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危害及防治

2024-06-11

高血脂的危害及防治(精选12篇)

高血脂的危害及防治 篇1

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 身体大小一般都在0.5 mm左右, 有些小到0.1 mm, 大多数种类小于1 mm。螨虫和蜘蛛同属蛛形纲, 成虫有4对足, 一对触须, 无翅和触角, 身体不分头、胸和腹三部分, 而是融合为一囊状体, 有别于昆虫。虫体分为颚体和躯体, 颚体由口器和颚基组成, 躯体分为足体和末体。螨康躯体和足上有许多毛, 有的毛还非常长。前端有口器, 食性多样。

1 病原形态构造

1.1 疥螨

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于动物皮肤内所引起的皮肤病, 又称为“癞”。主要特征为剧痒、脱毛、皮炎、高度传染性等。

认为只有人疥螨1个种, 但可分为不同的亚种 (变种) , 之间形态极其相似, 但在生物学和致病性上有差异。各亚种的命名以宿主名称命名, 主要有马疥螨、牛疥螨、猪疥螨、山羊疥螨、绵羊疥螨、兔疥螨、犬疥螨、驼疥螨等。其宿主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

虫体微黄色, 大小为0.2~0.5 mm。呈龟形, 背面隆起, 腹面扁平;口器呈蹄铁形, 为咀嚼式;肢粗而短, 第3、4对不突出体缘。雄虫的第1、2、4对肢末端有吸盘, 第3对肢末端有刚毛。雌虫第1、2对肢端有吸盘, 第3、4对肢有刚毛。吸盘柄长, 不分节。

1.2 痒螨

由痒螨科痒螨属的痒寄生于动物皮肤表面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癞”。主要特征为剧痒和高度传染性。

认为只有马痒螨1种, 寄生其他动物的为其变种, 主要有牛痒螨、水牛痒螨、绵羊痒螨、山羊痒螨、兔痒螨等。

痒螨大小为0.5~0.8 mm。椭圆形, 口器呈长圆锥形, 为刺吸式;4对肢均突出虫体边缘。雌虫第1、2、4对肢末端有吸盘。雄虫第1、2、3对肢的末端有吸盘, 腹面后部有1对交合吸盘, 尾端有2个尾突, 其上各有5根刚毛。

1.3 蠕形螨

由蠕形螨科蠕形螨属的各种蠕形螨寄生于动物及人毛囊和皮脂腺中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脂蠕”或“毛囊虫”。各种蠕形螨均有其专一宿主, 互不交叉感染。主要特征为脱毛、皮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等。

蠕形螨呈半透明乳白色, 体长0.25~0.3 mm, 宽约0.04 mm。身体细长, 外形上可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胸部有4对很短的足;腹部长, 有横纹;口器由1对须肢、1对螯肢和1个口下板组成。主要有犬蠕形螨、牛蠕形螨、山羊蠕形螨、绵羊蠕形螨、猪蠕形螨、马蠕形螨、人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等。

2 螨虫的危害

2.1 疥螨

疥螨多寄生于皮肤薄、被毛短而稀少的部位。各种动物的寄生部位有所不同, 山羊主要发生于口周围、眼圈、鼻梁和耳根部, 可蔓延到全身。绵羊主要在头部, 亦可扩大到全身。猪一般起始于头部, 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牛主要在面部、颈部、背部、尾根, 严重时可扩大至全身。兔多在头部和脚爪部。马可遍及全身。

螨直接刺激动物体, 以及分泌有毒物质刺激神经末梢, 使皮肤发生剧痒。当动物进入温暖圈舍或运动后皮温增高时, 痒觉更加剧烈。动物擦痒或啃咬患处, 使局部损伤、皮炎、形成水泡和脓疱破溃, 流出渗出液和脓汁, 干涸后形成黄色痂皮。脱毛处不利于螨的生长发育, 便逐渐向四周扩散, 使病变不断扩大, 甚至蔓延全身。动物表现烦躁不安, 影响采食、休息和消化机能。冬季发生脱毛, 体温放散, 使脂肪大量消耗, 逐渐消瘦, 甚至衰竭死亡。潜伏期2~4周, 病程可持续2~4个月。

2.2 痒螨

痒螨多寄生于动物体表被毛长而稠密处。多发于绵羊和牛、水牛, 其他哺乳动物均可发生。症状与疥螨病相似, 但患部渗出物多, 脱毛更加明显。

绵羊多发生于背部、臀部、以后蔓延体侧全身, 严重时全身被毛脱光。可引起大批死亡。

牛先发生于颈部、肩和垂肉, 重者波及全身。

水牛多发生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 严重时可波及其他部位。体表痂皮薄、干燥, 表面平整, 一端微翘, 另一端紧贴皮肤, 揭开后可见痒螨。

兔主要发生于外耳道, 引起外耳道炎, 表现耳分泌物增多, 干涸结痂, 耳变形下垂, 剧痒, 经常频频摇头。

2.3 蠕形螨

蠕形螨大多发生于头部及腿部, 重者可蔓延至躯干。患部脱毛, 发生发炎、皮脂腺炎、毛囊炎。

犬主要发生于头部、眼睑和腿部。开始为鳞屑型, 患部脱毛, 皮肤肥厚, 发红并复有糠皮状鳞屑, 随后皮肤变红铜色。后期伴有化脓菌侵入, 患部脱毛, 形成皱褶, 生脓疱, 流出的淋巴液干涸成为痂皮, 重者因贫血及中毒而死亡。

山羊多发生于肩胛、四肢、颈、腹等处。皮下有结节, 有时可挤压出干酪样内容物。成年差距较幼年羊症状明显。

牛多发生于头、颈、肩、背、臀等处。形成粟粒至核桃大疖疮, 内含淀粉状或脓样物, 皮肤变硬、脱毛。

猪多发生于眼周围、鼻和耳, 逐渐蔓延。痛痒轻微, 病变部皮肤增厚、结节或脓疱。

3 螨虫的治疗

3.1 疥螨和痒螨

牛羊可选用双甲脒 (特敌克) , 500 mg/kg, 涂擦、药浴或喷淋。溴氰菊酯 (倍特) 500 mg/kg, 喷淋或药浴。二嗪哝 (螨净) 250 mg/kg, 喷淋或药浴。巴胺磷200 mg/kg, 药浴。辛硫磷500 mg/kg, 药浴。3%敌百虫溶液患部涂擦。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 mg/kg, 皮下注射。

猪除用上述外用药外, 还可选用伊维菌素或爱比菌素注射液0.3 mg/kg, 1次皮下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0.3 mg/kg, 1次肌肉注射。对猪要反复用药才能治愈。

患病动物较多时, 应先进行少数动物试验, 然后再大批使用。涂擦给药时, 每次涂药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积的1/3, 以免中毒。多数杀螨药对卵的作用较差, 故应间隔5~7 d重复用药。

3.2 蠕形螨

局部治疗或药浴时, 患部剪毛, 清洗痂皮, 然后涂擦杀螨药或药浴。

犬局部病变时, 可应用鱼藤酮、苯甲酸苄酯或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等杀螨剂处理。全身病变时, 可用9%双甲脒50~1 000 mg/kg, 每周1次, 8~16次为一个疗程。此药有短时的镇静作用, 用药后1 d内避免惊吓动物。1%伊维菌素0.2 mg/kg, 1次皮下注射, 10 d后再注射1次。有深部化脓时, 配合用抗生素。

羊可用伊维菌素, 0.2 mg/kg, 1次皮下注射。或用双甲脒, 250 mg/kg, 患部涂擦, 7~10 d后再用1次。

4 防制措施

4.1 疥螨和痒螨

螨病的预防尤为重要, 发病后再治疗, 往往损失很大。定期进行动物体检查和灭螨, 流行区的群养动物, 无论是否发病, 均要定期用药。圈舍保持干燥, 光线充足, 通风良好;动物群密度适宜;引进动物要进行严格检查, 疑似动物应及早确诊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及用具用杀螨剂处理;螨病羊毛妥善放置和处理, 以防止病原扩散;防止通过饲养人员或用具间接传播。

4.2 蠕形螨

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圈舍用二嗪哝、双甲脒等喷洒处理;圈舍保持干燥和通风;犬患全身蠕形螨病时不宜繁殖后代。

高血脂的危害及防治 篇2

摘 要:工业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工业生产废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无疑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其中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以及影响是最大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会随着大气流动扩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如何治理工业废气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工业废气污染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关键词:工业废气;污染治理;防治对策 概述

自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治理生态问题,不但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等内容做出了明文规定,同时还要求未来的工业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同生态协调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同时也坚定了社会各界治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决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加工产业以及石化产业的增加、汽车的增加等,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越来也越多,并且这些废气难以分解,会随着大气流动而扩散,污染范围大,对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理念,以工业、环境和谐发展作为基础目标,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人们健康。

自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阶段以来,废气污染始终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若无法生存,那么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才能真正的令工业持续发展。因此应当落实工业生产中的环保理念,提高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限制排放危害性大、量大的废气,令工业发展、经济进步同环境友好发展,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废气概述

所谓工业废气是指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从形态上可以将工业废气分为颗粒性废气以及气态性废气,但是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废气中还发现了放射源性废气。这些工业废气若不经过处理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将会严重威胁环境及人体健康。从来源方面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业废气分为燃料燃烧废气以及燃料生产废气。而我国工业废气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例如木炭生产中,厂家需要对木材进行燃烧、熏蒸,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气态性、颗粒性废气,这些废气会严重影响生产厂家周围的环境。而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而环境对于废气的承载量有限。废气所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也成为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工业废气成分

石油化工行业是工业废气生产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废气污染治理最为困难的。由于石油化工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气不但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且排放量大、污染性强,难以治理。从形态上分析,工业废气可以分为颗粒性废气和气态性废气。

3.1 颗粒性废气

此类污染物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烟尘,其来源主要有水泥厂、重型工业材料生产厂、重金属制造厂以及化工厂等。在生产中,此类企业所需原料需要经过提纯,由于杂质较多,提纯后的可燃物不能完全燃烧、分解,因此以烟尘形态存在,形成废气,排放至大气中引发空气污染。

3.2 气态性废气

工业生产中,必然会产生废气,这些废气若不经过处理便排放到空气中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中气态性废气是工业废气中种类最多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目前气体性废气主要有含氮有机废气、含硫废气以及碳氢有机废气。(1)含氮废气。此类废气会对空气组分造成破坏,改变气体构成比例。尤其是石油产品的燃烧,在工业生产中石油产品的燃烧量巨大,而石油产品中氮化物含量大,因此废气中会含有大量氮氧化物,若排放到空气中会增加空气氮氧化物含量,对大气循环造成影响。(2)含硫废气。含硫废气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直接危害,这是由于其同空气中的水结合能够形成酸性物质,引发酸雨。而酸雨会对植物、建筑以及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尤其会影响人的呼吸道。另外还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影响,造成二次污染。(3)碳氢有机废气。该类废气统称烃类,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此类废气扩散到大气中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深远。例如臭氧层破坏会加重紫外线的照射,而紫外线会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引发各类健康问题。另外紫外线照射度的改变也会对生态系统以及气候造成影响。防治对策

4.1 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制度

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针对工业废气污染问题应当严格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需要整改的企业给予指导。(1)治理。首先应当令人们认识到工业废气污染对大气的危害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的必要性。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通报,谁污染谁治理。(2)发现问题。我国目前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便是大气污染,其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在通报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必须严肃对待。(3)通过严格的监管提高企业对废气治理的重视。作为政府,要严格监督,对不合格的企业予以查封,停止作业。在我国,很多工厂为了盈利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或者即便被强制性的安装了废气治理系统,但是在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废气治理仅仅成为了摆设。因此,加强工厂管理者和工人的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环保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到工厂开展环保宣传,让工人和工厂管理人员意识到随意排放工业废气产生的后果。

4.2 加强工厂内部管理

工厂对工业废气未进行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因此,环保部门应长期对工厂的废气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存在违规现象,及时与工程人员沟通;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需对所在工厂进行停顿改造。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对随意排放废气的工厂进行严打,一旦发现随意排放废气的工厂应当从严处置。作为企业个体,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响应政府的政策,自我监督,为实现人类的“碧海蓝天”贡献力量。

4.3 完善工业废气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目前,用于处理工业废气的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深度催化、直接燃烧、冷凝回收、吸收和近些年新发现的生物学处理技术,这些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提升空间。目前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技术,它是利用微生物将工业废气转化为对人体无害或可利用的物质。在设备方面,目前有十几种工业废气处理设备,这些设备仍然存在着体积庞大、处理力度小等缺点,应用到生产中不但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对工业废气的防治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将会提高工业废气的处理效率,并减少因其排放而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革新工业废气的治理技术,投入资金和人力,研究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增设更先进的设备,并结合当前的大气治理需求和环境特质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促进良好环境的建设。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的工业废气污染问题仍旧十分严峻,影响着我国工业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污染防治以及管理力度,通过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有效降低废气的排放量以及危害性。另外还应当从社会大众观念的提升入手,通过环保理念的普及,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以此提高社会监督作用,多方面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实现可持续化的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烹调油烟的危害及防治 篇3

我们平时炒菜时散发出的油烟是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大量热氧化分解产物。烹调时,油脂受热,当温度达到食用油的发烟点170 ℃时,出现初期分解的蓝烟雾,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分解速度也随之加快。当温度达到250 ℃时,会出现大量油烟,并伴有刺鼻的气味。

有关部门对从居民家庭收集的经常煎炸食物的油烟样品进行分析,共测出22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有醛、酮、烃、脂肪酸、醇、芳香族化合物、酯、内酯、杂环化合物等。其中挥发性亚硝胺和杂环胺化合物等是已知致癌物。

研究认为,烹调油烟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曾经有志愿者进行短期接触高浓度烹调油烟的试验,结果与接触前相比,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对接触烹调油烟的职业人群进行调查后发现,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升高,而血浆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含量明显降低。这表明烹调油烟不仅可以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并且可以降低体内抗氧化物质和酶的活性。大量的研究还发现,烹调油烟能影响到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肿瘤效应和免疫监视功能,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长期暴露于油烟中的厨师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中国女性吸烟率低却具有较高的肺癌发病率,其中又以与吸烟关系不太密切的肺腺癌为主。调查显示,烹调油烟已成为我国妇女肺癌除吸烟之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据报道,上海市女性肺癌年死亡率达万分之二左右。1991年4月~1994年12月对三百多位沈阳市区女性肺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后发现,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和烹调油烟,但油烟所致肺癌以腺癌为主,而吸烟仅与鳞癌有关。对南京市原发性肺鳞癌和原发性肺腺癌进行研究,发现厨房烹调油烟是两种肺癌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如消除烹调油烟因素,肺癌的发生可减少一半以上。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和丹麦等国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也发现以餐饮业厨师患肺癌、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危险性较大。

有关专家指出,烹调油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室内环境问题,人们在进行烹调时应注意保持烟道的通畅并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采用以下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油烟,还可以收到减少脂肪、预防肥胖的效果:

1. 尽量少做煎炸食品,因为煎炸时油温高,产生的油烟特别多。

2. 炒菜时不要等到油烟已经很大了再放菜,可以扔进一粒花椒或葱片,发现周围冒出许多小泡,便说明温度已经达到要求。

3. 在煮菜、炖菜时可以直接使用含有油的肉汤、鸡汤,而不是放油煸炒。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篇4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填埋,回收利用,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社会生活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 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 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 即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 是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 (如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 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等随处可见的污染现象。

1“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

1.1“视觉污染”

塑料是一种很难处理的生活垃圾, 大量的废塑料制品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铁道旁等随处可见, 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影响城市市容、景点的整体美感。尤其是铁路行业, 旅客将用过的餐盒随意抛出窗外, 甚至有些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 造成交通干线两旁的绿色植物白色化, 沿途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

1.2“潜在危害”

(1) 污染农作物。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入土壤中, 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导致农作物减产。塑料的填埋处理会占用过多土地, 停留时间长, 上百年才可以降解。

(2) 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3) 污染水体。塑料易成团成捆, 能堵塞水流, 造成水利设施、城市设施故障。如果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 会因其绞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造成死亡。

(4) 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 当温度达到65℃时, 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 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都造成损害。

(5) 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 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 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事故, 时常造成重大损失。

(6) 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白色垃圾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2“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环保宣传, 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

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 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把社会建设成为绿色社会、文明社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因此, 要利用各行政单位和组织、新闻媒介, 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普及有关知识, 大力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与社会公德,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 在自身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同时, 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

2.2 加强立法, 强化管理, 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 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遏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对塑料包装物的生产、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 分别指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引导政策, 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产生量, 鼓励提高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 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有关政策和措施限制生产和销售,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 用手中的布袋子代替日用量很大的塑料袋, 达到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目前, 通过相关法律, 我国从2008年6月1日开始, 到超市购物将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 要消费者自己单独付费。这项法规的出台, 相应地减少和控制了人们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用品。

2.3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袋和纸制餐具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 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 回收困难。因此, 应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

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 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 因为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许多环保专家认为, 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 纸制餐具同样也会带来视觉上的污染, 因为它们的降解速度并不快, 往往在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也不会降解彻底。其次, 制纸制餐具时, 除用到草浆、稻浆外, 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 若全面推广, 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 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第三, 制纸浆历来是耗水、耗能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 若污水未经处理, 直接排入河流中, 会引起水污染;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 这就需要耗大量能。因此, 无论是从环保角度, 还是从节约资源角度, 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纸制餐具都是一件好事。

2.4 实行垃圾分类, 回收废塑料使之资源化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如果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 则费时费力, 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 因此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场之前将其分类回收。废塑料回收后, 在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 即可重新成为制品。从组成看, 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氢元素组成, 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氢元素组成, 把这几类塑料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 使之裂解, 把裂解产物进行分馏, 可制得汽油与柴油。近年来, 一些国家大力开展3R运动, 即要求做到废塑料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目前, 在德、日、美等国家, 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 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

2.5 依靠科技进步, 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研究开发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具有与普通塑料同样的使用功能, 但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废弃后, 其化学结构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变化, 使高分子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分子, 最后被自然环境所同化。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 , 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 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降解塑料有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及双降解塑料。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已经和正在开发出以淀粉、秸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由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 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总之, 对于“白色污染”的防治, 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管理,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 在根治污染、减轻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 明确责任, 加强替代包装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再资源化, 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晓春.化学与生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何晓春.化学与生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保护, 1997, 10.[2]“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保护, 1997, 10.

[3]唐赛珍.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M].2004, 7.[3]唐赛珍.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M].2004, 7.

浅谈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篇5

摘 要:阐述了大气的组成会因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而产生变化,且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飘尘,当这些排放物超过一定界限,就造成了大气污染,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

关键词: 大气污染;危害;防治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石油、煤炭的燃烧,城市人口的密集,以及机动车辆的增多,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质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等。SO2是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原煤等燃料的直接燃烧;NO2主要来源于各种炉窖、机动车和柴油机的排气;CO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尾气;大气颗粒物包含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主要来源于燃烧后直接排放的气体和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气体;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在紫外

线的光化合作用下,经转化形成的具有剧烈刺激作用的雾状气体,其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和煤燃烧废气。

二、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质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二氧化硫 SO2 主要危害: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因而它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大,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黏膜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咽炎,并对其他刺激物的敏感性提高,引起咳嗽,并能刺激眼结膜引起炎症,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声门水肿或肺水肿以及呼吸道麻痹,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2、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

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氮氧化物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长期吸入低浓度NOX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损害细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破坏肺泡组织的胶原纤维,并可发生肺气肿样症状。它尚能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NOX在肺中形成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即变性血红蛋白),能降低血红蛋白带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肺的损害比较明显;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损害比较明显,对心、肝、肾以及造血组织等均有影响。

4、一氧化碳 CO 主要危害: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5、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6、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7、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 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

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三、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6、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

7、另外,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总之,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既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各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新能源,使用无污染的太阳能等,更要保护森林和海洋,大量植树造林,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蓝天。

参考文献:

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篇6

一、地震对公路的危害

1.四川汶川地震的危害

青藏高原东缘的北川断层(Beichuan fault)和彭灌断层(Pengguan fault)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层,表现为逆冲-右旋运动性质,形成走滑断层,其走滑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断层的长度足以产生强地面震动的地震,成为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潜在震源。以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其释放的能量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3倍,对公路交通造成较大损害。

(1)公路震害。汶川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路受损里程累计达53295公里。成(都)绵(阳)高速公路交通中断;绵广高速公路因地震全线双向封闭。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完全中断,四川阿坝州境内多条国省干线公路交通中断,途经汶川震中的G213道路松潘县境内、安宏县道松平路双河以下,小金境内省道303、210交通全部中断。尤其是阿坝州公路交通损失严重。全州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道班房、桥梁、安保设施等均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汶川县、茂县、理县和黑水县交通设施毁坏极为严重。截止5月18日,全州交通设施损失金额初步统计达166亿元,全州公路大部分出现边坡滑坡、崩塌、开裂和沉陷,受灾里程达6043公里;桥梁出现断裂、落梁等震害,受灾桥梁896座。

(2))桥梁震害。据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桥梁工程系李亚东教授统计,汶川地震中,全国有6140多座桥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主梁产生了裂缝,有的桥墩压溃。

2.辽宁、海城、营口地震的危害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40.6度,东经122.8度。这次地震,发生在辽南丘陵地区和辽河冲积平原的交界地带。因工程地质的差异,辽南丘陵地区,基岩露头,第四纪覆盖层较薄,构造物震害较轻;西部为辽河冲积平原,第四纪沉积层较厚,构造物震害较重。

(1))公路路基震害。海城、营口、盘锦、鞍山地区公路受震害影响较为严重,辽阳、本溪、锦州等地也受到影响。由于受灾地区公路路基都比较低,而填筑材料多为砂型土,造成路基沉陷、路堤塌滑、边沟淤塞等路基损坏现象:

一是路基沉陷。一种是成段的不均匀沉陷,路基出现纵向和横向裂缝。桥头引道路堤沉陷,使桥面与引道路面出现明显的垂直裂缝,最大沉陷量为20余厘米。另一种是路基塌陷形成大陷坑。营口市震后公路路基相继出现比较大的陷坑16处,平均每个陷坑抢修时填入片石约50立方米,最大陷坑面积120平方米,深约2米左右,填方160立方米。盘锦地区震后公路路基出现陷坑50余处,最大陷坑面积49平方米,填石方50立方米。海(城)釉(岩)线牌楼至孤山段3米多高的路堤都沉落陷下。

二是路堤塌滑。桥头引道和河滩上的高填土路堤除了边坡有滑坡现象外,有些路堤是边坡向河心滑移,出现顺河岸的裂缝,个别段岸坡及路堤一起向河心滑移。田庄台桥两侧河岸的裂缝对路堤影响的范围达100至204米,裂缝宽度由几厘米至几十厘米,最大缝宽一米左右。

三是边沟淤塞。在震区西部由于砂土液化,公路两侧边沟出现了大量喷水冒砂。有的水砂积满边沟,有的连取土坑也淤满。

(2)桥梁震害。通过震区的公路共有桥梁513座,遭受震害被毁的96座,占震区桥梁总数的18.3%。桥梁毁损情况有:基础或墩台不均匀下沉、滑移、倾斜、断裂;梁的局部挤坏,纵横向移动、整体坍塌;拱桥上部结构局部挤坏,拱圈变形开裂、折断; 支座锚固螺栓剪断,摆动支座位移、脱落等。在这些遭受震害桥梁中,以盘山双台子河大桥和在建中的营口田庄台辽河大桥损毁最为严重。

3.河北唐山地震的危害

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均荡然无存,在震区及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公路边坡崩塌,桥梁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震区桥梁十之三、四遭到破坏。在地震≥10度烈度区内,建于软弱地基上的桥梁全部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在一般地基上的桥梁出现墩台裂缝、因土压力增大水平方向抵抗力降低而引起墩台的水平位移和倾斜等。

二、在公路建设中对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路路基的防震措施

(1)平原地区路基的防震措施。尽量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带修筑路基;在软弱地基上修筑路基时,要注意鉴别地基中可液化砂土、易触变黏土的埋藏范围与厚度,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加强路基排水,避免路侧积水;严格控制路堤压实,特别是高路堤的分层压实;注意新老路基的结合;尽量采用粘性土做填筑路堤的材料,避免使用低塑性的粉土或砂土;加强桥头路堤的防护工程。

(2)山岭地区路基的防震措施。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在山坡上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在≥7度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2.桥梁的防震措施

(1)充分利用有利地段选定桥位。

(2)在可能发生河岸液化滑坡的软弱地基上建桥时,可适当增加桥长、合理布置桥孔,避免将墩台布设在可能滑动的岸坡上和地形突变处。

(3)当桥梁基础置于软弱黏性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上时,应注意减轻荷载、加大基底面积、减少基底偏心,采用桩基础。

(4)尽量减轻桥梁的总重量,尽量采用比较轻型的上部构造,避免头重脚轻。

(5)加强上部构造的纵横向联结,加强上部构造的整体性。

(6)多孔长桥宜分节建造,化长桥为短桥,使各分节能互不依存地变形。

微粒产生的潜在危害及防治 篇7

1 微粒对人潜在危害

1.1 微粒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管径直径6 μm~8 μm, 婴幼儿的毛细血管仅3 μm~5 μm, 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管径时, 就可以直接堵塞毛细血管, 引起供血不足, 组织缺氧。由于婴幼儿血管比成人细, 自身免疫力低, 微粒引起的反应和对他们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

1.2 微粒引起静脉炎

在输液过程中, 病人肢体出现疼痛、局部出现红疹、输液血管局部变硬、变色, 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可有液体渗透压高、药物本身对血管的刺激, 但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引起的, 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份和含有较多微粒最容易产生静脉炎。

1.3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 它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 这些器官里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 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一个吞噬细胞, 这样死亡细胞会越粘越大, 停留在肺、脑、肾、眼等毛细血管的密集的组织形成肉芽肿。肺的肉芽肿进一步发展, 可引起肺癌。但由于这一反应不会立即表现出来, 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1.3 热原样反应

临床输液时病人常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 医学上称之为热原反应, 所以当临床出现输液反应时, 往往是从药液、输液器、护士操作等方面进行检查, 现在随着对微粒的不断研究证明微粒是引起这些反应的主要原因。

2 微粒的来源

2.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在生产过程中, 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存在空气、水、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污染;药物储存环境不当使药物发霉长菌, 在运输过程中瓶子之间发生碰撞、挤压, 造成裂痕和封口松动而使药液污染。玻璃瓶本身也存在微粒, 主要是玻璃微粒, 故不提倡回收重复使用。注射药物本身含有微粒或注射药物未完全溶解, 虽然目前中国药典还没有规定注射用粉针剂和小容量水针剂中不溶性微粒的限量, 但各种粉针剂均含有不同数量的不溶性微粒,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和抗癌类药物, 如青霉素、头孢拉定、卡铂、阿霉素等。尤其是中草药制剂, 由于提纯工艺有限, 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几乎每家医院对中草药制剂都有一定的限制, 使用不当的输液药物有明显的远期作用会影响人体器官[3,4,5]。

2.2 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

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 尤其是50 μm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 采用隔离膜防止橡胶与药液接触污染, 但隔离膜被针头穿刺后, 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对橡胶塞穿刺3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发现药液中仅5 μm~10 μm的微粒就增加27倍, 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针头穿刺橡胶塞微粒污染。注射针头刺入橡胶塞, 可导致胶屑脱落, 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 形成微粒污染。用药针头型号越大沉积物胶屑越大, 穿刺次数越多, 胶屑越多。一次性输液器穿刺针刺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倍, 并可使药液出现胶屑。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的, 只能引起血管栓塞。

2.3 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

临床治疗常直接在输液中添加药物, 加药后粉剂溶解不完全;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微粒。一次添加的药物越多, 产生的微粒越多。

双黄连中药制剂中的微粒每毫升超过40 000个, 微粒进入人体后, 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并非操作污染所致。

穿琥宁中药制剂本身含有4 000个微粒在加入其他药液时, 微粒含量大大增加, 从加入第一针到第三针药微粒增加到14×104个。儿童治疗共输200 mL~300 mL液体, 将30 000个~40 000个微粒进入儿童血管, 大大超过儿童机体所承受的范围, 显然, 出现普通的输液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2.4 中药配伍影响

中草药注射剂所含不溶性微粒比西药注射剂多, 且多数是超标的。中药注射剂的微粒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注射液规定:澄明度合格后, 静脉滴注 (指100 mL以上者) , 每毫升含量10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中药材成分复杂, 操作条件、环境、中草药注射剂质量都可能引起微粒大幅度增加。微粒进入机体血管后, 能引起机体微血管 (直径4 μm ~8 μm) 阻塞, 造成局部栓塞性出血、血肿、损伤和坏死, 导致肺部肉芽肿及栓塞。中西药配伍也会使微粒增加, 如刺五加、参麦、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丹参、双黄连粉针等6种中药注射剂与5种输液配伍, 微粒数均不符合药典规定, 有输液不良反应的残留液微粒明显增多。

2.4 环境产生的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的走动会带起大量的尘埃、纤维和细菌, 输液时这些微粒会通过输液器进气管进入药液, 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可以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治疗室配药环境空气中菌尘含量偏高[6。7]。

目前我院输液配药过程中空气环境普遍不够洁净, 医院空气质量抽查不达标的约70%左右, 医院治疗室空气中浮游菌含量平时超过2 000 cfu/m3~4 000 cfu/m3, 这就给广大病人在输液治疗时造成较大的感染隐患。医院治疗室和输液环境无净化装置, 紫外线虽对空气中和表面的微生物有杀伤作用, 一旦停止照射并通风3 h后, 细菌总数复原率占70%以上。细菌总数为700 cfu/m3~800 cfu/m3时, 则空气细菌传播感染有明显危险。输液过程的污染以空气污染为突出。病房自然环境下输液与净化环境下输液比较, 不溶性微粒平均增加22.6倍。曾秀珍等在未安装空气净化设备的治疗室加药, 加药后液体的微粒, 与加药前相比显著增加。环境中空气、水、尘土, 人体表面、口腔、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微生物存在。 现在使用紫外线、臭氧、药物薰蒸法进行空气消毒, 虽然可以暂时杀死空气中的多数细菌, 但被杀的死菌、少数残留的活菌和大量的灰尘仍然会漂浮在空气中, 在配药操作中还可能会混入药液, 产生热原反应 (由死菌等有机物残渣产生) 和微粒伤害 (由灰尘产生) , 并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特别是在医院门诊输液室里的病人多、病种杂、空气中病菌含量高、输液配药工作时间长, 门诊治疗中又很难进行空气消毒。

2.5 药液放置时间和储存条件产生污染

粉剂或针刺,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 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 存储条件的变化, 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比如温度对甘露醇的影响会使其产生大量的雪花状结晶[8]。

冬春季医院输液药液温度普遍较低, 输液最理想的药液温度为34 ℃, 特别是在冬春季医院药库的药液温度普遍在10 ℃左右, 在南方医院内普遍无暖气, 室温也常在15 ℃左右, 且天气常是阴雨不断、寒冷潮湿的, 常有老年体弱者妇女和幼小的病人在输液时感到心悸、发冷甚至寒战, 由此也容易引发生静脉炎。

2.6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

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 瓶内形成负压, 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 会产生几十万细小玻璃微粒, 即使在最正规的操作情况下, 每支安瓿 仍可产生一万个玻璃微粒。安瓿药品在生产和运输中表面沾染了大量尘埃, 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 增加了颈段的微粒污染。割痕越长, 不溶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2.7 输液器具

输液器具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带入机械性微粒, 输液管壁上的高分子异物, 塑料材料不耐磨脱落产生颗粒等。器具包装不严、漏气、存放环境不通风。有些医院使用玻璃注射器进行加药, 玻璃注射器的细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一次性注射器。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因终端滤器对5 μm 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 不能全部滤出。

3 微粒的防治

长期以来, 人们对输液反应归结为药物过敏或认为护士的操作不规范, 病人也顺理成章地接受这种解释, 护士在输液反应产生的纠纷中, 常常承担了代人受过的角色。造成输液反应的多数原因是因为微粒进入循环系统引起的。微粒进入人体将伴随人的一生, 给人体带来多种危害, 有直接的也有潜在的, 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认识微粒的危害, 即可使输液并发症降到最低程渡。

由于药液中绝大多数药液的粒径在5 μm~10 μm, 而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一般在6 μm~8 μm之间, 因此, 必须将5 μm以上的微粒过滤掉。所以从安全输液的角度讲, 所有输液的病人都应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但从我院的院情出发, 还不能保证全面使用, 但对于肿瘤化疗病人、特殊药物、中药、脂肪乳等特需药必须用精密输液器 。

3.1 儿童专用精密输液器

该输液器装配的是3 μm孔径的核孔膜过滤器, 能有效滤过大于儿童毛细血管的微粒, 从而保证儿童输液的安全。

3.2 化疗用精密输液过滤器

化疗药物里微粒很多, 当小于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后, 会划伤血管内壁, 使血管更加敏感, 加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所以在化疗输液时病人会出现静脉疼痛甚至静脉炎的现象。由于输液器采用的是3 μm的过滤介质, 有效过滤面积大, 所以能够保证较大的输液量, 不会影响正常的化疗。

3.3 避光专用输液器

在临床, 有些药物, 如硝普钠、尼莫通, 这些药物都要求避光输液, 否则药效会损失30%~40% , 但临床常用的黑布罩, 不易观察输液过程的变化, 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避光精密输液器颜色为棕色, 既达到避光的目的, 又方便护士观察输液过程。

3.4 特需药液精密过滤输液器

这种输液器的过滤介质是核孔膜, 孔径规则, 性能稳定, 能有效的过滤阻截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和脂肪栓分子, 从而保证药液的正常流速, 避免对人体的危害。

在医院治疗室配药环境中用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是不理想的。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减少配液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 基层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 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 最好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使治疗室空气质量保持达到Ⅲ类环境的要求。电子的和化学的输液加温器的临床应用, 减少了病人在输液产生的心悸、寒战等现象,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3.5 在临床配伍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间的反应

在进行注射药物配伍后, 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配伍禁忌。药物配伍不当, 注射药物配伍后由于溶剂的变化使药物析出, 硫酸阿米卡星与双黄连配伍溶液立即出现浑浊, 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原因是双黄连中黄芩遇硫酸阿米卡星中的硫酸而产生沉淀。另外, 双黄连也不能与复方氯化钠、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原因在双黄连中一些成分 (如鞣酸、蛋白质或甙类) 与复方氯化钠中的钙离子生成沉淀物质, 使不溶性微粒增多;与胺苄西林钠配伍颜色加深;清开灵注射液与维生素B6、卡那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酸钙配伍出现浑浊, 属配伍禁忌。不合理用药会导致药物结晶, 而产生微粒, 如像庆大霉素不能与维生素C、氨基酸、丁胺卡那配伍, 青霉素不能与5%葡萄糖和10%葡萄糖作溶媒稀释, 药物现配现用, 如发现药物有沉淀应放弃不用, 定期观察已加入药物的溶液, 除非有特殊说明, 应严禁输入浑浊的液体, 输入高渗性或抗癌性刺激性药物时应将输液速度减慢, 输入平衡液时, 速度可稍快, 如果下肢留置静脉输注时, 可抬高下肢20°~30°, 以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停留时间。输入高渗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后再输入等渗药物, 减轻其对静脉血管的刺激,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3.6 配制药液注射剂要严格按照无菌规定操作

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 调节好液体的pH值, 配药前应认真检查液体的质量, 瓶塞有无松动及失效期, 避免液体本身的污染, 正确切割玻璃安瓿, 距安瓿1/3周用乙醇棉签或稀碘复擦拭后用无菌纱布包裹掰开, 采用正确的方法抽吸药液, 切忌握住注射器, 即“一把抓”式加药。加药时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反复穿刺, 当加药量较大时用两个针头操作, 一个固定在瓶塞上, 用另一个针头抽吸, 并且采用小针头加药, 使针头的吸面与瓶塞平面成75°角, 快速穿刺瓶塞, 避免瓶塞的塞屑带入药物中。

综上所述, 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危害极大, 药液配制时产生的可见性输液微粒, 如胶屑等, 常常会引起医疗纠纷、赔偿。为此, 作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警示, 在输液过程中, 了解微粒产生的各环节, 以预防或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污染, 安全实施静脉输注, 防止医疗纠纷、事故, 重视输液过程中微粒的引入, 避免给病人带来潜在、长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孙利华.三通使用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01, 15 (6) :489.

[2]李家育, 李玉梅.砂轮的消毒与安瓿药液微粒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27.

[3]田慧, 姚冰.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4 (6) :821.

[4]肖洁.护理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22 (4) :251.

[5]杨立.用不同方法测定微粒污染的探讨[J].解放军药学杂志, 2002, 10 (5) :27.

[6]陈红菊.配药与输液液体微粒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7 (5) :18.

[7]李家兰, 袁静.输液微粒污染与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24 (12) :91.

外墙渗漏的危害、原因及防治 篇8

关键词:渗漏部位,渗水原因,防治措施,施工质量

1 外墙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及危害

一般情况裂缝会主要产生在框架梁、柱与砌体结合部, 极易产生横向裂缝, 雨天产生渗水。再有, 外墙预留洞口及窗台处, 也是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外墙渗漏严重将会降低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 因为砼中存在空隙裂缝, 砌体的块材和砂浆中也存在空隙和裂缝, 外墙渗漏后, 水进入其中, 如遇气温降至零度以下, 则水结成冰, 其体积膨胀约90%, 将直接挤压材料, 致使材料表层剥蚀;同时内部剩余水被挤压, 使材料内部也产生压应力, 从而引发裂缝, 或致使裂缝进一步扩展, 这种冻蚀现象的结果导致材料的截面不断减小, 材料的承载能力也不断下降, 严重危害工程安全质量。

2 渗漏的原因分析

2.1 设计因素主要导致的渗漏

(1) 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至施工成本的增加。而大多业主又不认可增加费用, 结果只有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

(2) 不重视细部大样设计, 如窗台坡度、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 在这些方面设计时简而化之。

(3) 为美观而将外墙饰面砖 (小型) 设计成细缝拼接, 使砖与砖之间不能嵌填密封材料, 导致漏水。

(4) 设计中忽略了不同材料界面连接。如外墙设计层层装饰线条, 且线条顶部标高与梁顶标高相同, 由于外墙面砖与砼梁的湿度膨胀系数相差很大, 极易产生裂缝, 从而使线条上部渗水。

(5) 设计文件不齐全或未经结构设计, 造成锁点不足或门窗材料结构强度和挠度达不到要求, 导致在正常风压下塑性变形, 拉裂或损坏等而产生雨水渗漏。

(6) 对引风面、雨水冲刷面的防渗、防漏考虑不足, 过分突出采光及通风需要, “飘窗、落地窗、通窗”等墙体化的门窗大量出现, 又不注重建筑构造防水, 导致其雨水渗漏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材料因素导致渗漏

(1) 外墙选材不当, 采用了吸水率大的轻质砌块, 现多采用非承重空心砖。空心砖密度和强度均较低, 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造成缺棱掉角等缺陷的发生, 砌块几何尺寸不标准, 有的块体之间平整度差20mm~40mm。这样, 极易造成抹灰砂浆厚度不一。如厚度大于25mm, 则会形成自坠裂缝, 墙体底层灰便会造成漏水隐患。并且如果砌块吸水性较强, 若发生渗漏水进入墙体, 易吸收水分达到饱和, 孔洞形成积水槽或水的甬道沿墙体产生流动, 产生大面积渗漏现象, 很难判断渗漏处。

(2) 砂浆强度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密实度就差, 容易滲水。砂浆质量控制不严, 用泥砂及建筑粉料代替中砂拌制砂浆, 粘性大、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 砂浆的密实度更差。

(3) 饰面砖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 存在外形歪斜、掉棱缺角、脱边、翘曲和裂缝现象, 有的吸水率和干缩变形大, 遇到风吹雨打日晒, 容易开裂。

(4) 铝门窗辅材材质不合格。铝门窗排水孔设置不足或设置不当, 引风面孔槽不足于排水或无法迅速排出。使用的密封材料太差, 易老化、拉裂等;毛条毛刷过短, 间隙过大, 导致雨水直接飘进;固定铁件的材质及断面达不到要求, 在正常风压下松动开裂。窗框材料与墙体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 窗框与墙体连接处易产生细小裂缝。

2.3 施工因素导致渗漏

2.3.1 砌筑质量原因造成渗水

(1) 施工时砌块未经挑选, 将缺棱掉角、翘曲变形的砌块用于外填充墙, 使外墙平整度差, 造成外粉刷厚薄不匀, 产生干缩应力, 导致外粉刷面开裂、起壳, 雨水极易渗入砌体。

(2) 干砖砌墙。由于干砖易吸水, 砂浆标号降低, 造成砂浆与砖体粘结性差, 从而在灰缝与砖之间有渗水缝隙, 且不易修复, 造成长期渗水。

(3) 砌筑时砖层水平缝, 头缝及竖缝中的砂浆饱满度不足或空缝, 在砌体中形成许多空隙, 为雨水渗漏预留了内部通道。

(4) 砌至接近梁底或板底时, 未经停歇, 随着砌体因灰缝受压缩变形, 造成墙体下沉, 斜砌砖体与梁、板间形成间隙, 外墙抹灰时, 在此间隙处形成裂缝。

(5) 抹灰前基层处理不当, 砌墙脚手洞、模板挑担洞、穿管洞等未按规定嵌补密实;造成外墙渗水。

(6) 框架柱与填充墙间的拉接筋不满足砖的模数, 砌筑时折弯钢筋压入砖层内, 形成局部位置砌体与柱间产生较大的间隙, 抹灰时该处易产生裂缝。

2.3.2 外粉刷处理不当及饰面砖施工质量方面造成渗水

(1) 砌体浮灰清理不干净, 没有浇水湿润, 界面没有“毛化处理”, 造成粉刷层裂缝。

(2) 穿外墙管道周围砂浆堵塞不严, 造成渗水。

(3) 窗洞抹灰由内、外粉两家单位施工, 施工时间不同, 使用材料不同, 形成缝隙。

(4) 外墙抹灰时, 两步脚手架接搓处处理不当, 擀压不实。

(5) 外墙打底砂浆不管厚薄均为一遍成活, 造成开裂。

(6) 外墙贴面砖时砂浆饱满度不足, 镶贴不牢, 出现空鼓, 形成储水囊。

(7) 面砖勾缝砂浆标号太低或勾缝不认真, 形成很多毛细孔或缝隙。

(8) 面砖镶贴时压住门窗框, 玻璃胶打得不严密, 玻璃胶质量差, 容易老化, 失去防水功效。

2.3.3 外墙洞口处理不当

(1) 穿过外墙的管道和预留孔洞密封处理不良。造成墙体及外粉裂缝。

(2) 剪力墙施工时的螺栓套管在内外粉前, 未认真进行封堵或未封堵。

(3) 建筑施工上料口等处预留施工洞接搓封闭不严, 留下渗水隐患。

(4) 住户进行室内装饰时, 凿取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 破坏了外墙面, 形成渗漏。

2.3.4 门窗细部安装处理不当

(1) 铝门窗与墙体之间的间隙未能认真处理, 间隙太小, 无法填充材料;间隙过大, 填充不实, 易产生空鼓或裂缝。

(2) 没按要求充填合格的材料, 如水泥砂浆的标号达不到标准。

(3) 窗安装后, 门窗外侧与墙体的连接部位防水密封层次不够, 或密封失效。

(4) 固定门窗框的调整垫块残留于门窗框内, 或拆除后没有再进行二次填充。

(5) 窗台室内外找坡不足或门窗定位与外墙面距离不够。

(6) 对于有转角或连通形式的门窗, 位于转角或连通部位的连接杆件的上部没有进行封堵, 易造成渗漏雨水由上而下进入室内。

(7) 门窗固定连接不牢, 使门窗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移动而使密封材料产生裂缝。

2.4 造成渗漏的其它原因

(1) 室内厨房, 卫生间地面防水处理不严, 室内积水沿楼面与外墙交接处渗出。

(2) 窗台未作泛水, 窗顶滴水线不明显。

(3) 门窗下滑出水口太少, 遇到台风暴雨时, 形成积水渗入室内。

(4) 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或处理不当。

3 主要预防措施

3.1 设计因素导致渗漏的预防措施

对设计主要采用事前预控的手段。结构设计上根据工程特点按规范进行严格的计算和设计, 不要简单地套用。严格设计图纸会审程序, 应审查图纸中是否有防渗、防水要求;外墙砌筑、抹灰砂浆标号是否恰当;泛水高度、窗台坡度、鹰嘴、滴水槽、门窗框四周塞缝等易渗漏部位是否有细部大样图或防渗要求。设计上如有防范措施或有要求的, 施工中必须监督实施。

3.2 材料选用上的预防措施

施工前, 应对外墙需用材料及构配件进行严格检查, 对关键主材如铝合金材、粘结密封材料, 检查产品质量保证措施、材质检验合格证明等, 抽取样品进行产品质量的检查, 以杜绝规格、质量不合格材料进场, 明确对不合格材料有退场制度。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外墙砌体应优先考虑采用三排多孔砖或其它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砌块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等级, 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使用时必须选用无破损的砖, 砌筑时不得打砖, 不足部分必须用实心砖或素混凝进行补充调整。

(2) 水泥砂浆应选用洁净的中砂, 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砂浆, 严禁用泥砂、石粉砌墙。有条件的宜采用防水砂浆。抹灰时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

(3) 饰面砖应保证表面光洁, 四角方正, 厚度一致, 边缘整齐, 低吸水率, 干缩变形小的面料。

(4) 尽量选用同一厂家, 同一系列门窗型材, 不要简单拼凑, 尽量选用挡水断面高的窗框, 增加门窗的密封道次和增加门窗的锁点。

3.3 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3.3.1 墙体砌筑时的预防措施

(1) 应提前做好砌筑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选材, 喷水湿润, 砌块表面清污、盘角挂线工作, 砌块应提前浇水, 水应浸入块体内10mm~15mm, 严禁用干砖砌墙。

(2) 正确掌握组砌方法, 推广“三一砌筑法”, 注意砌筑的块型排列, 不得产生通缝。

(3) 确保砂浆粘结强度及砌体灰缝饱满度应达到90%。有条件的可在砂浆中掺入一定的外加剂, 以增加砂浆的保水性和和易性, 墙体砌好后, 应经仔细检查, 如有发现通缝亮点, 应修补后, 再进行外墙抹底灰。

(4) 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间隔15天后, 再将其补砌挤实, 并用水泥砂浆将斜向砖缝嵌填密实。

3.3.2 外粉刷及饰面砖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抹灰前, 应对基面进行清理, 凿除表面污物, 孔洞填实堵严, 提前浇水湿润。并用界面剂抹砂浆进行抹刷2~3遍, 增大砂浆与基面的粘结力。

(2) 抹灰工程宜在砌体砌筑完毕后60天进行, 至少不得少于30天。

(3) 外墙抹灰应分2~3层施工, 严禁一遍成活, 待每层终凝后, 方可进行下一层抹灰。施工时每层厚度宜控制在6mm~10mm。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 并设置在砼梁、柱的中部。

(4) 外粉必须设置分割缝。窗台、阳台等处粉刷的坡度不小于20%。

(5) 夏季应避免在日光曝晒下进行抹灰, 每层抹灰终凝后应注意加强养护。

(6) 外墙抹灰到一步脚手架甩搓时, 应在搓端抹实压平, 定浆后, 可用尺板压逼再用铁抹子切成反搓。当下层接搓抹灰前, 应向搓口洒水浸润, 然后再泼一道素水泥浆待浆液吸入墙体后再抹灰接搓。这样便于衔接, 不易出现斑痕, 且接搓处密实, 不会有缝隙。当墙体平整度差≥30mm, 应分两次或几次预先进行补抹, 达到与墙面基本相平后再统一抹灰。

(7) 面砖镶贴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抹灰层, 遇有裂缝和空鼓处必须铲除处理, 并修补后方可施工。

(8) 粘贴面砖前, 应先将面砖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 然后取出晾干方可施工。

(9) 面砖粘结完工后, 认真清理面砖缝内的残余砂浆, 勾缝宜用1∶1干硬性水泥砂浆进行勾缝、压光。一般缝宜凹进1mm, 形成嵌缝效果, 接搓处要平整, 不留孔隙。

(10) 外墙面砖镶贴应离开门窗框5mm缝隙内满打玻璃胶。

3.3.3 外墙洞口处理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 应预先在抹灰前安装好, 避免竣工后住户装修凿洞。住户装修应由专业单位施工, 严禁在外墙上私自乱凿洞口。

(2) 螺栓套洞应凿成喇叭口并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塞实。

(3) 上料口留洞时, 严格控制退搓灰缝平直度及咬搓深度, 确保后砌墙上部灰缝容易塞严。封堵洞口时, 要认真清理留搓处的砂浆及杂物, 保证退搓灰缝平直度, 使接搓处部位顺线。

3.3.4 门窗细部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窗洞抹灰最好是由外粉的施工单位一次完成。窗框安装前应对预留洞口尺寸进行复核, 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 然后进行窗框固定。

(2) 窗框安装应采用A3镀锌钢件连接固定, 连接件厚度不小于1.5mm, 距边角的距离不大于180mm, 连接件间距不大于500mm并及时用砼或砂浆封锚。

(3) 窗框定位应与外墙面有一定的距离。室外窗台应低于室内窗台板20mm为宜, 并设置顺水坡。

(4) 门窗与洞口墙体周边的标准间隙应控制在25mm~40mm之间, 其最大尺寸应不超过50mm, 最小不小于20mm, 缝隙内应采用无腐蚀、弹性材料填嵌饱满, 防止出现空谷或裂缝。表面用嵌缝膏密封, 确保水密性及气密性。

(5) 根据工程情况合理选用填充法, 一是先将砂浆充填于铝材型腔内后再上墙安装并进行二次充填;二是将铝框固定后再充填砂浆。

(6) 水泥砂浆填充要控制水泥砂浆的配合比, 一般是1∶2.5, 保证水泥砂浆的质量, 水泥砂浆中添加防水剂, 注意养护, 避免开裂。

(7) 门窗边框四周的外墙面300mm范围内, 增涂二道防水涂料以减少雨水渗漏的机会。

(8) 引风面或雨水冲刷面为阻止雨水渗过门窗与墙体之间的充填材料, 适当考虑止水挡板或其他防水涂膜, 增加抗渗性能。

(9) 窗框交接处要留有注胶槽, 宽度5mm~8mm, 嵌注密封材料时, 应注意清除浮灰、砂浆等, 使密封材料与窗框、墙体粘结牢固。同时检查密封材料是否连续, 是否缺漏等情况, 特别是转角交接位置是否有毛细孔存在;对贴面砖外墙应采用两道以上密封, 避免拼缝毛细水渗透。

(10) 调整垫块禁止残留于门窗框内, 拆除后要及时进行二次填充密实, 填充注意与基体的可靠粘结, 除清除残渣外应基体湿润。

4 其他防治措施

(1) 室内厨房、卫生间应做好防水处理, 室内地面防水应卷至四周墙面300mm~500mm。

(2) 摸灰前应在交接处及一些薄弱部位贴一层大于等于300mm宽的钢丝网片, 再用水泥砂浆分层压, 并且注意养护, 然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3) 女儿墙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根部位置处混凝土比屋面高1 0 m m~15mm, 保证屋面女儿墙根部施工缝高于屋面板, 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 并做屋面防水处理, 建议使用防水卷材, 施工时应卷上女儿墙300mm~500mm处, 使屋顶面积水渗不出女儿墙。

(4) 屋面其他突出的构筑物如烟囱、排气管道和天窗等根部一定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5) 伸缩缝、沉降缝应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认真处理。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厚度和规格等要求。

5 结语

酸雨的危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篇9

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 是空气中SO2等酸性气体与空气中的水相结合, 降落到地面造成危害, 它包括酸性雨、雪、冰雹、露水、霜等多种形式[1]。酸雨对人们健康、土壤、江河湖泊、农作物、森林、建筑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危害极大, 使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因此, 人们称它是一颗毁灭人类和环境的定时炸弹, 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环境的十大问题之一。近20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不断增长, SO2和NOX等酸性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也不断加剧, 使我国的酸雨污染正呈蔓延之势。酸雨区面积己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3大重酸雨区。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 对我国的酸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 寻找可靠的防治对策, 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酸雨形成机理包括SO2和NOX与强氧化剂碰撞后的均一气相、液相、颗粒物表面氧化反应, 其氧化反应机理表明, 酸雨的形成机理很复杂, 其形成可表述为, 它包括所排放的气态 (SO2、NOX等) 或颗粒污染物在云内成雨清除过程, 即这些污染物随大气的长距离传输、扩散和转化过程以及云下冲刷清除过程。气态SO2、NOX在大气中经过均一气相氧化、液相氧化和光化学氧化成不易挥发的H2SO4和HNO3, 并溶于云滴或雨滴成为降水成分。它们的转化速率受气温、辐射、相对湿度及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如粉尘中含有许多可使酸中和的金属, 如K、Na、Ca、Mg等。大气颗粒物中的Fe、Cu、V等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 可促使酸雨的形成。

2 酸雨现状分析

2.1 酸雨的地域分布

我国酸雨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1979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和贵阳等城市开展了局部研究, 发现这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酸雨污染, 以西南地区最为严重。1982~1984年在国家环保局领导下开展了酸雨调查, 为了弄清中国降水酸度及其化学组成的时控分布情况, 1985~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189个监测站, 523个降水采集点, 对降水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而秦岭-淮河以北仅有个别地区。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6的地区主要在西南、华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酸雨出现的区域较80年代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酸雨区面积扩大了100×104km2。但年平均pH值小于5.6的地区还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出现过酸雨。80年代以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90年代以来, 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 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中心区年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 酸雨频率最高达90%以上, 已经达到逢雨必酸的程度;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 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 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 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 但总体来说, 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太原和石家庄等城市中心的区域[4]。

2.2 酸雨的特点

(1) 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酸雨年平均pH值低于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年平均pH值低于5.0的地区有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广西及江浙的苏杭一带。1997年全国酸雨调查结果表明, 全国降水平均pH值在3.7~7.8之间。降水平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44个, 其中, 75%的南方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 其中低于4.5的城市有长沙、景德镇、遵义、杭州和宜宾。北方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图们、青岛和太原。

(2) 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能源消耗中有3/4是煤炭, 而且高硫煤所占比例较大, 且84%用于直接燃烧。另外, 我国煤利用技术水平低下, 燃烧前煤炭洗选加工工艺落后, 硫分, 灰分去除率低, 使高硫颗粒煤粉直接人炉造成污染;燃烧后排放烟气的脱硫效率低, 开发的脱硫技术尚未成熟, 这样就造成了我国每年会向大气中排人大量的SO2, 1986年我国SO2排放量为1 800万t, 而2002年达到1 926.6万t[5]。根据酸雨检测点的数据分析表明, 在我国硫酸和硝酸占酸雨总酸量的90%, 且硝酸含量不及硫酸的1/10, 所以我国酸雨主要是大气中SO2造成的, 又称煤烟型酸雨[6], 即硫酸型酸雨。20世纪是汽车的时代, 近几年, 随着城市汽车的增加, 从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报道, NOX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且汽车排放污染物占城区主要污染物的30%~40%, 硝酸型酸雨有增加的趋势。

(3) 我国酸雨频率和强度均是南方大于北方。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湿润多雨、植被良好、大气颗粒物浓度低。而北方地区干燥少雨、土壤裸露、大气颗粒物浓度大, 且其颗粒物中约有40%~65%来自土壤, 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的主要碱性阳离子是Ca2+、Mg2+和NH4+。这些碱性离子被风吹扬到空中, 对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其结果是酸雨频率和强度均是南方大于北方。

2.3 酸雨的危害

随着酸雨范围的扩大和酸度的增加, 酸雨的危害越来越大, 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生活、生态的许多领域。它以不同方式危害着水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建筑材料和居民健康, 破坏生态系统,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我国应积极开展控制和治理酸雨污染的研究工作,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政策上、技术上全方位地开展酸雨防治工作,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和消除酸雨危害,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3 酸雨的防治对策

在我国能源资源中, 煤炭储量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少, 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的现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逐年升高, 特别是燃煤数量的不断增加, 导致SO2、NOX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 我国酸雨中SO42-和NO3-是酸雨的主要贡献者。SO42-/NO-3一般在5~10之间, 故我国酸雨是硫酸型酸雨。我国降水中SO42-/NO-3比最小的闽南地区 (厦门、泉州和漳州等) 也在5左右[8]。所以从总体上讲, 我国酸雨的防治对策主要为“防”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过程。所谓“防”主要指减少SO2、NOX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治”主要是指已污染的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工程治理。我们应以防是治的保证, 治是防的手段的辩证关系,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在政策上、技术上全方位地实施酸雨的防治工作。

3.1 从政策上控制和削减SO2、NOX的排放量

(1) 严格实行《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 要求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酸雨和SO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以及分阶段总量控制计划, 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来组织实施,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落实防治项目和治理资金。

(2) 建立控制酸雨的监督管理体系, 逐步完善国家酸雨监测网。国务院已发布的国函[1996]24号文件已要求在两控区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务院的文件, 抓紧抓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使用于重点排污单位治理二氧化硫的资金比例不少于90%, 进一步促进两控区的污染防治工作[9]。

(3) 降低化石燃料尤其是燃煤的含硫量, 限制高硫煤的开采与使用, 严令禁止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的开采, 改造含硫量大于1.5% 的煤矿, 城市禁止使用含硫率高于1%的燃煤, 大力发展以干选工艺为主的动力煤洗加工, 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

(4) 建立和健全控制酸雨的法律、法规和与之配套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强化环保执法, 严格执行SO2排放许可证制度, 推行酸雨和SO2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实行总量控制, 促进节约能源。

(5) 从农村到城市, 应控制生活SO2排放, 改变用煤做饭烧水的状况, 大力发展炊事能源煤气化和电气化, 农村大量推广使用沼气能, 减少因烧煤引起的大气污染。

(6)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 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控制汽车尾气中的NO2排放。关停高硫煤矿, 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钢铁厂及其它污染严重的企业。防治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SO2污染。实行集中供热, 把分散的小锅炉集中起来改为大型锅炉, 提高热效率, 减少污染。

(7)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 按照“先评价、后建设”、“技术起点要高”的要求, 充分评价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满足大气质量的要求, 确保控制SO2污染的投资。

3.2 使用低硫煤、改进燃烧装置

减少SO2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是改用含硫低的燃料。煤中含硫量一般在0.2%~5.5%之间, 当燃煤的含硫量大于1.5%时, 就应加一道洗煤工序, 以降低硫含量。据有关资料介绍, 原煤经过洗选之后, SO2排放量可减少30%~50%, 灰分去除约20%。另外, 改烧固硫型煤、低硫油, 或以煤气、天然气代替原煤, 也是减少硫排放的有效途径。

改进燃烧方式也可以达到控制SO2和NOX排放的目的。使用低NOX的燃烧器来改进锅炉, 可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流化床燃烧技术近来已得到应用, 新型的流化床锅炉有极高的燃烧效率, 几乎达到99%, 而且能去除80%~95%的SO2和NOX, 还能去除相当数量的重金属。

3.3 重视并推广烟气脱硫技术

烟气脱硫是指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 国外成功经验证明烟气脱硫是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最主要技术手段, 也是唯一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的脱硫方式。按烟气脱硫的工艺特点, 可将烟气脱硫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3类。湿法烟气脱硫即采用液体吸收剂洗涤烟气、吸收烟气中所含的SO2。该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掌握, 脱硫效率高 (90%以上) , 但流程复杂、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脱硫后烟气温度低, 不利于烟气扩散。当今最常见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为石灰石一石膏法。干法烟气脱硫的工艺特点是用粉状或粒状吸收剂来吸收SO2, 反应在无液相介入的完全干燥条件下进行, 反应产物亦呈粒子状, 因而不会有腐蚀、结露、结垢等系列问题, 且烟气不需要加热, 也不需要排废水。

半干法实际上是湿法与干法相结合的方法, 它设法避免两者的缺点而发挥其长处。烟气双循环流化床半干法悬浮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较高, 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半干法脱硫工艺。

3.4 型煤固硫

型煤是经过成型处理后的煤制品, 分为民用和工业用两类。民用型煤主要是煤球和蜂窝煤, 工业型煤主要锅炉、窑炉、蒸汽机床等采用的各种成型煤制品, 它将成为解决我国中小型锅炉及各种工业窑炉烟尘、SO2污染的首选技术。所谓型煤固硫, 就是在型煤加工时加入固硫剂 (如CaO) , 煤在燃烧时不排出SO2, 从而实现燃煤固硫。目前, 型煤固硫技术在我国还比较落后, 应大力开展固硫剂的筛选研究, 提高固硫率。

3.5 发展替代能源

开发可以替代燃煤的清洁能源, 如核电、水电、天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将会对减少排放SO2做出很大贡献。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保证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获得大规模稳定的工业电力。因此, 替代能源的主要开发目标应当是水电和核电。据估计,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亿kW, 可开发量为4亿kW, 开发成功后, 每年可节约大量的煤炭, 减排大量的SO2。

3.6 种植树木花草

植物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阻留粉尘.吸收有毒气体的功能, 可以在大面积、大范围内, 长时间连续地净化大气。因此植树造林、种花种草, 建立一定面积的绿化带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 结语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 并且具有酸性降水频度高、酸度大、覆盖面积广的特点。由于各地土壤性质、地理环境以及气象条件的差异, 我国酸雨有明显的区域分布, 其分布规律是南方多于北方, 而且从北到南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煤的应用技术和烟气脱硫技术的落后, 我国酸雨主要由SO2造成, 属硫酸型酸雨, 抑制大气中SO2污染是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防治酸雨要以调整能源结构为战略, 开发非矿物燃料为途径, 大力开展节能为手段, 以减少SO2和NOX的排放量。随着科技的发展, 洁净煤技术以及烟气脱硫技术都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因此酸雨治理在技术上将不再会有太大的制约, 经济因素将会是制约我国酸雨治理的主要障碍, 这就要求在政策、法律、行政等各个方面加大力度, 保证酸雨防治措施的正常执行。防治酸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人人都应该爱护环境, 珍惜资源, 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秀宝, 高伟生, 应龙根.大气环境污染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2]何燧源, 金云云, 何方.环境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戴树桂, 岳贵春, 王晓蓉.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田贺忠, 陆永棋, 郝吉明, 等.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历程及进展[J].中国电力, 2001, 34 (3) :51~57.

[5]何强, 井文涌, 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花日茂, 李湘琼.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5 (2) :206~210.

[7]陈德钧, 季廷安, 林肇信.大气污染化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

[8]汤大钢, 王玮, 庞燕波, 等.氮氧化物在闽南地区酸雨中的贡献[J].环境科学研究, 1996, 9 (5) :38~40.

药物过敏反应的危害及防治 篇10

1 药物过敏的危害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联性,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者会发生药物热、皮疹、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者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 且不可预知。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皮试,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配伍禁忌, 提高安全意识。另外,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发生,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还应严密观察。目前各种化学合成药使用广泛, 新药种类不断增加, 临床上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大大增加。在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每7例患者就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 70年代增加到5∶1, 到90年代增加到3∶1。

2 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 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硫蒽、苯妥英钠等。 (4) 各种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5) 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 (6) 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其中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 占用药人数0.004%~0.015%, 且常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过敏反应发病急骤, 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 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发生, 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谨慎。

3 药物反应的抢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并同时使用抗过敏药, 如异丙嗪、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药。若出现过敏性休克, 须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让患者平卧, 抬高下肢, 以增加大脑血流量, 减轻脑损伤。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 小儿略减, 可缓解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 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肾上腺素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 1次,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以减轻炎症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必要时, 也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 (3) 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好转, 应立即大量补液增加血容量, 同时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吸氧, 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 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 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 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过敏反应, 不容忽视。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随处可见,为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建设红利。但是随着市政道路工程使用年限的增加,沥青路面出现粗细骨料相分离的现象,甚至较大坑洞,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本文对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危害作出了简要探讨,并结合实践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减少离析危害提供理论武器。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路面;离析;危害;防治措施

所謂的沥青路面离析,是指在路面某一区域内沥青混合料的不均匀性,包括沥青含量、级配组成、添加剂含量以及路面的空隙率等。[1]探究路面的早期损坏原因,混合料离析首当其冲。由水损害造成的路面网裂、形变和坑洞、局部泛油、多横向裂缝等都跟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有直接关系。现阶段,市政道路技术人员已十分重视离析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为此,分析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危害,找到合理的防治措施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类型

众所周知,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危害有很多,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找到合理的防治措施是保障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简单来说,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类型主要是级配离析和温度离析。

1.级配离析

级配离析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的各组成部分在路面分布不均导致的。混合料的分布与设计级配存在差异,从而使得设计与施工实际相偏离。不均匀的沥青含量与设计中所规定的最佳沥青使用量发生偏差也是级配离析的类型,这在温州以凝灰岩材质的石料生产的沥青混凝土较为突出。

2.温度离析

温度离析是沥青混合料离析的重要类型,特别是冬季市政养护施工更为突出。由于热量损失而出现温度差异的状况。混合料的温度离析会导致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温度较低的区域路面的空隙率较大、纹理深度也较大,这些区域的路面易出现早期损坏。

二、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危害

1.沥青路面水损坏

沥青路面水损坏是沥青混合料离析的重要危害之一,对于湿热多雨的温州地区来说,水损坏表现的相对明显。尤其是在空隙率超高的路面部位,粗集料过多,而相对于这个部位的粗集料来说细集料显的分部量较少。过大的空隙率路面在温州低温多雨的冬春两季更易产生严重的渗水现象,结构层从而遭到破坏。由于路面受到行车荷载等作用力的影响,路面滞水层也会随之被破坏,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不利于市政道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沥青路面的受力状况发生改变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还会危害到路面结构的局部组成,从而使得路面的受力状况发生改变。在发生离析的路面部位,粗集料和细集料相分离(油石分离也十分常见),路面组成结构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使得混合料的强度和粘结力发生变化,路面的强度、均匀性等指标也毋庸置疑地受到影响。路面在投入使用后,受到行车荷载力的影响,路面发生形变的几率成倍增加,路面破坏就成为必然结果。

3.路面平整度和美观大打折扣

粗集料过于集中在某些部位,对于路面的平整度和美观会有严重影响。粗集料过于集中,空隙率过大,路面平整度不佳。另外,运输、卸料、摊铺、压实等施工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也会对平整度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影响显著。平整度不佳,路面美观性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市民行车舒适性降低,后期养护费用大大增加。

4.路面整体强度大受影响

混合料结块是离析的重要表现形式,导致路面碾压过程中发生载压碎,使得路面的整体强度大打折扣。此外,路面密实度、空隙率、粗糙度不合格等也是沥青混合料离析的重要危害。

三、沥青混合料离析的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堆放、选用以及管理

要想控制沥青混合料离析产生的危害,做好防治措施的第一步就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首先由于温州地处环境的特殊性,石材多为酸性材料,因此慎重选择一家高质量的厂家尤其重要。具体到原材料选购方面,选择高质量的料源,从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对于粘附性不好的凝灰岩等石料,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添加石灰石矿粉或加抗剥离剂或用改性沥青,提高裹附性,减少离析危害的影响。其次,原材料堆放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原材料堆放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堆料方法进行,按照原材料规格进行分仓堆放,切忌不同规格材料的混淆。第三,在原材料的取用方面,粗集料的选用应该按照粗细均匀的原则。第四,沥青的选择也应该慎重,确保能够将合格的沥青投入到工程建设。第五,优化对原材料的管理,促进集料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同时要加强对细集料的防护措施,比如加盖雨篷,保护细集料免受雨水或粉尘的污染[2]。最后,在拌和厂选择集料堆放的场地时,要注意清洁条件、场地硬化条件和排水条件。

2.设计最佳的材料配合比

在沥青路面的施工实践中,正确设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是控制离析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而最佳配合比的确定是根据最大密度级配曲线来确定的,如果建设的路面结构比较密实,应该根据曲线上浮2%-4%,如果建设的路面结构较为粗糙,可以根据曲线下跌2%-4%[3]。其次,利用沥青混合料中的最大粒径与压实厚度的比值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发生离析的可能性。比值较大,则证明离析发生的几率较大。为此,在确定中部颗粒数量时要根据级配范围的中值来确定,使得压实性和均匀性都得到保障。第三,应该保障足够的沥青含量来减少离析现象的发生。为此,在取用沥青混合料时,沥青含量的实际数值应该比最佳沥青用量多0.2%,从而减少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发生几率。总之,在设计最佳沥青配合比的过程中,连续级配集料组合的使用、粒径含量规范范围中值的选用都可以有效控制沥青混合料离析现象。油石比应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最佳的比例标准应该为集料颗粒刚好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

3.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使用,保障施工规范性

首先,拌和机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该做好检修保养工作,避免因为机械设备损故障或因设备计量系统故障导致集料离析问题。为此,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试拌的工序必不可少。严格控制集料拌和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发生因温度过高导致的沥青老化问题和因温度过低导致的拌和不均问题。同时,为了保证集料拌和的均匀性,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应该处于连续状态。其次,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方面如果发生问题也会导致离析现象的发生。为此,在卸料的过程中应该分三层放料,有效防止粗集料的聚集现象,采用成品料储仓的,最后放出的都是大粒径的粗骨料,为克服这种明显的离析现象,应该拌一锅偏细的来补救。在运输过程中应该合理规划距离和路线,采用大吨位运输车,在装料过程中增加运输车的移动,降低离析现象的发生几率。第三,在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碾压过程中,离析现象的防治措施更是重要。摊铺机过宽是目前施工实践中离析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采用合理的摊铺机来改变现状,控制离析危害,输料槽宽度的选取要根据工程合理确定[4]。此外,拼装熨平板时要保持平整度,摊铺机熨平板的振动频率也应该适时调整,以保证离析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结语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问题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路面施工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业内人士必须高度重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对于路面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年限都有很大的危害。为此,施工单位应该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发生,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龚仁峥.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4,(10):161-162

[2]王得红.沥青路面施工中的离析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探究[J].科技视界,2012,(24):327-328.

[3]袁正宇.分析沥青混合料离析现象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514-515.

家畜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 篇12

1家畜体内寄生虫对家畜的危害

寄生虫直接吸取家畜的营养; 有的寄生虫直接以家畜的血液为食;破坏、吞咽或消化家畜的组织细胞;寄生虫的代谢物、分泌物或虫体死后的分解产物可引起家畜的组织细胞发生变态反应;机械性阻塞家畜的消化器官;有些寄生虫可引入其它的病原或为其它的病原的入侵创造条件。

家畜体内寄生虫病多为慢性疾病,在临床上大多无特征性症状 . 通常家畜 虽然感染 体内寄生 虫,但长期处于亚临床状态,只有当家畜抵抗力低下或营养不良时才有临床表现,故病程往往较长,到后期,家畜的各种机能已严重被破坏,即使治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感染前的水平,从而严重影响了家畜的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家畜体内寄生虫胃肠寄生虫种类多、 分布广、多为混合感染,是对家畜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家畜体内寄生虫的防治

2.1做好计划性驱虫工作

动物的寄生虫有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种,要针对寄生虫及动物种类选择性驱虫。

体内寄生虫一般在春秋两季各进行1~2次的驱虫,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幼畜断奶时用广谱抗虫药丙硫苯咪唑等进行一次驱虫,能有效降低幼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育肥的家畜每2个月驱虫1次,驱虫后第3天用健胃散进行健胃,以提高育肥效果。

体外寄生虫主要用螨净以1: 300的比例喷洒在畜体表面,次数依据体外寄生虫的活动情况而定。

2.2加强家畜的饲养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

在寄生虫活动较活跃的季节放牧时,尽量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在每次放牧前,给家畜饮足干净、清洁的流水或井水,在放牧时尽量避开低湿、有死水的洼塘,让家畜少饮或禁饮低洼地区的积水或死水。有计划地实行轮牧管理,可起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草场和减少感染寄生虫的作用。加强家畜的饲养管理,对体况较差的家畜,必要时可进行单独的驱虫,同时给予一定的精料补充,确保全群保持较理想的体况、和抗病力。

2.3加强粪便的管理

上一篇:中国摔跤下一篇: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