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控制(共11篇)
呼吸控制 篇1
1 引言
目前,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多,而医疗设备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同时也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由于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大规模应用历史相对较短,人们对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在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过程中由于设备维护、保养、消毒等不及时,以及操作不当等问题而造成医疗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并完善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机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是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和持久的医疗设备之一,常用于呼吸监护病房、各种内外科加强监护病房、急诊科、麻醉术后恢复室、流动急救场所和家庭之中。呼吸机的性能好坏完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呼吸机的质量控制是势在必行的。下面以我院呼吸机为例,谈谈呼吸机质量控制的检测情况。
2 质量控制实施的要求
我院有创呼吸机近百台,有几台20世纪80年代的老式呼吸机,还有近年的各种档次各种类型的新款呼吸机。在这些机器出现问题进行维修后,我们只能根据呼吸机的提示和经验来判断是否工作正常,并不清楚维修后对呼吸机的性能是否有影响,对患者的实际使用是否有影响。因此,我们根据卫生部要求制定了《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表》,并且引进了Fluke公司的VT-Plus气流分析仪对我院的呼吸机进行检测。表中详细地制定了机器外观、电气安全、性能测试、安全报警功能检查及机械通气模式评价的内容,其中性能测试中各项参数的误差范围,见表1。
3 质量控制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这次检测我们选择了8种品牌,14种型号的呼吸机,共计79台。在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品牌中的大部分呼吸机所有指标均能符合计量要求,但少部分呼吸机在检测中却出现不少问题。
3.1 呼吸机设计缺陷
纽帮E-200呼吸机机型较为陈旧,为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没有自检功能,所有的参数都是通过相应的旋钮来调节,而且因为机器使用多年,旋钮已有磨损,调节时并不能完全对应刻度,使得设置值与显示值会有轻微误差。有些机器在检测大潮气量和高压力时超出误差范围,达到了±20%。另外,该机型没有氧浓度监测报警、电源安全报警功能等。并且,该机型虽有窒息报警标示,但不能调节窒息时间,机器默认约为16 s,后备通气约为1 min,之后又重新报警。
3.2 检测参数误差系呼吸机故障所致
Bear1000呼吸机也是一款老机型,在检测时机器的显示值与设置值相差较大,用Fluke VT Plus气流分析仪检测呼吸机的容控模式和压控模式的参数时,发现潮气量与压力的实测值与设置值误差较大,超出范围。因此,我们怀疑机器的呼出阀出现了问题,检查呼出阀门发现呼出膜片有破损,判断这就是引起显示值不准的根本原因。我们从一台报废的Bear1000呼吸机上拆下一个完好的呼出膜片安装上去后,发现呼吸机显示值与设置值相差不大,再重新用Fluke VT Plus气流分析仪检测,所有性能指标合格。
3.3 呼吸机软件版本对检测参数误差的影响
AVEA品牌呼吸机大部分指标符合要求,但有部分机器在早期版本中需手动关闭所有补偿功能,而在后期版本中做完自检后自动关闭补偿功能。部分机器吸呼比有误差;另外,此机型稳定性不好,前后不同时段检测,PEEP值误差较大。
3.4 选择合适的气体修正模式
Fluke公司提供了多个呼吸机生产厂家呼吸机的气体修正模式。在检测Maquet公司出产的SERVO-I、SERVO-S呼吸机时,我们对选择的修正模式产生了疑问。虽然SERVO系列呼吸机在这次的检测中表现最好,抽检了13台指标均符合要求,但是在选用STPD 0修正模式时,潮气量检测基本上在误差边界上,而选用BTPS模式或其他模式时,潮气量误差远远小于误差限定。为此,我们先后与Fluke公司及Maquet公司的技术人员多次联系,反复与他们协商,最后Maquet公司的技术人员把气体修正模式更改为STPD 21。我们又重新检测了一遍,问题基本解决。
4 建议与对策
在呼吸机质量检测之前,最好先进行呼吸机自检,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自检时发现,可以让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处理。另外,若医院使用的是款式较为陈旧的呼吸机,无自检功能,或者呼吸机出现故障维修后,需检测呼吸机的性能,医院的工程设备部门就需要购置气流分析仪,以备使用。
5 结束语
呼吸机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临床、医学工程、医疗管理、医院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做好。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初定的呼吸机检测周期为12个月,条件允许则可以6个月检测一次,并且与日常的巡视检查工作相结合。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偏差较大的机器,要通知厂家给予调整。新购置设备和刚进行过维修的设备必须进行检测。只有通过层层把关和长效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呼吸机的应用安全,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机的质量检测,确保呼吸机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按照《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表》,对在用呼吸机的外观状态、电气安全、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报警功能及机械通气模式等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结果:抽检的79台呼吸机合格率为77.2%,不合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无开机自检功能、无氧浓度监测报警等;在机械通气参数中,潮气量、吸气压力水平、呼气末正压超标。结论:呼吸机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临床、医学工程、医疗管理、医院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做好。
关键词:呼吸机,检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尹忆农.呼吸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医疗装备,2006,19(10):49.
[2]汤黎明,戚仕涛,祝正祥.从呼吸机临床案例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99-100.
[3]杨广志.呼吸机的质量控制与维护[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112-114.
[4]刘延武,吕鹏,王卫东,等.医学工程质量控制风险评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2):169-172.
[5]高虹,朱敏,郭丹,等.医院内呼吸机整体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方案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4):302-303.
呼吸控制 篇2
1、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戒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避免滞留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加强校内食堂与饮用水管理,减少病菌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0、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浅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 篇3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66-01
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季节性强,发病人数多,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比较大。近年来我疾控中心所在地区爆发了11起不同类型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疫情的多次爆发给普通民众的健康造成了很多的影响。现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为了把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更好的开展,尽量避免爆发和大面积流行,现将我地区近年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地区实际情况谈谈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1 疫情资料
1.1一般資料: 我地区近年来爆发11起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经过统计和资料汇总共发现795例病人。在所有统计的病人中,10~13岁病人有255例 (占32.1%),14~29岁病人有217例(占27.3%),30~4l岁病人有209例(占24.27%),41~60岁病人有107例(占13.6%),60岁以上病人共有7例(占0.8%);其中男性病人有475例(占59.7%),女性病人有320例(占40.3%),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诊。本组资料显示病人多就诊于个体诊所,部分病人到相对大型的医院就诊进行治疗,所有病人最后均痊愈。
1.2本地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
统计资料显示我地区近年爆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以水痘、腮腺炎和风疹为主,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冬末春初和秋季,每年3~4月出现疫情的情况较多,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居民生活区多呈散发,学校和大型工厂有大面积的爆发疫情。
2 讨论
呼吸系统传播疾病多由空气进行播散,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多见于冬末春初和秋季,青少年是急性呼吸系统传播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青少年聚居的学校和宿舍是此类疾病的高发地点,此外人口聚集的大工厂作坊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疾病爆发。本类疾病有相当长的潜伏期,病人在初患病时只出现轻度发烧、咽喉肿痛等轻微症状,多数病人未及时进行治疗,部分病人未充分治愈就再次流入社会,为疫情爆发的主要传染源;学校和工厂内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人与人常有直接的接触,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病毒飞沫在空气中所占的浓度较高,会造成大小疫情的产生。
本地区近年爆发的11起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疫情中,7起发生在学校,这些发病学校教室和寝室通风效果均不好,食堂饮食卫生欠佳,校医院的配置不够健全,在高强度学习任务下的学生免疫力会明显降低,容易出现群体大面积发病。3起发生在工人相对集中的工厂流水线上,工人在流水线工作一般都有加班的现象[7],加班容易造成疲劳,免疫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病毒飞沫存在的车间容易感染发病,呈现一定程度小面积的爆发。
结合我地区疫情爆发的实际情况,对呼吸系统传播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教学区(尤其是教室)通风采光条件的改善是减少大面积爆发的最有效措施,要充分保证教室的采光效果,在疫情高发季节对教室每日早晚2次进行消毒,加强教室的通风,让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的交换速度更快,对公共场合(如食堂和图书馆)每日要3次打扫卫生,避免空气中病毒飞沫的滋生,每隔一日进行空气和地面消毒。
及时发现带病人群,控制和切断传染源能有效的控制疫情的蔓延。在疫情爆发时期,学校应组织各个班级进行日检制度,发现学生中有可疑病例要及时上报和隔离治疗,并密切关注疫情及本校师生最新患病动态,对缺课学生要了解其缺课原因,及时了解其是否有相关病患症状的出现,对确诊为传染病的学生病人要对起学习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在其治疗之后进行集中补课,不影响其学习进度。
对学校和工厂的发病情况达到一些医疗法律和规定的要求时,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条例,规范、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客观的对发病情况进行上报,为各级预防机构提供第一手数据,以指导相关急性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颖, 宋日哲, 王训富, 等. 长春市2004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5,9(6):2.
[2]
马祖芳, 张新战, 张学化, 等. 2006年济南市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08,14(7):3.
[3]
袁飞, 姚敏芳, Fei YUAN, 等. 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J]. 上海预防医学, 2007,19(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急性呼吸道发热病人就诊规定》出台[J]. 中国社区医师, 2005,21(3):1.
[5]聂青和, 罗新栋, 惠武利. 一种新型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7):7.
[6]Lashley Felissa R. 21世纪初期的传染性疾病的暴露[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3(3):6.
[7]尧怀志, 俎炳灿, Huai-zhi YAO, 等. 2004~2006年许昌市3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08,14(4):3.
[8]曹宁, 孙莉芳. 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16(4):3.
[9]刘隆平, 张晓均, 张余.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5(6):3.
小儿呼吸机的质量控制 篇4
新生儿的呼吸生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首先在选择小儿呼吸机的工作上下了较大的功夫。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各个脏器发育还不成熟, 其特点是肺顺应性小, 肺总量小, 潮气量小, 自主呼吸触发能力弱, 气道阻力容易发生变化, 气道压力波动大, 呼吸频率快, 吸气流速慢以及呼气末肺泡弹性差等。因此, 我们选择了具有持续恒流供气、气道近端安装高灵敏度流量传感器 (即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管路之间) 、小死腔加温湿化器、良好顺应性的呼吸管路 (采用可高温高压消毒硅胶管) 、并有定压限时通气模式 (PCV, PSIMV) 和报警功能完善的STEPHAN Christina小儿呼吸机, 作为新生儿专用的呼吸急救设备。随着新生儿呼吸机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多, 为了它在临床抢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并防范工作中发生故障, 应对临床应用中的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和计量检测等质量管理方面进行控制, 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呼吸机应用的质量控制和维护工作, 才能提高其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控制设备运行费用, 减少意外停机时间, 有效地完成其所承担的医疗任务, 避免因设备故障给病人和操作使用人员带来各种风险与安全隐患。下面谈谈我院对小儿呼吸机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管理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 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小儿呼吸机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由于呼吸机消毒不严或医务人员带菌操作, 会使细菌直接接种或造成病人的交叉感染, 因而产生由呼吸机引起的常见并发症, 即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ventilator associalated pneumonia) 。而机械通气时间如大于48h时, 则VAP发生感染的机率就越高, 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49%~70%, 国内调查统计, 发病率在43.1%。VAP发生, 与护理等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引起大家普遍重视。相关机构近几年就其预防对策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1.2 医务人员操作技术差异大
平时需要呼吸机救治的新生儿不多, 呼吸机使用的频率也就不高。厂家安装仪器时没有对所有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参加培训者也只是简单的操作培训, 没有规定由专人管理, 加上没有制定严格的操作制度, 在遇到危重的新生儿需要抢救时, 就会使对呼吸机的调试、参数设置、管道及湿化瓶的连接等操作显得不大熟练, 往往会导致仪器人为报警或出现故障, 有时可能会在抢救时必须有熟练的医护人员现场向不熟练的操作人员进行指导。这样就会造成呼吸机的使用风险, 发生呼吸机临床应用的不良事件, 延误新生儿的成功救治。
1.3 没有统一规范的安全使用制度和保养规程
由于小儿呼吸机技术含量高, 机电一体化程度较为复杂, 其参数设置多且复杂, 如潮气量Vt、呼吸频率Freq、氧浓度FiO2、呼气末正压PEEP、吸呼气流量设置、触发灵敏度Trigger设置及各种报警范围等设置, 如设置后与病人身体状况不相符, 就有可能出现仪器误报警, 影响了病人抢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所以制定规范的安全使用制度势在必行。考虑到因消毒不严密或医务人员带菌操作时, 也会发生感染等事件, 所以有必要制定一整套包括日常对小儿呼吸机的呼吸管道、面板、湿化器等消毒、维护保养以及使用制度在内的操作规程。
1.4 损耗配件的更换和维护不理想
小儿呼吸机中监测气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监测氧浓度的氧电池, 是呼吸机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 属于应定期更换的损耗件, 一旦失效, 会使呼吸机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做法是在仪器出现报警或失效后才对其进行更换, 存在不安全问题。由于病人多, 加上医务人员少, 平时对呼吸管道、螺纹接头 (包括Y型接头) 、湿化器、仪器面板等与质量安全有关的部件的清洁、消毒也不严格。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取以下各种方法, 完善呼吸机的安全使用, 为降低医疗风险提供保障。
2.1 做好接入病人前的例行检查
接入病人前的例行检查, 包括电气安全、仪器各种功能情况、报警异常处理等一系列有关安全运行工作。我院规定每天各抽出一名当日值班医生和护士对仪器的工作情况进行晨检, 并作好记录, 以备下次应急使用。具体是先接通气源、电源, 接好整套已消毒的外部管路 (包括湿化器、模拟肺和压力传感器等) , 通电试机, 查管道有无漏气, 观察报警提示, 看参数显示是否正确, 氧浓度和流量监测是否稳定, 待运行20分钟左右, 再看设置参数和显示参数是否一致和稳定。有无漂移现象, 以决定仪器是否可以待接病人使用。如果仪器存在问题 (如报警无法消除等故障) , 及时与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系, 请求解决。在工程技术人员也无法解决时, 在最短的时间里与厂家技术人员联系, 尽快维修, 以保证呼吸机能处于正常的待机状态中, 以备急用。
2.2 使用前后的严格消毒
呼吸机由于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平时使用前、后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我们在呼吸机的每次使用后及时拆卸呼吸管道、湿化瓶和各接头, 并对它们进行高温高压或消毒液浸泡等消毒, 同样要作好交班记录, 以备下次使用;湿化器内的加热棒 (无法拆卸) 用无水酒精擦洗处理, 并用消毒过的纱布包裹好备用。用酒精对仪器面板进行清洁处理。而过滤网的清洗、仪器内部的除尘和损耗品的更换, 由我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季度进行保养和维护, 记录好消耗品开始使用的时间, 不等到氧电池失效时再进行更换。这样做不但为仪器的下次使用作精心准备外, 保障了仪器的安全使用, 减少仪器故障的发生及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2.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学习
由于小儿呼吸机是一台使用和操作都较为复杂的医疗仪器, 而且使用频率又较低, 所以要定期组织使用科室人员进行呼吸机的使用操作和维护管理的学习交流。可以是使用科室 (尤其是NICU) 内操作熟练的人员与使用较少的人员进行交流, 或邀请厂家的工程师以及与医院的医学工程师一起共同进行使用和技术方面的交流, 使大家都能熟练地操作仪器, 这对提高呼吸机的安全应用和婴幼儿的救治率, 减少错误使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PM维护
鉴于小儿呼吸机的特殊性, 其操作相对专业和复杂, 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如消毒、安全使用、消耗品的定期更换、维护保养和检测以及医疗不良事件的监测等, 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操作规程, 以此来规范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这为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安全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仪器的PM维护工作, 由我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 包括仪器内外部的清洁保养、损耗品的更换、安全性能的检测和损坏后的及时维修等。一般每季度对呼吸机做一次PM维护, 并记录维修和消耗品更换的时间, 以便下次查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室操作人员共同对小儿呼吸机进行计量检测, 以防范使用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对呼吸机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取以上预防措施, 可减少VAP的发生, 减少呼吸机意外停机, 提高设备效益, 减少医疗纠纷, 避免各种风险与安全隐患。所以, 认真做好以上各项工作, 对保证呼吸机安全运行, 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毓敏, 陈义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9) :702-704.
[2]严雪纯等.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1) :801-803.
[3]王义辉.呼吸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和选购[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 :35-36.
[4]俞森洋.现代呼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5]郭瑞表, 等.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报警原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4 (17) :30-32.
[6]陈婷, 等.呼吸机在ICU应用的质量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3) :115.
[7]王国宏.呼吸机的安全性能检查[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9 (9) :48-50.
呼吸控制 篇5
刘进辉
摘要:近年来,猪呼吸道综合征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三大重要疫病之一,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而简单的防控方法难以控制。通过清除猪体内的PRRSV、PCV2和支原体,保护猪呼吸道屏障(气管和支气 管粘膜)和肺免疫功能(肺泡-单核巨噬细胞),控制好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之“三清除二保护一控制”方案,能很好的控制猪场呼吸道综合征。
关键词:猪呼吸道综合征;清除;病毒;毒素;保护;呼吸道屏障;控制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支原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为主要感染源,在各种不良因素(如各种应激、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霉菌、环境恶劣等)的影响下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等多因素作用下,破坏猪呼吸道粘膜的保护屏障和肺的免疫功能,使患猪表现为呼吸困难、生长减缓、饲料报酬降低,甚至导致死亡的猪场常见多发疾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成为了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三大重要疫病之一。
猪呼吸道综合征特别是在昼夜温差大的春秋季和寒冷需保温的冬季是该病的高发期。饲养管理不到位(如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养密度大、强烈的应激、保健缺失和免疫不当等)与卫生条件差(如猪圈脏、潮湿、粉尘多、通风换气不良等)的猪场,在猪群抵抗力下降时就易发生本病,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发育和饲料报酬。在控制猪场呼吸道综合征方面,简单的疫苗注射、抗生素防治,甚至结合中草药和抗菌肽等特殊方式都难达到目的。本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采取清除猪体内的PRRSV、PCV2和支原体,保护猪呼吸道屏障(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和肺免疫功能(肺泡-单核巨噬细胞),控制好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之“三清除二保护一控制”方案,能很好的控制猪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1.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
1.1 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原因
猪的呼吸道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十分复杂,主要病原包括病原微生物、环境、管理以及应激因素等。
(1)病原微生物
原发性病原:主要包括猪猪肺炎支原体(MH)、蓝耳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萎鼻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等。
继发性病原:主要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副嗜血杆菌(HP)、猪链球菌(SS)和猪巴氏杆菌(PM)等。
(2)环境因素
通风换气不良,粉尘,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圈舍潮湿。
(3)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太大,饲料霉菌毒素中毒(黄曲霉毒菌、伏马镰刀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和转群等。
(4)各种不良应激:断奶应激、长途贩运应激、营养应激和疫苗免疫应激等。
1.2 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规律
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总结归纳如下:
(1)易感猪群为刚断奶的仔猪。仔猪断奶后,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病原菌,并于断奶后的14天左右开始发病,出现咳嗽、喘气、采食量下降和生长减缓等临床症状。所以,仔猪断奶时断奶应激没解决好,保健工作不到位的猪场多发。
(2)主要发病猪群为断奶后的保育仔猪和育成猪,公母种猪严重时表现症状。
(3)猪群单纯以支原体感染发病的较少,大部分猪场的猪群以混合感染发病为主。所以,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只治标不治本,出现时好时坏的典型现象。
(4)发病率高的猪场往往是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条件差、通风换气不良和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控制不到位的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
(5)饲料霉菌毒素中毒与猪圆环病毒病引发猪蓝耳病的猪场,常常导致高死亡率。
(6)猪肺炎支原体(气喘病)感染后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炎支原体与蓝耳病感染易发生链球菌导致仔猪高死亡率。
(7)猪伪狂犬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猪场多见。
2.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猪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是一种特殊的非特异免疫系统,其主要由鼻腔滤过系统、气管-支气管黏膜-纤毛系统和肺脏免疫系统“三道防御屏障”构成。
鼻腔滤过系统主要由鼻甲骨、鼻毛、鼻腔黏膜以及腺体分泌的黏液等构成。该屏障主要易受到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鼻腔支原体等病原菌破坏。它们对猪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有强烈的亲嗜性,产生数种毒素,对鼻纤毛、鼻甲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鼻腔感染,进而为其他病原侵袭第二道、第三道天然防护屏障打开通道。
气管-支气管黏膜纤毛系统主要由喉、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腺体和粘膜纤毛构成。猪肺炎支原体是破坏该屏障的重要病原,也是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它主要侵袭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和微绒毛脱落,这样既为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门户,导致继发性混合感染;同时气管内的异物造成气管阻塞,使病猪呼吸不畅而出现喘气,严重者可导致窒息死亡。
肺脏免疫系统主要由肺泡-单核巨噬细胞等组成,包括大量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可以清除外来异物。但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等病毒可严重破坏该屏障,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对继发性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则猪呼吸道疾病更易发生。
3.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危害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其继发感染率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严重的影响了药物保健效果和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单纯的气喘病就可使猪只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下降30%以上。
3.3使猪只的生长速度下降,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猪群整体度变差,3.4轻者的影响饲料报酬,使饲养成本大幅增加。严重者导致大量的发病和死亡,治疗成本增加,使养猪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破产。
4.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防控措施
大部分猪场长期使用抗菌类药物防治呼吸道疾病,效果均不理想,往往只能控制临床症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治愈作用。由于本病的病因与症状的复杂性(有时猪只可表现不一致的症状)以及继发感染的严重性,加之许多病原体还没有完全可靠的疫苗,使得该病难以取
得理想的控制效果。要想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就要遵循本病的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进行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管理,控制和净化原发病原,减少继发细菌的数量和种类,改善环境和减少应激,且控制好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4.1 防控原则:“三清除二保护一控制”——清除猪体内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和支原体,保护呼吸道屏障(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和肺免疫功能(肺泡-单核巨噬细胞),控制好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猪场的呼吸道综合征。
4.2 具体措施如下:
4.2.1 做好保健计划,控制PRRSV、PCV2和支原体等原发病。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疫病的免疫保健计划,主要应针对猪场的原发病原制订免疫接种方案。
(1)蓝耳病:至今其免疫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也没有特别理想的疫苗,如果通过检测是阴性猪场,建议最好不使用疫苗;阳性猪场或受威胁区,建议使用经典的蓝耳病弱毒苗进行免疫。与此同时,猪场坚持长期使用高效免疫增效剂——奥得曼A(0.25%的比例),可大大减少蓝耳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2)圆环病毒病:免疫接种应建立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发病率高的猪场建议使用疫苗控制;其它猪场可考虑使用高效免疫增效剂——奥得曼A,按照0.5-1%的比例拌料保健,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净化猪群病毒。
(3)肺炎支原体:一般肺炎支原体感染两周后表现临床干咳等临床症状,当肺部出现病变时,接种疫苗无济于事。当发病率在20%以下时,建议采用下面的保健方案控制,严重时考虑接种疫苗。
其它原发病原(主要是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如猪瘟免疫可使用猪瘟脾淋苗于仔猪断奶前3天母猪、仔猪一起免疫,60日龄时仔猪第2次免疫;猪伪狂犬病免疫母猪于分娩前3-4周免疫,仔猪出生后的前3天滴鼻免疫第1次,3-4周后第2次免疫。
4.2.2使用保健品与药物保健预防,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仔猪断奶时,2%的康喘1号+替米考星100-200克/吨添加(净含量),拌料连续使用10-22 天。可有效预防猪场气喘病、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呼吸控制 篇6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控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62-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所接收的38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并研究其防治控制要点。其中这些患者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为6~53岁,平均年龄(34.2±2.7)岁;其住院时间为2~47d,平均住院时间为(19.7±4.6)d;根据卫生部所颁布的确诊和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我院专家经过确认,确诊患者11例,疑似患者27例。
1.2临床表现
以上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患者38例,其百分比为100%,体温波动是在37.8~41.2°C;其中咳嗽患者34例,其百分比为89.5%;呼吸急促患者9例,其百分比为23.7%;伴有腹泻或呕吐的患者有7例,其百分比为18.4%;其中还有1例患者为重症患者,伴有低氧血症。
1.3感染控制措施
1.3.1通风管理
1)通风方式: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
2)通风原理与要求
① 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通过使用通风设备促使空气置换及引发空气流动。机械通风要求所有的门窗都关闭,每小时换气次数要保持至少12次。
② 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的预防空气传播病房,空气应该从患者医疗区域流向无人通道。自然通风要求:保持门窗开向带有开放窗户的通风良好的走廊;确保包括走廊在内的周围区域通风良好,以保证能迅速稀释从患者房间流出的空气。将病床放在靠近外部墙面和开放窗户的位置。
1.3.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隔离适用于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的具体措施为:
①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尽量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污染。
② 医务人员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③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并每天更换进行清洗和消毒。也可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理。
2)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①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单间隔离,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房。
② 应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③ 可能的情况下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距离保持在 1m以上,探视者戴外科口罩。
④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⑤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照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医务人员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① 患者应安置在负压病房内,一间负压病房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于同一房间;诊疗工作应有计划,集中治疗护理,减少出入频率。
② 没有负压病房时,应将患者安置在独立的、通风良好的隔离区域内,达到区域隔离预防的要求。单间隔离病房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米,不同种传染患者应分室安置,严格空气消毒;各区安装符合手卫生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③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④ 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⑤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1.4护理措施
1.4.1病情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及生命特征,主要包括持续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咳痰性质以及痰液的颜色,观察是否存在口唇发绀、水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对症治疗。如患者的体温在38℃以上,应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同时遵医嘱予以解热镇痛药物等。如患者存在呼吸衰竭或者低氧血症时,应立即予以吸氧、机械通气或者无创通气等,并实施通气相关护理。
1.4.2稳定期护理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保证睡眠及休息时间,适量进行锻炼,多食新鲜蔬果以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应针对并发症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并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解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讨论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病毒变异快、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染范围广的特点,并且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鼻塞、咳嗽、流涕、头痛、全身乏力等;其传染途径都是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直接或者间接解除患者分泌物传染;其发生季节多在冬春季。关于其防治控制措施即为一旦发生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及消毒措施对病情传播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隆平 张晓均 张余,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40-542
闭环控制在呼吸机上的应用 篇7
关键词:闭环控制,呼吸机,反馈信息系统
1 概述
闭环控制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原理和方法。闭环控制有反馈环节,通过反馈系统使系统的精确度提高,响应时间缩短,适合于在响应时间,稳定性要求高的系统中使用。开环控制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按顺序工作,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其特点是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没有自动修正或补偿的能力。传统的呼吸机临床应用基本属于开环控制。我们尝试用闭环控制的方法研究在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闭环控制是指系统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输出)反馈到输入端,影响控制器(执行装置)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将它应用在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上,可以用图1来表示。
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的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若相同,则称为正反馈。闭环控制的概念因其应用领域及范围的不同,解释和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概括地讲,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制量与设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的系统。
2 环路装置
在图1的模型中,呼吸机是此环路中的控制器,是一个执行装置。它起着生命支持(急救)、呼吸控制(麻醉)、辅助呼吸(呼吸障碍)、呼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作用。
呼吸机由于在临床中所起作用的不同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所以其工作模式与功能选择及参数设置,都应遵循临床需要,实时调整。而呼吸机的工作模式和功能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基本概念,模式是指一种独立的通气方式,依靠这种通气方式患者可以基本解决或完成呼吸动作。功能则是指呼吸机附带的某些功能,依靠这些功能通气,可以更好地解决或改善患者某种类型的呼吸功能不全和障碍,但不是一种独立的通气模式,患者不能单独依靠某种通气功能完成呼吸动作,它必须与某种通气模式同时应用。但有的通气模式,既可以作为通气模式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功能与其它通气模式合用,例如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就是如此。参数的调整和设定同样应遵循临床需求。
血氧仪是环路中被控制量(患者血氧值)的检测装置,是提供反馈信息(信号)的装置,临床血氧检测常用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集患者的动脉血,使用血气分析设备做血气分析(电化学法),测得PaO2(动脉血氧分压)。该种方法尽管检测精度高,但实时性差且有创,目前除了特殊场合要求高精度检测外(例如:肺功能评价、体外循环氧合的判断),一般不采用此法。另一种方法是无创连续血氧检测方法(光学法),即无创血氧饱和度(SaO2)检测,尽管此法检测精度欠佳,但几个关键测量点还是与血气分析的测量点是重合的。例如血气分析检测结果PaO2=60mm Hg时与SaOa=90%时是重合的,此相关性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临床要求,而且此法的连续性、实时性等均优于前者。
3 环路建立
我们以血氧指标为被控制量来建立环路。在下面的模型中,患者是被控对象,输出的血氧指标是被控制量。通过对被控制量的判断,形成通气模式、功能及参数的选择和调整。这些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也就是呼吸机中,再作用到被控对象患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控制与反馈,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控制(见图2)。
4 临床应用
我们以呼吸衰竭为例,来分析闭环控制的具体应用。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SaO2<90%(PaO2<60mmHg),应不失时机地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呼吸阻抗按物理性能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气体在气道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其余阻力来自于弹性阻力;呼吸系统的顺应性表示其应变能力的大小,与弹性阻力互为倒数,一般情况下肺的顺应性是决定呼吸系统顺应性的主要因素。
4.1 呼吸机工作类型的选择
肺部病变或肺部病变严重时,如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时,呼吸机应选择定容工作方式,此时患者的通气量不会因气道阻力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而减少。在定容工作方式下,呼吸机输出的潮气量(TV)由设定值确定。呼吸机计量的方法,目前较多采用以下两种:一是气箱内活塞的行程,因气箱内径是确定值,所以输出气体的体积仅由活塞行程决定,活塞行程的控制由安装在气箱顶端进、排气阀的开启时刻决定,当活塞行进到止点时,转为呼气相;另一种方法是在气体输出的管路上安装有光电轴流式潮气量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探测到气体通过,并由计量电路判定输出气体的体积达到设定值时停止气体输出转为呼气相。定容工作方式下绝大多数呼吸机还配置有气道超压报警、停止气体输出功能。
4.2 呼吸机模式和功能选择
一般的呼吸衰竭患者选择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工作状态可选择控制性(非同步)或辅助性(同步),前者适用于自主呼吸消失或减弱和自主呼吸不规则等,后者适用于自主呼吸存在、与呼吸机协调良好的情况。
间歇指令通气(IM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IPPV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点是IMV没有同步触发装置。同步装置是在气体输出管路上安装有负压传感器,当传感器探测到患者有吸气的趋势时,呼吸机立刻转到送气相,吸气趋势强弱(同步触发灵敏度)的探测由传感器放大电路的增益(可调)决定。
在呼吸机工作期间可设定叹息(Sign)功能,即在若干个呼吸周期后增加一个大于设定潮气量的通气量。其原理为:由呼吸周期计数器(一般不可调)计到某一个呼吸周期时,在下一个吸气相时,呼吸机将潮气增30%左右后输出给患者。
4.3 参数调整
呼吸机各项参数的调整,主要的依据是:患者的血氧指标,即被控制量(输出)的值。参数主要有:呼吸频率(PATE)、潮气量(TV)、吸/呼比(I∶E)、通气压力(IPAP)、吸入氧浓度(FiO2)等。通过对被控制量(患者血氧指标)的判断,将以上参数做为反馈量通过对呼吸机的操作进行修正输入后,呼吸机(控制器)随即工作于更新后的环路中,如此及时的、动态的往复;以达到或逼近被控制量(患者血氧指标)的预期值,最终实现医疗控制。
5 结论
闭环控制使控制过程动态化,这是消除干扰的依据。将闭环控制引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中,使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实现由经验方法到科学方法的转变。在呼吸机临床应用中,只有对应用进程进行跟踪控制,实现动态化管理,才能及时掌握患者的通气状况,找到影响通气进程的干扰因素,及时加以消除,实现最终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翠珍.现代生物医学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2]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14-3777.
[3]刘普和.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
[4]丰继华.呼吸机控制策略与工作模式[J].仪器仪表学报,2006(S1):22-23.
[5]周新.容积标限压力控制通气时吸入沙丁胺醇对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5):15-16.
[6]吴志婷.闭环在线检测自动反馈控制系统医学模型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1):8-10.
呼吸机的质量控制与维护 篇8
关键词:呼吸机,质量控制,维护,质量保障,国家标准,维护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呼吸机不断发展和完善, 呼吸机作为医院重点医疗设备, 它不仅能对患者提供辅助呼吸, 甚至能完全替代人体的通气功能。呼吸机的原理和使用程序较复杂, 并且因其机型多、数量多及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而使临床使用风险加大。为了保证呼吸机在临床使用及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呼吸机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及提高呼吸机管理操作水平是保证呼吸机安全、可靠运行的必要措施。
1 呼吸机的质量控制
目前, 国内对呼吸机没有进行强制质量控制的标准, 但我军医院及国内一些三甲医院有计量检定标准。呼吸机物理参数检测和安全检测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 国家质检总局在 2010年1 月 5 日发布了 JJF 1234-2010 呼吸机维护规范。呼吸机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有条件应定期对呼吸机进行符合性测试, 主要包括电气安全测试和机械通气性能的静态与动态测试。通常运行呼吸机40min, 观察参数显示是否正确和稳定及漂移现象等, 以便决定机器是否可以使用。触发灵敏度在呼吸机的质量控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其在2cmH 20左右, 挤压模肺时呼吸机应能够被触发。呼气流量为监测值, 吸气流量为设定值, 吸气、呼气流量在呼吸机分钟通气量或潮气量量程范围内为正常。呼吸机上氧浓度测量多采用电化学氧传感器, 随使用或放置时间的延长其能量不断消耗, 往往导致氧浓度控制与监测不一致。急救时或上次维护后已证实机器处于良好状态, 可简化检查步骤, 只进行前两步检查。
2 呼吸机的维护
呼吸机是临床设备中最容易出问题 培训工作量最大, 最难使用的医疗设备之一, 加强呼吸机的应用管理和质量控制, 减少临床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包括病人气路维护、滤网清洗、常见报警原因分析和处理。常见质量问题原因有通气量、氧浓度、窒息报警、压力等。呼吸机的维护包括管路维护、湿化器维护、呼吸机内部主机的维护、呼吸机外壳的维护。
质量问题处理步骤: 出现报警时先用静音键, 消除报警声。处理结束后, 用复位键清除报警。
呼吸机的预防性维修: (1) 定期的更换消耗品, 工程师进行保养及检修; (2) 综合检查呼吸机功能。
呼吸机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其管理因素多, 技术性强。因此要由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思想素质的人员来负责, 才能提高呼吸机的使用效率和完好率, 充分发挥呼吸机的实用价值。
总之, 由于呼吸机的治疗对象主要为危重病情患者, 所以机器性能的安全与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生命安全, 为了尽可能避免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或对病人造成伤害, 定期对呼吸机进行质量检测和进行预防性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加强呼吸机应用的质量控制和维护对提高其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 减少临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提高呼吸机自身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保其质量标准, 以及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明山.加强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与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3) :74.
[2]郭瑞表.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安全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4) :65-67.
[3]肖胜春, 卢兴平, 曹德森, 等.呼吸机通气质量检测及质量评估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 :40-43.
呼吸机不良事件范围及质量控制 篇9
为了更好地了解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范围及质量控制,我们先熟悉一下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1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肺的吸气功能是在呼吸肌收缩时,胸廓容积扩大,肺泡膨胀形成负压,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吸肌放松时,肺泡因弹性收缩,使肺内压力增大,向外呼出气体。呼吸气流是由肺泡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形成的,人工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就是用机械的办法建立这一压力差,从而实现强制的人工呼吸过程[1]。
2 呼吸机的治疗作用,适应症和禁忌症
2.1 治疗作用
⑴改善通气功能维持呼吸道内气体的流动。常频通气时,由于正压产生对流可达到足够的潮气量;高频通气时则利用高频率的振动,促进对流及气体扩散、弥散过程。
⑵改善换气功能由于气道内正压可使部分萎陷肺泡扩张,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改善通气分布;同时运用一些特殊的通气方式,如呼气末延长、呼气末屏气、呼气末正压呼吸等改善通气/血流比,减少分流。
⑶减少呼吸功呼吸机替代呼吸肌做功,减少了呼吸肌的负荷,使氧耗量降低,有利于呼吸肌疲劳的恢复。
2.2 适应症
由于呼吸机具有的治疗作用,因而呼吸机常在下述临床状态中应用:
⑴由于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所致的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障碍。
⑵肺内巨大分流所造成的严重低氧血症,外来供氧无法达到足够的吸入氧浓度。
⑶在重大外科手术(如心、肺或上腹部手术)后,为预防术后呼吸功能紊乱,需进行预防性短暂呼吸机支持。
⑷在某些情况下,可暂时人工过渡通气,以降低颅内压,或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增加呼吸代偿。
⑸在某些神经、肌肉疾病中,由于肺活量受限,无法产生有效自发呼吸,可应用机械呼吸,增加通气,以避免肺不张和分泌物滞留。
下述指标可做为呼吸机应用的标准:(1)呼吸频率大于30次/min或低于正常的1/3;(2)潮气量低于正常的1/3;(3)肺泡生理死腔量/潮气量大于60%;(4)肺活量小于10~15mL/kg;(5)最大吸气压小于25cmH2O;(6)氧分压小于60mmHg(面罩纯氧吸入时);(7)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5mmHg(急性呼衰时)。可根据Ⅰ型及Ⅱ型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适当参考上述标准[2]。
3 禁忌症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似乎不存在绝对的禁忌症,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先行必要的处理才进行呼吸机治疗,或者采用特殊的机械通气方式,可视为相对禁忌症。常见的病理情况包括:
⑴已发生气压伤,如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的病人接受正压通气治疗,可导致张力性气胸发生而危及生命,应属通气疗法的禁忌症。但是如果先给予安放胸腔引流管,则可照常进行。
⑵患肺大庖或多次发生自发性气胸者,因正压通气可诱发严重的气压伤,一般不宜应用,但如果非巨大肺大庖或壁较厚,当病人伴发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其他方法不能纠正,病情继续恶化时,为解决病人的主要矛盾,仍可谨慎选用通气疗法,但需要特别注意发生气压伤的危险,避免过高的气道峰压或平台压并随时准备好应急措施。
⑶在大量咳血或在重症结核出现播散等情况下,则应慎重应用。有支气管胸膜瘘时可用高频通气。
⑷对于存在严重低血流量和休克的病人,原则上应先予以纠正后才可应用通气疗法,但如病情危急,也可同时进行。
⑸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增加心脏负荷不宜使用呼吸机,但当病发急性肺水肿,病人严重缺氧,应用正压通气并加用PEEP可使肺内的渗出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改善,从而提高氧合,改善心肌缺血情况。至于对心脏负荷的影响,也因为主要影响后负荷而不致加重急性左心衰,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抢救中,通气治疗为复苏成功的主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4 呼吸机操作常规
正确使用呼吸机,不仅可以使病人感觉舒适,提高疗效,而且有助于延长呼吸机的寿命。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使用规范,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1 病人准备
针对妨碍机械通气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的闭式引流,循环功能的调整等,以防止发生意外;建立合理和必要的人工气道;对意识清醒病人应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以减轻心理负担取得较好配合。
4.2 呼吸机准备及开机顺序
⑴检查呼吸机是否清洗完毕。
⑵安装检查呼吸机的各个部件,包括呼吸环路、监控管道、湿化和雾化器加水、调节力臂的角度和长度等。
⑶接通电源并打开空气压缩机、氧气和主机。
⑷检查每分钟通气量及气路压力表读数是否在0位置,若没有则按一定的程序校正。
⑸预置基本参数。
4.3 连接病人
对接受机械通气病人的一般状况,生命特征、肺功能、循环功能、气体交换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速度,随时调整通气参数,以提高疗效、减少干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呼吸机治疗中不良事件范围及质量控制
5.1 与气管插管、套管有关的不良事件及处理与防范
⑴气管导管阻塞严重时可造成窒息。
⑵喉损伤以喉水肿较为常见,轻度喉水肿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者吸气困难则应用气管切开。
⑶气管粘膜损伤多表现为粘膜溃疡、坏死、出血,甚至气管、食管瘘等。应该重视护理和无菌操作。
⑷皮下气肿轻的一般能自行吸收,严重的应扩大气管切开的皮肤切口,病人半卧位,高浓度氧吸入。
⑸出血:应注意人工气道的管理,局部及全身使用止血药物。
5.2 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引发的不良事件及处理与防范
⑴通气不足多为呼吸机调节不当或呼吸机故障所致,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参考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率和压力等,以提高肺泡通气量。
⑵通气过度使CO2在短期内排出太快,严重时甚至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可能引发低血钾、心率失常、室颤,危及病人生命。应注意对施行机械通气病人动态监测血气变化,及时对呼吸机参数作反馈调节,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适当减低通气量。
⑶气压伤肺泡内施加压力过大或气量过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损伤,出现肺间质气肿,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动静脉空气栓塞等气压伤表现。防治气压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调节呼吸机通气参数,使气道压最小。(2)减轻和抑制病人与呼吸机对抗。(3)对两肺气道阻力和顺应性相差太大的病人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对两肺分别进行通气治疗。(4)采用低阻力呼吸管道和通气瓣膜。(5)换用或辅以体外膜肺使二氧化碳排除。(6)及时处理气胸,限制病人体位,避免易使气体漏入胸腔的位置。使肺尽快复张,避免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7)对呼衰病人尽可能短期或不连续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⑷低血压、休克注意加强对病人的监测。若发现病人血压下降幅度较大,应重新核定机械通气参数,尽量使平均气道压降低。
⑸其他脏器并发症。
⑹氧中毒:关键在于预防,加强护理,合理调节通气参数。
⑺呼吸道、肺部感染。防治呼吸道、肺部感染可考虑以下因素:(1)充分保护和发挥肺脏及呼吸道自然防御机制,注意充分湿化,从而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将进入呼吸道深部的尘粒、微生物等有害物易被清除或被导管吸引排出。(2)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注意无菌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机会。在进行气道管理操作和呼吸治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3)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一般2~7天更换一次,“Y”型管以下与人工气道直接相连的螺旋管需每日更换消毒。(4)及时清除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严防冷凝水引向湿化器甚至病人气道。(5)在气囊放气前需彻底吸除气囊上滞留物,防止咽部滞留误入下呼吸道。病人进食时注意体位,防止物吸。(6)可设置空气净化装置,减少空气中病原菌对气道开放病人的污染机会。(7)严格掌握广谱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指征。(8)对气道分泌物定期培养,监测其病菌及菌群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3 呼吸机故障所致的不良事件及处理与防范
临床应用中呼吸机管道方面的问题在呼吸机故障中约占40%,其他方面包括断电、压缩机故障、主机电路及机械故障等。呼吸机故障所致并发症的预防可考虑以下几点:
⑴医护人员必须熟悉并掌握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⑵定期监测和维护仪器,定时清洗过滤网并注意保养好仪器,使用前后应检测。
⑶使用前将消毒好的管道与仪器连接,并连接模拟肺检测仪器运转状况,无故障则应用于病人。
⑷上机后根据病情合理调整呼吸机有关参数,给患者提供舒适的通气环境,尽可能的减少人机对抗[3]。设置合适的压力、容量报警限,当发现报警应迅速确定和清除报警原因,在未辨明原因时切忌简单消除报警或修改报警限。
⑸当呼吸机出现故障又不能查明故障原因时,应先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断开,使用简易呼吸机或人工气囊加压呼吸来维持病人通气,同时通知工程人员对呼吸机进行维修。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医疗仪器领域,呼吸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呼吸模式也越来越先进,给患者提供了舒适的通气环境,特别是一些进口的呼吸机如我院的PB840,DRAGER EVITA等,无论从参数的设置到仪器的检测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机交互,在这点上,国产的呼吸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呼吸机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潮气量调节范围、最大分钟通气量、输出气体最低氧浓度、呼吸频率范围、吸呼比、最大安全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检测[4],目的就是使仪器在临床应用中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处于安全、准确及有效的工作状态[5]。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坚持对呼吸机的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相关的评价,努力防止同类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切实保障公众用械安全[6,7]。
摘要:从呼吸机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出发,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重点探讨呼吸机不良事件的范围以及如何对呼吸机进行质量控制。
关键词:呼吸机,临床应用,不良事件,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黄毅林.医用电动仪器原理、构造与维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2]黄绍光,邓伟吾,万欢英.呼吸机治疗与监护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严振球,宁资社,贺端清.呼吸机在重症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510-511.
[4]徐泽林,任跃,李成毅.呼吸机主要性能指标的质量控制技术[J].中国医学装备,2008,5(4):1-4
[5]谢松城,许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文彬.医疗单位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72-74.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3 月‐2015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428 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标准[2], 428 例患者中, 男209 例, 女219 例;年龄5~81 岁, 平均 (54.5±10.4) 岁, 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407 例, 占95.09%, 咳嗽381 例, 占89.02%;呼吸急促102 例, 占23.83%;呕吐、腹泻82 例, 占19.16%;重症或低氧血症患者21 例, 占4.91%。
1.2 防治措施
1.2.1 加强管理制度感染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呼吸道传染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感染科人才, 提高本院医务人员的防感染意识, 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做到彻底落实。
1.2.2 对患者的管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控制措施, 多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 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 保证患者充足、高质量睡眠, 定期对橱柜、地板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仪器、医疗器械设备和相应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2.3 加强防治宣传工作可建立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治宣传小组, 采用标语、广播、宣传海报、讲座、墙报等形式对呼吸道传染疾病措施进行宣传, 让人们对防治措施进行仔细地了解, 宣传对象主要针对本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 此外, 还可以与中小学校进行合作, 面向易发病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防治宣传讲座[3,4], 真正将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治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
1.2.4 避免医院感染认真分析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个危险情况, 并学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级防护。时刻注意加强护目镜、手套、防护面罩、医用口罩及防护服等防护工具的使用, 认真按照五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5,6]。单独为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设立具有良好隔离效果的医疗区域, 保证空气流通, 明确划分传染疾病专用通道, 医护人员及家属进出病房要穿隔离衣。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特点
428 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中, 不同性别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但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类型及不同季节患病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2.2 呼吸道传染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统计428例患者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等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 仅有19.63% 的患者可以正确地掌握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措施, 患者中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 虽有部分患者知晓疾病前期具有传染性, 但仅有28.27% 了解传播形式和途径,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水痘、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为临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7,8], 本文针对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为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主要发病方式, 且以冬春季节为高发期, 通过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群统计,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18 岁以下青少年及60 岁以上老年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在冬春季节等传染病爆发阶段, 要提前做好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来源, 严格隔离感染患者, 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和预防, 降低感染发生。此外,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 428 例研究对象中仅少数患者可正确了解掌握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措施、传播形式和途径等呼吸道传染疾病相关知识, 因此, 加强对防治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宣传, 各个学校及辖区对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使人们认识到有效的预防对控制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的重要性[9,10]。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探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428例, 统计分析其人群分布、疾病类型及发病季节等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方法, 加强呼吸道传染疾病控制。结果 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类型及不同季节患病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仅少数患者可正确了解掌握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措施、传播形式和途径等呼吸道传染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18岁以下青少年及60岁以上老年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冬春季节为高发期, 针对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做好相应的预防、治疗工作, 从而减少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楠媚, 莫运政, 刘利群, 等.大气二氧化硫与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 30 (5) :385-389.
[2]刘坤, 曹彬, 丁枭伟, 等.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2) :23-25.
[3]嵇赟喆, 王晓杰, 李晓静, 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负压隔离病房带菌飞沫和CO2分布特性的模拟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1) :1-5.
[4]李正兰, 李东, 罗鹏.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9) :1854-1855
[5]金伟斌, 卢建华, 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2) :49-51.
[6]晁明霞, 毛爱军, 刘琦, 等.细菌溶解产物佐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1 (4) :74-75.
[7]苏丁绪, 周崇安, 李明波.浅析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 :5510-5511.
[8]张霞.整体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35) :148-149.
[9]陈学军, 刘静浓, 李彩霞.泛福舒 (细菌溶解产物) 预防儿童入园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84.
呼吸控制 篇11
首先来谈一谈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呼吸方法无外乎有胸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三种, 我们提倡用腹式呼吸法作为歌唱的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法是当前世界上较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用腹部呼吸, 容易使气息吸的深、吸的到位, 所以就容易打通整个管道, 使声音有致远性, 穿透力强, 并能够很好的保持住气息。另一方面, 腹式呼吸动作小, 能够使整个合唱队保持稳重、大方。
呼吸在合唱中还有几种特定的处理技巧, 更是应该掌握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第一是整句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最常见、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合唱队一句一换气, 呼吸点明确, 整齐统一、干净清楚, 便于更好的表现整个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例如歌曲《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 字数不多, 乐句规整, 饱满的呼吸能够赋予乐句清澈的声音, 然后吸气再唱下一句“风吹稻花香两岸”。依此类推, 使整个歌曲连贯委婉, 声音的线条起伏连绵, 给人以美感, 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是断句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为了强调某一个情感点或某一个字, 而把一整句拆开唱, 形成一种重点突出的效果。这种呼吸法要求指挥者把呼吸点给清楚, 合唱队员要断音干净、起音利落。例如在演唱《大刀进行曲》时, 整个乐句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按常规理解应该一口气把一整句唱完, 如果我们在“向”字后面换气, 再唱“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样处理更能够突出乐句的重点, 使音乐作品产生一种气势, 达到鼓舞人心的效果。另一种作用是在高音前的换气。为了把乐句中的高音唱得饱满、足拍, 合唱队往往需要在一个乐句的高音前换气。例如歌曲《怒吼吧, 黄河》最后一句“发出战斗的警号”虽然是一句话, 但“号”字是在一个高音上的延长, 所以要在“号”字前吸气, 才能把最后一个高音更完美的表现好, 从而把整个歌曲推向高潮。
第三种是分声部穿插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由两个或多个声部交叉换气, 演唱不同的乐句, 从而出现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还经常用于复调中。例如在演唱歌曲《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一句时, 第一个声部演唱的“方”音还在延长时, 另一个声部要紧接上“照遍了东方”。男声部和女声部交替呼应, 描绘了一幅祖国壮丽大好河山的景象, 给人一种自豪和信心。后几句同样是这种表现手法, 反复强调重点,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第四种是循环性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做出不等时的呼、吸、换气, 整体声音延连不断, 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这种呼吸法是合唱中比较难的一种, 它既体现了合唱队员对呼吸技巧的运用, 更体现了合唱队的整体演唱水平。这种呼吸法在无伴奏的合唱中运用较多, 因为要保持有足够的和声效果, 各个声部的合唱队员要轮流换气, 不出现声音和声部的断层, 所以对整个合唱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延长音上让不同的人演唱出相同的声音频率, 要控制得恰到好处, 例如无伴奏合唱《回声》、《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歌曲都有这样的要求。
以上提到的各种呼吸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往往在一首歌曲里同时出现多种技巧, 所以我们只有把各种呼吸方法都娴熟的掌握住, 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 达到气声合一的效果, 也才能真正体现合唱艺术的魅力。
合唱时除了掌握呼吸方法外, 还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合唱队音量的统一, 轻声、半声、抑制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巧。这种轻柔的唱法是调节歌唱器官、改造合唱队的嗓音、提高嗓音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发声的缺点一般都是由于发声生理机能的各组肌肉和神经系统工作不能协调的结果, 首先是吐字不清, 母音不纯, 音色不美。其次是喉头卡紧, 咽腔打不开, 呼吸支持不好, 用不上力, 失去声音的协调性。通过轻声练习, 就可以锻炼歌唱时需要牵动的神经和肌肉, 比较易于做到正确的打开喉咙, 提起软腭, 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音量小的弱声不等于松弛的虚声, 相反要求更集中, 更有力。正如合唱指挥大师马革顺老先生所告诫的:合唱中, “当你开怀畅唱时, 即是你犯错误之时”, 把合唱变成了个人的引吭高歌, 从而也就使自己的种种缺点和毛病暴露无遗, 在歌曲力度上、感情的表达上不能和整体配合, 做不到相互“照顾”和“相互衬托”, 更谈不上合唱中鲜明的层次变化。所以合唱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应学会“控制”声音。而“控制”最直接的方法是轻唱。轻唱可以使嗓子省力, 避免嗓音疲劳, 并能使整个合唱队的声音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轻唱能掩饰歌唱者的种种缺点和毛病, 正如指挥家李心草所说“高水平的合唱队能够用最小的音量唱出最清晰的声部”要想使整个合唱队“静下来”必须使每个合唱队员都能“轻着唱”。要有足够的耐性进行这样的训练,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就能使整个合唱队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合理的呼吸运用和声音的控制是合唱艺术中的核心, 是提高整个合唱队演唱水平非常关键的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合唱队艺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只有靠一点一滴技术的积累和情感的投入, 才能成就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