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因素影响(通用12篇)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1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质量的不断提升, 重视服务细节, 探讨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 针对性的采取非药物性镇痛干预减轻疼痛应引起临床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30日-2013年12月1日我院住院阴道分娩产妇463例作为调查对象, 初产妇361例, 经产妇102例。年龄19~43 (27.8±5.1) 岁, 孕周37~42周, 住院 (3.2±1.7) d。
1.2 方法
1.2.1 疼痛相关因素评估方法:
记录产妇年龄、孕次、产次、职业、文化程度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分别对产妇产程中干预情况、阴道产后会阴情况、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疼痛发作方式、程度、性质、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自控方式、对疼痛耐受性、对疼痛控制满意的原因等进行评估并归纳分类。分娩相关因素有会阴切开术、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阴道产后会阴情况;社会因素有产妇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文化程度、情绪控制能力、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 ;心理及其它因素:产妇年龄、产次、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护士因素:护士对产妇疼痛关心、产后疼痛持续评估及有效处理、护士评估、干预疼痛的技巧、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自身疼痛知识与技能。
1.2.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评估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程度。让产妇在尺子上标出自己疼痛相应位置, 记录分值;观察产妇表情并且结合产妇主诉, 每天评估1次并记录相应分值。无痛:0分;轻度:1~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
1.2.3 分组:
依阴道分娩后会阴情况, 将产妇分3组, Ⅰ组98例产妇会阴无裂伤和Ⅰ度裂伤;Ⅱ组142例产妇会阴Ⅱ度裂伤;Ⅲ组223例产妇行会阴切开术。所有产妇坐、立、行、走、大小便、安静及睡眠中发生疼痛均视为会阴疼痛。分别统计3组产妇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结果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处理措施相关因素317人 (68.47%) ;社会因素219人 (47.3%) ;心理及其它因素179人 (38.66%) ;护士因素148 (31.97) 。可以看出,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中, 分娩相关因素是最主要因素。
Ⅰ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4.00%、25.00%、11.00%;Ⅱ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2.00%、32.00%、22.00%;Ⅲ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9.00%、76.00%、56.00%。其中Ⅰ、Ⅱ组比较 (Ρ>0.05) , Ⅰ、Ⅲ, Ⅱ、Ⅲ组比较 (Ρ<0.05) 。可以看出, 会阴切开术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发生率高, 会阴切开者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会阴裂伤者。
3 疼痛相关因素分析与非药物性镇痛干预
3.1 会阴切开术
对463例产妇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进行调查分析, 223例有会阴切开的阴道分娩相对有会阴裂伤Ⅰ、Ⅱ度产妇会阴疼痛发生率高。因此, 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 以降低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发生。
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 如肛周坠涨痛过度按压等, 常会导致产妇疼痛阈下降, 以致产后会阴、肛周疼痛, 持续时间长。严格控制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产后会阴疼痛发生率。
3.2 社会因素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支持系统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文化程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 能不同程度提高产妇分娩后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痛阈, 减轻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程度。
3.3 心理及其它因素
产妇年龄、产次、个性特征、心理状态都影响产后会阴疼痛程度, 因此, 产妇心理调适指导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1]。
3.4 护士因素
护士对产妇产后会阴疼痛表示关心, 可促进产妇疼痛缓解。对产妇疼痛关心, 使其感到心情舒畅, 从而淡化产后会阴疼痛的感受, 因此, 产后疼痛的持续评估及有效处理非常重要[2]。提高护士评估、干预疼痛的技巧, 可促进缓解疼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评估疼痛的依据[3]。产科护士不仅要提高自身疼痛知识与技能, 还应加强产妇和家属的教育, 以充分发挥产科护士在产痛和术后疼痛处理中的作用[4]。
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及采取非药物性镇痛干预减轻疼痛的方法。方法采用调查问卷, 对产妇评估, 统计疼痛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相关因素有:分娩方式/处理措施相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护士因素等。结论 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控制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良好的社会因素、心理调适指导和支持等有助于缓解产妇会阴疼痛。
关键词:阴道分娩,会阴,疼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94.
[2] 李漓, 刘雪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8) :632-634.
[3] 高虹, 杨澜.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5) :406-407.
[4] 南桂英, 曹迎风, 朱迎春, 等.产科住院病人对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3 (3) :45-47.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2
安徽医院招聘药学专业考试重点之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
点总结
药物的溶解度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药学常见考点,中国卫生人才网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之用。
药物的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1.影像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间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间作用力,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遵循相似相容原理。
(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
(3)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溶解度、熔点、溶解速度等也不同。
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对可溶性药物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难溶性药物,当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若为吸热过程,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按一定的规律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9)添加物
1)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此处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其中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例题:
1.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药物的极性
B.药物的晶型
C.溶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温度、pH值、混合溶剂、添加物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但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
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7~2011年收治自愿要求药物流产早孕妇女500例,年龄18~40岁,停经时间≤49天,B超提示为宫内妊娠,孕囊三径线≤30mm,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药物流产禁忌证,服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资料记录完整。
服药方法:第1天早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150mg,第3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片600μg后,留站观察24小时。
效果观察:①完全流产:用药后1周内孕囊完全排出或经B超复查提示子宫内无异常。②不完全流产:用药见孕囊排出,但阴道流血多于月经量或持续流血时间>2周,或经B超复查提示提示子宫内有残留物,需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提示绒毛或蜕膜组织。③药物流产失败:用药后未见孕囊排出,术后1周复查B超提示孕囊滞留,需清宫术,清除物可见完整孕囊。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药物流产效果:500例中完全流产425例(85%),不完全流产49例(98%),流产失败21例(42%)。其中需要清宫术65例(13%)。
相关因素分析:①孕产次数孕产次≥3孕妇完全流产率76%(149/196),明显低于孕产次>3次907%(276/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孕囊大小孕囊直径10~20mm完全流产率924%(218/236),孕囊直径<10mm完全流产率735%(78/106),孕囊直径>20mm完全流产率816%(129/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剖宫产史有剖宫产史完全流产率646%(75/116),低于无剖宫产史911%(350/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子宫位置子宫前倾前屈位或后倾后屈位完全流产率518%(58/112),子宫水平位完全流产率946%(367/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的临床效果已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WHO的调查结果表明药物流产的有效率935%~950%[1],国内报道的完全流产率>90%,失败率6%~10%[2]。而以手术流产相比,药物流产的并发症主要是不全流产引起长时间阴道流血、甚至大流血。最终需手术干预行清宫术。通过本文比较可以看出,孕产次数、孕囊直径、子宫位置及既往有无剖宫产史均为主要影响因素。
多次生育及流产使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受损,再次妊娠后,妊娠组织易与子宫壁粘连,影响蜕膜自宫壁剥离,流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的损伤越重,导致妊娠组织粘连的可能性越大,阴道流血时间延长,需清宫或吸宫手术干预。
停经时间长短,孕囊大小与药物流产效果密切。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妊娠物孕激素受体越大越多,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的作用相对减弱,在孕囊排出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蜕膜残留,造成药物不全流产[3]。孕囊越小,蜕膜组织越少,蜕膜的孕激素受体数量可能不足,孕酮受体与米非司酮结合能力低,不能有效抵抗孕酮作用,同时子宫平滑肌对米索前列醇敏感性低。
剖宫产手术后子宫下段切口处形成瘢痕,子宫内膜覆盖不全,子宫蜕膜血管生长缺陷,易出现胎盘粘连或植入,导致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最终导致不全流产或药物流产失败。
既往有研究显示,药物流产失败率后位子宫高于前位和水平位子宫者22倍[4]。本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流产结局与子宫位置有明显关系,子宫后倾后屈位和前倾前屈位者不全流产明显高于水平位者。由于屈位子宫的宫腔与子宫颈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胚胎不易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而在重力作用下排出,造成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子宫水平位。
通过本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早孕妇女合并屈位子宫(前倾前屈、后倾后屈位子宫),孕囊直径<10mm、>20mm,孕次或流产次≥3次者,既往有剖宫产史,在药物流产过程中需要清宫或吸宫手术干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药物流产时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外,在指导孕妇选择流产方法上,应对孕妇进行相关因素评估,告知孕妇药物流产的利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后行药物流产。加强药物流产时的观察和随访,必要时行手术干预,以提高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满意度。较大限度保证育龄妇女生殖健康。
參考文献
1 Von Hertzen H,Honkanen H,piaggio G,et al.WHO multi-national study of three misoprostol regimens after mifepristone for early medical adortion.Ⅰ:Efficacy[J].BJOG,2003,110(9):808-818.
2 桑国卫,贺昌海,邵庆翔.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17523例的大规模引入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323-329.
3 刘效群,刘芳,于俊荣,等.复方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4,2(3):75.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就诊及住院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158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9例。所有患者就诊测定的舒张期血压均≥90 mm Hg, 收缩压<140mm Hg。其中男119例, 女39例;年龄18~78岁, 平均49岁;高血压病程1~20年, 平均4年, 观察期4周。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非药物加以辅助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 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保持患者的心理平衡; (2) 运动:患者的运动频率应达到每周3~6次, 每次25~60 min, 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控制心率在 (170-年龄) /min以下, 控制运动后的心率在3~5 min内能够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控制运动后疲劳感在1~2 h之内能够消除; (3) 合理膳食:控制患者食量, 特别是限制食用高脂肪、高糖食物, 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每日应控制在6 g以下) ; (4) 减轻患者的体质量:通过有效控制饮食及运动, 使患者的体质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超重患者的体质量下降达到5%以上; (5) 其他:限酒、戒烟等。患者每周需进行2次复诊, 对血压、心率及症状改善等情况及时观察[2]。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参照我国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草案》中的高血压标准[3]: (1) 显效:舒张压下降达到10 mm Hg且降至正常, 或者下降≥20 mm Hg; (2) 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到10 mm Hg但降至正常, 或者下降10~19 mm Hg; (3) 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易引发脑卒中或冠心病等心血管类型疾病。对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治疗,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论是否已经接受药物治疗, 均需要进行非药物治疗并长久坚持, 具体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3.1 减轻体质量
在我国, 正常成人的体质量指数正常范围18.5~23.9 kg/m2, 24~27.9 kg/m2为超重, >28 kg/m2为肥胖。据相关统计, 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61倍。以一位超过标准体重10%, 舒张压在95 mm Hg左右的患者为例, 若使体重降低5 kg以上, 舒张压就可降至正常水平。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中, 超重或肥胖者的比例较高, 减轻体重对有效控制血压尤为重要, 同时还可以减少所用降压药物的剂量及种类。
3.2 限制每日钠盐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 g。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盐敏感性的检出率高达60%。钠盐摄入过多, 致使循环血容量升高, 外周血管的阻力升高, 促进高血压形成。舒张压主要取决于外周血管的阻力,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更加需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3.3 适度进行体育运动
相关研究表明,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收缩压大约8~10 mm Hg。由于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使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有效降低血压, 患者宜多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需要强调的是,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如停止运动2周, 降压效果就会消失。
3.4 限酒和戒烟
酒精作为高能量物质是血管的活性剂和中枢神经的抑制剂, 代谢过程中对血压和内分泌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 长期大量饮酒易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该戒酒或严格限制。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 引起患者血压升高。故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应禁止吸烟。
3.5 保持心态平衡
由于正处于创业的黄金时期, 中青年承受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随之产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适时减压, 及时调节紧张情绪, 保持平和的心态, 能有效降低血压。
研究结果表明, 非药物治疗对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并且没有药物治疗产生副作用, 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非药物治疗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158例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 分别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 和常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 (观察组)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2%,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非药物治疗对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具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天伦, 陈坡.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特点及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 (1) :30-31.
[2]游斌权, 邢杨波, 郭航远, 等.非药物治疗对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0) :2286-2289.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5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思想和学习的重要浇灌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班主任工作仅靠用制度来“管、压”已很难奏效。作为―名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己管理班集体的能力,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构成了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优良品行,道德人格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班主任的多才多艺,渊博学识和对教学业务的精通专长,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班主任与学生感情通融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由此所产生的归属感,向心力,班集体的凝聚力是权力性影响力所不可比拟的。
一、品德因素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思想品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班主任有无崇高的威望,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班主任的师表既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又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上的言教,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班主任具有严于律己、宽人待人的博大胸怀,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班主任的思想品德、作风习惯、处世方式,甚至个性特点和某些生活细节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应利用这些因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注意自身的道德行为,培养自觉、坚韧、果断、能自制的意志品质和
顽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可资仿效的榜样,也就是班主任要有崇高的威信。调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师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责任心强,爱护和了解学生,知识面广,有文体特长,有组织才干,讲课口才好,教学方法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导耐心,处理管理问题和课堂问题实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师的威信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导、关心和爱护。
二、才能因素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班集体管理者,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班主任需要着力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也是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的过程。因此,每个班主任老师虽然个体有差异,能力有大小,兴趣有不同,但都应把“学习,学习,再学习;充实,充实,再充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自己永远做“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班主任老师的才能和智慧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专门与广博的知识结构。2、运用教材教法组织教学的能力。3、正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4、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5、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班级问题和课堂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因素:作为班主任,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 ―方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使之产生依赖感,使自己在学生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班主任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观念更新。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上来,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其次是自身观念的更新,在信息和高科技发
展的时代,班主任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水平,迅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适应和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素质。班主任老师要时刻牢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的道理,很难想象学生会敬佩一位对相关学科或新知识一问三不知的教师。
四、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是班主任在平时开展班级工作的润滑剂。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拨动学生心灵的心弦,激起感情的浪花,具有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班主任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根本体现,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最主要的品质。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桥梁,离开了这个桥梁,无论班主任才华有多出众,也不会有所作用。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沟通师生情感,把“真挚的情”奉献给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才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爱心。一个热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自然会博得学生信任和爱戴,所带班级就会有一股向心力、凝聚力,班主任才会在班级中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这才是班主任管理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是班主任管理班集体的重要基础,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关键。作为―名班主任,要注意发挥非权力性因素
影响玉米稳产高产的非自然因素 篇6
摘要:玉米是磐石市主要农作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约150万亩)。影响玉米稳产高产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旱灾、涝灾、风灾、雹灾、霜冻、病虫草鼠害等),另一个是可控的非自然因素。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影响玉米生产的非自然因素解析如下。
关键词:玉米;稳产高产;非自然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獻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04
1 种子质量
1.1 种子芽率、芽势
目前玉米种子发芽率理论数据均能达到国家标准(85%以上),但很难保证在96%以上。一是生产实践中农民实施单粒播种或1、2、1播种,容易造成缺苗现象;二是由于种子生产包装过程中受成熟度、烘干程度、质量等的影响,容易造成种子芽势不均,也可造成出苗不齐;三是近几年来种子市场供过于求,陈种充斥市场,虽然芽率达到国家标准,但芽势弱也是造成田间出苗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种子活力
由于种子籽粒大小不同,活力不同,所以应该分级包装,使活力相同的种子在一个等级,这样才能实现出苗一致。苗期整齐度好,少一些三类苗是创造玉米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播种适期
抢墒播种是专家常提的说法,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根据耕层地温情况抢墒播种是最科学的。现实中普遍是气温达到一定程度时“抢着”播种,往往地温上不来,播到土壤中的种子造成粉籽,影响出苗。耕层地温播种标准应该稳定通过10℃。
3 整地质量
精细整地,使耕层土质达到疏松一致,是确保一次拿全苗的重要环节。我市大部分农民图省工,采用垄侧免耕播种方式较为普遍,大块坷垃遍地,结果造成不出苗。建议采用大型机械深松耕层,细化土质,确保小苗顺利拱土。
4 化学除草
化学药剂除草代替人工除草,既节省了人工,又提高了效率,但是农民心里是恨草不死,往往使用除草剂药量超过正常用量的1~2倍。虽然草干净了,但苗也受害了。普遍现象是拔节前全是药害苗,造成玉米苗抗逆性、抗病性大大减弱,影响正常生长,隐形影响非常严重。
5 肥料施用
5.1施用方法不当
口肥不足,不能保证离乳期的养分供应。种肥隔离不好,肥烧种现象普遍发生。底肥深施程度不够或不足,造成后期脱肥,影响成熟。
5.2土壤板结严重
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严重,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土地集约,农牧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6 栽培密度
玉米适宜的栽培密度,必须根据地力、施肥水平、栽培条件、品种和播种期早晚而定。一般是土壤肥沃且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密度宜大些;土壤肥力低且水肥条件差的地块,密度宜小些;早熟,矮秆、叶小、叶片上举的品种密度宜大些;晚熟,植株高大、叶大平展的品种密度宜小些;播种期晚的比早播的密度宜大些。玉米的适宜密度还因气候条件不同而变化。在同一地区,地势高,气温较低,玉米较矮小,密度宜大一些。反之,地势低,气温较高,玉米生长较高大,其密度适宜小一些。
目前我国耐密品种为数不多,而且耐密程度有限。现实中,农民追求多打粮,不管什么品种一律盲目密植,有些地块基本上是株距在19~23厘米。加之施肥量跟不上,通风不好,很容易形成空秆现象,造成严重减产。建议适宜播种密度是株距在33厘米左右。
7 种子包衣剂的使用
玉米种子包衣剂的使用,对防治地下害虫和部分玉米病害可起到很好的作用。玉米种子包衣剂有几种类型:一是以杀虫剂为主,以防控地下害虫为主要目的;二是以杀菌剂为主,以防控部分玉米病害为主要目的;三是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以促进扎根壮苗为主要目的。因此,在使用种子包衣剂时,坡岗地地下害虫容易发生,要选择以杀虫剂为主的包衣剂;易感玉米茎腐病、黑穗病的玉米品种,要选择以杀菌剂为主的包衣剂;春旱土壤墒情不好时,要选择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要成分的包衣剂。
8 购种后不做发芽试验
近年来,农民购种时间有所提前,那么在家贮存的时间就增加,如果贮存不当就会降低发芽率,影响正常出苗。例如:受冻、受潮、受热、与农药化肥一起贮存,都容易造成芽率下降。种子包装后,经过贮藏运输至售到农户手中,要经过几个环节,农民购种后有些懒惰思想或不会做发芽试验,很容易造成芽率不好的种子下地,贻误农时。
9 田间管理
9.1去雄
近些年来,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有些田间管理措施常常被放弃,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增产措施。例如:去雄后由于减少雄穗开花消耗营养而增产。去雄应掌握在雄穗刚抽尚未散粉前进行,去雄过早,易拔掉叶子影响生长,过晚则雄穗已开花散粉,失去意义。为保证有足够的花粉量,一般隔一行去一行或隔株去雄。边际2~3行不宜去雄,以免影响授粉。
9.2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雌穗花丝抽出一般比雄穗开花晚3~5天。在开花授粉期间,常因高温、干旱、大风、阴雨等不利天气,使授粉不良,造成缺粒秃尖而减产。要在盛花期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在露水干后进行,用拉绳或摇株的方法增加授粉量。每隔2~3天进行1次,连续进行2~3次,达到增产的目的。
10越区种植
有些农民对自家种植区域气候条件不了解,存在盲目选购玉米品种现象,而且自家不同地块地势、土质、气象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在农技部门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安全成熟或早衰等减产现象。
11适期收获
玉米一般在完熟期收获,当植株基部叶片变黄,苞叶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变硬呈固有粒形和粒色时,要及时收获,过早收获,籽粒含水量大且影响产量;过晚收获,遇雨后,籽粒容易发霉,影响产品品质。当玉米后期遇低温影响其正常成熟时,可将玉米全株割倒,就地堆放几日,以促其后熟,增加粒重。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7
在临床用药中, 对药物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1 用药剂量
药物自身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为使用剂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既定范围内, 药物浓度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加大而升高, 所达到的药物作用也会相应的增强, 一旦超出该范围, 即超出用药极量, 将会导致中毒的不良后果。在临床实践中, 为确保安全用药, 会在用药最低剂量与用药极量之间确定用药常量, 不应超出用药极量。此外, 在某些情况下, 药物也会因剂量的不同而导致性质的改变, 如阿托品, 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 用药者将会依次出现心悸、散瞳、腹胀、面红、兴奋直至精神错乱。
1.2 制剂方式
同样是一种药物, 制剂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 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通常情况下, 采取注射的用药方式, 药物作用的出现要快于口服的用药方式, 并且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在注射剂当中, 水溶性制剂的吸收要快于油溶性制剂;在口服制剂中, 溶液制剂吸收要快于片剂及胶囊制剂的吸收;药物制剂利用度也受到制备制剂的工艺以及原料的影响, 如不同厂家生产的地高辛片, 分别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 而用药后血药浓度有可能会产生极大差别, 最大可能达到7倍。除此之外, 所采取的具体的用药方式也会影响药物作用, 如内服硫酸镁, 将会导致腹泻后果, 而采取肌内注射或者是静脉滴注的方式, 则会产生镇静、镇痉以及降低颅内压的效应。这在中药材中尤其多见, 在炮制以后, 药性发生一定的增强或是减弱, 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炎性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患者疼痛明显, 中医药在镇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疗效。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 用于热入气分, 乳痈发背, 湿热黄疸。本研究中采用微波炮制黄芩, 其处理时间短, 而且黄芩苷含量高。白芍的主要成分为芍药甙, 对小鼠嘶叫、扭体、热板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中采用醋制白芍, 用米醋拌匀, 文火加热, 炒干, 更有利于其有效成分的发挥。甘草有毒、祛痰、止痛、解痉之功, 除去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黄酮甙类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
1.3 药物使用以及联合使用过程的不当
如药注射剂滥用,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这些都是导致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保留了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逐年递增, 其在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 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 中药讲究辨证施治, 对证下药, 若药不对症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此外, 在治疗上中药强调“中病即止”,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必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当同时或者先后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药物时, 有可能会导致药物之间产生相互影响, 或者是增强药效、或者是降低药效, 或者是降低由于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或者是造成新的副作用的出现。如果联合使用药物导致药物作用增强的效应, 被称作是协同作用, 例如, 联合使用磺胺甲基异唑与甲氧苄氨嘧啶;如果药物联合使用造成药效降低或者抵消, 被称作是拮抗作用, 如联合使用胃复安与阿托品。搭配使用两种或者更多种药物所导致的药理、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变化, 给治疗效果甚至是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被称作是配伍禁忌[1]。
1.4 患者身体状况
患者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药物作用, 主要指的是用药者的年龄、性别、感应性、营养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
除上面所列举的因素外, 病原体耐药性、医疗环境等给药物作用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 药物联合应用产生的影响分析
对于某些药物来说, 单独使用会达到特定的用药效果, 而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 会使药物相互之间发生某种相互作用, 既有可能是增强药效或降低副作用, 也有可能导致不良的用药反应, 在实践中要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联合用药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管采取何种用药方式, 只要两种或更多药物在体内出现联合效应, 便可认定为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使用药物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 是由于药物联合使用导致的有益的相互作用[2], 即产生药效提高或者是减轻不良用药反应等效果。在实践中, 比较常见的有: (1) 针对内脏器官疼痛, 联合使用吗啡及阿托品, 后者可以对前者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效应产生抵消作用, 既可以降低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能达到更好的镇痛作用; (2) 针对有机磷中毒, 联合使用阿托品和解磷定, 其中前者主要对乙酰胆碱产生作用, 后者主要起到胆碱酯酶复活以及降低乙酰胆碱蓄积作用, 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 药物联合使用也有可能造成不良相互作用, 主要指的是由于联合使用而导致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或者增强药物做产生的副作用等。如联合使用磺胺和普鲁卡因, 将会降低药物自身的抗菌效应;联合使用胃复安和阿托品, 将会造成药物作用抵消后果;再如, 联合使用洋地黄类和氢氯噻, 因所排出的钾离子数量的增加, 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洋地黄的心毒性。通过大力宣传普及用药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认识药的药效和毒性, 避免滥用和用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有些中药虽然活性成分少, 但是长期服用会造成毒性累计, 随之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 要注意指导患者勿长期用药, 避免慢性累计。此外, 食药良性不可相悖, 如:如调理脾胃药忌油腻, 服发汗药忌生冷[3], 这些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都是要引起注意的。广大的医疗机构和工作者, 在日常指导患者用药时, 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4], 不断健全监测机制, 加强中药管理, 不断提高医药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规范患者的用药方法, 以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我院通过开展对药师的自修或在职教育, 系统的学习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与安全用药知识, 拓展知识面, 促进知识的更新, 提高专业素质。保证患者用药有效、合理、安全与经济, 提供药学情报咨询与合理用药等有关方面的药学技术服务。我院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加强对中药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3 结语
综上所述, 药物在人体内所起的作用会受到诸如用药剂量、用药方式、患者身体状况以及药物联合使用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 这些不但能够影响药物的作用发挥程度, 而且甚至会导致药物的作用发生性质的改变。药物联合应用, 药物相互之间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 既有可能是有益的, 也有可能是不利的, 对此要注意严格把握, 不但要全面掌握不同药物各自的作用及使用范围, 还要注意积累影响药物作用因素的相关知识, 以及药物联合使用方面的禁忌, 熟悉药物规律, 尽可能避免由于用药过失导致的医疗事故。
摘要: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要受到诸如药物剂量、用药方式、联合用药、患者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且药物相互之间也会发生某些作用。本文旨在对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药物联合使用发生的相互作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药物作用,影响因素,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张建民, 冯玲玲.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调查[J].中国药房, 2006, 17 (20) :1572-1573.
[2]王聪, 杨淮英, 申健, 等.联合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0) :161.
[3]张乐平, 沈健.中药不良反应成因分析[J].江苏中医药, 2009, 41 (6) :54-55.
药物作用受影响的因素 篇8
临床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除了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还有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而降低疗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给药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健胃药、收敛止泻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多在饲喂前服用,驱虫药、盐类泻药多空腹或半空腹使用,而刺激性强的药物多在饲喂后服用。给药的时间间隔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最低有效浓度确定,一般情况下要确保下次给药前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大于或等于最低有效浓度,尤其是抗菌药物。给药次数应根据病情的需要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而定,半衰期短的药物,给药次数要相应增加,对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药物应规定每日用量和疗程,在肝、肾功能低下时为防止蓄积中毒,应减少剂量和给药次数。
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1]。一般的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在注射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有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是为药物相互作用。假使联合用药的结果使药物效应加强,为协同作用;若使药物各自的效应减弱或抵消,则为拮抗作用。
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儿与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新生儿的肾功能尚未完善,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排泄缓慢,应用使剂量必须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蛋白质和钙磷的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应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用药剂量应比成人量减小。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治疗校果有密切关系。患者如果能以乐观态度正确对待疾病,不但可以减轻对疾病痛苦的主观感受,而且还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抗御能力,有利于疾病的治愈。相反地,如果患者对疾病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悲观失望,往往就会降低治疗效果。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感应性可以不同。有的患者多于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相反地,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能耐受,必须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药物作用,这称为“耐受性”。还有一种“变态反应”,是指少数经过致敏的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由免疫反应异常的特殊反应,如有人在应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即属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摘要:药物应用后在体内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用药物时,注意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使用的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关键词:药物,作用,影响
参考文献
浅谈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篇9
药物的作用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这些因素主要有:
1 药物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等都能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所以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病畜的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一种剂型, 使用多少剂量。药物的不同剂型主要影响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 从而影响药效的强弱和产生药效的快慢。一般来说, 内服液体剂型比内服胶囊和片剂要吸收快, 肌注时溶液剂型比混悬剂和油溶液吸收快。当病情急迫时, 就必须选用易吸收快的剂型。剂量的大小, 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 药物的剂量越大, 作用越强。但超过一定的范围, 药物的作用也可因量变转为质变, 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在治疗时对每种药物及其制剂都应按规定进行应用。
2 动物
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体重、个体差异以及病理状态对药物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2.1 种类与性别
不同的种类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都不一致。比如牛和家禽对敌百虫就很敏感, 容易引起中毒, 猪则较能耐受。
2.2 年龄与体重
幼龄和老龄动物因为机体的机能不完全成熟或开始衰退, 药敏活性低于成年动物, 所以用药一般均应减量使用。而同一年龄的同种动物, 若体重相差过大, 用药时就必须根据动物体重来调整剂量, 否则药物在体内达不到一定的浓度, 影响治疗效果。
2.3 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体质等因素, 一些同种动物、体重和性别相同的个体, 对同一药物敏感性也有所差异。有的个体即使小剂量也可产生强烈的反应, 称为“高敏性”, 有的个体就是中毒剂量也不产生中毒, 称为“耐受性”。
2.4 病理状态
由于疾病, 动物生理机能发生变化,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就受到影响。比如解热镇痛药可使发热动物的体温下降, 而对正常动物就没效;肝、肾功能减退的动物,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慢, 药物的作用就会延长。
3 用药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就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比如硫酸镁内服时有泻下作用, 而静注时则产生镇静、抗惊厥等抑制中枢作用;不同给药途径, 机体吸收也有快慢, 注射最快, 皮肤黏膜给药就比较慢。而注射给药时, 静注又比肌注来得快。联合用药, 药物之间就会产生协调作用, 药物的作用就会增强,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比如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配用, 作用就可增强几倍至十几倍。但联合用药时要特别注意配伍禁忌。在治疗疾病时还应注意重复用药。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都需要重复用药, 症状完全消失后还得再用1~2次。但当重复用药时间较长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 就应考虑改换其他药物了, 以免延误病情, 产生耐药和蓄积中毒。
饮食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篇10
1饮食因素影响药物疗效的机理[1]
1.1 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增加药效
空腹、饱腹及不同质量的饮食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饱腹服药, 药物吸收延迟, 排出速率减慢。如服用铁剂后进食酸性食物, 可增加铁的溶解度, 促进3价铁还原成2价铁, 增加铁的吸收;服用脂溶性维生素时, 进食高脂饮食可促进其吸收;服用驱虫药时, 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肠蠕动, 并促进虫体排出。
1.2 干扰药物的吸收和降低药效
1.2.1 食物与药物结合:
食物与药物结合形成复合物、沉淀物甚至毒物, 从而减低和改变药效。婴幼儿服用钙剂不宜同食菠菜, 因菠菜中含有的大量草酸可与钙结合, 形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而不易吸收。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忌腌菜、腊肉, 因其含有亚硝酸化合物, 与解热镇痛药同服会生成亚硝胺, 降低药效, 增加毒性, 可服用大量维生素C以抑制亚硝胺的形成。
1.2.2 饮料与药物作用:
服药时饮水、饮茶、饮酒对药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干扰药物作用。服用润喉片、止咳糖浆后不宜立即饮水。因饮水可减弱其润喉作用, 降低对咽喉部黏膜的安抚作用;而服用酶制剂时, 不能同时饮茶, 因其中蛋白质与茶中鞣酸发生作用而失去活性;服用铁剂忌饮茶, 以免铁剂与茶中鞣酸形成难溶性铁盐而妨碍吸收;服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时, 不宜用茶水送服, 因茶中含有咖啡因, 具有兴奋作用, 因此服药时不宜饮浓茶, 用水送服为宜;服用地西泮、氯氮艹卓等药物时, 饮酒可增强中枢抑制效应, 发生过度抑制可致猝死;服用利福平、抗血吸虫药物时, 饮酒可加重其对肝脏的损害;服用降糖药物时, 饮酒可增强肝糖原分解, 并增加降糖药物的作用, 引起低血糖反应。
1.3 干扰药物的排泄改变药效
由于激素类药物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因此服用时要求低盐饮食, 并给予绿叶蔬菜、香蕉、桔子、果汁等食物补钾;相反, 服用保钾利尿剂 (如安体舒通) 时, 要停用含钾高的食物, 以免血钾过高。服用利尿剂忌食谷氨酸钠, 因谷氨酸钠与利尿剂合用能协同排钾, 即使药量很小, 也可引起脱水, 使钾离子浓度下降, 严重缺钾可致心搏骤停。
2饮食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2.1 高脂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高脂饮食可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如脂溶性维生素、抗生素类等与油类食物同服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 延缓排空, 促进上述药物的吸收, 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但高脂饮食也可降低某些药物的吸收, 如贫血患者服用含铁剂药物时, 不宜与高脂饮食 (如花生仁、芝麻酱及含钙、磷较多的食物等) 同服, 因为脂肪抑制胃酸分泌, 使胃酸减少而影响铁离子的吸收[2]。
2.2 高蛋白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高蛋白饮食 (如花生、鸡肉、牛肉、脱脂奶粉、牛奶等) 可在肠内产生大量的氨基酸而阻碍左旋多巴的吸收, 而且会使药物酶活性轻度增加, 致使某些药物疗效降低。哮喘患者服用氨茶碱时, 不宜与乳制品、豆制品及高蛋白食物同服;肝炎患者应少吃油性、高蛋白的饮食, 以利护肝药物作用的发挥。
2.3 高糖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高糖食物 (如蜂蜜、麦芽糖、枣、碱性饼干及含糖多的食物水果等) 能与退热剂形成复合体, 从而减慢药物的吸收速度;另外, 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分解, 使血糖升高, 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 应限制糖的摄入, 以低糖饮食为好[3];服用健胃药及患高三酰甘油血症者应限制食用甜食, 防止发生消化不良、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升高等;糖尿病患者必需对碳水化合物饮食加以控制, 以免降低降糖药物疗效。
2.4 多矿物质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2.4.1 高钙食物:
高钙食物 (如牛奶、乳制品、海带等) 可影响某些抗生素的吸收[4], 同时能使强心苷功能增强, 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2.4.2 高钾食物:
高钾食物 (如土豆、香菜、蘑菇、紫菜、桔子等) 若与呋塞米及噻嗪类利尿剂合用, 可增加药物疗效, 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服用氨苯蝶啶、安体舒通等利尿剂时应忌食上述食物, 以防引起高血钾症。
2.4.3 高钠食物:
饮用大量饮料和增加食盐量, 可加速碘代谢;高血压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药时不宜食用咸菜、腌鱼等高钠食物, 否则可影响药物的疗效, 甚至使病情恶化。
3药师在药物监护及教育中的作用
3.1 详细入微的询问
作为一名药师, 在为患者提供药品服务的同时, 亦要能够细致入微的询问患者病情、诊断、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以便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减少用药的风险, 最大限度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2 精准的药学服务
随着药师的逐步深入到临床工作中, 临床药师制度的建立为药学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给予其更大的发展平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监测用药风险, 全程跟踪、回访等更为完善的体系, 为患者就医康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 合理的用药建议
合理的用药教育及用药建议, 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减少药品使用时影响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 如饮食、时间、药物相互作用等, 提高药品的疗效。
4讨论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众多, 饮食因素与药物疗效变化关系密切。食物的化学成分、患者的饮食结构等对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饮食调控,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减少药品流失, 避免不良反应。因此, 药师在日常工作中, 合理化的用药建议, 人性化的用药指导, 对于促进药物治疗疗效, 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继云.浅谈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6) :2234.
[2]张石革, 彦玲.消化不良与助消化药[J].中国药房, 2001, 12 (6) :383.
[3]马学毅.胰岛素新用法[J].中国处方药, 2003, 17 (8) :64.
非药物因素影响 篇11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药物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71-01
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功能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在1.5亿人以上。高血压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控制等特点,需长期用药治疗。控制血压不仅需要效果显著的降压类药物,更需要患的者高度配合。在高血压患者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要对其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4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7例,女71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9.2±4.9)岁。患者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5.8±2.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标准[1]。排除标准:①年龄>80岁的患者;②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合并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降压类药物过敏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
1.2调查方法
对148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患者近6个月服药情况,主要包括: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擅自停药、是否戒除烟酒、是否规律作息、是否避免过度劳累、是否定期复查等。患者全部执行判定为完全依从,不能遵守任何1项判定为不依从,介于两者之间判定为部分依从。注意在开展调查前要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调查目标、调查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尽最大可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单因子统计用卡方检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用Logistic表示。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系数
根据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相关标准[2],用6个方面问题确定148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如表1。
2.2依从性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评方法判定患者治疗依从性,其中完全依从21例,占14.2%。部分依从43例,占29.1%。不依从84例,占56.7%,结果详见表1。
2.3影响因素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疾病知识匮乏、经济因素(无医保)、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年龄)、药物副作用及就医条件限制等,详见表3。
3.讨论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就医后其治疗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药物依从性教育时,要向其明确治疗意向,通过宣传疾病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能够提高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
3.1强化用药指导,加强用药监督
由于高血压患者年龄、经济条件以及就医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应遵循差异化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沟通方式开展用药指导。指导内容包括用药目标、用药途径、服药剂量、用药时间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正确认识。由于高血压病程长,加强用药监督,可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并记录其联系方式和通信地址,可在复诊或电话回访过程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和督促,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3.2 提高服务质量,做好药物治疗讲解
提前为高血压患者做好复诊计划,并协助家属办好预约手续。复诊过程中向患者提供化验信息及检查结果,并交代好下次复诊时间[3]。针对患者异常检查结果,要进行充分解释,避免患者出现较大心理波动。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由于个体差异,难免会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往往会自行断药,给整体治疗效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在用药前向患者说明各类降压药物可能出现发不良反应,强调这些临床反应的可逆性,进而消除患者不安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數高血压患者不能做到完全依从治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良好预后。因此,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前,应做好相应指导,提高患者配合程度,进而促进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素芬,王阳.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5(9):62~63.
[2]魏琳.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新乡医学院,2014,4(1):263~264.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资料与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 《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要求, 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实行分级责任制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 细化科室指标,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考核, 每月统计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1 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 年上半年 (管理后)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013 年、2014 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 年上半年, 各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不好。住院患者2011 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 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2 年-2014 年每上半年各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稳定。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1。
讨论
通过4 年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 本人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认为有以下几点。
医疗机构内部因素:①医生的因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摸底, 发现临床存在以下问题:医师对药物抗菌谱及作用机制了解不全面, 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或使用抗菌药物级别过高, 用药时机、时间不适宜和频数不合理, 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1];微生物标本检测率低;临床医师对细菌培养结果解读知识欠缺, 不能有效利用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门诊用药指征不明确, 凭经验判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过多, 可以口服治疗的选择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使用未考虑个体差异因素, 致剂量不足或用量过大。针对问题,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如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处方点评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办法等[2,3]。强化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012年上半年各项观察指标均好于2011年上半年。但此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管理前, 未超过国家标准, 说明门诊抗菌药物管理还有管理空间, 应进一步加强管理。②药师的因素:管理前, 药师对发现的抗菌药物用法、用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及时告知医生纠正错误, 简单地按处方发药, 没有真正起到审核、复核作用。管理后, 要求药师发现异常处方, 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及时改正。住院病区选用抗菌药物, 要求临床医师参考临床药师的意见[4], 同时, 临床药师深入病区, 指导临床用药。但门诊量大, 及时干预容易造成纠纷, 药师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③微生物检测:管理前, 检验技师对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要求不高, 细菌培养阳性率低, 没有定期进行主要细菌耐药分析, 对临床用药干预不够。管理后, 要求提高微生物检测质量, 不合格标本退回重采, 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同时, 检验技师加强与临床医师和护士的沟通, 定期培训相关知识, 帮助医师正确解读微生物检测结果, 对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5]。④医院的管理水平:管理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没有限制, 医院按照临床需求通过一般购药程序进行购药, 具有随意性。管理后品种受限, 但品种的选择是医院行为, 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 合理选择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及时调整品种, 也能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同时, 抗菌药物合理临床应用有赖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 如果医院信息化程度高, 充分利用电子处方点评系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常管理由计算机来完成, 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⑤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程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的实施有赖于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 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各自职责, 有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制度的落实。
医疗机构外因素:①患者的因素:管理前, 患者习惯性地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炎症, 包括无菌性炎症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动向医师索要抗菌药物, 医师也会迎合患者的需求[6]。管理后,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滥用抗菌药物危害的宣传教育, 如电视、杂志、报纸等的宣传和医师耐心的说服教育, 让患者增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明白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危害, 理解不能盲目服用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生产企业的影响:管理前, 抗菌药物生产企业不受限制地推销其产品, 是抗菌药物滥用的推手[7]。管理后, 对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金额进行排名, 约谈生产企业代表, 规范了企业销售行为,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原卫生部要求,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年上半年与2012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但2013年、2014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年上半年, 每年之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2011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较难管理,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受多因素影响, 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方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011.
[2]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2012.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4]李兴华, 周国民, 曾永兰.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9 (21) :575-577.
[5]朱德妹, 汪复, 胡付品, 等, 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J], 2011, (11) :321-329.
[6]王颖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4)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