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安全管理

2024-07-07

呼吸安全管理(共12篇)

呼吸安全管理 篇1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发病机制, 诱发原因, 治疗等的复杂性, 使新增肺部感染时有发生, 一旦肺部感染使原发病加重, 给治疗及护理带来很大麻烦, 特别是人工管道的建立[1], 对护理要求更加严格, 临床通过加强对呼吸道管理, 使患者死亡人数明显减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2008年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 男84例, 女40例, 年龄34~92岁, 平均年龄69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4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 (copo) 41例, 肺炎患者12例, 食管癌肺转移17例, 伴意识障碍者30例。气管插管15例, 气管切开6例均机械通气。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对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原发病相关因素, 侵入性操作, 抗生素应用, 人工气道开放等诸多原因分析并加强呼吸道护理, 采取一系列相关护理措施。

2 结果

124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好转出院82例, 自动出院30例, 死亡出院12例, 呼吸机应用<4d者安全撤机15例, 培养阳性率48%, 住院期间培养阳性率60%。死亡率>10%。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呼吸道粘膜受损, 机体防御机制差, 呼吸道分泌物消除无效, 无菌操作不严, 人工气道消毒不完善, 病人抵抗力差, 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等使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2], 这就需用我们加大对呼吸道的护理, 注重细节, 一丝不苟。

3.1 心理护理

稳定患者情绪, 尽可能与患者多接触多交流, 必要时通过手势, 表情, 进行有效沟通来缓解患者紧张, 恐惧, 绝望心理。增加病人安全感和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 节律, 深浅度, 音响的改变。如有疾鸣音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及时吸痰, 必要时尽早机械通气, 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3.3 合理给氧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多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应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3.4 正确吸痰

3.4.1 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区分口腔、气管用吸痰管及消毒液。

3.4.2 吸痰前后应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揉, 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 吸痰管插入时要终止负压。

3.4.3 根据病情按需吸痰, 吸痰前后需加大氧流量5min, 必要时气囊加压给氧, 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平稳后再调整至常规氧流量。

3.4.4 机械通气患者应根据痰液粘稠度适时准确吸痰, 必要时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液再吸痰, 并在插入吸痰管时边吸引边旋转吸痰边向气管内插入, 达到所需深度后, 去负压撤出。避免一插到底而将浅部细菌带到深部, 减少了感染机会。

3.5 合理呼吸道湿化

3.5.1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必要时胃管或静脉补充。每日>1500ml~2000ml。

3.5.2 遵医嘱超声雾化或压缩泵雾化吸入, 每6h一次。人工气道者使用输液泵维持15~20mL/h持续气管滴入, 气管切开者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无菌湿纱布覆盖气管口, 定时更换, 保持无菌。

3.6 加强口腔护理, 插胃管者床头抬高30°, 以防胃液返流引起误吸[3]。保证充足水分及营养摄入。

3.7 注重环境及器械的消毒。

3.7.1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 地面湿式清扫, 定期消毒。

3.7.2 严格陪护制度, 限制人员走动。

3.7.3 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

3.7.4 加强吸痰器, 雾化器, 呼吸机等器械的管路消毒, 每日应用75%乙醇浸泡, 定期进行物品细菌培养。

38正确抽取深部痰作细菌培养,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 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加强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以上是我们总结的临床护理经验,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特点与活动[J].中国临床医学, 2001, 8 (2) :153~154.

[2]付群.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的治疗[J].中原医刊, 2006, 1 (2) :60.

[3]毛敏.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及部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11.

呼吸安全管理 篇2

1.1护理方法

(1)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变化;

(2)使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活动时间,病情危重的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下床适量运动;

(3)给予合理的饮食营养搭配,严重发热或病情非常危重的患者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

(4)保持病房环境良好,每天要进行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15~30min,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定期进行消毒;

(5)呼吸困难患者给予辅助呼吸,护士在辅助呼吸操作时操作一定要规范;

(6)呼吸衰竭患者如出现谵妄、烦躁或兴奋等情绪时应谨慎使用镇静剂类药物;

(7)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预防呼吸内科疾病的各种手段,适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8)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主观诉求并尽量去解决,随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及时进行排忧解难。

1.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安全文化护理方法,将安全文化融合到呼吸内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1)明确服务标准,感悟工作责任。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新护士在入院工作前要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了解护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提高积极护理的意识形态,护理部管理人员应签署相关的护理责任书,合理组织,公平评判,持续改进,实现所制定的护理目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如《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标准》《护理应急预案》等,使护士的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针对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定期组织学习,并进行情景模拟,不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及沟通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以医学理论为指导,逐渐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在护理工作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应变能力,同时拥有高度的护理责任感,只有这样在面对护理问题时才能沉着、有效的进行处理。组织新护士分批的进行规范培训,定期进行素质考核,可以指定奖罚制度,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护士的个人绩效,大大增强了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

(2)洞察一切护理风险,倡导预防为主,风险最小的理念。护理风险就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老年患者的反应较迟钝,因此有时无法通过患者自身的叙述来了解的患者的病症状况,这就要求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应参与危重患者、老年患者、新患者的查房,识别每位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能力,熟悉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疾病的发作规律,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情况,并根据异常及时的进行判断及给予相应的处理。主要安全文化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登记每一位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对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夜间一定要有家属进行陪护,使用护栏;患者在外出活动或其他需求需要下床一定要专人进行陪护和搀扶,有防滑措施及警示标识;长期卧床的患者及处于强迫体位的患者应该使用气垫床并建立翻身卡,可以协助翻身并进行定时翻身;对于压疮高危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出现皮肤破损情况要先进行评估再进行处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用药宣传,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对咳痰、乏力及咯血的患者及时准备吸痰用物: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严格遵守交接班原则,仔细进行病房巡视,全面观察病情,并将安全防范体现在护理文书上。

(3)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内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随机对病房进行护理检查,了解病房的护理工作进展,发现护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和纠正。每周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并检查整改效果。每月开展讨论会,对于护理工作中所凸显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解决,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护理方式,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8.33%,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62%;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19.05%,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7.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通过营造安全文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及护理安全有了明显的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时能够更加主动,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风险意识的管理培训使得医护人员在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均大大提高,能够很好防范于未然,病房内出现跌倒、压疮等情况明显减少。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压疮患者1例,经早期发现及时分析评定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得到控制。安全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护理质量大大提高,随着对患者相关预防知识的灌输,以及护士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制度做到了切实的落实,更好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投诉、纠纷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管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管理

【中圖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4-02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技术也在逐渐进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加上护士细心的护理工作帮助许多患者保住了珍贵的生命,并且使得部分患者的身体得到了康复。在重症患儿的医治工作中,护理工作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呼吸道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呼吸道护理管理能够提高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对于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要想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能力,对于重症患儿的呼吸道护理需要根据重症患儿的不同疾病特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呼吸道护理管理方案。

1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

重症患儿的病情一般情况来事是非常严重,需要经过比较大型的手术进行抢救,在手术前后,呼吸道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原发疾病的恢复同时预防发生院内感染。对于原发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并不复杂,重点是要预防院内感染。目前,随着病原菌耐药率的不断上升,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院内感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有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不敏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及药剂使用

2.1对患儿实行心理护理

患儿不同于成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由于环境的陌生及疾病本身的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哭闹、躁动的行为。为此,应对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对患儿实行心里护理,使其消除恐惧,配合治疗。对于不会讲话且躁动不安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以降低耗氧量及焦虑反应。

2.2药剂的使用

虽然一些药剂对于患儿来说不宜使用,但是由于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哭闹不安及疾病造成烦躁等可以加重疾病。 患儿需充分镇静,尤其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若吸痰反应强烈,吸痰前应给予镇静剂,以防躁动,加重低氧血症,可选用非呼吸抑制的镇静剂,如水合氯醛、异丙嗪等,这些药剂的使用其有利影响大于有害影响,可以使用。

3医疗器械的使用护理

3.1雾化器的使用

在患儿呼吸道系统出现问题,阻碍患儿的呼吸运动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雾化器的使用可以帮助患儿的呼吸运动正常有序的进行。氧气雾化是以氧气为动力, 将雾化液变成微小雾滴,雾滴分子小,气雾颗粒能达到细支气管,能解除小支气管痉挛,消除水肿和炎症,同时吸人高浓度的氧,可以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使缺氧症状得到改善。在使用雾化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机器,并且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除此之外,雾化器的启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也应该按照医嘱进行。

3.2湿化气道护理

气管插管患儿由于失去了口鼻腔对吸人空气的加温加湿的生理屏障功能, 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痰液不易吸出。此时,对于患儿要进行湿化气道处理,为保证气道适宜湿度和温度,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定量灭菌用水,呼吸机应用期间应启动呼吸机加温功能,使送入气体温度达到32~35℃。

3.3呼吸机定时消毒

在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很重要,尤其是医疗器械的定时消毒工作。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途径可为呼吸机回路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其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

4护士的护理工作

4.1基本护理工作

护士应熟悉呼吸机的性能和一般故障的处理,掌握各种参数的意义和调节原理,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比较各项参数的设置与医嘱是否相符。 观察呼出气潮气量的数值是否能满足患儿的需要,保证患儿能得到有效通气量; 观察患儿与呼吸机的同步协调性及连接的密闭性,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转。

4.2密切观察病人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监护仪各项指标,机械通气后患儿应随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类型、胸廓的活动度、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辅助呼吸肌参与活动的情况,动态观察胸廓的饱满度和听诊呼吸音,明显起伏多有过度通气。 如果患儿胸廓愈来愈饱满,或同样的潮气量时胸廓的活动度逐渐减小,呼吸音逐渐减弱,提示有严重的过度通气。

4.3体位及吸痰护理

由于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炎症时组织易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而造成呼吸道阻塞,故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帮助患儿吐痰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患儿取头颈抬高半卧位,使气道伸直为宜。协助排痰,可通过对肺部有节律的震动,间接地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咳出。协助重症患儿排痰的具体做法是掌指关节微屈,手呈半握拳状,用腕力轻柔地、迅速地从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叩击腋下 、前胸、背部 ,边叩击边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必须在患者呼气时进行叩击,使松动的分泌物在呼气气流的冲击下排出,而且对于每次呼气的叩击频率和叩击时间都有要求。

结论: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非常重要,是患儿维持生命重获健康的关键部分。在重症患儿的呼吸道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制定周密的呼吸道护理计划,细致的呼吸道护理,精心的机械通气护理,才能给重症患儿提供最佳的呼吸道护理,有助于患儿的病情好转及康复。

参考文献

[1] 魏旭霞. 浅析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措施[J]. 中国卫生产业,2012,36:22.

呼吸安全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4年7月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新生儿50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15例,年龄为出生后24 h~30 d,体重2.0~3.3 kg,手术时间2~4 h。ASA分级I~II级37例,III~IV级13例。手术种类: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9例,幽门狭窄及梗阻35例,先天性肛门闭锁2例,穿孔4例。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4 h,禁饮2 h,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2 mg/kg,手术室室温控制至28~30℃。患儿入室时,均已留置两路静脉通路,患儿置于升温毯上,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尿管,Mindrayy T5监护仪常规监测ECG、SPO2、PETCO2、HR、体温及MAP。Anaeston5000型麻醉机进行充分预吸氧,采用静脉注射2 mg/kg氯胺酮+7%七氟烷诱导,待麻醉达一定深度后行气管插管,成功后接自制呼吸套件并与麻醉机呼吸回路连接,实行辅助通气,控制呼吸频率18~23次/min,并与开皮前给予0.25%罗哌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术中采用2~4μg/(kg·min)丙泊酚+瑞芬太尼0.1~0.2μg/(kg·min)静脉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深度,达到镇痛、镇静、肌松的要求。术毕30分钟前停止吸入七氟烷,缝皮前10分钟停止泵入瑞芬太尼。自制呼吸套件制作:(1)材料:三个内径0.5 cm、长4 cm、壁厚1 mm的塑料管(T型管)、一次性无菌手套、6号气管导管接头、一段长20 cm的一次性吸氧管。(2)制作:T型管、无菌手套、吸氧管、气管导管接头、连接管序列连接。(3)使用:常规气管插管后连接自制套件,并与麻醉机外悬挂呼出端相接。

1.3 观察指标

常规监测患儿的ECG、SPO2、PETCO2、HR、体温和MAP,于气管插管前30 min(T0)、插管并连接呼吸套件行辅助通气后30 min(T1)分别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进展顺利,行自制呼吸套件辅助通气后Pa O2明显增高且PETCO2显著降低,其余指标与插管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患儿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自主呼吸并顺利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未出现肺气压伤。患儿进行辅助通气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表1)。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特征是呼吸节律不规则,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胸廓不稳定,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高,腹部较膨隆,呼吸肌力量薄弱,纵隔在胸腔所占位置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1,2]。而头大、颈短、舌大、鼻腔、喉及上呼吸道较狭窄,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3,4]。新生儿有效肺泡面积是成人的1/3,耗氧量是成人的2倍,说明换气效率不佳且新生儿对麻醉药物耐受性较差[5],麻醉并发症多,从而对麻醉操作和术中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呼吸管理,无论是术中缺氧还是二氧化碳的蓄积都直接危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6,7]。特别是对新生儿行机械通气很可能会因为非小儿专用呼吸机潮气量精准度不高,潮气量偏小造成二氧化碳蓄积或因为呼吸机潮气量过大造成新生儿肺泡破裂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管理新生儿围术期的呼吸安全至关重要[8,9]。

该研究中,在全麻气管插管后接自制呼吸套件并与麻醉机呼吸回路连接实行辅助通气,Pa O2在辅助通气后(421.8±21.3)mm Hg明显高于辅助通气前(83.9±3.7)mm Hg,PETCO2在辅助通气后(34.4±4.2)mm Hg低于辅助通气前(41.2±4.0)mm Hg。结果显示,应用自制呼吸套件,能够减少死腔量、改善通气和供氧量,使患儿的PETCO2值在整个手术期间都维持在正常水平且好于气管插管前,又因自制呼吸套件的呼吸囊较柔软,在避免使患儿发生肺气压伤的同时又可保证患儿的有效通气量。

综上所述,将自制呼吸套件应用于新生儿气管内全麻手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可控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自制呼吸套件用于新生儿胸腹部手术气管内全麻中呼吸管理的可行性。方法 方便选择需气管内全麻的新生儿胸腹部手术50例,于气管插管前30 min(T0)、插管并连接呼吸套件行辅助通气后半小时(T1)分别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应用自制呼吸套件辅助通气前后患儿SPO2、RR、Pa O2、Pa CO2、HR、MAP及体温。结果Pa O2在T1时间点(421.8±21.3)mm Hg高于T0(83.9±3.7)mm Hg(P<0.01),PETCO2在T1时间点(34.4±4.2)mm Hg低于T0(41.2±4.0)mm Hg(P<0.01);其余指标与插管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呼吸套件用于新生儿胸腹部手术气管内全麻中的呼吸管理,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可控性好,适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关键词:自制呼吸套件,新生儿,胸腹部手术,呼吸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利刚,马星钢,刘子健.三种麻醉维持方法在新生儿腹部手术中的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1):10-11.

[2]徐露,柴小青.将机械通气法应用于新生儿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215.

[3]柳国胜,聂川,谌崇峰.新生儿呼吸生理特点[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5):289.

[4]刘宝珍,宋子贤,张艳红,等.小儿麻醉的临床特点[J].河北医药.2016,38(2):272.

[5]王晟,梁杰贤,陈萍,等.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10(8):1402.

[6]张素晶,陈小琳,卢国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修补术19例麻醉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3):59.

[7]黄全东.小儿喉罩连接改良T型管通气小儿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445.

[8]刁云霞,王德有.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新生儿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9):1129-1131.

呼吸内科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篇5

呼吸内科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一、医院成立“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专家组,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指导。

名单如下:

组长:童 辉(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成员:田 川(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主任医师)曹 舸(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蒲小琴(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二、呼吸内科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韦宗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成员:宋明秀(护士长、主管护师)

唐志君(主治医师)

汪治山(住院医师)科室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严格落实医院合理用药相关制度,对合理用药督导小组提出质量整改建议及时落实整改。

2.对本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每月监督检查。3.对不合理用药处方、医嘱进行分析整改。

4.监督检查本科室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及合理用药相关管理规定。

5.每月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分析合理用药情况并做好记录,将结果在科务会议上反馈并责令责任人员立即整改。

6.对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上报,分析原因并及时整改。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1、临床用药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过程,临床用药管理的终结目的是合理用药。临床医师、护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加强协作,知识互补,共同为病人用药的安全性负责。

2、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药品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医院“处方集”和“医院药品供应目录”。药学部门在“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内组织有效的供应。

3、科室按医院制定有相关的处方权限制的规定执行(1)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见抗菌药物管理制度)(2)麻醉药处方权限(见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制度)(3)“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外药品处方权限和审批办法

4、使用自费药品或乙类药品,以及扩展用药须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在临床诊疗中,医生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范围用药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中做出分析记录。

5、医院制定有处方权确认的程序与规定。医院药房设有处方权签字留样,药学人员须在核对处方签字后方可发药。任何医务人员不得冒签及仿签。

6、科室及医院制定有药物治疗医嘱书写规范与查对制度。医师、护士、药师应知晓这些规范与管理流程,并能得到切实地执行。

7、为确保需要时得到急诊用药,加强病区药品的管理,科室制定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管理制度。

(1)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由医疗、护理、药学相关人员根据临床需要协商确定。

(2)常备药品一览表(一式三份)。由病区护士长签字、病区药房负责人签字、药剂科主任签字并加盖药学部签章,并各保留一份,附每次领药品有明细(包括名称、规格、数量、批号、效期等信息)。

(3)病区药品管理人员应定期(每月)查看病区所备有效期药品,在有效期 6 个月前返病区药房调换新批号。

(4)科室应有在夜间、节假日应急药品供应的途径。

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呼吸内科

(1)护士、医生或临床药师等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病人的主管医生,并通告药剂科,并填报报告单。

(2)医师要与药师沟通,降低病人用药风险,分析因果,填写“药 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3)在病历上记录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及采取的措施。

(4)临床医师与药师及时跟踪/随访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后情况。评价所报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如有重要发现及时通知医务处(科)。

(5)接到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同类事件在本院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9、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

科室建立一套程序来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该程序包括定义、用标准格式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目的是通过了解科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用于预防此类错误。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管理上查找原因,在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改进工作着眼于要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训,药师、医师、护师都要参与培训。

多重耐药菌的呼吸科病房管理 篇6

【摘要】呼吸科老年患者多,且应用抗生素、激素。一方面易于产生耐药菌,另一方面容易引起耐药菌在呼吸科患者中的蔓延。在临床上,如何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的泛滥是管理的重点。

【关键词】病房管理;多重耐药菌

Multiple bears the medicine fungus the breath branch hospital ward management

Wang Yi Hong

【Abstract】The breath branch old age patient are many, and using antibiotic, hormone. On the one hand easy to produce bears the medicine fungus, on the other hand easy to cause bears the medicine fungus in breathes in the branch patient's spread. On clinical, how to complete the disinfection quarantine measures, prevents to bear the medicine fungus being in flood is the management key point.

【Keywords】 The hospital ward management, multiple bears the medicine fungus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现了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后(MRSA),尚庆幸有万古霉素可以做最后的屏障。继而又发现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以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产%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等层出不穷;演变到如今的带有NDM-1“超级细菌”。“超级细菌”的出现无疑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2010年下半年始,我科已有三位患者痰液分别培养到MRSA、全耐药的鲍曼不动菌和全耐药的绿脓杆菌。多重耐药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内一旦出现,就会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任何物品上,或寄居在医院内人体上,很难被拔除[1-2]。呼吸科的患者平均年龄在70以上,且普遍应用广谱抗生素,有一部分应用激素,免疫力低下,存在医院感染爆发的高风险性。如何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的泛滥是管理的重点。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以上三位患者两位出院,一位转科后,未有相同病例出现,特总结如下:

1重点监测,及时发现

多重耐药菌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相关,好发于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为血液、尿道、肺部和伤口等。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已是耐药菌的高发科室。对重点病人重点监测,正确留取标本,及时发现,以便采取恰当的隔离措施。

2业务学习,正确认识

一旦培养到耐药菌,院感科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科室。利用晨会交接班时机医护人员共同学习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同时使医护人员对“超级细菌”有正确的认识。它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发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对普通人群不会产生大的危害。预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正确洗手,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膳食,注意休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多方沟通,达成共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耐药菌的危害性以及可预防性。使其理解我们采取隔离措施的必要性。从而消除对耐药菌不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慌和抵触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严格制度,实施隔离

4.1根据病区的病人数、耐药菌的种类采取床边隔离或单间隔离,在床头和房门上贴上醒目的标识。提示需“接触隔离”。当不能集中相同多重耐药菌的病人时,把多重耐药菌病人与获得多重耐药菌危险性低、感染可引起不良后果危险性低以及可能只是短时间住院的病人安置在一起[3]。

4.2门口放置免洗手消毒液,接触患者前后及时用免洗手消毒液洗手,再予流动水洗手。同样教会家属。

4.3医护人员查房、操作尽量放在第一或最后。听诊器使用后及时用酒精棉球消毒。

4.4床尾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凡接触患者的一次性用物或感染性用物均放置于此,不带出病房。黄色垃圾袋每天扎紧后贴上醒目标识后焚烧处理。更换下来的床单、被套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贴上醒目标识后送洗衣房处理。如怀疑有体液污染到工作服的操作如吸痰、抽血等,穿隔离衣。

4.5患者标本用密闭容器运送[4]。床头放置锐器盒、剪刀,接触患者的利器均单独处理。

4.6日常操作所需的用物专人专用,如静脉输液盘、压脉带、吸引器、湿化瓶、口表、夹输液巡视卡的塑料板等。浸泡桶也是专人专用,配置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用于消毒压脉带和湿化瓶。

4.7根据环境SOP,拖把专用,地面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清洁。重点清洁消毒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床头柜、门把和直接接近病人的设备[3]。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消毒抹布擦拭,监护仪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抹布也专人专用。

4.8避免使用公共用物,如微波炉。避免通过饮食传播。

4.9终末处理 患者出院或转科后病房予紫外线消毒1小时。地面、床头柜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清洁。床褥用床单位消毒器消毒。

通过上述管理,医务人员对耐药菌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消毒隔离措施也能正确应用掌握;同时取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很好的控制了耐药菌在我科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宏沛,孟灵,王鸿纬,石瑞芳.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易感因素的临床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2):145

[2]林冠文,刘瑛,刘縕婷,等.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

[3]吴凡,吴安华编译.美国HICPAC医疗保健机构多重耐药菌管理指南(2006)[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1

呼吸机安全风险评估 篇7

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与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1]。长期以来, 呼吸支持是挽救急、危重患者生命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因而呼吸机在临床救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设备, 它在急救、麻醉、ICU和呼吸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各个医疗机构均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呼吸机, 与此同时, 如何更好地提高其使用率、更加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已成为摆在各医疗机构面前的一大难题。

呼吸机作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临床急救设备, 若出现操作方法不当、设备故障、消毒保养不到位等问题[2], 均有引发医疗事故的可能, 甚至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据相关部门统计, 呼吸机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设备问题:设备在设计、投产及临床试验时存在的缺陷; (2) 使用管理:设备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者误操作; (3) 设备故障:设备运行环境恶劣, 性能退化或故障损坏; (4) 消毒与保养:消毒方式不合理、保养不到位。

本次调研工作主要针对35家医疗单位展开, 共调研呼吸机280台, 在过去5 a内出现安全风险340例, 其中设备问题58例, 使用管理问题110例, 设备故障90例, 消毒与保养问题82例, 如图1所示。通过对呼吸机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导致其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 使每台设备均能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1 安全风险分析

根据图1对本次调研中呼吸机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归纳、分析。

1.1 设备问题

呼吸机在产品设计、投产时存在缺陷, 或者临床试验时存在不足也将对今后的临床救治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次调研中呼吸机出现设备问题共计58例, 其中无锁屏功能8例, 精度下降30例, 散热不良10例, 软件死机10例, 如图2所示。

1.1.1 无锁屏功能

本次调研中发现个别呼吸机未设置锁屏功能, 极易因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慎触碰改变呼吸机正常的通气参数, 甚至导致通气的中断, 如未能及时发现, 易引发医疗事故,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1.2 精度下降

医疗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 可能因机械磨损或者电子元器件老化等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呼吸机作为一种集机械、电子、气路为一体的高集成度医疗设备, 易因机械磨损、传感器老化等原因导致其潮气量、氧气体积分数等参数精度的下降[3]。这时需重新对压力传感器、氧电池等部件进行标定, 如未及时处理, 势必造成各通气参数的误差变大, 严重影响临床救治工作。

1.1.3 散热不良

随着电子技术、加工技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呼吸机内部设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 单位面积的发热量陡然增加, 散热问题渐渐凸现出来。电子元器件的有效工作温度范围一般是-5~65℃, 超过这个范围将导致元器件性能显著下降甚至失效, 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文献表明:单个半导体元件的温度每升高10℃, 系统性能的可靠性将降低50%。特别是有些配备了空压机的呼吸机, 由于其发热量大, 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散热问题, 将严重影响呼吸机的正常运转。从设备使用寿命角度来说, 一般情况下, 电子元器件温度愈高, 寿命愈短。

1.1.4 软件死机

呼吸机属于电子开关式设备, 此类设备的开关机由设备内部程序控制, 可能会因软件故障导致系统死机[4]。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外部开关机键操作均无效, 需重新插拔电源插头, 重启呼吸机方可继续使用。由于呼吸机软件死机, 为确保设备各项参数的准确性, 需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扩展自检 (extended self test, EST) , 自检通过后还需重新设置呼吸机参数方可使用。整个过程耗时15~25 min, 严重影响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时机。

1.2 使用管理

呼吸机在使用管理环节上由于是直接参与患者的治疗, 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次调研中, 呼吸机出现使用管理问题共计110例, 占本次调研发现的安全风险总数的33%, 其中设备配备不合理25例, 管理制度不完善18例, 使用前检查不到位30例, 缺乏专业操作培训37例, 如图3所示。

1.2.1 设备配备不合理

有些科室呼吸机配备少, 却在某一段时间里有多个患者同时需要呼吸机, 无法及时调配, 影响治疗进程。有的科室如泌尿外科, 因专业特点未配备呼吸机, 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就会因无呼吸机使用而贻误抢救时机。同时, 这些科室的医护人员也不熟悉呼吸机, 对那些性能复杂、技术精度高的机器不会使用。有的科室呼吸机配备充足, 却在一个时间段内没有危重患者入住, 使呼吸机闲置, 浪费资源。

1.2.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室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呼吸机管理制度, 严格做到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 并对每台呼吸机的工作时间、运行状况、维修保养记录等情况进行如实登记, 以便日后核查, 同时为维修提供便利。各个科室间也应建立起呼吸机紧急调配制度, 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或呼吸机不够用的情况, 也可从其他科室紧急调配, 不会因无呼吸机使用而贻误抢救时机。

1.2.3 使用前检查不到位

呼吸机上机前需用模拟肺进行试机, 观察回路的气密性及各参数的准确性, 在稳定运行一定时间后方可用于患者。大多数高、中档呼吸机还自带上电自检和系统自检功能, 对呼吸机的各关键部件如管路气密性、流量传感器、氧电池、电磁阀等进行检测, 检测通过, 说明设备基本完好, 之后方可用于患者。如使用前检查不到位而仓促上机, 极有可能因呼吸机系统不稳定给救治工作带来不便。

1.2.4 缺乏专业操作培训

目前, 呼吸机更新换代较快, 而且品种型号较多, 故加强对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正确使用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 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 只有对各款呼吸机的性能特点非常熟悉, 能熟练地操作和应用, 方能在紧急抢救时减小差错发生的概率。对于各品牌呼吸机除了邀请原厂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其性能、原理、调试、保养和操作的知识, 还要重点了解呼吸机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 使每台呼吸机均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更加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1.3 设备故障

本次调研中呼吸机出现设备故障问题共计90例, 其中气道压力高限报警26例, 氧气体积分数报警20例, 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25例, 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19例, 如图4所示。

1.3.1 气道压力高限报警

引发此项报警的原因主要有3个: (1) 气道内黏液滞留, 长时间未吸痰或吸痰不充分; (2) 气管套管的位置不当; (3) 管道湿化不充分, 造成气路堵塞, 应充分湿化。

1.3.2 氧气体积分数报警

此报警主要原因为空气-氧气混合器失灵、氧电池耗尽或者人为设置氧气体积分数报警的上、下限。

1.3.3 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

引发此项报警的原因主要有3个[5]: (1) 漏气:由于管道未拧紧或者湿化罐密封不严导致漏气; (2) 通气模式选择不合理:当患者呼吸频率较慢时, 选择压力支持通气会造成每分钟呼出气量间断报警; (3) 将每分钟呼出气量低限限度设置过高。

1.3.4 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

导致此项报警的原因主要有2个: (1) 患者因体温升高、疼痛刺激等自身原因导致呼吸频率 (次数) 加快会引发此报警; (2) 呼气流量传感器进水或堵塞, 每分钟呼出气量表的指针达到最高值。

1.4 消毒与保养

有资料显示, 下呼吸道感染已超过泌尿系统感染成为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因此做好呼吸机的消毒与保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研中呼吸机出现消毒与保养问题共计82例, 其中清洗消毒问题31例, 保养问题51例, 如图5所示。

1.4.1 清洗消毒

(1) 待用呼吸机的外表面需用纱布每天擦拭, 使用完毕的呼吸机则需用75%医用酒精擦拭。

(2) 呼吸机的外置管路如螺纹管、湿化器等则需送至医院消毒中心统一进行清洗消毒。

(3) 呼吸机的内置回路如皮垫、细菌过滤器、流量传感器等则应由厂家工程师定期保养、更换。

(4) 需每日清洗呼吸机或空压机上的空气过滤网, 以防止灰尘的堆积及细菌的滋生。

1.4.2 保养

(1) 电动机的保养。呼吸机使用一段时间后, 可能会在电动机上积累灰尘或异物。若电动机在此状态下运行, 多会出现噪声过大、压力输出不稳定等现象, 严重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2) 滤膜的保养。若长时间不更换滤膜, 滤膜的过滤和消毒作用会逐渐减弱, 导致空气中灰尘、杂质、细菌等大量进入呼吸机内部。一方面影响呼吸机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则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2 结语

本次调研的280台呼吸机在过去5 a内出现的问题, 既有设备自身存在的问题, 又有因管理操作不当、消毒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导致。由此可见, 呼吸机存在的安全风险贯穿于其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

作为医工人员, 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而呼吸机作为其中一种临床急救设备, 直接参与患者的救治, 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深刻认识并了解呼吸机在各个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以保证医疗质量安全为目的, 加强呼吸机的全程管理, 让每台设备都可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让每位患者都可以得到安全的救治。

参考文献

[1]杭建金, 张超群, 吴向阳, 等.浅谈高原环境下呼吸机临床应用及其质量控制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9) :110, 118.

[2]李雪源, 武振虎, 卢娟.呼吸机质控检测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7) :116-118.

[3]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机械通气与危重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4]Dojat M, Hart A, Touchard D, 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control pressure support mod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1:1 161-1 166.

特重烧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 男12例, 女3例, 年龄22岁~30岁6例, 30岁~40岁5例, 40岁~45岁3例, 60岁以上1例。烧伤总面积85%~95%, Ⅲ度烧伤面积平均73.3%.伴发轻度吸入性损伤2例, 中度11例, 重度2例。

1.2 治疗方法

(1) 呼吸系统的管理:包括畅通和湿化呼吸道、吸氧、及时吸痰、气道冲洗、呼吸机应用、控制肺部感染及其他肺部并发症; (2) 全身综合治疗:包括平稳度过休克期、及时正确的创面处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和治疗其他器官的功能不全等。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 1例死亡, 14例救治成功。

3 讨论

3.1 及早建立人工气道, 保持气道通畅

特重烧伤患者特别是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 最好在未出现严重水肿, 上气道梗阻不明显时及早建立人工气道[1], 防止因喉头水肿而引发窒息。特别是早期上翻身床的患者易发生因体位改变而加重的喉头水肿, 俯卧位时容易引发窒息死亡。即使是预防性的气管切开也是正确的。本组病例中有一女性患者, 烧伤面积85%, 深Ⅱ度为主, 轻度呼吸道烧伤, 早期未切开气管, 3 d后出现了呼吸困难, 随即行气管切开术。

3.2 气管套管保留时间

由于气管切开并发症多而严重, 因此应尽量缩短置管时间[1]。但是置管多长时间比较适宜以往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应视肺部病情、全身情况等而定。通过总结分析本组救治成功的14例病例, 我们认为特重烧伤患者拔管时间应不早于2周。其理论依据是: (1)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特重烧伤患者在早期水肿逐渐消退后, 伤后2周左右又可发生较明显的组织水肿, 或是原有早期水肿一直消退不佳, 伤后2周左右进一步加重。而水肿加重的原因有:a) 由于特重烧伤患者伤后出现高代谢, 而高代谢的峰值常在伤后第2周内[2]170, 此时机体消耗大, 蛋白分解量大, 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引发水肿;b) 伤后2周, 原手术所植异体皮开始出现排异反应 (伤后3 d左右第1次手术, 而异体皮排异时间为8 d~11 d[2]69) , 此期为侵袭性感染的高峰期[3], 可以导致机体代谢水平的显著提高, 机体会再次出现水肿。若此时间拔除气管套管, 则像伤后早期一样容易发生喉头水肿, 特别是上翻身床的患者俯卧位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 男, 28岁, 烧伤面积85%, 深Ⅱ度, 11 d拔除气管插管, 一般情况良好, 尚能唱歌, 第14天在翻身床上俯卧位时, 突发窒息死亡。2例患者伤后12 d拔除气管套管, 2周时又出现呼吸困难再次置入气管套管。 (2) 吸入性损伤的患者随着早期水肿消退, 呼吸困难可逐步减轻, 但当坏死的气管或支气管内膜脱落时, 脱落的内膜可造成气道阻塞再次出现呼吸困难[2]207。而坏死黏膜脱落与感染期为伤后2 d~2周[4]。经观察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在2周时从气管套管中咳出及吸出块状组织团 (经病检证实为气管黏膜) , 所以此期有发生气道阻塞的可能。 (3) 特重烧伤患者易出现肺部并发症, 肺炎在肺部并发症中占首位[5]。大部分并发肺炎在伤后2周内[2], 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与呼吸道湿化是治疗肺炎的两个重要措施, 气管切开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特重烧伤患者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应不早于2周, 本组救治成功的14例患者, 拔管时间平均为22 d.

3.3 及时应用呼吸机

吸入性损伤患者急性期和气管支气管坏死黏膜脱落期发生低氧血症时需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疗程数天至2周左右[4]。呼吸机虽不能等效代替肺功能, 也不能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 但能使呼吸衰竭的患者维持一定的呼吸功能, 从而赢得时间, 为自主呼吸的好转恢复和抢救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3]。凡呼吸>35次/m in, PaO2<60 m m H g时宜及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病例在病程中全部应用了呼吸机, 随病情变化随时调节机械呼吸控制方式、呼气末正压 (PEEP) 的大小。同时配合应用冬眠镇静剂, 保证组织的氧供。在病情好转后逐渐缩短间歇辅助呼吸时间, 减小PEEP直至撤机。开始应用时间平均为4 d~7 d, 持续时间平均为8 d~10 d.

3.4 不限制补液量,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特重烧伤后有明显渗出, 创面暴露水分蒸发, 卧悬浮床和气管切开后水分丢失增多, 应适时、适量增补液量, 而不能拘泥于公式, 更不能因担心肺水肿发生而限制液量。我们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尿量、临床体征、电解质化验、血气分析等综合考虑, 随时调整液体量。本组患者不仅在休克期末限制入量, 而且在休克期后2周左右, 要求平均每日液体入量达6 000~7 000 m L (口服不算在内) , 手术时还要加量。在补液时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控, 有些难以纠正的高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还需做透析治疗。

3.5 上翻身床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情况

肺部的通气/血流分布与体位的关系甚大, 仰卧时两侧肺背部的区域受限, 通气功能最差[5]。上翻身床后随着体位的不断改变, 有利于肺部体位引流而控制肺部感染, 能明显改善肺部病情。经临床观察, 上翻身床后患者的呼吸情况确实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但应密切观察俯卧位时呼吸道情况。

3.6 及时正确处理烧伤创面

烧伤创面处理在烧伤治疗整个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确处理烧伤创面是救治患者的关键[3]。烧伤创面愈合前都有发生侵袭性感染的危险[4], 而呼吸变化是侵袭性感染重要的指征。凡病程中出现不能用气道因素、肺部疾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原因解释的呼吸增快、费力等呼吸变化, 须考虑为脓毒性反应所致的呼吸样式改变[4]。此时若仅靠其他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呼吸情况的, 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创面, 包括切削痂植自体异体皮、创面换药、浸浴、反削异体皮封闭暴露的创面等措施。本组病例经上述措施处理后, 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呼吸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 特重烧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本身的管理, 而且涉及烧伤治疗的每一个环节, 与其他治疗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特重烧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要加强呼吸系统的管理, 又要注意全身综合治疗, 关注每一个治疗环节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黎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94、396.

[2]杨之骏, 许伟石, 史济湘.烧伤治疗[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常致德.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227、217、27.

[4]许伟石.现代烧伤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78、81、127、130.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呼吸内科患者7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8例;年龄35~69岁, 平均 (49.6±5.3) 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例, 支气管扩张5例, 支气管哮喘12例, 其他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36~70岁, 平均 (48.1±5.9) 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 支气管扩张6例, 支气管哮喘10例, 其他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

1.2.1基础护理①采用不同颜色的卡片进行标示, 认真检查药品, 避免药品配伍不当, 采用双人核对制度, 避免输液给药、医嘱处理、药房领药及皮下注射给药等护理程度差错。②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 避免患者不良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增强信心, 定期翻身、叩背与按摩, 协助患者实施有效咳嗽, 保持皮肤整洁干燥, 每天拭擦身体。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留置及鼻导管吸氧与无菌技术的考核,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改善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④注意吸氧治疗期间的安全, 完善防堵塞、防油、防热及防火等安全措施、确保吸氧装置流量表与终端的牢靠连接, 避免意外事件, 嘱咐器械维修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质量监控, 及时维修, 完善维修档案。吸氧治疗期间, 调节合适的吸氧流量与呼吸机参数。⑤强化呼吸道管理, 对于痰多、咯血患者应在床旁准备痰吸引器, 及时采用吸痰治疗, 维持呼吸道畅通, 对于痰液黏稠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辅助拍背、翻身, 必要时采用高压泵雾化吸入辅助排痰, 根据排痰能力选择合适的体位, 避免误吸。对于合并严重呼吸困难患者采用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 并维持呼吸机湿化罐温度在32~35℃。

1.2.2病房管理对于行动困难患者应增加护床栏, 将暖瓶、锐器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的位置, 避免坠床、烫伤等意外伤害, 保持地面干燥, 潮湿区域作好防潮标识, 摆放防滑垫, 避免摔倒, 定期检查生物物品, 及时维修病床、轮椅等物品。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根据相关文献标准[3], 评估基础护理评分与病房管理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

1.3.2护理满意度参照相关文献标准[4],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评分与病房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37% (37/38)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 (29/38) (P<0.05) 。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不良护理后果。护理风险贯穿护理期间的各个环节。随着呼吸内科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呼吸内科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与呼吸衰竭等。由于呼吸内科患者年龄较大, 病情较为严重, 治愈时间较长, 用药较为复杂, 护理工作风险较高。完善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在改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风险管理期间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5]。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角度出发, 并有效解决问题, 应采用仔细、认真、亲切与耐心的护理态度面对患者, 使患者放心、安心与舒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评分与病房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呼吸内科基础护理与病房管理质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呼吸内科患者7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评分与病房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呼吸内科基础护理与病房管理质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红丽.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 :255-256.

[2]高岚.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5, 15 (2) :206-207.

[3]任敏.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 24 (1) :417-417.

[4]宋娇英, 庞泽胜, 李粼, 等.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20 (1) :132-133.

医院内呼吸机租赁式管理 篇10

1 具体方法

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 选择型号一致的5台美国BIRD AVS Ⅲ 呼吸机列入租赁范围。将这5台呼吸机集中放置在综合ICU内, 其保养、维护及管理由综合ICU及设备科负责。自2009年11月起对神经内、外科、心内、呼吸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进行租借, 至2011年3月, 5台呼吸机累计租赁时间5182 h。平均每台呼吸机租赁时间1016.4 h。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1 如有急需使用呼吸机的科室, 打电话通知笔者所在科医生会诊, 笔者所在科医生会诊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气分析结果, 调节好呼吸机的各参数, 保证运行良好。

1.2 填写呼吸机借用登记本, 内容包括:借用科室、日期、时间、呼吸机编号、相关配件 (接线板、接头、湿化罐、模拟肺、温度计) 、借用人签字。

1.3 呼吸机使用完后及时归还, 护士对呼吸机进行开机验收后, 在呼吸机借用登记本上注明归还时间, 并签名。

1.4 收回的呼吸机由ICU护士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后放入仪器室, 以便下次借用。

1.5 呼吸机管道均使用一次性灭菌呼吸机连接管道, 由各科室自行领取备用。

2 收费核算方法

合理的租金收取是租赁工作的润滑剂, 它能够保障租赁工作的发展和延伸。笔者所在医院按照物价收费标准, 以小时为单位收取费用。

收入=每小时的收费价格×租赁时数。由呼吸机租赁科室根据呼吸机使用时数, 按照物价部门规定收费记账。

租金=收入×80%, 由租赁科室以转账单的形式将费用转入笔者所在科。

呼吸机的折旧费、维修、保养、清洁消毒及管理均由笔者所在科承担。租赁期间呼吸机丢失和非正常损坏的零部件, 由租借科室按价赔偿。

呼吸机管道不属于租借范围, 管道由租赁科室根据使用情况按标准自行收费记账。

3 呼吸机的维护管理

由专人管理、专人保养。

3.1 建立呼吸机的“户籍”管理 对每台呼吸机进行编号, 并有明显的标记。设有“户口本”, 即登记本, 登记本上注明呼吸机的品牌、型号、规格、编号、生产厂家、购置日期、价格等。并对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进行登记, 每台呼吸机工作时间累计到1000 h, 由医院设备工程师进行保养及检修, 并记录在册。保证呼吸机外借使用的安全。

3.2 建立呼吸机的日常保养记录本, 每天填写保养记录本, 除对日常保养工作进行登记外, 还起到清点呼吸机的作用, 以了解呼吸机的外借使用情况。

3.3 为了保证呼吸机使用中的安全, 消除安全隐患, 每周对呼吸机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内容如下。

3.3.1 电源检查 电源插头 (包括主机、湿化器、压缩机) 是否与插座板匹配, 连接是否牢固。保证每台呼吸机固定使用一个接线板, 避免发生多个插头共用一个接线板时发生误操作。气源检查:接头是否牢固, 连接好气源, 检查接头有无漏气。然后连接好电源、气源、呼吸管路后接模拟肺, 通电试机, 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 有无气源、电源的报警, 检查湿化器的加温、加湿功能[1]。

3.3.2 气源过滤网包括空气压缩泵和有些呼吸机主机中可清洗的空气滤网。该零件在气路的进气端, 如不及时清洗, 过滤网会被灰尘堵塞, 引起呼吸机进出气不畅, 增加负载, 影响压缩泵寿命。具体清洁方法为:将过滤网从机器中取出, 用清水洗净表面尘埃后, 再用力甩干或烘干;或者用吸尘器吸尽灰尘, 然后放回原位[2]。

4 规范管理

呼吸机作为一种抢救设备, 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为了保证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医院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呼吸机相关理论知识, 每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规则、报警处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停电、管道意外滑脱等应急预案流程, 并规定每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床边备简易呼吸器, 防止意外发生。

为了规范呼吸机租赁管理, 制定了《呼吸机租赁管理制度》、《呼吸机消毒、保养制度》、《呼吸机消毒技术规范》。

5 小结

呼吸机租赁式管理, 有效地减少了呼吸机的闲置, 明显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率, 做到了物尽其用;优化了资源配置, 打破了科室间的界限, 促进了科室间的协作, 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潜力和效能;减少了医院仪器设备的重复投入、科室支出, 增加了科室及医院的收益;有利于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使用率, 从而可尽快收回设备投资, 以利于更新换代, 防止由于技术进步而造成的无形磨损和设备贬值, 使科室的设备水平立于先进行列。

从以上分析来看, 在加强医院内呼吸机使用人员培训、做好呼吸机保养与维护、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 对院内呼吸机进行租赁式管理的模式, 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 减少了资产浪费, 既能增加经济收入, 又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服务, 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呼吸机作为一种急救、治疗设备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但由于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患者不确定, 会存在呼吸机闲置的现象, 为了充分发挥仪器的最大效能, 减少资源浪费, 医院将部分呼吸机集中放在笔者所在科, 试行租赁式管理。本文介绍了笔者所在科试行呼吸机租赁式管理的工作流程、收费核算方法、呼吸机的维护、相关管理制度。通过这种管理方式, 有效地减少了呼吸机的闲置, 明显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率, 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潜力和效能。减少医院仪器设备的重复投入、科室支出, 增加科室及医院的收益, 有利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为医院、科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呼吸机,租赁,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志臣.“零缺陷”在呼吸机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5) :93-94.

呼吸安全管理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42-02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指患者通过鼻罩、口鼻面罩或全面罩等无创性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目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起到了无法超越的替代治疗。然而,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不當,会出现极大地风险,甚至威胁病人生命。不论从参数的设置、人机的协调性到分泌物的清除及感染的控制,哪怕是因病人消瘦,面罩与皮肤接触不严这样的小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1]。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们对58例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使用安全隐患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呼吸科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5-82岁,平均72.4岁。其中COPD伴呼吸衰竭50例,急性左心衰1例,支气管哮喘2例,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5例,均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时间1-220h,平均68.8h。

1.2安全隐患分析

1.2.1患者使用因素 因对呼吸机认识不足,可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参数调节不当或面罩大小、型号与患者不匹配等因素,会导致人机配合不协调,患者不能很好配合呼吸机,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使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肺功能极差者长期使用可导致呼吸机依赖,甚至造成营养摄入不足、压疮等并发症。可伴有严重胃肠胀气、口咽干燥等不良后果,严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极差,多伴随咳,咳痰无力,无创呼吸机使用过程时无专业人员看护,易致痰液窒息、猝死等风险。

1.2.2呼吸机管理因素 呼吸机长期放置于病房,患者及家属随时接触仪器,若宣教或管理不到位,患者私自开关呼吸机会导致仪器损坏,给医院及患者带来经济损失,并影响治疗效果。其他比如未及时添加湿化液,或者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未定期除尘、消毒、保养等均导致仪器损坏。

2结果

2.1患者 本组52例无创呼吸机使用效果满意,病情好转出院,4例因人机抵抗、呼吸道分泌物多等因素行气管插管转ICU机械通气治疗。2例病情加重死亡出院。其中4例发生面部压疮;1例出现刺激性角膜炎;18例出现胃肠胀气,处理后均好转。

2.2 呼吸机 1台面罩部件损坏,1台因机内除尘不到位产生异常噪音,1台因患者家属违规拔除电源而致呼吸机主板损坏,经厂方维修后均能正常使用。

3对策

3.1医护人员的管理 使用前对患者进行详细介绍并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配合,介绍使用目的,重要性及使用的正确方法,消除其恐惧,提高依从性,初戴面罩时,要给予指导,必要时亲自示范。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如吐痰或呕吐时,可迅速拆除面罩等连接装置,上机前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主动咳痰,采取有效地排痰措施,如饮水、雾化、药物等处理,帮助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病人与呼吸机同步呼吸,上机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监测血气分析,注意呼吸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通气量是否适当,随时根据病人情况对呼吸机参数,如呼吸频率、吸入/呼出气时间、压力上升延迟时间等加以调整,尽量使病人耐受。同时注意其不良反应,如胃肠道胀气,可尽量用鼻呼吸,少说话,用促胃肠动力的药;有误吸可能的患者尽量不用,半卧位,避免饱餐后立即无创通气。面部及鼻部压迫时可使用皮肤保护膜,如纱布、涂抹凡士林等。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补充充足的水分。

3.2呼吸机管理 应做好无创呼吸机日常保养,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有14.2%的风险,主要与呼吸机管道的污染及患者咽喉部分泌物的误吸有关。研究表明定期更换、清洗呼吸机管道(7天左右),会降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建立呼吸机使用、保养、维修记录薄,每次使用前进行安检,检查呼吸机管道的衔接,鼻面罩是否漏气,氧气管道有无脱落、扭曲,湿化器里水位是否在警示线以内,连接电源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根据病人的脸型选择合适的鼻/面罩;鼻/面罩与病人面部吻合良好,在易摩擦部位使用凡士林薄涂保护皮肤。密切观察呼吸机的运转和各项指标,如有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因,给予及时处理。

4结论

无创呼吸机临床操作简单,疗效肯定,依从性强,可缩短住院,减少费用,保留患者说话和吞咽功能,不干扰自主呼吸。并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能有效纠正缺氧和CO2潴留,增加通气,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尽可能避免不当操作,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以免对患者或呼吸机本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增强病人的舒适感和耐受性,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呼吸机替代不了药物,上机期间也应该按照COPD防治指南规律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根荣,张国际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38例原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2):958-959.

呼吸安全管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4月, 我院儿内科收治450例SARL患儿, 其中男266例, 女184例, 年龄2个月~5岁, 均按项目监测要求采集鼻咽拭子标本并送至荆州市CDC检测。检测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8例 (4%) , B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2例 (5%) , 4例病毒分离阳性。检测结果均采取网上直报至中国CDC。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培训

为了确保监测项目顺利实施, 2010年1月科室选派护理骨干到荆州市CDC参加培训, 由中国CDC、美国CDC和湖北省CDC的专家授课, 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再对全科室护士进行两次系统的培训, 医院大培训一次及科室小培训一次, 内容包括:项目监测的重要意义、甲流H1N1流感相关知识、传染病防护知识、相关健康教育知识、采集标本的操作技术、护士自身防护以及出现特殊情况应对措施等。中国和美国CDC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两次, 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能熟练完成操作的护士承担此项工作, 并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规范化操作和管理流程, 如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标准进行采集, 采集前的准备, 采集标本的规范操作, 采集后标本的保存和送检规范, 各种监测表格填写规范、还有护士自身安全防护措施及对患者的安全管理措施等。护理人员遵循统一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1.2.2 护理人员安全管理

采集标本的护士需做好个人防护, 上岗前护士都按要求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为了保证操作间空气清洁, 按控感要求, 每日上、下午各定时开窗一次, 15~30 min/次, 以达到减少含菌尘埃的作用[2]。医务人员手带菌率高达70%, 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3]。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操作前均洗手戴口罩并戴一次性手套, 做到一人一管, 护士在采集间隙要洗手更换手套。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将标本放入塑料螺口标本管密封, 防止被标本液污染。采集时使用的医用垃圾放入结实的医用塑料袋送焚烧炉焚烧。如果在采集过程中被患儿呕吐物污染应及时清洗更换的衣物, 并用含氯消毒液浸泡。

1.2.3 标本采集规范流程及安全管理

呼吸道标本采集安全管理在监测项目中尤为重要。标本采集使用的病毒采样拭子和微生物采样及运输管均由项目组提供。

1.2.3. 1 标本采集标准

符合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例, 入院后2 h内, 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 按医生开具的医嘱执行鼻咽拭子采集。

1.2.3. 2 标本采集规范

鼻拭子采集操作规范:患者俯卧抬头, 采集者左手托住患者的下颌部, 右手持无菌拭子, 将干拭子与上颚平行插入鼻孔 (不要向上) 直接与鼻咽后壁接触, 深度与到耳导管的深度基本一致, 轻轻旋转5 s吸附分泌物, 慢慢移出拭子。将拭子头浸入采集液中, 尾部弃去。

咽拭子采集规范操作规范:采集者左手用压舌板压住患者的舌头, 右手持无菌拭子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 应避免触及舌部。将拭子头浸入采集液中, 尾部弃去。

鼻咽拭子操作规范:鼻咽拭子收集于同一采集样管中, 以便提高分离率, 减少工作量。

1.2.3. 3 标本采集后保存及送检规范

病毒分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标本的质量及其保存运输环节, 采集时不规范也直接影响监测结果。鼻咽拭子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应遵循“早期采样、无菌操作、低温保存”的原则, 采集后拭子放入含2~3 ml运输液的采样管中, 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拭子头、旋紧管盖, 4℃存放, 48 h内运至流感监测实验室。并准确填好各种登记表格及标本编号送至检测实验室, 整个采集保存送检过程规范管理。

1.2.4 患者安全管理

1.2.4. 1 操作前知情同意

采集前护士按要求做好操作前知情同意, 告知患儿家属监测目的, 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征得家属同意方可操作。采集前患儿不进食、不饮水、不做雾吸治疗, 以保证标本检测结果准确性。

1.2.4. 2 心理护理

较大患儿操作前沟通, 解释操作中的不适, 护士多鼓励赞美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小月龄患儿因恐惧心理多不配合, 咽部刺激大引起呕吐, 这就要求护士具有亲和力, 还要求护士技术娴熟, 趁患儿哭闹张口时准确快速采集;有的患儿家属对免费接受监测不太接受并持怀疑态度, 护士要进一步加强沟通。

1.2.4. 3 做好健康宣教

将同类SARL患儿集中收治, 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是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4]。指导患儿及家属勤洗手, 减少与同病室患儿间密切接触, 减少到其他病房串门, 教育患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1.2.4. 4 电话回访进行检测结果反馈, 提高患者满意度

制订SARL患儿登记本, 详细登记患儿床号、姓名、性别、入院时间、诊断、管床位的医生、住院天数、检测时间、检测结果、出院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因检测结果多是在患儿出院后才出来, 护士得知结果后及时电话告知家属, 并做出家庭护理知识指导。

2 结果

(1) 450例SARL患儿呼吸道标本均采集成功, 并都有检测结果反馈, 均以电话回访形式告知家长, 患方满意度高。 (2) 护理人员及患者安全得到保证, 没有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3) 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4) 项目组满意度高。全荆州市各家医院, 仅我科送检率为100%, 为项目监测提供有利依据, 从而为以后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讨论

3.1 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标本采集成功的重要环节

由于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加强了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了各种操作规范和管理规范, 规范了标本保存和送检流程, 加强了患儿安全管理措施, 有效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 保证了标本成功采集, 保证了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并保证了护理人员安全及患者安全。

3.2 熟练、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标本采集管理的关键

做好护理人员培训是关系到标本采集成功的关键,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注重过程管理, 使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明显提高。通过理论培训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 采集护士整体素质有了全面提高, 这是使标本采集成功的重要保证。

总之, 自3个月采集工作开展以来, 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采集技术越来越娴熟, 患者沟通越来越畅通, 增加了患儿及家属的依从性, 患者满意度高, 配合度高。送检率及回馈率达100%, 便于准确收集临床第一手资料, 为临床研发疫苗和药物提供有利依据。中美合作项目组满意度高, 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日后及全面开展肺炎监测项目提供基线资料和工作经验, 做到项目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对甲流疫情通报[Z].2009.

[2]李霞, 预防接种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8) :93.

[3]汪洪, 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J].使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1) :84-85.

上一篇:蓄电池矿用机车下一篇:教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