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模式

2024-05-29

散文教学的模式(精选6篇)

散文教学的模式 篇1

“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 小组探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探究性任务的过程 中, 小组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 自主进行组织与实施, 独立分析和讨论结果, 最后归纳出研究结论。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的效率提升了, 教师的负担减轻了, 这一切对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冲击力, 它要求一线教师改变自我去适应这种变化。

近期听了外校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上的是粤教版必修一第10课冰心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该老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段一段地讲授, 一字不落地分析。整节课只有老师零星的提问和学生少得可怜的回答。一节课下来, 老师声嘶力竭、汗流浃背, 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可以这么说, 教师的才能确实是发挥到了极致, 但学生听课的效率却是不尽人意。

按照教学进度我们刚好要讲散文单元, 吸取了那位老师的教训, 依托着学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契机, 改变一直以来散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和乏味。我们对这一节散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实践得知,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散文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 主学习为目的, 真正体现高效课堂的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下的散文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本人下面作详细的阐述。

一.转变思维, 学生质疑, 小组探究

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 教师喜欢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和课件, 按部就班讲课, 从导入到介绍作者, 从字词梳理到朗读全文, 从整体感知到深入分析, 所有的流程都是设计好了的。教学过程中容不得有半点的变故, 不然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了。内容精彩而充实的投影片过得飞快, 坐在观众席上的学生眼花缭乱, 来不及有半点的思考和发问, 一节课就结束了。一节散文课后, 教师成了演讲家, 滔滔不绝, 学生成了观众, 呆呆滞滞。课堂没有彩排, 改变这种局面, 打破常规, 可以提倡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 写出不懂的或者有创造性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提问,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所有的问题;再而学生针对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由教师组织同学对黑板的问题进行解答发言。老师在备《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课时确实预设了很多问题, 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说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 魂深处永 久的家 ? 为什么说 “我”一无所有?……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是为什么街上的行人都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为什么车夫走来走去都没走到中剪子巷?为什么梦中没有认识到她老公文藻?为什么在家的前面加一个“灵魂深处永久的”来修饰?文中的我“一无所有”, 那她究竟有什么?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 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这个家又是什么意思?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 但这确实代表着他们的想法。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不懂的问题, 其实学生已经懂了, 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 我们可能不知道。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的内容上课, 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换一种学法, 让学生提问, 让学生讨论, 让教师引导, 让学生总结, 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 这样才是学生最喜欢的的散文课堂。

二.注重引导, 集体总结, 集思广益

教师要针对学生问题的难易, 预留足够的讨论时间, 还需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思想舆论动向, 以便在学生集体争论时候能随时应对。例如学生讨论为什么街上的行人都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个问题的时候, 有的学生就说因为当时是旧社会, 那些人都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中规中矩, 点头哈腰, 迂腐无能。显然这个答案是背离了作者的意图的。学生出现思维偏差就在于他们脱离文本空想。这时我就利用巡堂的空隙, 想好解决的办法, 希望能在学生集体讨论前争取到有利的时间。果然, 这个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 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齐读文段再重新思考, 读完了文段, 有部分学生开始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有学生补充发言了, 学生说车夫用“您”来称呼我, 把我“举”上车, 行人“互相作揖”、“请安”、“问好”, 这都体现了人们有礼貌、互相尊重、很悠闲、很和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原文之后, 学生终于能分析到原因了。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 学生积极投入;小组需要争论的问题, 学生印象深刻。可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 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能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拓展了自己的思路, 没有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 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激发潜能, 取长补短, 互励共进

就是因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的观念放不开, 一竹竿子打死, 学生的思维就会完全中断。学生没有了鼓励也就没有了激情, 谈小组探讨, 谈课程改革, 那也是空话。可以这么说, 成也教师, 败也教师。教师要用平实中肯的话语点评学生的答案, 用激动人心的话语表扬学生, 鼓励学生、肯定学生, 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上不断进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积极讨论, 结果可能就是学生的答案比老师预设的还要好, 这时教师应该感到很高兴。因为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加深的对文本的理解, 拓阔自己的思路, 跟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学生讨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 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这个‘家’又是什么意思?” (《我的家在哪里?》) 时就说, 这个家是作者精神上的家, 因为有了中剪子巷的家的回忆和童年美好的生活, 因为一直保持自己心态的纯净, 她在精神上很富有, 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 鄙视丑恶, 人格纯洁高尚。学生还追问我说, 其实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 这个“家”是不是不止一个含意呢? 真的很佩服学生, 他们挖掘得很深, 他们的分析真的很到位。我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调整自己的教学, 把原来的单纯理解文意上升到理解主旨的深刻意蕴中去。

很多一线的老师很害怕散文的教学, 害怕课堂气氛沉闷, 害怕被学生质疑, 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实, 这种害怕是多余, 教师转变观念, 实行小组探究, 相信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言, 相信这样的教学会是“双赢的”。综

散文教学的模式 篇2

现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的重要模块。现代散文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自由灵活、抒情方式多变多样、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的文学写作体裁,学习现代散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多元的生活情感,也更能够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为此,下面本文将具体探究现代散文及板块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现代散文板块教学的模式。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已经逐步推广板块化的教学方式。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将课程教学进行板块化的划分,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有序的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并且能够将不同的板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显著提升。板块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下文将在概述现代散文和板块教学的基础上探究现代散文板块教学的模式。

一、浅析现代散文及板块教学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一种通过灵活多样的写作方式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表达深刻的精神体验的文学形式,它凝聚了作者激昂的生命情感、进行深刻的生活体验、强烈的情感宣泄和独特的社会见解,是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兼具文字美和形式美于的文学题材。广义的散文除了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和记叙散文外,还包括更广泛的报告文学、回忆录、随笔、杂文等更加灵活的体裁形式。初中生学习散文的直接目的是了解散文写作的结构、写作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深层目的是领悟散文的主题思想、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所谓板块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课程的实际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划分为有序、有机联系的不同板块,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板块学习和训练当中提高掌握和内化能力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各教学板块之间互相联系,相互独立,又层层推进,相互渗透,环环相扣,由此构成了一个相对立体的教学网络,使得课堂教学顺利完成了“六个优化”的改革目标。

二、现代散文板块教学模式浅析

(一)朗读感知整体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进入文本情境、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也是散文板块化教学模式的首要组成部分。朗读是散文教学的有力武器,在有感情的朗读之下,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更能够把握散文的美感和质感。教师通过对朗读环节的设计与优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想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开放的接收状态中。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控制学生的朗读节奏,并使学生展开同步的画面联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意与情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眼,寻找关键句、主题句,弄清作者的情感取向。

(二)情感交汇,研读赏析

有感情的朗?x之后,学生被带入到画面感极强的文本情境中,并且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因此,接下来的模块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着重加强对作者情感的解读,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解读作者情感的方法、手段及步骤。锻炼学生透过文字抓住情感实质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对文章理解的质的飞跃,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鲁迅写作文章时的立场:鲁迅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女子身上所带有的从容、微笑与伟大,这种由衷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那句“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强烈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一种悲壮的赞叹情怀萦绕心间。

(三)思想碰撞,表达感受

初中散文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高尚的优美的富含感情和戏剧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领悟,能够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使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能从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当中生发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自身使命感、责任感的确认,引导学生在自身切合实际的生活体验当中体会更高尚的情感,并能够以更加自然灵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在实际练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本文的分析,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之下,着重探讨了现代散文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模式。从课前朗读到课中的研读欣赏,到课后的思想表达,三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现代散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的且统一的划分和整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来通晓作者的写作情感、写作目的,并借助于朗读迅速进入教学情境和文本情境中,整体效果较好。诵读感知、情感研讨、探寻规律、体验赏析,最后总结延伸,回归到课文主题,层层推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强化、内化,教学效果更乐观。

参考文献: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散文教学设计 篇3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这与散文注重感受和体验作者情感的宗旨不谋而合,本节课则是通过设计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会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技巧,感知情感,感悟情怀,提升精神品质的散文阅读的目标。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作品用短小的篇幅融进自己对北平无尽的思念,读之让人忍不住随作者一起落泪。一个“想”字贯穿了全文,深深烙在作者灵魂深处,更融进进了读者的心坎里,那种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情感让人深受震撼。所以,笔者将情感挖掘和体味作为学习目标的重点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从开头的情境创设到后面通过品味语言深深体味作者的一颗像爱母亲一样的爱北平的赤子之心,进而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爱父母、爱故土、爱祖国……

北平可展示给读者的可谓千千万万个方面,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及“我的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已经被作者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平民化”的特点:简单、自然、宁静。作者采用对比手法,选取北平这座城市中平凡的点点滴滴集中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于平淡中见真情。游客们关注的是北平的著名景点和历史厚重,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最真切地了解北平的特点,这种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是目标设计的又一重点。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掌握作者以平凡事物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写法。

3、与文本对话,结合自身体验了解思乡、热爱故土的情感。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入境体验

(课前放《念故乡》的音乐。课上听录音片段,跟读,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平的爱。)

思考:文中揭示中心的是哪一句?即文眼是什么?

明确:真想念北平呀!

2、感知情感

思考:标题中的“想”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明确:作者笔下的北平带有作者个人浓烈的情感,“想念北平”的诚挚、深刻的情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显露出来。

活动一设计说明:

散文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却是一个需要慢慢体悟的过程,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又受时间限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扣合文本的活动即一些积极的或深沉的或悲壮、昂扬的情境(如一段美的音乐、一组美的图片、一幅幅勾起人们往事回忆的生活剪影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本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下列活动情境,营造氛围,入境体验,感知情感:1.课前放《念故乡》的音乐,营造对故园的思念之情。2.听《想北平》的课文录音片段,轻声跟读,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爱。3.问题追问:(1)找出文眼。(2)标题的“想”能不能换成“写”?

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激发起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很快进入文本、感受氛围、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情致,这一环节就是学生情感上的整体认知体验,它是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心灵的基础。

活动二、品读文本,把握情感

(一)品析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第2、3节,画出让你感触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二)鉴赏技巧

1、快速浏览4—6节,思考:作者心中的北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2、联系全文看看作者的选材,北平是皇城,可写的东西那么多!可他都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为什么?

活动二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一是研究凝练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二是研究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三是研究品赏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富有特色的修辞手法。”要求学生在品析散文语言之美时,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和想像,并联系作者的心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从而深入领悟语言美的神韵,体会出其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趣,品味其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感知其美妙之处、深邃之意。培养语感,增强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个环节是对前一环节感受、体验层面的再深化。散文的美,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鉴赏,这是一个精读的过程,要教会学生从粗读到精度的系列阅读散文文本的方法,从而提升阅读能力,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精读鉴赏,本环节重在教会学生通过鉴赏语言和技法进行散文文本的深度解读。

本活动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鉴赏的手法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说不出的爱”。学生在精鉴语言和写作手法中,深刻理解了文中在2、3节中反复出现的“说不出”三个字,表达的是老舍难以用语言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真爱,这种爱就像是对母亲的爱。我们也能从这“说不出”中感受到真爱。即“于无言中见真爱”。而从4—6节作者所写的北平的事物来看,这些都可见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在和大都市的对比中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而只有从这样的平淡中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他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凸显出了老舍先生的故园之思以及他的赤子情怀。即——于平淡处显真情。

活动三:总结提升,体悟情韵

(放《念故乡》的歌曲……)

(品读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思考:联系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活动三设计说明:

散文阅读教学的宗旨是注重人的个性化审美阅读体验和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的难点,也是提升学生阅读审美境界和获得个性化、创新性阅读体验的关键点。老师在此环节可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独特认识。如:对同一内容的多元化解读,多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对有争议的问题的剖析,以“写一写”的方式进行的文字和思想的交流,在历史和现实关照下的文本解读等等。而这些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需经由老师的指引点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达到悟“韵”之境界。这个“韵”包含了作者于文本中倾注的感情和文本背后的人文意蕴,达到言已有尽而意无穷的阅读影响。文本解读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维、思想、活动等还在延续、发展。

活动中再放《念故乡》的歌曲,在音乐声中品读第8节,联系艾青的诗体会作者此时此刻“要落泪”的心情。再联系背景资料体味“真想念北平啊”。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不在北京,当时“华北告急,北京告急”,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最后总结提升:老舍先生贯穿于本文中的赤子情环、平民思想、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教学反思]

1、本堂课自始至终以学生的认知、感悟、鉴赏等系列思维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催生了学习热情,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入境体验、品读、鉴赏等环节又注重了学生个体思想的发展、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文本的美的解读会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对情感的逐步深入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达到了共鸣。

2、“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在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既要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又要求教师潜心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精心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等。本堂课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但教者并不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也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充分尊重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课堂中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实施、适时的引领等等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理解导向,并形成了正确的阅读鉴赏的思维方式,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健全了学生的品格和思想。

3、尚不足处:须呼唤文本意识的回归,散文文本具有不可估量的美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蕴和教育功能,散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向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作为教者应确定一篇散文就是一类散文的教学观念,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更好的发挥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例子”作用,从而锤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通过新授课的阅读、感悟、体验,兼之以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促成学生的阅读自觉,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散文教学的模式 篇4

一、整体观照, 抓文本之“神”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显著特点, 提炼出文本之魂须整体观照, 通读全文, 梳理文脉, 理清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无论是散乱的叙事, 还是移步换景的描写, 抑或是插入的直抒胸臆、故事补白, 这些文字都应该整体纳入教者的视线。摸准了散文的“神”, 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思想脉搏, 掌控了情感的方向。

以《沙漠中的绿洲》为例。学生初步阅读, 整体感知后, 便会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懂得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但仅有这些认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者以游记散文的方式记叙了自己在阿联酋的所见所闻所感, 难道仅仅是为了突出环保这一主题吗?深入课文, 反复揣摩。“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更不见有人攀树枝, 摘鲜花, 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当这样的一句话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土壤时, 不由地质询:一天可以做到, 一个月也能做到, 一年、许多年都能做到, 为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能如此倾注爱心, 呵护花草?这时, 趁着这股激动和好奇, 再次潜进文本。“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 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 生活才更加美丽”……一句句撞击心扉的文字会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 让其恍然大悟:阿联酋人民爱花草, 是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拥有美好的生活环境, 折射出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炽热的爱。这就是作者的情、文本的魂。

这样教学, 可以将情感线索与教学思路有机统一, 有效引领学生在文字中来回行走, 驻足停留。从而, 透过一目了然的“环保”逐步升华到对生活的热爱。语言的吟诵与情感的领悟自然融合, 毫无斧凿之气。同时也为语言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炼词锤句, 悟丰厚情感

为了领悟作者的内在情感, 炼词锤句是关键的一环。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字词或标点中。教师要有慧眼, 启迪学生去发现它, 揣摩它, 玩味它。通过反复品味, 学生自然会形成丰富独特的内在情感, 与作者、教者同振共鸣。

以《趵突泉》为例。老舍先生在描写大泉时写道:“看那三个大泉, 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 永远那么活泼, 永远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引领学生细读这段文字时, 不妨让他们自己圈出描写大泉特点的词语, 然后链接学生思维, 顺势切入三个“冒”字和四个“永远”的体会。不断地品读、诵读, 将静止的画面读得动起来, 立起来。在多种形式, 充满灵性的朗读中, 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作用, 产生通感。似乎泉之形触手可及, 泉之声就在耳边。他们内心会强烈感受到大泉的活力, 自然的伟大。适时再插补趵突泉的相关历史资料, 告诉学生:这趵突泉已经冒了3500多年, 它还在不断地冒着、冒着。此时, 情感之流不断“传染”“升级”, 学生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 神奇的, 不可阻挡的!

你看, 炼词锤句, 就像“煮”书。慢慢煮, 会煮出一屋的书香。而这香气中弥漫的是浓浓的情感。这情感不是教者讲给他的, 而是学生自己“炼”出来的, 它会持久、浓郁、热烈。

三、活用语言, 促思维发展

散文语言精妙、优美, 需要慢慢咀嚼、品味和积淀, 更需要学生吸收、运用、传承。所以, 在教学中, 要发挥散文的这一特点, 设计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语言训练, 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发展语言, 最终实现语言的自然习得和独立运用。

仍以《沙漠中的绿洲》为例。在感受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建设绿洲之后, 抛出话题进行语言训练。请看教学片段:

师:阿联酋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建造的绿洲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到遥远的迪拜街头去看一看, 用手中的笔描绘一下。

(出示题头插图, 练笔)

生 (写后交流) :迪拜街头真美啊!公路笔直笔直的, 右边的高楼鳞次栉比, 左边的公园里鲜花遍地, 绿树成阴。

师:写得怎么样?大家评一评。

生:他按方位写出了迪拜街头的风光, 但不够优美。

生:他用上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鲜花遍地、绿树成阴, 我觉得用得很好。

师:同学们心中的绿洲有楼有花有草, 但还不够美。其实, 阿联酋人民建设的绿洲比我们想象的要美很多。现在就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欣赏一次吧。 (出示一组风景图片, 配乐)

师 (配合图片介绍) :同学们, 这里曾是白茫茫的沙漠, 现在是芳草如茵、鲜花遍地的绿洲;这里曾是白花花的盐碱, 现在是有草有树的天然氧吧;瞧, 这是在沙漠上建造起来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

(学生赞叹)

师:你在赞叹什么?

生:阿联酋真美啊!

生:阿联酋人民真了不起!

师:赞叹的不仅仅是我们, 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为之赞叹, 为之震撼。赞叹他们在白茫茫的沙漠中建造了世上最美的人工天堂。 (板书:人工天堂)

师:请再次拿起你手中的笔, 把刚才写的改一改, 加一加。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相信美丽的绿洲一定能在你的笔下诞生。

(写后交流)

生 (还是刚才展示的学生) :迪拜街头真美啊!公路像两条长长的带子笔直地伸向远方。右边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 直插云霄。左边的街心公园里鲜花遍地, 绿树成阴。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更不见有人攀树枝, 摘鲜花, 或在草地上行走。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舞, 蜜蜂嗡嗡嗡地忙着采蜜。人们自在悠闲地散步观光, 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师:同学们觉得她现在写得怎样?

生:把公园里的景物写得很美丽。

生:她用了很多成语和比喻句,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风景秀丽的绿洲。

生:她能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引用过来, 很自然, 很贴切。绿洲在她的笔下显得特别优美。

……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 篇5

一、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史章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

[例1](2007年高考江西卷《泰山很大》阅读)“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注意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它既是对不同人写泰山的归结,又为作者对自己写不了泰山作了交代。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化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结合具体实情考虑。

[例2](2007年高考山东卷《梦碎雅典》阅读)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解析]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几部分,其中导语部分能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而它作为开头的主要作用则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角度来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了上述五个方面作用的第一个和第五个知识点。)

三、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上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答题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等。

[例3](2006年高考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阅读)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与。(或突出天真的孩子与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对文章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价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还有“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例4](2006年高考福建卷《泪与笑》阅读)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通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通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视角独特,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五、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进行赏析

常见的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

[例5]见第12面例1

六、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作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是定量分析。

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也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也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总之,人物鉴赏要抓住三点:一是会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二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三是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例6](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阅读)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美丽、纯朴、灵性。

六、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例7](2006年高考安徽卷《行吟阁遐想》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模式构建初探 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散文文本既是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之一,也是学生爱读、乐读的部分之一。学生想象力与审美力等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序、有效的散文文本的阅读鉴赏。阅读鉴赏散文文本,是学生感受艺术形象、品味语言、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与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持续、有效的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鉴赏作品形象、品味语言及表现手法、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技巧,而且还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

一、散文阅读主导高考现代文阅读板块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Ⅱ卷,以下略),可以发现散文作品主导着现代文阅读鉴赏板块。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中等教育者的重视,它向我们中等教育者传达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高中现代文教学内容应以内蕴丰富、形象饱满、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为主导,课堂教学应摒弃旧式单一的、说教式的、支离破碎的言语解剖式的教学模式。高考是高中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时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遴选优秀散文作为现代文考题材料,无疑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正确导向。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强调的是“载道”和“解剖”。“载道”即以文章的思想内容为分析主线,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政治上的说教、个别字词句的微言大义的剖析。“载道”的结果使语文课沦为了“传道”“布道”的工具和政治思想的传声筒。更可怕的是对课文的“解剖”,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内容,却变成了字音词形、词类句法、篇章结构等深度解剖的语法功能课,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可喜的是,经过语文界的学者、专家积极、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不断的努力实践,终于成功地制定出顺应时代要求和教学实际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随之,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语文新课程顺应了语文学科领域所呈现的大改革的新形势。在新课标指导下所编定的语文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占据了课本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散文作品在其中也有很大的比重。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适时地以散文为现代文阅读考查材料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能力要求。

二、亟需构建有效的阅读模式

当前散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活动中所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颇受学生们欢迎。本套模式分三个步骤:

(一)确定关键词,联系文本语境,给予简要概括与表述

关键词是文本内容信息集中凝练和彰显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只有抓住了关键词,才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文本的主旨,概括细节信息。

1.遴选主旨关键词,多点探求,提炼文章主旨

通常来说,主旨关键词隐匿于标题和文本之中,因此只有读懂标题,再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才能提炼出文本的主旨。一般情况下,标题明确的是描述对象及其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题目本身包含着或隐或显的信息。例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的散文阅读题《泰山之思》,从题目上看,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泰山”,作者的情感为“思(考)”,因此,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内容主要由对泰山的描述和对泰山的思考两个部分组成。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之后,再略观文本具体内容,继续探求作者所思为何物。读到文本的第6自然段,发现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因此,可以推断出下一段内容就是作者的思考。再通过对第7自然段的梳理,不难遴选出如下的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关键词,即“文化精神”“锁闭心态”“轻狂”“卑怯”“泰山文化”等。然后综合文本语境,我们就可以得出作者对泰山进行的深层次“思”考的内容:泰山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实质就是一种“锁闭心态”,即“轻狂 ”“卑怯”的心态,这也是本篇散文的主旨。

2.确定细节关键词,整合、归纳细节信息

把握文本细节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高考所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高中生必须学会如何把握、整合、归纳细节信息,其中,确定关键词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散文阅读14题为例,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浏览文章的第一段,只要找出来第一段的一个关键词“静”就可以了,然后再看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飞动的白鹭,与第二段结合起来,对比思考,推理出第二段隐含的关键词就是“动”。综合起来,本题的答案就是第一段是对牛的静态描写,第二段是对白鹭的动态描写。

(二)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艺术技法

散文文本的品鉴与赏析必须在全面了解并掌握散文基本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散文常考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排比:增加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反语: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2)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3)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象征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是运用简笔勾勒出事物轮廓的描写手法。反衬:用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如果说掌握散文的基本技巧是第一步的话,那么了解高考对此类能力考查的设题方式就应该是第二步。在高考当中,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问题来要求考生体味咀嚼文本形象、语言及基本技法,回答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三)探究文本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见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高考试题将更趋灵活,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查。品鉴赏析类题目将会受到热捧,分值也将呈上升的态势,原因就在于,这一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具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思想内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的能力。以2007年高考浙江卷21题为例:“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本题就是一个鉴赏探究题,解答本题,必须着眼两个方面,即把握行文艺术(前文所述的散文基本技巧)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行文艺术易于把握和理解,在这里不作深究,深层意蕴的挖掘是本题的难点,同时也是本题的探究点,这需要深刻地理解、感悟和体验文本,读出意蕴,读出深度,读出自己的思考。

上一篇:豫剧发展下一篇:地下水资源的区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