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2024-09-2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精选11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1

摘要:机械通气在危重病抢救中发挥着积极的治疗作用, 但在有创机械通气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并发症, 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死亡, 在这些并发症中,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最为常见。经过多年临床工作实践, 针对VAP感染因素采取合理、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能够预防降低VAP的感染机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分析,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是ICU常见感染并发症, 其患病率是普通病房的10~20倍。不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同时还可导致并发呼吸机依赖、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据相关文献查阅, VAP的发生率为18%~60%, 其病死率可达50%[1]。因此, 有效地预防和降低VAP的发生,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的重要环节。我院开展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治疗, 注重护理技巧,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经统计:2012年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82例, 男108例, 女74例, 年龄层面1~70岁, 带机时间4 h至一周以上, 发生VAP 15 例, 经治疗及护理发生VAP几率大大降低。通过多年ICU监护工作的体会, 现将VAP感染因素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发病机制

与大量吸入口咽分泌物或被污染的气溶胶有关。

2临床常见危险因素

2.1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且肺部功能差的人群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2.2 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心脏术后呼吸功能的维护, 改变了宿主的防御机制。使用呼吸机时间过长, 一般使用呼吸机一周以上, 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内感染, 时间越长, 感染程度越加重。

2.3 呼吸机雾化和湿化系统管理不当

2.4 昏迷患者、有意识障碍、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痰液不易咳出,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 可致肺部感染。

2.5 胃肠道定植菌逆行与吸入

2.6 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广泛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 造成菌群失调, 造成耐药菌株增加致二重感染。

2.7 其他:医务人员在护理、操作、吸痰时未做到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手上的细菌可以直接被带入患者气道内, 种植于下呼吸道而引起肺内感染。

因此在护理上, 使用呼吸机患者防止肺内感染尤为重要。

3护理

3.1 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

3.1.1 正确有效的吸痰吸痰时应选择无菌、柔软、透明的吸痰管且吸痰管粗细以气管插管内径的1/2为宜。每次吸痰时间应<15 s, 吸痰管插入长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长度再延长1~2 cm, 这种吸痰深度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性较小且效果好[2]。

3.1.2 气道的湿化, 传统的湿化方法有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超声雾化吸入等。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用生理盐水进行气道内滴注可以有效减少VAP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 采用微量泵持续套管内注入兰苏等化痰药物湿化气道, 使气管套管患者痰液稀释, 防止痰痂形成, 痰液易于咳出, 减少吸痰总次数, 减轻气道损伤, 使肺部感染明显减少[3]。

3.1.3 呼吸机管道更换及冷凝水的管理每周更换呼吸机管理,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每日更换湿化器内的灭菌注射用水。集水瓶放在呼吸机管路的最低位, 及时清空集水瓶, 并尽量减少呼吸机管道的移动, 以防止污染的水反流至患者肺部而造成感染。管道中的冷凝水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杜绝随地乱倒的行为,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呼吸系统预防减少或限制使用影响意识的药物 (镇静剂、肌松剂) 镇静剂和肌松剂可减弱患者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咳嗽能力, 使得误吸易于发生, 引起肺部感染。对使用中的呼吸机、呼吸管路、湿化器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 用无菌技术行气管内吸引, 限制插管留置时间, 病情及时控制时, 应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撤机, 及时拔管。

3.3 定时翻身、叩背、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 保持呼吸道通畅。

3.4 消化系统的预防:鼻饲前应检查气囊气是否注满, 胃管是否在胃内, 确定后将床头抬高20°~30°, 鼻饲速度要均匀缓慢, 以免误吸、呕吐。加强口腔护理:严格的口腔护理防止下呼吸道感染。口腔护理前常规检查口腔情况, 在气囊充气的情况下用生理棉球擦拭 (有感染患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相应的药液) 2次/d, 擦洗动作轻柔以免患者不适。气管插管12 h以上的患者3~4次/d口腔护理。定期更换牙垫及气管插管固定袋。

3.5 营养支持:营养不良可增加细菌对支气管的依附性和院内肺炎发生的危险性。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是降低VAP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3.7 减少误吸:避免给吞咽异常的患者经口喂食, 患者体位取30°~45°半卧位可避免胃液反流, 使口咽部细菌定植概率降低, 减少误吸的发生, 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性。相关文献报道, 机械通气患者9%~70%可因体位不当等原因发生吸入性肺炎[4]。

3.8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技术的无菌性, 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严格执行监护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洗手、戴口罩和手套。吸痰前后、接触呼吸设备前后、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前后要洗手。做好ICU的日常消毒工作, 限制人员探视, 防止交叉感染。定时通风换气。每月做空气培养及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的细菌检测, 对易感染者及特殊感染患者进行隔离, 患者转出和死亡做好终末消毒。

总之, 随着机械通气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VAP的发生率日益增加, 严格无菌操作、ICU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呼吸机管道的管理等临床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VAP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黄淑环, 梁卓林, 陈捷, 等.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22) :31-33.

[2]庞爱华.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及护理研究, 2004, 18 (2) :351-352.

[3]温建清, 周红烨, 张玉萍, 等.微泵持续湿化气道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7) :11-13.

[4]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 2000:2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2

案例提供:院感科

一、案例背景

1.发现问题

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时,呼吸机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器械。但是上呼吸机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特别对于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病情较危重、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较多,很容易会造成院内感染,从而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2014年第1季度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高达84.7‰,呼吸机相关的医院感染问题较严重。经ICU院感质控小组和院感办讨论决定:在ICU监管落实好VAP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2.科室院感质控小组

组长:

组员:

3.VAP诊断标准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4.应用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降低重症监护室VAP发病率

2014年3月20日至6月21日之间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于VAP预防和控制的工作中,从第二季度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

二、PDCA具体工作方法示例

1.计划阶段(Plan)

1.1 现状调查

调查ICU第一季度VAP发生情况,此期间住院总日数为870,其中使用呼吸机总日数 236,发生VAP 20例,VAP感染率为84.7‰。

1.2 确定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1.2.1 在院感办的组织下召开科室院感质控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医生和护士针对可能引起VAP感染的原因自由发言,得出引起VAP的诱因可能为:

①未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②呼吸回路管理不当;③环境、器械污染;

④体位因素;⑤人工气道湿化不当;⑥侵入式通气方式;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1.2.2 质控员做好发言记录,并绘制因素要因图(鱼骨图),分析确定主因。见图 1。

图1 因素要因分析示意图(鱼骨图)

1.2.3 院感办与ICU医务人员就鱼骨图显示的因素进行讨论,确定主要因素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见表 1。

1.3 设定目标 根据计划整改后,ICU的VAP感染率显著下降。表 1 ICU发生VAP感染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表

原因分析

亲属不规范探视

未掌握VAP预防控制措施

临床工作繁忙未引起重视

MDRO隔离不到位 科间告知不到位

监管不力 培训效果不理想

解决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落实探视人员手卫生、穿鞋套、戴帽子和口罩,必要时穿清洁隔离衣

建立科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 主任与护士长参与质控

实施负责人

ICU患者

科室质控小组

院感意识不强/风险意识较差 院感兼职医生或护士督查力度不强 医务人员

由院感办、科内两级组织培训;进行考 试考核、督促措施的落实

每位上呼吸机管道患者床头挂《VAP防 控措施落实表》,班班落实并交接

落实MDRO科内告知、床边隔离制度

加强责任心的宣传教育;固定班次负责 病检结果落后于转科的患者的科间告知

增加督查频次 院感办

严格到课登记、考核(达到上岗要求);实 行奖惩制度

手卫生专项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 卫生消毒效果监测

现场培训卫生员、规定每班次的清洗消

毒具体时间、落实并签名 其他

手卫生依从性不够、洗手方法不规范

环境、清洗消毒灭菌不到位

2.实施阶段(Do)

依据表 1中的解决方案,各部门在实施负责人的组织指导下进行实施改进。2.1 培训学习

以强调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为基础,以《VAP防控措施》和手卫生为主要内容,通过院感办和科室两级授课、系统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对于VAP防控措施的知晓度。2.2 考核

院科两级考核(1)培训学习到课率;(2)《VAP防控措施》培训效果;(3)通过增加督查频次与《VAP防控措施落实表》的登记情况考核《VAP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2.3 检查

(1)门禁管理员切实履行对探视亲属的指导和检查职责;(2)院科两级规范落实对环境卫生、物表消毒、呼吸机清洁消毒的督促与检查;

2.4 手卫生

在科室开展手卫生专项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监测,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吸收方法。

3.检查阶段(Check)

图2

改进工作实施前后VAP发生情况 处理阶段(Actio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23-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是指有肺部感染或无肺部感染者,在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出现新的肺部感染[1]。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约为10%~20%,而一旦并发该病,则会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死亡率[2]。因此,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9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行机械通气的9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5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7±3.5)岁;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8.4±3.3)岁。两组基本数据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把握吸痰时机并能正确进行吸痰;协助患者取半坐位体位,床头适当抬高30o~40o,以防误吸和细菌移植。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集束化护理,护理前,科室应先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集束化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并掌握护理理念后再实施护理。主要内容有:①口腔护理。机械通气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定时排痰、叩背、翻身,并加强患者人工气道的温化与湿化,以减少气道黏膜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②分泌物护理:患者上呼吸道的粘稠状分泌物集中于导管上部,随着患者的呼吸而使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分泌物,如吸痰、排痰等,并对气管导管彻底消毒,以减少感染。③体位护理。因取仰卧位易造成患者反流误吸,促使胃肠道内细菌逆行,因而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应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防止咽喉部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减少感染。④营养护理。加强营养补给,促使患者机体免疫力的提高,进而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给予患者静脉高营养或全胃肠内营养,以有效减少细菌移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感染。⑤根据循证医学,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及预后效果。其中护理满意度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为满意率与较满意率之和。

1.4预后效果评价标准[3]

①治愈:成功脱机,发热、肺部感染等症状完全消失,痰培养及血培养无致病菌;②有效: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胸片检查明显好转,痰培养及血培养有少量致病菌;③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需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④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4.9±1.2)d,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8.9±1.6)d,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满意19例,较满意16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7.78%;观察组患者中,护理满意35例,较满意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56%;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32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预后效果显著较观察组差,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情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集束化护理是一组护理干预措施,其集合了一系列存在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以有效处理某种临床难治的疾病[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56%)和总有效率(88.8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62.22%),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集束化护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学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12-113.

[2]孙彩霞.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07-1009.

[3]刘东岩,孙铁英.集束化护理措施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47-149.

[4]殷梅平.2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人的护理干预和体会[J].全科护理.2011,9(8):1995-199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 h的52例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4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中男50例, 女42例, 年龄20~84岁, 平均年龄 (62.7±10.3) 岁。

1.2 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对象, 进行常规胸片、血常规、血气分析、PCT、CRP以及痰涂片等实验室检查。清晨的时候, 在患者处于空腹状态下抽取3 m L肘静脉血。在分离血清后, 将其保存在零下80℃的冰箱中, 随后进行统一检测。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CT。将两种鼠单克隆抗体与PCT抗原两个不同的结合位点, 一种抗体经荧光标记 (也即示踪剂) , 另一种固定在试管壁上。在完成此项操作后, 将抗体与患者血浆混合在一起, 形成夹心复合物。荧光标记抗体被缚在试管壁上, 通过发光试剂记数荧光标志物的含量, 荧光信号的强度与标本PCT浓度成正比, 同时测定标准品, 根据已知抗原浓度的PCT制成标准曲线后, 可以定量得到患者血液中的PCT浓度。

在检测PCT后浓度后, 就需要检测CRP浓度。检测CRP浓度使用的是西门子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同时还需要使用乳胶增强投射免疫比浊方法进行检测。在检测的时候首先需要将液体稀释为标准液, 配置成浓度为36%的溶液, 并制作出相应的标准曲线。在检测的时候需要统一收集患者基本性资料, 并收集好CRP、PCT以及CPIS等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CRP、PCT与CPIS有差异,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CRP、PCT以及CPIS均明显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RP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而联合应用PCT与CPIS可明显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率,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患者中的PCT与CPIS高于存活患者, 联合应用PCT与CPIS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

3 讨论

就临床医学发展而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当前面临的一道难题。该种疾病不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 同时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患者治疗期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病死率相对较高[3]。但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时候, 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并不具备一定的特异性。与此同时, 病原学检测上也不具备统一的规范标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难度较高。CRP是患者在受到感染或组织遭受损伤的时候, 血浆出现急剧上升的蛋白质。但是对于ICU患者来说, 该因素不仅受到感染的影响, 合并存在的炎症、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CRP升高, 致使该项指标在呼吸机诊断中受到一定局限性。PCT是由116个氨基酸共同组成的无活性降钙素前体。这种物质通常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通常情况下, 健康人血液浓度不超过0.1 ng/m L, 但是如果受到细菌感染, 血浆浓度会升高。从最近几年临床实践结果就可了解到, PCT在诊断肺部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CPIS将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影像学结合在一起来评估患者感染的严重性。这对指导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时候, CPIS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相对较高, 且预后效果较差。因此, 对患者预后进行准确评估后, 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显得非常重要[4]。而临床实践表明, 联合应用PCT与CPIS, 在反映患者实际情况上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 h的52例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4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在诊断的当天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 (CRP) 、降钙素原 (PCT) 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 且在诊断后1个月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存活率个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CRP、PCT以及CPIS均明显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RP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而联合应用PCT与CPIS可明显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率,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患者中的PCT与CPIS高于存活患者, 联合应用PCT与CPIS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可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方法对其预后应用价值非常高。

综上所述, 临床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时候, 联合应用PCT与CPIS, 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特异度, 同时还可反映出患者病情进展状况, 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降钙素原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 h的52例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4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在诊断的当天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 (CRP) 、降钙素原 (PCT) 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 且在诊断后1个月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存活率个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CRP、PCT以及CPIS均明显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RP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而联合应用PCT与CPIS可明显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率,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患者中的PCT与CPIS高于存活患者, 联合应用PCT与CPIS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时候, 联合应用PCT与CPIS, 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特异度, 同时还可反映出患者病情进展状况, 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降钙素原,临床肺部感染评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参考文献

[1]李华, 任冬冬, 王振涛, 等.降钙素原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2) :391-391.

[2]范兆普, 赵雪峰.降钙素原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 (6) :1083-1085.

[3]张剑, 刘宏, 张宁, 等.降钙素原及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2) :41-4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5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0—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原无肺部感染的病人,经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病人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据文献报道,在我国VAP发生率为9%~70%,病死率达50%~69% 。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机械通气时间在48h以上的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70岁。机械通气时间5.4-26天,平均15.2天。多发伤8例,外伤性脑出血开颅术后15例。

2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VAP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VAP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环境、物品消毒不严格以致污染;医务人员缺乏防范意识,不注意手的消毒及无菌观念不强致交叉感染;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不当的体位导致误吸或者反流引发VAP;介入性操作破坏机体的天然屏障,导致误吸、反流,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抗酸剂的使用增加了细菌定植。

3 预防及护理

3.1病室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重症监护室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由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因此,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洗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探视,必要时家属应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用1000mg/L有效氯擦地,每日2次。室温18—22℃,湿度50%—70%。

3.2气道管理

3.2.1呼吸道管理

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护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清除吸入气中的尘埃颗粒、微生物、有害物质及呼吸道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肺部感染的生理保障作用。正常时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加上机械通气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增加。如果湿化不足,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使分泌物黏稠或形成痰栓、痰痂,不易排出或堵塞气道。呼吸道引流不通畅,肺的防御功能降低,均易发生VAP。具体措施:(1)痰液观察: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性状,同时还须观察口腔内有无菌斑形成。(2)充分气道湿化: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20ml生理盐水+氨溴索15 mg,2~5ml/1~2h气道内直接注入,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者酌情增加每次注入液量,并缩短间隔时间。;恒温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温湿化空气,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渐升至体温水平,并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黏稠和排出障碍。 (3)正确吸引分泌物:吸痰时取无菌吸痰管,动作宜轻柔,不宜插入过深,由深至浅,左右旋转,边吸边提,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每次吸痰管应更换,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情、有明显的痰鸣音,或是患者有剧烈咳嗽时而定。如痰较多时,可间断吸痰,待患者反应平稳后在再吸。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尽,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深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在吸痰管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1]。(4)气囊的管理 理想的气囊压力(CP)应小于毛细血管灌注压(18.5mmHg),应每6-8小时放气囊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囊时必须应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吸净气道内分泌物。CP在20-30mmHg时刻接受的最高CP范围。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先吸尽口腔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然后气道给予较大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潴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从而达到既清除气囊上分泌物,又防止了气囊放气后分泌物流入气管的目的

3.2.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及胃腔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尤其患者处于平卧位,放置鼻胃管或及胃中含有大量内容物时则更易发生。因此,对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半卧位,可能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2]。

3.3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将床头抬高30度~40度。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病人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以增加病人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

3.4營养及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积极为患者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及各种徽量元素等,以提高抵抗力,也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胃肠内营养或两者结合,从预防 VAP 发生角度看,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如无禁忌,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3.5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 有效地口腔清洁,以及观察有无霉菌感染、粘膜溃疡, 并根据病人口腔pH值选择口腔消毒溶液:pH<7选用1%~4%碳酸氢钠;pH=7选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pH>7选用2%-5%硼酸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

3.6心理护理

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病人处于一个和谐、被尊重的治疗性氛围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灵活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将病人的不良心理减至最轻。

4 小结

总之,通过科学的管理以及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积极评估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严格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呼吸道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定期做细菌感染检测,做好气道湿化,协助排痰,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严格正规无菌操作,加强营养支持,提高病人的抵抗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付金花,刁玉静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进入我院ICU治疗的患者525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者125例,发生VAP(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肺炎的患者,及撤停呼吸机和拔除人工气道后48 h内发生肺炎的患者)69例,死亡44例。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直报系统电子录入平台登记ICU病房每日新住院患者数、在院患者数、使用呼吸机患者数,填写登记表,收集ICU住院患者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出院、临床诊断、是否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时间、是否发生VAP、感染时间、病原学送检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应用院感监测体系对我院ICU收治的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及监测。通过对患者各项信息数据的实时录入及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结果,查找原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监测项目信息主要包括:(1)ICU住院日志;(2)医院感染监测表登记;(3)VAP病例登记表。

1.2.1 前期准备

在ICU科室计算机上安装医院感染电子监测系统操作软件,并与院感办主机联网。

1.2.2 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掌握医院感染网上直报系统的操作及信息录入要求。

1.2.3 干预措施

(1)规范操作:正确置管、患者日常护理、呼吸机清洁、手卫生、床头抬高、口腔卫生等;(2)病原学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3)正确治疗:合理使用呼吸机、正确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用药。其中,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3]。

1.3 诊断标准

所有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并统计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我院VAP感染率由2010年的55.43‰下降至2011年(截至10月)3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感染率依次为61.86‰、60.19‰、57.51‰、37.27‰、42.25‰、31.85‰、28.69‰,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1。

注:VAP感染率=VAP病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1 0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

我院VAP病死率由2010年的71.43%下降至2011年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病死率依次为75.00%、76.92%、72.22%、50.00%、50.00%、40.00%、42.86%,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注:VAP病死率=VAP病死患者数/VAP患者数×1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3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住院天数由2010年的平均13.90 d下降至2011年的13.16 d。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使用呼吸机患者在ICU病房住院天数依次为14.06、13.95、13.89、13.64、13.58、13.31、12.90 d,呈现下降趋势。见表3。

2.4 VAP患者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ICU 69例VAP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以上、呼吸内科疾病、神经外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是VAP发病的危险因素。(1)性别:男50例,占72.46%;女19例,占27.53%(P<0.05)。(2)年龄:40岁以下15例,占21.74%;41~59岁25例,占35.90%;60岁以上29例,占42.03%(P<0.05)。(3)疾病分布:根据患者转入科室来源分布统计,呼吸内科21例,脑外科19例,神经内科11例,普外科5例,烧伤科4例,骨科2例,儿科2例,五官科2例,消化内科2例,其他1例(P<0.05)。(4)病原学送检感染细菌类别分布:69例VAP病例中,痰培养分离菌株121株,其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76株,占62.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9.9%;检出真菌29株,占24.0%;其他4株,占3.3%。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9株,占33.2%;白色念珠菌29株,占24%;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15.7%。(5)ICU病房VAP病例药敏试验送检情况:由2010年的1.82次/病例上升至2011年的2.40次病例,明显提高(P<0.05)。药敏试验送检率提高可为VAP确诊病例的后期抗感染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提高药物选择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另外不排除监测体系以外的如环境、呼吸机、医务人员各项操作等影响因素。

注:ICU平均住院日=使用呼吸机患者的ICU住院日/同期使用呼吸机患者数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可得到,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对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病原学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对VAP患者提供抗生素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参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观察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4]的应用效果,评价监测体系在ICU VAP控制中的作用,用临床监测数据评估其有效性,为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依据。同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ICU 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干预,ICU病房的VAP感染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平均ICU住院天数降低;体现出该监测系统的应用有效性。研究报道,美国VAP发病率曾达每千个通气日5~35例,平均7例;VAP的病死率高达20.00%~70.00%[5,6],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相符。本研究VAP病例分布情况统计显示,在ICU VAP病例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对呼吸内科、脑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经过干预监测,VAP患者病原学送检率(痰培养、药敏试验)提高。临床医师可参考病原学送检结果对VAP确诊病例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可增加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

本研究项目可推广应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体系技术流程成熟完备,对技术及硬件条件要求不高,不增加管理成本,便于操作,且成效明显,适于在各级医疗单位开展,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药品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洁.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细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5.

[2]王金保,王媛,程建征.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覆气管导管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56-58.

[3]吴红,孙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497.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5]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4例V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VAP的诊断标准[4]: (1) 机械通气时间>48h; (2) 胸片X线检查可见进展性或新发的浸润性阴影; (3) 下列3项中任意2项阳性:血常规白细胞 (WBC) 计数<4×109/L或>10×109/L;体温>38℃;气管内可见脓性分泌物, 涂片可见鳞状上皮细胞<10个/LP, WBC>25个/LP, 细菌培养可见潜在性呼吸道病原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7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2例;年龄37~83岁, 平均 (69±13)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34~85岁, 平均 (68±1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PCT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 当患者血清PCT≤0.5mg/L时不使用抗生素, PCT>0.5mg/L时使用抗生素[5]。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抗生素治疗, 具体使用方案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 (CRP) 、中性粒细胞比值 (NEU) 、痰培养、胸部X线等相关检查确定。

1.3 观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1) WBC、NEU: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抽取EDTA.K2抗凝全血送检; (2) PCT、CRP: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Hitachi 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PCT、CRP试剂盒, 空腹抽取全血送检; (3)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量表进行评分; (4) 热退正常天数:患者开始接受治疗至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5) 抗生素使用率: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例数/本组患者总例数×100%; (6) 抗生素使用时间:剔除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剩余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百分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WBC、NEU、CRP、CPI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 (P<0.05) , 而两组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热退正常天数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热退正常天数分别为 (7±3) d、 (7±3) d, 两组患者热退正常天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是指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24h以上发生的肺炎, 亦包括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脱机48h以内发生的肺炎[6]。VAP常可导致患者撤机困难, 延长患者ICU的治疗时间, 且VAP感染以多重耐药菌最为常见, 致使感染难以控制, 严重感染者甚至可威胁其生命健康。

VAP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其中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VAP治疗的难题之一[7]。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 PCT指导下抗感染措施逐步应用于VAP的治疗。为探索其指导价值,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PCT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抗生素治疗。从治疗效果方面来看, 两组患者WBC、NEU、CRP、CPI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 但两组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热退正常天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来看, 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PCT指导下抗感染策略可以降低VAP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强度, 进一步证明PCT指导下抗感染措施可以促使规范化使用抗生素、降低医疗成本。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PCT与细菌性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在此需要着重提出的是, 影响血清PCT水平的因素很多, 切忌完全依赖PCT指导VAP的治疗, 这在VAP临床诊疗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 (PCT) 指导下抗感染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患者抗菌素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VAP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在PCT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抗生素治疗。结果 ①治疗前,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 (WBC) 、中性粒细胞比值 (NEU) 、C反应蛋白 (CRP)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 (P<0.05) , 而两组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②两组患者热退正常天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③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CT指导下抗感染措施治疗VAP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还可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及使用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降钙素原,抗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抗生素,使用强度

参考文献

[1]袁利月, 张艳, 杨琼.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4) :34-35, 40.

[2]龙威, 李利娟, 钟远, 等.监测降钙素原对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抗生素使用的指导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5) :513-515.

[3]龙威, 邓星奇, 张学敏, 等.降钙素原测定对危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抗生素使用的指导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 (5) :444-447.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 (2013) [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 (6) :524-543.

[5]马晓春, 陈松.降钙素原在指导抗生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3) :148-150.

[6]鲍滨.老年早发性与迟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特征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5) :393-39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8

1 材料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SP并发VAP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中男30 例, 女24 例, 平均年龄 (70.9±5.3) 岁;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72.4±6.6)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两组均符合SP合并VAP的诊断标准: (1) SP诊断标准:患者体温>37.5℃、伴有脓痰, Ⅰ 型或 Ⅱ 型呼衰, 肺部听诊湿啰音, 实变体征, X线胸片能见浸润灶, 白细胞计数≥10×109/L, 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可分离出致病菌。 (2) VAP诊断标准:①使用呼吸机24h后或拔管48h之内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比较, X片能见肺内浸润灶或新的炎性病变;③肺实变体征, 且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3次病原学培养至少2次结果阳性并能分离到新的致病菌或者白细胞较机械通气前有异常改变。知情同意。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包括环境清洁、隔离消毒、饮食护理、口腔一般护理、保护静脉、预防感染、吸痰护理及消化道常规护理等。

1.3.2 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 (1) 临床监测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收缩压维持;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环境进行消毒。 (2) 加强气道护理干预:增加人工湿化, 根据患者痰液黏稠程度将生理盐水滴入气管。治疗期间应为患者创造温湿度适宜的呼吸环境。 (3) 加强排痰护理干预:对于患者SPO2<90%、患者气道压力升高或出现痰鸣音者才予以吸痰, 对于痰液不易咳出者可将生理盐水滴入气管;每周1次痰培养, 做好药敏试验, 严控抗生素使用期限, 并适时更换种类。 (4) 加强插管护理干预:插管前先对气管滴入无菌石蜡油及1%呋喃西林麻黄素液, 做好口腔护理。 (5) 加强鼻饲护理干预:将仰卧位改为半仰卧位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注意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定时使用小孔胃管给予胃肠营养, 少量多餐, 鼻饲后抬高胃管2~3min, 30min内禁止吸痰。

1.4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以治愈+ 好转作为治疗有效) 、住院天数、VAP发生后的带机时间、病死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即PEF (最大呼气流量) , PEEPi (内源性呼吸末正压) 。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上均优于对照组, 同时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 对照组也显著长于观察组 (P均<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PEF、PEEPi差异不明显 (P>0.05) , 而对两组进行护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则有明显改善, 但组间比较发现, 治疗后观察组在指标的改善上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SP患者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抵抗病原菌侵入的能力差[2];VAP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 有报道[3]称老年SP合并VAP的发生率约占22.8%, 且较一般的院内感染更为复杂严峻, 并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 临床研究表明[4], 掌握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施予有效地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 对照组明显长于观察组;同时虽然无论是常规护理还是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均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 但观察组明显改善幅度更大。这也能从研究上支持上述观点。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论, 主要得益于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如: (1) 临床监测护理干预方面, 笔者较以往增加了对室内环境定期进行消毒, 室内空气细菌培养等手段, 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因素所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2) 加强气道护理干预方面, 笔者较常规湿化增加了人工湿化环节, 可以依据患者个体化病情判断患者气道是否应该湿化以及湿化的程度, 为患者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内环境; (3) 加强排痰护理干预方面, 笔者将常规定期吸痰改为按需吸痰, 这样即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 还能降低因为操作频繁导致的院内感染, 并且定时对患者痰液进行培养, 做好药敏试验, 也能够实时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4) 加强插管护理干预方面, 老年SP并发VAP时, 口腔防御能力下降, 故本文中笔者针对此类患者采取干湿棉球擦拭以对口腔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同时在插管前笔者选择以无菌石蜡油和呋喃西林麻黄素溶液滴入气道, 可以有效避免插管损伤气道黏膜; (5) 加强鼻饲护理干预方面, 笔者将常规仰卧位改为半仰卧位, 这样有利于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同时在对老年患者护理时加强饮食营养、少食多餐, 多食优质蛋白等,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 利于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SP合并VAP的患者,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主要是从防止外源性致病菌进入下呼吸道以及减少内源性细菌的易位和感染两方面着手, 并着眼于临床各项指标的监测, 气道、排吸痰、插管及鼻饲等需要注意的地方, 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特别是在减少带机时间、降低死亡率、防止再感染及提高治愈率等方面,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08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VAP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带机时间、病死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 对照组也明显长于观察组;同时虽然两种护理干预对患者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 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合并VAP的患者,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降低死亡率, 增加治疗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老年重症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参考文献

[1]邵红艳, 林兴凤.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9) :797-798.

[2]许勤, 王婷, 束燕波.以科室为单位强化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4) :317-320.

[3]曾萍.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0) :7-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2例临床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使用呼吸机24 h以上;(2)胸片提示肺部浸润性阴影或显示出现新的炎性病变;(3)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湿性音并且有下列条件之一:外周血WBC>10.0×109/L或<4.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体温>38℃,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发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分离出新的病原体[2]。

1.2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ICU用呼吸机治疗患者86例,发生VAP 32例,发生率37.2%。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38岁~85岁,平均年龄58.5岁。

1.3 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对VAP病例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式、病原菌分类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原发基础疾病

32例VAP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8例,脑部创伤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心肺复苏术后3例,恶性肿瘤1例,其他疾病3例。

2.2 机械通气方式

经口气管插管22例,其中8例后来做气管切开;气管切开10例。

2.3 病原菌分类

32例VAP共培养出4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细菌38株(占79.2%),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2株,不动杆菌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8株,大肠埃希菌4株,阴沟肠杆菌3株,嗜麦芽假单胞菌1株;革兰阳性菌6株(占12.5%),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肠球菌1株,溶血性链球菌1株;真菌4株(占8.3%);同时或先后检出两种以上细菌感染16例,合并真菌感染3例,单纯真菌感染1例。

2.4 结果

32例VAP中14例成功脱机,其中有1例脑干梗死上机3次,成功撤机3次;14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原发病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有4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其中使用3种抗生素有11例,使用4种抗生素有12例,其余9例使用抗生素>4种,32例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在5 d~35 d。

3 讨论

VAP是医院内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VAP的发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系统的完整性及防御能力,使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而口咽部定植菌的吸入及胃肠道定植菌的误吸是引起VAP的主要原因;其次,呼吸机管道回路及湿化装置都可能存在细菌,一些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等都可能使细菌进入呼吸道;另外,ICU患者原发病严重,体质弱,也容易导致VAP的发生。

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是控制VAP流行和发病的关键。(1)重视对ICU医护人员进行有关VAP相关预防知识的教育;(2)ICU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手部清洁是预防VAP最简单且有效的防护措施,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洗手液能提高医护人员手部清洁的依从性,缩短手部清洁时间,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4)严格器械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呼吸机管道回路、湿化器,应定时更换、严格清洁并消毒处理;(5)加强呼吸道管理,充分湿化气道,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如无禁忌证,患者宜采用半卧位;已有研究证明,与完全仰卧位治疗相比,采用半卧位治疗的患者VAP减少了3倍,而且病死率有减少的趋势[3];(6)定期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防止发生误吸十分重要,气囊上、声门下聚集的分泌物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导致VAP的常见原因,若有条件,予患者行有效声门下吸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7)对危重患者使用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及时拔除气管导管,改用无创通气,可明显减少VAP的发生率[4];(8)有研究证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5];(9)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基础病,肺部感染才能有效控制;(10)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诱导细菌耐药。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才能有效控制VAP。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ICU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治愈14例,死亡14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蔡少华,张进川,钱桂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0,39(6):566~56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64~1668

[3]Holzap fel L.Nasal vs oral intubation[J].M inerva Anestesio logica,2003,69(5):348

[4]王辰,张洪玉.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6):369~37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篇10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46-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因?患者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通过了解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护理措施,认为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及口咽部寄植菌的吸入?胃内容物的误吸?体位的影响?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空气和手的污染等是造成VAP的主要原因?

VAP诊断标准

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者显示新的炎性病变,肺实变体征和湿性罗音又无其他原因解释,并具有以下表现:①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②体温>37.5℃,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③发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体?以上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导致VAP的相关因素

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及口咽部位植菌误吸: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和自然防御功能?另外,气管插管阻碍了会厌和声门的关闭以及吞咽功能的协调性?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之下,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下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气管插管削弱气道纤毛清除系统和咳嗽机制,而持续镇静剂的应用进一步抑制支气管的纤毛运动及咳嗽反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

胃内细菌的逆向定植和胃液碱化:在机械通气患者,胃是口咽部革兰阴性定居菌的主要来源?胃液pH值是影响胃腔定植菌?重症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常使用H2受体阻断剂和抗酸剂,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进一步降低胃液酸度,增加细菌定植?正压通气易发生胃肠动力学紊乱,同时腹压增加也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为提供营养?药物以及处理分泌物等患者常需留置鼻胃管,使贲门防止胃液反流的功能大大减弱,胃管易损伤胃肠括约肌的功能,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呕吐,是导致VAP的重要危险因素?

体位的影响: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行机械通气>7天为附加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患者尽管保持适当的气囊内压,同样有发生误吸的危险?当患者持续水平抑卧位时,气管内插管压迫上部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功能下降,加重胃食管反流?对于危重患者,误吸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在临床工作中,呼吸机管道的更换一直被当作是切断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无菌操作下插入气管插管形成一个密闭的呼吸回路,更换螺纹管的操作破坏了呼吸系统的密闭性,就可能造成污染?

ICU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手交叉感染,ICU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胶颗粒,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加之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免疫功能多较低下,易发生VAP?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

护理措施

ICU环境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手消毒制度;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对耐药菌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单人单间,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探视陪护制度,应谢绝家属陪护;定时对病房内空气消毒;病室门口放置0.5% 84消毒液浸湿的脚垫,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两遍,并用浸有0.5% 84消毒液的墩布擦拭两次,定时洒少量水?

采取半坐卧位?根据患者病情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即抬高床头30度-45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明显降低胃内细菌的逆向定植及VAP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瘀血,同时半卧位可以使膈肌下降,患者肺活量增加,从而减轻心肺负担?①气囊的管理: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应将气囊充气,气囊的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采取最小漏气技术充气,不会对气管壁及周围组织产生压迫,防止并发症发生?②充分湿化气道: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就丧失了生理功能,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致使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呼吸机管道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加重肺部感染?需定时湿化气道?③适时吸痰,根据患者需要进行适时吸痰,可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少了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使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机会降低?

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7天更换1次,能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生率?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勿倒流回雾化湿化器中,应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复苏囊等?切断寄植感染环节,加强对呼吸管路消毒,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消毒器械是预防不动杆菌导致VAP的关键?

口腔护理: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在做口护前应注意检查气囊充气是否良好,以免误吸?选择口腔局部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

加强感染控制的教育?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应用为预防CVP护理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死亡率高,使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及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根据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嚴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原则,严格洗手,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大监控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 篇11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感染,预防,护理

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 随着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广泛应用, 由此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981~1993年进行的11项、共4362例VAP研究提示, VAP的发生率在5.4%~67%, 平均24%。而病死率却高达33%~76%, 平均49%[1]。本文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40例患者可能发生VAP的高危因素, 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和预防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呼吸机治疗的40例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在45~74岁,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二型呼吸衰竭15例, 脑血管疾病25例。

1.2 方法

对40例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能发生VAP的高危因素, 针对周围环境消毒、患者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和预防方法。

1.3 结果

40例机械通气患者中, 22例发生VAP, 感染率为57.5%, 发生VAP的患者中死亡10例, 病死率为45.5%。

2 护理对策

2.1 严格的无菌观念

接触患者前后必须充分洗手, 是避免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护理操作, 如吸痰、胃肠营养等, 严格无菌操作, 可降低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2.2 患者体位

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时间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 因此在患者无特殊体位要求的同时给予半卧位或坐立位。鼻饲注食或肠道营养时床头抬高30°~45°。此体位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 可有效减少和避免食物返流和误吸明显降低胃内细菌的逆向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还可减少回心血量及减轻肺瘀血, 可使膈肌下降, 胸腔容量相对增大, 肺活量增加。

3 气道的管理

3.1 加强气道湿化

使用机械通气时, 上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温和加湿作用消失, 纤毛运动减弱, 易导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呼吸道的湿化。护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热湿化器中应加入无菌蒸馏水, 量在上、下水位线之间。 (2) 严格监控加热温度, 温度调节在30~35℃, 湿化程度为100%。 (3) 及时清理呼吸管路和积水器中的积水, 始终保持湿化瓶和呼吸管路低于气管导管水平, 防止管道中冷凝水灌人气道。

3.2 吸痰的管理

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 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 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 一次性吸痰管。每个部位更换一次吸痰管, 不得重复使用。根据需要吸痰。动作轻、快。冲洗吸痰管的盐水, 应分别注明“口鼻腔”、“气管内”字样, 不能交叉用。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性状, 定期进行痰细菌培养, 为治疗提供依据。

3.3 加强口腔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口咽部的护理有着密切关系。应根据患者[1]口腔p H值及痰培养结果选择口腔护理液, 如洗必泰护理液。口腔护理时保持气囊充气的情况下进行, 每日2~3次, 防止口腔内液体向下移行而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 人工气道的护理

气管切开伤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 切口纱布要及时更换。正确操作气囊充盈与放气, 尤其是放气前充分吸引, 以避免咽喉部分泌物在气囊放气后误入气管, 造成窒息或加重感染。定期监测气囊压力, 保持气囊压力在2.26~2.66k Pa, 一般注气7~10m L, 气囊充气后可使气管和套管间不漏气, 又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

3.4.1提高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

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预防, 提高免疫力, 加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是对防治VAP十分重要。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各种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 加强心、肺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保护主要脏器的功能等均可能减少VAP的发生。

3.5 鼻饲的护理

进行鼻饲注食前, 应翻身、叩背及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气囊维持充气状态, 抬高床头30°~45°, 抽吸胃液, 观察消化情况, 确定胃管深度后在进行鼻饲注食。避免过饱。采用留置鼻空肠管, 输液泵恒温下持续喂养, 可有效减少食管返流和误吸, 降低了VAP的发生。

3.6 呼吸机管路的管理

保持呼吸机管路通畅、密闭性。呼吸机管路水平面保持一定斜度, 使其低于患者呼吸道 (特别是翻身时) , 积水瓶应放在呼吸机管路的最低位置, 及时检查管路内、积水瓶内的冷凝水, 避免其返流气道。冷凝水按感染废物处理[2]。雾化器、湿化瓶内放无菌注射用水, 每日更换一次, 呼吸机管路、湿化瓶每周更换一次, 有污染随时更换。定期做管路细菌培养, 为临床提供控制感染的可靠资料。

3.7 病室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2~3次, 每次20~30min。湿度保持在50~70%。使用空气净化装置进行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 对不同细菌感染者适当隔离;限制出入人员数量, 减少患者外出检查机会。入室人员必须换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病室床单位的清洁、整齐, 定期及时更。

4 讨论

综上所述, 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勤洗手、加强呼吸管路系统的管理、保持气道湿化、加强患者的吸痰管理及口腔护理等方法, 能有效的减少和预防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保国, 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80.

上一篇:转运呼吸机下一篇:约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