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脂检查的药物

2024-10-07

影响血脂检查的药物(共5篇)

影响血脂检查的药物 篇1

高血压是血管运动神经调节紊乱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动脉血压异常升高, 尤其是舒张压。高血脂主要指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过高, 两种疾病往往同时伴有。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食用大量富含脂质、热量的食物, 膳食结构遭到破坏, 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伴有年轻化的趋势[1]。但该病属于慢性病, 需要长期服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患者多数存在用药依从性的问题, 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既能增加药物疗效和促进疾病转归, 也是对是否合理用药的判定[2]。本文通过对16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探讨对药物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现将相关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对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对依从性可能产生影响的单因素有:性别、年龄、收入、病程、并发症、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用药频率、用药种类等。 (2) 用药依从性的判定, 主要通过5个问题进行:①是否按照医生要求的药量服用?②是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次数服药?③是否按照医生要求按时服药?④疾病确诊后, 是否按医生要求长期服药未间断?⑤疾病确诊后, 是否按医生要求从未擅自增减治疗药物种类?答案分为根本做不到 (1分) 、偶尔做得到 (2分) 、基本做得到 (3分) 、完全做得到 (4分) , 采用赋分制, 总分≤14分为依从性差, ≥15分为依从性好[3]。此次共发放问卷调查182 份, 实际回收160份, 问卷有效率为87.9%。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元回归 (Logistic) 对药物依从性的单因素进行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药物治疗的单因素比较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 160例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好患者73例 (研究组) , 占45.6%, 治疗依从性差患者87例 (对照组) , 占54.4%。两组患者在年龄、收入、病程、并发症、用药频率、用药种类6个单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详见表1。

2.2 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对物依从性的单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可知主观终止用药、病情了解甚少、因多种原因忘记服药、因就医不便终止服药、因药物副作用终止服药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详见表2。

3 讨论

依从性指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对药物治疗的顺从性和配合程度, 无论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方案的制定如何科学、合理、有效, 若患者不能遵医嘱, 药物治疗依从性低, 也不能对疾病有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高低, 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多种单因素出发, 探析与依从性之间的关联, 发现160 例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好患者占45.6% (73/160) , 治疗依从性差患者占54.4% (87/160) 。两组在年龄、收入、病程、并发症、用药频率、用药种类6个单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而通过对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患者依从性降低的因素主要是:主观终止用药、病情了解甚少、因多种原因忘记服药、因就医不便终止服药以及因药物副作用终止服药。

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 刚开始时遵医嘱按时服药, 待病情缓解, 血压血脂维持正常指标, 便主观认为已康复无大碍, 开始减少甚至停止用药。部分患者无法做到长期坚持服用, 常因为工作、家庭、个人等多种缘由耽误服药, 或者觉得服药麻烦, 少几次也无所谓, 抑或担心口服药物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反应等, 甚者存在“是药三分毒”, 长期服药不利于身体健康等错误观念, 从而肆意减少服药剂量或种类, 不能遵医嘱长期治疗[4]。此外, 一些患者属于农村或偏远地区, 由于就医麻烦或不便等原因, 时间一久, 也就逐渐放松治疗, 终止服药。

综上所述, 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针对此次调查的分析结果, 应努力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继而才能提高疗效。 (1) 对患者加强宣教, 医护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宣传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 使患者真正了解到其危害并认识到长期坚持的重要性。 (2) 依据患者的经济情况, 选择疗效确切、费用适中、性价比高的药物。部分疗效好的药物价格较高, 不利于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长期服用, 同时简化不必要的检查, 从经济角度提高依从性。 (3) 强化用药指导。为患者提供详细的药物知识, 如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副作用, 同时告知患者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学会自我观察及管理, 不良反应出现时及时汇报, 便于用药调整[5]。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探索和了解。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随机对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其中药物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依从性好患者占45.6% (73/160) , 治疗依从性差患者占54.4% (87/160) 。其中主观终止用药、病情了解甚少、因多种原因忘记服药、因就医不便终止服药、因药物副作用终止服药5个独立因素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最大。结论: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针对此次调查的分析结果, 应努力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继而才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依从性,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徐鑫铭.对高血压高血脂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 9 (9) :19.

[2]张新江, 卢秀华.高血压、高血脂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3 (4) :107-108.

[3]沈爱宗.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05.

[4]宋代坤.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8 (18) :78-80.

[5]周丽.影响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9 (19) :1182-1183.

影响血脂检查的药物 篇2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药物,血脂异常,炎性体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可继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其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高脂血症, 血脂水平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炎性反应导致人体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黏附、聚集,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控制患者血脂水平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2]。目前用于降脂的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但能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而且还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40~80岁, 平均 (55.5±4.5) 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 (6.0±2.3) 年;25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20例患者伴有高血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9例;年龄42~78岁, 平均 (56.0±3.8) 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 (6.8±2.4) 年;20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12例患者伴有高血压, 13例患者伴有高脂血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符合《心内科》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治疗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确诊;排除各种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入院后患者先卧床休息, 控制好血压、血糖, 限制水摄入量,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治疗过程中停止服用其他降脂药。对照组患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法, 检查患者的尿激酶, 给予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利尿剂治疗。第1天口服300g阿司匹林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0.1g/片) , 次日口服100mg。低分子肝素钠 (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公司, 0.4ml/支, 药品注册标准JX20000094) 5000U, 1次/12h, 脐旁皮下连续注射7d。静脉微量泵泵入硝酸甘油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0569, 10mg/支) 10mg+0.9%氯化钠溶液50ml, 氯吡格雷[赛诺菲 (杭州) 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83, 75mg/片]双联抗血小板等抗缺血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 (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819, 20mg/片) 治疗, 睡前服用, 20mg/d, 连续服用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各项指标, 利用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用沉淀法测定患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水平、心功能、肝肾功能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一氧化氮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组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水平组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有1例发生关节痛, 2例发生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观察组患者有1例发生肌痛, 1例发生关节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致残与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心悸、上腹胀痛, 病死率很高, 并发症比较多, 特别是老年人较容易引发此病。有研究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年龄、腹型肥胖等都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

人体内正常的动脉内膜是完整单层内皮, 如果发生病变, 表现为内皮功能不全, 这种情况下人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流入动脉壁, 产生氧化反应。单核细胞进入内皮下吞噬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 形成炎性反应, 导致内膜增厚。而人体内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会明显减少, 此时人体单层内皮在外力及内因作用下发生斑块破裂反应, 从而导致血栓, 引发冠心病[4,5]。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降血脂的药物逐渐增多, 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肝脏还原酶, 有效减少胆固醇合成量, 增加LDL受体数量, 快速清除人体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又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分泌、聚集, 降低人体三酰甘油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所以说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降低活性氧中间体的合成, 同时又能有效地降低人体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 使人体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一氧化氮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被氧化, 影响脂质浸润;阻止激活的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因子, 减少血管壁的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黏附, 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因子的表达以减少血栓形成;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性, 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展过程有阻抑作用。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的合成, 并提高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敏感性反应指标, 是血管痉挛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血管药物主要根据此机制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以达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白介素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标记物, 其能够刺激C反应蛋白产生, 促进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聚集, 白介素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病死率呈正相关[6,7]。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 且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王迪.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炎性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4, 20 (2) :344-346.

[2] 赵立坤, 葛长江, 吕树铮.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10) :123-125.

[3] 伦国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6) :112-114.

[4] 李克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0 (14) :98-100.

[5] 李淑敏, 翟亚东.阿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30) :145-146.

[6] 杨平, 余宏伟, 魏彤.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 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 2012, 52 (5) :42-43.

混合性血脂异常的联合药物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确诊为混合性血脂异常的患者165例, 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83例和联合用药的治疗组82例, 对照组:男42例, 女41例, 年龄45~86, 平均年龄 (65.5±18.8) 岁, 治疗组:男43例, 女39例, 年龄42~83, 平均年龄 (62.5±15.3) 岁, 患者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确定的血脂新标准: (1) TC<200mg/mL为正常范围, 200~239mg/mL之间为边缘升高, ≥240mg/mL为升高; (2) LDL-C<130mg/mL为合适范围, 130~159mg/mL之间为边缘升高, ≥160mg/mL为升高; (3) TG150mg/mL以下为正常范围, 150~190mg/mL之间为边缘升高, ≥200mg/mL为升高; (4) HDL-C, 男性应<40mg/mL, 女性应<50mg/mL。

1.2 方法

对照组:辛伐他汀20mg/次, 每晚口服, 12周为一疗程。

治疗组:使用非诺贝特200mg/次, 辛伐他汀10mg/次联合治疗, 每日清晨口服, 12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7年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规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血脂参数的变化率=[ (治疗后浓度-基线浓度) /基线浓度]×100%[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前后血脂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提示存在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前后血脂参数变化如表1所示, 联合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治疗组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采用辛伐他汀的对照组, TC、LDL-C、HDL-C、TG参数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 t=2.032、2.141、1.998、2.065, P<0.05, 提示存在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多数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需采用辛伐他汀, 它能通过对Rho信号通路的抑制激活PPARa, 调节ApoAI mRNA表达[4], 但对于降低TG的效果不够理想,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 不良反应也呈线性上升趋势。因此, 提倡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多项研究表明, 联合用药能充分发挥药物互补协同作用使血脂参数获得全面改善的作用, 也有助于减少与增大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5]。采用一种降脂药, 能改变患者的多项血脂指标, 但对于某些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 仅仅一种药物很难达到全面调整血脂异常的目的。本组对2种治疗方法及对血脂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联合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治疗组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采用辛伐他汀的对照组, TC、LDL-C、HDL-C、TG参数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 t=2.032、2.141、1.998、2.065, P<0.05, 提示存在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但也应在联合用药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已服用全量贝特类药物的患者, 在加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已服用他汀药物的患者, 加用贝特也需从低剂量开始;将2种药物分别安排在早晚服用, 避免血药浓度升高过于显著。 (2) 是应定期测定肝功能、肾功能及CK水平。 (3)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 如果其肝酶上升至正常上限的3倍或CK至5倍, 则需立即停止治疗, 及时复查相关指标。并且, 在联合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6]。

参考文献

[1]叶旦阳.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注意事项[J].海峡药学, 2009 (9) .

[2]周继旺, 季乃军, 梅益斌, 等.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2) .

[3]李海峰.辛伐他汀的临床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28) .

[4]王斌, 柳挺, 欧阳静萍.辛伐他汀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08 (25) .

[5]叶平.混合性血脂异常的联合药物治疗[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2) :118~122.

调血脂药物处方浅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2011年全年西药房血脂调节药统计数据,数据包括药品类别、药品名称、规格、包装、单价、消耗金额及消耗数量。

1.2 方法

将2011年1~12月各类药物的年消耗金额及占血脂调节药物消耗总金额的百分比并进行排序,比较各药物的用量情况。以DDD为基础,计算各药用药频度与日均费用并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1.3 DDD、DDDs、DDC值的确定

DDD值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依据《实用治疗药物学》(第2版)推荐的日剂量确定[1]。

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相同通用名的药物DDDs值具有相加性,DDDs值越大,说明此种药物使用频度越高。日均费用(DDC)=某药的总金额/该药的DDDs。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求得金额和DDDs的排序及序号比。比值为1,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升高,表明同步性好,占有市场份额与药物应用频度均较高,兼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值<1,说明该药价格较贵,市场份额相对较大但应用频度较低,经济效益好于社会效益;比值>1则相反,说明在同类药中该药价格较便宜。1.4药品分类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分类标准,当前应用的血脂调节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羟甲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贝丁酸类或称甲氧芳酸类、纤维酸类;烟酸及其衍生物[2]。

2 结果

2.1 2011年1~12月份我院药房各类血脂调节药物销售总金额排序结果见表1。

2.2 2011年我院药房5种血脂调节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DDDC及序号比见表2。

3 讨论

3.1 各类降血脂药物用药金额情况分析

由表1可见,我院西药房使用的降血脂药物共有3大类5种药品。其中居用药金额排序首位的药品为他汀类(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氟伐他汀),占82.9%,比例明显较大,而其他类药品份额不足20%。其中天然药物藻酸双酯钠10.63%、贝丁酸类吉非罗齐6.49%。他汀类药物对多种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效,而且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用药安全,服药次数少,每日只需给药1次,使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3.2 降血脂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DDC值及序号比情况分析

DDDs值用来判断该药品的使用频度。DDDs值越大,说明被患者使用的次数越多。通过用药金额、DDDs值、日均费用、金额DDDs排序比来对用药情况综合分析,客观地了解该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全面地指导药品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由表2可见,3种他汀类药品的用药金额、DDDs值位于前列。他汀类药物以辛伐他汀为代表,辛伐他汀由土曲霉酵解产物合成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药物本身无活性,其水解产物在肝内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从而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也可中度降低血三酰甘油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3]。西药房使用的辛伐他汀分别是默沙东公司生产的药品舒降之和国产药品辛伐他汀分散片,两者DDC值分别为8.02和4.89元。其序号比分别为1和1.5,说明在药品价格方面,同一品种国产药与合资药相比更具优势,为不同收入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提供了多种选择。氟伐他汀价格便宜是其优势,而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应用频度较高,门诊DDDs排序位列第三。贝丁酸类应用也较多,该类药物主要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为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效药物。

从西药房降血脂药的使用进行分析来看,符合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原则,客观准确的反映了临床用药特点。但是,他汀类药物一方面使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该类药物导致的肝能异常及横纹肌溶解症等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他汀类药物是门诊降血脂药的主要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降血脂药在不断推出市场,新的降血脂药将更加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参考文献

[1]耿洪业, 王少华.实用治疗药物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902.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2:665.

影响血脂检查的药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测定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所选患者中已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对该次研究所选药物过敏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3±3.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1.2)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3±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降糖药治疗,该次研究所选药物为吡格列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164),患者初始用药剂量为15 mg/d,1次/d。可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每天用药最大剂量不得超过45 mg。观察组采用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类药物治疗。所选降糖类药物与对照组相同,降血脂类药物选择辛伐他汀(立普妥,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立普妥初始用药剂量为20 mg/d,1次/d,可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但最大用药剂量不得超过80 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对患者饮食、生活方式等进行调节。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水平。血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 Alc)、餐后2 h血糖(P2h BG)、空腹血糖(FPG);血脂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和血糖均采用日本东芝全自动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各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 A1c、P2h BG、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CHO、TG、LDL-C三项指标分别为(4.78±1.11)mmol/L、(2.46±0.84)mmol/L、(2.91±0.67)mmol/L,观察组三项指标分别为(4.82±1.31)mmol/L、(2.51±0.77)mmol/L、(2.87±0.66)mmol/L;治疗后,对照组CHO、TG、LDL-C三项指标分别为(4.35±1.52)mmol/L、(2.23±0.61)mmol/L、(2.26±0.48)mmol/L,观察组三项指标分别为(3.41±1.15)mmol/L、(1.82±0.63)mmol/L、(1.63±0.52)mmol/L。治疗前两组血脂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障碍疾病,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精神因素、免疫功能等原因对患者造成影响,从而发生胰岛素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从而会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患者仍需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是一方面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4]。另外环境因素也是一方面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者肥胖、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均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此外,年龄和种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需控制血糖外,还需控制好血脂水平,患者血脂紊乱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患者糖尿病症状也难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可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该次研究所选取的药物是吡格列酮和立普妥,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其具有的显著作用是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另外吡格列酮可使胰岛素对细胞的敏感性显著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作用的活性也可得到有效提高[5]。吡格列酮可有效减少肝糖生成葡萄糖的途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可得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临床上降脂多采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有效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可有效减少,血清胆固醇也可得到有效清除,胆固醇水平会得到显著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能有效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的分泌和合成。立普妥是一种新型的降脂类药物,其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胆固醇的水平,使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炎症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抗血栓形成作用也更为显著[6]。这两种药物作用机制有所差别,吡格列酮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激活过氧化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PPDR-γ,对葡萄糖与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节。立普妥的主要作用机制则为抑制HMG-Co 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发挥出良好的协同作用,治疗糖尿病效果更为显著。该次研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吡格列酮联合立普妥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b A1c、P2h BG、FBG、CHO、TG、LDL-C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可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降糖药,降血脂药,2型糖尿病,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露露,张敏丽,张大庆.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联合降脂的效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1):985-988.

[2]何飞.贝特类降脂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作用及脑血管病变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57-158.

[3]吴剑利,王俊.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63-65.

[4]麻丽军.贝特类降脂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发生病变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53-3455.

[5]蔡辉祥.两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5):30.

上一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下一篇:气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