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及措施

2024-09-18

原则及措施(精选12篇)

原则及措施 篇1

一、主要措施:

1.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发展观,找出通用技术与其他学科共性相通的教学原则。

课程教学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论思想,心理学家依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比如,孔子提出的“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古代教育专著《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原则;赞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班上所有同学都得到一般发展;布鲁纳的四大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性相通的原则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全体发展等。

2. 依据技术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

2004年实行新课程标准,其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突破学科中心束缚、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多年来,本人一直带着技术课,力求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兴趣、有收获,体会较深的是: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方法,方法要遵从教学原则,教学原则要从实践中来,还要指导教学实践。

3.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多法并用,互相结合,优中选优。

我们学习搜集了已有的文献资料、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十七大中涉及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等,结合本学科实际,取其精华,进行借鉴、吸收,并适当加以深化、延伸、拓展,从理论层面上加以论述。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其特点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其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进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深入学生中间,对课堂教学进行试验、改革、优化,从学生学习掌握的效度去分析、调整,然后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这是从实践的层面进行论证。对以理论层面为主的文献资料法和以实践层面为主的行动研究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总结出当前比较有效的高中通用技术的十大教学原则。

4.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步骤为“实践一理论学习一总结一实践一完善”。

我们深入教学一线,对学生进行授课,同时运用调查问卷、座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生所期待的课堂:(1)“有趣的课堂”,兴趣会引发学生发现、探究的愿望,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强烈,其学习就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2)“真情的课堂”,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学习佳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不断地进行思想认识的交流,同时又朋友般地进行情感的交融,这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支持,坦然流露真情实感,易于达成心灵共鸣。(3)“交流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交流历练的过程正是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悄然形成的过程。大家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任务,经历了更多的体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开放的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不向社会延伸,不向生活开放,也就无法融入同学的世界,这样的教学是死的。在教材的基础上,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5)“自主的课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会被学生愉快接受,教学才有意义。

我们认真学习了高中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理念及课程设计思路。访谈有经验的其他学科老教师的做法及落实的教学原则,查阅、借鉴大量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初步设计本学科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所设计的教学原则,进行尝试、试教,开好公开课、示范课,以各种方式让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建议,不断修改、调整、补充、完善。用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带动其他学校的通用技术老师来实施、验证课题组所归纳总结落实教学原则的教学效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点带面,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发挥群体智慧进一步完善提升。

二、几点做法:

1. 运用激发兴趣与主动求知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技术语言特点,开发语言文字智能。

明确技术语言的涵义,能读懂一般术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技术语言具规范性、专业性,如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压强,在工程中,称为应力。学习技术语言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内容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各种形式的产品说明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趣事,某个技术发明的背景知识等,使学生熟悉技术语言涵义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通过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举行产品设计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对某个技术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技术语言同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往往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而技术语言更强调实事求是。技术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技术与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写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文本,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2. 运用培养实践能力与开发创造潜能相结合原则,使学生学会了设计表现、创新,培养了视觉空间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

技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间接的、概括的、抽象、线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在技术创新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例如,设计师在进行形态创造时,需要从自然界的有关形态得到启发,运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将其中的美的要素提炼和抽象出来,创造出新的形态。世界著名设计师丹麦的雅格布森设计的蛋椅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综合性。例如谁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回形针”的用途越多,说明他的思维流畅性越好。设计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用品,用发散思维去探索折叠方式就会有压、折、卷、套、组装、伸缩、充气、扇形、风箱等。有发散就有聚合,在众多的设想中进行有条理、有组织的定向思考,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聚合。要优化某个生产的流程,需要对工期、工艺、成本、技术、质量等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综合思考,才能形成最佳方案。

3. 运用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统一原则,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做好技术试验,开发自然观察智能。

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课程是在操作、行动中进行的课程。首先,教师要规范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作映象来调节其行为方式。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加工具进行加工,如锯割、锉削等等,这些操作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操作一定的大型机械时,如各种机床时,还需要做到安全操作。教师首先要规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完整的映象,让学生正确模仿。其次,尽可能克服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生的运动智能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离开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就成了无源之本,无源之水。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传导的密切关系。手使脑聪明,脑使手灵活,动手能力和动作思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技术与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左右手都能有机会参预活动,促进左右脑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

4. 运用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原则,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作出的反应。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可以说,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再次,创设各种形式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合作。从师生关系看,合作的形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从合作的群体看,合作的形式有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参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典范。

原则及措施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对于现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这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十分重要,做好建筑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从各个方面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控制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问题

1.1对施工材料控制不到位。材料主要就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在施工建设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十分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质量,这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建筑施工行业实用的材料有很多种类,很多时候到会遇到材料问题,这需要我们能够及时的对材料进行全面控制,对材料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这也就是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

1.2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主要不是具有先进的机器,主要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人员素质,提高较好的材料,对于建筑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对的团队制度实施,对建筑工程中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高效的`完成团队中的每一项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施工效益,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我们还要更具实际情况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一些技术性员工要加强思想工作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3施工中不易保证产品质量。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工序十分多,对于产品施工程序的不断增加,施工数量的不断怎增加,要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花费大量的人力,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有效的避免一些特殊问题的出现,对于整体来说又是施工企业形象的展现,有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施工质量的管理的施工项目现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很多都是不确定的目前工程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原则

2.1经济性。施工企业主要就是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阶段是整体建筑工程中最花费时间的环节,也是耗费最大的中心环节,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我们要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考虑,保证在合理的施工范围之类。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也要更好的树立节约环保的施工理念,争取达到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标准化。对于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阶段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管理体现出来,同时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也能有效的提高整个施工效率,要有效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每一位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规划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也能更好的避免施工现场中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施工阶段能够顺利进行,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2.3质量化。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也就是保证建筑最重要的核心评估因素,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成败问题,建筑物用户的生命安全和投资方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在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我们要不断的强化项目管理中质量监督,更好的让其参与到工程设计的整个阶段,讲质量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的质量原则。

3、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我们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将其更好的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提高施工进度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对于质量意识的培养还要通过岗前培养,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增加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对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对于施工阶段每个过程需要全面的监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记录,同时也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对施工期间完成的工程进行抽样检查,在对一些质量检查不达标的产品,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要严格监督,保证质量符合标准,对施工阶段中要加强施工技术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严格的监督,要严格保证施工中所用材料的合格化。

3.2加强投资管理。加强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就是要对投资进行管理,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项目的预算是我们每一个工程需要的任务,对其资金和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对施工管理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实际投资数据的分析,并将世基投资与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实际的投资超出了预算,我们就需要对其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避免以下不合理的投资。

3.3加强进度管理。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要按照制定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些较大的建筑工程,要合理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最后按照施工的情况制顶相应的施工计划,在保证建筑工程进度的同时要提高施工质量,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出现漏洞,其次还需要加强施工中进行监督管理,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需要保证施工计划有效的落实在实践工程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将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相对比,再出现不一至的时候,要对引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检查,最后进行解决,完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最后实际与计划工期的现象出现的状况。

4、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施工过程,这就要要求项目经营者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纳入正规化,使建筑工程项目向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并最终顺利实现。更好的开拓创新和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项目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全生.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及问题控制[J]民营科技(06)

[2]朱立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J]价值工程(07)

[3]苏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措施综述 篇3

生态建筑设计的内涵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取自然之所长,避自然之所短,以建筑技巧使建筑融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使自然更宜人居。虽然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极难。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冬天极寒,零下二十几度是常有的天气,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的内涵,那就是要使建筑具有避寒的特性,外墙就要加保温层,这样不但冬天不冷,夏天还不会太热,此外还可以安装“LOW-E”玻璃,将房间里的热量反射回去。在使用地热时,地砖就可以选择会“呼吸”的砖。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必备的基本技巧。生态建筑可以划分为绿色建筑、生物建筑、自治建筑。最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这三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共生互相和谐,三者之间既能融为一体,又能独立分割。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人本主义原则是生态设计的最首要的原则,因为即使不是生态建筑,也是要给人居住的,如果不宜居,那么就失去了建筑的最基本的意义。所以生态建筑也不例外,宜居是最关键的原则。因此,生态设计师必须从温度、采光、通风、湿度、噪声污染等多方面为即将居住于其中的人考虑。在噪声方面可以采用墙壁间的空心砖隔层减少居民之间的噪声,采用磁性节能保温门减少传统的老式防盗门开关的巨大声响。采用降噪玻璃降低户外噪音对居民的干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将节能降耗与舒适性的提高集于一个建筑物之内的。

2.整体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建筑,生态建筑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是可以与自然互动,与人类互动的建筑。生态建筑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态建筑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其内部进行微调整。生态建筑设计师们必须从整体入手,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设计生态环境的整体架构。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其次,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问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化生态建筑的功能性,还要注重生态建筑的继承历史的特点。首先,尽可能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环保技术和材料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建筑设计中应积极采用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其次,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整体环境的设计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设计师应从本地的具体地域环境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筑整体设计应该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去除传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破坏自然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

2.灵活的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不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同时还应满足许多其它功能,因此立面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要求。首先,在外墙设计时,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

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若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少于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较浅(一般少于14m为宜),才可以形成穿堂风。

4.加强建筑智能设计,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也得到重视,例如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计算机、环境监控等技术与生态建筑相结合,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调温装置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低能耗、高效能的居住空间。其次,在构建生态建筑时,应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生物能等。

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1.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能让使用者更好适应自然环境,舒适生活。基于“崇尚自然”的理念,生态建筑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生态建筑中应较多的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将自然元素贯穿于建造、运营直至建筑物的终结。生态建筑致力于营造最舒适最贴近自然的环境,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

2.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不仅在外界环境的设计上注重绿化,也充分强调内部环境的有氧设计,通过室内绿色植物的精心设计,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避免使用者受到有害气体、噪音等的困扰。可见,这样的室内设计更具有开放性,更体现大自然的室外特征。那么,有哪些相关设计可以运用于室内的绿色化创作呢?除了常见的用植物、水面划分居住空间的手法,还可以使用绿化屋面的方式,起到防水和维护作用的同时,提高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

3. 节约能源

生态建筑非常注重环保节能,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更体现在用材上。很多设计处理中,都尽可能地应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尽可能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合理配置耗材。其中,太阳能的合理应用在全世界的建筑中都被广泛采用。著名的明野村住宅以及大岛住宅(日本,加藤义夫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照明还用了光导管,用太阳光取代灯光照明。

结语

在未来的生活中采用生态建筑是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充分采用生态建筑才能在建筑物建筑及使用过程中更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更充分的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更充分的降低污染,最终为建造处空间、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相互和谐的大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听歌更舒适、优美、洁净的环境。

原则及措施 篇4

关键词: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技术措施

园林树木是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基础, 且各种各样的树种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和香味, 与现代园林中的建筑、雕塑、溪瀑、山石等进行有机搭配, 可以营造出千姿百态的迷人美景。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公园和房地产业等建设的不断加快, 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形成了一种依赖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在园林建设中, 园林树木占有较大的比重, 且随着季节的更替还将不断地成长, 为了维护良好的景观效果必须加强日常养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 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办法。

1 园林树木养护的基本原理

树体内的蛋白质, 淀粉等有机营养是一定的, 而树木的根、茎、叶等各种生活器官都无时不刻地在消耗这些营养。为了保证园林树木良好的生长状态和景观效果, 只有通过人为的施肥、修剪等系列养护措施来调节有机营养在树体各个器官中的协调分配, 维护树体内营养平衡, 从而调节树体各个器官的协调生长。

2 园林树木养护的基本原则

2.1 遵循自然规律

园林树木养护是根据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进行的, 要遵循自然规律。园林树木就如自然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习性, 主要包括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生物学特性是指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 主要包括系统 (指树木从地球出现到消灭的整个过程) 、个体 (一株树木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和年生长周期 (树木在一年中休眠、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发育规律) 三个方面。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 、土壤因子、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子都可能对其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园林树木养护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了解环境因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掌握各种不同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运用这些规律来控制、改造园林树木, 使之更好地为园林绿化添姿加彩。

2.2 做到合理统筹

园林树木养护是一个日常化的技术性系统工作, 要做到合理统筹。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告诉我们, 园林树木的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生长过程, 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随时还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一定的制约。所以说园林树木养护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养护管理人员一定要根据不同树木的特性按不同的季节制定长期有效的年度养护方案和应急方案, 且方案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现大多数绿化养护工人为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 几乎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作业前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向养护工人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现场演练和跟踪服务, 不能采取放任式的管理。

2.3 保证景观效果

园林树木养护要结合设计意图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保证景观效果。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 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 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园林树木的种植与养护就是设计意图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升华。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 后期的作业人员更应在充分领会和体现设计的意图上进行养护, 达到一年四季都能展现怡人的景观效果。

3 园林树木养护的具体措施

3.1 土壤、养分和水分管理

土壤是树木赖于生存的基础, 土壤中的土层深度、通气透水性能及含水量、肥力等都对植物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深翻、中耕、增施有机肥等多种综合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保证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所需养分、水分、空气的不断有效供给。

在自然条件下, 树木所吸收的养分通常又以有机物的形式归还土壤, 再经矿化作用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无机养分。但在园林绿地中, 通常为保持卫生和美观, 树木凋落物都被清扫, 从而切断了养分的生物循环途径, 导致绿地土壤养分只有消耗无补充来源。在养护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综合考虑树木的需肥特性及生长习性、树木的生长发育阶段、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营养诊断、肥料性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施肥。如在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大量的磷素, 这样才能促使根系强大地伸入到土壤深层去吸收满足树木正常生长的其他营养元素;又如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 而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 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 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 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城市园林树木施肥, 多采用沟状施肥和穴状施肥的方式, 坚持以秋施基肥为主、生长期追肥为辅和勤施薄施的原则, 并根据根系的分布范围和生长势等确定施肥的位置和用量, 从而不断满足树木继续生长的需要。

树木好不好在于肥, 而活不活在于水,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树种需水性也不同, 即使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灌水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坚持合理、适量、适时的基本原则。旱季必须适时灌水;同样地, 水分过多则涝, 不利于树木的生长, 甚至引起根系缺氧导致植株死亡, 对于位于土壤排水不良及低洼地的树木在雨季要加强重点管理, 做好排涝措施。

3.2 树体的促控与保护

种植养护园林树木不同于植树造林, 而经常需要造型, 根据设计意图对树木的生长势进行一些调节, 主要通过修剪来实现。但树木是依赖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 因此对树木进行过量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 还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 因此, 我们在日常养护中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

3.2.1 促控生长

城市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 因光照、水分、营养等外界因素可能对树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养护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修剪方法、修剪轻重和修剪时期来恢复或调节树势, 既可促使衰弱部分壮起来, 也可使过旺部分弱下来。同时结合施肥浇水来促潜芽萌发, 可以使树体更新复壮。

3.2.2 培养树形

我国城市园林中的树木多选用自然形, 在养护中根据设计意图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进行保留、疏剪或短截, 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 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2.3 减少伤害

通过剪除生长位置不恰当的密生枝、徒长枝或病虫枝, 以保证树冠内通风透光和减少病虫的寄生。同时在夏季多风雨的季节和地区, 可以对树冠进行疏剪或短截以减轻迎风面积, 防止树木被风吹倒。

3.2.4 调节矛盾

城市市政设施相当复杂, 常会与树木发生矛盾, 如行道树在种植和养护时要考虑到上有架空线, 下有管道和电缆, 还要考虑到是否影响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等, 出现的这些矛盾都要靠修剪来及时解决。

3.2.5 促使开花结果

对于观花、观果的树种, 可以通过修剪来调节营养生长与花芽分化, 提高观赏效果。在现代城市中由于人流和车流较多, 园林树木的树体常会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我们在日常养护中应及时采取清理伤口、涂伤口保护剂、树皮修补 (人工植皮) 、树干伤口的桥接修补、树洞的修补等措施进行适当处理, 使其尽快愈合, 不致伤口腐烂。

3.3 树木的安全性管理

城市园林树木常常会因风雨雪或机械等外力作用, 造成折断、倒伏、落枝等现象, 危及周围的建筑或其他设施, 甚至构成对人群安全的威胁。因此, 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保树木不会对设施和财产造成损失。我们在对城市园林树木进行养护的时候应建立树木安全性管理体系;确定树木安全性指标, 根据树木伤害和腐朽状况划分安全性等级;建立树木安全性的定期检查制度;建立树木安全性管理信息系统 (对重要地段的树木, 古树名木的安全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记录其日常检查, 处理等基本情况,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等) ;加强树木安全性的管理和测评方面的研究。

原则及措施 篇5

摘 要:加入世贸后,国内众多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遭到了更为严肃的问题,致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快速调整稳健原则应用的基本领域。怎样理性实施稳健原则成了我国众多企业亟待处理的问题。由此,把稳健原则作为行业会计基本原则拥有重要的真实意义。本文结合稳健性原则在企业的真实应用,对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实施详细的分析,希望对该原则在企业的合理运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改进措施

全球范围内,基本的稳健原则不断得到全球人们的真实认可。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基本准则组织及一号国际会计行业准则将基本的稳健原则当做是实施真实性理论性决策要素的核心关键原则。稳健原则自身包含了基本的主观操作性,所以它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伴随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基本的稳健原则开始发展到公司的诸多方面。该原则的运用能够实时反馈经营风险信息,帮助企业集团制定高效的发展策略,切实保障资产安全,在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部分企业集团往往使用基本的谨慎原则进行模糊操作,并不做到全面估量业务损失,随意使用这一原则满足其虚假提高企业利益以及蒙骗外界人员的目的,给企业集团实施利益控制及财务欺骗制假创造环境,致使基本的行业会计信息无法查证,缺乏真实性。

一、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一)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即可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另外,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方法就会导致其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提折旧,从而减少企业前几年的利润,也加快了物资的淘汰和推陈出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是稳健原则的考虑,也考虑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现实。固定资产在前期使用的时候折旧费较多而维修费较少,后期相反,这保持了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均衡性,减少前期的所得税额,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三)坏账损失的核算

国内行业企业会计指标作出要求,需要资产能够计提基本坏账金额,该金额必须做到在会计信息列表中有效显示。准则要求:公司应该每月计提坏账准备金额,然后实现最终的坏账结算。没有计提坏账金额的公司,若出现不明情况坏账金额,不能直接进入当期费用,需依照规定纳税。现阶段,国内实行备抵法的坏账计提方法,在这一方法下,怎样有效的预测估量行业时期基本坏账金额,也同样成为其核心。由于不能有效估计行业的基本坏账情况,所以当下,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由于这一百分比使用简单明了,所以受到了国内众多企业公司的广泛操作,其基本使用比例是千分之四左右。

(四)对或有负债的反映

特殊行业基本经济项目业务实施所造成的,预期很大程度上会发生的预料事件由该企业负责即为或有负债。现阶段,国内的众多企业没有给与基本的或有负债明确信息。当然依照要求还是需要做出规定的书面会计信息反馈,尤其在预料事件损失层面上,要求反馈信息贴合真实情况,做到不偏不倚。与企业有关重要项目的或有负债应专门设立管理或有负债的部门,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就其他形式的或有负债,比如收据凭证、责任担保、抵借款项等,通常情况下不再专门设置独立部门管控,当然还是要求明确债务资金数额。

二、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实施基本的会计行业工作遵循稳健原则尤为关键,然而因为稳健原则独有的问题,比如不稳定性、倾向性、主观随意操作性等,致使基本的稳健原则和众多的外部会计行业准则时常遭遇矛盾,其主要凸显方面为: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二)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过去历史的财务成本原则规定:“企业核算时必须实行付出成本计算价格的方法,即使社会基本价格变化,记录不得变化。”然而,就基本的稳健性原则规定,存储的产品能够依照成本变化实现实时变化处理,这造成了两者的矛盾问题[19]。原因是使用允许的变现基本值重新归置成本,假如该付出小于过去价值,产品更新价值,很明显这与历史的财务成本性原则矛盾。还比如说,公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投资、馈赠,进行基本记录账目时,依靠稳健的原则必须实施较低规模的记录,所以低价记录,当然这是不贴切的表现传统历史价值。

(三)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稳健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本期。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四)与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冲突

这两者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使企业本身及同行业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局限性的改进

有效的使用基本的稳健原则可以实现高效的行业财务会计,做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减小虚收,实现资金投入者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本的稳健原则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主客观随意操作性、不稳定性、倾向性等,如何与其它会计原则进行有效协调,是重中之重。

(一)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应用稳健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稳健或不够稳健都会降低其优点、扩大其缺点,使企业财务状况得不到正确反映,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假如稳健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行业原则产生矛盾,应该要求以真实性原则为第一,切实做到依靠实际、不偏不倚,合理遵循稳健性原则与其他行业准则。

(三)逐步扩大稳健原则运用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个别大型企业稳健原则尝试计划,不断深化推进稳健原则的辐射范围,引导众多企业创造良好竞争氛围,实现社会的有序竞争。企业应充分了解资金运用情况,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核算结果进行相应比较,最终实现行业财务数据的有效对比。

结论

稳健性原则在很多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它是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稳健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将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原则及措施 篇6

关键词:矿山井巷;通风降尘;安全原则;问题及措施

1 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意识薄弱 在矿山开采过程当中,通风降尘直接关系到开采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施工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这其中,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安全意识还很淡薄。这种安全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矿山开采生产过程当中,管理人员主观上存在着疏忽大意,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通风降尘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能制定相对完善和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没有标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第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矿山开采过程当中,很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当中,不能按照相关安全规范对矿山井巷进行通风降尘,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此外,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对于自身的安全意识也不够重视,对通风降尘等安全工作没有一个相对深刻的认识。

1.2 生产布局不合理 合理的布局是保证矿山开采工作稳定、安全进行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生产布局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程度。矿山开采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在时间上具有相对的持久性。正是这一特性,使生产布局工作格外繁杂,且管理难度较大,且涉及面广,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影响到全局。

1.3 通风环境复杂 矿山井巷当中,环境十分的复杂,尤其是在开采过程当中,会产生瓦斯、一氧化碳、甲烷等多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之间容易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尤其是在环境相对封闭的井巷当中,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不仅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引起剧烈的爆炸,直接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由于井巷中环境复杂,不利于安全检测和监控,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2 通风降尘安全原则及措施

2.1 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的基础,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通风降尘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具体工作当中做到有据可依。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并在工作过程当中对该制度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制定安全制度的同时,实行责任制,将具体安全问题直接明确到人,从而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其次,在矿山开采过程当中,建立对危险源的监测制度,定点、定期对矿井内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检测,实时监控,并建立数据记录系统,将监测结果作详细记录,绘制成图谱。这样才能从宏观上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把握,对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安全隐患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最后,制定完善可行的应对方案。在安全管理工作当中,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故进行合理预测和应对演练,提高管理工作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局面,并且迅速制定出应对方案,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恶化。

2.2 加强安全培训 第一,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在此过程当中,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高强度的培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事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立体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将安全隐患的存在率降至最低。第二,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操作人员展开全面的安全教育,使其在根本上认识到通风降尘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具体的培训当中,对操作人员进行更为专业的、细致的安全技能培训,使其在工作过程当中,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对通风降尘安全工作进行规范操作,并能够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处理。

2.3 合理的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是整个通风降尘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选择合理的通风系统,才能保证矿井当中通风降尘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风筒进行正确选择。风筒是整个通风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在通风量、通风距离和矿井内的具体情况,对风筒进行合理选择,才能保证通风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加强对通风系统的管理工作。矿山开采具有空间大、时间长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通风系统长时间的工作于复杂环境当中,很容易出现故障。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要定期对通风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维护和检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井通风系统持续、正常工作。

2.4 加大检测力度 矿井中通风降尘工作因为涉及面广、涉及因素众多,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产生安全隐患。所以为了降低安全隐患率,要加大对通风降尘安全因素的管理和检测力度。并在此过程当中,制定相应的等级制度,对通风降尘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的、整体的检测,并对各种危险系数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证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

2.5 采用高新技术 要想矿井通风降尘安全工作有序进行,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通风系统的技术含量。只有不断的进行新的通风技术研发,用科技的力量来提高通风降尘工作的效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矿山井巷挖掘施工中通风降尘工作是保证矿山开采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的基础,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才能保证矿山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焦锋,吴嗣兴,吴炜.矿山井巷掘进施工中通风降尘的安全原则及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08:52-53.

[2]耿传辉,周焕明,胡东涛.浅谈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四个阶段[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10:100-102.

原则及措施 篇7

集团企业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组织系统, 其财务成本控制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其与集中控制或是分散控制具有明显的不同,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需要与集团企业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 采取多级及多层结合来进行控制,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集团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 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 集团企业作为高级的组织形式, 其以一个或多个实力较强, 而且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企业为核心, 并由若干个在资产、资本和技术上具有密切联系牟企业组成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及契约关系, 并以此来维持集团企业的整体权益, 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作为其核心。

集团企业作为一种组织结构, 其主要是以大企业作为核心, 而在外围则由诸多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组成, 具有多层次性。以经济技术和经营联系作为第一颗联合纽带, 在资产联合上实行的是高级的、深层的及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在集团企业内部, 各成员企业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同时又实施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 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为主。集团企业具有巨大的规模, 雄厚的实力, 可以跨部门、跨地区及跨国度进行经营。在集团企业内部, 主要以金字塔型及围绕型的结构为主, 而在这两种结构中, 则主要分为四个基本的层次, 即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

二、集团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原则

1. 经济原则

在集团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 采用经济原则的关键是只对重要领域内的关键因素进行控制, 并不会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周密控制。通过履行经济原则, 可以有效的达到降低成本及纠正偏差的重要作用,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成本控制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失误的发生, 需要承担失误责任的人,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来及时对失误进行纠正。利用经济原则在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 还需要落实好例外管理原则, 简单的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进行控制, 但对于各种例外情况要给予充分关注。同时还要履行好重要性原则, 对于一些重要事项特别关注。只有这样在经济原则要求下实施的成本控制才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2.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集团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履行的重要原则。主要是指需要个别设计成本控制系统, 使其与集团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集团企业成本控制系统设计时要避免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因地制宜即要求与特定企业的特点要相适应。因为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 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 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 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等在管理、组织结构及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各企业情况不同其管理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成本控制系统的设计, 不可能一种成本控制模式适用于所有企业。

3. 全员参加原则

企业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中都会有成本发生, 同时也都需要对成本进行控制, 使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企业内的所有职工都负有成本责任。可以说企业成本控制是所有职工的共同任务, 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来完成成本控制的任务。这就需要企业员工在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节约成本的良好的习惯, 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 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 准确的对成本控制信息进行理解和使用, 并对工作进一步进行改进, 确保企业各项成本的降低。

三、加强集团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措施

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在集团企业财务成本控制过程中, 需要明确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合理对职权进行划分, 严格对费用进行审批, 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集团企业中, 通过建立分级控制, 充分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措施, 对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 做好其落实工作, 确保成本指标分解后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使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综合性增加, 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2. 提高企业全员的成本意识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需要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培训和教育, 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明确降低成本的重要性。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中来, 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力来确保企业成本的降低。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确保员工的自我价值能够得以实现, 从而使企业管理成本能够降低。

3. 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企业要做好审计监督, 同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约束机制和激励制度, 使企业能够从多个方面做好内部控制。明确各部门职责, 对各种经费严格控制和核算, 在确保顺利生产的前提下, 降低不必要的支出。但更重要的是应该采取制度控制, 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减少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在当前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 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来加强财务成本控制。但关键还需要加快推动集团企业改革的进程, 做好资本运营工作, 通过调控管理进一步发展规模优势, 确保集团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为集团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智风.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系统的构建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1) .

[2]刘逾.浅议企业财务成本控制[J].经营管理者, 2010, (09) .

原则及措施 篇8

1 产生高热病的主要原因

生猪高热病的发病主要包含两种因素。其一, 养殖方式不符合标准。饲料配备不科学、药物使用较为随意、猪舍消毒不全面等, 都会增加生猪患病的概率, 由此加快高热病发病与传播速度;其二, 受到病毒感染。生猪高热病的主要致病影响因素是病毒感染, 此种病毒具体包含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等。

2 临床状况

生猪高热病的特征是传播较为迅速、发病具备不确定性、死亡率高。生猪在感染高热病之后, 其肺部会有出血状况, 导致呼吸困难, 并且有呕吐现象出现, 与此同时, 病猪的精神状态较为低迷, 不乐于活动。伴随生猪病情的逐步发展, 其病猪会感染腹膜炎, 淋巴结也会有血肿大的状况。在病猪体温大程度上升的状况下, 温度会到达40℃以上, 在此过程中, 病猪会有胴体通红的状况, 进食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 病猪的臀部和腹部会有块状色斑出现, 严重的话, 病猪的四肢会出现无力的状况, 并且伴随生猪感染高热病状况的增加, 导致生猪最终出现死亡。

3 探究生猪高热病的诊治和治疗原则

3.1 尽早诊断, 及时治疗

生猪在感染高热病后, 需要及时诊治, 这样, 治疗效果才会更好。假设拖延时间过长, 再使用药物治疗, 其治疗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治理时期, 保证药的用量, 使用质量过关的药物, 需要注意治疗次数与时间, 不提倡使用低剂量的药物, 并且不建议使用大剂量的药物。与此同时, 在治疗时期, 严禁不间断的换取药物。在及时的治疗后, 生猪状况在稳定一段时间后, 可以不间断的使用三天的药物, 然后逐步停止用药。在一切治疗药物当中, 抗病毒类型的药物最容易引发药物中毒状况的出现, 因此, 务必要掌握好用药量, 还要控制好饮水量, 预防大剂量的用药, 而导致生猪出现死亡状况。

3.2 使用正确疫苗接种方法

在养殖的猪群当中, 有生猪感染高热病, 严禁无目标的选取疫苗, 对生猪进行接种, 其主要的原因是, 突然向生猪身体内注射疫苗, 存在出现疫苗接种的应激反应的可能性, 由此对预防疾病造成负面影响。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需要在病猪疫情好转之后, 然后为猪群接种疫病。在接种疫苗工作时, 需要参照相关标准, 确保每一头猪都能够接种疫苗, 预防由于接种不全面而出现生猪感染状况。

3.3 中西相互结合, 共同治疗

强化对病症的治疗, 这有助于病猪的康复。但是, 在此过程中, 不可以忽略辅助的治疗, 需要进行强化护理, 补充足够的水分。与此同时, 补充食用糖、口服液等, 迅速除去病猪身体内的毒素, 调整胃肠功能, 以此推动治疗。除此之外, 患有高热病的生猪, 只可以喂食适合性较强的青竹叶, 并且添加芦苇根煎汁, 这样能够减短病猪治疗速度。

3.4 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法

在生猪出现高热病后, 大多数养殖人员会应用病猪隔离、肌肉注射药剂的方式, 进行治疗。但是, 肌肉注射的方法存在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对病猪的治疗成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 生猪在感染高热病后, 严禁无目的的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实施治疗, 而是需要在短时间内选取在饲料中或者饮用水中加入治疗药物, 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

4 生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举措

秉承及早发现、及早就治疗的准则, 养殖人员尝试使用形式多样的治疗举措, 系统研析获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生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其根本是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使用合适的药物。确定治疗的准确性, 并且要增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度。具体应用的治疗方法, 需要参照生猪具体感染高热病的状况而定夺。及早使用药物, 并且需要参照实验室的诊断效果, 进行合适的调节, 还要提高病猪预防疾病的抵抗力, 合理科学的预防生猪出现高热病症。根据此种状况, 以下是提出的综合举措:

4.1 强化生猪养殖管理工作

在对生猪进行养殖当中, 需要有序科学的完成生猪出入管理工作, 严禁有携带高热病症的生猪, 出现在养殖场所当中。在夏季高温时节, 需要强化对猪舍防暑工作的重视度, 确保猪舍内的干净整洁, 为猪群准备通风性良好、温度合适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 需要控制好生猪养殖场所的密度, 严禁超过科学规范, 降低生猪之间接触的机率。除此之外, 需要确保生猪养殖所需饲料的安全性与质量, 以此增加生猪患病的免疫力。

4.2 提升生猪免疫力

在养殖生猪当中, 养殖人员需要为生猪种群准备部分提升生猪免疫力的药物。假设生猪种群具备免疫力, 在生猪高热病出现时, 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疗的难度, 有助于高热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因此, 养殖人员需要时长为生猪群预备药物,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高热病的预防能力。除此之外, 生猪免疫力的减少, 也会受到寄生虫的影响。所以, 需要针对猪群实施合适的驱虫工作, 以此提升生猪免疫力。

4.3 为生猪创建安全生存环境

对生猪圈舍实施全面的消毒清理工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病毒的大肆传播。所以, 为预防生猪感染高热病, 需要严格认真的对生猪场所展开消毒工作。其不但需要把生猪圈舍内的污水与粪便清理干净, 也要在固定的时间, 对猪舍内喷洒消毒药水, 为生猪种群创造通风性良好、舒适的生存场地。与此同时, 相关养殖人员和车辆在进入到生猪养殖地的前期阶段, 需要展开全面的消毒工作, 预防把外界存在的病毒携带到生猪养殖场内。

4.4 使用中药与西药相互结合的方法

在治疗生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第一需要做的是, 选取抗病毒类型的药物, 譬如:大青叶、白细胞干扰素等。参照相关临床测试可以得知, 使用中药与西药相互结合的方法, 有助于生猪高热病的治疗。与此同时, 可以使用缉多西环素、林可霉素等药物, 使其阻碍病菌生长, 提升生猪高热病治疗进度。

5结语

综上所述, 文章是针对生猪高热病的诊治原则及综合防控措施, 展开的深入探究, 与此同时, 若想科学合理的减少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机率, 就务必要掌握高热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症状, 秉承科学合理的诊疗原则, 实施有效的综合防控举措, 促使生猪高热病能够得到最快的治疗, 并且减少由于生猪高热病感染, 对养殖人员经济收入造成的负面损失, 保证生猪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摘要:在生猪养殖当中, 其生长健康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特别是生猪高热病具备较高的患病率, 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稳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高热病是生猪经常感染的疾病, 出现此种病症的影响因素较多, 并且存在较大的治愈难度, 假设生猪出现大范围的患病状况, 会对养殖户的经济利润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 需要实施科学有序的防控举措, 提升生猪高热病的预防能力。是针对生猪高热病的诊断原则与综合预防措施, 展开的深入全面的探究, 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 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凭证。

关键词:生猪,高热病,诊治原则,综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包祥嘉.泰州市猪“高热病”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金俊杰.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原则及措施 篇9

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1.1 一定要刚柔并济,平衡结构体系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一定要遵循刚柔并济的原则,众所周知结构太刚变形能力就差,而结构太柔就会导致太脆。当建筑框架结构要承受强大破坏力在一瞬间来袭时,必然导致结构部件部分受损或者全部损坏。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设计人员设计时一定不能使建筑结构太刚。那么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是不是越软越好呢,当然不是。结构柔一些是可以削弱外力,但缺点是容易变形缺乏支柱,必然导致全体倾覆。所以在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结构设计的刚度,既不能太刚也不宜太柔。这个问题也正是设计人员正在探索并密切关注的问题,现在的规定只是一个笼统的范围,至于谁多谁少,目前尚没有准确定论。

1.2 一定要多道防线,降低结构风险

层层设防能够尽可能的降低结构体系的风险,当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联合抵抗,同时相互支撑,这就好比一个物体从高处掉下来,如果经过一层层障碍物的阻碍,缓冲其速度,那么当这个物体掉下来时可能就比没有障碍物阻碍的物体或者障碍物少的受损度小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把结构重心全部寄托在单一的构件上,在土建结构中我们知道多肢墙要比单片的墙好,而框架剪力墙要比纯框架好,我们知道鸟巢外形结构的设计,是多道防线设计思路的最好体现。

1.3 一定要抓大放小,保全重要结构

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这不禁勾起了人们对这种说法产生疑问,问什么结构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在我们的印象中强柱强梁肯定会比强剪强弯要更加结实,更加安全。但是如果所有的结构构件都强了就不好了,将会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知道绝对安全的结构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无论哪种结构体系都不能在任何情况都可抵御各种外界的破坏。每个构件的作用都不同,整个结构体系就是由这众多的构件协调组合而成,并依据其重要性来区分轻重。每个结构构件共同抵抗外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遭遇强大的外界破坏力时,能够保住其中最重要的部件不受损坏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遇摧毁,这就是要做出取舍的时候了。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之初就先衡量孰轻孰重,哪部分是主要构件,哪部分是次要构件,当强大的破坏力来临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次要的构件,在设计中各个部件千万不可平均受力,那样将损失惨重。我们知道在钢框架的结构设计中,如果柱不幸倒塌,梁也不可能存在,而如果梁倒了的话,柱依然可能存在,这也就说明了柱起到的作用要比梁大。所以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柱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就要把梁放在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上,使其能够承受大部分外来破坏力,尽可能阻挡对柱的破坏,使损失降至最低。而如果把梁和柱都设计在主要环节上,则有可能使梁和柱遭到同样的破坏。

1.4 一定要使结构合为一体

好的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中没有关节,并且能够快速有效的传递并消除外力,尽量减少破坏力度,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想办法把各个关节给“打通”,使之畅通无阻。前面我们提到的三个原则(“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实施的基础就是一定使结构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这个原则是前面三个原则的保障。总的来说,设计者要使原本保持平衡和静态的构件组合之后,在受到强烈的外力冲击时还能保持原来的静态,或者相对的静态,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2 从概念设计上应解决的问题

1)“强柱弱梁”节点的控制措施。我们强调的强柱弱梁节点的作用是为了在碰到罕见的大地震时,可以让梁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塑性铰,柱端不屈服,并且还可位于非弹性的状态,节点仍然可以在弹性的状态当中。设计经验告诉我们,在建筑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应该要把柱的截面尺寸尽可能做大些,让柱的线刚度要比梁的线刚度之间的比值大于1,柱子的轴压比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规范。在设计中要充分注意节点构造,尽量让塑性铰要向着梁跨内移。强柱弱梁节点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2)“强剪弱弯”的实施。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是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而保障这个环节的主要措施就是“强剪弱弯”的实施。“强剪弱弯”主要是为了在结构部件遭遇强大的罕见地震时,可以保证脆性剪切不会失效。

3 设计构造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3.1 严格控制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

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来控制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及体积配箍率,这方面很多设计者往往会忽略,特别是不能满足对柱轴压比不大时(这个规定是为了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的要求。对于这一点问题设计者以后应该充分考虑到,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不能满足

在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留意在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一新增加的规范要求,大多设计者可能都不太了解,以后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解决。

3.3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不能满足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有规定:“框架端节点的地方,一旦框架梁上部纵筋的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的时候,应该向下弯曲并且伸到柱的外边,控制好弯折前水平投影的长度一定要等于或者大于0.4LaE”,一旦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在400 mm×400 mm以下的时候,框架梁就易出现问题,这就会埋下一个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对于以上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设计者忽视的问题,只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能够做好前期准备,重视这些问题,并按照国家规定来设计建筑,那么上述问题也就会随之消失,建筑框架的结构也就会符合标准。

4 结语

文章介绍了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并且分析了概念设计,以及设计构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设计者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同时细心认真,避免上述问题,才会设计出既安全又实用的优秀作品来。

摘要:阐述了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从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方面分析了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处理措施,从而保证框架结构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原则,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翠荣.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4):58-59.

原则及措施 篇10

一、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缺陷分析

社会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诚实信用原则逐渐成为民商法的一部分, 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的规范上。落实诚实信用原则, 能够保障经济活动与人际交往的公平性与互惠性。诚实信用原则也被用于规范权利使用与义务履行上, 被用于协调利约定双方的利益关系。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不只具有法律效应, 也具有道德效应。比如物权法中的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就是落实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实践。合同债权法中有关于合同或者侵权行为的规范, 是在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实例。

虽然民商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但我国的民商法健全度仍然不足。

第一,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分界不清晰。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约束着民商法的立法原则, 也规范着民商法的各个条款建立, 民商法本身就是诚实信用内涵的一种解释。但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明确的确定, 无论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还是外延都没有明确规定。

第二,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地位较低。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中的首要条款, 但其实际的立法地位是与首要条款地位不相称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法律性不强, 因此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有非规范性与强行性, 这给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加强民商法的完善, 有利于诚实信用原则作用的发挥。下面是几点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一) 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存在原因是法律法规存在不足, 通过应用诚实信用原则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诚实信用原则存在的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得到合理利用, 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公正性提升, 但随意使用, 则会使法律审判行为远离社会现实, 偏离法律价值轨道。因此, 在应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时候, 应当明确应用的目标, 坚持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 加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界定

加强诚实信用内涵界定, 让社会大众对诚实信用原则有正确的理解, 掌握法律与司法概念, 才能让法律的应用价值提升。法律工作者应当重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概念的整理, 让诚实信用原则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只有社会大众认识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容, 才能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与市场经济活动梳理中应用诚实信用原则, 成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受益者。

(三) 重视《民法典》法典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民法典》, 以法典为工具约束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市场经济活动, 能够给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创造更好的条件。法典的完善, 能够让民商法的体系更加优化, 促进民商法的落实。引导社会大众将《民法典》作为日常生活的百科书, 加大宣传力度, 让民众通读法典, 以此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学习诚实信用原则, 有利于民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将诚实信用原则加在《民法典》的总则中, 肯定其第一顺位的地位, 才能让民商法的落实更加容易, 让更多社会大众用民商法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 加大诚实信用体系的执行力度

建立诚信信用体系, 不是为了增添信用摆设, 而是为了通过体系的落实来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度。近些年来,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 越来越多违规操作被媒体曝光出来。工商局也开始加大打假力度, 瘦肉精问题、地沟油问题、有毒奶粉事件、假药问题等不良经济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型经济社会的打造, 也给法律工作者以警醒。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 让诚实信用问题的发生越发频繁。规范市场制度,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建立与明确, 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做好民商法的完善工作,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的丰富, 提升民商法的执行力度, 才会让我国的诚实信用体系得以快速建立, 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素丽.论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完善措施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6:129-130.

[2]任秀梅.浅析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有效完善[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04:242.

原则及措施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原则;实施措施

有效性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如没有有效的教学,那么学生的课堂将无从谈起,因此,如何的构建课堂有效性成了核心话题,现以自身所教授生物课程为例,谈下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原则及措施,以供教育者参考。

一、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其一,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师的真正意义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彼此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路导航,因学生个体差异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决定了学生不能离开老师的主导作用,独立的靠自己去掌握知识,所以,强调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参与下,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是有必要的。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真正做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以主人的意识投入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奴役学习者。因此,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原则,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也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掘。

其二,注重发展性与创新性的原则。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主体发展而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切实可行的构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和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的课堂,才能利于学生长久发展。在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实验性的课程,其实验就是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灵活突变、革新破旧,要勇于树立创新观念,要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努力的创设与发掘,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内容,多角度、多样式的设计和组织实验,为学生营造解决和创造性的情境,以此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其三,紧扣知识技能统一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认知与发展的能力,鉴于生物课堂教学动手实验的特点及考虑学生适应社会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融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实施。学生是可爱的,是带着梦想走进校园的,虽个体综合差异,教师也不能另眼相看,要本着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全体学生着想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特点品性,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学生综合素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大幅度的全面提高。但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把握好生勇冲刺,差生猛劲追的态势,不落下一人的观点,努力的提升他们每个人的知识技能、情感德行,正真做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二、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第一,备课是教学有效的核心保障。备课是在一定的时间精力等投入下,形成鲜明有个性、创意有亮点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除了常规的教案写作,还要从学生、教材、教师自身等角度入手,深入有效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有效的优化教学方案。要备好课,教师就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生物专业知识,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哪些是重难点、哪些是简单了解,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很好的实施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要深入的与教材对话,备教材与用教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整体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备课就不能脱离学生,很多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考虑学生学情而定位不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要针对性的备学生,考虑他们的能力发展,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实验部分,有很多环节的生成是临时的,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就要将这生成提前预设出来,做到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应的对策,保证特殊情况的出现而得心应手的应对生成问题。

第二,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过程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多元素构成的,其中要注意真实的构建问题情景,必须设计跟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将问题紧扣生物课堂内容,而后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过程,就要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灵活多样的组织探究形式,积极热情的将学生带入进来,促进学生之间彼此的探索交流。课堂环节中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不能缺少练习,要保证课堂有效性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的练习,形式要多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能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堂时间的有效性也要保证,课堂上教师语言简洁明了,能说清楚就可以,不要说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从而浪费时间,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评价,生物课堂是实践性较强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简单描述点评上,而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上,评价的形式也要多样,不能简单的用好、不错、很棒等语言来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能忽视,不要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要对他们的参与度、信心、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都要给积极评价,以此来激励他们参与生物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钱顺虎.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5):173-173

[2]王加飞.现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3(12):36-36

[3]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0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原则及措施 篇12

1 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1 节约原则

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它表示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以得到较多的产出。节约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

1.2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是根据成本差异金额的大小来决定的。一般说,只有从金额上来看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才称作“例外”,才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这个金额的确定,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规定的差异占原标准的百分率,如差异在10%以上的视为“例外”。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差异,应包括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

1.3 一贯性原则

尽管有些成本差异虽未超过规定的百分率和最低金额,但一直在控制线的上下限线附近徘徊,应视为“例外”。它表示原来的成本标准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准确,要迅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4 控制能力原则

凡为项目管理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重大的差异,也不应被视为“例外”,如土地征购、拆迁、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等类似通货膨胀的发生。

1.5 成本项目的特殊性原则

凡对项目施工全过程都有影响的成本项目,即使差异没有达到重要性的地位,也应受到成本管理人员的密切注意。如机械维修费片面的强调节约,在短期内虽可以降低成本,但因维修不足可能造成未来的停工修理,从而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些损失远比节约的维修费用要大的多,应予以高度重视。

2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技术措施

2.1 技术措施控制的几个方面

1)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化施工方案。2)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人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效能或效益,一般用工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来表示。3)节约材料消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材料消耗在成本中的比重还会增加。4)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对机械设备加强管理,提高其完好率和利用率,可以加快工程进展,减少机械使用费支出,从而降低工程成本。项目施工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设备选择、合理使用和检验维修、修理保养以及设备的配件供应等。5)加强施工管理,节约施工管理费,在支出水平基本稳定和合理的情况下,项目施工任务提前或推迟完成会影响管理费支出的减少或超支。另外,施工管理费支出水平的升降也同样影响整个施工管理费。

2.2 技术措施控制的方法运用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较多,但由于企业的特点和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不同,而应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措施手段。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为,成本控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项目施工的方方面面,所以应以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运用时间进度费用法和成本控制图法,从时间和成本关系、成本在进度中的偏差分析两个方面来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3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

3.1 项目成本管理的层次和职责划分

根据目前施工企业管理体系的现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可分为公司管理、项目管理和岗位管理三个层次,对应有相应的职责内容。1)公司管理层次,这里所称的公司指的是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一级机构,并不一定是公司法所指的法人公司。这一级机构可以在上级公司的领导和授权下独立开展经营和施工管理活动。它是工程施工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负领导、组织、监督和考核的责任。2)项目管理层次,项目管理层次是公司根据承接建筑工程项目的需要,组织起来的针对该项目的一次性管理班子,也称“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授权在现场直接管理项目施工。3)岗位管理层次,岗位管理层次是指项目经理部内部的各管理岗位。

3.2 项目经理部组织的再设计

项目经理部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现场管理者,代表公司完成公司所制定的各项目标,是项目成本目标控制的关键部门,并使客户满意。其机构应本着“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纠偏”的动态管理控制原则而设置,就成本管理而言,应落实“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再算”的三算管理办法。

3.3 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是典型的目标驱动和导向型的工作方式。项目经理在团队组织中具有核心领导作用,除应具有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4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经济措施

项目成本控制的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接受和采用的措施,项目的管理人员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分解施工计划成本管理目标。对施工计划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的对策。通过对偏差原因的分析和未完工程施工成本预测,可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将引起未完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工程中标后,承包商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投标报价的价格,来详细的制定成本计划手册。手册应具有实用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合理的指导施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的支出,获得预期的利润。

5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合同措施

成本的管理要以合同为依据,因此合同措施显的尤为重要。合同措施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合同报价、合同的谈判、合同的修订、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索赔问题等。其中合同的谈判和修订工作是在合同投标报价结束后,取得工程的施工任务,甲乙双方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商谈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这个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参与,从合同规定上避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合同的权利丧失而导致的成本损失。1)工程投标报价的制定。投标报价是成本控制工作的一个前提保证,较高的投标报价,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大的成本控制空间。但是现阶段,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企业在投标中,不得不压低标价以求中标。这就导致了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非常被动。所以,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成本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有必要仔细研究投标报价的过程。2)施工定额的合理制定施工定额更多的是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体现企业自身管理情况的定额。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编制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要素消耗的数量标准,是施工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反映企业的施工生产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从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措施,以帮助施工企业有效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成本控制,技术,组织,经济,合同

参考文献

[1]郭靖娟.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晓静,张铁城,周爱民.浅谈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建立[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7(4):21-23.

[3]齐宝库.工程项目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下一篇:珍贵的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