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4-09-26

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0篇)

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提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高是散文的思想种感悟的形式。、意味之本作者的主。从散文观感悟, 初写自然里我们看, 到不论, 是说“自家事作者不论写人”还是说生还是中这种感悟“人家事”, , 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散悟义和, 美质的发现才有散文中的。深刻有作、隽永的情者的深思妙、文刘文/【理、意、味关键。词】初中;散文;提高;教教会学;有效性在初中教材中, 散文占文体总学散文教学是我们教学的重数的三分之一还要多点, 点这就。由于说明的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师, 还是以讲为主还没有真正改, 这就大变自己有师的教学素养跟不上大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日益更新的而且一些教效望去听现教学理念。代文学老师的课我上大学的时候, , 记得很带着期性多么美的一篇文章清楚, 讲的是朱自清, 竟让他讲的索的《菏塘月色》,

然无味。

一、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温儒敏说过:“读”最重要, 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孔庆东先生在《少爷小姐请读书》一文中曾经真

诚地劝告大学生们:“我们不敢说读书救国之类的大话, 只说一句贴己的悄悄话:不读书, 恐怕连少爷小姐也做不成了耶!”可见阅读的严峻性。从朗读到阅读,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 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体验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 他把阅读层次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三个层次。所谓知识性阅读能力,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 诸如基本字词知识, 基本语法知识, 基本修辞知识, 基本文学知识。所谓理解性阅读能力, 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 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

三、读出兴趣

阅读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 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 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 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现在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 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尊重学生的体验,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四、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通过对初中现代散文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学习, 让我对散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 对散文的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范畴, 具有文学色彩的, 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 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拟题紧扣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题作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某某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件什么事, 表达了或表现了……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为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文章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照应题目或上文, 点明文章主旨, 为下文做铺垫。

五、系统的内化和外化

现代散文鉴赏性教学要求我们以审美为核心, 获取真知和思想, 不以功利为目的, 以人的素质为目标, 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乐学”, “愉快教学”, 学习不再是苦差事, 认知过程与审美情感和谐统一, 审美情感为获取知识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 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语文中的德育渗透也必须通过审美来实现。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叶圣陶先生则特别强调“熏陶”二字:“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 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 熏陶学生, 让他们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些见解均能启迪我们, 审美需要系统的内化和外化。

六、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用心感受生活, 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 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

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 父子冬天相别, 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 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 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散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正是这个意思。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是不一样的, 正是人们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摘要:阅读和欣赏散文, 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作者的主观感悟, 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从散文里我们看到, 作者不论写人生还是写自然, 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 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 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有作者的深思妙悟, 才有散文中的深刻、隽永的情、理、意、味。

关键词:初中,散文,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迎春.滴水瓣花总关情——初中散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Z1) .

[2]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 (中学) , 2009, (01) .

[3]李帮周.浅谈初中散文教学[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20) .

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彭明发

江西省宁都县赖村中学(342823)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的策略,二、文本解读的策略,三、读写结合的策略,四、倡导和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策略。关键词:初中散文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散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能够起到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情操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线索与思路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怎么让散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深思与探索的课题,也是令中学老师不知所措甚至头疼的问题。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初中语文教学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互动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和运用哪种教辅手段,其目的都是要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导课激趣

精彩的课堂可当作一篇优美的文章,巧妙的开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而精美的课堂导语即能够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资深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上作文章。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导语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奏出和谐的乐曲。文以情生,学生的学习在特定的,轻松的,愉悦的情境当中能获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解读作品。譬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导课时播放一段印度舞蹈创设教学情境就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欣赏神采飞扬的印度舞姿后,情绪必然高涨,能很快入境。

2、定期进行交流、评比

有交流、有评比才有成长,才能进步。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因此《观舞记》设置“美的发现”板块,进行“美”的交流,“发现”的评比,知识得到了巩固

3、探究激趣

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有所创新。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1、重视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2、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

学生阅读时,教师一定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解读。一般的,我们对一篇现代散文的解读,会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和过程和方法目标三个方面制定阅读任务。

3、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养成摘录阅读笔记、记录阅读收获的习惯。例如《观舞记》的语言非常优美,可让同学们摘抄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4、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提高解读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主旨

解读现代散文,把握文章主旨,关键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如何找到那句话呢?要教会学生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点明主旨或揭示内容或提供线索;二是从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三是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四是留心关键语句;四是留心过渡句;五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背景。(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解读文章的关键是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思路的理清关键要抓住文章的行文顺序、线索、显示行文思路的标志性词语等,将各部分的内容分别归纳再加以整合。(3)、理清文章写法,分析表达效果

散文门类繁多,而体态风韵又各呈其秀,几乎每篇散文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必要地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抑扬结合等,这样学生再解读文章时,才能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归纳整合。(4)、学会揣摩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表现文章主题、组成文章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关键语句除了前面讲的能揭示主旨的句子外,还包括:警策句、运用修辞句、深层含义句、生动描写句等。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要能找到并学会利用一定的技巧理解、说明其作用。像《观舞记》这样文质精美的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语言的揣摩就是重中之重。

三、读写结合的策略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的散文不乏其例。教学这类散文,通过阐明“借物”与“喻人”的关系问题,可概括出下面几条重要的写作规律:⑴借物喻人,取材广泛。(如可借蜡烛、砖、瓦等喻人写成赞歌。)⑵取其神似,喻之适宜。(神似:就是共同特征,如蜜蜂与农民的共同点就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⑶写物在前,喻人在后。⑷为了喻人,详于写物。⑸由物及人,过渡自然。(有过渡段或过渡句。)学生把握了这些规律,习作时就会大为开窍。

四、倡导和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策略

结合散文教育的特点,散文教育也应当建立起“大语文教育”观念。散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要延伸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摈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看法及感受。这就是散文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结合“大语文教育“思想,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要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散文文基础知识,但仅把知识涵盖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散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如:开辟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手抄报,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受。这对于提高活动过程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当然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恰当运用测评手段,量化测评后进行量化分析,适时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教学适当转化为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即时的反映并通过讨论修正他们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个人的文学阅读感受和经验;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唤起和回顾,引导他们联想、比较正在阅读和曾经阅读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人民教育》2001(06-07)

3、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

散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散文有效教学课堂意境

常有老师在教学中,或把散文混同于其他文体进行引导,或把散文分成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惟独没有突出散文本身的教学特色。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遵循此类文体的本身的规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循循善诱的启发,便定能给学生诗一般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使学生在散文学习过程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与文中主人公同喜同悲。

一、发现散文之美,有效导入文章之意境

散文是美文,美在哪里,学生很难无师自悟,关键靠教师去向学生说明。多年的实践告诉我,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篇现代散文的美,首先是我们做教师的自己要发自内心地赏识这篇散文,真正把自己融入这篇散文的意境中,用自己的理解和冲动去做好教学的准备,努力营造与学生共同感受美的情境。精心准备一篇散文美章的教学,关键是三点:

1.找准线索,理清结构

散文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其结构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其中必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而统领全篇,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的则把线索融入“我”的行止和感情变化之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开头即点出难忘父亲的背影,接着叙述了背影的特殊家庭情况,从而引出背影,重点部分望父买橘,具体刻画背影,最后作者在泪光中思念背影。全篇文章就是围绕“难忘背影—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线索来展开叙述的。教师要通过反复体会作者的心路线索、行文结构而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学生学习一篇散文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

2.广积厚累,精巧导入

散文源于生活,源于积累。作为教师要广泛地引用相关课内外与散文相关的资源,要创新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的形式,通过广选精取而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促进教学。在资源充足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影片导入法等等,当然都需要有精心的准备。

二、把握脉络,加强阅读质量

1、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线索

散文体现出了自然美、诗情美和哲理美的融合,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一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的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在不拘成法之中,也就是说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这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但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例:《藤野先生》从结构上看,似乎是一篇很“散”的散文。而且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但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展开的。

2、阅读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必备素质

现代文阅读是指以阅读者的认知积累为依托,以筛选、整合为基本方法,对文本进行符合文本意图的转述、鉴赏的一种阅读解题方式。尤其是近年更加突出对鉴赏能力的考查,这意味着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越来越高。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感悟的重要性。

三、结合生活,提升散文的有效应用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在领悟了散文的美以及各种写作手法和方式之后,实践就更加重要。

1.要促进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散文更是如此。好的散文往往代表着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过往经历的记忆。比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教师就可以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父爱,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自身对父爱的感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父亲的用心良苦,并逐渐懂得人到中年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任。

2.要促进学生丰富词汇,善用修辞

初中所选散文作品都是优秀散文家的经典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掌握散文作品中的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散文作者为了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会运用大量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优美句子是学生学习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最好的机会。

3.要促进学生感悟技巧,学习写作

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深邃无穷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诗歌相同的鉴赏空间。鉴赏散文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强化学生思想水平。要引导学生从一篇篇经典散文的文章立意、谋篇的角度加以借鉴,就精炼的遣词造句和精心策划的选材组材等写作技巧展开强化训练,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散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篇4

一、结合生活经验启发提问,激发兴趣

教师的提问不仅要源自于幼儿当前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也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仅要围绕活动的内容,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在上这节课的前几天,刚好下了一场小雨,为了使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便带领他们在春雨中奔跑玩耍,让他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一闻、用眼睛去看一看丝丝细雨飘然而下的样子,让他们体会到春雨落到小脸上、身上时清凉惬意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春天到了,你们发现了什么?春雨是什么样的?有一群小鸟在争论一个问题: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们来说一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因为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这些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他们争着回答自己的发现。建立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之上的提问,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又积极促进旧知向新知的迁移,从而有效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中。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拓展思维

传统的散文教学通常是教师朗诵、幼儿听,教师读一句,幼儿学一句,教师较多运用“机械式地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即使是借用实物、直观教具辅助,也多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练习,强调的多是知识的传授,这样既浪费了教具的价值,又限制了幼儿活泼的思维。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先分段理解散文内容、后整体欣赏的教学策略。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我结合散文内容设计了直观形象的课件,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鸟们的争论和春雨说的话,创造出了优美的情境。同时向幼儿提问:麻雀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它说春雨是红色的?春雨是怎样洒、滴到桃树和杏树上的?……这样,引导幼儿从欣赏到理解,从感受到表达,环环紧扣,逐步深入,能使幼儿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散文的意境。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帮助幼儿学习理解了散文内容,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三、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化难为易

《春雨的色彩》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如万紫千红、淋、落、洒、滴等。为了使幼儿理解“万紫千红”的含义,我先鼓励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自己来解答,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此时,教师如果仅仅将“万紫千红”一词向幼儿简单地解释为“百花齐放,色彩艳丽”,那么,幼儿根本无法从教师的这一解释去感受“万紫千红”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当幼儿回答不上来时,我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颜色的花儿竞相开放的画面,通过这种积极的暗示,马上有孩子回答道:“万紫千红”就是许许许多多的花儿都开了,它们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就这样,他们很快理解了词语的意义。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落、洒、淋、滴”等字,感受散文中的语言美,我让他们相互商量用动作来加深理解,并感受春雨落下来时不同的姿态。只有正确理解散文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领略散文的内涵。

四、配乐朗诵与课件相结合,加深对散文的理解

《春雨的色彩》这篇散文描述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只有直观具体的情境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活动中我根据散文内容精心制作了课件,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童话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静默着,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鸟唧唧喳喳地互相辩论着,伴随着甜美的角色语言,显示出了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柳枝,粉红的桃花、淡红的杏花,金黄的油菜花、鹅黄的蒲公英……在这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录音一起轻轻地朗诵了起来。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散文诗的意境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境美,极大地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引导创编,激发想象

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利用迁移性的方法,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句子,拓展原作品的意境。如在散文《春雨的色彩》最后一段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散文的内涵,为以后仿编散文作铺垫,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我围绕散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以下提问:春雨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孩,落到哪里,哪里就变了颜色。那除了小鸟们说的这些颜色,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还会落到哪里?洒到哪里?淋到哪里呢?这些问题都有所指向,层层深入,并且能激发幼儿充分地想象,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

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 篇5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读到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散文教学的内容确定依据:

1、要学会研究文本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2、要学会调查学情,了解学生阅读的需求。

3、要认真研究教法,细化落实教学内容。

目前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随意性过大,常会犯如下毛病:

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3、散文教学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去解决“怎么教” 的问题。而散文“教什么”,并不是离开具体文章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范式或者模式套路的东西。每一篇散文都有每一篇散文的独特魅力。教师应该研究:这一篇独特的文,具有怎样独特的体式,又将传达怎样的独特内容!

不过,对于散文的教学,还需要老师有一个教散文的功底。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会判断,会分析,会鉴赏,会享受;会玩味文字,会体悟情感,会领会思想。一个在散文教学上任意确定内容或者照本宣科的老师,本身对文本解读的功力,就达不到。所以,这样第一要著就是教师修炼好个人的内功!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要立足对文字的品味赏析之外,适当的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就是教师感性的阅读,理性的讲解等个人魅力的参与,也很重要!

散文的教学,我以为要突出“个性”两个字。首先的就是文本个性:独特的作者,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情思,独特的思乡,独特的表达。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悟这种个性,把个性的文本上成共性的文本,就失掉了散文教学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其次是教师的个性,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个性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通过文本有了自己的个性阅读,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有一种成就感,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搬弄别人的理解或者参考书。教师可以吸纳别人的阅读体验,但是绝对不是人云亦云。第三是学生的个性。学生因为知识结构和阅历的不同,显然他们也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作为老师首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这种阅读个性。然后平等地与其交流,潜移默化地进行引领。使学生的阅读个性进一步的规范化和深化。任何强加于学生的意志的行为都属于“暴力教学”行为!

散文教学决不能再仅仅流于“形散神聚”等等外在形式或者模式范式的教学上了。散文的教学要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尝试着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以字入文,依文入情。让学生真正的受到感染和熏陶!

我对散文教学的一点心得

-——以《风筝》为例

在文学作品中,散文往往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所以它是有个性的,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我往往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尝试着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以字入文,依文入情。让学生真正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把握了情感,才能深入领悟语言的魅力。

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时候,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读到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在教学《风筝》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鲁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我选择了从情感入手。具体就从文章最后一句入手,“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有哪些?

3、“无可把握的悲哀”指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结合原文来回答。

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教学方法

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是作者抒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情感、体验、感悟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散文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他们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帮助他们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因此,初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散文作品,使他们领悟文章的内涵、意境,获得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将在本文中谈几点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借鉴。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类文章,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的分类和特点,并根据具体的散文和单元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式。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性散文,一类是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的特点是“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因此文章中不管是对人的描写,还是对事和物的描绘,都是真实的,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写。教学记叙性散文时,教师可以从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事件,并挖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理清文章的线索: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再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来让学生体会“我”因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对生命的感悟,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主,大致可以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以事抒情三类,在教学这类散文时,教师可以从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准情感线索,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重视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像散文这种至美的文学,具有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教师更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所感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感受散文诗一般的情韵,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之美。不同的类型的散文,情感抒发的方式各不相同,朗读的语速、语调也应当有区别。比如,朱自清的《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了希望、生气,学生应当用轻快、柔和、欢乐的语调朗诵,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生机勃勃的氛围。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恩,以及自己的忏悔。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朗诵这篇文章:1.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朗读文章?2.如何读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以及深深的懊悔之意?学生反复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就能够带着情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用变化的语调、抑扬顿挫的声音再现文中的情境,通过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和核心,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境”是作者对具体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引起共鸣。因此,散文中的“境”并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和景物的单纯描绘,而应当是这些外物与作者的情感的统一和融合,进而产生了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艺术画面。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描述,产生想象和联系,进而进入到作者用文字创设的的艺术境界中,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跟随着他的思想去认识世界、感悟人生。这样,才能够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对济南的赞美、喜爱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出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的冬天的“和谐之美”。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散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方法,内容比较粗浅,观点也有待完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调动他们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引导他们感悟散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体会到散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王丽娜.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0).

浅谈高中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7

散文被誉为“美文”, 它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 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 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 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在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了很远很远, 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近代、上一世纪、两千六百多年前乃至一百几十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了平原高山, 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 纵横数万里, 天上人间, 应有尽有。但如此丰富的材料并非“散珠碎玉”, 而是用“土地”之线, 将他们贯穿了起来, 作者的构思也并非“脱缰之马”, 而是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缰绳”收拢着“野马”。这就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 这样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 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 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 而无棼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 又是行文线索。《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而“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则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则在篇首:“这几天, 我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话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中“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这“雨趣”二字, 乃文之瞳孔, 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 还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 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二、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 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 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 品尝语言美是重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咬文嚼字, 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引导学生深入一层去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天山景物记》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鲜花, 红、黄、蓝、白、紫, 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在这里, 用“华丽”描绘“织锦”, 用“耀眼”刻画“彩霞”, 用“绚烂”形容“长虹”既准确又生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 “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中“微风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里通感的运用尽显奇妙。

三、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 又有诗一般的意境。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散文亦然, 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 必须有所寄托, 或借景以抒情, 或托物以言志, 或因事以明理。这些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 使读者如临其境, 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 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 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 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 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 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 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 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个问题比较抽象, 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我们还是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读《荷塘月色》, 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 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 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 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 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出一种朦胧美的环境, 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 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 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 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间。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 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只有到了这一步, 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 透过字里行间, 通过联想和想象, 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 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 有一定的难度, 但既然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那么, 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 教给学生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

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散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 它本身的清秀、隽永、玲珑之气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触动, 而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融入文本, 体会其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情感美,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了解他人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让学生把现实生活和文章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 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提升美的情感、激发美的想象, 进而引起思想上共鸣, 在自身的生活中带着审美的情趣去发现美, 积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较之古代诗歌, 散文语言既有现代汉语的亲近感, 又有美的韵律、美的意蕴、美的哲思, 为学生营造了感知美、鉴赏美的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散文语言, 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 把握文本的内涵, 走进作者的心境,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 在充满情感的意境中获得美的熏陶、获得具体可感的审美经验, 从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读散文的语言, 体味散文的韵律之美、错综之美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大櫆说过:“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 必有希声窈渺处。”“盖音节者, 神气之迹也;字句者, 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 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 以字句准之。” (《论文偶记》) 他不仅强调了“文章最要节奏”, 也强调了节奏犹如“管弦繁奏”富有变化, 成为文章的“神气之迹”。散文的语言虽不像诗歌的语言有严格的平仄限制, 但也会根据内容的变化安排音律、节奏的变化。此外, “散文家常用伸缩离合之法, 其语言‘贵在错综其势’讲究句式的散整交错, 长短结合, 奇偶相谐, 呈现出一种婆娑多姿的错综美。”在散文审美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 从中品味散文的韵律之美、错综之美。并且通过品读、感悟, 逐步达到“知其然, 切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语言长短句相间、错综灵活, 短句如“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吧。舔舔吧, 那冷雨。”这些短句犹如阵雨的前奏, 滴答滴答, 简练、清脆, 几乎是一字一蹦。长句如“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种错综变化的笔法, 既突破了长句的呆板、枯燥, 又避免了短句的细碎、零散, 恰似如歌的行板, 余韵悠长。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这种诗化语言, 即能使学生领略江南和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感受雨的绵长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二品读散文的语言, 感受散文的思想情感之美

“生活所深深打入散文家心灵, 拨动其心弦的, 主要不是它的表面现象, 却是含蓄其中的一种深情, 一种情趣, 一种气氛, 一种情调。一些具有特殊的气氛和情调的生活、事物, 更容易唤起作者的‘会心之趣’。”这种“会心之趣”, 即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各种文学作品里, 其情感之最真诚、最细腻、最酣畅、最自然者, 当属散文。正因为散文以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情感取胜, 所以在散文审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思想情感之美。在教授《想北平》时, 应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第2、3两小节中反复强调的“说不出”三个字进行揣摩, 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不是说不出, 如果说了, 又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分析, 学生领悟到, 老舍并不是说不出, 而是担心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在第2小节中, 作者采用最普通、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看似平常最奇崛”这样的比喻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 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三品读散文的语言, 感悟散文的哲理内涵之美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虽多半取材于生活中的微小事物, 但却有较深刻的思想见地;从个别现象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共识, 最终的落脚点都回归到“人的生存”这一人文主题上。散文审美教学就应抓住这种以小见大、寓意深邃的散文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感悟散文的哲理内涵之美。又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 风华正茂的史铁生忽然残废, 在地坛公园的沉思, 使他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自然景观, 他用他的奇思妙想赋予了它们的无限活力。在作者笔下, 无声的露珠滑落却成了“轰然坠地”, 并“摔开万道金光”, 这种异想天开的夸张, 不仅写出了园中万物的生机与活力, 更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在摆脱死神的纠缠后, 具有的开阔胸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李泽厚强调“以美启真”。任何问题一旦逼近了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的规律, 就能走进真理的内核, 它就必然是美的。散文审美教学也是如此, 散文中充满情感和思想的语言经过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研读, 必然能使学生入得文中揣摩品味, 出得文中大彻大悟, 真正成为文本建构的参与者,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这样也就真正实现了散文审美教学的理想。

如何有效提高散文阅读的效率 篇9

解决的重点:熟练掌握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品味散文中关键句、哲理句的含义和作用。

突破的难点: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领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期目标:1.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悟作品的内涵。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3.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熟练掌握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解决路径:耐心阅读, 掌握技巧。

散文阅读, 知识点的梳理至关重要, 很多文章, 题目其实都在以各种形式考知识点, 可我们的学生, 见到一个语句含蓄的题目, 就感到自己束手无策, 该掌握的表达方式、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等, 模糊一片, 混为一团。平时课堂上虽然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合作、归纳总结, 但学生总感觉力不从心。为此, 我们在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时, 要强调学生阅读文本一定要有耐心, 要好好和文本对话, 耐心倾听不说话的“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他有什么要求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 这样做到仔细地阅读、耐心地倾听, 学生就会坚定信心, 认真阅读文本, 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其次, 方式方法的运用, 可以说是获取高分的最佳途径。面对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 有些设题学生总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 或不能完整、全面地回答。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解题。其实, 阅读文章、解答每一个问题, 都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 常常可以让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从内容看, 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 或作铺垫, 或埋伏笔, 或首尾照应……在做相似题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要善于总结, 并且通过实际的运用来检验方法的实效性, 长期坚持下去, 方式方法就可掌握。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有效教学探讨 篇10

一、重视有感情的朗诵,领会散文意境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避免让学生对散文进行机械背诵,学生如果没有感情上的投入,那无疑是无效的背诵,不仅难以领会到其中的意境,还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到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韵味,感受散文内部的精妙,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完善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需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只有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更好地感知作者内心的情感,深刻领悟到散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发挥“导读”职能,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情感发展的主线,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文章时的历史背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投入个人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作品中浓浓的父子之情,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达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分析散文细节描写,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为了保证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散文中的人、情、物、景等细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隐藏在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各种情思,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及主观感受,深刻领悟散文题材中独特的哲思美。这是因为,在散文这类作品中,文章的写作焦点都不是表面可见的,作者不会为了单纯的叙事而叙事、为了单纯的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所以在文章中都会蕴藏着哲思美,这也恰恰是散文阅读的魅力之一。例如,在鲁迅《风筝》的阅读教学中,作者通过中年时代自己与青少年时代自己的对比,感受到了自己曾经因为信奉封建礼教而犯下的错误,但当自己下定决心道歉时,却又因为对方的“诧异”而让自己感到悲凉,所以文章中既有自己前后的对比,也有自己与朋友的对比,但是真正的写作意图却是在剖析封建道德的害人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加强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进而体会文章的哲思美。

四、领悟语言细节,学会驾驭语言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开展情感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驾奴语言,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手中握有优秀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细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不同的作者其语言特点有所不同,所以师生可以分门别类地对那些清新自然、朴素明快、生动感人、犀利凝练的语言细节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的很多词句都是清新自然、朴素明快并充满生活气息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这句话中,一个“钻”字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加以修饰,让人感受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鼓舞和快乐。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细节信息,加深对文章语言和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刺激,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和语言驾奴能力,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感上的积极投入,对作者创造的意境进行大胆想象和思考,进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散文的情感美、形式美、哲思美等艺术特征,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散文阅读活动,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上一篇: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下一篇:呼吸道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