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2024-10-04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共11篇)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1

0 引言

自2008年,国家和军队开始全面推广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各医院根据相关的质量检测标准执行了大量的质量检测任务。呼吸机作为风险系数最高的生命支持类急救设备,在医院医疗救治工作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的临床工程师,不仅要承担着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计量、安装等任务,还要完成着大量的质量检测任务。如何提高呼吸机质量检测效率,提高呼吸机管理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自2006年就开始了呼吸机的质量检测,遇到了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制定高效的质量检测计划,因为呼吸机的质量检测需要在病人脱机的情况下独立检测,而大多呼吸机在医院中是处于长期运行的,如何把握好在呼吸机撤机时间内进行质量检测;二是确定呼吸机所处位置。呼吸机分布在医院的病区、急诊、手术室等。如何确保工程师带着检测工具能找到待测呼吸机;三是如何提高检测质量与效率。质量检测电子化记录;四是大量的质量检测数据的分类、汇总及进行数据分析。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为医院的呼吸机管理服务。

1 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医院的信息管理,通过对医院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准确的数据库并加工处理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为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军队呼吸机质量控制规范编写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实现适用于医院的呼吸机质量控制任务分配、任务执行、检测数据提取及汇总、设备状态评估等内容,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1 提高部队及医院开展呼吸机质量控制的效率

实现自动质控任务分配,为医院管理者指定任务分工提供参考;根据医疗设备信息系统,以PDA的控制方式将现场检测到的数据数字化存储,提高呼吸机质量检测效率;汇总呼吸机检测的潮气量、气道压力等指标,通过软件计算得出呼吸机检测结论;根据检测得出的结论分析和评估该设备使用情况,以调整来年的设备质量控制任务及评价临床呼吸机使用水平和工程人员医学工程保障水平。

1.2 降低临床风险,为临床开展高效机械通气提供工程技术支持

根据呼吸机质量检测结果,对呼吸机进行高效质量控制。针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零配件损耗问题进行配件更新;对于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参数偏离问题进行传感器校准或更换以保证设备合格;对于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设备外观损坏等问题对科室进行目标考评扣分,加强设备管理。

1.3 提高管理水平,为医院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呼吸机质量检测,不断完善医院医疗设备电子台帐,为质量控制任务执行精确分工;通过质量检测数据汇总,评价医院所购置的呼吸机质量水平,为来年的呼吸机采购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呼吸机质控控制,保障呼吸机质量安全,为医院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2 系统构建

2.1 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

呼吸机质量控制系统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2.2 服务器构建

服务器基于B/S架构方式,主要实现以下四个主要功能:一是实现基于WEB方式的呼吸机电子台帐查询,包括呼吸机启用时间、设备位置、检测时间、维修内容及设备状态等信息;二是完成设备检测任务分工,根据呼吸机设备信息,将质量检测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工程师。三是收集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四是实现管理人员对工程师现在记录并上传的质量检测电子表单进行审核,并完成电子签名。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3 PAD设计

PAD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PAD作为替代手工记录质控表单的信息载体,主要实现以下四个主要功能:一是开发PAD软件,通过PAD扫描设备编码,并于内嵌的设备信息数据库(具有唯一编码的呼吸机电子台帐)相匹配,将被检呼吸机设备信息载入质控表单(如呼吸机所属科室,上次检测时间等信息)。二是校准和更新设备台账数据库,即通过对比扫描到的呼吸机编码与数据库中数据比较,对于有错误的数据(如所属科室、启用年限等信息)进行现场修正;对于没有的信息进行增加。三是将呼吸机质量检测原始记录嵌入PAD,将呼吸机质控控制数据输入PAD。四是实现质控数字化信息通过WIFI或有线局域网的方式发送至服务器。

2.4 工程师工作流程

检测工程师通过登录服务器,接受主管领导分配的质量检测任务,并核对待检设备信息。对于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未纳入电子台帐的设备进行设备信息建档。其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2.5 主管人员工作流程

主管人员通过登录服务器制定质量检测任务,并对工程师提交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审核及执行电子签名。其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3 系统特点与前景展望

任何信息系统的设计不管以哪种方式开始设计,其最终目是为管理服务的。而系统的设计核心是根据工作流程和实际需求来设计出更为简洁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本系统的设计把握当前呼吸机质量检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实现从目前的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向未来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转型服务,以汇总和挖掘更高效的呼吸机数据为临床救治和医院管理服务。

摘要:呼吸机的质量控制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分析了当前医院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技术特点。该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关键词:呼吸机,质量控制,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周丹.急救医学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2

呼吸系统是由肺外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1。肺主要包括主支气管在肺内的各级分支和肺泡两部分。

2。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呼吸道,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临床上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另外,鼻还有嗅觉功能;喉兼有发音功能。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3

【摘要】目的:探讨ICU中不同时段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将我院ICU室2011-2013年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白天BiPAP呼吸机,4小时/次,2次/d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夜间8小时持续BiPAP呼吸机治疗,选择合适的硅胶面罩,根据患者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72h 各时段血气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随着时间段的推移两组患者PH、 PaO2均逐渐提高, PaCO2 逐渐下降,且观察组血气参数24h、48h、72h各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失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夜间持续BiPAP呼吸机治疗ICU室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功能情况,鉴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ICU;不同时段;BiPAP呼吸机;Ⅱ型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14-01

Ⅱ型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因此,Ⅱ型呼吸衰竭的死亡率较高。传统多采用气管插管治疗,极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道损伤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操作简单,不需人工建立气道,直接通过鼻罩面罩支持呼吸,具有依从性好、安全有效、无创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ICU室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2]。而在合适时间段合理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ICU室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更为显著,本研究对比分析白天和夜间BiPAP呼吸机治疗ICU室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以探讨治疗最佳时段。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我ICU室收治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岁。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Paco2>50mmHg,PaO2<60mmhg。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血气参数等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白天BiPAP呼吸机,4小时d,2次/d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夜间持续8小时BiPAP呼吸机治疗,选择合适的硅胶面罩,根据患者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

1.3疗效评定标准

监测两组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电、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h、48h、72h动脉血液进行分析,动脉血液包括PH、、PaCO2、 PaO2。若在ICU停留期间病情恶化造成气管插管或切开则表示治疗失败。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 PaO2 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提高, PaCO2 逐渐下降,且观察组血气参数24h、48h、72h各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ICU中停留期间,对照组顺利脱机20例,观察组29例,而对照组因病情恶化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共11例,而观察组仅2例,治疗失败率仅为6.45%,两组治疗失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838,P<0.01)

3.讨论

BiPAP呼吸机反应时间短,同步触发敏感,非常适合无痛正压通气在ICU各时段的临床应用。它利用双水平气道提供压力来支持通气,它较低的EPAP和较高的IPAP可以保证足够的吸入氧,应用鼻罩面罩形成氧气储存器,氧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患者吸入的氧浓度较传统方式明显增加,氧压上升[3]。

有研究表明:Ⅱ型呼吸衰竭在夜间给予持续8小时BiPAP呼吸机可以消除打鼾、改善夜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改善睡眠结构、纠正夜间低氧血症,改善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以及头痛等症状,解决了影响患者休息的一大难题[4]。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气参数,增强患者肺功能。这是因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夜间迷走神經张力升高,辅助呼吸肌活动降低造成肺通气量下降,进而使得患者夜间呼吸浅慢。而BiPAP呼吸机则可帮助患者呼吸维持在正常水平,克服患者吸气时肺回缩力。此外还可帮助患者在夜间因呼吸驱动力的下降所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力增加[5]。而给予患者以适当浓度的氧气也降低了患者在睡眠期时低氧环境对其的刺激性,也可通过提高其肺泡残气量纠正患者的VA / Q 比例 。

但在ICU临床应用中BiPAP呼吸机的疗效与呼吸及操作人员和患者依从性存在一定关系[5]。在ICU不同时段的应用中BiPAP呼吸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道漏气、面罩造成通气无效腔大,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呼吸,同时因通气水平有限,患者需要有较清楚的意识和良好的呼吸中枢驱动。因此在运用BiPAP呼吸机时对医护人员要严格要求,面罩的大小、紧张度都要要选择适宜,呼吸机从低参数开始调整直到让患者感到舒适。

参考文献:

[1] 俞丽,谭波.不同时间段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ICU室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65-66.

[2]刘旭春,陈浩,朱文忠. 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893-1894.

[3] 韩雪峰,乜庆荣,张爱明.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7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25-1226.

[4] 靳志峰,罗凯,郭仁光.急症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3):414-416.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4

因此,希望设计一个呼吸机管理系统,从医学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利用医院现有的局域网系统网路通讯架构,开发建立一个基于医院局域网通讯的全院呼吸机管理系统,以便对全院呼吸机进行日常管理、实时查看各呼吸机运行状况、 呼吸机调用及维修登记等多方位的信息管理[5~6]。

1.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通过Visual Basic开发的程序来进行远程的网络化数据库操作。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全院呼吸机的登记、查询、统计分析和相关信息的管理,如科室管理、设备生产厂家信息管理等。

系统分为两部分,即服务器和客户端。

呼吸机登记 :包括呼吸机参数登记、呼吸机调用登记和呼吸机使用状态改变登记。

呼吸机查询 :查询某一台呼吸机参数,并能查看该呼吸机的相关记录及对其进行信息处理。

相关信息管理 :包括科室管理和用户管理。 不同用户有不同的权限,管理员可对科室进行添加或删除,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普通用户不能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

统计分析 :包括设备维修次数统计和科维费用统计。统计均能生成统计分析图,便于分析。

服务器端的客户端管理 :主要是管理和显示连接到服务器的客户端数量、使用客户端的用户信息及网络连接状态等。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思想

本系统是一个网络化操作系统,在医院局域网中运行。各个客户端可以对远程服务器进行访问操作[7]。

2.2系统的总体执行过程

首先必须打开服务器,然后用户从远程客户端登陆系统。服务器收到登陆命令后在已有的用户资料数据表中读出用户的ID和密码,并检验密码和用户输入密码是否匹配。用户登录成功后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了,正确地填写各个界面中的内容,并在点击相应按钮后,客户端就会向服务器发送命令,服务器按要求对数据库进行处理 (写出,读出,修改,删除),然后把操作结果或者查询的数据返回到客户端。

客户端主界面如图1所示 , 可以直接看到目前所有呼吸机的使用状况及数量统计。双击列表中的某台呼吸机便可对其进行相关操作,包括调用登记,状态改变和维修登记。呼吸机参数界面、调用登记界面及机器状况登记界面如图2所示。系统总体执行过程如图3所示。

3.讨论

运用该呼吸机管理系统对全院呼吸机进行日常管理,能对其多方位的信息(诸如呼吸机运行状况、调用及维修登记等)进行高效管理,极大的方便了各使用科室。

呼吸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二) 篇5

5.呼吸通道:气管的结构像一棵倒挂的大树,大树的主干是气管。成年人气管的直径一般为1.7~2.0cm,长度约为11cm。气管的管壁有纤维环和马蹄形的环状软骨支撑,前面是硬的,后面小部分是软的,因此富有弹性,像台灯的金属蛇皮管,以保持气道的畅通。主干继续分支为两个大树枝一左、右支气管,进入左肺和右肺,其组织结构与气管类似,但环状软骨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大树枝进入肺之后再分为16个较小的树枝,叫做肺段支气管;小树枝再分支为2000个细树枝;继续分支的终末细支气管数量为6万5千条;再向下分支的支气管就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叫做呼吸性支气管,数量达到50万条;而最后分支的树页柄-肺泡管的数量达到100~400万条。细支气管的直径在1mm以下,最细的肺泡管只有0.3mm,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自气管至肺泡管共有23级分支。肺泡的数量更是高达800万个。

细支气管以下无软骨结构,主要靠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支撑管壁。支气管慢性炎症时,小支气管壁的纤维结缔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吸气时由于气管内痰液集聚,气道相对狭窄,局部气流速度增快,使支气管趋向于缩窄,引起吸气困难。呼气时首先是胸廓回缩,使胸内压增加,进而使肺泡压增加,促使肺泡气体经气管排出。呼气过程中胸内压>肺泡压>支气管压。呼气时胸内压超过支气管内压,形成对管壁的压力。由于患者支气管壁破坏。不能对抗胸内压,因而气管壁发生塌陷,导致气道狭窄,肺泡的气体不能有效地排出,这是肺气肿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康复治疗强调提高支气管内压,减慢呼气流速,以对抗上述恶性循环。

6.呼吸道卫士——粘液毯与纤毛:气管和支气管壁铺垫有大量粘液腺,管壁上同时有细细的纤毛,形成粘液毯。受到外界刺激后,粘液腺增大并呈慢性炎性反应。健康人每天产生支气管分泌物约100ml。这一粘液层在气管和支气管内壁形成不间断的覆盖物。气管内壁的纤毛可以有节律地以每秒22次的频率作波浪状的摆动,使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趋向于集中,并推动粘液向喉头上移,其速率平均为每分钟1-2mm/min;在分泌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气管产生咳嗽的连贯动作,将分泌物排出。粘液毯和纤毛是正常肺组织的“清扫”系统。任何吸入的异物“掉”入粘液中,即被上移至喉头,然后通过爆发性的呼气动作一咳嗽而被排出,这种排出的物体就是痰液。当外来的异物量较多时,粘液的分泌将增多,以加强异物的清除,表现为痰液增加。过分的痰液增加提示呼吸道炎症。呼吸道的清扫系统对于维持肺的健康极端重要。人安静时每次呼吸500ml空气,每分钟通气量为61,每小时达到3601,而每天的通气量最少可以达到8500-100001。这么多的气体,带到呼吸道的灰尘数量是巨大的。如果气管的粘液毯功能破坏,将严重影响痰液排除,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炎症和呼吸功能障碍。

7.呼吸系统的警卫部队:呼吸系统除了通过上述机械的方式保卫自己之外,还有一支精锐的部队在防御外来者的入侵。这支部队包括:白血球、巨噬细胞、淋巴和免疫细胞和抗体。

1)国防军——白血球:白血球是血液中负责防御外来入侵的细菌和异物的“国防军”。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当细菌或异物进入人体后,白血球就主动向入侵者贴近,与其“肉搏”,伸出许多“伪足”将入侵者包裹起来,并消化掉。在细菌感染时,白血球将自动地增多,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白血球增多是机体有炎症的表现。当然如果白血球聚集过多,感染的局部出现炎症反应,杀死的细菌、战死的白血球以及呼吸道的黏液集中在一起,形成痰液。

2)公安部队——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渗出血管,进入细胞,可以融合或发育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体积比中性粒细胞大很多,吞噬能力大大加强,可以吞噬100个细菌以上,而一般的中性粒细胞只能吞噬6~8个细菌。所以巨噬细胞在慢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是强大的公安部队。

3)武警部队——淋巴细胞及其免疫体系:白血球和巨噬细胞对病毒的防御作用不大,而淋巴细胞及其免疫体系担负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淋巴细胞在遇到外来病毒侵袭时,可以产生重要的免疫物质,叫做抗体和补体。抗体与补体可以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的繁殖过程,或直接杀灭病毒。

机体的警卫系统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患者易于感染,或者原有的感染失去控制,导致呼吸器官的损伤或破坏,呼吸功能障碍。因此运动疗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治呼吸道感染。

8.呼吸交换地——肺和肺泡:肺由支气管、肺泡、肺血管等组织共同组成,呈倒圆锥形。人有左右两个肺。左肺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叶和下叶,再进一步分为8个肺段;右肺分为三部分;上、中、下叶,也可以再分为10个肺段。这些肺叶和肺段就像城市的区和片,随着支气管的分支而自然分割,对于呼吸道引流和治疗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肺泡是肺的基本组件,是外呼吸的终点,也是内呼吸的起点。肺泡的形状像一串串葡萄,挂在终末支气管上。每个终末支气管均有许多肺泡附着,肺泡之间有小孔互相交通,叫做肺泡孔,使肺泡之间可以有交通。气体的真正“交易场所”是在肺泡而不是在气管或支气管。肺泡壁的表面有黏液状物质附着。这些物质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成分。在肺泡发生感染或炎症时,这些表面活性物质首先被破坏,造成气体交换障碍。

成人的肺泡平铺开来大约可以覆盖一个网球场,为气体交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肺泡壁十分薄,有利于气体从肺泡到血液的交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时,由于气道障碍,使肺泡压力增加;压力过大时可使肺泡趋向于融合,形成肺气肿。肺泡融合后,肺泡的交换面积大大减少,这就是肺气肿时尽管肺的绝对体积明显增大,但却出现气体交换障碍的主要原因。

9.呼吸器官保护者一胸廓:肺是十分娇嫩的器官,任何小的破损都将导致肺泡的气体外漏,形成气胸或血胸,因此机体用十分坚强的组织——胸廓来保护肺。胸廓由24条肋骨(左右各12条)、1块胸骨、12个胸椎和许多肌肉构成。胸廓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肺和心脏,同时胸廓的弹性回缩是自然呼气过程的主要驱动力。肋骨通过肋软骨与胸骨连接。胸廓的弹性与肋软骨的柔韧性有关。老年人肋骨钙化,柔韧性降低,影响胸廓的弹性;肋骨骨折、肺纤维化等疾病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弹性,从而限制呼吸。

nlc202309030048

胸廓与肺之间有两层薄薄的膜:一层附着在胸廓,叫做胸膜壁层;另一层附着在肺脏,叫做胸膜脏层。脏层和壁层之间为胸膜腔,主要是为了保证肺在胸廓中有较好的活动度。胸膜腔正常时为负压,有利于吸气。如果胸膜发炎,会产生积液,引起剧烈疼痛。积液吸收后可以导致胸膜的脏层和壁层粘连,这样肺就不能自如地在胸腔中运动。无论是胸廓本身的病变,或是胸膜腔粘连造成胸廓活动障碍,均归属于限制性肺疾病。如何增加胸廓的活动度、减少胸膜腔粘连、增加胸廓的弹性就是限制性肺疾病患者运动疗法的核心。

10.呼吸发动机——呼吸肌:呼吸肌是外呼吸运动的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故障,汽车就不能开。同样呼吸肌一旦麻痹,呼吸就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呼吸肌并不直接作用于肺和支气管,它主要通过改变胸腔容积,使胸腔内压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肺泡的扩张和回缩,驱动气体的出入。这些肌群主要是膈肌、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和呼气肌。

1)吸气主角——膈肌:是最主要的吸气肌,位于肺与腹腔之间,又称为横膈,左右肺底部各有一块。它的形状像一顶帽子,吸气时横膈的中央向腹部下降,“帽子”变得扁平,使胸腔产生负压,吸引外界气体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泡,就像拉风箱一样。同时腹部相对膨出。横膈的正常活动度约1.5cm,在深呼吸时,可达7~8cm甚至到10cm。而呼气时“帽子”的中央又上抬,恢复到吸气前的状态。吸气时由于肺膨大,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也相对扩大。

膈肌的神经损伤或麻痹会导致膈肌活动减弱或丧失,显著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慢性支气管炎或其它呼吸疾病可以因为肺气肿和呼吸困难,造成膈肌疲劳和衰竭,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而膈肌训练是呼吸康复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用力呼吸的主配角——肋间肌:位于备条肋骨之间,是主要的呼吸辅助肌。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前端抬起,使胸廓向上、向外扩张,胸廓的前后径变长,帮助吸气。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下降,帮助呼气。肋间肌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只有在深呼吸时才起作用。在哮喘和严重慢支肺气肿患者,肋间肌将参与呼吸,以补偿膈肌的功能不足。但是肋间肌参与呼吸过程将增加呼吸过程本身的能量消耗,效率很低,是不好的情况。长期的肋间肌运动将促使胸廓发生扩大畸形,形成肺气肿患者特有的“桶状胸”。采取有效的腹式呼吸,逐步减少肋间肌在呼吸中的活动,是呼吸康复的基本内容。

3)呼吸代偿肌——辅助呼吸肌:辅助呼吸肌本身的功能大多数是颈部、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其主要辅助呼吸功能是抬高和固定胸廓,提高膈肌呼吸效率。辅助呼吸肌群包括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大肌等。安静状态下辅助呼吸肌群不收缩,只有当呼吸非常困难时,辅助呼吸肌才开始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以便在原有呼吸肌收缩的基础上强化呼吸效应。哮喘患者常见辅助呼吸肌动员,并逐步形成肌肉肥大。辅助呼吸肌的呼吸效率十分低下,结果对呼吸的促进不大,反而大大增加了呼吸本身的能量消耗,在重症患者往往加重病情。因此,康复训练时强调限制辅助呼吸肌的使用。

4)深呼吸的核心角色——呼气肌:通常安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过程,而呼气是由于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被动完成。呼气肌不会激活。完成深呼吸动作或剧烈运动时,必须要用力呼气以增加肺活量,此时腹肌起主要作用,通过增加腹内压,使横膈抬高,胸腔容积缩小。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腹肌麻痹,运动能力和呼吸能力均会收到限制。长期的呼吸系统疾病也会使腹肌产生疲劳。因此康复训练需要包括腹肌的训练。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7例心衰Ⅲ°心功能Ⅳ级患者,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本组患者中有43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5.56±3.11)岁,患者入院时均存在口唇颜面青紫、气短、心慌等症状,其中33例心电图检查显示为房颤心律,23例合并营养不良,20例胸腹腔积液,24例肝脏肿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方式为全麻,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整体呼吸系统管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营养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详细如下:(1)手术前护理:术前1周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咳痰等训练,2次/d,30min/次,连续锻炼1周以上。(2)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手术后72h内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心律、SaO2的变化情况,血容量是否充足,观察有无低心排发生,加强听诊呼吸音。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肺顺应性等基本情况设定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定期进行复查血气,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肺通气和氧合情况的重要指标。②吸痰。在机械通气期间,指导并督促患者辅助呼吸机正确呼吸。并及时听诊发现痰鸣音作为最佳的吸痰指证(性质、颜色和量等),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③气道湿化。注意控制气道温度(31~33℃)及湿度(98%~99%),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④低心排患者的呼吸机使用。需要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一般需辅助呼吸24~48h,生命体征达到停机标准时后试停呼吸机。⑤脱机时机。详细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值,待患者不受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等影响下进行脱机。脱机后要积极的协助患者利用排痰机或护士拍背进行排痰,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无喉头水肿发生,在手术后6h内应禁食禁饮。⑥撤机模式及方法。采用间歇指令通气(IMV或SIMV)及压力支持通气(PSV)等模式协助撤机。若患者脱机困难,可以带管试停呼吸机辅助。为确保撤机顺利,可适当配合轻音乐、吹气声等调节患者心境,促使其在充分放松下撤机。⑦心理护理。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危险系数高,患者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此,应加强健康知识宣讲,拉近护患关系,促使患者了解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优越性及必要性;让痊愈患者现身说法、沟通指导;患者手术前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⑧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病情正确计算需求量,维持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无法自主进食可用胃管鼻饲法,也可经深静脉注入营养合剂。

1.3 观察指标:

(1)自制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护理前后对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分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三类,分别以百分比表示,认知度=非常了解率+一般了解率;(2)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Excel记录,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认知度比较:

经护理,患者对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明显提升(χ2=4.107,P<0.05),见表1。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5例发生轻微无喉头水肿(7.46%),在积极治疗后逐渐缓解。另外,本组有例患者均提前预防低心排,均痊愈。

3 讨论

重症心衰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手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心力衰竭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整体呼吸系统管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营养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死亡率[2]。其中动脉血气分析仍是判断血氧和酸碱失衡的“金标准”[3]。动态的观察心率、心律、血压、SaO2、cvp、尿量、出血量、末梢温度及湿度等各个指标综合分析,预防治疗低心排的发生。应用呼吸机时常会出现低血容量,尤其是使用peep时,此时应分清是应用呼吸机所致还是心力衰竭使心输出量下降,重新调机,减少潮气量后,其症状改善表示为呼吸机诱发;若症状仍然存在则为心肌收缩力弱或低血容量。术后依靠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呼吸肌肌力会下降,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紧张,更加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4]。另外,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病情较重,脱机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4]。本组患者中在积极护理下,患者认知度明显提升(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加强心衰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间的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认知度,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00.

[2]柳克哗,陈英淳,尤斌,等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2):25-271.

[3]龙国粹,程群立,李国学,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替换95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2,8(10):17-191.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7

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3.8±2.7)岁;其中哮喘10例、肺炎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32例,支气管扩张14例,肺癌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选择责任护士并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健康教育主要内容:首先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个体状况,从而制定出教育计划,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体征、典型症状、临床症状的预防与缓解、低浓度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卧床休息的意义、呼吸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并发症、饮食指导及其他各项应注意事项。健康教育方式主要包括:(1)面对面讲解: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产生的疑问作出解释和讲解,每天15~30min[1];(2)书面知识宣教:应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及卡片的方式展开健康知识宣教,手册与卡片上的内容应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主动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3)设置宣传栏:推广普及医学保健相关知识,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多发病健康教育内容,制作展板上墙,方便患者及家属阅读,告知患者过量饮酒以及抽烟的危害性、早期确诊肺癌的意义、一些容易忽视的家庭致癌物、预防与治疗哮喘的措施等[2]。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自护能力改善情况,并对比健康教育开展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变化,评定标准参考Spitzer制订的QLI评定量表[3],共包括日常活动、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生活三个维度,单个维度分值0~2分,总分0~9分,越高的分数提示生活质量越优。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对照组护理满意率77.5%(31/4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5%(39/40),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常规护理在疾病卫生知识宣教时过于单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属于单向传播,简单机械且不重视效果评价,对象过于泛化,种种缺陷导致呼吸内科健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收到实效[4]。而系统化健康教育模式则有效克服了上述缺点,其利用全面而系统化健康教育增进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患者在健康知识宣教后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其遵医以及治疗依从性也有显著改善。而护理人员在宣教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工作积极性更为高涨,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宣教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与传统卫生知识宣教相比,系统化健康宣教既是宣传手段,又可视为治疗和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全面健康宣教,患者健康行为以及健康态度有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系统化健康宣教效果更优于常规健康宣教。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呼吸内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健康教育,系统化,生活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等.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2]张锋英,俞烽,杭晶卿,等.社区呼吸康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47-51.

[3]黄仕明,李江旭,王秋梅,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COPD患者疾病认知与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0):1136-1138.

呼吸机管路系统清洗消毒研究进展 篇8

目前, 呼吸机管路消毒包括人工消毒和机械消毒两类。人工消毒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1) 通过清洗剂将管路中的痰痂和血渍以及油污等残留的污物去除; (2) 对管路进行消毒, 其具体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有药物或者氧化电位水浸泡法、气体灭菌法以及射线照射等方法。机械清洗消毒法则是通过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和消毒程序的设置来完成管路的清洗和消毒步骤。

2 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的研究进展

2.1常用的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方法

搜集整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 目前我国各医院较为常用的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剂消毒法和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法以及环氧乙烷灭菌法三种方法。

2.1.1化学消毒液浸泡法

化学消毒液浸泡法主要应用到的消毒液有含氯消毒液、戊二醛灭菌剂以及过氧乙酸等消毒剂, 本文主要以含氯消毒液的浸泡方法为例进行阐述。临床中常用到的含氯消毒液浓度为1000mg/L。首先对呼吸机面罩和螺纹管以及湿化瓶等进行清洗, 之后将其在消毒液中浸泡30min, 取出后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晾干备用。文献中对于这类方法通过“细菌数≤5cfu/cm2为无菌”这一标准进行鉴定的结果均显示为阴性。根据最新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的方法研究文献中还有指出将ASRS患者使用过的、需要重复加以使用的呼吸机, 对其面罩以及管路等外部管路需要进行高温灭菌或严格消毒处理, 其具体的处理方法以及使用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液或者是浓度为1.5%的含氯消毒液对呼吸机的外部管路进行浸泡, 浸泡30min后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 通过环氧乙烷实现对外部管路的灭菌。

2.1.2气体灭菌法

目前国内医院临床应用的气体灭菌法主要指的是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作为灭菌剂具有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细菌芽胞以及较大病毒的优点, 但是环氧乙烷对于HBs Ag则毫无杀伤力, 再加上其本身具备毒性气体的特点以及易燃易爆的性质使得其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 因而临床研究文献中大多不推荐使用这一方法消毒灭菌。

2.1.3热力机械清洗消毒法

热力机械清洗消毒法指的是通过不同的品牌或者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自动清洗机将浸泡、预洗以及主洗和烘干等一系列的程序统一结合起来对呼吸机的外置管路各项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的方法, 其灭菌消毒的强度达到了90%以上。由于热力机械清洗消毒的方法的各道程序主要是通过各机器内部的电脑进行操控完成, 因而其各项指标均可以通过程序系统设置加以调整修改, 一般情况下, 其清晰的水温控制在45~90℃, 清洗的时间则控制在49~90min以内。根据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发现热力机械清洗消毒法具有集中清洗、强力消毒的优点, 机器做工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清洗消毒的质量, 同时其统一的操作标为质量的检测和消毒的管理提供了便利。近年来, 随着热力机械清洗消毒法的不断改良和发展, 其优势不断突显出来, 势必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化学消毒剂浸泡和熏蒸等方法。

3 小结

无论科技怎么发展, 技术如何改良, 对于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清洗消毒而言, 化学消毒剂是必备品。然而, 外界环境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温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像, 因而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需要对存放环境加以格外的注意。此外, 对于消毒剂浓度的配置以及各物件浸泡的时间温度等的控制同样为消毒杀菌的关键步骤, 因而需要严格控制人为等因素的干扰。除此之外, 对于管路系统各物件的清洗同样也非常重要, 清洗不彻底势必会对后期的杀菌造成干扰。本综述通过对国内关于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清洗消毒多种方式方法的研究报道进行搜集整理发现, 相比较传统的化学剂消毒浸泡等方式方法, 热力机械清洗消毒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集中统一、省时省力的优势, 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研究应用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邸欣, 赵香玉, 生晶辉.呼吸机管路集中清洗消毒效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 27 (05) :633-634.

[2]贾云霞, 王瑛琳, 石继巧, 扈剑敏, 李丹.酸性氧化电位水在呼吸机管道消毒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 (14) :2081.

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5年2月期间该院门诊及住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肺炎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6例、支气管炎132例、哮喘123例、胸膜腔疾病112例、肺恶性肿瘤52例、气管内异物15例。患者年龄15~92岁, 平均年龄为 (45.8±3.2) 岁, 男性447例, 女性353例, 均给予肺部呼吸成像系统检查。

1.2 方法

该研究患者的检查采用以色列Deep Breeze公司生产的VRI肺部呼吸成像诊断系统, 受检者取坐位, 要求其掀开衣物, 仔细扫查其肺部, 并采集与存储受检者肺部声音, 并定量分析患者多点呼吸音, 从而可视化图形处理受检者肺部呼吸状态, 综合评估受检者肺部结构与区域肺部通气功能[2]。该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均经病理或手术证实, 作为对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形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肺炎的诊断情况

8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 肺炎患者252例, 经过与300例健康人VRI图像行盲法分析, 根据CXR诊断标准, 结果发现确诊肺炎为280例, 诊断准确率为86.15%, VRI图像跳跃感增强, 出现图像延迟、优势相反, 双肺交替增大, 与CXR诊断肺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2 胸膜腔疾病诊断

胸膜腔疾病112例, 患者胸腔积液图像特点为两肺运动不对称, 且患侧肺部能量降低、图像延迟, 可清晰显示胸腔积液面积与部位, 诊断的特异度为93.0%、灵敏度为86.0%, 且胸腔积液面积与胸片显示积液面积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r=0.67) , 诊断84例, 诊断准确性为75.0%。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图像特点为左右下肺均出现了膨突, 伴有振动能量强、振动能量曲线异常等现象,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诊断标准, 诊断准确率为90.2%, VRI图像与肺功能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4 哮喘的诊断

该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123例, 阳性组舒张试验后, 干啰音、动态图像跳跃感及振动能量曲线评分, 均明显好转, 诊断的灵敏度为64.0%、特异度为81.0%, 准确性为79.67% (98/123) 。

2.5 支气管炎的诊断

800例患者中共支气管炎患者132例, 影像学特征为肺纹理增多、增粗, 经肺部呼吸成像系统检测, 检测出128例, 检测的准确性为97.0%, 检测准确性较高。

2.6 肺恶性肿瘤的诊断

该研究经气管镜活检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断肺恶性肿瘤患者52例, 经肺部呼吸成像系统检测可发现动态图像有跳跃, 振动能量曲线不光滑, 阻塞部位膨突或缺失, 伴有湿啰音或双肺运动不同步、曲线不光滑等表现, 检测的准确性为89.5%。

3 讨论

在过去, 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查多使用听诊器、CT及X线, 其中CT检查与X线检查均需射线, 且无法频繁监测患者生理与病理变化;听诊器虽然实用性强, 但是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在目前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肺部呼吸成像诊断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诊断系统, 利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 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理想诊断方法[3]。通过采集与存储呼吸气流振动产生的信号, 通过电子计算机与数模转换, 可将系统引经处理后转化为动态图像, 从而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依据[4,5]。

该研究结果显示:8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 肺炎患者252例, 诊断准确率为86.15%;胸膜腔疾病112例, 诊断84例, 诊断准确性为75.0%;支气管哮喘患者123例, 准确性为79.67% (98/123) ;支气管炎患者132例, 测出128例, 检测的准确性为97.0%。根据上述结果可看出, 在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肺部呼吸成像系统均有着良好的应用,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动态图像, 有助于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与赵生涛等[6,7]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另外, 在中央气道狭窄、肺癌等疾病的诊断中, VRI成像技术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其中, 中央气道狭窄VRI图像为患侧肺组织振动能量整体降低, 且行介入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后, 梗阻侧肺振动能量明显增强, QLD值从原来的26%上升至48.0%。与李留成等[8]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说明该研究的参考价值高。

综上所述, 肺部呼吸成像系统是一种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全新技术, 可记录气体在肺部与气道流动中产生的振动能量, 通过生成动态图像, 直接反映肺生理与病理变化, 有效拓宽了医生肺部疾病诊断的视野, 大幅提高了肺部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与监测水平, 值得在临床诊断与监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明.肺部呼吸成像诊断系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1 (3) :495-497.

[2]张晓娇, 孙丽华.振动反应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517-518.

[3]陈贤泽.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4) :623-624.

[4]李文献, 黄国胜, 贾奎, 等.肺部呼吸成像诊断系统在肺癌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6) :226-227.

[5]谭伟, 代兵, 纪志新.探讨VRI在支气管哮喘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哮喘杂志, 2012, 16 (6) :429-430.

[6]赵生涛, 刘翱.肺部振动反应成像系统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12 (8) :1383-1384.

[7]刘震云, 谭燕, 孙丽丽.振动反应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 10 (2) :25-29.

老年呼吸系统衰竭的临床分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93-01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换气和通气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危重症疾病。心肺、脑血管疾病、创伤、感染性休克等疾病均易发老年人,而老年人呼吸代谢功能下降,故极易发生呼吸衰竭。已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呼吸衰竭的概率更高。呼吸衰竭如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收集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月就诊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58岁病史最长10年最短1年。

2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的症状包括原发疾病的表现及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多器官功能紊乱的表现。不同的基础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现,如脑血管疾病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缺氧所致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缺氧的程度、发生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急性严重缺氧时患者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烦躁、抽搐等。慢性缺氧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及定向力障碍。二氧化碳潴留早期常表现为睡眠习惯的改变,有时烦躁。随着二氧化碳继续增高,可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抽筋、昏睡、甚至昏迷。精神状态的轻重常与pH的有偿程度有关,因此二氧化碳潴留pH得到代偿时,患者可无明显的精神异常。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的代偿功能减退,呼吸衰竭时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失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上消化道出血黄疸等。

3临床治疗

老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3.1病因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多数老年患者而言,呼吸道感染常常是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因此控制感染非常重要。应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要注重病原学检查。

3.2保持呼吸道畅通可予祛痰、解痉、雾化吸入,也可用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

3.3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氧疗,增加通气以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密切监测重要器官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4结果

3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5讨论

老年呼吸衰竭的发病率高,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生呼吸衰竭时应予积极处理,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必要时行机械通气,心力衰竭时应予适当的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治疗。并发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时应予积极对症处理,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老年人呼吸衰竭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有时也会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特征,但常常难以其他系统的原发病解释,此时应高度重视,给与必要检查,胸片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由于系统功能降低,极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应密切观察其他病情变化。老年人应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应慎用,以防病原性肾功能不全。应用氟喹诺酮类也应注意剂量,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应特别注意:部分老年人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会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应防止漏诊和误诊。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并发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应注意监测重要的器官的功能。老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后,应及早应用机械通气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积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治疗呼吸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篇11

关键词:呼吸动力学,呼吸机,PID算法

1 工作原理

呼吸机的控制系统主要由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氧浓度传感器、差分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单片机系统、数模转换电路, V/I变换电路及电流驱动电路等组成。当呼吸机工作时, 气流流过压差装置, 在该装置两侧形成一定得压差, 这个压差通过气体管路传递到压差传感器, 最终用于计算呼吸气道内的流量。压力传感器内部为惠斯顿电桥设计, 一端同呼吸机气道连接, 另一端同大气相通, 当气道压力发生变化时, 压力传感器电桥发生不平衡, 输出相应信号。氧浓度传感器是利用化学原理来测量气体所含氧分压, 该信号输出与氧分压成线性关系。各传感器的信号经过差分放大电路进行放大, 通过有源滤波电路来滤波处理, 最后经过模数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量进行计算处理, 最终单片机系统依据采集到的数据, 运用呼吸动力学方程, 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 通过数模转换电路、V/I变换电路及电流驱动电路发出控制指令来实现闭环自动控制。

2 电路设计

2.1 单片机系统LPC2138

LPC2138是基于一个支持实时仿真和嵌入式跟踪的32/16位ARM7TDMI的微控制器, 并带有512 k B的嵌入的高速Flash存储器。该芯片集成了多个32位定时器、1路10位DAC、6个PWM通道和47个GPIO以及多达9个边沿或电平触发的外部中断, 16个模拟输入10位A/D转换器, 每个通道的转换时间低至2.44us。同时, 32k B的片内静态RAM以及通过片内PLL可实现最大为60MHz的CPU操作频率, 使LPC2138可以轻松运行实时操作系统, 保证呼吸机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2.2 差分放大电路

压差式流量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相似, 输出电阻的典型值为2k左右, 差模输出信号范围均为毫伏级, 然而, 它们的输出信号对地的共模电压能达到6V, 因此为了克服一定得共模干扰, 仪表放大器的特点是输入阻抗高, 易于与各种信号源相匹配。它的输入失调电压和输入失调电流及输入偏置电流小, 而且时间漂移小, 因而稳定性高。他的共模抑制比高, 适于在大的共模电压背景下对微小信号进行放大。由于传感器输出的共模电压可以高达6V, 因此需要选用较高电压给仪表放大器供电, 以确保信号的有效性, 本电路采用正负12V进行供电。电路的增益A0= (49.4KΩ/R1) +1, LPC2138自带的10位ADC的电压输入范围为0~3V, 设计参考基准为2.5V, 因此输入信号的电压U=D*2.5V/1024, 其中D为ADC采集的数字量, LPC2138根据各传感器的特性将电信号转化成实际物理量。

2.3 有源滤波电路

压差式流量传感器测量压差产生装置所产生的压力差, 当气流流过差压产生装置时, 由于气体分子的运动杂乱无章, 在压差产生装置之间叠加了许多杂散信号, 为了保证流量测量的精度与流速时间波形的显示效果, 必须对传感器放大后的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有源滤波电路与传统的无源滤波电路相比, 具有体积小, 效率高, 频率特性好等优点, 而且在带通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增益, 减少损失。我们希望滤波电路的幅频特性在通带内有最大平坦度, 因此设计选取巴特沃兹型低通滤波, 即Q=0.707。另外, 该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0为30Hz, f>>f0处的衰减速率不低于60d B/10倍频, 设计为3阶。

2.4 V/I变换及驱动电路

呼吸机采用的比例流量阀是一种电流型阀, 由于比例阀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阀芯的电磁力进行阀门开度的控制, 从而实现流量的调节, 因此阀的线圈具备一定得感性, 会造成一定得磁滞现象, 导致控制流量阀时增减电流的不同方向上相同的电流激励输出地气体流量不同。为了更精确的控制比例阀, 需要分别记录电流上行和下行时输出的不同气体流量。

流过比例阀的电流I=UI/Rs, 通过设置合理的阻值可以限定V/I变换电路的最大电流, 以保证流量阀不会因为意外而被烧毁。电阻R1与电容C1组成了一个积分环节, 可以避免V/I变换电路输出电流比较大时, 运算放大器的同向端与反向端产生失衡, 破坏了V/I变换电路的线性度。电流采样电阻Rs的选取需要注意考虑散热功率, 以免由于温升引起电阻的变化, 导致阀的输出发生变化。

3 测试结果

通过对比控制系统采集计算出的流量、压力及氧浓度等参数与VT-PLUS (呼吸机检测仪) 的相应读数来验证各个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在电路设计上, 通过增益的调整, 能够实现相互的一致性。根据对比试验结果, 流量测量的相对误差为±4.5%以内, 压力测量的相对误差为±1.4%以内, 氧浓度测量的绝对误差为±2%以内, 均可满足规定的测量精度要求。以压力为控制目标的PCV呼吸模式下, 气道压力的控制效果良好, 不仅上升时间较短, 而且超调很小。

4 结论

本文设计的电路已经应用于我们研制的高档治疗呼吸机上, 经过实验和长期临床验证, 能很好的支持呼吸机系统进行压力、流量及氧浓度等呼吸生理参数的测量与通气的控制, 大大的提升了呼吸机的技术性能。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对比, 结果表明了该控制系统实现方法的有效性, 同时也显示了我们的呼吸机产品在参数监测及通气实现上具有明显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保国, 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03) .

上一篇:呼唤理论下一篇:新闻语言的情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