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联动通信

2024-10-02

应急联动通信(精选7篇)

应急联动通信 篇1

1 引言

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导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城市是各种风险最为集中之地,城市安全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城市区域内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铁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提升铁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承载着城市与外界之间人和物的大量流动,其包含的风险因素十分复杂,做好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铁路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城市区域内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往往不局限于铁路系统自身,而需要地方支持或者与地方相互配合进行。这要求在应急处置中,铁路与地方之间应该具有联运性,能够协同工作。而应急处置的联动协同在技术上取决于应急通信的联运协同,应急通信作为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在通信上保证及时、可靠、有效的互联互通和触发传递,是确保高效协同应急指挥工作的关键。因此,做好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任务。

2 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

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工作是一项铁路与地方紧密配合的整体性工作,既包含铁路系统自身应急工作的特点又包含城市政府层面应急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与传统的以行车事故为主的应急不同,城山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一般较为重大,主要表现在车站及沿线涉及大规模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方面,具体包括:车站大规模旅客滞留、车站非正常群体性聚集、车站发生火灾爆炸、车站遭遇恐怖袭击、车站发生严重卫生事件、城市区域内危险品运输的泄漏污染、城市区域内有较多人身伤亡的重大行车事故等。

(2)这突发些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处置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群的召集、控制、安抚、疏导、转移和疏散,各种应急救援资源的指挥调度,运输秩序的维持及恢复,治安秩序的维持及恢复,对相关设施物品的处置、转移,环境监测与恢复等。

(3)城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涉及的专业较多,除了铁路系统自身的相关专业外,还往往需要地方的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等专业联动配合,现场情况复杂,须进行统一指挥。

(4)城市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往往属于区域型应急,具有扩展性,因此在处置原生事件的同时,要密切注意防止其引起的次生事件的发生。

3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原则及需求

铁路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的特点决定了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铁路和地方应急通信应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互联互通,以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能够及时畅通到达受用端。

(2)能够按权限划分通信的优先级,实现应急通信的统一调度,确保行动指挥高效统一。

(3)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包括确保各种信道畅通稳定不发生拥塞、能够对抗各种干扰、通过加密保证信息安全等。

而针对不同事件,应急联动通信的需求内容也有所不同。最基本的需求是铁路和地方对现场图像资源的统一调阅、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共享。此外,多数事件还需要对铁路运输信息、现场周边交通管制情况、相关车辆调度及位置情况等交通信息进行交互。有需要调度救援物资的事件需要对救援物资的流通情况进行交互,诸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等涉及环境的事件则需要对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共享。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上要需求内容如表1所示。

4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够在铁路和地方的不同应急通信系统之间实现合理接口,以满足联合应急处置时相关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共享或交互的主要需求,为应急指挥提供保障支持。从业务上讲,这个核心问题表现为铁路和地方的两套应急通信体系在现场指挥这一层面上的交互,如图1所示。而从技术上讲,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4.1 图像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图像通信主要包括应急现场视频、图片信息的采集和统一调阅。图像信息的采集可分为固定点采集和移动点采集。固定点采集主要为有线通信方式,包括铁路车站、沿线的视频监控及一少部分地方视频监控;移动点采集主要为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事发现场临时架设的监控和兵移动采集。城市区域内各种通信设施及网络比较完备,因此可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移动点采集。

图像信息的统一调阅指各种图像信息在现场指挥层能够通过一个界面进行切换展现,由于目前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兼容还较为困难,因此,统一调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实际中铁路视频监控和地方视频监控之间很难互联互通,可以将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图像统一展示在大屏幕或监控单元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画面对应急现场了解分析,起到图像通信应有的作用。实现统一调阅的关键主要包括:可以访问铁路和地方图像通信系统的网络;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浏览客户端或者网络访问页面;大屏幕系统或监控单元。图像通信总体方案内容如表2所示。

4.2 语音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语音通信指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即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普通电话、手机、集群通信、普通手台、VoIP等不同语音终端设备间的互相通信,并且具有调度和录音功能。这种方案能够明确优先级,保证应急指挥的高效统一。

4.3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主要包括应急处置中铁路和地方之间相关统计数据、交通信息、应急物资信息和环境信息等数据的共享或交互。其实现的关键包括:铁路与地方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信息交换的前置服务器。

4.4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是图像、语音和数据通信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即可以在同一人机界面下实现不同类型的通信。应急协同通信是应急联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5 结束语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时有出现,如冰冻雨雪灾害引起的大规模旅客滞留、重大列车相撞事件等。做好应急联动通信工作已成为保障铁路与地方联合应急处置及时、有序、高效进行的首要任务,发展应急联动通信意义重大。总结起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相关信息的传递能够准确畅通。

(2)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完备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明确各级责权,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行动的统一有序进行。

(3)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和应急联动通信技术方案,保证方案切实可行。

摘要:城市区域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本文根据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应遵循三项原则,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其关键在于各种通信方式的信息共享,最后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关键词:城市,铁路,地方,应急联动通信

参考文献

[1]王富章.等.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周光辉.汪智.王富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铁路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铁路.2008(2)

[3]刘仍奎.程晓卿.孙全欣.铁路事故救援救援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43-47

电网企业应急联动模式探讨 篇2

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能需求的增长,电力系统进入了特高压、大电网互联时代,其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相关研究发现,影响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具有“涉及环节多、灾害源多、损失巨大、影响面广”的特点[1],因此,仅依靠电网企业自身的应急力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

在现代应急管理中,充分利用各类应急资源进行应急联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针对电网企业的应急联动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了应急联动要素,研究了应急联动模式。

国内外应急联动现状分析

国外应急联动发展现状

对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应急联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美国,相关部门签订应急契约是应急联动的主要内容[2];在日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主体在应急联动中发挥了相应作用[3];在英国,建立了“金、银、铜”三级应急指挥机制,有效解决了责任分工问题[4];在澳大利亚,多层级的应急联动模式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物质和财政支持[5]。

国内应急联动发展现状

在国内,民航、地铁等行业在应急联动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6,7],建立了符合行业特点的应急联动机制,有效地整合了内外部的应急资源,形成了相应的应急联动流程、方法和技术,明确了应急联动的内容与途径,将应急联动与应急管理流程相结合。

应急联动经验总结

综合分析国内外应急联动现状,可以发现有以下经验。1多主体参与应急处置: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各类应急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的应急能力得到调动,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能动性;2应急联动内容明晰:在应急处置中均明确规定了应急联动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固化应急联动的内容,并使应急联动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3应急联动科学分级:为针对性处置突发事件,将有限的资源针对性的运用于应急处置,使应急联动级别与突发事件级别相匹配。

电网企业应急联动要素研究

通过分析国内外应急联动经验,发现在应急联动研究中应当研究三个要素,即应急联动主体、应急联动内容和应急联动级别。下面结合电网企业应急管理的实际,分别研究应急联动的三要素。

应急联动主体研究

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涉及到很多应急联动主体,为了使应急联动有序进行,将应急联动主体分为内部主体、外部主体两大类,其中内部主体包括电网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外部主体可以按照职能分为管理部门、救援部门、监测部门、新闻媒体、电力用户等五大类,其分类见图1。

应急联动内容研究

根据PPRR理论,应急管理包括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8]。应急联动内容作为开展应急联动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贯穿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联动级别研究

电网企业应急管理一般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企业总部级,第二层面是企业省级,第三层面是事发单位级,每个层面包含若干职能部门。在横向上各职能部门通过该层面应急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进行联动,在纵向上各职能部门与上下级的相关部门对口联动,具体情况见图2。

应急联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突发事件程度的不同,调整应急联动的协调渠道。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大时,应当采取较高级别的应急协调渠道,以保障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得到及时的调配,同时也便于和相应级别的外部应急救援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同理,当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小时,应当采取相应较低级别的应急协调渠道,具体分级方法见表1。

电网企业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内部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1)职能部门应急联动模式。

企业职能部门的应急联动围绕应急队伍、综合保障、舆情应对、恢复重建四项应急能力[9]建设进行联动,本研究通过鱼骨分析法,以四项应急能力为出发点,分析需要参与联动的相关职能部门,同时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能部门应急联动模式见图3。

(2)内部单位应急联动模式。

内部单位应急联动是指事发单位与联动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涵盖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环节。本研究应用流程管理技术,将事发单位与联动单位之间需要进行的应急联动按照流程图的方式进行了设计,应急联动模式见图4。

外部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在对外应急联动中,企业需要与管理、救援、监测、媒体、用户等相关外部主体进行联动,为了保证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应急管理,对外应急联动活动同样贯穿了应急管理的四个环节,本研究运用流程管理技术,将企业与外部联动单位之间需要进行的应急联动按照流程图的方式进行了设计,相关应急联动模式见图5。

综合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需要电网企业内外部应急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研究了电网企业应急联动要素基础上,综合内外部应急联动模式,设计了综合应急联动模式,见图6。

结语

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构建 篇3

2003年之后,我国行政应急体系大致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该体系由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构成,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法制和应急机制[2,3]。暴雨内涝作为一类突发事件,在构建其应急体系时,也应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进行。由于暴雨内涝应急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部门之间的联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强调暴雨内涝应对过程中“应急联动”的重要性,本文相应的将暴雨内涝应急体系称为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

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不仅仅是暴雨内涝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联动应对工作,而应该在暴雨内涝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实行联动,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是应对暴雨内涝的长效方法。本文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主要从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3个方面探讨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构建。

1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框架

1.1应急联动体系的目标

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目标可描述为:统一指挥、分工协作、预防为主、科学决策、高效联动地处置暴雨内涝事件。这一目标要求政府防暴雨内涝主管部门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建立较完善的应急预案、科学的多主体决策方法,以及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中的各种有效机制。

1.2应急联动体系的整体框架

做好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首先要从暴雨内涝这一管理客体出发,进行暴雨内涝机理分析,揭示暴雨内涝的内在规律,然后对暴雨内涝进行分类分级,以便在暴雨内涝应急过程中选择相应级别的应急联动预案,对其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处置方案。同时,由于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的参与者来自不同部门,包括防汛总指挥部、水务局、应急办、气象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建委、交委、民防办等。他们之间的协调联动首先要通过构建合理的应急联动组织结构进行统一指挥,然后还需要规章制度的保证,即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因此,在不考虑应急法制的情况下,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应急联动预案体系、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和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等3个子体系。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整体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上述3个子体系中,暴雨内涝应急联动预案是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龙头,是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理念的载体,其内容包括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其中,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组织体系是建立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和应急联动预案体系的依托和载体;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是应急联动体系的关键,其一般包括暴雨内涝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等。

1.3应急联动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一部分城市基本完成了水务体制改革。以广州市为例,2008年成立水务局负责全市防洪、供水、排水等涉水管理,实现了水的统一管理。中心城区各区相继成立了区水务局,负责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城市的排水应急和防内涝工作由各区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到目前为止,广州市中心城区六区均组建了区级的排水防涝抢险队。

在城市水务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构建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应重点考虑如下要求:市、区两级部门排水设施统一管理;部门联动真正运转;街道、社区两级增设水务专职部门,明晰责任,明确分工,以便于城市排水管理协调统一调度。根据上述要求,可构建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应急联动体系存在横向联动和纵向联动,体现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横向联动,包括市级层面的横向联动、区级层面的横向联动,以及街道层面的横向联动,某一具体层面的横向联动主要是指该层面的防汛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防暴雨内涝指挥分部或排水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之间的联动;纵向联动则是指市级、区级、街道等各层面相应部门之间的联动,如在暴雨内涝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市防汛总指挥部、区防汛指挥部和街道防汛指挥所等三者之间应该进行联动,相互协调,共享信息,共同应对暴雨内涝事件。此外,各级防汛指挥机构都下设办公室,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分别挂靠在相应层面的水务主管部门内,负责防汛指挥机构和相应层面防洪的日常工作。

1.4应急联动预案体系

暴雨内涝应急联动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应急处置暴雨内涝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暴雨内涝造成的灾害损失。在遇到或可能遭遇暴雨内涝时,多个部门应急联动能够有案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多个部门有序的应急联动,尽力防止暴雨内涝灾害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暴雨内涝,整个应急联动组织选择相应预案来降低暴雨内涝灾害损失。

暴雨内涝应急联动预案按照处置暴雨内涝事件的过程可分为5个主要方面,即方针与原则、总体策划、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具体内容包括:暴雨内涝的预测与预警、暴雨内涝应急联动职责分配、暴雨内涝应急联动处置的基本方案、暴雨内涝应急联动资源和暴雨内涝灾后恢复等。

要建立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预案体系,就要求分层次编写预案。所谓分层次,是指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系统总目标预案包含各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而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包含单元目标的预案。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预案,可分为市级、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4个层次。其中,对于前三者,又可分为成员单位的应急预案和具体易涝点的应急联动预案。所谓易涝点,是指通过历史统计,由于暴雨偏大、地势低洼且排水不畅而造成内涝发生几率较大的局部区域。

在图3中,市级暴雨内涝应急预案为专项预案,而具体易涝点或企业的应急联动预案属现场预案,要求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两者的内容一般存在较大的差异。

1.5应急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回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4]。相应的,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可界定为:在特定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体制下,暴雨内涝应急管理各联动单位在暴雨内涝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以及善后处理等应急联动管理全过程中应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以使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有序运行,有效地控制住暴雨内涝灾害。从不同角度看,对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有以下认识:①从内涵上看,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是一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为基础的政府防汛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②从功能作用上看,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侧重在暴雨内涝预防、处置和善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各联动部门或单位如何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以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暴雨内涝事件;③从外在形式上看,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体现了政府防汛等部门应急管理的各项具体职能。

总体而言,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以应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涵盖暴雨内涝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包括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

2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运行

暴雨内涝应急联动涉及多个部门,它们的职责并不完全相同,但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因此需要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这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在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平战切换”原则[5,6]。当没有发生暴雨内涝,即应急联动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时,此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涉及的联动部门相对少些,如气象部门主要是监控天气情况,当达到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条件时,要发出预警信号,排水设施管理中心等相关单位则要做好排水设施的日常管养工作,等等;当临近应急状态战时,组织体系中的指挥决策部门(一般是防汛总指挥部)就应根据气象部门的暴雨预警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部门(如防暴雨内涝指挥分部)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现场观测到的积水深度等相关指标判断内涝的级别,在预案的基础上调整或提出应对方案,然后由执行部门(如排水中心)落实相应措施。随着暴雨内涝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应急联动体系的运行状态应提高到相应的级别,在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已采取措施获得的效果和新获取的信息不断调整相应的应对方案,因此,暴雨内涝应急联动决策通常是分阶段进行的。

当已排除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就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防汛物资的补充、防汛排涝设施维护,以及补偿、恢复总结等善后工作。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运行逻辑图如图4所示。

3应用实例

以广州市为例,其制定的防暴排涝应急抢险处理工作机制包括预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快速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如图5所示。

3.1预报预警机制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与报告。每年4月前向市三防办报送当年汛期天气趋势预测情况;汛期每月报送上月天气情况及本月天气预报,重点是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测有暴雨时,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市三防总指挥部组织市水务局、民防办、公安局、交委、城管委及各区(县级市)三防指挥部建立暴雨内涝监测网络,负责暴雨内涝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市三防办及时将监测和预警信息通报各区(县级市)三防指挥部和相关单位。暴雨内涝预警划分为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三个级别,依次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暴雨内涝预警信息由市三防总指挥部负责发布。

每当暴雨袭来,市三防总指挥部领导坐镇指挥,及时组织各级排水部门、成员单位、镇村基层民众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市三防总指挥部密切监视暴雨动向,根据预测预报,提前会商,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安排防御工作,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三防、排水单位实施72h天气预报预警制度,及时发布雨情预报;汛期实行24h值班制度,提前一天发布24h暴雨预报,提前3h发布短时降水预警,并通过手机、12121电话、公共气象预警电子屏和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及早将预报信息向各部门和广大市民进行发布,为防御暴雨内涝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3.2应急响应机制

与预警级别对应,暴雨内涝灾害应急响应划分为Ⅲ级、Ⅱ级、Ⅰ级。市三防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展应急响应的处置工作。每级应急响应行动包含本级以下所有级别应急响应的内容。当超出以上范围的险情出现时,市三防总指挥部通过市政府向上级部门请求支援。

市三防总指挥部适时启动预案,加强暴雨内涝防御。按照暴雨应急预案规定,适时指挥市三防各成员单位、各区主要领导迅速到位、靠前指挥;各区、县级市三防办及时组织区内排水部门、街道、社区,做好防御工作,各镇街组织群众互助防御。根据暴雨动态及时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派出三防工作督察组到受影响地区三防指挥部,督促检查防涝抢险救助工作,指导、检查各区、县级市三防部门的值守情况和应急抢险到位情况,督促各区、县级市认真贯彻落实市三防总指挥部的防御指示精神,把预案启动和暴雨预警延伸到街道、小区和千家万户。

3.3应急联动机制

加强部门联动,提高防御效果。市交警、环卫、交通、民防等成员单位按照城市防洪预案要求,积极开展交通疏导、垃圾清扫、地下空间、地质灾害等防御工作;广州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滚动播放暴雨防御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御暴雨及其次生灾害。排水部门与市三防办联动,及时掌握短时雨情预报情况;专职预报与全员雨情报告相结合,及时掌握即时雨情及内涝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做好上下畅通的信息报送工作。

3.4应急救援机制

出现险情后,总指挥下令启动应急抢险预案,同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需要时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救援、抢险和处理。

3.5快速处置机制

接到应急抢险指令后,各小组马上按照应急抢险预案进入工作状态,各司其职,做好救援、抢险和安全工作。抢险组要迅速进入指挥位置,同时立即向险情发生地派出现场应急处理队伍,迅速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有效控制险情;密切关注险情变化,根据险情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若险情扩大,应增派力量,或提高应急级别。

3.6善后处理机制

险情排除后,三防总指挥部总指挥下令结束应急抢险预案,各小组做好善后工作。启动应急响应的人民政府或部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响应结束后,各成员单位及各区(县级市)三防指挥部在8h内将应急响应情况书面报告市三防总指挥部;灾情核定报告在5天内书面报送市三防总指挥部。

4结 语

由于我国城市排涝能力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相比外洪问题更为频繁、突出。目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已逐渐纳入我国各级政府、防汛部门和相关部门公共管理范畴,并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政府行为。

笔者借助于一般应急管理理论,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应急联动体系构建问题作了探讨。在明确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整体框架。其核心内容包括应急联动预案体系、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和应急联动管理机制3个子体系。其中,应急联动组织体系是基础,应急联动预案是前提,应急联动机制是关键,因此应从这3个方面着手来构建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推动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运行。

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是应对城市暴雨内涝的长效方法。借助于应急管理理论,在明确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整体框架;探讨了3项核心内容,即应急联动预案体系、应急联动组织体系和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分析了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的运行逻辑。以广州市为例,运用该应急联动体系,制定了广州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城市暴雨内涝,应急联动体系,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机制,广州市

参考文献

[1]裴宏志,曹淑敏,王慧敏.城市洪水风险管理与灾害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77-83.

[3]高小平.“一案三制”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0(5):64-68.

[4]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15-18.

[5]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应急联动通信 篇4

关键词:应急联动,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一、城市应急联动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应急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应急信息资源是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的核心资源, 是保证应急指挥水平和应急处置效果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 由于受管理体制的束缚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市的应急信息资源基本还处于十分分散的状态, 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与城市有效实施应急联动指挥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新形势下, 如何实现我国城市应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应急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机制, 使相关政府部门、应急专业机构和人员、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能够充分共享和参与建设各类应急信息资源, 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应急联动指挥整体能力和水平的大事, 各相关政府部门既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 使应急信息资源的建设状况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应急信息资源是应急联动平台的“血液”和“灵魂”, 如果没有全面丰富、准确可靠、适应性强的应急信息资源作支撑, 那么高标准的应急联动平台往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作为我国城市应急联动平台的“核心资源”, 应急信息资源主要不应是靠新开发获得, 最基本的是通过有效整合已有的、分布在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而获得的。

2、应急联动平台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联动平台的建设工作, 应坚持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 强化公共安全科技的核心内涵作用,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资源, 立足自主创新并加强工程实践, 稳步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

目前, 我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联动平台建设过程中, 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 以保证实现国家应急联动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但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出台需要一定过程。应当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议实践, 逐步形成规范标准后再加以推广应用, 这样的标准规范更科学更合理, 也才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然而, 我们提倡了许多年的“统一规划”, 为什么解决不了“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现象?有政治的原因, 也有技术原因。其中技术原因就是缺乏应用标准。没有应用标准的统一规划只能止于行政上的统一。片面追求“功能”统一和技术标准统一只能带来浪费, 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二、城市应急联动平台建设的对策

我国城市应急联动平台要在发展中建设, 在建设中发展, 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更好的服务于应急工作, 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 具体对策如下:

1、提高认识, 创造有利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

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牵涉面广泛、调整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尽快转变“信息资源整合为时尚早”、“信息资源整合对己不利”等错误思想, 要抓住时机,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首先要求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带头, 因为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会牵涉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 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势必会流于形式, 成为“半拉子工程”;其次要求广大政府公务员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 认识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是提高政府应急管理与服务能力的行动;再次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思考”, 克服本位主义, 从整体利益出发, 顾全大局, 使城市应急信息资源整合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信息资源整合规划

制定一下切实可行的应急信息资源规划是保证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有序发展、稳定推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作为保障, 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必然会出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 既会给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混乱, 又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信息资源事例规划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 当前可以“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 统一规划, 有序推进, 协同发展, 注重实效, 资源共享, 安全保密”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把其贯彻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中去;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应急联动管理平台, 使城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与各专项指挥系统、各地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能做到互联互通、协同联动, 提高应急联动指挥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三是要选择公安、消防、水利等信息资源密集程度比较高的重点应急指挥管理部门作为突破口, 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等多种方式的试点, 逐步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提高, 使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路得到进一步明晰, 方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3、以建设和完善重要的公共应急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突破口

作为城市的应急联动平台, 在应急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有自己的侧重点, 应该重点建设牵涉面广、实用价值大、用户数量多的公共应急信息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基本都是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需要, 但单靠本部门的力量往往无法解决, 或者数据来源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 必须由各城市应急办组织力量进行建设与维护。

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是得不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因为要相关部门“贡献”出长期建设和维护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必须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但如果按一种思路, 由政府应急办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开发和建设, 建成后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和各地市来共同使用和维护, 这样就必然得到众多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而且, 应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所以, 政府应急办必须考虑规划建设一些重要的公共应急信息资源数据库, 可从应急预案库、应急政策法规库入手, 逐步扩大和深入, 使公共应急信息资源的根基打得更扎实。

4、以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推动应急联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应急联动平台是国家应预案有效实施, 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工具和基本保证。随着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入推进, 由此而引起的一场应急联动管理体制的变革将会随之降临, 并将对传统的政府应急职能、应急机构设置、应急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提早作准备, 以适应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需要, 尽快实现应急联动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转型。

总的来说, 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要建立起高效、精简、集成、适应面广、战斗力强的应急联动管理体系, 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保障公共安全的职责。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为应急联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改革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需要注意的是, 在政府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应避免简单地把传统的应急政务活动计算机化或网络化, 而是要按照应急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对现行的应急管理职能、应急组织以及应急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梳理、调整和重组, 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对应急联动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使应急联动管理工作有较大的起色, 为全面提升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管理能力和指挥水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大应急联动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应急联动平台的标准化不在于硬件的强求一致, 而是要保证在应急联动管理流程方面规范一致:一是遵循已有标准规范。要遵循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国家标准, 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 采用国家发布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标准规范。二是新建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消息报送、业务流程、实时数据接入、数据库内容与同步更新、预测预警模型规范、术语标识和数据共享等标准化体系, 保证国家应急联动平台技术体系一致。

总之, 应急联动平台建设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依托政府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 实现多网整合, 避免重复建设。当然, 平台仅是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源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标准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应对。

参考文献

[1]范维澄、袁宏永: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信息化建.2006年9月

应急联动通信 篇5

事件分析功能:可快捷地估算事件、灾情、爆炸等事件造成的破坏区域和影响范围;在平面布置图上标出危险区、隔离区和警戒区, 给出各区域危害程度和防护要求等信息;对危险区、隔离区和警戒区进行分析, 列出区域内相关设备;给出应急网络图, 列出应急响应队伍的联系电话、联系人、主要职责等信息, 提供电子白板功能, 可在事件模拟图上根据具体情况现场布置车辆, 并可及时反馈到异地。

统计分析功能:提供关键区域及要害部位的安全监督动态信息, 完成数据汇总统计, 生成各种统计汇总报表, 根据不同的统计分析要求, 在电子地图上以不同色块 (颜色) 和统计报表 (文字) 两种直观的表达方式, 多方位多角度地显示出统计分析结果。

(一) 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把面向事件的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信息等系列相关信息集成调度起来, 使用各种统计分析方式和表现手段,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的应急支持信息。

(二) 将突发安全事故置于GIS中进行地理分析, 除了一般统计分析还包括

1、事故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分析

事故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是确定危险警戒范围及应急预案涉及机构级别的重要依据, 也是应急预案中确定抢险救灾队伍规模和所需抢救设备、设施、物资数量规格的依据。通过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 进一步查找出该范围内, 有什么单位、机构、人员, 以确定具体需要撤离的单位人员。对于非扩散型危险源, 其事故影响范围一般可根据破坏能量的大小、可能遭受伤害的极端人数多少凭经验确定。对于易燃、易爆、毒物泄漏等扩散型危险源, 其事故影响范围则必须根据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或其它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估算。事故影响范围确定以后, 再根据该范围内人员、设备的危险暴露状况确定事故严重程度。

2、事故发生频度分析

事故发生频度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也是确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抗灾措施级别的一个重要依据。事故发生频度主要与生产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状况, 设备、设施、工艺危险状况, 作业环境缺陷及危险暴露时间等因素有关,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设施本质安全化状况。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状况可由危险隔离、故障案、故障风险、失误安全、失误风险等状态的组合模式确定。

3、事故演变过程分析

对于不同演变过程,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抢险救灾措施一般会有较大的差别。当前, 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事件树分析法 (FTA) 。该方法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分成阶段[或步骤) , 用树状绘图表示事故可能结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4、救援最佳路线分析

系统提供找出两点间[出发点到目的地) 最优路径功能。最佳路径就是在指定网络 (也称为“图”) 的两结点间找一条阻抗强度最小的路径。他的实现方法:用户通过选择具体的起点 (包括起点类型和起点位置) 和终点 (包括终点类型和终点位置) 后, 点击查找, 系统将在“地图显示区”中显示出具体的行进方案的走向。

二、基于WEBGIS的信息发布功能

提供统一的浏览器 (Borwesr) 访问界面, 可对内对外服务, 准确的反应现场地理位置、周边情况等相关信息, 方便领导进行指挥调度。各个部门、人员根据权限的不同对系统拥有不同的操作及使用权限, 根据应急所有部门业务功能将整个系统设计成一个统一界面, 以功能划分模块, 整个系统是由功能模块有机结合而成的, 而登录用户按所属部门、职位享有相应的功能模块操作权限。

ERS提供在浏览器上实现空间数据及其属性的一体化采集与编辑, 经过复杂的采集数据审核机制, 可直接存入地理数据库, ERS为每个应急单位建立一个用户, 每个用户因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属性权限。每一个有接警任务的单位都有一个专门为其建立的空白图层, 供其在上面采集事件发生地点。

三、预案以及预案管理功能

可根据事件类型、案发所在区域和案发单位等参数特别设置一个专门的预案, 以便指挥员能进行有效的调度和方便领导决策。

预案系统, 是根据事件类型、案发所在区域和案发单位进行定义的。比如, 可以针对发生在某公安辖区内的治安案件, 特别设置一个专门的预案。C&CC能事先生成多种模式的预案, 这些模式包括:

通常的处理流程, 也可以是各案适用法律、法规的纯文本描述;

根据地理定位信息进行辖区预判, 并根据工作流程自动判断应该通知的。

出警单位和人员:

车辆调度方案 (需要GIS和GPS支持) ;

固定搭配方案;

资源调度方案;

防范圈、包围圈和封锁点 (需要GIS支持) 。

方 (预) 案的制作包括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码兵布阵和文字的编写。考虑到文字部分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 所以方 (预) 案的制作主要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码兵布阵。方 (预) 案的制作完成后, 就可以启动方 (预) 案。在启动方 (预) 案后, 应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参考文献

应急联动通信 篇6

要实现在应急管理中的联动, 政府与社会之间就要建立一种协调与合作的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的确立, 一方面取决于政府是否愿意出让一定的责任与权力, 将社会力量视为与自身平等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是否有能力承载政府回让的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理责任 (1) 。在我国公民社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逐步实现应急管理中的政府—社会联动。

一、政府由主体力量淡化为主导力量

为了有效应对危机, 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责任, 政府必须从具体而繁杂的应急管理事务中抽离出来, 由主体力量淡化为主导力量。从微观领域的事必躬亲上升到宏观大局的协调控制, 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着力于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置, 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整体的应急管理水平。

1.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

政府要将善治理论纳入应急管理中, 主动突破对应急管理的垄断局面, 将社会力量纳入应急管理的主体范围。引导公众建立起诚信、友爱、宽容、互助的人际关系, 建立社会诚信机制。要让公众明白,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心、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通过立法把社会力量的参与权加以固定而成为法定权利, 并对参与程序做出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使社会主体的参与落到实处。同时, 为了控制整体局势与参与秩序, 也要对社会主体的某些权利与自由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

应急管理是一个政府常态管理能力在紧急情况下的集中体现。要想真正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水平, 就要将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应急管理于常态管理之中, 居安思危, 常抓不懈。针对我国国情, 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将安全因素纳入城市或区域的总体规划中, 从硬件上提高社会的危机防范能力;二是要不断修缮应急管理体系, 尤其是要在应急预案中引入公众意见, 并且做到定期检查、实际演练与实时更新, 确保其可操作性。

二、提升公众的整体应急能力

公众往往是危机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其具备了应对危机的主体动机。每一位公众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 但因其庞大的基数就可以汇聚成不可小觑的合力。我国每次危机的后果之所以严重, 也和缺乏一个具有自救功能的社会群体有关。笔者结合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 对提升公众的整体应急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 危机意识的教育与普及。

危机意识教育与普及的途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 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讲座、宣传等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国外, 一般把学校、社区和公共媒体作为危机教育的主渠道。首先要将危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把防灾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 使危机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美国、日本的危机教育都是从幼儿园的娃娃开始抓起, 给孩子植入最初元的危机意识。其次, 充分利用社区作为社会细胞的优势, 达到危机教育的最大普及。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设置宣传标语、邀请讲座进社区等手段, 直接或间接地向居民传授应对危机的技能和本领。再次, 通过越来越普及的媒体渠道, 向更大范围的受众普及防灾救灾的相关知识。

2. 应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危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公众认识和了解危机,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与演习, 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同样, 应急能力训练的途径也很广泛, 然而多选择往往等于无选择, 因此, 有必要进行定期性和强制性的培训。有学者提出设立一个全国灾害日, 如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日子7月28日作为全国地震灾害日 (2) , 在这一天, 全国进行防震演习。除此之外, 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常发灾种, 设立地方性的防灾日,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演习。另外, 可以成立常设性的防灾教育基地, 作为公众提供防灾教育及培训的专业性场所。基地内可通过视听效果、亲身体验以及专业培训等方式, 向公众传授更加系统与专业的应急技能。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具有高度的社会渗透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灵活的反应速度, 可以和政府在功能上形成优势互补, 对应急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由于国情限制, 目前并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功能。

1. 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首先, 政府要转变观念, 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合理定位。非政府组织“不应是接受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场所, 而是承接政府部门社会职能的组织;不是政府职能转变形式化的工具, 而是公民社会最活跃的公共部门;不是在与政府争权, 而是在帮助政府治理社会。” (3) 其次, 要在法律与政策方面对非政府组织予以扶持。应以立法的形式确立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地位, 界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权责关系, 规范应急管理的程序和办法, 及时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防止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侵害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权益, 恢复其独立性与自治性。同时, 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帮助与扶持, 通过优惠税收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 为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最后, 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以保证非政府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2. 提升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 自身独立性不足、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等原因, 使得公众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 缺乏认同。为此, 非政府组织若想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支持与配合,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争取各种形式的社会资助, 以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二是通过提高薪酬、建立保障等方式来吸收优秀人才, 并通过培训、交流、访问等形式来优化人才素质;三是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 确保其在危机到来时能够迅速地投入到救援中去。

3. 构建政府与非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首先,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逐步建立契约关系。在资源筹备和救援等领域, 政府可以考虑通过项目招标方式向资质良好的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 政府把相关契约关系实时向社会公布。其次, 建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应急联动系统, 一旦危机发生, 系统即可立即启动, 在彼此之间确保行动的协调与畅通。第三, 建立联系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机构, 这一类机构由政府部门设置, 工作人员以弹性的方式任职, 平时不在岗, 危机一旦发生则立即到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具体负责统一调度指挥分散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 为危机解决在组织上提供保障。第四, 建立信息透明机制。除了及时公布政务信息, 还要实时发布政府和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需求信息, 动态发布对非政府组织的评估与管理信息, 确保非政府组织在阳光下透明运作。第五, 可借鉴联合国模式, 授予优秀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 在政府危机决策中导入民间机制。

四、促进企业参与应急管理

将企业纳入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与技术领域的优势功能, 需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要培育企业的公民责任意识, 二是要塑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内部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使全体员工的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 从而降低人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一般来说,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从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两方面展开。首先, 要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标准包括跟企业生产有关的物品的性能要求, 对试验与操作的安全规定和对各岗位的安全规程等等。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健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 若照章执行, 定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推向新水平, 从源头杜绝生产事故类公共危机的发生。其次, 要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和道德水平。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方法, 利用影像、文字、声音等传播途径, 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使之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把企业崇尚的思想意识, 员工践行的行为准则, 通过规范和引导, 逐渐内化为安全态度和职业道德, 最终在生产场所和设备的选用、设备的维护, 以及员工工作态度等呈现出来。

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 非一朝一夕可成, 而是一个双管齐下、不断深入的系统过程, 并且要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2.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理念。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 是国家的公民之一, 有权利、也有责任为社会的一般发展做贡献。作为公民的企业需要认识到以下两点: (1)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根据多种收益人群体来决定自己的企业行为” (5) 。企业公民责任价值理念强调企业的自律责任, 是企业内在的、自愿的、主动的责任选择。因此, 企业自律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2) 履行社会责任, 可以达成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从短期来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成本, 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相矛盾。但从长远来看, 可谓“一本万利”。首先, 企业将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是展示自身实力、产生广告效应的绝佳手段。根据一份调查显示, 企业在重大危机中表现的社会责任行为, 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其购买意向的变化。73%的被调查者表示“我更愿意选择购买在这次事件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 (6) 。其次, 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长久的声誉和公信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 良好的声誉和公众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其不断做大做强的前提。因此,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既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必定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收益。

3. 为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企业履行公民责任的法制化进程。首先, 建议在《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强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之外, 还要规定在社会面临重大公共危机时, 企业有义务尽其所能帮助减少危机所带来的社会损失。其次, 完善公益捐赠立法。立法中要明确捐赠人的权利, 包括税收优惠待遇的具体规定、对款项用途的知情权等等, 维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建议适当提高国内企业的免税标准, 以放大慈善捐赠的免税功能, 充分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五、建立政府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 在应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各类信息无孔不入的今天, 政府与媒体已不再是原来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政府在提升信息主导能力的同时, 与媒体的相处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1. 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

从历次的危机事件处理情况来看, 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要杜绝目前仍然频繁的瞒报、谎报、误报等现象,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 要树立信息公开理念, 做责任型政府。上个世纪“喉舌说”、“工具说”的媒体属性已如今不再适用, 对危机的遮掩、瞒报只会使其欲盖弥彰。政府要遵从“以人为本、尊重民生”的信念, 及时发布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引导公众提前预防, 遏制危机的蔓延。其次, 要保障信息的全面、客观与真实。要知道报喜不报忧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这样做只会失信于民, 加大恐慌。政府要相信社会的承载能力, 相信公众会选择理性的行为。最后,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 从发布主体、操作流程、纠错机制等各环节进行把关, 最大程度地追求信息传播的正向功能。

2. 妥善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学者喻国明曾经说过, 政府和媒体最理想化的关系不应该简单到谁是谁的胳膊或大腿, 应该是朋友, 而且是诤友。在公共危机中,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 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体, 二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政府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 促进媒体公益性的充分发挥。政府对媒体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选择性信息发布, 决定哪些信息需要由媒体传达给公众, 哪些不可以。信息的筛选要以有效的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第二是监视媒体是否将信息进行准确的报道, 如果出现偏差, 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是通过媒体搜集公众的反馈信息, 以此对危机决策进行相应调整。除此之外, 政府还要防止媒体的权利异化, 避免媒体的市场化带来的权力寻租, 减少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关系新闻的产生, 监督媒体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

媒体要充分发挥对政府的监督作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政府对行政信息的管理是以自上而下、内部层层传达的方式运作, 忽视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一旦发生重大危机, 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形象的破坏和外界舆论的压力, 常常瞒报或报喜不报忧。这样的做法往往只能由媒体来捅破, 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媒体监督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 有利于决策者掌握全面、及时的信息, 做出正确决策。

六、结语

良好的社会参与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目前社会参与的意识和水平都还很低, 制度环境也不甚理想, 这和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承认社会发展有其不可逾越的时间逻辑, 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公众的参与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社会组织正在发展壮大, 这些都为实现应急管理中政府—社会联动提供了可行性因素。如果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从自身可以做的做起, 面对危机时, 我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 社会则更多一份理智与从容。

注释

1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 金磊.城市灾害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 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夏锋.企业公民责任意识在公共危机中提升.人民网-理论频道

应急联动通信 篇7

网络安全事件指影响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的不正当行为。网络安全事件一般在很短时间内产生, 且引起的损失巨大。应对网络事件关键是速度与效率。应急响应 (即“Incident Response) , 指某组织为了应对意外事件发生所做的准备及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本文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则指应急响应组织根据对可能情况的准备, 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 尽快作出正确反应, 减少损失或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追踪攻击者, 搜集证据直至采取法律措施等行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的对象, 又称应急响应的客体, 指:针对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的安全事件。除了传统的针对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分类外, 广义上应急响应的对象还包括:扫描等违反安全政策的事件。应急响应过程包含三种角色:事件发起者、事件受害者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应急响应是被动性的安全体系。它的作用主要表现:1、事先的充分准备;2、事件发生后的采取的抑制、根除和恢复等措施。

(一) 入侵检测

应急响应由事件引发, 同时发现事件依靠检测手段。入侵检测技术指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检测, 是目前最主要检测手段 (IDS) 。

(二) 事件隔离与快速恢复

首先, 在检测基础上, 确定事件类型和攻击源后, 对于安全性、保密性要求高的环境, 应及时隔离攻击源, 制止事件影响进一步恶化;其次, 对外提供不可中断服务的环境, 如运营平台、门户网站等, 应急响应过程应侧重考虑尽快恢复系统并使之正常运行。这其中涉及事件优先级认定、完整性检测及域名切换等技术。

(三) 网络追踪和定位

确定攻击者网络地址及辗转攻击路径, 在现在的TCP/IP网络基础设备上网络追踪及定位很困难;新的源地址确认的路由器虽然能够解决问题, 但它与现在网络隐私保护存在矛盾。

(四) 取证技术

取证是一门针对不同情况要求灵活处理的技术, 它要求实施者全面、详细的了解系统、网络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与运行状态, 对人的要求十分的高 (这一点与应急响应本身的情况类似) 。目前主要的取证对象是各种日志的审计, 但并不是绝对的, 取证可能来自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海量的日志信息为取证造成的麻烦越来越大。

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是从应急响应组及协调中心发展起来的一套应急响应联动体系。它立足于协调地理分布的人力与信息等资源, 协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 属于应急响应组织发展后期的组织形式。联动含义:1、组织间的协作;2、功能上统一;3、网络安全策略上联合。

(一) 联动系统的体系结构

1、应急响应协调中心。是信息共享、交换与分析中心, 负责协调体系正常运行, 属于联动系统的核心。

2、应急响应组。应急响应组以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为目标, 根据技术力量与资源状况设置机构, 甚至承担部分协调中心功能。

3、客户。客户方应在应急响应组协助下进行风险分析、建立安全政策与设立联系人员, 增强自身主动防御能力及采取合理措施能力。

(二) 应急响应协调中心

应急响应组织具备四核心功能:分类、事件响应、公告与反馈;与此同时还具有非核心功能:分析、信息整理、研发、教育及推广。

1、研发。

研发部门, 也是实验部门, 主要负责研究安全技术与安全工具, 以及与网络相关的技术测试、系统测试、产品测试、漏洞测试等。

2、专家顾问。

技术专家对于确定研究与形势影响很大。法律顾问与客户、其他应急响应组织的合作及与法律部门、新闻媒体等合作应有法律依据。

3、信息整理与事件跟踪。

体系内的具备ISAC功能机构, 该部门承担着公告、反馈和信息整理的功能, 在研发机构协助下实现信息资源 (包括漏洞及补丁信息、新闻动态、技术文献资料、法律法规、公告、安全警报、安全政策、建议等) 共享, 还应提供网站资源链接, 常见问题 (FAQ) , 常用工具, 技术论坛与事件及漏洞的上报渠道等。

4、应急响应。

是一线应对事件的机构。响应是联动系统的根本任务, 但是联动系统的响应人员在响应过程中可得到体系援助, 使应急响应更及时有效。

5、联络。

协调应急响应组、应对事件的联动响应及与客户联络。联络中心应具有对应急响应组的约束力, 并与该部门承担应急响应功能。

6、培训。

包括对组织内人员的技术培训、固定客户的技术支持与培训和面向社会的安全培训三个方面, 是保持体系键康发展, 提高客户合作能力的机构。

7、公共关系。

负责处理应急响应不能回避的与法律组织、媒体、行政部门、科研组织等实体的关系, 以及与其他应急响应组织间的联络与合作;承担部分推广的功能。

8、管理机构。

协调中心及联动系统运作。

(三) 联动系统的功能

联动系统功能包括两方面:1、提供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服务;2、信息共享、交换与分析。两功能互相融合、取长补短, 使应急响应更加高效、便捷。

1、协调应急响应。在事件响应过程中, 响应人员通过网络或传真方式向组织报告事件详细信息, 并取得帮助与建议, 最终完成响应。依靠资源共享与联动响应期间各响应组的密切联系, 响应过程中响应人员得到的建议。事件响应结束后, 响应人员要完成事件跟踪报告与总结, 并由中心备案。

2、信息共享、交换和分析。信息整理与公告功能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动防线。中心通过对组织的安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易发生的安全事件, 并以预警信息结合预防建议的形式发布, 遏制类似事件发生;中心在安全信息整理和共享等的贡献可大提高应急响应质量, 对响应人员和客户方的在线帮助意义重大义。

三、模型其它重要内容

(一) 应用应急专线与无线通信手段

在报告事件时, 受害者的理想方式:通过网络, 交互性较强。但为防止网络受到破坏性攻击、须预先设定紧急联系手段。对事件的即时报告、意见反馈、协调中心或其它帮助都通过响应人员与中心联系实现。除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联系, 客户报告事件也应在网络或专用软件外拥有应急报告方式, 比如传真、移动电话。

(二) 事件并行处理的协调

协调中心须实现为事件开辟联动空间保证其独立、高效及可持续。

(三) 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以及配套法律建设

联动系统的本就是实现质信息共享。敏感信息应予以保护, 比如客户声誉、稳私、机密等。联动系统的信息共享不是完全共享, 而是多级权限的共享。此外取证效力及责任、损失鉴定及量刑等的配套法律建设不完善, 联动系统也应根据实践建立起自身的规范约束。

(四) 异地数据备份与同步和自身的健壮性

应急响应联动系统要求一定权限的数据由协调中心及应急响应组互为备份。依靠体系地理分布实现数据异地备份, 保证数据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蒋建春.黑客攻击机制与防范[J].计算机工程.2008.

上一篇:天气气候特征下一篇:幼儿园新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