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2024-11-13

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精选7篇)

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篇1

0前言

应急医学信息学又称应急医药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古老的医学科学的融合,是一门新崛起的前沿科学,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目前,医学正在飞速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现代和未来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石。本文就医院应急医学信息学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1 应急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与现状

国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存储相关信息、检索病历、临床数据、医药信息及有关文献等[1,2,3,4]。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5]。20世纪80年代后,其研究领域逐步涉及到医院信息系统,如文献检索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医学文献服务信息系统[6,7,8,9]。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医疗工作(包括数据通讯,医疗质量评估,辅助决策过程、管理、规划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教学都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信息学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医院信息系统和医学检索与服务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医学信息学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各个领城取得了较大成就,如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学、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数字医学系统已广泛深入到医疗保健的所有业务工作和部门[10]。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三级医院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均取得明显的进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电子病历的研究和起步[11]。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国际互联网的连接,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尤其是“9.11”事件和“SARS”的发生,催生应急医学信息学的诞生[12,13,15],有学者开始意识到医院应急医学信息学对未来突发事件和反恐维稳的重要性。然而,医院应急医学信息学研究毕竟才刚刚开始,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还较少,研究内容也比较单一,相信今后会有一个较大发展。

2 网上应急医学信息资源的获取

2.1 联网数据库检索

根据应急医学信息内容,选择收录文献种类、专业覆盖面和年代跨度对口的数据库。选用数据库,要弄清所选数据库的标引特征、不同检索特点等。所以在检索之前要阅读有关数据库的使用介绍,在做联机检索时,可通过总索引文档了解与检索课题有关的每一个文档中的文献篇数,选择文献量大的一个或几个文档作为检索文档。最好选择数据更新周期短的数据库。当需要获取原文时,选取原文获取较容易的数据库。国内常用检索数据库有重庆维普信息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等;国外的有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 Med数据库等。

2.2 网络搜索引擎检索

因为搜索引擎是一种利用网络自动搜索技术,可对因特网各种资源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在检索应急医学信息资源时,可通过网络自动索引软件或网络登录等方式,将因特网上大量网站的页面收集到本地,经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建立索引,然后将索引的内容建库,以备检索查询,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因特网上搜索引擎种类繁多,常见的中文搜索引擎有百度、中文Google、搜狐、中文雅虎、网易、新浪等;外文的医学专业外文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

2.3 相关网站搜索

因特网上除了有上述大型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外,还有较多的站点资源,检索应急医学信息时这部分不可忽视,可通过链接,从中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如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该网站的信息资源在预防医学、世界卫生事业、重大疾病防治、各种标准、全球卫生统计数据等方面特色突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站,包括新闻、出版物信息、预防指南、卫生信息和数据统计等信息资源;美国预防医学会网站,包括美国预防医学杂志论文、继续医学教育等信息资源。

3 对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重视程度与问题

3.1 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逐步耗竭,突发事件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加,其危害日益突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袭击,加强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将生命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已引起人们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国内汶川、玉树大地震以及智利的矿难营救,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已开始通过建立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14,16,22],优化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医学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完善信息资源结构,提高信息利用率,改善信息服务质量,极大满足和保证了应急医学信息资源的需要,使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工作逐步走入正轨。

3.2 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以往,尽管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作用、机制、模式、构建、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17,18,19,2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理论体系,促进了国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信息服务社会化,但有关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研究则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以往人们还未认识到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大家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加之研究人员少,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工作不到位,研究缺乏影响力。为此,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还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3.3 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应用体系尚未发展成熟

从国内目前情况看,各单位各自为政,医学信息资源分散,普遍存在配置不合理[21]的问题。尽管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可长期为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提供近5000余种中、外文期刊文献和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服务范围广泛、方式灵活、方便快捷,但提供应急医学信息的服务仍有差距,难以满足信息用户动态变化的信息需求。技术平台水平低,技术更新慢。国家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应用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基于网络环境下大规模、高集成、开放式的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尚未出现。而医院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目前仍处于摸索时期。

3.4 应急医学信息缺乏系统研究和成果

目前,虽然国内有人已开始从事应急医学信息资源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应急医学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应急医学信息系统和建立应急医学信息服务保障系统等[16,22,23,24],但毕竟研究人员少,研究资源分散,内容单一,不系统,研究成果含金量不高,影响面窄,对决策者无法产生直接影响,还不适应现时形势发展需要。

4 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4.1 建立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理论体系研究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需充实的理论体系做指导,为决策者决策提供支持依据,为此,应尽快建立新的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加大新的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目前应急医学信息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仍很脆弱,需要医学信息工作者去引导,去探索,尽快建立应急体系。

4.2 开展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工作

要结合国内应急医学信息需求情况,通过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特点,围绕我国医学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制定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工作规划和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行动,加强应急医学信息资源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做到“急之能来,来之能查,查之能全”,保障应急医学信息能及时、快速、准确、完整地送达到用户。

总之,面对反恐斗争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形势,医学信息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超前的情报服务前瞻意识,满腔的工作热忱,善于捕捉、搜集、整合、加工各种分散无序的相关信息的能力,应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应急医学信息保障系统,以确保医疗卫生人员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面对形势和任务,积极争取主动,及早采取措施,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篇2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说,各种信息的传递均可称之为通信。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内容极为广泛,因而人们并不把所有信息传递纳入通信的范围。通常只把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称为通信。面向公众的单向通信,如纸、广播、电视便不包括在内。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纵观通信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是以光纤通信为主体调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为辅助的宽带化、综合化(有的称数字化)、个人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技术。

(1)宽带化

宽带化是指通信系统能传输的频率范围越宽越好,即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越多越好。由于通信干线已经或正在向数字化转变,宽带化实际是指通信线路能够传输的数字信号的比特率越高越好(一个二进制位即“0”或“1”信号,称为1比特。数字通信中用比特率表示传送二进制数字信号的速率。)

而要传输极宽频带的信号,非光纤莫属。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在一条单模光纤里,用3—5分钟即可传毕。1966年高锟博士建议用带色层的玻璃丝,即光纤,作通信传输线。这一建议很快得以实现。20多年来,光纤通信发展异常迅速。据统计,到1991年底为止,全球已铺设光缆达563万公里,估计到1995年,铺设光缆总长度可达1100万公里。

光纤传输光信号的优点是: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元串音干扰;体积小,重量轻。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传输速率和增长无中继距离;从点对点的光纤通信发展到光纤网;采用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光纤放大器和光电集成及光集成。

(2)综合化(或数字化)

综合就是把各种业务和各种网络综合起来,业务种类繁多,有视频、语音和数据业务。把这些业务数字化后,通信设备易于集成化和大规模生产,在技术上便于与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和用软件进行控制和管理。

1988年,国际上已一致认为,未来世界网络的发展方向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并且在1990年制定出第一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国际标准,预计1994年可完成有关的全部标准,而在1995年前达到实用化。

(3)个人化

个人化即通信可以达到“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与任何其它人通信”。每个人将有一个识别号,而不是每一个终端设备(如现在的电话、传真机等)有一个号码。现在的通信,如拨电话、发传真,只是拨向某一设备(话机、传真机等),而不是拨向某人。如果被叫的人外出或到远方去,则不能与该人通话。俪未来的通信只需拨该人的识别号,不论该人在何处,均可拨至该人并与之通信(使用哪一个终端决定于他所持有的或归其暂时使用的设备)。要达到个人化。需有相应终端和高智能化的网络,现尚处在初级研究阶段。

(4)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要建立先进的智能网。一般说来,智能网是能够灵活方便地开设和提供新业务的网络。它是隐藏在现存通信网里的一个网,而不是脱离现有的通信网而另建一个独的“智能网”,而只是在已有的通信网中增加一些功能单元。

在没有智能网时,如果用户需要增加新的业务或改变业务种类时,必须告诉电信局,电信局一般都需要改造一些通信设备,费钱费时,用户难以接受。有了智能网,这些都很容易办到,只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模块即可,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只要几分钟。当网络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故障中断时,智能网可以自动诊断故障和恢复原来的服务。

上述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没有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都难以实现;没有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也就很难实现智能化和个人化。通信技术的“四化”实际上就是彼广为宣传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技术内容。

现代通信与传统通信最重要的区别是:在现代通信中,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紧密结合的。要实现上述四化,必须开发许多领域的技术,如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的电子器件、。高性能的微处理机、新传输媒体(如光纤、更高波段的电磁波)、新交换技术等。从国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看,大约从70年代开始,通信即进入了现代通信的新时代。目前,各项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处在方兴未艾之中。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是指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传感技术则是信息获取技术。人们一般是通过耳听目视获得几乎全部信息的。因此,扩大耳听目视的自然范围,克服空间、时间及人体器官的有限响应,如波长、灵敏度、信息量的局限等,成为信息获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望远,人们发明了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为了观微,人们发明了光子、电子、离子显微镜;为了观内,人们发明了调光、超声波、,微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了观大,人们发明了飞机与卫星的各种波段的航空航天遥感。这一切都大大扩充了视听的范围。

现代通信系统主要是朝着宽频带、大容量、远距离、多用户、高保密性、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 1)数字通信系统是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大容量的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将成为近年来干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2)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多址通信,它是最理想的通信手段。而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将是今后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有: ①卫星电视直播成为卫星应用产业的支柱产业②卫星通信网与互联网和陆基电信网的相互融合正在扩展卫星通信的新领域。卫星互联网内容传送和宽带接入服务等数据传递业务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新动力,使卫星通信应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③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是即将崛起的新兴产业。④卫星宽带数据接入将出现重

大发展,政府和企业市场是主体。静止轨道Ka频段卫星将得到发展,Ku与Ka混合网络是近期成功的关键。⑤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目前正在恢复活力。

3)由于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尤其是信息源的种类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宽频带、大容量,而光纤的频带极宽,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十亿路电话或1千万套TV,这决不是只能传输几百路电话而用很粗的电缆所能比拟的,且成本低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金属,因此,光纤通信系统将用于未来的干线通信和多种有线通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以高速光传输技术、宽带光接入技术、节点光交换技术、智能光联网技术为核心,并面向IP互联网应用的光波技术已构成了今天的光纤通信研究热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继续研究和建设各种先进的光网络,并在验证有关新概念和新方案的同时,对下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从技术发展趋势角度来看,WDM技术将朝着更多的信道数、更高的信道速率和更密的信道间隔的方向发展。从应用角度看,光网络则朝着面向 IP互联网、能融入更多业务、能进行灵活的资源配置和生存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为了与近期需求相适应,光通信技术在基本实现了超高速、长距离、大容量的传送功能的基础上,将朝着智能化的传送功能发展。

4)由于移动通信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又可以实现多址及便于组网,故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发展方向为: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CDMA2000标准系列中专门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无线标准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②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WLAN等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速率提高,固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移动性逐渐增加;移动通信、宽带业务和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的成功,促成802.16/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诞生。

5)为了实现多点对多点之间的网络通信,以数据传输为主的计算机通信网,将成为通信自动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基于这一重要手段的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或B-ISDN)成为今后新型综合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6)除上述多种现代通信系统之外,还有一种抗干扰能力极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军用战术通信的最主要手段,在民用通信中亦有发展前途的扩频通信系统,也将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7)与扩频通信系统同等重要的,为实时和窄带的数据无线提供迅速而可靠的通信手段,非常适于军事指挥,工业控制及生产调度的一种最新型的通信方式——分组无线网,也将是今后要着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篇3

【关键词】无线通信;铁路运营

1.铁路无线通信的特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已经不再陌生,就是火车行驶的铁质轨道,不过这只是传统的侠义上的理解。现代的铁路不单单是指火车行驶的铁质轨道,高铁、地铁行驶的轨道也统称为铁道或铁路。铁路无线通信就是火车、高铁以及地铁在轨道上行驶时用到的无线通信技术。它是一个复杂的信号传输系统,不只是列车乘务人员以及列车乘务员与车站值班人员之间的语音通讯系统,还包括车次传输系统、无线电子闭塞系统、列车防护通信等等,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1结构复杂

铁路无线通信包含多种信号传输系统,其结构复杂是一大特点。有用于列车站场工作人员语音对讲的语音传输系统,有用来传送车次信号的无线车次传输系统,有用来引导列车行驶的无线导航系统等等。复杂齐全的无线通信系统,使得列车在行驶中能够完全接受各路信号,便于列车驾驶员对行驶列车进行及时操控,是确保铁路运营安全的前提。

1.2精密

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结构虽然复杂,但很精密,灵敏度很高。现代铁路交通一般里程较长,途径地域也多,各个路段的无线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铁路无线通信的精密性特点,可以让列车在复杂的信号环境下正常接收铁路无线信号,引导列车正常行驶。

1.3移动性

所谓移动性,是指铁路上的无线通信大多数是在行驶的列车上的实行收发的,列车在高速行驶下对一些列的铁路无线信号实现收发、解调,并根据信号指示引导列车正常行驶,完成中途列车避让、列车进站、列车离站等调度行为。移动性是铁路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也是实现无线通信的技术难点。因为铁路无线通信的主体是行驶的列车,高速行驶的列车对于无线通信信号的方向、强度有着一定的要求。

1.4分段传输

因为铁路通车的里程较长,列车行驶速度较快,只靠一个无线通信信号收发站来完成对列车的全程引导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分段传输,将列车行驶的里程分成几小段,每段设置一个铁路无线通信站,即车站,来对列车进行无线通信信号的引导。

2.现代铁路无线通信的应用

现在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上的应用已十分成熟,不管是火车、高铁还是地铁都有着功能多样的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

2.1车次编号发送系统

列车离站或进站前,机车司机通过数字键键入车次号,由显示器复示,司机确认后。由车载CPU 控制编码进行调制,并通过无线列调或专用电台发射到下个车站,以便下个车站做好列车的引导作业。而当列车进站时,利用机车司机呼叫车站值班员的3-5秒时间内完成车次号的再次传送,经值班室仪器解调后传输并显示给行车调度员,完成当前进站列车车次号的报道并进行列车跟踪引导进入合适的挡位。

2.2站场调车通信系统

铁路站场调车过去采用灯光、叫笛等原始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安全性极低。 铁路电务部门首先把无线通信引入站场调车并取得了成功。缩短了车辆停场时间,提高了调车效率 。通过每隔3~5公里范围在铁路两旁的护栏上设置10~15个独立的无线通信装置,来传输语音、音响 色灯信号等信息,也可传送卫星定位信息和数据信息,对进站列车进行减速、避让的指挥引导。而工作人员可随身携带语音发送设备,通过中央控制台对各个无线通信装置予以信号指示。

2.3铁路闭塞系统

铁路闭塞系统是一种列车安全防护系统,当列车进站的车次信号传送到车站值班室以后,值班室通过中央控制台对铁路地面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参数设置,只有参数和列车车次号一致的列车才能进入该路段,而参数与列车车次不一致的列车不能进入该路段,实行铁路闭塞。同时,车站也可用探询方式对列车作自动应答,解除原封闭区间,同时操纵本站出站信号机和下一进站信号机,启动转辙机和相应的信号标志,排好进路,保证进出站列车的安全。

2.4卫星定位系统

铁路运输效率与车重、车速、密度三大因素有关,其中车速和密度是靠信号设备来保证的。在中、低速行车时信号对行车控制十分有效。但如果列车行驶速度很大,就会没等机车司机看清地面信号反应过来,信号机就一晃而过了。因此自动闭塞路段长短的划分就成了一个难题,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而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的遥感探测技术对行驶列车进行实时跟踪,迅速掌握列车位置、速度、密度,并通过地面控制中心的无线通信装置予以传达,经地面控制中心分析作出引导方案。

2.5列车防护通信

当列车发生意外事故脱线或翻车时,可能侵入邻线,造成突发事故。此时脱轨机车的乘务员如果能及时发出无线报警信号,在1.5公里之内其他行驶机车收到信号后立即采取刹车减速措施,就会避免事故发生。为了避免意外,高速列车上安装了列车防护通信,防护通信包括控制键、频率合成器、发讯机、接收机、告警器,其中控制键由玻璃密封,设置在各节车厢,需要时打碎玻璃盖、接下控制键,可以发出2瓦功率的告警信,在1.5公里范围内所有机车上的防护装置将被启动。如果机车司机来不及处理,列车将会在5秒钟内启动与防护装置相联的自动停车装置进行紧急停车。

3.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铁路建设也大力发展。京臧铁璐、京沪高铁、穿江地铁等新的交通干线陆续建成通车,使得一系列新型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得以实验运行,为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

3.1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传输

将铁路无线通信信号实现数字化传输,可以有效避免信号干扰,使得列车可以在更为复杂的地域环境下行驶。另外数字化的无线通信信号也容易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实现铁路无线通信的自动化控制。

3.2三网联合

即实现铁路无线通信传输网、互联网以及电视广播网的三网联合,利用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网的高速、高质量通道,实现铁路无线通信信号的高速、高质量传播。

3.3现代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项在移动终端运用的无线传输技术,速度快,质量高。将铁路无线通信与蓝牙技术产品相结合,可以实现近距信号传输的高速和高质量。通过佩戴特制的蓝牙耳机,可以大大减少设备安装、调试时间,携带也方便。

3.4全程卫星导航

之前我国的铁路无线通信,卫星定位只是用来收集列车的行驶情况及列车密度,辅助地面控制中心对车辆加以引导。而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无线通信直接对行驶列车进行引导,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的通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它的发展趋势影响着各个行业,不只是铁路通信,现代的手机、气象探测以及互联网技术都是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因此,要取得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赵兴华.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2,48(1):78-80.

[2]孙键,宋红刚,周昱等.利用无线通信实现对铁路道口的监视[J].铁道技术监督,2010,38(1):44-46.

[3]李柯漫.铁路环境下基于LTE的分布式MIMO无线通信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4]杨跃辉.铁路无线通信应用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2):38.

应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篇4

一、军民融合需求总量稳步增加, 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 突发事件频发对军民融合需求增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部分地区有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各类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 全球新发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社会安全事件多发, 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等因素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复杂、难解。

(二) 国家物流和军事物流的发展对军民融合需求增大。

自2003年国内学者提出“应急物流”以来, 国家对应急物流的研究逐渐重视。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将应急物流列为九大重点工程和七项专项规划之一。中央军委颁发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要求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 强调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 有效整合军队和社会资源。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周林和部长提出构建“六个系统”的体系框架, 其中立体式运输系统、兼容型仓储系统、集成式配送系统都强调了军民融合。

(三) 应急物流本质决定军民融合需求增大。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都是是高峰物流, 在特点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供给多样性, 所需的物资涉及各类装备、生活各个方面, 不同突发事件或战争类型对所需物资的种类、数量, 配送方式和线路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配送时效性, 突发事件和战争爆发后, 时间就是生命, 客观上要求缩短运输、配送时间, 及时、准确地将物资送到用户手中;弱经济性, 由于应急物流和军事物流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保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因此为了提高物资保障效益, 往往会牺牲部分利益来满足物资需求。

二、军民融合需求主体和地域不断变化, 需求规律逐步明显

(一) 应急物流需求主体和地域难预测。

突发事件往往是瞬间来临, 物流需求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突变, 难以预见, 类似于“战争迷雾”, 应急物流指挥员对需求的主体、地域、内容和时限等情况都不完全了解, 往往导致运送到用户手中的物资不适应用户需要, 并且大量运输工具占据有限的物流通道, 导致运输的时间延长, 不能满足急需。军民融合需求的主体可能是普通群众、重要设施、危险品企业等, 需求的地域可能是突发事件发生地、连锁反应地区, 并且需求的主体和地域还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二) 探索军民融合需求规律的实践。

一是国家加强应急预案的研究与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 划分了级别, 确定了应对原则。2003年, 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 甚至街道、居委会、行政村、自然村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军队加强对军民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按照“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思路, 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多次组织召开军民融合的理论研讨会, 总部机关分批次、分专业对应急物流的军民融合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 军事物流研究机构更是对应急物流中军民融合的需求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 提出以应急物流为切入点, 加强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参加全国人大的军队代表也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军队代储国家救灾物资的提案。

三、不同突发事件需求量和侧重点不同, 需求层次向纵深发展

(一) 自然灾害的军民融合需求。

自然灾害会对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对农、林、牧、渔等行业产生巨大危害, 对基础工程设施产生巨大破坏。救灾行动中应急物流对军民融合需求量大、需求各异, 需要军队:不顾一切深入一线、掌握灾情、报告需求;抢修道路, 打通物流通道;战略投送各类紧急物资;在事件爆发初期需要为受灾群众提供后勤保障, 为救援队伍运输各类工程装备和器材, 为地方政府加强运输工具和人员等。

(二) 事故灾难的军民融合需求。

具有群死群伤、建筑物损伤程度大、救援难度高、专业设备和物资需求大等特点, 事故灾难发生后的应急物流中, 医疗设备、紧急救治的药品、专业救援队伍和设备的需求量比较大, 并且侧重于救治伤病员和控制灾难进一步扩大。地方在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军民融合的需求偏小, 大多数限于出动力量抢运设备、器材和物资等。

(三) 公共卫生事件的军民融合需求。

具有意外性、扩散性、群体危害性等特点, 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影响, 其应急物流对军民融合的需求比较大, 军队在特殊医疗上有着医疗科研深入、专业力量强、医院分布广、医疗用品储备足、医疗运输工具多的优势,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 部分传染病源难以发现、难以预测、难以破解, 是天然存在还是后天变异, 是恐怖袭击的一种方式还是国外敌对势力发动的“细菌战”, 都需要军队积极参与, 判明情况。

(四) 社会安全事件的军民融合需求。

具有事件引发因素的人为性, 事件发生的预谋性等特点。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物流对军民融合的需求通常不是很大, 因为社会安全事件政治意义较大, 出动军队与军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否吻合, 往往很难界定, 军队也很慎重, 往往从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 对于军队医疗、运输的需求相对较大。

以上四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是互相影响, 并且可能连锁反应的, 对于判断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需求提出了挑战, 军民融合不简单是投入人力、物流, 而是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 把握事件的发展, 依据法律法规, 积极稳妥地开展应急物流活动。

四、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需求主体满意度高, 要求进一步发展

(一) 需求主体心理上倚重。

历次救灾实践和军队敢打硬仗、顽强战斗的作风素质, 给全国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危难时刻, 解放军的到来与参与, 让大家充满了希望。一是解放军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2008年抗震救灾行动中, 震发当天就组织附近部队就近展开救援行动, 当晚就将以某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送到灾区, 赢得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二是抢救生命财产奋不顾身。在震后4天时间里, 军队共抢救出被埋群众上万人。并且组织部队采取机降、徒步等方式, 震后5天内进入所有受灾乡镇, 7天内进入所有受灾的行政村。三是积极参与恢复重建。发挥军队优势, 集中编成道路修复、废墟清理、工程抢修、抢收抢种等突击队, 完成道路抢通任务, 清理废墟等, 还配合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 加强重点目标和要害部位警戒, 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二) 需求主体实践中感悟。

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 震发当天, 总后从全军紧急抽组几十支医疗队火速赶往灾区, 随后在灾区开设野战医院、方舱医院和医疗所, 救治伤病员几十万余人次。为克服地震造成灾区道路严重损毁, 保障救援行动顺利实施, 军队集中组织工程、水电、交通部队, 采取急造公路、架设野战门桥和轻便钢桥等方式, 保证救援人员、设备和群众急需物资及时送达灾区。动用运输机、直升机和运输车辆向灾区大规模空中输送物资近万吨, 同时展开立体救援。还从全军抽组防疫分队, 在防化力量的配合下, 对遗体安葬点、垃圾场、污水源、灾民安置点反复实施消杀灭。

从实践来看, 军队在应急物流中承担了架设物流通道, 出动大量运输工具, 运送急需灾区物资、伤病员、救援人员, 进行医疗救治, 实行后勤保障等任务, 关键时刻的的许多应急物流任务都是军队克服重重困难而圆满完成的, 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国家、地方政府、群众所依赖和信赖, 对军民融合的需求愿望不断增强。

摘要:本文结合实践, 认为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军民融合需求总量稳步增加, 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军民融合需求主体和地域不断变化, 需求规律逐步明显;不同突发事件需求量和侧重点不同, 需求层次向纵深发展;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需求主体满意度高, 要求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应急物流,军民融合

参考文献

[1]、全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编印, 《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8。

CAD技术发展趋势 篇5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既为工具,则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形成一个友好的、具有某种智能化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使用者的思路,解放其大脑,让其集中精力于设计创作,而并非软件的操作次序或使用规则。

1.智能化的图标菜单

多层次的弹出式或下拉式菜单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良好的菜单结构可以使设计周期提前20%~50%。智能化的图标菜单结构是CAD软件今后的发展趋势。

好的菜单结构是:用户在图形操作区和菜单区之间移动光标的次数要尽量少,菜单层次要尽量少,菜单要直观、简洁、明了,菜单项排列要根据使用频率自动组合、调节位置,操作指令结构要十分简化。

2.“拖放式”造型

设计就是灵活的修改。直观地、实时地对三维实体进行“拖放式”的设计与修改一直是设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在变量化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形状约束和尺寸约束可以分开处理的灵活性,已经实现了对零件上的常见特征直接以拖动方式直观、实时地进行图示化编辑修改的功能。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智能化的、完全的“拖放式”造型。

3.动态导引器

目前在某些软件中,伴随光标而随时随地弹出菜单的操作模式已经越来越多,

随着光标的移动,动态导引器自动拾取、判断所有的模型元素的种类及空间相对位置,理解使用者的设计意图,记忆常用的步骤,并提示使用者下一步可能要做的工作。这是软件智能化的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

应用功能改进

1.发展功能高度集成化的CAX体系

在CAD软件中,软件改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改进整体性能,优化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改进易用性;一是改进功能集成性,在一个软件体系结构下实现更多的应用功能集成。即用一个CAX软件来快捷地、一路畅通地开发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预计在市场上形成完善、强大的CAX体系只需3~5年的时间。

例如,从工业设计到结构设计一体化,即CAID与CAD的集成,以确保设计人员可以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产品外观到内部结构,来自由流畅地进行技术创新、性能或结构改进以及高级渲染着色。

2.知识融合技术

知识融合技术是能够进行自动化过程设计、管理可能性因素和实践性因素的一门技术。它让用户能够创建和保存自己的规则和过程,物理、化学或者在其它领域创建的工程规则都可以被集成,例如装配材料的花费、加工公差的极限、冲压的工序和模具注射过程等项目都可以保存和评估,并且大量实现自动化过程处理。用户可以方便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方案,就如同现在建造参数化特征一样简单。大量的过程自动化可以为工业界带来可重复利用过程的革命。

浅析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光纤通信;核心网;接入网;光孤子通信;全光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hen Wei

(Yunnan Railway Company,Kunming650011,China)

Abstract:The fiber optic cab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use of more than 20 years of history,this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fiber and cable history.The los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its low transmission frequency bandwidth,large capacity,small size,light weight,resistance to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crosstalk,etc.is not easy,much favored by the industry to develop very rapidly.Currently,optical fiber cable has been wired into all areas of communications,includi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radio communications,power communications and military communications.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Core network;Access network;Optical soliton communication;All-optical network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一、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一)普通光纤。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ITUTG.654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G.653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二)核心网光缆。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G.652光纤和G.655光纤。G.653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G.654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三)接入网光缆。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G.652普通单模光纤和G.652.C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一)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1.6Tbit/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间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二)光孤子通信。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由于它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因而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波形和速度都保持不变。光孤子通信就是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可达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未来的前景是:在传输速度方面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和减少ASE,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全光网络。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三、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参考文献:

[1]倾碗仪,张杰.全光通信网

试论扩频通信技术和发展趋势 篇7

【关键字】扩频通信 技术概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l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85-01

1 引言

扩频通信技术是20世纪40~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技术[1],从字面意思理解,扩频通信,即是扩展频谱通信(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的简称。扩频通信以其独有的信号传输方式克服了传统通信传输技术中的缺陷,因而在通信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值得有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从扩频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扩频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点思考,希望能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2 扩频通信技术概述

2.1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在信息论的研究中,香农(C.E.Shannon)曾经给出了信道容量公式,即香农公式:()

N

。式中有关字母解释如下:C—信道容量,也即信道可能传输的最大信息速率,W—信道频带宽度,S—有用信号的平均功率,N—白噪声的平均功率,S/N—信噪比。由该公式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提高信道容量C,即增加信道带宽W或提高信噪比S/N。当信道容量C的大小一定时,信号的带宽W和信噪比S/N成反向关系,即提高信号带宽值可以降低对信噪比S/N的要求[2]。

2.2扩频通信技术的分类

按照数据频谱被扩展方式的不同,扩频通信技术一般有以下几种扩频方式: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跳时扩频、混合扩频等,本文重点讲述前面三种扩频通信方式。

1、直接序列扩频

直接序列扩频(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方式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扩频技术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在发射端,将数据比特流用高速率的伪随机(PN)序列扩展成新的复合码,并用该数据码控制信道中的参数。在信息的接收端,用与发送端相同的伪随机序列码对接收到的宽频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并进行相应的信号调制,过滤干扰信号,获得原始的数据信号。

2、跳频扩频

跳频扩频(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技术方式的原理是发射机的射频载波振荡器的输出受一个伪随机序列码控制,随机离散地发生变化。跳频扩频技术方式的主体是由PN 随机码产生器和频率合成器所构成[4],频率合成器是频率跳变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它主要的任务在于快速响应。接收机中的频率合成器也按相同的顺序跳变,产生一个本振频率,经混频后得到中频信号,然后将该中频信号放大后,并送到解调器中解调,恢复原始的数据信息。

3、跳时扩频

跳时扩频(THSS,Time Hopping Spread Spectrum)方式采用伪随机码控制信号发送时刻及发送时间的长短,它与跳频方式的差别在于前者控制发射的频率,后者控制发射的时间。在时间跳变中,将一个待传输的数据信号分割为若干个时间片,由伪随机码控制在哪个时间间隔内发送信号。因此,信号是在很短的间隔中以较高的峰值功率传输,其优点是缩小了占空比,缺点是要保证接收端和发送端信号的时刻必须一致。跳时扩频技术方式的抗干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与其他方式结合使用,组成混合扩频技术方式。

2.3扩频通信的技术特点

扩频信号的带宽远大于信道中传输数据的带宽,因此扩频通信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大幅度提高了信号带宽,能高质量的完成通信传输任务,扩展的频谱越宽,抗干扰性能越强。此外,扩频通信技术中包含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能识别最强功率的有用信号,克服了多路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弱现象,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2、低截获性

由于数据通信频带被扩展到很宽的范围,而扩频信号功率分散在整个频带上,因而其功率密度很低,扩频通信系统被第三方截获数据的概率较低,数据保密性好。

3、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扩频技术为共享频谱提供了可能,在无线通信技术中,为了实现码分多址,可以使用扩频技术扩展频带,当多个用户共同处在同一个通信系统中,可以给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伪随机码以示区分,从而实现多址通信。

3、扩频通信技术的发展

3.1扩频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扩频通信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应运而生,最初主要运用在军事指挥通信技术领域,扩频技术的抗干扰机制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真正实用的扩频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个开发出真正的宽带通信系统。直到80年代初期,扩频通信技术才发展到民用通信领域。从此,扩频通信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无绳电话使用到码分多址(CDMA)的应用,在到后来的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的研究,始终伴随着扩频通信技术的身影。随着个人通讯服务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频通信技术所引发的技术产品也如雨后春笋,日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3.2扩频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称为广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其数据传输速率比3G高几十倍,是多功能的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在4G网络的实现中,部分技术实质就是扩频技术的延伸,4G技术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与扩频技术融合,伴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发展,扩频技术在4G技术推广中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和彻底的应用。因此,4G新技术的发展体现着扩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在超宽带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超宽带(UWB)技术是将传输带宽大幅度扩展,从而获得数据传输速率显著提升的一种扩频技术。将脉冲发射机和接收机前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再加上时钟振荡器和中央控制器,就可以构成一部UWB通信设备。因此,UWB技术的物理硬件结构简单、轻便,成本低,信号的处理也很方便,系统的频率鲁棒性强。UWB信号是在跳时扩频技术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其射频带宽,此外,它的发射功率频谱密度较低,因此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可以预见,扩频通信技术在未来宽带网上将得到广泛应用。

3、在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实质是一种利用软件来控制模拟或数字硬件电路的通信方式。扩频通信是基于抗干扰的机制设计,采用了伪随机编码扩展频谱以及相关解扩调制接收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因而,基于软件无线电进行扩频通信系统设计具有设计方式灵活、调试方便、开发周期短等优点,同时还具有与软件兼容的特点,是未来的另一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扩频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领域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5],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实现方式和技术特点。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保密性等特点,使其应用领域从传统军事指挥通信发展到到民用通信技术中,展望未来,扩频通信技术将与现代网络技术融合,将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查光明. 扩频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 朱近康. 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应用[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3] 曾一凡,李晖. 扩频通信原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4] 王淑君等. 浅谈扩频通信技术及其应用[M]. 山东电子,2004(1).

上一篇:三屏互动下一篇:现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