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和发展趋势

2024-05-12

现状和发展趋势(通用12篇)

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

摘要:介绍了电子病历的定义和应用意义, 阐述了实现电子病历的关键技术和其所须遵循的协议标准, 回顾了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发展状况, 指出了国内电子病历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科研成果, 提出了未来电子病历智能化、标准和集成化、区域共享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病历,关键技术,标准化,区域共享

0 引言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定义,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EPR) 是基于一个特定系统的电子化患者记录, 该系统可向使用者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 并具有警示、提示和临床决策的能力[1]。电子病历依附于HIS, 但又与传统的HIS有所不同:传统的HIS侧重于资源的信息管理, 患者信息较为分散, 存在冗余和遗漏;电子病历则围绕患者, 侧重于病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保留了医生的诊断描述, 更加强调患者信息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目前, 电子病历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它能够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并为临床研究、远程医学、全民医疗等提供服务[2]。作为实现全民医疗信息化的基础, 电子病历的发展程度更是衡量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标准。本文阐述了电子病历的应用现状以及我国电子病历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1 实现电子病历的关键技术和标准

电子病历同传统病历一样, 信息来源于众多的临床系统, 如医生工作站、护理工作站、手术室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传输系统等, 内容包括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多种文档, 是一个复杂的文档集合。如今, 电子病历多用XML语言描述存储, 并用相关协议规范数据结构, 为病历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1.1 XML技术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是一种结构化描述语言, 允许开发者自由定义标签, 可以用简单的嵌套表示元素间的关系, 非常适合存储病历这样复杂的内容[3]。XML提供给开发者一个特别开放的环境,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语义约束。XML的语义约束有文档类型定义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 和XML Schema 2种, 前者简单易用, 但功能相对较弱;后者功能强大, 使用比较广泛。XML的显示依赖于XSLT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 同一份XML文档, 能够利用不同的XSLT文件拥有多样的显示布局, 根据需要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4]。

1.2 HL7协议和CDA标准

HL7是Health Level7的简称, 是HL7组织研究开发的一个专门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及医用仪器设备数据传输的标准, 它适用于医院内部之间病历资料、临床检验数据、财务信息等的流通和管理, 同时也能满足医疗机构之间大量的信息交换需求。

CDA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也是由HL7组织制定的医疗文档标记标准。它以交换为目的, 利用XML语言作为描述病历结构的基础, 定义了文本、图片、声音等多媒体内容在文档中的表现形式, 是目前临床医疗文档在交换过程中的国际标准[5]。

1.3 DICOM标准

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 它定义了质量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可用于数据交换的医学图像格式, 涵盖了医学数字图像的采集、传输、显示以及查询等几乎所有信息交换的协议, 是医学影像信息学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 (ISO12052) [6]。

2 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发展应用现状

2.1 外国电子病历的应用现状

对于电子病历的研究, 国外起步早、发展快。美国麻省总医院在1960年就开发了早期的门诊病历系统并投入运行。20世纪80年代, 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事务部开发出一套分散式医院通信系统 (decentralize hospital communication program) , 它具有电子病历的功能[7]。此后, 电子病历迅速发展起来。

在美国, 电子病历的应用得到普及。印第安纳大学医学分校利用电子病历来预测癌症早期患者的死亡率[8]。截至2002年, 美国运转或正在引进电子病历系统的医疗机构占全国的近70%。2003年, 美国Health South公司和Oracle公司在伯明翰市联合建造了世界首家全数字医院, 医务人员可通过医院范围内的无线网络更新患者信息, 还可在患者床边操作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来输入数据和访问患者信息[9]。2010年, 美国政府对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广设定了从2011年开始的4年规划, 到2015年, 没有部署电子病历以及不能证明“有意义地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和医院将面临减少医疗保险补偿的惩罚。

日本从1990年就开始了对电子病历的研究, 开发出一套不同医疗设施间的数据交换规格 (medical markup language, MML) , 并认可了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 将其作为正式的医疗文档。到2006年, 日本已经在60%的具有4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和60%的诊所实现了无纸化电子病历[10]。

在荷兰, 60%以上的家庭医生使用了电子病历。阿姆斯特丹的医学中心利用电子病历卡记录肾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的透析情况, 允许患者持卡异地透析。英国将电子病历的IC卡普及至孕妇孕期信息、产程启示及跟踪观察中[8]。加拿大在2010年为50%的人口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 并计划在2020年之前覆盖全部人口[10]。

2.2 我国电子病历的应用现状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子病历应用较大陆更为广泛。台湾在1991年就认可了电子病历的法律有效性。香港在2005年为全港40多家公立医院引入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子病历系统, 利用诊疗卡记录患者完整的医疗过程, 包括检查检验结果、X线片、CT片及处方等[5]。

大陆地区的电子病历研究起步较晚, 但经过近30 a的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 并从以信息管理为主逐步向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发展。

随着“金卫工程”的开展, 许多医院逐步建立起医院范围内的信息系统, 国家卫生部监制的金卫卡也正在向社会推出, 此卡可保存持卡人终生的医疗保健信息, 并通过网络和医院、银行、医疗保险中心联网, 使持卡人的医疗活动更为简便。为了促进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与普及, 卫生部先后在2010、2011年发布了关于电子病历的规范和通知文件。军队系统中, 各医疗机构已经统一应用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软件, 此软件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手术、检查、检验及费用结算等多个功能模块。其中, 医生工作站是传统医院信息系统向电子病历迈进的重要环节, 其面向临床医生, 提供了开立医嘱、书写病历、开立电子申请单、查询报告单等功能[5]。

2.3 我国电子病历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电子病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其发展和应用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3.1 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

在医院信息化发展进程中, 医院的日常运行越来越依靠电子病历系统。但是, 我国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纸质病历作为法律文档的作用过于放大, 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普及工作[1]。

2.3.2 电子病历发展不平衡

军队系统较地方更为广泛地使用了电子病历, 东部区域又比西部区域先行一步, 这是我国电子病历发展的基本格局。军队医院正在逐步实现不同电子病历系统间的信息融合时, 有些地方医院仍然尚未使用电子病历[10]。

2.3.3 缺少统一的标准

各类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标准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据统计, 北京市的近500家医院运行着40多家开发商的HIS。国家并没有统一规范电子病历的框架结构、技术标准等, 造成开发商各行其是, 设备之间和系统之间都存在着集成障碍, 形成信息孤岛, 为电子病历的信息共享带来很大困难[11]。

2.3.4 电子病历的应用层次较浅

很多大型医院中的电子病历系统虽然可以产生无纸化病历, 但只是改变了病历的录入方式, 并没有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管理, 使大量临床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 很难高效方便地获取患者完整和准确的诊疗信息。另外, 系统中也缺少统计功能, 使得宝贵的诊疗数据没有实现其科学研究价值。

3 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

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电子病历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区域共享化的方向发展。

3.1 电子病历的智能化

电子病历的高效性依赖于其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以及临床决策支持模块。浙江理工大学的崔彬、张云华等人在医疗影像模块中加入了人机交互, 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SVM算法的相关反馈机制, 解决了图像检索中上层语义与底层特征之间的语义鸿沟问题, 同时提高了相关反馈中机器自主学习的能力, 减轻了医生进行图像标注的负担, 提高了图像检索效率[12]。电子病历还应能根据知识库和对以往病例的知识沉淀, 给予医务人员一定建议, 并对不合理的诊疗提出警示。昆明某空军医院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一种电子病历系统, 可围绕患者可能所患疾病的各种症状, 直接与患者对话, 通过排除法, 最终确诊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种。

3.2 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和集成化

电子病历的标准化有2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电子病历系统框架结构、技术路线的标准化, 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电子病历的相关规范, 在全国范围内对电子病历的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二是病案记录模式及临床术语需要标准化。在实现标准化的过程中, 我国除了引进国际标准, 如ICD-10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SNOMED CT (医学系统化命名———临床术语) 、CPT4 (临床操作与提供服务的分类编码与术语标准) 等, 更要注重制定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标准[13]。江西中医学院的朱明峰等人就根据中医特色, 实现了一个基于XML的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14]。来自日本熊本大学的郭锦秋、高田彰等人实现了基于HL7和MML的电子病历系统和医务结算系统间数据交换规格 (clinic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LAIM) 的制作, 并根据中国医疗环境制作了CLAIM的汉化版[15]。

电子病历的集成化是在电子病历标准化的基础上, 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与PACS、LIS、远程医疗等多个临床信息系统之间工作流的有效融合。集成化已成为当今电子病历研究的一个热点, 浙江大学叶志前等人就设计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中的病历管理系统[16]。

3.3 电子病历的区域共享化和安全性

电子病历发展的更高层次是在电子病历标准化和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 构建区域化的电子病历系统, 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与自己权限相当的医疗信息。目前, 对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的研究大多只是在医院内部进行信息的网上交流, 比如国内宋莉莉等人设计和开发了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病历系统[17,18], 赵振华等人也在文章中阐述了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医院信息统计系统的融合[19]。另有研究人员致力于实现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 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沈剑锋等人结合采用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通过Delphi法专家咨询确定电子病历可以结构化的数据项, 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 结合XML技术和CDA标准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的标准化传输, 使得电子病历信息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能被机器自动识别[20]。

然而, 区域共享化带来的是医疗信息等敏感数据的安全问题。目前, 针对XML存储的电子病历多采用利用PKI的XML加密[18]。中南大学的施荣华、王伟等人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 提出一种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电子病历保护方案, 弥补了PKI实现复杂、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21]。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在计算机技术中寻找适合解决电子病历安全问题的方法, SI Zhi-gang等人提出利用可信计算机技术保证电子病历数据共享时的安全[22]。另外, 电子病历安全问题也包括如何确保电子病历的唯一性。数字签名是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方法, 但是数字签名难以辨认, 往往不被患者及其家属认可。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科研人员结合中国传统印章和数字印章, 开发出一种可视化数字签名, 使得电子签名容易辨认又具有唯一性[23]。

4 结语

作为全民医疗系统的核心, 电子病历将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掌握电子病历的发展方向, 并努力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 是我国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医疗机构运作高效性、有效性的必要步骤。

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2

我国是少油富煤的国家,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生产液体燃料以补充石油供给,是21世纪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议题。

在众多的汽车燃料的开发研究中,醇类燃料是替代石油燃料中的新希望,其中甲醇燃料成为首选。

醇类燃料属于可再生、清洁型能源,但由于技术问题,目前使用的是E20乙醇汽油「汽油中含20%乙醇」和M10「汽油中含10%甲醇」、M15「汽油中含15%甲醇」甲醇汽油。甲醇汽油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全面推广使用。我国也已经开始引进和推广甲醇汽油,并已被纳入“十一五”规划。

1、亚甲醇的产量、市场与价格

2006年,我国甲醇生产874.7万t,进口甲醇112.7万t,出口19万t,表观消费量968.4万t,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67家,产能合计为1344.4万t/a。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拟建甲醇项目共42个「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生产企业自身配套的甲醇生产装置」。其中,“十一五”期间可以投产的项目为35个,产能合计1198万t/a。

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甲醇生产企业将为200家左右,产能将达到2500万t/a至4850万t/a。

近15年来,我国甲醇消费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消费领域依然是传统的化工行业,而其他行业消费比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燃料甲醇汽油未来的发展对甲醇消费有所促进。在化工领域,甲醇仍主要用于甲醛、醋酸、MTBE、甲胺、二甲醚等的生产。其中对甲醇消费增长推动最大的仍是甲醛和醋酸。预计到“十一五”末,甲醇总年需求量约为1900万—2500万t。而同期的市场年需求量,包括甲醇汽油市场在内,约为1800万—2100万t,与目前已建、新建的甲醇产能基本平衡。但如果甲醇汽油、二甲醚相关标准颁布较晚,市场准入政策不能出台,甲醇汽油不能按预期上市,约1000万t/a的甲醇潜在市场将会落空,则甲醇产能就会过剩。

1998—2000年,我国甲醇最低价格曾到过800-1000元t。2003—2006年,甲醇最高价格一度超过3800元t。随着化工行业景气高峰期的离去「预计在2008年前后」以及甲醇产能的迅速增长,预计甲醇价格将会逐渐回落。预计2008—2010年,甲醇价格将下降到2000-2500元/t

近年,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MTBE的使用争论,使MTBE发展受阻,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也未被大范围禁用,但对MTBE需求的增长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甲醇在该领域的前景不容乐观。

甲醛产品的出口已受到制约,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甲醛用量限制的规定也逐步出台,如淘汰了部分甲醛含量高的油漆;限制了胶合板中甲醛型胶粘剂的用量等,绿色建材标准的实施对甲醛行业有一定的冲击。

醋酸消费约占全球甲醇需求的7%,可生产醋酸乙烯,醋酸纤维和醋酸酯等,其需求与涂料、胶粘剂和纺织等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目前醋酸生产多采用粮食发酵法或乙烯法,但以甲醇为原料合成是醋酸工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新建的10万t/a以上规模的几套醋酸生产装置都是采用以甲醇为原料的工艺。

山西省正在实施发展甲醇汽车计划,争取用5-10年时间,把山西省建成“国家燃料甲醇生产基地”和“清洁燃料「甲醇」汽车示范地区”。因此,甲醇作为燃料的应用普及对甲醇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势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建材、室内装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增长,而甲醇的下游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用在上述领域。

今后几年,碳一化工的一些热点产品,如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二甲醚等对甲醇的需求量将有较快的增长。总之,国内甲醇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甲醇衍生物生产仍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2、甲醇生产情况

我国甲醇的合成装置基本上使用煤、油、天然气三种原料;现代甲醇生产技术几乎均为低压法。英国ICI公司和LURGI公司的低压甲醇生产技术占全世界甲醇总量的70%以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运行大型甲醇装置已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基础:水煤浆为原料的大型气化炉已运行多年,可实现长周期运转;新型水煤浆气化炉与干煤加压气化炉正在积极开发中;各种低能耗的天然气蒸汽转化技术均已掌握;低成本以空气为气化剂的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已经开发;多种的脱碳、脱硫工艺已成熟用于工业生产;变换、精脱硫、甲醇合成催化剂均已国产化;新型甲醇合成反应器已形成专利技术;精馏装备已达到节能和优化水平。目前国内已掌握了建设10万-30万t/a单系列甲醇装置的设计技术。

国内甲醇装置规模仍然较小,且多采用煤头路线,单位产能投资高,约为国外大型甲醇装置投资的2倍,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提高,影响成本竞争力。而以中东和中南美洲为代表的国外甲醇装置普遍规模大,公用设施分摊投资少,且采用天然气路线,单位产能投资大幅下降,成本竞争力大为增强。

目前,国内最大的甲醇单套装置的规模为40万t/a,主要的生产企业有榆林天然气化工公司、四川维尼纶厂、上海焦化有限公司、蓝天集团光山化工公司、大庆油田化工公司和内蒙古苏里格化工公司等,生产规模一般在18万-40万t/a。中海油海南60万t/a装置和日本三菱瓦斯在重庆建设的85万t/a装置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甲醇装置。

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装置能耗低,许多厂家都采用低压合成甲醇技术,使用的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为:美国C79-

2、G106;西德LGl04、日本M-

5、丹麦LMK、LMK-2R和MK101以及国产NC307型。

甲醇合成催化剂应向低温、低压、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方向发展。

国内甲醇装置技术、设计单位:西南化工研究院、山西煤化研究院、山西大同第二设计院、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等。

3、甲醇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清洁燃料

从微观上看,利用煤或天然气生产甲醇,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技术成熟,甲醇价格合理;从宏观上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已充分显现。

我国已成为汽车大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也刺激了国内车用柴油、汽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柴油消费量为6924万t,2005年我国达到10968万t,200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9.6%。2006年,我国柴油消费量达到11646万t,其中75%左右的柴油用于交通运输。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

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署研究认为,甲醇是最有希望的内燃机替代燃料。甲醇汽油是一种高辛烷值燃料。在常温下,甲醇是液体,其储存、输送、使用都和汽油、柴油一样方便。添加甲醇可显著降低有害物的排放量,是一种清洁的车用燃料。甲醇汽油经发动机燃烧比燃烧90号汽油的排气中有害物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轻,美国「DOC」研究中心对10种汽车使用含甲醇5%-10%的汽油行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汽油发动机上用甲醇汽油时,燃烧排气中的一氧化碳比汽油减少了30%左右,氮氧化物比用汽油时减少30%-50%,未燃烧碳氢化物减少30%-60%。甲醇汽油的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甲醇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清洁燃料。

4、甲醇作为燃料的利用形式

4.1 汽油掺烧甲醇

汽油掺烧甲醇在国际上已有应用技术,我国四川部分地区有较长期的甲醇和汽油掺烧应用,掺烧比约为3%-5%的甲醇。“七五”期间,原国家科委在山西省曾组织较大规模的甲醇汽油掺烧试验示范,掺烧比为15%-25%的甲醇。试验和应用实践表明,低比例掺烧甲醇「3%-5%」和纯汽油燃料相比,发动机未做任何变动而工况和性能不受任何影响;15%-25%甲醇和汽油掺烧后,应对发动机系统适当予以调整;甲醇燃料「M85以上」,通过国家甲醇汽车示范工程50部甲醇把客车的试验示范,在甲醇汽车制造、发动机技术、燃料贮存和运输、燃料配制、加注、车辆特殊技术与维修、监测及数据分析、营运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可资推广借鉴。如果甲醇燃料汽车能在近期实现灵活燃料化,即可使用汽油与甲醇任何比例混合的燃料,由燃料传感器识别成分,通过电脑提供发动机最佳运行参数,便可加快普及推广甲醇汽车的进程。

4.2 甲醇裂解

目前,甲醇裂解在汽车上的应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催化剂裂解,另一种是等离子体裂解。甲醇裂解后成为H2+CO气体直接进入气缸燃烧,其燃烧特征是燃烧温度低和在贫氧下能够充分燃烧,因此,可达到较好的环保效果,油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目前,以催化剂裂解形式的甲醇汽车已在云南和北京的两个科技企业研制出来并有实际应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也开发出等离子体甲醇裂解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改装昌河牌微型车和492型化油器甲醇车将于2007年底投入运行。

4.3 甲醇燃料的间接应用

二甲醚燃料和MTBE的应用。二甲醚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柴油机替代燃料,可以首先在城市公交车辆、城市内使用的轻型车及载重车或城市出租车上使用。此外,二甲醚还可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炊事燃料使用。MTBE是甲醇和异丁烯的合成产品,主要是代替四乙基铅作抗爆剂。随着环保对汽油无铅化要求的提高,以甲醇为原料,制造汽油添加剂MTBE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增加。同时,MTBE还可作为中比例甲醇和汽油混合掺烧防止燃料分层助溶剂来使用。

4.4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FC是燃料通过电化学作用,直接变成电能的电化学连续反应装置,可用于驱动电动汽车和发电。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已生产出甲醇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并在2004年实现了商品化。在2007年6月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也展出了甲醇燃料电池汽车样车。预计,燃料电池汽车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模式,甲醇燃料有望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燃料之一。

5、甲醇汽油的现状

5.1 使用情况

目前市场上有M5、M15、M19、M45、M60、M85、M100甲醇汽油。

M5、M15甲醇汽油都不需改变发动机的结构,可直接使用。

使用M5甲醇汽车燃料,经实验,结果表明不影响汽车的动力性能,其消耗量与汽油相同。德国和欧盟都允许使用,许多加油站都使用过M5甲醇汽油,国外一些炼油厂曾生产过M5甲醇汽油,使用中未发现不良影响。尾气中NO、CH的含量明显降低。但经济性不明显。M15甲醇汽油是由90号汽油、甲醇及一系列助溶剂组成,从1999年3月2日起,采用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配制的M15甲醇汽油,在桑塔纳、桑塔纳2000、红旗及东风牌卡车上试用,共消耗3000LMi5甲醇汽油,运行距离约30000km。据资料介绍:使用M15甲醇汽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可节约1.9元。

“六五”期间,国家科委组织交通部负责将M15甲醇汽油研究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山西省组织由480辆汽车,并建有4个加油站的营运规模:“七五”期间国家科委,中科院负责将492发动机改装烧M85甲醇汽油技术列入攻关项目,“八五”期间进行了中德M100甲醇燃料科技合作项目,有8辆全甲醇桑塔纳轿车在北京行驶,并建有一个加油站,同期国家把低比例M3、M15甲醇汽油列入攻关计划,在江苏、四川、河南、重庆等地有数百辆汽车投入运营试验。1996年由国家科委、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中科院、清华大学、化工部、山西省等单位,参加并完成把煤转化为汽车燃料的课题研究,有50辆示范甲醇中巴车投入商业使用。

低比例甲醇燃料的应用技术已有较大突破,局部地区短期运行结果表明,可直接代替汽油,不必添加助溶剂和腐蚀抑制剂,已初步具备推广的条件;使用中比例甲醇燃料,不需对发动机进行改造,但由于发动机以及电喷系统等均需进行必要的改造,还需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高比例掺烧甲醇有两条途径:一是改变汽车发动机的结构;二是添加甲醇改性剂。M50甲醇汽油就是不改变发动机的结构,添加一定量的改性剂调配制成的甲醇汽油,其燃烧传播速度、汽化热值、互溶性、爆发性、加速性能等方面接近、超过国际清洁汽油,实际辛烷值超过100

目前市场上有漯河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M50甲醇汽油。该公司选用丰田型、桑塔纳2000、普通桑塔纳、松花江面包型四辆车,分别使用90号汽油和M60甲醇汽油,在漯河市至许昌市城区道路、高速公路及107国道上进行实际行车试验。四辆车使用90号汽油百公里耗油平均13.54L,使用清洁甲醇汽油百公里耗油平均12.36L。使用清洁甲醇汽油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1.18L,可节约5.46元,节油率为8.7%。

M100全甲醇燃烧装置是对传统汽油发动机的供燃料系统、供热系统、变速箱等进行重大改进,改进后的发动机可100%燃烧甲醇,不用汽油;可提高甲醇燃烧的雾化程度;燃烧充分,杜绝了放炮现象,运行成本比汽油机降低了25%;动力性与普通汽油发动机相当。甲醇汽油消耗汽油少,有利于节约能源又由于燃烧充分,尾气排放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减少55%-90%,环保效果突出。甲醇汽油的成本较低,车辆使用甲醇汽油比传统汽油油耗可降低7%—25%。由于甲醇可以由煤、植物纤维转化制得,可持续再生,能节约大量石油资源,解决21世纪全球能源严重短缺问题,甲醇汽油作为车用燃料市场空间很大。

5.2 甲醇毒性和安全性

受假酒事件影响,甲醇毒性问题很受人们关注。实际上甲醇和汽油一样,在化学上都属于中等毒性物质。甲醇是不可饮用和溅入眼中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三院职业病科和眼科共同进行了为期三年详细的连续跟踪检查,并和不接触甲醇的人群进行了对比。结论是,只要遵守操作规程,没有发现人体健康有异常。我国从事甲醇汽车试验研究了20年的人员,以及现在仍在驾驶甲醇汽车的司机,也未发现健康有异常。根据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报告认为,醇毒性对水生物影响比汽油小。用百分制打分「100为最高毒性」评定LD50「半数致死量」毒性评价如下:汽油为100,乙醇为50,而甲醇为30。

我国生产甲醇已有数十年历史,也从未发现甲醇工厂工人有甲醇职业病。实践证明:只要遵守操作规程,甲醇作为燃料是安全的。

6、市场展望

目前,石油化工行业进入景气高峰期,甲醇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位置,生产企业盈利水平大为提高,各地甲醇新建项目陆续开工。由于甲醇燃料发展前景广阔,引发了国内对甲醇装置的投资热。

甲醇能登上我国历史舞台,是因为我国能源遭遇了短缺危机。这个与国家能源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化工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特殊身份,变成了一种“准战略物资”。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看,“甲醇”不仅是一个经济词汇,更是一个政治词汇。甲醇过剩不过剩、甲醇产

业有没有未来,并不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国家能源政策。

7、发展甲醇汽油的几点建议

「1」汽车工业需要稳定的新能源。我国正探索各种新能源和新汽车,如甲醇汽车、乙醇汽车、燃气汽车和电动汽车。这种频繁的燃料变动,使汽车的研究、开发、使用造成很大困难。难于长远规划和研究开发出高水平的汽车,并难于组织大量生产。我国亟需选择和尽快发展像石油那样长期稳定的百年汽车新能源,为新世纪汽车持续稳定的大发展提供保障。「2」要全国统一的能源。因为汽车的运营半径几百公里以至上千公里,要跨省区行驶。如果各地采用不同的能源,如在山西用甲醇,河南用乙醇,北京用天然气等,汽车将难于跨省区行驶。

「3」放弃天然气、乙醇、蓄电池汽车能源。天然气难于运输,只能在有气的地区使用,不能普及全国城乡,天然气要低温高压缩成液体,供输系统投资大,投资是醇类供应站的10倍以上。只为少数城市车用,难能组织汽车的大量生产和降低成本。

用粮食制取乙醇作为车用燃料是一种消化陈粮的短期做法,乙醇价格太高,普及使用乙醇汽油需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同时乙醇汽油损伤油箱和化油器,影响汽车使用寿命。近期召开的国务院179次常务会议决定,今后将不再新上粮食乙醇项目,现有的粮食乙醇定点项目也要逐步转为非粮路线;由于耗资巨大,煤制油今后不再建新的项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给各地一哄而起的粮食乙醇、煤制油投资冲动踩了刹车,避免了我国在探索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之路上再走弯路,同时给国内煤制甲醇燃料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蓄电池汽车续驶里程只有100km,只能在城市中使用。

「4」甲醇汽油的推广需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推广煤基甲醇燃料发展迅速,但推广进展并不顺利,这已成为制约醇醚燃料发展的瓶颈。为此,山西、陕西、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分别制订和颁布了M5、MIO、M15车用甲醇汽油6个省级地方标准。2006年以来,为论证甲醇燃料的可行性,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能源办、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国家标准委、清华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组织近百名专家分5个专业组赴河南、山东、辽宁等地进行专题调研,结论是“煤基液体燃料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基础,是今后三五十年主要过渡性替代燃料,是可能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持在50%左右的现实选择”。而甲醇汽油的国标也在加快制定中,其中高比例甲醇汽油拟于2007年完成,低比例甲醇汽油标准拟于2008年完成。况且,这次国务院对发展过热的粮食乙醇、煤制油踩了刹车。可以预期,作为一种经济可行、节能环保、利国利民的替代能源,甲醇燃料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5」改造甲醇汽车与甲醇燃料输配系统的建立必须同时进行。

国内娱乐栏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娱乐栏目 栏目定位人文内涵地域文化心跳大赢家

娱乐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持续在全国遍地开花,荧屏上的娱乐栏目层出不穷。电视本来就喜欢跟风,而我国电视台的数量又格外庞大。都想分得一羹一匙,这样千军万马齐动的情况下,难免会跌倒磕伤。总结一下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对于娱乐栏目的发展不无意义。

一、国内娱乐栏目的发展动态

回顾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虽姹紫嫣红,形态万千,但在这些初具规模,雏形略具的娱乐节目中,亦有规律可循。在中国,娱乐节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类型节目,以歌舞、相声、小品、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到了1998年,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掀起的“快乐旋风”和“欢乐热潮”,并引发全国电视界的一场“综艺变革”。继而就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栏目,这一阶段的栏目虫,出现了普通观众的参与,也是电视走向平民化、进行大众互动的开始。再就是模仿借鉴的“真人秀”了,2003年底,中央2套真人秀《非常6+1》开播,2004年,湖南卫视以“不拘外形、不论唱法、不管年龄”的宗旨的《超级女声》闪亮登场,紧随其后,2006年。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广东卫视的《空姐新人秀》、福建东南卫视的《搜狗女声》、山西卫视的《男人大典》,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绝对红歌会》等娱乐栏目轮流上场,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尽管这些节目都大同小异,有些还洋相百出,如《超级女声》,从海选到决赛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栏目中,《超女》的火热,《超级大赢家》保温,《好男儿,加油》的升温,这三家杀出重围,抛开大家都有的诸因素、诸环节——“参与者、规定情境、竞争行为、特定规则、给定目的、真实记录、艺术加工”“海选—淘汰—晋级—夺冠”之外,一定有其内在的“质”。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独特的栏目定位

如果说《超女》常遭诟病的是“审丑”,但其鲜明的节目定位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武器——专注于年轻的女性,毫无疑问会吸引大量的男性观众:与“超女”相对应的“好男儿”的成功。也证明了好男儿对女性观众的吸引力。但《好男儿,加油》如何和如日中天《超女》并驾齐驱,仅靠类似的节目定位的相同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阐释“女”的“超”和“男”的“好”。从《超女》的相对低落和《好男儿,加油》的相对高涨来看,《好男儿,加油》略胜一筹。为什么会胜呢?它加入了人文性的内容。

2、人文性的内容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精神欲求和情感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性内容的加入,不仅在《好男儿,加油》栏目中表现明显,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好男儿,加油》虽然有唱歌、跳舞、小品表演等“秀”的文艺性节目,但在主题的选择上,如以航天为主题的“决战未来”,以爱心为主题的“如果爱”,以军旅为主题的“激情燃烧夜”,展示了好男儿们对科学、对公益事业、对国家防卫等的热情与责任,表现他们的阳刚之气和男儿本色:尤其引人瞩目的则是冠军蒲巴甲、季军吴建飞都歌艺水平一般,而亚军则是聋哑选手宋晓波,很明显,把“好”的内涵阐释的更加深刻,更加人文化,体现了“好”的更高的审美标准。

这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因子”。在2005年五月份的一期节目中,有以下一段对话:主持人“如果你被淘汰怎么办?”参赛选手:“淘汰了意味着还有机会再来。”主持人:“今天对方的优点在哪里?”参赛选手:“她们无非是相貌好一点!”主持人:“我看她们不是,她们只是个子高一点,有什么?如果光是相貌好,那我早被淘汰了。”无论是对参赛选手也好,还是对观众而言,人文性的内容通过细节得以展示。不仅如此,从他们的主题设计中也可见一斑:“走进敬老院”的关爱老人、“中学生马拉松比赛”的坚毅和自信、“一字千金”中的传统文化等都能得到体现,也和上海卫视《好男儿,加油》中的“捐助灾区、爱心助学”的相应生辉。

3、地域文化特色

相信这些内容,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被迅速的“克隆”。尽管素质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赶上,但可以预测的是,这些内容也将会不胫而走。那么什么因素可以长久呢?笔者认为,在这些因子都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地域文化”,将会更加持久。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文化发展脉络,是被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这在电视剧中已有鲜明的体现,如我们所熟知的“京派、海派、陕派、关东派”等。一则地域性的文化特性不能被仿效。即使仿效,也会失灵。二则对那些经济实力不够充裕的地方台来讲,更为重要。上述的无论是上海东方卫视,还是湖南卫视,从经济实力和人员配备方面来讲,其他台都很难媲美,但各省市需要娱乐节目,尤其是自己“骨髓”中的文化,更容易接受,所以可行之路就是要加入地域文化因子。下面就以西安电视台的《心跳大赢家》栏目为例,来作具体的分析。

二、《心跳大赢家》栏目概述

《心跳大赢家》栏目是西安电视台白鸽都市频道首次开设的大型益智类互动节目。它打破了传统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的界限,有机的将趣味性、知识性、竞赛性融为一体。用全新的场景、全新的游戏环节、全新的奖品设置、全新的互动方式来打造西安地区大型节目的优势品牌。

1、栏目概况:普通观众只要通过网络、电话等报名,就有机会成为《心跳大赢家》的海选选手,通过海选后的选手,即能登台,在3名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开场小品、心跳串烧、才艺展示、外拍访谈、嘉宾点评、现场投票,最后决出优胜选手。栏目既有益智类节目的特征,又加入了选手互相淘汰的戏剧性娱乐元素,使节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栏目对“才艺”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歌唱、跳舞,还邀请到各种绝活,如瑜伽、乐器、剪纸、书法、刻字、刺绣等,正如该栏目制片人陈静介绍

:“我们不按年龄划分选手。老人和孩子也能同台竞技。选手若经嘉宾评委的评判和观众投票脱颖而出,就可参加月冠军甚至季冠军的比赛,乃至成为年度总冠军。才艺展示也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和技能。”这样广阔的才艺范围。使更多的人有上镜机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加入人文性能的内容,从节目的主题定位,如“和谐家庭”,“辛福家庭”,“我爱我家”。通过对“小”家庭来反映“大”社会,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2、《心跳大赢家》收视分析

(1)宏观分析

整体的收视率在整个栏目中,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几期节目依然能达到0.9的左右的收视率。说明栏目有相当的固定收视群体。在陕西省的诸多节目中,2006年平均收视率0.8,收视份额2.8,在2006年西安电视台自办栏目中收视率第8位,市场份额与《西安新闻》同居第7位。和2006年相比,07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收视率0.94比06全年高出0.14个百分点,开局还是不错的。

(2)微观分析

我们以2007年3月4日的一期节目收视率为例,来分析收视的具体变化。很明显,他们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从整体来看,波动幅度很大。最高的1.3和最低的0.3之间差距接近5倍,说明每期节目的水平不平衡,当然这和选手的“人气”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此之大的差距也足以说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同时还表明,节目没有太多的固定观众,节目好看,人多,反之则人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

其次,从单期节目来看(抛开过高、过低的收视节目,还有特别时段,如春节期间等因素,特意选择一期节目的收视率在平均值上),收看的人群犹如走马灯似的,跌宕起伏,跳台现象过于频繁。这表明选手的表现参差不齐,选手和选手在同一起节目之间的较量,没有悬念,高下分明。而最好的节目应该是有亮点的同时,其他的也不至于频繁跳台。

再次,除掉内部因素外,插播广告的次数过多,影响了收视率的提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0.3、0.4等低谷时断,一定是广告,过多的广告,扰乱了观众的收视情绪,从而影响了收视率。

最后,无论是整年,还是单期,波动过于频繁。如果说向上走,说明栏目质量越来越高,而整体维持现状,只能说明,每一期的节目准备的充裕程度是不相同的,收视率下来了,加把劲,上来了,又一松。没有持之以恒,目标长远的整体部署。

3、《心跳大赢家》观众群分析

从学历上看,《心跳大赢家》收视人群基本集中在小学至高中学历的文化阶层,占据了86%:从年龄上看,平均分布在54岁以下的人群中,占了91%:从性别上看,男性占50.4%女性占49.6%:很明显,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对老年群体和高端人群的吸引力不大,老人群体弱。

三、对策

目前,国内娱乐栏目众多,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诸如节目制作粗糙,收视群体不稳定,插播广告过多,雷同节目较多,创新节目较少,在栏目的策划上缺少长远谋略,在创作人员的配置上优劣悬殊等等问题并非一家电视台,而是不同程度都存在。这些问题大多是软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但如栏目定位、人文内容、地域特色应该是娱乐栏目当前亟需解决的瓶颈。

1、独特的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明确与否,对栏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些成功的栏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超女》定位在年轻的女性,《好男儿,加油》则位在年轻的男性,而反观《心跳大赢家》则是少、青、中、老通吃,这样虽然潜在的观众多了,但自身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标签,就很难培养固定的观众。每期节目都在变换不同的主题,但没有围绕在同一个核心,有时,甚至在同一起节目中角色的选择都很难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进行,有牵强附会之疑。如这一期是“家庭”,下一期则是“绝活”,再下一期则是“消防”,观众一头雾水。很难适应如此之快的主题变化。事实上,观众也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在电视业发达的美国。他们的经典节目,几十年如一日,很少变动,如美国的CBS的《60分钟》新闻杂志,从1968年创刊。基本模式始终如一,即为主持人当年的风华正茂,现在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了,仍坚守阵地。最要紧的是给该节目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如分年或分季度等来统一安排栏目主题,按年龄等有针对性地编排节目。事实上,一个家庭有一个铁杆观众,全家人一般也都会一起观看,大可不必担心只是那一部分人看。如小孩爱看的,旁边的大人一定会陪着孩子观看的,其他也一样,反过来,慢慢的一个家庭也会成为固定观众。

2、加大人文内容

从图三可以看出,大学以上的观众比小学文化以下的观众要多一倍,说明节目还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但仍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对“低俗”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一位网友在《心跳大赢家》的留言板上就提出了质疑“让选手夏慧去做小腿拉长术,个子低是话题吗?如果是这样那她不如去整容以后谁还敢来参加呀…人文内涵要从具体的细节作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3、展示地域特色

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文化大省,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子孙,其深厚的地域文化自然而然的深入骨髓,而建立在这基础上娱乐自然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众所周知的秦腔,就是其突出的代表,其他的如陕北民歌,陕南花鼓也不乏众多的民间高手。这些特产就如中国人的乒乓球,巴西的足球一样,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几下。把这些因素加进去,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而是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电视看到这类节目。

四、结语

中国肉羊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4

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市场局面呢?在2005年, 全国绵、山羊存栏数一直在2.8~3.0亿间排徊, 近五年羊肉产量则处于390~428万吨之间, 发展呈现出裹足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2001年, 全国许多地区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缩小了发展养羊业的饲养空间, 饲养方式由放牧为主改为舍饲为主, 明显地增加了饲养成本。其二, 进城务工的农民 (特别是年轻人) 不断增多, 许多农区劳力缺乏, 从而无暇顾及养羊, 近年来农区养羊户不断减少, 养羊数量逐年下降。其三, 国家对发展养猪业、奶牛业等出台了许多扶持措施, 进行了力度很大的财政补贴和奖励;与养猪业甚至与奶牛业、肉牛业、养禽业相比, 养羊业发展后劲和比较效益明显下降。2000~2014年中国肉羊业的生产水平情况见表1。

但是, 由于羊肉特有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作用, 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呈刚性增长, 因此, 预计未来10年中国羊肉消费量将继续增加。

目前中国肉羊产业存在较多问题, 只有找准原因、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地把控市场, 扭转当前尴尬的发展局面。

目前制约我国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绵、山羊品种良种化程度低, 生产力水平不高;良种繁育体系或缺乏活力, 或名存实亡;生产第一线人才匮乏;抗天灾人祸能力弱;产销脱节, 中间环节多, 生产效益低, 消费成本高。

1 对策和建议

1.1 加大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国家应进行必要的扶持。在羊群分布密度大的地区, 对人畜饮水设施、道路交通、饲草料基地、种羊繁育基地、羊人工授精站、药浴池、疫病防治综合诊断室、羊舍羊棚、活羊及羊产品销售集散市场、畜产品分析检测中心等的建设, 要积极进行规划, 要实行政府投入为主等办法解决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要有专人负责, 不要什么都推到市场上去。

1.2加大对种羊良种补贴的覆盖面, 并对繁殖母羊进行补贴建议国家农业部和相关省份业务主管部门把对种羊的补贴与对养猪、肉牛、奶牛的补贴同等对待, 加大补贴的力度和覆盖面, 并对繁殖母羊实施补贴。对肉羊繁殖母羊 (产过1次羔以上) 实行补贴, 在国家肉羊发展重点区城, 每羊每年补贴600元, 在一般肉羊产区, 每羊每年补贴400元。

1.3建立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国家应在现有基础上, 加强领导, 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迅速推动我国羊产业良种化的进程。一个完整的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应当是以政府 (或有实力的大公司) 为主导, 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参谋, 由育种场、良种繁殖场和商品场 (农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 组成。各组成单位分工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具体, 并有常设的专职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 同时要有专人负责和专项业务活动经费支持。

1.4加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议国务院出台针对性政策, 协调教育部、农业部和各省相关厅局,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相关鼓励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等政策, 为我国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大批充满活力、敬业爱岗、善于动手和操作的各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 促进我国农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引下迅速发展。

1.5 实施和推行政策性肉羊保险为进一步增强肉羊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危害等能力, 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 提高肉羊养殖企业 (户) 对肉羊养殖的信心和积极性, 对肉羊养殖业实施保驾护航, 建议农业部和相关省份业务主管部门, 总结国内部分县、市已对种羊实行保险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投保条件、保险内容、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等, 推动在更大范围内对肉用种羊、能繁母羊、商品羊等实行政策性保险, 促进我国肉羊产业积极、持续健康发展。

1.6 组建农畜产品电商 (网店) 平台在羊业主产区和大型规模养殖企业, 建议地方政府和业务部门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其组建农畜产品电商 (网店) 平台, 实现产销衔接, 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效益, 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2 未来羊业发展指导方向

鼓励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采取多种形式入股, 形成利益共同体,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议价能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建立农牧结合的模式, 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数量, 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 促进农牧循环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和收购养殖场、自建加工生产线,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 发挥带动作用, 推进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订单生产、合同养殖、品牌运营以及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研发舍饲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和工艺, 加强配套集成, 形成区域主导技术模式。推广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 推动由散养向适度规模转变。鼓励电商等新型业态与草食畜产品实体流通相结合,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研发推广适合专业大户和家庭牧场使用的标准化设施养殖工程技术与配套设备, 加大对饲草料加工、畜牧饲养、废弃物处理、畜产品采集初加工等草畜产业农机具的补贴力度。

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 推动育种场母畜补贴, 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努力实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杂交改良, 提高商品羊肉用性能;探索建立肉羊保险制度, 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 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3 现阶段中国肉羊业生产主推品种

主推品种:各地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养殖目标和饲草料条件, 因地制宜选择。

绵羊:无角陶赛特羊、萨福克羊、特克塞尔羊、杜泊羊、澳洲白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德国美利奴羊、湖羊、小尾寒羊、兰坪鸟骨绵羊。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医疗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全面、快速、规范的发展社区护理虽然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但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支持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发展趋势

1.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1.1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的重心还集中在大医院,向基层社区,转多力度不够[1]。对基层卫生保健的人力、财力、物力投人较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近二十年来,我们忽视了社区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致使政府的主导作用缺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医疗机构重治轻防,大医院越做越强大,基层卫生机构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2护理人才短缺,缺乏完善的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2]。

1.2.1人员短缺 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1:6,而我国是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2010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3-4名/万居民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未达到1名/万居民[3][4], 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较严重。

1.2.2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在城市从事社区护理的公共人员中,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层次上的调整与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 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歪曲理解[5][6];其次,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加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7].目前的社区护理工作主要是护理站及老年家庭病房的基础护理,社区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8]真正实现社区护理中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还有很大差距。

1.3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单一,在理论上的研究可谓是一片空白,文献资料中很少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9]。目前社区的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家庭现存问题的处理,缺乏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1.4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及管理体系

1.4.1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1.4.2缺乏系统而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

1.4.3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等。

1.4.4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及管理体系

1.4.4.1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1.4.4.2缺乏系统而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

1.4.4.3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等。

1.4.5社区护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部分社区居民健康保健意识不足,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不够,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护士独立工作的能力表示怀疑。陈正英等对西部地区居民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护理不 理解,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者仅占2.8%[10]。1.4.6医保政策支持不足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地区没有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纳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

2、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 2.1护理发展潜力大

我国目前大部分社区护理服务是由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医院派出的社区护理人员负责提供的[11]。多居民甚至部分学者常常把社区护理仅仅化为医院护理的延伸[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13]。社区护理发展潜力很大,是一个新的护理领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成分,是21世纪国内护理发展的趋势。2.2 精神心理行为因素更加得到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消除和减轻这些压力,密切关注人群的心理问题,大力开展诸如戒烟、戒酒、心理咨询等一系列健康服务活动,是人们不断壮大自己防御系统以抵抗不良情绪的产生,成为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3社区护理由相对独立的系统向社区护理网络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地区。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社区护理工作和研究方式。应用微机建立健康档案,存储和编辑医学资料,利用医学信息网络进行文献检索、信息交流、专题讨论等为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社区护理网络实现家庭-社区-医院-社区-家庭的无缝式管理[14],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或提供服务对象的准确信息,使护理工作更加迅速而有效。

2.4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得到加强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4年的“禽流感”都警示各级政府,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人民群 众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而国家之间,地方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于准确快速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将是非常必要的[15]。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将逐步得到调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低成本、高效益、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16],这种完善的体系将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基层的水平上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2.5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护士能够用护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去设计执行和评估他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同时也应具有人工统计,数据分析,评价,结论,研究和成本效益核算的能力。目前国内的社区护理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学员培养,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社区护理发展需要一大批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卫生技术骨干队伍。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培养制度,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是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人类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随着人民群众经济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不仅是治疗者,护理者,也是卫生保健指导者。同时,社区护士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3.小结

总之,初级保健目标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又是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基本动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7]加强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提高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区护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建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进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2):1. [2] 王翠霞.开展社区护理必要性[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14(3):14750.

[3] 袁立,焦红霞,焦庆萍,社区护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会护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28-31.[4] 杨辉,陈娜,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和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8,11(9):723-725.[5] 李雪丽,狂瑞明,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及培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3):127-129.[6] 刘素英,王春燕,浅议我国社区护理问题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医药杂志,2007,27(2):38.[7] 李玉乐,曹晶,吴欣娟,我国社区护士培养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24-25,29.[8]余昱虹,徐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61—62. [9]张国英,李伟,王红妹,等.社区护理模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795—796. [10]韩英.社区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5):1409—1410.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篇6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几何级增长,数据类型多样化以及用户对于数据访问、分析与应用的苛刻需求,让传统的数据存储与管理难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国内客户的存储技术升级与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

随着各行业对海量数据存储和应用的需求日益迫切,信息科技特别是大数据应用技术在加速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面向未来十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立足于全面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着力构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发展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大约每两年就翻一番。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以30.1%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预计未来3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仍将以36%以上的速度增长(见图1)。其中,在大数据市场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存储市场,将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其他非大数据产品相关的市场。

二、中国大数据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在大数据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IT供应商将中国大数据业务作为发展的热点。总的来看,未来大数据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开源软件为大数据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大数据市场开源软件的盛行不会抑制市场的商业机会,相反将会给基础架构硬件、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相关领域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是大数据推动软件公司间的并购。大数据概念覆盖范围非常广,包括非结构化数据从存储、处理到应用的各个环节,与大数据相关的软件厂商也非常多,但是又没有哪一家厂商可以覆盖大数据的各个方面,因此大型IT厂商将为了完善自己的大数据产品线进行并购。

三是针对大数据的一体化设备市场迅速增长。自云计算和大数据概念被提出后,针对该市场推出的软硬件一体化设备就层出不穷。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里,数据仓库一体机、NoSQL一体机以及其他一些将多种技术结合的一体化设备将进一步快速发展。

四是出现打包的大数据行业分析应用。随着大数据逐渐走向各个行业,基于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需求也日益增长。未来几年中针对特定行业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应用将会以预打包的形式出现,这将为大数据技术供应商打开新的市场。

五是大数据推动基础架构横向拓展。为了支持大数据非结构化、不断刷新的特点,大数据的基础架构层面也会在未来发生变化。大数据的基础架构支撑已经不仅限于高性能计算层面,而且需要硬件产品更好的支持虚拟化和分布式架构的软件。同时,基于固态存储的分层存储解决方案、智能化的负载均衡网络结构也都会得到更多应用。

六是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数据市场之一。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全球最多,这些终端设备每时每刻都在互联网上创造数据。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级存储的出货量也达到全球第二位。庞大的数据容量不但令众多国际厂商重视中国市场,也使得中国的大数据应用具备了不同于国外的特点,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大数据市场将会出现本土化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三、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桥国际调研咨询针对中国455家企业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企业在大数据存储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巨大的数据量将给企业的存储容量带来压力,现有存储容量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其次,传统存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传统IT分层管理的方式,导致系统IT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复杂性较高。购买新存储虽然可以满足海量数据和应用多元化对存储容量和性能的需求,但造成了企业存储采购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企业在实现应用多元化的同时还要保证业务处理速度,因而对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大数据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增加了企业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难度(见图2)。

四、大数据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2016年9月8日,紫光集团旗下紫光股份与美国西部数据举行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成立庆典活动。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西部数据),是由紫光股份持股比例为51%,西部数据持股比例为49%共同成立,其总部及研发中心位于南京,市场及销售总部位于北京。紫光西部数据将通过本地研发团队,结合西部数据和紫光集团在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及服务。

紫光西部数据的价值观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紫光西部数据首席执行官缪刚先生表示,紫光西部数据的价值观在于,注重自主研发,在遵循标准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对行业进行深化创新和优化,提供真正适合于中国本土情况的全面的数据解决方案。

紫光西部数据未来发展方向

软件定义一切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硬件的标准化,同时高可移植性。缪刚先生表示,紫光西部数据未来将从封闭架构转向开放架构,拥抱先进技术。在未来的路线图上承诺将无厂家限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给市场一个自由的未来。具体来说,紫光西部数据将从以下四个方向深入着手:

一是行业优化。由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今天的发展已经脱离了最早的美国模式,而迅速地进入了一个自主创新的新商业模式,所以深入理解行业的应用,针对具体行业进行开发、推广的应用方案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是加强数据安全。相当一部分中国客户的数据是具有商业敏感性的,甚至一些客户的数据具有国家机密性,对这些数据使用基本的存储功能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紫光西部数据将立足于本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控的加密技术,真正做到让客户的数据自主、安全、可控。

三是提升数据质量。由于大数据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化、处理要求及时(基本上30%客户的数据被用于实时处理),这要求整个IT技术架构由堆站式向扁平和融合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大数据进行存储、分析。紫光西部数据将在此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融合,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

四是协同合作。展望未来,为更好的服务好本土市场,紫光西部数据将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以更加灵活、更加长远的策略,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和各类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共同打造双赢的局面。

紫光西部数据未来发展举措

对于紫光西部数据未来发展举措,紫光西部数据董事长章雷先生、紫光西部数据首席执行官缪刚先生、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齐联先生、西部数据全球高级副总裁Dave Tang给出以下答案。

一是打造集合所有知识产权的优秀平台。首先,紫光西部数据和秦淮区签署了在南京成立数据和存储研发中心的协议,这是一项重要举措。其次,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南京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紫光西部数据将充分加强和大学的合作,希望将更多的优秀技术转化成产品。此外,加强中美合作是另一项重要举措。紫光西部数据有计划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世界的先进技术通过这个平台引进到中国。

二是协同发展。紫光股份拥有国内很好的各类客户关系,和遍布全国的分销系统网络,这个系统将对紫光西部数据的产品、服务的推广和应用都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紫光股份对紫光西部数据的支持作用,实际上体现在协同效应上,这是一个最大的支持。而西部数据在存储领域的优秀能力,提升了紫光的整体竞争能力,这对紫光西部数据又是一个最有利的支持。未来,紫光西部数据、紫光股份、西部数据三者将协同发展,共创辉煌。

三是实现创新。紫光西部数据将使用西部数据的系统,针对中国市场做一些定制和增强。中国市场有很多软件开发的工作和机会,比如在媒体和娱乐业,对于这些视频播出公司、电视台,他们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来管理他们的数字媒体、素材,它们的核心是由西部数据来设计的。这其中需要很多的软件来过渡,而且非常复杂,这正是紫光西部数据的机遇所在。因为中国的解决方案和世界上其他地方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此外,在数据安全方面,要给中国客户提供数据保护,需要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这也是紫光西部数据需要创新的领域。

机电控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7

1.1 机电控制技术的概念

机电控制技术, 顾名思义就是指运用机械、电子的相关知识, 把机械和电子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其中机电技术和控制技术是机电控制技术两大重要的内容, 它主要涉及精密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流体转动、检测传感、信息处理、网络传输等领域[1]。运用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出控制体系和控制零部件, 从而通过这些操控系统和操控环节来发挥系统应有的控制管理能力, 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机电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程序, 具有整体性, 很多细小的地方都难以进行准确的操控, 一旦部件发生问题, 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 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造成的后果代价难以估量, 所以必须对机电系统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 控制性是机电系统的突出特征, 任何工作步骤都离不开有效的控制。

1.2 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机电控制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 并且每个系统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每个控制系统的要求也都不一样, 虽然系统里面的各个参数值都不同, 数据量的变动值也不确定, 但对每一类系统中被控量变化全过程提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 大体可以概括为稳、准、快, 即稳定、准确和快速。稳定性和准确性是系统一切工作开始的保障前提和必要条件, 通过稳定和准确的系统, 可以及时查询变更的信息和数据量的增减, 能够根据变化量做出不同的系统计划, 提高控制力度和工作效率。但是, 仅靠稳定性和准确性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 保障系统运行的速度, 同时准确性、稳定性和快速性因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所以在制约的时候, 机电控制系统要解决好这一限制问题。

2 机电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 由于科技还欠发达, 机电控制技术还没有研发出来, 很多科研领域、机械领域和生产领域都没有用到机电控制技术, 但是有些必备的工作还是需要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依靠人员来操作, 某些细节问题都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管理, 再加上容易出现人工问题, 因此工作质量较差, 耗费的工作时间较长, 效果也不让人满意。等过了十年之后, 大约是三四十年代, 在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下, 为了适应当代机械工作的需要, 经典控制理论诞生了, 这项成果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日后的机电控制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项理论我们可以研究定值控制系统, 不过有一个必要的前提, 那就是这些系统必须具有单输入、单输出的特点, 只有满足了这些特点, 才会有效地研发系统。另外, 人们主要的操控方式是利用大尺寸的基地式仪表来操纵研究对象和研究数据。四五十年代, 机电控制已经打破了范围、面积的限制, 由以前的局部控制扩展到集中监督, 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气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启用[2]。六十年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力度上推动了机电控制技术研究的进程, 促进系统的发展, 新的电动组合单元仪表可以解决稍微复杂化的系统,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模仿和逻辑规律。

除此之外, 机电控制技术已经开始向现代控制技术靠拢。等到了七十年代, 互联网和科技的普及、应用促使机电控制系统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和更新, 机电控制技术也逐渐向智能化的特点发展。

3 机电控制发展方向

3.1 加强PID控制

PID的含义分别是比例控制单元、积分控制单元和微分控制单元, 分别对被控制量的当前值、过去值和将来值进行控制修正。从目前来看, PID控制结构比较容易操作管理, 但是它难以解决系统稳定性和快速性的之间的制约关系, 除此之外, 其鲁棒性也不强, 需要进一步改善PID控制系统, 加强其控制。

3.2 自适应控制管理的改善

自适应控制理论主要包括自校正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下面是其控制系统工作示意图。

目前自适应系统发展良好,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其系统本身没有PID系统简单, 容易操控, 并且整套系统运行资金较多, 耗费的金额较大, 如果出现差错, 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在参考模型的选择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 在改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时候, 研究算法简单、鲁棒性强的自适应定律已经成为自适应控制的努力方向。

3.3 模糊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模糊控制器主要由模糊化、模糊算法器和解模糊组成, 模糊控制器通过被控对象, 再经过传感器, 最后实现管理控制[3]。

模糊控制相比自适应控制而言, 自身控制系统比较简单, 模糊控制器容易实现具体操作, 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强健性和容错性。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模糊控制系统的缺点, 由于其本身程序简单, 所以对于高难度的工序难以进行操作, 另外, 模糊控制具有的不确切因素较多, 受人工影响因素大, 最后, 模糊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还有待提高, 这都是以后模糊控制系统的研发方向。

参考文献

[1]梁治河.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科技风, 2011.

[2]葛付存.现代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J].机电信息, 2010.

膨化食品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8

尽管国内膨化食品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其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膨化食品生产中, 有些生产厂家为追求酥脆的口感和良好的外观, 常常加入一些膨松剂 (俗称发酵粉) , 它能够在经过烘烤或油炸过程中加热产生气体, 在食品内部形成均匀、致密的孔性组织, 使制品体积增大, 口感松脆。膨化食品中允许使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 (钾) 、碳酸氢铵、硫酸钾铝 (钾明矾) 、硫酸铝铵 (铵明矾) 等, 由于明矾价格比较低廉而常被采用。专家指出, 含铝膨松剂是造成膨化食品铝超标的根源。2.微生物超标。目前有许多膨化食品的表面都喷洒固体调味料, 而固体调味料中微生物污染严重, 如果企业不加处理和控制, 直接在膨化食品中使用, 则会造成膨化食品微生物超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卫生而造成局部污染;另外, 产品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保管不当, 也容易使产品中细菌繁殖。3.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甜味剂。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 膨化食品、油炸小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甜蜜素和糖精钠 (甜味剂) 、苯甲酸和山梨酸 (防腐剂) , 但厂家为追求口感和保质期, 往往在膨化食品中超范围使用添加剂。

由于膨化食品的生产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耗能低、生产效率高, 有着许多食品加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膨化食品已经在我国得以高速发展。今后, 膨化食品生产企业将在加工技术、产品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产品风味多样化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1.在加工技术方面, 目前我国的挤压膨化设备比较落后, 无温度、压力测控系统和数字显示, 品种、规格少。而国外先进的膨化设备已实现了给料量、膨化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与数字显示,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率。生产企业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采用新工艺、新配方, 提高膨化机对物料的适应性, 降低能耗、减少损失, 确保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油炸膨化食品在油炸过程中, 高温加热会使产品的营养性下降, 油脂反复高温加热还会使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聚合, 形成丙烯酰胺 (俗称丙毒) 的致癌物质。如果将高温油炸改为低温真空油炸, 则可以有效减少上述不良因素。2.随着近年来食品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更多的膨化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和《膨化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 完善了生产设备、生产场所 (包括车间、库房、更衣室等) , 有些企业的生产条件能很好地达到GB17404-1998《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同时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 从原辅料进厂到加工、包装、成品出厂严把质量关, 台账、记录规范, 有些企业还按照GMP、HACCP质量体系组织生产, 提升检验化验装备水平和手段, 强化检验人员培训, 加强产品检验工作。3.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糖、高脂肪、高盐、高热量、高味精含量是膨化食品的特点, 普遍存在营养成分单调和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高脂肪、高热量会破坏营养均衡, 还容易有饱腹感, 影响正常饮食, 多种营养素得不到保障和供给, 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 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各生产企业应大力改善产品内涵, 开发高营养和营养均衡的产品, 在膨化食品中添加某些营养成分, 尤其是作为老年和儿童的营养食品。采用合适的膨化工艺, 通过在产品中合理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 还可以根据不同原料中各营养成分的相互搭配而做到最佳营养组合, 如在膨化食品中添加香菇粉、大豆蛋白、虾制品等, 使产品更营养、美味。在产品结构方面, 土豆类膨化食品占据着膨化食品的霸主地位, 米类膨化食品占第二位, 玉米类膨化食品市场份额在缩小, 而面类膨化食品占比虽小, 但其消费量增速极快, 所以, 面类膨化食品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从单一基质为原料到以多种基质的混合物为原料, 添加强化剂、大豆蛋白、调味料, 生产低油、天然、营养、方便、实惠、新颖的膨化食品成为发展趋势。4.产品风味更加多样化。膨化食品的风味决定着消费者的取舍, 而风味一般取决于调味料。调味料从风味上大致上分为甜味和咸味两大类。甜味以奶味和水果类风味为主;咸味则以肉类风味、烧烤风味、香辛料风味、海鲜风味为主, 另有少量蔬菜风味、西式风味及地方传统风味。除了烧烤、番茄、香辣、牛肉、鸡肉等几种主流风味外, 生产甜味、咸味、酸味、果味等多种风味的膨化食品, 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要。

高校美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9

一美育历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须

我们中国很久以前就被奉为“礼仪之邦”, 这与先人重视美育密不可分。在古人言论中曾多次提及音乐、美育, 并给予相当高的定位:孔子门人强调“礼、乐、射、御”四习并修, 其中“乐”居第二。荀子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 有启迪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素质的作用, 音乐可“美风俗”, 让社会风尚得到美化。白居易更是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和人神, 移风俗, 莫尚于乐”。中国绘画及画论、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中国诗词歌赋等艺术的传承和影响, 均是古人重视美育的成果和例证。

近代, 第一个从西方引进“美育”概念的王国维论及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学》中将美育特别提出, 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指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2]。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完整提出了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的纲领。[3]

蔡元培先生进一步分析, 美的对象之所以能陶养人的感情, 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超脱性两种特性。先生举例分析:一瓢之水, 一人饮了, 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 一人占了, 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容的惯例, 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 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 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 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 美术馆的图画, 人人得而畅观。如齐宣王所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 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 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诗人所咏叹的梅、杏、桃、李, 则以花为多。动物的毛羽, 所以御寒, 人因之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 孔雀之尾, 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 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 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 是超越实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 又有超脱性以析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 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 而源于美育。[1]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意识形态的革命矫枉过正, 谈美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 美育淡出了教育的纲要。前人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精简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美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美学界活跃着一批学者, 他们思想解放, 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 多方努力多次论证反复建议, 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李岚清同志鼎力相助, 终在九十年代中期促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复生, 美育重进教育纲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现关于美育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4]为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本精神。此后, 广大美育工作者耕耘在美育园地, 在美育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有收获, 其中不乏重大成果:如对大学美育课程结构的设计、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的论述, 各类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各类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 对历史人物美育思想的研究等, 都有较大突破或前进。

国外的美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 国外的美育与国内的美育在认知观念上和美育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国外并不关注美育的理论研究, 也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评估美育, 因而没有明确提出类似美育定位的问题, 而是从人性发展的需要, 把焦点放在具体的各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 格外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认为艺术的魅力和陶冶作用是感性的和隐性的, 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教化的语言去明说。这种认识虽然片面, 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却不乏经验可借鉴。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美育认知存在着问题。虽然美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 但很多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美育心存不屑。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养成了直接看效益的习惯, 重技术才能的培训, 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将审美教育的课程定为公共任选课, 这样的定位就显示美育似乎无足轻重;造成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轻视, 认为美育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也误导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美育似乎无所谓达到怎样的实际收效。

2美育课程存在着问题。当年高校美育上马时就有些仓促, 有点浮躁, 一拥而上, 师资培训不足, 往往一人开一门课, 不具备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条件, 至今问题仍未很好解决。目前我国各高校美育课程都已开设, 但课程结构不稳定, 课程设置较随意, 各门课程之间沟通不够, 缺乏逻辑的统一性。不少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 甚至不用教材。各门课程的内容不规范, 不能按教育部大纲统一进行。课程考核及成绩记录不规范不严格。这些也影响了美育的收效和形象

3美育管理上存在着问题。高校美育至今在管理上无现成的章法可循, 许多高校从领导到管理部门, 都不同程度存在认识模糊、接受牵强、落实无序的现象。美育的目标管理不明确。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美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的浪费。据了解, 很多学校只求开出美育课, 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管理相当松散, 且美育课属全校任选课, 大都是晚上上课, 教学管理基本是空白。高校美育普遍缺少相关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仅靠美育教师的自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4美育研究存在着问题。由于前述的历史原因, 高校美育研究在建国后起步较晚, 相比较德育、智育、体育的研究, 高校美育研究还相当薄弱和零散, 很多涉及美育的根本性认识仍很肤浅甚至是空白, 如美育在人才培养及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美育的现状和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如何提高美育层次和实效性问题、美育的终极原因问题、审美修养与和谐人生构建问题等, 就鲜有人问津。

高校重建美育已过去十多年了, 大学审美教育离开当初设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加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功效,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我国高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美育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性, 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若要培养的是经济实用性人才, 则美育会遭削弱, 甚至名存实亡;若坚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则美育会不断完善, 推助人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1美育因不能直接显示其实用价值而可能逐渐被削弱。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根据社会气候的风向标转动的。当前社会在很大范围内对人才的需求是短视的实用主义的, 只要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有技术, 能动手, 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就行。受其影响, 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正创建一种新模式, 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专业精英人才的目标, 做所谓“实用型”教学计划, 很多非专业教育都被削弱, 何况原本就被认为是装饰高等教育的美育, 很难免于被冷落在旮旯里的命运。美育由名存实亡走向消失是完全可能的。

2美育因独具的功能而可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尽管美育不能满足急功近利的需要, 但它对精神的陶冶, 对人性的塑造, 对和谐人生的构建, 对智力开发和事业的发展等,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长效功能, 这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实。很多著名科学家事业的成就都曾受益于审美修养的启迪和滋润。当人们认识到人才培养需立足长效机制时, 美育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强化和完善。大量事例显示, 一个不懂审美、不爱审美的人, 不仅人生是单调枯燥的, 人格也可能是不完善的。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育乃顺应了人性的需要。缺失审美教育, 一任学生自发的审美观, 就可能孳生低俗、丑陋、怪异、偏执的审美误解, 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并不少见。

美育重进高校, 来之不易, 需要多方的坚持和完善。目前高校美育正处在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上质量、上层次, 提高实效性是关键。为此, 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 摸清实情, 总结得失, 紧贴我国国情, 借鉴国内外经验, 重新整合美育资源, 理顺其间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和层次,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既勇于继承传统, 又敢于突破创新。若此, 美育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云风花品读古人论学之道省思今日教育之事http://blog.zzedu.net.cn/user1/yunfenghua/archives/2009/107971.html

我国小卫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0

1 小卫星概述

1993年美国航空航天公司对小卫星做了以下定义:小卫星是一种可用常规运载器发射的航天器, 质量为10kg~500kg。功能密度是指卫星每千克重量所能提供的功能。按照功能密度划分, 小卫星可划分为简单小卫星和现代小卫星两种。20世纪70年代以前, 特别是航天发展初期的小卫星, 由于有效载荷功能较弱, 大都为传统的简单小卫星, 其主要作用是为研制新型航天器进行技术验证。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小卫星, 其功能密度一般在70%左右。由于功能密度高, 技术性能强, 它们被誉为现代高性能小卫星。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卫星即指此类卫星。对于现代小卫星, 根据重量的不同, 又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流行的分类有三种, 见表1。

而对现代小卫星而言一般具有重量轻, 体积小;研制周期短, 成本低;发射灵活, 启用速度快, 抗毁型强;技术性能高, 功能密度大等诸多优点。

2 小卫星的国内现状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重量为173千克, 是中国第一颗简单小卫星。一年后, 1971年3月又发射了第二颗简单小卫星“实践一号”, 取得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由于新技术发展和空间物理探测的需要, 我国又在1981年7月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成功了三颗小卫星。1990年我国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同时, 搭载发射了两颗小卫星。1994年2月, 我国运用成熟技术, 以较快速度研制发射了“实践四号”小卫星, 卫星在轨道上进行了空间幅照环境探测与研究, 并进行了砷化镓太阳电池和镍氢电池等试验,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1996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运用现代管理方法, 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就完成了“实践五号”现代小卫星工程研制。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卫星在轨运行3个月, 完成了在微重力条件下两层流科学试验。卫星在两种重力环境下, 进行了8天试验, 共获得12000多幅图像, 图像清晰, 数据完整。我国科学家在该卫星上进行了三十余项取得了可喜成果。专家认为“实践五号”小卫星设计合理, 技术先进, 平台适应性很好, 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由国务院批准立项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第一步是先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 第二步实现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方案。在2008年9月6日, 我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而近期我国有关卫星专家还透露:我国将在未来发射的载人飞船上搭载一颗“伴随飞行小卫星”, 对飞船运行情况和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近距离观测。

3 小卫星的发展趋势

因小卫星具有更小、更快、更好、更省诸多优点, 其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十多年来, 我国小卫星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1) 小卫星将成为遥感平台的主流, 参与小卫星研制发射的国家将不断增多。小卫星的发展在数量上将远远超过传统的大型卫星, 成为卫星平台的主流。

(2) 商业小卫星将会蓬勃发展。过去小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一直以军事和政府部门应用为主, 逐渐转向以商业/政府应用为主。

(3) 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是指为共同完成某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小卫星星座和星群。该系统不仅可以完成遥感任务, 而且可以执行全球定位和导航、通信等使命。

(4) 高分辨率、立体成像的小卫星系统将有较快的发展。具有1m和1m以上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 携带多种光谱传感器, 具有立体成像能力的遥感小卫星将有较大发展。

(5) 网络卫星。网络卫星是最近在卫星界提出的新概念。网络卫星是指用网络分布式概念来实现通信、侦察和导航等任务的卫星。单颗的网络卫星不能独立完成这种任务, 必须通过多颗星之间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网络卫星的三大优点: (1) 网络卫星中单颗卫星重量轻, 成本低, 操作维护简单。 (2) 多颗卫星互联, 能够获得更高的性。 (3) 网络卫星的整个系统比单颗星更能容忍单点故障。

4 结语

小卫星的出现就先在上世纪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一样必将引起一场卫星的革命。与大卫星相比, 小卫星是优势越来越明显, 小卫星大有取代大卫星的趋势。虽然我国发射了很多卫星, 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发射卫星的重要元件大多是从国外进口而我国所用大部分遥感影像也仍源于进口。我国的小卫星事业应该把握住时机, 加大力度发展我国的小卫星事业, 逐步摆脱对外国卫星数据的依赖。

摘要:小卫星因其研发周期短、体积小、功能强、使用灵活等特点, 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介绍了小卫星的分类特点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小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卫星,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俊华, 等.微小卫星的现状及其在空间攻防中的应用[J].航天电子对抗, 2008:414~17.

[2]申家双, 等.现代小卫星技术在对地观测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 2008:175~80.

[3]王晓海.蓬勃发展的现代小卫星[J].中国航天, 2002:19~14.

[4]闻新, 等.小卫星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航天, 2004:1021~25.

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医院制剂;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8-01

医院制剂室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的、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科研需要,弥补药品市场供应不足,保障人民健康,培养药学人才以及在研制新机型、新制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医药工业的发展,临床用药的变化及药品市场供应的改善,医院制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仅就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医院制剂的现状

从目前医院的实际情况看,医院制剂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在临床医疗上,药师们期望一些长期应用、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验方、秘方能制成醫院制剂应用;在科研教学上,很多都离不开制剂的配合,由于医院制剂具有灵活多变的生产模式,有利于配合临床开发和研究新制剂、设计新制剂和工艺改进、开展药剂稳定性研究;在教育方面,医院制剂具有多品种、多剂型、小批量生产和反复配置的特点,便于院校学生了解和参与制剂及质量检验工作,从而达到实习效果;在医院评级中,医院制剂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医院药学人员提高技术素质的基地之一;在市场补充方面,一些性质不稳定、效期短、销量少和利润低的药品,制药厂不愿生产和难生产,所以不能满足临床医疗、科研需要,这种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医院药剂来解决。

1.1 医院制剂的应用范围只能是本单位,没有可拓展的市场,制剂生产完全被动于医疗需要,只能临床需要多少生产多少,医院制剂虽然适应性强,但品种剂型杂、批量小,有的制剂一次只生产几十毫升,有的制剂品种一年才有几百支或几百瓶,而制剂室的建设、检验和生产设备都不可减少,不同制剂小组如西药普通制剂组、中药普通制剂组、中药注射剂组、小针剂组等分别有不同的净化系统和提取浓缩设备,制剂生产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另外还需进行设备维修,由于生产规模小,数量少,不可能用较多的资金投入进行设备改造,而医院制剂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厂房多数是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经过多次改建形成的,即使是新建的,随着各项管理规范的实施,其中很多结构都已达不到要求;此外医院制剂整体规模过小,产生不了规模效益,使得先进的设备不可能进入医院制剂室,基本上都是传统的、简单的、淘汰的生产设备,与规范的制药厂相比相差甚远,很难保证制剂的质量;在成品包装上投入很少,产品内外包装比较简陋、陈旧、粗糙。

1.2 医院制剂普遍质量不稳定,装量、微生物限度多数存在一些问题,中药注射剂杂质含量较高,不溶性微粒较多,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使用风险较大。制剂标准水平较低[1],与现行版的《中国药典》相比,制剂标准过于简单,相当一部分中药制剂或复方制剂,仅有性状和pH值、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等的检查项目,缺少有效的可控指标,有的品种质量标准执行不通,如《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收载的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樟脑的紫外鉴别项规定“在(289±1)m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经检验,该制剂在(289±1)mm的波长处无最大吸收。

1.3 对研究开发新品种、特色制剂,由于受研究资金、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体现出医院制剂特色,只能停留在制剂供应保证型的较低药学水平上。

1.4 在管理方面,人流、物流未能充分地分开;内服与外用制剂在同一操作间进行;生产使用同一容器进行操作;使用物品缺乏状态标记;缺少清场记录;生产设备缺少档案材料;工艺流程经常改动;制剂人员不能按时体检;质量检验体系不够健全,生产标准不规范,普通制剂均未进行留样观察等。

2 医院制剂的发展趋势

2.1 建立配制中心,如今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配制药品由专业药剂人员承担也是向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输液配药操作在我国还没有规范性管理,多数是病房护士每天在病区内完成,易产生二次污染、输液微粒、配伍禁忌等。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洁净条件下进行静脉输液的配制已成为必要。我国多数制剂室已经停止生产大输液,利用制剂室的优越条件建立配制中心,专业药剂人员监督指导,使输液配制工作更加规范,减少配伍禁忌的发生,避免药品配制后长时间放置,使药品使用更加安全、有效,让患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

2.2 即使在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有效期短、稳定性差的制剂品种仍然不适合药厂生产,一些品种多而批量小的制剂也难以形成工业规模,还是有一些医疗急需产品属于医院独有。医院制剂一停,病人就无药可用。因此在一个城市扶植几个设备好、人员素质好的医院制剂室用作“制剂中心”[2],让他们生产拾遗补阙的品种供应临床,如阿托品滴眼液、硝酸匹罗卡品滴眼液、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等临床必需但市场没有销售,这些品种就要依靠医院制剂室生产。所以制剂中心的存在至少在现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2.3 医院制剂应该向给药方案个体化方向发展,利用贴近临床这一巨大优势,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切实展开各种服务业务。对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同临床药师一起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分析,实行具体调配方案,达到个性化给药,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4儿童制剂在实行药品分类管理,作为处方药在医院用药中必定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可供小儿内服的制剂如小剂量的潘生丁、阿司匹林、异丙嗪等临床虽然常使用却不易购买[3]。可将其制成适于小儿用药且色、香、味俱佳的剂型。小儿外用制剂根据临床需要调整药物浓度以保证用药安全。因此,大力发展儿童制剂也是医院制剂的发展趋势。

总之,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完善制剂功能是提高医院药学水平、改变医院药学从属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医院制剂质量的管理,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检验体系,严把制剂质量关,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质量跟踪检查制度,以临床要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医院制剂的管理水平。作为医院制剂的从业者,必须尽早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突破旧的框架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鸣,林伊梅,马亮英.医疗机构制剂的作用及其管理[J]中国药事,2004,18(2):73.

[2] 李仁丰.医院制剂处在十字路口[N].健康报,2003,06,30.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2

1 燃烧机理

聚合物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氧化过程,导致燃烧过程进行的基本要素是:热、氧和可燃物。其燃烧可分为5个阶段:受热、热降解、着火、燃烧和扩散,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的高能自由基HO-,如果空气流通,燃烧就会越来越剧烈,但只要降低HO-自由基的浓度或切断氧的供应,就可以达到阻燃的目的,主要有:①降低着火点,防止聚合物降解出自由基;②隔绝空气;③捕获活性极大的HO-自由基,阻止火焰的蔓延。

2 阻燃机理

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卤素在燃烧时能生成卤化氢,卤化氢是一种自由基的捕捉剂。它能捕捉促进高分子化合物燃烧反应的HO-自由基,从而使火焰减小,达到阻燃效果。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磷化物不论是固相还是液相都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这是因为磷化物在火焰中产生这样的反应过程: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由于生成的磷酸层不挥发的保护,隔绝了空气,产生了阻燃效果。另一个原因是产生聚偏磷酸,具有强力的脱水作用,使有机物炭化,而炭化膜也起到了隔绝空气的效果。

锑系阻燃剂的相乘效应:单独使用锑的氧化物并没有阻燃效果,但与卤素阻燃剂相配合,就使其效果增大,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乘效应”,把锑的氧化物称为助阻燃剂,卤素与三氧化二锑的相乘效应,其机理可认为是由于聚合物在固相的脱水作用引起了炭化,捕捉在气象的自由基,使自由基停止连锁反应,即卤素与三氧化锑反应生成卤素化锑;在245—564℃,随着温度的上升,各阶段连续生成的三氯化锑(气态),在气相时能起到自由基捕捉剂的作用。

氧化铝水合物的阻燃剂机理:一般认为氧化铝水合物受热时,失水变成氧化铝的反应是失水,使燃烧温度降低,当周围温度下降到200—300℃时,它完全失水变成无水氧化铝,可稀释聚合物受热分解后放出的可然性气体,同时还可以吸收凝聚炭的极小微粒,即起消烟阻燃作用。

3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自从1908年Engelard G A等用天然橡胶与氯气反应制得了阻燃氯化橡胶,开创了以化学方法阻燃高聚物的先河以来,特别是近40年高分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阻燃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高效的、新型的阻燃剂[2,3,4]。其研究成果主要有:①阻燃剂微胶囊化的研究[5]。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工艺,国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后期才有少量应用报道。微胶囊是一种直径范围为1—500μm的微小“容器”,通常是用天然高分子膜或合成高分子膜来制造这种“容器”的器壁(囊壁)。膜的厚度因微胶囊的制造与膜素材的不同而异,一般在0.1—1μm的范围内。囊壁是由各种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如聚酰胺、聚脲等。阻燃剂微胶囊化可提高阻燃剂的热稳定性及强度,并增强无机阻燃剂与有机阻燃剂的相容性,使材料物理机械性能降低的现象得到改善,可大大改善阻燃剂的其它物理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②阻燃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PLS)[6]阻燃性能的系统研究始于1996年,此阶段人们正在积极寻找新型阻燃剂,所以它的阻燃性能一经报道就引起业内人士的兴趣,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级层状硅酸盐添加剂量少(一般为基材质量的2%—5%),分散性好,添加剂与聚合物之间接触面积极大且存在两者界面间的化学键,因此它们具有理想的粘接性能,以及无迁移、无污染、阻燃性能较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特有的性能,这是常规阻燃添加剂无法比拟的。③表面改性、超细化[7]。它是无机阻燃剂发展方向。无机阻燃剂具有热稳定性好、不挥发、不产生腐蚀性和有毒气体等特点,价格便宜。无机阻燃剂占各类阻燃剂1/2以上,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氧化钼、氧化锆、钼酸铵、硼酸锌等,其中氢氧化铝(ATH)占无机阻燃剂的80%以上。但由于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差,添加量大,须采用新技术,如超细化、表面改性、大分子键合等进行改进。④复合化[8]研究。通过各种阻燃体系的复配使用,复合阻燃体系取多种阻燃剂的优点,弥补了单一阻燃剂的不足,从而在获得更佳阻燃效果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材料原有性能。如超微细Mg(OH)2 和十溴联苯醚,硅烷偶联剂复配阻燃体系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填充共混材料,超微细复合阻燃体系显著提高了体系的阻燃性能。复合阻燃材料为合成材料的阻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无机阻燃剂之间以及无机与有机阻燃剂之间的复配使用,已成为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⑤大分子技术[9]。当前阻燃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动向,大分子技术是阻燃研究中刚新起的新技术之一,近年来其研究非常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溴系阻燃剂发展的新特点是提高溴含量和增大分子量。众所周知,溴系阻燃剂的主要缺点是会降低被阻燃基材的抗紫外线稳定性,燃烧时生成较多的烟、腐蚀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所以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这些阻燃剂又特别适合于各类工程塑料,在迁移性、相容性、热稳定性、阻燃性等方面均大大优于许多小分子阻燃剂,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更新换代产品。⑥消烟技术[4]。在火灾中,聚合物燃烧产生的窒息性烟雾是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也给扑灭火灾带来极大困难,所以当代的阻燃是与抑烟相提并论的,如对 PVC塑料制品、线缆等而言,抑烟比阻燃更为重要。因此,除了阻燃剂的非卤化是减少发烟量的主要途径外,对PVC等含卤高聚物采用添加消烟剂是解决发烟的另一条措施。二茂铁是常用的有机消烟剂,最适宜作为PVC的消烟剂;钼化物迄今被认为是最好的消烟剂。

4 阻燃剂的研究方向

从国际上总的发展趋向看,对阻燃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全面,本文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认为未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研究本身无毒阻燃剂且能保持使用阻燃剂材料原有的各种优良性质,还具有某些特定的使用功能,如抗静电功能、屏蔽功能、导电性及耐热、耐辐射等;②要有综合平衡阻燃体系各组分的物理的、化学的、阻燃作用的、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多方面性能;③精确表征阻燃剂各项性能的分析测试方法,有效地评价阻燃特性,以便获得最优化的配制方法;④无机阻然剂因其价格低廉,将被更深入研究,以便在工业材料中使用;⑤由于阻燃材料与制品的性能要求将越来越高,为了得到更优化的综合性能,必须发挥它们之间的增益作用,必须对阻燃体系中各组份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即对协同作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摘要:从燃烧机理和阻燃机理以及主要研究现状方面介绍了阻燃剂,并就未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阻燃剂,燃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诚.阻燃剂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3,(9)∶22-26.

[2]刘玲.新型阻燃剂的进展[J].辽宁化工,2003,32(1)∶26-29.

[3]Kunihik T.Sicence of Flameretardant for Polymer[J].Journal of Polymer,2000,49(4)∶242-247.

[4]夏俊,王良芥.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J].应用化工,2005,34(1)∶1-3.

[5]邵阿娟,张幼珠.微囊化磷酸铵用于纺织品阻燃聚脲涂层[J].国外丝绸,2006,(2)∶1-3.

[6]陈蓉蓉,郑玉斌,范正林.氢氧化镁阻然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06,(34)∶37-39.

[7]王丽丽,邱桂学.氢氧化物阻燃剂在聚乙烯中的应用技术和研究进展[J].塑料助剂,2001,(1)∶14-16.

[8]白景瑞,腾进.阻燃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1,(2)∶10.

上一篇:微课程教学模式下一篇:原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