患者心理紧张产生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均值为0.39外, 其他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均值在0.44以上, 显示预警指标体系中所设定的各风险因素在实际医疗服务活动中的实用性得到专家认可。

其中A1a项“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产生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均值最高, 为0.67, 其次是A2a“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产生的风险”、A2b“各项操作流程不够标准规范产生的风险”和A2c“制度及流程的执行没有严格可行的权责对应制度产生的风险”三项, 发生概率分别为0.65、0.64和0.64。由此反映出专家对于医院风险管理现状的不满意, 这也说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必须从医院的决策和制度建设和执行入手。

⑵183位被调查者针对各项风险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填报。

医疗风险所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分为五档, 后果不严重得1分, 后果不太严重得3分, 后果严重得5分, 后果较严重得7分, 后果很严重得9分。统计结果显示, 所有指标因素产生的后果严重性得分均值大于4, 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前述所确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合理性。

统计结果中, 以A1a“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产生的风险”所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 为7.13, 介于较严重0.7和很严重0.9之间;其次是B1a“诊断失误延误产生的风险”和B4a“违规操作产生的风险”, 分别为7.13和7.05, 其发生后果严重性超过了“较严重”一档, 而后两者的发生概率分别为0.6和0.57, 超过了概率发生的中等水平, 说明该3项风险因素应列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重点防控项目。

此外, B3c项“因麻醉伤害产生的风险”发生概率虽然为0.5, 但后果严重性为6.25分, 所以必须在医疗风险的防控中加以重视;而D3b项“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产生的风险”发生率较高, 为0.61, 且后果为5.86分, 显示医方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重要性, 该项风险也是医院风险防控所不容忽视的内容。

2.2.2 由此形成的医疗风险指标量化矩阵如图2所示。

3 总结

全文所设立并确定的医疗关键风险影响指标因素主要依据常规的医疗活动实务内容, 对于医院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但对于复杂的医疗风险管理系统而言只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开始, 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如:可以针对医疗活动的不同活动阶段, 对风险的分布特点、影响程度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开展医疗风险机制量化模型的研究, 分析医疗风险因素与医疗活动相关联部门、人员以及工作流程等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关系, 并定量化描述, 为准确预测和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还可以进一步构建面向每一位患者的智能化的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形成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数据库, 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数据处理, 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补充完善。

指标量化下去 企业靓丽起来 篇2

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公司”)自2007年起,生产经营主要指标以35%的速度持续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10年投标签约140多亿,完成产值45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安全、质量、环保实现了“零事故”目标,公司呈现出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喜人景象。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党委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党务责任指标量化

五公司目前有党员1 837名,分布在公司4个基层党委、18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为了确保党建工作有效开展,公司党委针对工作环境流动性强的特点,坚持以每年年初制定“党委工作规划”为指导,做到市场开发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在那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就开展到那里,并以“工作目标责任书”为抓手,变定性考核为定量考核,让党组织的作用看得见、摸得着。如:按党委工作规划,每个党组织都要组织开展党内“三会一课”活动,这项工作以往是计划好排,落实却难。工作任务量化后,“三会一课”成为硬指标,书记非落实不可,确保了这项工作有效开展。从去年起,公司党委又进一步把工作目标细化为党组织领导成员个人的工作任务,完善了责任考核体系。例如:某一位领导主持工会工作,若发生职工权益问题处置不当,导致严重后果,要扣除10分;主持党委日常工作、纪委全面工作,若发生领导干部不廉洁问题,要扣除10分;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若未达到集团“文明单位”以上标准,扣8分;涉及行政交叉事项也以责任制加以明确,如受总经理委托直管行政监察工作,若监察工作未有效开展,扣10分。对子分公司党组织的管理也循此管理原则,由此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保证体系。

“四好”班子加力向前

五公司领导班子始终以践行强企富民宗旨为己任,按照“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创建“学习型、务实高效型、民主和谐型、清正廉洁型”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一是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公司党委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保持企业创新的源泉,领导班子带头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作表率。公司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重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班子成员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多篇理论文章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公司还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向全体干部讲授情商管理和商务礼仪,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2008年,公司党委获得湖北省国资委授予的“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称号。二是创建民主和谐的领导班子。公司党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照国企决策原则和程序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实施科学民主管理。公司党委还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交心谈心,统一班子思想,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创建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公司党委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领导班子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两年来,各级领导共拒收礼金62人次,价值逾100万元;上交礼金36人次,合计116.7万元。公司领导班子“德能勤绩廉”得到了职工群众的充分肯定。

固本强基支书过硬

五公司党委坚持把办好书记培训班作为提高书记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每年重点培训一批,每两年全面轮训一次。公司建立了“党委办公”网,集党员信息查询、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党组织机构管理、党费收缴管理等功能为一体,明晰了党务工作流程,提高了党组织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支部书记的政治、业务素质,公司党委专门编印了《支部书记工作手册》《书记,你该关注些什么》,让支部书记明确自己的职责、适用制度和主要工作程序。去年举办的书记培训班首次加入了如何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如何培育项目文化等内容,提高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公司党委还积极培养既懂党务又懂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书记人才,积极推行一岗双责、党政干部轮岗制度,一旦需要,书记即可挑起项目管理重担。如:卡基娃项目部经理朱海燕,过去在基层干过团委书记、党群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在党群工作岗位上练就了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经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2009年毅然挑起了合同金额达7.6亿元的四川卡基娃大坝主体工程项目部经理重担,在偏僻艰苦的高原地区干得十分出色,各项工作都受到了业主好评。五公司工会副主席张建国,在四川汉源援建项目“两路两桥”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一举扭转被动局面,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项目部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他本人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所承建的“两桥”获得四川省建筑工程最高奖“天府杯金奖”,是全部援建工程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三个平台”争先创优

五公司党委根据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需要,推出了新的工作模式。一是打造党员生活平台。公司党委在“党委办公”内网上设置了“党员生活”专栏,及时发布党内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及时公布党费(包括特殊党费)收缴使用情况,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推进党内民主管理。二是打造党员学习平台。公司党委在内网上建立了以宣传身边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先锋之歌”、以发布党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视屏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院”、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警钟长鸣”等栏目,力求做到内容精炼、生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既有文字,也有图片,还有视屏,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学习热情。三是打造先进性展示平台。公司党委在基层和机关重要“窗口岗位”开展了党员示范岗活动,树立工作服务标杆;在重点工程项目上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党员先锋岗,使党员的先进性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得到充分展示。公司承建的四川锦屏印把子沟砂石加工系统,其530米垂直高度永久性边坡开挖、高强度边坡支护、300米斜溜井石料转运、骨料针片状超标等,难度之大为国内外罕见。项目部党总支组织党员开展技术攻关,并坚守在危险最大、困难最多的料场进行开采,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一举攻克了这一世界级难题,受到了业界好评。

文化浓厚催人奋进

五公司党委致力于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组织开展了“讲规矩年”活动,认真落实“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规范化要求。自2000年以来,公司坚持每年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大张旗鼓地举办“劳模颁奖晚会”,组织劳模疗养、参观上海世博会,让劳模得到休养,感受到组织关怀,从而使劳模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弘扬。从2007年开始,公司每年都要举办战略发展论坛、“和谐奋进的五公司”文艺晚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从去年起公司又创办了内部刊物《奋进》,至今已经刊登了30多位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的先进事迹,在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公司还坚持开展爱心助学、高考奖学和“送温暖”活动,大大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量化指标分析 篇3

1992年,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Kaplan) 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 (DavidNorton)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了第一篇关于BSC的文章, 并被称为“七十五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 (简称BSC) 是一种着眼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方法。传统的企业绩效衡量主要采用财务方面的指标, BSC则强调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估绩效。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的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体现组织的战略实施和战略修正过程, 并通过这四方面的指标实现与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绩效管理。笔者应用BSC主要是从财务、纳税人、内部管理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对基层税务机关进行绩效评估。为了绩效评估指标量化分析需要, 笔者引入层次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对系统工程中非定量事件的一种测评分析方法, 用来确定权向量, 并对确定目标进行排序, 从中选出最优者。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一种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 是目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AHP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 一般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措施层的形式排列起来。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 构造判断矩阵

AHP的信息基础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 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 写成矩阵形式就是判断矩阵。根据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 以针对A层的B层两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专家评价或历史 (经验) 数据分别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描述, 并用准确的数字进行量化表示 (1-9分制) , 数字的取值所代表意义见表2所示:

这样可以得出判断矩阵b具有三个基本性质, 即 (1) bij>0 (2) bji=1/bij (3) bii=1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 即对判断矩阵B, 计算满足:

B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即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

为了检验矩阵具有一致性, 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CI, 定义

显然,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CI=0。λmax-n越大, CI越大, 矩阵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对于1~9阶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3所示:

按照对判断矩阵所下的定义,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记为CR。当CR=CI/RI<0.10时,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就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 对于最高层下面的第二层, 其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假定上一层次所有因素的A1, A2, ......, Am总排序已完成, 得到的权值分别为a1, a2......, am, 它们关于A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b1j, b2j, ......, bnj (当Bi与Aj无关联时, bij=0) 。现求B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 即求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 即求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1, b2, ......, bn, 计算按表4所示方式进行, 即

显然:

即层次总排序仍然是归一化正规向量。

第五步, 一致性检验

为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如何, 需要计算与单排序类似的检验量。

CI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RI为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它们的表达式分别为:

式中, CIi为ai与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式中, RIi为与ai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同样当满足CR<=0.10时, 则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本文选择“和积法”,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元素正规化

(2) 每一列经正规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3) 对向量W=[W1, W2, ..........Wn]T进行正规化

得到的即为所求的正规化特征向量。

(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式中: (BW) i为BW的第i各分量, n为矩阵维数。

三、BSC四个维度及其各指标权重

在确定BSC四个维度及其各指标权重的过程中, 本文首先按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出发, 从基层税务机关采集数据, 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以下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层税务机关绩效评估BSC的表格形式。下文中“A”代表战略目标, “Bi (i=1, 2, 3, 4) ”代表BSC的四个维度, “Ci (i=1, 2, ......, 16) ”代表各个具体的指标。如表5所示:

第一步, 明确目标, 建立BSC层次结构模型

在此模型中, 本文以基层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为总目标 (简称目标层“A”) , 以BSC的四个维度作为第二层 (简称准则层“B”) , 以具体绩效评估指标作为第三层 (简称方案措施层“C”) 。模型如下:

第二步, 构造判断矩阵A-B

该矩阵表示相对于总目标而言, BSC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得到的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

根据上述“和积法”计算出:

特征向量W=[0.56, 0.26, 0.05, 0.12]T

λmax=4.120, CI=0.040, RI=0.890, CR=0.040<0.100。可见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BSC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财务 (0.56) , 纳税人 (0.26) , 内部管理流程 (0.05) , 学习与成长 (0.12) 。

第三步, 构造判断矩阵B1-C

该矩阵表示相对于财务维度而言, 以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得到的判断矩阵如表7所示:

根据上述“和积法”计算出:

特征向量W=[0.26, 0.56, 0.05, 0.12]T

λmax=4.120, CI=0.040, RI=0.890, CR=0.040<0.100。可见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纳税人维度的权重分别为:税收成本率 (0.26) , 税收增长率 (0.56) , 税务行政诉讼率 (0.05) , 年度税收计划准确率 (0.12) 。

第四步, 构造判断矩阵B2-C

该矩阵表示相对于纳税人维度而言, 以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得到的判断矩阵如表8所示:

根据上述“和积法”计算出:

特征向量W=[0.05, 0.12, 0.56, 0.26]T

λmax=4.120, CI=0.040, RI=0.890, CR=0.040<0.100。可见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纳税人维度的权重分别为:纳税人投诉率 (0.05) , 纳税人获利能力率 (0.12) , 纳税人满意度 (0.56) , 新纳税人获得率 (即登记率) (0.26) 。

第五步, 构造判断矩阵B3-C

该矩阵表示相对于内部管理流程维度而言, 以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得到的判断矩阵如表9所示:

根据上述“和积法”计算出:

特征向量W=[0.26, 0.12, 0.56, 0.05]T

λmax=4.120, CI=0.040, RI=0.890, CR=0.040<0.100。可见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内部管理流程维度的权重分别为:发票填开准确率 (0.26) , 申报准确率 (0.12) , 按期入库率 (0.56) , 滞纳金加收率 (0.05) 。

第六步, 构造判断矩阵B4-C

该矩阵表示相对于学习与成长维度而言, 以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可得到的判断矩阵如表10所示:

根据上述“和积法”计算出:

特征向量W=[0.25, 0.65, 0.23, 0.06]T

λmax=4.120, CI=0.040, RI=0.890, CR=0.040<0.100。可见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权重分别为:培训支出率 (0.25) , 税务人员满意度 (0.65) , 信息网络覆盖率 (0.23) , 税务人员意见被采纳比率 (0.06) 。

第七步, 层次总排序, 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如表11所示:

所以本文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可以将影响基层税务机关BSC绩效评估系统的指标分为关键指标大于0.1、重要指标0.028-0.1之间和一般指标小于0.028。如表1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基层税务机关BSC绩效评估系统的最主要来自关键指标的评估, 但分析发现, 关键指标中各指标的进一步评估已不再容易, 这时, 评估重要指标中的各指标就非常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 重要指标中的大部分指标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得以实现的。一般指标虽然对评估系统有影响, 但因为其权重较小, 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因而, 可以确定基层税务机关BSC绩效评估系统下一步评估的瓶颈是重要指标中的各指标。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尼文, 平衡计分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卜海鑫.税务机关绩效评估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3, (7) .

管理者过度自信量化替代指标综述 篇4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量化指标一

一、引言

傳统公司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但是,通过大量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与传统的理性行为模型是相互背离。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就是基于决策者的非理性心理特征产生的,它最初是在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发源的,过度自信理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受到诸如感觉、情绪和信念等,人们不但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度的相信,而且对私人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成功的概率高估自己。由于过度的自信而伴随着以过度自信理论为代表的行为财务理论的兴起,学者们纷纷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引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过度自信的衡量存在较大分歧。

二、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的管理者过度自信量化替代指标现有国内外文献中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量化替代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票期权和持股数量。Malmendier和Tate在2005年最先提出这种方法,他们通过数据发现:股票期权的倾向或者管理者愿意持有本企业的股票和未来超额收益这两者并没有显著的关系,即使当前情况很适合行权,管理者将继续拥有其股票期权也可以买进股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应的评价标准可以由管理者自愿持有的股票或者股票期权来证明。同时他们认为只要以下两个条件符合其一,管理者就存在过度自信:第一,5年内至少有两次机会通过行权可以获得67%以上的收益,但却未转让;第二,持有期权直至到期或在样本期间内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数净增加。

(2)盈利预测偏差。Lin,Hu和Chen(2005)使管理者预算估测的公司每年的收入水平有没有超过事实上公司的年度收入水平用作评价管理者有没有过度自信的标准,且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趋势于过度投资。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用上市公司年度的业绩预算是否改变用来断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标准,假如实际业绩收入少于预告的业绩那么断定为管理者过度自信。Hribar和Yang(2007)也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增大了公司在情愿显露收入超出预测方面的偏差,有着显著的偏高误差预测。

(3)主流媒体评价。该方法由Hayward和Hambrick(1997)首先提出,他们聚集了《纽约时报》这些影响较大媒体对这些样本公司CEO的各项评价,最后将这些评价划分为六类,且通过对这些类别进行记分形式来判定CEO有没有过度自信。Malmendier和Tate(2005)也指出判断管理者是否有过度自信行为的方法用新闻媒体对这些公司的CEO新闻报道来鉴定,并认为如果媒体对CEO的评价中常用“乐观”、“自信”等词,则认为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

(4)宏观指数。Oliver(2005)用消费者的情绪级别用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标准,该指数由国外密歇根大学对美国消费者举行定点的电话回访,用来调查群众对当前和预期经济状况的个人感受,最终模拟企业管理者的感受去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定时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标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标准,该指数范围为0至200,以100为临界值,若该指数过百那么断定管理者过度自信。

(5)并购频率。该方法是Doukas与Petmezas(2007)共同提出,他们觉得CEO如果越自信,进行的并购次数就会增加,所以他们将采样期中进行的并购次数超过5起的CEO判定为过度自信。Aktas,Bodt与Roll(2007)同样觉得,假若一个管理者举行多次收购,那么将会表现出他的相关心理状况,即他可能超高评估收购的收益,小看并购的风险,所以将进行过2次以上的并购管理者判定为过度自信。

(6)相对报酬。在1997,Hayward和Hambrick提出了相对报酬的方法,他们认为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CEO的地位越重要,那么他的薪酬越高,从而也会导致他们越容易过度自信。我国学者姜付秀等(2009)则使用“前三名薪酬最高的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来表示高管薪酬的相对比值,并认为该比例越大,说明管理者越有可能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

三、总结与述评

我们从上述几种关于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方法都具有较强主观性。一方面目前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指标,解释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是很难完全以管理者的事前事后行为或者其他间接指标来判定和衡量的。因此,从管理者自身个体条件如年龄、性别、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出发,结合组织环境、公司治理特征、行为特征、国别文化背景等因素建立起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反应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将是未来在行为财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2]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1):1.

[3]Lin Y,Hu S,Chen M.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5,13(5):523-546.

[4]Malmendler Ulrike,Tate Geoffrer.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ournal of Finance,2005,(6):2661-2700.

[5]Hayward L.A.M,Hambrick C.H.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Evidence of CEO Hubri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103-127.

量化指标分析 篇5

客户满意度是客户期望值与最终获得值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客户在历次购买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连续状态,是一种经过长期沉淀而形成的情感诉求。客户将其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就是“客户满意感”,它是对需求是否满足的一种界定尺度。“客户满意度”是客户满意状况的量化数据,反映的是客户满意水平,目的在于将“客户满意感”量化,便于比较直观的研究或评估。

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企业若是能够把客户流失率控制在5%以下,利润就能增加25%~85%[1]。显而易见,客户满意度的高低决定了客户流失率的高低。大量的客户满意度文献研究认为,满意的客户可以带来重复购买、广告效益、好的口碑等,同时相比为老客户服务成本较小。但“客户满意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自我心理体验过程,受到经济、心理和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准的数字指标来量化的。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管理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客户满意度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测评。

2 物流配送业务客户满意度研究的意义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的发展,这不光因为从表面上看,物流能带来零库存、零距离和零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能带给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利润源以及客户的忠诚。而物流是由运输、仓储、选址三个主环节和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等辅助环节构成。其中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环节是配送———即提供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按照合适的状态和包装,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成本费用,在合适的时间送到合适客户的地点。这7个“合适”不光体现了物流资源优化的理论,更从本质上反映了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宗旨。那么影响企业实现这7个“合适”的关键指标有哪些呢?我们需要通过客户的真实反应进行判断,即需要进行物流配送业务客户满意度指标的量化测评。这对不断地、有针对地提高物流配送质量,乃至帮助企业在物流上占据竞争优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上海华宇物流公司———上海市较早成立的物流公司———的配送业务为样本,采用管理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物流配送业务客户满意度指标作量化测评。

3 配送业务客户满意度量化测评

3.1 客户满意度指标的选取

针对配送业务的特性,以及物流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关注点,笔者设计了信息反馈速度;货物准点情况;订单处理情况;货物破损;缺包装;货物跟踪系统;信息咨询回复;配送服务态度8个主要调查指标,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华宇物流公司进行了数据采集。

3.2 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

3.2.1 因子分析法简介。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从而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或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即用相对很少量的几个因子,去表示许多相互有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是可以观测的潜在变量,而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其基本思路是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3.2.2 研究思路。

如何选取合适的因子个数才能以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来尽可能多的反映变量数据提供的信息呢?一般我们选择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因子提取出来。

在客户满意度测评中,笔者首先设计了几个调查指标来初测客户的满意度,然后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几个主要的因子以及它们的方差贡献率。随后对所选择的主要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得出结论。

3.3 数据分析及结论

在对上海华宇物流公司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一共设计了8个调查指标:X1信息反馈速度;X2货物准点情况;X3订单处理情况;X4货物破损;X5缺包装;X6货物跟踪系统;X7信息咨询回复;X8配送服务态度。最终回收了74份问卷。以下是具体的数据分析过程:

3.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使用SPSS软件对这8个指标进行KMO和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见表1):

从检验结果看,KMO值为0.623(大于0.5),同时表中Bartlett球体检验χ2值为173.766(自由度28)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1),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3.2 SPSS因子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这8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由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值均大于1,故取前2个特征值。

3.3.3 因子载荷矩阵。

用SPSS软件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矩阵如表3所示: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a Rotation converged in 3 iterations.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子1与X2,X3,X4,X5的相关系数较高;因子2与X1,X6,X7,X8的相关系数较高。

3.3.4 主要因子分析及其得分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子1“配送各服务环节质量因子”为客户对配送服务质量和配送服务各环节专业化程度的关注因子。主要解释了X5缺包装(包装环节的质量),X4货物破损(包装环节以及运输环节的质量),X3订单处理情况(准确率和效率),X2货物准点情况(配送速度)这几个方面。因子2“配送信息获取因子”为客户对配送服务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难易度和舒适度的关注因子。主要解释了X1信息反馈速度(物流公司对客户的回应速度),X6货物跟踪系统(客户对配送全程的信息掌控以及服务信息的公开性),X8配送服务态度(包括配送员,信息查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X7信息咨询回复(客户信息的获取难易度和方便度)。在这两个因子中,因子1“配送各服务环节质量因子”为主因子。这也不难理解,对配送这项服务而言,客户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货物是否能够安全顺利的到达,这一切都与配送的各项服务质量环节有关。而因子2“配送信息获取因子”为辅助因子。的确客户会比较在意配送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但是只要每次配送货物都能够安全顺利的到达,即使信息获取不是那么方便和舒适,有的客户也能接受,所以因子2相对于因子1是辅助因子。

那么根据收集到的上海华宇物流公司的数据,笔者得到以下因子得分(平均分值,满分5分)(见表4):

4 结论

可以看出该公司的配送各服务环节质量的得分为3.01,配送信息获取得分为3.23,说明上海华宇物流公司的配送业务客户满意度一般。而同时我们也看出,与华宇物流客户满意度最直接相关的配送服务指标为货物流通加工(包装捆绑等),配送过程货物的保护措施以及订单处理的准确率和效率。如果该公司想要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经济效益,在大批物流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迫切需要首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同时作为辅助的配送信息系统也需要相应的改进。

参考文献

[1]Anol Bhattacherj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ervice continuance[J].Decision SupportSystem,2001,32(2):201-214.

[2]张新安,田澎.顾客满意度指数述评[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4):3-8.

量化指标分析 篇6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自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内控规范》) , 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把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内外监督等业务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之中, 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推进廉洁政府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财政监督工作来讲, 科学有效的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提升财政监督工作的绩效、推进建立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有极大推动作用。本文从财政监督视角, 结合财政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指南》相关内容, 基于《内控规范》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四原则, 构建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体系, 尝试将评价指标由“定性 (是/否) ”向“定量”转化,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旨在为评价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提供直观的定量依据。

二、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的选取

根据财政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指南》及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实际, 按照《内控规范》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四原则的要求, 运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 (DelphiMethod) , 对财政业务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选取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如下 (指标均为比率, 量纲统一) :

(一) 控制环境方面

机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 (%)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 (%) ; 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并熟知程度 (%) ;岗位设置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程度 (%) ;财政管理业务培训等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 。

(二) 风险评估方面

业务工作目标明确程度 (%) ; 各类风险因素识别程度 (%) ; 风险应对措施完备程度 (%) ; 风险应对措施有效性 (%) 。

(三) 控制措施方面

财政管理业务工作运行规程的遵循度 (%) ;不相容职务分离执行度 (%) ;重要岗位定期轮换执行度 (%) ;预算资金分配等重大事项经集体讨论执行度 (%) ;建立适当的内部授权和督导程序执行度 (%) 。

(四) 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定重大事项报告和通报制度的建立并有效执行 (%) ;与财政部门内外机构充分沟通 (%) ;财政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利用率 (%) 。

(五) 监督检查方面

建立并执行财政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机制 (%)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及时性 (%) 。

三、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定各项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相对重要程度,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The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确定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一) 构建层次结构的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首先把目标决策问题层次化, 所谓层次化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把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 并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关联程度分组, 形成一个不相交的层次。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将其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 建立层次结构的量化指标体系如下表1:

(二) 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 是计算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首先把目标决策问题层次化, 所谓层次化就表1层次结构重要依据。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同一层两两因素与上一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aty的1—9标度方法进行量化。构建出两两判断矩阵A= (aij) m×x, 且aij>0, 进而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大小。标度及含义如表2所示。

(三)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 计算判断矩阵各行元素乘积: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2. 按行开n次方根:

3. 将wi归一化处理:即为近似特征微量, 也即各因素对目标决策的权重。

4. 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作为最大近似特征根。

5. 一致性检验 :衡量一个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 , 选用矩阵一致性的指标值IC, 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IR (RandomIndex) , 其值如表3。定义RC=IC/I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当RC<0.1时, 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特别的 , 当IC=0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 AHP方法求解结果有效;RC≥0.1若, 则判断矩阵具有非满意一致性, 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或舍弃不用。

(四) 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造目标层-准则层判断矩阵, 准则层-措施层判断矩阵, 进行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1. 目标层-准则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 如表4:

, 因此CR=0.08441<0.1, 目标层-准则层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2. 准则层-措施层C1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如表5:

, 因此CR=0.07886<0.1, 准则层-措施层C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3. 准则层-措施层C2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如表6:

, 因此准则CR=0.0643<0.1, 层-措施层C2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4. 准则层-措施层C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如表7:

, 因此CR=0.0509<0.1准则层-措施层C3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5. 准则层-措施层C4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如表8:

, 因此CR=0.02129<0.1准则层-措施层C4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6. 准则层-措施层C5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如表9:

, 准则层-措施层C5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7. 计算各层次因素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并进行排序, 得到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表10中, ωij为措施层某个指标因素在总体目标中的权重, 其中Ci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n为准则层因素个数, n=5, 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Ci为措施层Ci对准则层的权重;n为准则层因素个数, n=5;m为某准则支配的措施层因素, 与准则C1、C2、C3、C4、C5对应的措施层因素数量分别是5、4、5、3、2。

四、结论

由层次分析法 (AHP) 可以得出C11 (机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 、C15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 ) 指标、C31 (财政管理业务工作运行规程的遵循度) 、C21 (业务工作目标明确程度) 是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中较为重要的指标, 分别在量化指标体系中占0.1440、0.1102、0.0967、0.0944的权重;排在其后的措施指标为C51 (建立并执行财政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机制) 、C52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及时性) , 权重均为0.0877, 这表明在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中, 检查监督机制的建立并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及时性等监督检查类指标越来越重要。囿于篇幅所限, 本文未将“对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评价并适时调整”、“内部审核核对制度的执行度”等反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指标列入研究范围, 而将这些指标应用到内控制度评价中, 则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的实际质量与水平。

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以及嵌入式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发展以及财政部门内控机制不断完善, 层次评价法与内控评价机制的融合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持续精进, 才能与时俱进, 保持其有效性。

摘要:文章以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量化为切入点, 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取得基础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各层次目标进行评分, 确立了最终的权重系数, 从而为评价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提供直观的定量依据。

关键词:内部控制,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财政监督

参考文献

[1]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3]茆晓颖, 孙文基.我国财政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 2010 (2) .

量化指标分析 篇7

一、ISO20000体系指标梳理方法和过程

ISO/IEC20000-1:2011标准体系包含十三个过程,分别为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报告管理、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服务预算和核算管理、能力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业务关系管理、供方管理、事件和服务请求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和部署管理。体系指标的数理方法包括现状调研、用户访谈、指标编制、指标确认几个步骤。

1.现状调研

第一阶段,需要对ISO20000体系各流程的运转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流程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关键点等信息。具体包括如下工作:

(1)收集、查阅各项流程规范、制度文档,确认目前各流程的运转情况和已在使用的各项指标。

(2)查看流程工单记录,了解各流程的业务量、工单运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查阅已有的各类报表报告,包括各流程的流程分析报告、月度季度报告、运行管理相关其他报告。

2.用户访谈

第二阶段,应对体系内各相关角色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流程执行层面的状况、各角色对体系管理的期望和流程执行中的改进点。具体包括如下工作:

(1)高层访谈:访谈体系内的高层负责人,了解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和管控要点,沟通管理者向上报告的框架及要点;

(2)用户访谈:访谈体系内各流程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沟通各干系人在部门管控、流程管控、具体落地等方面的指标管理意向;

(3)问卷调查:访谈同时辅以问卷调查,向各流程相关角色、参与流程环节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意向。

(4)用于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问题,可以包括对流程运转情况、各环节关注点、各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等。以下就事件管理流程为例,设计访谈提纲如下:

①事件管理流程实际运转情况与流程文件是否一致?

②在事件识别与记录环节,关注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开单人记录是否准确完整?服务请求/事件判断是否准确?事件单的分类或优先级是否定义明确易于判断、是否划分准确?事件上报对象、范围是否判断准确、通报准确?

③在事件分派与初步支持环节,关注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派单原则是否明确、派单是否准确?被派单人员受理是否及时?被派单人员拒绝派单是否理由充足、如何判断?

④在事件调查与诊断环节,关注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事件转派原则是否明确?对转派次数、跨部门转派数量是否关注并有明确要求?对事件的挂起如何规定?是否关注挂起数量和原因?事件的升级如何规定,目前的操作实际情况是否存在问题?值班经理对事件转入问题的判断是否准确?

⑤在事件解决与恢复环节,关注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事件与变更的关联是否明确,实际情况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关注关联数量?事件分类的重新确认或调整,是否关注首次分类准确性?解决方案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如何?怎样确认?

⑥在事件关闭环节,关注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用户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的情况,关注点?事件与问题的关联,关注点?是否关注解决方案不符合要求重新打开的情况和数量?

⑦了解重大事件的通报、调度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关键考量点?

⑧服务请求与事件的关联管理?

⑨服务台、服务请求的管理现状、关注点?

⑩监控管理的现状?监控与事件流程的关联管理、关注点?

(11)您能想到的事件流程衡量指标?平均故障发现时长、主动发现率、平均故障诊断时长、平均故障响应时长、平均故障恢复时长、一线解决率、及时解决率、成功关闭率、分类准确率、定级准确率、多次转派数量、预案执行率、工单填写质量、通报上报及时率

3.指标编制

基于上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的体系运转状况,针对每项流程逐一编制适用的指标,指标内容应包含指标的名称、所属流程或环节、指标的详细算法、指标类型、指标阈值等信息,如下图举例:

4.指标确认

最后阶段,应将编制完成的指标体系,与各流程经理、各流程负责人以及体系管理者进行讨论和汇报,基于各角色的意见修改调整,形成指标管理体系文档。

二、ISO20000体系的常用指标

ISO/IEC20000-1:2011标准体系包含十三个过程,分别为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报告管理、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服务预算和核算管理、能力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业务关系管理、供方管理、事件和服务请求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和部署管理。下文将就这十三个过程分别阐述对指标管理体系的需求。

1.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是有关定义、协商、签订和测度提供给客户的服务的质量水平的流程。该流程重点关注服务级别的制定、监控、达成和回顾。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可考虑使用如下指标:

(1)服务级别协议数量和记录;

(2)服务级别达成率:定期跟踪监控各项SLA指标达成情况的数据,计算达成率;

(3)服务级别回顾完成率:年度的服务级别回顾工作是否如期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2.服务报告管理

服务报告管理目标为:为了依据可靠信息做出决策和有效沟通,编制协商一致的、及时的、可靠的、准确的报告。这一过程重点关注服务报告是否及时编制和发布,内容是否准确翔实,可使用如下指标:

(1)服务报告提交及时率:是否按照年初服务报告计划要求及时有效提交了服务报告;

(2)服务报告准确率:提交的服务报告中,服务内容、指标数据是否准确。

3.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

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的管理,目的在于确保向顾客承诺的协商一致的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可使用如下指标:

(1)可用性和连续性计划提交:是否在年初及时制定并提交了可用性计划和连续性计划,且计划通过领导层审批;

(2)可用性达成监控:定期跟踪可用性指标达成情况;

(3)应急演练执行情况:是否按照年度演练计划执行了应急演练,以及演练的成功率;

(4)可用性和连续性报告提交:是否按照体系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交可用性报告和连续性报告。

4.服务预算和核算管理

该过程旨在提供服务成本的预算和核算,重点在于服务预算的及时制定、预算执行的跟踪和核算结果合规,考虑使用如下指标:

(1)预算及时提交:年初及时制定了服务的各项预算;

(2)预算执行跟踪:定期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考量预算的准确性。

5.能力管理

能力管理要求服务提供方应创建、实施和保持一个能力计划,该计划应考虑到人员、技术、信息和财务资源,以保障能满足为需方提供服务的能力。该过程重点在于能力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可使用如下指标:

(1)能力计划提交:年初及时制定能力管理计划,覆盖到相应的专业部门,能力计划内容翔实有效;

(2)能力计划跟踪执行;

(3)能力报告及时提交。

6.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可参考使用ISO27001体系相关指标。

7.业务关系管理

业务关系管理基于对顾客及其业务驱动的理解,建立并保持服务提供方和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该过程重点在于与需方的沟通、投诉的处理及满意度调查机制。参考指标如下:

(1)沟通计划执行情况:是否按照计划要求与用户进行了沟通或回访;

(2)投诉情况:包括投诉的数量、及时处理率;

(3)满意度调查情况:是否按计划执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

8.供方管理

供方管理过程旨在管理供方,确保提供无缝和高质量的服务。该过程关注对供应商的记录、评价和供应商指标达成情况。参考指标如下:

(1)供应商信息记录完整性:是否完整记录了供应商清单及相关信息;

(2)供应商评价记录:定期评价供应商服务质量,保留相应记录;

(3)供应商SLA达成情况:定期跟踪供应商服务的SLA达成情况,保留相应记录。

9.事件和服务请求管理

事件和服务请求过程旨在尽快恢复协商一致的服务或响应服务请求。我们可以从该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整体管控来分别分析指标,环节可包括事件和服务请求的识别与记录、分派、诊断、解决、关闭等,对应指标具体如下:

(1)识别与记录环节:包括事件的监控发现率、告警命中率、工单填写质量等;

(2)分派与初步支持环节:包括响应及时率、一线解决率、一线及时解决率等;

(3)调查与诊断环节:包括事件挂起数量、挂起原因分析、挂起时长、转派次数、跨部门转派次数等;

(4)解决与恢复环节:包括整体解决率、及时解决率、解决方案填写规范性等;

(5)关闭环节:包括成功关闭率、满意度调查结果等;

(6)流程整体:包括事件总量、重大事件数量、事件处理平均时长、重大事件时限内解决率等。

10.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对服务事件原因的主动式识别、分析和管理,直至问题关闭,以使对业务的破坏最小化。这一过程重点在于从事件中识别问题,并有效分析和查找问题根源。可以对问题管理过程各环节分析所需指标,具体如下:

(1)识别与记录环节:包括问题识别率、问题识别有效性、工单填写质量等;

(2)评审和分派环节:包括审核通过率、及时分派率等;

(3)调查和诊断环节:包括根源发现率、挂起问题数量等;

(4)解决环节:包括问题解决率、无法解决的问题数量、解决方案填写规范性等;

(5)关闭环节:包括问题成功关闭率等;

(6)流程整体:包括问题数量、重大问题数量、问题解决量、问题平均解决时长、各环节解决时长等。

11.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目标在于定义和控制服务与基础设施的部件,并保持准确的配置信息。这一过程重点在于配置项的准确识别、保持配置信息的准确完整。可考虑使用如下指标:

(1)定义与识别环节:包括配置项数量、配置覆盖率、配置关系完整率等;

(2)控制与维护环节:包括配置识别准确率、配置更新及时率等;

(3)审计与回顾环节:包括配置审计覆盖率、审计发现CI不一致数量等;

(4)流程整体:包括周期内配置项更新数量、配置更新时长等。

12.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目标在于以受控的方式,确保所有变更得到评估、批准、实施和评审。管理重点在于变更的风险评估、审核受控。可考虑使用如下指标:

(1)发起环节:包括提交前导时间符合率、工单填写规范性、准入通过率等;

(2)评审环节:包括评审通过率、重大变更数量、评审时长、评审退回数量及原因分析等;

(3)实施环节:包括按时实施率、实施成功率、实施时长等;

(4)关闭环节:包括成功关闭率、变更结果确认等;

(5)流程整体:包括变更数量、重大变更数量、紧急变更数量、变更平均时长等。

13.发布和部署管理

发布和部署管理即在实际运行环境的发布中,交付、发布并追踪一个或多个变更,重点关注发布过程的合规和发布结果符合性,可使用发布数量、发布成功率、发布失败数量及原因分析、紧急发布比率等。

三、量化指标体系结果的应用

量化指标统计完成后,应对指标值进行阈值分析,从而得出指标代表的流程健康程度。结合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待改进的流程关键点。阈值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与SLA基准进行比对:对于基于SLA要求制定的指标,其阈值应与SLA标准一致,这类指标的阈值即SLA标准要求,满足SLA即得满分,不满足应不得分;

2.使用业界常用数据:某些业界通用的指标,可使用业界常用数据作为阈值,例如热线电话接通率、服务请求及时响应要求等,参考业界数据作为基准,上浮和下浮一定比例,设定分值计算方法;

3.基于已有数据浮动:对于并无明确标准的指标,其阈值可通过已有数据计算得出,即统计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该指标的数据结果,以此为基准,上下浮动一定比例,设定分值计算方法。

使用以上几种方法,可为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打分,并依据不同分值范围设置健康程度,从而得出流程运行的健康度。同时,对于分值较低的指标,进行优化改进的分析,从而持续优化ISO20000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量化指标分析 篇8

(一)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内涵

从国内外关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看, 在普雷母詹德 (2002) 编的《公共支出管理》一书中, 对绩效的定义是: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 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而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 Schiavo—Campo (2001) 在《强化政府支出管理“绩效”》一文中对绩效的论述是:绩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以用努力和结果这样的字眼进行定义。这说明, 完全忽视绩效的主观方面是错误的, 他认为主观方面是外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绩效实质上不仅包含外部效果, 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 往往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另外, OECD在其1994年的一份报告《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stion》中也对绩效进行了界定, 报告提出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 不仅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 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根据财政部财政统计司陆庆平的理解, 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 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 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这种理解和黄萍、黄万华在《公共行政支出绩效管理》一文中对绩效的解释基本一致。同时这种理解与朱志刚编写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对绩效的定义也较接近。在这本书中, 绩效被认为绝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衡量, 还包括对过程的衡量, 甚至包括对提供方主观努力程度和接受方满足程度的衡量。从以上各个定义看, 人们对绩效理解的差异主要是绩效包括的范围不同, 但在绩效的核心思想上, 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是基于预期目标的有效性, 即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 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这样, 有了对绩效内涵的认识, 再理解社会保障支出绩效也就不难了。所谓社会保障支出绩效也就是在绩效概念中增加评价的对象——社会保障支出。所以通俗地说,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效率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其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和效率是指政府社会保障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以及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政府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存在资金浪费等问题。这些是可以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而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有效性问题, 是指社会保障支出是否切实实现了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 涉及到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判和满意程度, 较难将其量化, 只能加以定性分析。本文采集现实最新的数据, 对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进行定量分析, 因而将分析重点放在社会保障的效益与效率分析上。

(二)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社会保障绩效表现为政治、社会与经济三者的统一, 对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站在政府、企业与个人不同的角度, 人们往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很难达成共识, 这使得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技术过程。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原则应为:其一, 围绕着逐步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严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要求, 结合这四方面的要求, 将客观存在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现象的若干指标, 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形成指标体系, 反映国家社会保障的整体实力与发展状况。其二, 按照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功能侧重于社会保障效果评估, 即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后的社会反响、企业和公民的参与程度、社会保障投入与产出等, 使社会保障活动绩效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其三, 要统一社会保障指标的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 社会保障指标要与相应的财务指标、职能部门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其四, 评估指标本身要有可操作性, 在实际评估工作中,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 便于社会保障统计信息的组合、筛选与加工, 在评估中这些指标易于计算和理解。其五, 在社会保障融入国际规范的前提下, 要注意评估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如指标的标准值应尽量选择国际上的通用标准。

二、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指标体系

(一) 反映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的评估指标

理论上说,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因此,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为社会保障总体概况、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四个绩效评估指标, 见 (表1) 。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下设社会保障效应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两个二级指标。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最终反映在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等方面。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主要评估指标有: (1)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 (也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35%, 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在10%左右, 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数是16%,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40%~55%, 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 基尼系数。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4时,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4。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 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 但并不是越小越好, 基尼系数小于0.2时, 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 会影响一国效率的提升。 (4) 失业率。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 是一个正常的失业率,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4%。该指标也属于逆向指标。 (5) 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 (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 结余率也不同, 但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储备来应付社会保障支付的需要,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 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投资收益率是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还是以国债利率作为该项评估指标标准值, 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利率。2006年全年我国共发行五期凭证式国债, 平均利率为3.429%,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3.429%。

(二) 反映社会保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保险绩效评估指标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绩效评估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有: (1) 养老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养老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实现所有公民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2) 养老金替代率:指养老金额÷退休前工资额, 该项指标反映养老保险支付水平, 国际上一般认为替代率在60%~70%比较合理,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60%, 60%的水平也是我国目前制定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 (3) 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4) 失业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失业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5) 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该项指标在财务上反映失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 医疗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医疗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7) 医疗保险支付率:该项指标反映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比例。国际上承担比例普遍在80%左右,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80%。 (8)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9) 工伤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工伤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10) 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11) 生育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生育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12) 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该项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生育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三) 反映社会救济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救济指标下设城镇救济状况和农村救济状况两个二级指标。 (1) 城镇贫困指数:指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数÷全国城镇人口数, 该项指标反映全国城镇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 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需要说明的是, 贫困率有时并非是越低越好, 如一国政府提高贫困线标准可能会造成当年贫困率的提高, 这对于国民来说是好事而并非坏事。但一般意义上讲, 贫困率越低表明一国居民收入状况越好。 (2)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该项指标反映我国政府对各地城镇贫困人口的平均救助水平。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 约合人民币7.5元 (2006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近似取值7.5) , 由此计算, 2006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标准值应约为人民币225元/人、月。 (3) 农村贫困指数:指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全国农村人口数, 该项指标反映全国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 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4) 农村贫困线标准: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和水平。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则视为贫困, 2006年农村绝对贫困线为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 约合人民币7.5元 (2006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近似取值7.5) , 由此计算, 2006年农村贫困线的标准值约为人民币2737.5元/人、年。

(四) 反映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 精神福利很难用具体的评估指标来衡量, 有些物质福利也是很难用指标来衡量, 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指标仅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评估指标。 (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该指标指每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各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数额都相当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占政府总支出的一半左右, 发展中国家也一般都达到30%左右。因而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可设为30%。 (2) 义务教育入学率: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3)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 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美国60平方米, 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 法国37平方米, 日本31平方米。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 中低收入国家为17.6平方米, 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 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 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属于中高收入国家,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的标准值设为29.3平方米。 (4)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参照上一个指标, 将其标准值设为25平方米。 (5) 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该指标指每一万个人所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的治疗床位的数量。2000年该指标的世界水平为74, 因而可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74。 (6) 每万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该指标是指每一万人口中医师的数量, 是反映社会医疗水平的一项国际性的通用指标, 其国际标准值为50人。

三、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指标的赋值和得分

(一) 指标实际值的计算

鉴于某些指标难以找到最新数据, 如2007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 尤其是某些国际标准值的数据获得有时间上的延迟, 为了能够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计算时间统一, 以便得出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因此评价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所有指标实际值均采集2006年的数据, 具体情况如下: (1) X1、X2:每年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用途的支出并没有在财政预、决算中有一个对应的科目来反映, 有关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是分散在若干预算科目中的。为了能够确切评价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首先应将各项分散的支出项目进行汇总。综合我国相关统计资料,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应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以2006年为例, 以上各类支出分别为907.68亿元、2123.90亿元、4897亿元、30亿元、193亿元、1277亿元、68.5亿元、37亿元, 合计9534.08亿元。2006年我国GDP为210871.0亿元, 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由此计算出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为4.5%,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3.6%。 (2) X3:摘自2006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3) X4、X6、X7、X10、X13、X22、X24、X25、X26、X27、X28:均来源于2007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 X5、X9、X11、X14、X16、X18:2006年年末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489亿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6310亿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结余35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08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85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752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4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93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2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62亿元;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合计8593亿元、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为8626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分别为50%、48%、65%、50%、61%、61%。 (5) X8:数据摘自:《幸福养老需百万资金, 教你如何筹集》, 理财周刊, (http://blog.163.com/amoney_com/blog/static/1812157920073395048477/) 。 (6) X12: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732万人, 全国人口131448万人, 由此计算医疗保险覆盖率仅为12.0%。 (7) X15: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0268万人, 全国就业人口为76400万人, 由此计算工伤保险覆盖率为13.4%。 (8) X17: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6459万人, 全国平均育龄妇女人口为328924万人, 由此计算生育保险覆盖率仅为2.0%。 (9) X19: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截至2006年,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43.4万人, 2006年城镇人口数为57706万人, 由此大约计算出2006年城镇贫困指数为3.9%。 (10) X20:数据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11) X21: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7》的数据, 2006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 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相对贫困人口为3550万人, 共计贫困人口5698万人。2006年全国农村人口为73742万人, 由此得出农村贫困指数为7.7%。 (12) X23: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的支出为907.68亿元, 同年国家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由此得出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2%。

(二) 指标权重的赋值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以采取按照重要性及影响程度来赋予, 也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不明确各指标重要性差别时, 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 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 最终造成综合得分的偏差;对于能够明确并能判断出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 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是综合反映我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的指标, 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级指标, 因而赋予0.3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因而也赋予0.3的权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两个一级指标赋予0.2的权重。一级指标下设的各项三级指标为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指标最终得分, 均遵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赋值。

(三) 各项指标分值的计算所有指标均可以通过和标准值的比

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标准值;二是根据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 将指标的标准值赋予10分, 对于正向指标, 指标分值=10×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 指标分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10。

(四) 综合得分及结论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值,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附表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状况, 但要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状况, 就需要对上述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 其函数公式为:

式中, 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Xi是某三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Ri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价指标的分值, 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按照上述方法, 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结果为Y=10.086分, 其中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标准分3分, 得分3.805分;社会保险指标标准分3分, 得分3.741分;社会救济指标标准分2分, 得分1.45分;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标准分2分, 得分1.09分。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绩效之所以表现良好, 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险指标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的优秀表现, 其得分均超过了标准分, 而社会保障效应指标、社会救济指标及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得分较低, 与标准分相差较大。

四、结论

通过对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转与监管且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连年提高,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其保障力度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更远逊于发达国家水平, 加之覆盖范围依旧不广和城乡差别大, 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不能令人满意, 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切实实现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我国政府在今后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得以逐步解决。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技术性强的科学研究工作, 限于文章篇幅和本人能力有限, 未能详细解释。

参考文献

[1]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7期。

[2]滕玉芝、李瑛珊:《对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3]林毓铭:《社会保障政府绩效与评估指标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4]李斌宁:《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8期。

[5]张立光、邱长溶:《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

[6]OEC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stion, 1994.

量化指标分析 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评价;AHP;模糊数学;多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86-02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要考虑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覆盖了武警教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方方面面,如是否具有先进的军事教育理念、娴熟的操作技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即全面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突出重点原则。构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体系时,既要着眼于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员的实际需求、培训工作实际等因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指标,为每级指标确立合理的权重。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是通过指标体系来判断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每一个评价项目应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可评价的,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容易施评,便于操作。

4.多元化原则。为了能全面、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主体应有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多元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应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系数。

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1.选取评价指标

依据军队有关政策和目标,结合我院培训现状,借鉴地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分别形成教员评价量表、学员评价量表、小组同学评价量表。

教员评价量表A,分为A1(平时表现)、A2(教学设计能力)、A3(作品展示)三个一级指标。A1又分为A11(出勤)、A12(课堂表现)、A13(完成任务)三个二级指标。其评估标准主要是,不随便请假;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设计和作品展示。A2又分为A21(思想性)、A22(科学性)、A23(先进性)、A24(完整性)四个二级指标。其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要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符合学员需求与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深浅适度;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评价及时有效,考核学员能力;教学内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战法;能运用网络、虚拟仿真等先进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完整、形式规范。A3又分为A31(教育性)、A32(科学性)、A33(技术性)、A34(艺术性)、A35(效益性)五个二级指标。其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作品军事特色鲜明,符合大纲要求,适应教学对象需要;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运行稳定,操作便捷;媒体多样,应用得当;投入合理,经济适用等。

学员自我评价量表B,分为B1(意识与责任)、B2(教学理论应用)、B3(资源的获取与开发)、B4(教师发展)四个一级指标。B1的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把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意识;通过此次培训,提升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和安全使用资源的意识。B2的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通过此次培训,能够应用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此次培训,能够把教育技术与教学策略相结合,使技术手段变成有效的教学工具。B3的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通过此次培训,具备了开发课件的能力;通过此次培训,能够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开发;通过此次培训,具备了开发网络课程的能力。B4的评估标准主要表现在,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运用技术手段支持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同组学员间评价量表C,分为C1(平时表现)、C2(合作学习能力)两个一级指标。C1又分为C11(出勤)、C12(课堂表现)、C13(完成任务)三个二级指标。C2又分为C21(个人贡献)、C22(沟通能力)二个二级指标。

2.主要指标说明

A1平时表现维度,主要用来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做出详细的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该指标作为判断学员在培训中对待学习的态度。

A2教学设计维度,依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应该在整个评价过程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该项指标又分为教学设计方案的思想性、科学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从而达到对其评价的科学和完整。

A3作品展示维度,任务驱动的培训结果,要求学员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教学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而是利用这样的设计和方案来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对传统课堂的改进。因此要求学员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汇报,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个人的形式。通过对作品展示的评价,达到评估学员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C2合作学习维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了合作与交流的要求,武警院校教员在实际工作中,合作能力已成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对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考察,我们通过对学员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三、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评价指标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权重分配。权重的设计影响到行为导向,对某一指标过分看重或过分轻视,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关于权重系数的精确测度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二项系数加权法、环比评分法等。

专家咨询法又称德尔菲法(Delphi),其特点在于集中专家的经验和意见,采取百分制打分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本文选取了学院10名教学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员组成咨询专家,发放了10份打分表格,收回表格后,对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取各指标的平均得分值作为指标权重值。教员评价量表、学员自我评价量表、同组学员间评价量表中的指标权重由专家咨询法得出。

量化指标分析 篇10

本文对全国18个省的23家实验室进行调查, 采用液液萃取—GC法测定多氯联苯的共有10家, 液液萃取—G C/M S法的有8家, 固相萃取-GC法的有3家, 固相萃取—GC/MS法的有2家。由此可见, 液液萃取—GC法占参加统计的23家实验室的43.5%, 液液萃取—G C/M S法占参加统计的25家实验室的34.8%, 两种方法共占78.3%, 为主流分析方法。因此本研究选择液液萃取—GC法和液液萃取—G C/M S法为测定方法, 通过其测定数据来进行质控指标体系的建立。

1 质控体系的研究指标

我国标准分析方法中, 没有专门关于质控的内容, 有些方法在“注意事项”或“精密度和准确度”中对质控指标有所描述。如果从质控性质上分, 质控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有精密度、准确度等, 而从质控方式上分, 质控指标分实验室内质控和实验室间质控。

本文以实验人员在日常分析工作中“自我控制”为目的, 建立相应的质控指标及评价体系, 以期在日常成批数据分析过程中, 及时掌控该批数据的质量。对水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根据国外系统的分析方法 (如美国EPA的方法体系) 中给出的主要质控数据, 以及国内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监测分析所能够采用的质控手段, 综合质控的严谨性和可达性两方面的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特定方法下 (液液萃取—GC法) , 平行样的相对偏差、空白加标回收率、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等质控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

2 正态分布的统计原理

从误差的正态分布统计来看, 设一组数据的均值为, 标准偏差为s, 当样本量足够大时, 则分布在数值区间的测定值分别为68.27%、94.45%和99.73%。但实际测定中, 样本量不可能趋于无穷大, 对有限次测定来说, 区间包括94.45%测定值这件事情本身的概率不是100%, 所以引进了“统计容许限”这个概念。的单次测定的统计容许限 (或称统计容许区间) 的意义是:在任何一次测定中, 绝对误差在容许限ks内的概率不小于概率P这一事情的概率为γ。k值是概率P、概率γ和测定次数n的函数, 有表可查[8] (蒋子刚, 1998) 。

3 平行样定量评价指标

通常标准方法或文献报道中, 会提及多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来指示方法的精密度, 这在建立新方法、初次使用新方法时非常有必要, 该精密度值往往在方法建立时给出, 对于一个成熟的方法, 在应用时, 并不需要每次都对其精密度作验证, 而且在实际样品测试时, 往往不可能对同一样品进行3次以上的测定, 常规做法是在实验室中测定两个平行样, 因此, 平行样的相对偏差是一个实用的质控指标。本文中的“平行样”主要指在样品分析时所分取、并进行分析的样品。现场采集的“重复样”控制指标应宽于本文中规定。

本文将液液萃取—G C/M S法和液液萃取—G C法获得的平行样数据一并进行统计。4个实验室平行样相对偏差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及其Dixon检验结果详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 无异常值。平行样相对偏差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布见图1。

为使得既能在其他复杂条件下平行样的相对偏差范围能适用, 即在较为宽松的范围中来评价相对偏差的合格性, 又能使得到的结论相对具有较严格的约束性, 本研究选用平行样相对偏差的平均值来检验、计算评价指标。

统计的4家实验室对多氯联苯的实际样品平行测定数据, 其相对偏差的平均值为7.5, 标准偏差 (s, %) 为3.2。不同概率P、概率γ下的k值及平行样相对偏差均值的高值单侧容许限详见表2。数据量偏少时, 采用较为保守的统计方法。当γ为0.9, P为0.9时, 查正态分布单侧容许限因子k (0.9, 0.9, 4) =3.187, , 此时17.5%为多氯联苯的平行样测定允许最大相对偏差, 我们有90%的把握说, “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单次值有90%将会小于17.5%。当γ为0.95, P为0.95时, 平行样测定允许最大相对偏差为23.7%。

4 空白样品的加标回收率

统计6家实验室的加标量范围为0.05μg/l~20μg/l时, 对多氯联苯的空白加标回收率测定值 (R1, %) 以及相应平行样测定值 (R2, %) , 空白值、加标浓度、空白加标回收率以及空白加标回收率平行数据, 见表3。经检验, 无异常值, 都可用来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而在不同加标量下的加标回收率差异不显著, 因此本文不分浓度段讨论回收率的质控指标。对6个实验室的空白加标回收率均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 无异常值, 详见表3。

不同质控目标下的实验室空白加标回收率均值R双侧容许限见表4。

在空白加标浓度在0.05~20μg/l区间内时, 当γ为0.90, P为0.90时, 得到的空白加标回收率均值双侧容许限为74.0%~111%;当γ为0.95, P为0.95时, 得到的空白加标回收率均值双侧容许限为65.6%~120%。

5 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

5个实验室的液液萃取法测多氯联苯所获得的实际水样类型、样品测定浓度 (均为小于方法检出限) 、样品加标回收率以及样品加标回收率平行数据, 对这5个实验室给出的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数据进行Dixon检验, 无异常值, 结果详见表5。

不同质控目标下的实验室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值r双侧容许限见表6。

当γ为0.90, P为0.90时, 得到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值双侧容许限为73.0%~114%;当γ为0.95, P为0.95时, 得到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值双侧容许限为67.5%~119%。

6 结语

本文通过合理的调查和科学的统计方法, 对水中多氯联苯测定的检测方法进行筛选, 得出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和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为其分析主流方法。并对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空白加标回收率和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这三个有效质控指标进行量化研究。在9 0%置信区间内, 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单次值为小于1 7.5%, 空白加标回收率单为6 5.6%~1 2 0%,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 3.0%~114%。在95%置信区间内, 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单次值为小于23.7%, 空白加标回收率单为65.6%~120%,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7.5%~119%。

摘要:本文通过全面合理的调查, 对水中多氯联苯测定的检测方法进行筛选, 得出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和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为其分析主流方法。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和研究, 形成了对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空白加标回收率和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这三个有效质控量化性指标:在90%置信区间内, 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单次值为小于17.5%, 空白加标回收率单为74.0%~111%,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3.0%~114%;在95%置信区间内, 平行样测定值相对偏差单次值为小于23.7%, 空白加标回收率单为65.6~120%,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7.5%~119%。

关键词:多氯联苯,质控指标,量化

参考文献

[1]SL 495-2010,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

[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4版) .

[3]EPA8270c,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S].

[4]EPA8080,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S].

[5]EPA8082, 气相色谱法测定多氯联苯[S].

[6]EPA505, 微量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及水源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S].

[7]ISO6468:1996 (E) , 液液萃取/GC-ECD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 (OCPs) 、PCBs和氯苯类[S].

上一篇:管桩倾斜下一篇: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