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4-05-09

腐蚀现状及趋势分析(通用12篇)

腐蚀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智慧旅游”概念实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升级,使旅游再度成为引领革新社会生活的风向标。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各地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剖释当前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总结发展优势与弊端,分析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建设、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产业链,推进旅游服务的拓展升级。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我国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旅游业创新体系。同时,还应当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全、反应快的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应对处理系统,以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此外,注重优化全国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完善旅游项目库建设,精心策划、重点招商,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大旅游项目,引领全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包括:(一)搭建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无缝隙的旅游电子信息管理服务;(二)完善旅游电子信息管理办法,加强涉旅企业信用档案,严厉惩罚违规经营行为,规范行业管理,倒逼旅企转型升级。(三)优化旅游电子信息服务手段。

腐蚀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2

车险费率改革篇

作者:杨国县

随着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车险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财产保险业基本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进入以管理升级为内涵的转型关键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合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将引导车险市场向着依法合规、公平合理、内控健全、产品服务不断创新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我国车险市场现状

(一)车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但新渠道业务发展迅速

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005.17亿元,同比增长14.28%,增速较去年年底下降2.38个百分点,为自2003年以来的增速最低点。车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约为72%,较去年底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1、2)自2007年车险电销专用产品推出以来,国内保险新渠道业务发展迅猛,连续数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9家财险公司经营车险电销业务。2011年,全行业实现车险电销保费收入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130%,占车险总保费的12.5%左右;与此同时,网销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力,2011年网销保费收入已达50亿元左右,增速之高更甚于电销。预计2012年全行业电网销保费规模将超750亿元,占车险市场份额18%以上。新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车险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但其背后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因此,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稳中趋降

截至2011 年底,国内共有48 家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较2010 年多出7 家。其中,车险保费规模超过1000 亿元的财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一家;车险保费规模在500 亿元(含)到1000 亿元(不含)之间的公司有平安财险,车险规模在100 亿元(含)到500 亿元(不含)之间的有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等5 家;其他公司均在100亿元以下。

2011年以来,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车险市场集中度(CR3)未能持续2008 年以来的快速上升势头。截至2012年9月,我国车险市场集中度(CR3)为68.06%,较2011 年底下降0.58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交强险承保面不断扩大,亏损局面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共有36家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2011年交强险共承保机动车1.14亿辆次,同比增加12.41%。自交强险实施以来,投保率逐年上升,从2007 年的38.61%增长到2011年的50.67%,较2010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同比增加27.78%,严重入不敷出。(见图4)

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将为车险发展带来战略新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将带动建筑业、运输业的复苏,使车险业务有望在工程车辆和营运车辆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城镇化将对汽车消费形成带动作用,亦将给车险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将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车险业务建设有效结合,将是考验我们能否把握机遇,提升产能的关键。

(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将可能影响车险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各区域新车增长将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2013年,预计汽车市场增长将与GDP增速基本同步,保持个位数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大新车销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辆。从区域格局上看,一、二线城市整体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中高端车辆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高销量、低保有量”的三、四线城市将可能成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区域,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新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车业务对整体车险保费的贡献度进一步下滑,存量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下降,存量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主体在更加积极巩固自身续保率的同时,对转入业务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盈利空间面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受新车购置价下降、新兴渠道优惠等因素的影响,车均保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和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当年,累计上涨在1000种配件以上的品牌有40家,上涨幅度在10%以内的零配件占上涨配件总量的67.57%,上涨幅度在10%-30%间的占总量的18.32%,而上涨幅度在30%-50%的占总量的8.25%,车险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中介监管新政频出,将直接加大车险经营成本

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推进中介专业化和规模化。2012年7月份之前,尚无汽车保险销售公司被批准设立,7月份之后监管机构集中批复了8家汽车保险中介,参与发起的汽车相关企业达到48家。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保险产业上游企业或同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部分规模较大的中介机构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迫使保险业支付高额手续费,直接加大车险费用成本。

(四)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2012年3月8日和3月14日,分别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商业车险行业示范条款》(下称《协会条款》)。同时,车险代位求偿实务的调整已经基本定稿,并进行程序的测试,该项调整与车损险产品修订直接相关。

总体来讲,《通知》旨在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同时确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因费率方面的修订尚未公布,由此对车险市场的影响尚不确定。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综上分析,未来车险发展形势复杂,各种因素变化多端,难以对未来车险市场发展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此重点就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着重分析探讨:

(一)短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规模影响有限

首先,随着车险承保面的不断提升,车险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车险费率改革对投保车辆数量的影响有限;其次,《协会条款》取消“按责赔付”,实施“代位追偿”,以及其他保险责任的扩展,免赔事项的减少,在提高车险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应提升纯风险损失率水平,但是受各公司间车险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费用率尚未确定,因此,与现行产品相比,最终费率水平升降与否尚难以确定。第三,此次改革拟在建立起以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因此,费率水平大幅上调的可能性较小,加之承保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此次改革车险市场整体规模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二)长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将大大增加行业赔付成本

首先,为有效应对“高保低赔”的社会质疑,车损险保险金额修订为按照实际价值确定,赔付时,部分损失按实际修理费用计算,不再有不足额保险的约定,也相应取消了现行条款中比例赔偿,全部损失完全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的约定,不再按照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将直接增加车损险的赔付支出;其次,为有效应对“无责不赔”带来的社会质疑,取消“按责赔付”,实行“代位求偿”,此举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限,但是长期看,代位求偿制度的实施,车辆损失的先行赔付,必然会产生部分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的车损险赔款,导致车损险赔付成本的上升。第三,费率厘定是否采用车型定价,也将会对车险赔付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零配件、工时费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更是达到了20%;中西部地区的涨幅也在5%—10%之间,以零配件累加计算的车辆价格已远远超过市场上的整车新车购置价,通过保险理赔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共同认识。如果车险行业不能通过车型定价来有效应对零配件及工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车险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第四,受“同命同价”、伤残赔偿标准逐年上升以及诉讼案件大幅增长影响,人伤案件赔付居高不下,交强险亏损面不断加大,如果不通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尽快扭转,车险市场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三)车险费率改革给监管和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通知》精神,本次改革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费率拟订、执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要求保险公司在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应当遵循充足、公平原则,能够补偿风险转移的成本,不得危及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同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竞争的外在手段仍体现为价格,但内部将集中于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此次改革中有的放矢。

其次,此次车险费率改革也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保险监管机构旨在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其核心设立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建立车险代位求偿机制,但是目前上述机制尚未制定最终时间表、步骤和详细计划。各公司上报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幅度、车险代位求偿中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均尚未建立。与前次相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来自保险公司、中介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

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现状;发展趋势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汽车维修作为随着汽车行业发展而兴起的一个行业,就目前来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起步较晚,再加上技术上的缺陷,汽车机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汽车在维修的时候难度加大。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大技术的应用,开拓适合自身的发展的道路,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一、汽车维修企业现状

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近年来,汽车数量,尤其是私家车正在不断增加。汽车行业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对汽车维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也逐渐呈现出规模性的发展趋势。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维修汽车大致可分为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以及三类汽车维修企业。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主要是从事汽车大修,它包括了汽车维修的大大小小的事宜;二类汽车维修主要是从事一些汽车的维护,汽车一些零件的小修等;三类汽车维修企业主要是针对汽车发动机、车身、汽车的美容、轮胎的修补等。虽然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还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汽车维修人才不足、专业化水平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维修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影响到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为此,在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就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发展专业化的汽车维修,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服务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二、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发展趋势

1.专业化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 汽车结构也日益复杂、精密,如果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汽车维修模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就必须加大专业技术的学习,不断向自己的特长方向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提高企业汽车维修的专业水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自动化

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当前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了,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手工作坊方式,加大技术的应用,实现汽车的自动化维修,利用电子化检修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检修,进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立足创新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科技水平还不够高,而汽车维修又是一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想取得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属于自身的知识产权,不断提高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4.走品牌道路

汽车维修作为一门新型行业,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就必须全面分清当前形势,一方面利用网络、报纸、新闻媒体等途径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企业优势,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应走品牌道路,建立专业的品牌维修店,将汽车维修授予这些专业的维修店,进而保障汽车改装质量,如建立汽车维修4S店,专门负责汽车的维修。

5.重视人才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与人才之间的较量。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认识到人才的作用。首先,汽车维修企业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内部员工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在企业内部,落实奖惩制度,通过奖励来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惩罚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训。其次,汽车维修企业要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引进外界优秀、专业的汽车维修人才,让外界先进的维修技术走为我们所用,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全面分析局势,立足创新,将汽车维修向专业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专业维修人才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良,梅亚军. 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6,09:24-26.

[2]许佳云. 浅析汽车维修企业现状与连锁经营发展模式[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5:198-199.

[3]任振林.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广西轻工业,2008,04:99-100.

公路货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4

公路货物运输是以公路为公路货物运输的最基本的条件, 以车辆为公路货物运输的方式, 以货物之间的供给、流通为公路货物运输最基础的目的。以货物运输能力和市场供求关系为出发点, 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运输生产力结构 (包括运输生产力要素和技术结构) ;运输供应结构 (由多种形式的运输商品和多种项目的服务组成) ;货物运输量结构。

2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现状

(1)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数量过多。目前,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以每年近万户的数量猛增, 公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庞大, 这就导致了市场的秩序失调、竞争日趋恶心化。

(2)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不管是经营企业的公司规模, 还是运输车辆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都非常少, 设备单一、技术落后。公路货物运输行业一方面满足不了专业化物流服务要求另一方面低档次的传统货运能力又供过于求, 公司之间盲目竞争, 资源重复浪费, 运营成本高。

(3)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非常散。经营企业的分布非常广泛, 经营企业之间各做各的, 不管市场秩序的进行恶心的竞争, 没有正确的交流与合作, 整体优势非常缺乏, 无法进行业务的发展与扩张。

(4)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综合力量弱。经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整个公路货物运输行业, 相对于其他的同类型的运输行业缺乏有利的市场竞争力。

3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所面临的问题

(1)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经营企业呈“多、小、散、弱”的状态, 缺乏良性竞争, 没有市场秩序, 急需一批规模大、管理好的企业来领导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

(2)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超载现象很“普遍”很“严重”。对许多相关的交通设施行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 一些汽车生产厂家为了追求经营效益, 盲目的迎合超载货运市场的需求, 使得公路货物运输行业超载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制约。

(3)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 货物运输设备比较差、运输能耗成本消耗大、运力结构不合理, 这些配套设施的基础差, 直接影响到了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 对环境的污染也会产生相对严重的危害。

(4) 干线公路网尚未形成, 道路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 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 对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制约了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扩展。

(5)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 运输管理方面的机构非常繁多, 同一项工作分属诸多不同部门管理, 职能重复严重, 市场宏观调控困难, 市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难以协调发展。

4 如何解决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面临的问题

问题1: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 促进优胜劣汰完善运输管理制度, 鼓励服务优良、技术过硬的企业发展壮大, 清理和取缔运输车辆挂靠经营;加强道路运输年审制度, 对经济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经营者, 要按有关规定降低其经营资质等级, 情况特别严重的, 取消其经营资格, 责令其退出市场, 从而培养一批规模大、企业管理好、综合素质强劲的企业来主导市场的发展。问题2:应对公路货物运输行业严重而普遍的超载现象, (1) 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监管力度, 把多部门相互交叉管理的同一职能归口到一个行业管理部门管理, 设立政策监督机构, 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以促进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2) 对超载容易引发的危害, 加大宣传的力度, 力求做到深入人心。问题3:在货物运输设备 (设施) 的问题上, (1) 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的规范作用和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 引导公路运输企业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使用性能好、效率高、能耗低的运输车辆, 减少成本; (2) 鼓励公路快速货运, 对重型、大容量车辆实行收费优惠政策。这样对企业使用重型、大容量的快速高效货运车辆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引导各货物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如把各种交通系统、技术等结合起来, 实现车货随行功能, 提供各种可供查询的信息和线路规划, 可使营运效益显著提高。问题4:应加大对干线公路网的建设, 主要是加大对高等级公路建设。 (1) 根据公路干线网的规划和建设制订配套的综合性运输政策; (2) 加大公路干线网的密集度, 提高高等级公路的里程。针对区域公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均的原因, 道路公路的建设也不平衡, 只有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尽力调解。问题5:建立完善的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管理体系, 规范全国《道路运输法》等法规, 并且加快《道路运输条例》的出台, 明确涉及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一些政策;鼓励各个地方设立行业协会。公路货运行业协会的成立, 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货物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系, 使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帮助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使企业之间互帮互助, 扩大企业之间的信息量、技术量, 使供求协调方面能得到更好的支持, 促进行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5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由上述公路货物运输行业中的现实状况中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得出,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首先, 应积极探索新的公路货运经营模式, 优化货物运输供应结构。改变公路货物运输行业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 通过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 使公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发展更适应于货物运输供应结构的需求;其次, 应深化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货物运输规模。由高素质的企业来引导行业的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 规范行业竞争, 完善行业秩序, 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最后, 实现货物运输现代化是公路货运的必然要求。 (1) 提高服务质量, 满足行业内的新要求。 (2) 节省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对能源消耗大, 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 (3) 提高公路货物运输的效益,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带动最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综上所述, 我国公路货运行业还面临很多的问题,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我国公路货运行业发展也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新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输结构的优化公路货运行业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摘要:我国的公路货运历经10多年的发展, 公路货物运输行业已成为我国交通货物运输和公路运输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公路货运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逐步实现交通和运输强国的基础。本文针对公路货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物流,货运

参考文献

[1]陈唐民.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及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机遇[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2) :2.

[2]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145~146.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5

摘要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

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

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又因为中国实行

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

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

社会结构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

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

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

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三)我国城镇社区发展的现状

城镇刚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是顺应经济的需要而自然萌发的,作为城镇前身的集市,在春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经秦汉的发展集市更趋于繁荣。班子不健全,人口素质低。有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只有1-2人导致无人做事,工作一盘沙。这些社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它们大多是村改居来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失地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它们大多年龄偏大谋生手段少生存陷入贫困,成为新弱势群体,二是社区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应办经济已名存实亡居民再就业困难。三是经济来源少,工作经费难保障。

管理欠规模,民心难稳定。办工条件差,服务功能少。居委会有的办公面积小,有的房子破乱差,有的借屋躲雨无产权,特别是有的流动办公,成为提厄居委会。文体活动缺,精神生活缺

(四)我国其他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小结

除了上述几种社区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的许多社区形式,比如网络社区和城乡联合体等。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的网络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其他社区都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

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当前,网络社区已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渐显。研究网络社区的成因、现状及相关问题,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二、社区的发展趋势

(一)短期发展趋势

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趋势是继续向着转型期继续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较之欧美地区起步较晚呢,发展较慢,故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不同,社区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社区阶层,群体向各自特定的地域集中,便使社区之间产生差异,社区各具有其特点。

2.社区发展产业化趋势明显。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区讲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使得社区发展最大化,最快话

3.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化。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工作队伍素质转变,社区工作事倍功半,效率低的局面。

4.社区管理手段法制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直接和间接涉及社区问题,还有专门针对社区工作制定的文件和有关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社区工作的法律依据。

(二)长期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我国社区最终的发展形势必将向着成熟化、功能完备话的趋势发展,最终也将会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社区,其具体表现在:

1.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

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2.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3.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擅长的领域,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努力。

结语

社区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社区发展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晚,发展落后,但我们也正逐渐迎头赶上。从全文分析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特点,走自己特色社区的发展道路,才能将我国的社区发展的更好!作为一名川外的学子,我也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我也必将利用专业条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社区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2] 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3]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4]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5]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6] 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7] 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8] 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9] 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10] 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11]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 p25-28.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

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6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1-05

一、非正式学习概述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 1950 年由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Malcolm Knowles提出的,我国最早是在1997年由陈乃林和孙孔懿提出。非正式学习指学习者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满足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等需要自觉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1]。

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其更多是相对于正式学习而定义,学者们主要从学习的方式、场所、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定义。余胜泉等定义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2]。冯巍定义非正式学习是指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外所有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在家里个人的自学活动,或工厂车间的团体活动[3]。祝智庭等定义非正式学习是非官方的,是有目的的行为或在不经意间发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教师,大都不用成绩评价也无需划分等级,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是在生活或工作中成功与否[4]。本文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发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没有固定教师,没有正式学习环境,不能定性考核学习结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5]。其过程是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严格地评判记录,最终统计分析结果[6]。

2.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上将关键词限定为“非正式学习”、时间限定为1997—2015年(2015年10月截止)进行精确检索。参照被引频次及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剔除引用较低或附带论述的文章,对于不确定的论文仔细研读。经筛选最终确定270 篇文献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学术论文185篇,博硕士论文85篇。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文献数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代表广度的学术论文还是代表深度的学位论文整体上都有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为:1997-2007年处于缓慢发展时期,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10年达到高峰,随后进入平稳时期。

2.文献来源分析

(1)学术论文来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以上8种期刊载文量超过总数的一半,这表明以上期刊对非正式学习研究关注度较高;这八种期刊是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或重要期刊,这表明广度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来自教育技术领域。软件导刊作为教育技术方向非核心期刊载文数量排名第一,显示其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度更高,初级研究者对此研究课题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2)学位论文来源分析

表3中列出了数量有3篇及以上关于非正式学习研究博硕士论文的11所院校,占了64.71%。在这些优秀学位论文中作者专业基本上集中于教育领域,而大多数集中于教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这说明更多深度关注与重视也来自于教育技术学领域。

(3)文献第一作者的机构分布

表4中列出了对非正式学习研究文献数量超过4篇的第一作者单位,其文献数量占总文献总数的48.15%。统计表明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几乎都是来自于高校,这说明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来自于高校,很少有其他社会各界的关注。

3.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和其他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学习共同体、知识管理和不同人群的非正式学习等;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定义、特点、理论基础、意义价值、评价、方式、模式、策略和发展现状等;资源建设研究主要包括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资源和某一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等;其他研究主要包括绩效背景下的研究、与正式学习的结合以及非正式学习的设计等,具体分类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对非正式学习的应用和理论的研究关注比较多,而对资源建设和其他研究的关注相对比较少。

(1)应用研究

从表5中可以发现应用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应用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对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更多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建议,例如柴阳丽调查得出Web2.0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非正式学习的意识、策略和效果等并不乐观,提出了培养非正式学习习惯等一系列策略[7]。刘朋调查分析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主要为: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提出应从态度、能力及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提升学习效果 [8]。

②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由教师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9]。在2006年毛齐明从内涵、积极意义及基本途径讨论了教师的非正式学习[10],之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关注,其中杨晓平从内涵、类型与结构、理论基础、现状的调查研究、文化的建设、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③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

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也备受高校研究者的关注。王银环等通过调查奇瑞公司员工非正式学习现状,总结出新老员工帮扶对子、经验技术交流会、基于企业网络平台和互联网的资源学习四种典型形式,提出创设良好氛围、完善企业网络平台和重视学习能力提高策略[11]。

④非正式学习的共同体

赵呈领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知识性维度、技术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等因素影响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深度互动[12]。关于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前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不论深度还是广度上已开始发展,并且从目前文献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基本以网络为背景。

非正式学习应用研究中对幼儿、中学生和老人等其他人群的非正式学习及知识管理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研究比较少,今后应该拓宽研究对象范围,使人人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进行终身学习从而达到终生教育。

(2)理论研究

84篇理论研究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31.1%,表明了理论研究也受到研究者比较多的关注,从统计资料分析,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的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非正式学习的分类

李娟根据是否有具体学习目标,将其分为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偶然性的非正式学习[13]。阮高峰依据学习内容来源将其划分为个体反思性、社会互动性和资源性[14]。但更多是参考Daniel Schugurensky的分类,即自我指导学习、偶发性学习和缄默学习 [15]。

基于以上分类,笔者提出根据是否利用网络学习来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两类。

(a)在线非正式学习,即有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如利用移动信息终端和固定信息终端上网随时随地进行的在线学习交流。

(b)线下非正式学习,即无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例如读书、看杂志或朋友在聚会谈笑中获得某一技能或知识的方法。

②非正式学习的形式

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聊天交流,可以是使用某一工具查询,可以在公交车上也可在吃饭的餐桌旁……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余胜泉等认为其形式为个体内省、双人协作、实践团体和网络团体四类[16]。弓箭等认为其形式为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相互交流和主体对自身及客观现实的理性审视[17]。

③非正式学习的评价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形下发生,无法利用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价。国内学者王迎提出可以采用先前学习评价对结果进行认定。先前学习评价是对成人非正式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加以测评、认可并授予相关证明 [18]。非正式学习评价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④非正式学习的方式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其方式的研究几乎是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各种技术而展开。董京峰等认为社会软件便于快速获取知识、分类存储管理知识和分享知识,更能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19]。宗娜认为数字短片以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体为平台迎合了学习者自身需要和兴趣而引发非正式学习[20]。

⑤非正式学习的模式

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21]。1998年祝智庭等明确提出微型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之一,并详细分析了微型学习及设计原则[22]。之后不同研究者展开了基于三维虚拟环境、QQ等社会性软件、微型学习、信息技术环境等的非正式学习模式的分析及构建。

(3)资源建设研究

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相对于理论和应用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文献仅有60篇,只占总文献数量的22.22%,说明还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①非正式学习环境的研究

学习环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物理空间,还能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网络的普及,使非正式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黄建军等认为在WebX.0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可以分为个人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社区 [23]。忽海娜等构建了基于Web2.0下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模型 [24]。

②非正式学习资源的研究

余胜泉等针对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学习技术支持不足、缺乏资源智能性及无法共享生成性信息和进化学习内容等问题,提出了新型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并建构了模型[25]。杨浩等分析高校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后构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应用到校园生活中的措施 [26]。

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建设很少进行深度和实证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表面。但有尝试就有深入,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将来也会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领域。

4.研究热点分析

1997—2015年非正式学习研究情况统计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在2009年进入高速发展,各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也表现出不同变化,其中应用研究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说明依然是非正式学习研究的热点。因为通过文献可以发现电子产品智能发展和三网融合使非正式学习更加的方便与快捷。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倡导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自带设备人均持有量的增长和网络带宽的改变等会使应用研究继续成为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之一。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1.研究结论

(1)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应加强建设

工作生活的激烈竞争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公交车等能利用碎片时间的场所快速刷新自带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如何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快速准确的获取各种信息,需要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建设做保障。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建设,使学习者取得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效果。

(2)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主力是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非正式学习研究的主力基本上来自于高校,很少引起其他领域社会力量的关注,这是统计数据中看到的现象。非正式学习现象并非只发生在高校,并且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占到了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应用中。

(3)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科技是关键,劳动者素质是保障,教育是基础,强硬的教师综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教师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建构自身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促进教学工作。有效的非正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4)非正式学习研究中很少关注评价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7]。对非正式学习成果的成功转化,可以使非正式学习更好的与正式教育相融合,建立完善的终生学习体系,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研究发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评价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强对非正式学习评价研究的关注。

2.研究展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高速移动终端设备将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手段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高速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为所有学习者的移动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条件,也逐渐成为非正式学习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为非正式学习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研究对象范围将扩大

非正式学习研究对象目前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2011年后相继出现了以青少年、中小学生、中职生、研究生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他人群的非正式学习也已逐步受到关注,可以预计,未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未被关注的人群将被研究者重视。

(3)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建设研究将受到重视

非正式学习需要一种环境的支持,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目前这方面从研究到建设都有很大的缺口。有需求就会有建设,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的建设研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提供给学习者。

(4)非正式学习的评价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正式学习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强有力支持,如何衡量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性,评价是关键指标。随着人们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评价研究将会有更多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孙孔懿.终身学习论略 [J].江苏高教,1997.

[2][16]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 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J].电化教育研究,2005.

[3]冯巍.OECD 国家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分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3.

[4][22]祝智庭, 张 浩, 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 [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8.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J].电化教育研究.2007 .

[7]柴阳丽.Web2.0 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2011.

[8]刘朋.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杨晓平.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研宄——基于自我统整的教师发展视角[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0]毛齐明.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简论 [J].教育科学论坛,2006.

[11]王银环,袁晓斌.非正式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培训为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

[12]赵呈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13]李娟.Web2.0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仁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 [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5]沈丽.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知识管理研究 [D].云南大学,2015.

[17]弓箭,畅肇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J].教学与管理,2014.

[18]王迎.先前学习评价:国际发展的经验与分析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

[19]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 [J].中国远程教育,2009.

[20]宗娜.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黄建军,郭绍青.WebX.0时代的媒体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创建 [J].中国电化教育,2010.

[24]忽海娜,张虎.基于Web2.0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0.

[25]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 [J].开放教育研究,2009.

[26]杨浩,高岭,宁玉文,杨建锋.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2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

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7

传统听力教学的一般方式是, 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习题进行作答。Mc Donough曾指出这种先听后问的方法是一种测试方法, 而非教学方法。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一直扮演被动角色, 有限的听力水平仍是他们交流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听力教学正日益广受关注。由于听力是语言四项基本技能中最基础的一项, 所以学好一门外语的前提是学好听力, 因此随着现代英语在我国的广泛使用, 英语的交际能力受到更多人的肯定, 面对我国传统教育培养英语方面人才的模式需要改进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听力教学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 许多人将一些能促进听力发展的设备引进了课堂。希望能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主动有兴趣的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9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短短的二十年中,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得以迅速推广发展, 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便明确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者们也尝试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听力教学中, 实践证明,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模式确实优于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少数教师对机器进入课堂存在抵触心里, 人机互动取代了教师的作用, 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多地依赖计算机多媒体、过度夸大媒体的功能、滥用多媒体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各种优势, 反而难以现实“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的评价反馈

大部分学生均意识到多媒体视听说课程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图形及讲授于一体, 能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优越性显而易见。然而有的学生并未切身感受到现代化课堂的优越性, 认为现代教学模式不如传统听说课, “说”的训练还是师生对话最为实用。

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听说水平、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同时, 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 应将传统的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优秀方法融入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一) 学生学习动机

在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课堂上, 学习动机与兴趣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兴趣左右。大多数学生把大学阶段的考试 (四、六级考试) 当作英语学习的最大动力, 对提高个人的听力及口语水平抱有很大期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意识到社会竞争和现实生活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高要求, 这表明学生们普遍具有忧患意识以及提高听说能力的强烈愿望, 他们对多媒体听说课抱有很大兴趣, 却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收效甚微。因此,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避免跟着课件跑,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 阶段性的检查和考试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 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合理分配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然而, 实际情形是多媒体技术越过了辅助教学工具之界, 变成了一种学习手段, 而完全替代了书本、粉笔和黑板、师生交流等, 导致视听说课成了“看电视”, 而老师只充当了“放映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不过从“人灌”变成“机灌”;“师生对话”成了“人机对话”。

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按最优原则进行组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 应该围绕课堂教学主题, 适当走动, 运用体态语言、口头语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和沟通, 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编写适宜于本校学生的课件, 促进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结构趋于合理化。

三、听力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在我们社会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尤其英语的交际听说能力,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是进行和英语有关活动的前提。因此, 听力受到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当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会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很多学者已经对提高和促进听力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我们的听力教学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 英语教学方法需要大胆创新, 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理念

改革我国传统、单一的教学思路。近几年, 以主题或是学科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达到习得语言目的内容依托教学法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 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得到成功的尝试和课程实验。和传统课程体系相比, “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发展和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常俊跃等, 2009) 。通过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尝试, 听力课程改革也有望在未来划入到内容依托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与语言的融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 拓展其文化视野。

(二) 听力课程教学资源及选材也需要多样化, 增强趣味性及真实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深入挖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英文原声电影的有声资源, 利用其语言的真实性、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及其独有的趣味性特色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而达到在轻松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 听力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

当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包括文字的、声音的和图像的, 这些材料不但教师可以找到, 学生也可以自已获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听力课程可以充分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 发掘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 以满足学生对听力课程的期望和要求。

(四) 听力课程改革过程要考虑调整课程名称,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相应变化教学模式, 以发挥课程设计的最大潜力。在听力课程主体内容改革的同时, 听力课程名称也要做相应调整, 使课程内容和形式达到协凋一致, 从而体现新型听力课程的特色。总之, 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体。只有充分考虑剑其中的各个要素, 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进而达到其最优的课程实施效果。学生们期待未来的听力课程会在充分利用先进网络多媒体技术设备的条件下, 借鉴适合我国学生发展需求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同时, 真实、贴近生活的生动影像材料也会在听力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 学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 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并且还能够掌握听力技巧, 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四、结束语

2l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 中国也需要通过与世界各国沟通, 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 培养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听力作为吸取国外信息的重要技能之一, 更需要学习者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由此, 听力课程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真正做到在寓学于乐的听力教学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法, 不断加强学生听力训练, 培养出更多“厚基础, 宽口径”的合格外语人才。成为了英语听力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 分析我国外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听力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更优化的效果。

最后, 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听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真正实现现代技术与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英语听力技能在语言交流中愈显重要。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应更注重培养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 听力是交流的基础, 它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阐述了我国英语听力的教研现状, 总结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这对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并指出了听力教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S.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George Allen&Unwin, 1981.

[2]Fang X&Warschauer M.Technology and curricular reform in China;A case study[J].TESOL Quarterly, 2004 (2) :301-323.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文秋芳, 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唐永辉.21世纪英语专业听力材料多媒体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4) :25-27.

[6]束定芳.外语教学: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陈家旭.元认知理论在多媒体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 2005 (1) :44-46.

油井计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8

1 油井计量技术现状

油井计量技术主要表现在各种计量方法上, 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现用的油井计量方法主要有分离器自动玻璃管计量法、翻斗计量法以及电极量油法等。具体分析如下:

(1) 分离器自动玻璃管计量法。该计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分离器上安装一根长约八十厘米左右的管子, 并与分离器相互连接, 从而构成一个连通管式的玻璃管液面测量计。其工作原理是:分离器中一定重量的油将水压到玻璃管内, 再根据玻璃管内水的上升高度与分离器中油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分离器中油的重量, 同时测算出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 进而折算出油井中石油的产量。需要说明的是:玻璃管计量法是目前国内各大油田使用最广泛的传统方法, 据统计, 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油井产量计量时还在使用该种方法。虽然玻璃管计量法所需的设备比较简单, 资金投入也比较少, 但它主要是采用间歇量油的方式来折算油井的产量, 因此会存在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误差。此外, 在油井处于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时, 那些气液比较低的油井在计量后排液非常困难, 因此该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 翻斗计量法。一般而言, 翻斗计量设备主要是由量油器和计数器组成, 该方法的量油原理是:当一个翻斗装满时, 就会翻倒排油, 再由另一个翻斗装油, 通过这样的反复循环来累积翻倒的油量。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量油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 而且能够保持一定的计量精度。

(3) 电极量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玻璃管液面计量油方法基础之上的, 它要在某一个规定的量油高度 (h) 上、下各安装一个电极, 当液体 (主要是水) 上升到下面的一个电极时, 专门的计时电表就会接通开始计;当水上升到上面的一个电极时, 计时电表就会自动切断、停止走动, 将水上升h高度所用的时间t记录下来, 再按照玻璃管液面计量油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出油井中原油的产量。

2 油井计量新技术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油田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继出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油井计量新技术和计量装置。

(1) 三相分离计量法。所谓三相分离计量法, 主要是指将油、气和水相分离之后分别进行计量, 分离之后原油的含水量一般在30%以下, 原油的计量误差也会降低, 因而受含水率的影响并不大。从实践来看, 将特高含水率的原油分离成低含水率的原油进行计量时, 其工艺技术将非常复杂, 而且游离态的水经常会携带一部分的原油, 因此造成很大的误差。该计量方法所需要的设备仪表比较多、资金投入较大、操纵难度大。

(2) 两相分离计量法。所谓两相分离计量法, 主要是指将油井中采出的液体分离成液体与气体, 然后再对其进行计量。两相分离计量法用到的主要设备有两相分离器、液体流量计、气体流量计以及含水分析仪等, 液体流量计与气体流量计可以计量油井中的产液量和产气量, 含水分析仪可以计量出液体的含水率, 从而分别计算出油井中的油、气和水的产量。还有一种形式的产油计量设备是由两相分离器、气体流量计和质量流量计组成。其中质量流量计可以计量出油井中的含液量, 并测算出含水率, 从而计量出油井中的油、气和水的产量。该计量方法的优点是投资少、操纵简便, 因此在我国广大油田建设中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不分离计量法。所谓不分离计量法, 它并不分离油井中的采出液, 而是通过密度计、流量传感器等设备计量出气体与液体的流量。其中, 液体部分可以利用双γ射线密度计、微波水含量监控仪以及电容等来确定油与水的含量, 进而计算出油、气和水的产量。虽然油、气和水不分离计量技术对施工面积的要求并不高, 但由于油井采出液中的油、气和水等组分不均匀, 因此它们将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运动, 甚至可能会形成蜡或氢氧化物、引起复杂流态。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多种实现油、气和水不分离计量的方法, 但真正推广还是一定的难度。

3 油井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油井计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来看, 油井计量技术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为: (1) 仪表化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种气体、液体流量计的广泛运用, 油井的产量计量过程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应用操纵较为简单, 读数也比较方便的计量设备, 比如旋进旋涡流量计和涡街流量计等; (2) 高精度。目前来看, 由于我国大多数的油田已经进入到了开发的中、后期, 因此需要及时对油井的状况做出准确的了解, 为进一步的生产开发提供真实的数据保证。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油井计量技术将朝着高精度的发现发展; (3) 快速化。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为了及时对油井的生产情况做出准确的把握, 迫切需要缩短油井产量的计量周期, 因此进一步加快油井的计量速度至关重要; (4) 自动化。自动化技术不但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 而且提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因此实现油井的正确、快速计量, 必须采取自动化的计量方法。

4 结语

总而言之, 油井计量技术是油田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油田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应不断创新思想和技术、改善计量工艺, 从而为油田企业探寻新的发展契机。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油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者之一,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油井计量技术是油田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油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油井计量技术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同时对我国油井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油井,计量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益飞潘道兰.油田内部油气计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计量, 2007 (01) .[1]朱益飞潘道兰.油田内部油气计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计量, 2007 (01) .

[2]姜长台朱益飞潘道兰.油田内部油气计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6 (10) .[2]姜长台朱益飞潘道兰.油田内部油气计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6 (10) .

[3]陈惠广陈振中朱伶丁文田宗洪岭.油井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05) .[3]陈惠广陈振中朱伶丁文田宗洪岭.油井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05) .

[4]袁海燕王忠滨徐东蔡玲玲曾婉丽.孤岛油田贫气油井计量技术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3) .[4]袁海燕王忠滨徐东蔡玲玲曾婉丽.孤岛油田贫气油井计量技术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3) .

内蒙古民间融资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9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走低,我国经济也随之明显下滑,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也在逐步收缩,为此我们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的规模、借贷利率、借贷用途、违约率情况、催收手段、运作模式来描述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融资所呈现的新特点。

(一)民间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500余户中小企业、500余户自然人,通过对样本年末融资余额及其借款户数增幅的分析,可测算出2007年末至2008年末全区民间融资变化情况。2002年末至2008年末,全区中小企业、自然人融资额共增长了1.4倍,其中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余额增长了1.1倍, 中小企业向民间融资余额增长了1.5倍;自然人向金融机构融资余额增长了1.5倍, 自然人向民间融资余额增长了1.8倍, 均低于对民间融资余额预期增长的2至3倍 (根据2008年3~4月份我区民间借贷快速调查测算得出) 。在调查的样本户中, 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只增加了17户, 向民间融资贷款的户数只增加了7户;自然人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减少了2户, 向民间融资贷款的户数更是减少了41户, 由此可推出内蒙古民间融资规模呈萎缩状态。 (见表1)

单位:亿元户

注:因此次调研样本选取的随机行较强, 故融资余额数值普遍偏小。Á

(二)民间融资利率水平小幅下降

从2006年至2008年末民间融资利率的变化情况表明,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浮动较小基本与2007年持平。由于受到国家利率政策年末下调的影响,四季度民间借贷的利率有所下降。2008年末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民间借贷利率分别为13.55%、18%、28.52%,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与2008年末相比,中小企业增长仅0.5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只增长0.38个百分点,农户下降了0.21个百分点。(见表2)

单位:%

(三)民间融资用途呈现新特点

通过调查问卷表明,民间融资用途仍以消费型、生产型、投资型为主,农村中农户之间表现为互助性质的相互借贷和高利贷性质的相互借贷较为频繁,主要用于农牧民的子女上学、盖房建院、购买农机具或进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等消费性资金需求。而城镇居民同个体工商户之间、居民个人同企业之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餐饮、商贸批发和流通、修理、采矿及资源性产品开发与加工等服务行业。往年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但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回笼困难,为不影响信誉度,这段时期企业融资除用于临时短缺经营资金外,新增了一些用途,即用于偿还贷款、发放工人工资或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困难,主要融资对象为典当行与小额贷款公司。

(四)民间借贷主体中小企业违约率低

民间借贷的原则是“不熟不做”, 因放贷人对借款人或借款人从事的行业较熟悉, 故风险相对较低。同时, 借款人与放贷人多已形成稳定客户群, 故更加注重自身信誉, 因而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违约率较低。以包头市2008年10月份年成立的蒙银小额贷款公司和鑫盛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0至12月末贷款额为2.26亿元。两家小额贷款公司80%以上的贷款是信用放款, 选择的贷款客户基本上是股东及股东朋友熟悉的客户, 对客户自身信用状况、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彼此都非常了解, 故安全性较高, 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所发放的信用贷款至今未出现违约现象。

(五)民间融资主体自然人违约现象显现

由于农村大粮销售缓慢,农民变现率低,加之经济作物大幅降价,收入锐减,使农民收入预期大幅缩水,给按期偿还借款带来了困难;城镇个体工商受大环境影响,物流不畅,消费需求有所下降,商品销售周期加长,变现率低于往年,给按期偿还借贷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得个别农户及其个体工商户出现民间借贷违约的现象。以兴安盟为例,2008年民间借贷违约率农村约为20%,城镇约为10%,与往年相比,违约率略有上升。

(六)民间借贷催收手段趋于理性

民间借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借贷双方订立口头契约或借据,确定借贷金额、利率和归还时间,一方提供资金,另一方到期还本付息;二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债,常常是无息的,归还时间也不明确;三是用价值高的物品作抵押获取现金。据了解,民间借贷讲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贷双方提前讲清责权利关系,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经济责任都较强,一般不会损害自己的信誉赖账不还。通常放贷人在约定还款日前1周打电话,通知贷款人及时还款或履行续约手续,如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也不会借助暴力或法律手段,而是采取协商延期还款或变卖财产等方式解决。只靠暴力催收的方式逐年递减。

二、原因分析

(一)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下降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央行下调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水平的降低,是国家为了促进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此来鼓励企业从银行借款。而企业民间借贷的利率相对较高,使得民间融资规模下降,对抑制民间融资的扩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导致民间融资规模收缩

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逐步完善,邮政储蓄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金融信贷投放逐年增长。特别是随着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部门加大了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08年11月至12月,贷款增速明显回升,新增贷款197.01亿元,同比多增228.64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22.42%。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联社也在2008年年初重新评定了农户的信用等级,并根据实际需要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授信额度,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最高限额的5000元增加至10000元,联保贷款额度由最高限额8000元增加至20000元。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支持了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生态建设,牧民抗灾保畜能力明显增强,支持了林业下岗工人发展特色养殖,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二次创业。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逐步改善、信贷投放量大幅增加,致使部分民间融资被挤出融资市场,民间融资规模收缩。

(三)民间融资投资主体理性借贷导致资金回流储蓄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投资者在心理上的恐慌导致其投资行为的改变。9月后内蒙古自治区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高速增长表明了一部分民间借贷资金退出地下融资市场,回归正规金融体系。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增人民币存款1387.12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211.66亿元, 同比增长26.35%, 增速比上年末上升14.44个百分点, 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752.62亿元, 同比增长28.44%, 比年初增加387.82亿元。随着资金回流, 正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融资的扩张。

(四)民间融资主体风险意识增强导致违约率下降

一是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债权人对信誉要求较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融资者一旦违约,违约者的不良信誉就会传遍其社会关系网,其失信行为的后果将会影响到违约者今后一段时期的融资行为;二是由于近年来征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民间借贷规模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调,致使中小企业承受的还款压力逐步缩小,使违约率下降。

三、政策建议

民间融资虽有其不利的因素,但就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下滑,虽然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政策,金融机构也相应地增加贷款力度,但多为刚性需求,金融机构纷纷采取谨慎原则,这无疑对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而由于经济不景气使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使得资金需求量急增,鉴于民间融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和引导。

(一)政府应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民间借贷尚未有完备的操作制度出台,大部分民间借贷手续比较简便,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借条等方式,抵(质)押、担保相对较少。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的相关法规,对民间融资的主体、范围、用途、期限、利率、借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用法律来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的发展,引导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并促其成为市场经济融资方式的正常补充。

(二)央行应对民间借贷进行监测,正确引导资金流向

一是人民银行应建立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加强对民间借贷利率、规模、影响的监测,特别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要定期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其规模、利率、用途及偿还情况,及时进行警示,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是积极宣传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送金融知识下基层,使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政策及民间借贷的风险性,避免因利率过高、投向失误及资金过度集中而形成投资风险,增强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针对民间借贷手续不规范甚至只凭信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现状,建议对民间借贷手续进行规范,减少法律纠纷以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

(三)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投资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10

一、白酒行业现状分析

(一)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的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 到了1978年, 已达到143.74万吨, 比建国之初增长近15倍, 后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白酒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其他替代产品的发展, 在1996年, 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万吨, 直至2004年, 我国白酒行业一直处于不断衰退状态。值得庆幸的是, 从2004年开始至今, 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 产量逐年增长, 幅度逐步递增, 如下图所示。但调查显示, 我国白酒行业里大中型企业占1.49%, 中型企业占8.90%, 小型企业占89.61%, 企业规模发展很不均衡。另外, 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 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 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 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

(二) 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我国白酒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我国的酒行业从1949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经济的酒类专卖制度。1979年取消酒类专卖制度后, 白酒业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对白酒行业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手段进行的。近年来, 征收消费税、加大酒驾处罚力度等措施的大力实施也对白酒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国家不断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遏制或推动白酒行业的发展。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 白酒作为一种酒类产品, 其替代产品主要有啤酒、葡萄酒和黄酒。白酒的发展与其替代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 受其影响和制约, 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白酒行业一片萧条时, 其替代产品却一副欣欣向荣之势;反之, 当白酒行业开始回暖, 其替代产品的发展便逐步放缓。最后是消费观念的影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特别是屡禁不止的假酒、毒酒事件, 更加提高了人们健康饮酒、喝安全酒、喝高档酒的意识。再加上保健酒、红酒及国外酒产品的逐渐兴起, 填充了原本单调的酒市场, 人们的消费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 酒这一行里有句话:“啤酒做激情, 红酒做浪漫, 黄酒做营养, 白酒做文化。”因此, 渐渐的激情、浪漫、营养都有人追捧, 偏偏文化没人买单, 白酒的销量很快下降, 而啤酒和葡萄酒的销量连续走高。但近年来, 白酒产销量又开始回升, 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白酒文化的回归。

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 从“品牌战”到“品类战”

中国的酒品牌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国酒茅台, 周恩来总理亲点, 自然是中国白酒中的老大。中国的名酒特别是以前的老名酒基本上都是经过历史沉淀, 拥有真材实料的。例如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川酒, 它们的产地自古就是酒幌连阴, 贵州茅台也是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酱香白酒的传奇。它们都有着优良的产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酿造出货真价实让人称赞的口感, 这些也是酒品牌的后起之秀所无法企及的。

目前我国白酒企业的数量大约为37000多家, 其中大部分是小型企业, 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它们无疑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两个白酒全国性品牌, 是中国白酒的标杆, 代表着中国白酒最高的水准, 难以超越。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它们一般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竞争相当激烈, 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 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最后, 是各个区域性的小酒厂。中国是白酒大国, 有不计其数的酒厂。这些酒厂大多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地头蛇, 凭借地方保护抵抗外来品牌的攻击。

这三大集团内部各自激烈的竞争, 都想超越对手, 跻身前列。但白酒经营是门高深的学问, 是实力、品牌、文化的综合竞争, 现在中国的白酒市场还在持续的筛选, 好的品牌不断的完善, 而众多新的品牌也在迅速加入这一大家庭中,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二) 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

尽管国内的白酒行业市场形势较好, 但也面临着重重的压力和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 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 取消关税壁垒, 洋酒大量进入, 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 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

因此, 老百姓对白酒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喜欢喝白酒的, 现在可能喜欢喝啤酒或葡萄酒;过去喜欢喝国产酒的, 现在可能改喝洋酒了。消费者对酒类消费偏好转移引起的白酒需求总量下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从国外流入72万箱左右的洋酒, 同时还有啤酒、果酒的替代, 使国产白酒在酒业消费中的比重日益下降。白酒是文化产品,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开放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蚀, 洋酒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逐步占有我国的高端酒类市场, 闻名世界的威士忌、白兰地就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上拥有如此高的占有率的。而我们的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热情的高涨, 高端白酒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高端品质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推崇, 涨声一片, 迈入千元价位时代, 高端和超高端白酒市场竞争格局基本趋于稳定, 市场竞争进入“巨头”竞争阶段。2011年53度茅台曾经一度被炒至1980元每瓶, 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已经站稳千元价位, 水井坊的实力也不可小视。高端白酒市场已经形成了坚固的市场壁垒, 二线白酒要想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场有所作为, 极为艰难。

由于白酒业属于传统行业, 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关, 每一种高端品牌的白酒除了具有优越的品质, 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知名品牌一般也都是老品牌,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是仅靠技术和资金无法实现的。同时这些位于第一集团的企业具有经多年积累的渠道、品牌、生产能力、资金等全方位的优势, 这也是后来者很难突破的。并且人们心中拥有亘古不变的“越贵越好”的思想, 使得高档酒有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 成为逢年过节送礼的首选。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0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比分别为39%、37%、7%。由此可见, 利润越来越向一些知名品牌集中, 而利润率最高的也正是那些高档白酒。

(二) 中高档酒竞争加剧, 低档酒销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居民可支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已不再是平民百姓的奢望, 相比以前, 消费者更趋向于购买中高档白酒, “喝少点, 喝好点”的中高档白酒已成为白酒消费主流。调查显示, 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白酒, 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 18%的消费者选择60元以上的白酒。从2001年以来, 国家一系列针对白酒行业的扶优限劣税收政策的出台, 低档白酒已无利可图, 白酒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抢占中高档白酒市场。同时, 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高档白酒在广大的消费者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这使得他们对传统的名优高档白酒有着很强的忠诚度和消费持续性。

(三)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人口有13亿, 其中农村人口占9亿, 这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民族传统的原因, 白酒在农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农牧民天生耿直憨厚和淳朴的品质与酒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短时期内要想让多数农村人口习惯于喝葡萄酒和其他一些果酒还不太现实。虽然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 其对白酒的消费反而比城市大, 目前大中型白酒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及其消费潜力。

(四) 高度白酒仍唱主角

尽管白酒的低度化是未来高端白酒发展的趋势, 并且是中国白酒国际化、走进夜场和吸引年轻一代接受和传承的关键。但是, 到目前为止白酒行业龙头们仍然将主要力量集中于高度酒, 低度酒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一个原因是高度酒在酿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成本很高, 但口感较好, 香味较浓, 酒劲较足, 因此仍旧是宴请宾客、过节送礼的首选;另一个原因是低度白酒的“色不稳、香不够、味寡淡”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突破, 而且这种情况还将维持一定时期;同时, 低度酒更容易勾兑, 造假成分比较高, 不太受消费者青睐。

(五) 产销量上涨空间有限, 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白酒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现正逐渐步入成熟期。从2004年开始, 白酒产量稳步回升, 到2011年已突破100亿升。在整个酒行业, 由于酒饮料国内和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 整个白酒的销量已达到了动态平衡。除了受税收政策调整之外, 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力量, 从追求产量向提高产值方向发展, 老名酒焕发了新生机, 众多区域品牌也在当地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白酒行业的各个品牌产品在茅台、五粮液的带动下均掀起了年复一年的涨价热潮, 2011年底相比年初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30%。但作为一种刚性需求, 涨价并不会过于影响到人们的消费, 因此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四、结束语

碳一化工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 碳一化工;合成产品;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Q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00-01

1 基于一个碳原子化合物化学工业概述

以含一个碳原子化合物为基础的化工生产,是早在乙酸生产中提出的,简言之为“碳一化学”,即从合成气生产甲醇,通过铑络合物的催化体系进而反应生产乙酸。广义上看就是以一个碳原子化合物为生产原料的化工生产,如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HCN、甲醇等所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被定义为碳一化学。到了上个世纪的末期,日本催化学会的碳一化学委员会将碳一化工定义两个部分,即制造一氧化碳、氢或者合成气的技术和利用一氧化碳以及合成气制造化学品两个部分。近些年碳一化工体系被不断拓展,包括了合成气生产,即天然气、煤层气、煤炭、重质油等转化而获得;还有甲烷为原料合成碳数为两个或者多个的化合物的化学和工艺。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以含一个碳原子化合物为基础的工业生产。

2 碳一化合物的主要产品以及生产工艺分析

2.1 甲醇羰化工艺

在20世纪70年代,碳一化工得到了各国的重视,目前采用甲醇羰化合成乙酸的工艺生产的乙酸站世界乙酸产量的六成以上。与采用钴催化剂不同的是,采用了铑催化剂的副反应很少,几乎不会因为冲入氢气而生成乙醛、乙醇等,获得的甲醇到乙酸的回收率可近似百分之百,而一氧化碳计量的乙酸收率也在90%以上。其反应的机理是通过催化剂碘甲烷在一价铑催化剂的作用下与一氧化碳进行插入反应,从而生成乙酰碘,然后从乙酰碘与水或者甲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或者甲酸甲酯,同时完成碘到碘甲烷的还原。

随着技术拓展,在20世纪80年代还开发了低水乙酸工艺,成为了甲醛羰基化生成工艺的新工艺核心,其内容就是在铑催化剂中添加高浓度的碘化锂,提高催化剂的相对稳定,加入碘化锂与碘甲烷后,使得水的质量得到了调整,降低了10个百分点,同时保持了高效反应过程,达到了以甲醇计乙酸选择性近似百分百,以一氧化碳计乙酸选择性高于97%的效果。通话在工艺创新中,为了降低铑的使用量,钴催化剂已经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范围内,但是最有希望替代铑的则是镍系催化工艺,通过添加助剂,如:PR3、NR3、SnI4和碱及过渡金属等,已经可以获得与铑催化剂相似的效果。

2.2 乙二醇的生产

此类生产集中在从草酸酯生产乙二醇的工艺上,其主要是指利用一氧化碳和醇类首先合成草酸二酯,然后在催化加氢生产乙二醇。这个工艺最早有美国公司提出,采用的是PdCl2-CuCl2作为催化剂的液相,合成草酸酯,反应温度为25℃,压力在7MPa。这种由醇类与一氧化碳直接反应的方法收率很低,同时含有氯的催化剂会腐蚀设备,限制了其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推出了草酸酯加氢生产乙二醇的专利技术,其中采用了铜-铬催化剂在3 MPa的压力下,乙二醇的收率可以达到97%以上。同时还有美国公司申请了类似的专利技术,即草酸酯气相加氢生产乙二醇的技术,其采用的是Cu/SiO2作为催化剂在氢气压力1 MPa-10 MPa与180℃-240℃的高速气相条件下,乙二醇的收率为95%。

2.3 碳酸二甲酯的生产

碳一化工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利用甲醇和一氧化碳为基础合成碳酸二甲酯,在英国某公司就利用气态、液态、固态的三相反应首先实现了甲醇的氧化羰基化生产了碳酸二甲酯,其中配合的是氯化亚铜作为生产催化剂,设置的反应温度在100℃-120℃之间,反应的压力则为2 MPa-3 MPa,按照此种方法的甲醇计碳酸二甲酯的转化率为三成左右,这个方式的回收率相对较高,但是缺点还是有氯元素的参与,造成和对设备的严重腐蚀,此外,一些国外的公司也相继研发了此种羰基合成的技术。而另一方面,其他公司利用对亚铜羰基络合物的分离压力进行了细致的测试与动力研究,进而提出了低水浓度下的氧化还原工艺,进一步推动了此类生产的发展。

3 碳一化工的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危机的愈演愈烈,加之环保与资源压力,碳一化工的研究已经集中到了基本化工产品上,如乙烯、甲醇、二甲醚、碳酸二甲酯等等。研究的途径已经逐步分化为两个途径,直接转化与间接转化。

目前工业化的合成气生产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能耗高和氢碳比例失衡等,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对甲烷部分氧化生产合成气、二氧化碳重整生产合成气进行了拓展,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在碳一化工生产中欧能个合成乙烯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品开发方向,在世界范围内曾经集中开展了甲烷氧化偶联生产乙烯的工艺研究,但是获得的乙烯收率较低,不能达到工业化标准。催化剂与反应器的改进和反应、分离配套工艺的探索、新反应技术的研究也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转为其他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一氧化碳加氢、甲醇转化、二甲醚脱水等几个方向上,并在开发适应催化剂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在碳一化工合成甲醇上,研究主要针对了合成气转化催化、二氧化碳加氢、甲酸甲酯氢解、甲烷部分氧化等方面。对于二氧化碳加氢的反应,应为采用了相对价格低的氢成为了决定其应用的主要因素。同时寻找低温适应性好且火花效果高的催化剂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曾经有国内的学者研究采用纳米技术生产的碳管作为催化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于甲烷部分氧化的关键问题研究,因为其收益率始终不高,因此研究集中在突破现有收率的方向上。

在合成乙酸的生产中,研究的方向集中在甲醇羰基的反应与合成其直接转化合成乙酸、甲烷+一氧化碳等方面。这一类反应涉及了多个原子经济反应,如甲烷和二氧化碳、甲醇羰基化都是百分百的原子经济反应,所有反应都是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4 结束语

因为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价格上升速度快,开发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碳一化工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开发手段,尤其是对于国家资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转变等方面都十分重要,进而实现煤气、电能、化工一体化模式,并以此推动未来能源开发的新技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碳一化工的研究与拓展都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到但是和实际的消费预测相比还有一定的空间,从草酸酯到乙二醇的碳一化工生产技术正在进行拓展性研究;乙酸生产的能力也是如此,还没有满足国内的基本消费需求,其羰基化技术的单套生产能力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而碳酸二甲酯生产则被誉为新世纪的有机化工的重要基础,其研究已经得到了拓展。另外,选择相对价格较低的金属催化剂替代原有昂贵的铑金属完成乙酸合成,从草酸酯或者甲醛生产乙二醇、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等技术的研发也是将来碳一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研究

重点。

参考文献

[1]洪定一.发展碳一化学 开发替代能源[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S1.

[2]周正明.我国碳一化学中长期科技战略发展规划建议[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6,01.

[3]孙启坡,苗园.碳一化学的开发与应用[J].化工时刊,2004,04.

[4]刘延伟.碳一化工产品发展展望—Ⅱ.二甲醚、合成油、乙烯和丙烯(续完)[J].化工技术经济,2005,10.

金属矿物分析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2

1 金属矿物分析技术

1.1 单元素小型仪器分析技术 (1) 原子荧光光谱法 (HGAFG)

氢化物一原子荧光光谱法主要用于测定As、Hg、sb、Bi等元素, 如使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纯度碳酸钙中铅等测定试验。该法经常出现在金属矿物分析中的应用报道中。文献[1]报道了试样经微波溶解, 用抗坏血酸和硫脲作还原剂,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轻烧镁和水镁石中砷和汞。镁对测定的影响可通过基体匹配方法避免, 样品中主要杂质和痕量元素无干扰。

(2) 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广大检测人员分析金属矿物时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如测定硫铁矿中Pb、Zn含量、采用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轻质碳酸钙中的铅元素等。孙梅等[2]采用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轻质碳酸钙中的铅, 用磷酸二氢铵和硝酸镁作混合基体改进剂, 消除基体干扰。样品铅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124%, 回收率为9718%~9812%。

(3)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方便、仪器简单等特点, 经常被应用于分析非金属矿物, 但关于其的非金属矿物分析技术研究成果较少。以往的分析手段有快速测定磷矿中的PO等。张荣生等[3]以EDTA-Ba和SO42-为联合掩蔽体系, 有效地消除了因大量钙存在而产生的干扰。在p H=10.2的硼砂缓冲溶液中, 镁与偶氮氯膦I形成稳定络合物, 用自制的双波长分光光度仪, 在组合波长570 nm和500 nm下, 用于磷矿中镁的测定, 不需分离, 方法简单、快速, 结果满意。

1.2 经典化学分析技术

在经典化学分析技术中, 经典的常量组分分析方法主要有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凝聚重量法测定硅酸盐中二氧化碳、二氯化锡一重铬酸钾容量法快速测定硫铁矿中全铁量等等。周凤英等[4]研究了用硫磷混酸溶样, 二氯化锡还原Fe3+, 以钨酸钠为还原指示剂, 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 重铬酸钾滴定现场快速分析硫铁矿中全铁的分析方法。施先义等[5]改进硫铁矿中铁的测定方法针对氯化亚锡氯化汞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的含量时, 汞对环境有污染的这一问题, 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用铝还原三价铁, 在盐酸介质中用重铬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二价铁。龚琦[6]利用偏磷酸与重晶石在400 e时的复分解反应, 将硫酸钡转化为聚偏磷酸钡, 同时生成的H2SO4在高温下可挥发除去。在强碱性溶液和过氧化氢的作用下, 聚偏磷酸钡转化为有确定磷钡比的磷酸钡。将磷酸钡用盐酸溶解后, 在Ca Cl2存在下, 以甲基红和酚酞为指示剂,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磷酸, 以间接测定重晶石中硫酸钡的含量。

1.3 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

快速、微区微量、不会破坏样品及分析元素范围广等特点都是电子探针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所特有的, 因此, 其也被较多地应用于非金属矿物的物相分析和新矿物的发现、命名中。如硅酸盐矿物中低含量元素的电子探针异点分步定量法等。

1.4 多元素同时分析大型仪器分析技术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普法 (ICP-MS)

ICP-MS可以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 是目前最为灵敏的分析手段。但也因其自身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及受基体影响大等特点而较少被应用于非金属矿物的分析工作中。如测定铝土矿中的稀土元素、测定单斜辉石中的稀土元素等。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AES)

ICP-AES具有测定范围较广、可用于常量成分和微量成分的测定等优点, 与ICP-Ms一样也可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 但其在金属矿物分析中的应用已远超ICP-MS。如测定碳酸盐和高铬质耐火材料中的常量、微量、次量金属元素等。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RF)

XRF具有分析速度快、范围宽及可同时进行多元素的测定等优点。如测定铝质耐火材料中的主次成分、测定生石灰中钙镁硅硫等。

2 金属矿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金属矿产的科学研究和普查勘探的不断发展, 金属矿物的分析任务也更为复杂。因此, 加强和改进目前金属矿物分析技术, 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快速的、现代化的分析程序成为我们广大分析测试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a.应不断地跟踪地学研究或者找矿的新要求, 敏感于新技术、新方法, 不断地补充、完善金属矿物分析新流程, 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提高分析水平, 更有效地提供包括主、次、痕量元素, 价态, 挥发成分等金属矿物分析的总体信息。

b.加强和改进目前金属矿物分析测试技术, 建立非金属矿物标准分析方法, 研制非金属矿物标准物质, 从而建立非金属矿物分析技术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谢琰, 曾泽, 卢琪.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轻烧镁和水镁石中砷汞[J].冶金分析, 2006, 26 (2) :67-69.[1]谢琰, 曾泽, 卢琪.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轻烧镁和水镁石中砷汞[J].冶金分析, 2006, 26 (2) :67-69.

[2]孙梅, 余华明, 刘毅等.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轻质碳酸钙中的铅[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6, 36 (7) :767-770.[2]孙梅, 余华明, 刘毅等.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轻质碳酸钙中的铅[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6, 36 (7) :767-770.

[3]张荣生, 杨河川, 王强.双波长吸光光度法测定磷矿中氧化镁[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2, 38 (4) :184-187.[3]张荣生, 杨河川, 王强.双波长吸光光度法测定磷矿中氧化镁[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2, 38 (4) :184-187.

[4]周凤英.二氯化锡-重铬酸钾容量法快速测定硫铁矿中全铁量[J].矿业快报, 2006 (5) :37-38.[4]周凤英.二氯化锡-重铬酸钾容量法快速测定硫铁矿中全铁量[J].矿业快报, 2006 (5) :37-38.

[5]施先义, 廖静婷, 王世彬.铝片还原)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硫铁矿中铁的改进[J].岩矿测试, 2009, 28 (2) :197-198.[5]施先义, 廖静婷, 王世彬.铝片还原)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硫铁矿中铁的改进[J].岩矿测试, 2009, 28 (2) :197-198.

[6]龚琦, 韦小玲, 黄朝臣等.酸碱滴定法间接测定重晶石中的硫酸钡[J].分析试验室, 2002, 21 (4) :73-76.[6]龚琦, 韦小玲, 黄朝臣等.酸碱滴定法间接测定重晶石中的硫酸钡[J].分析试验室, 2002, 21 (4) :73-76.

[7]张志军, 陈秋影, 李翠华.流动注射梯度稀释法测定光卤石卤水中高浓度镁[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998, 34 (3) :126.[7]张志军, 陈秋影, 李翠华.流动注射梯度稀释法测定光卤石卤水中高浓度镁[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998, 34 (3) :126.

[8]杜登福, 肖洪训, 刘青桥.生石灰的X荧光光谱分析[J].冶金分析, 2002, 22 (3) :64-66.[8]杜登福, 肖洪训, 刘青桥.生石灰的X荧光光谱分析[J].冶金分析, 2002, 22 (3) :64-66.

[9]胡郁, 苏丹, 陈思成.ICP-AES法测定超基性岩石样品中的磷、锡、钒、铬、锰[J].黄金, 2005, 26 (7) :50-51.[9]胡郁, 苏丹, 陈思成.ICP-AES法测定超基性岩石样品中的磷、锡、钒、铬、锰[J].黄金, 2005, 26 (7) :50-51.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推广下一篇:PCB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