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用8篇)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1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肖君雄信A091102号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形成。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与企业协同等方面。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全面、合理、系统地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集成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杰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和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等先进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本课题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对ERP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阐述ERP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找出ERP发展存在的问题额疑惑,眺望未来的前景,以及ERP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ERP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ERP;ERP发展过程;ERP发展趋势
ERP的发展过程
ERP发展阶段管理思想技术特点
ERP管理思想与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革,从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到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再进一步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ERP,逐渐成熟。ERP技术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MRP是基于物料库存计划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MRP系统的目标是: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应当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通过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b.20世纪70年代,MRP经过发展形成了闭环的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相关物料,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问题。MRP以物料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体现了为顾客服务、按需定产的宗旨,计划统一且可行,并且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的闭环控制。
c.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物料需求计划MRP经过发展和扩充逐步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的生产管理方式。在MRP Ⅱ中,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市场、资金、技术、空间、时间等制造资源都被考虑进来。MRP Ⅱ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按时进行生产。MRP Ⅱ主要环节涉及: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与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管理、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产品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从一定意义上讲,MRP Ⅱ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集成。由于MRP Ⅱ系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完整而详尽的计划,可使企业内各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它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d.20世纪90年代以来,MRPⅡ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MRPⅡ相比,ERP除了包括和加强了MRPⅡ各种功能之外,更加面向全球市场,功能更为强大,所管理的企业资源更多,支持混合式生产方式,管理覆盖面更宽,并涉及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全局角度进行经营与生产计划,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ERP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也更加先进,形成了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ERP技术特点
ERP也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ERP技术及系统特点包括:
(1)ERP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
(2)ERP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4)ERP较多地考虑人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MRP II 与JIT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
式。
(6)ERP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浏览/服务器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软构件技术、多数据库集成、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及辅助工具等等,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还能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
此外,还有的ERP系统包括了金融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过程控制等补充功能。这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有机地集成。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当说,ERP是以ERP管理思想为核心的、以ERP管理软件与相关人机系统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ERP发展趋势
ERP发展方向
由于ERP代表了当代的先进企业管理模式与技术,并能够解决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问题,近年来ERP系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ERP的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促进了ERP技术向新一代ERP或后ERP的发展。
推动ERP发展有多种因素: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与多企业合作经营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ERP将支持异地企业运营、异种语言操作和异种货币交易;企业过程重组及协作方式的变化使得ERP支持基于全球范围的可重构过程的供应链及供应网络结构;制造商需要应对新生产与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使得ERP也越来越灵活的适应多种生产制造方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流程工业企业应用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ERP的发展。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会为ERP提供越来越灵活与强功能的软硬件平台,多层分布式结构、面向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与INTERNET的发展会使ERP的功能与性能迅速提高。ERP市场的巨大需求大大刺激ERP软件业的快速发展。
未来ERP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
A.ERP与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进一步整合:ERP将更加面向市场和面向顾客,通过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订单处理与生产调度、基于约束调度功能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强的优化能力;并进一步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实现市场、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使CRM的前台客户服务与ERP后台处理过程集成,提供客户个性化服务,使企业具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
B.ERP与电子商务、供应链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ERP将面向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支持企业与贸易共同体的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支持
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如汽车行业要求 ERP的销售和采购模块支持用电子商务或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ERP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建立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基于价值链共享的新伙伴关系,并使企业在协同商务中做到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
c.ERP与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的整合:产品数据管理 PDM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统一的环境中。近年来ERP软件商纷纷在ERP系统中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或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增加了对设计数据、过程、文档的应用和管理,减少了 ERP庞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工作量,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系统集成度和整体效率。
d.ERP与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的整合:为了加强ERP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ERP将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的结合,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该趋势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e.ERP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能够自动地在正确时间传送到指定的地点。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也使 ERP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
f.加强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为了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与决策,ERP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功能集成进来,为用户提供企业级宏观决策的分析工具集。
g.ERP系统动态可重构性:为了适应企业的过程重组和业务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ERP软件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性。为此,ERP系统动态建模工具、系统快速配置工具、系统界面封装技术、软构件技术等均被采用。ERP系统也引入了新的模块化软件、业务应用程序接口、逐个更新模块增强系统等概念,ERP的功能组件被分割成更细的构件以便进行系统动态重构。
h.ERP软件系统实现技术和集成技术:ERP将以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与数据仓库、XML、面向对象方法和Internet/Extranet、软构件与中间件技术等为软件实现核心技术,并采用EAI应用服务器、XML等作为ERP系统的集成平台与技术。
ERP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促进基于Internet/Extranet的支持全球化企业合作与敏捷虚拟企业运营的集成化经营管理系统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结论
ERP 系统从60 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多商品化产品,各大厂商及一些专门机构对ERP 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辉煌成果。然而,ERP 系统所涉及的管理和技术领域始终有着无数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在ERP系统方面全面采用基于CORBA 的组件对象结构,对目前为止尚未完成的功能进一步投入设计开发,这将是以后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ERP 关键技术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的工作,如ERP 系统如何更好实现与企业其它信息系统集成,在彻底整合对象数据和关系数据方面做到真正适用易用;在车间调度算法研究方面,除了计算速度外还应该考虑更为优化的算法;数据仓库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更多的努力;Internet 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EDI、电子商务等与ERP 系统的集成应用要求ERP 系统具备更好的开放和标准化接口;在ERP 软件应用方面,如何采用更好的实施方案,以推动企业成功应用ERP系统,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外文期刊] C.WANGL.XUX.LIUX.Q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EISCI2005 18
Thomas H.Davenport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2
1 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
电子商务学科是互联网支撑下建立的, 与网络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一门学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 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商家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有效地、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1.1 电子商务建设
电子商务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为了发展, 应用网上业务为营销、宣传、网上银行支付、物流配送、业务往来等服务。目前, 每天都有各类电子网站注册, 电子商务咨询网站、网上商店、网上商城、网上专卖店、网上拍卖店等, 遍及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陕西、新疆、宁夏、广西等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依靠电子商务系统打造良好快捷的营销环境, 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安全保障、安全的网上支付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1.2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作用
从电子商务运作的情况看, 许多企业建立网站后, 面临着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支付手段和管理机制, 常常以一种无序的方式发展, 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些商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低, 不会充分利用Internet网无时空限制的优势, 资金流和物流业务需要通过网外的方式完成, 浪费了资源, 增加了成本。从已经进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企业来看, 建立起电子商务服务的门户站点, 为网上商家以及网络客户提供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网上生存环境和商业运作空间是利于企业发展的, 特别是连锁企业在做外包业务时,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他们打造了更广泛的运营空间。
连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不仅仅是初级网上购物的实现, 它能够有效地在Internet网上构架安全的和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体系, 实现B2B、B2C、C2C、B2M、M2C、B2A (即B2G) 、C2A (即C2G) 等应用环境, 推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展示、宣传、销售、网上支付等形式实现了自身产品的网络平台载体化, 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良好声誉创造了条件。
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另外一种途径是互联网营销。现今, 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7.5亿, 用户只要在网上浏览就能了解到企业新产品的优质状况, 进一步了解、认知或者购买企业的商品。
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甚至个人, 自主创业, 独立营销一个互联网商城, 达到快速盈利的目的, 而且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这一愿望。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很顺利地找到企业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诸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众多企业联手发展电子商务时, 产生的强大合力就能推动产业向国际高水平迈进。
1.3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障碍
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目前还存在几个障碍[1]:
一是传统购物观念影响, 方式陈旧。二是网上购物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法律及安全保证引起的受骗上当事件的发生。三是Internet技术方面还欠缺人才和基础设备。四是在网络安全保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五是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落后, 全国范围内实现网上互通与交易比较困难。六是缺乏网络知识和来自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
1.4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应采取的对策
为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差距, 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国电子商务体制建设, 确定“电子商务联盟”。二是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加强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形成电子商务强大的支撑环境。三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开展科学攻关, 有的放矢地选择关键技术, 在技术产业上向国际化水平迈进。四是设立专项基金, 有重点地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五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 以期得到最大效益。六是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 尽快培养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人才。
2 电子商务与ERP的未来发展趋势
ERP系统扮演企业电子商务的骨干或管理部的角色, 企业通过ERP才能满足企业内部流程或各种交易的功能需求。随着ERP技术在连锁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也随之发展起来。企业电子商务与ERP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将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
2.1 企业电子商务与ERP整合
在连锁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 ERP发挥着关键作用, ERP注重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电子商务注重企业和外部的作业流程;两者整合时, 在国际化贸易中或与国内商家进行商务活动时注重企业间协调对接的供应链, 注重改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注重电子商场 (E-market) 撮合买家和卖家的作用等, ERP与电子商务的高度融合[2]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开发ERP软件的公司会提供客户关系管理 (CRM) 和协力式的供应链 (collaborative SCM, CSCM) 的解决方案, 未来电子商务和ERP都是热门产品, 它们代表着先进的管理和商务活动主流, 连锁企业电子商务与ERP的开发整合, 把最新技术应用于贸易领域, 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2.2 软件租赁服务
目前, 企业购入ERP软件的费用少则数百万, 多则千万, 要导入像ERP这么庞大复杂的系统, 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部门, 这势必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带来麻烦, 再考虑成本、投资报酬和风险因素等, 企业负担很重。软件租赁服务就是原来安装在客户 (client) 端的应用软件程序, 转到由网络服务器端 (server) 来操作, 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称为应用软件服务提供商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以软件租赁方式取代购买软件的好处是可缩短硬件和软件的建置时间。软件租赁公司通过网络提供给企业的租赁软件配以相应专业技术的支持, 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承担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 ASP提供三种服务模式:第一, 提供标准版软件。第二, 提供客制化软件。第三, 提供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的服务。
采用第一种模式, 用标准版软件。ASP所提供软件的规格采用一般规格和设置, 出现新的版本时, 只需要测试一次, 这对ASP业者来说是最省力的。缺点是不能满足企业的个别需求, 但这种方式比较省钱, 而且系统比较稳定;采用客制化软件模式, 个别企业会根据自己的需求, 拥有自己的版本, 虽然有弹性, 但企业必须支付额外的预算, 而且导入的时间也比较长。ASP不喜欢这样, 他们要提供额外的技术力量做客制化修改, 而且系统一经修改, 又会引进新的bug, 而这些新的bug可能不容易测出来, 有待使用者在实际使用时才能发现;另外, 客制化的软件也会增加ASP维护和技术支持上的负担;采用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的模式, ASP会提供企业专属的资料中心, 其中的设备一般是归企业所有, 但也可以由ASP提供;ASP提供软件、计算机设备、服务器、网络和数据库的专业技术人员, 收取企业一定的维护和训练费用。
2.3 不同系统的整合
不同的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运行的内容不同, 所用的信息系统参数也不同, 这些不同的系统各有不同的数据库及结构, 这是连锁企业在发展业务过程中供应链不能有效地结合, 使用不同系统的公司不能有效链接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不同系统的公司能参与供应链的问题, 有两项技术:一个是“企业应用程序的整合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一个就是“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可以解决供应链上各链条中企业的联系问题。
“企业应用程序的整合”这种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假如参与框架的应用程序改版了, 框架也要随之修正和进行测试。
第二, 假如供应链上有使用者, 其使用的应用程序是目前的框架所不支持的, 那么就必须将此应用程序的接口加进去。
第三, 开发这个共享的框架代价很高。因此, 采用“企业应用程序的整合”这条途径通常很昂贵;如果是整条供应链上参与的协办厂商很多, 费用分摊下来还是值得的。
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是因特网上的一套标准, 一些“企业应用程序的整合”的开发使用XML技术。XML提供一套弹性的“格式”, 让使用者去制定自己适用的“规格”, XML鼓励各个不同的使用团体去发展自己的语言和共同标准, 作为信息交换之用, 激发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创新和开发的积极性。
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结合EAI的标准和XML的发展语言和共同标准精神, 积极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 使企业有更大的网上应用发展空间, 以求得最大经济效益。
摘要:互联网支持下的电子商务新兴学科与企业内部后端扮演企业商务骨干的ERP整合,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供应链环境。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 为企业有效和低成本地开展商业活动, 快步进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时代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底蕴, 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效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ERP,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英.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3
探究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招聘管理。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及时应用,优化了招聘管理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聘的流程受到ERP的制约与管理,繁琐的招聘流程达到简化的目标,在这种工作环境下,缓解了应试者以及面试官的工作压力;二是招聘成本受到了管控,使企业走上“低成本”的发展路线;三是ERP的应用为聘用人员的职位分配提供了辅助资料,这样就使人才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协助企业的事业发展。
工资核算。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使财务会计人员参照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工种的性质绘制不同类型的薪资结构与拟定最新的薪酬核算方法;其次它能够与时间管理之间形成关联,此时依据员工出勤的情况以及加班的时数,使员工的薪资核算处于动态化的模式中;另外ERP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薪资分配机制,通过采集其他模板的资源,结合企业的标准自动的对薪资的框架做出科学的调整。
工时管理与调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ERP,可以依据我国的农历日历安排企业的营运时间,同时绘制企业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表。ERP在应用时再配合远端考勤系统,就可以轻松的在主系统中完成对员工出勤以及迟到情况的记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与企业员工的薪酬、奖金相关的数据采集在一起。完成企业运营成本的核算工作以及员工薪酬分配工作。
差旅核算。ERP的应用,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差旅申请、批准、报销全过程管控的目的,此时该系统又借助成本环境的渠道将企业的核算数据顺利的导进财务成本核算的模板中。
ERP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工作进一步优化
ERP的引用,使企业人力管理体系在XML技术的配合下,面向Internet环境,采用B/S结构,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三层结构,即用户层、企业业务服务层、数据资料服务层。这是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构的初步优化,为使其结构进一步优化,就必须加强对系统框架的设计力度。例如为了方便表达,可以应用计算机逻辑语言,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数据流程图形就可以将该体系的逻辑模型构造元素一一表达出来。综合前文对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去证明在未来发展中ERP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起到优化的效果。
从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我们可以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结合其发展的需求,在满足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完成对企业人事管理理念的构建工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优化以及调整工作,将其系统划分为八大体系,该体系涉及企业的人事管理,员工培训等内容。
辅助企业在日后的运营中完成人力资源的规划以及决策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将ERP注入管理工作中可以开发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这种局势下,企业员工的信息资料能够完整的整合到管理系统中,此时的ERP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为不同的员工制定、组建、编制不同的发展方案,为企业员工安排适合发展的职位。当然对ERP体系的其他模块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前期拟定的方案进行模拟试验,例如安排企业员工的在岗适用期,在仿真运行中,最直观的评估图像得到有效的绘制,此时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人事经理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方案的选择工作。除此之外,企业所有员工能够利用ERP系统对营销产品进行精准的分析,并参考分析的数据对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有效的控制,此时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就有更大的几率去实现。
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完善了企业人员、组织构造的方案,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断。总之,ERP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应用,可以使企业产品的营销模式得到科学的管理和调控,在这种情景下,企业运营的所有程序具备规范的属性,当然与此同时企业实现了“低成本,高收入”的战略目标。其实,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使管理的角色发生了扭转,借助ERP体系的自动化,结合企业员工的自助化,同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化的配合下,此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了简易、科学、优化的目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注重细节兼顾全局,及时的将ERP体系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此时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会被高效的构建,当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得以实现,同时该系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4
第一,商业智能化建设加强。经过多年运用,ERP系统中积累了大量行业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预测而言意义重大,促使ERP软件开始涵 盖了商业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的功能。BI通过对ERP中留存的数据进行抽取、挖掘、管理、分析等,将数据转化成为对决策过程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 息到知识、从知识到利润的转化。第二,云计算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也带来企业商业模式上的革新。云计算模式成为软件行业新的增长点,软件厂商、应用企业等均将云计算作为新的突破 和动力引擎。以大型生产企业为例,其首要关注点是如何巩固和维系在同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在上下游企业间建立“私有云”既能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先进性,又 能加强其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巩固其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私有云”模式必然成为各大生产企业的首选。
第三,物联网的兴起,加强了互联互通的需求。首先,物联网对ERP的信息同步化要求提升,必须保证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较高的信息质量。其次,网络 无缝化要求ERP软件在供应链管理上更加精进,进一步缩短企业备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再次,物联网下供应链信息含量提升,如何加速价值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成为ERP行业的新的发展机遇。
为应对以上发展趋势,ERP厂商陕西集思科技做已下策略的调整:
第一,加强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推进和BI系统的研发,提升ERP软件的商业决策分析价值;
第二,改变传统的软件许可License销售模式。采取SaaS模式是云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利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收入;
第三,提升对兼并收购、国际化等企业发展趋势的理解。ERP的核心在于管理与技术的融合,随着外部环境推进,企业面临转型需求。ERP厂商只有跟上企业转型的步伐才能保证产品的价值。
第四,推出企业最佳ERP解决方案:采用EasyERP,企业客户通过互联网应用运行在服务器集群上的EasyERP实现全部业务集成、数据共享、流程控制,作为企业资源计划概念的真正载体ERP可以名正言顺地将CRM、HR、PDM、MRP、SCM子系统完全覆盖。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利润的转化。
项目部:罗经理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5
——“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组长、组员
1、组员
2、组员3
辽东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B1x0x班
摘要: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对于人们传输信息就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从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输信息的方式,到以文字、邮政、印刷等方式更广地传输信息的方式,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通过电报、电话、广播等方式传输信息,再到现代的信息时代,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利用电流、电磁波、声波、光波等多种传输介质实现多样化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技术爆炸式的推动了信息交流,同时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访问世界”。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对于未来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趋势。光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传输介质,光势必会在未来信息传输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硅光子技术超高效率、超低耗能也是看点之一。关键词:数据通信;发展史;数据传输方式;未来趋势
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时代信息传输技术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原始人通过一些辅助的东西或简单的图画来表述信息。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离家狩猎,在屋子旁边钉下几根带有横杆的木橛,一根表示要过一昼夜才回来,两根表示两昼夜。还有“结绳记事”,根据绳子上打结的个数和绳子的颜色来记录容易忘记的事情。
(二)、古代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时信息传输技术的一大变革。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最初是在原始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信息的传输。
(三)、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讯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英国的胡克首先提出在远距离上传输语音的建议。1837年,美国医生佩奇发现,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悦耳声音,这种声音的响度随磁性变化的频率而改变。他把这种声音称作“电流音乐”。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将一曲旋律用电发送了一段距离,他把这个装置叫作“电话”,这个名称于是沿用下来。直到1876年,美国的贝尔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电话及此前发明的电报的运用,使军事通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
(一)、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阶调制高效编码技术可应用于卫星通信高速传输需求场合,节省带宽,Ka频段卫星通信技术解决个别点位高速通信需求及远望测量船、直升机等特殊载体通信。
卫星通信相控阵天线应用于车载、船载、机载卫通站及便携式卫通站,减少对载体的安装要求。
(二)、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检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SDH+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
现有光传送网络仅提供原始带宽,缺乏上层业务所需智能性要求,带宽分配采用静态配置的固定光链路连接模式,难以适应动态数据业务发展及IP数据固有随即突发性的要求。
逐步摆脱现有SDH的束缚。由2Mbit/s量级向155Mbit/s量级、622Mbit/s量级、光波量级、光纤量级发展。
因为光接入网有以下几个优点:(1)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2)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3)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4)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三)、微波通信技术
微波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方面,主要是由微波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微波的绕射能力很强,它具有类似光一样的特性,而且具有穿透性、宽屏带宽性、散射效应、抵抗低频干扰性等等。微波通信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方面的。由于它具有通信容量大,投资费用节省,建设速度快,抗灾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同时,由于微波通信的频带宽,容量大,它可以用于各种电信业务的传送,如电话,电报,数据,传真以及彩色电视等均可通过微波电路传输。微波通信具有良好的抗灾性能,对于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微波通信一般都不受影响。例如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同轴电缆全部断裂,而六个微波通道全部安然无恙。
一个典型的微波通信系统通常由终端站,枢纽站,分路站,和若干个中继站组成,长度在几百公里甚至达一二千公里。其中终端站的作用是将数字复用设备送来的基带信号或从电视台送来的。电视信号经微波设备处理后由微机发信机发射给中继站,同时将微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经微波设备处理后变成基带信号送给数字复用设备。枢纽站处在微波通信线路的中间,处于有两条以上微波通信线路汇接的城市,既可以进行本线路的用户间信息交换,也可以与其他线路的用户进行信息交流构成通信网。分路站是为了适应一些地方的小容量的信息交换而设置,这种站型一般很少设置。中继站的作用是将信号进行再生、放大处理后,再转发给下一个中继站,以确保传输信号的质量。一般来说,由于地球幽面的影响以及空间传输的损耗,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要设置中继站,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这种通信方式,也称为微波中继通信或微波接力通信。长距离微波通信干线可经过几十次而传至数千公里仍保持很高的通信质量。
就目前来说,发达国家微波中继通信在长途通信网中所占比例已经过半,我国自从1956年从东德引进第一套通信设备后,经过仿制和自发研制过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声波相似,微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收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树林,山丘,高楼等对于的阻挡作用。微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难免受到地形,地物及气候状况的影响而引起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产生传播衰落和传播失真,会使波的能量衰落,微波在空间传输中会受到大气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影响,导致出现衰落现象,衰落的类型有很多种。微波通信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出现多种衰落,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就是分集技术。一种有效地抗衰落措施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接受同一个信号,借此来减少衰减带来的影响。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分离原始信号为多个不相关的独立信号,采用不同的技术来接受着些分散信号,再进行组合。
在微波传输过程中,要用到天线。天线的作用就是将无线电波转换为导波能量用来辐射和接受无线电波。微波通信中使用的天线,通常都是架设在高台上,这是因为微波通信要靠几个甚至几十个微波站接力进行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以达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微波为直线传播,微波间站属于视距通信,两站间应无任何障碍才能进行很好的通信。天线架得高受到地面的干扰阻碍就小,但是这其中设备的造价也就要提高,通常是因地制宜的。当然,卫星通信恰恰是避讳了陆地上的阻碍,才使得传播无阻。智能天线的问世使得数据传输质量更高。智能天线的理论基础是信号统计监测与计理论,信号处理及最优制理论。目前在基站端使用智能天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传输技术的未来趋势
(一)、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技术中的复用维度包括时分、波分、频分、码分、模分等。目前40G PON是采用了时分和波分两维复用,这也是100G PON的可行方式之一。业界将探索上述更多维度的组合,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带宽。此外,在接收端采用相干接收方式,可在一根光纤承载超过1000个波长,每波长1G/10G,无源传输距离达到100km,实现T比特接入。为用户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接入服务,为运营商提供高效和低运维成本的网络。
当前通信网络采用多层多域网络承载业务,设备种类繁多,海量数据的分组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别提高,同时对超大容量路由运算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机房空间紧张、能耗高、效率低。IP与光网络的融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IP与光网络融合可以通过统一交换内核技术来实现,具有分组/ODUk/VC集中交换功能,从而减少网络层次、节省网络投资、降低维护成本,实现网络节点集约化。通过提高单槽位线卡转发能力和采用多框集群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单节点转发能力;通过多核处理器、分布式软件架构、模块化管理等技术,可实现千万级别路由表管理。
涵盖骨干、汇聚和接入网络的IP与光融合,具有千万级别路由表项的超大容量路由器,提供全网端到端解决方案,运营商已经展开了试点。
当前随着100G技术的规模部署,超100G技术的蓬勃发展,WDM/OTN系统的传输容量提升较快,光层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处理成为了光网络节点的一个重要需求。
随着WSS光模块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采用WSS光模块构建的具备CDC-F(Colorless, Directionless, Contentionless, Flex Grid)特性的光交叉组网技术在超大网络节点应用时,因同时拥有超大交换容量、波长及业务灵活调度、低功耗、低时延等关键特性,易于构建灵活、高效的光网络。
伴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蓬勃发展,短到芯片片上和片间、长到机柜间和数据中心间的大规模数据交换处理,都渴望高速、稳定、可靠的互联,常规电缆连接将无法应对。
目前看来,芯片间和板间的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硅基光电集成来有效实现光互联。机房间互联、机架间互联、机框间互联、机盘间互联可以利用光电转换和光传输技术取代传统的电缆,主要解决方案包括硅基的光电集成、高速VCSEL和直调DFB等。其中硅基光电集成方案具有CMOS工艺兼容,集成度高,成本低的优势。
未来几年,光互联技术将在芯片内部、芯片间、板间、机柜间、机房间普及应用。
(二)、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量将增长到40ZB。
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让数据为经济所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全球成倍增长的数据量是该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量将增长到40ZB,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最近几年,数字化服务在互联网(如社交网络、B2B或B2C的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数量、质量及频率都大幅上升。同时,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模式迅猛发展,除语音和数据通信外,终端设备中的传感器也对数据爆炸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物联网发展推动了数据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日常用品都具备智能化功能并接入网络,通过传感器、RFID芯片、照相机等,街道、照明、工业厂房、电力设施及家用电器、汽车、产品包装都在持续产生不断更新的数据。
最后,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也是数据爆炸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自然技术学科以及医学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TPMS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6
汽车轮胎压力监视系统是驾车者、乘车人的生命安全保障预警系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TPMS将成为汽车安全保障系统之一。TPMS发射模块将向高度集成化、单一化、无线无源化方向发展。
米其林集团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已开发出在轮胎制造时的成形工序中,将压力、温度监测和信号发射装置被埋入轮胎胎壁内,它在轮胎的整个寿命期间(一般为1~7年)发挥作用;作为信号接收装置做成如手机的手握式解码读出器,可方便驾驶者出车时插装在车上,下车後随身携带。
以RFID技术作为研发智能轮胎的基础,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该公司和西门子VDO汽车配件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钮扣电池般大小的带RFID卡传感器。该传感器除了能够感知轮胎内的气压、胎体温度的变化并发射反映这种变化的信号外,还具有标识轮胎的功能,也就是说,它既可用於轮胎气压监测,还可以用於轮胎历程可追溯性记录。上海交通大学也开始基于声表波技术的TPMS开发研究,这种能同时测量轮胎内压力、温度和发射数据的SAW传感器,不仅可实现智能轮胎信息的无源测量和无线发送,并且将拥有中国人自主的知识产权。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7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ERP的应用已经能够覆盖世界性跨国公司生产的每一个生产部门和每一个生产环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ER P思想的普及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竞争能力。在我国,由于缺少完备的市场经济法规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些缺乏文化环境的企业在实施ER P过程中大多以失败而终。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笔者所在的中原油田,正在全面推行ERP的管理思想,准备实施和应用基于ERP思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本文就实施ERP信息系统后财会工作的结构和职能变化以及今后工作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财务工作信息化在ERP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Deloitte和Touche给予ER P的定义是:ER P是集成的企业业务软件系统,它允许企业对于他们的绝大多数业务流程自动操作和整合,分享横跨整个企业的共同数据和操作规范,在一个实时的环境中生成和评价信息。 (1)
ER P的工作思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信息有效地采集、储存、集成、共享利用,缩短生产要素和产品的采购、调配、组合、加工、运送、分销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的资金占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争取单位时间内销售最大数量。ERP要求企业对于所有资源施行按照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打破部门分隔的计划管理。ERP管理是生产流程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于企业的价值链的管理,减少每个环节的成本,增加每个环节的利润。因而,财会管理在ER P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ER P的目标是协调企业的全部业务,从供应商评价到客户订单。ERP应用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支持企业内的制造功能、销售功能、财务功能、后勤功能、人力资源功能之间的信息流动,进行业务流程的协调。当数据整合、降低交易成本、信息的速度和精确性成为企业的关键战略问题时,ERP软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ERP系统中,数据仅仅一次性输入一个共同的、完整的、持久存在的,为所有相关人员使用的数据库。通过局域网或者国际互联网,不仅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子公司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所有的供应商和客户都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合同的执行过程。ERP的应用把企业的所有作业流程标准化、代码化、信息化、客户化,把供应链、销售链、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整合为一体,并以此把与其有交易的供应商和客户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超越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供应链、销售链、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整合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基础的。如果在任何一个必要的环节上没有价值的生成,链条就要断裂,整合就不能完成。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网状链条上,没有价值增加的环节是冗余的环节,是应该减去的环节。因而,计量价值、反映价值的财会工作信息化,是ERP信息系统的核心。ERP信息系统的实施必定会使得财会工作结构和职能发生彻底的变革。
现在,ERP在我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已处于核心支撑地位。ERP的引入带来了企业管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对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ERP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了充分的信息共享。
二、实施ERP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实施ERP信息系统后,在业务流程中发生的一切业务操作的信息,随着操作同时采集或者由具体的操作人员适时地输入数据库。这些劳动或者是仅仅对于自动采集记录数据信息化的设备的看护,或者是对于计算机键盘的敲击。正是这类众多的分散在供应链、销售链、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中的业务操作人员的数据采集录入劳动,取替了集中于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凭证审核、记录、汇总、分析和保存等大量繁琐的工作,使得一些岗位的存在没有必要,或者是大量地减少成本会计、资金会计、资产会计、总账会计、预算会计和税务会计等岗位的数量,或者是原来独立分设的多个岗位合并在一起。同时,内部控制工作也变得技术化,保证了财会信息的真实和及时。例如,国有特大型企业广东韶钢集团实施ERP信息系统后财务管理工作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韶钢集团在实施ERP信息系统前,其财会机构分为财务部和会计部两个平行的部门。财务机构进行分析决策,会计机构进行反映和监督,并由较高级别的领导直接负责筹资还贷、资金管理等工作。实施ERP信息系统后,由于解放了财务工作的生产力,他们将财务处和会计处合并,定员数由2001年末的201名精减为123名,精减比例接近40%;科级人员 (财务科长、财务主管) 由原来的54名精减为16名,精减比例达70%;一般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44名精减为104名,精减比例为28%;管理机构精简66%。
我们中原油田自2006年实施信息系统以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RP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得财会部门的会计记录功能的弱化,管理职能强化,财务管理功能与企业其他方面管理功能的融合。财会部门结构压缩,中间层次变薄或消失。ERP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得信息流的传递更加及时、便捷,实现了资金管理模式从桌面走向网络,财务资金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实现销售信息的远程处理和财务活动的集中化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在财务、销售、生产、计划、管理、库存、物资供应方面,ERP也使公司的组织结构、核心业务流程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的信息。
三、ERP管理信息系统下,财会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实施ERP信息系统后财会工作结构和职能的变化,给财会管理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决定了财会管理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工作重点的改变。
1. 在实施ER P信息系统前,生产要素的流动,资金的流动,信息的流动,以及由会计信息计量和反映的价值的流动,是相互分离的;会计信息的流动迟于资金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迟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实施ERP信息系统后,生产要素、资金、会计信息的流动变得实时同步。这样原来不能做到或不易做到的财务管理事中控制工作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且能够实施在线控制、远程控制和实时控制。通过ER P信息系统,财会人员可以比较某个单位或某个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计划,了解资金使用进度,分析实际与计划差异的原因,进行实时控制。同时,由于数据库有共享功能和长期储存功能,根据往年往期资金使用情况和其他分公司、子公司类似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财会人员可以方便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进行事前控制。同时,在原财务信息数据采集和录入的监管方面。实施ERP信息系统后,财会管理工作的基础移到了生产一线。以前由财会人员完成的会计事项,现在一大部分工作要由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需要指导操作人员按照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录入数据,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2. 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在实施ERP信息系统前,由于会计记录、核算和应用笔墨的固态化,也由于科层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包括财会机构在内的所有管理机构之间的界线是清晰的,职责是相对明确的,对于同一个业务项目或业务流程的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耗时费力。财会管理工作对于会计记录、核算和应用是针对部门进行的。实施ERP信息系统后,一切工作皆按造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整合。由于业务流程和环节中的信息和数据能够做到实时共享,原本由多个部门分别进行的管理工作,变得可以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轻松地完成。多部门业务工作的融合,必定会使得居于各项管理工作中心的价值管理工作吸收其他有关管理技术和方法。业务流程和环节中价值信息的记录、分析、应用和管理职能的财会部门,其工作范围必定会扩大。原本由其他管理部门负责的价值管理工作,例如,在实施ERP信息系统前主要由企业规划部和企业管理部进行的投资分析工作,归入财会部门,可以节约时间,节约管理成本,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实施财会管理工作事前计划控制和事中实时控制成为现时的选择。事前计划控制和事中实时控制比较事后控制而言,能够显著地缩短生产准备时间,节省企业资源,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 ER P信息系统的装备,不但为财会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工具,而且把财会人员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条件参与和进行企业战略层次的管理。ERP信息系统的集成、共享和开放的数据库,使得财会人员能够实时地获得信息数据,在短期内制定出财会管理战略规划,并根据变化了的环境适时地进行修改。实施ERP信息系统后,财会管理工作有必要提升到战略层面,制定并实施企业价值增长和技术创新的财务战略,投资和融资战略,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和财务预警管理,并购重组财务战略。 (3) (4)
4. 任何信息系统都是对于一个既定的业务流程的描述,都是对于这个既定的业务流程的固化。企业选择了某个公司设计的ERP信息系统,也就等于选择了这个公司设计的业务流程。为了使企业保持活力,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适时地、不断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ER P信息系统的再次开发。实施ER P信息系统后,ERP信息系统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由于ERP信息系统运行中的意外差错和瘫痪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防止数据库被窜改,防止信息系统被未经授权地操作,切实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ER P信息系统的实施,为财会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注释
1[1]Jay Heizer, Barry Render.Principle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4th ed.)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Pearson Education) , 2002, 292~295.
2[2]金蝶.广东韶钢集团财务实施金蝶ERP案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网, http://www.xinxihua.cn/htmlcontent.asp, 2004-10-20
3[3]Fred R David.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cases8th ed.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舞台灯具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篇8
【关键词】舞台灯光;火焰光源;电光源;LED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7.001
1引言
舞台灯光与音乐、布景、服装、道具、化装等相互配合,让观众享受完美的舞台综合艺术。舞台灯光起初只是用于舞台照明,调节光的明暗度和照射距离,现在发展到明暗变化、动感图案、多彩图案、3D立体等效果。灯具的功能和控制技术在不断创新进步,传统模拟控制已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控制所替代。为了达到安全、高效、节能、降低成本和丰富多彩的效果,舞台灯具不断创新和优化,采用新的光源、灯体结构和光路设计等。
最早记载的舞台灯具起源于15世纪欧洲,“广州浩洋国际灯光博物馆”珍藏了500多件舞台灯具实物,这些藏品包括从15世纪到当代的舞台灯光书籍和产品。据记载,15世纪在西方剧场内开始使用蜡烛进行演出照明,但是蜡烛照明有油烟且不够明亮,无法满足当时豪华舞台演出要求。1783年,瑞士化学家艾梅-阿尔干(Ami Argand)发明了阿尔干油灯,比传统蜡烛亮10倍,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买得起,后来才逐渐普及。作为原始舞台灯具光源,蜡烛和油灯虽然基本满足舞台表演照明需要,但由于产生浓烟和刺鼻的味道,18世纪电灯发明后逐渐退出舞台灯光的历史。卤钨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D)、金卤灯等电光源的发明,更好地满足舞台灯光的需要,但是也存在耗能大、发热、寿命短和安全性差等缺点。近年来,节能、环保理念深入,耗能低、发热少的LED光源逐渐地显露出优势,随着功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色度等性能改善,LED舞台灯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从灯具类别、灯体结构、舞台灯光源与光学特性、控制技术等方面介绍舞台灯具的技术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2舞台灯具光源的发展及其光学特性
舞台灯光发展一直与光源密切相关。新光源的发明对人类照明贡献巨大,也极大地推动了舞台灯光的发展。
2.1火焰光源
火焰光源时代是以蜡烛、油灯、气灯为代表的时代。在18世纪后期之前,蜡烛是舞台灯光最普遍的光源,带来舞台灯光设计的突破,形成了舞台脚光、侧光为主的灯光设计体系,为现代舞台灯光灯位设计提供了实践基础。但是蜡烛照度低、成本高、污染环境。后来,光效大大提高的阿尔干灯出现,油灯开始真正普及用于舞台。随后发明的气体火焰灯是人类利用火作为照明光源的最高水平,这种气灯能够充分燃烧使光通量更大。
15世纪后期,蜡烛就应用在西方剧场演出中,在1580年~1618年期间,意大利的奥林匹克剧院和法尔内塞剧院内,首先在演出过程中将蜡烛悬挂在布景的街道、塔楼和屋顶之上。由于演出需要,后人想出各种附加装置来增加蜡烛灯具的功能,如调节光的明暗度、颜色、方向等。1640年出现的反光灯——在锡制的反光板前面放置蜡烛,这样烛光在照亮演员时不会直射到观众——为后来演出光源的隐藏开了先例,如图1(a)所示。1640年出现聚光灯——在三块围起来的镜子中间放置蜡烛,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将光效聚集,大大提高了烛光效率。但是,蜡烛烟雾大、气味浓、光效低、照明距离短,人们极力寻找新的舞台光源。18世纪初开始出现油灯,但最早期的油灯以敞开式为主,燃烧时会产生较浓的雾和气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取代蜡烛舞台灯。1783年阿尔干灯出现,蜡烛才逐渐退出了舞台。图1(b)所示为阿尔干灯,在油灯外加装玻璃灯罩,并配用空芯灯芯,光效比传统敞开式油灯提高10倍;同时,大大减少了烟雾和气味,改善了演员的演出环境和表演效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光源变化迅速,1784年,煤气开始在欧洲作为照明燃料使用;1792年,威廉·默克多(William Murdoch)发明了气体火焰灯,自此舞台灯光光源进入了气灯时代。1803年,第一个开放式的煤气燃烧器在伦敦兰新剧场首次使用。气体火焰灯相较于油灯光通量更大,亮度更强,且由于携带有储气罐,因而能提供更长的照明时间,图1(c)所示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可燃气体的气灯。除此之外,有些气灯不像蜡烛和油灯那样整个装置都是独立的,为了提高灯的续航能力,会预先把可燃气体装在气囊里,通过人工改变挤压气囊的力度能调节光的亮度和距离等。
2.2传统电光源
传统电光源时代是以白炽灯、卤钨灯、气体放电灯为代表的舞台灯时代。1879年,爱迪生发明碳丝白炽灯开创了人类电光源照明新时代,图2(a)所示为碳丝白炽灯。1901年美国GE公司William D·Coolidge研制出钨丝白炽灯,大大提高了光效和寿命,图2(b)为10 000 W的钨丝电影灯泡,是目前最大功率的舞台灯泡,其功率大、发光强,价格昂贵。白炽灯发热温度高、寿命短,难以满足舞台需求。1956年,美国GE公司发明卤钨灯,令灯泡的体积大大缩小。荧光灯标志节能光源出现,最初荧光灯采用卤粉材料,性能一般。1974年,飞利浦研制了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发光效率、显色指数和色温都比较高,这种荧光灯节能效果显著,但荧光粉价格昂贵。图2(c)为气体放电光源的金卤灯,具有高显色性、高光效和长寿命的特点,在多种照明灯具中得到广泛应用。
1881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约瑟夫·威尔逊·斯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白炽灯舞台灯,并应用在英国萨博伊剧场,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靠电来点亮的剧院和公共建筑。图3是使用钨丝白炽灯做光源的回光灯。白炽灯光色柔和且价格便宜、电路简单,但效率低、发热高、寿命短。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荧光灯具有光效高、发热温度低等优点,但不能调节明暗度,不利于舞台灯具功能设计。后来出现光效高、色温高、显色性好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广泛应用于舞台灯具,如图4所示的光束灯。舞台灯光需要根据演出要求做到渐明渐暗、突明突暗的变化,而作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荧光灯和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都无法做到即开即关和渐明渐暗。目前,以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为基础的电脑灯虽然采用机械调光的方法解决了渐明渐暗的要求,但是在演出中一直点亮光源,所以节能效果不佳。图5是20世纪80年代的聚光灯,用卤钨灯做光源,视距离调焦。
nlc202309090940
2.3 LED光源
1962年,LED光源问世,但当时的LED光效不高,只能用于做指示灯,都无法用于交通灯。直到20世纪末,LED光源开始用于照明,使人类照明产生了显著进步。高显色性、高光效的氙灯和金卤灯等气体放电光源在舞台影视照明中优势独特。金卤灯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其原理是将金属卤化物充人电弧管内,利用金属原子电离激发发光,是一种接近日光色的节能新光源,效率高、色温高、显色性好,目前广泛应用于舞台影视照明。近年来,半导体照明显现出独特的优势,LED的光效高、调光性能好,初期单体功率小、光通量不大,无法用于舞台灯。图6是常见LED光源模块,舞台上常用的单台灯具功率从几百瓦到几千瓦,光通量达到几千流明至几万流明。为了满足舞台灯具所需光通量要求,光源专家不断研发多颗LED模块,LED模块从单基色、四基色,再到现在的七基色,所有可见光光谱都有对应的LED发光,图7为七基色LED光源。现在单个功率达上百瓦的灯泡,舞台灯功率可以达数百瓦至上千瓦。图8为OLED照明示例,1987年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发明OLED。OLED具有自发光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基板,当电流通过时,有机材料发光,且OLED显示屏可视角度大,更加节省电能,但是它是一种面光源,目前功率和光效都较小,近期难以作为舞台灯光的新光源。
近代技术创新一直围绕新型节能光源以及机械、控制技术展开,先后发明高压钠灯、金卤灯等。高压钠灯光效虽高,可惜显色性太差,尚未见应用于舞台灯具。金卤灯的发明使舞台灯光效、寿命和控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只LED灯诞生,同样亮度的LED灯耗电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而寿命却可以延长10多倍,具有色彩丰富、节能、重量轻、温度低、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点。图9是世界第一台LED摇头灯,192颗20 mW LED,图10所示为世界第一台无限方向旋转的LED摇头矩阵灯。虽然,LED舞台灯具价格偏高,但由于这种灯具的效果更好,并且可以起到一种渲染舞台感染力的效果,让舞台表演者看起来更加具有魅力,所以特别适合应用于舞台灯光。当然,LED用作舞台灯具也具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单体功率小,为了达到舞台灯具所需要的大光通量的要求,LED舞台灯具大多采用大功率的LED或LED集成模块。另外,LED光谱的完整性在不断增加,图11是一种七基色LED模块的舞台灯具,所有可见光光谱都有对应的LED发光,可以直接控制几种基色的LED不同亮度配色舞台彩色,不需要传统灯配的滤色片和换色器。
2.4光学特性
蜡烛、油灯、煤气灯等早期使用的火焰光源都是全色光,且光效很低。现对不同电光源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从表1分析可知,白炽灯光效最低、寿命最短,但显色指数高于其他大部分光源;高压钠灯显色指数最低,不及白炽灯1/4,但光效次高;这些节能灯泡中只有金卤灯和LED灯较适合作为舞台灯。LED灯虽然显色指数不算最好,但单灯消耗低,发热温度低,LED色温范围较广,能发出从红外光到紫外光任意颜色光,整体性能最优。舞台灯在大功率情况下使用,实际寿命远小于表1标明值,例如一般金卤灯寿命750 h,飞利浦铂金光源可达2 000 h。
3舞台灯结构的发展
舞台灯具按照光学结构可分为投光灯具、散光灯具、效果灯具三大类。投光灯具包括各类聚光灯、柔光灯、追光灯、回光灯等。能发出定向光并能控制光区范围,一般是用折射原理,通过透镜投出不同的光斑。散光灯又称为泛光灯,漫射光线柔和、均匀,可作为影视表演或观众席的背景照明。广泛适用于舞台脚光、天幕、衬底布光或染色,用来做辅光和顶光。主要包括散光灯、天幕灯、演播室冷光源等。舞台效果灯可以投射出多彩光束效果、各种所需图案,提供现场灯光频闪效果,可以实现混色、旋转彩虹、频闪、雾化、柔光、重影、自旋和色彩校正等多种特效,还可以用于人物和景物各方位照明。效果灯具包括光束灯、成像灯、频闪灯、激光灯、投景幻灯、天幕效果灯、电脑灯等。
不同光源、不同功能的灯具其内外结构都大不相同,以下从灯体内外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3.1灯体外部结构
舞台灯具结构决定了其机械性能、散热、强度、噪声、重量等要素。随着光源和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灯体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其外观专利也是最多的。
最初,火焰类舞台灯具功能不多、结构简单,多为铜质金属结构。电灯的简洁高效使得舞台灯光束、色彩和图案丰富多彩,如回光灯采用组合式金属反射器,具有射程远、照度高、光质硬的特点;光束灯的独特小口径杯泡设计和精确的焦距定位,使得其光效利用率极高。传统舞台灯具功能较多、体积大,为减轻重量,后来采用塑料外壳,内部则根据受力要求,采用钢、铝合金等材料。千瓦以上的舞台灯具的材料主要有钢材、塑料、铝合金。在考虑满足灯具的总体功能的前提下,设计灯的结构模型,分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材料。LED光源使得舞台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体积小、温度低、噪声小,安装和控制更加方便。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灯体机械性能越来越好,主要体现在不变形、耐磨损、耐腐蚀、抗震、抗压等。室外灯还有防水、防尘、防静电、防潮等要求。
3.2灯体内部结构
早期舞台灯具是直线光,但经后人对光路的设计,发明出了各种不同光线路径的灯具,例如,利用反射原理制成了反光灯、利用透镜的聚焦原理制作成聚光灯等。电光源时代使舞台灯具的光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最初的调节光通量的大小到改变灯具光的颜色,再到改变灯具的图案和通过切割光斑来变换不同图案,其内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功能更加强大。三大类灯具中,效果灯具功能最多、最复杂,也最能体现舞台灯光的技术。图12是目前常用的舞台效果灯具光路原理结构示意图,按光传播方向,由光源、透镜、CMY色片、光圈、图案盘、色片盘、棱镜、调焦透镜、雾化镜以及镜头等组成。光圈用于调节出光量的大小;图案盘是一种上面刻有图案的金属或玻璃,两个电机分别控制图案片切换和图案片的旋转;色片盘的驱动原理与图案盘类似,调焦透镜用于调节焦距;而雾化镜用于产生均匀和柔和光斑的效果。如今的LED舞台灯具已不再使用色片盘,因为其采用灯内几种基色的LED不同亮度配色来产生舞台需要的各种色光。
nlc202309090941
4舞台灯控制技术发展
实现舞台灯光丰富多彩的效果,需要有精密灵巧的控制机构和相应控制。从手工到机械控制,到近代的机电控制,再到现在的计算机与网络控制,控制技术在不断变革发展。
4.1机械控制
火焰光源时代的蜡烛、油灯和汽灯的控制大都是人工方法和机械式调节。17世纪的萨巴提尼调光器是利用绳子移动遮光罩在光源上实现对光源明暗度调节,在电气时代,长期采用变压器调压,但是一般都用人工控制,速度慢、设备笨重、效率低,因此机械式调光效果差、耗费人力。
4.2机电控制
电光源时代后期,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舞台灯控制也趋向于电子化,初期电子控制是模拟的,如图13,为早期的电阻调光器,虽然能够弥补机械调光耗费人力的缺点,但效率低、精确度不高,不适合大型表演舞台。随着数字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化的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在灯光舞台上,图14是早期的可控硅电子调光器,后来采用三极管线性调压,目前大部分采用高效三极管PMW调压。图15是第一个使用DMX512传输协议的控制台,它可以同时控制自动灯光设备和调光器。图案盘、色片、调焦和光斑切光片等大大增强了舞台灯功能,都是机械和电子一体化的控制装置,含有机构、电机和电子电路。调光台一般采用单片机控制,很多采用嵌入式单片机,高端电脑灯控制台多采用功能更加强大的PC级主板,比如intel i5系列。
4.3计算机和网络控制
计算机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用以太网和TCP/IP作调光控制意味着拥有大量现成的低价且众多的网络产品和软件资源,例如,交换机、电缆、光纤和无线连接产品以及远程控制和监测技术。传统灯具使用DMX512协议来控制,主要规格是每路传输512个通道,速度是250 kb/s。DMX512在灯光行业内一直表现优良,但是随着现在灯具的通道数量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预期。为了克服DMX512的局限性,Artistic Licence公司提出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Art-Net控制协议。这使得单根网线上可以传输多个DMX数据链。Art-Net与传统的DMX512相比较,能获得最直接的利益是传输带宽、传输距离、可靠性和双向通信等功能的实现。这意味着在一个网络里可同时连接的设备更多,且连接的距离更长,网络传输控制协议使调光控制质量和可靠性更高,双向通讯使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更有效,因而构筑大规模可靠的调光网络成本更低。这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持的必然结果。
5舞台灯发展趋势
随着材料、控制和智能化等现代科技发展,舞台灯光技术也不断进步,采用更加节能的光源,灯具小型化、舞台效果多功能化、控制智能化和网络化。
虽然LED舞台灯的照明效率和寿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不断探索新的光源是舞台灯光源今后最重要的研发方向,2009年美国夏洛特将量子点的涂料涂在蓝光LED上,制成了世界第一个实验室的、能发射出全光谱的量子点LED灯泡——QLED灯,效率可达90%,QLED光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舞台灯小型化是发展方向,如今舞台灯具由于功能多,大都体积大且较笨重,但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舞台灯具的各种部件也将向小型化发展,最终也将会出现轻便小巧的便携式舞台灯具。
舞台效果需求也促使舞台灯具向多功能化发展。集合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灯具是一个发展方向,在一些小型应用场所可以方便使用。为了能够自动视觉追踪,可以利用如今的图像处理技术,通过高频采集图像数据并对图片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舞台上角色的追光。虚拟现实(VR)技术也能方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虚拟舞台灯具的效果而实现对舞台灯具效果的体验,从而便于客户选取灯具。
舞台灯具趋向于智能化和网络化,可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来进行检测和控制。灯光师只要通过移动终端控制相关灯具,并查看灯具发出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而进行相应调节而无需亲手操作。通过互联网监控,可以实现多台舞台灯的监测管理,达到统一、实时、有效控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云技术及时采集灯具的大量运行参数分析,便于对灯具状态跟踪、维护和设计。
6结论
至今,舞台灯具已有5个多世纪的历史。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近代的科技进步,使舞台灯光技术飞速发展;20世纪以来,新材料不断出现,人类照明方式在这100多年中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照明光源从第一代白炽灯和卤钨灯、第二代荧光灯、第三代气体放电灯,发展到第四代半导体LED光源,照明效率提高了100倍,光源的变革和机电控制技术进步,也产生了品种繁多的各类舞台灯具,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灯具琳琅满目的图案、光线、动感功能。这些使舞台灯具的体积、寿命和质量有了极大提升,价格下降,性价比大大提高,高性能舞台灯具得以不断普及。科技发展永无止境,随着新一代更高光效、节能、高显色性光源的出现以及新的控制技术的发展,舞台灯光也必然会不断迎来新的技术革命。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推荐阅读:
关于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08-3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05-14
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08-30
密码技术的发展趋势09-19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趋势06-04
数控技术的发展新趋势12-1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08-18
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08-28
论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07-19
液压技术发展趋势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