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交流会新闻稿(精选8篇)
企业交流会新闻稿 篇1
2018年5月18日,物流管理专业各个班级的代表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瑞康医药公司就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为使全专业同学了解到本次调研活动的成果,17级物流管理专业本、专科先后于5月31日、6月1日在综合楼B102开展了调研成果分享交流会。阴丽娜老师、冯淼老师、XX老师、XX老师出席了交流分享会。
分享交流会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瑞康医药公司概况介绍及参观流程讲解。来自物流本一的赵联玉同学和物流专一的于海群同学藉由参观过程中拍摄的公司内部设施、物流机器设备照片,配合着专业的讲解为所有同学分享了瑞康医药公司的仓库、后勤服务中心概况。通过观看瑞康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公司宣传视频,同学们大致了解了瑞康医药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历史和对未来物流体系建设的展望。作为物流专业的大一新生,多数同学由于没有机会前往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因此无法体会到智慧物流的实际运转过程,但是本次物流分享会确认同学们明确体会到了智慧物流、信息物流的好处,理解到了一个个小型机器运载车所承载着的成吨重量,以及一个个码垛机有序运行背后的精密运算。
第二个环节是对冷链物流专业知识的详细解读。来自物流本三的刘学路同学和物流专二的薄永利同学通过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剖析了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是同学们对冷链物流获得了新的认知,明白了冷链不是单纯的局限于蔬菜食品的运输储存,现如今诸如医药、化工制品等大多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配送活动都需要冷链物流知识的应用。最后通过详解比利时发展完善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使得同学们更加明确的看到了当代中国在十九大的绿色环保下,绿色物流和冷链物流的美好发展前景。
第三个环节由学生代表为大家做参观瑞康医药的心得体会。物流本二的荆春皓同学以及物流专四的李美蓉同学从大一学生的角度,怀揣着求知的渴望带着大家再次走进了瑞康企业。现代物流体系并不像书中所写的几段文字文字那般简单易懂,而是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立体仓库。瑞康医药利用自动化技术,既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速度,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又降低了货物分拣过程中的错误率。我们现在习得的知识只不过是物流冰山学说中的冰山一角,而瑞康医药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势,既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现代物流系统,都将成为日后物流发展的必然所趋,也是我们物流管理专业要努力攻克钻研的方向。
最后一个环节由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冯淼老师就此次调研活动活动中的冷链物流进行了知识补充,并详略得当的阐述了智慧物流和信息物流的发展优势。
最后,在同学们久久难以平息的掌声中,本次分享交流会议圆满结束。
企业交流会新闻稿 篇2
一、两岸新闻交流的现状
20年间, 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不断深入, 尤其是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 两岸的新闻交流与合作, 由非正式的转为正式的, 由单向的转为双向的, 由单一民间的转为民间官方共同的, 总体说来, 两岸新闻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除记者采访外, 两岸新闻界互访频繁。每年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和中国记协都邀请、组织包括两岸新闻单位负责人、中层主管、编辑记者等多个层次的团组互访;两岸新闻机构之间签订协议, 进行信息互换、代为采访、合作采访、稿件节目交换, 还共同举办诸如文化学术研讨会、知识竞赛、大型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 新闻业务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两岸新闻交流的“量”可以说有很大的改观, 两岸间的大事能比较及时得到传播, 但在“质”上却存在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不对称, 不平衡。比如:两岸驻点采访的新闻单位的数量上还是不平衡, 台湾方面有十三家在大陆这边, 大陆媒体在台湾有点的只有五家, 现在又准了两家媒体, 目前总共是七家, 但还是相当的不平衡。另外,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两岸媒体在报道中“有所偏好”, 比如台湾媒体经常报道大陆的负面新闻、落后现状, 大陆媒体也常常宣传岛内民主纷乱、社会混乱等消极面。虽然这种状况原因复杂, 不能简单归罪媒体本身, 但它对两岸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很可能会加重两岸民众的误解和隔膜, 阻碍两岸融合的脚步。
二、两岸新闻交流扭曲的原因分析
新闻交流质和量不对称的原因, 除了两岸长期的隔阂之外, 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某些报道, 政治凌驾于专业、意识形态超越新闻价值, 完全是从政治上考量, 从而扭曲了原本应有的新闻价值。两岸新闻交流的背景和基础是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的比较顺利或者说正常化的话, 两岸新闻交流就会有很宽松的环境保障, 两岸的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相对来说就会顺利一些。但是20年间, 两岸关系可以说是曲曲折折, 所以两岸新闻交流也是难以取得持续的、深入的开展。
另外, 两岸新闻出现扭曲的情况, 还在于对对岸形象的塑立和建构本身存在了扭曲的现象。就是说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全面的、不够有细节性的。两岸交流现在虽然很广泛, 但是真正到过台湾的大陆民众和真正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并不多, 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体来认知对岸的形象。所以媒体塑造的形象很关键, 他们的受众就会因为这样的报道而对对岸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 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在20年的两岸新闻交流过程中, 我们观察到, 无论是台湾的媒体还是大陆的媒体, 因为深入采访的不够, 因为驻点记者的不够, 因为媒体报道本身存在的问题, 形成了两岸形象的扭曲。
三、加强两岸新闻交流的思考
第一, 从制度层面上, 两岸通过协商尽快建立两岸新闻交流的互信机制, 在过去, 也包括现在, 两岸存在很多的差异, 彼此也有很多戒心。两岸现在是又想加强新闻交流和沟通, 但是同时又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岸首先要建立互信机制。这种互信机制是要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见, 相互包容彼此的价值观, 理解彼此制度的要求, 接受彼此在行为处事方面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化解彼此之间在意识形态等一些政治因素的纠缠, 建立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和制度化的秩序。
第二, 从实物层面上, 两岸媒体应该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规则, 自觉承担起建构两岸真实形象, 推进两岸新闻交流的的社会责任。如果两岸媒体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话, 很多的扭曲、误解、歪曲的报道都还会在两岸的媒体上不断地出现。所以说两岸的媒体能够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去报道, 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 比如说两岸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既定政策和制度, 对对方的报道的背景要加以充分的理解。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报道, 说你的报道是错的, 我的报道是对的。其次就是对两岸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 双方都要予以理解, 因为媒体所处的环境毕竟不一样, 所以不可能在新闻处理的方式上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因此而指责对方说, 你的方式是偏激的、不正确的、不完整的、不真实的。
第三, 从合作层面上, 两岸要加强联动, 通过合作采访, 共同制作媒体产品, 或者是共同举办一些活动, 来扩大彼此受众的范围。同时加强两岸新闻采访从业人员的互访, 互相提高, 增进共识, 这对于两岸媒体未来的合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两岸的媒体应该非常真实地反映两岸关系的现状, 真实地报道大陆和台湾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报道中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学习, 用诚恳的合作之心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交流, 最主要的是双方要在互信的基础上, 在新闻交流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 合作发展。■
摘要:新闻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两岸人员往来已比较频繁, 但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还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对方、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因此, 新闻交流对于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 对于增进相互了解, 消除歧见,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不对称,互信
参考文献
[1]“香港商报”《两岸新闻交流二十年》
电视新闻节目剪辑中的交流 篇3
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日益流行的今天,观众已经不满足解说加图像这种证明式的新闻,而要求新闻节目能够更客观生动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丰富性。新闻事件的过程、环境状态、情感特质必须通过声画形象的交流来实现,因此,剪辑中的“交流意识”,应值得我们重视和研讨。
1.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首先要根据编导构思,选择合理的剪辑结构,体现主题交流。
编导意图决定节目的结构和表达,电视节目的编导意识常见有三种主要结构形式,有开门见山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也有以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倒叙开头,然后从头说起,留下悬念引起观众兴趣;或从新闻事件的某一点入手,依据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用事实揭示问题及原因。这三种编导结构形式需要通过不同的剪辑顺序予以体现,根据内容选择素材、安排结构、排列顺序进行剪辑。不同的结构排序有不同的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新闻题材。
2.抓住故事情节进行剪辑,体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
电视画面主体通常由人来充当,人是表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现往往要有赖于人物的曲折故事,观众对人物的关注需要以故事的情节作为载体,它能直接与观众形成思想情感的互动,引起共鸣。剪辑时除了尽量表现人物之间的形体交流的连贯和流畅之外,更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反映或者记录人物情感的典型情节或细节,从而使节目更有生命力。
电视是以具体的形象传情达意的,通过镜头所记录的细节,可以直观传达被摄主体的情感。新闻事实的细节蕴含着潜在丰富的情感信息,运用得当能有力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主题。细节是新闻环境中具体特定的事实,有见微知著的魅力。在电视新闻节目剪辑中,那些具有表现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实真相的
典型情节、细节,往往成为节目引人注目的兴趣点。
3.运用空镜头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实现关联画面意义上的内容交流。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现场的空镜头配以解说词、音乐的渲染,是叙述事实,表达情感时常用的剪辑手法。空镜头画面只要与表现的主体密切相关,就可以赋予情感内涵,使主体形象得到升华,给观众带来更多的遐想和回味。
蒙太奇的视听觉语言,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中,被采访者对事实的叙述及抽象事物的介绍,常常是新闻的重要内容。为丰富画面,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我们经常会在人物介绍过程中插入与讲解内容相关的画面来代替被采访者的叙述表达,将具体的画面事实呈现给观众,用影像描述被采访者的说话内容。这样的蒙太奇符合人们思想活动中联想的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想象、幻觉和人的意识活动的种种习惯来进行镜头的蒙太奇组接,增强画面内容的交流,让观众清晰流畅地看懂电视。
4.将画面主体语言和动作的反应呈现给观众。
画面主体的语言动作和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画面内容交流的重要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会在一个动作镜头后接这个动作的反应镜头,这样的剪辑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可以加强动作感、现场感。
5.新闻节目的剪辑,要在画面形式上体现交流。
画面形式是电视节目的基础,把握画面的形式特征,合理安排画面也是实现屏幕交流的重要方面。电视画面的形式因素包括景别、角度、镜头运动方式、线型、色彩、影调等等,剪辑要把这些因素处理得自然和谐,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
a.景别的安排
景别的存在形式、变化方式和排列规律,表面上是一种视觉方式,而实际上则构成了电视片独特的叙事、表达方式。在一个叙述段落中如何来安排不同的景别,没有固定的规则,巧妙运用景别却能达到不同的叙事和审美效果,从而与观众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一般来说,在剪辑时考虑景别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叙述清晰、视觉流畅与情绪气氛吻合。如:由全景到特写的递进式景别组接,符合人们由远及近的视觉习惯,给观众平稳流畅的视觉感受。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营造特定的情绪气氛和某种表现目的,也可采用非常规的景别组接,如相同景别的镜头反复组接、远景组接近景甚至特写等,这样造成强烈的对比和视觉上的震惊效果,营造非凡的视觉氛围,引起观众的心理震撼。
b.角度方向的选择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或者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常常是两个人说话近景的相接。两个同向角度的镜头,或者两个画面主体的方向一致,必然不顺畅,必须使用画面主体方向相对的镜头,才能造成交流感,使整个段落流畅。
c.运动镜头的对接
节目的节奏不仅体现在镜头长短这一时间因素上,还体现在镜头本身的运动和镜头内主体的运动这些空间形态上。画面主体的不同运动形态和动作幅度,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如奔驰的小汽车与路旁的等车者所形成的节奏是截然不同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通过剪辑把运动镜头组合到一起,往往能非常到位地表现画面主体的情绪、情感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在电视新闻的剪辑中树立交流意识,把握电视新闻内容和镜头形式的交流方式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剪辑在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作用,也应该有助于电视新闻剪辑的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读书交流会新闻稿 篇4
读书交流会新闻稿
在当今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网络阅读,但传统的纸质阅读有着她自己独特的魅力,能够让人获得心灵的平静,让人更容易思索。要读书,要读好书。读书使人们获得的知识,增强人的气质和内涵。大一新生入学,对未来还很茫然。计算机学院纪检部在2017年4月23日举办的“读书交流会”这一活动促使大一新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更加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等,提高读写能力、丰富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成功地让同学们认识到经典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委员会纪检部
团干交流会新闻稿 篇5
2013年9月27日晚,我院在药基楼1310室举办了药学院团干部交流会。出席本次交流会的有药学院团委副书记陈兆霓老师,团委学生会副书记王玉孟、吴秀彩,各班团干部以及我院团委全体成员。会议由院团委组织部部长谢斯莉主持。
大会开始,团委副书记陈兆霓老师强调院团委应是一座联系老师和同学的桥梁,要与各班团干部同心协力,携手共进。
接着组织部部长对本学期组织部的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去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随后,去年优秀团支书田海芬和苏文森分别与在座的团干部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作出了四点总结:第一,团干与班干之间应处理好关系,团结一致;第二,团干要及时尽早传达学院的通知,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第三,希望团干部去挖掘有才华的同学,为班级做出更大的贡献;第四,在活动结束后注意收集材料,及时作出总结。
提问环节,大部分团干部就学院下发通知迟且要急忙上交材料的问题提出意见。院团委对此问题向团干们进行解释并希望团干们能谅解,并承诺会尽早下发通知,争取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工作。
最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增强学院与团干之间的交流,把学院团委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院交流会新闻稿 篇6
在主持人的精彩介绍以及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学姐学长们闪亮登场。他们分别是陈新平、聂朋云、黄子非、张骏。学姐学长们的经验交流分为“如何推开法学之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时间”、“在活动中绽放”三个主题,不仅为同学们提供学术指导,也为同学们解决了心理困惑。学姐学长们或幽默风趣,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或诚恳平和,引来同学们频频点头。他们谈良师,说好书,讲益友,他们时而分析案例,时而引据经典,他们有共鸣,有分歧。其中聂朋云学长的一句“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尤其富有哲理,使同学们印象深刻。交流经验后,学姐学长们用亲身体会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为同学们在迷茫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最后,在主持人的总结下,“指路问津”经验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经验交流会,使台上的学姐学长们既完成了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梳理,又表达了对新生们的殷殷希望,同时也使台下的同学们有所知,有所得,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拥有了更健康的心理、更踏实的精神和更坚定的目标。
企业交流会新闻稿 篇7
获得这些荣誉, 对于栏目组这两年来改版转型的探索努力, 算是有了一个来自行业与专家的鼓舞和肯定。其实涉台新闻访谈这个节目类型, 从2005年元旦创办东南卫视《海峡论坛》开始算起, 栏目组已经实践了8年之久。2011年4月, 《海峡论坛》改版为《海峡深呼吸》, 经过大半年的摸索, 于2012年1月2日正式创办《海峡夜航》。
从原先周日22:00播出25分钟的《海峡论坛》, 到目前每周一、二21:15分播出, 时长40分钟的《海峡夜航》, 栏目的改变不仅是播出时段与时长, 更是从生产机制到内容形态的全面创新。
令栏目组欣喜的是, 这些创新也得到了观众的初步接受, 根据央视索福瑞32中心城市 (测量仪) 数据, 《海峡夜航》的收视率为:第一季度平均0.201, 第二季度0.242, 第三季度0.207, 第四季度0.206。在全国卫视所有新闻栏目收视率排名榜中, 《海峡夜航》第一季度为第5名, 第二季度第3名, 第三、四季度为第4名。
对于《海峡夜航》的创新与变化, 下文从三个方面解析:
一、议程设置:从聚焦政经“硬”话题, 到全面、真实、“软”着陆
新闻访谈节目最核心的内容元素, 就是“谈什么”, 也即议程设置或者说选题标准。与之前运行长达7年之久的《海峡论坛》相比, 新生的《海峡夜航》在议程设置方面, 显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以表格来看则更为清晰直观:
改版之前, 《海峡论坛》在议程设置上主要有四大类标准:1.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解读。2.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3.福建出台的对台重要措施和闽台间重要的交流交往与合作。4.台湾岛内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的热点问题等。[2]
而在改版之后, 《海峡夜航》的议程设置标准是“真实的台湾, 前进的两岸”, 力图从之前的以时政“硬”话题为主, 拓宽到两岸经济、民生、历史、人物、社会多个领域, 以呈现全面真实的台湾和前进中的两岸关系。这其中, 岛内社会现象和人物故事、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两岸共同关注的新闻话题占据主导地位。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近年来各级电视、平面、网络媒体纷纷加大对台湾新闻的报道力度, 政经“硬”新闻往往当天就会被大量解读评论, 周播的栏目不可能再去“重复作业”。二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 大陆民众对于台湾的资讯需求, 已不限于狭窄的政经领域, 而是扩大到方方面面的台湾“众生相”。所以, 周播栏目更应该“开疆辟土”。
一旦视野放宽, 涉台新闻访谈的选题面其实是海阔天空, 大有可为。比如2011年5月大陆宣布“酒驾入刑”, 央视一连三场直播酒驾庭审, 大陆音乐人高晓松也因酒驾入狱。如果按照原先的议程设置标准, 涉台新闻访谈是不会触及这个选题的。但是, 这个新闻话题其实是两岸共同关注的, 因为它贴近两岸民众的日常生活, 而且两岸经验可以互补借鉴。所以, 《海峡夜航》主创人员决定尝试做这样的选题, 结果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这也说明, 随着两岸局势的发展和媒体生态的变化, 涉台新闻访谈这个节目类型的确到了应该转变议程设置标准的时候了。
二、访谈形态:从单维提问回答, 到多维交流互动
如果说, 议程设置标准解决的是“谈什么”的问题, 那么, 访谈形态就是决定“怎么谈”的问题。这也是新闻访谈节目最重要的形式元素。
看过《海峡论坛》的观众朋友或许还记得, 当时的形式是一位大陆主持人, 对应两位台湾时事评论员, 或者大陆台湾各一评论员。这个形式, 至今央视《海峡两岸》仍在沿用。
它的特点是, 主持人代表大陆观众立场, 欲知评论员对某一台海新闻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虽然评论员有两位, 但为了保证在有限时间内的信息量, 和凸显评论员的权威性, 两位评论员都是直抒己见, 彼此之间没有讨论交流;而且涉台新闻访谈节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 栏目组不会找立场观点差异过大的两个评论员。所以节目最终呈现出这样的形态:主持人不断提问, 两位评论员轮流作答。节目的信息流向整体来看是单维度的, 即“主持人-评论员”。总体来看, 这是一种侧重“知性灌输”的访谈形态。
《海峡夜航》的访谈形态却大不相同。从人员构成来看, 不仅主持人有两位——来自东南卫视和台湾中视, 分别代表大陆观众视角和台湾观众视角, 而且嘉宾多达三位——更重要的是, 嘉宾不再限于时事评论员的角色, 而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层面, 传达多元的声音。
举例来说, 在“世界自闭症日”当周播出的一期节目, 就请到了台湾自闭症总会理事长潘兆萍, 台湾儿童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张学岭, 和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 分别从社会志工、医疗界、家庭的角度探讨如何关怀自闭症患者;而关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节目, 则邀请了大陆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孙绍振、台湾知名作家李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学系博士张雪媃, 分别代表大陆、台湾、海外华语文学界的不同声音。
这样的形式设置, 必然呈现多维的讨论交流:不仅大陆主持人对台湾嘉宾, 台湾主持人对大陆嘉宾, 而且大陆主持人与台湾主持人之间, 嘉宾与嘉宾之间都可以发生互动。从效果来看, 这种访谈形态, 不再只重“知性灌输”, 而且包含了两岸之间、以及台湾不同社会层面间的“感性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 最终力图达到“情理交融”的理想状态。
三、生产机制:探索两岸电视媒体合作新模式
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的保障, 来自生产机制的革新。
在涉台新闻方面, 东南卫视一直勇于探索——2003年创办《海峡新干线》、2005年推出《海峡论坛》, 2008年成为大陆第一家赴台驻点新闻采访的地方电视媒体;2011年开始, 为了打造《海峡夜航》, 东南卫视与台湾中视进行深度合作。选择中视, 因为它是台湾最早开播的“老三台”之一, 在岛内影响力根深蒂固, 拥有完整的台湾新闻素材库存, 和庞大的嘉宾人脉资源。
以合作模式来比较:之前的《海峡论坛》, 台湾合作伙伴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台北演播室供卫星连线使用, 只有硬件保障, 并不参与内容制作;而《海峡夜航》不同, 它是东南卫视第一档两岸电视媒体全程合制的常态化新闻节目。从访谈议题筛选、流程策划、嘉宾选取邀请、VCR制作、到卫星连线、主持人参与节目录制——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个环节, 都凝聚了东南卫视团队与台湾中视团队的资源与努力。这种合作模式, 有效保证了《海峡夜航》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求变。
与此同时, 《海峡夜航》继续凸显东南卫视的驻台特色。针对每一期节目的访谈话题, 东南卫视驻台记者都会从台湾发回独家的采访报道。
最终, 作为两岸电视媒体联手生产的节目, 《海峡夜航》的播出也同样跨越海峡:大陆播出时段为东南卫视周一、周二21:15分;台湾播出时段为中视数位新闻台周六20:00, 周日13:00、22:00, 周一10:00, 周五09:00、22:00, 而之前的《海峡论坛》则只有在大陆播出。目前, 《海峡夜航》是屈指可数的大陆电视台参与制作、在台湾落地播出的常态新闻栏目。
综上所述, 《海峡夜航》力图在议程设置、访谈形态、生产机制三个方面实现涉台新闻访谈的创新求变。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正是两岸已经进入大交流大合作的新时代。在两岸人、财、物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之后, 两岸民众更需增进“心”的交流、双向了解、相互借鉴, 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放眼未来, 只有在两岸民众的同情心同理心不断扩大的基础上, 两岸才能从目前的大交流大合作走向大融合大统一。从这个角度来看, 作为两岸合制、常态播出、两岸共同收看的新闻访谈节目, 《海峡夜航》亦肩负着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影视》发布TV地标调研成果《中国好声音》获封年度好栏目”[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nt/20121124/c_113785284_2.htm.
企业交流会新闻稿 篇8
常国荣在致辞中说,民营科技企业是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一支后发优势力量,近年来,广大民营科技企业在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中勇立时代潮头,致力发展、回馈社会,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他希望民营科技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清醒应对、直面新形势,促进晋城市经济社会大发展。
郝建新希望晋城市民营科技企业家要实施新战略,争创大名牌,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促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科普工作能力和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会还为晋城市科技创新优秀个人、十佳科技创新企业、山西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单位进行了颁奖和授牌。会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云珠作了题为《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转型跨越的路径选择》的专题讲座,对各企业提出的有关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会后,与会者深入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典型企业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泽州县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科通电子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牛晋芳 编辑:张素琴)
(山西省科协)
【企业交流会新闻稿】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经验交流会讲话材料05-14
企业文化交流会发言稿06-03
企业人才交流制度10-13
企业文化建设交流论文10-03
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07-24
20110826企业文化交流汇报材料08-02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11-14
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经验交流10-21
王瑞祥在中央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1-12
新生交流会新闻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