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标分析

2024-09-21

技术指标分析(精选12篇)

技术指标分析 篇1

0引言

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传输手段多种多样,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并举,传统模拟与数字技术共存的庞大广播覆盖网。与此同时,广播监测技术随着广播传输和覆盖应运而生。

在广播监测系统中,对调频广播覆盖区域的开路测量,能够比较真实的检验调频广播发射系统中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播出效果。其中,开路测量调频信号技术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监测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通过对信号接收链路原理和技术指标的理论分析,进一步阐述技术指标的实测方法。

1信号接收链路组成

目前,调频接收设备一般多采用超外差式接收原理,它的典型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输入回路从天线上的感应信号中选出某一高频调频广播信号,送入混频器与本机振荡信号混频,产生一个调制内容相同的中频调频信号,经中频放大和限幅器后,由鉴频器解调输出音频信号。下面笔者对图1中的主要电路部分进行简单阐述。

1.接收天线

在广播信号接收中,主要靠接收天线实现,其作用是感应周围电磁波,并将其转换为射频电流,通过馈线传输给接收设备。因此,接收天线的选取至关重要,其结果直接影响监测指标的准确度。目前,根据无线传输特性分类,有环形天线、杆形天线、八木天线、半波对称阵子等多种型号天线,但考虑到测量环境的复杂性,监测设备最好采用环形天线,其接收测量受天线的高度和环境影响都比较小。

2.输入回路

输入回路也称天线回路,通常是一个带通滤波器,主要功能是选择所需要的节目信号,抑制不需要的信号和干扰,同时使天线阻抗与后级电路的输入阻抗相匹配,以传输最大的功率,避免信号来回反射。

3.混频和本振

本振通常是一个LC正弦波发生电路,给混频送出一个等幅的高频振荡信号。该频率通常比从输入回路选出的已调高频信号的载频高一个中频值。

混频器是一个非线性电路,它将本振产生的高频信号与前级电路送来的已调高频信号进行差频,产生一个已调中频信号,但信号的调制规律保持不变。

4.中频放大电路

中频放大电路是将混频器送来的已调中频信号进行放大。

5.限幅器

限幅器的作用是切除或削弱已调中频信号的寄生调幅干扰,这是与调幅接收机的本质区别。一般习惯把鉴频器之前的最末一级中频放大器作为限幅放大器,事实上,随着输入信号的增强,末级之前的中频放大器也将逐渐进入限幅工作状态。

6.鉴频器和AFC

鉴频器是非线性电路,其具有S形检波特性,当本振频率发生漂移时,经差频进入中放电路的信号频率将偏离10.7MHz,鉴频器便会有与频率偏移成正比的直流电压输出,此时,通过AFC电路可以纠正本振的频率漂移。

7.立体声解码电路

对于普通调频接收机通过鉴频器,经图1中虚线传输,将解调后的信号送到单声道音频处理电路。对于调频立体声接收机而言,鉴频器输出的立体声信号经立体声解码电路,解调出左右两声道音频信号,分别送到左右两路音频处理电路进行处理。

2主要监测指标

2.1载波电平

在广播系统中,已调信号又称射频信号,在时域上,已调信号的变化趋势是一种等幅度的疏密波,其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例变化的,瞬时频率的变化速度正比于调制信号的频率,需要传输的信息就寄寓在已调信号频率的瞬时变化之中。

监测设备接收信号主要通过接收天线将接收的电波能量转变成射频电流,再经馈线将射频信号送到接收设备输入回路,此时采集到的信号电平,即为载波电平。虽然,人们经常采用场强的大小代表接收信号的强弱,并用其衡量一台发射机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但对于监测设备而言,是无法直接采集到场强值的,而是先通过采集到载波电平值,再进一步通过函数关系式转化得到。

在阻抗匹配条件下,通过接收天线采集的电平值,即为载波电平,与场强的关系如下:

其中,S为载波电平(dBμV),E为接收点场强(dBμV/m),λ为天线工作波长,G为天线增益(dB),Lf为接收馈线损耗(dB),6为载波电平S换算天线输出端开路电压值(dB)。

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出场强值,该值可以作为判断无载波的依据,当所测场强值低于监测设备的门限要求,监测系统进行无载波报警。

另外,监测设备测量得到的场强值与设备所放的位置及接收天线高度有关,视距内场强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t为发射天线高度,hr为接收天线高度,λ为接收信号波长,Pe为发射机实际辐射功率,R为电波传播视距,具体计算公式:

通过计算公式(2)和(3),可以得到发射机的实际辐射功率的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根据监测设备采集得到载波电平,可进一步得到该点场强值,再根据公式(4)可以进一步推算出发射台站的实际发射功率。

以上的论述均基于理想化的理论分析,在实际测量环境中,开路测量载波电平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测试环境、地形、建筑物和季节等因素限制,往往只能测量接收点的相对电平值,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载波电平指标,这类测量得到的瞬时值意义不大,一般也达不到准确测量的要求,需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状态和需求,积累历史数据,进一步对比分析出较该指标的变化规律。

2.2调制度

调制度是体现一台发射机是否满调制发射的指标,直接影响广播信号的接收与发射效果。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针对调制信号为余弦的特殊情况进行讨论。设调制信号的表达式为:

式中,Uam为调制信号的振幅;Ωa为调制信号的角频率,其中Ωa=2πFa,Fa为调制信号的频率。

又设载波信号的表达式为:

其中,Ucm为载波信号的振幅;ωc为载波信号的角频率,ωc=2πFc,Fc为载波信号频率。

调制信号对载波信号进行调频后的调频信号表达式为:

其中,Δωm为调频信号角频率的最大频偏。Δωm=2πΔfm,Δfm为调频波载波频率的最大频偏。mf为调制指数,表达式为:

调频信号的调制度计算公式为:

(9)

式中,额定最大系统频偏根据不同的系统会有所不同,我国对此有相关规定,在调频广播系统中,最大频偏为75kHz。

以上是基于余弦信号本身特性及我国的相关规定进行论述,此外,为了维护空中无线电波秩序,防止电台间的相互干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此也有严格的规定:正常的调频广播调制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100%,即使增加使用无线电广播数据系统(RBDS)和辅助通信业务(SCA),也不要超过110%,同时又规定:在频繁出现的波峰点上的调制度通常不低于85%。在技术上,通过音频处理器或限幅器提高信号的平均调制度,使信号平峰比缩小,有效的提高响度,同时防止过调制占用太宽的频谱,对邻台造成干扰。

在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测量调制度时,一般均采用专业的频谱仪才可以得到,但频谱仪的价格比较昂贵,若采用普通的监测设备测量该指标,理论上是不可能测得到的,基本采用解调后的复合信号进行标定代替。在实测环境中,该指标也需要积累历史数据来分析变化规律。

2.3载噪比

众所周知,调频广播的调制方式是使载波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幅度大小而变化,而载波的幅度保持不变。在信号解调时,可采用限幅器来抑制干扰和噪声,所谓的干扰或噪声,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习惯上将外部来的称为干扰,内部产生的称为噪声。

载噪比是衡量噪声对载波的损伤程度,也是衡量广播传输系统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作为信号收听效果的重要判断依据。其定义为信号载波功率PC与噪声功率PN之比,用dB数表示。

其中,Uc为载波电平,UN噪声电平。

与调幅波相比,调频波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调幅系统中,为了减小失真,调制指数ma不能大于1,然而在调频系统中,调制指数mf可以远远大于1。因此,在载噪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解调输出的信噪比,调频波要比调幅波高mf倍,相应的抗干扰能力也提高了mf倍。但是,调频制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是有条件的,在调频指数较大的情况下,当载噪比低于某一门限值时,信噪比将急剧下降,如图2所示,这就是所谓的调频制门限效应,只有当载噪比在门限值以上才能正常接收,这也是调频制的一个缺点,调频指数mf值不同,门限点也是不同的,mf越大,门限越高,即接收弱信号的能力越差。因此,调频指数与该指标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广播监测系统中,通过监测该指标可以判断广播信号的收听效果,其测量变化规律比测量瞬时值的意义大很多,因此,也是需要长期跟踪监测,并积累历史数据的技术指标。2.4左右声道电平

对于调频广播而言,测量射频信号可以检验出发射机是否开关机或是有无载波,却不能反映音频信号是否正常播出,如果进入发射机的节目源丢失,而此时载波信号正常,即有载波无调制,就无法判断节目信号的好坏了。所以,还需要对解调后的左右声道电平进行分析,才能解决此问题。因此,监测左右声道电平这个音频指标参数是很有必要的。

在调频立体声广播中解调左右声道电平的原理很简单,如图3所示。当监测设备接收到调频立体声广播后,经过混频、中放、限幅、鉴频得到一个频分复用信号,对频分复用信号通过滤波器进行相应的分离以恢复出和信号(L+R)、差信号(L-R)的已调信号和19 kHz的导频;然后将19 kHz的导频经二次倍频得到的相干载波对差信号(L-R)的已调信号进行相干解调;最后经过和差运算恢复出左声道信号L和右声道信号R。

事实上,左右声道电平就是音频信号的响度值,通过此指标可以判断静音、单声道、音量过低或音量过高等异常情况。同样,监测设备需要长期跟踪测量,积累数据才能分析其变化规律。

3结束语

本文从调频广播信号接收链路原理出发,具体阐述了监测设备在开路环境下,需要采集的四个重要技术指标。在实际测量中,需要结合监测设备自身性能,以及实际环境特点等,对四个指标进行长期跟踪采集,并积累历史数据才能分析出其变化规律,其分析结果不仅可以作为检验广播覆盖效果和排查发射机系统隐患的依据,还可以为后续的广播监测系统建设中技术指标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德泽,肖武.广播电视开路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30(8).

[2]孙景琪主编.通信广播电路原理与应用[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建军.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信号接收链路技术分析[J].山西电子技术.2014(5).

[4]谭绯云,罗超武.基于Google地球地形地貌分析调频发射台搬迁后场强覆盖区域的变化[J].卷宗.2012(4).

[5]陈德泽主编.广播电视监测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韩光,刘志国.音频处理器在立体声广播中的作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38(9).

[7]王保华,周志畅.调频无线电技术[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8]王晓玲.双声道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仿真设计与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

技术指标分析 篇2

计 算 公 式意 义 及 功 能判 定 标 准

1.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

测验员工结构状况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定

2.员工增加率本员工数-上员工数÷上员工数×100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

3.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平均工资÷上平均工资

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4.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5.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6.离职增加率(本离职人数-上离职人数)÷上离职人数测定每年离职人员增加率不宜超过10%

7.奖金率奖金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奖金占工资总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8.福利费与销售额比率福利费÷销售总额

测定福利费占销售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9.平均工资工资总额÷员工总数

测定人均工作以评价员工待遇高低视物价指数调整为佳

10.人均管理费管理费总额÷员工总数

测定人均管理费,以评价人均负担费比率愈小愈好

11出勤率.出勤人数÷员工总数×100

电力配电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电力配电;故障;措施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供电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安全,据统计,在我国由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停电事故占到了全部停电事故的80%左右。配电网是将供电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电力传输设施,一旦发生故障便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电力的正常使用,从而给工业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 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当前的配电网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技术革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配电网的可靠性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亟需進行调整。因此,找到当代电力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科学方案,对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1.影响当代电力配电网可靠性的因素

1.1配电网的设计问题

由于我国配电网建设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进行早期建设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建设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导致配电网的建设缺乏整体性,降低了配电网的运行管理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给配电网的可靠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配电网的结构布局主要采取放射式网状结构进行布设,以保证配电网的供电半径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但是与此同时,这种结构也具有线路互代能力弱,运行可靠性差等特点,一旦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其波及面也是较为广泛的。此外,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个别由单辐射线路组成的配电网络,致使发生故障跳闸时,配电网无法及时进行转供电操作,严重的降低了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个别架空的线路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导致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明显下降,使供电系统难以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从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1.2配电网管理与维护的问题

在配电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对设备、线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配电网的可靠性。当前我国配电网的覆盖面积广泛,承担的输电任务重大,然而受到自动化水平的限制,配电网运行事故的处理过程依然无法缺少技术人员的协助。当前,负责配电网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的维修管理人员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配电网运行维护的需求。依靠有限的工作人员和技术力量,显然难以充分的胜任配电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最终导致了配电网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缺乏维护,甚至带病运行的状况,大大增加了电力配电网发生运行故障的可能性。此外,配电网的线路老化,技术过于陈旧等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事故的发生率,对配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3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去配电网本身的设计及管理因素以外,外部的环境情况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配电网的可靠性。首先,配电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配电网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强弱,如果配电网架设在自然条件较为严酷,风力较大或雷雨多发的地带,便会经常受到风力或者雷电的侵害,导致配电网设备与线路的损坏,降低了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如果配电网恰巧建设在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带,则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建筑施工过程的影响,一旦建筑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出现疏忽,或在施工的过程中麻痹大意,就很容易损害配电网的线路,导致配电网无法正常工作。最后,一些不可控制的意外因素也是引起配电网故障的原因之一,如汽车碰撞、气球与风筝等杂物的缠绕、树枝意外横搭在导线上等意外事故过人为事故,都会造成配电网的损害,对配电网可靠性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1.4非故障因素

所谓非故障因素就是指电网改造以及有计划停电对电力配电网可靠性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35kV 及以上的输变电线路或变电站改造、检修、预试以及配电网检修、改造等,此类过程需要配电网配合停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配电网的可靠性。

2.提高电力配电网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对配电网的技术革新

在对配电网进行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地采用科学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能够明显的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使配电网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出现的事故做出正确的反应,缩短配电网对事故的反应时间,确保配电网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对故障部分进行隔离,确保非故障部分的正常供电,以减少配电网故障对用户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配电网的设计与管理人员应当依照当地配电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保障自动化系统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做好配电网的实施监控工作,了解并掌握配电网的运行状况和故障原因,以便从中总结出当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配电网的技术革新提供依据。

2.2加大配电网管理与维修的力度

提高配电网管理与维修的力度,完善配电网的管理制度,缩短配电网的检修时间,能够及时的发现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配电网出现带病运行的状况,从而达到降低配电网的事故发生率,维护配电网可靠运行的目的。为此,应当合理的调整配电网络的检修计划,推行一条龙检修,将可靠性管理与生产计划科学的结合起来,搞笑的利用停电时间,杜绝重复停电。进行实际检修时,在保证作业安全的前提下,因尽量进行带电作业,从而进一步缩短配电网的停电时间,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2.3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将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配电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还能够起到控制配电网运行成本,境地配电网管理难度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配电网改造与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加大配电网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综合化与智能化,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工的管理,有效的降低了人为失误导致的配电网运行事故。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明显提高配电网对故障的反应速度,减少配电网的故障面积和故障时间,确保配电网的运行稳定。

2.4完善配电网的防护设施

加大配电网防护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配电网对自然因素的抵抗能力,降低雷击引起的配电网运行事故,同时还能够起到改善系统过电压对设备的危害、减少绝缘设备破坏造成的事故、增强馈线自动化对单相接地故障的判别能力的作用,对维护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3.总结

通过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技术水平、加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等方式,提高电力配电网的可靠性,能够有效的减少配电网故障造成的停电事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友发.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及提高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经编坐垫织物技术指标和效益分析 篇4

早期汽车的内装饰大量采用表层织物、聚氨酯发泡 (海绵) 和内衬材料复合的三层织物面料, 如汽车座椅、椅垫、座椅面料、顶篷布和内壁饰物等, 均为二层或三层的层压复合材料, 面层及底布材料为聚酯纤维或聚丙烯长丝, 里层或夹层为海绵。层合复合材料大多采用火焰复合或热熔胶复合, 要将其分离处理十分困难, 致使海绵及纺织面料可回收性差, 聚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等化纤都具有不可降解性, 所以废弃汽车中的上述材料一般作为垃圾运到填埋场填埋或垃圾发电厂焚烧。世界各国的汽车内饰面料采用的织物种类有所不同, 主要的是机织物和针织物。早期西欧国家以单层机织物为主, 美国和日本则以割绒织物为主。但单层机织物缺乏豪华感, 用量日趋下降, 中高档轿车主要采用的是涤纶经编针织物[1]。

近年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限制了海绵的使用, 采用天然纤维混合的非织造布坐垫以及以针刺或热粘非织造布叠层结构产品代替聚氨酯发泡产品;采用涤纶经编机织造的3D织物和双剑杆织机织造的3D织物代替海绵。

我国车用纺织品的企业大都是中外合资企业, 这些企业由于受引进产品技术许可的制约, 中方没有产品开发的自主权, 消化和吸收引进产品的核心技术很难, 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外方, 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国内中高档汽车内饰面料依赖进口, 中低档汽车还在使用表层织物、聚氨酯发泡 (海绵) 和内衬材料复合的三层织物面料。

在安全性上, 纺织品是易燃物品, 聚氨酯发泡 (海绵) 在燃烧过程中, 不仅会放出大量的热量, 而且燃烧生成大量含氰基的气体, 这些气体毒性很大, 窒息性强, 危害人体生命安全和健康。从安全及绿色环保角度出发,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明确限制了聚氨酯发泡材料——海绵的使用, 要求车内用纺织品必须对人体无刺激, 无异味, 无毒, 无害并且舒适美观。

目前, 市场上的交通工具用的按摩坐垫, 主要是采用塑料颗粒粘合用海绵做成衬垫的按摩坐垫。这种坐垫存在着不少缺点:不环保, 化学性稳定差;生硬、死板;耐磨性差;透气性能差;尺寸稳定性差, 容易变形;一些塑料制品坐椅耐低温性差, 低温下容易变脆和老化;强度低, 易分层。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订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提出了严格的回收比例指标与时间限制:要求2012年起, 所有国产及进口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90%左右, 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国家重点扶持“汽车面料低毒、低味技术”和“汽车装饰材料再循环可回收技术”等[2,3,4]。因此, 尽快开发符合要求的交通工具用内饰坐垫面料迫在眉睫。

1 经编坐垫织物技术指标

为了解决经编坐垫织物的颗粒数、按摩性、拉伸性、支撑性能、透气性和手感等, 从原材料的选择、编织工艺的设计和方案的抉择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目前已经开发出经编坐垫织物, 经福建省纤维检测所检测, 其检测的技术指标如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经编坐垫织物在断裂强力、压缩率、压缩弹性率和水洗尺寸变化率等方面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 并且经过测试数据的对比, 发现比我国江苏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好。而耐皂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汗渍牢度、耐水洗牢度、pH值、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指标与我国江苏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相当。

2 经编坐垫织物社会效益分析

经编坐垫织物的透气、透湿性能好, 且有立体按摩作用, 使用舒适、健康。

经编坐垫织物经摩擦25000次以上, 具有不断纱的优异特性, 可重复回收利用。经编坐垫织物废弃后, 回收再利用简单方便,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经编坐垫织物经济效益分析

产品在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后, 又进行了小样、中样和大样的试验及测试, 目前, 已经在筹建经编坐垫织物生产线。在经编坐垫的批量生产线建成后, 其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103t以上, 实现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 新增利润比较可观,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其具体的费用见表2。

总成本费用, 根据单位生产成本表, 以近年相关新产品的数据为标准, 根据每年产量的不同做相应调整。可估算出总成本费用表。考虑产品成本和市场接受程度, 生产的产品售价按市场价制定。

生产的经编坐垫织物与江苏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发现江苏某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同我公司产品价格相当, 但是其按摩性能、断裂强力、压缩率、压缩弹性率、水洗尺寸变化率等技术指标比不上我们的经编坐垫织物产品。

4 结语

基于目前国内交通工具用内饰坐垫织物现状, 开发出健康与舒适于一体的经编坐垫织物, 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坐垫面料及汽车用纺织品的需求。开发的经编坐垫织物, 经测试表明:经编坐垫织物技术指标能达到国家坐垫技术标准, 并且性能优良, 符合健康与舒适的要求, 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闫晓虹.十二五中国纺织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EB/OL].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8473fangzhiye.htm, 2011-6-29/2012-9-13.

[2]周子章.中国纺织业“十二五”规划解读[EB/OL].http://money.zgjrw.com/News/201227/Money/331347553200.shtml, 2012-12-7/2012-9-13.

[3]牛方, 杜钰洲.建设纺织强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J].中国纺织, 2012, (6) :91-95.

技术指标分析 篇5

------------------

通俗地说,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主要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系统,使其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技术角度来说,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等方面。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系统安全的最基于要求之一,是所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目标。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测度主要有三种:抗毁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抗毁性是指系统在人为破坏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线路或节点失效后,系统是否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增强抗毁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种灾害(战争、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积瘫痪事件。

生存性是在随机破坏下系统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随机性破坏和网络拓扑结构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这里,随机性破坏是指系统部件因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网络信息系统的部件失效情况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网络部件失效虽然没有引起连接性故障,但是却造成质量指标下降、平均延时增加、线路阻塞等现象。

可靠性主要表现在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人员可靠性、环境可靠性等方面。硬件可靠性最为直观和常见。软件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程序成功运行的概率。人员可靠性是指人员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务的概率。人员可靠性在整个系统可靠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系统失效的大部分原因是人为差错造成的。人的行为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受到其技术熟练程度、责任心和品德等素质方面的影响。因此,人员的教育、培养、训练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人机界面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方面。环境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环境内,保证网络成功运行的概率。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和电磁环境。

二、不可抵赖性

不可抵赖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在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信息源证据可以防止发信方不真实地否认已发送信息,利用递交接收证据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后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

三、保密性

保密性是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础之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保密技术包括:防侦收(使对手侦收不到有用的信息)、防辐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辐射出去)、信息加密(在密钥的控制下,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即使对手得到了加密后的信息也会因为没有密钥而无法读懂有效信息)、物理保密(利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限制、隔离、掩蔽、控制等措施,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四、完整性

完整性是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种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和正确存储和传输。

完整性与保密性不同,保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的人,而完整性则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种原因的破坏。影响网络信息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有:设备故障、误码(传输、处理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码,定时的稳定度和精度降低造成的误码,各种干扰源造成的误码)、人为攻击、计算机病毒等。

保障网络信息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有:

协议:通过各种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被复制的信息、被删除的字段、失效的字段和被修改的字段;

纠错编码方法:由此完成检错和纠错功能。最简单和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是奇偶校验法;

密码校验和方法:它是抗撰改和传输失败的重要手段;

数字签名: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公证:请求网络管理或中介机构证明信息的真实性。

五、可用性

可用性是网络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允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是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安全性能。网络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的需求是随机的、多方面的、有时还有时间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

可用性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身份识别与确认、访问控制(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只能访问相应权限的资源,防止或限制经隐蔽通道的非法访问。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业务流控制(利用均分负荷方法,防止业务流量过度集中而引起网络阻塞)、路由选择控制(选择那些稳定可靠的子网,中继线或链路等)、审计跟踪(把网络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所有安全事件情况存储在安全审计跟踪之中,以便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审计跟踪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类型、被管客体等级、事件时间、事件信息、事件回答以及事件统计等方面的信息。)

六、可控性

可控性是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电网调压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电压不合格 原因 措施

1 电网电压偏差大的原因

1.1 电压偏低的原因 ①供电网络或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农电线路送电距离太长,供电半径过大,导线截面太小,使线路电压损失太大。②电网无功功率电源不足或无功补偿设备管理不善,长期失修、经常停用等,使无功平衡破坏,这是电网电压水平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③变压器分接头位置放置不合理。④电网接线不合理,负荷过重,负荷功率因数低,电力设备检修及线路故障等,均可能使电网电压下降。

1.2 电网电压偏高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电网的发展,20—30万KW大容量机组直接接入超高压电网,以及500KV超高压线路的投入运行,其线路充电功率较大,每百公里充电功率(电容性无功功率)约10万Kvar,使220KV—500KV超高压电网内无功过剩,使主网电压过高。这是电网发展的新课题。

2 调压措施分析

拥有充足的无功功率电源是保证电网有较好运行电压水平的必要条件。但要使所有用户处的电压质量都符合要求,还必须采用各种调压手段。就电力网而言,目前调整用户端电压的手段,主要采取如下措施:①适当选择变压器的变比;②改变线路参数R和X及改变无功功率分布,以减少网络的电压损耗。为了保证中枢点电压变动不超过规定范围,在无功功率平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调压方法:

2.1 利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调压 改变变压器的变比可以升高或降低次级绕组的电压。它分两种方式,即无载调压和有载调压。

2.1.1 无载调压 所谓无载调压,即是不带负荷调压,这种调压必须在变压器断开电源之后停电操作,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达到调整二次电压的目的。因为无载调压时需要停电,所以这种调压方式适用于季节性停电的变(配)电站。由于不能根据负荷变化,灵活调节电压,故许多城市电网对110KV及以上变压器都已逐步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2.1.2 有载调压 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在带负荷运行的条件下切换其分接头,而且调压范围也较普通变压器大,调压级数多,调压范围可达额定电压的20%—30%。所以在110KV及以上变压器得到广泛应用,并随着农网改造二期工程的收尾,在农网中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2.2 改变电力网的无功功率分布进行调压 改变电力网无功功率分布的办法是在输电线末端,靠近用户处装设并联的无功补偿设备。电网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有同期调相机、静电电容器、静止补偿器。

2.2.1 同期调相机 同期调相机实质上就是只能发无功功率的发电机,它在过激运行时向系统供应感性无功功率,欠激运行时从系统吸取无功功率。所以改变同期调相机的励磁,可以平滑地改变它的无功功率的大小和方向,因而可以平滑地调节所在地区的电压,既可提高电压,也可降低电压。同期调相机可以装设自动调节励磁装置,能自动地在电网电压降低时增加输出的无功功率,以维持系统电压。

2.2.2 静电电容器 静电电容器可按三角形和星形接法接在变电站母线上,只能供给电网无功功率,而不能吸收无功功率。它供给的无功功率QC值与所在结点的电压U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电压下降时,它供给的无功功率也减小,因此,在电网发生故障或其它原因而使电压下降时,其输出的无功功率反而减少,结果导致电网电压继续下降,这是静电电容器的缺点。为了在运行中调节电容器的功率,可将电容器连接成若干组,根据负荷变化,分组投入和切除。它广泛地应用在系统变电站和用户配电所中。

2.2.3 静止补偿器 静止补偿器又称可控静止无功补偿器,是一种动态无功补偿电源。其特点是将可控的电抗器与静电电容器并联使用,电容器可发出无功功率,可控电抗器则可以吸收无功功率,可以按照负荷变化情况进行调节,因而使母线电压保持稳定。它能快速、平滑地调节电压,运行维护方便,功率损耗小,对不平衡的负荷变化可以作到分相补偿,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强,我国500KV变电站大都安装了静止补偿器。

2.3 改变线路参数R和X的方法调压 电压损耗可近似为电压降的纵向分量:从上式可知,在输送功率一定时,改变参数R和X的大小,可以改变电压损耗,起到调压作用。

2.3.1 用串联电容补偿线路参数的方法调压 在高压电网中,通常电抗X比R大得多,用串联电容的方法,改变线路电抗以减小电压损耗。对于负荷功率因数低、输送功率较大、负荷波动大、导线截面较大的线路,串联电容器调压,效果尤其显著。

2.3.2 按允许电压损耗选择导线截面 在低压电网中,用户很多又很分散,容量又不大,且导线截面较小,电压损耗中PR/U分量所占的比重较大,并联补偿和串联补偿不仅不经济,且均受到限制,对于这种电网,改变导线电阻将取得一定的调压效果。因此在低压电网的设计和建设中,按照规定的允许电压损耗,选择适当的导线截面,是保证用户电压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农网改造二期工程的进行,这一措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落实,农网中,因导线截面小造成线路功率和电压损耗大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2.3.3 用串联电感线圈增加线路无功功率和电压损耗的方法调压 对于一些输电距离远、输送功率大的500KV线路,由于线路的充电功率较大,整个线路呈现容性,功率因数高,使线路末端的电压很高,这时通常采用在线路上串联电感线圈的方法,吸收线路上过剩的容性无功,增加电压损耗,以达到调压的目的。

2.3.4 辅助性调压措施——通过变更发电机的励磁电流改变发电机的端电压来调整电压 这种方法一般可在额定电压的±5%范围内调节电压。对孤立电厂直接供电的小型电网,因线路不长,其电压损耗不大,故改变发电机电压就可满足用户的电压质量要求。但对多级变压的供电范围大的系统,仅借发电机调压一般不能满足要求。

3 电压事故的处理方法

3.1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低事故的措施

3.1.1 令与低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无功补偿设备的变电站增加无功出力,必要时可降低发电厂的有功出力(但频率要合格),增加无功出力。但处理位于远距离送电的受端中枢点电压过低时,应考虑增加受端发电厂的有功出力;

3.2.2 令其它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调相机、静止补偿器、静电电容器均加满无功出力,但注意不要使本来就高的中枢点电压超过允许值;

若上述处理方法无效,中枢点电压仍然过低,则应限制用电,必要时可以拉闸。

3.2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高事故的措施

3.2.1 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的变电站降低无功出力至最低,调相机改为进相运行(吸收感性无功功率);

3.2.2 令其它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和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均降低无功出力,乃至最低,但不要使本来就低的中枢点电压低于允许值;

3.2.3 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带轻负荷的部分机组停机。

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 篇7

创业以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而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创业的类型不同, 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所谓技术创业, 主要是指依靠科技成果建立起新的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造就技术创业人才, 而且还通过创办起来的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最具活力的因素。技术创业强调的是创业者, 突出他们有技术, 并且是以这种技术方面的优势来进行创业, 进而经营自己的企业和事业。这与其他方式的创业企业或创业服务是不同的。人们也许听惯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概念, 但是这些概念与技术创业侧重点不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分子, 创业首先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13万, 2007年达到495万, 2008年达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而“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这么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自主创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渠道。不仅如此, 这么一个渠道还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这是因为从事技术创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有创业的点子, 而这些点子通常是建立在所拥有的某些核心技术 (甚至具有专利权) 的基础之上。因此, 本文研究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是指企业技术选择的表现形式, 包括为获取、维持、利用和放弃技术能力而投入的资源, 它决定了企业基本技术能力的特征和程度, 以及可用的产品和过程平台, 主要包括研发过程中的项目选择和优先级划分、内部资源分配和外部技术投资选择等。研究表明, 技术战略并不仅限于高技术行业, 而是企业普遍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那些能力驱动型或顾客驱动型产业也都需要技术战略, 尽管这些行业的技术战略较为模糊, 但却决定了技术能力以及企业产品和过程平台的选择。一般来说, 企业技术战略主要受到环境、高层管理、资源和组织4个方面的影响: (1) 环境维度。公司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包括任务环境 (如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 、产业环境 (如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独占权、商业化新技术所需要的配套资产、主导设计和产业标准的出现、采用某些技术的收益递增等) 和宏观环境 (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等) 3个方面等; (2) 高层管理维度。管理高层是决定技术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有效结合的重要因素。与技术和创新相关的事物和问题是所有公司总经理工作组成部分, 总经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获取、形成和配置技术和创新资源; (3) 资源维度。资源决定了企业可以采取的技术战略以及技术战略的执行, 企业必须投入资源来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选择 (产品、价值链中需要获得、应用、市场化或放弃的技术) , 这些决定着企业技术战略的范围和领先程度的选择、收到财务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4) 组织维度。技术战略应该包含组织设计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因为如果公司能够满足技术战略的竞争方面、价值链方面以及资源投入方面对组织的要求, 技术战略就可能更有效。

技术是技术创业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选择合理的技术战略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企业的技术战略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转移战略。但必须注意的是, 不同技术战略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非绝对明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多种技术战略, 搭配使用, 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技术战略组合。

1.1 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顾名思义, 指的是企业通过自我研发或者合作研发, 实现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技术领先和技术模仿两种战略。

(1) 技术领先。

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 在技术创新上具有率先性。所谓率先创新, 即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 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 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 是根本性的创新。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 由于企业的新产品率先进入市场, 企业得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 赚取超额利润;同时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行业标准, 技术领先企业可以提高后来企业的进入壁垒, 从而达到左右行业发展的目的, 确保自己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并且作为新市场的开拓者, 技术领先创新企业能率先建立起供应和销售网络,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此外, 由于新的技术和产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 技术领先创新者得以享受到范围经济。

但是, 技术领先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 由于技术领先企业开发出的新技术具有史无前例的率先性,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程度非常高。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 快三步是先烈。”由于难以拿捏技术领先的程度, 因此, 难以预测产品的公众接受度, 资源投入可能难以收回, 投资风险度极高。

(2) 技术模仿 (技术追随) 。

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略, 在技术领先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 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 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 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 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技术模仿的基础是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 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 跟随率先者的足迹, 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 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这种模式对于激烈的竞争中的创业企业不仅投入较少、风险小, 而且由于晚进入市场, 特别是可以观望市场的发展和演变, 选择适当的时间进入, 因而可有效回避市场沉默所导致的损失和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风险, 成功率高。同时凡是在市场受欢迎的创新产品, 多数技术水平较高, 企业模仿这样的率先创新, 通常都会有较高的技术起点。进而模仿者的技术水平提高, 创新能力增强, 抢占更多市场, 进入良性循环。当然, 模仿创新同时也有一些缺陷和劣势, 一是被动性, 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 在技术积累方面难以进行长远的规划;二是有时会受进入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施的效果, 这种壁垒一方面是自然壁垒, 如核心技术信息被封锁, 另一方面是法律保护壁垒, 有时会和率先者知识产权发生矛盾, 阻碍模仿创新的发生。

对于我国大多数技术创业企业而言, 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正如上文所述, 技术领先企业需要具有雄厚的研发能力, 丰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 而我国大多数技术创业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同时, 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为我国技术创业企业通过采取技术模仿策略得以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 采用技术模仿战略的企业由于没有进行创新性的、开创历史性的研发活动, 而只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因此, 其研发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小。并且技术模仿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 因此, 无需承担市场需求不确定等风险。此外, 它还能享受诸多外溢效益, 投资风险因此较低。

但是, 由于技术破译难度大, 迫使技术追随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日益完善, 技术领先企业对其新技术进行了日益严密的保护。因此, 技术模仿企业的技术破译难度越来越大。同时, 大量的技术模仿企业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技术模仿者是市场的后进入者, 因此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 技术领先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形或无形资产, 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另一方面, 大量其他模仿者迅速进入市场。因此, 市场竞争将惨烈无比。另外, 由于技术模仿企业在技术上依赖于技术领先企业, 因而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难以采取主动的应战策略, 其技术创新将变得十分被动。

1.2 技术转移战略

技术转移战略一般包括技术转让与技术引入两个方面。作为技术转移战略的技术转让指的是企业将自行研发或持有的某项独特技术转让给其他组织, 以获取高额转让费用的技术策略。技术创业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 然而由于受到企业资源、规模的限制, 企业可能缺乏利用技术的能力, 或者缺乏开发市场的能力, 或者希望集中资源继续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面对这些情况, 技术创业企业往往会作出技术转让的战略决策, 将非核心技术专利转让, 以换取转让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转让是一种极具风险的战略。因为技术转让不仅可能为自己树立强劲的竞争对手, 而且也可能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因此, 技术转让时机的选择和把握是非常关键的。特别对于以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技术创业企业, 选择技术转让决策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统筹兼顾, 仔细权衡。不仅要考虑现状, 还应预见未来。

作为技术转移战略的技术引入一般指的是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创业企业引入未进入市场的非成熟的技术成果, 通过二次开发, 使其适应自己的企业基础, 并使其实现商业化。我国技术创业企业目前大多采用以产学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引入策略。以产学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策略可以使企业与高校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局面。高校可以丰富技术创业企业的科研信息来源, 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弥补其在有关资源上的不足。同时, 通过长期合作, 企业还可以从与高校的合作中, 获取许多额外的收益。例如:了解更多关于行业的信息和动向, 优惠获得教室、教师等员工培训设施和资源, 低成本获取高素质人才, 比如如果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 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与此相应, 企业也大大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减少了高校技术成果的闲置和浪费, 同时也使高校的研究课题更加贴近和面向市场, 更具有需求导向性, 更好地引导高校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产学联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短期合作形式和长期合作形式。短期合作形式有有限委托合同研究、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等方式;长期合作形式涵盖在高校设立企业的实验室、研究所、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多种层次和多种方式的合作。

2 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客观上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 同时主观上忽略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专利申请、交易、保护成本高、障碍大;而我国现行专利法对侵权行为制裁不力, 专利侵权成本相对较低。由于专利侵权案涉及复杂的技术和法律问题, 往往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从而延长了诉讼周期。以至专利侵权案往往伴随专利无效宣告程序而中止诉讼, 此外, 地方保护主义、社会上不正之风对审判人员的影响也会延缓专利诉讼的进程。反观专利侵权成本,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尚无规定专利侵权的最低赔偿金额, 赔偿也是采取“填平原则”, 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不具有惩罚性, 这就加大了保护专利的难度。与此相应, 技术创业企业普遍忽略知识产权管理。本文所指的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它指的是技术创业企业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有力的保护措施。众所周知, 科技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 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尤为不易。技术创业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时段内的市场垄断, 并获得相应的创新收益。如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 研发成果极易被人剽窃, 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 它指的是技术创业企业在进行某一产品研发前, 没有去专利局查询的习惯, 以至于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理象严重。技术创业企业内部资源宝贵, 因此一定要合理利用。在进行一项技术研发前, 企业应该调查相关已有的专利成果, 或者绕过他人的专利, 避免侵权行为, 或者利用他人的专利成果, 搞二次研发, 以避免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的重大浪费。

2.2 忽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

技术型创业往往在创业伊始表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热情。技术型创业者急于将手中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 因此在研发上投入极大的精力。然而, 技术创业企业往往容易忽略技术的继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产品周期短是高新技术行业的一大特征, 时效性是决定技术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 技术研发活动应当贯穿在技术创业企业的整个成长周期, 一刻的停滞就会导致企业创新优势的丧失。

技术战略要求技术创业企业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项目。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比起商业奇才, 他更愿意别人称他自己为预见家。市场竞争如同一场博弈游戏, 谁能预见下一步, 谁就能成为胜利者。同样, 在这场技术创业企业间的竞争中, 谁能预见下一个可能赢得市场的新技术并加以研发, 谁就能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产生忽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问题的根源, 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 还有两个客观原因: (1) 缺乏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在发达国家, 技术创业企业科技创新获得各种资金的支持比较容易, 而且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体制和政策支持创业企业搞自主创新。我国目前创业企业还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 除了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用于技术创新的贷款, 创业企业一般也不具备大企业拥有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在国外普遍的风险投资和天使资本在中国也较难获得。另外, 创业企业从政府获得的技术创新活动资金也极为有限。因此, 创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现象, 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突出问题。 (2) 研发基础薄弱。创业企业规模小, 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创业企业对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过少。许多创业企业甚至没有技术创新资金, 很少有创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许多创业企业的科研支出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 而有关研究表明, 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下去, 其科研支出至少应占销售收入的2%~4%。因此, 技术创业企业还应加强融资渠道的管理, 增强研发势力, 以确实保证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

2.3 盲目追求企业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

一些技术创业企业片面认为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市场需求越大, 带来的附加值越高。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大量重复建设, 供大于求, 库存积压严重, 资源极度浪费。其实, 高科技含量与高市场需求、高附加值并不能画上等号。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 也不能决定企业收益。比如前几年, 我国出现的VCD生产线重复引进, VCD产品大量库存积压, 无数高科技企业因此倒闭。这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另外, 企业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投身于自己不擅长的技术领域, 反而得不偿失。

2.4 盲目追求企业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

好的工具确实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 如果盲目购置企业高新技术设备, 那就是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有一家企业曾花费巨资从国外引入设备, 然而由于无操作人员, 任设备闲置数年,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技术创业企业来说, 企业资金因为有限而显得尤其宝贵, 因此, 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合理配置资源, 平衡企业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不断进步的科技将有利地助推技术创业企业更上层楼, 使技术创业企业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壮大。强化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是全面推进和完善该类企业成长壮大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摘要:本文在探讨技术创业企业的概念及其技术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 剖析了技术创新战略 (包括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模仿战略) 和技术转移战略 (包括技术转让战略和技术引入战略) 的内涵及优势和劣势, 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旨在为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这对促进技术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 推进就业和创业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胡继灵.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8)

[2].赵炎等.技术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技术指标分析 篇8

关键词:钻柱,转换接头,标准,技术指标

0 引言

钻柱转换接头是钻柱组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应用于下部钻柱以连接不同类型、不同尺寸或不同螺纹的钻具, 也是钻具失效事故的多发点。虽然钻柱转换接头发生失效案例的绝对数值较小, 但其相对比例值却很高, 尤其是在深井、超深井、水平井以及复杂工艺井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同时, 由于钻柱转换接头往往位于钻柱组合的下部, 一旦发生井下断裂失效事故, 打捞成本和打捞难度明显高于上部钻具, 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塔里木油田一口超深井在2010年钻探过程中发生一起钻柱转换接头断裂失效事故, 处理由此带来的落鱼打捞和井下复杂共花费3000多小时,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鉴于钻柱转换接头的安全可靠性在钻柱组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前版的钻柱转换接头行业标准是2000年起草皮, 2002正式生效, 距今已有10年, 在这10年里, 国内外钻柱转换接头所使用的材料的冶炼工艺, 纯净度以及接头的制造工艺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 国内的钻井新技术和钻井工艺在这10年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应用。如水平井钻井、垂直钻井、欠平衡钻井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 使整个钻柱的受力情况更高严酷和恶劣, 处于钻柱下部的转换接头的受力也相应的更加严酷和恶劣, 对接头的各项性能指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技术人员结合钻柱转换接头近几年的失效情况、材料性能情况和制造工艺的发展水平, 在参考了最新的钻杆和钻铤标准中对材料性能的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在用的2002版钻柱转换接头进行修订的征求意见稿, 经过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委员会组织的多次审查会议和对标准的反复修改, 最终形成了2012版的钻柱转换接头新标准。为了对该标准进行有效地解读和理解, 本文对两个版本中的关键技术点进行简要说明。

1 修订原则

2012版钻柱转换接头标准是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 主要是依据的是转换接头的失效形式、工作环境、受力情况, 再结合目前已掌握的国内外该类产品的材料性能情况和相关类钻具产品标准中的材料性能指标情况, 从而对原标准中没有要求的技术条款而又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补充, 对已有的一些技术要求进行了修订。

2 修订的具体技术指标

2.1 规范性引用文件

2002版钻柱转换接头中的部分引用文件, 由于旧标准的废除, 新标准的变更等因素, 原有的引用标准中的一些标准已经废止或更新, 因此, 在新版的2012版标准中进行了修改。如删除了SY/T 5290《石油钻杆接头》, GB/T5293.1《石油钻杆接头螺纹》。新增加了SY/T 5561《摩擦焊接钻杆》, GB/T22512.2旋转台肩式螺纹连接加工与测量。

2.2 尺寸规格

在新版的2012版标准第4章“尺寸规格”中增加了几节, 分别是4.4“螺纹接头应力释放结构” (图1) , 4.5“螺纹齿底的冷滚压”, 4.6“螺纹抗粘扣处理和密封台肩”和4.7“低扭矩结构” (图2) 。大量转换接头失效的案例说明了转换接头的失效部位主要集中在接头的螺纹部位, 螺纹粘扣、刺漏和断裂是转换接头最常见的失效形式, 增加的这几节, 可以有效地改进螺纹面的抗粘扣性能, 优化螺纹部位的应力分布, 减少螺纹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值, 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接头的使用寿命, 减少和避免转换接头井下失效事故的发生。同时, 这些有效的措施在API SPEC 7-1中对转换接头也有相应的条款规定。

2.3 技术要求

在新版的2012版标准第5章“技术要求”中, 对转换接头的材料指标进行了修订, 修改了材料中硫、磷元素的最高含量 (如表1所示) , 增加了对非金属夹杂物要求。修订理由是硫、磷元素为有害元素, 大量的硫会形成超标的硬脆性的硫化物夹杂, 在螺纹加工过程中, 当这些超标的硬脆性的硫化物夹杂或非金属夹杂物恰好位于加工好的螺纹齿底时, 将加速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导致转换接头发生早期失效, 这在钻铤螺纹和钻杆接头螺纹失效的案例中出现过。该指标与钻铤和钻杆接头标准中对硫、硫含量的要求相同, 在实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也能完全实现可控。

在对比分析了相关标准中钻杆接头和钻铤对强度和硬度的性能指标与2002版钻柱转换接头对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的性能指标情况后, 分析认为钻杆接头的性能指标更科学合理, 因此, 在2012版标准中对转换接头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值进行了修改。

材料的冲击韧性是关系钻具发生脆性断裂、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和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钻具使用寿命, 尤其是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钻具失效案例分析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 最新版的国内外钻具标准都增加或提高了对材料冲击韧性指标的要求。由于材料韧性的提高与制造成本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在满足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材料的韧性将相应地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如添加一些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 改进热处理工艺等。因为转换接头会在所有的钻柱组合中应用, 对不同工况、环境的钻探作业, 钻柱组合不同, 受力情况也不同, 高韧性的转换接头并不适用于所有井的钻柱组合。按照安全、经济和合理的原则, 在2012版标准中对转换接头材料性能的纵向吸收能值按材料质量分为I级和II级, 并修改了相应的冲击性能指标, 便于用户根据不同工况下对转换接头性能要求的不同, 进行合理选择。同时, 考虑到在深井、超深井、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等复杂工况井中, 钻杆内接头因井下摩擦而发生多起纵裂失效事故, 转换接头的内螺纹在这些复杂工况井下也可能发生纵向开裂, 增加了对转换接头材料性能的横向吸收能要求, 并分别规定了各个等级的冲击性能指标, 用户可根据转换接头的使用条件进行选择。表2和表3为2012版钻柱转换接头材料的全尺寸冲击性能指标, 对小尺寸试样, 按相应比例进行换算。

考虑到转换接头在使用中要进行多次维修后的再次利用, 如螺纹修复。这将导致转换接头厚壁的原大钳夹持部位完全可能进行螺纹的加工。2002版的标准中, 对转换接头进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取样位置进行了修订, 试样中心线应在D、DL、Dm、Du区域内的中间壁厚处。

3 结论

对比钻柱转换接头2012新版与2002年旧版, 新版标准在规范性引用文件、尺寸规格、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在性能指标的修订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转换接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工况、环境和受力情况, 并结合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掌握的大量的转换接头和其他钻具的失效案例, 以及国内外钻具生产制造技术的改进和材料性能的提高。认真理解和掌握该标准, 对保证转换接头的质量, 提高转换接头的使用寿命, 减少转换接头的失效,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Y/T5200-2002钻柱转换接头.

[2]SY/T5200-2012钻柱转换接头.

[3]SY/T5561-2008摩擦焊接钻杆.

[4]SY/T5144-2007钻铤.

[5]APISPEC7-1旋转钻具规范.

[6]APISPEC5DP钻杆规范.

[7]张勇.石油钻杆接头表面开裂原因分析[J].金属热处理, 2004, 29 (6) :76-78.

[8]王新虎, 薜纪军, 等.钻杆接头抗扭强度及材料韧性指标研究-系列专题之八[J].石油矿场机械, 2006, 35 (增刊) :1-4.

技术指标分析 篇9

财务分析既是内部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也是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等部门根据各自需要对企业有关情况进行的分析。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全面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 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真实、准确的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者及外部投资者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为基础, 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研究和评价, 以揭示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更好地帮助企业规划未来, 优化投资决策。

一、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及局限性

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盈利能力方面包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3个指标;偿债能力方面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保障倍数3个指标;营运能力方面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3个指标;发展能力方面包括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3个指标, 总共12个财务指标。在这常用的12个指标中, 与净利润直接相关的指标有5个, 分别为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净利润增长率, 与净利润间接相关的指标有净资产增长率, 二者合计占指标总数量的一半。这也就是说, 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中, 净利润的大小和变化,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大。但是, 净利润是在遵循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尤其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 企业在具体会计政策, 如:八大资产减值准备、收入成本确认原则、金融资产分类等的选用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也就有了更多的操纵利润的手段, 而一旦净利润受到操纵或得到粉饰, 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下得到的分析结果就会给使用者提供错误的信息, 从而对使用者形成误导。

二、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分析, 革除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是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信息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 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通过现金流量表, 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 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首先, 选择几个重要的现金流量指标加入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中, 与原有的指标一起构成新的财务指标体系, 使新的财务指标体系更全面、更合理。

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很多, 本文选择了现金回笼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现金购销比、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这5个重要的指标加入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 就构成了新的财务指标体系。选择这5个指标的理由及指标的释义如下:

现金回笼比率:现金回笼比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当期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所涉及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销售收入可直接从利润表中获取, 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回笼比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收入}100%

现金回笼比率反映企业当期销售的收现能力, 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质量。

在盈利能力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而不能反映盈利质量的缺陷。理论上讲, 如不存在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 该指标应小于等于1, 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少见, 企业的现金回笼比率与其销售政策密切相关, 如果企业给客户一定的赊销账期或提前收取货款都会使得该指标大于1, 而为了加快流通速度的票据背书转让又会使得该指标远远小于1。所以分析该指标时应考虑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销售政策、结算方式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不能仅根据其数值的大小来判断其优劣。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当期期末流动负债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流动负债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即企业不依靠外力的自身的独立的短期偿债能力, 到期负债一般应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提高传统指标体系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性, 因为传统的指标体系只能反映出速动资产的偿债能力, 但企业真正的、即时的偿债来源只能是现金, 而速动资产里可能包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一般认为,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 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弱。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当期期末负债总额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负债总额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100%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即企业不依靠外力的自身的独立的长期偿债能力。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提高传统指标体系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性, 因为传统的指标体系只能反映出资产的负债程度和短期偿债能力, 但不能反映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但企业的债务往往既有短期债务, 又有长期债务, 长期债务虽然在未来到期, 对企业不会形成迫切的压力, 但企业在任一时点所需面对的不仅仅是到期的债务, 长期债务给当期带来的资金成本的压力, 对可预计的未来各年的还本付息的现金需求的压力。一般认为,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 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弱。

现金购销比:现金购销比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当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而支付的现金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而支付的现金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皆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购销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00%

现金购销比是考察企业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具有信用风险早期预警的功能,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购销活动是否平衡。在营运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的营运周转能力而不能反映其购销的周转是否能达到平衡的缺陷。一般认为, 该指标小于1, 说明企业运营正常, 购销两旺, 且销售收回的现金能够满足购销支付现金的需要;该指标大于1, 说明企业运营不正常, 可能出现销售规模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等情况, 销售收回的现金不能够满足购销支付现金的需要, 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额与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绝对值的比率。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额是指企业本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与上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差额, 可以通过本期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和上年同期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计算得出, 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上年同期现金流量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一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100%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反映与上年相比,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是分析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在发展能力评价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的规模、销售及盈利能力的发展潜力, 而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发展是否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缺陷。一般认为, 该指标大于O, 表明企业本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有所增长, 指标值越高, 表明增长速度越快, 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该指标小于O, 表明企业本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有所下降, 指标值越低, 表明下降速度越快, 企业市场前景越差。该指标不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分析该指标时, 应参考企业以前年度水平和行业水平来综合评价。

物联网技术构成与关键技术分析 篇10

物联网技术这一概念最早是1999年诞生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 现今, 物联网技术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文章将就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应用平台以及物联网的标准进行相应的介绍。

1 物联网技术简要介绍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 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 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 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或者是互联网环境下, 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 (集中展示的) 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 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简单讲,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其基本原理是在互联网基础上, 利用RFID、数据通信技术组成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整合网络, 网中万物自动识别、信息共享, 按照人们预先制定的规范彼此“交流”。

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为三层, 自下而上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 是物联网中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方面亟需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 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问题。网络层主要以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基础设施, 是物联网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 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改造, 形成系统感知的网络。应用层提供丰富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 实现广泛智能化的应用解决方案, 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及有效商业模式的开发。

2 物联网系统架构分析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其组成部分如下: (1) 基层网络分布; (2) 汇聚网关接入; (3) 推进广电网、互联网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的三网融合; (4) 最终用户。在物联网的整个组成当中, 需要使用大量的基层网络来进行信息传递, 这些基层网络系统在物理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分布, 并根据基层网络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网络分布的构成, 而基层网络则通过使用RFID、WSNs以及无线局域网等技术进行采集物的信息交换处理并将其传输到智能汇聚网关, 而后通过使用广电网络、互联网以及电话电信网络等传输到最终用户的终端应用系统中, 而在这期间, 终端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应用, 从而影响到基层网络的应用分布, 从而更好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处理。

基层网络架构分布包括有RFID系统、WSNs系统以及无线局域网等网络, 通过以上这些网络实现的信息交换可以在使用传感器的基础上提高物体对所处的外界环境进行探测, 并允许系统对物品的自身性能进行识别同时对所处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 从基层网络所具有的功能上分析, 基层网络具有信息采集和信息传输的作用, 而且不同的基层网络架构之间还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协议来进行数据交换处理, 从而达成相互协作完成某项任务的功能。网关的作用主要是将基层网络通过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平稳对接上传输网络当中, 连接的线缆可以使用同轴电缆、双绞线以及光纤等有线传输介质, 或者是通过使用蓝牙、Wi-Fi等无线传输的连接方式。智能汇聚网关具有非常强的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以及通信功能, 其最主要的是作为连接基层网络和融合网络之间的桥梁, 实现以上两种网络的无缝对接, 从而确保数据的传输通畅, 优化网络系统主要是指广电网络、Internet以及手机、电话的通信网络, 其主要作用是对于物联网来说是实现数据的长远距离的传输, 而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则是实现信息的相关服务的发现和应用功能。

3 物联网的信息交换协议

由于物联网的连接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网络进行汇聚连接, 从而实现从物传感器到信息网络再到最终用户的信息传递。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不同网络制式的稳定的数据交换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通讯协议, 对所需交换的数据类型、数据的存储格式以及事件的实现顺序的若干准则等进行相应的规定, 以上这种规定就被称为通讯协议。

3.1 融合网的通信协议

物联网是在广电网络、Internet以及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做好以上三位的融合最主要的是实现其全部的IP化, 同时基于IP来对三网进行网络优化从而实现融合, 所以, 做好三网之间的以IP协议为基础, 而采用类似于互联网的TCP/IP协议的分层网络通信协议, 从而实现数据的互联共通, 实现不同结构网络在优化网络上的运行。物联网的通信协议族主要是由: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等组成。其中网络接口层是负责进行相应的信息的采集和捕获, 同时根据相关协议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压缩融合等。网络层则是主要负责相应的IP寻址和汇聚路由器的发现和维护, 要实现三种不同网络制式的网络进行数据通信就必须要具有非常负责的硬件来实现地址的转换, 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从而为实现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但是使用统一的IP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从而在基层网络中通过建立起一种基于IP的新路由来实现融合网络各个节点与网络主机的网络链接。传输层则是将相应的数据进行传输的重要功能。应用层则是整个物联网的最终层级, 其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3.2 物联网的网络控制平台

物联网的网络控制平台主要是对基层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 同时对整个物联网网络的自组织管理等进行管控, 其管理的主要项目有:信息处理管理、网络自组织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对于通信服务的质量管理。

4 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当今计算机信息通信领域的的研究热点, 其涉及多个学科之间的技术融合, 而对于实现物联网来说, 其有几项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就硬件来说:需要做好射频识别技术 (简称RFID)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WSNs) 以及智能嵌入式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突破, 而软件方面则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自组织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方面, 以上这些都是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点。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突破, 文章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为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悄然兴起, 其核心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是在其上发展和延伸兴起的新的应用技术, 通过使用相应的传感器将任何物品进行信息化互联, 从而实现相应的定位、追踪和监控管理, 使人们生活能够更自由、更智能。文章将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应用等进行介绍。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应用,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宁焕生, 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 2006.

[2]孙其博,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技术指标分析 篇11

【关键词】学习分析技术 高中 信息技术 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项在多媒体功能教室展开的教学,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也日益先进。所谓学习分析技术,是多媒体课堂教学平台中自带的一项自我评估分析功能,方便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这项功能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估,找出自身不足。但是这个功能目前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这是因为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教学中的优点,现根据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实践做出如下探讨:

一、根据学生不足,取长补短教学

学习分析技术是多媒体教学平台中的一项随机评估功能,它能通过对章节知识的随机提问,检验学生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学中,由于教师多数习惯于随堂提问与随堂测验的抽样检验模式,这一功能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有效运用这个功能,可以带来相当多的好处。

就拿《信息及其特征》这一章节来说,这一章节中包含信息的存在,信息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查找、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的下载等。虽然网络与电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虽然都接触、都会玩。但是信息的概念、网络的理论、学生却未必了解。更多时候学生甚至是抱着会玩就好了,理论不重要的心态,消极对待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信息的存在向他们普及信息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广告、数字、符号,传单上有电话、图表,网络上有声音信息,学生理解到信息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传播内容,就不会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自己很遥远。他们会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投入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内容,比如,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课程需要的资料,进行教案预习。在章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分析技术进入自我分析流程,通过对信息查找关键字,搜索引擎的应用,各类信息的查找等随机问题来考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收集反馈来系统了解学生在哪一方面不足,从而进行后续教学。这样的方式能有效补足学生的不足,也比传统点名举手随堂测验反应的信息更全面。

二、根据学生喜好,因人而异教学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其实是他们的性格造成的,有的学生天生性格活泼、好动,他们对教师的提问积极发言,教师的理论积极配合,学习成绩总是快速提升,而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面对教学时虽有认真听,却不爱表现自己,甚至知识没有学会,也不向他人或教师寻求交流沟通。运用学习分析技术也能有效解决这一点,真正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这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使用和认识WORD文档,由于WORD功能繁多,它可以用来作图做幻灯,又可以用来做图做表格,根据学生性格与喜好的不同,他们对这款软件的功能兴趣也会变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在初期教学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分析技术,通过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哪些学生对这款软件的哪些功能有兴趣,然后因人而异地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补足,由于学习分析技术是学生本人运用这个功能对自身所学知识的评估,学生不用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他们不再担心自己答不出问题会挨罚,他们学到知识的可能性更多,也更全面,从根本上杜绝了教学死角与学生知识脱节问题的产生。

三、根据学生兴趣,着重培养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由浅入深的进阶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学生已经从小学与初中的教学中拥有了一部分信息技术的知识。在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获得初步培养的情况下,高中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学习分析软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兴趣培养和教学。

就比如在《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个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在初中的课堂上大多都学过课程表等表格与函数运算的初步应用,高中课堂上进入学习时,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学的好,有的学生学的差,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摸底。划分出学习层次,有的学生对表格的制作、划线、函数计算等十分熟悉,可以独立完成一张简易课程表的制作。而有的学生则只对基础划线有印象,甚至不能独立制作出一张表格。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料来评估哪些学生可以深度培养,哪些学生要从基础培养,哪些学生是对这个软件毫无兴趣,哪些又是一知半解。教师收回数据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进行讲解排序、筛选、公式计算等功能。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采用回朔记忆,温故知新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会以往知识。对于毫无兴趣的学生则放宽限度,只要明白基础即可。教师明白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分类培养之下,他们更容易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兴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

总结

学习分析技术是一项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兴趣培养的教学。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性格原因不爱与教师互动而造成的学习知识的缺漏,也避免了教师对某一方面知识并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强制灌输式教学。它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掌握变的更加全面系统,也符合教改的优化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的主题。

技术指标分析 篇12

1 技术指标分析简述

技术指标分析是金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评价、预测和决策方法, 但是对于其应用效果却一直褒贬不一, 有的说简单高效, 有的说信号虚假误导。我们希望能够选择相对公开公平的市场, 选择足够的历史数据, 根据连续重复交易假设, 统计根据经典技术指标进行交易的胜率和盈利率。用历史数据统计结果客观的论证技术指标分析的有效性。

经典技术指标通常分为趋势类、反转类、能量动力类, 选择其中常用的代表性指标macd、kd、mtm进行统计分析。Macd是计算快慢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偏差, 反映其聚合与发散的循环过程, 能够较好的跟踪趋势的形成、延续和结束并反转过程。Kd指标的计算原理则是计算当前价格在统计周期内的价格波动区间当中所在的空间位置, 反映当前价格是更接近周期内的高价还是低价, 根据经验数据判断行情反转的可能性, 并根据指标线的交叉进行交易。Mtm指标是直接计算统计周期内的价差, 根据价差的连续变动情况反映价格运动的快慢, 结合平均价差作为信号线判断交易信号。

2 模型编写

根据macd、kd、mtm指标的计算原理, 分别编制如下3个交易模型:

(1) Macd交易模型。

(2) Kd交易模型。

3 模型计算

选择国际市场流通性良好、交易信息公开透明的黄金、原油、道琼斯指数等交易品种, 利用近10年的交易数据, 分别测试日、周、小时等不同交易周期的盈利水平和成功概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4 结果分析

从测试结果来看, 三类指标交易模型的胜率都低于50%, 但在某些特定投资周期获利大于亏损, 能够达到微弱盈利率, 除了黄金市场盈利率较高。三类指标中, 动量交易模型MTM表现最好, 这说明捕捉金融产品价格的加速运动并在动量衰退时了结, 相对于其他交易模型而言是更好的策略。

5 结语

该文针对金融市场上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进行了历史数据回测, 测试结果表明根据传统的交易策略, 投资效果较差, 获利幅度和盈亏比率都较低。

摘要:技术指标分析是针对金融交易历史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反映金融品种的市场特征和变化规律, 发现投资机会并控制投资风险, 是金融市场上一类广泛应用的投资分析和决策方法。其投资效果到底如何呢?怎样应用效果更好呢?该文简述了金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经典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及应用方法, 选取国际市场代表性金融交易品种, 选取足够多的交易数据, 利用分析软件统计了投资策略的胜率与盈利率, 对统计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

关键词:金融市场,技术指标,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霞.技术指标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6 (4) :155-157.

[2]梁淇俊, 郑贵俊, 徐守萍.LIANG基于生存分析的择时策略择优体系研究——以技术指标交易信号为例[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5 (1) :96-106.

上一篇:螺纹活接头下一篇:农机发展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