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性措施(精选8篇)
非药物性措施 篇1
在肉禽生产中, 对肉鸡疾病必须采取全面的综合预防措施。但是, 不少养殖户只要重视药物预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往往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而药费增高, 因此要成功预防肉禽疾病, 除了要制定合理的用药程序和疫苗防疫程序外, 还必须采取一些非药物预防措施。
1 杜绝致病微生物的来源
1.1 引进健康苗禽
肉雏禽苗最好从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正规种禽公司引进。这样的公司一般对禽的管理严格规范, 防疫程序科学合理, 禽苗携带的细菌或病毒少, 成活率高。
1.2 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
禽舍要尽量谢绝外人参观, 饲养人员不要乱窜其他禽舍, 养殖场不宜混养其他禽类。禽舍内外地面要保持清洁卫生, 使病源微生物失去生存的繁殖的场所, 饲料与饮水注意不能受到污染。禽粪要远离禽舍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禽不要乱扔, 应深埋或焚烧。
加强消毒工作是直接消灭病源微生物的一种有效手段。禽舍门口要设消毒池, 并经常更换消毒液, 喂前, 要更换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时要坚持对禽舍内外和禽群定期消毒。禽群发病时增加消毒次数, 每次进禽前, 都有要对禽舍及器具进行切底的清洗、消毒, 重视带禽消毒, 并坚持最后用福尔马林消毒。
2 营养供给
健康的鸡体能够加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而健康的鸡体则来自于充足合理的营养供给。所以, 应当根据肉鸡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水平, 合理地配合饲料并进行科学的饲喂。目前的肉鸡饲料一般由种禽公司提供, 饲料配方分三个阶段, 全部采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 能满足肉鸡的各方面营养需要。在使用这些饲料时, 应注意早期要有1周的时间实行限饲, 其余的时间则采用自由采食, 这样既能满足肉鸡的营养需要, 又可减少肉鸡猝死症的发生。另外要注意饲料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久, 否则有可能导致发霉变质和其中的营养物质受到损失。
还要注意对肉鸡饮水的充足供应。水是肉鸡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在养分的消化吸收、代谢物的排泄、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炎热天气时要保证对肉鸡的饮水供给, 否则易导致大日龄鸡群发生中暑死亡。鸡群发病时也要注意保证每只鸡特别是病鸡饮到水, 这样有利于病鸡的康复。
3 管理工作
3.1 保持适宜的温度
长时间低温育雏易导致鸡白痢杆菌病和痛风的发生, 所以现在一般都提倡高温育雏。对于日龄较大的鸡群要注意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
3.2 保持适宜的湿度
鸡棚内湿度过高过低都对鸡的健康不利。湿度过大, 夏季不利于鸡体散热, 冬季可增加鸡的传导散热, 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发育, 易引起疫病的发生;湿度过小, 鸡棚内过于干燥, 可引起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
3.3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否则可使鸡棚内尘埃增多, 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增加, 鸡群发生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大。合理的饲养密度应根据季节、肉鸡的日龄或体重等来确定。
3.4 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鸡棚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可刺激鸡的呼吸道粘膜, 引起鸡只流泪、咳嗽等, 时间过长则易使鸡群发生氨气中毒或硫化氢中毒, 还可破坏鸡的呼吸道粘膜防御机能, 导致鸡群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所以在温度允许的条件下, 应尽量加强鸡舍的通风透气。此外, 要坚持经常更换垫料, 废除厚垫料饲养方式, 可明显改善空气质量, 减少球虫病的发生。
3.5 避免鸡群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
有一些应激因素如更换饲料、防疫注射、天气突变、外来噪音等对鸡群的影响较大, 容易导致一些肉鸡疾病的突发。应当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如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 应有一周的过渡时间;每次防疫前后给鸡群用电解多维;天气突变前及时做好大棚的防风、防雨或防雪工作;避免贼风的出现;努力为鸡群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非药物性措施 篇2
【关键词】依从性;非药物因素;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74-02
临床工作中当患者积极按照医师制定的医嘱进行治疗,并按照健康指导进行自我约束时,笔者认为这是患者依从性的体现。患者依从性不只限于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依从,还包括对饮食、饮酒、饮茶等方面的顺从。如果缺乏对非药物方面的指导,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患者缺乏依从性可能会导致治疗的失败和严重的中毒。食物、烟、酒、茶等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人们往往不能认识他们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非药物因素影响着药物的消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途径,对药物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
1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1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食物通常能减慢药物的胃排空速率,对于需要在小肠进行吸收的药物吸收效果会大大减低。研究发现,乙酰氨基酚在空腹状态下20min可达到有效药物的峰值,但在饭后服药,药物达到峰值的时间延长到了2h。四环素类药物在饭后服药,药物检测浓度低于空腹时的一半。
1.2食物中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左旋多巴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在吸收的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食物中的有些氨基酸的吸收也需要相同的载体蛋白,因此会发生相互竞争的问题,在给予左旋多巴治疗时,高蛋白饮食会影响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临床上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多限制蛋白饮食。如果患者在服用此药物时没有经过正确的用药指导,就可能造成用药疗效降低,从而使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1.3食物中脂肪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时,由于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血液循环,特别能增加淋巴液的流速,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其吸收量。故对某些皮肤科患者,鼓励其在服用药物时多吃一些脂肪类食物,能够增加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4食物中的糖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食物中的糖分含量高,会造成高血糖。富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在与可的松类药物共同使用时,可导致患者的血糖异常;富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在与苦味健胃药同用时,可导致药物效果降低,降低健胃、促进食欲的效果。
1.5葡萄柚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葡萄柚中含有柚苷和呋喃香豆素类衍生物,可以选择性的抑制肠壁细胞,减少部分药物的首过效应。葡萄柚果汁对非洛地平的氧化代谢产生抑制作用,血药浓度比正常值升高了3倍。国外有报道,一过敏性鼻炎患者服用特非那丁的同时饮用果汁,造成心率失常而引起死亡。由此看来,食物对用药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食物的存在,不仅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且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
2烟、酒、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1烟草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化合物,其中不仅包括烟酸、芳香族类化合物,也包括氢氰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焦油等。烟碱进入体内后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的酶化反应降低,吸烟后患者体内的药物有效浓度低于不吸烟时,当患者停止吸烟后服药,药物的浓度又恢复正常。药物研究发现[1],烟碱对于茶碱、地西泮、氯氮平等药物的酶促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烟碱可以促进机体对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导致患者心率上升,升高血压,收缩周围血管。
2.2酒对药物疗效的影响酒中主要的作用成分是乙醇,乙醇对于机体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健康人体每日饮酒200g可导致肝微粒氧化酶的生成增大,促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对于一些长效药物的效果影响较大[2]。同时,一些药物影响乙醇的氧化代谢,抑制乙醛脱氢酶,从而使饮酒者体内蓄积大量乙醛,造成醛中毒的症状,其表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一般正常人饮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会引起中枢抑制,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期间大量喝酒会发生中毒死亡。
2.3茶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茶叶中含有茶碱,同时还含有鞣质,其在体内影响了铁的代谢。当饮茶与双嘧达莫同时服用时,药物的扩血管作用变得微弱。
3处理措施
3.1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用药相关的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运用典型事例现身说法,指导用药,使患者记忆深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人员可以将疾病相同的患者聚集到一起,应用整体护理理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3]。
3.2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患者家人也应进行相关的教育。对于独自生活的老人,更应该加强用药的监管,提高老人用药的依从性。
3.3个体化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差异等综合因素选择药物,合适的药物就是最好的药物。
3.4加强与患者的信息沟通医护人员要有耐心,多与患者及家人沟通,指导患者采取防止漏服,错用药物的措施。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和途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使其认识非药物因素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从而指导用药。
3.5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向患者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注意事项,训练其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观察患者是否能正确操作。同时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疾病治疗的体会和经验教训,来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3.6促进医患交流提高医护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质,建立新型的医患模式。让患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共同决定治疗措施,能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有利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药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新药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以及药物制剂的组成,深入的全面的分析非药物因素对新药疗效的影响,正确、及时的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加强非药物因素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用药指导,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用药指导,可能会产生治疗失败和严重中毒。因此,无论是药师还是护士都应该重视非药物因素对用药的影响,共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卫华,王奇,梁伟雄.慢性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测量[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8):763-764.
[2]丁玉峰,周文丽.影响病人用药依从性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4,17(6):19-20.
[3]王建骏,朱理敏,王丽芬.健康教育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高血压控制率[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07-609.
非药物性措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门诊或住院患者, 入选标准: (1) 从事非体力劳动者。 (2) 年龄30岁—55岁。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 (除外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1]。其中观察组81例, 男50例, 女31例, 年龄中位数46岁, 高血压36例, 2型糖尿病10例;对照组96例, 男61例, 女35例, 年龄中位数44岁, 高血压43例, 2型糖尿病1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试验前均做体重测试、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功转氨酶检查并详细记录。对于观察组要求如下: (1) 每日慢跑5 km。 (2) 每日进食 (换算成热卡) 不超过30 kcal/kg。介绍常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脂类的所含比例, 按碳水化合物4.1 kcal/g, 蛋白3.9 kcal/g, 脂类9.3 kcal/g, 计算出摄入食物的大致热卡。 (3) 油脂类每日<10 g。对于对照组嘱其适当控制饮食, 其他不做严格要求。2组均经360 d后复查体重测试, 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功转氨酶检查并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测试的结果, 均用体重指数表示, 本试验把每两个单位作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体重见表1。
2.2 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以肝右叶斜径为观察指标, 本试验以1 cm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肝脏大小结果见表2。
2.3 肝功检查以转氨酶为代表, 本试验以40 U/L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转氨酶检查结果见表3。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体重好转率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82, P<0.05)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肝脏大小好转率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06, P<0.05)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转氨酶好转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0, P>0.05) 。
3 讨论
NAFLD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 也是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 我们每天摄入的脂质类食物被转运至肝脏, 外周的脂肪组织通过血液循环也进入肝脏, 同时肝脏也转化、合成、输出脂类成分。如果体内脂类物质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 就极易导致甘油三酯沉积在肝脏。多种因素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的合成、降解和分泌失衡, 均可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目前认为, NAFLD与两种病理现象有关, 一是胰岛素抵抗, 引起良性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二是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成为疾病进展的关键。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导致肝脏脂质沉积的原发病因, 各种不同病因引起氧游离基或活性氧形成增多以及脂肪酸氧化障碍, 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持久大量的活性氧产生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形成脂质过氧化物, 导致脂肪性肝病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2]。
从我们实际观察的病例来看, 肥胖是NAFLD的首要病因, 在肥胖的基础上极易伴发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在某一个体内单独存在或同时并存, 均是NAFLD的易患因素。无论肥胖是过多饮食造成的亦或与代谢异常相关联,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选用相同方法治疗以观疗效。以往我们曾经试图选用各种药物治疗, 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且经济代价较大尚有药物不良反应, 于是另避蹊径。
既然肥胖是NAFLD的致病因素, 是胰岛素抵抗的易感者, 我们就从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入手。而运动和控制饮食又是减轻体重最理想的方式, 通过运动消耗可能被转化为脂类的碳水化合物, 以及已摄入的和以前积累的脂类, 运动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限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 也就控制了脂质的重要来源, 也促进了患者体重的控制。从理论上讲运动和控制饮食是解决NAFLD的良策,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 运动及限制饮食对体重的控制效果十分明显;虽然对肝脏大小的改善效果较差, 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对转氨酶的改善不尽人意,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仍优于对照组。由于我们收集的病例有限, 实际试验过程中又受诸多因素干扰, 试验结果仅供各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权, 王曾锋, 任旭.消化内科主任医生452问[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430-437.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篇4
1 药物治疗
1.1 潘特生
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加速脂肪酸在肝内的β氧化进程,抑制脂肪过氧化物的产生。100~200 mg/次,3次/d,口服,1~3个月为1个疗程。
1.2 辛伐他汀
为催化胆固醇合成的早期限速酶3羟基-3甲基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口服后对肝脏有高度选择性,大部分经肝脏吸收,在肝脏中发挥作用。10 mg/次,晚间顿服,4周为1个疗程。
1.3 美降脂
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强力抑制剂,有高度的肝脏选择性,在肝脏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试服剂量20 mg,晚餐时一次顿服。
1.4 硫普罗宁
可直接与自由基结合,中和氧自由基对机体带来的病理伤害,抑制或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还使肝细胞线粒体中的ATPase活性降低,ATP含量升高,改善肝细胞功能;同时参与肝细胞物质代谢,维持肝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质体形成[6,7],发挥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的作用,是新一代保肝药物之一。
1.5 乙酮可可碱
为非选择性的磷酸二酶抑制剂,可增加cAMP和cGMP的聚集,从而减轻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TNF-α的损伤。研究显示乙酮可可碱治疗可提高AH的生存率,减少AFLD的主要并发症——肝肾综合征。因其抗炎和对肝脏保护的安全性,通常将其作为AH的主要治疗药物[8]。
2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所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形成。脾居中州,是运化水湿的枢纽,而混浊内生,聚而为患则是脂肪肝的元凶。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主疏泄,性喜条达。王江河等[9]对100例脂肪肝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占65%以上),这与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基本相符,为脂肪肝的中医治疗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活血化瘀可作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李天望等[10]用丹参、大黄、云苓、泽泻、山茱萸、石决明、生山楂、柴胡等组方而成保肝降脂饮治疗脂肪肝。其方中柴胡疏肝利胆;丹参、大黄活血化瘀;云苓健脾祛湿;泽泻、山茱萸除水湿、消痰浊;生山楂祛瘀消积,诸药组方可祛痰湿、化瘀积、调节肝脾。
陈立群等[11]用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之二陈汤合逍遥散加味治疗脾湿肝郁型脂肪肝。方中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益胃,共具温燥淡渗、益脾理气之功,标本兼顾,健脾而不壅滞,燥湿而不助热。逍遥散中柴胡有疏肝解郁作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和胃功效显著,两方共用可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主治脾湿肝郁型脂肪肝。
王志强[12]用疏利降脂汤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疗效。药物组成:醋柴胡、郁金、枳实、茵陈、泽泻、茯苓、白术、陈皮、生山楂、决明子、丹参、赤芍。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茵陈、泽泻疏利肝胆湿热;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生山楂消积化痰丹参、赤芍活血消瘀。
冯明辉等[13]经多年临床实践研制出去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去脂胶囊选用草决明、红茶解毒化痰;茵陈、藿香、苍术芳香醒脾化湿;红花、大黄活血通络;鸡内金健脾消积。诸药合用旨在消除痰浊瘀毒,调节肝脾功能,疏通气血瘀滞,从而达到断本清源、分流疏导、消通净脂的目的。
老年失眠患者的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篇5
关键词:失眠,针灸疗法
众所周知, 失眠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导致机体损伤和发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群体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 该群体因睡眠质量下降, 导致安眠药的消耗量超一般群体2~3倍[1]。鉴于药物治疗失眠存在一定的不足, 非药物性睡眠障碍治疗成为强调重点[2]。大量传统医疗文献记载显示, 针灸对失眠 (不寐) 的治疗有奇特功效, 为此, 特对我院就诊的37例失眠老年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 依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 (CCMD-2-R) 中有关失眠症 (307.4;F51.0) 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简称《原则》) [3]相关条件确诊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的37例患者,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66.2岁;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精神病或药物依赖;治疗期间, 停止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1.2 穴位选择
主穴为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等;配穴为:肝郁化火型配行间、风池、肝俞;阴虚火旺型配穴为太溪、大陵、肾俞;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虚胆怯型配胆俞、心俞、阳陵泉;痰热内扰型配丰隆、内庭。
1.3 治疗方法
穴位75%乙醇常规局部消毒后, 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相应穴位, 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天1次, 每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间隔2 d, 2个疗程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 3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1.4 疗效评判条件
疗效评判等级按《原则》设定为4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 睡眠深沉, 醒后精神充沛;显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明显好转, 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夜间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 结果
2.1 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
37例失眠 (不寐) 患者, 经针灸3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结果, 按疗效评判等级条件进行疗效评估, 有效率为75.7%, 详细结果见表1。
2.2 病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针灸治疗效果跟踪分析
通过对来诊中老年失眠患者的问询回答内容进行归纳发现:被问询患者的90%以上, 期间基本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失眠治疗, 如:采用民间偏方、服用中药及服用西药镇静剂等;失眠也影响了大部分患者心理, 如:对于药品的依赖心理、对睡眠质量的担心及精神紧张等等。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跟踪调查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其效果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维持时间的长短, 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身体素质较好及年龄较小的患者, 针灸效果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 反之, 则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3 讨论
传统医学如《景岳全书·不寐》、《灵枢·大惑论》等对失眠 (不寐) 的病因及诊断都有论述, 也有大量文献如《针灸大成》、《灵枢·九针十二原》等载有针灸失眠的内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显示, 其有效率低于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相关资料的结果。对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 现代医学将其归因年龄的老化及继发慢性疾病使得失眠质量降低所导致[1], 按此推论, 通过外界方法改善其睡眠质量, 由于导致老年失眠患者的因素不能跟除, 其效果会因此受影响。对来诊老年失眠患者问询:失眠期间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效果跟踪: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相关性等结果证实此推论。对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针灸治疗失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针对老年群体失眠治疗的相关治疗报道缺乏, 包含老年患者治疗的资料, 也缺乏对疗效维持时效性的考察, 因此,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评估, 由于缺乏相关对照数据, 并不能确定针灸治疗方法优于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同时,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的评价, 应避免使用“治愈”这样的名词。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其生理和病理因素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tit L.Non-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secondary insomnia among older people:review of assessmenttools and treatments[J].Age Ageing, 2003, 32 (1) :19-25.
[2]王秀兰, 赵伟秦, 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精神性疾病[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7.
非药物性措施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 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共收集NASH患者251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现行的NASH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 分为2组, 治疗组139例, 肥胖者74例, 非肥胖者65例;对照组112例, 肥胖者59例, 非肥胖者53例。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的研究, 参照中国成年人体质量指数BMI的分类标准,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 (kg) /身高2 (m2) , 以BMI≥28作为肥胖标准[3]。治疗前2组肝功能和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片0.2g, 每天3次;葡醛内酯片0.2g, 每天3次;维生素E 50mg, 每天1次。连续用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 2片, 每片含二氯醋酸二异丙胺20mg, 每天3次, 连续用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选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空腹血糖 (GLU) 、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选用SN-695B型智能放免γ测量仪 (上海核所日环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 (INS)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肝功能变化
2组经治疗后ALT、AST、GGT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治疗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血脂代谢
2组治疗后TC、TG均低于治疗前 (P<0.05) , 且HDL-C均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组TC、TG、HDL-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血糖代谢
2组治疗后GLU、IN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癌[4]。NASH是指病理学上和酒精性肝炎相似, 但无过量饮酒史。无饮酒史人体内糖脂代谢异常, 出现脂肪蓄积和胰岛素抵抗状态, 诱发NASH[2,5]。NASH的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 有部分学者认为糖脂代谢的异常, 游离脂肪酸过多被输送进入肝, 导致肝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增多, 造成合成TG增多, 引起肝内的脂肪蓄积。同时, 也会出现肝细胞合成TG的能力超过分泌TG的能力, 成为NAFLD的诱因[6,7]。另外, 在肝细胞线粒体内, 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因肝细胞受累而相应减少, 为避免细胞内脂肪酸蓄积过多, 肝细胞加速合成脂肪酸, 造成肝细胞受累加剧, 也是NAFLD的诱因[4,8]。
有学者提及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是维生素B15的有效成分[9], 通过抑制在合成胆固醇上起作用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使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合成减少, 促进在肝细胞内线粒体上的脂肪酸氧化, 使葡萄糖的有氧氧化的状况得到改善[10], 同时, 通过抑制糖异生, 减少位于外周动脉血中的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浓度, 使肝脏TG的合成受抑制, 在此同时, 促进胆碱和磷脂合成, 增加肝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使脂肪由肝内转运到肝外[11,12]。根据这些提法, 本研究观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过程中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过程中的有效干预机制。
本研究发现, 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葡醛内酯片和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进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过程中, 肝功能指标和血脂代谢指标明显改善, 显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在有效干预血脂代谢方面, 与既往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可能存在类似于上述学者提到的机制。
在糖代谢变化与脂肪肝治疗的相关性研究上, 有的学者推断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能通过阻断肝脏糖异生通路从而降低血糖及影响胰岛素的分泌[13]。胰岛素抵抗促使外周降解和肝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加, 肝脏线粒体的β-氧化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不足, 就会导致TG、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在肝细胞的沉积[14]。本研究中发现2组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变化均不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糖代谢的干预机制可能有待进一步考证。
非药物性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30日-2013年12月1日我院住院阴道分娩产妇463例作为调查对象, 初产妇361例, 经产妇102例。年龄19~43 (27.8±5.1) 岁, 孕周37~42周, 住院 (3.2±1.7) d。
1.2 方法
1.2.1 疼痛相关因素评估方法:
记录产妇年龄、孕次、产次、职业、文化程度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分别对产妇产程中干预情况、阴道产后会阴情况、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疼痛发作方式、程度、性质、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自控方式、对疼痛耐受性、对疼痛控制满意的原因等进行评估并归纳分类。分娩相关因素有会阴切开术、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阴道产后会阴情况;社会因素有产妇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文化程度、情绪控制能力、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 ;心理及其它因素:产妇年龄、产次、个性特征、心理状态;护士因素:护士对产妇疼痛关心、产后疼痛持续评估及有效处理、护士评估、干预疼痛的技巧、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自身疼痛知识与技能。
1.2.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评估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程度。让产妇在尺子上标出自己疼痛相应位置, 记录分值;观察产妇表情并且结合产妇主诉, 每天评估1次并记录相应分值。无痛:0分;轻度:1~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
1.2.3 分组:
依阴道分娩后会阴情况, 将产妇分3组, Ⅰ组98例产妇会阴无裂伤和Ⅰ度裂伤;Ⅱ组142例产妇会阴Ⅱ度裂伤;Ⅲ组223例产妇行会阴切开术。所有产妇坐、立、行、走、大小便、安静及睡眠中发生疼痛均视为会阴疼痛。分别统计3组产妇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结果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处理措施相关因素317人 (68.47%) ;社会因素219人 (47.3%) ;心理及其它因素179人 (38.66%) ;护士因素148 (31.97) 。可以看出,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中, 分娩相关因素是最主要因素。
Ⅰ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4.00%、25.00%、11.00%;Ⅱ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2.00%、32.00%、22.00%;Ⅲ组产后第1、2、3天会阴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9.00%、76.00%、56.00%。其中Ⅰ、Ⅱ组比较 (Ρ>0.05) , Ⅰ、Ⅲ, Ⅱ、Ⅲ组比较 (Ρ<0.05) 。可以看出, 会阴切开术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发生率高, 会阴切开者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会阴裂伤者。
3 疼痛相关因素分析与非药物性镇痛干预
3.1 会阴切开术
对463例产妇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进行调查分析, 223例有会阴切开的阴道分娩相对有会阴裂伤Ⅰ、Ⅱ度产妇会阴疼痛发生率高。因此, 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 以降低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发生。
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 如肛周坠涨痛过度按压等, 常会导致产妇疼痛阈下降, 以致产后会阴、肛周疼痛, 持续时间长。严格控制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产后会阴疼痛发生率。
3.2 社会因素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支持系统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文化程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 能不同程度提高产妇分娩后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痛阈, 减轻阴道分娩后会阴疼痛程度。
3.3 心理及其它因素
产妇年龄、产次、个性特征、心理状态都影响产后会阴疼痛程度, 因此, 产妇心理调适指导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1]。
3.4 护士因素
护士对产妇产后会阴疼痛表示关心, 可促进产妇疼痛缓解。对产妇疼痛关心, 使其感到心情舒畅, 从而淡化产后会阴疼痛的感受, 因此, 产后疼痛的持续评估及有效处理非常重要[2]。提高护士评估、干预疼痛的技巧, 可促进缓解疼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评估疼痛的依据[3]。产科护士不仅要提高自身疼痛知识与技能, 还应加强产妇和家属的教育, 以充分发挥产科护士在产痛和术后疼痛处理中的作用[4]。
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的相关因素及采取非药物性镇痛干预减轻疼痛的方法。方法采用调查问卷, 对产妇评估, 统计疼痛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会阴疼痛相关因素有:分娩方式/处理措施相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护士因素等。结论 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控制第一产程疼痛过度干预、良好的社会因素、心理调适指导和支持等有助于缓解产妇会阴疼痛。
关键词:阴道分娩,会阴,疼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94.
[2] 李漓, 刘雪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8) :632-634.
[3] 高虹, 杨澜.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5) :406-407.
非药物性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入选本研究, 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且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60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4], 且均未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1~65 (45.9±9.8) 岁, 体质指数 (22.9±3.7) kg/m2;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9~67 (46.3±9.5) 岁, 体质指数 (23.5±4.1) kg/m2。两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出血病因具体见表1。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抽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检查, 且嘱咐护理人员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胃镜下喷洒药物止血治疗。对照组:术者先顺序、全面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整个胃腔, 确定出血部位, 然后将注药导管经活检孔置入对准出血点, 给与胃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8mg置入100ml冰生理盐水, 轻轻摇匀后应用。观察组给与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溶液治疗, 应用超微大黄粉10g置入100ml冰生理盐水, 摇匀后使用。两组术后均给与禁食、抑酸治疗, 至病灶出血停止后3d正常饮食。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疗效; (2) 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止血情况, 如30min、3h、6h及12h; (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评定疗效标准[5]
依据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断: (1) 显效:患者48h内吐血或黑便等临床症状消失, 便隐血试验连续3d阴性, 且胃管引流液无血性物质, 胃镜检查出血灶愈合, (2) 有效:72h达到治愈标准者, (3) 无效:治疗72h后仍未达到治愈标准, 出血不止。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止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30min、3h、6h及12h止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3。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头痛1例,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χ2=1.107, P>0.05) 。
3 讨论
肿瘤、消化道溃疡等均可引起急性非静脉性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极为重视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随着临床研究深入, 已有多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中医理论认为,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 便成为瘀血。大黄为临床常用止血中药, 其调节血液流变性, 促进血小板生成、粘附、聚集, 且可显著缩短止血时间,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大黄还具有胃黏膜保护、胃酸抑制等作用, 均有助于溃疡愈合等作用[6,7]。随着内镜技术发展, 胃镜下止血已逐渐受到临床欢迎, 其可对病灶直接干预, 具有止血时间短、疗效较佳等优势。研究表明, 大黄经超微粉碎后, 喷洒于出血病灶, 可有效提高其吸收率, 促进大黄粉有效成分吸收。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 可有效减少出血创面渗出, 改善血管脆性[8]。大黄粉内含有大黄素, 可缓解胃肠道肌肉收缩, 有效改善出血部位机械运动加强所致出血增加, 并可促进出血周围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 达到快速止血目的。本研究观察组给予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取得较佳疗效, 且应用安全。
总之, 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肖跃红, 刘洪波.大黄粉配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10) :2444-2445.
[2]王健, 刘云月, 孙滢,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10) :8-10.
[3]成威, 杨忠丽, 胡慧玲, 等.大黄粉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疗效观察[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3, 33 (4) :306-309.
[4]吴巧媚, 郑静霞.大黄粉脐疗对AECOPD呼衰无创通气患者腹胀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1) :95-97.
[5]林梅去, 许梅烟, 李婷丽.大黄粉高位保留灌肠对ERCP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 2011, 10 (4) :56-58.
[6]龚伟.胃镜下喷大黄粉治疗胃溃疡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 2014, 34 (3) :120-121.
[7]孙菲.大黄粉贴敷神阙穴防治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腹胀、便秘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46 (5) :93-95.
【非药物性措施】推荐阅读:
非工程性措施09-21
医源性污水处理措施06-30
2023年重性精神疾病干预措施09-22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06-02
浅析改非领导干部工作现状及改变改非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的对策和措施09-06
延吉市工商局四项措施推进非公党建工作10-23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09-04
材料节能措施与绿色环保措施07-10
供货计划质量保证措施成品保护措施10-23
夜间施工措施及抢工措施方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