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10-26

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12篇)

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吸烟、大气污染等, 导致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本文中我们对呼吸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认识这种疾病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工业等的快速发展, 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吸烟人群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和多发病, 这种疾病的治疗费用也呈现增长的趋势[1,2]。根据国家卫生统计2011年, 我国患者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据第一位, 而且这种疾病的病死率在所有疾病病死率中占据第四位, 我们有此可知, 呼吸系统疾病给我国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3,4]。

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危害性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使呼吸病学成为我国医学领域中的一大学科, 从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研究进行分析, 相对于其他病学的研究, 我国呼吸病学的研究相对落后, 主要体现在[5,6,7]: (1) 呼吸病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少, 没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2) 呼吸病学研究队伍的建设较弱, 没有专一的研究队伍, 专心对这种疾病进行研究。正是因为我国呼吸病学研究的滞后性, 使得当前我国呼吸病学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 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

2 国内外呼吸病学研究进展

相对于我国在呼吸病学方面的研究, 国外在呼吸病学方面的研究有很好的成果。国外对呼吸病学的研究注重将其和危重症医学进行结合[8]。例如, 美国很早就将危重症作为呼吸病学学科的必修内容,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呼吸内科医师, 必须接受过正规的危重病症学习和培训, 并且要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欧洲国家对呼吸病学的研究, 也有进行相关的危重症医学方面的培训。

我国的重症监护建设是在20世纪70年代, 当时是以肺源性心脏病的监护为主,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呼吸病学方面的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9,10]。国内一些大型的综合型医院都建立了呼吸重症监护设施以及病房。

介入肺脏病学是呼吸病学的一个分支, 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 近年来, 国内外对介入肺脏病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出现[11]。在国外介入肺脏病学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而介入肺脏病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有: (1) 复杂性气道病变的处理。 (2) 病变引起的中央气道阻塞。 (3) 肺血管病变、胸膜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其中涉及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有:支气管镜气道内超声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术、内科胸腔镜、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术等。我国在介入肺脏病学中的研究进展也有较大的突破, 在国外一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形成独具特色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技术。

在新时代, 对呼吸病学的研究不断突破, 大量新技术、新科技不断出现, 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而国呼吸病学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2003年发生的非典, 我国在抗击非典中呼吸病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2]。SARS病症的成功抗击, 使得呼吸病学在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为呼吸病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有出现的禽流感、甲型流感等, 我国呼吸病学界的同仁共同努力, 将呼吸病学在卫生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3 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在呼吸病学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我国呼吸病学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不断有新型药物的出现, 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近几年感染性病菌不断的增多, 使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 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和危险性很高, 在我国也出现过很多中感染性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的病死率较高[13]。在加上我国空气污染严重, 吸烟人群众多,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并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诊断技术以及诊断意识的不断提高,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14]。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性我们不能小视, 需要有更高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 才可以将这些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治。在呼吸病学研究中, 要坚定的将呼吸病学和危重症病学进行在一起进行研究, 在促进呼吸病学发展的同时, 也将危重症学进行发展, 两种学科的结合必然是大于2的效果。加强呼吸病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 呼吸系统疾病在肿瘤、肺脏、等领域都有影响, 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可以将呼吸病学的主导作用进行发挥, 同时利用学科之间的互补和竞争, 促进呼吸病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将呼吸病学研究中新的研究成果快速的转向临床医学, 进行使用, 鼓励我国呼吸病学学科研究的人员进行创新, 将文献、学说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 采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进行呼吸病学研究方面的创新, 多学科、多方面的结合, 适用当前国际呼吸病学领域的发展形式, 通过实际应用将问题解决[15]。

摘要: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 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呼吸病学的研究和认识。近年来, 我国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 新的诊断方法、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不断的出现, 在本文中我们对呼吸病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关键词:呼吸病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2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促使我国饮料产品类别、口味日益丰富,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出现较大差异。一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和碳酸饮料为主,三者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4.55%、21.12%、14.93%。经过多年的发展,果汁和能量饮料也已成为饮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二者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5.60%、7.92%。

2、能量饮料销售额增速最快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饮料的健康、功能属性需求日益提升,各细分类别饮料中,能量饮料、即饮咖啡、包装饮用水和亚洲特色饮料表现出超越行业的快速增长,其中能量饮料在至年期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15.02%,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3、电商和自动售卖渠道快速增长

近年来,自动售卖机网点的铺开和互联网销售平台发展迅速,中国饮料行业明显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自动售卖机和互联网销售的饮料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以线下店面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2019年,我国各类饮料的线下店面渠道销售量占比均为90%以上。

4、国产品牌迅速崛起

跨国品牌历史悠久、市场知名度高、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然而近几年国产品牌迅速崛起,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策略逐步提高了市场份额,驱动国内市场的增长,并引领着行业的创新潮流。如国产品牌农夫山泉在包装饮用水、茶饮料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亮眼的表现。其他较为成功的国产品牌还包括茶饮料中的王老吉,包装饮用水中的怡宝,风味饮料中的天地壹号,能量饮料中的东鹏特饮和乐虎等。

直面,饮料行业发展新趋势到底是什么?

饮料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从诞生至今,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瓶装水、果汁、凉茶、含乳饮料等细分市场层出不穷。饮料赛道从来就不缺“新手”,瑞幸咖啡、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品不断涌现,竞争十分激烈。但随着产品同质化、消费升级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饮料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日前,独立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发布了《2019年全球食品饮料趋势报告》。报告指出,绿色消费(即可持续发展)、健康老龄化以及便携性将成为引领全球食品饮料创新风潮的三大核心趋势。近期举办的2019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年会也“巧合”的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定为主题。

从长远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必定会成为全人类的高度共识,只是这个共识来得更早更快。从农场到零售端、从餐桌到垃圾桶、从原料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正覆盖着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特别倡议,可持续发展是在当下和未来都需要整个行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的挑战,同时为行业新的发展提供机遇。会上,在协会领导带领下,维他奶与与会饮料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2019中国饮料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倡议书”,共同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不断努力创新。

此外,年会上还评选了节水优秀企业奖及节能优秀企业奖。其中,维他奶继去年上海工厂获评“中国饮料行业节水优秀企业”后,今年佛山工厂又一次拿下了“2019中国饮料行业节水节能优秀企业”的称号。

可持续发展牵涉的面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大大小小每一个企业的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维他奶中国CEO钟廷毅先生在会上表示,维他奶对于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十分重视,每年在年报同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回顾可持续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在2019最新报告中显示,部分指标已经超前达到2025年的预期。

维他奶多年来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益和环保的探索也收获了权威认证,其位于武汉的工厂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金级认证。实践出一套可行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后,下一步自然是优化和扩展。据悉,维他奶将于投产的东莞新工厂同样按照这一标准设计及建设。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需求早就不是简单的食欲。随着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饮料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追求的新创新理念,唯有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这个万亿级市场脱颖而出。

20中国饮料行业市场分析:产量及零售额均不断增长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饮料产业成为我国消费品中的发展热点和新增长点之一。饮料行业发展前景依然看好,未来我国饮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全国饮料产量为1403.5万吨,同比增长16.8%。2019年1-12月全国饮料累计产量为17763.5万吨,累计增长7%,2019年我国饮料产量不断增长。

从我国饮料占商品零售总额比重来看,-饮料消费占商品零售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0.7%。饮料收入占比下降至0.6%,到2019年末,全国饮料市场零售总额占商品零售总额比重进一步降至0.58%。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一、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的现状

(一)2013-2014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引进统计分析

2013-2014年,我国大陆共引进版权数18167项,从台湾引进版权数1215项,占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6.69%,其中,图书为1100项,占大陆全部引进图书版权引进的比重为6.62%;录音制品为83项,占大陆全部版权的比重为21.96%;录像制品为1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0.19%;软件为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1.18%;电视节目为2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5.77%。详见表1。

表1 2013-2014年大陆从台湾地区版权引进比重分析表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有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数据。引自《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

从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大陆共引进版权总数18167项,其中图书引进版权数为16625项,图书占全体的比重为91.51%,而从台湾地区引进的版权数量为1215项,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图书版权数量为1100项,占全部引进台湾版权数量的90.53%,可以说,目前对台湾地区的版权引进主要是图书版权。

(二)2013-2014年大陆向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分析

2013-2014年,大陆共输出版权数10401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数1899项,占大陆全部输出版权的比重为18.26%,其中,图书为1714项,占大陆全部的比重为23.46%;电子出版物为53项,占全部的比重为8.20%;电视节目为132项,占全部输出版权的比重为6.81%。详见表2。

表2 2013-2014年大陆向台湾地区输出各类产品版权比重分析表

【注:同上】

表3 2013-2014年大陆向世界各地图书版权输出比重分析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大陆共输出版权总数10401项,其中图书版权输出数为7305项,输出图书版权占所有输出版权的比重为70.23%,而向台湾地区输出的版权数量为1899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的数量为1714项,占全部输出台湾地区版权数量的90.26%,可以说,目前对台湾地区的版权输出主要是图书版权。

二、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贸易分析

表4 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对比分析表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有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数据。引自《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5-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差额及输出引进比为计算所得。】

从表4可以看出,2005-2014年十年间,中国从台湾地区共引进版权18147项,共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0747项,差额为7400项。其中,2009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6106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603项,差额为5503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0,是十年来大陆与台湾版权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

从2010年起,两岸的输出引进贸易逆差逐渐减少,从1:2.13到2011年的1:1.25。其中2012年是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这一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第一次实现了贸易顺差,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497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656项,顺差额为159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90。

2012年以来,两岸版权贸易继续保持顺差,并且顺差比例不断加大,2013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558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796项,顺差额为238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87。2014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215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899项,顺差额为684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64。

表5 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

图书版权输出引进对比分析表

【注:同上。】

2005年9月26日,台湾“陆委会”放宽了大陆出版物去台展览申请时间,由过去的提前2个月改为1个月,及大陆出版物去台展览时经允许可进行著作权交易。大陆新闻出版总署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认为此举简化程序有利于两岸出版物交流,呼吁台湾方面解除更多关于版权贸易方面的实质性限制,新规定出台必将更有利于以这种途径开展的两岸出版物交流,并促进两岸的思想文化交流。

从表5可以看出,从2005—2014十年间,大陆从台湾地区共引进图书版权16615项,共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0318项,差额为629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61。其中,2009年是大陆与台湾输出与引进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6040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603项,逆差额为543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0.02。从2010年起,大陆与台湾的图书输出引进比逐年加大,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减少,在2012年达到图书版权贸易顺差,并一直保持顺差的状态。

2012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295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644项,差额为349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79。2013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424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718项,顺差额为35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80。2014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100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714项 顺差额为614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64。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最大版权输出目的地,大陆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华文化是大陆出版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以向台湾乃至全世界提供资源,大陆是世界出版第一大国,出版物品种、数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陆出版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健康持续地快速发展,不仅出版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数字出版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按照2002年的旧规定,台湾地区对大陆出版物的一般版权贸易允许范围仅限于“大专用书”,而这一方面的限制尚未得到实质性的解除,如果此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松,两岸的版权贸易乃至于思想文化交流必然还将有一个更蓬勃的发展。

节能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节能可以缓解能源瓶颈制约,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节能管理是做好节能工作、实现节能目标的基础, 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能管理包括政府对各级节能监测中心、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节能产品认证中心及耗能企业的管理, 还包括耗能企业对企业自身节能工作的管理。节能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是运用管理、技术、经济等手段进行科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使有限资源得到经济、合理、有效的使用,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过去我国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节能工作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技术, 还是管理, 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节能管理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做好节能管理工作, 才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需要节能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管理方法。本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义。

1 中国节能管理现状

1.1 节能管理的目标

国家通过制定节能法律、政策和标准体系, 实施必要的管理行为和节能措施, 而用能单位注重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 节能管理目标就是杜绝各行各业中存在的能源管理无制度、能源使用无计量、能源消耗无定额、能源节约奖励制度不落实的现象, 从管理方面做好节能工作, 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就将节能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 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方针, 为保证节能工作取得成效, 建立了节能管理体系, 提供节能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节能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表1是中国1980~2008年单位GDP能耗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位GDP能耗, 从1980年的4.29t标准煤/万元, 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1.10t标准煤/万元。

1.2 中国节能管理方法

中国节能管理主要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 由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和政府向企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节能目标, 企业内部也是采用这种命令式的管理, 所以节能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计划体制下的做法, 虽然体制改革后, 节能管理从微观的具体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宏观管理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但目前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中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一些节能管理的新方法不断的被提出、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 国外普遍采用了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这些新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 (EMC) 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较多, 发展很快。

1.2.1 需求侧管理 (DSM)

需求侧管理是电力管理节能的一种方法, 是通过对用户用电负荷的合理分配、协调管理从而减小了最大负荷的电力, 以同等的电力供应满足更大的电力需求, 进而减少了电力设施的投入, 达到节能的目的。需求侧管理在我国的初步应用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政府的倡导下, 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及电力用户的积极参与下, 有许多需求侧管理的项目得到应用与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缓解了高峰电力负荷的压力, 也减少了排污, 为改善环境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各级政府与电力企业、制造企业和用户均意识到了开展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社会追求提高供用电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良好氛围正在日益形成, 为进一步全面推广需求侧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实践表明, 我国已具备了实施需求侧管理计划的基本条件, 需求侧管理是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2.2 合同能源管理 (EMC)

合同能源管理是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 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 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EMC公司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 并且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 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 合同到期后可以获得EMC公司提供的设备, EMC项目具有节能效率高、客户零投资、节能有保证、节能更专业、技术更先进等特点。

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 发展很快, 如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EMCA) 会员单位中最初参与世行项目只有北京、辽宁、山东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 (EMCO) , 2005年发展到158家, 2006年发展到212家。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到2006年底, 北京、辽宁、山东的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和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EPC) 1426个, EPC投资42.6亿元, 形成年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 减排CO2181万吨, 同时拉动节能市场投资84.05亿元。

1.3 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节能管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如下:

1.3.1 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 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 供应紧张时重视节能, 供应缓和时放松节能, 片面认为节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宏观政策的各个方面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充分体现, 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1.3.2 国家制定指导节能的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多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推进节能管理规范化、促进节能技术进步, 但这些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只有这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技术进步和节能目标的实现。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多起违反国家节能政策、法规的案例, 如一些不符合节能法的高耗能、效率低、污染重项目违法开工建设, 本应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还在使用, 等等。

1.3.3 政府和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长期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改革开放后, 节能工作有了巨大发展, 但管理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管理是计划、组织、管理、控制能源消耗过程, 可以有多种方法, 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里学方法等。

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培养节能管理方面的专家, 节能管理需要懂得技术的人才, 这样制定的政策、法规、计划才可能不脱离实际, 具有可行性。企业要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要配备完全, 能源管理人员要持证上岗,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能源管理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

1.3.4 用能企业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中国主要耗能大户大多是国企, 1998年以前还没有实行政企分开的市场化管理新体制, 加之能源价格较低, 国企对节能工作普遍不太重视。一些中小耗能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 对节能工作重视程度更低, 大多没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外普遍采用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节能就意味着产品能耗降低, 产品成本降低, 产品也就更有竞争力, 认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

1.3.5 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缺少有效的平台

随着国家的空前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节能产业这几年获得了大发展, 许多的科研人员、企业投入到节能行业中来, 开发出了许多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任何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如果不去实施, 都无法产生节能效果, 但目前许多节能新技术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平台, 加之推广成本高昂等原因, 还只停留在图纸上或试验室里, 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节能项目上给予扶持, 建立节能激励机制, 为节能技术开发企业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技术推广支持等, 为节能技术应用企业提供筹措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节能技术推荐等支持, 特别要为节能新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推广平台, 让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尽快走向市场, 服务于广大企业, 实现节能降耗。

2 节能管理发展趋势

节能管理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节能工作开展,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节能管理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 变化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2.1 由命令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命令式节能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绩, 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不论是机构调整整合, 还是部门职责界定, 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对节能管理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节能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

2.2 由行政不规范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节约能源法》已经通过并正式实施, 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标准正在抓紧制定, 目的是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强化依法管理促进节能, 所以说中国的节能管理正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2.3 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过去行政手段管理节能的方法, 管理手段粗放、单一、落后, 效果差, 虽然这种节能管理方法为节能工作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目前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和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 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正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精细化的管理可以使各级节能管理部门明确任务、职责, 提高办事效率, 用能单位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如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节能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一个实例, 对高耗能行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 (章) 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能源效率标准的制定也是规范节能产品市场的节能精细化管理方法。节能激励机制和节能责任制是促进节能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的细化, 不但可以为节能工作的进步提供保障, 还可以促进节能工作的发展。

3 结 语

中国的节能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进步, 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节能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发展, 新形式下, 我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通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所以, 本文研究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节能管理,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7.3

[2].《化工节能技术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节能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3].方利国.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0

[4].王会平.浅谈企业节能管理[J].河北煤炭, 2007, (3)

[5].吴施勤.政府机构节能与合同能源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 (4)

[6].杨振宇, 赵剑锋, 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4, (6)

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5

作者:qbao112 来源:景观中国

近几年来,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动了绿化苗木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以及西部大开发,绿化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绿色银行”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苗木业在我国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露天苗圃栽培方式,大多品种单一,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苗木质量不稳定,苗木成活率低,产品供应季节短,生产周期长,生产率低,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水平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找出一条产量高、质量稳、生产周期短、可实现周年供应、产业化水平高及能出口创汇的现代化绿化苗木生产新途径,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良好基础。

一、对当前园林苗圃生产现状的认识

1、城市园林建设加快,拉动园林苗圃迅速膨胀

众所周知,园林苗圃生产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园林苗圃是城市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园林绿化的首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园林规划的滞后性,制约了园林苗圃的常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迅速膨胀。近两年苗木生产总面积翻了一番还多,产量增加了近2/3。

之所以苗木产业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园林规划企业发展快,苗木需求量则大;种苗价格看好,苗木生产、经营者收益则高,于是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优良品种推广日趋加快,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园林苗木更具有观赏性、公益性,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农业生产不景气,粮、棉、油价格走势过低,也变相促使了苗木业的大发展。

2、非公有制苗圃发展之快,霎时成为苗木产业的主力。

几十年来,国有苗圃一直独领风骚,在苗木行业唱主角。但短暂的两年多的时间,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除了农户转向苗木生产经营的增多之外,其它行业、非农业人士加入种苗行列,从事苗木生产的已不计其数。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绿篱植物等10大类近10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黄杨类为主;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1995年鲜切花的总量达2147吨,占同年全国总量的40%,销售额达1.2亿元,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3、经营树种、品种越来越多。

经过近年来多渠道引进树种,科研部门育种、推广,还有乡土、稀有树种广泛应用,使种苗生产者经营的树种、品种越来越多。浙江萧山新街盈中园林苗圃是萧山园林绿化的专业 育苗基地,位于著名的花木之乡--新街镇。现有苗木生产 基地三个,总面积600余亩,乔木、灌木品种300余个。种 苗年繁殖产量在3000万株左右。2003年苗圃1500万株苗木成功出口德国,成为萧山首个苗木出口到欧洲的苗圃。中国花卉报、中国花卉园艺 等多家知名媒体曾作专题报道。出口的部分品种包括:日本红枫、金叶瓜子、红叶 女贞、红花继木、小叶黄杨、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龟甲 冬青、丰花月季、杜鹃、大叶黄杨、金叶女贞、小叶女 贞、红叶小檗、茶梅等22个灌木品种及少量乔木小苗。栽培树种、品种的增多,给广大育苗、经营者带来更多选择和调剂苗木的机会,跨地区、省际之间的种苗采购、调剂日趋增多。

4、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少地区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逐步走向正规,趋于科学、合理。在区域化生产方面,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平阴主产玫瑰、德州主产菊花、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四川的兰花、福建漳州的水仙、海南的观叶植物、贵州的高山杜鹃、江西大余的金边瑞香、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盆景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安徽、河南、新疆、宁夏、广东、上海等地。

5、种苗信息传播加快,人们的经营理念日趋成熟

随着全国林木种苗交易会、信息交流会的逐年增多,人们的信息、市场观念增强,经营理念日趋成熟。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名目的种苗交易、信息博览会频繁增多,各省、市也多次举办类似的会,也越来越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的9、10两个月份,全国就举办了数10场、次。这些会议的举办,大大促进了种苗生产、经营者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上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媒体的宣传、报道,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增多,在新品种的引进、种苗购置、苗木交易等方面都逐渐理智、成熟。

二、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探讨

1、发展规模不宜继续扩张,应着眼于种植结构的调整。

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的数字及有关方面的信息报道,现在全国苗木生产面积已具有较大规模,苗木存圃量大的惊人。特别是一、二年生的小规格苗木占总面积的近1/2,这些小苗木不仅在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还要移植、扩繁到3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上。大规格苗木虽然稍有空缺,但经过地区之间的调剂或降低一下使用规格,基本供需平衡。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苗木培育技术的提高,苗木生长迅速、产量增加很快,大约用三、五年的时间,常用的大规格苗木将基本供应充足,因此不应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回想起二十世纪末的山楂苹果、那种砍树、烧苗的现象历历在目,让人痛心,历史的悲剧不应重演。现阶段要着眼于对当前苗木种植结构的调整。压缩常规小苗木的生产,增加大规格苗木的扩繁,特别注重合格苗木的生产,减小密度、科学培植,尽快培育适合城乡、效区绿化的各种苗木。由于近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绿色通道工程将受一定局限。未必大小道路两侧都形成宽大的绿化带,每侧栽植并且管好一至两行高质量的行道树并非不好。因此,加快培育高质量、大规格的苗木更为迫切。

2、生产品种大同小异,苗圃场缺乏特色。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人家种啥,我种啥”、“什么赚钱我种什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首先,新品种热一阵风。两年前,杨树新品种热,家家户户育杨树苗。杨树苗过剩之后,又出现了金丝垂柳热、黄金槐热、美国红栌热等象闪电一样,新的品种一眨眼过去。其次,常规苗木随风倒。近两年法桐、白蜡大规格苗木由于需求量较大,于是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发展法桐、绒毛白蜡。眼下已到法桐、白蜡定植培养大苗的时候,结果很多小苗积压存圃、卖不动。再次,各苗圃生产品种雷同,缺乏特色。苗圃面积虽然大小不一,但经营品种别无他样,雪松、桧柏、杨、柳、法桐、国槐、冬青、红叶小檗等,你有我也有,比比皆是。

3、管理粗放,苗木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加入种苗行业的新手增多,大多数不懂园林苗圃学,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不甚了解,他们只注重信息的获得和品种的选择,而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苗木,有的对苗圃地选择不当,土壤贫瘠、盐碱或涝洼,不适宜种植苗木,有的选择树种不当在沙土和壤土上栽植常绿树种,起苗时不能带土坨;有的栽植密度过大,苗木的生长空间太小加上肥水管理不及时,苗木生长比例失调,存在“欺苗”现象,致使合格苗出圃率低;有的不进行整形修剪、不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使苗木抗逆能力差,干形、冠形长势不良,商品苗档次低,优质苗出圃率低,直接影响了经济收入。

4、缺乏统一生产标准,营销误区太多

当今,全国苗木生产还没制定出统一、规范、适用的质量标准,尽管上世纪末制定了一些常规树种、荒山造林树种的苗木质量标准,但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没有采用。至于园林绿化树种,尤其是观赏乔木、灌木及藤本树种,一直没有制订可使用的苗木生产标准。这给苗木生产、销售、质量检收等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不良经营者投机、钻营留下了契机。例如不同规格树种的根幅、带土球直径的大小,调运期间根系的保护措施,验收苗木时直径测定的位置,干型、冠形的标准等等,误区、盲点太多。由于统一的苗木产销标准没有出台,在苗木生产、经营中,无法按照需要单位对苗木规格、质量的要求制订生产、管理计划。

新栽大树的养护管理技术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大树移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机械设备和资金,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较幼青年树明显减弱,难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树的养

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字:大树;养护;水分;移植;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大树移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机械设备和资金,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较幼青年树明显减弱,难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树的养

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新植大树的养护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

大树,特别是未经移植或断根处理的大树,在移植过程中,根系会受到较大的损伤,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树体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新植大树养护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地上部分保湿:

1.包干: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

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

2.喷水: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有人采取“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运用吊盐水的原理,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但喷水不够均匀,水量较难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树体,在抽

枝发叶后,仍需喷水保湿。

3.遮荫: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制荫棚遮荫,以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厘米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

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二)促发新根:

1.控水: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控制土壤浇水量。移植时第一次浇透水,以后应视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检查分析,谨慎浇水。同时要慎防喷水时过多水滴进入根系区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树池积水。种植时留下的浇水穴,在第一次浇透水后即应填平或略高于周围地面,以防下雨或浇水时积水。同时,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天能及时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米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处,要做网沟排水,汛期水位上涨时,可在根系外围挖深井,用水泵将地下水

排至场外,严防淹根。

2.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植大树进行生理活动的标志,是大树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树体地上部分的萌发,对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根系的萌发。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别是移植时进行重修剪的树体所萌发的芽要加以保护,让其抽枝发叶,待树体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时,在树体萌芽后,要特别加强喷水、遮荫、防病治虫等养护工作,保证嫩芽与嫩梢的正常生长。

3.土壤通气: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能有利于根系萌发。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结。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土壤通气设施(通气管或竹笼)。发现通气设施堵塞或积水的,要

及时清除,以经常保持良好的通气性能。

二、树体保护

新移植大树,抗性减弱,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人为的和禽畜危害,必须严加防范。

1.支撑:树大招风。大树种植后应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

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防病治虫:坚持以防为主,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

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个月左右一次。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至1%的肥液,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遇降雨应重喷一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伤根。

4.防冻: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第二,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

此外,在人流比较集中或其他易受人为、禽畜破坏的区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可设置竹

篱等加以保护。

新植大树的养护方法、养护重点,因其环境条件、季节、树体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时、因地、因树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住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

作者:孙新旺 来源:《园林》

笔者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后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

人类渴望自然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生,于是,野果丰富、动物活动频繁、取水方便,而且有利于抵抗猛兽攻击的地域,便成为人们选择的居住地。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麦、大米等农作物,所以选择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带居住,出现了许多村落;随着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向集镇、城市、城市带聚居,以获取便利的交通、生活设施和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服务。时至今日,人口增多、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笔者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后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上海是一个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特大型城市,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其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贯彻系统规划的方法,即以住宅体系与生态(包含绿地系统)支持系统、交通系统、公建体系等综合交叉的近似网络结构的规划模式,立体的人行系统与广场、儿童游乐园、健身设施、人文景观、建筑景观、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赋予绿地空间景观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如让居住区入口广场绿化、引导绿化、中心生态主题花园、人文景观、水景、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连接在一起,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方面相得益彰。

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例如立地环境、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要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1.规划设计中的立地环境要素

①原生态土质的重要性。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住宅区本土是住宅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也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尽可能保留野生生物,顺着绿脉而得以生存繁衍。人作为城市和住宅区的生物主体也和其他生物一起共生共存。因此在住宅空间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水

土流失。

②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2.水景的生态设计原则

水是生命的起源,如果把植物比喻是“水塔”,那水就是其源泉和本底。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湿地系统也是孕育生命的生态系统。建设住宅的水景湿地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①水系利用原则: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

缓释和灌溉利用。

②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气温的功效;

③人的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从飞机上看地球,绿色的山、弯曲的河和绵延的海滩常连在一起,人类聚居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海滨、河谷,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在菊园、天安花园、浦江花园、河滨豪园都用了水景。所以模拟自然的溪流、瀑布、人造湖泊,通过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湿地,从人类原本行为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④视觉上美感原则:创造水、绿景观交响曲,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可组成参与

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流连的场所。

⑤环境指示原则:在一些大型的住宅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不仅可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更重要是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例如天安花园就成功应用了水体并种植了水生植物,水中倒映着柳树,水面上盛开着粉红色的睡莲花。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可以调节气温,可以使周围空气新鲜、清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有了水就可以造就出更多供人们观赏的景观,有了水的景观能给人以空灵开阔、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21世纪生态住宅区应通过建设喷泉、瀑布、艺术水帘、溪流、垂钓池、戏水池及生态人工湖住宅区公园,以美丽的湖光水色,实现都市

人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3.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

①乔灌花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

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②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③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运用形态树种:翠竹、香樟、梧桐、广玉兰、柳树等;观花树种: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季相色叶植物:银杏、无患子、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紫露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蜡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4.将底层架空造绿是现代绿地景观生态型住宅区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人类密集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但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建设地面车库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者转向立体停车库,即使在绿地活动空间比较富余的别墅小区内也应这样做,既可减少噪音、降低污染、又可确保人类的交通安全,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绿化和户外活动场所是现代生态住宅区发展的方向。

5.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是住宅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之一

在住宅区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诸如会所的屋顶,大楼的顶层,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绿化得到延伸,使绿地长厚、长宽、长高,上海五大豪宅之一的河滨豪园绿化就是明显一例,其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及地面的绿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链,成了苏州河

边绿带的代表。

6.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积淀,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例如文化花园内有一株千年古银杏,2000年规划中特意保留了这株古活化石,并在其周围规划成了一个古银杏景观生态家园,让人感受到了文化气息、生态保护是一个地方高度文明的象征;另外巡逻的保安骑在马上,水车不停地转动,使人想到了远古时代的自然景象。文化名人的头像栩栩如生,草坪中随意的几块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

7.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的设计

我们将住宅区的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结合起来,把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尺度、和树木的尺度合理地量化,从空间、时间、自然、人文诸要素来规划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系统。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由自然园路相连的“植物园天地”、“亲子乐园”、“探险者之路”、“鸟类乐园”、戏水池、茶室平台等,在住宅小区中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生活、聚居8+8+8方式的形成是人类的向往:8小时室内、8小时工作、8小时户外娱乐活动,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容

量是在住宅规划中确立的。

住宅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根据该住宅区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识文化层次,合理区分聚集需要的硬质景观、生态需要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需要的视觉景观,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绿脉)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完)

浅谈绿化施工管理

作者: 来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绿化成为热门,绿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然而繁荣背后,也暴露诸多问题。

一、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至使一些绿化工程,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一方面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提高其房价,必须要绿化,同时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角度,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下。

二、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谁还不会,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至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人绿化施工行业,机构的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三、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至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绿化工程品位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因此加强绿化施工管理,规范绿化市场势在必行。

一、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

我们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必须出自有绿化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全市的的宏观调控。

二、实施绿化施工市场的准入制

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退出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三、实行绿化施工监理制

建立一支不仅有建筑、水电等工程师,而且必须有园林工程师组成的绿化施工

监理公

司,对绿化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实施控制。

(一)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绿化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便可,绿化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如何也

反映不出的。

(二)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1、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2、定点放线的处理 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又需灵活处理,如分车带中栽植乔木,遇路灯灯柱时,因有与灯柱保持2米距离的规范要求,放线时就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另还有行道树的定点,由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时常要适当作些

调整。

3、种植穴、槽的挖掘

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尤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4、把好苗木质量关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5、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6、浇定根水

栽植后24小时内必须浇定根水,且要浇透。

7、固定支撑

5厘米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固定物应整齐养观。

只有严格按施工工序操作,每道工序完工后,经监理检查认可签字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继续施工。逐道工序交接检查一环扣一环,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四、绿化工程先行建筑工程验收

为保证一些绿化作为建筑附属工程的绿化施工到位和绿化质量,绿化工程必须先建筑主体工程验收。由绿化主管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共同参与验收。防止建筑使用多年而留作绿化的用地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相信只要我们能从宏观上加强对绿化工程施工的调控,微观上加强施工管理,一定能保证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对人的关怀的高质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概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18-04

收稿日期:2013-06-28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JJ9007);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编号:湘教发[2011]76);湖南省常德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编号:2012ZX06)。

作者简介:郭冬生(1973—),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E-mail:guods888@163.com。畜牧业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动物食品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2年我国的肉、蛋、奶产量分别达8 220万、2 835万、3 870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3.3%、0.8%、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和禽蛋生产与消费国,奶业总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三,肉类的消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人均牛羊肉和牛奶占有量严重偏低,动物的出栏率和胴体重等生产指标低下,因此我国亟需从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转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畜牧业要以建设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和生产模式,为实现从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

根据2011年世界农业统计年鉴的资料,用表1统计了2001—2010年我国的主要畜产品产量、牧业产值及人均畜产品占有量。由表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数据均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猪肉、禽蛋、牛肉和羊肉的年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同一年内猪肉产量>禽蛋产量>牛肉产量>羊肉产量;牛奶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也是发展最快的畜产品。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偏低,也是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应该调整的地方。由图2可以看出,猪牛羊肉的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在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主要原因是蓝耳病让中国养猪业遭受百年不遇的重创,造成猪肉产量的严重下降。

由图3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我国的畜牧业总产值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从2001年的7 963.1亿元到2010年的20 825.7亿元,增加了近2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左右。由图4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我表12001—2010年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产值及人均产品数量[1]

2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与其他主要国家的比较结果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人均动物产品占有量和

动物生产水平直接相关,表3分别统计了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肉制品、牛奶和鸡蛋的人均占有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猪肉、羊肉和鸡蛋的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肉和鸡蛋的人均占有量更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分别位居世界第7、第4位;牛肉、禽肉和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左右,低于亚洲的日本和印度。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养牛生产(包括肉牛和奶牛),提高牛肉和牛奶的产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猪牛羊生产水平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畜牧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出栏率是指每年上市的家畜量在存栏量中所占的百分率,是衡量畜牧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2003年我国生猪出栏率124.6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而新西兰和哈萨克斯坦的生猪出栏率超过了200%。胴体重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后剩下部分的重量,是衡量动物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肉牛和羊的胴体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牛的胴体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8%,猪的胴体重也仅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奶牛的产奶量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奶牛每年有280 d处于孕期,有305 d在产奶,有60 d处于干奶期,2003年我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仅为2 046 kg/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以色列奶牛平均单产10 400 kg/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仅为其1/5左右,同时中国也远远低于韩国的9 870 kg/头和日本的6 909 kg/头。

奶牛的平均单产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考量一个国家奶牛生产水平的重要依据。由表4可以看出,以色列、韩国、美国、丹麦、加拿大分别位居世界前5名,1个产奶周期的平均单产均达到7 500 kg/头以上,日均产量 25 kg/(头·d) 以上;而中国奶牛的日平均产量仅 6.7 kg/(头·d) 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1/4左右,奶牛生产水平很低,但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3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动物产品的极大丰富,我国畜牧业已经步入了深度调整和提升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畜牧业支撑体系与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从追求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和生态型转变,走“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4-6]。

3.1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模式

目前传统的散养模式已经逐渐被规模化和工厂化的养殖模式所取代,现代畜牧业逐渐向产业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始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或养殖场,实现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升了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目前,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大型养猪场已突破50万头,养鸡场100万羽,全国大中型养殖场已有近4万家,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大提升了专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nlc202309040722

3.2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正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畜禽出栏率、胴体重、奶牛平均产奶量等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严重偏低,虽然人均动物肉制品占有量和人均禽蛋占有量较高,但人均牛羊肉和牛奶占有量偏低,因此我国的畜牧业急需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有待于畜牧、兽医、饲料等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就越高,就越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3.3强化法律法规,建立可追溯动物食品标签制和安全优质饲料生产体系

畜牧业发达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饲料生产体系和动物食品安全,包括建立生产、加工、运输和贮存等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我国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动物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因而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追溯动物食品标签制势在必行[7-8]。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工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畜禽养殖业发展,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保障,饲料生产要切实遵照执行饲料营养标准、生产工艺、添加剂添加剂量和使用规范等,为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

3.4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畜牧业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单位面积土地的载畜量越来越高,畜禽粪便、污水和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人畜共患疾病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给人畜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循环农业和种养结合等养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道路[9-10]。畜禽养殖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畜禽养殖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倡导畜禽健康养殖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牛生产

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占有量和牛奶占有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蛋类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和人均鸡蛋占有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牛羊肉和牛奶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畜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大力发展肉牛和奶牛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和调整方向。

参考文献:

[1]盛来运. 中国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工业年鉴2009[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3]秦浩肄. 2003年世界畜牧生产统计资料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生产年鉴[J]. 中国畜牧兽医,2005,32(6):G1-G6.

[4]王济民.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 中国家禽,2012,34(1):2-6.

[5]杨武,曹玉凤,李运起,等. 国内外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草食动物,2011,31(1):65-68.

[6]王俊能,许振成,杨剑.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从环保的角度[J]. 农业经济问题,2012(8):13-18.

[7]石娇,刘显军,赵金兰. 从欧洲畜牧业现状浅谈中国的畜牧业发展趋势[J]. 畜牧与兽医,2005,37(1):31-31.

[8]温涛. 欧美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启示与借鉴[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1):72-75.

[9]肖红波,王明利,王济民. 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J]. 世界农业,2013,2(2):70-76.

[10]王杰. 国外畜牧业发展特点与中国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 世界农业,2012(10):32-35.

谈中国音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一、中国音乐的发展现状概况

追溯历史, 中国的现代音乐或者说专业音乐算起来也只有仅仅的一百年的历史, 而就是在这一百年当中, 中国音乐的发展之路也有着不少光彩之处, 结果是让人振奋与欣喜的。总结起来中国的音乐之路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晚清时期, 专业音乐启蒙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随着新式学堂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学堂乐歌在中国初步发展, 第一批留日的知识分子学成归来后将一种新的音乐理念带回国内, 这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来到重大影响。也就在那时, 国内开始学习新的创作理论, 中国的音乐融入了新的元素和精神。

(2) 民国初期, 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继续发展, 其地位不断加深

辛亥革命胜利后, 间音乐课开始成为各中小学以及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养成高尚之风, 以完成国民之道德”等主张对音乐教育以及新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的文化气氛下各种文化事业、艺术团体相继建立, 这就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风尚, 为新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3) 20年代新音乐初步发展

以赵元任、刘天华等一批音乐人才为主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尝试为代表为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这个时期最引人注意的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 这是20世纪新音乐的一大要事, 师范院校设立了音乐科系, 最后又到音乐科系的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在高校中的音乐学院, 而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则标志了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走上专业化与正规化的道路。

(4) 30-40年代规模空前的抗日歌曲和音乐创作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国音乐出现了更多针对性, 由于当时国情的原因, 很多专业创作都紧密联系着当是战争这一主题, 而中国人也通过音乐的创作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反动分子的深恶痛极, 在这时也出了一批音乐家通过创作音乐对整个国家人民发出号召, 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清唱剧有黄自的《长恨歌》等, 这可以说是对音乐人对民族对国家最好的感情表达形式。在建国后二十年左右里, 专业音乐学院相继建立标志着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越来越规范和普及。

(5) 80至90年代音乐繁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的音乐也开始紧随时代的步伐从以前的战争主题转向了以表现新中国发展与壮大,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音乐真正迎来了它的全盛发展时期, 国门向全世界打开, 中国的音乐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不同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国人思想的不断转变, 也给予了音乐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冲击。港台文化、欧美文化都相继涌向中国, 音乐作为文化形式中的一种也大量地进入了中国。交流不断频繁, 合作越来越深入, 中国的音乐开始出形了越来越多的形式, 中西结合的杂合体在中国受到欢迎。80年代, 学术也出现了现代热, 各种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们倾向并热衷于二十世纪新作曲技法的研究和创作尝试工, 理论研究和创作视野都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中国的音乐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得到不断发展, 这是中国音乐人喜于乐见的, 而在中国音乐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而要妥善地解决和回避这些问题, 保持中国音乐发展的独立性与开放性那么对于保持中国音乐良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理解:

二、以人为本的音乐创作理念盛行

音乐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要以“人”为本地进行创作, 中国的音乐与世界其它国家音乐一样从高雅的殿堂逐渐走向社会大众。以反映人民生活, 人民心情以及社会精神风貌的音乐在大街小巷上盛行, 平俗的音乐以其非常高的传唱性和生活特质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音乐在民间获得巨大的成功, 这归因于这些音乐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形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种现象就是如今的音乐已成为人民意志的一种心理表达, 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体现了音乐是属于大家的。

三、结语

中国的音乐创作目前正处于一个现代化、多元化、包容性、快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的音乐人不论是在创作的技法上、古今文化融合方面、还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在不断追求并迎接时代的挑战, 中国的音乐在变革中前进。目前正逐渐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黄金期, 中国需要多元化的音乐元素, 但是需要时刻保持着中国自己的声音, 中国自己的“词汇”, 真正地把中国“精神”联同世界“精神”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媛.现阶段中国音乐发展的道路及未来的方向[J].职业技术, 2010, 1.

[2]王欣.中国音乐发展趋势研究[J].文艺理论, 2010年2月.

河北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是全国重要的外销省份。根据国家调查总队资料显示, 2012年全省肉类总产442.9万吨, 位居全国第六位, 占全国8384万吨的5.3%;全省猪肉产量259万吨, 位居全国第八位, 占全国5335万吨的4.9%;全省生猪存栏1847.5, 位居全国第九位;全省生猪出栏3396.7, 位居全国第八位。近四分之一的活猪外销北京、天津等地。

1.1 猪肉消费比重一直居肉类之首

猪肉是仅次于粮食的重要战略产品, 对促进社会稳定, 调控消费价格, 满足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调控力度最大的畜产品。

生猪生产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是畜牧业生产中社会资本投入最多、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技术含量最高、规模经营回报率最可观的行业。

猪肉是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品, 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1.2 种猪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种猪进口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自主培育力度不足。

1.3 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全省30个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 覆盖能繁母猪102.5万头, 占全省50%左右。规范种公猪站建设, 由200多个减少到55个, 存栏种公猪4213头, 其中市级45家, 存栏3002头 (最小存栏35头, 最大存栏150头) 。省级8家, 存栏1339头 (最小存栏102头, 最大存栏402头) 。站均种公猪存栏由不足10头增加到近70头。

1.4 生猪定点屠宰不断规范

经设区市政府批准并在省备案编码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共计424家 (厂136家, 点288家) 。全年生猪定点屠宰总量约1000万头, 生猪产品注册商标60多个, 17家厂获得进京销售猪肉产品资格, 5家获得向天津销售资格。

1.5 种公猪生产性能测定普遍开展

种公猪测定成绩是衡量种猪质量的重要指标。农业部明确规定, 到2015年所有种公猪站必须使用具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根据对全省55个种公猪站统计, 存栏种公猪4213头, 具有测定成绩的种公猪3206头, 占76%。据统计经省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拍卖种猪106头, 投标种猪579头, 占种公猪站存栏15%。

1.6 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据行业统计, 养猪场11.2万个, 出栏生猪4672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1.31万个, 占总量的11.68%;出栏500头以上猪场出栏生猪1936万头, 占总量的41.4%;出栏3000头以上猪场1028个, 占总量0.9%, 出栏生猪777万头, 占总量17%;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469个, 占总量0.4%, 出栏生猪562万头, 占总量12%;出栏1万头以上猪场208个, 占总量0.2%, 出栏生猪385万头, 占总量8.2%。

2 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2.1 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收益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显现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短期内难以扭转。近年来, 全国生猪生产成本出现快速上升态势, 要有心理预期。这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个重大的趋势性、转折性变化。

2.2 生产方式落后表现突出

小规模低水平散养比例高, 62%的生猪由年出栏500以下的农户提供;生产粗放, 母猪年均产成活仔猪15头, 法国为25头, 育肥猪料肉比为3.2∶1, 丹麦为2.8∶1;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

2.3 资源紧缺

饲料资源紧缺, 豆粕和鱼粉进口依存度均超过70%, 玉米等能量饲料原料供需关系由平衡转向偏紧。

用地难、环保压力大、融资难是畜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制约因素。

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疫病多发、重大疫病时有发生、病毒变异快, 防控难度大、防疫队伍素质不高、能力参差不齐。

2.5 环境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已经出台, 对养殖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目前, 国内部分地区采取行政措施, 限制畜牧业的发展。

2.6 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

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2.7

生猪价格波动加剧, 为养猪生产计划调整带来巨大困难

3 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前景与方向

3.1 发展前景广阔

3.1.1 政策扶持不断加强

每出栏一头猪, 国家投入150~200元。2012年, 中央投入河北生猪生产扶持资金, 共计5.8743亿元。“十二五”期间, 投入只会增加, 不会减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达1.0322亿元;“菜篮子”工程6400万元;生猪良种补贴4000万元;生猪标准化补贴1.13亿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205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4671亿元等。

3.1.2 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总数是6.9亿人, 城市化率以年均0.8%的速度增长, 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2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农产品生产者变为消费者。

据统计, 2011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总量常住人口包括农民工在内6.9亿人。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农村劳动力转移, 达2.3亿人。

3.1.3 消费潜力持续增加

农村市场尚未完全启动。据统计, 2011年, 每个城镇居民要比农民多消费猪、牛、羊肉51%, 多消费禽蛋87%。

入境游客增加, 每年入境游客超过5000多万。

3.2 发展方向

3.2.1 散户退出不可逆转

预计未来10年将是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期, 全国范围养猪散户大量退出, 趋势将会继续, 不可逆转。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疫病问题。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养猪风险增大。许多散户、中小猪场甚至部分大型猪场, 死亡率太高, 即使在高赢利期还在亏损。

二是市场问题。养猪市场波动很大, 过去的几年养猪市场复杂多变, 无规律可循, 难以预测, 市场风险也很大。

三是经济问题。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 小规模养猪户选择外出打工比养猪更有形象, 收益不减。

3.2.2 规模养殖大势所趋

农业部对全国25个生猪主产省调研, 2013年5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1.3%, 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10.1%, 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及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 规模养猪比例迅猛增加, 散养比例迅猛减少;养猪产业化进程加快, 集约化、集团化养猪企业逐年增多, 这将是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10年内, 年出栏1000~10000头的中小规模猪场将是发展主流。预计到2020年左右, 年出栏一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 年出栏量将达到总出栏量的50%以上。

农业部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 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年出栏1000头以上, 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是可行的。

规模养殖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规模化养猪在猪场选址、建设、设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防疫条件好, 有利于疫病控制。规模猪场均为自繁自养, 更有利于疫病控制。

规模养殖有利于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管理, 有利于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散养户粗饲粗养, 猪繁殖力差、生长慢、料肉比低。生产水平与规模养殖相比差距很大。

规模养殖有利于保障市场供应。规模猪场投资大、转向难, 猪舍设计、建设又要求满负荷均衡生产, 猪群存栏及出栏量均相对均衡、稳定。规模化猪场生产周期较长, 不会因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大幅度调整饲养规模。

从长远来看, 市场赢利期总比亏损期长, 只要坚持均衡生产, 肯定是赢利的。另外, 市场预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规模养猪的长期均衡生产。

3.2.3 大企业进入势不可挡

近年来, 国家的一系列扶持养猪业发展政策, 生猪生产高盈利期的频繁出现, 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刺激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进入养猪业, 其中包括一些外资企业。

一些饲料企业、屠宰企业、食品企业也都延伸产业链进军养猪业。这些大企业大公司均在建设规模化养猪。规模猪场或养猪企业, 在其扩充发展及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生产规模适度调控能力。规模化养猪占据主导地位, 养猪市场达到饱和程度, 整个养猪业就会保持规模上的稳定。

4 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4.1 转变生产方式

适度规模饲养:年出栏生猪1万头;

强化基础设施:全封闭猪舍、自动调控温度、自动调控湿度、湿帘降温等;

强化饲养管理:提倡生猪的标准化生产, 倡导生猪良种化, 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和生态养殖。

4.2 提高生产水平

评价猪场生产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每头母猪提供出栏生猪数量, 在现有饲养成本和价格水平下, 平均年出栏生猪18头, 将没有低谷。

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技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 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

提高种猪生产性能, 开展母猪场内测定, 开展种公猪场外测定;配制全价高效的饲料, 按现代生猪生产要求, 从猪场布局和建设抓起, 直至加强饲养管理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猪生产潜能;如果能繁母猪年产活仔数提高三分之一, 全省将少饲养50万头母猪;如果每头出栏肥猪节约10千克饲料, 全省生猪饲养每年将节约40万吨饲料。

4.3 抓好疫病防治

当今疫病肆虐, 养猪走何种防治疫病的技术路线十分重要。福利养猪的技术路线是真正的科学养猪, 此为中外养猪业业已证实的理念。在猪病防治上, 应该用系统论和生物进化论分析猪微生物系统, 分析这些有害微生物与猪体、猪群处于何等状态 (稳态或是耗散结构) 。坚持抓好疫苗注射, 搞程序化防疫, 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生猪饲养小环境。2011年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水平相比, 国内发展畜牧科技还有很大的潜力。

4.4 坚持以人为本

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9

1 短波通信的应用技术优势和发展过程

短波通信技术自诞生以来, 逐渐应用在多个领域。短波通信技术最早应该在军事通信领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短波通信开始产生了技术升级和新型技术并用, 例如信道自适应技术、差分调频技术和宽带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短波通信的技术升级中, 通过信息化技术引进, 实现了信道编码技术和信道均衡技术的创新。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后, 短波通信技术取得本质上的进步, 短波技术与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 运用微处理器, 实现了数据传输的高速度和高精神度。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都实现了短波电台的现代化管理。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个领域对短波通信的利用率, 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 推出了符合各个行业需要的硬件设备系统和软件操作规程, 又一次提升了短波通信的应用地位, 保障了短波通信的行业地位。在实践中发现, 短波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都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短波通信的发展趋势

2.1 短波通信由单一自适应转向全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主要应用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连续测量信号和系统变化, 利用环境对自动系统的改变结构和参数变化, 达到系统能够适应必要的干扰。短波通信依靠选频和信道建立技术, 同时辅以功率自适应技术和传输速率自适应技术, 合并调制解调技术和分集、编码技术, 将多种技术综合起来应用, 实现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上的完美设计。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的发展是短波技术的必然道路, 能够更多体现短波技术的价值。

基于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单一自适应已经难以满足短波通信的要求, 从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保证短波通信质量的关键措施。基于这一特点, 短波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必将从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发展, 以满足短波通信的需要, 达到提高短波通信质量的目的。因此, 正确分析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 并认真研究单一自适应和全自适应的差异, 对把握技术升级和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 也是推动短波技术更新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2.2 短波通信由低速数据通信向高速数据通信的发展

短波通信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受电磁干扰现实特点和规律的影响, 短波通信中保密的内容一般隐蔽性不强, 通常通过对短波通信进行电子防御技术的使用, 就可以规避信号传输中的这一矛盾。在传统的短波跳频电台中, 传输以模拟话音为主, 语音质量差, 通信距离短。短波通信由低速向宽带高速数据通信发展, 就是为了实现短波扩频技术, 更好地提高通信内容的隐蔽性。

在短波通信初期, 短波通信在数据传输效率上处于较低水平, 无论是通信内容的隐蔽性还是通信的整体效率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这一状况下, 短波通信将如何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和避免电磁干扰成为重点发展内容。在这一理论支持下,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通信速度, 达到了规避电磁干扰和提高电子防御效果的目的。因此, 短波通信在经历了低速数据通信以后, 朝着高速数据通信的方向发展, 既保证了通信的整体质量, 也提高了通信整体速率, 满足了通信的实际需要。因此, 由低速数据通信向高速数据通信发展, 是短波通信未来发展的重要特征。

2.3 短波终端技术向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

对于传统的短波通信终端, 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电磁干扰。针对高速数据业务需求, 数据传输更需要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数据传输技术的升级发展, 需要运行更加有效的系统。原有的短波通信工作方式无法满足数据通信的需要, 终端技术向调制解调技术发展, 就是为使数据传输更能满足现实需要, 实现多种反射模式并存, 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程度。短波自适应调制解调技术是现代短波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短波通信过程中, 如何解决电磁干扰问题是困扰短波通信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当前短波通信特点, 适当调整短波终端技术, 对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和提升数据传输安全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短波通信的实际发展经验, 调制解调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对调制解调主要技术的充分了解, 就会发现调制解调技术能够优化短波通信的过程, 特别地方还能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并达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安全性的目的。这一技术的运用, 奠定了短波终端技术向调制解调技术发展的基础, 为短波终端技术更好地向调制解调技术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短波终端技术向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 是短波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4 短波通信由数字化转向软件化模式

短波通信的数字化含义通常可以理解为语音数字化通信和数据通信业务。短波通信数字化, 是根据高速数据业务的需要, 在短波信道条件下, 进行低误码率的语音编码, 并通过信号处理技术, 实现短波数字化传输。短波通信向软件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能够应用更多的电子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发展,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逐渐加强, 技术性能显著提高,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组网, 实现电子对抗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并根据业务的不同, 接入不同类型的终端。

在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短波通信技术主要是以数字化业务体现的, 其中数字化是短波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 同时也是短波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突出特点。在现实应用可以观察出, 短波通信由数字化向软件化发展的基础, 主要是基于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在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电子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其中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为短波通信技术的软件化提供了支持, 使短波通信技术软件化成为可能。因此, 正确理解短波通信由数字化向软件化的发展, 对于提升该项技术的具体实验和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在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短波通信的技术更新符合技术前进的规律, 适应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 对短波通信技术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短波通信系统向第三代自适应网络方向发展

短波通信发展的趋势可以形容为向数字化、网络化、业务综合化发展。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兼容, 通信网络可以实现相互通用, 以高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建立通信基础系统。同时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概念的催促下, 具有超强效力, 特别是处理综合性业务时,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更新。短波通信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推动了技术的根本性前进。基于这些特征的短波通信网络能够拥有宽容的网络容量, 能够快速传输, 可以将移动平台架构到综合业务的通道, 实现多网络共同发展。

在新的传媒时代, 互联网成为各个领域的依托技术, 互联网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 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短波通信业务的拓展, 能够实现互联网与短波通信的有效结合, 使短波通信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与更多的行业衔接, 建立新的发展空间, 跨越更多的传统限制。短波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 是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无论是在数据传输的效率还是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上都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是其他通信技术所无法比拟的。根据短波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实际构成来看, 短波通信系统不但会从单一的自适应向全自适应发展, 而且还会依据自身特点与第三代自适应网络进行有效融合, 最终达到向第三代自适应网络方向发展的目的。因此, 在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对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有所了解, 并对其自适应特性有足够认识, 正确分析短波通信技术走势, 将短波通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平台, 努力打造高效、安全、可靠的第三代自适应网络。

2.6 短波天线转向智能化设计方向

天线是通信传播的媒介, 短波通信的介质是无线天线, 向智能化发展的设计需要在电路电磁能量的正反变换期间, 获得或者送出更多功率。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给定权集, 选定阵列的形状或者尺寸, 很多天线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适应天线属于高频自适应技术, 其技术优势是信息处理工程和自动控制功能。自适应天线能够适应环境变化, 无论在任何环境下, 都能够增强对信号的感受能力。向智能化方向设计发展就是使天线的适应能力继续增强, 在方向、阻抗设计等方面优于传统天线, 及时找准方向, 提高信号灵敏度。天线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短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2.7 短波通信的发展新理念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 通信是沟通与联系的中间媒介, 通信技术水平决定了信息化社会的整体运行效果。短波通信作为传统的通信类型, 在过去发展过程中, 给予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多种帮助。随着新传媒时代的到来, 短波通信与多种技术相结合, 通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 强化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并行的综合业务发展方向。短波通信发展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提升, 单纯的技术更新需要以技术实际应用为基础条件。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都需要通信作为联络的纽带。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 影响着多个领域的运行发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虽然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对各个领域有足够的帮助, 但是, 短波通信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技术, 特别在国防军事事业中, 短波通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短波通信的应用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特殊的设计, 设计出符合行业发展的特征。短波通信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 需要从技术上、设计理念上进行不断调整, 才能够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才能够使技术应用过程更加简捷高效。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经济领域发展的标志, 是网络时代技术升级的体现。短波通信技术对通信行业的推进, 将在不断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威.浅析短波、超短波通信的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6) .

[2]鲁远曙.超短波通信在未来舰船编队中的应用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 2008 (28) .

[3]周自波.超短波通信终端调制解调算法与FPGA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中国能源金融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0

一、中国能源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发展

我国在能源金融服务产品的发展中,创新力度不够。这种能源产业的一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往往需要结合间接融资的一种发展形式,仅仅借助于银行贷款的形式。虽然银行贷款更加注重能源的有效性开发,但是这种能源产业的一种模式发展,更是注重能源的积极开发和应用。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用中,更加注重融资功能的充分发挥,融资渠道发展方式比较多样化,这种能源产业的结合下注重融资渠道发展正能源产业风险的根本降低,并对风险进行不断的释放。关于金融机构的相关能源产业而言,注重单一产品的提供,在能源产业的期货结合下,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应用和融合,将能源领域的利润增长不断提升。

(二)可再生能源开发没有金融支持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言,往往需要结合金融的发展力量,但是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缺乏一定的技术保障。在高度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开发和相关项目的建设缺乏大量资金的支持,并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技术支撑有限。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中,可再生能源难以提高重视度。对于我国节能产业的发展而言,耗能产业相对较低,这种节能技术和相关的研究中,缺乏有效性的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对于新疆能源效率的有效性结合下,注重生产总值的有效性应用和分析,但是缺乏有效性的金融支撑。

(三)能源产业对银行信贷依赖性较高

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往往结合银行信贷的形式获取资金。但是能源产业的一种资金投放中,这种能源产业难以将更加严格的审查条件提供。在信贷资金的能源产业型高度发展中,能源产业缺乏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并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在能源产业的一种投资建设发展中,缺乏较长的生产周期,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能源信贷的资产质量难以保证中,对银行资产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一旦能源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能源产业的技术难以实现根本上的升级和保障。关于信贷资产风险的不断加剧中,企业资金的成本难以实现较低上的控制,自我约束机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形成,经营效率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

二、中国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实现能源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

当前能源金融的发展中,往往有着较长的投资周期,同时也有着相对较大的资金投入量,在能源国家战略性的属性发展中,就要注重能源金融的一种大规模化发展,注重长期的投资经济和发展,这种商业性的政策发展中,注重开发性能源的一种金融机构应用,对能源产业发展的基金不断引入,并实现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性完善。

通过对能源产业发展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积极的构建,将能源产业的支持从根本上加大。资金安全在能源行业的金融资源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银行的多种模式发展中,将客户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能源企业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中,就要将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加,结合市场的发展步伐,做好政策上的广泛支持,而能源集团的企业发展,将集团整体上市的相关发展过程实现。对能源金融产品服务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对开发性能源金融机构建立,实现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对风险投资机制支持能源开发积极引入。

(二)借助于政府职能实现能源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

我国能源金融的发展,就要结合政府的角度,对能源产业政策科学的支撑体系进行建立,实现能源产业投融资制度框架的不断完善。关于金融部门的角度而言,就要不断完善能源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此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职能作用。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做好能源信贷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对可持续性的投入机制不断的形成和发展。关于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言,这种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发展中,往往需要结合能源产业整体性的一种规划和发展,对大型的能源产业建设项目发展。

(三)做好能源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控制能源金融风险

对能源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实现能源金融风险的合理控制,并将能源信贷风险逐渐降低。在管理力度的加强中,就要对能源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将自身贷款的定价提高,另外,新建项目规范性的严格审查中,结合能源信贷的基本发展方向,并在国家能源产业政策的要求中,做好合法审批手续的不断结合。

能源产业生产的过程常伴有各种风险,而能源产业的覆盖中,就要实现能源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散。通过将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能源产业项目的风险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尽可能的将业务处理效率能力不断提高,实现质量的根本保障。能源产业项目实际情况的分析中,做好保险品种的合理设计,在能源产业项目工程情况的分析中,对有效性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实现项目保险费用来源相关问题的有效性解决。

航汽进口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1

目前中国进口的航汽主要是100LL(低铅)标号航汽,染以蓝色做为标识。100LL号航汽符合全球通用的质量标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D910与英国国防部DEF STAN 91-90的质量标准)。而当前国内的航汽市场90%使用的是国产100及95号航汽,这两种航汽仅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1787-2008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燃料标准,该标准制定较早,已明显落后于国际标准。将国产航汽用在诸如赛斯纳162等小型飞机上,很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而100LL号航汽由于生产中使用了更多的烷基化物和更少的四乙基铅,其特点是馏程窄、燃烧充分、低积炭,含铅量低,可以更好地避免引擎积碳现象,从而有效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航汽进口的主渠道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国航油”),来源主要是欧洲、美国和亚洲韩国三地。而原先传统的航汽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部分炼厂关停,现已很少出口航汽。欧美产品由于需要走国际海运,所需时间略长,通常为1个多月左右。而韩国作为新兴的航汽生产国,距离中国市场最近,海运时间仅为2天。

由于进口航汽与国产航汽的质量指标、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完全不一样,自然存在一些成本差价。此外,进口航汽还要缴纳一定的税额。通常正规渠道进口的航汽需要缴纳以下三种税:进口关税,目前航汽关税税率为1%,以进口成本到岸价为10000元/吨粗步估算,关税税费约为100元/吨;消费税,2015年1月23日起最新实行的消费税率为1,52元/升,约合2100余元/吨:增值税,目前税率17%,约为1700元/吨。综合起来,仅航汽进口涉及的各项税收就占进口成本的40%左右,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所占的比重最大。此外,航汽进口还包括港口包干,报关商检,陆路运输等费用,到用户手中,价格就会达到20000元/吨左右了,如果以小批量桶装的则可能更贵。与“高价格”的进口航汽相比,目前进口航煤则便宜的多,目前不仅零关税,还免征消费税。无怪乎航煤被业界视作解决我国航汽困境的一把“钥匙”。使用进口航汽固然有利于更好的保障通用飞机的安全性,但无形中也增加了通航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笔者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对进口航汽的税率予以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改变进口航油价格昂贵的现状。

航空汽油作为一种飞行燃料,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因此进口航汽规范的航汽储运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航汽的运输方式通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际标准集装罐,一罐23000升,约17吨左右;一种是200升的桶,一个6米多的标准集装箱可以装80个桶,共11吨左右。以集装罐方式来运输,相对经济,但在接收完航汽后需要向供应商归还集装罐;而以桶的方式储运则无需归还,但因为有桶的成本,这种储运方式相对会贵一些。因此,为了更好的节约成本,针对通航企业不同的航汽消耗量,笔者建议采用不同的储运方式。具体来说,如果该企业航汽的年消耗量在300吨以上,可以考虑自建或租用小型汽油储罐存储航汽。此外,还要做好计划,定期采购一定数量的集装罐,以保障供应。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配备一辆航汽加油车或是装桶设备;如果该企业航汽的年消耗量在50~300吨,则可以考虑购买一辆国产或是进口的航汽加油车或是卧式储油罐基站,加油、储油共用,可定期接收航汽。如果消耗量更小,则可以考虑采购桶装航汽,将其置放在符合安全规定的场所。虽然桶装价格相对贵些,但部分优质厂商对未开启的航汽提供2年质量保证,比较适合小型通航企业。此外,还需强调的一点是,采购进口航汽时,由于涉及到国际海运、进口报关、商检、缴税以及陆路运输,因此需要提前预留1-2月的时间差。部分通航企业由于未考虑到这个时间差,往往快没油用了才想起要去采购,这样不仅对航汽的保障供应形成压力,而且经常会被迫高价采购非正规渠道的航汽。

无论是进口航汽,还是国产航汽,归根结底,低铅、无铅类航汽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民航局也表示将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研制低铅、无铅类航汽,优先审批环境友好型航汽,限制批准高含铅航汽。那么低铅、无铅这两类航汽未来究竟发展趋势如何?

一方面,无铅航汽近年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未来会逐步进口更多的无铅航汽。无铅航汽由于完全不添加具有毒性的四乙基铅,绿色环保,目前各大石油巨头均在投入巨资研发,其中欧洲波兰的瓦尔特炼厂及法国的道达尔已率先生产出符合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质量标准的91UL标号的无铅航汽,并已在欧美20多个国家实现销售。此外,91UL无铅航汽的研发与生产还获得了世界主流的活塞式发动机生产厂商莱康明与罗达克斯等的大力支持,其中莱康明批准了其主流的60多款发动机可以使用91UL。基于莱康明的批准,欧洲航空安全局随即也批准了多个品牌的机型可以使用91UL,其中包括赛斯纳、钻石、甘巴尔、派珀、罗宾逊、索卡塔等多个机型。罗达克斯更是宣布将91UL作为其飞机的首选航汽燃料。目前来看,除了部分老旧机型外,91UL无铅航汽适用于80%的活塞式发动机,且91UL航汽的价格略低于100LL号航汽。但对我国来说,由于无铅航汽的生产技术短时间内不易掌握,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会加大从欧洲等地的进口量。

另一方面,低铅航汽市场未来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已投产的韩国第二大炼厂——加德士炼厂的航汽生产能力约6万吨/年,而2015年内即将投产的韩国第四大炼厂——现代炼厂的航汽产能又将增加6万吨/年,光这两家厂商每年生产的航汽就达12万吨。航汽作为一个小众产品,需求总量毕竟有限,未来产能过剩已然毫无悬念。其二,中国虽目前没有生产低铅航汽的厂家,但中石油兰州炼厂及中石化燕山石化已在试制100LL航汽,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测试认证后会投入市场,山东部分企业也开始投入航汽生产设施。考虑到毕竟体量全国航汽市场容量较小,如果这几家企业真正实现投产,其产能已超出中国航汽市场所需总量。未来几年,这几家企业陆续投产后,中国甚至可能转为100LL号航汽的出口国。而供应超过需求将会加剧全球低铅航汽市场的竞争。

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2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 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 (在学习时间和内容呈现方面受到移动技术的制约) 。

一当前移动学习所面临的挑战

1 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1) 手机自身的限制

一是电池寿命。一般手机一次性充电可使用一周左右, 但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 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减少, 对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来说, 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差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困扰的问题。

二是屏幕尺寸。学习者在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时, 如果分辨率太低, 在注视屏幕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不仅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还会影响学习者的视觉健康。此外因手机屏幕尺寸以及存储容量有限, 而不能给学习者提供关于问题答案的详细反馈信息, 这恰恰是学习者希望得到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问题存在着下列问题:不同的手机或者不同型号的屏幕尺寸不同, 当教师将学习内容发送到不同学习者手机里时, 显示的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 甚至会出现偏差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是标准操作系统的多样性。目前手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有Symbian系列、Linux系列和Windows Mobile系列。当移动学习的设计者将开发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时, 可能由于手机的操作系统的不同, 使部分资源无法正常使用。网络连接的制约对于交互式的移动学习, 教师和学习者之间通过短信、彩信进行沟通以及学习者直接与互联网的连接 (在3 G时代应用更为广泛) 来进行学习, 起关键作用。由于网络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 教学信息在传递时可能出现信息未送达的情况, 导致移动学习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够, 会让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太笨重, 反应慢, 连接差, 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使移动学习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3]。

(2) 不同技术标准的兼容性

在移动学习中实现移动设备与服务器连接;实现数据流中的信息到数据库中查询相关信息, 并传给用户;实现系统的视频点播功能等, 有学者认为这些技术会比较好地支持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学习, 但是大面积的使用还存在问题。由于技术不成熟开发出来的系统适应能力较差, 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 所以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问题是开发移动学习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 社会层面面临的挑战

(1) 对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认识不足

在国内, 消费者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更多的是用来沟通、打游戏, 对于智能手机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小说, 观看视频, 听音乐, 通过网络收发图片、视频以及上网查看新闻。虽然现在3G时代已经到来, 但由于一方面3 G服务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另一方面, 大多数消费者对3 G时代的手机所拥有的具体功能还是一知半解, 大众对于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意识更是淡薄, 所以希望消费者能早日提高利用3 G的强大功能来进行学习的思想意识。

(2) 成本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不管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资源、教师通过短信或者是彩信发送给学习者资源、还是学习者自己通过上网浏览来自主学习, 都会面临短信费用, 视像通话费用 (3G主要服务) , GPRS流量费用 (一般收费的标准0.03元/KB, 而一个图片就有10-50 KB) 等经济负担。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长时间连接, 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3 G以其强大的功能将会成为未来移动学习主流学习模式, 但对于学习者而言费用是昂贵的, 显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普及[4]。

3 教学层面面临的挑战

(1) 学习环境易受干扰

移动学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开展学习, 然而在许多学习情境下, 学习者的学习面临着诸多的外界干扰, 使学习者注意力高度的不集中, 这给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带来了挑战。

(2) 学习资源呈现及建设不充分

移动学习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进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移动学习资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传递, 学习者与移动学习资源库之间的交互不够便捷, 如何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检索、提取, 学习内容资源以何种格式存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是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库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移动学习需要的、满足实际教学信息传递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库的问题, 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前提。

(3) 教师和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准备不足

一是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为了进行学习内容的传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片断式”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 通过移动通信方式, 对分散的小知识点进行学习, 并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方法。移动化学习方式同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它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 只有学习者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在分散的学习内容的“片断”中架构出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 从而系统的、科学的掌握学习内容, 但目前大多数学习者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是教师角色需要转变。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完全的独立, 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或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时, 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 所以在移动学习的开展中, 要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与传统的教师相比, 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师需要通过手机与学习者进行异地的交流, 在这种情景下,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4) 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主导方来主持大局, 所以其运作体制还非常不完善。教育机构应该是将来推动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 但是由于移动学习本身的特殊性, 单靠教育机构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完全保障其顺利实施的[5]。

(5) 数据传输的统一性

由于所持设备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 造成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器传输到接入服务器的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格式上的多样性。为了实现在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 需要在服务器端的统一数据接口与Web层的连接处设计一个格式转换层, 以实现后台处理统一的XML数据与客户端多样化的表现格式之间的转换形成相应的HTML、WML以及其它数据格式最后返还给客户端以实现设备的兼容性, 使使用者更方便[6]。

二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1将支持远程交互活动

未来移动学习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交互服务, 构建移动教学辅导和在线讨论答疑功能模块, 交互形式包括随问随答的实时交互与不同步的非实时交互形式。实时交互包括生生间、师生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和系统自动回复问题两种形式。生生间、师生间的交互要注意认知与情感的结合, 既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互助, 师生之间也要能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另外, 给学生的反馈要及时, 以正面的意见为主, 使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系统自动回复是指当交互服务系统收到学生问题后, 按照关键词匹配的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 如果发现已有类似回答过的问题, 就会自动地将相应答案返回给用户。非实时交互主要是指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可以向交互服务系统提交自己的问题, 就会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7]。

2将出现更多更个性化的网络

将来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网络。用户 (包括学生) 将越来越多地决定访问的内容和以何种方式获取、建立、定制、汇总和分享数字化信息。对于教育而言, 这意味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是主流模式[8]。总之, 在以终身学习为主导的现代社会, 移动学习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 拓展了教育的范围, 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与交流。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并且将成为当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快速学习模式。虽然移动学习的普及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但是, 随着3G网络的发展与成熟, 基于移动学习本身存在的无限优势及其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市场需求, 移动学习的普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流学习模式。

总之, 从移动学习诞生至今, 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 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却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移动学习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可用于学习的移动电子产品将越来越多, 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移动学习的概述, 明确移动学习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望能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尽微薄之力, 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学伟.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构思[J].电大理工, 2009 (3) .

[2]陈伟超, 刘海军.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

[3][4][5]陈晓慧, 徐晶.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

[6]黄家荣.基于移动学习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 2009 (2) .

[7]李振亭, 刘丽丽.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5) .

上一篇:供水信息化下一篇:海洋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