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指标分析

2024-07-27

血脂指标分析(精选8篇)

血脂指标分析 篇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都会引起血糖、血脂水平的上升,影响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分析老年群体血糖、血脂检验结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5年于我卫生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50名老年人的资料数据,其中男182名,女168名;年龄≥65岁。

1.2 检测方法

采集体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经离心分离后取上层血清,立即检测。实验仪器选用英诺华D280全自动化分析仪,试剂选用上海执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采用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及血清总胆固醇(TC)。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并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0名老年人血糖检验正常者(<6.00mmol/L)252名(72.00%),血脂水平正常者为267名(76.29%)。95%的老年人TG水平为0.4~3.6mmol/L,TC水平为3.6~8.44mmol/L,GLU水平为4.1~8.4mmol/L。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血糖血脂检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内各项组织、器官、细胞结构等呈现老化和退化的趋势,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也在不断下降,这是老年人患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65岁以上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也会影响机体内糖类及脂类代谢物,造成糖类及脂类代谢物的紊乱,以血清GLU、TC及TG水平的变化为主要指标,这些指标是反映机体内糖类及脂类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如果这几种疾病出现叠加就会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机体内细胞离子受到影响,不能正常运转,就会形成胰岛素抵抗现象,因此造成血糖、血脂代谢机制紊乱,与此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通透性,引起钙离子无法正常流失,相反呈现不断内流状态,钙离子的沉淀将降低外周血管的流通性,形成较大的阻力,促进老年人血压的升高[1]。因此,分析老年人血糖血脂水平变化,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

本研究对350名健康体检老人血液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GLU、TC、TG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虽然TG水平在70~75岁之间存在下降趋势,但仍随年龄的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尤其80岁以上老年人总胆固醇TC显著增高,这也是引起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GLU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多数已经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往期相关报道相一致。徐丹[2]的报道显示,沈阳市大东区某社区常住老年人口159名,其中81名(51.94%)发生高血压病、75名(41.71%)发生高血脂症、51名(29.13%)发生糖尿病,(18.93%)46名出现三项指标异常的情况,均明显高于普通正常组(P<0.01)这表明该社区老年人存在显著的血糖血脂异常现象,需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及定期体检活动。尹玲[3]等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GLU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与性别无相关性;男性老年人TG、TC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出现严重增长,而女性老年人TG、TC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显著增长趋势(P<0.05),这表明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体检者应对应合理的参考值区间,可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血糖血脂水平变化为反映指标,其中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浆中脂质水平的增高,例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水平的显著增高,出现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现象,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联系[4]。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血糖水平出现缓慢升高症状。老年人高脂血症、高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必然的联系,都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血脂血糖水平均处于较高状态,已经出现血脂血糖紊乱现象,成为威胁本地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制定相应措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乡镇卫生院应积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讲座,定期提供免费的血糖血脂检测活动,主动参与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工作中,教育指导老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倡老年人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审议素质,倡导老年人一年至少做一次健康体检,以此更好的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血糖血脂指标异常情况较为显著,血糖血脂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应做好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工作,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群体血糖血脂指标检验结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50名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健康体检资料,统计分析其血糖、血脂指标。结果 350名老年人血糖检验正常者(<6.00mmol/L)252名(72.00%),血脂水平正常者为267名(76.29%)。老年人血糖血脂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结论 老年群体血糖血脂指标异常情况较为显著,血糖血脂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应做好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工作,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关键词:老年群体,血糖,血脂,检验

参考文献

[1]阮晓平.老年人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家庭心理医生,2015,12(20):365-365.

[2]徐丹.社区老年群体血压、血脂及血糖相关指标现况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10(6):71.

[3]尹玲,张静,赵宪文.中老年人血糖、血脂和胆固醇结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9):95-96.

[4]姚中华,潘东霞,沈红惠,等.3457例中老年人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素氮、肌酐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6(11):185-186.

血脂指标分析 篇2

关键词 全科医师团队 规范管理 糖尿病 血糖 血脂

收集本社区2010年2月~2012年4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500例,根据规范管理的时间进行分组,选择规范管理时间≥1年为管理A组1000例,男560例,女440例;年龄45~78岁,平均54.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110例,初中550例,高中级以上340例。同时选择管理时间<1年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4~81岁,平均56.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50例,初中240例,高中级以上2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①信息化管理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社区体检信息、医疗就诊信息,生化检查信息,整合后全部录入社区卫生工作平台中,社区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及时把随访资料录入信息库,是患者疾病动态信息在平台中良好显示。②随访工作人员实行分组责任制,对所在辖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糖尿病分级要求随访及家庭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用药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根据其自身情况帮组其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指导糖尿病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③集中教育,病友互助每2个月进行1次全体糖尿病患者的交流会议,邀请内分泌医师进行糖尿病学术讲座,解答患者问题,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并现场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如何正确搭配饮食等,鼓励病友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并交流经验。

结 果

两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管理组在管理1年整和对照组在管理3个月整进行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2。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还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1]。社区糖尿病管理具有范围小、管理精、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社区转移[2]。

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收录患者健康档案,疾病诊疗档案,成立由专科医师及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责任小组。监测结果显示两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良好,与文献报道相符[3],显示长期稳定的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2 丁慧萍,薛关华,李正洪,等.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2006,22(1):6-8.

血脂指标分析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正常健康体检98人,年龄40-65岁,238例住院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冠心病患者48例。高脂血症患者96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4例,年龄40~65岁。

1.2 器材与试剂

1.3 检测方法

TC(氧化酶法)、TG(甘油磷酸氧化酶法)、HDL-CH(直接法)、LDL-CH(直接法)、ApoAI(免疫透射比浊法)、ApoB (免疫透射比浊法),ApoAI/ApoB,HDL-CH/TC,Lp(a)(免疫比浊法),均采用酶法,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上海科华)。

1.4 标本要求

均为禁高脂、高糖、饮酒>72h,禁食12~16h,空腹采血。

2 结果

☆☆P<0.01☆P<0.05

TG水平与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高度正相关。

TC水平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正相关,与冠心病危险性呈高度正相关。

HDL-CH水平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负相关。与冠心病危险性呈高度负相关。

ApoAI水平与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负相关。ApoB与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正相关。

ApoAI/ApoB,HDL-CH/TC水平与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呈高度负相关Lp(a)水平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危险性呈高度正相关。

3 讨论

单项血脂测定对临床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但具有局限性,故同时测定九项血脂指标可以弥补不足,提高诊断鉴别准确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与HDL-CH、ApoAI、ApoAI/ApoB,HDL-CH/TC,呈高度负相关,而与其他五项指标呈正相关与报道一致[4]。高TC和低HDL-CH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虽较为重要,但高TG血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早。血清HDL-CH水平越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同时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DL-CH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血清LDL-CH水平升高,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ApoAI≥1.60是冠心病的负危险因素;ApoAI<1.20,ApoB≥1.20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Lp(a)可作为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高Lp(a)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Lp(a)>300 mg/L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界值,并不反映血清Lp(a)下降的临床意义而部分人血清Lp(a)>300mg/L,也非异常,血清中Lp(a)在人群个体中个体差异很大,要使Lp(a)能准反映患者情况,Lp(a)的基础及动态检测是必须的,因此Lp(a)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评估和降脂药物疗效观察等[5]。Lp(a)、ApoAI (或HDL-CH)和ApoB是当前临床实验室测定中最有价值的心脑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6]。血清ApoAI (或HDL-CH)减少和ApoB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增加,如果ApoAI/ApoB<1和HDL-CH/TC<0.16则提示有心血管疾病;如ApoAI/ApoB>1.48,L-CH/TC>0.44则可能有助于阻止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所以说ApoAI/ApoB、HDL-CH/TC的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价值优于TC、TG、HDL-CH、LDL-CH、ApoAI、和ApoB等单项血脂指标测定。

参考文献

[1]血脂异常防治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

[2]周新.应重视血脂指标的联合监测与综合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8-10.

[3]鄢盛恺,林其燧.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J].1999,22:254- 256.

[4]李勇,庄一义.血清载脂蛋白AI和B参考值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1998,16:333-337.

[5]李健斋,王抒.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与冠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9,22:5-8.

血脂指标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6-11月收治的50例HLM患者, 均经中医辨证诊断为痰浊阻遏型HLM、接受针灸治疗, 且其症状、临床检查结果符合西医HLM诊断标准, 本文排除未成年者、哺乳期女性、具有心脑血管病史、伴随严重合并症者。将上述患者根据其采用的针灸方法分为两组:温针灸组28例行温针灸足三里, 男12例, 女16例, 年龄32~61岁, 平均年龄 (48.1±4.5) 岁;对照组22例采用毫针针刺法治疗, 男10例, 女12例, 年龄31~59岁, 平均年龄 (47.8±4.0) 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性良好。

1.2 针灸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中医毫针刺针灸法治疗, 针灸前根据患者的症状、体重、年龄、性别选取适合针具、针刺穴位 (辨证选择阴陵泉、足三里、脾俞等腧穴) 、体位及进针法, 进针以针身位于皮肤稍上为宜。留针30min/次, 1次/d, 6周为1个疗程, 针灸前应注意消毒针具。 (2) 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法施治, 使患者处于平卧位, 取双侧足三里穴 (髌骨下三寸、胫外侧横指) , 选择1.5寸28号毫针, 消毒后直刺所选腧穴约1寸, 行平补平泻手法针灸, 待患者出现发散式足胫麻木、胀痛感, 针柄戴套烧灼2~3min, 每次烧灼为1壮, 3壮/次, 2次/周, 6周为1个疗程[2], 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作血生化检测, 观察、对比两组的相关血脂指标。

1.3 检测指标

两组均按要求作好禁食等检查前准备, 并在检查当日8:00a.m~9:00a.m接受肘静脉采血, 每位患者的取血量2~3ml, 抽血完成后将样本送至化验科,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关血脂指标, 重点观察TC、TG、LDL三项指标水平。 (1) TC:总胆固醇是HLM病理指标之一, 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3.2~5.3mmol/L, 女3.2~5.0mmol/L。 (2) TG: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提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发病风险, 正常值范围在1.69mmol/L以下。 (3) 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危险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征信号, 不同年龄、性别受检者的检测正常值有差异性, 成年人2.67~3.20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配对t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中数据显示, 在疗程开始前, 两组的TC、TG、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个疗程结束后, 温针灸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同组内,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 HLM患者的动脉硬化、脑梗死、冠心病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在HLM的临床治疗中, 降脂调脂药物的应用较多, 但报告指出, 西药治疗常常伴随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 另外, 单纯的西药难以根治HLM, 用药后的复发情况也十分常见[4]。中医理论将HLM分为脾肾阳虚、痰浊阻遏、气滞血淤、肝肾阴虚、阳亢阴虚五种症型, 而传统针灸治疗则能根据不同症候的特点选择进针手法、针具型号、腧穴部位进行辨证治疗, 研究也证实中医针灸疗法对于HLM的疗效更为确切、降脂、调脂效果更好[5]。不过传统毫针针灸法取穴较多、治疗持续时间长、患者耐受性较差、短期疗效不显著, 这也使传统针灸在HLM的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相对而言, 温针灸足三里是采取单一取穴的方式, 因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合治内腑”, 六腑皆从于阴, 所以通过温热助阳的方法刺激足三里穴位增强针灸短期疗效, 更能减少针灸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其在HLM的中医治疗中值得推广[7]。

本文结果表明, 在疗程开始前, 两组的TC、TG、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疗程结束后, 温针灸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也反映了温针灸足三里法在痰浊阻遏型HLM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而温针灸法在各类老年性疾病、其他症型HLM的临床治疗及辅助中的实践、应用也值得期待。综上, 与常规针刺法相比, 温针灸足三里针灸疗法可更显著改善HLM患者的血脂指标, 从而更有效预防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该针灸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足三里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50例高脂血症患者, 根据其采用的针灸方法分为温针灸组 (28例, 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 和对照组 (22例, 常规针刺针灸治疗) , 1个疗程结束后, 对比两组血脂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在疗程开始前, 两组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疗程结束后, 温针灸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 温针灸足三里针灸疗法可更显著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指标, 从而更有效地预防高危心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高脂血症,温针灸足三里,血脂指标,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迈兰, 胡薇, 谢慎, 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 2015, 35 (5) :512-516.

[2]庞婷婷, 刘志诚, 徐斌, 等.温针灸治疗女性脾肾阳虚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 (10) :4-7.

[3]庞芳, 杨志宏, 许红, 等.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14, 34 (5) :984-986.

[4]伍秀梅, 张闻东, 唐晓琴, 等.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J〕.黑龙江中医药, 2014, 43 (2) :85-87.

[5]王丹丹, 李难, 张闻东, 等.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 2014, 43 (3) :72-74.

[6]阮佳伟, 张会芳, 姜劲峰, 等.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硬化患者ADMA、NO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 (6) :492-494.

血脂指标分析 篇5

关键词:血脂指标,血压异常,总胆固醇,相关性

高血压是常见一类血管异常性疾病, 多发病于老年人群[1]。血压水平升高与高血压靶位置的损伤有紧密关联, 而血压变异幅度越大, 靶位置的损伤越严重。当前对于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尚不清晰, 但与肥胖、酗酒、遗传、代谢类疾病等多种因素关联。有相关研究报道血压异常与其体内的血脂指标水平具正相关性。人体血脂指标主要以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四种物质的水平作为判定标准。以往的研究中只是笼统或者仅在某一个时间点对高血压患者体内血脂水平进行测定, 得出二者相关。笔者对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进行血脂指标水平的24h不间断动态监测, 结果证实血脂指标水平与血压异常有连续紧密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EH患者100例。EH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高血压评定标准[2]。血脂指标水平符合2007年血脂正常水平控制指南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3]:对患有继发性高血压,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患有高血脂心脑血管等其他影响观察指标疾病的患者, 均给予剔除。按照血脂水平分为2组, EH血脂异常患者60例为研究组, EH血脂正常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年龄43~71 (53.2±7.1) 岁;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5~73 (55.6±6.4)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血压测量

采用人工水银柱测压器, 所有患者在检测血压前保证平稳静休10min以上, 均测定右侧手臂肱动脉的血压, 患者平坐时, 将袖带放置于心脏同一个水平线。每位患者测2次, 间隔10min, 取平均值。

1.3 24h血压动态监测方法

所有受测者测量期间避免激烈运动, 并参与研究前2周未服用作用血压的相关药物, 均于8∶00开始携带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4] (ABPM-180, 美国美林) 直到第2天8∶00结束。在第1天8∶00~23∶00给予0.5h测量1次, 23∶00到第2天8∶00给予1h测量1次。经计算机处理, 筛选合格测量者, 测量结果为24h整个时间段的舒张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化系数、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化系数。

1.4 血脂指标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者, 在测量前24h禁食高脂肪类食物, 测试前12h保持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液3ml,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的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h内动态血压变化

观察组患者在24h舒张压标准差 (24h DBPSD) 、24h舒张压变化系数 (24h DBPCV) 、24h收缩压标准差 (24h SBPSD) 、24h收缩压变化系数 (24h SBPCV) 数值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脂指标与综合血压变化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TG、TC、LDL-C三者水平均与血压变化系数 (BPV) 呈现正相关, r值分别为0.743、0.831、0.786;P值分别为0.034、0.027、0.031。HDL-C水平与BPV呈现负相关 (r=-0.884, P<0.05) 。见表2。

3 讨论

TG、TC、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过高能沉积在血管壁, 导致血管阻塞通透性下降, 会增加血液流过时的血管阻力, 造成血管压力增大, 导致血压升高[5]。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24h内血压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因此血脂过高也可能是造成血压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危险因素。由此提示, 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对保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平稳正常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结果亦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24h DBPSD, 24h DBPCV, 24h SBPSD, 24h SBPCV数值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血脂水平与血压的变化幅度频率有相关性。而从相关性分析时得出:血脂指标中TG、TC及LDL-C均与血压变化系数呈正相关, 而HDL-C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 血脂指标水平变化与血压异常具有明显相关性, EH并血脂异常患者TG、TC及LDL-C水平与血压异常呈现正相关;HDL-C水平与连续24h内血压异常呈明显负相关。总之, 血压水平与血脂指标水平很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联系, 这为降压调脂需要同时进行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炜.2011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J].临床荟萃, 2012, 27 (10) :829-836.

[2] 郑瑾, 骆雷鸣, 段留法, 等.高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思路与体会[J].临床荟萃, 2012, 27 (4) :343-345.

[3] 陈永立, 邱忠君, 赵永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31 (2) :227-228.

[4] 邱辅佑, 胡春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0) :4266-4267.

血脂指标分析 篇6

关键词: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血脂谱

血栓形成在脑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脂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 (As) , 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要素[1]。脂质增加, 血脂比例改变和 (或) 脂质质量异常都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 加速血栓的形成。因此, 脂质异常及血流变指标的改变是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我们实验室对一组脑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平行测定,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548例确诊脑血管病及脑供血不足患者为病例组, 1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且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

1.2.1 试剂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载脂蛋白A1 (Apo A1) 、载脂蛋白B100 (ApoB100) 为上海科华生物制品所的试剂和标准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日本积水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纤维蛋白原 (Fg) 由德灵公司提供。

1.2.2 方法

LP (a) 为液体双试剂免疫比浊法;HDL-C、LDL-C为液体双试剂直接测定法测定;TC、TG为酶法测定;Apo A1 ApoB100均为免疫比浊法;以上项目均用BECKMAN COULTER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计算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C) , VLDL-C=TC- (HDL-C+LDL-C) ;纤维蛋白原 (Fg) 用CA6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北京普利生公司提供的LTY-N6A旋转式黏度计测定。血小板黏附率用FL系列血液流变体外血栓形成及黏度计测定。血沉及红细胞比容由温氏红细胞比积管测定。

早晨空腹静脉采血, 分别注入3.8%枸橼酸钠、肝素抗凝管及血清管中, 同时平行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Fg、TC、TG、HDL-C、Apo A1、ApoB100及LP (a) 。

注:**为P<0.01结果有较显著意义;*为P<0.05结果有显著意义

注:*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差异有较显著意义;Q表示在各组病例中LP (a) >300mg/L所占的百分率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脑梗急性期病组、脑梗恢复期组、脑出血病组中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01) , 脑供血不足病例组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脑梗急性期组TC、TG、ApoB100、LDL-C、VLDL-C、LP (a) 、Fg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脑梗恢复期病组TC、TG、ApoB100、LDL-C、VLDL-C、Fg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P<0.01) ;脑出血组TG、LDL-C、ApoB100、LP (a) 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 ;而各病例组HDL-C、Apo A1则较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P<0.01) 。LP (a) 水平大于300mg/L的患者在脑梗急性期、脑梗恢复期、脑出血病组、脑供血不足组中, 分别占各组病例的百分率为60.5%、17.4%、40.7%、21.6%。

3 讨论

脑梗急性期组、脑梗恢复期组、脑供血不足组中TC、TG、ApoB100、LDL-C VLDL-C水平明显升高。TC升高反映在LDL-C水平增高上。TG增高, 其分解代谢与异常可以导致血中乳糜微粒和vLDL残余颗粒增加, 因此三种病例中VLDL-C也是升高的。VLDL-C升高可导致中间密度脂蛋白及小而致密的LDL颗粒生成。这类富含TG的脂蛋白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因素[3]。从资料中看出各病例组ApoB100的升高还伴随着LDL-C的升高, 而且LDL亚组分即SLDL颗粒易进入动脉壁内膜下被氧化修饰, SLDL与动脉壁蛋白聚糖的结合力较强, 故LDL发生氧化修饰是As病变形成的关键步骤。各病例组之HDL-C、Apo A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其P<0.001, 有较显著的差异, 并且其值均低于正水平, HDL-C、Apo A1的降低不利于脂质的代谢。从资料中还可看出脑梗急性期组、脑出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LP (a) 升高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LP (a) 的脂质成分类似于底密度脂蛋白 (LDL) , 其所含的载脂蛋白部分除一分子ApoB100外, 还含有另一分子载脂蛋白 (a) [Apo (a) ], 两个载脂蛋白以二硫键共价结合, LP (a) 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脂蛋白, 能加速As的形成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传统的脂质危险因素可以不相关。因此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脂谱, 尤其是载脂蛋白、脂蛋白分类、LP (a) 的检测, 对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家增, 贺石林.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5-149.

[2]王振义, 李家增.血栓与止血理论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87-390.

血脂指标分析 篇7

关键词:肝功能,血清学检验,脂肪肝

脂肪肝属于代谢应激性疾病, 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是由肝细胞内脂肪大量积聚, 引起代谢平衡失调。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 将严重影响到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目前, 临床诊断脂肪肝通常采取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检验方法, 对受检者肝功能各项代谢指标进行检验, 其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价具有影响[3,4,5]。为进一步探讨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选择2013年6-12月笔者所在血站54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同时选择5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12月笔者所在血站54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其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9例, 女25例, 年龄21~50岁, 平均 (32.6±2.7) 岁。观察组患者均符合脂肪肝相关检验和诊断标准。同时选择笔者所在血站同期5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对象, 并将其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20~54岁, 平均 (34.2±2.9) 岁。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选对象均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抽取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并注入干燥试管中, 做好相应标记。以3000 r/min离心10 min, 进行血清分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分别对受检者血液标本进行肝功能和血脂血清学指标测定, 测定指标包括ALT、AST、TG、TC、HDL-C、LDL-C。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肝功能指标 (ALT、AST) 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脂指标 (TG、TC)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观察组HDL-C为 (1.22±0.84) mmol/L, 对照组为 (1.23±0.85) mmol/L;观察组LDL-C为 (3.27±0.23) mmol/L, 对照组为 (3.14±0.35) mmol/L, 两组受检者HDL-C、LDL-C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过量堆积脂肪而产生的临床病变, 不属于独立疾病种类, 具有可逆性。早期诊断脂肪肝, 并及时开展治疗, 患者可恢复正常。脂肪不仅威胁患者肝脏, 还会对心血管产生重要影响[6,7,8]。权威研究表明, 肝脂肪沉积增加, 产生炎症, 并逐渐纤维化,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脂肪肝长期存在, 患者出现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机率也比较高[9,10,11]。由于疾病程度不同,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当机体脂肪摄取量超过正常需求量时, 过量的脂肪会经过肝脏逐渐转化成甘油三酯, 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迅速上升, 并逐渐形成脂肪肝[12,13]。在损伤肝细胞的同时, 造成肝功能各项指标发生紊乱。肝功能主要指标ALT、AST存在于肝细胞中,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后, ALT将进入到血液中。而肝细胞严重损伤后, 可对线粒体造成威胁, AST也将流入到血液中。因此, 当ALT、AST水平显著上升时, 则提示肝脏已经受到损伤[14,15]。

注:ALT、AST、TG、TC分别表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骨折后凝血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探讨 篇8

关键词:骨折,血小板,凝血,血脂

机体在骨折的情况下, 受神经-内分泌的调控, 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包括血小板总数, 凝血及血脂指标的改变。创伤导致内环境的紊乱, 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如脂肪栓塞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给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骨折后上述指标的检测对病情的监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颈肩腰腿痛27例, 骨折术后取内固定术前55例, 软组织损伤12例。其中男66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44.51±16.69) 岁。骨折组股骨骨折55例, 胫腓骨骨折63例。其中男83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42.72±20.48) 岁, 受伤至检测时间在24h内;全部病例排除血液、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病史。两组以上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与骨折组均为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所有样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血脂四项检测采用美国Abbott公司AEROSET生化分析仪;血小板检测采用美国BEKMAN COULTER公司HMX血液分析仪;凝血全套检测采用法国STA公司Compact血浆凝固分析仪。全部样本在室温下2h内检测完毕。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 (PLT) 计数对照组 (213.30±53.83) ×109/L, 骨折组 (199.74±68.11) ×109/L, 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 。

2.2 对照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PLT与APTT (0.374, P<0.05) 、PLT与Fg (0.365, P<0.05) 、PLT与INR (-0.542, P<0.01) 、PLT与LDL-C (0.361, P<0.05) 、PT与INR (0.842, P<0.01) 、TT与Fg (-0.511, P<0.01) , TC与HDL-C (0.528, P<0.01) 、TC与LDL-C (0.917, P<0.01) 、TG与HDL-C (-0.420, P<0.01) 、HDL-C与LDL-C (0.464, P<0.01) 。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2.3 骨折组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γ, P)

PT与INR (0.962, P<0.01) 、APTT与TT (0.453, P<0.01) 、APTT与Fg (-0.274, P<0.05) 、TT与Fg (-0.376, P<0.01) , TC与TG (0.347, P<0.05) 、TC与HDL-C (0.414, P<0.01) 、TC与LDL-C (0.818, P<0.01) 、TG与LDL-C (0.344, P<0.05) 。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它的发生是骨折后一系列调节机制失衡的表现。尽管进行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存在多种假说, 如生化学说、凝结理论等。FES的凝结理论认为, 创伤的早期, 由于组织和内皮细胞损伤, 凝血因子Ⅲ从损伤细胞的内质网释放入血,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基底膜暴露,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引发血液的高凝状态。各种原因引起血中脂质增加, 肺内微血管压力增高, 血流缓慢, 出现红细胞、乳糜微粒、血小板在肺微血管内淤积。血中脂肪粒为其提供附着和激活表面, 如合并有休克, 可使凝结更加容易发生, 释放炎性介质, 分解脂肪[1]。游离脂肪酸损伤肺微血管内皮, 活化血小板, 继而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级联反应, 进一步发展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多种实验表明骨折后存在血小板大量利用、血液高凝状态、脂肪动员淤积等病理现象。

血小板以其数量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时血小板计数减少。王瑞丽等研究后认为脂肪栓塞过程中大量血小板被消耗, 脂肪栓塞患者血小板多为进行性减少, 血小板总数可作为脂肪栓塞的参考指标[3]。张群等研究后也认为血小板聚集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小板聚集于肺, 造成循环血小板减少, 因此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可作为脂肪栓塞综合症的重要诊断依据[4]。本次实验中骨折组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 印证了骨折后存在凝血、止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消耗状态。但这种病理表现能否作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的实验。

实验显示两组的凝血及血脂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 说明尽管不可避免的存在相互的作用、干扰和影响, 但机体的凝血过程和脂肪代谢是两套独立的系统, 按照各自的平衡、失平衡, 反馈、负反馈机制进行着调节, 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骨折后应注意抗凝治疗, 减少血小板的损失, 调节脂肪代谢, 抑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 促进疾病的转归。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91-299.

[2]Tsolos M, Paulseu F, Petri S, et al.Histologic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in human blast lung inju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3, 168:549-555.

[3]王瑞丽, 霍建河, 赵志红.超早期诊断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相关指标检测分析[J].中医正骨, 2002, 14 (9) :29.

上一篇:母牛产后子宫炎诊治下一篇:空间要素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