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发展趋势(共12篇)
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1 引言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 尽管经济相比前几年来说有所放缓, 但是总体经济形势还是趋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的, 这从某个角度上讲也大大促进了大众投资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一些与百姓利益相关的投资项目, 其发展的趋势和节奏都是比较活跃的。这些大众投资品种距离大众生活比较近, 也更易于大众接受。其中包括:房地产、期货、储蓄、债券、股票、艺术品、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等。而这些投资项目可以细分出很多种类和数不清的形式。
2 大众进行投资的重要性
2.1 大众投资的概念
大众投资指的是大众在对个人的资产、收入、负债等进行整理分析的原则上, 根据所处的投资环境的不同而采用各种手段并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手段合理安排自己现有的资金, 由此实现大众资产的增值与保值。因此, 百姓在投资过程中不仅应考虑财富的保值, 更要考虑好财富的积累等相关问题, 而这里的大众投资的核心是对风险的规避和控制的问题。
大众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创业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与生存依赖于一系列外部条件的组合, 良好的投资创业条件既是衡量一个区域潜在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和标志, 也是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2.2 大众的收支状况分析
在大众远远满足了温饱生活水平这一条件后, 越来越多的大众选择了金融投资这种活动来进行资产的升值。他们选择更多具有前景的投资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未来生活获得更多的收益。
大众收入大于支出时就会带动投资构想的形成, 从而加速大众投资目标的形成, 更加有利于大众投资的收入的增加, 而相反, 就无法调动大众投资的积极性。
3 大众投资的发展现状
3.1 大众投资需求大幅提升
近几年来,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 国民的资产收入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各种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都加速通过投资频道与投资专栏等形式, 将其投资理念传授给市民, 以吸引和传递更多投资形式给大众。很多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大众在购买投资产品时大多数是以首先考虑其资本保值兼顾增值为主要购买理由, 并能够较好平衡收益和风险状况为主要观念, 大众投资需求的大幅递增, 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大众资本的不断增加和大众收益的不断积累, 其引发的投资需求也更加强烈。
3.2 大众投资是生活状态的需要
大众投资的动力是其目前生活状态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大众家庭对于提升生活状态的愿望。更是大众家庭内在实力的体现。同时, 当大众家庭拥有投资的能力并渴望提高生活状态时, 他们就是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寻找适合其投资的项目进行合理项目, 这有利于投资的发展和风险的降低。当然, 投资多少在于大众生活状态等级, 在于生活状态满足度的大小, 大众投资满足度越低, 其渴望改善生活状态的心理就强烈。
3.3 各大金融机构设立的大众投资活动旺盛
近年以来各大银行为了促进消费, 不断降低人民币的存款利率, 而此时各大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很多投资理财的项目, 不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开始树立独有的投资项目, 比如:信托、保险、证券, 而一些基金公司也不甘示弱在其后设立名目繁多的投资服务项目, 而各大投资工具也不断应运而生, 银保合作、银证合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他金融领域, 比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也设立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由此可见, 各大金融机构为了适应大众投资的更多需求。
4 大众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
4.1 投资工具雷同性问题
各商业金融机构陆续推出的大众投资的工具, 其相似的现象非常严重, 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投资的工具相似度也非常的高, 仅就各类证券、基金、外汇等投资工具的而言其内容和形式也大同小异, 这么同质化的现象对于大众投资可选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 各种金融商业机构开展为客户代理保险、代缴各项费用、代为兑换债券等可复制性强、层次低的投资服务对于大众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小。以上这些相类似的服务对百姓投资者来讲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缺少现实的吸引力。
4.2 投资相关法规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
目前, 我国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于各个金融领域的各个行业的监管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法规, 这是源于投资市场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果, 不同监管部门独立颁布本行业的规定, 就会出现不同金融行业间规定不相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 更会给大众投资者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投资难度。
除此之外, 我国金融投资市场上的一些投资领域还有很多地方不够规范, 这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数量的大小, 例如:一些基金项目特别是私募的项目, 其很难得到法律方面的认可和社会各级部门的认可, 这就对大众投资的安全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
5 我国大众投资的发展趋势
5.1 投资教育将多种途径加强
市场细分提供人性化的投资服务, 教育投资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代表。作为教育投资, 其是发展教育事业、开发智力的物质基础, 更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国家角度来讲其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 从大众来说, 也是一种伸手大众关注的投资领域。从长远看, 教育投资也是不可忽视的收益最大的一种投资方式。
纵观世界各国投资领域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着投资教育领域的力度远远收到重视的现象。在我国, 教育投资主要表现在教育基本建设费用和教育经常费用这两个最为主要的投资项目。可以说, 未来随着我国高速的发展, 需要更多的教育力量来弥补发展中带来的空缺, 这就为大众投资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行的空间, 这种投资将是以更多形式和途径来进行, 并在发展中不断加强。
5.2 需要更多正确的投资理念
大众投资未来发展中需要大众在投资过程中要树立起良好的投资观念, 大众投资都是以在保值的要求下实现投资的增值, 此外, 需要大众能够以合理平稳的心态来面对投资工具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
很多人群认为投资是风险大的行为, 投入没有保障, 其实从简单的银行存款复利中可见这种投资以最简单的方式已经实现了投资的明显回报。其表现出是一种为远期人生谋求增值保障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 投资理念的树立是大众投资中不可或缺的办法和形式, 其观念深入只有深入大众心中才能转化为一种有意识与有意义的活动, 并才能实现投资的收益, 并才能在发展中实现将来收益的最大化。
5.3 更多创新的投资方式
大众往往对于差别化、人性化的理财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 投资经营的发展趋势及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要求等都从客观上对大众投资产生了强大的创新感染力和助推力。在金融机构方面, 其也应积极与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效地进行合作并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
就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可以考虑扩大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力度, 有效地开发新的投资手段和更便利的投资品种。据此我国的投资市场只有创新投资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 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大众投资者进行长期的投资活动。
5.4 加强投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
我国投资行业一直以来在培训水平上就存在不足,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投资行业。由此, 就需要投资行业大力加强对金融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 不断发掘出业务水平精湛、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投资分析师队伍, 为大众提高投资理财规划做必要的准备。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并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的提高。
6 总结
综上所述, 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资产财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诸如:购买基金、股票投资等投资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大众家庭的日常投资生活中, 而较早的银行储蓄业务, 到现今也已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实际投资需求。在当前人民币币值相对较稳定, 而社会经济高速攀升的日常经济活动下, 不难预见, 其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大众投资的大队伍中来, 而大众自身在投资方面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也必将会进一步提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快速的提高, 金融投资已经慢慢普及到了每家每户, 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根据现今国内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情况, 以大众投资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题,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及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与分析, 从而为大众投资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大众投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金融
参考文献
[1]赵旻琪.中外百姓理财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时代金融, 2013 (29) .
[2]陈聪.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5 (09) .
[3]付国政.浅析大众理财投资方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04) .
[4]吴常燕.近代山东旅游研究 (1840-1937) [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话,这是手机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基本功能,也是其被大众接受的基础,现在随着其功能的增强和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重要载体。
手机被视为最有希望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已经从最初的人际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发展。具有便携性和移动性的手机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愈发活跃,手机屏幕越做越大,手机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不管是公车上、还是地铁中都不难看到用手机听歌、阅读、看新闻或者是看视频的人们,手机作为“放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满足了移动人群快速阅读的心理, 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手机媒介开辟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以之独特和前所未有的优势如移动性、便携性等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信息操作的主要媒介之一,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的方式。
手机作为各种应用最终实现的工具,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是移动通信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便携性与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让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47.9%。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约有5人使用手机。今年以来,受手机单向收费的刺激,手机用户数大幅增长。统计表明,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较上年底增加6225.7万户,月均增加691万户左右。手机用户数量的增长带来手机短信发送量的持续增加。2010年1至9月,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4311.6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38.9%[1]。可以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它会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3G(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而成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实现充分结合,它比任何一个传统媒体更贴近大众生活,这种媒体几乎集合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点,对这种新媒体的深度解读,将有助于推动其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发展
无论你承认与否,手机媒体已渗透进你的生活,成为你日常行为的一部分。1992年,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世界上第一条短信,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自那个时候起手机就开始从“通讯工具”向“媒体”的身份转化了。
在2002年,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媒体。”[2]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
综观手机媒体的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逐步向增值服务(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体转变。去年初,国内3G牌照发放给了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运营商,这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虽然手机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国内已出现了许多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的手机报,并积极实践手机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三、手机媒体的现状
(一)手机已成新型媒体
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已经迅速融入了百姓生活。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让新闻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更高。比起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第五媒体无疑更加快捷和具有互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传统媒体也纷纷利用数字传播方式,打造现代传播的新阵地、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2.77亿,半年新增4334万。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载体,其
迅猛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
随着第五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目前,互联网正在从PC向移动智能终端变迁,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第五媒体带来的新体验。
新闻出版业的兴旺,则为第五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新闻出版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出10668.9亿元,全国共出版图书30.2万种,出版期刊9851种,出版报纸1937种,出版录音录像制品25384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3793种,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达799.4亿元,数字出版经济规模已超过图书出版,而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3]
(二)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手机已经不只单纯是个通讯工具,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互补充,开启了一个移动通信融合与变革的时代,使得手机媒介越来越接近一种新型信息采集、传播和消费样式,手机终端媒介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主要有如下一些形态:
1、手机报
手机报是将纸质报纸、杂志的新闻等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在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据业内人士测算,随着手机报价值链形成,加上三大运营商业务格局的明晰,2009年底,中国手机报业态将超过2亿的规模,其中付费用户将达到8,000万。例如,在我们身边的《齐鲁手机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与中国移动集团山东分公司联合创办。截止2010年12月,《齐鲁手机报》在山东省拥有130万左右的固定读者。
2、手机广播
手机广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典型应用,对于广播的不同类型,手机广播也有着双重含义。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和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一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的广播节目。
3、手机图书
手机图书是将数字化了的图书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阅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4]。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继续迅猛增长,随着手机价格和话费进一步下调,大屏幕、智能手机开始大量普及,手机阅读人数和所占比例仍然持续增加,从2007年的5.9%增长到2008年的6.3%,同时,行进中的阅读比例也从2.6%增长到2.9%。虽然所增比例不大,但是考虑到2008年新增加的读者的年纪构成,实际上手机读者的增长是极为迅猛的,这个从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的增长上得到了直观体现: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由2007年的650万猛增到2008年的3030万,所占比例由3.8%增长到13.4%,增长极为明显和强劲。
4、手机电视电影
手机电视电影是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收看实时直播的电视节目、体育赛事,观看最新电影的片花预告和经典影视剧的剪辑、幽默搞笑的短片等等。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电视用户占手机网民总数的8%,在3G时代的推动下,预计未来半年手机电视用户的规模将上升至39.2%。
5、手机上网
手机网络是传统电脑网络的延伸和补充。目前手机上网浏览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是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方式,一种是NIC数据表明,2009年第三季度的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超过1.8亿,加之3G大规模的推广影响,预计2009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包括2G、3G、移动上网卡等),有望突破2亿人,手机上网用户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6、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飞信可以通过PC、手机、WAP等多种终端登录,实现PC和手机间的无缝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中国移动2006年开始试商用飞信。凭借着中国移动5亿用户的基础,飞信业务在推出后仅一年,其用户数就已经超过MSN仅次于QQ。据《中国移动飞信业务案例分析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9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飞信用户到达数达1.84亿,环比增长16.1%,与2008年第2季度的1.12亿用户到 4
达数相比同比增长64.9%,可见飞信用户规模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
7、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依赖于手机的平台便利性,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易于接触到手机平台和移动搜索平台,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移动搜索的频率。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搜索的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6.2%,约为4074万人。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搜索成为各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厂商关注的重要领域,未来半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将上升至38.3%。艾瑞分析显示:2010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为1.4亿人。据艾瑞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每天至少会使用移动搜索2次,使用频率非常高。同时,新闻类信息成为手机网民手机搜索第一需求。
8、微博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手机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目前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用户已近4000万。虽然twitter现只有英文和日文两个版本,至今没有推出中文版,但是不管是什么语言的版本,都可以在Twitter上说中文,“今天,你twitter了吗?”一度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
(三)手机媒体的特点
1、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以及贴身性
手机媒体相比于其他媒介,更加小巧轻便,正是由于这样的便携性,手机常常被称为“影子媒体”,它的随身性打破了信息接收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2、高效的互动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性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单项传输不同,手机平台上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回复并转发信息,同时成为了受众与传播者。
3、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传播时效性,是指商家所传播的内容,传播速度快,被受众阅读的可能性更高,并且更容易对用户产生影响相比与在其他渠道获取信息,通过手机获得信息,能够引起更大观注。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发布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收到了此消息。而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4、多媒体性
手机媒体的内容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的,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都能从手机上获得。从目前来看,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多媒体形式蕴含着无数商机,另一方面,大众非常喜爱多媒体形式的内容,这点从互联网上此类内容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得到佐证。
5、高互动性[6]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手机媒体被称为“影子媒体”与用户形影不离,这是任何别的媒体都不具备的特点。另外,手机媒体还可以通过通信交流、信息转发、信息评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都表现了手机媒体的高互动性。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通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
6、高科技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媒体,特别是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这是一个可以整合现在所有网络科技的移动媒体。信息的传播、网页的浏览、视频的记录传播、声音的传递等这些功能无一不彰显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手机媒体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手机媒体被开发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功能正逐渐代替传统的传播方式。手机媒体正对传统媒体的各项功能进行整合,正带我们走向手机媒体带来的高科技生活。
7、媒体普遍性
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截止2009年,中国的手机 6
用户已经达6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据我针对山东理工大学在校师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校3万人中,拥有手机率为100%。
也正是因为手机媒体具备了移动性、互动性和传播的时效性等特征,越来越多的商家依靠手机媒体与会员和潜在客户进行互动,增加对客户的粘性,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我国,目前专注于手机媒体服务产品有:12580生活播报、企信通、企业推广手机报、企业内刊手机报、政府部门手机、大学生手机报等。
手机媒体的移动互动性,精准传播的有效性,都逐渐被商家合理的利用。例如:12580生活播报帮企业有效的传播开发新客户,手机报帮企业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企信通帮企业有效的黏在客户。
四、手机媒体在当前运营中的问题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手机媒体作为一个新兴媒体仍并没有走到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未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二)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说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三)缺乏专业媒体从业人员
手机媒体是个综合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特点,涵盖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对于手机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手机媒体的业务刚刚起步,往往都是临时拼凑的人员,缺乏对手机媒体的深入认识和操作经验,而少了这种综合性的媒体从业人员就为手机媒体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增加了难度。因此应尽早建立健全手机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和运作管理体系。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手机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手机媒体带来的新体验。由于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体特点和巨大的用户群决定了它必然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入的走进“手机媒体时代”。本文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做出以下展望:
(一)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手机媒体在我国已经有巨大的用户群,而且其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7]在未来几年,随着WEP2.0时代的带来,在我国会有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媒体的用户群将会进一步扩大,手机网民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些都必然促使着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和互联网必将进一步结合,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手机媒体,成为手机媒体的受众群。因此,在未来几年,在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我国,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
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
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被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从这些趋势上可以看出人们迫切需要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等特点的媒体,手机媒体完全具备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8]。
(三)巨型的信息平台
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成为一个集新闻、资讯、娱乐、互联网、声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移动信息平台。它与电脑相比具有移动性的特点,更能够符合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必然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
当前存在的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飞信等都依然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集合科技、娱乐、新闻等巨型信息平台。他必然成为一个以海量信息为基础,以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媒体的商业盈利。
(四)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手机媒体具有独特的媒体优越性,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必将加大对手机媒体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手机媒体。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对手机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将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集合了图像、文字、声音、网络等所有媒体的特点。这些都使手机媒体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手机媒体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形式的整合,这都必然会对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没有的挑战。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本文结合实践对手机媒体的现状做了一点的综述,同时,也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本课题中明确的总结了手机媒体的特点。
著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从诞生到经历模拟通讯时代,到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再到后来的3G以至于不久将来的4G时代,正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演变的过程。[9]自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一一出现,历史以来任何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中的一次变革,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一次次的传播媒介的变革,人类信息传播才能永不止步得向前发展。纵观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媒介形态与传播手段的移动化趋势在不断加。手机媒体的发展必将带着我们走进“第五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峰.手机广播的现状及发展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 [4] 吕梁安,周君贤.传播——从烽火传信到第五媒体,东南传播,2005.8 [5]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崔银河.广告媒体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
[7] 艾瑞网
[8]《2009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 [9] 汤伟.手机媒体发展探析.新闻前哨,2007,(4)
谢
辞
本论文是在季莉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季莉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季莉莉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季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另外,这篇论文是基于我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而创作的,在这里也对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国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3
现在,中国期刊走向世界还有难度,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以及东西方背景的差异,目前来讲还差得比较远,這个路还需要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期刊的整体质量跟世界是同步的,期刊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期刊成为了一种历史上期刊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入了职业化经营的一个阶段。中国的期刊史就是一个改刊的历史。改什么呢,改黑白版改彩色版,改印张、改栏目、改开本,还有改主编。
在知识经济时代,期刊呈现出三种情况,就是数字化期刊的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门户网站,发布期刊的最新动向、动态,为网络订阅的读者服务。第二个就是数据库模式,就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数据库,比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第三个就是网络杂志模式,等呈现原来的整本期刊,使读者能看到期刊本身从封面到封底的全貌,这个实际上叫电子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形成了六大特色:1.期刊出版进入传媒时代。2.期刊两极分化,好的期刊更好,差的期刊将被淘汰。3.期刊出版进入一个形象创建时代,进入品牌时代。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入营销整合时代。5.期刊进入策划时代。一本期刊搞得好不好,核心的竞争力就在策划的竞争力,策划的竞争力包括它的栏目设置、品牌的营销、作者的建立,还有编辑本身的基础知识。6.期刊读者多样化。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1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1 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及方式已基本形成, 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食品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品, 提倡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是这类农业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则由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等五部分组成。目前, 经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通用准则和大类产品标准90项, 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产品及加工品。
1.2 绿色食品集中产区逐步形成, 区域优势初步显现
从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看, 东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农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林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基本相当, 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农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次之,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比重, 饮料类产品比重也相当突出,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
1.3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2005年,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3%, 企业年检率达92%。同时,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发展论坛等活动, 进一步树立了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 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认证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超市, 走向国际市场, 成为国内商家的“新卖点”和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1.4 绿色食品组织体系初见雏形, 监测监管工作机制逐渐形成
绿色食品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环境和产品监测机构以及绿色食品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由农业部所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省及部分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门机构组成, 实行逐级委托的管理体制。目前, 全国的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及产品监测机构分布在各个省市,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是两个社会性工作机构, 分别负责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产品的评审, 由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同时, 逐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年检、标志管理公告通报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重点实施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检, 同时加强了规范用标管理, 严厉打击了假冒侵权和违规用标行为。
2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展望
在现代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惯性运作下, 绿色食品生产不仅显示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并在多种农业生态区域、气候类型、经济状及社会制度及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今后, 绿色食品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2.1 绿色食品生产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1世纪是“绿色”世纪,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绿色食品生产的实践探索。政府方面, 无论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 还是在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甚至非洲的肯尼亚等国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民间方面, 在生产领域,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农场主, 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经营的农户, 对从事类绿色食品生产感兴趣的越来越多。在消费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勿容质疑,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 已在世界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及认证体系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 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出现的三个引人注目的变化而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 获得一张“绿色”通行证。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3 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将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动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进步与创新至关重要, 绿色食品发展更依赖于科技推动。首先, 绿色食品发展突破了常规农业生产方式, 将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管理体系。在投入要素的使用上力求减少或避免对产品与环境的污染, 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双重目标, 在加工、包装、储运等产后环节,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次, 从产品开发的一般意义上讲, 技术进步与创新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源消耗强度下降, 产品成本降低, 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与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率。
2.4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凸现
目前, 我国绿色食品在其生产领域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生产经营分散, 产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产业链条短, 经济效益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 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特点, 引导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走一体化的道路。即通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有机结合, 形成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益为纽带, 通过以市场带动基地, 以基地带动农户,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
建材工业环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5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0802 20081428 田春
摘要: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传统建材行业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并分析了生态绿色建材的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建议, 提倡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关键词: 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绿色建材;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分析建筑材料的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 传统建材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每年全国约40亿t)的材料, 它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 另一方面, 在建筑材料的采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 由于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 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其危害程度也是巨大的, 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1)巨大的能源消耗。建材工业是耗能和污染非常严重的产业, 不仅制造能耗大, 使用能耗也很大,而且由于后者延续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全过程, 因此要远大于前者, 一般为7~16倍。我国建材工业生产耗能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9% 左右, 占工业能耗的15~8% , 万元产值能耗近5 t标煤。以煤窑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 煤炭消耗占建材生产总能耗量的比重约为70% 以上。
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 在我国的建材生产中, 使用最多的原材料是粘土、石灰石和砂石,平均每年开采50亿t以上, 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3)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根据我国每年的水泥总产量推算,据有关资料统计SO2、NOX 污染呈加重趋势, 在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 尤其以华中酸雨区为重。我国水泥工业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6--10倍。建材行业是利用工业废渣的有效途径
由于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建材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早,比如: 很早以前我国的水泥厂、砖瓦厂等建材企业就开始研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化学石膏等工业废物生产建材产品。据了解, 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废物做原料和混合材方面是世界上用量最多、掺加比例最高的国家, 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已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近两年来, 一些建材企业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 开展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活动,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生态设计, 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产业间的资源化关联度。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很多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矿渣和矿业废物如尾矿、煤矸石等由于量大、占地多、便于利用(颗粒小、便于加工、有些还有活性)等特点, 已经在建材工业中大量使用。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已经超过亿吨, 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40%, 粉煤灰广泛应用于路基路面材料、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水泥、墙体材料(粉煤灰转或砌块)和砂浆材料等;矿渣以高炉矿渣为代表, 被广泛用于生产矿渣水泥、轻质混凝土、各种砖和砌块等;煤矸石主要用于生产砖和砌块等墙体材料和陶粒。尾矿也在近年用于建材生产等。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
目前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 600 t。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 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据日本建设省统计, 早在1995年全日本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率已达到65%, 2000年则已高达96%。欧盟也已经提出, 2010年使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到90%以上。
目前, 西欧用于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的工厂(站)基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 由初级筛分设备、反击式破碎机、磁力除铁器和必要的转运设备组成。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可在拆除现场或附近地区、或是在需要用加工后废料的施工现场对拆下的废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处理。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工厂。在固定式的回收处理工厂中, 一般有两极破碎设备, 如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 并有专门的分离工序, 如用颠簸震动设备对轻质材料如木材、塑料、纸片等及有轻度污染的物质的分类和分离。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产品回收和材料回收两大类: 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他们原有的形式被重新使用或是进一步的延伸其使用范围;材料的回收是指回收的建筑废料经加工制备后的利用, 原有形式的建筑构件或制品由于拆除、破碎或因其他技术方法而消失了, 这种经加工制备后的材料可在原有的产品中利用或以另外的方法利用。材料回收后的用途主要在于: 道路垫层,音障墙(堤)混凝土制品, 用于基础工程、壕沟的填充料, 烧结砖瓦用于水泥混合材,园林美化的装饰性颗粒产品等。立足节能减排, 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全国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到2020年, 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 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建筑节材适用新技术。
4.1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和法律行政监管体系
缺乏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节材的积极性, 反过来对材料浪费也无力约束和制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以充分保证真正的建筑节材。4.2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宣传机制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建筑节材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和有关行业协会的优势, 向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鼓励使用环保建材产品, 积极推行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4.3 建立有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和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坚持抓好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建材技术产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善建材技术方案, 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及配套节能窑炉设计问题及建材领域应用优质长寿环保高效健康建筑新材;发展节能降耗和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4 加大建筑节材技术研发的投入
技术规范对提升消费结构, 节省建筑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技术规范对节约材料则必须建立在大量技术储备基础上才能做出规定, 才能做到科学严谨。但是,近10年来,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 标准规范经费严重不足, 从事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 人力和财力投入明显减少, 新的技术应用和结构理论体系统筹考虑不足。
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升级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之举, 同时也是建材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4.6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
生态绿色建材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以及舒适性, 既能拓展人类的生活领域, 使人类在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达到人类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因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生态建材: 1)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净化功能建材;
2)采用传统工艺, 利用废渣如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页岩等固体废弃物为基料, 研制开发生态建材;
3)采用新工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开发生态建材; 4)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分子筛材料等。我国己具备发展绿色建材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己意识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都已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目标。国家建材工业 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四项主要目标, 为发展绿色建材指明了方向, 为建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对建材产品结构作大规模的调整, 将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企业, 这为绿色建材发展奠定了基础, 扫清了障碍。5 结语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建材应同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最佳的环境协调性, 最终才能达到环境建材和生态建材阶段, 使建材行业不再是重污染行业, 从而使建筑工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玉米秸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玉米秸秆;应用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2-0061-02
我国玉米秸秆产量每年约3亿t,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大部分秸秆采取焚烧方式处理,导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更是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亟需探索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将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玉米秸秆应用现状
1.1 玉米秸秆还田
将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培肥地力,农作物吸收玉米秸秆分解后产生的矿质成分,可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分为机械化直接还田和快速腐熟还田两种方式。机械化直接还田是指在收割玉米后,直接粉碎玉米秸秆并均匀铺洒在田间,以提高土壤的质量,通常需要配合添加一定量的氮肥。快速腐熟还田是指使用秸秆腐熟剂来尽量缩短秸秆腐熟的时间,需要将秸秆收集运出田间堆放,加入腐熟剂密封一定时间后,再运回田间铺洒。
1.2 玉米秸秆饲料
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被一些牲畜所食用。秸秆饲料制造有青贮和干燥两种方式。青贮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切碎后密封保存,通过微生物厌氧反应等制成饲料,该方式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以为牲畜在冬季提供新鲜的饲料。干燥是将风干后的玉米秸秆粉碎,拌上适量的粗粮或进行氨化、盐化、碱化处理以供牲畜食用,该方式可以为牲畜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还可以提升饲料的口感。另外,将玉米秸秆制作成颗粒饲料是目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利用生物和化学的双重作用,培育出可高效分泌纤维分解酶的菌株,改变玉米秸秆的物理化学性质,将玉米秸秆转化为高能效和高营养成分的新型生物饲料。
1.3 能源燃料
玉米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原料,可以通过直接燃烧、制生物柴油、固化成型、沼气、气化、液化和发电方式加以能源化利用。但由于机械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大部分散落在田间,原料收集和运输难度大,使得其综合利用经济成本太高,目前这些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使用。
1.4 其他应用转化技术
1) 玉米秸秆中富含木质素及维生素等有机物,可以利用玉米秸秆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既能节约生产成本,其产生的食用菌底料还能作为有机肥使用。2) 玉米秸秆具有可天然降解性,可用于生产缓冲包装材料、人造板、轻体隔墙板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并能缓解对木材需求。3) 玉米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物质,包括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等成分,适合作为造纸原料,可利用玉米秸秆进行工业造纸。4) 利用玉米秸秆为原料,添加由多种物质综合而成的辅助材料,经交联发泡成形,再经干燥、消毒等工序,可制成一次性全降解发泡餐具。
1.5 艺术创作
现在有许多地区艺人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艺术创作,如用稻秆编制工艺品、麦秸画和干草艺术盆插等,可带动当地手工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2 我国玉米秸秆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玉米秸秆的利用有多种渠道,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应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尚未能大规模应用。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2.1 技术问题
从我国玉米秸秆的应用现状来看,虽然应用渠道广泛,但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应用技术水平较低,一些技术难点仍需寻求有效解决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经济成本、操作难易程度、转化率等方面的问题。
2.2 设备问题
玉米秸秆应用是一种新兴技术产业,企业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运营模式需要逐步完善,而与玉米秸秆应用技术相关的设备种类较少,目前仍无法实现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
2.3 成本问题
目前,由于缺乏专门的收集设备,废弃在农田里的玉米秸秆只能靠人工收集,工人工资高,导致玉米秸秆收集成本高,以致最终无法实施商业化利用。利用机械装备取代人工,对秸秆进行高效收集和高密度加工,降低玉米秸秆的收集成本,是使玉米秸秆资源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关键所在。
2.4 社会问题
由于国家经费投入限制,我国农林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和创造的科研成果相对匮乏。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玉米秸秆类转化产品享受政府补贴的限制较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产、学、研难以充分结合成为一体化。
3 我国玉米秸秆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是要加大对玉米秸秆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解决技术难点和“瓶径”问题。
二是要加强玉米秸秆利用技术的推广,将玉米秸秆充分转化为新能源,拓宽产品市场,增强竞争力,形成特色和支柱产业,创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加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财政补贴方案,提高科研人员研发和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四是要从多方面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玉米秸秆应用技术的推广和转化。
4 结语
玉米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课题,可形成多途径、能源化、产业化的利用模式。今后应对玉米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大力推广,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雪茜,陈正华,孙军.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与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10):35-38.
[2] 宫娜,孙嘉燕,王述洋.田间秸秆收集处理新技术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3(6):92-94,101.
[3] 于朝波,郭红梅.大力发展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新举措[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3):28-29.
[4] 孙红闯.玉米秸秆加工前景广阔[J].农业工程,2005(8):58-59.
[5] 李常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9):78-79.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7
一、稻田养鱼生产现状和趋势
水稻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 淡水养鱼是海洋渔业的重要补充, 也是内陆国家和地区鱼产品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与渔业本身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 而稻作与养鱼的结合, 既是两者对共同的生态因子———水的趋同反映, 又是两者互惠互利和谐共存的结果。稻田养鱼生产历史尤以中国为悠久, 到秦汉时代, 开始了稻田养鱼和大水面养鱼。也有学者认为稻田养鱼最早出现于汉朝, 已有2000年了, 从有稻田养鱼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算起, 至今也有1700多年。
世界上各大州都有稻田养鱼产业, 尤其东南亚各国十分盛行。全球池塘面积为400万hm2。养鱼产量约为500万t.中国占世界淡水养殖产量的80%以上。稻田养鱼是淡水养鱼 (池塘养鱼) 的组成部分和延伸, 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 既种稻又养鱼, 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主要淡水养鱼国家, 主要养殖的鱼类均为草食性或杂食性, 生长快, 肉质好, 可以混养。泰国主要饲养胡子鲶, 菲律宾主要饲养遮目鱼。印度尼西亚淡水鱼产量次于印度, 主要养殖鱼类有鲤鱼、罗非鱼、须鲅、丝足鱼等。以色列的池塘养鱼也比较发达, 精养程度和单产较高, 主要养鲤鱼、罗非鱼、鳍鱼、鲢鱼等。美国稻田养鱼始于20世纪50年代, 以养大口黑鲈和斑点叉尾鱼回为主。近年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稻田养鱼也有发展。稻田养鱼以稻鱼共生为基础, 因此选好鱼种和最佳的放养密度是成功的关键。日本福冈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鱼科或卿鱼科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cm左右时每公顷稻田450~500尾, 鱼苗体重为75~100g/尾;稻田水深35~50cm时, 每公顷放500~600尾, 鱼苗体重100~150g/尾。密度过大、鱼的排泄物过多, 水中氧气减少会抑制鱼的生长。在这种最佳密度下, 一茬稻可产鱼300~330kg/hm2, 并使水稻增产10%~12%。
稻田养鱼作为稻鱼和谐共生的一种生产结构, 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有一定的面积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表现为以下重要特征:一是稻鱼共生系统促进了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的生产。由于全球范围内耕地的质量在逐渐下降, 又因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从源头上削减化肥的用量, 实现有机质再循环, 又做到不破坏土壤, 只有通过种植绿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或采取生态的耕作方法, 以提高土壤质量, 这样, 粮食安全才不至于空谈。而稻田养鱼的生产过程, 为使稻田中鱼类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 避免农药等对鱼的危害, 实际上“强制”性地限制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 有力地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 这是稻田养鱼具有强大生命力且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特征是,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稻和鱼这两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谐地搭配在一起, 该组合与中国南方传统农业中的“桑基鱼塘”等农田生态系统和生产结构一样, 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稻和鱼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如浙江省青田县己有3.2万亩养鱼稻田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田里种水稻, 稻中养田鱼, 通过规范化、生态化种植养殖, 在稻鱼共生互利过程中, 实现农业污染“零排放”, 种养效益每亩最高却能达6000多元。
稻和鱼这两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以及生物链中的多个生产环节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在己发展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稻田养鱼”新模式。从耕作制度上看, 有稻鱼兼作、稻鱼轮作和冬闲田养鱼等类型。稻鱼兼作, 依稻作方式又分单季稻养鱼和双季稻养鱼, 均在插秧后放养鱼种, 稻收割前捕鱼;稻鱼轮作, 分早稻养鱼轮作和晚稻养鱼轮作。前者于早稻插秧后或收割后放养鱼种, 稻谷收获后不种晚稻, 继续养鱼, 至年底收获。后者于上半年养鱼、不种稻, 至晚稻插秧前收获, 晚稻生长期间不再养鱼;冬闲田养鱼, 利用冬季休闲的稻田养鱼, 有单季稻冬闲田养鱼和双季稻冬闲田养鱼。水稻收获后放鱼种, 或在插秧后就放鱼种, 养到翌年插秧前收获, 也有不经越冬而在年底前捕鱼。从发展养殖的内涵上看, 有从原来的稻田养鱼, 向“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稻萍鱼综合养殖”等方面拓展;此外, 稻田养鱼与休闲、观光、旅游、文化遗产申报的结合, 使稻田养鱼更加呈现出其良好的发展潜力, 2003年,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共同将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进行了申报, 并建议候选保护点为浙江省青田县的龙现村与贵州省丛江县的增冲村。后经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 在全球数十个申请项目中, 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二、稻田养鱼的生态优势和效益
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使之转化为稻和鱼, 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稻鱼结合, 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好处有以下五点:
锚杆支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8
1 锚杆支护的现状
1.1 应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锚杆支护技术除在地下工程、边坡工程、结构抗浮工程、深基坑工程中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外, 在重力坝加固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抗倾覆、抗地震工程中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我国锚杆的发展, 自1993年至1999年, 据初步统计, 仅边坡工程与深基坑工程, 锚杆的年用量约为3 000 km~3 500 km[2]。
1.2 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于锚杆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前德国、奥地利、瑞士、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家、地区或机构先后制定了锚杆规范与推荐性标准, 从而使锚杆的应用沿着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轨道发展。中国于1986年颁发了国家标准GBJ 86-8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1990年颁发了CECS 22∶90土层锚杆设计施工规范, 2001年, 修订后的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已经出台。锚杆支护标准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对我国锚杆应用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高承载力锚杆的应用稳步增长
近十年来, 用于加固重力坝的锚杆的极限承载力、长度和锚固力的集中度均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国内石泉、李家峡等电站的混凝土重力坝相继采用承载力设计值为6 000 kN~10 000 kN的预应力锚杆加固。李家峡电站在大坝加固中应用了承载力设计值为10 000 kN的预应力锚杆。我国高承载力锚固体系的设计和施工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近十多年来国外混凝土重力坝采用高承载力预应力锚杆加固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 有史以来最长、锚固力最集中的锚杆是澳大利亚堪培拉附近的巴林贾克坝安装的锚杆。巴林贾克坝坝高75 m, 在1991年~1994年间共安装了209根锚杆。大坝主墙加高了13 m, 采用161根锚杆加固, 所有锚杆的极限承载力均为16 250 kN, 最大长度130 m[2,3]。
1.4 各具特色的新型锚杆竞相出现
为了改善锚杆在软弱的塑性变形明显的岩体中的适应性,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先后开发了能全长摩擦锚固的钢管锚杆。这类锚杆安装迅速, 能及时向围岩作用三向支护抗力, 当围岩产生剪切位移, 承受爆破冲击作用时, 锚杆将折曲, 从而能进一步锚固岩层, 因而特别适用于矿山软岩工程。为了解决在松软破碎底层中成孔困难、钻杆拔出随即塌孔、无法安装锚杆的难题, 近年来, 自钻式锚杆在我国有很大发展。这种锚杆是由中空的钢质管材构成杆体, 杆体全长为国际标准波形螺纹, 借助连接器可将锚杆加长到设计长度。这种锚杆的最大特点是锚杆杆体与钻进的钻杆及注浆时的注浆管合为一体, 能有效地保证质量。在城市基坑锚固工程中, 我国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程良奎、周彦清、王宪章等还成功地研究开发了可拆芯式锚固技术, 即当锚杆使用功能完成后可以拆除, 根除了对周边地层开发的障碍。为了提高土中锚杆的承载力, 瑞士和日本开发了带端头膨胀体的端头锚杆。据称这种锚杆膨胀体的直径可达0.8 m, 它改变了摩擦作用的传力机制, 大大缩短了固定段长度, 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1.5 软土锚固取得重大突破[2,3,4,5,6,7]
1) 采用可重复灌浆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2) 基本上掌握了软土中锚杆的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3) 在实践中, 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
1.6 单孔复合锚固改善了锚杆的传力机制[8]
传统的锚固方法, 即拉力型锚杆在其受荷时, 不能将荷载均匀地分布于固定长度上, 会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拉力型锚固方法的弊端, 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已先后研究应用了单孔复合锚固方法。该方法是在同一个钻孔中安装几个单元锚杆, 而每个单元锚杆有自己的杆体、自由长度和固定长度, 而且承受的荷载也是通过各自的张拉千斤顶施加的, 并通过预先的位移补偿张拉, 而使所有单元锚杆始终承受相同的荷载。
2 锚杆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 对锚杆支护机理的认识亟待提高。尽管现在有许多对锚杆支护作用的解释, 但这些解释多半是表面和牵强的, 或者只适用于一些特殊条件。因此, 目前的技术标准主要是经验性的, 设计和施工中还有许多盲目性。应该说, 这是妨碍锚杆支护技术向科学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也是锚杆支护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锚杆支护理论的研究应充分强调与实践相结合。锚杆支护技术和其他岩土工程技术一样, 不仅施工设计, 而且施工过程对施工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显得特别重要。但是,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这也是一项通过对锚杆支护理论的深入认识去解决的关键问题。3) 保证施工质量。锚杆支护工程是一项隐蔽工程。因此, 保证施工质量是发挥锚杆支护功能、提高锚固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除人为因素之外, 保证施工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即配套性能良好的机械设施和机械化施工手段, 以及科学的验收规程和相应的试验方法与要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4) 监测反馈作用的发挥[10,11]。监测一方面可以确定这种“黑箱”或“灰箱”的内在状况;另一方面, 即使岩土技术发展到较先进的水平, 要预测后续情况仍不可缺少必需的监测手段。
目前, 尽管监测工作已有所开展, 但其所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却难以发挥。这主要是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偏低, 对监测的认识不足, 且缺少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是使今后的锚杆支护技术更加科学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工程实例
实例1:青岛站候车室深基坑工程, 主体基坑深16.9 m, 采用部分800钻孔桩加28预应力锚杆支护, 锚杆共五道, 竖向间距1.5 m, 水平间距1.2 m, 喷层厚度150 mm, 设双向8@200×200钢丝网。基坑范围内无断层通过, 地质构造相对简单;车站范围地下水较少, 主要有两大类型: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该工程于2007年1月开工, 3月施工结束。施工中进行监控量测, 对围护结构及环境进行桩顶位移监测、预应力锚杆轴力监测、地表位移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基底隆起监测, 及时反馈监测信息用于指导施工。该工程施工完毕后, 在基坑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问题。实例2:庙湾乾佑河大桥为左右幅分离式高架桥, 本大桥的施工重点为山体永久防护工程施工。山体高0 m~30 m, 从上至下地质情况依次为:亚黏土、卵石层、强风化白云质灰岩、弱风化白云质灰岩, 本地区为喀斯特地形, 溶洞发育。山体支护采用型钢排架并由下向上间隔2 m用22砂浆锚杆与山体相连, 锚杆与工字钢用夹板螺栓连接。本工程支护效果良好。
4结语
锚杆支护施工方便、效率高, 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且施工成本低, 支护效果好, 并且技术还有许多提高的空间, 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和地位也会随着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扩大和发展。
摘要:综述了锚杆支护的现状, 总结了锚杆支护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指出了锚杆支护的发展趋势, 其应用范围和地位将会随着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扩大和发展, 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鲜食葡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1 我国鲜食葡萄生产概况
世界葡萄栽培面积基本变化不大, 但是产量却呈现上升趋势, 2007年世界葡萄总产量为6 460.1万t[2], 总面积为787.1万hm2。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葡萄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国已有34省 (直辖市、自治区) 都在种植葡萄, 葡萄栽培和加工已经成为当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渤海湾周边, 黄河故道地区[3]。截至2008年, 我国葡萄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51.3万hm2和715.15万t, 葡萄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世界第5位, 近几年数字还处于上升阶段。对于鲜食葡萄来说, 已经多年来居于首位。我国葡萄生产以鲜食葡萄为主, 占80%左右, 因此鲜食葡萄是我国葡萄产业的主体[4]。
新疆是我国葡萄最大产区, 主要集中在和田、吐鲁番2个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葡萄含糖量高, 而且病害较轻。特别是近几年引进和发展了一些优质的鲜食葡萄品种, 有望成为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和出口重要基地。
河北省也是我国鲜食葡萄重要生产基地, 该地区降雨少, 气候温凉, 昼夜温差大, 也是我国葡萄第二大产区, 主要品种有红地球、玫瑰牛奶、乍娜、龙眼、牛奶、玫瑰香等。
山东省也是我国鲜食葡萄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为鲜食葡萄的第三大产区。该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近几年发展的新品种有秋黑、红地球、红意大利、玫瑰牛奶、无核白鸡心等品种, 主要栽培品种为龙眼、巨峰、玫瑰香、泽香等。
辽宁省的辽西地区和辽南部分地区, 这几个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雨量较少, 比较适宜葡萄生长。安徽和江苏省北部的黄河过道地区, 建国后也发展鲜食葡萄生产, 由于该地区高温多湿, 病害重, 浆果含糖量低, 制约了这个地区的葡萄生产。南方各省市由于气温高, 湿度大, 过去很少种植葡萄, 由于选用了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巨峰系品种, 有的地区采用了大棚避雨栽培技术, 还成功栽培了欧亚种葡萄, 开始了商品化生产鲜食葡萄。
2 品种引进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农业新品种, 都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局限性, 生态条件包括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等。20世纪90年代, 我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葡萄新品种, 没有经过试栽, 就盲目地大面积推广, 由于这些品种适应生态范围较窄, 出现了许多品种抗逆性差和坐果率低的现象, 因此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如黑提、红地球和一些无核品种等。当然, 国外品种不少是优良品种, 通过试栽, 表现很好, 甚至超过了国内品种。因此引进一个新品种, 必须对其来源进行了解, 并进行区域性的试栽, 性状表现稳定, 取得科学论证后, 才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发展鲜食葡萄生产要因地制宜选择好优良葡萄品种, 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对该品种进行区域化种植, 并对种植基地进行科学化布局, 做到适地适栽, 其次选择抗病性强、品质好、质量高、效益好的名优新品种。
3 发展趋势
3.1 良种化
优良品种是鲜食葡萄获得丰产的基础, 外观上表现粒大、穗大, 成分上含糖量高, 口感较好, 味香, 并且具有很强适应性, 包括抗逆性和抗病性。巨峰系列品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入我国, 已经东部地区鲜食葡萄的主栽品种。90年代后, 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如京玉、京秀、丰宝等, 后来从美国也引进了一批无核葡萄优良品种, 经试栽都表现良好。良种化是鲜食葡萄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早熟品种更受青睐, 上市早, 价格高, 经济效益可观。
3.2 集约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 葡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栽培上, 由过露地栽培发展成现在的大棚栽培、避雨栽培, 在管理上, 从修剪整形、病虫防治还是后期的包装和运输等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还可采用喷施各种生长素, 促进鲜食葡萄早熟或延迟, 从而可以错开销售旺季或提前上市, 延长了葡萄的市场供应时间。
3.3 区域化
区域化是品种推广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品种只能适合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种植, 在这个区域内表现为优良的特性;超过这个区域, 表现特性可能就不好或产量较低、品质不好。不同的鲜食葡萄品种的适应性不同, 有的品种适应的生态范围较广, 有些品种适应的生态条件较为严格。
3.4 产业化
随着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 葡萄专业合作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走向了联合, 实行“五统一”, 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管理、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包装、统一的品牌, 这样不仅销售渠道畅通了, 也大大地提升产品档次, 实行优质优价,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摘要:葡萄是我国重要的落叶果树之一, 笔者对我国鲜食葡萄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鲜食葡萄产业的发展趋势, 以供广大葡萄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鲜食葡萄,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伟, 莫绪群.鲜食葡萄的发展前景、趋势和品种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 (5) :714-715.
[2]马爱红, 郭紫娟, 李海山, 等.我国葡萄产业发展概况[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12) :6-9.
[3]王发明.我国鲜食葡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北园艺, 2003 (8) :7-9.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0
1 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 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 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 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 以实现“质变”, 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 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 “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 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 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 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 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 虚假新闻泛滥
新媒体的涌现, 媒体形态的丰富,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但是, 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 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 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 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 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 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 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 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 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媒介的融合,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 然而同样会存在着不足, 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 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人肉搜索”便是典型的案例。如此不但需要受众拥有较高的判断能力, 而且也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必须要加强管治力度, 例如实施上网实名制等工作。
2.3 信息的同质化
在媒介融合形势下, 信息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 媒介融合使得信息量急剧提升、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 也让新闻原创性逐渐下降, 致使新闻同质化问题不断提温。常常会发生相同的一条信息, 于不同媒体上被报道其报道方式与形式均是相类似的, 甚至有些报道更是从标题、内容乃至结构均是完全相同的, 然而却来源于不一样的媒体以及记者, 如此的同质化现状不但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 而且更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钝化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度加工能力。
3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3.1 政府规范法制, 防范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的发生
目前, 虚假新闻泛滥, 网络暴力事件经常有之, 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 社会各界具备了更多新闻传播的渠道、而且受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外, 还因为现今我国政府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以及漏洞所致的。只要政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 并实施大力的宣传与普及, 才可以让大众明判是非, 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当今, 准则缺乏的形势下, 常常让大众感到力不从心, 无所适从;只不过是无心的一个动作便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 所以, 政府需要尽快地有针对性的明确法律法规的限制, 避免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
3.2 对社会及受众实行媒介素养教育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 社会受众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以及判断能力, 能够科学地判断信息是否有用, 这便需要对社会及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 政府官方网站, 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对于信息泛滥时代, 公民应该培养的素质以及信息筛选方法, 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 以让大众能够对存在的不正当的信息实施科学的判断, 并规范好个人行为, 从本质上实现尽可能的降低虚假、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同质化等带来的负面作用。
3.3 重视内容创新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 应该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以及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上面的差异性, 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于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 以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4 结束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发展与深入, 其正以一种平等、开放而且互动的传播平台不断地提升受众积极性以及参与性, 为广大群众建构出具有自身话语权的新领域。因而, 分析媒介融合的现状并分析发展趋势, 是今后我国在媒介融合方面重大课题, 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
摘要:随着现时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创新, 让媒介之间的隔阂逐渐变得模糊, 媒介正在逐渐融合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内涵与特点, 分析了媒介融合的现状以及媒介融合下的机遇与挑战, 以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把握大势融合创新构建传媒新格局[J].传媒, 2014 (3) :8-11.
[2]周鸿铎.传媒融合时代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选择[J].新闻前哨, 2011 (1) :56-57.
国际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动漫产业 现状 文化传播 趋势
随着美日韩等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纷纷创造出产业奇迹,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已无法让人无视。我们霍然发现,这一本来被认为是“小孩子的玩具”已经成为了集文化、娱乐、传播为一身的朝阳产业,并跻身为国际性支柱经济产业,成为众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国际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
1.目前,国际动漫产业的分布偏重于个别发达国家,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早发展动漫的产业国家,每年的收入超过一千亿美元,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高达50多亿美元;日本是动漫产业崛起比较快的国家,日本动漫及衍生产品产值超过43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韩国的钢铁的4倍;韩国是正在兴起的动漫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通过动漫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现在其动漫产品出口已经超过法国,动漫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各国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和收益的手段侧重点迥异
美国动漫公司的杰出代表是迪斯尼。自1955年迄今,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十几个超大规模的主题公园,各种迪斯尼产品专卖店也遍布全球,数千种迪斯尼产品的巨大的利润造就了年销售额22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强势品牌效应,其产业影响力和地位都难以动摇。
日本则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国迪斯尼的发展道路,依托强劲的国内漫画市场开拓和发展动漫产业的市场。日本国内电影院每年上映的动漫片近百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日本国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海外市场方面,仅卡通电影、电视的制作销售额这一项,在2002年就達到了约1,860亿日元,具有形象专利产品的总生产额达到约2兆日元。海外市场的年营业额达230万亿日元。
韩国的动漫产业始于承揽日本外包业务。而韩国通过政府政策扶持、注意学习与借鉴动漫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动画制作与自己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发展韩国本土动漫业。2006年的韩国动画产业市场规模是2885亿韩元。尤其是韩国游戏业在政府扶植下的迅猛崛起。韩国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3.动漫产业也有自己的明星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米老鼠每年即可为美国迪斯尼公司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在2003年一年,米老鼠就为迪斯尼挣下58亿美元收入,同年小熊维尼也为迪斯尼带来了56亿美元的收入。日本的Hello Kitty每年为版权所有者三丽欧公司创造5亿美元的利润,同时也为获得授权使用Hello Kitty形象的公司赚取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这些虚拟明星的品牌价值之高令人惊奇。
二、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动漫产品多元化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产业的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无纸动画、网络游戏等崭新的动漫形式,这些技术形式在丰富动漫产业的产品类型的同时,更随之带动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比如,网络游戏随着2000年的IT产业崛起而一夜兴起,2002年,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达到9.1亿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电信业务直接收入则高达到68.3亿元人民币,是网络游戏本身的7.5倍。动漫产品在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产业领域中展露着其独有的魅力。
2.动漫文化全球化
动漫产业的产品主要以漫画、图书、影视制品、卡通形象等文化类产品。这些产品除了环保和可再生利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存在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的隔阂等问题。这就使动漫产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国际化的康庄大道。迪斯尼公司从1989年开始出品了一系列包含大量非美国元素的动画片,并大获成功:1991年出品的法国中世纪风情《美女与野兽》是当时唯一在北美地区票房净收入超过100万美金的影片;1992年出品的阿拉伯童话故事《阿拉丁》为迪斯尼带来了3亿7千万的全球票房;1994年的《狮子王》更是因其独特的非洲风情而创造了4.3亿美元的票房纪录;1998年的《花木兰》更是以美轮美奂的东方元素而深深感染了全球的观众,在全球兴起了一股“木兰热”,一度盖过了米奇和米妮的风头。
3.受众群体成人化
如今动漫已经不只是低龄者的消费品,随着该产业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愈来愈趋向成人化、娱乐化,卡通片已经成为大都市成人收看的最重要的电视内容。以炫动卡通频道为例, 每日18:00-23:00的黄金播出时间,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群中的触达率达到38%左右,在15~34岁的人群中触达率更达40%,居上海各频道之首。
三、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拥有全球最为广阔的受众群体,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动漫产业的融合性和产品的多元化决定了动漫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共同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广电总局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繁荣影视动画产业,并先后批准了深圳市动画制作中心等两批共15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地方财政也给予了动漫产业大力支持。这些措施振奋了业内人士的精神。截至2009年,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这标志着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然开始起步。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相对动漫产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动漫产业链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创作环节中存在意识形态的软肋,导致出品的动漫作品从艺术性和商业性上无法有机融合;二是后期产品推广和衍生产品开发不够,这使得我国的动漫产业陷入了一个赔钱赚吆喝的怪圈。
科学有效地突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调整商业运作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文化内涵等文化层面上进行突破。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动漫产业的传播性质,积极引导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及人生观。动漫形象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和张扬自我的个性,能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结论
玉米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 现在年产量超过1×108 t, 位居世界第2位。玉米加工业也初具规模, 年产淀粉380×104 t。但同发达国家相比, 尤其同美国的差距还相当大。主要表现为: (1) 加工工艺落后; (2) 加工品种单一; (3) 加工深度不够; (4) 总产量不高, 经济效益低等。因此在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必须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
1 玉米加工利用的现状
1.1 玉米食品加工利用的现状
玉米经过初步加工或深加工可以制成多种食品。初加工形式多种多样, 如硬粒品种可以磨馇子, 可以磨粉作玉米面、玉米粥等。如今, 很多地方又开发出玉米片、玉米方便面、玉米粉丝等。一些特用型玉米, 如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笋玉米等也被人们所喜爱。甜玉米和糯玉米既可以直接煮食, 又可经过速冻保鲜全年出售, 甜玉米和笋玉米可制成罐头。爆裂玉米可制成人们常食用的爆玉米花,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爆裂玉米最多的国家。玉米主要根据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不同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加工。玉米这些化学成分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其加工意义较大。1.1.1淀粉玉米平均的淀粉含量为70%。淀粉及其转化物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也是目前加工工艺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深加工原料。它的主要产品有: (1) 淀粉糖类。淀粉糖类包括低聚糖、麦芽糖等众多糖类。 (2) 食用酒精。我国每年要用大量的粮食制成各种饮品, 包括白酒、果酒和啤酒, 年用玉米100×104 t以上。 (3) 味精。味精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调味品, 它无毒、无害, 有益健康, 我国每年消耗淀粉超过100×104 t, 用于味精生产。 (4) 特用淀粉。高支链淀粉是糯玉米的主要成分, 美国用此产品作为食品中的胶粘剂和吸附剂, 是沙拉料和一些汤类的重要原料。预糊化淀粉、氧化淀粉、交联淀粉等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如在制作方便面中可增加面条的韧性。由于某些变性淀粉有特殊味道, 也可用在咖啡等高级饮料的制作中。
1.1.2 玉米胚油
玉米胚油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植物油, 它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超过80%, 其中, 亚油酸的含量超过60%以上。目前, 美国是世界上生产玉米油最多的国家。玉米氢化油是将玉米油加氢后制成的一种优质油, 可用于人造奶油、混合奶油和起酥油中。目前, 主要以普通玉米为原料, 通过湿法加工制造玉米油。高油玉米育种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商品高油品种含油量达到8%以上, 这为玉米油脂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 当前我国年产玉米油只有几万吨, 亟待扩大加工规模。
1.1.3 蛋白质
玉米中含蛋白质10%左右, 其中玉米醇溶蛋白含量较多, 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如赖氨酸、色氨酸在玉米蛋白中含量很少。如今, 玉米蛋白主要应用于饮料和酱油的生产中。
1.1.4 其他成分
玉米黄色素是一种新型的天然色素, 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有生产。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在绿色食品走俏的今天, 在食品工业中成为新兴的产业。玉米芯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它们难以被人体所消化, 是新兴的保健食品, 可以促进人体对养分的吸收。
1.2 玉米饲料加工应用现状
玉米号称饲料之王, 目前约有60%的玉米用于生产各种配合饲料。美国是世界上生产饲料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饲料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当前, 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饲料可分为特用饲料、配合饲料和青贮饲料等几个品种。普通玉米茎秆是制作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糯玉米和甜玉米茎秆有比普通玉米更多的养分, 更有益于禽畜的生长, 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饲料的生产中。玉米经过加工粉碎后再添加骨粉和其他成分制成优质配合饲料, 这是目前使用玉米最多的领域。特用饲料包括高油饲料、高赖氨酸饲料、高淀粉饲料和高纤维饲料等, 它们特有的营养成分, 可提高肉用畜禽的长肉率, 蛋鸡的下蛋率, 奶牛的产奶率。高纤维饲料主要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 并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目前, 我国的饲料生产与众多的人口和大量的需求不相适应, 而且无论在产品质量上, 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十分落后。
1.3 玉米作为工业原料的加工利用现状
玉米除了可以做食品工业原料和饲料外, 还应用于纺织、化工、造纸、医药等行业。
2 玉米加工利用的趋势
结合国内外对玉米加工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预见玉米加工利用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食用
普通玉米作为直接食用一定会大幅减少。特用玉米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其中对市场的培育, 对消费者的引导和新品种的开发是特用玉米发展的关键。例如, 在欧洲、美国, 以及上海等发达城市, 对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的需求就很大, 在广大农村除了应季少量消费一些外, 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可见, 特用玉米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达到繁荣的局面。虽然玉米作为直接食品的量减少的幅度非常大, 但是玉米作为食品添加成分在人们的食品构成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可以预见, 未来的趋势是低糖、低脂、高能的功能食品和绿色食品占统治地位。玉米淀粉作为主要原料的产量更需成倍增长, 玉米酒精, 玉米油, 玉米黄、白色素, 黑色素将更多地投入到天然或绿色食品中。
2.2 饲用
由于我国的膳食结构表现为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少, 所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玉米饲料的需求一定会迅速上升, 以用来满足对肉禽蛋奶的需要。除了传统普通玉米做饲料的进一步增长外, 伴随高油、高赖氨酸、高淀粉的玉米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 特用饲料也是未来的趋势之一。但是, 目前高直链淀粉育种尚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所以, 近几年不可能有大发展。而高赖氨酸、高油和高支链淀粉品种已培育成功, 是近几年重要的推广方向。虽然高纤维饲料的作用很大, 但总需求量不会太多, 应有计划地投产。
2.3 工业用
【现状与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8-01
酒吧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及方案07-30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05-22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09-10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05-14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11-11
关于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08-31
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