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精选8篇)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 篇1
思达富国标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
一、招聘与猎头
优秀成功企业期望的是在合适的岗位上配置合适的人才。只有将企业的岗位职责、绩效目标、企业文化等要素,与人才的能力结构、薪资期望、职业发展目标以及价值观相最佳匹配。15年,思达富用PAPEI这样一套国际人才配置模式,解决客户企业达到人才最佳匹配。借助强大的人才数据库和专业的服务流程,为企业寻访、评估出合适的求职者。我们服务以下行业:
•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科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通信技术、电子电气)• 制造(机械、设备、重工、汽车)
• 化工(石油、化工、冶金、原材料)
• 房地产(开发、施工、销售)
• 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服饰、消费电子)
• 服务(各类专业服务、咨询、零售)
• 生物、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
我们的优势:
• 我们的顾问团队从业经验超过14年,他们是人力资源专家,可与企业对人才吸引和保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最佳匹配”是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内为企业推荐合格的候选者。我们成功匹配的岗位有:
执行总经理、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采购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总会计、销售总监等等
二、岗位临时用工外包/劳务派遣
服务于企业经常会在临时的用工需求,却无法招募到合适的人员造成的用工危机。
思达富推出了可定制化的临时用工岗位与业务外包解决方案,服务如下:
• 因人员编制限制,新增用工岗位外包,如财务、行政、文秘、HR、呼叫中心、IT、企业的岗位缺口等
• 因任务增加而产生的临时性岗位空缺
• 因新订单而产生的突发性岗位空缺
• 因业务季节性的批量用工需求
• 由中、短期项目而产生的阶段性用工需求
• 业务流程外包,如活动促销等
我们的优势:
•思达富的核心业务之一,岗位临时用工外包解决方案已成功运营了15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企业在临时性、突发性的用工需求,我们满足客户需求。
我们为客户提供岗位临时用工外包服务:
•呼叫中心中岗位外包、多家大型外企内部财务、行政、文秘、HR、IT等岗位的外包、销售和促销活动的整体业务外包。
三、思达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 员工劳动合同签订
• 办理员工录用、调档、退工手续
• 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 发放员工工资和扣缴个人所得税
• 党员关系管理
• 设计员工福利保障计划
• 开具人事证明
• 人事政策、法规咨询
• 学历验证
• 居住证办理
• 处理劳动争议
Tel:0532—***1
Email:
Contact:周顾问
Web:
Add:青岛上清路8号
PC:266022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 篇2
摘要:金融学的学生所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是目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金融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发挥校企双方资源的各自优势,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就能够真正把金融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去,与之同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本文通过论述校企联动培育社会急需高端金融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期为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校企联动;人才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当前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学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运行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各院校自发的状态,尚未形成一种气候,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2)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或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严重缺乏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现行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4)缺乏校企合作的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高等学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量与质不匹配”的矛盾也在加剧。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也应面向市场,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为解决社会高端金融人才的供给不足状态,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2.专业方向定位和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高校教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对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重新制定专业方向定位。对原有的金融学培养方案重新制定。具体思路是:通过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不仅具有金融理论水平、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技术,而且具有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等金融业务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目前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3.改革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培养高级金融人才
学习国外先进观念,构建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可以设计为以下模式:
(1)产学互动模式:产学互动是指高校邀请金融业界的管理人员和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定期指导,或者组织学生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现场参观,提高学生金融业务能力。
(2)联合攻关模式:是指金融企业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依托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由知名教授和专家牵头,组织研究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特定的科研难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学生在参与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和协调能力。
(3)联合培养中心模式:利用高校的金融专业理论和学科配置,联合金融企业共同研究新问题、开发新产品,不仅可以获得金融市场所需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也有助于高校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4)战略联盟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参与联盟的金融骨干企业、各高校相关专业和地方政府金融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一同担负起高端金融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壮大和地区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入股合作模式等各种合作模式,还需要项目组老师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模式。
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4.1课程体系中心转向微观实践操作课程
一方面,将现有课程作适当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的内容,补充金融实践现实需要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金融营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等。
4.2实行“课证结合”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银行、证券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
4.3加大课程建设和开发力度
第一,加快建设精品课程。依托自编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程教学课件全程上网,并建设配套的题库、案例库,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自测、复习。第二,积极开发金融学实验课程,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金融学最新实务课程。由金融证券业一线高管授课,以讲座或课堂教学方式,讲授银行、证券、保险最新业务、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等实务与最新改革动向。
4.4强化实践性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金融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证券、会计、银行等课程的模拟操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让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机构实习。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引进人才的使用与管理机制。优先录用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到金融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修学习,为教师去金融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兼任金融学专业客座教授,聘请金融证券行业一线的业务能手如理财规划师、证券分析师等作为学校兼职讲师。
6.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的需要,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发一系列金融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教材。
(2)实训设施建设方面。与金融机构和有关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等合作建设校内金融与证券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进金融交易软件,进行证券、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借助金融实验室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会议、培训等形式,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有利于学院开展实务培训等项目合作。
(3)教学资料建设方面。订阅各种金融期刊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分析报告。购买金融数据库,为教师开展科研和教研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总之,在金融学专业建设中,学校联合与企业合作,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无缝对接”,满足金融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在洲,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高教探索.2012(04):11-16
[2] 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02):70-75
[3] 田立中.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以“金融市场与机构”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79-81
[4] 赵文蕾,滕跃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73-75
HR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 篇3
小敏,工作三年后,想转行进入HR,哪怕从助理开始她也无怨无悔。从没有接触过HR工作的她,目前正完全脱产进行HR相关认证的学习和考试,小敏希望以此作为进入HR领域的敲门砖。
同一城市,从猎头转行进入HR的缪斯已经成为某中型公司HRM,工作多年后谈及个人的未来发展,她感到身心疲累。“HR是做人的工作,从来人的工作最难做。实际上理解我们的人并不多。比如说:其他部门的人因为工作来HR帮助的时候,态度是非常谦虚、诚恳的。等你推行某项制度或工作去找他们配合时候,他们就推诿、‘非暴力不合作’。早知这样,还不如回去做猎头。”以上是两个真实的例子,HR领域也是围城,有很多人想要加入进来,同时也有很多已经加入的HR想要冲出去。加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被这个热门领域所吸引,因为新兴才大有可为;而想出去的人中,不乏有对行业失望的。
相关调查显示,47.7%的HR从业者认为企业对HR的重视程度一般,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救火员。59.1%的从业者有跳槽的打算,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来自前程无忧薪酬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HR领域相关职位的离职率也高得惊人。
人力资源这个看似很美好而新鲜的领域,其真实的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是怎样的呢?
HR从业者现状:机会与挑战并存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峰会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本身不够专业的问题,受到业界的关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办公室主任周小红说:“中国有大概500多万的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但是真正学过人力资源专业的数量还是非常少,大概只有20%。”周小红的观点得到了业界其他专家的认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表示:目前国内的HR半路出家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为何人力资源相关培训认证持续走热的原因之一。
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向笔者表示:“未来几年内,低端的HR事务性工作会被外包出去,大型企业内愿意留用的是HR领域内的中高端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将参与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他们的工作职责将会与企业未来二三年的远期发展紧密挂钩。”
“初级人员想进入大型公司去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机会将集中在一些人事外包公司,在这类公司中,人员将得到衡向能力与专业的训练。”俞茵女士认为。
企业内的HR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变化造就了组织的变化(比如人民币升值,带来各种的挑战,从而造成一些以成本为导向,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策略的公司会有裁员的举措),从而引发企业员工政策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给HR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挑战,这样的变化,要求HR不单单是管理者,还要承担平衡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的重任,扮演“调解主任”这样的角色。
另外,随着80后的成长,员工价值体系与公司文化不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调整与接轨也是HR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紧缺两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
无忧指数数据显示,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行业的职位需求列位各行业之首,以5月指数为例,总招聘需求为68 665个有效职位。其中上海的职位需求列各城市之首,是第二名北京的三倍左右。企业需求中,民营企业的需求占了绝大多数,民企的需求量是外资独资企业需求的二倍左右。
技术人才:薪酬、培训和招聘最缺
在HR的各项职能中,精通于薪酬福利、招聘和培训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一边,大量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边企业发布的大量职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产生如此的矛盾,招聘工作者的专业性受到更大的挑战。“现在部分负责招聘的HR对于自身是咨询顾问这一定位不是很清楚,同时缺乏与部门主管或领导的需求沟通,这加大了企业找到优秀人才的难度。”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表示:“负责招聘的HR其实就是企业内部的猎头,他有责任帮助企业拓宽选聘的渠道,了解一线部门的人员切实需求,为一线主管做好招聘前的‘画像’工作。”俞茵女士介绍说。对于很大一部分招聘HR而言并不缺乏理论上的知识,真正缺少的是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缺少经常反思工作内容、改善工作流程或方法的习惯。比如说很多人不懂如何与候选人谈薪酬,如何捕捉候选人身体语言上的一些互动细节。
近年来全面薪酬的概念(C&B)在国内全面推行,这对主管薪酬福利的HR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企业需求看,目前具有全面薪酬管理概念,也就是C&B(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的人才少之又少。目前的状况是,很多HR太过关注‘现金收入’这一块,而不会帮助员工去评估个人未来的发展,或是公司的声誉能给人才未来所带来的影响,严重缺乏全面薪酬的管理。”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向笔者介绍说。
另外,据DDI 2007年发布的留才状况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率从几年前的平均6%~8%增长到了现在的14%~20%;这个高离职率的背景是薪资增长程度在中国每年有平均9%~14%的增长率,而同期美国每年平均的增长率是2%~5%。如此高的离职率背后,还有61%的中国雇员已准备好跳槽!面对如此高的人才流动率,各大公司不得不把加强人员培训和发展作为留住核心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造成培训与人员发展类职位需求上升。“公司需要的是既要有上课培训的能力,又要能够管理企业内的培训资源的人,而这类人才相当缺乏”俞茵女士进一步补充说。
高端人才凤毛麟角
高端人才的紧缺成了众多行业或领域的普遍现象,HR领域也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战略伙伴’、‘变革推手’,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公司战略高度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根据公司战略的需要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国内最缺战略层面的高端人才。很多专业HR工作者,缺乏战略性和前
瞻性的素质,同时很多HR并不了解企业其他部门的作用,这就严重影响到了HR在企业中的推手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这样表示。早在7年前,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发布的一项针对世界级企业CEO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85%受访公司的CEO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最重要优先的工作之一,HR经理应该和CFO一起,成为CEO的左膀右臂,并能有效地配合组织的策略变革做灵活的部署。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开始重视HR部门的工作意义,在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时,通常需要HR提出相应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所谓将到用时方恨少,这类能与CEO或是老板直接沟通提出相关战略方案的HR高端人才真是凤毛麟角。
“目前国内HR要真正做到是企业的合作伙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际上具备这样资质的人才还是很少。”前程无忧高级猎头Anna表示,“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国内相当一部分的HR已经做到了中国区的HRD,甚至一些精英已经有机会上升到亚太区的HR管理职位。这里的亚太区工作是指真正面向多个国家的分公司的管理任务,而不是公司规模本身只有中国这一块。”
Anna补充表示:“当然精英不会很多,同时亚太区的HR管理工作也是相当有困难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差距很大,每个国家在劳动法上的制度规定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熟知与了解这些,就会直接导致无法真正意义上给予当地HR支持。”
Anna认为:从城市人才分布看,近年来内陆城市对于HR领域的人才需求正在增长,比如武汉,湖南,安徽和昆明等城市都有相当的需求量。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HRD以上职位的需求。这与中国整个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企业真正具备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真正把人力资源上升为人力资本来运作与执行的企业还相当少。因此,民企老板在招聘高端人才时,通常把目光放在了具备多年外企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人才身上。
HR晋升贴士:
1.关注软性技能。软技能包括:如何识人与用人,如何激励员工,是否具备政治敏感度,是否能根据职场环境调整自己言行举止等等。这部分技能往往被埋存于海平面以下,不受人关注,却是起着重要作用。
2.具备一定行业背景。“虽然说这里的行业背景不如其他部门的职位要求那么高,但作为一名HR不可能脱离行业,脱离公司产品而闭门造车。不懂行业,往小看会影响到你无法完成一些专业的职位招聘,往大处想,会直接导致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失败。”Anna认为。
3.提高与高层沟通能力。成为CEO伙伴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与高层无障碍沟通。“与高层沟通,掌握沟通语言工具很重要。”新创意俞茵表示,“我还是比较建议每位想要晋升成为HR总监类高端职位的朋友去念一下工商管理,这对他们今后与高层的沟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到时候你有了与之共通的语言工具,能更有效地影响企业的老板。我接触的部分HR高层人员经常会遇上一些提案被否的局面,很多时候是我们HR工作者们没有掌握与之沟通的工具。”
4.增强商业头脑(Business Sense)。要理解企业的business,需要多与高层沟通。要增强自身的Business Sense,走出办公室吧,多去业务现场直接体验。“这样HR才能在其他部门面临相关问题时,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新创意俞茵如是说。
HR薪酬:高端职位与普通职位薪酬差距拉大,总体薪酬增长平稳
前程无忧薪酬部经理Effie女士表示,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国内HR人员的平均薪资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比平均薪资增长水平高0.5个百分点左右。
前程无忧薪酬部经理Effie认为:“预计2008年整个HR领域的职位薪酬还将平稳增长。”前程无忧高级猎头顾问Anna表示,从猎头高端职位的招聘看,虽然这一领域相当走热,但薪酬总体增长并不迅速,与一些热门行业相比,增长势头比较平稳。与此同时,Anna也表示,HR领域低端职位的薪酬基本会呈持平状态,中高端职位与低端职位的薪酬差距正在被严重拉大。
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通常HR的薪资构成包括月基本工资、月固定津贴、月奖金/提成、月其他浮动收入、年终奖金。94%的HR从业者享有月固定津贴,29%的HR享有月奖金/提成,11%的HR从业者享有月其他浮动收入,能享有年终奖的HR从业者仅占39%左右。显然人们眼中掌握薪资大权的HR们,其本身并没有获得更特殊的薪酬待遇。
Effie女士表示,从城市薪酬排名看沿海城市的HR从业人员薪酬要高于内地几个城市。经理类职位薪酬要比主管类职位高出2.6倍,要比普通类职位高出4倍多。“低端岗位主要处理事务性工作,专业含量低,慢慢有外包的趋势。中高端职位,特别是HR总监、副总裁类职位则需要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一般不仅需要HR的系统理论,还需要更多企业整体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很多HR高管的工作经验中往往不仅限于HR领域。”Effie进一步解释说。
对比五大热门行业(金融、互联网、咨询、计算机和房地产),目前房地产行业的HR薪酬水平最高;互联网行业2008年预计薪酬增幅最大。
与其他行业一样,总体上,外企HR从业者总体薪酬要高于国企和民企。“但是在高端职位上,比如HR总监类职位,目前一些民企求贤若渴,提供的年薪已经与同等职位的外企持平,甚至会略高于外企职位。”前程无忧高级猎头顾问Anna补充说道。
当细分到某一具体职位的薪资时,我们知道,通常决定一个职位薪资的元素包括:行业发展情况、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企业本身的规模与发展前景、候选人本身的资历背景等等。因此,很有可能同样title是HRD的职位,有的年薪高达100万,而有的年薪10万都不到。“某个制造业工厂的HRD与某集团公司下的HRD工作内容完全不同,年薪也会相差很多。”俞茵女士表示。
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外语熟练运用程度严重影响这一职位的薪酬水平。目前只有11%左右的HR从业人员具备精通一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的年薪也远远高于外语能力为普通的同行。
加入HR:低门槛,厚积而薄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表示:“从HR专业的学生到职业HR转变会遇到的关键问题是:从HR理论到HR实践的过程。虽然目前有200多所高校都设置了HR专业,每年都有上万的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理论知识一大堆,实战经验贫乏的利害。”
如何从一名HR学生成长为一名职业HR,下面是众多HR资深人士给出的心得体会:
1.走出认识误区,真正明白HR工作。目前很多人对HR这个职位还存在许多误区。会觉得HR是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指标考核,同时又是一个可以管人的部门。有些大学生想要加入的理由就是有兴趣。“有兴趣、喜欢并不是加入一个行业的充分理由,因为公司不会仅因为有兴趣而录用你。”前程无忧高级猎头Anna打趣说,“我还有兴趣成为美国总统呢,美国人民会选举我吗?”
2.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完善。HR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主要的沟通对象就是人。不同年代的人价值观与约定俗成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定的洞察力与分析力的话根本没办法相互沟通。HR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与不同人沟通的能力。
3.要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为什么有些新人很容易脱颖而出,而有些人工作了几年也得不到晋升?这其间的差别在于,前者会反思,会总结经验,然后举一反三。通过一次次思考,来得出一些文字之外的语言。这里面就存在工作主动性的问题,主动去思考一些事情,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主动总结出与工作相关的经验。
4.要有耐力。耐得住寂寞,因为这是一份厚积薄发的工作。“大学生不要迷信专业,他们太需要工作经验的累积,要沉得下心来。如果你没有长跑的思想准备,最好不要进入这个领域,能成功通常是熬得住的人。”俞茵女士认为。
5.多关注HR实践案例。HR案例分2种,一种是企业最佳实践案例,即是那些知名的企业的HRM制度、规范、流程,这些最佳实践的案例常常被院校的学者抽离出来形成现代HR学科的理论,这种案例在各种教科书、畅销书籍中和网上里随处可见,很容易接触到。第二种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HR的运作,这种案例在学校的时候可能很少接触到。这部分实践案例一般会存在与HR相关网站的论坛中,会有很多企业的HR人员在论坛里就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也有的HR人士在论坛里分享HR操作实践的心得与困惑,这是大学生们了解企业HR实践案例的好平台。
枣庄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服务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一步创新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根据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枣发〔2016〕2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柔性引才”,是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理念,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契约管理为基础,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枣庄,提供智力支持服务,构建政府引导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灵活多样的引才格局。
第二章 引才方式和对象
第三条鼓励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各类社会组织等)以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服务外包、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形式,柔性引进创新型、技能型和管理型高端人才。
第四条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 学者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
第三章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五条引进的高端人才须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约定引进方式、劳务报酬、合作内容及效益目标,约定引进期间创造产生的专利成果使用、归属和转让等事宜。引进期间,每年在枣庄工作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
第六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认定工作,随时接受用人单位申报,每个季度组织专家集中认定。申报时,引进人才和用人单位需在枣庄市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登记注册,填写申报书,并提供人才身份证明、引才协议等相关材料。区(市)、枣庄高新区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按属地原则由区(市)、枣庄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初审;市属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由主管部门负责初审。
第四章支持服务和管理
第七条对认定的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000元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发放“人才绿卡”,按规定享受绿色通道、休假疗养、健康查体等相应待遇。符合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申报条件的,优先纳入工程支持;符合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申报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第八条企业柔性引才的劳务报酬总额可在单位成本中列支。市、区(市)财政分别按照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10%的比例,给予用人单位补助。已在我市申报并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的,不在申报范围,不重复享受资助。
第九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每年集中开展一次,评估结果作为用人单位享受相关优惠待遇的主要依据。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工作协议到期后,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市财政给予用人单位2—10万元的绩效奖励。
第十条严禁通过签订虚假协议、谎报工作业绩等方式骗取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优惠待遇,对弄虚作假的个人和单位,取消申报资格,追缴已享受的优惠待遇,纳入失信黑名单,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措施,配套相应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8年2月6日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人才的若干规定
枣办发[2015]27号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有效破解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要素制约,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定。
1、支持企业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与市外、海外科技领军人才联合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实施的创业创新项目,经评审优先纳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分别给予50—3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2、鼓励企业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智力。对企业自行聘请的外国专家项目,报人社部门备案认定后,由同级财政给予5000元的经费补助。对经批准认定的省级以上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市财政给予5万元建设补助,分五年发放。
3、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基础人才。对企业全职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以发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一批大学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在职在岗、在我市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承诺服务3年以上),由同级财政按照每月20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人才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连续发放三年。
4、支持企业培养开发技能人才。对企业技能人才取得国家职业证书三级(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由同级财政补贴50%的评审鉴定费。
5、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平台载体。对当年新认定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技师工作室(站)等人才载体及创新研发平台,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级50万元、省级2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6、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共建平台、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支持申报“山东省科学院—枣庄”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经评审,择优给予项目扶持。
7、开展“人才工作先进企业”评选表彰。对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各类人才作用发挥较好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并给予10万元奖励。
本规定支持的企业范围为在枣庄市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不含中央和省属驻枣企业)。符合多项支持政策的人才,其补助资金按照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本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意见
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更好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就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
当前,枣庄正处于城市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推进城市转型战略,促进经济快速隆起发展,关键在于破除人才瓶颈制约,集聚一批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坚持政策引领、服务大局,坚持聚焦高端、引育结合,能够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向枣庄聚集,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从2014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在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使我市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枣庄人才竞争优势。
二、工程体系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重点支持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和学术研究类人才。其中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侧重支持产业人才,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人才链整合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形成高端人才引领优质项目、优质项目 聚集高端人才的良好格局。学术研究类侧重支持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引进培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学术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一)产业创新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等我市转型发展重点领域,计划支持50名左右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形成50个左右的创新团队。
(二)科技创业类。计划支持40名左右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创办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形成40个左右的创业团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人才企业。
(三)学术研究类。计划支持10名左右主持重大课题任务、领导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和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标准条件和支持政策
(一)产业创新类
标准条件: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创新潜力,主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或领衔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或领导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其技术研发方向处于国内产业发展前沿,研发成果处于省内外同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产业化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图,是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或能填补市内技术空白领域、较大程度推动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入选的每名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2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启动支持经费50万元;成果落地转化成功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2)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
(二)科技创业类
标准条件:创业人才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海内外创业经验或知名企业中、高级职位管理经验,是创业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能够填补省内空白或引领市内相关产业发展,技术成熟并已进入开发阶段,有明确的产品线和市场目标,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对入选的每名科技创业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3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或省外“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专家来我市创办企业的,给予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其他创业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50万元。(2)获得创业投资机构以货币形式投资的,按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支持,最高金额为100万元。(3)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述政策可叠加享受。
(三)学术研究类
标准条件:在自然科学及文化、教育等社会科学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作出突出贡献,且具有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具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 潜力,课题研究方向有重要创新前景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对入选的每名学科(学术)带头人,给予科研补助资金30万元,分3年拨付,重点用于课题研究、科研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合作等用途。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后,再一次性发放补助100万元。人选所在单位应予适当配套资金支持,具备条件的可遴选配备若干名年龄、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人选组成团队。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给予人才的各项资金补助为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有关科技专项资金。对全市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领军人才及团队,经认定,可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直接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支持政策与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和《枣庄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枣办发〔2010〕19号)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四、管理评估
(一)实行绩效评估。工程入选者统一作为“枣庄英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库管理服务,管理期为3年。工程人选入选后,与用人单位(园区)签订工作合同,约定产业化时限和效益目标。市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据此拨付次年经费;管理期满后,进行期满评估,对评估优秀的,报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提供后续支持,评估不合格的取消相关称号,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
(二)实行动态管理。工程人选公布后超过3个月未正 常开展工作、本人表示不再担任、经评估认定为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资助扶持的,取消人才称号,停止其相关待遇,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并追究用人单位责任。对在人才团队管理服务中出现重大问题、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用人单位,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拨经费,问题严重的取消申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资格。
(三)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市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人选工作情况,并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人选工作情况进行抽查监督和动态监测。
(四)加强资金监管。用人单位作为项目申报主体,要落实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强化审计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五、配套服务
(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枣庄英才给予优先支持,在项目立项、政府采购、科技项目、专项培训、分配激励、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医疗保健等方面,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予以落实保障。
(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优先支持枣庄英才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按照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枣政发〔2013〕10号)有关规定给予专项补助。
(三)各级各部门要大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对落户本区域的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给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创业培训等方面的配套支持,降低创业成本。
(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融资服务,引导投资机构对枣庄英才项目跟进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重点倾斜,注重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给予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相应支持。
(五)各企业、园区等用人单位要发挥引才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大胆创新用人制度,允许枣庄英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兼职流动,支持枣庄英才在科研立项、团队组建、经费使用、薪酬分配、评估激励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六、组织实施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 篇5
今年,省财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山东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实施方案》,按照“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原则,着力建立以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为重点,带动整个会计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并于今年启动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每期三年,每年集中培训两次,培训地点选择在国家会计学院。
在培养思路上,注重打造多层次的高端会计人才支撑体系。力争用十年时间,选拔培养600名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担负起全省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其中培养400名左右适应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发展和高层次管理需求的企业类高端会计人才; 100名左右适应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的行政事业类高端会计人才;50名左右具有国内较高水平和行业较高认可度、部分人员具有国际执业能力的注册会计师;50名左右从事会计学术理论研究和会计学教育的学术带头人。
在培养重点上,注重提升高端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一是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着力提高学员的战略管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组织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使学员掌握分析判断的方法、沟通交流的技巧、战略决策的策略,推动学员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角色的转变。二是注重知识视野的拓展。把专业知识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搭建起覆盖多学科的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员更好地驾驭企业财务运作与风险管理,培养学员综合判断能力和全球化视野,促进学员向综合型、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转变。三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和行业诚信的培养,着力培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精神,引导学员以诚信为根本、视操守为生命,做坚守职业道德的带头人。
在培养机制上,注重改进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及使用方式。一是学员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努力做到科学公正、优中选优。要严把选拔条件、优化选拔程序、明确选拔标准、提高选拔质量。二是培养方式上,按照因材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跟踪指导相结合,案例教学与交流碰撞相结合,学院培养与用人单位培养相结合,学习考察与交流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在考核管理上,要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要求、考核程序;建立跟踪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制定科学的量化评价标准;加大结业考核力度,实行淘汰机制,引入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严把培训“出口关”。四是在人才使用上,积极创造条件,为高端会计人才提供实践提高、干事创业的舞台。
中国高端人才为何流失 篇6
举个例子: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也许只有500位生物学家能够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而在美国,仅华裔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的数量就超过3000人。首先应该羞愧的是我们行政阴霾浓重的科研管理体制。正是体制运转的行政化,导致了市场化改革的软约束和无效率,而市场化改革的失效又进一步导致行政管制的强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科研体系的行政制约,这种恶性循环衍生出中国科研体制独有的“二元化”困境。由于按行政也就是权力主导科研资源的分配,而不是学识、能力、成果,导致学术的目的不是服务社会和市场,而是博取政绩和行政待遇,结果学术浮躁之风甚嚣尘上,院士、校长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有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精英们便纷纷要到国外另寻出路了。
其次,中国的企业应该为自己的发展模式羞愧。受特定发展阶段所限,中国处在全球产业链最低端,这本属正常,但因此认为当美国打工仔的日子很爽、形势一片大好就很可怕了。本来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一次绝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机遇,可惜国内市场依旧山寨成风、重应用忽视原创的思维惯性依然,甚至很多本来应该用于创新的民间资本纷纷拿来投机炒做。但要知道,没有基础技术的突破,我们永远没有可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如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近400家企业提供了研发数据,它们的投入都小于销售收入的1%,而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这个比例一般都达到3%左右。而从事这样工作的精英由于投资大、见效慢是难有用武之地的,不立即出走又更待何时?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 篇7
对于高端人才而言,一个职位是否有吸引力,除了物质报酬外,更要看是否能够创造出令其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环境
“在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甚至有研究认为,仅在美国太空、军事等敏感部门工作的华人专家就有2万多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对本刊记者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目前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王辉耀认为高端人才流失将给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损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
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何以不足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这是正常的。”王辉耀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人才生活、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比如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国外已习惯了蓝天白云,对食品、饮水安全问题也不用操心。”2011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小谢说,在国内显然要更加“小心”。
海外高端人才对子女教育也要适应。有“海归”就反映道,“有些孩子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更别说参加高考。”
回到国内后,前微软公司资深开发主管李成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工作与生活压力骤然加大,尤其是加班大大增加。“在国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对于加班的时间、报酬都有明确的限制。”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创新体制、科研管理体制等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重镇,目前的考核方式太急功近利。”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为本刊记者举例说,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华人科学家张益唐担任讲师近10年,埋头做研究,才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国外,一个学者可能十几年都默默无闻,十年磨一剑,最后一鸣惊人。”袁持平说,有潜质的高端人才渴望做大事,这需要长时间磨练,“但现在很多高校下硬指标,每年出论文,3年一大考;若3年没成果,即使学校不下‘逐客令’,也会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海外拥有庞大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其中不乏各行业精英,构成了我国在海外庞大的人才资源库。“如果将这部分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回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战略转型的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勇建议说。
吸引高端人才我们缺什么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稳定增长,加之中国政府积极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使得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和在外工作多年的精英选择回国发展。同时,中国在去年出台的“人才签证”和“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待遇”等多项政策,也推动了海外人才来华或回流。经济学家信息中心(EIU)此前发布的《全球人才指数:2015展望》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人才指数排在60个国家的第31位,美国、丹麦、芬兰位列三甲。该报告还提到,到2015年,得益于人才政策变动,高端人才在中国将尝到更多甜头。
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人才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仍需在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发挥留学人员作用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王辉耀认为,应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获得门槛。目前,每年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达数十万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还会有更多外国公司、外国人才来中国发展,未来10年申请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入籍中国的诉求将进入高峰期。“目前每年批准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数额可以实行配额制,并大幅增加。”王辉耀说,尤其对海外高端人才可简化签证审批手续,既节省相关部门工作成本,也有利于引进外才与外资,推动人才环流。
另一方面,留学人员的智力密集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王辉耀认为,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群体对公共政策事务的影响还很少体现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上。他建议,应争取使留学人员成为一个具有相关资格的参政议政主体,在政协中专门设立针对留学人员参政议政的界别。
国内一些制度环境也亟待改善。比如,可以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制,建立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完善人才激励环境,放宽留学人才、海外人才进入政府工作的限制,为人才竞争制造宽松的政治环境等。
多位专家认为,顺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创新工作机制、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的环境,是用好高端人才的前提。袁持平说,中国高校可以更宽容,给学者时间和空间;国家则应当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创业环境方面,完善公平竞争和融资机制。“等相关法制建设、鼓励创新机制、地方创业环境得到提升的时候,中国吸引高端人才的‘药方’自然就找到了。”
国家人才引进五大改进重点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王辉耀就目前我国人才引进机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认为,“我国当前的人才引进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目前,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截至2012年底,自2008年开始的“千人计划”已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300多人。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自己的人才计划,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人才特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和创业。
不过,从具体实践来看,这位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认为,目前国家人才引进机制还有五方面需要加快改进:
其一,人才引进主体基本都是政府,尤其是创新类人才,大多数都进入了高校和体制内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的人数比例还不高。企业和民间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在人员引进中的参与度还很低。国内企业还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人才引进。
其二,我国人才引进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人才引进的手段大多是“给钱给房”的物质奖励,忽视了人文环境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需求。有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实施没有充分考虑各地人才需求的特点,为了争夺人才,在政策上相互博弈,导致无序竞争。
其三,人才引进范围还很狭窄。从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到地方政府的各类人才计划,引进的人才多以理工类的国际性领军型人才为目标,大多数是技术型和科研型人才,缺乏人文学科的人才引进机制。国外留学生也是重要的人才引进的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比例占在校学生的比例高于10%,而我国留学生比例只占全国高校毕业生的0.4%,缺乏相应的留学生引进制度和规划。
其四,我国人才流动障碍还比较大。我国海外使领馆不多,手续却很繁杂。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文件,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并强调从“人的回归”过渡到“才的回归”,提出对在华任职的留学归来人员以及外籍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才提供入
出境便利。这项规定立意非常好,但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现行的《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回国需要中国发出邀请函,华侨回国定居需要侨办审批,这些程序削弱了华人华侨回国发展的积极性。
其五,没有建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人才发展环境需要改善。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实现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的新突破,是发达国家积极探索的重要命题,美、日、英、俄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实践。很多政府只注重引进人才,不重视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王辉耀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我国人才引进的主体应该从政府逐渐向市场过渡。企业和民间组织也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主体,并且应该逐渐成为主要的引进主体。政府可以与企业和民间组织建立合作的引才渠道,政府在其中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重视人才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人才引进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对软环境的需求,如人文环境改善,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减少户籍限制等措施。
出台各种人才计划吸引人才。专设人才计划也是吸引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香港的高端人才引入计划、以色列的回到祖国战略的卓越研究中心项目、韩国的世界级研究机构计划、巴西的博士扎根计划、加拿大设立了首席研究员计划、泰国的“人才回流”计划等,分别通过居留优待、科研支持、提高待遇水平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计划是发展中国家较常采用的人才竞争措施。出台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计划,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在我国学生中的比例。
设立海外引才机构主动联系人才。设立专门机构,如国家部门、海外联络站等,专门负责人才引进和管理,实现人才引进的多渠道,从而掌握海外人才动态,提高引才效率。例如,以色列的移民吸收部是与国防部同级的国家政府部门。目前印度、新加坡、韩国等均已在海外设立联络站,搜集海外人才信息、承担国家猎头职能。
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在目前没有双重国籍政策下,针对各项记录良好、原籍是中国的海外华人,以及海外出生、符合高层次人才认证条件的华裔高端人才、进入中国工作与投资的外国高层次人才都简化签证审批手续;取消华人华侨回国需要邀请函和侨办审批等手续。建议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外国人签证、居留、移民事务,统一审批《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和入籍的申请,以及处理包括外国人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入籍成功之后的社保、档案以及可能的集体户口等相关问题。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 篇8
2004年以来,辽阳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三年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因地制宜,创新机制,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端拉动辽阳市人才培训工作。截止到2006年末,辽阳市三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1154人,完成计划的112%,其中,培养高级工8299人、技师2590人、高级技师265人。全市技能人才的总量、素质和结构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
一、高度重视,摆上位置,把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战略工程来抓
在经济转型企业转制的过程中,辽阳的企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时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技能人才断档,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2004年,全市技术工人总量为10万人,其中,初、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分别为65%、32%、3%,全市高技能人才仅有3000余人。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研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行动举措时,把高技能人才培训列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三年培训工程”,即,从2004年至2006年,在辽阳市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养万名高技能人才。为此,我市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辽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总体部署,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劳动保障部门调研。市政府成立了辽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劳动保障、财政、教育、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
(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辽阳市把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制定出台了《辽阳市2004-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辽阳市高技能人才三年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辽阳市年度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工作要点》等,并将组建辽阳技师学院列入2006年政府工作之中。
(三)落实相关部门责任。辽阳市把高技能人才培训纳入考核各县(市)区政府的目标体系,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同时,从市到县(市)区普遍建立了由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宣传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部门联动制度,共同研究制定对高技能人才在工资、奖励、津贴、保障、福利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使这一工作成为全社会的综合工程。
(四)加大财政投入。3年来,辽阳市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按人补贴培训经费750万元;为建设和改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大赛3次,投入80万元;此外,各县(市)区财政对本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相继投入60余万元,总计全市各级财政3年投入24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二、创新体制,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根据辽阳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我们采取了四项举措,形成辽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一)整合资源,打造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优化培训资源,辽阳市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培训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辽阳市认定了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工学校等1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专业覆盖机械、电子、化工化纤、信息技术、建筑、交通等近百个工种,布局合理、工种齐全。
(二)创新机制,丰富高技能人才培训形式。这方面,辽阳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主导作用。3年来,辽阳市1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多形式、多体制、多学制,组织培养高技能人才7500人,85%的人员获得了国家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发挥企业自主培训的作用。中铁十九局、辽阳石化公司等企业坚持以师带徒、岗位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提升职工技能,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三年来,全市各类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3000人。特别是辽阳石化公司,组织高级工以上人员,参加本等级的技能提高培训和复合技能培训2000余人,培养出11名公司级技能专家、26名厂级技术专家、9名高级技师,技师人数由重组前9人增加到119人。三是发挥社会团体补充培训的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民办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扩大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三年来,培养高技能人才1200余人。
(三)组建技师学院,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龙头作用。辽阳市委、市政府合理配置辽阳市职业教育资源,在市技工学校基础上,将市二职专和交通职专的资源进行整合,组建辽阳技师学院,主要培养第二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技师学院组建后,每年可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人。
(四)开展竞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2004年以来,辽阳市先后开展了15次技术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开展了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比赛,还把农民工引入技能赛场。对获得比赛规定名次的选手,制定了辽阳有史以来最高的奖励标准,并在各大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切实发挥政府推进高技能人才的主导作用政策和服务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调动企业员工和社会劳动者学技能的积极性,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建立激励政策。辽阳市政府制定下发了《辽阳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办法》和《关于评选首届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通知》,实施了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制度,在企业内部推行高技能人才津贴标准。2006
年,辽阳市评选出首届2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3年每月200元的人才津贴。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养老、福利等方面分别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实行政府津贴制度,高级工为每月50-100元,技师为每月100-200元,高级技师为每月200-
300元。目前,全市1.1万名高技能人才,有三分之一享受到了企业内部津贴。
(二)实行免费培训制度。辽阳把高技能人才培训纳入普惠制培训管理,对全年计划培养的2000名高技能人才学员,按培训工种不同,由财政部门按每人1000元到2000元的标准,实行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仅2006年,辽阳市就通过普惠制培训政策培养高技能人才2095名。同时,辽阳市政府对符合高技能人才申报条件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并轨人员、大中型国有企业职工、市属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职工,全部实行普惠制免费培训政策,结业后由辽阳市财政和市劳动保障部门按实际人数和标准核拨培训经费,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培训服务。在这方面,辽阳一是将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行培训机构与职业鉴定机构一体化办公,合格者在拿到结业证书的同时也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掌握高技能人才状况。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指导用人单位按市场工资指导价位适时调整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三是在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设立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关系办理、代存档案等“一站式”服务。
【金融高端人才招聘方法】推荐阅读:
高端人才招聘启事07-12
高端人才集聚10-19
中高端人才07-19
高端科技人才06-03
高端人才引进07-26
招聘广告文案高端08-22
海外华人高端科技人才08-29
2018民生银行中高端人才社会招聘启公告10-13
复合型动漫高端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