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措施

2024-05-12

原则措施(共12篇)

原则措施 篇1

1 前言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有益于提高人们生产、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保护身心健康, 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课题。

多项资料及分析表明, 我国有着巨大的节电潜力。节电工作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是节电工作有序进行及相关措施落实的保证;微电子技术等为节电提供了物质基础;最迫切的还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产品电耗高、电能利用率低。就拿电解铝的吨耗电量对比, 较先进国家高2000k Wh, 而风机、水泵的运行效率又低10%~20%。

结合我国的国情, 我们必须加强产品单位耗电量管理, 淘汰耗能而又落后的工艺, 推行先进的生产方法, 加速机电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而政府要积极投入用于节能改造和研发的专项节能资金, 发展节电新技术、新产品。

2 动力节能

电能是由一次能源, 如石油、煤、核能、太阳能等经过精炼的二次能源。我国目前的电力主要是由煤、水力和石油等资源转化而成, 转化效率较低。即使是现代化火力发电厂的转化率也不过百分之四十, 若考虑输电过程的损耗, 则只剩下百分之三十五。与其他能源比较, 可以说电是高价的贵重能源。然后就应用而言, 与其它能源相比, 电能具有稳定、高效、清洁, 便于输送、控制, 准确度高等诸多优点。所以, 电能使用范围很广, 如照明、动力、电热、电子、化学等工矿企业。其中, 照明和动力方面的用电独占鳌头, 占全社会用电的80%左右, 而动力设备用电则占到了50%以上。

3 节能原则

3.1 全面改进设备

动力设备包括电动机及与其相关的全部机械设备, 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用途分类如表1:

由于电动机是设备的动力源, 因此, 除改进电动机这个内容之外, 还要对设备系统进行调整, 使之合理化。物质由电动设备做功, 即输送和加工。为了实现生产目的, 我们主要投入的能量是动力和劳力, 要尽可能地使用动力, 减少劳力。

3.2 制定改造方案

结合运行状况, 从现存生产的关键部位效果影响因素处入手, 技术上应慎重研究;改造时间既从短期也从长远运行考虑, 以新建或增加设备的期间为最佳时刻。改造临近前, 应做好全面细致的筹划, 保证以有限的资金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3.3 核查经济效益

改造方案一经确定, 就要进行经济数据核算, 作为改造意向的原始资料存档。计算方法应重点考虑回收投入资金的周期, 即工程回收期限=改造投资金额/改造后一个月的效益。

4 节能措施

4.1 提高电机负载率的措施

对于负载率低于70%的电动机, 可以使用变频器或一些电机软启动节能装置, 根据输出负荷的变化, 动态调整电机运行状态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 在不改变电机转速的条件下, 保证电机的输出转矩与负荷需求精确匹配,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电动机的负载率, 避免电机因出力过度造成的电能浪费。如果电动机的负载率长期低于70%, 也可根据其实际运行参数与其额定参数, 推算出电动机长期实际负载功率, 并据此值按1.2倍的数值选配新的容量较为合适的电动机, 这样可使其运行的自然功率因数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使电动机的损耗大大降低, 对降损节能也极为有利。

4.2 提高电机功率因数的措施

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有两种, 即自然功率因数和总功率因数。自然功率因数就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功率因数, 其值决定于本身的用电参数 (如:结构, 用电性质等) 。倘若自然功率因数偏低, 不能满足标准和节约用电的要求, 就需设置人工补偿装置来提高功率因数, 这时的功率因数叫总功率因数。由于设置人工补偿装置需增加很多投资, 所以提高电动机自然功率因数是首要的任务。在电网中消耗无功功率比重最多的是感应电动机, 约占60%以上, 因此, 研究如何提高电网中电动机的自然功率因数, 减少输送的无功负荷, 降损节能, 提高运行效率, 很有必要。要提高电动机的自然功率因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根据实测负载率适当调换电机, 以保证适当的负载率。

⑵稳定系统电压, 尤其是重载线路末端, 电压普遍偏低。

⑶当运行电压低于永磁电机的反电势点时, 可调节变压器分接开关, 适当提高二次电压的幅值, 使电机运行电压在反电势点附近, 提高功率因数。但当运行电压高于永磁电机的反电势点时, 可根据感性无功功率的大小, 加电容补偿, 以提高功率因数。对于重负荷长线路, 调节变压器分接开关后, 变压器二次电压幅值仍低于永磁电机反电势点时, 可更换永磁同步电机, 采用电容柜补偿。

4.3 推动变频调速电机的应用

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从家电电子企业到汽车、造纸、五金、钢铁等工矿企业均用得相当普遍, 动力耗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是相当的高, 因此, 合理用电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电机是一种应用量大、使用范围广的高耗能动力设备。据统计, 我国的总装机容量约为4亿千瓦, 年耗电量约为6000亿kwh, 约占工业用电的70%~80%。我国以中小型电机为主, 约占80%, 而中小型电机损耗的电量却占总损耗量的90%。电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 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机组效率为75%, 比国外低10%;系统运行效率为30%~40%, 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30%。因此在我国中小型电机具有极大的节能潜力, 推行电机节能势在必行。

由于异步电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格低廉, 坚固耐用、运行可靠, 可用于恶劣的环境等优点, 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交流电机的调速方法基本形式有两种。其一, 调整旋转磁场的同步速度;其二, 调转差率S。要保证异步电动机在宽广的无级调速范围内高效地运行, 且使电动机有良好的起动特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调节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 即变频调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使变频器的节能效果更为显著。它不但能实现无级调速, 而且在负载不同时, 始终高效运行, 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能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精度的自动控制。

根据对湖南某资氮集团公司投入运行的13台变频器的跟踪测量, 节能效果显著。该集团公司在变频器装入前, 测试综合运行功率为721.07KW/h, 加装变频器投入运行后, 测试综合运行功率为385.19KW/h, 节约功率335.88KW, 全年节电量275.46万度, 综合节能率为46.58%。根据当地的大网电费价格, 年节约电费115.418万元, 每投入1元的设备费, 年节电1.44kwh。实践证明, 由于设备不需长期在高速运行, 设备磨损减少, 设备使用维修周期延长, 系统管道振动和噪音减少, 对安全生产和环保有较大的改善。

用变频器调速信号传递快、控制系统时滞小、反应灵敏、调节系统控制精度高、使用简便、有利于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因而使用变频器是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首选产品。

5 结论

从直流电动机到交流电动机, 人们一直在为电动机的进行而努力奋斗。而电动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 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机组效率为75%, 比国外低10%, 系统运行效率为30%~40%, 比国际先进水平低了超过20%。因此我国电动机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推行电动机节能势在必行。

摘要:2013年, 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用电量1014亿千瓦时, 增长0.7%;第二产业用电量39143亿千瓦时, 增长7.0%;第三产业用电量6273亿千瓦时, 增长10.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93亿千瓦时, 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为中工业用电量38471亿千瓦时, 占了全社会用电比例的72.3%。

关键词:动力节能,节能原则,变频调速电机

参考文献

[1]李宏毅, 金磊, 等.建筑工程电气节能[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2]《电力节能技术丛书》编委会.配电系统节能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原则措施 篇2

1.营造浓郁氛围。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条件下的工业化,而不是仍带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工业化;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加入WTO大背景下的工业化,而不是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下的工业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形式下的工业化,而不是一个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业化;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产品结构性过剩时期的工业化,而不是卖方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而不是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工业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老套套、旧框框里,推进工业化就必然写不出“大手笔”,打不开新局面。应当肯定,经过22年的改革开放,青海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更新观念未有穷期,只要实践在发展,认识的深化就不应当止步。当前,青海工业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首要的还是思想观念滞后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把思想观念创新作为加快青海工业化进程的“开场戏”来唱,在全省深入开展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如找省长、找市长不如找市场的观念;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发展,“客主双赢的观念”;“不怕客观条件差,就怕主观不努力”、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观念及科技、知识、信息、政策、管理、资本、人才等要素是更重要的资源的观念;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等等。总之,要以思想观念的再转变,促进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配合学习讨论活动,充分运用电视、电台、报纸、墙报、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青海推进工业化的意义、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章,以形成推进工业化的浓郁氛围。

2.精规划设计。规划是推进工业化的基础工作,是工业化的发展蓝图。搞好科学规划,对防止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抓紧组织力量,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在制定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推进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在有关具体内容上要与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划相衔接。二是既要遵循工业化的规律,又要紧密结合青海实际,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发挥优势;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又要有具体的对策措施,使之具有战略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不仅要有全省工业化的总体规划,而且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区域规划、部门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具体项目规划,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四是要及时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以保障规划顺利地付诸实施,使蓝图真正能够逐步变为现实。

3.做好项目工作。项目是资金、技术、劳力、土地、能源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和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零部件,是推进工业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青海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就必须瞄准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培植一批大工业项目,孵化一批骨干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优势,带动工业总量的扩张。去年以来,省政府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全省工业发展的45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电力、盐化工、有色金属、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机械以及资源勘探与开发等十个领域,总投资约500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年新增工业增加值80亿元以上,相当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到“十五”末,基本形成15—20户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超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构建起青海特色经济的工业框架,从而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落实项目业主和建设资金,使其尽快开工建设,及早发挥效益。要建立有利于项目实施和企业成长的新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则,合理布局,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好项目库。积极探索建立业主出资、社会募资、政府资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强化金融的支持配合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重点放到资本市场。在项目建设上要形成“瞄准一个市场,启动一个课题;开发一个产品,创建一个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形成一个基地;建设一个

园区,带动一个产业”的有效机制。集中力量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同时,辐射带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特别是民营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抓好企业创新。要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着力抓好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1)要抓好体制创新。一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市场资本和民间资金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对市场主体和自然人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而取消审批制。逐步形成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计划与市场、自筹与负债、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风险企业化的投融资体制。二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建立起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国有产权结构的调整;建立和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要大中小企业并举,抓大要强,进而有为;放小要活,退而有序。三是要完善用地制度,确保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用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工业项目用地,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地、荒滩支持工业项目建设。支持工业项目性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简化工业用地审批程序,优先解决重点工业项目用地。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金管理社会化,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该由市场运作的事项坚决取消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做企业不愿做,不想做、做不了的事,集中力量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要素市场,维护市场秩序,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2)抓好技术创新。在政策、资金上支持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引进和开发科技成果,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既要适时启动高新技术产业,更要注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要在高新技术局部领域实现突破,更要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具体说来,要抓好“两化”:一是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形成局部优势,有选择地上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加强引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二是传统产业技术化。着力加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要以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轻金属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制品为突破口,加大适用高新技术的引进、委托开发和自主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盐湖化工,重点开发镁、锂、锶等高技术深加工产品,力求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在钾光卤石脱水技术上的基础上,开发水氯镁石脱水技术,大幅度降低金属镁的生产成本。加快锶资源开发,以碳酸锶为龙头,积极发展硝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和金属锶的生产试验研究,发展锶系列产品。逐步放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镁锂比条件下的提锂工艺,尽快做大做强青海锂产业。轻金属新材料,重点研制和引进硼、锂、镁、铝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推进硼酸铝晶须等的产业化进程,发展高强度镁基合金、高强度铝基合金、超强度改性工程塑料、锶铝合金及其下游产品以及纳米技术产品等,延长产业链。生物工程制品,大力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病、肝病、风湿病、糖尿病、肿瘤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和藏药新品种,推进中藏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某些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3)抓好管理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经营管理技能视为生产要素,进入企业分配,把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激励经营管理者开拓奋进,力促企业快速发展。

5.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是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谁拥有名牌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温州市是浙江省最边远的地区,现在是民营工业发达地区,是后发展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典范。其靠的就是名牌战略。目前,青海的工业不论生产规模,还是竞争能力都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实施名牌战略,培育、扶持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一,树立强烈的名牌战略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创名牌事关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命运,是推进工业化的永恒主题;实施名牌战略,企业是直接受益者,但更大的受益者则是名牌企业所在的地区,青海若能有一、二个叫得响甚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对于提高青海的知名度,加快青海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非同小可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其二,选择优势产业和项目创名牌。从比较优势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产业中筛选优势项目,在优势项目的开发中创名牌、树名牌。这些产业都可以作为创名牌的选择对象。同时,也可从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创名牌。就企业而言,应千方百计争创名牌、名牌企业。就政府而言,应努力创区域名牌的生命、科技是名牌的支撑、广告是名牌的翅膀、设计是名牌的源泉、服务是名牌的护卫的经营理念,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苦功,在推动科技进步上花力气,在宣传广告上做文章,在精心设计上出创意,在优质服务上使实劲。其四,营造创名牌的良好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对著名品牌和名牌产品,要争取在税收上下给予适当的优惠,在技改或新产品开发贷款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对创名牌产品的企业,政府按品牌的档次给予奖励。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侵权行为,保护名牌企业的利益,为名牌产品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6.做活招商引资文章。近些年,青海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绝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层次和水平上,要抓住世界经济下滑和衰退、国际剩余资本可能更多地向我国转移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把青海工业的“蛋糕”做大。一是筛选、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做到既有传统项目,又有新建特色项目;既有劳动密集型项目,又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项目的包装要有诱惑力、吸引力,足以激活投资者的兴奋点。二是拓宽招商引资思路。通过组团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多种形式,国外招商,省外招商等多种渠道,把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老板引到青海来创实业。三是完善招商引资策略。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整体水平。四是改进招商引资方法。采取以资源换技术、产权换资金、存量换增量、市场换项目等灵活多样的办法,务必在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浓度上有新突破。五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既要改善硬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开发管理好城镇,“筑巢引凤”;更要优化软环境,重点是营造好法制、政策、服务、市场、社会和人文六大环境,法制环境方面,主要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使投资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待遇。服务环境方面,应坚持和完善联合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公示制和限时服务等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清理收费项目,禁止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集资。市场环境方面,应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监督行为,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应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人文环境方面,应在文明言行、公共卫生以及居民行为规范等方面着力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7.强化人才开发利用。人才是“国之大宝”。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主动,谁就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青海拥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但总体上比较匮乏,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念,加大开发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人才培养要从公民素质抓起,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搞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对本地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可从机关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企业去锻炼,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相对丰厚的物质回报、真挚的感情、体现知识和人才价值的事业吸引和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建立完善报酬与业绩挂钩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允许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同时,还要做好引智工作。引智是见效快、成本低的引进人才的一种方式。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长住,但求常来”,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智力为我所用。此外,要盘活人才存量,摸清青海到底拥有多少人才,并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才智和潜能,为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浅析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原则及措施 篇3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主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零岁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也就说明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越早越好。从胎儿期可对其实施胎教,母亲的抚摸,温柔细腻的语言将刺激胎儿,当婴儿一出生,就接触到一个语言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婴儿通过与这个环境的不断交互、不断作用,使之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关键期训练发展原则

所谓关键期,顾名思义,是指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如语言发展关键期,数学发展关键期,想像力发展关键期……而我们也知道幼儿期的年龄在3至7岁之间,而这个时期又是许多能力的关键期,我们所说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是3至5岁之间,也正是属于幼儿园这个年龄阶段。其中:

(1)出生8~10个月是幼儿开始理解语义的关键期。

(2)1岁半是婴幼儿口头语言开始发展的关键期。

(3)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综合、有效、科学、合理的训练,那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有理想的发展。反之,错失了这个关键期,则语言能力将会发展不足,就是以后化再多气力也难以弥补。

三、关键期最优化训练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既要抓住关键期这个大好时机,还要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国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总体水平较低,这与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所决定的。如何使幼儿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如何在学校中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中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现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能力的内容与要求和本人一点经验谈一谈幼儿园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交往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你不是教师,你是幼儿的朋友,只有处理好与幼儿的这种关系,让幼儿觉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走的很近的朋友,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才愿意将他们的心里话、悄悄话告诉你;而你也会耐心倾听幼儿说话,而且也以温和、平静的态度与幼儿亲切交流。

2.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最近研究发现,幼儿只有有良好的情绪,在其良好情绪下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引导幼儿有话就说,让幼儿爱说、敢说。

3.鼓励同伴间多交流、多对话。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同伴之间难免要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教师要鼓励幼儿间协商、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间多交流,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和悄悄话。

4.耐心倾听,不打断幼儿。

当孩子和你交流时由于他本身的年龄特点,使他的语句逻辑混乱、重复,教师切不可打断他,影响他说话的欲望,应耐心地听完他的话,理解他的话并帮助幼儿整理语法上的逻辑。

这些做法都为幼儿园中宽松、民主的语言交往环境创设提供了保证,使幼儿的语言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依据瑞士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依附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幼儿语言的习得,幼儿已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说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教师将创设多个机会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去踏青,讲述对春天的感受,领略节日的热闹等等,一则可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的事物,二则丰富幼儿词汇,为今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坚实自身的语言修养,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模仿和强化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而成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成人的语言习惯对幼儿习惯的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教师,长时间与幼儿相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着幼儿,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方能促使幼儿的语言习惯的很好形成。

(四)创设幼儿交往情境

浅析冻土地区路基施工原则与措施 篇4

1 多年冻土的成因

冻结状态持续2年以上的土层 (土壤、土和岩石) 称为多年冻土。地球表面发生着包括一切传热形式:辐射、对流和传导的复杂热交换过程。尽管地表发生的热交换过程十分复杂, 但最后都可归结为使地表吸热或散热。冷半年的时候 (寒季) , 地表散发热量使土逐渐冷却。一般来说, 当土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 土中水就会冻结, 形成冻土。如果该处地表一年中的吸热量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而热半年时 (暖季) , 在冷半年形成的冻土就会全部融化, 这类冻土就是季节性冻土。反之, 如果该处地表一年中的吸热量小于散热量, 则冷半年形成的冻土在热半年就不会全部融化, 而残留一部分。如果长时期的保持每年散热大于吸热这一条件, 则年复一年, 就能形成相当厚度的多年冻土。

从冻土热物理学观点来看, 冻土是在岩石圈—土壤—大气圈系统热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许多地理地质因素参与这一过程, 影响和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发育。气候是其中对冻土有重要作用的因素, 主要有气温、降水、云量、日照、积雪以及冰川等。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对多年冻土的分布、温度、厚度、冷生组构、形态组合以及冻土的其他特征均有重要影响。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是影响多年冻土发育的下边界条件。岩性和含水量对多年冻土厚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主要通过导热系数、热容量以及水的相变潜热来直接影响多年冻结层的厚度。

2 冻土地段的路基施工原则

首先, 在有可能出现多年冻土的地段我们要详细调查冻土的类型, 分布情况、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水位及流向、冻土的上限下限, 并采样检验土质的含水量, 将多年冻土加以正确分类, 同时施工中遵循以下原则:

(1) 冻土温度低、稳定, 宜于采取保护多年冻土的原则, 冻土温度高, 不稳定, 融沉又不大时, 又考虑采取破多年冻土的原则 (融化原则) 。

(2) 在厚层地下冰地段, 一般应采取保护多年冻土的原则, 在少冰冻土和多冰冻土地段, 一般可采取破坏多年冻土的原则 (融化原则) 。

(3) 在富冰冻土地段, 当含水量较大, 或公路等级较高时, 宜采取保护多年冻土原则;当含水量较小, 或公路等级较低时, 也可按破坏多年冻土原则 (融化原则) 施工。

3 路基施工措施

施工前应核查沿线冻土分布、类型、冻土上下限、冰层上限、地面水、地下水以及有无其它如热融 (湖、塘) 、冰丘、冰椎等不良地质路基地段情况。施工必须严格遵循保护冻土的原则, 使路基施工后仍处于热学稳定状态。路基原则上均应采取路堤型式, 尤其在厚冰发育地段, 并尽可能避免零填或浅挖断面, 以免造成严重热融沉陷等病害, 弱融沉或不融沉的多年冻土地区, 路基施工可按融化原则进行。路基排水与加固除满足水力和土力条件外, 还应考虑由于施工因素如排水系统修筑等引起的热力变化, 不导致多年冻层上限的下降。

3.1 排水

当路基位于永久冻土的富冰冻土、饱冰冻土或含土冰层地段时, 必须保持路基及周围的冻土处于冻结状态, 排水系统与路基坡脚应保持足够距离;高含冰量冻土集中路段, 严禁坡脚滞水、路侧积水, 边坡应及时铺填草皮。在少冰与多冰冻土地段, 也应避免施工时破坏土基热流平衡。排水沟与坡脚距离不应小于2m;沼泽湿地地段不应小于8cm;饱冰冻土及含土冰层地段, 应避免修建排水沟和截水沟, 宜修建挡水埝 (堰) , 距坡脚不应小于6m。若修建排水沟则不应小于10m。

3.2 基底处理

填方基底为含冰过多的细粒土, 且地下冰层不厚, 可挖除并用渗水性土回填压实, 再填路基。当基底为排水困难的低洼沼泽地段时, 其底部应设置毛细水隔离层, 其厚度宜在路堤沉落后至少高出水面0.5m, 并在其上铺设反滤层;泥沼地段路堤基底生长塔头草时, 可利用其做隔温层。上述地段路堤应预加沉落度, 并在修筑路面结构之前, 路基沉降基本趋于稳定。路基高度:应达到防止翻浆与不超过路基冻胀值要求的最小填土高度;按保持冻结原则施工的路段, 应同时满足冻土上限不下降的要求。

3.3 取土

宜设置集中取土场, 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及含水冰层路段, 确需就近解决部分土源时, 应在路基坡脚10cm以外取土;斜坡地表路堤, 取土坑应设在上坡一侧。取土坑深度均不得超过当地多年冻土上限以上土层厚度的80%, 坑底应有坡度, 积水应有出口, 水能及时排出, 同进取土坑的外露面, 亦宜用草皮铺填。

3.4 填料

应选用保温隔水性能均较好的细粒土。采用粘性土或透水性不良土填筑路堤时, 要控制土的湿度, 碾压时含水量不能超过最佳含水量的±2个百分点。不得用冻土块或草皮层及沼泽地含草根的湿土填筑路基。通过热融湖 (塘) 路堤, 水下部分必须用渗水良好的土填筑, 并应用高出最高水位0.5m。

3.5 压实

压实检查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成型后路床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用不小于20t的压路机或等效碾压机械进行碾压检验2~3遍, 无轮迹和软弹药现象。侧向靠近基底部位有饱冰冻土层且有可能融化时, 宜设保温护道和护脚。保温材料宜就地取材。用草皮时, 草根应向上一层一层叠铺, 最外一层应带泥, 以便拍实形成保护层;沿线两侧20m内植被和原生地貌应严加保护。

多年冻土在我省分布广, 但所占纬度较高, 因而实际施工中遇到不是很多, 还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研究, 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的多年冻土, 我们都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 搞好对冻土本身物理特性的分析, 进而制订施工方案, 并且要遵循前文所提到的几个原则, 重点抓住保温、排水、回填、基底处理等几个环节, 从而尽可能减少多年冻土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搞好我们今后的各项施工。

生态文明村建设原则和要求、措施 篇5

(一)建设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对村居布局、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时限等内容,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二是群众主体。要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发挥好政府的帮扶引导作用,提高村民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建设品牌。

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四是量力而行。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二)建设要求。

坚持把生态文明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农村的各个建设领域,在广大农村中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文,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1、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路子,发展效益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农业生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按照集约、优质、安全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农村、农民、农业等组织的高效协同,土地的有序流转,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撑,引导民间资金加大农村农业的投入,重点发展村级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清洁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将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好稻米种植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化。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农民生活小康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所在街道平均水平且位居当地前列,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开展科技进村活动和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村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村民普遍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规划布局科学化。科学合体规划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推进农村规划建设,推动村庄住房拆旧建新,达到住房建设楼房化、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村内道路规划合理,交通道路便利畅通,道路硬底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村道机动车可通达。

村容村貌整洁化。按照“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圈、改路)和“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乱放),达到污水入池、厕所入屋、垃圾入桶、禽畜入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习惯进村活动,大力创建卫生保洁示范村,建有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以及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达90%以上,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屋),垃圾收集处理率95%以上。

自然景观优化美。深入开展绿化乡村活动,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公共场所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培育农村生态人文。

在农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协同共治,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村风俗文明化。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等多种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支持殡葬改革,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无“黄、赌、毒、邪”窝点和公开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注重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村尊老爱幼、助残济困、邻里团结的风气浓郁。

村务管理协同化。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村务管理上新水平,要建立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且运作正常。制订村规民约,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积极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坚持村务、财务公开。

社会秩序和谐化。全村农户参加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比例超过80%,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村活动,村民诚信守法,互信互助,生产农产品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没有拖欠电费、水费等现象。村辖区内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没有集体越级到市级以上政府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民事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素龙街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街道主任为第一副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分别为副组长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规划建设办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街道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林业站、社会事务办、国土所、文化站、财政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全力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干部挂钩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街道领导干部各负责所挂村委的自然村,责任到人,帮助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各村要加强与挂点领导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筑“街道+村+干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街道领导干部挂钩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责任安排,由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并另行反馈给上级部门。

(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按照“六个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干部筹集一点、社会资助一点、集体投入一点、村民捐献一点)办法,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保障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企共建、干部参与、群众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创建,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投入生态文明村建设。

(四)以奖代补,激发群众参与。要结合幸福村居、信用村、和谐宜居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卫生村、自强村等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以奖代补”等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生态文明村项目建设。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投入不变”的原则,以奖代补形式将农村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生态文明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报道群众、干部参与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原则及措施 篇6

关键词:玉米螟;化学防治;越冬寄主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30-1

1 玉米螟灾害的影响

2012年前郭县玉米螟发生较为严重,春季调查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百秆存活数平均达到165头,较上一年度增加51头。而于7月15日、25日、8月5日分三次调查的5個乡(镇)30块地、3000株玉米,结果显示,被害1968株,平均百株被害65.6株,其中花叶74.1株,蛀茎21.3株,折雄率17.5%,雌穗下折茎16.4%,百株有活虫186头。玉米螟大发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一般减产都在5%以上,严重地块接近20%。

2 玉米螟危害主要表现

(1)幼虫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2)穗期蛀食雌穗、嫩粒,啃食花粉导致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空秆,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3)虫蛀后形成的伤口,也成为其他病害侵入的途径,如容易引发玉米穗腐病,导致玉米霉烂,使品质、产量下降。

(4)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营养和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还使茎秆中空遇大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成熟及后期正常收割,这部分损失更大。

3 造成玉米螟危害逐年扩大的原因

(1)对玉米螟危害的重视不够。有人认为小虫子祸害小,不值得防范。其实玉米螟危害不仅仅是虫子啃食植株,还会传播病害、造成倒伏、影响花粉受精等,不可小视。

(2)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防治较为困难。一般防治时期6月下旬~7月上旬,此期间田间一般植株多较为高大、空间郁闭,不好打药防治。

4玉米螟的防治原则

近几年来前郭县农民防治玉米螟,仅限于使用国家免费发放的赤眼蜂卡(生物防治)这一项,而且覆盖面又少,没形成连片防治。有时放蜂时间和玉米螟羽化时间错位。没采取群防群治及其他配合措施,防虫效果已不太理想,导致玉米减产较重,建议玉米螟防治应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

(1)坚持秋冬消灭越冬虫卵;

(2)诱杀螟成虫;

(3)及时防治初龄幼虫。采取这三道防线紧密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合理配套实施。必要时加强化学防治。

5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1)要群防群治。防治玉米螟最重要的是群防群治,据资料显示一代螟虫以越冬寄主秸秆集中场所(村落的秸秆垛)为中心的4公里半径范围(约7.5万亩)活动,二代螟蛾93%以上可以在2公里半径范围飞行扩散。鉴于目前玉米螟越冬卵基数多,孵化后飞翔范围广,所以仅各个农户单防单治,根本无法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必须广泛宣传群防群治,坚强预测预报,及时准确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2)处理越冬寄主。重点抓住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处理越冬寄主。即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留作柴草的秸秆用白僵菌粉封垛,以菌治螟。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将白僵菌粉剂装入背负式机动喷粉机内,然后用木棍在玉米秸秆垛内每平方米捣一个洞,再将喷粉机的喷粉管插入洞内,启动喷粉机,直至秆垛的对面冒出“白烟”即停喷,再喷第二个位置。如此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每立方米用菌粉0.5斤左右。最后将整个秸秆垛周围用喷粉机再系统喷一遍。还可以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在村屯边的开阔地设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性诱剂诱杀成虫。方法简单又无公害。

(3)化学方法防治。在玉米心叶期,一、二代初孵幼虫分别在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施用颗粒剂。1%辛硫磷颗粒剂、3%广灭丹颗粒剂,用量每亩1~2公斤,使用时加5倍细土或细河沙混匀撤入喇叭口。也可选用0.1%或0.15%功夫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此外也可用50%辛硫磷按1∶100配成毒土,每株撒2克。也可在玉米心叶期,用20%杜邦康宽3000倍喷打,防治方法简单效果较好。发生严重时,可在第一次施药25天后对准喇叭口再喷一次,防效特别好。

前郭县玉米面积157万亩,初步估计仅玉米螟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7850万公斤,经济损失约1413 万元。防治玉米螟危害刻不容缓,虫口夺粮已势在必行。只有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群防群治的意识,把工作做实做细,才能逐步降低玉米螟的危害,实现多打粮,增产增收。

原则措施 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技术措施

园林树木是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基础, 且各种各样的树种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和香味, 与现代园林中的建筑、雕塑、溪瀑、山石等进行有机搭配, 可以营造出千姿百态的迷人美景。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公园和房地产业等建设的不断加快, 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形成了一种依赖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在园林建设中, 园林树木占有较大的比重, 且随着季节的更替还将不断地成长, 为了维护良好的景观效果必须加强日常养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 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办法。

1 园林树木养护的基本原理

树体内的蛋白质, 淀粉等有机营养是一定的, 而树木的根、茎、叶等各种生活器官都无时不刻地在消耗这些营养。为了保证园林树木良好的生长状态和景观效果, 只有通过人为的施肥、修剪等系列养护措施来调节有机营养在树体各个器官中的协调分配, 维护树体内营养平衡, 从而调节树体各个器官的协调生长。

2 园林树木养护的基本原则

2.1 遵循自然规律

园林树木养护是根据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进行的, 要遵循自然规律。园林树木就如自然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习性, 主要包括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生物学特性是指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 主要包括系统 (指树木从地球出现到消灭的整个过程) 、个体 (一株树木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和年生长周期 (树木在一年中休眠、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发育规律) 三个方面。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 、土壤因子、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子都可能对其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园林树木养护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了解环境因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掌握各种不同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运用这些规律来控制、改造园林树木, 使之更好地为园林绿化添姿加彩。

2.2 做到合理统筹

园林树木养护是一个日常化的技术性系统工作, 要做到合理统筹。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告诉我们, 园林树木的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生长过程, 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随时还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一定的制约。所以说园林树木养护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养护管理人员一定要根据不同树木的特性按不同的季节制定长期有效的年度养护方案和应急方案, 且方案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现大多数绿化养护工人为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 几乎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作业前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向养护工人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现场演练和跟踪服务, 不能采取放任式的管理。

2.3 保证景观效果

园林树木养护要结合设计意图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保证景观效果。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 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 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园林树木的种植与养护就是设计意图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升华。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 后期的作业人员更应在充分领会和体现设计的意图上进行养护, 达到一年四季都能展现怡人的景观效果。

3 园林树木养护的具体措施

3.1 土壤、养分和水分管理

土壤是树木赖于生存的基础, 土壤中的土层深度、通气透水性能及含水量、肥力等都对植物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深翻、中耕、增施有机肥等多种综合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保证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所需养分、水分、空气的不断有效供给。

在自然条件下, 树木所吸收的养分通常又以有机物的形式归还土壤, 再经矿化作用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无机养分。但在园林绿地中, 通常为保持卫生和美观, 树木凋落物都被清扫, 从而切断了养分的生物循环途径, 导致绿地土壤养分只有消耗无补充来源。在养护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综合考虑树木的需肥特性及生长习性、树木的生长发育阶段、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营养诊断、肥料性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施肥。如在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大量的磷素, 这样才能促使根系强大地伸入到土壤深层去吸收满足树木正常生长的其他营养元素;又如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 而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 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 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 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城市园林树木施肥, 多采用沟状施肥和穴状施肥的方式, 坚持以秋施基肥为主、生长期追肥为辅和勤施薄施的原则, 并根据根系的分布范围和生长势等确定施肥的位置和用量, 从而不断满足树木继续生长的需要。

树木好不好在于肥, 而活不活在于水,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树种需水性也不同, 即使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灌水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坚持合理、适量、适时的基本原则。旱季必须适时灌水;同样地, 水分过多则涝, 不利于树木的生长, 甚至引起根系缺氧导致植株死亡, 对于位于土壤排水不良及低洼地的树木在雨季要加强重点管理, 做好排涝措施。

3.2 树体的促控与保护

种植养护园林树木不同于植树造林, 而经常需要造型, 根据设计意图对树木的生长势进行一些调节, 主要通过修剪来实现。但树木是依赖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 因此对树木进行过量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 还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 因此, 我们在日常养护中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

3.2.1 促控生长

城市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 因光照、水分、营养等外界因素可能对树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养护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修剪方法、修剪轻重和修剪时期来恢复或调节树势, 既可促使衰弱部分壮起来, 也可使过旺部分弱下来。同时结合施肥浇水来促潜芽萌发, 可以使树体更新复壮。

3.2.2 培养树形

我国城市园林中的树木多选用自然形, 在养护中根据设计意图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进行保留、疏剪或短截, 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 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2.3 减少伤害

通过剪除生长位置不恰当的密生枝、徒长枝或病虫枝, 以保证树冠内通风透光和减少病虫的寄生。同时在夏季多风雨的季节和地区, 可以对树冠进行疏剪或短截以减轻迎风面积, 防止树木被风吹倒。

3.2.4 调节矛盾

城市市政设施相当复杂, 常会与树木发生矛盾, 如行道树在种植和养护时要考虑到上有架空线, 下有管道和电缆, 还要考虑到是否影响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等, 出现的这些矛盾都要靠修剪来及时解决。

3.2.5 促使开花结果

对于观花、观果的树种, 可以通过修剪来调节营养生长与花芽分化, 提高观赏效果。在现代城市中由于人流和车流较多, 园林树木的树体常会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我们在日常养护中应及时采取清理伤口、涂伤口保护剂、树皮修补 (人工植皮) 、树干伤口的桥接修补、树洞的修补等措施进行适当处理, 使其尽快愈合, 不致伤口腐烂。

3.3 树木的安全性管理

城市园林树木常常会因风雨雪或机械等外力作用, 造成折断、倒伏、落枝等现象, 危及周围的建筑或其他设施, 甚至构成对人群安全的威胁。因此, 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保树木不会对设施和财产造成损失。我们在对城市园林树木进行养护的时候应建立树木安全性管理体系;确定树木安全性指标, 根据树木伤害和腐朽状况划分安全性等级;建立树木安全性的定期检查制度;建立树木安全性管理信息系统 (对重要地段的树木, 古树名木的安全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记录其日常检查, 处理等基本情况,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等) ;加强树木安全性的管理和测评方面的研究。

原则措施 篇8

1.1 要保证基站的安全性

基站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般的基站的建筑地点都会选择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 供电系统比较良好的地方, 而且周围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而三者最重要的是供电系统的选择, 而基站本身, 就是靠电力来运作的。而基站也不应该选择建设在工业企业的附近, 因为工业的运作, 很有可能会伴随着有害气体、粉尘、和一些有害的物质, 这些都会给基站造成一定的破坏, 对于基站选址的附近, 也不应该有大量易燃物的堆积, 否则基站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了。

1.2 基站附近不应该有强烈的干扰源

基站本身, 就是一个无线信号的中转站, 而基站本身就不应该建设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附近、大功率电视发射台。这些无线信号的强烈的干扰, 会使得基站在接受和传送信号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干扰, 使基站本身的能力下降。所以, 在基站的建设之前, 对附近干扰源的扫描与强度的大小是必须要做出评判的, 只有在没有强干扰源的情况下, 基站才能有效地运行。

1.3 基站对传播环境的要求

基站站址选择应在地势相对较高或有高层建筑、高塔利用的地方。如果基站高度不能达到基站建设的要求, 那么就应该选择在房屋的顶部来建设基站, 以便保证基站周围视野开阔。如果基站的附近没有高大的建筑物阻挡, 一般不会选择将基站建立在屋顶之上, 而只需要保证覆盖范围内大部分地方, 能够让基站天线的信号覆盖就可以了。对于基站的高度, 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在城市中, 基站的高度一般是在30米到40米之间, 一般不会超过这个高度;而在郊区或者是农村, 基站的高度一般是在40米到60米之间的。

1.4 基站对信号的分布要求

不同地区对于信号的需求不同, 这样就决定基站的分布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基站的建设一般会考虑建设在信号强度比较高的地方。

1.5 基站应避免在高山上建设

很多人认为, 基站如果建设在高山上, 它的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不是更广了吗?但是,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灯下黑”这一说法。首先, 信号的传输与覆盖是有着一定的角度的。其次, 信号的传输也是有着一定的范围的。所以, 基站如果要建设在高山上的话, 对于谷底这一所谓的死角, 应该做出一定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6 基站的选择应符合网络要求

在基站的建设地址的选择上, 应该按照网络结构来执行, 这样不但可以使信号更好地传输覆盖, 也有利于区域的划分。基站的建设, 就应该像棋盘上的点一样, 这样的建设可以减少信号不足, 同时也为了以后区域的更好划分。

2 基站选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 话务量相对于郊区和农村来说比较高, 而基站在城市中的选址, 应该根据人口的综合分布, 和周边环境的布局来进行分析, 对于那些无线信号比较差的覆盖区域, 应当优先选择, 其次才是其他的区域。而城市的特点是高楼林立, 楼房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 外墙体相对较厚等等, 导致信号穿透力的减弱。

2.1 住宅区选址常出现的问题

住宅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由于住宅区的相对密集的建设, 和相对的密封性, 使得外围的信号很难进入, 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内, 就会造成信号的大幅度的衰减。对于在小区内基站的建设, 由于基站的辐射, 小区内是很难建立基站的, 于是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想要信号好, 而又不能建立基站的问题。

2.2 地下车场, 办公楼底, 地铁站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这一区域的话务量相对较低, 对于信号的覆盖也只是以目标为主, 所以, 就使得在这些区域中信号的中断和无信号情况的出现, 有时候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2.3 大型工作场所的问题

在一些大型的工作场所中, 话务量的数量是很大的, 因此, 对于无线信号的需求量就体现了出来, 如何更好保证这些场所的通信正常, 除了建立无线基站以外, 还应该有一切其他的辅助设备。

2.4 城中村的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的产物。它的高度相对于周围建筑的高度明显过低, 而其中房屋的密集程度过高, 就使得无线信号损耗过大, 很难穿墙入室;另一方面, 由于只是一般的住房, 很难有承受在上面建筑一个基站的能力。

3 关于基站问题的处理

在我国, 基站的建设以及网络的覆盖都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方式, 在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思维的能力与方法, 但是, 基站的建设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3.1 将基站的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

由于民众对于基站的不了解, 而商家也没有对基站做出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曾发龙, 罗帆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介绍了目前几个运营商独立承建室分建设模式和从模式的扩容性、成本性和维护性探讨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从室分多网融合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和共享AP四方面论证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可行性, 并结合工信部共建共享的要求, 提出了几种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LTE;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共享AP;POI

中图分类号:TN91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由2G向3G、4G网络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衍生出GSM/EDGE、CDMA/EVDO2000、TD-SCDMA、WCDMA、WLAN和LTE等网络, 涉及的频段有800MHz、900MHz、1800 MHz、1900 MHz、2000 MHz、2300 MHz和2500MHz。

目前, 室分系统是由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独自承建各自网络并长期共存。在网络建设不断扩展和城市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 移动覆盖深度和KPI考核要求, 越来越多的小区需要建设室分。而且在室分建设过程中, 由于建筑物存在的竖井空间有限, 馈线路由固定、美观等因素制约, 导致室分建设的难度加大。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1], 文件要求电信、移动和联通要共建共享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电源、杆路等资源并提出相关考核要求。所以探讨三家室分融合建设方案就越来越有必要。

1目前室分建设模式

1.1中国移动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移动建设主要模式为:先经过两级合路。第一路为2G+TD-LTE, 第二路为TD-LTE+TD-SCDMA。WLAN在末端馈入GSM一路。

1.2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最简单, 经过两级合路, 先是CDMA和EVDO合路, WLAN在末端馈入。

有效的宣传, 有的甚至不去宣传, 在一个地区大规模建设基站, 使得不了解辐射问题的人, 产生了一些意见和投诉。也就近一步使得基站被认为会破坏生活环境, 从而造成设备的丢失。

对此, 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民众了解基站的目的与作用。移动通信网络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设施, 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来服务的, 而不能仅仅只理解为企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当的行为。基站的建设应该通过运营企业来严格地完成, 在建立基站的时候, 要与百姓多沟通、多宣传, 对于有基站建立在内的小区, 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3.2 共同使用一个站址

在我国, 基站的数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现在我国提倡的是节约型的社会理念, 对于无线基站共同使用, 是构筑未来

文章编号:1673-1131 (2013) 01-0224-02

1.3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也比较简单, 经过两级合路, 先是GSM和WCDMA合路, WLAN在末端馈入。

2目前室分建设模式的问题

(1) 一个室分站点由三个运营商分别与业主协调, 进行重复建设, 导致电和天馈线等资源的重复应用。

(2) 建筑物竖井等空间本来有限, 而且经过三个运营商重复建设, 一方面施工协调困难, 另一方面也极大影响建筑物美观。

(3) 由于三个运营商独自建设室分, 没有统一协调, 导致互相干扰, 影响通信质量。

3室分多网融合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3.1干扰分析

由于WLAN一般在末端接入, 其他系统信号在末端时, 信号下降很快, 一般只有15d B左右, 再与WLAN合路, 各系统与WLAN发生的干扰已经很小。所以本节主要讨论的是CDMA800、GSM900、GSM1800、WCDMA、TD-SCDM和TD-LTE各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

对被干扰系统有三种性能损失[2]需要在多网融合时考虑:接收机灵敏度降低、接收机过载和互调干扰。这三种性能损失对应干扰主要是: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为了将性能损失降到最小而不修改现有发送和接收单元, 在多网融合室分系统建设时各系统之间的隔离度是必须考虑的。

系统同址站间相互干扰计算相关重要射频器件主要有:

城市发展宏伟蓝图的需要。基站共址其本质就是为了节能环保, 对城市的建设减少一定数量电磁波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减少基站过多所带来的信号过乱的现象, 这样能够更好地节约频率资源, 优化城市的环境, 使得城市的无线通讯方面更加和谐。

3.3 建立基站的美观化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原则与措施 篇9

一个建设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建成和总结阶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它强调建设项目是一个过程,建设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项目造价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人们在项目全过程中都需要开展对于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工作。笔者认为,建设项目造价的控制应贯穿上述每个阶段中,即将各阶段的工程造价均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才能确保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建筑工程的生产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工序多的生产消费过程,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结合成一个整体。从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的概算、施工图设计的施工图预算到招标承包合同价,再到各项工程结算价和最后在结算价的基础上编制竣工决算.整个计价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到深,最后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的过程。计价过程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制约着后者.后者补充前者,是一项系统工程。

2、实事求是原则。

工程造价控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个项目标在实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动因素,保证工程造价切实可行.充分发挥其指导和控制作用。

3、效益原则。

工程造价投资在计价上具有单件性多次性、方法多样性等特点.为了获得投资预期效益.工程造价需要按照设计和建筑阶段多次进行计价,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

1、建设前期工程造价控制。

项目建设前期,是指项目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投资决策阶段。这一阶段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总体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设厂址的选择、投资方案的选择以及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无一不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项目未来的命运,特别是厂址选择和矿山开采项目的矿点选择、选定厂址和矿点的水位和地质情况、厂区地形和地面高程、土地价格、外部建设条件都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营运成本和经济效益。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设计方案优化程度,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都会影响工程总造价。在投资确定的基础上,应该采取限额设计,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及各个专业设计时都要具有造价控制的意识。在可研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应将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中的功能分析相结合,遵循PDCA循环的模式,既要做到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效益,又要保证设计质量,从而达到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在结构设计当中,应对不同结构方案分别做出经济分析,根据使用功能选择最合理的结构方案,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3、施工阶段的工程建设控制

3.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论证。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为控制工程造价,每一建设工程都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3.2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设计如有变更,一是尽量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必然会造成浪费;二是应尽量提前变更,因为变更越早,损失越少;三是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切实防止通过变更设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造价的事情发生。

3.3严把工程结算关。

工程结算将决定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目前,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建设单位片面压价,侵犯施工单位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竞相开展的工程预、结算审查的机构混乱,造成工程结算关口把关不严,导致国家建设资金损失浪费严重。治理整顿建设工程预、结算审查市场.统一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预、结算审查行为,已迫在眉睫。

3.4结算审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从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和改革趋势来看,工程造价(结算)的审计阶段最终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但就目前来看.工程造价(结算)的审计阶段还将存在一段时间。在此阶段,造价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在一定时期所颁布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且通过审计监督,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并对审计的工程造价文件质量负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必须熟悉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必须努力提高工程造价的业务水平。为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把好最后一关。

四、结束语

一个建筑项目是由两种建筑过程构成:一是建筑项目的实现过程;二是建筑项目的管理过程。如果一个建筑项目管理过程出现问题,则该项目的实现过程就一定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建筑项目的失败,因此,严格坚持项目全程审计制度,加强对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建筑项目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本文介绍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阐述了工程建设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每个阶段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决策,设计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原则措施 篇10

近些年来,国民实力及社会经济水平获得了稳步、较快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建设工作与生产活动均呈现出非常良好的态势。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广大群众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需求也更为迫切。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是关系至一个国家的财产安全、职工生命安全、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工作,同时也是电力生产系统维护其根本运营效益的基本途径。电力生产的安全工作是否能够做到位将影响到这个企业的外部形象。那么为了有效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一定要做好电力系统及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

1 电力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问题

1.1 安全职责尚未落实到位

即使目前许多的电力企业内部均制定出了较为明确、细致的规章和制度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也明确了在安全生产管理在事故中的责任,但是仍然很难避免在生产活动的某些环节中相应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许多电力企业仅仅是把安全生产防止做在口头上,只是进行普通的动员及要求。并且负责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管理领导通常忙于事务而不能够深入到企业基层进行调查工作,因此很难发现在基层工作中的现存问题,也就更没有制定出于此相关的整改方案。

1.2 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而言,其总是将过多的精力和热情放到电力企业规模的生产扩张方面,很少有管理人员会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细节性工作。了解到一部分领导总是习惯于狠抓企业经济建设、企业管理,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事物背后存在的客观发展规律,因此较难通过有效地事前预防来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各个生产设备、安全装置的不定时检查、保养维修、检修记录以及档案记录等均不能够及时、有效、准确、规范地进行科学保管。

1.3《安全生产规定》执行不够严格

通常情况下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习惯性的安全违章行为也就被称为习惯性安全违章。在这里违章行为,主要包括了违章指挥行为、违章操作行为以及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电力企业中的一些临时工人,比如安全生产活动的检修工人、配电工人等等经常在尚未填写任何修理票据的基础上就进行修理和维修工作,从而很容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而对于需要提前断电而尚未断电或者变压器的二次闸刀接触不良等问题,工人进行违章操作行为,也将会最终酿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

1.4 事故应急系统不健全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指挥系统或者其应急指挥机构等建设尚不完善与健全,因此则不能够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科学、有序、有力、高效的事故抢救工作,并且在日常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也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应急准备与应急策划,因此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很容易陷入到不知所措的境地,因此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1.5 事故应急抢救人员能力较低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活动进行时,一些应急抢救团队的专业性知识培训工作不够深刻,因此培养的应急抢救团队工作人员也就不能满足专业标准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电力企业而言,均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具备足够专业水准的专业应急抢救队伍,主要包括事故的应急指挥以及应急操作人员。并且在全体职工的范围内也需要进行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2 电力系统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

2.1 以事前预防为主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活动中,应坚持着“安全第一、事前预防、常备不懈”的基本原则,大力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突出对突发性事故的事前预防与合理控制,定期、定时进行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检查,及时了解与处理生产设备现存的缺陷,有效防止出现重特大的电力生产事故出现;组织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处理演习,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对于重特大突发性事故的紧急处理、应急抢险及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的能力。

2.2 统一领导

对于电力系统的突发性安全事故,应该严格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落实、措施得力”的根本原则,应该在各级指挥、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之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对于突发性安全事故处理、事故应急、电力生产恢复、应急救援、确保稳定、恢复安全生产等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2.3 分层、分区管理

在电力生产活动中应该严格地按照“分层、分区管理,协调统一,以及各负其职”的基本原则建立一套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处理系统。每一级别的供电部门应当针对单位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事故防止与应急处置办法,有效地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正常秩序。

2.4 确保生产重点

需要遵循着“统一协调、保证主网、保证重点”的基本原则,在突发性事故的处置过程中,将确保大范围区域内电网的安全生产放到第一位,运用一切必要的管理手段,限制突发性事故范围扩大。在恢复正常的供电过程中,应当优先恢复比较重要用户的供电需要,并且近况恢复整体社会的正常供电秩序。

3 提高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3.1 树立科学的电力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思想

在这一环节的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需要科学解决公共危机以及相关问题。明确电力事故的抢修仅是一种手段,那么有效地化解公共危机和现存问题才是根本目标。在事故与灾害来临之时,各级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民生、保安定;那么在事故与灾害有所缓解时,政府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所以应急供电、应急照明的有效、及时跟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使得群众安心,最终让政府放心,有效地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3.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理体系

需要科学整合电力企业内部所有的事故应急救援资源,最终可以很好地实现事故的应急管理和生产经营在更加高层次、更加大范围、更加深程度上的有效结合,并且在此前提下建立好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应当包括1个快速反应的事故应急管理中心与1个非常强大的事故应急抢险团队;事故应急物资的储备,需要兼顾好物流的合理调配,信息基础建设则应当始终贯彻应急通信的基本要求,宣传与培训工作则要充分满足应急处理的需求,并且装备技术的发展应当始终坚持着为安全生产与应急服务,发挥出科学应急技术的优势来提高事故的应急效率。

3.3 提高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处置的质量及其效果

电力生产的安全工作是否能够做到位将影响到这个企业的外部形象。那么为了有效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一定要做好电力系统及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在突发性事故或者灾害不能够有效避免时,则应该充分发挥出事故的应急体系作用,组织及时、有效的事故应急行动成为合理抵御突发性事故及灾害、控制事故及灾害蔓延、降低事故及灾害后果的决定性甚至是唯一手段。突发性事故、灾难,通常具有发生特别突然、扩散十分迅速、危害范围较广等显著特点,所以应急处理体系一定要确保事故应急处理响应的迅速、准确与有效。

3.4 大力加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事故预测、预警

尽力做好突发性事故的预想,合理、科学地安排好电网有序生产与运行方式,不断优化电力系统的协调调度,大力加强核心输变电设施以及重要输电断面的预测和监管,做好突发性事故的预测分析以及供需平衡;不断完善事故及灾害的应急预案,确保事故预案的实用性、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有效加强自然性灾害与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及时地启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保证应急响应当迅速、应急处置应当有效、保证措施合理有效。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需要始终坚持着“安全生产第一、增强事故预防”的基本生产原则。把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系统运用至电力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总规划之中,从根本上改善事故的应急处置管理水平。伴随国家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内部职工的实际操作量也将大大减少,但是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却逐渐复杂化。所以在运用新型生产设备时,还需要及时、有效地改善事故应急方案,适应更加严格的要求与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事故应急处置效率,这将对确保电力系统的生产安全、职工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活动时刻关系到国家及群众的财产安全、人民利益,并且还有广大电力系统职工的生命安全。因此电力安全生产,作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非常严重地影响着相关电力企业的外界形象。那么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阐明与探究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与措施。在面对电力安全生产的突发事故时,可以极大限度地来降低及减少不良影响与危害作用,从而提高电力安全生产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应急事故,处置原则,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田世明,陈希,朱朝阳,谢迎军.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对策[J].电网技术,2007,31(24).

[2]李锐.完善停电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

原则措施 篇11

【关键词】水利安全生产 基本原则 管理 责任

当前,我国经济正迅猛发展,GDP总量每年以接近8%的速度增长,全社会正在为早日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而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事业的安全稳定是实现该宏伟目标的先决条件。水利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安全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水利行业自身,都必须足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水平,在新的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水利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各级水利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健全水利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隐患治理和检查,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整体运行平稳,为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水利投入的大量增加,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小事故频发,特别是重点水利工程现场成为事故的多发地。目前,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1],主要表现为:

1.对水利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只管提高经济效益,不顾安全生产,对安全生产的支持不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不到位。

2.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纪律松弛,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规章制度很难落实到位。尽管造成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但使用不当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3.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资金少,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事故隐患[2]。这样一来,一些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根治,除了主观上的原因,资金短缺以及欠账太多也是重要的方面。有些单位消防设备锈蚀老化严重,电器设备年久失修。水文监测站的设备带病运转,职工抢测洪峰时面临巨大危险。更大的问题是某些水利工程质量差,老化失修,是防汛安全的最大隐患。

二、加强水利安全生产的原则

1.预防为主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3]:

1.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以及培训工作,杜绝违规行为,将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1.2时刻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切断现场的危险源;

1.3加强水利劳保用品以及原材料的控制,确保防护效果良好;

1.4严格执行每日安全检查制度,认清现场的潜在危险,做好现场评价工作,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安全为重

强化安全理念,打好安全生产基础。将人员与工程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安全作为代价进行违反安全规定作业,更不能为了利益和成本淡化安全生产投入。我们要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强化安全发展的理念,在实施兴水战略、加快推进水利建设的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全行业的生产安全。

3.全员参与

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应全面落实到每个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具体操作岗位、项目班组。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让每一个人都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主人翁”身份加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和谐局面。

4.责任落实到位

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在于落实。很多事故的发生都具有一定规律,如果能做到提前预防可以极大地降低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辅以严密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承诺制,督导法人代表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管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要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严格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时时、事事、处处都在组织的有效管控之中。

三、加强水利安全生产的措施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水利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整体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到底,坚决执行规章制度;在水利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方面,应加强考核管理,将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发挥整体作用。

对于已发事故,必须查明原因,将责任追查到底,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根据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细则,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与硬件设施;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工作,落实监督手段,提高防范与应急能力;坚决落实各项防范手段,做到抓苗头、抓源头,以零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将安全手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避免发生特大事故。

2.做好现场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水利部门提出的“四部规范与标准”进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好水利工程的现场管理。项目的法人单位必须在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加强管理,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手段,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在初始建设阶段,基坑开挖或围堰填筑等极易产生渗漏、坍塌的地方,应重点开展巡检工作,做好质量监控;在工程的中期,应对机械设备入场施工等工序制定严密的安全生产方案,并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指挥和协调工作;在后期阶段,针对设备吊装、高空作业等工作,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和防护措施。尤其是涉及到高空作业的工种,必须采用脚手架进行牢固,安装好兜网和防护网;要求所有人员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在高空安装、吊装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安装、专人指挥、专人负责。

3.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为了全面落实水利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认真按照做好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的要求,进行全面排查工作。重点检查现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落实、农村水利水电站的配套建设与运行、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与设计、水利研究、综合管理等项目,提出更具规范性的排查计划,加大隐患排查的力度。对于在建的水利项目、“四无”水电站、存在隐患的水库、河道采砂等进行清查工作,一旦发现隐患,应该积极展开整改工作,并在规定限期内完成。对那些不健全的组织机构、没有指定安全事故预案、没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项目,必须进行限期整改,并做好后续的督查和检查工作。另外,针对大面积的排查隐患工作,应做好分级处理,全面落实相关责任,提出具体的资金投入、改进措施及限期时间等。认真落实相关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避免小隐患拖成大事故。对于在建的水利工程,应加强现场施工管理,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水利安全生产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4.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手段

要在新时期,做好水利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改革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一是做好基层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水利部门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到位,形成全员意识;二是实行安全生产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便于水利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三是构建安全生产的典型工地,树立正面榜样,以点带面,促进水利安全生产的全面开展;四是将安全生产作为各级水利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全面提高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视;五是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规范安全监督行为。

四、结语

我国水利工作正处于高投入、大发展、全面建设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非常紧急。在这一关键时期,水利部门应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督导力度,实施有效安全监管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工作一定会得加强,一定会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峰,马平. 浅谈水利安全生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山东水利,2007,3,53-54.

[2]徐劲松. 如何开展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1-8.

[3]盛洋洋,王丹,张国庆.水利安全生产工作的原则及措施,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2,77-78.

城市园林引鸟设计的原则与措施 篇12

关键词:园林,鸟类,土建,园林设计,绿地规划

1 城市鸟类的受胁现状与引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土地利用的形式与性质发生着较快的变化, 鸟类的原始栖息地的环境被破坏, 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日趋恶劣。对人类而言十分方便快捷的城市规划结构, 却对鸟类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消极影响。例如道路交通的阻隔效应和噪音污染使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连接成片的城市绿色空间是维持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关键。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常会出现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放弃对良好的城市生态结构的追求。后果就是, 景观只为人类的眼睛服务, 成为了城市的装饰和点缀, 却丧失了为鸟类等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的环境。

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看, 园林中的鸟类本来就是丰富的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十分重视虚景[1]。《园冶》中的描写“洗山色之不去, 送鹤声之自来”就点出了鸟鸣声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虚景中的重要作用。虚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 对于作为园林虚景的鸟鸣声同样具备延伸观赏者想象力的美学功能。园林土建施工技术手段日新月异, 现随着灯具、声音设备的介入, 城市园林的层次和内容也愈加丰富;但与此同时, 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往往会对鸟类造成袭扰, 干扰鸟类自由生活。在营造园林景观时, 应充分考虑鸟类的生存生活需要, 完备并丰富由鸟类存在所形成的园林虚景。

2 园林中引鸟区域的规划设计原则

园林空间的规划是园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规划园林空间时, 怎样通过园林途径, 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空间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 在建设园林景观的过程中, 都要始终关照鸟类特有的生活习性, 并创造出理想的野生动物城市栖息地[3]。一般情况下, 城市绿地的三维结构的复杂度越大, 面积越大, 鸟类的数量和物种数就越多。因此,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应该提高绿地面积和整合度, 并侧重于强化绿地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

由于城市化对现代建筑和交通的过度需求, 适宜鸟类生存的城市绿地面积过小, 并呈岛屿化分布, 导致某些适应城市生活的鸟类成为优势种且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因此, 引鸟区域的规划设计, 应该最大程度地合理布置人工植物群落, 不断增加绿地生物量, 让它尽可能的接近鸟类自然栖息地。例如, 改造后的屋顶空间应是一个适宜鸟类生存的地方。在引鸟设计中, 将闲置不用的房顶开发利用就扩大了绿地面积。假设城市中所有的屋顶都带有屋顶花园, 那么城市的绿化面积就可以达到80 %以上, 城市中的鸟类数量就会大大增加[4]。

设计师在规划绿地区块时, 要基于当地具体条件, 确定招引对象, 确定绿地大小和组合分布形式, 主动、前瞻地规划园林区域, 最大化利用基地, 发挥园林的综合生态效用。作为城市走廊的城市道路会显著影响鸟类的地面和低空活动, 造成鸟类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障碍。因此, 只有集成化规划的城市道路与园林建设, 才有可能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首先, 应避免用道路机械平直地切割成片绿色空间。为了确保林地的完整性, 当道路遇到一大片林地时, 道路可以下沉处理。例如巴黎, 将花园环路通过森林的路段都建在地下。其次, 行道树带的规划对城市鸟类也有一定的生态重要性。除行道树之外, 道路绿化带也应向两侧扩展, 建立一定面积的复合隔离区域, 以吸收噪音、营造生态廊道, 达成降低阻碍的效应。同时在高等级公路经过大片林地时应适当绕行或升高下沉处理并严格控制道路的宽度和交通流量, 以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3 引鸟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及植物选择

城市园林中, 鸟类的群落结构与植被类型的复杂性密切相关[5]。鸟类的活动空间可分为筑巢区, 觅食区和活动区3部分。不同植物配置给鸟类提供不同的生存生活空间。不同的鸟类种群有不同的生境需求, 乔木树冠茂密, 干扰小, 空间层次明显, 可为树冠集群鸟类提供隐蔽且较安静的栖息环境;灌草覆盖于地面, 为地面集群鸟类提供了食物和营巢场所。具体来说, 包括孤植树:树形高大, 位于相对开阔的空间。对于鸟类来说, 孤立种植的高大树木对其有一定的吸引力, 是鸟类的觅食和活动的岛屿型区域。乘组布置的树木和树群:从数株到数十株同种或不同种树木组成的一个景观单元, 乔木灌木草坪以恰当比例分布, 形成丰富而复杂的结构, 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树丛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还给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也就能有效地吸引各种鸟类。树林:成片, 成块种植的大片树木景观, 是最重要的森林鸟类生存空间。一些厌恶边缘型鸟类只能生存在树林内部空间, 需要大片的林地才能生存。

在我国城市中, 一般只有在公园拥有森林景观。因此, 公园是保护城市鸟类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点。在市区的公园中, 森林面积至少在15hm2才能满足多数鸟类需求。在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十分困难的现实窘境下, 可以通过绿色走廊的建设, 链接现有的公园的绿地团块, 用来扩大鸟类栖息地的范围。鸟类分布格局受边缘效应影响显著。一般而言, 边缘地域的组成结构越复杂鸟类的多样性越高, 而边缘的过渡越突兀鸟类的多样性越低。研究表明, 阔叶林灌丛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 而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因此, 选择植被类型时, 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 边缘以茂密灌丛为主, 中部以高树冠树种为主, 并注意利用从乔木层, 亚乔木层到大灌木层、小灌木层以及地被层之间平滑精细的过渡, 从而发挥边缘效应高物种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的优势。在实践中, 尽量尝试复杂化的各式植物配置, 提高植被的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人工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和精妙蜿蜒的水体的基础之上, 敷衍各种植物配置和多样化植被, 在城市中为鸟类模拟自然栖息地, 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规划绿地区域时, 不能只关注绿地面积, 因为可用资源的数量是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园林景观吸引喜好不同的鸟类[6]。城市绿化树种的增加, 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观, 添加城市亮点, 还将能够满足鸟类各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本地鸟类对特定植物的喜好由基因决定, 所以城市景观的首选是长期种植的乡土树种。多数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杂食性消费者。在绿地中, 鸟类除捕食昆虫等节肢动物以外, 主要采食园林植物的组织。一般来说那些具有核果、浆果、梨果及球果等肉质果的园林植物大都适合鸟类食用[7]。因此, 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 力求在不影响原有景观的前提之下提高鸟类可食用的植物比例。在配置中, 我们使用两种植物搭配模式;在地面的园林景观上, 可采用乔灌草模式。在屋顶花园、立体园林等地, 可采用灌木 (或藤本) 、草坪模式来吸引鸟类。草种应选择乡土草种或经驯化的草种, 也可利用本地杂草配置出具有野趣的生态化园林[8]。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 如果基地中存在适宜鸟类生活的区域并且基地中也有鸟类生存, 应该尽可能地尝试保护原始景观, 同时分析基地特征, 强化基地本身植被, 适当位置布置人工鸟巢和投饵器等设施, 调和园林土建和鸟类冲突。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筑巢和觅食的条件来吸引鸟类, 最终提高景观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4 结语

鸟类是园林景观中的小精灵, 是完整城市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生态是否完善[9]。鸟类的生存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人类的栖居环境质量和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程度。因此, 只有充分重视鸟类在城市生态中的地位, 树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 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和应对措施, 创建舒适宜居的生态园林环境, 才能建立城市环境、人类、鸟类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杨爱丽, 谭丽凤.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动物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6 (11) :148~148.

[4]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丁桂琴, 关继东, 房连杰.提高森林鸟类招引率应注意的生物学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 1999 (2) :28~29.

[6]隋金玲.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内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5.

[7]刘桂清.让野草在城市中生存[J].太原科技, 2004 (1) :62~63, 66.

[8]毛志滨, 郝日明.观果树种配植与城市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2005, 32 (1) :11~13.

上一篇:现状和发展趋势下一篇:播音主持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