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通用8篇)
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 篇1
一览钢构英才网
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
在企业招聘专员、人才专家看来,人才市场这个大“池塘”里的“鱼”越来越多,相应地,“钓鱼者”也越聚越多,但“鱼”并不好钓,除了要考验钓鱼者的技术要求外,还要看你的铒料是否有足够的诱惑力。
毋庸置疑,在人才的招聘与供给方面,企业各个层级人才的供需缺口都在不断扩大。对于企业的一般性职位而言,多数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类型与企业所感兴趣的求职者类型存在越来越大的错位。而那些证明了自己实力的人才对于他们现在的雇主却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一旦这些期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更优厚的薪资待遇所吸引。此外,在招聘富有经验的员工方面(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当需要招聘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时更是如此。
这就对企业HR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首先是企业业务部门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招聘的人数越来越多,人员素质要求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之对应的是招聘成本上涨、工资有所提升,而企业投入在招聘方面的预算却在缩水,明摆着是想要“少花钱多办事”。其次还有HR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以及对当下人才的判断等。
为了给企业HR提供当下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开始出现的一些趋势,本刊专访了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人才开发联合会副理事长张玮先生。张 一览钢构英才网
玮先生从事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1年,成就斐然,开发出涉及企业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职业塑造、心理测量与人才测评等多方面的系列培训课程,其中《阅人有术》等培训课件被诸多企业作为学习宝典。
《首席人才官》:你怎么看当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张玮:对于当下企业招聘,我总结有以下新特征:
第一,对应聘者的面试把关更严,面试的水平更高。尤其是对中、高端职位、难以招到的稀缺职位以及需要较高学历或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职位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二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或是从质量上都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企业调整了招聘机制,例如建立了招聘面试小组或招聘面试委员会;更多而且更熟练地使用了先进的面试工具,例如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测试以及各种心理测量技术。企业的精挑细选,大大增加了应聘者竞争自己心仪的企业、心仪的职位的难度。
第二,在人才市场上虽然总体供大于求,但某些短线专业却人才稀缺,例如房地产企业的造价师、金融企业的财经分析师、生产型企业的模具工程师、机械自动化工程师、传媒企业的动漫设计师等。
第三,企业选人更加注重能力和经验。例如对于北京市的人才市场来说,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资质和有会计师资质的人很多,但许多企 一览钢构英才网
业都感到要招聘一个满意的HR总监或HR经理、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却很难。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学的专业很“热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但由于缺乏专业经验,并不被企业所青睐。就拿工商管理来说,无论是四年的学士,还是七年的硕士,哪个企业敢将一个公司、一个部门交给虽然读了一摞书,却丝毫不具备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来管?
综上所述,对于应聘者来说,趋势的变化有三点:第一,仅凭娴熟的面试技巧去应聘难有胜算,得有扎实的素质和能力功底;第二,所谓“热门专业”的市场趋势,从“大众化”向“高端化”转变;第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更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
《首席人才官》:应聘者有什么新变化?
张玮:第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应聘者学习并掌握了更多的面试技巧。我在对应聘者的面试考核中,明显感觉到应聘者的应聘能力普遍提高。
第二,很少有人“吊死在一棵树上”。当你在众多应聘者中挑选出一位佼佼者,一定要迅速给对方“要与不要”的准确答复。千万不要相信人家哪儿都不去,就是冲你来的。许多企业就是由于录用决策的速度太慢,拖泥带水,以致于当你通知人家被录取的时候,这个人才已在其它单位上班了。
第三,人才流动的 “频率”明显提高,频繁变动就职单位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在对应聘者面试考核时,要认真询问和了解应聘者在曾经就职单位的离职原因。对多为主观原因离职的人要慎重斟酌是否 一览钢构英才网
录用。
《首席人才官》:人才流动与当下社会背景、企业经营背景(即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企业经营现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张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流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之初,“下海”创业的人多;改革开放中期,人才纷纷流向挣钱多、待遇高、出国机会多的单位。而近几年来人们在择业时,随波逐流的人越来越少;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理性选择的人越来越多。
无论国企、民企、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都有不少人选择。曾经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团中央,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居然有2400多人竞争,各省、市招聘大学生村官,应聘者络绎不绝。
《首席人才官》:有报告指出现在求职者不再“唯外企事重”,国企、民企也是优秀人才选择的方向,甚至开始出现有外企人才向国企、民企流入的现象,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张玮:我觉得这是件好事。起码说明两点,第一,大多数人的择业心理已不再浮躁。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是更看重自己今后的稳步发展。第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大多数国企都已成功改制和转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也都已得到成熟的发展,国企、民企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下,正在越来越明显地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旺盛的政治生命力,给应聘者以信心和鼓舞。国企、民企的发展急需人才;更多的优秀人才也将蓬勃发展中的国企、民企作为自己的首选。
《首席人才官》:人才呈现出的这些特点以及趋势,对企业HR提 一览钢构英才网
出了怎样的要求(挑战)?
张玮:人才呈现出的这些特点和趋势,确实对企业HR提出了挑战。要求企业HR适应人才市场变化,迅速提升自己。我的许多做HR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触:“到人才市场上一看,满眼都是人,但要招到一个合适的却很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一是说明用人部门对所需人才的胜任要求眼光高了,更加“挑剔”了。二是说明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企业对优秀人才,尤其是稀缺专业的优秀人才的需求,而这类人才目前的“市场行情”是供不应求。
21世纪,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及时为企业选好人就成为HR的首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HR们要练好基本功,要迅速实现自身由行政事务型向专业技术型的转变。如果我们连岗位分析、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岗位责任说明书的制作、结构化面试的应用、各种人才测评技术在面试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在招聘中必须使用的心理测量工具都不得而知,那我们通过哪些手段将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招进来?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假若我们连什么是我们的“器”都还搞不清楚,我们又怎么“善其事”?
《首席人才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企业在用人、培养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趋势。
张玮:许多企业,特别是稳定发展中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注重以下四类人才甄选与培养:一是“领军”人才,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后备人选;二是研发人才;三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 一览钢构英才网
关键岗位的人才;四是重要管理岗位的人才。对于这几类人才,许多企业不大愿意使用“空降兵”,而更注重在本企业的骨干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主要的培养方式,一是“送出去”,通过专业进修,系统提高理论水平;二是“压担子”,明确任务指标和考核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使用中锻炼其工作能力。来源:首席人才官杂志
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 篇2
一、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学设备过于陈旧、课程内容过于传统
1. 纵观当前各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都出现了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教具滞后等现象。甚至有个别院校目前还在讲授化油器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解放、东风牌货车底盘的教学设备,而对于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中应用较多的汽车解码仪使用、汽车四轮定位仪使用的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导致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严重落后。
2. 有的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专业课和文化课分期开设的方式,这使得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欠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无法发挥文化课程辅助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3. 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教学方法与模式、手段单一,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缺乏新技术将导致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在我们很多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还是将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和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这几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而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涉及。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知识都只是传统内容,汽车行业中的新知识一点都没有掌握到。
(二)学校实训场地、实训设备不足;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有些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际训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像汽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仿真实训室”、“汽车营销实训室”等应该具备的实训场地,大多院校没有配置,随便摆放几部无法起动的车辆给学生参观,既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时,有些职业院校的汽车专业课程还处于完全理论讲授的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和PPT在讲台上不停的讲解发动机的拆装步骤,汽车故障诊断的流程,而没有真正的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缺乏能真正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还有助于学校和企业整合教育资源、协调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有的“校企合作”还可以在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有些职业院校就缺乏能真正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这样学校就无法及时了解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也不能快速的获得想要的人才,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需求脱节。
二、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趋势的思考
(一)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多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除课堂教学外,大量的知识应来源于各种社会活动。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社会活动、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泛领域。如采取让学生参加各种汽车展,参与到相关的策划、组织、宣传等活动中,让学生参加企业的各种促销和技术培训活动,到汽车企业实地学习等方式。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大胆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勇于尝试“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
(二)课程设置需要“现代化”、“科技化”
汽车专业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以理论为基础,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这几年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扶持与要求可以看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还是比较看好的,那么职业院校能不能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些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汽车技术的相关课程呢?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12年不足1万辆,2013年2万辆,2014年7.4万辆,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34.1%。“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主战场。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网络的覆盖,智能车辆也逐步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上海预计近几年将建设中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重庆也将在3年内引资百亿元打造智能汽车城。
在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智能科技的多方面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因此,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及时增添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汽车技术相关课程。
(三)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组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那么如何有效地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呢?有3个有效的办法:
1. 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2. 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3. 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这3个方面的结合,可以快速有效地建立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结语
如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每所职业院校都有自己人才培养的方式。但是如何才能培养出国家对职业院校所要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呢?只有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重视行业新技术学习的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晓莲.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几点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1(7).
企业人才招聘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人才;招聘
人才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人才的重要性。
一、企业人才招聘存在的问题
1.规划性的缺陷,导致人才招聘的漏洞百出
书面的、正式的招聘计划,并能够按计划执行的企业不到三分之一,大量企业都只将招聘工作納入阶段工作目标,这就是企业规划性的缺陷是人力资源治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不到位,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2.科学性的不足是对岗位需要的人员缺乏正确的定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偏好招聘名牌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毕业于名校学生是否都适合于本企业需要的,则没有加以考量。
3.专业性的差距是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对于专业性的把握不足所导致的
对于绝大多数职位的招聘,直接面谈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招聘形式,大家普遍关注的是主观感觉而不是客观的量化结果;差距也体现在招聘需求的把握方面,由于内部人力资源工作的不足,人力资源部对于用人部门的需求把握方面也略显薄弱。
二、企业人才招聘趋势
1.招聘媒介多元化和网络化
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招聘网络化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招聘模式。而招聘渠道的多元化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对当地的劳务市场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认识与了解,熟悉各种招聘渠道的特性,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使招聘资源投放更加准确和有效。
2.中小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弱化
大多数中高端人才愿意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因为那里机会较一般内地城市更多。相比之下,二三线的中小城市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弱化。还有一些企业因远离中心城市,很多应聘者甚至连企业发出的面试邀请都不会接受。
3.异地招聘与全球化招聘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原来的根据地城市,到其他城市拓展业务。同样,企业亦会对跨国人才产生相应的需求。企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经验的人才。
4.新的职位不断涌现
新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职位。据统计,现时劳动力市场每年涌现的新职位有40-50个。对于新职位的涌现,亦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关注新经济的发展动态,了解和熟知新职位的个性特点,明晰其职责和要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招聘。
5.人员流动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信息时代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更加容易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成本亦越来越低,迁移到其他地方或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的成本亦大大降低。这些都降低了人们转换工作的成本,促成了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流动率,影响到企业,则是企业的流失率升高。
6.校园招聘成为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完成,原来大量国有企业人员分流的结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和成熟,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熟练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将招聘工作的力度更多倾注于校园招聘,通过有效的校园招聘、完善的培训计划,确保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
三、改进企业人才招聘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治理观念是对企业人力需求的分析,是熟悉人力资源治理与传统的人事治理的区别
传统的人事治理将人作为单纯的被治理、处置和安排的对象,而以解决“事”为重心,最关心的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而人力资源治理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治理,激发人的潜能,达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2.招聘前做好充分预备
首先,企业在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了战略计划后,应统计出所需要的人员的类别及数量。其次,编制适合于岗位需要的职务说明。明确该职务是完成何种工作;应聘者为了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何种能力;企业将如何对此进行考核等。第三,预备企业简介及招聘简章。招聘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过程。因此,在预备时必须凸显企业特点,以其优势来吸引应聘者。
3.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人力资源部单独完成招聘工作是不现实的,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联合各部门相关人员组建招聘小组,将招聘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分,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此项任务。然后,在选拔过程中,招聘人员应该客观、公平的进行工作,确保在聘者中筛选出最适合的人员。
4.对招聘工作进行总结
通过事后的总结和归纳,能够使企业在下次招聘工作进行中扬长避短,进而总结出一套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招聘策略。企业有时会发现,有些条件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因为名额的限制,企业无法录用,但在今后企业有可能需要此类人员的加盟。作为人力资源部,应将这类人员资料建档保存,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既提高了招聘速度,又降低了招聘成本,对人力资源规划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5.营造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公司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未来人力资源治理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非凡重视“文化治理”的影响,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保持和培育。
企业招聘现状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导致了招聘过程不能有效规划并精确控制,最终造成了招聘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还不具备一整套标准化的职位体系并推行开来,使得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不能从法制法规的角度完成规范化的改造过程。对于诸多人力资源部门而言,最现实的工作莫过于首先加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基础建设,用科学、客观、理性的思路,来设计一整套符合企业具体实际的人力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招聘流程,使整个招聘的过程达到可预见、可控制和可量化的目的,从而真正在选材方面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虹.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治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侯典牧.人力资源经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杨政燕.人力资源规划[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
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
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
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
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增进了两岸经济上的互信、互动继续给台湾的消费经济和旅游业注入巨大的活力。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务实、灵活而有效促进两岸交流的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提供便利。大陆方面本着为台湾同胞做实实在在事情的精神,不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交流深入、持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相对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放缓或下滑情况,台商投资项目及金额大幅增长,均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3.两岸文教上的合作
长期以来,大陆高度重视文教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张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关键是促进两岸同胞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马英九当局也表示,“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强调两岸加强文教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两岸双方高度重视文教交流,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开展,呈现“领域更宽、层级更高、影响深”等特点,对于两岸进一步增进同胞情感、淡化心理隔阂、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淡化“文教台独”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两岸就共同建立”两岸词汇云端资料库”的设想进行沟通。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4.两岸军事上的探索
两岸适时的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共同采取进一步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的措施。两岸都有建立军事互信的愿望,和平和发展是两岸长期追求的目标,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目前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繁荣与稳定,促使岛内民意和政治格局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调整,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有利条件。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得两岸同胞的认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塑造新远景,并使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两岸经贸关系密切,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岛内局势演变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两岸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不断增强,使得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然而积极的因素仍和复杂的变数共存,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明显增强。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对
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大陆秉持“信心、诚心、耐心、创新”,从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调整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地推动两岸关系,造福两岸同胞。岛内“遏独促和”的主流民意和力量明显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岛内政局和民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成为岛内主流民意,得到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争取台湾地区的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逐渐消除台湾地区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敌意。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
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社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兀术街街道苗圃社区的季玉轩,有幸今天就社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向各位领导讨教,请多指教。我街道现有社区11个,人口25.1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所以社区工作的发展水平与全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街社区工作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丰富活动、拓展载体,社区功能日益彰显,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可。
一、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我街各个社区以维护居民利益、方便居民生活为落脚点,在全街深入扎实地开展“和谐文明社区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骨干,民情日记为抓手,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区服务载体逐步规范。目前,我街道有9个社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生活和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性质的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大体包括两类组织:文化健身娱乐类组织,如晨安社区现有百余人的青松合唱团,振兴社区30余人的的曲艺队等组织;服务类组织,如家政服务、治安巡逻队、保洁护绿队、法律服务等组织。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为实施“便 1
民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来,街道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为4个社区协调购置了室内LED显示屏,其中苗圃社区还购置了室外LED显示屏,进而为居民及时提供就业、房屋买卖、家政服务等信息的发布提供了载体。
2、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街道始终把充实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通过劳动保障站,广泛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方式,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居民的生活困难。二是提供文化体育服务。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广场、空地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以广场文化、楼院文化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三是提供安全服务。各个社区都配备了“一居一警”,社区联防协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安工作网络,广泛动员居民开展“邻里守望”,叫响“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口号。
3、社区服务方式呈现多样。一是构建信息化网络。各个社区普遍配置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并通过互联网络与街道及相关单位联网,实现服务信息的集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服务。二是试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凡社区居民需要到街道以上单位和部门办理的事项,如果需要可由社区干部为其代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社区服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年来,我们的社区服务工作有较快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存有差距。如个别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部分居民社区共建的意识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2、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理顺。社区居委会到底管什么、怎么管,到底有哪些管理权限,不很明确。如物业管理公司应是服务性法人实体,居委会对其应有管理、协调的职能。但事实上居委会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了管理与服务“两张皮”现象。
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有完全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原则。目前社区要负责大大小小几十项工作。但只有民政部门拨付办公经费,其他部门没有安排,导致各社区的经费有很大的缺口,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4、社区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社区由于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的不到位。
以上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提出了挑战,对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
面对困难与问题,作为社区的管理者,我认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一是合理划分社区服务。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社区服务中的有
偿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家政服务、法律服务等;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面向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特定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志愿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组织基础。没有社会中介组织的充分发育,难以实现社区服务资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三是建立社区服务准入制度。制定相关优惠制度和服务监督办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产业化,逐步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2、建立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的多元化筹集模式。一般来说,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帮扶共建单位捐助、社区居民捐助、社区经济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办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共建单位和有识之士支持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不能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如计生管理、再就业培训、党员管理等工作,职能部门将工作下放到社区后,要
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足够的经费补助拔给社区。
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 篇6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并且现有的技工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12.5%。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的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再加上各级政府及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农村,农民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三)就业形势严峻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业人口已达1200万,过剩的失业、待岗人群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资源错配”,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四)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力度
目前,虽然职业学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及时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有的学校领导的职业教育观念陈旧,不思变革,有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学到科技致富的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热的专业过热,供过于求;冷的专业过冷,虽社会急需,但无人问津。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影响了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体系化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相互衔接,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纵向上的几个层次自行衔接,横向上又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① 初等职技教育,培养熟练工、初级技术工人。
②中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初级的技术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③高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师(或高级工)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技校的毕业生。同时规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了职业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加强了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职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对职业技术教育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即要求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自己特定的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起体现本地区产业和技术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推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地区的统筹和管理。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要求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三)在办学体制方面,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格局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特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和具体的,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同时使公民个人、合资企业等成为办学主体的需求成为现实。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类型是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办学主体决定着办学的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因此,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主体多元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 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 (在学习时间和内容呈现方面受到移动技术的制约) 。
一当前移动学习所面临的挑战
1 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1) 手机自身的限制
一是电池寿命。一般手机一次性充电可使用一周左右, 但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 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减少, 对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来说, 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差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困扰的问题。
二是屏幕尺寸。学习者在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时, 如果分辨率太低, 在注视屏幕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不仅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还会影响学习者的视觉健康。此外因手机屏幕尺寸以及存储容量有限, 而不能给学习者提供关于问题答案的详细反馈信息, 这恰恰是学习者希望得到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问题存在着下列问题:不同的手机或者不同型号的屏幕尺寸不同, 当教师将学习内容发送到不同学习者手机里时, 显示的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 甚至会出现偏差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是标准操作系统的多样性。目前手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有Symbian系列、Linux系列和Windows Mobile系列。当移动学习的设计者将开发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时, 可能由于手机的操作系统的不同, 使部分资源无法正常使用。网络连接的制约对于交互式的移动学习, 教师和学习者之间通过短信、彩信进行沟通以及学习者直接与互联网的连接 (在3 G时代应用更为广泛) 来进行学习, 起关键作用。由于网络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 教学信息在传递时可能出现信息未送达的情况, 导致移动学习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够, 会让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太笨重, 反应慢, 连接差, 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使移动学习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3]。
(2) 不同技术标准的兼容性
在移动学习中实现移动设备与服务器连接;实现数据流中的信息到数据库中查询相关信息, 并传给用户;实现系统的视频点播功能等, 有学者认为这些技术会比较好地支持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学习, 但是大面积的使用还存在问题。由于技术不成熟开发出来的系统适应能力较差, 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 所以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问题是开发移动学习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 社会层面面临的挑战
(1) 对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认识不足
在国内, 消费者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更多的是用来沟通、打游戏, 对于智能手机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小说, 观看视频, 听音乐, 通过网络收发图片、视频以及上网查看新闻。虽然现在3G时代已经到来, 但由于一方面3 G服务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另一方面, 大多数消费者对3 G时代的手机所拥有的具体功能还是一知半解, 大众对于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意识更是淡薄, 所以希望消费者能早日提高利用3 G的强大功能来进行学习的思想意识。
(2) 成本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不管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资源、教师通过短信或者是彩信发送给学习者资源、还是学习者自己通过上网浏览来自主学习, 都会面临短信费用, 视像通话费用 (3G主要服务) , GPRS流量费用 (一般收费的标准0.03元/KB, 而一个图片就有10-50 KB) 等经济负担。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长时间连接, 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3 G以其强大的功能将会成为未来移动学习主流学习模式, 但对于学习者而言费用是昂贵的, 显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普及[4]。
3 教学层面面临的挑战
(1) 学习环境易受干扰
移动学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开展学习, 然而在许多学习情境下, 学习者的学习面临着诸多的外界干扰, 使学习者注意力高度的不集中, 这给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带来了挑战。
(2) 学习资源呈现及建设不充分
移动学习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进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移动学习资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传递, 学习者与移动学习资源库之间的交互不够便捷, 如何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检索、提取, 学习内容资源以何种格式存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是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库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移动学习需要的、满足实际教学信息传递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库的问题, 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前提。
(3) 教师和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准备不足
一是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为了进行学习内容的传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片断式”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 通过移动通信方式, 对分散的小知识点进行学习, 并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方法。移动化学习方式同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它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 只有学习者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在分散的学习内容的“片断”中架构出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 从而系统的、科学的掌握学习内容, 但目前大多数学习者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是教师角色需要转变。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完全的独立, 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或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时, 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 所以在移动学习的开展中, 要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与传统的教师相比, 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师需要通过手机与学习者进行异地的交流, 在这种情景下,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4) 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主导方来主持大局, 所以其运作体制还非常不完善。教育机构应该是将来推动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 但是由于移动学习本身的特殊性, 单靠教育机构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完全保障其顺利实施的[5]。
(5) 数据传输的统一性
由于所持设备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 造成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器传输到接入服务器的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格式上的多样性。为了实现在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 需要在服务器端的统一数据接口与Web层的连接处设计一个格式转换层, 以实现后台处理统一的XML数据与客户端多样化的表现格式之间的转换形成相应的HTML、WML以及其它数据格式最后返还给客户端以实现设备的兼容性, 使使用者更方便[6]。
二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1将支持远程交互活动
未来移动学习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交互服务, 构建移动教学辅导和在线讨论答疑功能模块, 交互形式包括随问随答的实时交互与不同步的非实时交互形式。实时交互包括生生间、师生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和系统自动回复问题两种形式。生生间、师生间的交互要注意认知与情感的结合, 既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互助, 师生之间也要能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另外, 给学生的反馈要及时, 以正面的意见为主, 使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系统自动回复是指当交互服务系统收到学生问题后, 按照关键词匹配的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 如果发现已有类似回答过的问题, 就会自动地将相应答案返回给用户。非实时交互主要是指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可以向交互服务系统提交自己的问题, 就会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7]。
2将出现更多更个性化的网络
将来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网络。用户 (包括学生) 将越来越多地决定访问的内容和以何种方式获取、建立、定制、汇总和分享数字化信息。对于教育而言, 这意味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是主流模式[8]。总之, 在以终身学习为主导的现代社会, 移动学习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 拓展了教育的范围, 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与交流。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并且将成为当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快速学习模式。虽然移动学习的普及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但是, 随着3G网络的发展与成熟, 基于移动学习本身存在的无限优势及其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市场需求, 移动学习的普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流学习模式。
总之, 从移动学习诞生至今, 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 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却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移动学习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可用于学习的移动电子产品将越来越多, 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移动学习的概述, 明确移动学习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望能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尽微薄之力, 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学伟.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构思[J].电大理工, 2009 (3) .
[2]陈伟超, 刘海军.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
[3][4][5]陈晓慧, 徐晶.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
[6]黄家荣.基于移动学习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 2009 (2) .
[7]李振亭, 刘丽丽.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5) .
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摘 要】港口物流同经济、贸易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出加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关键词】港口物流;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41-01
引言
港口物流是指以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为目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1 我国港口物流的现状
1.1 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技术水平低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港口目前深水航道、大型化的综合港口较少、深水化港口更少的局面并没有有效改变。如果我国的港口建设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要求,必将对港口物流总量的增长、物流链的建立和调整產生巨大的负而影响。
1.2 港口现代物流中心地位没有形成
由于我国港口布局网络尚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所以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
1.3 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仍处于封闭状态
经过多年,我国沿海港口和内河大型港口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之间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不能相互沟通;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1.4 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
我国港口物流业大多还处于利润理念阶段,服务意识淡薄。物流服务理念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本位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
2 加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策
2.1 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视和利用港口优势,发挥临港工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港口运输网络系统化建设,为港口创造一个良好的集输运环境,要搞好货物在装卸、中转、仓储过程中的增值服务,要加强与海关、商检等口岸单位的协调配合,提高通关效率,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软环境。
2.2 加快推进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
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标准、安全、开放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港口商情网络,建设港口EDI系统,整合、完再港区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生产调度监控系统、海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生产视频会议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港口的现代化水平。
2.3 加快建立港口物流联盟
(1)港口与港口联盟。范围广泛,既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也可以是不同区域的联盟 ,既可以是同一国家联盟也可以是不同国家之间联盟。
(2)港口与航运公司联盟。港口与航运公司联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在这种联盟建立后,港口企业与航运企业建立了良性的竞合关系,与供应商、制造商、销信商合作共建了一条高效的物流链,就可以实现港口仅凭自身实力无法达到的效率,井与其他企业成果共享,共同建设港口物流体系。
(3)港口与货源联盟。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了确保取得长期稳定的货源,港口可以依靠本地区的优势,积极与货源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
2.4 积极争取特色物流
我国各港口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未来定位,放眼眼界,复兴传统资源,因“港”制宜,建设高效率、高开放性、高服务水平而又富含海派文化的特色物流,扫一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港口物流名片。
2.5 深化体制改革,完再法规政策
谨防政出多门,出现新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遵循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港口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港口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港口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
2.6 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快港口物流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提倡与国外物流企业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在硬件与软件的共同发展下,努力建设现代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综合物流基地,形成相关的产业体系,增强对港口内外配送的辐射能力,积极引进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外合资、外商投资大刑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改革和资源的整合,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2.7 加张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讲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要兼顾现代和未来的发展,做到综合发展,各类刑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比例协调。另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3 总结
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将是各个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港口保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世界上的各大港口都加快了港口物流的发展,国内港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げ慰嘉南:
[1] 张天怀.中国外贸港口与航线[M].刘外经贸人•赞出版X1:,2005
[2] 张亦驰.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竞争战略[J]中围物资流通.2002,(4):20,22
[3] 白雪洁.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J]水运管理.2001.(8):2-5
【人才招聘的现状及趋势】推荐阅读:
北京外籍人才招聘会及招聘信息发布协议书07-30
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07-07
基层办公室文秘人才队伍现状及思考08-28
云计算时代的人才招聘10-05
招聘中常用的人才测评方法10-03
《人才招聘时的性格测评》试题与答案说明10-04
人才选择与招聘10-16
高端人才招聘启事07-12
人才招聘网站方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