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交流会新闻稿

2024-06-10

哈工大交流会新闻稿(精选7篇)

哈工大交流会新闻稿 篇1

电气工程系学生代表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进行交流

学习

10月27日上午,电气工程系学生代表一行7人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进行交流学习。我系学生会代表分别与哈工大代表对学生会构建及学生活动等方面做了相关介绍。

交流会上两校学生代表均对各自学生会的总体概况做以相关的介绍,并分别从学生会精品活动的筹划实施,各部门职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还据如何开展精品的学生活动,改善学生活动的可参与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双方还在如何举办适合自己院系的活动,适合自己部门的活动等问题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哈工大学生代表为在如何改善组织的执行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随后,我系学生会成员在礼仪小姐的引领与哈工大学生会成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的校园。

通过本次交流活动加深了双方学生会成员彼此的了解,有效地推动了两校学生组织的沟通与认知,为加强两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哈工大交流会新闻稿 篇2

1. 个案背景

本文研究的评估对象是香港城市大学 (以下简称城大) 社会工作系师生与广东工业大学 (以下简称广工) 社会工作系师生进行的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于每年1月1日下午在广工进行。虽然这是一个自发的非结构性的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但是参与者付出了时间的机会成本, 就应该检验活动的效果。为了上述目的, 我设计了一个简明的评估问卷用于评估2011年的交流会效果, 并对这种非结构性的经验交流活动的评估工具设计及检验方法等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2. 评估工具的设计

评估工具主要是问卷, 主要由背景题 (了解被访者的身份, 一题) 、满意度评价 (环节、谈话主题、时间安排、场地安排、工作人员, 五题) 、开放题 (交流中感兴趣的主题、没有涉及的感兴趣主题和对活动的建议, 共三题) 组成。总的题目数量在9个以内, 目的是适应这种交流活动参与活动者的轻松和开放的心态, 争取获得较好的回收率。

3. 评估工具的检验

3.1 基本情况

本次发放问卷50份, 回收42份, 有效41份。其中背景维度有效的是35份, 85.4%的被访者做了这个题目, 开放问题中“交流中感兴趣的主题”、“没有涉及的感兴趣的主题”和“对活动的建议”分别有29.3%、48.8%、36.6%的人作出了回答。100%的有效问卷被访者都回答满意度相关五个问题。

3.2 满意度测量的效度和信度

有关背景维度和开放问题的作用, 需要结合被访者的回答情况考察其设计的作用。这里首先检视的是满意度部分的效度和信度。虽然有关主观满意度测量的题目只有五题, 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效度方面。如下表所示, KMO检验统计量的值在0.7—0.8之间, 主观满意度测量的几个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统计值对应的概率值小于0.000, 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1]如表3所示, 提取3个特征根的条件下, 除了对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的变量信息丢失了34%外, 各个满意度变量的共同度都比较高, 被因子解释的信息都接近或超过了80%, 因子分析效果较好。[2]如表4所示, 提取的三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2.83%, 符合因子累积解释方差比例达到70—80%以上的标准, 因子分析效果可以接受。[3]如表5所示, 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负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后, 第1个因子 (可理解为“工作表现”) 主要解释了对环节安排、场地安排和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对时间安排的满意度, 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对交流话题的满意度。各个变量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都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 有关主观满意度测量的题目设置能够反映要了解的维度。

其次是信度方面。在此首先针对因子1对应的三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 另外两个因子各自对应一个变量, 无需信度分析。97.6% (41个) 的个案纳入信度分析, 得出表6的克朗巴哈a系数为0.754, 可以认为量表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考虑到项目数很少 (仅为3) , 能够得到这样的系数也算不错。从表7可见, 上个变量剔除的信度系数都比原来信度系数低, 所以三个变量都应该保留。此外, 对满意度评价的五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得出克朗巴哈a系数为0.720,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剔除变量后的信度分析发现五个变量都应该被保留。总的来说, 虽然针对满意度的评量问题只有五个, 但是问卷具有参考价值。

3.3 评估效果

这里我尝试运用评估工具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评估这次城大和广工的交流活动的效果, 并分析评估工具的作用。

3.3.1 对背景的统计可以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从实际情况看, 被访者身份已经能提供最重要信息, 在问卷精简和样本较小情况下应该是适合的。

3.3.2 对满意度的描述统计可以了解活动参与者在五个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并加以互相比较。

如表7前五行所示, 在满意度评分上, 时间安排<对交流主题<对场地安排<对环节安排<对工作人员, 后三者属于因子1“工作表现”, 时间部分在这个活动中是完全外在的影响因素, 交流主题则是不全是能够准备的。如果计算对工作人员、环节、场地安排的均值生成“活动准备”变量, 就会发现其在均值上仍然高于交流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并且被访者之间的评分差异 (sd=0.386) 明显比交流主题 (sd=0.570) 和时间安排 (sd=0.654) 小。各个被评满意度维度都接近或达到“满意” (4分) 水平。这个分析可以用于判断交流会是否令参与者满意并比较各维度的满意评价差异。

3.3.3 被访者背景与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我以被访者背景作为定类的自变量, 各个满意度作为定距的因变量做相关系数分析和一元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8所示。F检验的结果都不显著说明不同身份的被访者对不同的项目的满意度看法没有很大差异, 但是“工作表现”的p值比较接近0.05, 而对交流主题的满意度的p值接近于1, 应该说不同被访者对于工作表现的评价差异可能相对大于对交流主题的差异。另外, 从eta值较高的情况看, 比如“大陆社工或已毕业广工校友”对“工作表现”的满意度最高 (M=4.48) , “广工在读生”给分最低 (M=3.96) ;在时间安排方面, “城大在读学生”的满意度最高 (M=4.07) , “大陆社工或已毕业广工校友” (M=3.71) 和“广工在读生” (M=3.50) 都比城大的在读生满意度低一点。从这里可以看到受邀请来参加交流的社工或者校友对广工学生的筹备和表现还是很欣赏的, 而“地主”广工在读生对工作表现有比较多的批判审视。在时间方面可能还是比较迁就城大的学生, 对于受邀请的本地社工或者校友和参加活动的广工在读生而言, 在元旦这个时候参加交流活动对时间的满意度还是相对低的。应该说两者的关系分析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这里的分析可以用于区分不同身份参与者对于交流会的满意情况, 尝试找出可能要注意贴合不同参与者的需要。

3.3.4 开放题收集的信息可以补充和澄清前面选择题的信息。

以背景作为定类变量区分不同身份被访者对于“交流中感兴趣的主题”、“没有涉及的感兴趣主题”和“对活动的建议”, 可以了解更为丰富的信息。例如归纳城大的学生对于交流中感兴趣的主题的非结构性回答可以发现主要涉及广工学生的课外自发社会服务项目、广州社工发展与社会和社会政策发展的关系、大陆和香港对于社工和社会政策的分别等, 而广工在读生感兴趣的问题则涉及香港社工的教育、职业、两地社工差异、本地社工机构如何处理购买服务项目的问题等。不区分背景整理开放题也有意义, 例如“没有涉及的感兴趣的主题”为以后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能的话题, “对活动的建议”部分则有助于检讨和改进活动的安排。这些开放问题补充了选择题不能够反映的信息, 出于文章长度考虑, 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的评估工具设计的必要性, 以香港城市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师生的教育交流活动为例, 探讨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评估工具设计的方法问题, 在形式上、内容上、评估时机总结了这类评估的经验。

关键词: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评估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30-331.

[2]同上, 328, 342.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8.

电视新闻节目剪辑中的交流 篇3

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日益流行的今天,观众已经不满足解说加图像这种证明式的新闻,而要求新闻节目能够更客观生动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丰富性。新闻事件的过程、环境状态、情感特质必须通过声画形象的交流来实现,因此,剪辑中的“交流意识”,应值得我们重视和研讨。

1.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首先要根据编导构思,选择合理的剪辑结构,体现主题交流。

编导意图决定节目的结构和表达,电视节目的编导意识常见有三种主要结构形式,有开门见山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也有以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倒叙开头,然后从头说起,留下悬念引起观众兴趣;或从新闻事件的某一点入手,依据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用事实揭示问题及原因。这三种编导结构形式需要通过不同的剪辑顺序予以体现,根据内容选择素材、安排结构、排列顺序进行剪辑。不同的结构排序有不同的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新闻题材。

2.抓住故事情节进行剪辑,体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

电视画面主体通常由人来充当,人是表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现往往要有赖于人物的曲折故事,观众对人物的关注需要以故事的情节作为载体,它能直接与观众形成思想情感的互动,引起共鸣。剪辑时除了尽量表现人物之间的形体交流的连贯和流畅之外,更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反映或者记录人物情感的典型情节或细节,从而使节目更有生命力。

电视是以具体的形象传情达意的,通过镜头所记录的细节,可以直观传达被摄主体的情感。新闻事实的细节蕴含着潜在丰富的情感信息,运用得当能有力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主题。细节是新闻环境中具体特定的事实,有见微知著的魅力。在电视新闻节目剪辑中,那些具有表现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实真相的

典型情节、细节,往往成为节目引人注目的兴趣点。

3.运用空镜头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实现关联画面意义上的内容交流。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现场的空镜头配以解说词、音乐的渲染,是叙述事实,表达情感时常用的剪辑手法。空镜头画面只要与表现的主体密切相关,就可以赋予情感内涵,使主体形象得到升华,给观众带来更多的遐想和回味。

蒙太奇的视听觉语言,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中,被采访者对事实的叙述及抽象事物的介绍,常常是新闻的重要内容。为丰富画面,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我们经常会在人物介绍过程中插入与讲解内容相关的画面来代替被采访者的叙述表达,将具体的画面事实呈现给观众,用影像描述被采访者的说话内容。这样的蒙太奇符合人们思想活动中联想的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想象、幻觉和人的意识活动的种种习惯来进行镜头的蒙太奇组接,增强画面内容的交流,让观众清晰流畅地看懂电视。

4.将画面主体语言和动作的反应呈现给观众。

画面主体的语言动作和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画面内容交流的重要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会在一个动作镜头后接这个动作的反应镜头,这样的剪辑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可以加强动作感、现场感。

5.新闻节目的剪辑,要在画面形式上体现交流。

画面形式是电视节目的基础,把握画面的形式特征,合理安排画面也是实现屏幕交流的重要方面。电视画面的形式因素包括景别、角度、镜头运动方式、线型、色彩、影调等等,剪辑要把这些因素处理得自然和谐,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

a.景别的安排

景别的存在形式、变化方式和排列规律,表面上是一种视觉方式,而实际上则构成了电视片独特的叙事、表达方式。在一个叙述段落中如何来安排不同的景别,没有固定的规则,巧妙运用景别却能达到不同的叙事和审美效果,从而与观众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一般来说,在剪辑时考虑景别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叙述清晰、视觉流畅与情绪气氛吻合。如:由全景到特写的递进式景别组接,符合人们由远及近的视觉习惯,给观众平稳流畅的视觉感受。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营造特定的情绪气氛和某种表现目的,也可采用非常规的景别组接,如相同景别的镜头反复组接、远景组接近景甚至特写等,这样造成强烈的对比和视觉上的震惊效果,营造非凡的视觉氛围,引起观众的心理震撼。

b.角度方向的选择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或者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常常是两个人说话近景的相接。两个同向角度的镜头,或者两个画面主体的方向一致,必然不顺畅,必须使用画面主体方向相对的镜头,才能造成交流感,使整个段落流畅。

c.运动镜头的对接

节目的节奏不仅体现在镜头长短这一时间因素上,还体现在镜头本身的运动和镜头内主体的运动这些空间形态上。画面主体的不同运动形态和动作幅度,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如奔驰的小汽车与路旁的等车者所形成的节奏是截然不同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通过剪辑把运动镜头组合到一起,往往能非常到位地表现画面主体的情绪、情感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在电视新闻的剪辑中树立交流意识,把握电视新闻内容和镜头形式的交流方式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剪辑在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作用,也应该有助于电视新闻剪辑的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交流会新闻稿 篇4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外语系全体入党积极分子齐聚在校阶梯教室召开了本次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会议的主题是“爱与感恩”。本次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由12英语班的林楠同学主持。活动内容如下:由外语系各个班级选出代表向其他入党积极分子分享生活中的爱与感恩。本次的交流会,11-13届同学都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有的演讲对爱的理解,有的畅谈生活中友情的小故事,有的展示了感恩的真谛。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直观的告诫积极分子们要真正的认识到感恩的含义,不仅要感谢助过你的人也要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

外语系团总支

2014.4.1

考研交流会新闻稿 篇5

努力拼搏,放飞考研梦想;激情飞扬,彰显青春魅力。

为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认识,了解前沿的就业形势、增强考研斗志。12月11日晚,我们外语系在外语楼411教室举办了“考研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辅导员谢老师和参加考研的同学们。

谢老师首先提醒同学们要关注网站发布的信息并要及时地了解相关学校的基本情况。接着就巩固基础知识以及在面试中的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针对考试的类型作出相关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参加考研的同学指明了考试方向。最后总结在面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谢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讲话风格不仅舒缓考研同学的压力,而且有助于同学们增强自信心同时利于提高同学们专业能力,为考研做好准备。随后,同学们就自己在考研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谢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全面的解答。

考研交流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为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他们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有利于帮助他们顺利考研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的考研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考研这一巨大挑战。

心理交流会新闻稿 篇6

12月6日晚,我院心理服务部主办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与学习经验交流会”在日新楼305如期举行。

这次会议旨在向同学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援助途径,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活动中,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各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来自心理学专业的宗恒昌同学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跟大家答疑解惑,与同学们进行热情交流,详细地罗列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前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现党支部副主任马睿也参与到了此次活动当中,他在会中进行了“大学生应如何安排学习”的演讲,为参与活动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讲座还穿插了各种心理小游戏,如通过动作的潜意识来解读内心想法,还有表现团队默契的“画龙点睛”等。此次交流会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也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最后,参与会谈的同学们互相交流了经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这次交流会使同学们获得了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以及生活中克服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对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次活动的胜利开展,为今后的心理辅导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哈工大交流会新闻稿 篇7

5月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同时联合成立“快速响应飞行器”等5个技术实验室。航天科工和哈工大将以此为契机,打通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到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整条价值链,发挥“产、学、研”相结合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抢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域与制高点,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曹建国和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分别代表航天科工和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和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为双方共建的“快速响应飞行器技术队伍实验室”、“制导与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材料及热防护技术联合实验室”、“精密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汽车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等5个技术实验室揭牌并授牌。

会上,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和许达哲先后作了重要讲话,双方对今后的长远合作表示了充分的信心,并表达了合作共赢的良好愿望。许达哲表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历来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在技术开发、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的相关合作,有力地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科研生产能力。集团公司将从长远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实际出发,建立优势资源合作群,把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有机联系起来,逐步建立起“合作紧密、管理科学、互利共赢、创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体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集团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王树国表示,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较多的是点对点合作,需要拓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此次哈工大与航天科工建立联合实验室,不是一次简单的校企合作,它开创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如果大企业部能效法航天科工。与高校开展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将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

(航讯)

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4颗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分别以4位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高性能计算机专家金怡濂、航天专家王永志和气象学家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中国科学技术部5月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分别向4位科学家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据介绍,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将第100434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金怡濂星”;将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将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

中国自1999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迄今已评选出16位获奖者,在科技界产生重大影响。此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王选、刘东生和谷超豪已获得过小行星命名。科技部官员表示,中国今后还将分批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名字命名小行星。

(科学网)

未来两年中国年均发射逾20几个航天器

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瞭望望》新闻周刊记者提前走进了当年研制“东方红”一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这个前身可追溯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中国空间航天器研制重镇,如今正在从一个传统的科研部门向大型宇航科研生产联合体转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不仅仅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我院现有35位总师、总指挥,分别负责的航天器项目超过40个。今年,我们将有十几个航天器上天,2011年和2012年,预计上天的航天器都将超过20个。”

(航讯)

我国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明年开始密集发射

4月13日落幕的“载人航天工程工作协作配套工作会议”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透露,今年是我国载人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十分关键的攻坚年,也是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实施的开局年。

牛红光表示,我国将于2011年上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1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此后,201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将分别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以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也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将以此为平台开展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验证。

目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八号飞船等主要飞行产品正陆续转人正样生产、试验,“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装载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设备及有关地面系统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航讯)

中国卫通构建天地一体卫星信息服务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发展重要内容,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正全力构建天地一体卫星综合信息服务。中国卫通去年剥离基础电信业务整体并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后,重点发展空间段运营、地理信息与位置服务、卫星地面运营服务三大主营业务。一年来资产总额较重组并入初期增长76.28%,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目前中国卫通运营并管理8颗在轨卫星、6颗在建卫星、3颗规划卫星,国内业务首次实现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市场占有率100%,并利用从东经76.5度到138度的卫星舰队优势拓展海外新业务。

中国卫通还推出国内首款行人导航地图产品,提供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的城市增加至15个,航摄总面积覆盖了国土50%以上。同时通过卫星地面运营服务,为千家万户提供基于卫星的数字发行和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

(航讯)

中国新增航天员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选出5名男航天员、2名女航天员。5月7日,总装备部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第二批航天员宣布命令大会,7名航天员成为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于2009年5月全面启动,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严格评审,最终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出5名男性航天员和2名女性航天员。7名航天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最大的35岁,最小的30岁,平均年龄32.4岁,均已婚。5名男航天员均是现役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2名女航天员均是现役运输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1270.7小时。7名航天员大多执行过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军事演习等重

大飞行任务,飞行技术过硬,心理素质俱佳,临床医学和航天医学符合航天员基本条件。下一步,他们将投入紧张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尽快实现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担负起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神圣使命。

(科学网)

“飞天”服手套样品在太空家园馆展出

5月11日,游客期待已久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样品终于在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隆重登场,揭开了神秘面纱。这两只手套在外形、结构上与“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戴过的手套一模一样,是翟志刚使用过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的初样产品。在太空手套入馆仪式上记者获悉,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也将于7月15日至8月15日期间在太空家园馆展出。

这两只手背白色、手心银色,看起来粗粗笨笨的太空手套实际上相当灵巧,在“神七”任务中,翟志刚曾戴着它们的“正样产品”顺利地完成了开关舱门、回收舱外实验样品、抓握舱外扶手行走、挥舞国旗等一系列精细操作。“这和翟志刚进行出舱活动时所戴的手套一模一样啊!”太空手套的到来吸引了现场众多观众的兴趣,大家探着头争相一睹其“芳容”。

据了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是“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防止真空、极度冷热交变、微陨石等空间环境因素对航天员手部的危害,保证航天员的手部在摄氏零下110度到零上110度的高低温交变环境下有良好的操作灵巧性、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

在“神七”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但因返回重量限制,“飞天”舱外航天服留在太空中的轨道舱内。为纪念本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特意将“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带回。

(航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纪念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40周年

4月24日,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4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隆重举行纪念座谈会,回顾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发射的历程,畅谈我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火箭研制的老专家孙家栋、韩厚健、戚发轫相继发言,回顾了在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下我国开展东方红卫星研制的一些难忘的历史瞬间,以及卫星发射成功4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航天中青年专家代表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表示,老一辈航天人在国家物质、经济条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开创了“两弹一星”的伟业,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年一代要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将我国航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航讯)

航天科技集团与哈工大共推产学研合作

5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会见了来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校长王树国一行,就产学研合作等事宜进行了深入商讨。

马兴瑞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9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集团公司历来高度重视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在当前型号任务较重的形势下,希望双方能够从国家利益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入合作模式,推动中国航天的可持续发展。

王树权表示,哈尔滨工业大学90周年校庆在即。学校希望借此机会,与企业拓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改变以往点对点的合作模式。学校将通过“需求牵引、技术驱动”,提升对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更好地发挥航天高科技对学校的带动作用,实现双方的共赢。

2008年11月29日,集团公司与高校合作的首家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集团公司每年向该中心投入1000万元研发经费,首批连续5年,主要用于支持开展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影响深远的新技术研究,支持学校科研成果向航天领域的转移和应用研究,将具有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再开发和转移。

(航讯)

航天科技九院新型无人机交付

日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研制的某型号无人机系统产品顺利完成了交付验收飞行试验,并通过了用户单位组织的系统验收评审。这标志着该院在无人机系统设计、制造、试飞、管理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完整的产品开发产业链,在无人机系统项目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该无人机系统由九院无人机办公室承担系统总体,与该院8家辖属单位共同研制完成。自2008年6月起,研制队伍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系统方案论证、产品研制配套、用户使用试验和交付验收飞行试验等工作,共组织完成了17个场次的飞行试验。

(航讯)

“中华牌”月球车制造完毕

2013年,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将乘坐“嫦娥三号”探月卫星“亲近”月球。目前,该月球车已制造完毕。

在该月球车研制过程中,中国教育部以湖南大学为核心,以多个高校为支撑而成立的“深空探测中心”为此工程提供了不少的技术支持。

日前,在重庆向各大高校学子作主题为《嫦娥一号与深空探测》的报告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最新透露,我国至少已研制出了十几辆月球车。

叶培建称,月球车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移动,并完成探测、采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机器人。

人民网热播“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4月24日,联合国内知名网站人民网共同制作的“纪念长征一号首飞发射东方红卫星40周年”专题节目正式在人民网开播。一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缓缓拉开序幕。

在开播仪式上,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以及“长征火箭家族”从一号到五号的领军人物代表韩厚健、李占奎、徐盛华、翁伟樑、李东等,这些新中国航天的历史亲历者、见证者与现场参加开播仪式的研究院的一线科研人员一起,与广大网民朋友共同追溯了长征一号火箭首飞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40年来的悠悠岁月,重温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历程中航天人的奋斗情怀,讲述了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研制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同时也畅想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

(许燕)

航天科技四院瞄准固体重型运载火箭

3月23日,航天科技四院中天火箭技术事业部、组合动力技术研究室、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研究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该院加强总体能力建设迈出了全面加速的步伐。

为不断增强固体动力总体技术研究能力,按照“军民结合、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该院与西工大联合成立了特种动力武器系统研发中心,整合中天火箭公司、41所108研究室、系统工程处等相关资源,组建了中天火箭技术事业部,加

强总体研发力量培养和系统集成攻关,实现特种飞行器总体技术突破。

该院瞄准固体动力技术在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发展的新目标,组建了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研究室,以固体小运载和大型固体助推器为重点,提高四院在固体运载动力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与市场竞争能力;瞄准我国导弹武器装备动力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整合固冲发动机等新型动力技术力量,优化完善资源配置,组建了组合动力技术研究室,增强新型组合动力技术领域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不断适应未来发展对航天技术的更高要求。

“一部两室”的成立,是该院在巩固现有固体动力技术及其军民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也是探索固体技术应用新领域,寻求新的动力源,突破发展瓶颈,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

(航讯)

中巴签署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谅解备忘录

据巴西空间研究院网站报道,巴西空间研究院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日前在圣保罗州圣何塞杜斯坎斯市巴西空间研究院总部签署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面向全球谅解备忘录。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图像是全球公共财富,巴西和中国愿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卫星图像,以改进观测水平,保护环境。巴西空间研究院院长卡玛拉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签署了这项备忘录。备忘录确认。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国际环境政策合作的重要工具,将加强两国在和平利用空间技术方面的合作,并确定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图像提供、分发方式。此前,巴西空间研究院已于2004年开始通过互联网免费向用户提供卫星图像。在中国的支持下,今后将以同样方式向拉美各国以及非洲国家提供实时图像。

(人民网)

中国航天员教员将参加模拟往返火星试验

俄罗斯航天局5月18日宣布“火星-500”国际大型联合试验的6人乘员组名单。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入选,将参加长达520天的全密闭试验。

“火星-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在地面试验舱首次模拟从飞船发射、太空飞行、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全过程。我国参与该试验能够为日后的航天事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同时,我国还为此次试验提供了“长期封闭环境下人体中医辨证研究”等三大科研项目。

上一篇:聪明的孩子来自勤奋(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黄鹤楼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