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2024-06-26

应急联动通信系统(共5篇)

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篇1

1 引言

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导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城市是各种风险最为集中之地,城市安全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城市区域内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铁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提升铁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承载着城市与外界之间人和物的大量流动,其包含的风险因素十分复杂,做好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铁路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城市区域内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往往不局限于铁路系统自身,而需要地方支持或者与地方相互配合进行。这要求在应急处置中,铁路与地方之间应该具有联运性,能够协同工作。而应急处置的联动协同在技术上取决于应急通信的联运协同,应急通信作为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在通信上保证及时、可靠、有效的互联互通和触发传递,是确保高效协同应急指挥工作的关键。因此,做好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任务。

2 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

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工作是一项铁路与地方紧密配合的整体性工作,既包含铁路系统自身应急工作的特点又包含城市政府层面应急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与传统的以行车事故为主的应急不同,城山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一般较为重大,主要表现在车站及沿线涉及大规模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方面,具体包括:车站大规模旅客滞留、车站非正常群体性聚集、车站发生火灾爆炸、车站遭遇恐怖袭击、车站发生严重卫生事件、城市区域内危险品运输的泄漏污染、城市区域内有较多人身伤亡的重大行车事故等。

(2)这突发些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处置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群的召集、控制、安抚、疏导、转移和疏散,各种应急救援资源的指挥调度,运输秩序的维持及恢复,治安秩序的维持及恢复,对相关设施物品的处置、转移,环境监测与恢复等。

(3)城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涉及的专业较多,除了铁路系统自身的相关专业外,还往往需要地方的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等专业联动配合,现场情况复杂,须进行统一指挥。

(4)城市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往往属于区域型应急,具有扩展性,因此在处置原生事件的同时,要密切注意防止其引起的次生事件的发生。

3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原则及需求

铁路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的特点决定了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铁路和地方应急通信应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互联互通,以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能够及时畅通到达受用端。

(2)能够按权限划分通信的优先级,实现应急通信的统一调度,确保行动指挥高效统一。

(3)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包括确保各种信道畅通稳定不发生拥塞、能够对抗各种干扰、通过加密保证信息安全等。

而针对不同事件,应急联动通信的需求内容也有所不同。最基本的需求是铁路和地方对现场图像资源的统一调阅、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共享。此外,多数事件还需要对铁路运输信息、现场周边交通管制情况、相关车辆调度及位置情况等交通信息进行交互。有需要调度救援物资的事件需要对救援物资的流通情况进行交互,诸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等涉及环境的事件则需要对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共享。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上要需求内容如表1所示。

4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够在铁路和地方的不同应急通信系统之间实现合理接口,以满足联合应急处置时相关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共享或交互的主要需求,为应急指挥提供保障支持。从业务上讲,这个核心问题表现为铁路和地方的两套应急通信体系在现场指挥这一层面上的交互,如图1所示。而从技术上讲,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4.1 图像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图像通信主要包括应急现场视频、图片信息的采集和统一调阅。图像信息的采集可分为固定点采集和移动点采集。固定点采集主要为有线通信方式,包括铁路车站、沿线的视频监控及一少部分地方视频监控;移动点采集主要为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事发现场临时架设的监控和兵移动采集。城市区域内各种通信设施及网络比较完备,因此可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移动点采集。

图像信息的统一调阅指各种图像信息在现场指挥层能够通过一个界面进行切换展现,由于目前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兼容还较为困难,因此,统一调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实际中铁路视频监控和地方视频监控之间很难互联互通,可以将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图像统一展示在大屏幕或监控单元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画面对应急现场了解分析,起到图像通信应有的作用。实现统一调阅的关键主要包括:可以访问铁路和地方图像通信系统的网络;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浏览客户端或者网络访问页面;大屏幕系统或监控单元。图像通信总体方案内容如表2所示。

4.2 语音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语音通信指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即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普通电话、手机、集群通信、普通手台、VoIP等不同语音终端设备间的互相通信,并且具有调度和录音功能。这种方案能够明确优先级,保证应急指挥的高效统一。

4.3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主要包括应急处置中铁路和地方之间相关统计数据、交通信息、应急物资信息和环境信息等数据的共享或交互。其实现的关键包括:铁路与地方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信息交换的前置服务器。

4.4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是图像、语音和数据通信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即可以在同一人机界面下实现不同类型的通信。应急协同通信是应急联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5 结束语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时有出现,如冰冻雨雪灾害引起的大规模旅客滞留、重大列车相撞事件等。做好应急联动通信工作已成为保障铁路与地方联合应急处置及时、有序、高效进行的首要任务,发展应急联动通信意义重大。总结起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相关信息的传递能够准确畅通。

(2)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完备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明确各级责权,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行动的统一有序进行。

(3)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和应急联动通信技术方案,保证方案切实可行。

摘要:城市区域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本文根据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应遵循三项原则,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其关键在于各种通信方式的信息共享,最后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关键词:城市,铁路,地方,应急联动通信

参考文献

[1]王富章.等.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周光辉.汪智.王富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铁路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铁路.2008(2)

[3]刘仍奎.程晓卿.孙全欣.铁路事故救援救援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43-47

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篇2

列车、轮船应急救助通信系统

火车作为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为大多数人所使用.人们乘坐火车、轮船出行是因它快捷、方便和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的次数越来越多,但运力却没有同比例增长,因此列车上越来越拥挤,形成了每年的春运、暑运等旅客运输高峰.即使在平常,很多列车仍是超负荷运输,在列车、轮船上处处可见人多、拥堵,行走不便的现象.拥挤的列车造成了旅客求助困难,刑事案件和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因此怎样能够快捷有效地为乘客提供帮助是目前列车、轮船旅客运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

作 者:荣美  作者单位: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局 刊 名: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英文刊名: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INDUSTRY 年,卷(期): “”(8) 分类号:F5 关键词: 

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设计研究 篇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于灾害处理的日益重视,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城市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保证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建设安全、高效的应急联动系统[1]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SARS病毒事件、5.12汶川地震、恐怖骚乱等灾害事件的发生,城市应急处理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当前,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文明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陆续开始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2],但目前现有的系统在联动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特别是与许多非应急部门的联动还尚处于缺失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设计构架,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完善系统的功能并提高效率。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章简要的介绍了当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情况;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在第三章进行了描述;第四章给出了系统的业务流程;具体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案将会在第五章给出;最后将会在第六章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

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的现状

早在1937年,英国就首先开始使用号码999,作为全国处理紧急呼救的特服号码,用以报告紧急情况的发生。欧美、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建立了以城市为区域中心的区域报警、求助应急处置体系。国外许多大型公司也积极进入该领域,美国的Intergraph(鹰图)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发应急联动系统,现在IBM、摩托罗拉等大型公司都进入该领域的系统开发,特别在无线移动应急指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3]。在学术领域,国外对于应急系统与应急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6,8]。

我国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南宁市是我国第一个建成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城市,该系统由摩托罗拉负责建设。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都开始了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建设。我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于系统的建设方案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7]。但就整体而言,存在着总体水平比较低,各部门独自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标准混乱、系统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2 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

对于应急联动系统,不同的组织和部门都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本文综合多方观点,对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做了如下定义:

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IERS)是指在一个城市或地区中,通过采用统一的电话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咨询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以便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等紧急行动和咨询服务等功能,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服务、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

参考杨以仁[4]提出的方案,本文对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如下: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集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为一体,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支撑,各相关职能部门有机互动的系统平台。当前一个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对于应急事件的处理,而应该是“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其组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所谓“一体化”联动,就是在现有应急与非应急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联动系统的高度整合,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力量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的协同与联动,以共同应对和协调解决各种尤其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紧急或非紧急的事件和问题[4]。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即所谓“大联动”。用以处理需要应急机构和非应急机构的同时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处理的复杂事件。

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还能更有效地应对警情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现实情况。实现大联动后,系统可以根据警情的实时情况,及时的将其在应急或非应急部门间进行切换传递,以避免危机事件处置不力造成事件升级或事件危机等级下降后仍占用应急资源等情况。

3 系统业务流程

本系统设计的一体化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其具体过程如下:

1)统一接警模块负责接收用户从各种方式(有线、无线以及其它可行方式)发送的报警信息。

2)将获得的报警信息按优先级进行自动排队以便处警系统进行处理,同时将这些报警信息存入警情数据库,以便进行查阅和统计分析。整个过程都要受到监控系统的监控。

3)分类分级处警系统对从队列中得到的报警信息进行分类判决,如果该警情信息判决为非应急事件,则直接将该信息转交给相应部门进行处理;若为应急事件,则交由综合调度系统处理。

4)综合调度系统根据警情信息在预案库中进行检索,若能找到匹配的预案,则根据预案进行部署;否则,由智能决策系统自动生成辅助预案。

5)应急中心参考预案,联合相关执行部门进行具体应急部署。

6)指挥中心应对处警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判断该次处警在结束前是否发生变化。若结束前无变化,则发布相关结警信息,并进行信息归档;若在结警前警情发生变化(由非应急事件转为应急事件或相反),则将新的警情状况返回给指挥中心重新进行调度处理(即返回步骤3)。

从上述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该一体化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接处警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会与多个部门与系统发生联系。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处理好不同部门间,特别是应急与非应急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将能明显提高系统的处警效率。一体化设计的优势由此可以显现出来。

4 系统模块设计方案

为了顺利完成接处警任务,系统需要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以完成相应的功能。

1)统一接警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快速、稳定、可靠的采集用户或自动报警设备通过不同方式发送的报警信息。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各种报警信息(语音、视频、图像、文本等方式)的接收与规格化、信息的自动排队与交换、报警地点的定位、自动语音服务、状态监控、日志记录等功能。

2)分级分类处警模块

该模块是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源调度和事件处理的核心功能。该与辅助决策子系统、综合指挥调度子系统等模块相互协作,对接受的报警信息的危险级别进行判别,使之进入不同的流程。并且具备与GIS、GPS等系统的接口,使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能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3)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模块

该模块是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最为主要的体现形式,综合调度系统将根据对接听的报警信息进行判断的结果(通过辅助决策系统),下达相应的处警指示,并且随时监视现场处理的进程,以便不断对指令进行修正。在一体化结构设计中,对于警情级别动态的监控与判断,以确定其在应急与非应急之间的转换,也主要由该模块控制。可以说,应急指挥的各项工作都要依靠综合调度系统来完成,综合调度系统是整个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枢纽。

一般情况下该系统由指挥长系统、部门领导指挥系统、移动指挥系统、备份指挥系统组成。

4)辅助决策模块

该模块包括用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而提供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预案管理子系统、智能判别推理子系统[5]、目标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

5)信息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系统是城市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市民了解政府办事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渠道,可以提高城市立体化联动体系与市民的互动性,鼓励市民参与到我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中来。

6)系统备份模块

由于一体化联动系统可能会处理和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对基础设施破坏性很强的应急事件,因此系统本身的健壮性、可靠性和可生存性就非常重要。为此必须为主系统配置相应的备份系统以保证在主系统的基础设施受到自然或人为的侵害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备份系统:备份接警线路系统、备份通信系统、备份数据库系统、备份供电系统、备份指挥系统等。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

5 结论

本文章针对目前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中出现的各部门各自为政,特别是应急与非应急部门之间不能有效联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一体化联动的设计架构,并给出了具体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设计方案,应急与非应急部门之间能更协调的参与联动的,更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警情实时变化的情况,避免了处置不及时造成的警情升级的情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消耗。

当然,本文只是提出了构建该系统架构的雏形,离现实具体使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诸如采用何种机制在应急部门与非应急部门间进行联动,如何对处境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以判断警情等级是否发生变化,应急与非应急之间的判定标准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薛京生,孙济州,等.应急联动系统集成框架(英文)[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252-262.

[2]冯涛,张玉清,高有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4,30(13):101-103.

[3]David Abusch-Magder,Peter Bosch,Thierry E.Klein,Paul A.Polakos,Louis G.Samuel,and Harish Viswanathan.911-NOW:A Network on Wheel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nd DisasterRecovery Operations[j].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2007,11,(4):113-133.

[4]杨以仁.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J].中国信息界,2006,(8):31-32.

[5]罗杰文,施智平,何清,史忠植.一种CBR与RBR相结合的快速预案生成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44(4):660-666.

[6]Murray Turoff.Past and Future Emergency Response Infor-mation Systems[C].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April 2002,45,(4):29-32.

[7]曹立,吴明晖,应晶.基于网格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方案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0):61-63.

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篇4

随着全国数字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应急指挥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系统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互联互通、上下衔接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城市管理、市政养护等对综合保障能力要求较高的部门迫切希望通过选择综合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建立分布性广、互动性好、应急性强的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目前, 指挥调度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简单地被动了解事件故障, 手工输入工单来安排管护部门去处理,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响应速度慢、交互性差、资源浪费等弊端, 无法体现出应急联动和全局调度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希望能引入新的技术, 打造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 以实时动态数据、可调度力量、各种应急预案和综合预测分析结果等信息为基础, 支持指挥者制定出正确的资源应急指挥方案, 并且调度指令能明确、快速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实现全局统一协调指挥, 有效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1 新技术提供新理念

1.1 新一代平板电脑

近年来以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平板电脑迅速崛起, 其新颖的使用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日常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完全打破固有的鼠标加键盘的输入模式, 引入了更符合我们日常习惯的手写和触摸操作方式, 体现出其移动办公的优势。同时它具有轻薄的机身, 良好的人机交互、出色的无线互联能力等特点, 在各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应急联动指挥管理是一个需要大量联动协调的工作, 对分布式移动应用要求非常高, 传统电脑与智能手机存在的种种弊端很难满足无线应用需要。而平板电脑就是一种能够替代以往产品的移动应用终端, 该终端拥有更大的显示界面、更强的稳定性、更优越的性能、更好的使用体验等特性, 将为应急联动提供一种便捷、强大的移动应用利器。

1.2 多点触控技术

对于触控技术我们都不陌生, 很多应用已涉及银行、医院、学校、手机等方面, 但这些都只是单点触摸控制范畴。而如今多点触控技术也已经进入主流应用, 它是一种通过各种硬件设备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 能同时接受来自屏幕上多个点进行的人机交互操作, 在没有传统输入设备下进行对计算机的操作, 体现了人性化操控接口的未来趋势。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使用者真正投入到应急调度工作中的最佳操控方式, 超大的多点触控屏幕和全新升级用户控制方式为轻松控制提供了可能, 所有资源分布位置得到统一的展现, 有效地协助指挥者进行决策分析;领导通过动态标绘等简单操作轻松制定行动方案, 调度人员和资源快速到达现场, 这有利于操作者进一步融入指挥角色, 有效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1.3 地理信息分析和移动GIS技术

目前, 地理信息系统在很多场合下只是一个地图展示的摆设, 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没有体现出GIS应发挥的作用;同时, 在应急联动管理中, 由于受到分布式终端性能制约, 主台与分布终端信息不同步, 致使很多情况下业务处理人员无所适从。

随着GIS产品的日趋完善,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空间分析和移动地理信息功能都能被引入到实际指挥调度应用中来, 包括以事件为中心进行周边影响范围分析、人员和资源分布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都能为调度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同时, 移动GIS也支持多种设备的无缝接入, 为各种事件处理提供可靠、及时、有用的地理信息, 保证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上传下达。

2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应用

2.1 应用场景

新一代指挥调度系统是全方位、立体式应急联动调度系统, 它将融合分布式技术、多点触控技术、移动GIS技术、全球定位等技术, 通过与无线网络紧密集成, 构建成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手持iPad的监督员负责对城市设施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巡查, 当设施发生盗损状况后巡检人员迅速通过平板电脑将突发事件现场文字及多媒体实时状况提交给应急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运行有数字拼墙和多功能触摸屏, 通过灵活、直观、可视化方式实现将巡查人员、车辆、设施和物资等实时分布位置展现在电子地图上。当中心系统接收到事件信息时, 自动以突发事件位置为中心进行指定半径周边分析, 统计影响范围、影响人口等信息, 并显示出距离该事故点最近的人员、车辆和物资, 以及他们到达事件处理中心的最佳路径。多个指挥者可以根据实时分析结果, 通过触摸式标绘调配各种资源, 选择要调度的人员、车辆并绘制指定的路线, 同时将现场情况和处理要求立即下发给承办人iPad上。此外, 应急平台能够随时间变化动态展示事件的发展状态, 跟踪处理全过程, 支持指挥者随时调整调度方案。

指定的承办人根据平板电脑上接收到调度指令和指引路线迅速赶往事发现场, 同时通过查阅设施CAD图, 根据资产信息和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承办人将完成情况回传给指挥中心, 系统根据应急事件评估模型对应急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的人员、物资部署指挥等进行综合评估, 为下一次指挥行动决策提供预案支持。

2.2 体系结构

根据系统应用场景设计, 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的系统架构由指挥调度中心、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组成。

(1) 指挥调度中心。

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信息收集、决策分析和资源指挥调度工作。通过多媒体触控屏幕集中动态显示事件发展状态, 并将应急事件发生具体情况和应急处置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 实现协调指挥、动态调度、有效监督, 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率。

(2) 移动分布处理系统。

支持多种平板电脑无缝接入, 终端上部署有分布式移动处理系统, 主要负责将突发事件现场的实时状况提交给指挥调度中心, 同时也接收指挥调度中心的应急派遣任务, 使应急联动调度变得更加简单。

(3) 无线通信网络。

该系统作为应急联动通讯系统中重要环节, 承载指挥调度中心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之间的数据无线交互, 所以我们选择覆盖地域广、接入速度快、数据信道宽、通讯可靠性高的3G网络作为通信的载体, 从而保证各种信息的有效传输。

2.3 系统功能

基于系统应用场景模式设计和系统整体体系结构规划,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系统组成: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

2.3.1 指挥中心系统功能

指挥中心系统是整个应急联动调度的枢纽, 主要负责数据收集、实时分析、应急规划、资源指挥和善后评价, 功能包括有信息展示、动态标绘、空间分析、综合查询、调度规划、指挥调度、处理评估等。

(1) 信息展示。系统在地理信息平台基础上, 借助多媒体展示媒介, 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各类专题数据, 包括地图信息、资源分布、影响范围、处理状况等。通过时间感知数据, 实时变化动态展示事件的状态, 揭示内在发展规律, 方便用户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 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提供支持。

(2) 动态标绘。支持将事件、人员、车辆、物资等通过多点触控在地图上进行标绘, 通过强有力的系统表现力, 使操作者更好地融入指挥角色, 实现多级应急指挥的协同调度, 更加有效地协助指挥者进行决策分析, 从而准确快速的指定行动方案。

(3) 空间分析。指挥调度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为领导提供了辅助决策的功能, 在整个系统中占据举重轻重的位置。系统支持非固化的分析处理步骤, 以应急事件或标注点为中心, 实现周边缓冲区分析, 包括影响区域范围分析、影响人口分析、影响单位分析、可调配资源分布情况, 为调度指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调度规划。根据事件发生地点具体位置, 帮助指挥者快速选择、按照最优路径调配各种资源, 并且还能依照危险发生的类型, 基于GIS建立影响范围和趋势模型, 快速指定调度措施。

(5) 指挥调度。将人员、车辆和物资等信息的实时分布位置展现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 结合调度规划制订方案和事件发展情况, 通过触控屏幕选择资源, 将事件发生情况和应急处理命令传递给指定负责人, 快速调度其至指定位置处理问题。

(6) 综合查询。通过多种查询手段包括图形查询属性和属性查询图形以及多种条件组合查询, 获取道路、人口、市政、建筑等设施资产信息, 为指挥调度提供基础数据。

(7) 处理评估。应急处理能力评估是针对指挥调度全过程的综合评估, 通过建立各种评价模型, 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 对整体规划、资源部署调度、处理效果等进行量化评估, 最终形成应急联动指挥评估报告, 实现对指挥能力的评定和考核。

2.3.2指挥中心系统功能

移动分布处理系统部署在分布式平板电脑终端上, 保证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指令的上传下达, 为现场事件处置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主要功能包括联动标注、数据查询、同步更新等。

(1) 联动标注。分布系统与指挥中心建立联动关系, 当指挥中心选择相应责任人并绘制最佳路线后, 该责任人平板电脑上将自动显示该事件说明、任务目标、规划路径, 指导业务人员去处理事件, 有效保证决策的快速下达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

(2) 数据查询。支持对当前位置和友邻单位分布位置的识别, 以及支持对故障设施资产信息的查询, 包括对维修手册、技术文档、CAD设施图的现场翻阅, 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必要保障。

(3) 同步更新。当应急事件涉及维护、更换设备时, 系统支持将新地理数据、资产信息等要素快速录入绘制, 通过实时更新全局GIS数据库,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

3结语

作为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 在GIS的紧密结合下, 将调度规划、触控指挥、移动处理等功能融为一体, 更好地体现了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价值。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的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功能规划。虽然本系统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但始终与应用相结合的设计思想是很可取的, 这势必成为未来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国.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宏山, 齐建宗.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篇5

网络安全事件指影响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的不正当行为。网络安全事件一般在很短时间内产生, 且引起的损失巨大。应对网络事件关键是速度与效率。应急响应 (即“Incident Response) , 指某组织为了应对意外事件发生所做的准备及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本文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则指应急响应组织根据对可能情况的准备, 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 尽快作出正确反应, 减少损失或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追踪攻击者, 搜集证据直至采取法律措施等行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的对象, 又称应急响应的客体, 指:针对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的安全事件。除了传统的针对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分类外, 广义上应急响应的对象还包括:扫描等违反安全政策的事件。应急响应过程包含三种角色:事件发起者、事件受害者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应急响应是被动性的安全体系。它的作用主要表现:1、事先的充分准备;2、事件发生后的采取的抑制、根除和恢复等措施。

(一) 入侵检测

应急响应由事件引发, 同时发现事件依靠检测手段。入侵检测技术指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检测, 是目前最主要检测手段 (IDS) 。

(二) 事件隔离与快速恢复

首先, 在检测基础上, 确定事件类型和攻击源后, 对于安全性、保密性要求高的环境, 应及时隔离攻击源, 制止事件影响进一步恶化;其次, 对外提供不可中断服务的环境, 如运营平台、门户网站等, 应急响应过程应侧重考虑尽快恢复系统并使之正常运行。这其中涉及事件优先级认定、完整性检测及域名切换等技术。

(三) 网络追踪和定位

确定攻击者网络地址及辗转攻击路径, 在现在的TCP/IP网络基础设备上网络追踪及定位很困难;新的源地址确认的路由器虽然能够解决问题, 但它与现在网络隐私保护存在矛盾。

(四) 取证技术

取证是一门针对不同情况要求灵活处理的技术, 它要求实施者全面、详细的了解系统、网络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与运行状态, 对人的要求十分的高 (这一点与应急响应本身的情况类似) 。目前主要的取证对象是各种日志的审计, 但并不是绝对的, 取证可能来自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海量的日志信息为取证造成的麻烦越来越大。

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是从应急响应组及协调中心发展起来的一套应急响应联动体系。它立足于协调地理分布的人力与信息等资源, 协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 属于应急响应组织发展后期的组织形式。联动含义:1、组织间的协作;2、功能上统一;3、网络安全策略上联合。

(一) 联动系统的体系结构

1、应急响应协调中心。是信息共享、交换与分析中心, 负责协调体系正常运行, 属于联动系统的核心。

2、应急响应组。应急响应组以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为目标, 根据技术力量与资源状况设置机构, 甚至承担部分协调中心功能。

3、客户。客户方应在应急响应组协助下进行风险分析、建立安全政策与设立联系人员, 增强自身主动防御能力及采取合理措施能力。

(二) 应急响应协调中心

应急响应组织具备四核心功能:分类、事件响应、公告与反馈;与此同时还具有非核心功能:分析、信息整理、研发、教育及推广。

1、研发。

研发部门, 也是实验部门, 主要负责研究安全技术与安全工具, 以及与网络相关的技术测试、系统测试、产品测试、漏洞测试等。

2、专家顾问。

技术专家对于确定研究与形势影响很大。法律顾问与客户、其他应急响应组织的合作及与法律部门、新闻媒体等合作应有法律依据。

3、信息整理与事件跟踪。

体系内的具备ISAC功能机构, 该部门承担着公告、反馈和信息整理的功能, 在研发机构协助下实现信息资源 (包括漏洞及补丁信息、新闻动态、技术文献资料、法律法规、公告、安全警报、安全政策、建议等) 共享, 还应提供网站资源链接, 常见问题 (FAQ) , 常用工具, 技术论坛与事件及漏洞的上报渠道等。

4、应急响应。

是一线应对事件的机构。响应是联动系统的根本任务, 但是联动系统的响应人员在响应过程中可得到体系援助, 使应急响应更及时有效。

5、联络。

协调应急响应组、应对事件的联动响应及与客户联络。联络中心应具有对应急响应组的约束力, 并与该部门承担应急响应功能。

6、培训。

包括对组织内人员的技术培训、固定客户的技术支持与培训和面向社会的安全培训三个方面, 是保持体系键康发展, 提高客户合作能力的机构。

7、公共关系。

负责处理应急响应不能回避的与法律组织、媒体、行政部门、科研组织等实体的关系, 以及与其他应急响应组织间的联络与合作;承担部分推广的功能。

8、管理机构。

协调中心及联动系统运作。

(三) 联动系统的功能

联动系统功能包括两方面:1、提供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服务;2、信息共享、交换与分析。两功能互相融合、取长补短, 使应急响应更加高效、便捷。

1、协调应急响应。在事件响应过程中, 响应人员通过网络或传真方式向组织报告事件详细信息, 并取得帮助与建议, 最终完成响应。依靠资源共享与联动响应期间各响应组的密切联系, 响应过程中响应人员得到的建议。事件响应结束后, 响应人员要完成事件跟踪报告与总结, 并由中心备案。

2、信息共享、交换和分析。信息整理与公告功能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动防线。中心通过对组织的安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易发生的安全事件, 并以预警信息结合预防建议的形式发布, 遏制类似事件发生;中心在安全信息整理和共享等的贡献可大提高应急响应质量, 对响应人员和客户方的在线帮助意义重大义。

三、模型其它重要内容

(一) 应用应急专线与无线通信手段

在报告事件时, 受害者的理想方式:通过网络, 交互性较强。但为防止网络受到破坏性攻击、须预先设定紧急联系手段。对事件的即时报告、意见反馈、协调中心或其它帮助都通过响应人员与中心联系实现。除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联系, 客户报告事件也应在网络或专用软件外拥有应急报告方式, 比如传真、移动电话。

(二) 事件并行处理的协调

协调中心须实现为事件开辟联动空间保证其独立、高效及可持续。

(三) 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以及配套法律建设

联动系统的本就是实现质信息共享。敏感信息应予以保护, 比如客户声誉、稳私、机密等。联动系统的信息共享不是完全共享, 而是多级权限的共享。此外取证效力及责任、损失鉴定及量刑等的配套法律建设不完善, 联动系统也应根据实践建立起自身的规范约束。

(四) 异地数据备份与同步和自身的健壮性

应急响应联动系统要求一定权限的数据由协调中心及应急响应组互为备份。依靠体系地理分布实现数据异地备份, 保证数据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蒋建春.黑客攻击机制与防范[J].计算机工程.2008.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下一篇:机床维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