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10-12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共8篇)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的污水处理厂不论是数量和处理能力都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各水务集团公司拥有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地域分布广泛,运营管理水平不一,集团难以做到全面监管。为改变现状,集团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条件实现对运营环节的监管,做到水务生产运营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优化调度、节能降耗、人才短缺等问题,促使集团快速发展。目前,在这样行业背景下涌现出大批水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如:亚控、金控、开天源等开发水务管理软件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前身都是数据采集与监控设备集成商,开发软件系统目的是为了配合自控设备实现数据采集、监控、自动控制可视化的操作,对水务生产运营管理考虑不深,这就导致软件只是结合通用组态软件进行开发,或者结合自身设备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开发,存在局限性,不通用。其次,由于受到开发目的、功能侧重点、软件实现方式的限制,如果扩充应用功能,则需要进行整体重新设计与定位,扩展灵活性不强,不能广泛作为水务企业、集团运营管理之用。

当然,水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也不乏专业、经验丰富、实用性强的开发企业,武汉华信的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不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技术层面,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结合多年来与水务集团合作积累的管理经验,按照标准的水务集团应有的管理环节定制开发,同时也可以达到客户个性化功能,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水务综合运营管理市场前景较大,它是以集约化管理为目标,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下属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的远程集中监管,统一运行调度和工艺运行指导,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污水厂分析和筛选过的运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形成指导公司整体运营决策的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等辅助决策工具,辅助企业决策层应对水务行业的激烈竞争,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综上所析,只有想客户之所想、务实的用信息化管理理念帮助集团解决棘手问题,顺应水务行业发展的水务管理软件,才能是国内水务管理软件出类拔萃,真正做到了替水务集团发展谋策略的设计理念!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2

在新规则的强制作用下, 全球众多船舶均需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 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与此相应, 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研发成为船舶配套市场的新热点, 国内外众多的船舶配套企业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 该系统设计研发与市场推广进展得如火如荼。

一、压载水管理公约简介

1. 公约背景

为了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 国际海事组织 (IMO) 于2004年2月9日至13日, 在英国伦敦IMO总部召开了船舶压载水管理国际大会。大会通过了《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 简称压载水管理公约 (BWM) 。

公约规定的生效条件是, 在获得占世界商船总吨位35%以上的至少30个国家批准之后的12个月内生效。截至2012年5月, 占世界商船总吨位26.46%的33个国家已经加入2004压载水管理公约, 离生效期已不远。

2. 公约要求

压载水公约生效后, 船舶应备有一份经批准的压载水管理计划和压载水记录薄。压载水管理计划的制定应参照IMO通过的压载水管理和制定压载水管理计划导则 (G4导则) 。船舶压载水的

注:*上述提及的“压载水容量”系指船上用于承载、装填或排放压载水的任何液舱、处所或舱室, 包括被设计成允许承载压载水的任何多用途液舱、处所或舱室的总体积容量。**对于2009年前建造的船舶, 和2009年及以后但在2012年前建造的压载水容量≥5000m3的船舶, 上表“D-2标准强制实施日期”栏中注明的“2014年”和“2016年”为:该船舶应在不迟于其2014年或2016年的交船周年日之后的首次期间或换证检验 (取早者) 时满足D-2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压载水处理技术及经型式认可的系统的可获得性, IMO在A25大会上通过了A.1005 (25) 决议, 对2009及以后年建造的压载水容量小于5000m3的船舶, 推迟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根据主管机关决定, 对2009年间建造的船舶, 在其第二个年度检验但不迟于2011年12月31日前, 将不要求一定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

排放应分阶段符合下述标准:压载水置换标准 (D-1标准) 或压载水性能标准 (D-2标准) 。

D-1标准要求:进行压载水交换的船舶, 应满足公约第D-1条的压载水交换标准。压载水容积的交换率应至少为95%;或对每个压载舱应注入并排出三倍容积的压载水量。

D-2标准要求: (1) 每立方米中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50微米的可生存生物少于10个; (2) 每毫升中最小尺寸小于50微米但大于或等于10微米的可生存生物少于10个; (3) 排放的指示微生物不应超过如下规定的浓度: (1) 每100毫升小于1cfu的有毒霍乱弧菌 (O1和O139) (cfu=菌落形成单位) 或小于1cfu 1g的浮游动物样品 (湿重) ; (2) 每100毫升250cfu的大肠杆菌; (3) 每100毫升100cfu的肠道球菌。

3. 公约影响

压载水管理公约是IMO通过的第一个涉及生物入侵方面的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将会对各国船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公约要求, 2009年建造的部分新船应满足D-2标准;到2016年, 所有的船舶都应满足D-2标准。

我国作为船舶修造大国, 同时有庞大的船队, 压载水管理公约的实施对配套设备的研发、造船业及航运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大影响。

(1) 压载水处理设备的研发充满挑战。压载水处理系统被IMO强制要求安装, 它集水处理技术、自动控制、分离技术等多学科、高技术含量元件于一体, 技术水平很高, 而我国船配技术一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出能被广泛接受产品的难度非常大。虽然我国的青岛双瑞、青岛海德威、中远工业的压载水系统已取得了很好进展, 但与国外企业已获取批量订单相比, 仍存在巨大差距。

(2) 给船舶建造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发动机安装区域空间有限, 压载水处理系统的体积大小至关重要, 对船舶尤其是小型船舶的影响较大。而且, 加装压载水处理系统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造成或引发在原本船舶设计制造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的船体钢板、油罐顶部、船艏和通气管路等处的额外应力效应等问题。虽然船界对无压载水舱船舶开发有了一定的研究, 这也是解决压载水海洋污染问题的可行措施之一, 但其推广应用还存在不少技术、经济方面的困难, 投入实际运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 船东将面临严峻挑战。压载水处理系统将使船舶的营运费用增加, 系统运行需要消耗更多电力, 且系统本身价格也较昂贵。一艘10万吨级的散货船要安装完全达到D-2标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需要50万美元。同时, 由于实际运用经验少, 为特定船舶选择最适合的压载水处理系统也较为困难。

二、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现状

1. 技术现状

压载水处理技术分为使用活性物质的方法和不使用活性物质的方法两大类。具体处理系统采用的技术有光催化技术、电催化技术、臭氧灭菌技术、电解海水技术、脱氧技术等。

目前, 全球用于压载水处理的技术多达十几种, 根据理化特性的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 即机械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物理处理法。

对于50微米以上的生物大都使用过滤、旋分方法或两者的结合。过滤是通过自动反冲洗功能的迭片式或固定的筛网过滤超过一定尺寸的固体;旋分是通过高速水流产生离心力使悬浮液中的固体沉降分离的技术。对于10~50微米之间的生物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紫外、脱氧、空洞、超声波或絮凝。化学方法:氯化、电解氯化、臭氧、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维生素K等。

从上述技术构成比例可以看出, 电解和紫外线两种方式是目前压载水系统最主要采用的方式吗, 各供应商推出的产品也基本局限在这两种方式上。大部分压载水处理系统有两个基本处理过程:液相-固相分离去除压载水中包括较大生物在内的颗粒物质;消毒 (灭活) 压载水中的生物和微生物。

2. 市场现状

自国际海事组织 (IMO) 于2004年通过《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以来, 经过船舶工业界多年的探索, 压载水处理技术日趋成熟, 相关产品市场更是方兴未艾。

压载水处理系统批复通常需经历3个阶段, 首先为I-MO的基本批复 (Basic Approval) ;接着为IMO的最后批复 (Final Approval) , 包括测试压载水系统对船员、船只和环境是否安全;最后是挂旗国的型式批复, 由挂旗国监测系统是否符合标准。型式批复需要在6个月内三次装船海试。

注:数据截至2011年底。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球已有60多种压载水处理系统面世或处于研制进程中, 有22种压载水处理系统通过IMO的最终认可和各国主管机关的型式认可, 开始批量化生产。

三、压载水处理系统主要供应商状况

从获得IMO和各国主管机关认可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看, 主要的生产商主要分布欧洲、韩国和日本, 中国配套企业虽然发展相对滞后, 但目前也有4家企业已经获得认可。下面主要就集中重要的产品进行介绍。

1. 国外主要供应商

(1) 瑞典Alfa Laval

热交换、分离和流体处理是Alfa Laval (阿法拉伐) 核心业务的3项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对各行各业均具有重大意义。阿法拉伐相关业务领域一直占据着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 船舶行业也不例外。

Pure Ballast是压载水处理系统由阿法拉伐与Wallenius Water AB公司联合研制并于2006年12月正式推出;2007年7月, 该系统获得IMO最终认可;并在当年获得德国船东的1.2亿瑞典克朗的订单。

Pure 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应用了阿法拉伐与Wallenius Water AB公司共同开发的Wallenius AOT技术, 具有以下特点:不适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影响小、可自动处理、操作简单、内置自净系统、使用及维护费用低、使用范围广 (设计处理能力为250~5000立方米/小时) 。

在最早推出压载水处理系统并获得认可后, 阿法拉伐迅速占领了市场先机, 过去几年来的市场份额一直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11月, 阿法拉伐推出了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第二代产品Pure Ballast 2.0。该产品进一步大大降低了能耗, 操作更为简便;同时, 阿法拉伐还推出可用于有防爆要求船舶的Pure Ballast EX版系统。

(2) 韩国Panasia

与阿法拉伐相比, 韩国Panasia公司推出压载水系统的时间相对较晚, 但其发展较为迅猛。截至目前, Panasia公司推出的Glo En-Patrol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市场份额升至全球第二位, 仅次于Alfa Laval。

Glo En-Patrol压载水处理系统为Panasia于2009年9月获得型式认可, 系统包括过滤部分和紫外线杀菌2个装置, 对压载水进行两次净化处理, 最大优点是完全采用物理净化处理方式, 而不使用化学物质, 故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每台价格为数亿韩元。

在Panasia大力的市场拓展推动下, Glo En-Patrol压载水处理系统迅速获得市场认可。2009年, Panasia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C&C Panasia。2011年, Panasia一方面新建工厂扩充产能, 另一方面, 先在上海设立办公室, 随后分别成立了日本Osaka办事处和荷兰鹿特丹办事处, 逐步在全球主要造船国家和地区构筑销售网络。2012年3月中旬, Panasia中国的公司———广州分公司开业, 是继在上海设立办公室之后, 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次战略扩张步伐。截至2012年9月, Panasia已获得250艘船舶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合同订单, 且其中的部分订单已经交付。

除Glo En-Patrol系统外, Panasia还于2012年6月推出了一种新型压载水管理系统Glo En-Saver, 该系统是基于SMART电解技术, 已提交给IMO批复。若该系统获得获批复, Panasia将成为继现代重工之后, 韩国第二家拥有两种压载水处理系统 (紫外线和电解) 的企业。

(3) 挪威Ocean Saver

Ocean Saver压载水处理系统是挪威Ocean Saver公司于2009年4月推出并获得型式认可的。该系统采用了了Oceansaver的Mark I技术, 包括过滤、空化、消毒、氮饱和等, 过滤器和空化装置安装在泵房, 而消毒装置和氮系统则安装在主机房和套管区域。

同时, Ocean Saver于2011年3月推出压载水管理技术升级版本———“MarkⅡ”。此前的“MarkⅠ”版本适用对象为苏伊士船型及以上的大型船舶, 运行步骤包括过滤、消毒、去氧等4个步骤;而推出的“MarkⅡ”二代简化版本将可适用于中型船舶, 运行只需2个步骤。由于简化了大量铺管安装工作, 能源消耗也大幅减少, 安装成本可减少50%, 运行成本也显著降低。2012年3月, Ocean Saver的“MarkⅡ”压载水处理系统也成功获得挪威船级社 (DNV) 的型式批复, 而且被订购用于中国渤海船厂建造的2艘苏伊士油船和韩国SPP船厂的4艘散货船上。

(4) 韩国Techcross

Techcross (泰科勒斯) 是韩国另一重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供应商, 其2008年底已推出Electro-Cleen System (ECS) 压载水处理系统, 并获得型式认可。ECS系列产品是泰科勒斯针对安装空间狭小的船舶推出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该系统设备不涉及压载泵及压载管路, 也无需安装过滤器, 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船舶机舱空间, 故对于安装空间狭小的船舶来说, 该系统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 泰科勒斯还研发了每小时能处理1000立方米船舶压载水的系统设备ECS1000A, 该系统能为安装空间狭小的大型船舶提供更好的压载水处理方案。

虽然在市场推广上, Techcross稍稍落后于Panasia, 但其近年来的发展同样出色。2011年1月, Techcross为现代重工建造的1艘31.7万载重吨VLCC提供ECS压载水处理系统, 成为首家为VLCC提供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制造商。2012年以来, Techcross更是连续有所斩获, ECS压载水处理系统手持订单不断增加。不仅实现了与瑞士地中海航运 (世界第二大集装箱船航运公司) 的首次合作, 将在2012~2013年为该公司订造的4艘8800TEU集装箱船安装ECS;还与地中海航运签订合同, 为其订造的9.2万吨和10.5万吨散货船配套ECS。此外, Techcross还承接了中国一家航运公司的两笔订单, 为其订造的4万吨和18万吨散货船配套ECS。2012年三季度, 泰科勒斯的2套ECS-B4000型压载水处理系统将相继安装在2艘18万载重吨散货船的机舱内, 该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处理容量最大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此外, Techcross还将为日本一家大型航运企业进行现有船舶改装并安装ECS。

在ECS压载水处理技术不断提升以及实船运行表现良好的带动下, Techcross产品已引起越来越多航运和造船企业的关注。截至2011年年底, 该公司共手持220艘船舶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 其中50艘已经成功安装了ECS压载水处理系统并交付。

(5) 韩国NK公司

NK公司为韩国另一个重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供应商, 其推出的“NK-O3 Blue 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在2009年底获得IMO最终任何和韩国主管机关的型式认可, 该压载水系统采用臭氧技术处理方法。

NK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订单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 同时也积极在开拓中国市场。

日本方面, NK研发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已成为日本三菱重工的首选基本设计模板, 在日本受到广泛认可。2011年3月, NK公司与日本船厂签署价值3600万美元的协议备忘录, 为25艘船舶提供压载水处理系统, 包括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韩国方面, 2011年9月, NK公司获得现代重工建造的VLCC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

NK还在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一方面, NK利用与日本航运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 获得中国船厂建造的VLOC的订单。如2011年底, NK获得大连中远造船工业建造的3艘VLOC压载水处理系统, 船东为日本航运公司, 该航运公司的散货船、LNG船、VLOC均采用了NK公司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该型船使用的“NK-O3 400”型压载水系统是NK公司最大的压载水系统产品, 单套价格约20亿韩元 (170万美元) 。另一方面, NK公司还积极与中国船厂谈判, 推广其压载水处理系统。

目前, 在韩国范围内, NK公司获得的订单数仅次于Panasia公司和Techcross公司, 手持订单超过60艘船舶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

(6) 韩国现代重工

现代重工是韩国重要的重工性企业, 其业务范围涵盖船舶、发电机械、工业成套设备、电子电气系统、建筑设备、绿色能源等七大板块。依托强大的船舶工业技术实力, 现代重工在压载水处理系统方面也有出色表现, 而且还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两种技术 (紫外线和电解) 的压载水产品供应商。

2011年3月, 现代重工推出的紫外线技术的“Eco 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获得韩国主管机关的型式认可。该系统由过滤器和紫外线发生器两部分组成, 不采用化学处理方式, 不产生化学物质, 对压载水舱、船员和环境无不利影响。

2011年10月底, 现代重工又推出了电解技术的“Hi Ballast”压载水处理系统, 并获得了韩国国土、运输和海洋事务部的最终型式批复。该系统通过电解法对压载水进行处理, 能去除有机物、沉淀物和悬浮颗粒, 电极采用了特殊涂层, 能减少电力消耗, 处理能力为8000立方米/小时。

面临未来庞大的市场需求, 现代重工正加大推广力度, 不断加强其在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的竞争力。

2. 国内主要供应商

(1) 青岛海德威

“海洋卫士” (Ocean Guard) 压载水处理系统由青岛海德威公司于2002年开始研发, 2010年10月获得国际海事组织 (IMO) 签发的最终认可证书, 2011年3月获得中国船级社 (CCS) 签发的型式认可证书, 使系统在实船上的应用更近一步。该系统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

2011年7月, 海德威与意大利船东Costa Crociere达成合作, 实现中国压载水处理系统出口订单零的突破。而且, 在2011年11月, “海洋卫士”压载水处理系统获挪威船级社 (DNV) 型式认可证书, 成为第一个获得DNV型式认可的非欧洲品牌。

近两年来, 海德威压载水系统订单承接表现不错。国内方面, 获得了上海打捞局多用途海洋拖船、台湾阳明海运系列集装箱船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国外方面, 接获了希腊Tomasos Brothers和Sea Pioneer两个航运公司5船套防爆型压载水处理系统;接获新加坡海工运营商POET的2艘PSV、2艘MPSV的压载水系统订单。

不断获得海外订单, 说明海洋卫士压载水处理系统已获得认可。目前, “海洋卫士”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安装实例及订单, 已经涵盖了散货船, 集装箱船, 油船, 豪华游轮, 科考船, 多用途船, 半潜船, 拖轮, 平台供给船, 海巡船等各种船型, 并可为客户提供各种参考设计安装经验。在出口方面, 海德威始终保持着中国出口数量最多的压载水处理系统供应商地位。

同事, 海外订单获得与续签, 使得海德威更重视产品售后服务网络的重要性。目前, 海德威已在全球56个国家建立了120个服务网;此外, 海德威还为全球各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培训, 以提升服务质量, 保证客户满意度。在未来的发展中, 海德威仍会继续将全球服务网络的完善作为重点工作, 不断加强对合作伙伴的专业培训, 并逐渐行成区域管理模式, 加强网络的统筹和管理。

(2) 青岛双瑞

Bal Clor压载水处理系统是青岛双瑞公司与中国船级社联合于2007年开始研制, 历时4年后, 2010年8月获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最终批准, 是我国首家获得IMO最终批准的压载水管理系统。随后, 2011年1月, 该系统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 系统获准安装远洋船舶, 是全球首套获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的系统。

在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后, 青岛双瑞随后即向DNV提出型式认可申请。挪威船级社是被船东广泛接受的国际权威认证机构, 在世界各国船东、船厂和设计院中享有盛誉。获得DNV型式认可, 对青岛双瑞开拓国际市场意义重大。

2011年3月, 青岛双瑞到挪威船级社总部详细介绍了其产品的工作原理、技术设计、陆基实验和实船实验过程与结果, 以及国际海事组织批准情况等。2011年8月, 挪威船级社总部到中国对青岛双瑞及其陆基实验基地、实验设施, 水样采集、运输、保存、测试细节及原始记录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均进行了严格审核, 结果完全满足国际海事组织和挪威船级社要求。再经过多个回合的技术细节沟通、资料补充提交和评估, 青岛双瑞产品终于在2012年8月获得DNV型式认可证书。

青岛双瑞的年生产能力大致为100台, 产业化基地已于2011年正式动工, 致力于形成年产1000台的能力。而且, 公司还在着手建立较完善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

2012年4月中旬, 青岛双瑞产品首次交付使用, 对公司产品的市场化进展意义重大。截至目前, 青岛双瑞已承接了山海关造船重工、中国海运集团等7家国内外船厂、船东的订单, 船型包括32万吨VLCC、集装箱船、散货船等。目前, 其手持订单达到29船套, 共计38台设备。

(3) 中远集团

海盾压载水处理系统 (Blue Ocean Shield) 是由中远集团 (COSCO) 旗下中远造船工业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模块化压载水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过滤加紫外线技术, 过滤系统位于紫外线系统之前, 其作用是去除颗粒物等杂质, 同时去除50微米以上的浮游生物, 过滤系统运行和反冲洗不影响紫外的处理过程, 反冲洗液排放到采水海域中, 紫外线系统产生合适剂量的紫外线, 能够有效灭活被处理水体中的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

该系统于2011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安装简便易维护, 适用于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油船等多种船型。

2011年, 海盾压载水处理系统分别获得IMO最终认可和中国船级社的型式认可。2012年5月底, 该系统首次成功安装使用。系统安装在南通中远川崎建造的5.8万吨散货船上, 处理能力为700立方米/小时。通过压水、排水、反冲洗等一系列测试表明, 各功能均满足CCS装船要求。

此外, 依靠中远旗下修造船厂的支持, 中远造船还提供产品选型设计、安装布置及最终的安装服务;而且, 依托中远集团及在世界各地的航运和服务网络, 中船工业公司能为客户提供快速、果断、准确、周到、彻底的服务。

3. 供应商竞争情况分析

按照目前获得型式认可的压载水系统来看, 市场上获得普遍认可并能够承接到较多订单的供应商主要来自欧洲和韩国。欧洲方面, 主要是瑞典阿法拉伐 (Alfa Laval) 和挪威Ocean Saver;韩国方面, 主要是Panasia和Techcross, 现代重工与NK公司也表现不错。

而由于目前压载水管理公约尚未生效, 故船东运营的船队尚未有必须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强制要求, 即目前的需求并未释放。因此, 目前即便发展较好的压载水供应商的手持订单也只在200艘左右的水平。依据目前业内相关的统计数据, 瑞典阿法拉伐手持订单大致200艘船舶的压载水订单, 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韩国企业中, Panasia与Techcross大致相当 (Panasia稍微领先) , 均手持接近150艘船舶压载水系统订单, 韩国NK公司与现代重工低于第二集团水平, 两者合计手持约100艘船舶的压载水订单。

而日本与中国方面, 主要的船用压载水供应商手持订单量大致相当, 均大致为20~30艘船舶的水平。

可以看出, 目前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市场并未被少量的供应商所统治。一方面, 压载水处理公约尚未生效, 大量需求还没有释放, 即尚有大量市场份额可供市场广泛竞争。另一方面, 目前获得I-MO最终认可和各国主管机关型式认可的压载水处理系统数量较多, 且各发展较好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差并不大, 市场竞争处于相同水平。

四、压载水处理系统前景

根据压载水管理公约要求, 2009年建造的部分新船应满足D-2标准, 到2016年所有的船舶都应满足D-2标准。因此, 船舶需安装经检验发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并持有国际压载水管理证书和配备压载水管理手册。按压载水管理公约时间表, 未来几年间, 将有大量的船舶加装压载水处理系统。

因此,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据相关机构测算, 2015~2016年, 全球范围内, 每年需强制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船舶约6000艘;2017年将达到顶峰, 约为1.8万艘;2019年, 将逐渐减少到约1万艘。而从2009~2020年, 全球将有5.7万艘船舶需要安装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 订单总额将得到341亿美元, 现有压载水处理系统生成企业的产能甚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值得注意的是, 压载水处理系统通过IMO的批准仅表明产品具备进入市场的资格, 并不意味着能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从目前情况看, 在客户竞争方面, 我国企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 承接的订单数量远低于欧洲与韩国, 只有其数量的10%~15%;另一方面, 中国承接的订单主要局限在国内船东和小型船舶上, 市场局限性仍然较大。

因此, 我国压载水处理系统供应商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一方面, 积极走访国内外船东或广泛召开产品推介会, 大力推广产品, 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 还需及时建立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 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

1 我国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们所说的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也就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处理水当中的各种杂质,经过了这样的处理工序后水质可以达到可供人们生活饮用的标准。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具体处理技术呢,这需要按照水源水质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在开展常规水处理工艺的时候,主要是处理水源里面的病原微生物、胶体物质以及悬浮物。如果要处理的水源是来自地表水的生

活饮用水,处理的工序有如下的几种,如混凝、沉淀、澄清、过滤以及消毒等。我们一方面要去除浊度,另一方面也要去除病毒、细菌以及色度,接着再将消毒剂放到水里,这样做的目的是杀灭存活在水里的致病微生物。经过了上述的种种工艺处理的水源才能达到居民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要求,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用水的需求[1]。

1.1 生物预处理工艺

生物预处理工艺指的是在使用常规处理工艺之前选择化学、物理以及生活的方式来处理水源。这样的处理工艺也就是选择微生物新陈代谢来去除水源中的亚硝酸盐氮、锰、有机污染物、氨氮、异臭等,做好这一步工作能够降低常规工艺处理水源的压力,同时也能够改善饮用水的水质。

我们可以将生物预处理工艺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吸附、生物、化学氧化等预处理工艺。自来水厂在选择生物预处理工艺处理饮用水的时候一般会选择的工艺是生物膜法工艺,这种工艺操作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膜法来吸收处理水源地里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化学物质,继而实现精华水资源的目的。如果水资源只是被轻度污染,可以选择通过如下的几种方式来处理,如悬浮填料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碳或者生物转盘等处理方式。这种生物膜法处理方式是选择生长在一些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来处理有机污水,微生物的生物膜组成物质主要是一些菌类和藻类,如原生动物、好氧菌、真菌、厌氧菌以及兼性菌等,微生物固着在物体表面会发生新陈代谢,这些代谢物能够分解掉水里的有害物质.另外很多的微生物生活在水中后繁殖能力会变得更强,如此一来微生物在固着的物体表面就会不断生长,它的吸附性能也会变得更强,可以更好地将污水中的固液进行分离,而且微生物硝化功能也很好,同时不会受到水温、水质或者水量的影响,所需占用的面积也很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小,管理很方便。

1.2 饮用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有很多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就是活性炭处理技术。现在活性炭处理技术更多应用于废水、给水以及空气净化处理,它的作用就是将水介质或者空气里的杂质收集起来,或者将其进行分离。使用率较高的活性炭有如下两种,一种是颗粒活性炭(GAC),另一种是粉末活性炭(PAC)。这两种活性炭各有优点,如PAC的价格很实惠,所消耗的成本比较低,这种活性炭不需要增加构筑物或者特殊设备,特别适合应用于突发性事故或者水质季节性的水源净化处理工作中。在近些年里,国外的很多机构都将目光放在活性炭研究上,有的机构已经开始研究不同的具体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而国外水处理工作中多选择GAC,有着相当稳定的处理效果,比如在美国环保署饮用水标准的64项有机物指标里,把GAC列为最有效技术的指标就有51项。虽然GAC处理工艺优点很多,但是它也有着一些缺点,比如消耗的基建以及运行费用较高,同时这种方式存在易滋生细菌导致出现亚硝酸盐等致癌物,不太能适应突发性污染或者相对短期的污染。综上所述,怎么样减小活性炭成本,降低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探讨PAC技术等成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2]。粉末炭与颗粒活性炭有一样的作用,都能够应用于水处理。 流失率低,也能够多次利用,多用于一些受到轻度污染,不能中断运行的水处理工艺。活性炭滤池属于一种给水处理当中的深度处理工艺,这种工艺能够将水里面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色度、异嗅异味去除掉,可以有效提高供水水质。

2 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更关注居民的用水问题,加大了研究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的深度处理技术力度,现在我国有的城市已经在水厂中选择了这种工艺,成效较好。现在出现了一种膜滤法,属于一种高效分离技术,这种技术对水的处理结果非常好。实施这种工艺的时候需要选择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薄膜作为介质,借助其附加能量作为推动力,实现过滤以及分离溶液的目的。除此之外,可以选择微孔精滤膜能够将水源里面的细菌以及浊度进行有效去除,可以选择超滤膜去除水源里的天然有机物或者病毒,可以选择合同纳滤膜去除水源中的消毒副产品和农药、镁离子、钙离子以及表面活性亮晶晶,可以选择反渗透膜去除水源里的有机物、无机离子。近几年来,由于科技、工艺的不断发展大大降低膜工艺的成本,使得生活饮用水领域也能够应用该工艺。然而,这种工艺的应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只应用于一些瓶装水处理系统或者优质水供应系统中。相信在未来膜处理技术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成本消耗会更低,这种工艺会更多地应用于城市水厂中,因此膜处理技术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3]。

3 结语

因为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操作性较强,同时具有较明显的实际运用效果,这一技术在我国运用比较成熟,因此现在我国自来水厂还是多习惯选择常规水处理工艺来进行水处理。常规水处理工艺优点众多,但其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只有努力研究深度处理技术,促使其早日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中,才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人民群众创造水质更好的生活饮用水。

参考文献:

[1]李文博.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探析[J].科技传播,2013(08).

[2]韩佳园,朱志.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肥、填埋和焚烧3种方式.通过对国内外以此3种方式处理处置垃圾技术的发展状况的阐述,提出提高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及多种方法并存是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作 者:范留柱  作者单位:许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英文刊名: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年,卷(期):2007 25(7) 分类号:X705 关键词:生活垃圾   堆肥   填埋   焚烧   回收及循环利用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5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为使有兴趣于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国内外项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综合编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1何为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临时性活动。这里的“临时”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始点和终点,而“唯一”是指其产品或服务在一些识别方法上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

而项目和管理则是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要求。项目是由过程构成的,项目管理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可以通过过程,如启始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来完成项目管理。

2项目管理发展历史与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最早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成功,由此而风靡全球。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美国白宫的行政办公室、世界银行、IBM、ABB、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部门都采用项目管理。

我国项目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通过13套大化肥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公司的项目管理,特别是设计管理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80年代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如1984年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开始实行项目管理,到90年代初开始倡导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直到后来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制等对项目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教委1997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列入。等等。

随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对项目管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根据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项目管理专家们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以后称之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3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机构

目前,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他们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现代化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 ssociation,缩写为IPMA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属非盈利性组织。1967年由其主持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项目管理从那时起即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成员是各国的项目管理协会,目前,有28个国家组织为其正式成员,代表着世界2万多名会员,正式成员组织中的个人成员可自动地成为该协会的个人会员。IPMA负责协调国际间具有共性的项目管理的需求,并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研究与发展、培训和教育、标准和认证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缩写为P MI,成立于1969年,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负责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程序和专业认证等服务。它的成员主要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现有会员已超过7万。

中国项目管理协会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跨行业的非盈利性学会组织,在1991年才成立。其全名为“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委员”(简称“项目管理学会”英文名称“ProjectManagementResearchCommittee,C

hina,缩写PMRC或PMRCC,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其主管部门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创建的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科

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PMRC目前会员已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主要从事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国内、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其编有内部刊物《项目管理》。PMRC是IPMA的成员组织。

另外,国内的研究机构还有北京中科项目管理研究所,其与国家经贸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联合在IN TERNET上建有“中国项目管理网”,集中科院、有关大学的项目管理专家、教授和成绩卓越的项目管理高级工程师一起,旨在推动中国项目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

4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外有关项目管理研究机构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对管理项目的深入研究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如: PMI于1983年8月在项目管理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项目管理研究的第一份特别报告,以此为基础,经过4年的继续研究,于1987年8月正式出版了题为“TheProjectMana gementBodyofKnowledge”(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独一无二的项目管理文件。1996年,PMI出版了代替1987年的“PMBOK”并更名为“AG uidetoThe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 ge”(PMBOKGUID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作为项目管理标准。目前,该标准已升至2000版,即“PMBOKGUIDE2000”并已于2001年3月27日被批准为美国国家标准(ANS,标准号为ANSI/PMI99-001-2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Th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 tandardization-ISO以PMI1996版的“PMBOKGUIDE”为基础,于1997年12月15日颁布了项目管理国际标准ISO10006,其属于ISO9000族标准中的一员。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建设部和原化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原理为基础,组织专家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系统IPMS”,此系统于1996年正式完成,1998年进行了修订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系统包括三大部分,即“工程项目管理实用手册

PMM”、“工程项目管理基础数据PMD”和“工程项目管理软件PMS”。其中PMS已升至2000版。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项目管理软件的研究开发亦取得了巨大成果,如: 美国PRIMAVERA公司的PRIMAVERAPROJECTPLAN,即3P或P3软件,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并已引入我国,在著名的小浪底工程和我公司总承包的中阿化肥有限公司60万t/aNPK二期工程等项目中都有采用。

微软公司的“PROJECT2000”项目管理软件在我国不少项目管理和设计管理中亦有使用。

还有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组织开发的PMS软件。等等。5项目管理专业认证

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 als-PMP,最早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发起。第一起PMP认证由PMI在1984年进行,其依据为PMI1983年8月发表的特别报告。目前PMI进行PMP认证的依据,是其1996年版的“PMBOKGUIDE”,而从2002年开始,其PMP认证的依据是“P M BOKGUIDE2000”。

PMP认证,除了审查认证对象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业绩和经验外,还需通过8个科目200个问题的考试。1999年PMP教育在所有认证考试中第一个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据报道,目前,全世界已有一万多人通过PMP认证。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也非常重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其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取证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级是工程主任证书级,简称CPD。B级为项目经理级证书,C级为项目管理工程师级证书,D级为项目管理技术员级证书。不同的资格证书标准各异。与PMI的资格认证相比,IPMA的认证更注重于实践方面的能力。

中国国家外国专家管理局是国内目前受美国PMI授权的唯一一家PMP考试认证机构。自1999年12月国家外专局培训中心与美国管理技术大学联合将PMP正式引入中国以后,2000年PMP考试在中国举行了两次,全国有300多人参加,只有100多人通过了这项认证。2001年计划还将举行两次这样的考试。6项目管理教育与培训为适应社会各界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陆续在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等大学中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

美国国防部(DOD专门有自己的“防卫系统管理学院”,主要为政府工作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技术。

我国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项目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将于2001年开始招生,这是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标志着项目管理专业学科在我国的诞生。鉴于我国还没有现成的项目管理学科设置,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全盘引进美国的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以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作为引进对象,项目管理专业课程由美国教授执教,而共同课程则由北京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执教。

我国在有关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方面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业已开始。1994年我国财政部向世行申请了一笔IDF赠款,专门用于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建立了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组成的项目管理培训网,有稳定的师资队伍30余人,至今已举办国内外培训班20余期。

自1996年起,原化工部和现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以我国自行开发的“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系统IPMS”为基础进行项目经理持证上岗培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8期,并将继续办下去。笔者有幸成为其第4期学员,受益非浅。

1998年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也举办过10余期现代项目管理培训班,并也将继续办下去。

7项目管理发展前景

当前,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已初步形成学科和行业。由于项目管理的普遍规律和许多项目的跨国性质,各国专家都在探讨项目管理学科的国际通用体系,包括通用术语。国际性学术会议也十分频繁,几乎年年都有。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北京办事处主任王琨说,在美国,项目管理教育的热度大有超过MBA之势。

美国学者DavidCleland称: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项目管理受到广泛重视,所以掌握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已经成为晋升高级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取得项目管理专业学位已经成为继MBA之后的又一热点。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断言:项目经理将成为21世纪的最佳职业。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6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才开始被跨国公司引入国内,也就是说从起步时间上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属于人事管理,企业是国家所有;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对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不断的改革,逐渐形成了我国自己独特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加入WTO以及信息化、知识化经济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相比国外,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理解、重视还不够成熟,不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处于低级阶段,停留在人事管理等日常事务上。

从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期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断演进,先后经历了科学的雇佣管理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劳动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阶段。进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和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是企业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资源,既需要管理,更需要开发,人力资源部被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相当于政府部门,是一种垄断式经营,企业的命运完全由国家计划和领导说了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追根溯源,现今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即是过去的人事部,在人事管理方面或多或少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

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科学。如今的国有企业主要还是以领导指派来操控人力资源管理,而一些企业领导官本位、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嫉妒贤能,又缺乏对市场竞争的合理认识,使得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开发受到压制。同时,很多企业只重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招聘,缺乏人力的开发和投入。

2.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不够健全。必要的激励可以正确的引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理解和接受企业目标,意识到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增加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可是,当前许多国有企业还保留传统人事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缺乏对员工的激励,认为员工按时领到工资就很心满意足,就会尽力的去工作,使得部分国有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很难做到人事相宜。

3.用人制度不合理。许多国有企业,其中不乏股份制国有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委任制度,关系、亲情、权钱用人严重,大多优秀人才却因这种现象排挤在外。在企业管理者方面,其选拔和行政挂钩,几乎由上面领到委任,缺乏基层员工的参与和意见。并且,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职务终身制,权力过于集中,只重视企业效率的提高,而忽视创造企业财富的员工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4.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以及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为关键的是国有企业本身制度问题,导致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使得员工觉得继续呆在国有企业缺少斗志,缺少美好的前景,不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外部的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员工纷纷离岗加入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组织层次少、对市场反应灵敏、机构灵活,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等,有相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以前的个体经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缝隙中发展起来的,使得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民营企业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用人观念方面功利主义严重,过分看重短期效益和短期回报,而忽视对员工的培养,忽视对企业发展后

劲的积累。管理方式方面,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要么管理方式落后,急功近利,沿袭过去的事务性管理机制,单纯的依靠奖、惩、罚、评作为手段,而缺乏对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激励和使用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途径。

2.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民营企业的壮大,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接踵而至的是管理人员素质、学历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得民营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而企业内部“自己人”的文化素质又不高,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管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3.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有了相当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开始着手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忽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甚至因为畏惧员工跳槽、流失,不去开发培养人才,这种观念无疑是因噎废食。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公司规模不大,员工数量不多,即老板和经理几乎可以和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直接接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资金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相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规模小、管理滞后等劣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小公司靠人,大公司靠制度,所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同时,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人才,使得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投入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特别是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其在人力资本投入、培训和开发上投入很少,和大公司相对,在人才引进、员工素质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而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到高水平、高技术的优秀人才,致使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3.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时至今日,人员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外,主要还是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高薪、高福利、高层次培训等机会,导致员工跳槽严重。

以上列举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中虽然暴露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缺陷,但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总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正在建立。截至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已有些成效。一方面,企业人才的招聘日渐透明化、市场化,招聘渠道越来越公平、公正,传统的接班、推荐制度逐渐让位于现代企业的市场行为,让位于人才的真才实学。同时,薪酬、考核制度也趋于合理化,建立了竞争空间考核制度。无论国企与否,基本都已经打破了职务终身制,进而由合同制替代,并出现工资下调现象。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的培训制度和形式日趋多样化。很多企业已经把培训当成企业的一项长期的、投资的、战略性的行动纳入到企业经营计划当中。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正在转变。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以及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涌现,都意味着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无论如何变化,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重于利润,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便在于开发、利用和管理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独占鳌头的关键,谁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能不能制胜的关键,企业如想继续顺利发展下去就不能不重视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正在完善。相当部分企业根据自身现状建立起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有的甚至开发出系统软件,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如许多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企业小、人员少、灵活性大等特点,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给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委托其代为办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第四,职业经理人正在成长。伴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的逐步上升,国内出现了专门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非常优秀的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业务知识扎实,管理方法多、技巧性强,同时注重实践,不照本宣科。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地区、企业长期兴旺发达的保证。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日趋重要,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21世纪新经济时代以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遭受来自WTO、经济全球化、次贷危机等种种国际挑战,又面临国内新《劳动法》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引入、人力资源外包等诸多冲击。综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国企业需要在考量自身情况下相应的做出一些调整,从后台走到前台、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边缘到轴心等,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以下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将不断增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和家庭认识到,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加大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投入,开发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本。其中,教育投入占绝大比例,因为教育消费具有收益递增性,而其他非教育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几何级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为提高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完成工作的质量,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自身人力资源增值。经过培训,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员工和企业不仅分担了培训成本,而且也分享了培训的收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都有动力继续合作。同时,员工由于获得职业培训特别是特殊职业培训,而使其在企业外部的价值比在企业内部的价值低,必然会选择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经验数据归纳而成的国际标准模式。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曾经的演变路径是否应当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所参照的标准?在理论分析缺失的前提下,我国就业与产业结构非一致性原因的分析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具体成因。

三、对策研究

对于总体发展战略,陈桢()认为应当改变重视GDP增长、轻视就业的政绩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消费比重,从而提升消费品与服务部门的市场空间和就业容纳能力。吴小松等(2007)提出要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蒲艳萍等认为在选择技术发展路径时,应适应和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兼顾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发挥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作用。

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喻桂华等()认为应当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的门槛,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对于第三产业,夏杰长()、吴小松等(2007)、蒲艳萍等(2008)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郑吉昌等()提出要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喻桂华等(2004)认为改善第三产业中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过严的现状,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对于人力资源培育和劳动力市场,吴小松等(2007)、张车伟(2008)和周建安(2006)都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匹配率,培育和积累有效人力资源,以调整就业结构。

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现有大部分研究认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改善就业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之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中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提出要以“再工业化”应对就业问题,其内涵恰恰在于发展现代化的高投入制造业,增加二次产业就业的比重。这与我国学者的一般观点形成对照,值得我们深思。

含铬废水处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重金属,铬,废水,微生物

当前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危害较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之一。铬污染存在于空气、水、食品和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全国每年排放铬渣约60万吨,历年累积600万吨,经解毒处理或综合利用的不足17%[1]。2010年环保年鉴统计数据也显示,仅皮革行业每年排放的含铬废水就高达1.8亿吨。水体中铬主要以三价和六价形式存在。大量研究表明,Cr(VI)的毒性比Cr(III)高约100倍。由于铬的毒性强且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因此水溶性六价铬已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8种化学物质之一,是国际公认的3种致癌金属物之一,也是美国EPA公认的129种重点污染物之一[2]。

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规定,生活饮水中Cr(VI)的含量应低于0.05 mg L-1,而作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中的第一类污染物,总铬与Cr(VI)的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1.5 mg L-1和0.5 mg L-1。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市场Cr(VI)的价格迅速攀升,水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研究从废水中去除并回收Cr(VI)的处理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1 含铬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还原—沉淀法、电解还原、液—液萃取、吸附法、离子交换、反渗透和电渗析等)。还原—沉淀技术操作简单,但效率低,剩余污泥难处理;液—液萃取技术效率高,平衡速度快,但萃取剂易流失,萃取剂再生能耗大;吸附技术效率高,出水水质好,但吸附速率慢,饱和吸附剂难再生;离子交换技术操作复杂,运行成本高;反渗透技术能浓缩回收Cr(VI),浓缩比不高,不适于低浓度废水;电渗析技术可回收高浓度铬酸,可去除杂质,能耗高,不适于低浓度废水。而生物处理方法因其成本低、效率高、容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治理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生物吸附法利用生物体或其衍生物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可高效廉价地处理大体积、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已有许多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报道。寻找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及其他微生物吸附材料,探讨新的分离技术,去除重金属离子并回收贵金属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污水,此项技术的优势在于环保清洁、无耗能等特点。对水中溶解的重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吸附,通过采用可燃性固定化载体,可以对重金属进行回收再利用。

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具有潜在前景和价值。惰性生物质或植物负载的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从水溶液吸附重金属,是还原—化学法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创新和替代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的生物质中微生物与金属通过络合反应形成金属配合物,从溶液中汲取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微生物生物活性同时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如黑曲霉、青霉、根霉nigricans chrysogenum、泡叶藻、齿缘马尾藻类海草natans、小球藻fusca、颤藻anguistissima、芽孢杆菌firmus和链霉菌属等微生物对金属吸附能力为5~641 mg/L,主要吸附的重金属离子为铅、锌、镉、铬、铜和镍[3]。

Ahmad B Albadarin[4]等考察利用茶叶废料(TW)和枣核(DP)废料去除水中有毒Cr(VI)离子。调查显示,大多数Cr(VI)离子经生物吸附后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Cr(III)。Cr(VI)从茶叶和枣核的生物质中得到电子变成Cr(III)。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r(VI)—茶叶废料和Cr(VI)—枣核是多层式生物吸附。Dakiky M等[5]考察羊毛、橄榄、锯末、松针、杏仁壳、仙人掌叶和木炭对不同的金属离子吸附能力。考察p H值、接触时间、金属浓度、吸附剂性质和浓度对重金属选择性去除的影响。吸附过程是一级反应过程,并在30℃条件下评估反应速率常数。以羊毛为生物质,速率常数最高(39.6×10-3min-1)。以仙人掌叶子为生物质速率常数最低(6.810×10-3min-1)。吸附过程符合朗缪尔和弗伦德里希等温线,并对其反应常数进行计算。

Guptai VK等[6]研究利用生物质丝状藻类水绵物种对Cr(VI)水溶液进行吸附。续批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p H值条件下,能够确定具有吸附特性生物质种类并观察生物质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生物质水绵物种能够用于对Cr(VI)废水进行生物吸附去除和回收。

David Kratochvil等[7]在p H值为4的条件下,利用质子化或Ca形式马尾藻类海草海藻生物质处理浓度为40mg/g的Cr(III)溶液,此过程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离子交换模型表明生物质唯一吸附的是Cr(OH)2+,与Cr(III)的生物吸附试验数据一致。在p H值为2时,质子化的马尾藻类海草生物质对Cr(VI)吸收性能最高。原因在于吸附的同时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Cr(VI)被还原为Cr(III)。在p H<2.0时,考察将Cr(VI)还原为Cr(III)的还原控制平衡行为,HCr O4-的还原电位依赖于p H值。在p H>2.0时,去除Cr(VI)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结果表明,马尾藻类海草生物质对Cr(VI)吸附最佳p H值为2.0。

Giuseppe Cimino等[8]使用榛子壳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如Cd2+,Zn2+,Cr3+,Cr(VI)。批量平衡试验表明,金属吸附依赖于两个影响因素分别为p H值和表面负载。对Cd2+,Cr3+和Zn2+离子最大去除取决于溶液p H值。金属离子吸附遵守朗缪尔和弗伦德里希等温线。实验表明榛子壳对Cr(III)离子吸附性能高于Cd2+和Zn2+离子,提出阴离子和阳离子去除机制。

可用来还原Cr(VI)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已见报道的具有还原Cr(VI)能力的菌株非常广泛,分别来自于无色杆菌、土壤细菌、芽孢杆菌、脱硫弧菌、肠杆菌、微球菌、硫杆菌以及假单胞菌等多个不同种属,其中除了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硫杆菌及假单胞菌等种属的菌株能在好氧的条件下将Cr(VI)还原外,绝大多数菌株都只能在厌氧的条件下还原Cr(VI)。以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处理含Cr(VI)废水的研究也有报道[9]。

马小珍等[10]利用化工厂污泥废水中分离到的一株耐酸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RB7),对不同p H、温度、碳源、菌废比等条件下SRB7还原Cr(VI)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Cr(VI)起始浓度为50 mg/L,p 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6℃,碳源为乳酸钠,混合菌液和Cr(VI)溶液的菌废比为1︰5(V/V)时,能获得很好的还原效果。

罗隽[11]采用投加烟束曲霉(Asperg illu s fum isynnem atu s)菌丝球的方法去除含铬废水中的Cr(VI),通过研究模拟含铬废水中Cr(VI)与总铬浓度及p H值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烟束曲霉菌丝球对Cr(VI)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烟束曲霉菌丝球对Cr(VI)的去除作用包括还原与吸附,以还原作用为主,兼有一定程度的吸附。在30℃,50 r·min-1,p H=1.30的条件下,投加量10.0 g条件下菌丝球能在48 h内将100 m L浓度为10~200 mg/L的Cr(VI)溶液中的Cr(VI)完全去除,其中对总Cr的吸附率为30%~50%,对Cr(VI)的还原率则达到了99%以上,吸附平衡后解吸出来铬的形态95%以上为Cr(III)。

龙腾发等[12]从铬渣堆埋场附近取得菌样,经富集、分离、驯化得到能在碱性介质中高效还原Cr(VI)的无色杆菌属(A chromobacter sp.)菌株,该菌为G-,具有周身鞭毛及可运动性。对其生理及还原Cr(VI)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嗜碱,好氧,耐盐及高Cr(VI),在有氧、p H值为10.30、30℃的条件下,含Cr(VI)1 570 mg/L的废水经该菌处理16 h后浓度降至0.6 mg/L。处理后的沉淀物中铬以Cr(OH)3的非晶形态存在,其中总铬含量为21.44%,检测不出Cr(VI),证明此方法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

黄天培等[13]在1%接种量、初始Cr(VI)浓度为50 mg/L、p H值为7、30℃及180 r/min条件下,从源自水样、土壤、植物、动物粪便、食品、昆虫及饲料的76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菌株中筛选出2株具有高效Cr(VI)还原能力的菌株BRC-HZM7和BRC-XQ15,在24 h之内可使50 mg/L的Cr(VI)低于0.5 mg/L,达到我国Cr(VI)废水排放标准。另有34株菌株最少只需36~72 h(36 h时6株菌株、48 h时4株菌株、60 h时13株菌株、72 h时11株菌株)就可使50 mg/L的Cr(VI)达到我国Cr(VI)废水排放标准。

Hanane Sayel等[14]从制革废水污染土壤中筛选出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此菌种能够耐Cu2+、Ni2+、Pb2+、Co2+、Zn2+多种重金属离子。在好氧条件下能够将浓度200 mg/L的铬酸根100%还原。在温度为25℃~45℃及p H值为7~11的条件下具有还原性能,最佳还原条件是温度为37℃,p H值为7。在Cu2+存在条件下加速Cr(VI)还原,而在Pb2+及Ni2+离子存在条件下,对菌种的还原性能提高无明显作用。

2 含铬废水处理研究发展趋势

水处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 西瓜种子; 生产; 加工; 发展趋势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termelon See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hina

DAI Si-hui1, XIONG Xing-yao1, SUN Xiao-wu1,2, XIAO Jie1, LUO fu-qing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2. Hu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lons, Shaoyang, Hunan, 422001, China)

Abstract: We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atermelon seed production and seed processing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melon seed production and seed processing in China. The progr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watermelon produce industry and seed industry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high seed quality achieved through best seed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best see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 Watermelon seeds; Seed production; Seed processing; Development

我国种子产业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占整个产业比重的90% 以上[1],但我国蔬菜作物产值近年来与粮食作物产值相当,湖北、江苏等省份蔬菜产值甚至超过粮食产值,而且随着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大田作物面积不断减少,新的蔬菜种植区不断出现,这使得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对蔬菜种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因此蔬菜种子产业在种子产业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西瓜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蔬果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约占世界西瓜总面积和总产量55% 以上,年总产值高达150亿元人民币[2-3],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西瓜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强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落后的种子加工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与变化,直接影响了种子产销的经济效益和西瓜产业的发展,在国际终端市场竞争力弱。国家从“九五”开始,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科教兴农和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来抓。2011年,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意见》的制定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了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开启了我国由种业大国走向种业强国的新征程。但是我国西瓜种子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

1 我国西瓜种子生产加工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

种子加工是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种子商品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种子市场流通的基本技术措施,是种子产业发展的核心。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如北美、西欧等都非常重视种子加工业,加工技术开发起步早,发展较快,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在高水平种子加工机械与种子处理技术的支持下,商品种子的精加工率达到100%[4-5]。

高水平的种子加工业促进了其种子企业的发展,诞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种子公司或集团,如著名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和加工公司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以色列海泽拉、泰国正大及荷兰的比久、瑞克斯旺、安莎等等。种子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种子加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种子加工设备生产厂商,如奥地利 Heid公司,德国 Petkus公司,法国 Ceres公司,美国 Cripppen公司等。德国PET公司从1852年就开始进行种子加工机械的研究与开发,比我国至少早1个世纪。这些公司有些是专业公司,如法国的Ceres公司,主要开发生产种子包衣机系列产品,目前根据农业生产水平与种子商品化要求,研制生产多层包衣与制丸机等多种机型。而且种衣剂也由最早的农药型、药肥型发展为目前向高效低毒型包衣剂、生物型包衣剂等转变。近年来,欧洲种子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较快,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工作质量、高生产效率和多品种适应性。如丹麦和德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种子加工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等都比较高。欧盟国家种子收获后,如果还没有加工,普遍采用填写1张“未清选种子”文件卡片的办法,以便于质量管理。通过种子加工,不仅提高了种子本身的质量,而且还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种子中的有害杂草种子,保证了安全用种。欧洲各国种子加工企业基本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进手段,板材加工采用数控技术加工中心进行生产,专用模具多,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

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后,首先对外开放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国外大公司如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以色列海泽拉,泰国正大,荷兰比久、瑞克斯旺、安莎等企业迅速在中国注册公司,凭着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尽管我国法律规定,外资企业最多只能持股 49%,但国外种业巨头却有效地实现了外资的实际垄断。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外公司已实际控制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了解,国内主要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型蔬菜生产基地,国内种子品种占有份额极小。目前世界前10强的种业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因此我国西瓜种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挑战。

2 我国西瓜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现状

2.1 高质量种子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形成了专门的种子生产和经营公司。全国目前国有、集体、个体种子公司约数千家,其中经营西瓜种子的约数百家,包括数十家科研单位在承担育种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从事商品种子的繁育和经销。至今在西瓜生产上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育种经营单位有20~30家。全国年生产西瓜种子约1 500 t。二是种子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初步形成。制种产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其具有天然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稀少的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是我国最大的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也是主要的西、甜瓜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新疆的北疆、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与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以及山西省的中、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西瓜甜瓜制种总量的80%。目前有百余家国内外种苗公司在这一带优势制种区建立了种子加工中心和稳定的制种基地。近几年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制种产区有向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扩大的趋势。全国有海南、宁夏这样大力发展西瓜产业的省区,也有山东昌乐、河南中牟、新疆吐鲁番、江苏东台、北京大兴这样以瓜兴业的县市,将瓜产业作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乡镇全国有近百个。三是种子质量逐年提高。目前西瓜生产用种95% 以上是由国内科研院所与国有、集体种子公司繁育生产的,这些品种及其种子在生产中多数表现良好,深受瓜农欢迎,远销欧美及亚州其他国家或地区,年出口种子30万kg以上。

nlc202309030701

2.2 种子加工逐步得到重视

种子加工是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种子商品化的关键环节。据统计,种子经过加工处理,单产可提高5%~10%[3]。尽管目前我国西瓜种子加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政府和西瓜种子生产者都迫切需要先进的种子加工技术以改变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尽快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低成本、可靠、耐用、高效的西瓜种子加工技术及设备已成为促进西瓜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西瓜生产属于农户生产自产自销的模式,其种子加工采用手工拣选、风车干燥等原始方式进行,生产力极其低下。80年代中期我国西瓜种子开始规模化商品生产,1995年起国家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科教兴农和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来抓,各级政府对种子加工装备方面的投入加大,种子商品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翻开了西瓜种子加工机械发展的崭新一页。2000年国家《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对种子加工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地以此为契机,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种子加工设备。经过引进、仿制、消化、吸收到自行研制开发的艰难历程,目前已经研制出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种子精选机械、烘干机械和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在全国产生了众多的种子加工机械设备生产厂商,甘肃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种子加工机械龙头企业。

3 我国西瓜种子生产和加工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建立高质量的种子繁育体系和种子加工技术达成了共识,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检验机制,缺乏必要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特别是对于国外公司的种子进出口检疫方面,相关技术部门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难度很大。

西瓜健康种子生产对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在生产中已多次发生因种子质量问题带来的矛盾,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2010年12月上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报道海南东方市约267 hm2台湾新1号无籽西瓜果实发育异常事件,农民因损失严重而上访以致引起省委书记的重视批示。海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意见中就认为该品种种子存在适应性问题。追溯2001年秋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也曾报道过广西北海市数百hm2无籽西瓜因品种应用不当导致当地农民损失惨重。最近报道的江苏“石头西瓜”事件以及各地报道的因气候等原因导致西瓜裂瓜等现象都与品种有重大关系。其实,类似情况损失较小、影响不大的西、甜瓜品种与种子纠纷在全国各产区每年都有数十起发生,也都证明与西瓜甜瓜生产中品种或种子质量问题有关。由此可见品种和种子管理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的迫切性。2006年国家已将瓜类细菌性果腐病、黄瓜绿斑驳病毒列入检疫对象。国家对行业需要健康种子日益重视,但执法难的现状仍然很普遍。

3.2 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

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突出表现为制种公司技术实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差,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种子生产的需求,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因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生产基地建设不能适应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基础设施薄弱,人为可控能力不强,与种子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地落实难和基地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较好解决,影响着西瓜种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 加工技术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生产单位采取粗放型生产,对种子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监督与指导,种子生产的关键环节基本上完全由农民完成。种子部门仅对其进行简单筛选和包装,即对外出售。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我国商品种子质量问题严重,合格率较低。突出表现为种子纯度不够、净度不达标,加之储藏条件较差,种子发芽率也常常受到影响。致使目前推广应用品种的种子,在品种整齐度和播种品质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4 我国西瓜种子生产和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自“九五” 国家实施种子工程以来,种子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种子公司在政企分离后,竞争日趋激烈。种子法出台后,随着市场竞争趋于规范,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以及“入世”后种业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种子生产和加工技术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种源

借鉴国外育种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在选育品种时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将商品瓜品质与外观放在第1位。如美国西瓜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果皮韧硬、果肉致密、耐贮运、货架品质好。日本则首先考虑果实外观和品质上乘。我国西瓜品种选育长期多以果个大、易坐果、产量高为目标,对市场消费需求考虑较少。储备优良新品种,是保证西瓜种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则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

4.2 种子包衣化生产

有关专家预测: 我国农业即将面临一次红色革命即种子包衣技术革命[7-8]。我国目前主要农作物种子年需求量约 1 250万t,但经包衣处理的种子还不到种子总量的15%,尤其是对蔬菜种子的包衣需求更为迫切[9]。目前我国包衣技术主要应用于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籽、牧草籽等,而西瓜种子包衣生产基本上是空白。种衣剂的应用是一个大的必然的发展趋势。

4.3 种子加工生产呈大型化、专业化

随着种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种子行业出现了集中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明显趋势,对大吨位(每h 10 t 以上)种子加工关键技术设备的潜在需求越来越大,如果大吨位种子加工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继续滞后,就很难避免出现大吨位种子加工关键技术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应加强“大吨位种子加工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全面推进种子加工行业技术进步。

4.4 依据种子法,加强种子管理监督

至今我国实行的品种审定制度虽然较为严格,但对商品种子繁制、经营等仍缺少严格法规和执法管理,导致发生了不少关于品种真实性及种子质量方面的纠纷。其原因之一是有关法规欠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致使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公司甚至个人也从事种子生产与经营,不仅严重影响了种子质量,而且也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则是瓜农在生产中缺乏正确的技术规范,栽培的随意性影响了优良品种特性的正常表现,也是造成品种、种子纠纷的原因。因此,在新品种审定、登录方面也亟需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标准优良种子生产基地,完善良种繁育检测体系。特别是对已经列入国家有害生物检疫目录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如瓜类细菌性果腐病、黄瓜绿斑驳病毒)。随着2000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1部种子法,并于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相信会为我国种业发展建立新的规范和良好法制基础。在西瓜种子繁育制种方面由专业公司承担生产与经营业务,并根据法规要求采用严格技术规程繁育生产商品种子,保证商品种子质量均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这些规定不仅有利于西瓜种子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我国种子加工机械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农产品加工业,2010(2): 20-21.

[2] 戴思慧,孙小武,熊兴耀,等. 西瓜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深加工发展趋势[J].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0): 45-47.

[3] 许勇.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任务及科技支撑优势产区发展工作平台的构建[J]. 中国瓜菜,2011,24(5):71-73.

[4] 王建华,谷丹,赵光武. 国内外种子加工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J]. 种子,2003(5): 74-75.

[5] 成广雷. 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2009.

[6] 赵仁君,周志成,冯孝立,等. 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的防治与健康种子生产[J]. 中国瓜菜,2008,21(1):38-39.

[7] 胡志超,张礼钢. 种子包衣技术概况与发展[J]. 中国农机化,2000: 37-38.

[8] 熊自立,朱剑桥,宋文坚. 浅谈种子包衣、丸化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04(4): 11-13.

[9] 胡志超,王海鸥,彭宝良. 我国种子加工技术与设备概况及发展[J]. 农业装备技术,2005,31(5): 14-17.

收稿日期: 2011-09-01; 修回日期: 2011-12-10

基金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AS-26-09)

作者简介: 戴思慧,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瓜种子生理和加工研究。电子信箱: daisihui@126.com

通讯作者: 孙小武,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所长,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种子采后加工岗位专家,主要从事瓜类种子生产与加工研究。电子信箱: sunxiaowu2007@126.com

上一篇:技术总结水工结构下一篇:企业交流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