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呼吸机

2024-09-25

转运呼吸机(精选6篇)

转运呼吸机 篇1

机械通气患者在转运中如何有效地保障患者安全是急诊科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其中安全、髙效、不间断的供氧是最主要的方面。转运型呼吸机的开发和应用,使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得到更大保障。本文对2010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机械通气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8~90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多发伤9例,颈髓损伤3例,颅脑外伤10例,脑血管意外14例,肺部感染32例,有机磷中毒6例,心肺复苏术后4例,病毒性脑炎2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Shangrila510组和IMPACT750组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病情评估,包括采集病史、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床边X线胸片;(2)医患充分沟通,检查静脉通道和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并充分清理呼吸道和口腔;(3)中途转运时Shangrila510组使用Shangrila510转运呼吸机;IMPACT750组使用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转运呼吸机,2组均配备便携式负压吸器以清理口腔和呼吸道;(4)再次检査呼吸机运转情况;(5)对躁动患者使用丙泊酚或地西泮镇静。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转运前后及转运后10min呼吸、心率、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中出现病情变化4例,其中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2例,积极抢救后好转2例,其余患者在转运前后呼吸、心率、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转运型呼吸机在急诊中心至重症监护病房的转运过程中优于气囊[1]。但该呼吸机呼吸模式多,操作不易掌握,在使用前必须熟练掌握其特点,使用中需选择适当的呼吸模式并适时转换,需有专业知识的急诊科医师来完成,以防止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低血压等发生[2]。应用本呼吸机转运患者风险大,可增大患者致死率的系数[3],同时增加施救难度。若患者在途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急救人员只能在途中实施抢救措施。如重症颅脑外伤患者[4]因躁动出现气管套管与呼吸机接口脱开,致呕吐物误吸入气道,使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至80%。转运过程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肺指数及面色、血压、脉搏和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随时调节呼吸参数,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消除其恐怖心理[5]。我院使用的Shangrila510转运呼吸机和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转运呼吸机均属气动电控呼吸机,内置电池可供电>3h,在电量耗尽前,呼吸机工作状态不会改变。总之,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因其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通气模式多样、适应范围广、蓄电能力强、报警参数全面、监测指标丰富等优势,在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中能充分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保障患者安全。对呼吸机的保养和维护也必须纳入“危重病长途转运的基本流程”中。同时必须注意,呼吸机仅是危重患者转运中重要辅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医师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中效果较好,但使用中应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模式并定期对呼吸机进行维护,是安全、有效使用该设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比较Shangrila510转运呼吸机和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Shangrila510组和IMPACT750组各40例。转运时Shangrila510组使用Shangrila510转运呼吸机;IMPACT750组使用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比较2组转运前后呼吸、心率、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80例患者中出现病情变化4例,其中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2例,积极抢救后好转2例,其余患者在转运前后呼吸、心率、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机械通气转运中效果较好,但使用中应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模式并定期对呼吸机进行维护,是安全、有效使用该设备的关键。

关键词:转运呼吸机,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宋因力,张军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呼吸机与使用简易皮囊长途转送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0B):3681-3682.

[2]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5,17(2):183-190.

[3]孙雷.如何做到危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在转运途中呼吸道的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0,23(1):121-123.

[4]钱洪津,唐绍辉,秦伟毅.呼吸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途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50-551.

[5]崔红青.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4):349-350.

转运呼吸机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我院从2011年12月开始使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此前一直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对危重患儿进行转运, 现将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分做两组, 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2例 (设为A组) , 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67例 (设为B组) 。

1.2 判定标准

119例危重新生儿病例均具备需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的指征, 参照7版儿科学教材。

1.3 疾病构成

A组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1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1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 肺出血2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者2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包括复苏囊面罩加压供氧, 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 。B组的疾病构成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6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4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14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 肺出血3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4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气管插管连接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见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1.4 转运流程

我院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有专用急救救护车、新生儿转运暖箱、德国生产的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便携式脉氧仪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微量输液泵、车载吸痰器及新生儿转运急救箱等设备。接到转运电话后及时了解患儿病情、诊断及转诊理由, 征得家属理解并同意, 在1~3h内转运救护车到达基层医院。到达后医师详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设置脉氧监护仪, 必要时重新清理呼吸道、面罩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到达85%以上, 建立静脉通道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前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途中风险, 家属签字同意后即开始转运。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变化, 一旦经皮血氧饱和度<85%或心率<100次/min, 常压面罩给氧无效时, 根据患儿情况选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加压供氧, 若仍不能维持氧合, 则行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或气管插管连接车载呼吸机, 保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及脉率>100次/min。

1.5 观察指标

危重患儿到达我院NICU后立即拍摄胸片了解心肺情况, 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和稳定生命体征, 采取以下指标评定转运情况: (1) 转运成功率 (患儿到达NICU后2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2) 气漏发生率 (入院后胸片发现气漏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1.6 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结果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数据分析

见表2。

2 结果

A组中有50例成功转入我院NICU, 2例在转运后2h内死亡。B组中有63例成功转入, 2例转运后2h死亡, 2例转运后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两组在转运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119例危重病例转入我院NICU时立即行胸片检查, 在气漏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在基层医院摄片均无气漏发生, 因气漏转院者未纳入病例) 。

3 讨论

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过程中因简便、经济、实用已广泛使用, 但因操作者经验不同, 人工通气时输出的峰压不稳定, 容易造成新生儿气漏的发生, 尤其是在早产儿及气管插管的患儿, 且复苏囊正压通气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不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而车载急救呼吸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 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良好的转运措施及及时得当的院前急救措施是转运成功的必要前提。

危重新生儿转运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要有经验丰富的转运团队, 能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突发事件及时而准确的处理, 还要求有先进而齐全的设施设备, 转运呼吸机的应用能减少危重患儿并发症的发生, 并有可能直接影响转运效果。因此新生儿转运系统必须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收集新生儿转运服务的数据, 建立和共享规范的转运标准、实施连续的专业转运培训和健全的风险报告机制, 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以保证转运的质量与安全[1]。

摘要:目的 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 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关键词: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危重新生儿转运

参考文献

转运呼吸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均是存在呼吸功能衰竭(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重患者,男48例,女27例,年龄18~76岁,平均43.67岁。其中多发伤23例,颈髓损伤12例,颅脑外伤10例,脑血管意外9例,肺部感染8例,病理产科6例,心肺复苏术后4例,其他3例。

1.2 抢救、转运流程

(1)通过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配备转运设施,做好呼吸机出诊前调试。(2)到当地医院后对患者进行再次病情评估,充分医患沟通并签字后准备转运。(3)转运前先检查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和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并充分清理呼吸道和口腔。(4)再次检查呼吸机运转情况。(5)途中转运时使用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配备便携式负压吸引器以清理口腔和呼吸道。(6)对躁动患者使用异丙酚或地西泮镇静。(7)途中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3 通气模式

对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患者选择CMV。对存在呼吸但通气不足的患者选择A/C或SIMV模式。潮气量≤8 ml/kg~12 ml/kg,机械通气频率8次/min~20次/min。

2 结果

75例患者在院外及院内转运中11例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其中5例为低氧血症,给以清理呼吸道后好转;4例为低血压休克血,给以积极容量复苏,将血压维持在80mmHg~90 mmHg/50 mmHg~60 mmHg;1例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以药物治疗后纠正;1例再发心跳骤,给以再次心肺复苏治疗心跳未恢复。转运成功率98.67%(74/75),转运途中死亡1例,占1.33%(1/75)。全部病例无由于呼吸机相关原因发生病情变化或死亡者。

3 讨论

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的突出特点是:克服了以前氧气驱动型便携式呼吸机需要足够的氧气压力维持,耗氧量较大,吸氧浓度高,易发生氧中毒;模式单一,多项呼吸参数无法显示和调节,限制通气手段;参数显示单一等不足,从而使危重患者长途转运时的呼吸支持更完备。

但该呼吸机呼吸模式多,操作不易掌握,在使用前必须熟练掌握其特点,使用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呼吸模式并适时转换,这些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急诊科医师来完成。我们的经验是:

⑴保障人工气道的通畅性,这是成功使用呼吸机的前提。本组75例均有通畅的人工气道以保障通气的有效实施,这要求急诊医生要有良好的人工气道维护能力。

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这需要医师具有丰富的机械通气临床知识。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的呼吸模式有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窒息后备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手动呼吸(Manual Ventilation)、备用呼吸机通气(CMV)等多种。本组75例中,18例患者开始时呼吸微弱,选用A/C模式,待呼吸功能进一步恢复后改为SIMV模式;4例患者开始无自主呼吸直接选用CMV模式,当自主呼吸恢复后过度到A/C模式,再到SIMV模式;其余53例自主呼吸较好者直接使用SIMV模式;共53例选用PEEP均效果良好。

⑶了解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本组中4例发生低血压休克血,1例发生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血容量不足、心脏功能差和应用PEEP时,机械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此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电波形,维持呼吸道充分通畅,尽快补充血容量,可以使用血管药物稳定血压,必要时在保障基本氧合的情况下降低PEEP[2]。

⑷有效的镇静在长途呼吸机转运中有特殊意义。危重病人容易出现“人机对抗”,虽然本呼吸机同步性较好,可有效减轻人机对抗,但如果及时辅助以镇静治疗会达到更好的效果[3],本研究对其中22例出现“人机对抗”者在排除器质性原因和呼吸机故障后使用了药物镇静治疗后,18例(81.82%)达到了人机同步,效果良好。

⑸必须对呼吸机进行使用前检测和定期维护。先接通气源、电源,接好整套外部管道包括湿化器和模拟肺,通电试机,观察机器的运作状态,看管道有无漏气,参数能否根据需要调整,参数显示是否准确,并运行(15~30)min,再看看设置参数和显示参数是否一致和稳定。具体检查过程大致包括电源、气源、气密性、呼吸参数报警功能、触发灵敏度、呼吸末正压、氧浓度、吸气、呼气流量和呼吸机故障报警等几个方面,均不能疏漏。由于长途转运时间一般≤8h,因此使用过程中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气路维护较日常稍可简略,但仍必须保障每1h一次,具体包括清理管道积水;查看管路密闭性;管道有无打折、扭曲;查看湿化器运作;检查机器的散热通风口有无堵塞等基本环节,以保障机械通气的正常进行[4,5]。使用后必须进行例行消毒和预防性维护,包括每周1次呼吸机主机保养和管路消毒,每月应对呼吸机消耗部件进行检测或更换,并定期(1~2)周重新启用呼吸机试运行30min~1h。

总之,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因其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通气模式多样适应范围广、蓄电能力强大、报警参数全面、监测指标丰富等优势,在危重病人长途转运中能够充分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保障了病人安全。对呼吸机的保养和维护也必须纳入“危重病长途转运的基本流程”中。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呼吸机仅仅是危重病人转运中重要辅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以更好发挥其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病人长途转运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使用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转运的危重病人的转运流程和效果。结果75例患者在长途转运中11例出现病情变化。1例再发心跳骤,抢救无效死亡。转运成功率98.67%(74/75)。无呼吸机相关原因所致病情变化或死亡。结论IMPACT750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病人长途转运中效果良好,推荐使用。注意定期对呼吸机进行维护和使用中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模式是安全、有效使用该设备的关键。

关键词:便携式呼吸机,危重病人转运

参考文献

[1]何发明.呼吸机在院前长途转运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5):774-774.

[2]唐春福,张军根.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远程转送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1004.

[3]王飞.丙泊酚用于长途转运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二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8-49.

[4]郑月姣.呼吸机的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21-122.

转运呼吸机 篇4

关键词:急救呼吸机,转运呼吸机,工作环境,危险输出,数据准确性,气道压力,潮气量,吸呼比,检测

0 引言

急救呼吸机,是指在急救场合下使用的呼吸机,其操作原理与ICU呼吸机的设计原理相同。急救呼吸机与其他种类呼吸机相比优点在于:操作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能与氧气瓶一起使用,可轻松放置于便携箱内,适用于针对术后、急救部门、医院内转运以及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计生站等多种场合。当前,在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此类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对呼吸衰竭、呼吸困难患者维持有效的通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争取宝贵时间、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紧急关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1月31日发布了YY 0600.3-2007《医用呼吸机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第3部分:急救和转运用呼吸设备》,已于2008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0651-3,标志着我国关于急救和转用呼吸机的行业要求已同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此类产品的进一步规范化,使得该类产品的基本应用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作为生产企业,应正确理解标准条款的要求和内涵,用行业标准作为生产依据,作为国家医疗器械检验部门的检验技术人员,也面临着对新标准的理解与实施检验的挑战,正确地理解标准中的要求是生产和检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YY0600.3-2007标准中相关条款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解读,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和读者拨冗指正。

1 YY0600.3-2007标准中相关条款解读

1.1 急救和转运呼吸机使用环境(YY 0600.3-2007中10)

急救呼吸机可能应用的环境要恶劣得多,不能像治疗呼吸机那样在一个有着空调、安静和洁净的病房内使用。它所应用的环境可能是在奔驰的急救车上,万米高空中飞行的飞机上,也可能是嘈杂的矿难现场,它所面临的应用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急救呼吸机适用的运行环境应更宽泛,要求其在更恶劣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使用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抗击电源的波动范围较大,交流电压、交流电频率、直流电压等允许的波动范围也更大。而一般的治疗呼吸机的运行环境就是采用通用标准GB 9706.1-2007中医用电气设备运行最基本的环境要求,二者区别如下:

急救呼吸机在使用中通常会安装到急救车、飞机,担架上,用于野外、矿山、急救车以及直升机上的救援,很多情况下是以动态的形式在进行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坠落、碰撞等多种意外情况。出现意外情况时,不允许中断对患者的辅助呼吸,实际情况中也不可能有备用机进行更换,必须保证急救呼吸机在以上所述情况下都能够正常使用。因此标准对急救呼吸机的结构强度提出“具有良好的抗跌抗振能力”的更高要求,具体措施上就是规定急救呼吸机必须进行“振动”、“宽频带随机振动”、“碰撞”和“自由落体”四项测试,必须符合GB/T 2423.10-1995、IEC68-2-36、GB/T 2423.6-1995以及GB/T 2423.8-1995的试验要求,通过这四项测试来验证急救呼吸机能否在实际应用中满足运动中正常工作及坠落、碰撞时不出现损坏的要求。

此外,急救和转运呼吸机应具有IPX4级的防溅水能力,防止在使用中因异常的气候等原因造成设备浸水导致不能正常工作。

除了环境要求、机械强度、防浸液等章节提出的高要求外,其他章节的一些条款要求也体现出对于急救呼吸机的特殊要求,如标准正文51.108报警(a)中的注解(报警的性能应该适合预期的使用场合,比如在救护车上、在医院的科室之间、在直升机上等),其实也要求急救呼吸机的报警类型、噪声水平等要适应其所声明的应用环境。

1.2 危险输出的防止(YY 0600.3-2007中51)

急救呼吸机的安全、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设备的安全性能就更加重要,设备在使用中的报警功能也就凸现出来。

1.2.1 能源故障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1.1)

标准要求“当电动或者气动能源的供给没有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数值时,呼吸机的能源故障报警应该发出符合YY 0574.2要求的、至少长达7秒的声音报警信号”。

当急救呼吸机为气动能源,一般会采用储气气容作为报警的能源,气容的容量决定了报警信号的长短,太小的气容可能导致其信号的时间很短,不能起到有效提醒的作用。标准提出了能源故障报警时间至少为7秒的限制条件,可以及时提醒医务人员,排除故障原因,更换备用能源,以防止对患者病情造成贻误。

1.2.2 压力限制(YY 0600.3-2007中51.102)

标准要求“无论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还是在单一故障状态下,病人连接口处的最大极限压力不能大于10kPa(100 cmH2O)或者最大工作压力的120%”。

呼吸机使用时,如果气道压力过高,容易引起患者肺部积压伤,因此对呼吸机提供一个极限压力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急救呼吸机的压力限制的指标是区别于治疗型呼吸机及麻醉机的,后二者的压力限制是12.5kPa。但是原理都是规定一个释放压力,到达压力限制前要有一个释放动作,也是气道压力高报警之外的另一重保护措施。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检测时,除考虑释放压力值外,还应考虑这个释放压力是在什么流量情况下测试出来的,要结合急救呼吸机的正常使用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做出相应的模拟试验;同时还应屏蔽好气道压力高报警功能,排除报警对此测试的影响。

1.2.3 高压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4)

标准要求“呼吸机应提供高压报警。当吸气压力达到报警值时,应该发出声音报警信号。压力报警值的设定不应大于压力限制所允许的最大限制压力”。

尽管呼吸机提供了压力限制措施,但是如果气道压力真的要达到限制值,患者肺部受损伤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提供高压报警设置和高压报警,可以在气道出现高压时及时提醒医务工作人员注意,关注患者情况。通常提供高压报警的同时,呼吸机应具备主动卸压的功能,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1.2.4 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6)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它应该能够产生符合YY 0574.2规定的声音报警信号”。

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并非强制性报警,但是管路脱落或者漏气会导致患者潮气量支持不够,影响氧合,甚至缺氧。通常呼吸机系统必须具备直接或间接检测呼吸机管路连接是否正常的能力,并在可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发出报警,提醒医务人员小心看护患者,避免患者受到伤害。

1.2.5 高、低氧浓度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7)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高、低氧浓度报警,应该符合ISO 7767的要求”。

YY 0600.3标准要求急救和转运呼吸机传输的氧气浓度应至少能够达到85%O2(V/V)。通常急救呼吸机多采用文丘里的原理进行混氧,氧浓度从45%可达100%。由于文丘里输出容易受患者肺的特性改变而发生影响,实时监测呼吸机传输的氧气浓度可以保证患者得到合理的氧气支持。长期低氧浓度容易造成患者缺氧甚至发生脑死亡,长期高氧浓度通气也容易造成患者氧气依赖甚至氧中毒,因此提供高、低氧浓度报警功能能保障患者得到合适治疗。

1.2.6 防止错误调节(YY 0600.3-2007中51.109)

标准要求“应该提供防止可能产生危险输出的错误调节的方法”。

急救和转运呼吸机被广泛使用在转用场合,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设计,旋钮、按键和其他控制元件容易被触碰而产生错误命令,导致呼吸机输出意外方式,造成患者的伤害。通常的防护方式有机械控制技术,例如锁紧、屏蔽、阻尼加载和制动。对于压力敏感的触摸屏、电容触摸开关和带有微处理器的“软”控制器,可以制定特定的开关操作顺序,避免设置直接生效。

1.3 工作数据的准确性(YY 0600.3-2007中50)

1.3.1 监测数据的显示(YY 0600.3-2007中50.101)

标准要求“当急救呼吸机正常使用且在适用的工作条件下测试时,所有监测数据的显示都应该在制造商所规定的精确度范围内”。

在适用的工作条件下(包括使用温度范围、大气压强范围、湿度范围等),急救呼吸机的性能必须能够保持一致性,监测数据的误差应该满足规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满足用械的有效性。由于急救呼吸机的使用特点,其监测功能不及治疗呼吸机全面,显示的不如治疗呼吸机的项目多。因此,设备能显示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治疗的意义更加重要了。

1.3.2 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YY 0600.3-2007中51.103)

标准要求“急救转运用呼吸机应该提供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操作人员从设备读出的数值的精确度应该在±(满刻度读数的2%+实际读数的8%)之内”。

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可以包括压力表和压力传感器,前者通过指针很直观地显示压力值,后者必须通过信号处理转换成数字显示供参考。满刻度是指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的满量程,实际读数是指当前的测定值。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对指导医护人员监测气道压力水平,保证急救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1.3.3 呼气量测量设备(YY 0600.3-2007中51.105)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测量呼出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的设备,当潮气量大于100 ml或分钟通气量大于2l/min时,准确性要求应该在实际读数的±20%以内。潮气量小于100 ml时的准确性应该在使用说明书中说明”。

在呼吸机检测中,关于呼气量(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一般有两方面的检测,一个是输出准确性的检测,通过对呼吸机的呼气量的设置(多为机械控制调节,目前只有部分治疗呼吸机做成电子控制潮气量的输出),进行气体输出;另一个是呼吸机本身有一个呼气量测量装置,能反馈使用者当前监测到的呼吸量。一些简单的产品并不都具有这样的装置,所以这个条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急救呼吸机。考虑到急救呼吸机的特点,在潮气量精度上较一般的治疗型呼吸机降低了要求(治疗型呼吸机精度一般为±15%),所以急救呼吸机测试的重点应该在其对于应用环境的适应上。

2 总结

转运呼吸机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人民医院及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进行转运的危重患者74例, 其中呼吸衰竭21例, 脑血管意外12例, 心肌梗死8例, 脑外伤7例, 颈椎损伤6例, 肺损伤5例, 复合伤并休克4例, 各种癌症晚期5例, 吸入性肺炎4例, 其他复杂性疾病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男29例, 女17例;年龄22~79岁, 平均 (58.51±2.87) 岁;转运时间10~70 min, 平均 (30.92±6.74) min。试验组男18例, 女10例;年龄20~81岁, 平均 (60.07±2.16) 岁;转运时间10~75 min, 平均 (32.09±5.93) min。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2 方法

转运车中均配备多巴胺、利多卡因、甘露醇等急救药物及丙泊酚等镇定药。对照组转运过程中采用简易呼吸气囊供氧。试验组采用车载电脑式呼吸机结合中心型供氧, 具体操作:使用前医护人员调节好呼吸机各类参数, 连接呼吸机与患者的面罩或气管插管, 应用流量计旋钮记录氧流量。其中存在呼吸但通气不足患者采用A/C或SIMV模式, 微弱呼吸或无自主呼吸患者采用CNV模式, 所有患者通气频率为8~20次/min, 潮气量为8~12 ml/kg。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转运前及转运10 min后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同时分析患者的转运结局, 包括死亡、无碍和成功。其中, 无碍:转运过程中出现状况, 但经妥善处理后无明显影响;成功:转运过程中未出现任何问题[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转运前两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转运后对照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转运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转运后试验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与转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转运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转运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运转后比较, bP<0.05

2.2 两组转运结局比较

试验组转运成功42例, 无碍4例, 死亡0例, 转运成功率为91.3%;对照组转运成功19例, 无碍8例, 死亡1例, 转运成功率为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转运是患者获得继续救治的延续,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传统使用的支持设备是简易呼吸器, 但简易呼吸器供氧量有限, 完全由人工操作, 医护人员容易疏忽观察患者的病情[3]。本研究试验组采用车载电脑式呼吸机结合中心型供氧系统, 具有完善的参数设置和报警监测系统, 能够维持患者恒定的呼吸节律和潮气量, 能维持患者稳定的呼吸, 并提供充足的氧气, 减少转运途中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因素[4]。且该技术可在患者无呼吸或心跳呼吸做功无效的情况下, 立即干预, 通过开通气道, 使呼吸转为机械操控, 恢复呼吸做功, 特别是结合中心性供氧支持, 可迅速扭转心、肺、脑缺氧, 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有效呼吸及充足氧气, 更有助于恢复心跳、循环, 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或者是促进更快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转运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与转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试验组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 车载电脑式呼吸机结合中心型供氧系统在危重患者转运中可有效支持呼吸, 改善转运途中的安全性, 提高转运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银燕, 杨秀华, 佘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2) :3426.

[2]何发明.呼吸机在院前长途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5) :774.

[3]宋因力, 张军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呼吸机与使用简易皮囊长途转送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0B) :3681, 8681.

转运呼吸机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8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均存在至少一种下列情况: (1) 自主呼吸消失; (2) 8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 并伴有发绀和呼吸困难; (3) 血氧饱和度<85%。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1例, 男2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1.84±11.74) 岁;对照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42.06±11.27) 岁, 其中外伤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因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 将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干净, 并给予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电监护, 若需要可进行心脏按压以及电击除颤, 并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利多卡因等进行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滴注, 起始剂量为0.8mg, 维持剂量为0.01mg/min, 间隔时间为15~30min, 最大剂量不超过24mg。对照组予尼可刹米1.125g和洛贝林9mg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静滴, 间隔时间为15~30min。治疗前和治疗3h后经桡动脉采血1mL进行血气分析, 比较疗效。

1.3 评价标准

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有效;不符合以上评价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当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36例,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7例,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功能损伤, 在短时间对内气体交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缺氧发生, 有时可伴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2]。其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院前急救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较早接受的治疗, 对急性呼吸衰竭救治疗效和预后影响较大[3]。其主要方法有稳定病情、维持呼吸道畅通、建立静脉通道和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处理等。急性呼吸衰竭时, 在应激的状态下, 机体β-内啡肽合成和是否增加, 从而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的发放, 导致呼吸困难和通气量下降, 这又进一步加重应激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4]。纳洛酮属于β-内啡肽拮抗剂, 能有效的阻断机体内β-内啡肽的作用[5]。其他报道[5]研究表明,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 可迅速起效, 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显效率为34.15%, 有效率为53.66%, 无效率为12.20%,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显效率为21.95%, 有效率为43.90%, 无效率为34.15%,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处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提高处理疗效。我们考虑这与纳洛酮可抑制β-内啡肽作用、兴奋呼吸中枢和促进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有关。

综上所述,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纠正患者低氧血症, 提高处理疗效, 由此观察, 纳洛酮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具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院前急救用药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 对照组给予尼可刹米和洛贝林治疗, 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改善肺功能, 提高处理疗效。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纳洛酮

参考文献

[1]周芬, 陈一峰.丽江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 :62-63.

[2]王银彩.院前急救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203-204.

[3]张巍, 李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31) :120-121.

[4]王丽春, 王康, 单志刚, 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转运及护理[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145.

上一篇:三菱Q系列PLC下一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