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4-09-29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共12篇)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

航空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伴随当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逐步发展,航空电子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让航电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大幅度提高,让航电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增加,符合当前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重点对我国航空电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后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供参考。我国航空电子的发展现状

航空电子开始于1970年前后,主要指的是飞机当中的一些电子系统综合。航空电子设备的种类多种多样,用途也各不相同,简单的有警用直升机上的探照灯等设备,复杂的有预警机当中的航电系统,也就是飞行器任务系统,这些电子设备都能够确保飞机完成各种指定的任务,依照任务的不同,航电设备可以分为军用以及民用两种,军用主要是以作战为基础进行使用,而民用主要是以导航为基础进行使用。因我是民航学生,故只对民航部分的航空电子做分析,不对军用航空电子进行分析。

1.1民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

我国出现航空电子之后,在航空电子系统当中,军机一直是主力,民用航空电子没有与当前的世界产业链进行融合,另外我国民用飞机大多数是从外国进口的,这就造成我国在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缺陷,民用航空电子从制造业技术、可维护性、可靠性以及价格方面都和国外具有较大的差别,民用航空技术、机载航空系统技术管理能力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跟不上民航发展的需要,尽管当前我国航电产业市场很大,然而在对大型飞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经较为落后,造成我国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无法保证在未来航空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有领先的地位。在我国未来航空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通用化、模块化、综合化,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航空电子系统符合以后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在实验研发大型飞机电子航空系统的过程中,依然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年我国首款依照国际航空标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c919首飞,c919的首飞还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能够,确保数控机床、冶金加工、金属材料、动力控制等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快速发展,确保我国的航空产业建立起来。我国航空电子发展的提高策略

2.1 制定产业政策,改善宏观环境

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航空电子发展的重要性,并联合诸多部门,如:财政部,发改委部等以及相关电子公司和航空工业公司等的大型单位开始分析航空电子制造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各种政策,以规范航空产业的发展。

2.2 修订法规体系,改善法规环境

对我国的民用航空法进行修订,依照国际民航的具体要求对通用航空的定义进行调整,对通用航空行业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积极对当前的规章进行调整,并且将通用航空和航空运输界定以及相关内容的衔接问题解决,进一步简化和区分航空安全管理,人员执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设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准则和要求。

2.3 改善保障环境

对国家空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进一步加强空低空空域改革的试点工作,对空域使用环境进行完善,其次从项目设备资金的角度,加强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推广高效的ADS-B系统,让指挥保障能力提高,依照航空运输企业的燃油费制度进行通用航空用油的补贴,从政策上保证航空管理的环境。

2.4 改善运营环境

加强飞行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短途客货运输市场的服务条件,加强相关市场的保障政策,制定有指导性的作业价格,并且向社会公布参考价格,让机场收费降低,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保障通用航空使用民用机场的收费,积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对民用飞行事故的等级标准进行明确,对安全管理责任进行区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2.5 改善支持服务环境

首先,在飞机制造过程中,飞机制造业主管部门需要进行协调,申请国产飞机的补贴或者贴息等政策,让用户更好的购买国产飞机,并且对国产飞机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让国产飞机的性价比进一步提高,确保售后制度的完善,让使用者的维护成本降低,其次,加强适航维修,鼓励一些社会力量积极建设维修企业,吸引国外飞机制造厂商投资,对维护人员的水平进行考核,加强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改善代理服务和融资服务,积极引导一些社会力量加入相关领域,提高航空电子产品的维护水平。

2.6加强行业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

在进行行政体系改革的时候,让政府管理机构的力量加强,并且建立起一套与中国航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队伍的优化,让相关人员的行政执法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需要将机场体系充分的建立起来,加强航空运行管理工作,可以从事一些观光、摄影、运输、紧急救难等飞行任务,另外,还需要对飞机的销售管理、融资等方面进行加强,重点加强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加强考核制度,通航企业还需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行挖掘,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发展趋势

伴随当前我国大型支线飞机c919客机的,投入市场,并且国内一些通用飞机,民航用直升机的快速发展,民用航空系统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未来的20年之内,我国国产大型客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高,航空电子行业将会随着c919的首飞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一些公务机、通用机、直升机、商用飞机等也逐步成为普通的航空电子产品,创造市场价值的空间,在c919研发的过程中,国内航空电子行业需要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创造一个成熟的航空产品发展集群,为以后我国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民用航空电子方面不断需要加强发展,还需要进行对外合作工作,进一步融合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民用飞机航空体系,加强全球化、规范化,与国外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航电系统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了解国外先进航电技术水平,让我国航电系统的研发实力提高。

结语: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通用航空电子技术是支柱产业,所以一定要进一步了解航空电子技术,让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航空运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潘宏.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00265-00265.[2]王明波.通用航空电子的发展趋势探索[J].通讯世界,2016(14):245.[3]刘红铃.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J].通信世界,2017(21):352-352.[4]陈吉辉.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6(21):19-20.参考网站:中国论文网:https:///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2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一、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失去人文精神,语文学习劲头不足

语文的基础教育功能其实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无论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语文的内涵非常丰富,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的基础,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哲学的真谛,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而现实却与这样的精神实质相背离。“快消文化”的融入,冲击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语文的人文精神正在消失,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就是学生群体的最大困惑。

(二)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缺乏活力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吗?并不是。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光辉教育史,也曾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即便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不完善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从未冲淡“分数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近乎偏执的“信仰”扎根于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心里,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是为了获得高分。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谈。

(三)网络语言冲击着正统的语文教育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语言已经占据我们的生活圈。对于网络依恋近乎狂热的学生群体直接受到影响。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不断刷着微博、论坛、空间,很少有人再拿出语文课本安静地阅读一篇散文[1]。科技带来的冲击还远不如此,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纸媒也受到了影响。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报纸也都用上了网络语言。我们不便评论这是否妥当,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语言的语法有很多是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的。不少学生盲目模仿网络语言,直接用在了作文和考试中,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笑声,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

二、语文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改进评估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成绩评估体系,应该完全摒弃掉以分数定成绩的观念,以语文教育为契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新的评估体系不应该“唯分数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首先,需要端正教育心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涵养,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强化。其次,评估体系要加以改进。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就是评估体系的改革。可以说,如果评估体系不变,教育改革就只是一句空谈。语文不应成为一门单纯的教师教的学科,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自主地学。语文也不是简单的名句背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内涵。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自学,从语文中悟道。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传播语文教育新思维

在很多人眼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层面上。其实,语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贴吧、微博、论坛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不断出现,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对正统的国学产生了冲击,而广大学生却享受着网络语言带来的快感。诚然,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圈子,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调整。这与传统国学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热衷于网络语言的行为加以引导和纠偏。这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相继推出,这就是利用互联网传播语文教育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汉字和成语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这样全新的形式将中华文化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题材新颖,同时主题也很深刻,一时间掀起了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当然,新颖的语文教育形式还远不止于此,可以继续运用互联网开辟新的思路。书法也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网红,他们并没有极高的颜值,但是写得一手好字,也能“笼络”一大批粉丝围观,这就是一种示范效应。人人都非常喜欢美好的事物,进而加以模仿。语文教育其实可以培养这样一群人:有的专攻书法,有的专攻诗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玩得出一种境界,本身就是对语文教育的创新。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聚众效应”,特别是在这种“粉丝经济”的时代,网络语言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被粉丝忘记,但是那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会随着粉丝的传播变得更加有生命力。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看到到了语文教育的新方向。当然,语文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做好当下各个环节的语文教育创新,才能把语文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东亮,秀梅.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语文教改新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04).

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篇4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流中心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大规模集结、吞吐货物,因此必须具备运输、储存、保管、分拣、装卸、搬运、配载、包装、加工、单证处理、信息传递、结算等主要功能,以及贸易、展示、货运代理、报关检验、物流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延伸功能。

物流中心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商业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徘徊了十年之久的超市突然之间被人们接受,大型超市、连锁店蜂涌而起,百货公司也在走向联合,并扩大自己营业规模,配送中心应运而生。随着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新式的物流中心开始在中国兴起。

近几年,各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我国各地城市为构筑现代流通平台,集聚物流,加快经济发展,纷纷大力发展物流中心:2010年11月16日,山东省最大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在济南市槐荫工业园区奠基;2011年1月24日,贵阳西部化工物流中心项目正式启动;2011年4月8日,珠海保税区亚太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奠基启动;2012年4月8日,黔中商贸物流中心破土动工;2012年5月27日,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正式开工;2013年7月,温州开建浙南闽北规模最大的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天津物产迁安综合物流中心在迁安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开工建设……

物流中心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2013年以来,物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目前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物流中心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物流中心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流中心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物流产业及物流中心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物流中心的发展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城市物流中心、综合型物流中心、区域型物流中心以及应急型物流中心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物流中心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管理分析、规划设计分析和建设分析,并分析了物流中心运输体系和配送体系的发展情况。最后对物流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篇5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钢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粗钢产量累计达到6.8388亿吨,比上年增长7.3%;钢材累计产量达到8.8258亿吨,比上年增长9.9%。2012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1654万吨,同比增长3.1%;生产钢材(含重复材)95186万吨,同比增长7.7%。在满足国内对于钢材数量需求的同时,我国钢材品种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绝大多数钢材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质量性能不断提升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进展顺利、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形成了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存的生产组织格局,国内资源为主导的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源并举和贴近市场的战略布局转变。我国钢铁行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钢材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出口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实现了由钢材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

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根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预计到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细分市场需求潜力预测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钢铁和钢铁工业的定义、特点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钢铁业的发展概况,并对中国炼铁业、炼钢业的财务数据及产品产量数据进行了详实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钢材市场的运行情况。随后,报告对钢铁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关联产业分析、国内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和市场营销分析。最后,报告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篇6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中药行业是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中药在国内拥有庞大、固定的消费群体,我国中药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药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政府对发展中医药态度鲜明,“十一五”期间,“中药复兴”再次成为国家战略。中药企业受益于行业政策的支持,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2012年中成药收入和利润增长21.4%、16.5%,产量有所增长,2012年全国中成药的产量达293.89万吨,同比增长14.88%。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企业数量为1,065.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2,369,258.00千元,同比增加22.53%;完成利润总额55,602,636.00千元,同比增加25.25%。虽然2012年以来中药饮片行业利润增长与2011年相比明显放缓,但与其他子行业相比,中药饮片仍然增长最快,继续保持靓丽的增速。

中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为了保障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今后还将密集出台一批中药产业政策,包括年内必须完成的常用中药材国家收储,以及中药材流通方式的转变和中药材溯源制度等。另外,《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作为一项重量级中药产业政策也将推出。

“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在主管部门、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将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以及中药产业区域发展。

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7

传统听力教学的一般方式是, 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习题进行作答。Mc Donough曾指出这种先听后问的方法是一种测试方法, 而非教学方法。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一直扮演被动角色, 有限的听力水平仍是他们交流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听力教学正日益广受关注。由于听力是语言四项基本技能中最基础的一项, 所以学好一门外语的前提是学好听力, 因此随着现代英语在我国的广泛使用, 英语的交际能力受到更多人的肯定, 面对我国传统教育培养英语方面人才的模式需要改进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听力教学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 许多人将一些能促进听力发展的设备引进了课堂。希望能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主动有兴趣的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9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短短的二十年中,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得以迅速推广发展, 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便明确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者们也尝试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听力教学中, 实践证明,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模式确实优于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少数教师对机器进入课堂存在抵触心里, 人机互动取代了教师的作用, 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多地依赖计算机多媒体、过度夸大媒体的功能、滥用多媒体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各种优势, 反而难以现实“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的评价反馈

大部分学生均意识到多媒体视听说课程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图形及讲授于一体, 能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优越性显而易见。然而有的学生并未切身感受到现代化课堂的优越性, 认为现代教学模式不如传统听说课, “说”的训练还是师生对话最为实用。

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听说水平、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同时, 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 应将传统的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优秀方法融入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一) 学生学习动机

在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课堂上, 学习动机与兴趣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兴趣左右。大多数学生把大学阶段的考试 (四、六级考试) 当作英语学习的最大动力, 对提高个人的听力及口语水平抱有很大期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意识到社会竞争和现实生活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高要求, 这表明学生们普遍具有忧患意识以及提高听说能力的强烈愿望, 他们对多媒体听说课抱有很大兴趣, 却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收效甚微。因此,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避免跟着课件跑,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 阶段性的检查和考试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 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合理分配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然而, 实际情形是多媒体技术越过了辅助教学工具之界, 变成了一种学习手段, 而完全替代了书本、粉笔和黑板、师生交流等, 导致视听说课成了“看电视”, 而老师只充当了“放映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不过从“人灌”变成“机灌”;“师生对话”成了“人机对话”。

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按最优原则进行组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 应该围绕课堂教学主题, 适当走动, 运用体态语言、口头语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和沟通, 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编写适宜于本校学生的课件, 促进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结构趋于合理化。

三、听力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在我们社会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尤其英语的交际听说能力,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是进行和英语有关活动的前提。因此, 听力受到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当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会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很多学者已经对提高和促进听力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我们的听力教学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 英语教学方法需要大胆创新, 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理念

改革我国传统、单一的教学思路。近几年, 以主题或是学科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达到习得语言目的内容依托教学法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 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得到成功的尝试和课程实验。和传统课程体系相比, “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发展和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常俊跃等, 2009) 。通过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尝试, 听力课程改革也有望在未来划入到内容依托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与语言的融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 拓展其文化视野。

(二) 听力课程教学资源及选材也需要多样化, 增强趣味性及真实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深入挖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英文原声电影的有声资源, 利用其语言的真实性、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及其独有的趣味性特色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而达到在轻松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 听力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

当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包括文字的、声音的和图像的, 这些材料不但教师可以找到, 学生也可以自已获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听力课程可以充分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 发掘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 以满足学生对听力课程的期望和要求。

(四) 听力课程改革过程要考虑调整课程名称,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相应变化教学模式, 以发挥课程设计的最大潜力。在听力课程主体内容改革的同时, 听力课程名称也要做相应调整, 使课程内容和形式达到协凋一致, 从而体现新型听力课程的特色。总之, 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体。只有充分考虑剑其中的各个要素, 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进而达到其最优的课程实施效果。学生们期待未来的听力课程会在充分利用先进网络多媒体技术设备的条件下, 借鉴适合我国学生发展需求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同时, 真实、贴近生活的生动影像材料也会在听力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 学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 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并且还能够掌握听力技巧, 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四、结束语

2l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 中国也需要通过与世界各国沟通, 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 培养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听力作为吸取国外信息的重要技能之一, 更需要学习者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由此, 听力课程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真正做到在寓学于乐的听力教学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法, 不断加强学生听力训练, 培养出更多“厚基础, 宽口径”的合格外语人才。成为了英语听力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 分析我国外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听力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更优化的效果。

最后, 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听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真正实现现代技术与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英语听力技能在语言交流中愈显重要。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应更注重培养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 听力是交流的基础, 它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阐述了我国英语听力的教研现状, 总结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这对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并指出了听力教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S.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George Allen&Unwin, 1981.

[2]Fang X&Warschauer M.Technology and curricular reform in China;A case study[J].TESOL Quarterly, 2004 (2) :301-323.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文秋芳, 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唐永辉.21世纪英语专业听力材料多媒体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4) :25-27.

[6]束定芳.外语教学: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陈家旭.元认知理论在多媒体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 2005 (1) :44-46.

微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8

【关键词】微信;微信历程;发展趋势

一、微信内涵及功能特点

(一)微信的内涵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二)微信功能

1.多人聊天。

2.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和图片的功能。

3.定位功能。

4.扫一扫。二维码。条形码等。

5.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可以交朋友。

(三)微信的特点

1.接受qq离线消息。

2.占据流量小。

3.支持多个系统运行。

4.语音功能减少电话费用。

5.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二、微信的发展历程分析

1.微信的出现

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1.0测试版。2011年5月10日,微信发布2.0版本。2011年10月1日,微信发布3.0版本。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4.0版本。2013年8月5日,微信发布5.0版本。

2.微信的发展过程

1.0版本的微信功能比较单一,可以文字形式的聊天,不可以使用语音。2.0版本的微信加入了语音功能,被广大的用户所认知,这一版本的微信与qq划出了界限,随后的2.5版本更是增加了“附近的人”功能丰富了大众的生活同时也是微信的用户猛增。3.0版本的微信增加了“摇一摇”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微信的社交影响力,繁体中文界面和支持5个地区手机号的绑定预示着微信迈入国际化的脚步。4.0版本的微信增加了视频的功能,并且发布了网页微信界面。网页界面的微信发布又一次增加了微信的用户量,使得微信能够蓬勃发展。5.0版本的微信新增了关注公众号,扫一扫,以及银行卡绑定的功能,三个功能融会贯通,把微信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营销界面,也让微信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微信的发展状态

(1)微信功能从单一的文字聊天逐渐发展成语音图片,随后的摇一摇扫一扫,以及今日的绑定银行卡观众公众号。其发展体现了微信从一个普通的大众社交软件逐渐演变成带有创新功能的逐步国际化的社交平台。

(2)微信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随着微信版本的逐渐更新,功能的逐渐增多,服务的逐渐完善,吸引着众多潜在用户群。微信营销也会成为微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及通过微信进行企业形象和新产品的宣传,微信的未来发展会更加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三、微信及微信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微信可能面临的问题

1.微信有时会出现无法连接服务器的现象,网络敏感度较大。

2.微信对个人隐私保护不是很好。微信本身是一个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将个人位置信息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泄露,这样的安全隐患使一些用户对微信持有反对的观点。

3.微信绑定的银行卡有很少数人使用。新事物的发展必将是漫长而受到旧事物的压制,微信被大众广泛熟知是因其交友平台,绑定银行卡很难让人信服。

4.相同软件的出现对微信有一定的影响。微信不是第一个公众平台也不是最后一个,微信的发展会受到其他相同软件的影响。

5.微信是一个相对较密闭的平台,圈子与圈子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速度快,但在两个圈子之间传播缓慢。

(二)微信营销面临的问题

1.从客观的企业及个人来看,微信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和个人是否真的有必要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盲目跟风状态是否存在;企业是否对网络营销、新闻媒体营销、社会化营销等有深入地了解;是否冷静的分析现状。

2.从微信自身主观来看,作为一个通讯服务工具,现在已经逐渐演化成一个营销工具,微信自身是否想变成这样,微信5.0版本的出现,限定群发短信的的数量,将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媒体号。

四、微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很多,官方目前没有办法满足。而企业使用微信是为了进行服务和商品的推销,因此微信未来发展应基于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

2.满足商家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市场的精准定位,避免广告投放浪费的现象是时下商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微信利用LBS功能,根据位置、性别、年龄选择发送商家广告。

3.确立稳定的盈利模式

微信的迅速成长使得微信用户数量猛增,靠的不仅是突破性的产品,更是口碑的力量。其用户的定位规模已经明确,但是商业模式还不完善,未来发展道路不清晰。

4.商业化长期靠O2O和电商

微信商业化绝对不是一个游戏行业这么狭窄,还有广告,电子商务,O2O以及更多全新创新的商业模式会涌现出来。

5.全球化发展

微信最新版本支持海外100多個地区利用手机短信注册微信账号,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新版本预示着微信将走进全球化,进入全新领域。

五、总结

微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从一个聊天工具逐渐变成一个交友平台,微信5.0的发布新增了关注公众号,扫一扫,以及银行卡绑定的功能,三个功能融会贯通,把微信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营销界面。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发展空间也来越大必将趋于商业化和全球化!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篇9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生产总产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365.85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4522亿元,增加为原来的4.3倍,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经济环境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依然表现较好,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

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1.11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7881亿元,比2011年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比2011年下降1%。2012年医药销售收入高于全国工业9.1个百分点,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工业15个百分点,利润率高于全国工业4.1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

“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医药行业的定义、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并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细致的透析,然后,具体阐述了化学制药、中药行业、生物制药的市场发展状况。随后,报告详细解析了医药行业的进出口状况、竞争格局、营销状况、管理战略以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重点剖析了医药行业的投资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0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电商物流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电子商务行业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代表着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因此要求打破原有物流行业的传统格局,建设和发展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商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效,这无疑对物流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物流的滞后已经给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8.1万亿元,增长27.9%。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作为重要一环的物流行业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在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服务好电子商务,都成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快递物流企业过于分散、低价竞争,这不但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也有损消费者的权益。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筹集资金自建物流、并购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已经成为解决物流瓶颈的重要举措。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阿里巴巴等电商已纷纷筹集重金投资物流。

2012年3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翻两番,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

电子商务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扩大,商品配送需求正在快速膨张。2012年的快速配送量较2011年增长54.8%,达到56亿8500万件,单日最高处理件数超过3000万件。快递行业的处理能力已经难以跟上货物的激增,网上订购的商品发生配送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这一方面看,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已经进入仅凭价格低廉和产品种类丰富难以脱颖而出的时代,物流建设才是电商竞争的关键。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电商物流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发展环境,接着全面分析了中国电商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随后,报告详细阐述了电商物流细分市场、网络购物物流的发展,并对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自建物流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分析。最后,报告对电商物流行业的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液压底盘;联合收割机;全液压驱动;无级变速

中图分类号: S2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22-03

底盘车架作为联合收割机的承载基体,不仅要固定其它零部件,形成车辆的整体造型,还要承受收割机行驶过程中的各种载荷,所以车架结构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其底盘驱动方式决定机械使用性能。当前,底盘驱动方式主要分为全机械传动和液压驱动传动2种。

全机械传动装置的机械传动距离长、占用空间大,给精简机具结构和核心工作装置布置带来极大的不便。液压驱动底盘系统可避免上述不足,只需用高压油管将高压液压油根据需要输送到需要位置即可,结构简单、传动可靠,能够为机构节省出大量内部空间,方便各种工作部件在机构内排布,因此用全液压驱动底盘取代机械驱动底盘是发展趋势。

1 国内联合收割机底盘研究现状

我国联合收割机底盘一般使用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带轮传动方式驱动前轮行走,后轮换向控制,可使机器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无级变速,以满足不同速度作业要求。其装配动力传输形式分为发动机经过中间传动轴将动力传给变速器及发动机直接V带连接变速器两种形式。这两种传动形式的变速器的传动方式均为三角V带传动,在高湿、高温、高阻的泥泞土壤进行大负荷重载时,皮带极易老化、打滑、断裂,导致机械故障频发,维修率高。

新疆-2型收割机为柴油动力型,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底盘,适用于干、湿田地作业,轮式行走对工作环境要求低。底盘结构可分解为驱动、转向桥、行走无级变器等部件。

驱动桥机构可分为变速箱与边减速器。变速箱工作原理为:变速齿轮与差速器设计同箱,推拉软轴改变滑动齿轮的配合位置实现变速;变速箱输入端连接干式单片常压式摩擦离合器;将分动器加在变速箱的输入端,使之能够克服离合器分离产生的惯性,方便换挡;边减速器包括半浮式左右半轴、左右边减内啮合齿轮传动副和驱动轮等。

转向桥为机械式销轴铰接,通过液压油缸伸缩带动转向轮和桥横完成转向工作。行走无级变速装置采用改变V带轮半径比实现无级变速。在整个底盘系统中,停车制动系统采用机械与静液压组合结构,利用总分泵增力控制夹盘式制动器,加配机械带轮式手控制装置停车。

仅将静压液压系统作用于转向操纵系统。系统特点:在单向回路中加入稳定分流阀,确保机械行走时向全液压转向器输送恒定流量,使机器行走转向平稳,无飘移现象。

由此可见,新疆-2机专用底盘实际是主体全机械传动、局部转向操纵为液压传动,是我国绝大部分收割机底盘的典型结构。

2 国外联合收割机底盘研究现状

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跨国联合收割机制造公司基本上用液压自动化、机械智能化控制机具。

行走底盘系统中的静液压传动系统控制分为变量泵+双定量马达、变量泵+定量马达+输出变速箱、双变量泵+双定量马达三种。

在双变量泵+双定量马达模式中,以日本Morooka MK系列、瑞士PZ-61、英国挑战者坦克等用的TN-37、TN-54静液压传动系统为代表,主要传动元件为标准件,结构简单,制造和操作比较方便,能实现无级调速,可控性和效率高,缺点是能量损失比较大、效率低、使用制造成本较高。

在量泵+定量马达+输出变速箱控制模式中,代表世界现阶段主流发展方向的有意大利克拉斯公司LEXION500系列、荷兰联合收割机公司CR900系列、约翰迪尔公司9000系列、俄罗斯叶尼塞系列等。

约翰迪尔公司的代表机型为70系列STS,最大功率358 kW,配置智能动力优化管理系统;柔性仿形割台可根据田间作业情况自动控制收获速度及割茬高度,最大收获宽度达11 m。该机的液压传动系统为无级变速驱动系统(变量泵+定量马达)加三级输出变速箱组合部件,通过调节变速箱档位实现无级变速。变量泵直接连接发动机齿轮分动箱,变量泵机械能转换为液压动能,推动马达驱动机械式齿轮箱。

系统动力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揉切动力系统、行走系统、作业系统由主发动机齿轮分动箱直接连接驱动,无需任何带轮连接。同时,整个系统为全液压传动方式,保证动力系统工作稳定。

荷兰联合收割机的代表机型为CR9000,其最大功率298kW;仿形割台可以自动控制割茬高度,并配备新型浮式作业系统;脱粒滚筒保护装置和防过载装置使用静液压传动系统;且配备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田间作业情况及谷物属性对各个工作部件进行调节,并能够实现自动导航。

俄罗斯叶尼塞系列的静液压传动系统是典型的由双向变量泵+双向定量马达组成的可变容积调速闭式回路系统。因为油路闭式循环,所以机器功率大,系统无溢流损失,回路无节流损失,工作效率高,流量损耗低。

总结国外合收割机底盘研究现状分析,静压传动系统在行走底盘中的发展迅速,成为现在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农业机械发展速度落后于科技进步脚步,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高,能量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节约型社会发展。对此,使日渐成熟的液压控制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电子科技紧密结合,推动现代农业机械从单一纯机械向电控智能化发展,着重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操作控制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3 联合收割机发展趋势

3.1 节能技术

3.1.1 电子传感技术 在农业机械各个工作部件安装相应的电子传感器,时刻监控工作状态,可有效减少能量损失及提高利用率。

3.1.2 自动化系统技术 用电子传感器监测农业机械各种工作状态形成参数,用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分析、对比、运算整理、匹配参数后,对执行元件输出最优化目标控制指令,使机械实现全能化控制,确保机器的经济价值、能源消耗、作业生产效率均优化到最佳值。

3.2 静液压驱动技术

静液压驱动技术控制简单有效,工作环境舒适平稳,控制人员无需达到专业控制水平。控制简单,变速平稳无冲击,可以无间断操作。在重载满负荷工作状态下能够输出恒定转矩,保证机械启动平稳。低频率机械制动为系统的一大特色。静压驱动系统本身可进行液压制动,能够减少使用机械制动的次数,在紧急状态便于停车保护。对超载进行系统保护,防止损坏动力源。液压系统中的溢流控制回路可控制整个系统中的液压参数,进行超压卸载保护。整个系统安装简单,布局合理。液压泵与液压马达为液压管路柔性连接,结构合理。配置多种功能液压驱动回路系统,可配套多种机械部件,实现一机多能,提高机械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3.3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借助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电子数控技术与静液压传动技术相互结合,可对液压系统的各个节点及回路参数进行时时监测、分析。同时,数字控制的应用和各种传感器的配合,可优化液压元件工作参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经济成本。传感器检测农业机械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参数,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整合匹配,对执行元件发出控制生产指令,使农业机械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4 联合收割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国内外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现状及现代农业机械趋势发现,国内谷物联合收割机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谷物收获质量等级和操作舒适性;液压、电控、智能集成化技术应用;全自动、遥感、传感技术应用。

针对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现状,应着重从以下2方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1) 提高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实现收获过程自动化控制,改善收获质量,实现精准化作业。加强对液压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加强遥感、传感技术研究力度,实现谷物信息、工作部件状态智能化监测,提高远程故障诊断能力;加强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力度,如全自动导向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脱粒滚筒恒速控制系统等。2) 加快高效率、高性能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产业化步伐。加大谷物联合收割机关键部件及配套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力度,提升其作业性能。向大功率、高效率方向发展,加大喂入量割台、高效脱粒分离及清选等关键部件研究力度,集成研发喂入量10 kg/s以上的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向通用性、适应性方向发展,加大割台、清选装置等关键部件研究,实现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一机多用,提高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单产的适应能力,保证作业质量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 结语

内部控制评价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2

国内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定位的研究。王立勇等 (2004) 认为, 面向管理由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评价更为有效, 意义更大;何芹 (2005) 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指出了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化以及评价指标全面化;徐国强等 (2005) 认为, 多层次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未来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趋势。 (2) 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研究。陈汉文等 (2008) 、张宜霞 (2009)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并对两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即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风险基础评价法是未来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 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范围、内容以及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只是散见于各种文献中, 而研究这些基本问题是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 笔者认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追本溯源, 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范围、内容以及方法等四要素进行系统研究, 为夯实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基础添砖加瓦。

二、内部控制评价主体

1.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现状分析。

综观以往的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大致经历了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审计评价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三个阶段。

(1)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随着国内外财务丑闻频频爆发, 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发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规定, 管理层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经负责公司定期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至此, 注册会计师完成了从内部控制的审核到内部控制独立审计的飞跃。在此条件下, 注册会计师虽属于独立的第三方,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给内部控制一个客观的评价, 但其缺陷也很明显: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加之缺乏评价所需要的标准依据, 导致评价效率、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 这种评价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 不可能激起企业太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相对于外部审计师, 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来自企业内各部门, 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及运行环境比较熟悉, 由他们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不仅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有助于建立适合公司独特运行环境的控制系统, 还能很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 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管理层的需求, 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管理当局交流, 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 (3)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组织成员之一, 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 对于组织的成功有着更强的责任感, 因此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有着更大的动力。

然而, 由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也存在着较大局限性———内部审计独立性和评价结论受到质疑。内部控制一般由管理层负责执行, 而内部审计又直接对管理层负责, 这显然不符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 内部审计师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企业内其他部门或人员甚至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 出于对自身前途的考虑, 审计师难免会“投鼠忌器”, 其评价结论的无偏性难以保证。可见, 内部审计已经向着“管下不管上”的方向畸形发展, 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随时识别自身存在的缺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 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开展持续评价的自我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审计师协调在各领域有专长的工作人员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它提倡通过研讨会的方式让全体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 这不仅符合国际上流行的管理理念, 即重视员工价值、强调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 也切合了COSO报告提出的全员参与的要求。

2.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化, 委托代理制进一步凸显, 企业需要有更加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来保证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为了使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成为真正的内部控制运行的“警察”, 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制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然, 现行单一的评价主体难当重任,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化。企业内部应形成由董事会总体负责、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以及外部评价主体负责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引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多层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打破了内部审计部门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格局, 将审计部门的单独评价与企业全体员工的持续监督结合起来, 能够对内部控制活动了解得更彻底, 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完善, 同时全员参与使组织的内部控制整体意识得以加强, 内部控制环境得以改善;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的支持, 有利于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正, 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提高评价的效率;监事会和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督弥补了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独立性和客观性较弱的缺陷, 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总之, 多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1. 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 主要是针对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而言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多的是为外部审计服务, 所以其考查的主要是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可靠性、合规性、资产安全性、战略目标性以及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而在具体操作时,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是侧重于对可靠性和合规性的考虑, 对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战略目标关注很少。时间方面, 注册会计师也只是针对某一时点 (如会计期末) 或很短的一个时间段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原因主要有两点: (1) 财务报表审计一般是对企业年末这一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当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发表意见, 所以只需对企业年末或当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即可; (2) 由于内部控制涉及面很广, 其运行又很少留下可供审计的轨迹, 受审计技术及资源的限制, 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持续的评价也不太现实。

事实上, 企业的风险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违背外部强制性规定, 包括合规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二是内部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差, 包括战略定位与实施手段、管理效率与经营效果 (杨有红, 2009) 。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的焦点放在降低这两类风险上。虽然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但并非唯一内容。如果把评价的焦点放在财务报告上, 那么内部控制只能控制企业业务的末端, 很可能导致管理层无视大部分内部控制而滥用职权, 最终导致企业风险的爆发。另外, 内部控制在某个时点或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运行有效, 并不代表其运行一直有效, 所以某一时期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2. 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发展趋势。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旨在实现五类目标, 即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资产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及实现战略发展。企业界也日渐认识到, 内部控制的建设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 通过制度化标准的建立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考查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否以尽可能经济的方式得以实现, 其评价范围自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 还应该拓展到与制度相关的控制环境。在评价与财务报告真实性相关的“硬控制”的同时, 还应评价公司治理、高层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等“软控制”。时间上, 企业应在适时环境下, 借助于系统开发设计阶段就嵌入系统中的程序或软件, 对企业的经营过程提供实时评价,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四、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1.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现状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三条规定,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的评价;第十条规定,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可见, 目前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三个方面。

诚然, 一个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防止财务舞弊或财务报告错报方面更有效,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部控制越健全越好。例如, 企业为防止坏账的发生最保险的控制就是不对外赊销, 可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销量锐减, 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显然不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可见, 除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之外, 对内部控制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

2.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项管理活动 (法约尔, 1908) 。企业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受约束的资源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奠定基础或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 如果实施一项制度所付出的代价大于其带来的收益, 那这样的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为企业相关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基础上, 降低运行成本。因此, 应将经济性纳入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强调经济性和有效性的统一。评价内部控制的经济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评价一项制度增加以后所发生的损失加上控制成本是否小于实施控制前发生错误带来的损失;二是要关注内部控制在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是否存在冗余节点。

五、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以分为总体评价方法 (评价思路) 和具体操作方法两个层次。具体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审计中常用的现场抽样调查以及访谈、观察、检查等辅助手段, 在此不细述。总体评价方法主要有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详细评价法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来逐一对照企业的内部控制, 检查内部控制要素是否齐全, 然后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最后综合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鉴证意见。企业管理层在评价内部控制以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基本上都是遵照美国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在2004年发布的第2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衔接的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的, 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思路。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中, 比较前沿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层次分析评价法也大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来设计的。风险基础评价法以风险为导向, 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了解, 识别出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进而评价企业应对相关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 最后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于2007年6月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都采用了这一思路。

2.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风险基础评价法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来衡量企业的主要风险, 将内部控制评价的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到关键控制点上, 既提高了评价的效率、效果, 又体现了风险导向的管理理念。相对于详细评价法, 风险基础评价法的优越性很明显, 所以国际上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基础评价法。

鉴于风险基础评价法对评价主体的要求很高, 需要评价主体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笔者认为我国在采用风险基础评价法时不应操之过急。具体实务中, 可以考虑采用详细评价和风险基础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风险基础评价法来把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又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企业职工可以考虑更多地采用详细评价法, 同时企业应为之建立具体的评价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详细评价能使员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不漏掉任何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实时将运营系统与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还能够促使员工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评价。

摘要: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存在主体定位不明、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 然而现有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文献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范围、内容以及方法等四要素的研究不够重视和系统。本文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 对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并对内部控制评价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汉文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 2008;3

[2].周勤业.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会计研究, 2005;2

[3].杨有红.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与内容.首席财务官, 2009;2

[4].赵运钗.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经济论坛, 2007;18

上一篇:银行不良资产转让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对孩子也要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