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护理质量

2024-09-26

呼吸道护理质量(通用12篇)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115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58例) 与对照组 (57例) ,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给予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加强患者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护理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 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患者多由于机体抵抗力不强, 治疗方法不当, 引起严重后果, 甚至可引起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指出, 有效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1]。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技术质量改进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5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64例, 女51例;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 (50.4±7.8) 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9例, 下呼吸道感染53例, 混合感染13例, 病程2h~15 d, 平均病程 (4.9±1.5) d。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58例) 与对照组 (5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病情观察、症状护理、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呼吸道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加强患者护理, 具体包括: (1) 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呼吸道感染管理相关标准, 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护理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相关管理制度, 掌握无菌操作、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方法等, 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避免院内感染及职业危害。 (2) 加强护理工作检查。采取多种检查方式, 如综合检查、重点检查、夜间检查等, 对病房管理情况、安全情况、护士的基础工作情况、制度有效执行情况、药品管理情况、患者情况、护理文书等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给予指正, 使护士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 汇总、反馈。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 对已存在的护理问题反馈到各个护理小组, 使护理小组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总结存在的问题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问题通过改进工作流程、方法等加以纠正, 个性问题通过个别修正的方式进行改正,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2]。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满意度调查包括护理主动性、积极性、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患者健康知识了解情况、自我护理方法等, 本调查问卷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满意度越高。对比观察两组护理期间的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 (92.4±7.5) 分,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 (84.7±7.1) 分,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过程中, 观察组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4例, 发生率为6.9%;对照组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14例, 发生率24.6%。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及混合感染等几种, 患者多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在治疗上, 需要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给予对症的抗生素, 以达到有效治疗的作用。临床研究指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护理模式更注重环节管理控制, 通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总结、反馈、改进等,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 强化管理理念及服务质量已受到越来越多护理工作者的关注, 并在临床上开展多项护理实践,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强调护理工作的持续性、全程性, 通过对具体护理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 质量评估方法进行改进, 完善质量控制管理的网络体系、信息报告分析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通过完善护理相关制度及流程, 提高护士的相关技能及制度执行情况的培养, 狠抓护理工作内涵, 规范科室相关工作, 使管理更加规范, 服务更具人性化, 流程更为合理, 环境更具家庭化, 从而顺应现代医疗服务的发展及患者需求[3]。

本组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加强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患者在护理期间, 发生呼吸道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对于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改善病情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 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观察.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9 (5) :67-68.

[2]崔玉婷, 崔健, 沈云龙, 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的应用干预.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55-56.

[3]张玲.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6) :380-381.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2

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吃阿司匹林,再加点布洛芬就可以好的,在服药期间应该要注意一定要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要吃生冷食物,注意身体的保暖,要保持室内通风,患者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还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这样才可以远离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扰。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可以配合板蓝根冲剂进行治疗,在饮食方面应该要注意,不能使用辛辣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平时应该要注意改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能够辅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能够补充身体的营养,可以帮助改善人体抗病能力,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

上呼吸道感染的食疗方有哪些

1、秋梨一只,约150克-200克,带皮去核切成小块;冰糖,约鸡蛋大小1-2块;百合、麦冬、沙参各30克。将此三味中药与冰糖、秋梨同置小砂锅内,加水3碗煎约一小时左右,至秋梨熟烂,弃沙参渣,将百合、麦冬、秋梨等同汁按早晚各一次分数次服下。

2、大生梨1个,川贝母末5克,冰糖15克。梨去核将贝母末和冰糖放入,封口,将其包裹好煨或隔水蒸熟后一次服完。每天一服,连服二三天即愈。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3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护理质量

品管圈(QCC)指的是由同一部门的人员或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以圈员参与方式对自己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质进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以达到不断对自己的工作现场进行维持和改善[1]的目的。品质管理整个过程由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相关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10个步骤组成[2]。2014年1月我院护理部要求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活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呼吸内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现将品管圈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

将我科2014年1月至2月住院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3月至4月住院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天数进行量化对照研究。

2 方法

2.1 成立QCC小组:QCC小组由14名护士组成,通过投票选出有一定公益心的护士作为圈长,护士长为辅导员,第一阶段圈会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了“畅优圈”圈名、圈徽和圈歌。然后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2.2 拟定活动计划书:由圈长拟定,预估各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拟定活动计划书,并取得上级核准。

2.3 现状把握:根据留置针拔管的原因绘制查检表,制作改善前留置针护理流程图、置管流程图、输液流程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数据收集,再进行数据汇总,根据流程图我们得出改善前留置针存在的问题有红肿,穿刺部位在关节,留置针固定方法欠缺等。

2.4 目标设定:改善前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79.9%,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期望通过QCC活动将我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降为37.31%,改善幅度为42.59%。

2.5 解析:圈员们绘制了鱼骨图,根据鱼骨图得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红肿、渗出的主要原因有患者活动度大、固定不牢、注射器针管偏小、无封管标准流程,然后确定改善对象为改善留置针穿刺操作流程、制定封管标准流程和规范、改善固定方法、加强无菌技术操作及健康宣教。

2.6 对策拟定: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出诸多相应对策,再进行打分,采取分数高的实施对策,最终选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获得上级核准,然后由专人负责。

2.7 对策实施与检讨:派护理骨干出去学习规范的操作技术,再回来培训全科护理人员,观看他人操作或录像,每位护士学习留置针穿刺、封管操作及固定方法,相互观看操作、学习,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一星期后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及健康宣教,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向患者解释其优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8 相关标准化:圈员们制作了静脉留置针固定流程图,采用无张力法粘贴敷贴,粘贴时由内向外排出空气,使敷贴与皮肤完全贴合,同时制作了封管流程图,我们采用10ml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封管至0.5ml时夹管。

2.9 检讨与改进:今后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改善品管手法,留意工作中忽略的细节,及时记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考虑下一步计划,选定新的主题,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DCA改善循环。

3 结果

我们对为期两个月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改善后柏拉圖,和改善前的柏拉图比较,改善后的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7%,改善幅度为42.9%,超过了活动前设置的目标值0.49%,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呼吸内科的护士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品管手法、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体会

在QCC活动中,圈员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订立目标,提出问题,一起讨论,研究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进工作,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品管圈即品质、质量管理圈,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群体,这恰恰符合QCC工作方法对圈员的要求:首先,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对PDCA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护理人员加强了学习,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责任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成就感,加强了护患沟通,提高了病人满意度[3]。另外,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临床科室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到,但只要采取了品管圈手法,一项一项去发现问题,然后改善、落实,一圈一圈去做,哪怕一年只做了一两项质量改进工作,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2] 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共计2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计1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8例, 女性患者62例, 平均年龄为 (38.9±2.8) 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1例, 女性患者59例, 平均年龄为 (39.5±1.7)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130例患者采取基于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重视对医院感染的全面性检查与监测工作; (3) 强化对监测资料的反馈工作; (4) 提高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意识度。

1.2.2 对照组:

对照组130例患者采取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即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给与相应药物, 采取针对性护理方式。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采取百分制方案, 以问卷调查方式完成。得分分值越高, 代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同时记录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症状表现以及例数。汇总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经t检验, 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91.2±3.7)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2% (19/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核心在于:以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为依托[3], 以护理质量数据管理为前提, 以电子病历质量控制系统为核心, 针对护理人员面向病患提供护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 并通过计算机分析的方式, 实现对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合理提升[4,5]。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此种方法, 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在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引入呼吸道感染护理的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方面需要制定感染管理质量的规范性标准, 针对呼吸道科室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加以严格执行。护理过程当中需要保障诊疗环境的清洁性, 重视对护理操作、护理用品的无菌性处理。同时, 还需要特别重视对供应室科室的全面性检查工作; (2) 重视对医院感染的全面性检查与监测工作:在有关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以及医院物品资料进行全面性检查与监测的过程当中, 需要采取全面综合性监测与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法; (3) 强化对监测资料的反馈工作:护理过程当中需要针对所获取的监测资料包括进行及时且全面的分析, 及时发现存在于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4) 提高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意识度:院方需要重视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人员专业知识, 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性的宣教工作, 以确保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对于预防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 通过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干预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共计2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计1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针对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91.2±3.7)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2% (19/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张爱琴, 刘云, 孙琳,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8) :76-78.

[2]冯锦芳, 谭秋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44-546.

[3]靳雁, 郭小花, 袁娟,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45-1946.

[4]刘梅, 刘林, 许勤,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0) :872-87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

作者:魏萍 张卫丽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9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

基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例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49例,女39例;患者年龄为0.6—13岁,平均年龄为6.82±1.04岁;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4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1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自身病情对患者病房进行安排,将病房室温控制在18—22oC,将患者湿度控制在50—60%;对于可以饮食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引患者饮用富含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对于吃奶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家属给以患者少量的奶,避免出现消化不良或吐泻症状;同时护理人员应保障患者口腔清洁,及时为患者更换衣服,确保患者皮肤处于干爽状态。

1.2.2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大多数伴有腹泻症状,若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及时的护理,患者肛周会见红肿症状,进而患者哭闹不止。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用指引患者家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时为患者清除咽喉、鼻腔中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对于鼻塞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每日采用0.5%的麻黄碱液滴鼻2—3次,每次滴入1—2

滴。若吃奶的患者出现鼻塞现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哺乳前15分钟采用0.5%的麻黄碱液滴鼻,确保患者鼻腔通畅,便于患者吸吮。

1.3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治疗3天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有效:患者治疗3天内,临床症状出现改善呢,体温较治疗前低,且部分感冒症状消失[1];显效:患者治疗3天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且大部分感冒症状消失;痊愈:患者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且感冒症状全部消失[2]。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显效患者例数+痊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40/44),其中,27例为痊愈,占61.36%,9例为显效,占20.46%,4例为有效,占9.09%,4例为无效,占9.0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91%(29/44),其中,14例为痊愈,占31.82%,5例为显效,占11.36%,10例为有效,占22.73%,15例为无效,占34.09%。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45%(42/44),其中,32例为非常满意,占72.73%,10例为满意,占22.72%,2例为不满意,占4.5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45%(31/44),其中,16例为非常满意,占36.36%,15例为有效,占34.09%,13例为无效,占29.55%。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主要目标为: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预防病情发展及出现并发症,降低患者出现死亡发生率等。在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如治疗时,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病情以及生命体征[3]。一般情况下,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现该种症状后,依旧有较好的精神状态,可正常

玩耍;部分患者额头及腋窝等处都很热,但是手足冰凉,此时患者极易出现高热惊厥现象。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采取较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护理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如采用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45%,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5.91%,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4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对护理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肺部感染;气管插管、切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63-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原因大多有由高处坠落、楼梯滑跌、打架,或由于自行车、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59例,女33例,平均44岁;GCS评分3~5分25例,6~8分43例;均给予重症监护,给予氧气吸入2~4L/min。患者中度昏迷至深昏迷,单侧瞳孔散大42例,双侧瞳孔散大13例。头颅CT表现: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颅骨骨折。

2、护理体会

2.1 基础护理 ①室温18~20℃,湿度60%~70%为宜。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②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避免舌后坠。③清除口鼻分泌物,每天2次口腔护理,预防和减少口腔细菌滋生。④每1~2 h翻身叩背1次,每4 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⑤超声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每天4~6次,每次15 min。⑥加强尿管和会阴护理,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每天2次,膀胱冲洗每天2次,尿袋每天更换1次,留置尿管时间长者1~2周更换导尿管1次。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咽、误吸,或因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等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必须及时清理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并注意吸痰,痰黏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每6h 1次,可加用α-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驱动雾化时,氧流量调至每分钟6~8L。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 气管插管的护理 患者常因喉咽分泌物、舌后坠致呼吸道不畅,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给予大流量氧气吸入(4~6 L/min),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可保证吸痰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微弱应及时行气管切开,以减少呼吸道阻力,清除呼吸道死腔。

2.4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①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新鲜及流通;②局麻者取半卧位,全麻未完全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给氧,心电监护,吸痰。手术当日不宜过多的变换体位以免套管脱出;③对小儿、精神病及全麻者应约束双手,防止抓脱套管;④保持套管通畅,给予翻身拍背、吸痰、雾化吸入等措施,每日消毒内套管至少3次,套管内滴入1%的碘化钾稀释痰液,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⑤规察呼吸变化,如有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应及时检查处理;⑥术后第二天调节套管系带松紧,以系带与皮肤间能插一指为宜;⑦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并发症,如伤口出血、皮下气肿、感染等;⑧拔管前先行堵管,堵管后严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如堵管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可拔管。拔管后继续观察1-2天;⑨病人带管期间,拔管前后,应随时准备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械,以备万一。

2.5 吸痰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尽可能减少感染的机会;吸痰前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吸痰方法:①确定通畅后关闭导管近端,使其消除负压,快速进入气管内,插入10~15 cm。松开导管近端,恢复负压,边旋转边退出。插入气管时不做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损伤气管黏膜。②每次插入只吸引1~2次,注意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 s,保持吸引负压低于120 mmHg。需要进行多次吸痰者,两次间隔期间应吸氧或连接呼吸机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进行吸引。③为预防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低氧,吸痰前后应给予充分吸氧5 min。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减轻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同时要注意痰液的性质和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6 吸氧及呼吸机应用 颅脑损伤患者必须保证有效供氧,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可采取面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气管套管内给氧。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气流量,氧气导管要深置,以防止导管滑出影响氧疗效果。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保持呼吸機在正常工作状态,调整好各项参数。

3、小结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NICU收治胎龄28~34周, 出生体质量1500~1800g的早产儿129例;胎龄<28周, 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17例;胎龄>34周, 出生体质量为1800~2500g的早产儿34例。

1.2诊断标准低出生体质量儿指出生体质量<2500g的新生儿[2]。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超过20s或不足20s而伴有青紫、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低, 或心动过缓 (心率!100次/min) 的异常呼吸现象[3]。入院时均已表现呼吸暂停。

1.3方法

1.3.1一般护理: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尽可能避免干扰, 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减少在吸痰和穿刺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刺激, 所有的相关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 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随时观察病情, 多数呼吸暂停属于阻塞性呼吸暂停。阻塞性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产儿喉部呼吸道易塌陷, 如头部和颈部位置扭曲不正会加重呼吸道阻塞, 应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 颈部姿势保持自然, 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对缺氧的患儿适度的氧吸入保持血氧水平在合理的范围。除针对病因治疗外, 一旦发现患儿发生呼吸暂停, 立即进行弹足底、托背呼吸、摸背脊等刺激呼吸。

1.3.2药物治疗:对呼吸暂停患儿经一般护理无效后给予氨茶碱和纳洛酮交替使用:氨茶碱5mg/kg, 20min内静脉滴注, 12h后给予维持量, 每次2.5mg/kg, 每天2次;纳洛酮0.2mg/kg,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每天2~3次。

1.3.3辅助呼吸: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予气管内插管及持续正压通气 (CPAP) 治疗。呼吸机参数:Fi O20.25~0.4, 呼气末正压 (PEEP) 0.29k Pa, 吸气峰压 (PIP) 0.98~1.47k Pa, 呼吸频率20~40次/min, 吸气时间0.4~0.5s。

1.3.4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时严格管道管理, 及时吸痰, 避免堵管, 吸痰对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起重要作用, 但其也是引起细菌侵入气管的高危因素。吸痰的方法: (1) 听诊呼吸音, 评估痰液位置[4]。 (2) 给予100%纯氧2min后, 滴入无菌生理盐水0.5~1ml并给予气囊加压30s, 扣背排痰, 以稀释痰液, 利于痰液吸出, 避免痰液黏附气道造成气道损伤。 (3) 吸痰管选用一次性硅胶管, 粗细以气管管径的1/2为宜。吸痰前洗手, 戴无菌手套, 吸痰顺序为先吸净口腔分泌物, 以避免气道内吸痰时刺激咳嗽造成口腔分泌物吸入气道, 造成逆行感染, 口腔分泌物吸净后, 更换无菌手套及吸痰管痰进行气道内吸痰, 深度以不能顺利插入后再进人0.5cm, 然后边吸边旋转上提;吸引压负以不超过6.67k Pa为宜;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应给予纯氧吸入2min。 (4) 气管内吸痰后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是否吸净。 (5) 吸痰时2人合作, 严格无菌操作。 (6) 避免误吸:将患儿取侧卧位, 鼻饲后30min内不做气道清理。

1.4呼吸暂停监测患儿入院后均予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对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监测到生后5周。监测仪为近红外光谱氧监测仪。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暂停发生率本组180例呼吸暂停患儿胎龄<28周, 出生体质量!1500g 17例 (其中7例患儿出生体质量<1000g) 均发病;胎龄在28~34周, 出生体质量1500~1800g129例, 经过护理干预自主呼吸恢复率达89.92%;胎龄>34周, 出生体质量为1800~2500g 34例, 经过护理干预均可恢复自主呼吸。见表1。

2.2呼吸暂停治疗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的关系胎龄在28周以下, 出生体质量<1500g的新生儿经一般护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均无好转, CPAP及呼吸机治疗好转2例;胎龄在28~34周, 出生体质量1500~1800g的新生儿给予护理干预后自主呼吸恢复116例, 其中好转20例, 药物治疗好转59例, CPAP及呼吸机治疗好转37例;胎龄在34周以上, 出生体质量>1800~2500g的新生儿经一般治疗自由呼吸恢复34例, 其中好转14例, 药物治疗好转20例。胎龄越小, 出生体质量越低呼吸暂停治疗越困难。见表1。

3讨论

本组180例患儿入院后均予心率, 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并对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监测到生后5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无明确发病因素多考虑为原发性呼吸暂停, 且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随着新生儿的不成熟程度剧增, 胎龄28~34周, 出生体质量在1500~1800g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可达89.92%, 处理不当可致脑损伤, 甚至死亡。本组1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均给予近红外光谱氧监测仪监测血氧饱和度, 当监护仪报警时, 应首先检查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绀、肌张力及呼吸道梗阻等, 并及时给予触觉刺激等处理, 并应努力寻找呼吸暂停原因, 如供氧不足, 感染性疾病, 环境温度不稳定, 高胆红素血症, 呼吸道梗阻等, 通知医师全面体检, 必要时辅以脑电图, 头颅B型超声、头颅CT、血清生化等, 在做出合适的治疗前应全面评估[5,6]。刺激呼吸是应急手段, 药物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 (茶碱类和咖啡因类) 如氨茶碱和纳洛酮交替使用, 对于上呼吸道不稳定和功能残气量不足的呼吸暂停早产儿可用CPAP, 若仍无效, 可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7,8]。因此, 对于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呼吸暂停需要密切监测, 认真评估, 及时治疗, 早期干预以及针对个体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今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注:与胎龄<28周, 体质量<1500g比较, *P<0.05;与胎龄28~34周, 体质量1500~1800g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杨云莲, 吕春禄, 文宏霖.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管理与治疗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3, 19 (17) :3254-3256.

[2] 吴圣楣, 陈惠金, 朱建幸.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60.

[3] 邵肖梅, 叶鸿瑁, 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45-247.

[4] 王玉增, 蒋继芳, 张厚玲, 等.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3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8, 18 (5) :216-217.

[5] 柳国盛.新生儿呼吸暂停[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2) :89-92.

[6] 吴珊珊, 何琴莉, 杨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0) :109-110.

[7] 曹秋花.早期护理干预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3) :716-717.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 (1) 确诊为呼吸衰竭; (2) 准备接受机械通气的住院病人; (3) 患者同意。男68例, 女32例。年龄25~85岁, 平均 (49.5±3.5) 岁。婚姻状况:已婚72例, 未婚2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 高中及中专41例, 大专及以上19例。根据入院顺序, 我们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 2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2组都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经鼻、口气管行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3~7d, 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护理。治疗组采用积极的循环护理干预方法:计划阶段 (P) :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必须作手术时, 应先检查病人的肺功能储备力。对肺功能已有损害或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更应积极防止及去除各种诱因的作用, 以免诱发急性呼吸衰竭。加强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能起到防止与去除诱因的作用, 对于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疾病, 还必须同时防止诱因的作用。例如对于创伤、休克患者, 要避免吸入高浓度氧、输给久存血库的血液或输液过量等。清醒病人鼓励用力咳痰, 对于痰液黏稠病人, 要加强雾化。稀释痰液, 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 促进排痰, 对昏迷病人可机械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阶段 (D) :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 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 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检查阶段 (C) :注意病人的呼吸, 有无痰液,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 注意纠正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

1.3 观察指标

对2组的感染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同时对2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由本院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5软件统计分析, 感染与满意度数据采用频数表示与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50例机械通气性感染发生30例, 发生率为60.0%。治疗组50例在实施护理干预后, 机械通气性感染发生8例, 发生率为16.0%。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机械通气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满意度

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满意度 (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0%)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为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机械通气[4~5]。本文结果显示, 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60.0%, 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16.0%, 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满意度 (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0%) (P<0.05) 。我们知道, 本组病人为急诊病人, 精细化护理对病人的治疗和日常保健都很重要, 建议制定更加细化和更加科学的科室管理制度, 让制度管人, 对病人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6]。比如某某医院把呼吸衰竭患者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呼吸内科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印刷健康宣传资料发放到患者手中, 定期进行公益义诊等活动, 还增强日常护理中的指导, 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7]。

总之, 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护理干预, 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降低感染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学军.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 2010, 31 (2) :110.

[2]钟黎.159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心理分析和护理[J].内科, 2008, 3 (3) :463~464.

[3]陈晓英, 卢前.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J].新疆医学, 2009, 35 (6) :154.

[4]郭玉梅.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0 (1) :122.

[5]黄伟红, 杨文登.心理治疗中的循证实践及其哲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29 (8) :53~55.

[6]施雁.护理质量实效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5) :443~444.

呼吸道护理质量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收治呼吸内科老年患者8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试验组40例, 年龄61.5~75.2 岁, 平均 (65.7±3.1) 岁, 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2.1d~5.9 年, 平均 (2.2±1.1) 年;对照组40例, 年龄60.1~80.7 岁, 平均 (37.4±2.4) 岁, 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2.2d~5.8 年, 平均 (2.4±1.6) 年。入选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 方法如下:入院后护士向患者介绍呼吸内科疾病常见知识, 加强患者日常饮食;同时, 护士让患者保持平卧姿势, 向患者宣传教育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以及治疗后的注意等, 保证患者病房的安静,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3]。试验组实施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1环境护理: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 必要时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或者摆放鲜花等, 缓解患者的紧张, 恐惧心理;冬季应该控制病房温度在16~20 ℃;夏季病房温度控制在25~28 ℃, 保持病房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刺激。夜间, 对患者的护理应该动作轻柔, 避免影响患者休息。此外,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生物规律调节睡眠质量, 避免出现噪声[4]。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心情不稳, 因此, 患者入院后应该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内心的顾虑,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3药物指导:对于睡眠障碍严重患者, 可以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镇静药物。患者用药时应该根据医嘱对镇静药物进行指导, 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成分以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用药的意识, 并且患者用药后应该严密观察, 避免患者出现意外。同时, 护士晚间应该加强巡视, 避免患者下床运动, 以免出现摔伤[6]。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评分, 对于总分>7分者视为睡眠障碍;观察两组患者在入院前的相关指标, 如: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 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PSQ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后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比较:本次研究中, 两组护理前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发病后症状显著, 若不采取积极救治办法容易合并其他疾病, 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尚不完善, 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 常规治疗只可改善症状, 但预后较差。近年来,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疾病老年患者中广为应用, 且效果理想[7]。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护理前PSQ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后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 该护理方法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临床上改善护理设施, 提高护理水平, 进行综合的救治,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 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的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为患者提供优质、有竞争力的服务, 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 两组护理前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护理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近年来, 随着我院护理干预的不断实施和推广,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瑞平, 王铭娥, 孙颖.对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9) :7082-7083.

[2]梁玉连, 高端良, 冯静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23 (19) :32-34.

[3]沈洁.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149.

[4]胡永红, 周丹.对老干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综合版, 2010, 32 (2) :35-37.

[5]刘熔雪, 江小燕, 何莲瑛.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35.

[6]孟玉平.护理干预对改善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2) :203-204.

小儿心脏术后呼吸道护理 篇10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行小儿体外循环下各种手术200例, 其中VSD 124例, ASD 41例, TOF 20例, PDA 3例, PECD 4例, 其他8例。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 (3±0.6) 岁。除2例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行气管切开外其余均未发生肺部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肺血增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往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部分患儿还可能有肺不张或肺膨胀不全。这些患儿应使用抗生素, 还可应用化痰药物雾化吸入, 并加强呼吸道护理, 如定时拍背、鼓励排痰、必要时吸痰等, 以促进肺叶膨胀, 有利于心肺功能最大限度地改善, 缩短术后插管辅助通气的时间, 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1]。

2.2 术前指导术前指导家属给患儿增加营养, 勤洗澡、换衣, 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预防感冒, 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儿吹气球、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进行呼吸锻炼。

2.3 术后护理

2.3.1 气管插管护理:患儿进入ICU后, 准确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 听诊双肺呼吸音, 协助拍X光片, 插管的位置应在第2胸椎下缘-第3胸椎上缘。妥善固定, 严防打折、扭曲、堵塞。对于躁动患儿, 可适量应用镇静剂, 约束四肢。

2.3.2 呼吸机护理:患儿术后应用呼吸机时, 采用合适的SIMV模式, 低潮、高频的参数, 加强血气检测, 根据血气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婴幼儿对呼吸机的不耐受存在于使用呼吸机的全过程, 对于不能撤机患儿, 以芬太尼和潘可洛林联合应用消除人机对抗, 继而防止对抗所致缺氧。吗啡可引起肺血管收缩[2], 对婴幼儿尤其PH患儿不利, 一般不推荐使用。撤机指征:患儿完全清醒、血气正常、循环稳定后应尽早拔管, 否则患儿由于不能耐受插管而烦躁, 甚至插管刺激引起呕吐而导致SpO2下降。

2.3.3 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是保证呼吸道通畅, 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婴幼儿呼吸道分泌旺盛, 且气管黏膜柔嫩易受损, 吸痰不宜过频或过疏, 以听诊有痰为准。吸痰动作要快准不应过度刺激吸痰前后给予纯氧通气3min, 2次吸痰间隔以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 恢复到正常为准, 防止发生缺氧。选择粗细合适、软硬适中、外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配合体疗, 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若痰液黏稠可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密切观察小儿面色、呼吸、心率、SpO2、血压的变化, 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吸痰, 充分吸氧。

2.3.4 并发症的预防:小儿保留气管插管的严重并发症是喉头水肿, 拔气管插管前给予糖皮质激素, 预防喉头水肿的发生。小儿躁动时, 适当镇静, 对于有哮喘的患儿给予平喘解痉药物治疗、雾化吸入或静脉给药等。

2.3.5 拔管后护理:拔管后小儿多给予仰卧位、颈背垫高, 打开气道, 定时翻身、拍背。拍背能使痰液松动、脱落, 易于咳出, 拍背应由下向上进行, 嘱患儿深吸气后咳嗽, 反复数次, 直至听诊呼吸音清晰。对痰液黏稠者可先行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 000U配制。雾化吸入后及时拍背、咳痰, 必要时按压胸骨切迹上缘刺激患儿咳嗽或鼻导管刺激咳痰、吸痰。吸痰应在饭前或饭后30min进行, 避免患儿发生呛咳、窒息。患儿术后限制入水量, 痰液较黏稠再加上手术切口的疼痛, 患儿常不敢深吸气更不愿咳嗽, 护士应帮助家属正确使用胸带固定患儿胸部以减轻疼痛

参考文献

[1]郭家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7.

心脏直视手术呼吸道护理的体会 篇11

【关键词】心脏手术;呼吸道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63-01

1临床资料

本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龄1~53岁,平均14岁,先天性心脏病279例,风湿性心脏病75例,心脏粘液瘤12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占2.69%。

2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传入院时由护士按病种先发给卫生宣传材料。然后每天由负责人精心进行卫生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治疗饮食、肺功能锻炼及戒烟等内容。用交谈方式向他们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通过交谈使病人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认识。手术前一天带他们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们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配合。

2.1.2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负责该组病人的护士完成此项工作。有护士先示教,再从病人中选出一位,让其躺在床上,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练习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同时伸舌张口使气门放开,以便排出气体达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复练习,每天两次以上,每次约15分钟,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护士每天要检查,按时督促反复演示。

2.1.3其他准备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每日两次予以面罩吸氧30min,给前列腺素E1200ug+5%G50ml微量泵持续泵入,保持皮肤肢端血饱和度(Sat02)>95%以上,以提高机体氧分压。对有吸烟史者38例,占12.21手术前均能自觉戒烟。

2.2术后护理

2.2.1呼吸参数和病人体征监测术后病人返回ICU监护室,常规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首先听诊双肺呼吸音,以了解气管插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并且畅通。持续机械通气调为吸入氧浓度(FIO2):40%~100%,呼吸频率:12~20次/min,呼吸支持能维持正常的动脉二氧化碳(PaCO2)在4.6~6.0kPa,潮气量:8~12ml/kg,能帮助防止肺膨胀不全。早期呼气及吸气比例(1:E):通常设置1:2的呼气比率。对于肺动脉高压病人(PHA)有持续的PaCO23.3~3.7kPa的PaCO2可能增进肺动脉扩张和帮助降低肺动脉压力。了解病人肺交换情况及CO2潴留情况,一般<40%;SatO2:可随时获得动脉血样饱和度,以评估动脉氧处理,观测指标在90%以上,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平静呼吸以及末梢循环的情况,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出现过度通气,碱过剩或二氧化碳蓄积等,必须根据情况降低病人通气量;如吸入氧浓度,保持pH值在正常范围PaCO2:4.6~6.0kPa。

2.2.2吸痰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采用的正确方法是:①吸痰管进入气道吸痰,一经退出气管外,决不能再重新插入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要保证进入气管内的导管无菌。②吸痰技术要熟练,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管径气管插管直径的1/2,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内,以免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成人一般选择14~16号吸痰管,少年一般选择10~12号吸痰管,幼儿用8号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负压10.6~16.0kPa。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吸痰前应短时间内将FIO2调至100%(约60~120秒),使呼吸机管道内浓度达到100%,监护仪上SatO2>95%以上才进行吸痰。这样,既保证病人氧气供给,又确保吸痰的质量。

2.2.3呼吸道湿化呼吸道湿化使用呼吸机时,湿化瓶水温为30~37℃;良好的吸入气湿化与温度,能维持呼吸道粘膜纤毛的正常排出分泌物的功能。术后痰液粘稠者通过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以减少气道阻力。

2.2.4有效咳痰对已拔除气管内插管的病人,取半卧位,每2h翻身,拍背,协助翻身排痰。本组.病人拔管后病情稳定,即扶起坐直进行拍背、咳嗽、排痰。切口疼痛较剧烈者,予口服去疼片,以利于咳嗽、排痰和休息。我们用大毛巾折成小枕头样置于病人胸骨正中处,教病人双手按住小枕头用力咳嗽,这样既减轻切口疼痛,又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泡膨胀。

2.2.5早期活动术后24~27小时拔出胸部引流管以及各种监测导管者,扶起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渐大,以病人能够耐受为佳。

3讨论

术前准备要细致,讲究效果术前卫生宣教,尤其是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十分重要。我的体会很深刻,本组有一例病人,术前每天至少吸一包香烟,在入院后多次与他交谈,解释吸烟能够导致很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心脏病患者。又向他们介绍病区中戒烟后成功手术的人,终于使他自觉的接受戒烟,积极做好术前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训练。该病人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产生。心脏直视手术后的呼吸道护理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实践证明,只有认真的高质量的执行操作常规,才能保证护理的质量,使病人顺利康复。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护理 篇12

1 保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后必须保证呼吸道通畅, 而保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有吸痰、定期清洗消毒内管、湿化气道等。

1.1 吸痰

原则是有痰即吸, 通常为0.5 h~2.0 h 1次, 但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吸痰: (1) 呼吸音减弱; (2) 呼吸困难; (3) 明显的痰鸣音; (4) 咳嗽时气管内有大量分泌物; (5) 突然发生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吸痰时应注意方法, 勿反复插入吸痰, 吸痰前应先给予吸氧, 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20 s, 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防止吸痰时引起交叉感染。

1.2 定期清洗消毒内管

内管对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 但现在一些气管套管无内管, 护理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观察通畅情况, 以患者呼吸时气流冲击面颊部的强弱判断内管是否通畅。如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也应及时检查内管是否阻塞。清洗时应注意内管内的黏稠痰液及干痂等, 彻底清洗后消毒。清洗次数以管内积聚痰液量的多少而定, 最少每日2次。清洗内管也可及时发现患者痰量的多少、黏稠度等情况。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以防交叉感染。

1.3 湿化气道

正常吸入的空气经鼻、咽、喉时均对其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而气管切开后直接经气管套管吸入的空气可导致呼吸道干燥, 使黏膜损伤、纤毛活力下降, 而出现痰结痂堵塞气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从而加重呼吸道阻塞。所以, 湿化气道尤为重要。

(1) 气管内滴药:常用湿化液吸入注射器内, 去掉针头后直接滴入或推入气管内, 一般吸完痰后滴入。但这种方法可引起患者呛咳, 不能使药物进入肺内, 同时, 咳嗽可引起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并可将部分药液咳出, 影响湿化效果。因而可采用气管内持续滴药法:将输液管剪去针头, 用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内5 cm~6 cm, 以3~5滴/min持续滴入, 以每小时持续滴入5~15 ml湿化液的方法湿化气道, 效果较好。其弊端是吸痰时可能将湿化管带出, 增加污染机会。

(2) 雾化吸入:根据病情、痰量、黏稠度等决定雾化吸入的次数。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可增加用药浓度, 达到局部预防、治疗感染, 湿化气道的目的。

(3) 吸入气体的加湿:最为简单的方法是在气管套管口盖一层湿纱布, 定时喷洒生理盐水。同时保持病房的空气湿度, 如地面喷水、湿拖地板、使用加湿器等。

(4) 湿化液的选择:传统方法是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等加入生理盐水中。但有文献报道[1], 采用无菌蒸馏水和0.45%盐水效果优于等渗盐水。应用0.45%盐水20 ml加沐舒坦15 mg滴入或0.45%盐水30 ml加沐舒坦15~30 mg雾化吸入, 效果较好。

在以上气道护理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脱管、患者自行拔管, 定时检查内管通畅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 气囊的护理

气囊合理地充气可以封闭气道, 保持潮气量的供给, 预防分泌物吸入肺部等, 因此气囊护理十分重要。

2.1 气囊压力

理想的压力应低于毛细血管渗透压, 这样可避免气囊长期压迫气管黏膜, 造成缺血坏死。一般最适宜的压力为2.45~2.91 kPa[2], 但由于气囊压力难以测定, 所以不能保证其准确性。手捏气囊感觉法不同个体差别较大, 一般充气5~10 ml, 但不能判断出准确压力。

2.2 气囊的操作

常规4 h~6 h做短时间的气囊放气1次, 放气前应先吸净气道上方的分泌物, 放气时边放松气囊边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 以防止窒息或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

3 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有: (1) 病情危重, 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 (2) 湿化气道用药不规范; (3) 吸痰不及时或不彻底; (4) 各种接触物或空气污染等。因此, 护理过程中必须降低医源性感染。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 (2) 加强口腔护理; (3) 内管消毒要严格; (4) 各种接触气管的材料, 如吸痰管、吸氧管等, 要严格消毒、灭菌; (5) 各种技术操作要规范; (6) 进行气管内痰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生素; (7) 每日多次更换伤口敷料, 防止感染。

综上所述, 气管切开术后要加强护理, 在吸痰、吸氧、湿化气道、气囊护理、预防感染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才能使患者顺利拔管,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燕萍, 曹文峰, 高鹏, 等.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患者血气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5) :1~3

上一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实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