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10-19

白酒现状及发展趋势(共8篇)

白酒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白酒包装的三大发展趋势

色彩——多色多用

色彩是包装中最强的元素,它传递着包装情感。传统的白酒包装以红、黄、金为主色调,现难以形成视觉冲击力了,根本无法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如今在众多白酒包装中,“洋河”、“活之酿”等这样的白酒品牌,其独特的包装色彩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洋河的蓝色经典以蓝色为主,这款包装充分体现了“洋河”酒回归大海的文化诉求,与“洋河蓝色经典”的品牌完美地结合。与洋河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活之酿”,该包装嫩绿底色上配一个流动的“活”字,准确再现了“活之酿”的绿色文化这个核心,形成了极强的产品外在特性,与“活之酿”品牌的内在核心呼应得恰到好处。

个性的色彩定位正成为大家共同选择的创新点,借色彩的视觉冲击力突破白酒包装的,有激情四射的大红色,成熟稳重的深褐色,还有米色、白色、黑色等等。

酒器——古为今用

酒器的历史几乎像酒一样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酒器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酒器的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青铜器就以它精湛的工艺、种类的多样及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造型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尊贵与威严的象征。

国酒茅台正是巧用了青铜制品的威严和凝重以及尊贵的艺术特点,推出了用青铜制品包装的高端白酒,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这款包装充分反映出了茅台酒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地诠释了茅台作为国酒不可复制的特性。把青铜文化与国酒文化结合在一起,是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的联姻,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凝练,不仅弘扬了青铜文化,也提升了国酒文化。设计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不但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也把茅台国酒的至尊地位推向了极至。

在众多的酒器中,除了青铜器,还有陶器,漆器,玉器,瓷器及水晶制品的酒器等等,古为今用的酒器包装也是一种创新,是不失拓宽设计白酒包装思路的一种选择。

瓶型——洋为中用

现有的白酒瓶型真可谓林林总总、花样繁多,抛开传统的瓶型暂且不谈,我们发现了几款有代表性的瓶型,如:紫砂人型瓶——店小二,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给人以憨直老实、诚恳真实之感,最直观地体现了“店小二”的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水晶瓶型的五粮液熊猫酒,以水晶的晶莹剔透、五粮液的高贵与熊猫的珍稀相结合,真所谓“物以稀为贵”。但要实现瓶型与文化、与产品核心、与个性的高度统一,仅仅立足于“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视野放得更宽、更远。

洋酒的瓶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不口推崇,包装界、时尚界一直关注的国外的香水瓶型,其创新、变化速度之快、之新、之经典,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否借外国的跨行业的包装瓶?借鉴一下国外香水瓶型的一些特点,推出几款新的包装。包装设计者只有探索不同的创新之路,才是出路。

其实,产品和包装相匹配才是关键。只有实实在在的给产品定位、给包装定位,走出酒质与包装不相匹配的非理性怪圈,白酒品牌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广阔。水井坊的成功,与它合理的产品和包装定位是分不开的,上乘的酒质,精美的包装,考究的包装用料,结合“天下第一酒坊”的文化挖掘,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显示出高档白酒的风范,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体现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各大名酒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就已经开始在包装上做起文章。从近几年的市场发展来看,包装已经变是五花八门,包装在企业招商和市场销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把包装作为一种与对手竞争的利器。

主持人:非常欢迎各位人士参与到我们本次的讨论之中。最近不少白酒厂商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关于白酒包装发展趋势的一些问题,比如山东泰安某白酒经销商张经理这样说到:“在白酒同质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白酒的包装确实对我们和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想选择的是有发展前景的包装。所以我们很想了解一下哪类包装将会成为主流。”四川某酒厂的刘经理来电说,他们想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其中在包装上计划仔细设计一下,所以想了解关于白酒包装的一些发展趋势,以从多方面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本期重点探讨的内容也就集中在了关于白酒包装的发展趋势这个话题上。

一提到白酒包装大家首先谈的都是整体宏观上的一种走势。所以我们将首先从宏观上对白酒包装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下探讨,以便在整体上对其有个把握。

追求高档化

主持人:总结我们前期所调查的内容,白酒包装整体将走向高档化为不少业内人士所认同,对于这个观点我想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刘 涛:从各酒厂近年来与包装公司的合作中不难看出,许多酒厂目前都在外包装上追求一种高档化,其中集中表现在一些中高价位的品牌上。这种高档主要体现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工艺的选用设计上以及整体的设计思路中。现在在外包装上进行简单设计,随便选用一种材料的已很少,哪怕是低档酒有的在这方面也很在意,大家都在追逐材料的高档、前沿、时尚与印刷的精美,也就是在外包装上在争抢消费者和商家的眼球。这种趋势近年来已经出现,今后几年估计将会成为一种主流。

主持人:是的,我们在采访其他包装公司比如深圳柏星龙包装设计公司的吴总时他的观点也是这样。作为水井坊和伊力特等著名品牌的经销商,不知艾经理是如何认为的?白酒包装走向高档化的最根本原因您认为是什么呢?

艾 庭:从市场和每年两次的糖酒会上我们也看到,各种档次的白酒在包装上都正在力争使自己显得高档一些。中高价位的白酒为了凸显品牌档次而追求包装的精美、豪华,低档酒在县级市场为了和同价位的品牌竞争或是扩大操作空间也是硬把几块钱的酒搞的很奢华。我觉得根本原因是现在人们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包装上也比以前要求的更加严格了,所以说白酒包装走向高档化也是由市场的消费需求决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提高,白酒的包装也应跟上潮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品牌在包装上有些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高档、华丽,这样的话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品牌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包装。包装的高档化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品牌,应该充分考虑到品牌本身的价值定位。

刘胜:确实这样。比如某厂生产的新品牌价位在50元左右,假如该厂采用很高档的瓷瓶包装,外边再加上锦盒,说句良心话,作为消费者谁都不会去买这样的酒,因为消费者心里清楚,一瓶白酒才50元,而包装成本差不多占去一半,那么白酒的品质肯定大打折扣,是买酒还是买包装,当然,最终会放弃选择这个有“水分”的品牌。所以我个人认为白酒包装将走向高档化有可能是极个别高档品牌或者欲打造奢侈品品牌的酒厂有这个动作,包装应该是主要为眼球消费和差异化服务。一派高档包装流行时,那么低档包装或者说是简单廉价包装又很可能成为白酒的竞争力,让人感到物有所值。“高久必低,低久必高”,这也是矛盾转化的规律。我个人认为白酒的所谓高档包装并不一定要体现在它包装的奢华与否,更主要的是要能提高产品或者品牌的附加值,也只有往这方面延伸的包装潮流才是比较理性的,否则很容易成为桎梏销量的瓶颈。例如提高包装本身的文化素养,这样的包装也是高档包装。高档包装与豪华包装是有区分的,而有品位的包装也未必通过豪华来衬托。

主持人:其实我们所说的高档化趋势并不是说将来会如何的华丽、如何的高贵,关键是从整体形象上看比以前要和谐、完美一些。高档酒将更加凸显其富贵,中低档酒将更加显出其外表华美而又显得实惠、不浮躁。

崇尚个性化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白酒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家都在追求个性化,并且个性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只有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增加视觉的冲击力,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同时追求个性说到底是在和营销更加紧密地结合,大家认为这个观点如何呢?

刘 胜:包装作为产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化趋势势不可当,忽视这个趋势的厂家将会遭遇市场漠视被淘汰出局。白酒包装和营销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将更多体现在白酒的产品策划上,包括品牌设计、外包装、内容器等都将有可能由策划或设计组织完成。将来的酒厂营销外包也是大势所趋,根据购买行为的特点进行量身订做的白酒包装都有可能会出现,而且将成为产品的诉求之一,且要为白酒的其它诉求引伸。

艾庭:其实许多品牌利用该包装进行提价就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有个风险是在包装上没有特色之处或者过于花哨的话反而有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何足奇:白酒的品牌形象塑造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性。如果没有个性,那只是“形状”而已。品牌形象必须力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品牌价值,品牌特色,还有产品的品质个性。但是个性不等于走极端。偏激是近年来白酒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的通病。从白酒的品牌名称出发,什么“鬼、怪、仙、道”,什么“霸、妖、虫、佬”。这些所谓的个性是一种极端———脱离了商品本身的承载范畴。真正的个性不论是简单的,简洁的,华丽的,精致的,都是在图形、色彩、文字和整体的形象上体现出产品个性的生命力,并且保持这种形象的一致性,一贯性。“小糊涂仙”系列酒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品牌形象的精髓。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框架,紧凑的线条,庄重的文字,画龙点睛的广告语,使包装高度浓缩了“小糊涂仙”系列酒的品牌形象,从而起到很好的品牌个性表现作用。

主持人:是的,比如店小二就是个性化包装取得成功的一个典范。店小二在盒型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工夫:外形设计成一个小酒铺,正面窗户开处,店小二热情呦喝跃然盒上,窗户上方“店小二”酒旗随风飘扬。瓶型设计更是匠心独运:一个怀抱酒坛的店小二笑容可掬。品名与外形包装的和谐统一,使该产品因诙谐有趣的文化内涵以及优良的品质而倍受消费者青睐。说到底,白酒包装的个性化也就是说将来更多品牌将会把自己的包装作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以上我们从宏观上主要介绍了白酒包装的一种走势和去向,以及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从微观上讲更贴近实际一些,比如白酒的包装材料(包括外包装和内包装)发展趋势、瓶盖的变化、包装的颜色搭配等。下面我们针对白酒包装的细节方面做一下探讨。

白酒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2

一、白酒行业现状分析

(一)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的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 到了1978年, 已达到143.74万吨, 比建国之初增长近15倍, 后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白酒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其他替代产品的发展, 在1996年, 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万吨, 直至2004年, 我国白酒行业一直处于不断衰退状态。值得庆幸的是, 从2004年开始至今, 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 产量逐年增长, 幅度逐步递增, 如下图所示。但调查显示, 我国白酒行业里大中型企业占1.49%, 中型企业占8.90%, 小型企业占89.61%, 企业规模发展很不均衡。另外, 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 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 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 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

(二) 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我国白酒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我国的酒行业从1949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经济的酒类专卖制度。1979年取消酒类专卖制度后, 白酒业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对白酒行业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手段进行的。近年来, 征收消费税、加大酒驾处罚力度等措施的大力实施也对白酒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国家不断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遏制或推动白酒行业的发展。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 白酒作为一种酒类产品, 其替代产品主要有啤酒、葡萄酒和黄酒。白酒的发展与其替代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 受其影响和制约, 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白酒行业一片萧条时, 其替代产品却一副欣欣向荣之势;反之, 当白酒行业开始回暖, 其替代产品的发展便逐步放缓。最后是消费观念的影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特别是屡禁不止的假酒、毒酒事件, 更加提高了人们健康饮酒、喝安全酒、喝高档酒的意识。再加上保健酒、红酒及国外酒产品的逐渐兴起, 填充了原本单调的酒市场, 人们的消费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 酒这一行里有句话:“啤酒做激情, 红酒做浪漫, 黄酒做营养, 白酒做文化。”因此, 渐渐的激情、浪漫、营养都有人追捧, 偏偏文化没人买单, 白酒的销量很快下降, 而啤酒和葡萄酒的销量连续走高。但近年来, 白酒产销量又开始回升, 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白酒文化的回归。

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 从“品牌战”到“品类战”

中国的酒品牌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国酒茅台, 周恩来总理亲点, 自然是中国白酒中的老大。中国的名酒特别是以前的老名酒基本上都是经过历史沉淀, 拥有真材实料的。例如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川酒, 它们的产地自古就是酒幌连阴, 贵州茅台也是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酱香白酒的传奇。它们都有着优良的产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酿造出货真价实让人称赞的口感, 这些也是酒品牌的后起之秀所无法企及的。

目前我国白酒企业的数量大约为37000多家, 其中大部分是小型企业, 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它们无疑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两个白酒全国性品牌, 是中国白酒的标杆, 代表着中国白酒最高的水准, 难以超越。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它们一般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竞争相当激烈, 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 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最后, 是各个区域性的小酒厂。中国是白酒大国, 有不计其数的酒厂。这些酒厂大多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地头蛇, 凭借地方保护抵抗外来品牌的攻击。

这三大集团内部各自激烈的竞争, 都想超越对手, 跻身前列。但白酒经营是门高深的学问, 是实力、品牌、文化的综合竞争, 现在中国的白酒市场还在持续的筛选, 好的品牌不断的完善, 而众多新的品牌也在迅速加入这一大家庭中,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二) 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

尽管国内的白酒行业市场形势较好, 但也面临着重重的压力和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 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 取消关税壁垒, 洋酒大量进入, 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 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

因此, 老百姓对白酒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喜欢喝白酒的, 现在可能喜欢喝啤酒或葡萄酒;过去喜欢喝国产酒的, 现在可能改喝洋酒了。消费者对酒类消费偏好转移引起的白酒需求总量下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从国外流入72万箱左右的洋酒, 同时还有啤酒、果酒的替代, 使国产白酒在酒业消费中的比重日益下降。白酒是文化产品,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开放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蚀, 洋酒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逐步占有我国的高端酒类市场, 闻名世界的威士忌、白兰地就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上拥有如此高的占有率的。而我们的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热情的高涨, 高端白酒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高端品质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推崇, 涨声一片, 迈入千元价位时代, 高端和超高端白酒市场竞争格局基本趋于稳定, 市场竞争进入“巨头”竞争阶段。2011年53度茅台曾经一度被炒至1980元每瓶, 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已经站稳千元价位, 水井坊的实力也不可小视。高端白酒市场已经形成了坚固的市场壁垒, 二线白酒要想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场有所作为, 极为艰难。

由于白酒业属于传统行业, 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关, 每一种高端品牌的白酒除了具有优越的品质, 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知名品牌一般也都是老品牌,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是仅靠技术和资金无法实现的。同时这些位于第一集团的企业具有经多年积累的渠道、品牌、生产能力、资金等全方位的优势, 这也是后来者很难突破的。并且人们心中拥有亘古不变的“越贵越好”的思想, 使得高档酒有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 成为逢年过节送礼的首选。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0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比分别为39%、37%、7%。由此可见, 利润越来越向一些知名品牌集中, 而利润率最高的也正是那些高档白酒。

(二) 中高档酒竞争加剧, 低档酒销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居民可支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已不再是平民百姓的奢望, 相比以前, 消费者更趋向于购买中高档白酒, “喝少点, 喝好点”的中高档白酒已成为白酒消费主流。调查显示, 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白酒, 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 18%的消费者选择60元以上的白酒。从2001年以来, 国家一系列针对白酒行业的扶优限劣税收政策的出台, 低档白酒已无利可图, 白酒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抢占中高档白酒市场。同时, 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高档白酒在广大的消费者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这使得他们对传统的名优高档白酒有着很强的忠诚度和消费持续性。

(三)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人口有13亿, 其中农村人口占9亿, 这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民族传统的原因, 白酒在农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农牧民天生耿直憨厚和淳朴的品质与酒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短时期内要想让多数农村人口习惯于喝葡萄酒和其他一些果酒还不太现实。虽然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 其对白酒的消费反而比城市大, 目前大中型白酒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及其消费潜力。

(四) 高度白酒仍唱主角

尽管白酒的低度化是未来高端白酒发展的趋势, 并且是中国白酒国际化、走进夜场和吸引年轻一代接受和传承的关键。但是, 到目前为止白酒行业龙头们仍然将主要力量集中于高度酒, 低度酒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一个原因是高度酒在酿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成本很高, 但口感较好, 香味较浓, 酒劲较足, 因此仍旧是宴请宾客、过节送礼的首选;另一个原因是低度白酒的“色不稳、香不够、味寡淡”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突破, 而且这种情况还将维持一定时期;同时, 低度酒更容易勾兑, 造假成分比较高, 不太受消费者青睐。

(五) 产销量上涨空间有限, 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白酒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现正逐渐步入成熟期。从2004年开始, 白酒产量稳步回升, 到2011年已突破100亿升。在整个酒行业, 由于酒饮料国内和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 整个白酒的销量已达到了动态平衡。除了受税收政策调整之外, 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力量, 从追求产量向提高产值方向发展, 老名酒焕发了新生机, 众多区域品牌也在当地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白酒行业的各个品牌产品在茅台、五粮液的带动下均掀起了年复一年的涨价热潮, 2011年底相比年初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30%。但作为一种刚性需求, 涨价并不会过于影响到人们的消费, 因此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四、结束语

白酒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品牌; 营销;市场

一、白酒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白酒行业不被看好。酒企由于销量降低开始采取调整措施,采用高端白酒顺应市场价、发力中低端酒、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等,但并没有什么起色。于是开始进入重构。这不仅仅是对白酒形势演进的判断和结论,也是2014年及以后白酒发展的主线和方向。

(一)白酒企业经营状况不乐观。201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在累积产量、累积完成销售收入、利润等方面的增速都比上年同期回落。白酒领先上市企业的市值都不同程序的缩水。由于国家限制“三公经费”和“禁酒令”以来,白酒市场低迷。艰难处境下,高端白酒顺应市场价、发力中低端酒、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等调整措施,从产品价格、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调整。无奈政策对行业影响深远,业内多数酒企的业绩依旧处于下滑态势,酒企不得已需要出台更多措施以进行自救。

(二)白酒行业整体下行,步入深度调整时期。2014年一季度,白酒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延续了2013年的低迷。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茅台出现小幅增长,而净利润也仅有茅台和伊力特出现增长,其他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净利润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部分企业,如水井坊、皇台酒业甚至出现了亏损。

因此,白酒行业已然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挤出泡沫、促使产能合理,价格回归理性,使整个行业走上规范、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调整的主旋律。

(三)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白酒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处于增长期,仍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白酒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只要转变观念,拓展并做好市场,随着社会活动消费、商务活动消费、休闲消费和个人消费不断增加,白酒消费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白酒企业进入转型期,要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权责明确、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企业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白酒企业的重构方向,主要包括消费重构、集中度重构、市场重构、平衡量重构、产品重构、产能重构、产权重构、产业重构等方面。

二、稻花香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

(一)市场定位。稻花香围绕着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定位,选择了批发渠道作为战略的重点,制订了系统的广告传播、销售政策、促销模式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目前,稻花香依靠农村市场的渠道战略取得了品牌的发展,最终攻克了全国18个省的80多个大中城市及180多个县级市。

(二)品牌策略。一是以优质的水源和原料,独特的窖池与工艺保证品质。所在地龙泉,泉水终年长流、晶莹剔透、甜润可口。在用料上选用优质的红高粱。玉米糯米、大米、高粱、小麦五种原料,所选粮食颗粒饱满,无杂无尘。窖池和窖泥独特,形成了大量极具醋酯化功能的独特菌群,促使了稻花香的极品香型。既传承了传统酿造工艺并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二是以文化个性塑造品牌。从“三峡文化”到“丰收情结”,充分展现了稻花香品牌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品牌文化与稻花香酒形成共鸣。三是以独特营销模式传播品牌。先后开发稻花香经典系列、珍品系列等中高档酒,满足了市场需求。进行分区域销售,建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区域”,并在创新市场化运作后,实现三个转变,即在营销上由满足客户向创造客户、引导客户和留住客户转变;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适应营销、文化营销、便利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方式、新方法转变。创造了具有稻花香特色的营销战术“金网工程”、“红色行动”。

(三)产品策略。一是在产品命名上塑造特色和差异。产品覆盖高、中、低各个档次。二是在品牌上进行区隔和精准定位。三是技术推动产品创新。

(四)价格策略。一是高端白酒卖“社会认同”。二是明星产品占位次高端。

(五)渠道策略。一是选择实力强劲的商家合作经营,实现产品的一次销售。二是建立市场网络,完成产品的二次销售。三是让消费者接受稻花香,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四是与湖北盐业集团建立合作,开辟销售渠道。

(六)促销策略。一是销售激励经销商,实现厂商双赢。二是外地市场促销。三是发力湖北市场。四是事件策划。五是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六是公益广告和公益事业。

三、打造强势品牌的举措

很多企业都在致力于打造强势品牌,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消费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都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之后,企业更加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强势品牌的打造确立领先地位,成为很多企业正在寻求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结合稻花香的品牌策略和发展战略,我认为打造强势品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了解顾客,发现需求。企业的市场营销信息来源于市场,很多知名品牌企业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来研究目标客户和顾客,有些企业甚至在营销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障信息流的畅通。一个强势品牌要清楚地知道你的顾客是谁?他们的消费理念是什么?他们的购买习惯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核心需求?他们的需求需要通过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等等。

(二)保持长期战略思维。品牌的成功并不是朝夕之功,很多国内企业过于急功近利,使品牌迅速被消费者熟知和了解,到后来却因缺乏品牌的系统化建设和投入,导致品牌成长周期如昙花一现,因此,保持长期战略思维对于建立强势品牌的重要性。

(三)持续产品创新。一个品牌的成功是离不开持续的产品创新的,世界上很多跨国公司都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来保证产品的持续创新。产品创新对于品牌的市场地位来说尤其重要,具有产品创新意识的企业,才会保证品牌资产的增长,保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丰富品牌内涵。

(四)品牌扩展战略。许多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扩展战略去推广其新产品,在一个强有力的现行品牌名称下推行一种新产品,可以保证新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和承认及较多的依赖,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很多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开支和费用。

(五)大量广告和媒体先锋。广告依然是目前最具效果和效率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手段之一。企业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投放大量的广告,在消费者中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偏好,可以帮助品牌建立稳固的市场地位。

(六)积极进取的销售队伍。品牌地位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因此而取得可观的销售业绩和利润,这是企业建立强势品牌的最终目的。一支积极进取的销售队伍对于一个品牌的推广极为重要,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才可以保证品牌更大范围地更加深刻地被目标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4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5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总体上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参与了该规划的制订。为鼓励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主管部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以融资为例,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另一方面科技部、财政部将会提供重大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支持相关企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10-2020年间,随着我国卫星发射提速,卫星产业链将整体获益,其中卫星制造和发射行业受益最为直接。此外,卫星制造关键部件的厂商也将分享我国卫星发射量的增长,卫星导航芯片和模块、卫星导航模拟器、时间同步系统的需求也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卫星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资源、技术、企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地区应抢抓机遇,积极培育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为卫星应用市场的主力军,使卫星应用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力量。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卫星应用行业的发展环境、现状、区域市场、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帮助客户全面把握卫星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此报告是您跟踪卫星产业最新发展动态、编写产业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招商策略的重要参考工具。

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6

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电线电缆制造业在电工电器行业20多个细分行业中是产值最大的行业,占据四分之一的产值规模。

2012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二大特点: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之年,增长率是逐步下降的,高速增长期可能就此结束;二是由于2011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货币政策收紧,带来了资金的紧张,2012年将呈现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某线缆行业大佬认为,危机是危险和机会并存。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平衡,市场竞争混乱这些都是危险。然而这样的时期预示着“强者恒强”的时代已 经来临。过去发展迅猛,需求量庞大,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缺陷,“高端缺位,低端混战”现象突出。

如今GDP增速放缓,调整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行业标准的完善,成本效率的角逐,主要原材料铜价的波动,都将推动优胜劣汰,造就行业整合的契机,使得真正优秀的线缆企业有机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把过剩的产能企业整合起来。

全球电缆行业发展现状

从世界电缆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大容量、超高压、无油化、抗短路、高可靠、免维护。目前各电压等级交联电缆已逐渐取代传统充油 纸绝缘电力电缆,高压及超高压交联电缆的应用日趋广泛。欧美及日本目前对所使用的电缆要求越来越高,已严禁使用或进口非环保型电缆,并随着欧盟RoHS指 令的颁布,生态环保电线电缆的大规模采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近年来,由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电线电缆的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带动了中国、印 度、越南、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埃及等国家电线电缆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中东欧地区由于欧洲统一、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电线电缆行业增长也相当迅速。

我国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水平与电线电缆产业的重要地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部位指出我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偷工减料、制假售假等质量失信和违法现象比较突出,质量问题对安全、环保和健康带来较大隐患。

同时,我国电线电缆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普通电线电缆生产装备利用率普遍不足40%。而且,我国电线电缆产业集中度不高,中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提升电线电缆质量成为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真正全面地融入了全球经济, 这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而我国企业若要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 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必须要具备与世界各国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实力。这也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即使有所运用, 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形成这种状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 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 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 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的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 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 方法抽象, 基本资料难以搜集, 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1. 从第一个原因分析, 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 是一

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 其业务活动的开展, 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业务活动, 管理会计工作也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 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 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 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 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 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 我国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 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 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 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 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 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 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 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 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 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2.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 不被人们所重视, 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

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不是具体的运用, 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 需要结合经验方法, 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 但是现实中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 照套公式, 照填数据, 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 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 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 为模型而模型, 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数量模型, 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 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 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 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 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趋势

1. 国际管理会计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 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 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 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 空前激烈的竞争, 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 同时一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 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用以下六个基本步骤进行描述: (1) 选择企业具体的内部目标, 以追求股东价值的增长。 (2) 选择与企业目标一致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3) 在既定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条件下, 明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真正能够给股东带来价值的业绩变量或方法并加以应用。 (4) 在对先前确定的价值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筹划企业具体的行动方案, 选择业绩评价的标准并且制定相应的控制目标。 (5) 评价具体行动方案的成果, 对实际业绩进行评估并区分管理业绩和组织业绩。 (6) 根据前期的经营成果对正在实施的组织内部目标、组织战略、行动方案以及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相应的评价, 如有必要则对其做相应的修改。

2. 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 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 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 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 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来越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 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三、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 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

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 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

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 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

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4. 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摘 要】港口物流同经济、贸易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出加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关键词】港口物流;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41-01

引言

港口物流是指以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为目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1 我国港口物流的现状

1.1 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技术水平低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港口目前深水航道、大型化的综合港口较少、深水化港口更少的局面并没有有效改变。如果我国的港口建设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要求,必将对港口物流总量的增长、物流链的建立和调整產生巨大的负而影响。

1.2 港口现代物流中心地位没有形成

由于我国港口布局网络尚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所以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

1.3 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仍处于封闭状态

经过多年,我国沿海港口和内河大型港口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之间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不能相互沟通;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1.4 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

我国港口物流业大多还处于利润理念阶段,服务意识淡薄。物流服务理念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本位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

2 加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策

2.1 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视和利用港口优势,发挥临港工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港口运输网络系统化建设,为港口创造一个良好的集输运环境,要搞好货物在装卸、中转、仓储过程中的增值服务,要加强与海关、商检等口岸单位的协调配合,提高通关效率,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软环境。

2.2 加快推进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

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标准、安全、开放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港口商情网络,建设港口EDI系统,整合、完再港区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生产调度监控系统、海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生产视频会议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港口的现代化水平。

2.3 加快建立港口物流联盟

(1)港口与港口联盟。范围广泛,既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也可以是不同区域的联盟 ,既可以是同一国家联盟也可以是不同国家之间联盟。

(2)港口与航运公司联盟。港口与航运公司联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在这种联盟建立后,港口企业与航运企业建立了良性的竞合关系,与供应商、制造商、销信商合作共建了一条高效的物流链,就可以实现港口仅凭自身实力无法达到的效率,井与其他企业成果共享,共同建设港口物流体系。

(3)港口与货源联盟。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了确保取得长期稳定的货源,港口可以依靠本地区的优势,积极与货源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

2.4 积极争取特色物流

我国各港口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未来定位,放眼眼界,复兴传统资源,因“港”制宜,建设高效率、高开放性、高服务水平而又富含海派文化的特色物流,扫一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港口物流名片。

2.5 深化体制改革,完再法规政策

谨防政出多门,出现新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遵循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港口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港口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港口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

2.6 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快港口物流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提倡与国外物流企业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在硬件与软件的共同发展下,努力建设现代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综合物流基地,形成相关的产业体系,增强对港口内外配送的辐射能力,积极引进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外合资、外商投资大刑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改革和资源的整合,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2.7 加张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讲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要兼顾现代和未来的发展,做到综合发展,各类刑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比例协调。另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3 总结

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将是各个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港口保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世界上的各大港口都加快了港口物流的发展,国内港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げ慰嘉南:

[1] 张天怀.中国外贸港口与航线[M].刘外经贸人•赞出版X1:,2005

[2] 张亦驰.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竞争战略[J]中围物资流通.2002,(4):20,22

[3] 白雪洁.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J]水运管理.2001.(8):2-5

上一篇:大班洗手健康教育教案下一篇:(四)少先队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