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降血脂(精选4篇)
辅助降血脂 篇1
玉米须为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玉米的花柱和花头,玉蜀黍为一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晒干或烘干[1]。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甙、皂甙、生物碱、抗坏血酸、泛酸、肌醇、维生素K等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米须有利尿、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止血等作用[2]。作为天然降糖食品玉米须具有来源广泛、不良反应小、用法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容易被普通人接受,本试验对玉米须辅助降血糖的功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为玉米须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玉米须提取物的制备
本试验所用的玉米须购自吉林省长春市郊区,为成熟期干燥品。玉米须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水提醇沉的提取方法,活性炭脱色、三氯乙酸溶液除蛋白、D101大孔树脂脱色、无水乙醇、95%乙醇、乙醚、丙酮多次洗涤除杂。最后用真空干燥箱干燥至粉末[3,4],配以适量的壳寡糖及辅料制成胶囊,0.35 g/粒。在经过实验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动物功能结果阳性的前提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09年开始人体实验研究。
1.2 试验设计
选择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病情稳定,不需要更换药物品种及剂量,只服用维持量的成年Ⅱ型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人群,共110名作为受试对象。纳入标准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糖人群,7.8 mmol/L≥空腹血糖≥6.7 mmol/L或餐后11.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试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2种形式。根据随机、双盲的要求进行分组,分组时根据对受试者血糖水平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按每天2次,每次3粒服用玉米须提取物;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对自身对照资料进行试验前后的配对t检验,对2组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1.3 主要仪器
德国罗氏诊断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C-501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东亚希森美康KX-21型血球分析仪等。
1.4 观察指标
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观察试验前后空腹血糖值及血糖下降百分率;餐后2 h血糖:观察试验前后食用100 g精粉馒头后2 h血糖值及血糖下降百分率。
2 结 果
2.1 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试验前后受试者各项生化指标肌酐(CRE)、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无显著改变,见表1。
注:试食组—服用玉米须提取物;对照组—不服玉米须提取物。CRE—肌酐;BUN—尿素氮;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TP—总蛋白;ALB—白蛋白。
2.2 试食组试验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 空腹血糖降低14.2%,大于10%;餐后2 h血糖降低13.7%,大于10%;试食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试验前后检测结果用配对t检验。
2.3 2组试验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 见表3。对照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试食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玉米须辅助降血糖主要是因为玉米须中含有的多糖和皂苷在起作用,玉米须多糖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促进肝糖元合成,加快糖异生,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器官损伤有修复作用[6];玉米须皂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能降低正常小鼠血糖水平,对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法、链脲佐菌素所致小鼠高血糖模型也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且可以使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耐量降低,对抗部分细胞萎缩,并对模型小鼠的肾脏有保护作用[7]。本次人体试食试验表明,玉米须提取物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受试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而对人体的肝肾功能等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影响,这与动物功能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综上所述,玉米须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糖尿病的食疗手段。
摘要:目的 研究玉米须提取物对人体的辅助降血糖功能。方法 选择成年Ⅱ型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人群共110名作为受试对象,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试食组每人每天服用受试样品,对照组按同法给予安慰剂连续30 d。比较试验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结果 试食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27 mmol/L(下降14.2%),餐后2 h血糖平均下降1.75 mmol/L(下降13.7%)。结论 玉米须提取物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
关键词:玉米须提取物,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参考文献
[1]胡烈.玉米须临床新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8):40-41.
[2]匡轩,匡芮,朱海涛.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保健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46-48.
[3]应奇才,华启洪,蔡玲斐,等.玉米须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6,27(4):233-234.
[4]王英平,李向高.玉米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04(2):42-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S].北京: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2003:274-275.
[6]刘娟,韩晓强.玉米须多糖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4):242.
[7]苗明三,孙艳红.玉米须总皂苷降糖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711-712.
辅助降血脂 篇2
关键词:血脂康,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 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和粘稠度增加,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常见为脑血栓、脑梗死。高血脂、高血压所引起的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我院用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血脂康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6例, 收到良好治疗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脑梗死患者36例。男19例, 女17例, 初发26例, 复发10例, 年龄42~65岁, 平均55岁, 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32例, 高血脂症34例,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8例。
对照组:脑梗死患者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初发24例, 复发10例, 年龄40~60岁, 平均年龄54岁, 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30例, 高血脂症31例,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6例。
2 观察方法
治疗组:除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常规服用降压、降糖药物外, 加血脂康, 0.6 g口服, 2次/d, 共计六周。
对照组:除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常规服用降压、降糖药物外, 加藻酸双酯钠, 100 mg口服, 3次/d, 共计六周。
3 观察结果对照
通过表内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①血脂康降脂效果显著优于藻酸双酯钠。②服用血脂康后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均可控制和稳定在正常范围内。③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 如血脂、血压及 血糖控制得力, 则其他症状如运动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亦随之提高。
4 讨论
高血脂所引起的动脉硬化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因此, 降低和控制血脂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1]。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血脂康不仅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脂, 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而且还能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和栽脂蛋白B以及升高栽脂蛋白的A-I。故血脂康对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另一个主要发病原因, 约有30%~40%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脑血管病变。糖代谢和脂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血脂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 反之高血糖亦可诱发脂代谢失调, 引起高血脂症[2]。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服血脂康后, 由于血脂得到有效控制, 血糖趋于稳定,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血脂康的主要药理成分为红曲, 祖国医学认为红曲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另据分析, 红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 因此血脂康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过程中, 不仅能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 而且还有增加脑细胞新陈代谢, 降低脑细胞耗氧量的作用[3]。
临床实践证明, 血脂康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朱丽凤, 张学军,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7, 3:487-488.
[2]周茂平.心元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69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06, 02:120-190.
辅助降血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高血脂患者共128例。其中糖尿病诊断标准为[2]: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空腹血糖≥7.0 mmol/L;高血脂诊断标准为具有以下任意2项或以上症状[2]: (1) 甘油三酯>1.72 mmol/L; (2) 空腹12 h血清总胆固醇>6.6 mmol/L; (3) 低密度脂蛋白>3.6 mmol/L; (4) 高密度脂蛋白<0.9 mmol/L。入选标准[3]:高血脂为继发性, 且无其他明显病因;无精神疾患。1年内无手术史和严重创伤;无肿瘤疾病;无明显感染性疾病;无明显甲状腺功能低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观察组男33例, 女31例;平均年龄 (64.3±5.8) 岁;糖尿病平均病程 (48.9±11.7) 个月;高血脂平均病程 (11.4±2.8) 个月。对照组男36例, 女28例;平均年龄 (64.1±5.6) 岁;糖尿病平均病程 (48.5±11.3) 个月;高血脂平均病程 (11.2±2.6)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卡波糖口服, 3次/d, 50 mg/次。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 口服, 晚餐后服用, 10 mg/d, 1片/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二甲双胍, 口服, 晨起服用, 1次/d, 500 mg/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并配合相关的饮食和运动调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两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 以及血脂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两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以及血脂水平均有显著性改善, 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前比较, =8.177, 13.590, 7.386, 0.01;与治疗前比较, =4.479, 7.631, 4.974, 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3.898, 6.215, 3.327, cP<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引起高血脂的重要原因, 而高血脂产生以后, 可反过来加重糖尿病病情。糖尿病病情加重后, 可导致血脂的进一步增高。因此虽然高血脂是由糖尿病引起, 但在后续进展中, 两者可互相影响, 导致恶性循环[4], 使血糖血脂代谢的紊乱程度加剧,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并可增加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如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等, 因此其治疗理念为同时注重降糖和降脂[5]。
本次两组患者均采用的阿卡波糖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 在肠道内竞争性的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 使糖吸收相应减慢, 从而发挥降糖效果。本次对照组加用的瑞舒伐他汀属于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 A) 还原酶抑制剂, 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转变成甲羟戊酸的过程中, HMG-Co A还原酶是其关键的限速酶, 肝脏是降低胆固醇的靶向器官, 瑞舒伐他汀可高选择性和竞争性的作用于HMG-Co A还原酶, 提高肝脏摄取和分解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 并抑制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从而发挥降脂效果。
本次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和瑞舒伐他汀同时降糖和降脂, 从临床统计来看, 经过治疗, 对照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 以及血脂水平均有显著性改善, 显示了其有效性。但作者考虑, 是否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观察组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片可直接作用于糖代谢过程, 促进糖的无氧酵解以及机体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发挥降糖作用[6]。此外, 盐酸二甲双胍虽然不能直接改善胰岛素分泌, 但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7], 有研究显示[8,9], 由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 可导致脂代谢增强, 从而降低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从本次结果来看, 观察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以及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1) , 显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作者分析, 这可能是二甲双胍能同时对降糖和降脂环节进行干预, 从而发挥更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二甲双胍辅助瑞舒伐他汀联合用药是安全的。
总之, 盐酸二甲双胍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安全性高, 能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华, 谢毅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3) :426-428.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773, 821-825.
[3]张其连.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3) :3995-3996.
[4]张红霞.瑞舒伐他汀用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效果观察.山东医药, 2011, 51 (15) :88-89.
[5]赵明, 刘志民.二甲双胍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3, 19 (5) :370-372.
[6]杨放, 刘雪梅.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伴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重庆医学, 2011, 40 (18) :1815-1816.
[7]杨燕, 唐正和, 曹科林.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疑难病杂志, 2009, 8 (3) :167-168.
[8]黄惠良.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中外医疗, 2011, 30 (25) :53-54.
辅助降血脂 篇4
关键词:消脂降浊散,血脂康,高脂血症,疗效
高血脂症患者由于血脂水平升高, 而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胰腺炎、冠心病等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高血脂的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可导致动脉硬化, 而在真皮内沉积可导致黄色瘤, 后果较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血脂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而单纯的血脂康用药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我院就消脂降浊散辅助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脂血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8例。研究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33~65岁 (40.2±6.8)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5例;年龄31~66 (40.6±7.2)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均配合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血脂康进行治疗, 具体为口服血脂康2粒 (600mg) , 1粒/次, 2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联合消脂降浊散辅助治疗, 具体中药及用量为:党参30g、香附12g、生山楂30g、半夏9g、郁金15g、柴胡12g、荷叶10g、甘草6g、泽泻30g、茯苓15g、白芍12g、大黄10g。上述中药均采用开水煎服, 1剂/d, 2次/d。所有患者用药周期为8w。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中医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症候积分减少约为70%~90%;有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症候积分减少约30%~69%;无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症候积分减少小于30%。 (2) 西医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是指患者的TG下降≥40%、TC下降≥20%, HDL-C上升≥0.260mmol/L;有效是指患者的TG下降约20%~40%、TC下降约为10%~20%、HDL-C上升0.104~0.260mmol/L;无效是指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变化的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TG、TC等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均有所改善, 而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脂血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载脂蛋白、酶或者受体异常所产生的, 也可能由于饮食、药物、营养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3]。而继发性多数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紊乱疾病继发产生, 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等有关。临床上常采用的他汀类药物价格昂贵, 又容易反弹, 效果较差。有研究表明, 血脂康在改善高血脂症患者的高血脂情况上, 取得了一定效果[4]。血脂康是一种中成药, 可以用于高血脂症, 以及由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该药具有活血化淤, 除湿祛痰, 健脾消食的功能。本次实验中, 血脂康给药后患者的TG、TC等各项指标与给药前比较, 均有所改善, 其中TC为5.5±0.8mmol/l, 效果良好。
但是研究也发现, 采用单纯的血脂康给药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73.7%, 患者满意度不是很高。多项临床研究表明, 消脂降浊散辅助血脂康给药对治疗高脂血症, 效果显著。消脂降浊散作为一种中药, 由生山楂、荷叶、茯苓、大黄等多种草药组成[5]。其中的山楂、荷叶具有清暑利湿, 降脂的功效;而大黄具有泻下攻积的效果, 并且征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与不同的用药, 起到降脂的功效[6]。而消脂降浊散辅助血脂康给药可以起到协同的效果, 患者的TG、HDL-C分别为2.3±0.8mmol/L、1.5±0.2mmol/L, 说明采用联合用药患者的TC、TG、LDL-C明显下降, 而HDL-C显著上升, 与单纯的血脂康用药相比, 差异较大。此外, 联合用药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2.1%, 患者较满意。
综上所述, 消脂降浊散辅助血脂康可以显著改善高血脂症患者的高血脂状况, 总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玉泉, 杨建锋.消渴丸联合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MBL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8) :274-277.
[2]蒋卫民, 方祝元, 朱长乐, 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康胶囊抑制炎症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1) :35-39.
[3]朴胜华, 郭姣, 胡竹平, 等.高脂血症住院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10) :1322-1325.
[4]翁春艳, 唐晓鸿, 袁洪, 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2, 20 (1) :52-56.
[5]冯利民, 李立凤, 杜武勋, 等.高脂血症基本病机与证型规律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12) :31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