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趋势(精选12篇)
发展现状趋势 篇1
一、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 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魏礼群主编,1996) 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 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线) 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 (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 。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 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 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 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 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或体育学科改革加以探讨的文章也很多, 但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谈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作者对近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放眼我国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 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对未来社会体育的直接影响关系, 理性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3]郝树源.论我国的体育生活化趋势[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发展现状趋势 篇2
题目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班级2009级铁工本3班
姓名唐宗宋祖
学号200973XX
二〇一一年六月
摘要:
高速铁路一般是指运行速度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行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善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输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可分为动力分散式和动力集中式,按转向架布置和车辆间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铰链式。
关键词:发展历史,经济效应,发展趋势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图1),“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 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证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2.1 推动都市圈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国土广大等特点都非常适合发展高速铁路,高铁让城市之间的距离消失,越来越多的距离500公里以上的两个城市因高铁的建成而同城化,人们的交流和旅游因高速铁路而变得快捷方便和舒适。高铁沿线,将串联成一个贯穿东部与中部的城市带,据预测,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均为高铁沿线城市,“四横四纵”高铁沿线城市人口占中国城市总人口近半。也就是说,预计到2030年,将有几亿人次会乘坐高铁出行。庞大客运量将极大推动“高铁 沿线都市圈”的早日成形。
2.2 形成交通圈
今后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将连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并将在区域内建设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由此,快速客运网建成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而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缩短了区域及城市之间地理空间上的时间距离,将对我国的产业地理格局及大城市圈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2.3 促进旅游业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旅游业将出现“井喷”式发展。京津城铁链接两大直辖市,也连通了商务、会展、旅游业协同发展。从2010年2月6日开行至7月,已运营半年的郑西高速铁路,成为推动陕西、河南两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高铁旅游“蛋糕”越做越大,直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半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 299.06万人,旅游总收入445.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和30.3%。福厦铁路及温福铁路的开通,盘活了闽南和闽东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使福建省内形成了一个“周末城际铁路旅行圈”,福建和浙江东南等1 000公里以内的景区都将受益。
2.4 带动房地产商机
沪宁高铁开通为“长三角”房地产带来商机,万科、龙湖等中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沪宁高铁管委会接洽频繁,表明沪宁高铁开通后,品牌开发商认为高铁站点所在区域的未来价值将有大的提升。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济南西客站2010年投入使用,京沪高铁及济南站的建设对济南市西部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战略性影响,同时也将成为带动西部房地产业发展、提升项目规模档次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意味着未来的济南西部地产将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济南西部的房价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西部的房价2 000多块钱,现在新世界阳光花园均价6 000元以上。
2.5 驶出国外市场
当全世界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数年后,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而引发了全球高铁热潮。与此同时,中国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角逐,从沙特Haramain高铁二期,到美国佛罗里达的Tampa-Orlando高铁项目,处处可见南车、中铁建、北京铁路局、北车等中国企业投标的身影。打开出口市场对中国高铁企业自身的意义自不待言,从国家整体而言,集装备制造与工程承包于一体的高铁出口更可望为中国货物、服务和资本输出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趋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铁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使命,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加快我国铁路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就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专家学者仍然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付出了艰辛努力。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战略设想是:第一步,在近期内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小的投资,较短时间能实现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在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第二步,在21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50公里~30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共有CRH1、CRH2、CRH3、CRH5四种系列型号,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国铁路高速)的缩写,主要借鉴引进了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日本新干线、德国铁路ICE3、法国TGV以及美国GE等公司的先进技术。2009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 552公里,其中,新建时速250 公里~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3676营业公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 公里~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 876营业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高铁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建设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高铁项目。作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便是标志性工程之一。2010年我国投入7 000亿元到高速铁路的建设中来,计划新线投产4 613公里。“十一五”期间,中国投资12 500亿元人民币,建设17 000公里铁路新线(图2)。其中客运专线7 000公里。“十一五”期间,京沪高铁被列在了所有将建客运专线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铁路。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300公里。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最适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骨干运输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铁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供需矛盾,国家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以及“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铁路网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参考文献:
[1]刘转华 唐阳,动车组技术西南交通大学,2010
[2]吕长清 钱立新, 图解国外高速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张曙光 , 京沪高速铁路系统化研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贾俊芳,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5]韩宝明 李学伟, 高速铁路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曙光 ,CRH2型动车组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7]李向国 ,高速铁路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白酒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品牌; 营销;市场
一、白酒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白酒行业不被看好。酒企由于销量降低开始采取调整措施,采用高端白酒顺应市场价、发力中低端酒、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等,但并没有什么起色。于是开始进入重构。这不仅仅是对白酒形势演进的判断和结论,也是2014年及以后白酒发展的主线和方向。
(一)白酒企业经营状况不乐观。201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在累积产量、累积完成销售收入、利润等方面的增速都比上年同期回落。白酒领先上市企业的市值都不同程序的缩水。由于国家限制“三公经费”和“禁酒令”以来,白酒市场低迷。艰难处境下,高端白酒顺应市场价、发力中低端酒、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等调整措施,从产品价格、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调整。无奈政策对行业影响深远,业内多数酒企的业绩依旧处于下滑态势,酒企不得已需要出台更多措施以进行自救。
(二)白酒行业整体下行,步入深度调整时期。2014年一季度,白酒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延续了2013年的低迷。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茅台出现小幅增长,而净利润也仅有茅台和伊力特出现增长,其他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净利润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部分企业,如水井坊、皇台酒业甚至出现了亏损。
因此,白酒行业已然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挤出泡沫、促使产能合理,价格回归理性,使整个行业走上规范、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调整的主旋律。
(三)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白酒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处于增长期,仍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白酒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只要转变观念,拓展并做好市场,随着社会活动消费、商务活动消费、休闲消费和个人消费不断增加,白酒消费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白酒企业进入转型期,要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权责明确、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企业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白酒企业的重构方向,主要包括消费重构、集中度重构、市场重构、平衡量重构、产品重构、产能重构、产权重构、产业重构等方面。
二、稻花香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
(一)市场定位。稻花香围绕着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定位,选择了批发渠道作为战略的重点,制订了系统的广告传播、销售政策、促销模式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目前,稻花香依靠农村市场的渠道战略取得了品牌的发展,最终攻克了全国18个省的80多个大中城市及180多个县级市。
(二)品牌策略。一是以优质的水源和原料,独特的窖池与工艺保证品质。所在地龙泉,泉水终年长流、晶莹剔透、甜润可口。在用料上选用优质的红高粱。玉米糯米、大米、高粱、小麦五种原料,所选粮食颗粒饱满,无杂无尘。窖池和窖泥独特,形成了大量极具醋酯化功能的独特菌群,促使了稻花香的极品香型。既传承了传统酿造工艺并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二是以文化个性塑造品牌。从“三峡文化”到“丰收情结”,充分展现了稻花香品牌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品牌文化与稻花香酒形成共鸣。三是以独特营销模式传播品牌。先后开发稻花香经典系列、珍品系列等中高档酒,满足了市场需求。进行分区域销售,建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区域”,并在创新市场化运作后,实现三个转变,即在营销上由满足客户向创造客户、引导客户和留住客户转变;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适应营销、文化营销、便利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方式、新方法转变。创造了具有稻花香特色的营销战术“金网工程”、“红色行动”。
(三)产品策略。一是在产品命名上塑造特色和差异。产品覆盖高、中、低各个档次。二是在品牌上进行区隔和精准定位。三是技术推动产品创新。
(四)价格策略。一是高端白酒卖“社会认同”。二是明星产品占位次高端。
(五)渠道策略。一是选择实力强劲的商家合作经营,实现产品的一次销售。二是建立市场网络,完成产品的二次销售。三是让消费者接受稻花香,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四是与湖北盐业集团建立合作,开辟销售渠道。
(六)促销策略。一是销售激励经销商,实现厂商双赢。二是外地市场促销。三是发力湖北市场。四是事件策划。五是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六是公益广告和公益事业。
三、打造强势品牌的举措
很多企业都在致力于打造强势品牌,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消费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都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之后,企业更加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强势品牌的打造确立领先地位,成为很多企业正在寻求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结合稻花香的品牌策略和发展战略,我认为打造强势品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了解顾客,发现需求。企业的市场营销信息来源于市场,很多知名品牌企业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来研究目标客户和顾客,有些企业甚至在营销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障信息流的畅通。一个强势品牌要清楚地知道你的顾客是谁?他们的消费理念是什么?他们的购买习惯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核心需求?他们的需求需要通过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等等。
(二)保持长期战略思维。品牌的成功并不是朝夕之功,很多国内企业过于急功近利,使品牌迅速被消费者熟知和了解,到后来却因缺乏品牌的系统化建设和投入,导致品牌成长周期如昙花一现,因此,保持长期战略思维对于建立强势品牌的重要性。
(三)持续产品创新。一个品牌的成功是离不开持续的产品创新的,世界上很多跨国公司都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来保证产品的持续创新。产品创新对于品牌的市场地位来说尤其重要,具有产品创新意识的企业,才会保证品牌资产的增长,保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丰富品牌内涵。
(四)品牌扩展战略。许多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扩展战略去推广其新产品,在一个强有力的现行品牌名称下推行一种新产品,可以保证新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和承认及较多的依赖,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很多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开支和费用。
(五)大量广告和媒体先锋。广告依然是目前最具效果和效率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手段之一。企业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投放大量的广告,在消费者中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偏好,可以帮助品牌建立稳固的市场地位。
(六)积极进取的销售队伍。品牌地位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因此而取得可观的销售业绩和利润,这是企业建立强势品牌的最终目的。一支积极进取的销售队伍对于一个品牌的推广极为重要,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才可以保证品牌更大范围地更加深刻地被目标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植保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4
1 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1.1 植保机械的作用对象即农作物病虫草害复杂多变, 制约了植保机械专业化发展
病虫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 病虫害偶发、突发、大发、小发等不一, 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获等那样的简单一致。病虫害防治, 难以规律性、统一化机械作业, 也难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术和知识的农民独立担当。近年来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 但专业化程度很低, 与机械收获那样的专业化相差很远。
1.2 生产方式比较粗放, 经营规模小, 制约了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目前, 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尽管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但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后, 土地公有私用的现实情况, 决定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个体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经营体制下, 很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粗放生产难以根本改变, 大型植保机械缺乏市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 而且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为了减少农民, 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民走向二、三产业。但是, 二、三产业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 转移农民就必须扩大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建设, 反过来又必然侵占农业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 2001—2008年8年间, 全国共减少耕地833.33万hm2, 年均减少104.17万hm2, 距离1.2亿hm2“红线”仅差166.67万hm2。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央现行政策, 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关系将长期不变, 这就意味着, 小规模生产经营将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然制约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此外, 如前所述, 由于植保工作的特点, 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 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难以顺利发展, 也影响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因此, 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小型植保机械仍将是主流, 实现植保机械轻简化符合生产要求。
1.3 新生代农民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强烈, 青睐轻简化植保机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更为强烈。新生代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对促进先进生产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轻简化植保机械可能更受欢迎。如轻便型、操作更加简化的电动喷雾器、烟雾机等, 如果施药效果、工作效率能够等同于或优于机动弥雾机, 则前者更有市场。
2 植保机械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发展历程看, 今后我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植保机械从“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其必然, 而且将表现三大趋势:一是大型化, 小型机械将逐步被中型、大型机械所取代;二是综合化, 单一功能的机械将被多功能机械所取代;三是智能化, 传统机械将逐步被数控化、信息化智能机械所取代。这可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 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 由于施药器械和技术落后, 农药的利用率很低, 只有10%~30%, 与发达国家50%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改进施药机械或施药技术, 提高农药利用率, 对于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将更加重视, 对一些用药较多的作物如冬枣等, 针对性地研制保护性施药机械, 如果能将大量喷施后多余的药液进行回收再用, 必然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这类作物用药次数多, 药剂价值高, 施药量大, 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摘要:从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等角度, 分析了当前我国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指出轻简化植保机械是当前生产所需, 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关键词:植保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弋晓康.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4) :72-73.
[2]赵明宇, 王英姿, 邱立春, 等.我国植保机械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 2004 (3) :37-38.
[3]刘建, 吕新民, 党革荣, 等.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1 (10) :202-204.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5
摘要:中国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
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关键词: 中国红色旅游 旅游 旅游文化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
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是高尚而积极的。但是由于形式单
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 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和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和“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伴随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而来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交通和通讯的畅通和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突飞猛进发展的这一阶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4.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大气候。在全国红色旅游大兴起的形势下,各地应该将自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置于全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全局中,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统筹规划,避免各个红色旅游景区的雷同发展,促成全国红色旅游统筹而又各自凸显特色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又要使各个红色旅游景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站在全局的高度具体落实,这样其主打路线的选择、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项目的策划、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就会具有大局和长远的战略,以此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5.游客类型相对单一,消费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娱乐、疗养等功能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且游客群单一,大多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此外,红色旅游区周边的集群景观或配套的系列性旅游项目缺乏,也影响了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大多只停留短短两三天,影响了景区的收益。
四、如何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掀起红色旅游浪潮的今天,如何针对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推动和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进一步扩大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注重整体有效规划。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使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炼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将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革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地区应将本地区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置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注重统筹互补,形成气候。
2.构建红色旅游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多采取展板、实物展示等单一的形式,形式简单,内容缺乏吸引力。不少旅游专家表示,只有将红色旅游内容丰富了才能吸引游客,如果红色旅游线路做不到精耕细作,没有众多游客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认同,红色旅游就成了一个空泛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也相应削弱了效果。3.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国内有许多红色旅游点“孤立”存在,没有与其它旅游项目或景区形成集群效应,再加上红色旅游景区展示形式单
一、乏味等原因,造成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逗留时间短,能观赏的有价值的景点较少,无法在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中长期的游客群,游客消费有限,“回头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改变红色旅游区的现状,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就要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4.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在交通、餐饮、住宿及其它各项配套服务中凸显优势,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红色旅游的问题与出路。
全球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6
作为医疗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应用,移动医疗根据一定区域内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对医疗资源进行柔性配置,提供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医疗信息与诊疗手段,促进居民健康服务均等化,改善医疗水平与服务能级。
全球市场强劲增长
移动医疗规模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日渐上升。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由45亿美元增至230亿美元。2017年欧洲地区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有望居全球首位,达到69亿美元,亚太和北美地区紧随其后,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就国家而言,美国移动医疗市场收入将达到5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中国和日本移动医疗市场收入将分别在25亿美元和14亿美元左右。
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各国在开拓或进入移动医疗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起步时间、发展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进展取决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成熟度、社会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统一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
各级厂商竞相涌入
移动医疗产业主要由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厂商、移动医疗应用服务商构成,涉及协同诊疗与护理、疾病诊断与治疗、远程医疗数据采集、慢性病与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监控与管理以及远程医疗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预计2017年,全球范围内移动运营商在移动医疗服务和应用领域收入为115亿美元,医疗设备厂商、移动医疗应用服务商的收入分别为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
移动运营商
移动运营商利用通信运营服务能力,从起初引入合作伙伴提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逐渐发展到与医疗设备提供商及服务商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产品并提供服务,更进一步,部分运营商基于对该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的考量,专门成立公司,开始独立运营移动医疗服务。
法国最大的移动营运商Orange与通用电气在法国联合开展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存储服务,Orange的云计算资源优势解决了医疗级诊断图像和视频在带宽和存储容量上的瓶颈问题;美国AT&T和专业医疗设备服务公司开展合作,利用WellDoc研发的DiabetesManager软件,在手机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护和管理,通过心脏监测领域翘楚eCardioDiagnostics的心电设备提供远程心电监护服务;在中国,中国移动已经开展预约挂号、远程诊疗、无线查房、医患互动服务;日本NTT DoCoMo与欧姆龙联合,合力构建移动医疗云平台,成立合资公司DoCoMo Healthcare,融合了欧姆龙的移动健康业务Wellness LINK、NTT DoCoMo的监控用户活动和食物摄入量的iBodymo和健康关怀Healthcare服务。
医疗设备厂商
医疗设备厂商将移动医疗设备研发生产视作新兴业务增长关键,而一批非医疗领域的制造型企业也开始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美国Proteus生物医药公司(Proteus Biomedical)开发出一款可以被人体消化的内置无线芯片“Ingestible Event Markers”,该芯片达到胃部后,与胃酸接触获得能量,随即发送出超低功率信号,反馈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服药类型、剂量等,还能收集心率、呼吸率及其他生理指标;日本松下推出具有无线功能的血压计,这款血压计可以跟踪一段时期内的血压发展趋势;此外,诸如福特汽车等非医疗领域的公司也开始涉足移动医疗,开发车内健康跟踪技术,并与美敦力等生产血糖测试设备和软件的医疗器材公司合作,辅助糖尿病患者追踪他们的饮食和服药情况,如果用户在行驶过程中血糖水平下降过低,系统会发出警报提醒;芯片制造商高通成立高通生命公司(Qualcomm Life),全面开展高通无线医疗(Qualcomm Wireless Health)业务,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用来扶持相关移动应用创新与设备研发。高通还与从事开发医疗监控终端及应用的公司,如InTouchHealth、HealthPia及Myca等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型医疗设备,用于无线医疗终端和数据信息整合传输的2Net平台和集线器已在美国上市。
移动医疗应用服务商
移动医疗应用服务商通过整合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厂商的网络和终端资源,在数据分析挖掘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近年来,该类型涌现出众多创业公司,在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上进行实践并取得成功。
合作与创新是永恒主题
看中移动医疗背后蕴藏着巨大商机,众多一流的信息技术公司和医疗机构联合组建了“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开放式行业联盟,该组织不断完善移动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致力于确保产业链上下游设备互连互通,迄今在全球已有超过220个成员公司。核心成员包括英特尔、思科、通用电气、IBM、摩托罗拉、松下电工、三星电子、夏普、飞利浦以及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机构之一Kaiser Permanente、美国最大的医疗联盟集团Partners HealthCare、个人及家庭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英国Tunstall集团、医疗合作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RMD Networks公司等。不同技术和商业背景的公司在进入或拓展移动医疗这一市场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各不相同,尤其是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实现从单纯产品销售到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转变。
普华永道在其研究报告《中国移动医疗:创建一个制胜的商业模式》中指出,移动医疗的推行步伐可能会由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引领。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受访者期望在将来广泛地使用移动医疗技术,54%的受访者相信移动医疗将改善他们管理自己整体健康状况的方法,45%的受访者希望移动医疗能使就诊更加便利,36%的受访者相信移动医疗将会减少医疗费用。当前,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仍面临不同区域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商业服务模式稀缺等问题。中国偏远的西部地区相对贫困,而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地区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意味着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设计开发多种形式的移动医疗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医疗健康需求。
无疑,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信息技术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目前还限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等层面,在切入移动医疗系统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厂商可能会在服务模式创新上遭遇困难。这一切都应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真探索,期待各方智慧合力解决。
节能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节能可以缓解能源瓶颈制约,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节能管理是做好节能工作、实现节能目标的基础, 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能管理包括政府对各级节能监测中心、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节能产品认证中心及耗能企业的管理, 还包括耗能企业对企业自身节能工作的管理。节能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是运用管理、技术、经济等手段进行科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使有限资源得到经济、合理、有效的使用,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过去我国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节能工作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技术, 还是管理, 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节能管理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做好节能管理工作, 才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需要节能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管理方法。本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义。
1 中国节能管理现状
1.1 节能管理的目标
国家通过制定节能法律、政策和标准体系, 实施必要的管理行为和节能措施, 而用能单位注重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 节能管理目标就是杜绝各行各业中存在的能源管理无制度、能源使用无计量、能源消耗无定额、能源节约奖励制度不落实的现象, 从管理方面做好节能工作, 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就将节能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 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方针, 为保证节能工作取得成效, 建立了节能管理体系, 提供节能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节能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表1是中国1980~2008年单位GDP能耗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位GDP能耗, 从1980年的4.29t标准煤/万元, 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1.10t标准煤/万元。
1.2 中国节能管理方法
中国节能管理主要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 由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和政府向企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节能目标, 企业内部也是采用这种命令式的管理, 所以节能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计划体制下的做法, 虽然体制改革后, 节能管理从微观的具体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宏观管理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但目前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中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一些节能管理的新方法不断的被提出、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 国外普遍采用了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这些新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 (EMC) 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较多, 发展很快。
1.2.1 需求侧管理 (DSM)
需求侧管理是电力管理节能的一种方法, 是通过对用户用电负荷的合理分配、协调管理从而减小了最大负荷的电力, 以同等的电力供应满足更大的电力需求, 进而减少了电力设施的投入, 达到节能的目的。需求侧管理在我国的初步应用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政府的倡导下, 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及电力用户的积极参与下, 有许多需求侧管理的项目得到应用与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缓解了高峰电力负荷的压力, 也减少了排污, 为改善环境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各级政府与电力企业、制造企业和用户均意识到了开展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社会追求提高供用电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良好氛围正在日益形成, 为进一步全面推广需求侧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实践表明, 我国已具备了实施需求侧管理计划的基本条件, 需求侧管理是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2.2 合同能源管理 (EMC)
合同能源管理是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 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 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EMC公司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 并且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 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 合同到期后可以获得EMC公司提供的设备, EMC项目具有节能效率高、客户零投资、节能有保证、节能更专业、技术更先进等特点。
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 发展很快, 如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EMCA) 会员单位中最初参与世行项目只有北京、辽宁、山东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 (EMCO) , 2005年发展到158家, 2006年发展到212家。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到2006年底, 北京、辽宁、山东的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和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EPC) 1426个, EPC投资42.6亿元, 形成年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 减排CO2181万吨, 同时拉动节能市场投资84.05亿元。
1.3 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节能管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如下:
1.3.1 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 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 供应紧张时重视节能, 供应缓和时放松节能, 片面认为节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宏观政策的各个方面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充分体现, 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1.3.2 国家制定指导节能的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多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推进节能管理规范化、促进节能技术进步, 但这些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只有这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技术进步和节能目标的实现。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多起违反国家节能政策、法规的案例, 如一些不符合节能法的高耗能、效率低、污染重项目违法开工建设, 本应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还在使用, 等等。
1.3.3 政府和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长期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改革开放后, 节能工作有了巨大发展, 但管理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管理是计划、组织、管理、控制能源消耗过程, 可以有多种方法, 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里学方法等。
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培养节能管理方面的专家, 节能管理需要懂得技术的人才, 这样制定的政策、法规、计划才可能不脱离实际, 具有可行性。企业要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要配备完全, 能源管理人员要持证上岗,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能源管理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
1.3.4 用能企业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中国主要耗能大户大多是国企, 1998年以前还没有实行政企分开的市场化管理新体制, 加之能源价格较低, 国企对节能工作普遍不太重视。一些中小耗能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 对节能工作重视程度更低, 大多没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外普遍采用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节能就意味着产品能耗降低, 产品成本降低, 产品也就更有竞争力, 认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
1.3.5 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缺少有效的平台
随着国家的空前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节能产业这几年获得了大发展, 许多的科研人员、企业投入到节能行业中来, 开发出了许多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任何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如果不去实施, 都无法产生节能效果, 但目前许多节能新技术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平台, 加之推广成本高昂等原因, 还只停留在图纸上或试验室里, 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节能项目上给予扶持, 建立节能激励机制, 为节能技术开发企业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技术推广支持等, 为节能技术应用企业提供筹措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节能技术推荐等支持, 特别要为节能新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推广平台, 让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尽快走向市场, 服务于广大企业, 实现节能降耗。
2 节能管理发展趋势
节能管理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节能工作开展,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节能管理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 变化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2.1 由命令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命令式节能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绩, 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不论是机构调整整合, 还是部门职责界定, 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对节能管理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节能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
2.2 由行政不规范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节约能源法》已经通过并正式实施, 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标准正在抓紧制定, 目的是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强化依法管理促进节能, 所以说中国的节能管理正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2.3 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过去行政手段管理节能的方法, 管理手段粗放、单一、落后, 效果差, 虽然这种节能管理方法为节能工作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目前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和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 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正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精细化的管理可以使各级节能管理部门明确任务、职责, 提高办事效率, 用能单位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如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节能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一个实例, 对高耗能行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 (章) 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能源效率标准的制定也是规范节能产品市场的节能精细化管理方法。节能激励机制和节能责任制是促进节能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的细化, 不但可以为节能工作的进步提供保障, 还可以促进节能工作的发展。
3 结 语
中国的节能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进步, 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节能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发展, 新形式下, 我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通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所以, 本文研究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节能管理,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7.3
[2].《化工节能技术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节能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3].方利国.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0
[4].王会平.浅谈企业节能管理[J].河北煤炭, 2007, (3)
[5].吴施勤.政府机构节能与合同能源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 (4)
[6].杨振宇, 赵剑锋, 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4, (6)
余额宝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篇8
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它的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 客户数超过8100万户, 与其合作的天弘基金靠此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使用余额宝, 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 还能随时消费、转出和转入, 非常便捷。其产品口号是: 会赚钱的支付宝。最核心的内容是: 余额增值、获得收益。它的资金转入和转出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其余额不仅能拿到利息, 而且和银行的活期利率相比高出很多。
2 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余额宝的现状
2. 1 余额宝的优势
首先, 由支付宝将用户信息给天弘基金, 天弘基金来设立余额宝, 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是否将流动资金转入其中, 又因为是阿里巴巴旗下业务的推荐连接, 很多客户非常相信阿里巴巴和马云, 愿意将资金转入余额宝, 而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非常便捷, 并没有令用户头疼的产品说明, 还可以增加支付宝用户的“黏度”, 在它庞大的用户数群之下, 将其用户的零散资金收集起来, 不仅能够促进用户购买其旗下商品, 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进入其市场, 扩大B2B的群体。
其次, “宝粉”对于支付宝或余额宝的忠实度和追捧。因为用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不仅可以获得收益, 而且还能在必要时随意消费支出, 这是余额宝最大的亮点之一。
除此之外, 余额宝的利息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大多数居民是比较保守的, 比较相信银行, 愿意由银行来保管他们的财务。但是, 余额宝的普遍对于很多用户来讲, 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是性价比最高的。既有安全的相对保证, 又有实际的收益, 用户愿意相信并使用余额宝。
再者, 可以增加其流动性资金。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项目中, 双方肯定都收益颇多, 为双方都增加了很多流动资金。众所周知, 现金流在一个企业当中的重要性, 我国因为现金流断裂而导致公司倒闭的企业数不胜数, 他们有着很多的资产, 但是缺乏流动资金, 致使公司不能继续运转。例如: 在几年前, “李宁”品牌曾因为大量积压库存, 导致资金链、现金流的断裂, 不得不通过低价销售库存的方法来回笼资金, 以避开破产的命运。由此可见, 增加流动性资金的重要性, 余额宝聚拢的资金可以用来加深其在该领域的基础, 也可开拓其他领域的市场, 在其他方面发展获得收益, 从而以扩大公司资本获得利益。
最重要的是, 用近乎于“零成本”的支出获得了最大的效益。通过社会舆论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 为其扩大公司规模、资本, 开拓市场做出准备。余额宝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通过银行的一系列举措, 央行的发言, 政策草案的出台, 已经把余额宝的名声打响, 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余额宝的地位及重要性。也许曾经余额宝的关注者只是小部分人群, 但现在, 其关注者是大部分人群, 甚至是整个人群。
2. 2 余额宝的劣势
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市场风险: 余额宝的收益是来自货币基金市场收益, 而不是由支付宝支付的, 所以, 如果货币市场不好的话, 货币型基金收益也会随之下降。
(2) 与银行竞争风险: 由于余额宝的出现, 很多人愿意将资金存入其中, 大量的减少了在银行的存款, 严重威胁了银行的利益。由央行统领的众多银行出现问题, 央行在协调解决的过程中, 难度会大很多, 所以为了避免这类的情况持续恶化下去, 央行会做出具体的措施来增加银行的竞争力或抑制余额宝的发展趋势。
(3) 法律纠纷风险: 在刚开始使用余额宝时, 很多客户认为余额宝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产品, 完全由其运作, 根本不知有天弘基金的存在。而现在由于诸多方面的报道, 天弘基金逐渐露出水面, 被世人所熟知, 虽然有很多人相信马云的阿里巴巴, 但是很少有人相信天弘基金, 一旦余额宝的利益持续走跌, 直至用户不能接受为止, 用户很有可能追究责任至天弘基金和支付宝双方, 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
(4) 监管方面的风险: 银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命脉, 因此, 国际和政府对于这种现象绝不会坐视不管。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 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 能否购买理财产品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 实现“基金销售功能”的做法, 完全是在灰色地带上行驶, 一旦国家管理部门追究起来, 余额宝将立刻被叫停。
2. 3 余额宝的机会
在当今社会当中, 余额宝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它抓住了先机, 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这一产品, 既符合用户的需求, 又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收益。
现在的余额宝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各方均在争议是否应该禁止余额宝及其一系列产品, 而这也恰恰正是它的机会, 创造出越大的热点、焦点问题, 就越能够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既做了免费的宣传, 又能够扩大其知名度。余额宝应该抓住这种效应, 利用其社会当中的用户来为他们创造出收益。与此同时, 这股力量可以成为它强而有力的条件, 央行不可能忽视人民群众的意见。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绝不是余额宝的结局, “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其最终归宿。
2. 4 余额宝的威胁
(1) 网上舆论对于其伤害: “传闻央行要严禁第三方支付, 或者限制第三方支付, 其用户或被限制1年只能买1万元的余额宝金融产品。支付宝则回应, 草案未公布, 一切如常。”这种类似的传闻数不胜数, 多多少少肯定会对余额宝有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小心谨慎的投资用户为了减少风险, 避免损失, 便会放弃余额宝。
(2) 现在余额宝的信用卡业务和二维码支付等方法措施也备受质疑,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余额宝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不同人群关于余额宝的看法
对于老百姓来讲: 现在通货膨胀, 银行的存款利率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如果人们将存款存入银行之中, 也就意味着货币贬值。而余额宝正满足了用户的这种心理, 其利率比银行年存款活期高出很多, 没有存款金额的限制, 存取方便, 操作便捷, 使大部分用户更加倾向于余额宝这一边。很多网友评论说, 如果央行出台文件, 扼杀余额宝类产品, 使其名存实亡的话, 会使得银联、银行坐收收益, 显然“如果监管层面始终不愿给创新提供保障, 而是刀砍斧剁, 那金融创新显然是伪命题”。余额宝的一切交易行为均在网上进行, 存在很大的网络风险, 给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央行的态度: 2014年3月4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一天之内被追问四次, 他们各有表述。周小川表示: 不会取缔余额宝, 对余额宝等金融业务的监管会更加完善; 易纲表示: 要支持容忍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创新; 潘功胜表示: 互联网金融可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供给, 拓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 提高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对互联网金融这个金融新品种, 第一要鼓励创新和发展; 第二要推动金融市场改革, 扩大金融供给; 第三要规范监管, 跨部门交叉型产品, 需要协调监管。
政府政策: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余额宝是支付宝给用户提供的一项便捷性账户增值服务, 本质上属于第三方支付业务与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组合创新。在余额宝业务模式下, 支付宝不参与基金销售业务, 也不介入基金投资运作, 进而发挥互联网客户导入的作用。余额宝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为了更好地促进余额宝等互联网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和互联网销售基金监管的有关规定。由此可以看出, 政府将马上出台针对于余额宝这类基金产品的管制。
某些分析余额宝风险的专家认为, 余额宝并非发放利益, 而是购买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带来的收益。余额宝不是存款业务, 只是一个帮助用户进行基金支付的业务, 作为一种投资, 就可能会有风险。其次, 阿里巴巴和支付宝并不负责资金的具体投资, 对投资决策也没有掌控力。货币基金是否稳定、基金能否赚钱主要是看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目前国内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都很低下, 根本不具备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的能力, 最后赔了钱还是投资者自己受损失。由此可见, 余额宝除了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 其他与目前市面上的其他理财产品没有什么区别。因此, 余额宝虽有收益, 也拥有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消费支付等优势。但是, 购买基金始终有风险, 用户投资还是需要持谨慎的态度。用户“跟风”购买, 没有细致了解对应基金收益的浮动和存在的风险。
4 未来的发展趋势
网络金融产品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余额宝就引领了这个潮流。随着余额宝的兴起, 类似的产品也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央行和政府政策必定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 不会令其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9
一、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物流园区,第一个物流园区是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各类物流园区已发展到754个,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物流园区的总面积将达到7128.3平方公里,且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物流园区规模名不副实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多数占地规模不大,近一半物流园区占地在150亩至1500亩之间。一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故意夸大园区占地面积,还有一些以圈地为目的,真正投入物流运营的面积只是实际占有面积的一部分。 全国第三次物流园区调查中甚至发现有“规划面积”为十几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实际占地还不到1000亩的情况。此外,我国物流园区建设投资规模基本集中在1亿元至10亿元之间,数量约占物流园区总量的44%。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及1亿元以下的物流园区数量大约各占28%。
(二)物流园区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物流园区规划主要存在“需求不清、定位不准、功能太泛、布局不顺、实施不力”五大软肋,这五大软肋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造成的。在政府规划推动建设的物流园区中,通过省级政府审批的约占32%,地市级政府审批的约占59%,区县级政府审批的约占9%。地市、区县一级政府审批建设的园区数量占比明显偏高。由于省级以下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大局方面关注度相对较弱,容易偏重地方发展和局部利益,因此常有同一小区域范围内物流园区重复建设,多个园区并存的现象发生。同时,各地政府还出台不同的优惠政策, 利用“政策洼地”吸引建设投资,导致严重的恶性竞争,影响了物流园区的市场化竞争和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流园区在宏观整体规划上缺乏充分的研究与谋划,对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不充分,不仅形成了同质化物流园区遍地开花的局面,还因物流园区建设之初项目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清晰,导致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与市场、专业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全国物流园区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物流园区的布局与规划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在节点的设置、 资源的联络与调配、重点战略物资与应急物资的储备等多个方面还没形成整体的规划体系,难以较好地适应国家整体物流布局的需要,难以满足企业供应链运作的需求,因衔接不畅、配置不平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三)物流园区地域分布不均
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沿海经济区因经济发达,货物运输需求量大,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物流设施等优势,物流园区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及建设条件。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对第三产业的鼓励及加工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等因素,使中西部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项目也在加速。从发展过程看,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对物流园区的建设已逐渐趋于理性,并开始思考物流园区运行的质量、效率与价值,在国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变革,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优化整合,在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以提升物流园区整体运营质量。
(四)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不充分、定位不明确
调查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物流园区的发展。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区域范围内物流企业群体的规模和个体业务能力对物流园区的招商和运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再者, 物流园区缺乏集聚能力,迁入费用昂贵,配套设施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也会影响企业入驻和物流园区运营方式与规模。 目前,规划不充分和战略定位不明确两项因素是阻碍很多物流园区发展的根本原因。部分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时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造成物流园区招商困难, 影响园区整体效益。此外,大部分物流园区服务内容单一,只能提供库房货场出租、车位出租和物流设备租赁等,远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无法对入驻园区企业的运作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和难以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也导致了物流园区入驻率低、综合效益难以达到投资预期。
(五)物流园区土地问题成为发展瓶颈
近年来,全国物流园区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同区域间供求关系仍然各具差异。从一般情况看,一方面,一些三四线城市, 脱离实际需求、盲目上马物流园区,由于需求不足、功能定位不准等所形成的先天缺陷,导致许多园区招商运营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许多大城市扩容改造, 仓储设施被迫外迁,新的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导致仓库租金不断上涨,甚至“一库难求”,这一现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调查显示,有41% 的物流园区运营者认为现行的土地政策限制了物流园区的发展,很多园区土地手续办理缓慢,部分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同时,后续土地储备不足,影响物流园区的远期规划和发展。随着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土地相关的各种成本均明显上升,导致物流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成本不断增高。我国部分一线城市(上海、深圳等)物流用地地价每亩已达60万元至100万元,致使物流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大幅上升, 显著加大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物流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物流园区定位需要更加明确、更加专业化,特别是依托诸如钢铁、 汽车、家电、电子、食品冷链等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园区将会依靠稳定的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 只有园区这种物流运营模式,才能够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运作方式,使运输服务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更佳,并以此适应我国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物流业必将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地位提升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期和物流集约化建设期,并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物流园区功能将加快现代化及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的功能仍然是以传统物流活动为主,如仓储、运输、配送等, 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物流园区将开始考虑增值服务的提供,寻找新的服务模式,创造新的价值。例如,产业联动逐渐得到推广,其中包括物流与商贸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 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种方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目前,布局合理、 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网络化物流服务体系在我国部分省市已逐步形成,整合区域网络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日益增强。例如:上海市已形成了以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四个重点物流园区为核心架构的网络布局,有效发挥物流园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和产业带动提升作用。2013年8月22日批准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集聚了融资租赁、国际结算、 保税加工等全新功能,为国际贸易和物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二)物流园区向产业服务专业化和多式联运互动方向发展
有一定实力且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物流园区,通过产业细分的不断加强,凭借满足行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的能力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多式联运的模式降低全产业链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商贸物流中心将会大量涌现
未来大型物流园区一般都会具有广泛复杂的综合功能,除了一般的物流功能以外,还将具有商品博览、信息发布、技术服务、商品交易等多项功能,呈现综合集约性、独立专业性和公共平台性等显著特征。集商品集散、物流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大型商贸物流中心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四)服务与管理将成为影响园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入驻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园区运营状态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各个影响因素中,依据选择频数高低排列分别为:交通方便、配套设施齐全、服务质量高、园区品牌好、交易环境优越、有一定优惠条件和租金便宜。由此可见, 物流园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对园区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园区将招商重点放在与园区发展思路一致的高端、 品牌客户上,逐渐淘汰小、乱、 差客户与经营者以提高园区品牌形象和利润升值空间。同时,园区通过转变经营和服务模式,对园区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拓展新业务(如控货融资等),建立服务标准,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平台整合将成为园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物流园区将由单一的物流运作平台向整合供应链相关环节延伸,向产业链的枢纽地位转型, 大量的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专线企业和车货匹配平台会进驻物流园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企业将通过园区平台,跨界融合,创造许多新的经营模式,如内陆“无水港”、“无车承运”、“无轨货场”、“虚拟空港”、 “卡车航班”等,极大地拓展物流企业经营服务空间。另外,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运用,将有力地促进物流资源的社会化整合和物流园区的集约化经营。
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0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 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 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 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 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增加, 恩格尔系数虽下降, 但绝对值上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 2000年为37.88%, 而发达国家为80%, 差距即发展空间。
各类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 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食品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从行业结构上看, 食物资源粗加工多, 深加工和精加工少, 烟酒等嗜好食品所占比重较大, 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二是从产品结构看, 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三是从地区结构看, 西部省区食品工业比较落后。2007年西部12省区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3.5%, 而东部的山东、广东、江苏及中部的河南4省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8.6%。
2. 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 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
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 而我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 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的小机组;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 而我国啤酒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4万吨/年;浓缩苹果汁企业国际先进水平为5万吨/年以上, 而我国浓缩苹果汁厂平均规模不到1万吨/年;制糖行业平均日处理甘蔗约为1500吨左右, 大大低于6000吨的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3. 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要求。例如,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 但适宜加工的高面筋蛋白含量的小麦品种严重缺乏。
4. 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加工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 在我国的食品工业科技成果中, 食品工业的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 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对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 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 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食品行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 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 行业管理所需的技术基础性工作十分缺乏。
5. 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产品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 但普遍存在标准滞后、制定周期长、标准水平偏低的问题,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近500个食品卫生标准基本涵盖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 但有的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不接轨, 同时, 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产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设备陈旧, 管理水平较低, 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保证食品质量的必备条件。
6. 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 以假充真, 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病死畜 (禽) 等加工食品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一些淀粉、酿造、屠宰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 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 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 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7. 与食品工业配套的食品装备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食品工业多数企业规模小, 装备落后, 基础薄弱, 国产设备技术含量低, 自动控制系统与工艺流程设计和机械制造脱节, 产品性能稳定性和成套性差、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 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够, 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产品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 大型设备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少, 低附加值、低水平的产品多, 设备稳定性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精度要求较高的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及零部件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 这与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
三、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市场预测
1. 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 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由解决温饱转向适应更加富裕小康生活的需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为我国在吃饱的基础上追求食物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2. 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 对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将普遍增强。另外, 农村消费出现城市化倾向, 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 这将使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有较大的增长。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十分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 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食品工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3. 国内食品工业市场前景分析。
未来几年, 食品消费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主体并居于首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多样化, 恩格尔系数将逐步下降, 但食品消费的总量仍将不断增加, 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同时, 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 一些营养、方便、休闲、无公害食品有较大的需求增长潜力。食品工业发展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有着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4. 国际食品工业生产、消费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的走向:
一是安全性、营养健康性食品蓬勃发展, 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几年, 国际上发生了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李斯特菌等对食物的污染和禽畜疾病, 为免受其害, 各国纷纷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进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
二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食品虽起步晚, 但发展快, 目前正向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类健康及具有预防、治疗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功能的各种功能性食品, 将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四是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为了适应人们工作、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花样繁多的净菜、配菜、方便米饭及各种冷冻、微波、旅游食品等, 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 全世界方便食品的品种已超过了1.5万种, 有向主流食品发展的趋势。冷冻食品向小包装、多品种、调理简单方便的家庭化方向发展。
国际食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各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基础科学技术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食品掺假鉴定、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已贯穿于从原料加工到食品安全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 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 具有巨大的优势。
5.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稍不留神将付出惨重代价。一段时期以来, 国际上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农药、化肥、抗生素、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食品安全问题也屡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 一方面令消费者对许多食品心有余悸, 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国家提高了进口中国食品的门槛, 形势不容乐观。
现在, 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日趋增强,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一旦某种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 便会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以致使那一类的商品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
几年前, 日本最大的乳品公司雪印乳业所属的大阪工厂由于管道清洗不彻底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从而导致一大批消费者食物中毒, 因此, 这家工厂立即被勒令关闭。时至今日, 这一事件给该公司带来的阴影仍未彻底消除。在过去的几年间, 中国食品企业也同样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遭受重挫:龙井茶因铅含量超标遭到欧洲退货;中国酱油由于被检测出3-氯丙醇出口欧洲受阻;南京冠生园月饼生产因使用过期原料引起轩然大波, 致使该企业不得不关闭停产, 上海冠生园也由此蒙受约1000万元的损失;哈尔滨青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因采用过期霉变月饼制作汤圆被媒体曝光后, 工厂立即关闭, 企业陷入困境;以及苏丹红和孔雀石绿事件对调味品和水产品造成的恶劣影响等。
煤矿采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采煤技术;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煤矿开采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高新技术含量比较低,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大,煤矿安全工作、井下作业人员各方面问题都是诱发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煤炭企业经营也趋向于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煤矿资源开采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科学合理的规划,精细严格的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煤矿开采的技术和方法对于煤矿生产设备能力的发挥,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采掘工人将变得自由化、市场化人力配备管理。
1、我国采煤技术的现状和方法种类
1.1煤矿勘探技术
地质工作者针对煤矿地质勘探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特别是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煤层气资源测试技术和开发技术、瓦斯赋存地质规律研究方法及抽放技术、存煤矿勘探理论、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预测评估,其中在采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水土保持两个研究领域上的重要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2井下钻探技术
我国在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和全液篷坑道钻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煤炭系统第一台全液压动力头式坑道钻机,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煤矿坑道钻机更新换代的序幕。历经30年的不断实践和改进,MK系列钻机已涵盖孔深75~2000m的能力范围,成为国内规格品种最全、应用效果最好的坑道钻机,其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地质勘探扩展到煤矿安全和工程施工等方面。最近几年,研发人员还根据现代化煤矿生产的需要,成功研制出了履带自行式全液压钻机,更是大幅度的提高了钻机的生产效率。
1.3方法种类及区别
柱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呈方柱形,同时开采的工作面数较多,采出的煤炭垂直于工作面方向运出,壁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比较长、工作面的两端巷道分别作为进缝合回风、运煤和运料用,采出的煤炭平行于煤壁方向运出工作面,我国多采用壁式采煤法开采煤层。壁式采煤法一般以长工作面采煤为主要特征,随着煤层厚度及倾角的不同,开采技术和采煤方法会有所区别。对于薄及中厚煤层,一般都是按煤层全厚一次采出,对于厚煤层,可把它分为若干中等厚度进行开采,即分层开采,也可以采用放顶煤整层开采。无论整层开采或分层开采,依据不同倾角,按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又可分为走向长壁开采和倾斜长壁开采两种类型。
2、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煤矿按所有制来划分,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三种。这三种煤矿按照生产技术水平来划分,则分别是机械化劳动开采、半机械化劳动开采和手工劳动开采。不难看出,我国的采煤技术,上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机械化的高产和高效技术,下有较为落后的人工开采方法,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因此科学高效的集约化开采将成为我国采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式。具体来讲,我国采煤技术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采工艺多元化。在不断发展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同时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采煤工艺,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采煤技术理论,以更好的指导我国采煤技术的日后发展。完善采场围岩的控制技术。技术人员要根据相应煤矿采场的地质围岩结构压力等实际情况,以及调整煤矿采场围岩的控制技术,以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和高效。
2.1改进采煤方法和工艺
矿井集约化开拓布置技术。随着生产集约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地质条件允许的矿区,可以走一井一面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而在地质条件不允许的矿区,也可以走多井生产,一井出煤的模式大量减少地面设施和简约化生产流程,降低管理成本。随着大规模粗放型开采,适合长壁开采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但长壁开采后的残留煤柱,不能布置长壁式残采煤区,不规划块段等的煤炭储量却在逐年上升,一些城市和村镇的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压很大;另外,处于矿区煤田的边缘地带、小的地质构造附近的煤炭,均不能用常规的长壁开采技术采出,因此,短壁开采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满足适应短壁开采,又可快速掘进的需求,将需要开发出能够进行横轴与纵轴切割方式互换的用于半煤岩巷道掘进和煤巷快速掘进的掘进机短壁开采离机遥控操作系统、连续运输系统及短壁工作面通风安全系统等。
2.2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煤矿开采技术装备
应用电力电子驱动、传感检测、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等技术研究开发的煤矿新一代采掘、运输、提升等新型开采设备将不断涌现。这些设备总体机构实现机械—电气控制操纵一体化设计,具备工况自动检测监控功能,传动系统采用程序控制调速和软启动。煤矿机电一体化新型技术装备总体结构更合理,在煤矿井下狭小作业空间工作更加可靠、维修更加方便;配备更大功率的驱动系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操纵和性能上实现程序控制、离机遥控、自动检测监控,使煤矿传统的采掘、运输等设备功能内涵发生重大突破,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奠定基础。
结语
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2
此处讲到的煤矿机械是说专用到开采中的机械, 我们国家的产煤量非常多, 年产量不断的增多, 所以其发展态势对于国家的煤炭领域来讲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虽说如今的发展能力较差, 很多的关键科技还是借助于进口, 此时就使得生产费用增加, 竞争加剧。由于高新科技发展, 此类机械行业也在积极的开展技术革新, 对于新的材料和科技的使用, 会带动机械行业的发展。
1 当前机械发展态势分析
我们国家是一个能源化的国度, 特别是煤炭的储量非常多, 不过其机械能力不是很好。所以, 在如今对于能源需求量较高的背景下, 更要关注这类机械, 提升开采的水平, 确保行业积极发展。通过分析当前的具体状态可知, 我们国家的此类机械较之于西方国家来讲非常晚, 其关键是由于我们国家步入工业化的时间不是很早, 其发展缓慢使得开采科技有失先进性。如今的发展态势可以论述为如下的一些:
1.1 当前领域的发展态势论述
由于改革活动的落实, 此时国家在许多的行业中都和国际有效的对接。我们国家的此类机械在切实的前进, 从最开始引入优秀的科技到不断的消化吸收关键技术, 一直发展到目前的自行研发层次, 这类从单纯的模仿发展至目前的自行探索的变化, 使得国家的煤炭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此类机械的进步和全新的科技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由于经济的高速前进, 此时对于煤炭的需求总数切实的提升, 上世纪末国家决定重点开发晋陕蒙宁地区的煤炭, 此类区域的煤炭的总数在国家的总量中占据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而且非常的使用大面积的开采活动的进行, 由于开发面积的扩张, 对于此类机械的需求量也变多了。不过我们国家的此类设备在特性和稳定性等层次上已经无法合乎开采方面的规定了, 此时就规定机械要切实的革新发展, 在缩短我国煤矿机械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矿机械的需求。
1.2 煤炭机械如今面对的不利现象
第一, 其自主探索水平较差。我国的煤炭产量较大, 其使用量也很大。所以, 其相关的探索生产也要不断的发展, 为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坚实的根基。不过当前的机械生产的范围虽说在不断的扩张, 但是其竞争水平不是很高, 还是有许多的关键科技要靠着国外的优秀科技来实现。我们国家有着自主产权和关键科技的产品不是很多, 而且对于引入的关键科技还是停留在最初的模仿层次上。未对引入的优秀科技开展细致的探索和研发, 此时就的氛围。同时我们国家的生产科技比对于发达国度来看非常落后, 有着优秀的发展氛围, 假如生产工艺可以显著的提升的话就会没有良好带动机械发展。
第二, 我们国家的此类机械的关键特性指标还不是很先进。比对于一些国外的区域来看, 在相关的机械生产单位对基础零件的探索分析方面, 我们国家只是关注就具体的使用科技, 忽略了相关的元件方面的探索。此时就使得在关键科技的使用上, 我们国家只是单纯的模仿它的外在, 而对它的理论知识都忽略了, 此时就使得一些原件的稳定性较低, 导致设备在稳定性以及使用时间上面对很多的问题, 进而使其无法合乎生产功效的规定。
2 怎样提升机械发展能力
2.1 提升国家对机械的重性
此类机械是大规模的重工业机械, 其发展不能够脱离国家的扶助, 国家要为机械的进步创造一种非常优秀的环境, 从多个层次中对其支持, 将机械里牵扯到关键科技的内容放到国家关键的攻关内容中。积极的分析多项学科间优秀的发展成就, 提升设备的技术性, 确保设备可以积极的发展, 缩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2.2 加强对煤矿机械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煤矿机械发展的具体实施战略中应该加强社会企业和设计研究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整体联系, 以便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有效的为其创新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而且要集中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 针对那些来自西方国家的优秀科技不单单要模仿还要积极的探索, 而且要结合对设备的运作状态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创新, 使用优秀的生产科技来提升部件的制作水平, 同时要学习优秀的设计体系, 进而缩减其研发时间段, 把目前的这种过分的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
2.3 走煤矿机械创新化的路线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开采技术和管理上也不断的应用新型一体化设施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把煤矿机械设备列为制造业振兴中的重点之一, 这就需要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必须在设计中不断的解放思想进行创新, 把创新理念应用于对煤矿机械的设计中。因此, 尽快的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机制的研究, 以达到煤矿机械自动化一体化的全面国产化, 在降低我国煤炭企业机械设施成本的同时使煤矿机械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煤炭企业服务。
3 当前的发展态势分析
3.1 不断的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资源的关键意义在不断的强化, 此时在提升产量的时候也应该强化对设备的完善力度。对于当前来讲, 过去的设备已经无法合乎开采规定了, 此时一体化展示出了优秀的意义。它的创新可以提升操作的能力, 确保资源的开采和输送等都朝着一体化的模式进步, 确保资源开采更为有效。提高煤炭产量, 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煤矿现代化,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 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
3.2 煤矿机械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该项制造科技开展从之前的制造科技朝着优秀的制造科技的层次进步。智能性的操控体系也是一个全新的科技, 它的优势使得它的使用范围等在扩张, 将智能化运用到机械中也有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所以要将此类优秀科技综合到一起, 以此来确保相关的操控体系可以更为精准化的活动, 确保运作工作更为顺畅, 确保资源得以有效的使用。
3.3 煤矿机械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稳定运作是确保单位正常活动的基础背景, 对于此类大规模的设备的基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活动。我们国家对于机械的相关检修措施一般都是事后以及定期的, 此类模式在单位当前的生产中表现出非常多的问题,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 如今可以通过状态监测的模式来断定, 此类预防性的维护科技可以结合设备的运作状态来分析它的运行是不是合理, 假如出现了不正常的状态的话就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对其应对处理, 还可以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
总体上讲, 最近几年, 由于煤炭单位的开采面积在不断的扩张, 许多大规模的煤矿单位关键的机械都是被西方国家垄断的, 我们国家的该项发展水平还是很落后, 其生产水平较差, 无法合乎生产规定。此类局势要尽快的完善才可以切实的提升总体的竞争水平, 所以此类机械要切实的将许多优秀的科技用到煤炭单位中, 以此来提升机械的活动能力, 带动生产功效的提升, 而且有着非常强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严俊华.我国加入WTO后采煤机械的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 2003:56-57.[1]严俊华.我国加入WTO后采煤机械的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 2003:56-57.
[2]康建安.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 2005:123-124.[2]康建安.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 2005:123-124.
【发展现状趋势】推荐阅读:
现状和发展趋势05-12
现状与发展趋势05-26
白酒现状及发展趋势10-19
饮料发展现状及趋势10-20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09-29
卫视频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07-05
微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10-23
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10-26
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06-04
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