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则及技巧

2024-08-16

翻译原则及技巧(通用7篇)

翻译原则及技巧 篇1

1 商务英语的谈判翻译原则

目前, 全世界共有70余个国家使用英语, 20余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所以,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 在商务谈判中统一使用英语已成为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惯例。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 谈判双方人员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交流内容并不都是严格依据合作的原则来进行的, 而是刻意地加大信息表达的笼统性、含蓄性和模糊性, 以创造出和谐、愉快的谈判氛围使谈判能够顺利进行, 并最终达到自已的利益需求[1]。

在商务英语谈判中,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 Leech认为, 人类在语言交流过程中, 双方之间应当注重体现出礼貌的一面, 让对方能够切实的感觉到自己的善意, 尽最大程度避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表达。事实证明, 将“礼貌原则”充分地运用在商务英语谈判中, 可以使得谈判双方始终都处于友好、和谐、乐观的氛围当中。它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了谈判双方能够求同存异, 激活利于双方合作的信息。所以, 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坚守“礼貌原则”, 就可有效保证谈判的初始阶段顺利推进, 从而为成功实现商业交易做好铺垫。

2 常见的商务英语口译模式

口译的思维活动主要分为:感知、分析思考、记忆和译出等四个环节, 英语口译技巧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

(1) 达妮卡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的口译专家、口语教育家, 达妮卡博士提出的口译模式, 共分为三种。第一种:同声传译由听力与分析、短时记忆、语言表达、协调等四个部分组成;第二种:在第一阶段中, 连续传译由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等四个部分的组合;在第二阶段中, 连续传译由记忆、读笔记、传达等三个部分的组合。[2]从这两种连续口译的模式中可以看出, 无论哪一种组合都强调理解的作用, 所以, 达妮卡博士又提出了理解模式, 即理解由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个人分析等三个部分组成。

(2) 图式理论模式。它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过程的理论。具体是指所有表达的知识如何展现出来以及展现这些知识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的理论。图式理论通常认为, 新产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同现存的知识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被读者充分的认可、接受。所以, 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语口译的过程, 就是对口译员正确处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并成功地在目的语中进行解码, 翻译。

(3) 文化互动模式。从口译的表面意义上来看, 口译是将源语转化成为目标语的过程, 但从实践过程中看, 口译自然属性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 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来领悟对方想表达思想, 而并不是语句本身的含义, 这就说明了, 决定口译质量高低的是文化发展水平并不是语言本身。可见, 文化互动模式倡导的是从文化发展、文化互动的角度去研究口译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口译员来说, 最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 而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 难以表达, 增加了口译的难度。所以, 文化互动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讲话者和听从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口译困难, 使口译员能够将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通过口译准确地以另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出来。

3 常用技巧

在商务英语谈判活动中, 口译员应当遵循“礼貌原则”, 尽量使用的礼貌用语。如:礼貌问候、道谢、表达歉意等, 当然, 在谈判开展的过程, 还涉及同谈判另一方的交涉用语、讨论价格用语等。如:谈判刚刚开始时, 对谈判另一方可以这样表达:“How do you do, Mr.Jack.I’m Li Xiao, I’m with the Chang Hong Company.Welcome to China. (杰克先生, 你好!我叫李晓, 我同长虹公司一道, 欢迎您来到中国。) ”

3.1 使用委婉用语

在我们的日常汉语中, 经常会出现故意强调某一个词语的方式来对某一事物进行婉转、批评或者评价。比如:他看上去虽然不是很强壮, 但却很俊秀。在这里, 用“不是很强壮”来代替“瘦弱”, 从而避免了因为语气强烈。在商务英语谈判中, 这种委婉用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无论是对谈判另一方的观点和看法是否持有认可, 赞赏、批评等, 都很少从主观上很武断地给予评价, 从而谈话有着更进一步的空间、范围。

如:I agree with most of what you said (我同意你说的大部分观点) , 换一层意思就是我不同意你所说的其中的一部分观点。但出于对谈判另一方的尊重, 在这里使用了较为委婉的语言, 即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 又在客观上拉近了谈判双方的情感距离, 建立和谐、融洽谈判关系, 促使谈判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最后实现成功交易, 达到共赢的效果。在商务英语谈判中, 婉转的语言更适用于许多尴尬的局面, 如, 对方提出不切合实地的想法, 但确不能够直截了当的拒绝, 可以这样回答:Sir!I reply to you again later, ok? (先生, 我晚些时候再给您回复, 好吗?)

3.2 使用幽默用语

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 幽默其含蓄、趣味、慧智的特点, 给谈判进程带来意想不到的气氛。谈判中, 它不仅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 可以让谈判双方走出尴尬的气氛, 使紧张的局面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使艰难复杂的商业谈判能够欢快、积极的气氛中顺利进行[4]。

如, steve: We have the contract of a special terms, and I think you talk about the details (我想和你具体谈一下, 我们的合同中的一项特别条款) .

It says: The Arbitration clause is? (是仲裁条款吗?) .

steve: Yes, in fact I can back now. (是的, 我现在都能够背下来了) .

It says:“In case of any dispute, should first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negotiation, if the negotiation fails, it shall be submitted to arbitration.” (如果有争议, 应先要通过友好协调来解决, 若协商失败, 就需要提交仲裁) .

steve: Now, I am pleased to tell you we have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use this clause (现在, 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从来没有机会使用这一条款) .

Wang: I hope you will always have no chance (They laugh) (我希望你永远也不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彼此大笑) ) .

在上述举例中, 最后一句“I hope you will always have no chance”让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起来, 冲淡了仲裁话题紧张氛围。

3.3 使用模糊用语

在国际英语商务谈判中, 对于谈判双方都比较敏感话题, 通常都使用模糊用语。这样, 即可以保住双方的脸面, 也可以失去谈判顺利进行。如下面两句所表达的效果:

(1)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roducts have been exported toFrance and Singapore.

(2)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roducts have been exported to international market.

第一句中的“法国、新加坡”都非常明确的词语, 而第二句中的“某些国际市场”则婉转、笼统地表达为模糊用语, 可是, 上述两句语句所表达起来的营销效果, 很明显后者好于前者。谈判过程中, 如果遇到意见时候, 通常另一方都会用模糊用语进行表达, 为谈判预留空间。

4 结语

英语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官方语言。只有握住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原则, 掌握英语的语言特征, 译员才能够灵活地周旋于谈判的每一阶段, 为实现商务谈判活动中的已方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甘长银.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2]袁小华.商务英语谈判中“赞同”与“否决”句型巧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翻译原则及技巧 篇2

翻译,特别是英语专业,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技能。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英语句子的翻译仍然是我们的主要困难。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多注意它们。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归纳总结了一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提供借鉴。

2 英汉长句的特点对比

长句是指句子的单词较多,结构胶复杂。英汉的长句子有着不同的特点,汉语的长句可以有很多动词,例如:虽然我的篱笆直径是二十五码,但是这些树却能把它把它完全遮起来,它就成为一个绿叶覆盖的地方,非常适合在旱季里住在底下。(方原,1959:93)

然而,在英语中,通常都是基于句子的基本结构,即主语+谓语。主语和谓语部分是整个句子的轮廓,而其他部分通常是通过介词、连词等与主语谓语部分相关联的。例如,“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in the past,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张培基,1980:131)

3 英语长句的翻译原则与技巧

根据句子的不同,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三种翻译原则与技巧,并通过英汉对比加深对其了解。

3.1 正序翻译

正序翻译是翻译中的自然顺序,也就是说,翻译从很长的一句话到很长的一句话,没有有意识地添加任何词汇。有时,两国的思维方式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显示一系列的行动与名词和动词图像时,那么排列顺序是类似的。英语句子描述一系列动作基本上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有时用逻辑关系来安排一些英文句子的内容,这与汉语表达的方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原文的顺序安排英语句子,这种翻译方法是按照句子的顺序来翻译的。

例如:“On August,the gunboat began her mission,which was,in the eyes of the defenders,a provocative act and seemed to be part of the overall assault which had begun on July 31”.(张培基,1980:151)

译文:八月一日开始炮艇进行任务。防卫者认为这是一次挑衅行动,而且是从七月三十一日开始的全面攻击的一个重要部分。(张培基,1980:151)

3.2 倒序翻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结尾处向前翻译,译文的顺序基本上和原文相反。

例如: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if had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译文:他是觉得自己的现状是如此的丢人,有这样的母亲,出生在这样的地方,成为这类人。

3.3 把句子分成许多部分

在英语中,当主语或主项不符合修饰语时,会分成汉语中多个短语的表达,这被称为英译英译为多个部分。

例如:“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p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I plied….”(Daniel Defoe,2003:97)

译文:我不清楚究竟如何去搭建一个窑,就如陶器工人烧陶器所用的那种窑。我也不清楚怎样用铅去涂铀,虽然我还剩了一点儿铅可以利用。我只时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挨一个地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在木柴底下放上一大堆……(方原,1959)

IV.Conclusion

英译英译为汉语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以极大的专注和更多的练习,发展所有的翻译技巧。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使用这门科学。综上所述,当我们在英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下方法:首先,找到了原来的逻辑关系的句法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要和理解;其次,根据自定义表达式的原句内容正确翻译的风格特征。然而,英译的翻译是一件容易的事。译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而且掌握了翻译的理论和相应的,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康晋.英汉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篇3

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电影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电影需要实现其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 必须承载文化的艺术特性。在电影的诸多构成元素中, 电影片名作为对电影内容的高度概括, 起着浓缩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方便读者了解影片, 是电影的“商标”。好的电影片名不仅要忠于影片内容, 还要侧重于观众感受, 照顾观众的接受能力, 以期在第一时间打动观众、激发观众的联想、吸引他们一睹为快。

电影片名文体特殊, 其特点在于语言简明、生动优美, 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人印象, 吸引观众。因此, 译者在翻译片名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便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在观众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提高影片知名度。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通过对多部中外影片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吸引观众, 而且可以带来深远的影响, 让人回味无穷, 产生“绕梁三日, 不绝于耳”的效果。那么, 如何才能将电影片名翻译得传神呢?

包惠南提出, 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 既要忠实于原片中的内容, 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 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翻译片名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 电影片名要忠于电影内容

观众在看到片名的时候, 会很自然地将片名与影片的内容联系起来。在某种意义上, 片名可以传达影片内容。因此, 忠于影片内容是电影片名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如果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发现内容与片名相距甚远, 就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不管在翻译的时候运用哪种技巧和方式, 片名的翻译都要如实传递影片内容的相关信息, 不能让人倍感迷惑。例如, 美国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实际上在这个语境下cuckoo’s nest是指精神病院, 而非原意———杜鹃的巢, 所以当把影片翻译为“飞越杜鹃窝”的时候, 观众会觉得很茫然;而“飞越疯人院”让人能立刻抓住影片的主题, 产生观看的欲望, 在看完影片之后, 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也与片名基本相合。

反观有些影片本身很优秀———内容、情节都足够吸引人, 但是译成中文的片名实在和主题大相径庭。比如, 印度励志片“Three Idiots”被翻译成了“三傻大闹宝莱坞”, 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 抓不住主题, 观众很可能就与一部好片擦身而过。

(二) 正确把握文化信息

好的电影片名能凸显影片内容, 第一时间吸引观众。因此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对应, 好的影片译名往往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征, 体现出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

曾经风靡一时的影片“Waterloo Bridge”就做到了这点。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互促在这部电影片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仅仅是文字的对应, 那么相应的中文片名应该是《滑铁卢桥》, 但最终影片定名为《魂断蓝桥》, 可以说是将本片的精髓译了出来。

“魂断蓝桥”这个名词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中国古代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尾生抱柱。这个故事出自于《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 (桥) 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定在桥下见面, 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 不幸的是水却涨上来了, 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 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 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 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而据《西安府志》记载, 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 称为“蓝桥”。从此之后, 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 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 将“Waterloo Bridge”翻译成《魂断蓝桥》不仅遵循了翻译中“达”和“雅”的原则, 而且让观众很快接受并认同。最终, 这部影片凭借“魂断蓝桥”这个名字迅速风靡全国, 也使“蓝桥”的典故广为流传, 促进了中外文化传播。古今中外两个爱情故事, 通过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合二为一, 体现了艺术的相通及文化价值。

(三) 力求体现语言之美

言语之美, 令人陶醉。语言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特别是那些优美的、充满魅力的词句。由古至今, 中国人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和推崇使得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力量。比如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 换一种更有艺术性的语言来表达后, 能够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ghost”的中文翻译很简单, 只有两个字———幽灵。单从这个词, 我们可以知道, 这是一部讲到“幽灵”的影片。事实上, 这并不是一部散发着恐怖气息的惊悚片。通过译者的修饰美化之后, 本来毫无光芒可言的两个字变成了另一个名字———“人鬼情未了”。寥寥数字就将影片名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 浪漫气息扑面而来, 紧紧贴合国人热爱浪漫的特性。虽然片名中也出现了鬼, 但着实不让人害怕, 反而让人更想一睹为快。

中国人对语言之美的热爱还体现在热衷于表现力强、对称和谐、朗朗上口又匀称悦耳的词语。很多电影片名在翻译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四字成语多次运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中, 迎合了国人的审美。以电影“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为例, 译者通过艺术再创造将它翻译成“浮生若梦”, 仅仅四字便传达了原作的形象和情感, 音译俱美。

三、电影名翻译的方法

要把影片名翻译得传神, 除了需要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外,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 直译

直译是翻译时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是指直接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这种方法既保持了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如实传达, 又尽可能地保持与原文语言形式相对应的翻译。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 此类译名根据电影的原名直接翻译得来, 倘若原名已经表达清楚了电影的精华与内容, 再次加工反而会令译名失色。所以在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 直译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原名的信息, 告诉观众影片的主题。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采用直译的电影片名。

例如, 电影“Pearl Harbor”直译为《珍珠港》是最简洁明了的, 中国观众对于“珍珠港事件”并不陌生, 因此用“珍珠港”做片名, 能让观众对影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既忠于电影内容又紧紧抓住历史文化背景。

同样采用直译片名的影片还有“Citizen Kaine”———《公民凯恩》、“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及“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等, 这些影片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既反映出电影的内容, 又保留了原名的语言特征。

(二) 意译

直译虽然应用普遍, 且效果不错, 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存在差异, 有时候直译片名无法完全表达影片所包含的独特含义。意译就是在对影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再创造的。比如说, “Cleopatra”, 可以音译为克利欧佩特拉, 她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位女王, 但是中国观众也许对她并不熟知, 采用音译的方式不一定能体现出影片的文化韵味。相反, 通过意译的方式将它译为《埃及艳后》, 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观, 而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如今, 中国的影片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世界, 表达精准的翻译不可缺失。王家卫导演的经典武侠电影《东邪西毒》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但是它包含的内容不一定能让国外的观众所理解, 更遑论这部片名。而摆脱了原文语言的束缚之后, 将之意译成“Ashes of Time”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电影的主题。

(三) 音译

所谓音译, 就是按照源语的发音规则, 直接翻译成与目标语发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语言。这种翻译方式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一些影片以专有名词, 诸如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在翻译的时候, 对观众熟知的名字进行音译, 能够避免观众无法理解。例如近年来热映的电影“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就是采用音译的典型。这部电影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来, 再加上影片的宣传到位, 观众们对这个名词早已耳熟能详, 因此采用音译的方式直观而又有效地反映出影片的内容。与之相似的还有经典影片“Jane Eyre” (《简·爱》) , 它同样由小说改编, 《简·爱》这本书流传广泛, “简·爱”这个名字也为许多人所熟知, 作为电影, 片名也依照这个习惯沿用下去。

(四) 直译加意译

有些影片名虽然能按字面意义直译, 但是译名仍不够理想, 不能表达出电影要表达的韵味。这时就可以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 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进行增词或减词, 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 “Dragon Heart”没有直译为龙的心, 主要考虑到dragon在西方文化中的负面意义 (容易使人联想到魔鬼) ,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龙极其推崇, 是中华民族、帝王及成功的象征。因此经过思量, 给该片加上一个魔字, 译为“魔龙传奇”。又如:“Pretty Woman” (《风月俏佳人》) , 直译为“漂亮女人”, 这个片名显得有些大俗、无力,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意译的加工, “风月俏佳人”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四、结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与文化息息相关, 通过电影可以体现出文化韵味及价值, 因此片名的翻译更需要精益求精。翻译前辈严复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提出, “译事三难:信, 达, 雅”。而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 情况更为复杂, 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翻译方法的精准掌握。不论是直译、意译还是音译, 都应根据影片的实际情况而定, 只有以严谨的态度仔细推敲, 结合文化特点, 方能译出传神之作。

摘要:电影片名是影片的“标签”, 承载着宣传、推销影片的功能, 在最短时间内让观众了解其内容, 对一部电影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存在着“一名多译”及“错译”等诸多现象, 对电影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方式, 通过对电影片名译名进行分析比较, 提出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原则和四种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方式,直译,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朱凡希.论影片品名翻译原则[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92.

科技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原则 篇4

(一) 科技英语中的语言结构特点

1. 物称的应用多于人称的应用。

科技英语文章在行文句法方面不同于其他文体, 其中明显的是物称多于人称。

2. 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根据英国利竣大学John Swales的统计, 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语态, 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 强调客观准确, 第一、第二人称使用过多, 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 因此, 科技英语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 采用被动语态。在翻译这些被动结构时, 要变被动结构为主动语态, 变别扭的欧式汉语为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 使行文更加通顺, 同时, 也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在科技英语的文章中, 常有用一个名词词组“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of+名词+修饰语”代替一个句子的情况, 也就是说, 在普通英语中用动词表达的内容在科技英语中常用名词表达, 这种名词词组称为名词化结构。例如:Archimeds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翻译为“阿基米德最先发展固体排水的原理。”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是一个介词短语结构, 一方面代替了同位语从句 (that water was displaced by solid bodies) , 另一方面强调了displacement这一事实。

4. 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

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 为此常常使用非限定性动词代替各种从句或并列分句。在实际的应用中, 常常使用分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以及介词+动名词短语来代替从句或并列分句。例如:Their report,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conclusively linkedcasesof manic depression in an Amish family to genes in a specificregionof human chromosome. (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所发表的报导, 把一家爱梅西人中患有狂郁症的几个病人与人体上11号染色体所在的特定部位的基因联系起来。) 在例句中, 过去分词短语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代替了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5. 大量使用定语后置结构。

在科技文章中, 由于对语言简练和内容准确要求比较高, 所以后置定语经常被使用。其中常见的主要有三种: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例如:The difficulty in developing a videophone stems from having to stuff hugeamounts of information through a thin copper-wire phone line;compare this task with pouring water from a gallon jug into a straw. (生产电视电话的困难来自得把大量的信息通过细小的铜质电话线, 这可与将一加仑水从罐子里倒进一根麦秆相比。) 在句中, in developing a videophone是介词短语作定语, 来修饰difficulty。

6. 大量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 科技英语文章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 有时句子很长, 一句就是一段, 常常带有短语、独立成分、后置修饰语、非限定性动词结构, 以及各种从句, 句子呈现扩展型, 甚至可以无限扩展。因此, 翻译长句时, 首先要对长句进行语法分析, 弄清原文的语法结构, 找出句子的中心内容, 由几部分组成, 连接它们的纽带及其修饰成分;再进行逻辑分析, 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维发展, 分清其层次、重点及形式等, 然后使用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规范、流畅、简练的汉语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例如:Beyond that, the increasingly dire warning by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bout the“greenhouse effect”in the atmosphere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exhausts adds urgency to the quest for a fuel that is damaging to environment. (此外, 环境科学家们对于因在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废气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屡屡警告, 越发使人惊恐不安, 催促人们去寻求对环境危害更小的燃料。) 该句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主语是dire warning, 谓语是adds。介词短语by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作定语, 修饰主语dire warning;过去分词短语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exhausts作定语, 修饰atmosphere;that引起的定语从句, 修饰fuel。

(二) 科技英语文章翻译应注意的原则

1. 翻译中要满足“忠实”的原则。

根据对科技英语特点的分析发现, 要做到在翻译中遵守“忠实”的原则, 首先要从宏观的层面把握好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对英语科技文章大意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实现的, 而在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 主要又是根据各段落的中心思想来揣摩的。明了文章大意后, 就要深入微观层面, 对其段、句、词进行认真的分析, 反复的推敲, 然后再回到文章的宏观层面, 看翻译是否遵守了“忠实”。有人往往认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使用直译才忠实原文, 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英汉语言千变万化, 既有语言结构和表达上的共同点, 也有语言结构和表达上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使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但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找不到恰当的词义, 如果按照词典上的意思套译, 就会使译文含糊不清, 难以理解。这时则需要根据原文词语的基本含义, 结合语言环境、上下文关系、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原文的某些词作一定的词义引申, 选择符合科技文体的恰当词义, 以达到译文忠实的目的。

2. 翻译中要满足“通顺”的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 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现代语言的规范要求, 没有死译硬译、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和逻辑不清等现象。在遵循“通顺”原则时, 首先, 要根据文章背景准确地翻译出纯科技词,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正确理解通用科技词和表达抽象概念的词的含义, 结合文章的大体意思来理解派生词和缩写词。英美人行文十分追求语言变化, 不仅有意让句型、结构和词汇相互错开, 而且在词汇的选择上也避免雷同, 对同一概念的事物、行为或状态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 因此文章中经常出现同义结构互相替换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比较严谨周密、概念准确、少有变化的科技文体中也常有出现。而汉语科技文章对同一概念的事物、行为或者状态, 基本上都用同一词汇表达, 很少变换, 不怕重复, 为的是表达上的准确性。如果不注意英汉科技文献的表达差异, 翻译中就有可能出现词义不一致的错误, 从而引起概念不清, 译文不“通顺”的结果。在对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其语言结构的特点。复杂长难句的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一个特点, 在对长句的处理过程中, 我们可以使用“调整语序”和“调整长度”这样两种方法来处理, 而在具体的翻译中, 可以选择保持原来语序、改变原来语序、拆开原有句子、合并原有句子的方法来实现。被动结构也是科技英语文章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应明确“主语-谓语-宾语”分别对应句中的哪个部分, 然后按照“施事者-行动-受事者”的结构对句子做出合理的翻译。另外, 对物称、名词化结构、非限定性动词、后置定语在文中的应用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总之, 在对科技英语文章的翻译中, 要做到横向的和谐和纵向的和谐, 这样才能使译文呈现出“通顺”的良好结果。

3. 翻译中要满足“美感”的原则。

对称是美学上一个重要概念。科技英语中对称结构是屡见不鲜的, 因为这种结构能表达十分复杂的科学概念, 用相同的结构表达相似的意义, 从而收到等值或等效的结果。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原有的对称结构, 使译文能够继续那种对称美的效果。科技文章的另一种美是连贯流畅, 这种美的特征也充分体现在科技英语中, 因为科技英语常用来表达各种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步骤, 因此必须环节相通, 连贯顺畅。相对于其他英语文章来说, 科技英语最具特色的美就是逻辑美, 因为科技英语是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 和解释自然现象的, 因此在翻译时要把握住逻辑缜密、推导合理、无懈可击的原则, 使译文不但呈现出极强的说服力而且还体现出文章的逻辑美。科技英语中有不少长句、复合句等复杂的句形, 在原始的文章中它们能完整地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 体现了一种完整、圆满的美,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句句斟酌, 字字分析来保持文章的整体美。精练简洁是公认的美, 科技英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精练, 因为科技语言总的要求是以最少的文字符号传递最大的信息, 科技英语的这种精练简洁既表现在词汇层, 也表现在句法层,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词汇和句法, 以使翻译效果达到极至。由于科技文章要求准确、客观、不夸张、不带个人情感, 科技英语中是不使用修辞手段的, 但也有少数例外, 主要是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段有时也见诸科技文章, 前者是为了追求生动、形象, 而后者则是为了使一种新概念、新事物易于接受。所以, 在翻译时, 要正确把握对修辞的应用, 该用时决不含糊, 不该用时要坚决抛弃, 这样才能突现译文“忠实”的修辞美。

总之, 科技英语属于书面英语的范畴, 文体严谨缜密, 用词准确地道, 有其独特的风格。科技翻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不但要有过硬的英语能力, 更要学习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面, 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为正确、顺畅的翻译打下基础;同时, 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善于积累, 了解产业动态, 以保持和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殷名清, 赵应吉, 尹华玲.科技英语学习辅导[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3]丁尚文.浅析科技英语的特点[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韩其顺, 王学铭.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外交语言的特点及翻译原则 篇5

外交语言是一国领导人或官员在对外交往中,如出访、谈判、新闻发布等外交场合上所发表的代表官方的口头发言或书面文书,如涉外演讲、声明、公报、条约、照会、 信函等。因此,外交语言是一种高级的政治语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极强的政策性,对于外交语言的翻译, 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否则,稍有差错,就会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外交语言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根据外交语言的特点,外交翻译必须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精确无误、通俗易懂。同时,外交翻译人员既要忠实于原文,在特殊情况下更要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做到了解情况,吃透意思,掌握分寸。

1.确保语言的精准性,做到言简意赅

外交语言的翻译必须坚持精准,确保语言的言简意赅。例如:

( 1) 原文: Мы с президенам Пушиным единены во мнение о тем,что наши народы доджны всегда быть добрыми соседами,надёжными сотрудниками,и хорошими друзыями. ( 出自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的演讲稿)

译文: 我和普京总统认为,中俄应该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分析: 在原文中 добрые соседи 本意是“友善的”邻居,надёжные сотрудники“可靠的,信得过的 ”伙伴, хорошие друзья“比较好的,更好的”朋友。三个词都具有“好”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外交语言的精准简洁性,将三个词都译为“好”,使之译成好邻居、好伙伴、 好朋友,让该句读起来更加整洁,朗朗上口。

( 2) 原文: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брые соседи,имеющие общие горы и реки. Нашими друтественные связи уходят в далёкое прошлое своими корнями.

译文: 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分析: 在原文中 соседи,имеющие общие горы и реки. 可直译为“拥有共同的山水 ”,друтественные связи уходят в далёкое прошлое своими корнями. 可译为“很早以前就拥有深厚的友谊”。但这里将语言用四字结构的形式精准的翻译为“山水相连”、“源远流长”非常清楚地体现出外交语言精准,语句工整的特点。

( 3) 原文: Внешие она представляла собой набор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связей и совокупность тактических шагов, направленных на удержане ряда конкретных,но малосвязанных между собой позиций.

译文: 从表象看,它综合了各种国际关系和战术步骤, 旨在坚持一些具体的但是相互很少关联的立场。

分析: 原文 Внешие 可直译为“从表面看起来”,这里处理为“从表象看”让句子看起来更加正式、更加官方,而且符合外交语言精准的特点; набор 有“收集、集合、一系列”之意,совокупность 具有“总和、总数、总计”之意,这里将两词放在一起翻译,名词动用,合意为“综合”让句子变得简短清晰,展现的更加完美。направленный 一词本意是“……的方向,目的是……”这里译为“旨在”体现语言的言简意赅。

( 4) 原文: Всегда придерживаясь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го подхода 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вопросам Китай выступает за полное запрешение и окончательное уничтожение всех видов оружия массового поражения,включая ядерное,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е и химическое оружие,решительно противостоит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ю такого оружия и его носителей.

译文: 中国历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国际事务,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各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

分析: 这里将 Всегда 译成“历来”,体现语言的官方性,выступает за 本就有“主张”之意,但译者又在前面加上“一贯”更加准确地体现出语言的精准性,同时此译文中以“历来以……的态度对待”,“一贯主张”“全面禁止” “彻底销毁”“坚决反对”这类精准的言语来表明我国的态度与立场,翻译的恰到好处。

2.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策略进行文化意象转换

外交语言的翻译必须遵守通俗易懂的翻译原则。外交语言虽然是正式场合所使用的官方语言,但在翻译过程中尽量用外国人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在确保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生动顺畅。尤其是当外交工作人员在外交活动中引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文成语或典故时,译员一方面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原语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的语听众,避免在译文中出现失真现象; 另一方面,译员可以结合中外不同的国情、文化和表达习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尽量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翻译,从而实现文化意象的转换。例如:

( 1) 原文: 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 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译文: Африканская пословица,“Только одном деревом нельзя строить дом. ”Китай также имеет старую поговорку,“Одному взлететь высоко трудно,шагать со всеми вперед легко ” Азиатские и африканские страны укреплять взаимовыгод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мо-жет иметь 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й эффект,“один плюс один больше, чем два”.

分析: 外交发言人引用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这个具有典型汉语特色的表达方式,翻译员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发言人的意思形象生动地呈现给目的语听众。

( 2) 原文: 中国有一句古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各国友人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 胡锦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讲话)

译文: Китай также имеет старую поговорку “Когда вас навещает друг издалека,то нет большей радости”. Мне хотелось бы от имени китай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и народа горячо поприветствовать друзей из разных стран с искрением приветствием!

分析: 发言人间接引用了《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意思是说: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共同研究学习) ,不也快乐吗? 现代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 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的朋友表示欢迎, 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对于这种直译无法传达原文意思的引言,译员则从受众的视角出发,采用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符合听众的理解习惯,能够清晰地表达对外来嘉宾的态度。

3.发挥主观能动性

外交活动往往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外交场合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或字的使用都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外交翻译需要译员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 译员的工作不只是负责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有时还需要在译文中将原文中逻辑性不强、词句表达欠妥的地方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通过增译、减译、解释、重组、改变语序等翻译方法予以修饰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外事活动交际行为的作用。例如:

( 1) 原文: Рад приветствовать гостей и участников открывающейся Недели содействия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му инвестиционном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и Ш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тайского Инвестиционного форума.

译文: 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出席中俄投资合作协作周和第三届中俄投资论坛。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将“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й”翻译成“中俄”,这是因为针对我国受众者来说将中国放在前是对本国的一种尊重,同时也体现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灵活的主观能动性。

( 2) 原文: 奥巴马总统非常重视我的建议,双方已经就此进行研究。我相信合作比对抗好,只要循着这条正确的路子走下去,中美经贸关系会走上一条健康、持久发展的道路。

译文: Президент Обама придал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на м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что стороны компетентного органа уже изучали. Я уверю,чт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лучше,чем конфронтация, только следуйте по этой правильной дороге,кита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торгов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вступать на здоровое и непрерывное развивающие пути.

分析: 在这一例子中“双方”的意思比较模糊,指代不明确,译者发挥了灵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增译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 为“进行研究”补充了“компетентного органа”这一隐藏的主语。

( 3) 原文: 十年前,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高瞻远瞩,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揭开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译文: 10 лет назад,на фоне глубочайших перемен происходащих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обстановке после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е с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й высоты двухстра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наших стран проявили редкую далиновидность и решение устоновить отношений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тва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Эти актам открыли новую страницу.

分析: 本句话译员将“根据”巧妙的用“на фоне чего”句式“在……的背景下”进行转译,使句子的结构变得更加清晰,使之通俗易懂,在原文中出现“高瞻远瞩”四字结构的词,译员在这里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增译的策略译为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наших стран проявили редкую дали-новидность“是两国领导人 ”的高瞻远瞩,补充主语,从而使句子变得更加完整,让受众者更易理解。

三、结束语

汉英公示语翻译原则及策略研究 篇6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内各大城市也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突出表现便是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国际形象建设, 特别是文化形象建设。最引人注目、最直观的一个体现便是各大城市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 这不但影响到外国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 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 因此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虽然已有许多人认识到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重要意义, 但却对双语公示语建设中的问题认识不足, 认为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就是一个将汉语公示语翻译成英语的语言符号转换过程。基于这种认识, 我国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探讨我国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方法。

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问题分析

许多学者往往将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汉英公示语翻译的问题。虽然后者是前者的核心问题, 但在研究过程中却不能将两者简单地等同化, 汉英公示语建设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本部分将就当前我国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一)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理念不清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许多城市都开始使用双语公示语标识, 给城市街道、公共场所的中文公示语配以相应的英文, 但在此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交际信息的冗余、篡改、文化移植的冲突等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理念不清。

戴宗显和吕和发将公示语定义为:“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 与其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戴宗显, 吕和发2005:38-39) 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公示语的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正确行为的必要信息, 具有指示、提示和限制和强制等功能。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首先要明确汉、英语公示语的不同读者群体以及各自履行的功能, 厘清双语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双语公示语建设理念。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由于读者群的不同, 汉英双语公示语并不存在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双语公示语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将汉语公示语转换成英语的过程。

而译者以及双语公示语建设的负责部门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是依旧依照翻译忠实的原则, 认为汉语中所有的公示语, 都应用对应的英语表达出来。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 一些令英语读者不知所云的英语公示语或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毫无意义的公示语纷纷出现, 如许多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是不需要相应的英语公示语的。此外, 还有一些公示语翻译成英语会损害我们国民的形象, 如有些地方有“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标识, 就不宜译为英语公示语。

因此, 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理念不清是导致英语公示语冗余信息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应首先厘清那些信息需要以双语公示语的形式来显示, 哪些只需要有汉语公示语, 这也是进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首要工作。

(二) 语言问题

语言问题是双语公示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表现方式多样, 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表达错误。如在天津公示语建设中, 天津湾地铁站被翻译成Tianjin One Station, 按现在通行的汉英翻译标准, 地名应采取汉语拼音直译的方式, 因此应译成Tianjinwan Station;再如某酒店将其门前摆放的“专用停车位”英文标识译为RESERVE。专用停车位这一公示语的汉语意思是已经被占用的车位, 从时间上看应是完成时, 从语态上应是被动语态, 因此其对应的英文应该为RESERVED。

二是英语句式冗长, 不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习惯。天津643路公交车内的“红色座椅为老幼病残孕专座”的英文标识Red Seats Reserved for seniors, children, 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但这一通过直译方式得到的译文过于冗长, 因为与汉字相比, 英语占据的空间很长, 导致直译出的译文不符合公示语短小精悍的特点, 且略显生硬。若将其换成courtesy seats, 既简单易懂又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三是翻译不统一。翻译不统一的例子在公示语翻译中可谓比比皆是。如天津大学城地铁站的温馨提示语“小心碰头”, 其译文是Mind Your Head;而在在南楼地铁站, 同样的公示语却被翻译成Careful Your Head。相比较而言, 前一译文更加地道、简练且语意明确。再如地铁防护门上的“当心夹手”, 译文是Careful, Hand Pinching, 而地铁车厢内的“当心夹手”却被译为Mind Your Hand。两个公示语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但其意思都是当心门在滑动时夹到您的手。两者相比, 第二个译文意义更为明确, 使读者能够知道是由于门体滑动可能夹到手, 进而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因此应统一为第二种译文。

四是由于印刷导致的错误。例如, 天津水上公园的“游乐园购票处”的英文标识是AMUSE MENT PARK TICKET SERVICE, 其中, AMUSE MENT中间多打了一个空格, 令读者不知所云。同样也是在这个公园中, “导游地图”的英文标识被做成了Torist Guiding Map, 显然tourist漏掉了字母u。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译者、公示语制作者、监督者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由于译者双语能力不强, 不熟悉英文公示语的行文习惯, 在翻译中忽视了公示语的文体特殊性, 甚至以为翻译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 在翻译中对原文亦步亦趋, 从而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其次, 公示语标牌制作者的疏忽大意也会导致一些印刷错误。此外, 监督者监管力度不够也是不恰当的英译公示语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文化误译

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公示语自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 这种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明显不同。能否成功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 处理好两种语言所处文化之间的差异, 是衡量公示语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公示语翻译时, 如果译者不能透彻的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

在中国许多公共场所都有“老人优先”的标识, 许多地方都将这一标示译成了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 这一翻译译法表现了译者典型的文化误读, 因为在西方社会“老”意味着“无用”和“生命走向终结”, 人们忌用该词来表达年长的概念, 因此这一译法让英文读者难以接受, 甚至反感。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但是在公示语翻译中也应该避免另外一个极端, 那就是一味地采用过滤掉文化差异、透明的公示语翻译方法也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让读者无法了解异域文化, 甚至形成文化的误译。如在翻译“鱼米之乡”时, 就没有必要非得照搬英语中的land of milk and honey, 可直接将其译为land of fish and rice, 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又可以让英文读者理解该标识的含义, 可谓一举两得。

三、公示语翻译的原则

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 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 而是用双语提供信息的行为。因此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并不要求英语一定要忠实地再现汉语的内容。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译者要根据接受者的需求来筛选哪些信息需要传递, 然后用恰当的英文把信息再现出来, 从而实现公示语承载的交际功能。因此, 汉语公示语的英语表达, 是另外一套服务于英语受众的独立存在的文本。如在翻译“小草微微笑, 请你走便道”时, 若依照传统的翻译方式, 译文应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为Little grass issmiling gently, 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其实汉语原文只是提供这样一个信息, 即“不要踩草坪”, 只不过是汉语此类起提示功能的公示语多习惯用各种修辞格来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但在实现相同功能时英语却往往习惯用简洁明了的公示语, 因此原文可译为Keep off the grass。

由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汉英双语公示语翻译的原则不再是传统翻译观中的忠实性原则, 而是以是否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的“语用功能”为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译者可以忽略原文的语言形式, 抛弃汉英两个公示语在表面形式上的对等, 重视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 努力实现公示语翻译的信息等效, 以达到相同的交际目的。

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除了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语用功能对等”的原则之外, 还应遵循“统一性”和“规范性”原则, 此处的“统一”是指使用习惯、表达风格的统一。

四、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方案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所涉及的问题远非单纯的语言转换问题, 它还涉及公示语使用对象的确定、公示语的规范与统一和公示语的制作, 双语公示语的建设者也涉及双语公示语建设的发起者、管理者、译者和双语公示语的制作者。因此在双语公示语的建设方案包括双语公示语信息的筛选与确定、公示语的翻译、公示语的规范与统一和公示语的制作与监管等。

(一) 筛选与确定公示语的双语信息

在进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时, 首先应对汉英公示语的服务对象与需求有深入了解, 明确英语公示语的服务对象是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人群, 其需求与汉语公示语读者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汉语公示语都要有相应的英语公示语, 在一些涉及不到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读者时就没有必要设立英语标示牌,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明确规定……确实有需要用英文的地方, 才加上英文, 并不是所有的标牌都加上英文” (黄德先2009:32) 。比如现在许多医院都有关于医保使用流程的说明, 这些说明就没有必要配以英文标示。因此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进行信息的筛选与确定, 根据“相关———必要性原则”来筛选、确定哪些信息需要以双语的形式呈现。

(二) 采用恰当的公示语翻译策略

在确定需要以双语形式呈现给译者的信息之后, 就进入了翻译阶段。公示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 在公示语翻译中,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语用对等”原则, “译者应首先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谭载喜1999:11) 为实现这一目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借用的方法, 这也是公示语翻译的首选方法。若英语中已经存在使用情景相同、功能一致的规范文本, 译者应首先考虑“借用”, 而不是再根据汉语文本生成英语文本。“借用”又可分为直接借用和间接借用, “如果英语中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方式, 我们就可以直接照搬 (Borrow) ”, (丁衡祁2006:42) 即为直接借用。如在翻译“售票处”这一公示语时, 可直接使用英语中的标准用语“Ticket Office”。“如果英语里有类似的表达, 我们就可以参照它加以改造 (Adapt) ”, (丁衡祁2006:42) 即间接借用, 也就是灵活地借用英语中类似的结构和语言来翻译汉语中的公示语, 使译文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运用“借用”这一方法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应注意借用的标准和局限性。有时一条汉语公示语在英语中会有多个版本。在借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英语的各种变体, 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等, 还应注意公示语使用场合的区别。以“厕所”一词为例。有人认为其对应语WC太粗俗, 指的是“茅坑”, 可恰恰有人在欧洲发现大量使用WC。而在北美最常用的是rest room, 但澳大利亚人却不懂它。也有人说美国英语用washroom, 英国英语要用bathroom。因此当英语中存在多个对应语时, 译者的最佳选择一般是采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分歧最小的语言作为翻译的参照。

若英语中无相应的可直接借用的平行文本, 译者则需要依据“语用对等”的原则, 将汉语公示语译成相应的英语。Newmark (2001) 将所有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表达型文本, 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二是信息型文本, 如报刊文章, 真实性和语言的外部现实;三是号召型文本, 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号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之上,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两种翻译策略, 不同类型的文本其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如表达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应该以语义翻译为主, 而号召型文本则可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显然, 公示语以号召型功能为主。因此在翻译中不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 原文只做参考, 在必要的地方可作适当的语法和词汇的调整, 以便更好地实现原文的功能。

(三) 设定专门机构规范并审查公示语的翻译

一个城市的双语公示语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涉及语言文字管理、市容管理等许多部门, 而且汉英双语公示语语料的采集、翻译也涉及交通、教育、旅游、医疗等诸多领域, 因此不是凭单凭某个译者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众多译者和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协调与双语公示语建设相关部门的工作, 同时建立一支专业的公示语翻译队伍, 负责制定公示语翻译、采集的标准。以此为依据, 进行公示语的采集、翻译和审定, 做到公示语翻译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结语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汉英公示语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推动了我国汉英公示语的翻译水平, 扩展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视域。但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却不等同于翻译这一单纯地语言转换过程, 它还涉及译前信息的筛选、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和译后成果的使用。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理念不清是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双语公示语建设应首先明确英汉公示语的使用对象不同, 汉语公示语中有些信息只对汉语读者意义, 因此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两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 只有那些对英语读者有意义的公示语才有必要设定英语表达法。由于公示语属于号召型文本, 因此在汉英公示语翻译中, 应依据“语用对等”的原则, 采取“交际翻译”的策略, 将英语中没有平行文本的汉语公示语译为英语, 同时建立专门机构对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进行统一管理,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推动我国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

参考文献

Newmark, P.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戴宗显, 吕和发.2005.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6) .

丁衡祁.2006.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 (6) .

翻译原则及技巧 篇7

西方翻译界对翻译问题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被认为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对翻译理论问题的阐述, 主要反映在他的《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两步著作中。首次把翻译区分为没有创造性的“直译”和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意译”。这样, 西塞罗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并因此而开拓了西方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先河。自此之后, 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精确与不精确的问题, 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继西塞罗之后, 西方翻译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 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在中世纪,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到了20世纪, 西方翻译理论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出现了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 认为翻译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最自然的信息对等。等效论强调忠实于原文作用或效果, 而非其字面意义。英国的卡特福德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 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 所以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找等值成分, 而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本质, 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条件。此外勒弗维尔、巴斯内特还提出了“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 弗米尔、赖斯、诺德提出了“翻译须为目的服务”的主张。

其次, 从思想流派的侧面来审视, 西方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路线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 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根据文艺学派翻译理论线, 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 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线的基本特点是, 它关注的核心所在, 始终是语言。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的操作技巧上论述翻译问题, 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 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去产生这种对等文本。这两条理论线各有所长, 也各有其短。文艺学派翻译理论线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结果, 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但它不甚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操作技巧, 不甚关心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结构特征上是否对等的问题, 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线的缺陷是, 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 忽视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 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 理论分析也往往局限于单个的字词、句子或句法现象, 而忽略文本主题结构以及文本的话语和语篇结构这一更广阔的内容, 忽略更大范围的文化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对目标文本的生成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

二、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标准, 即翻译的基本原则, 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 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 也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翻译的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但在翻译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

我国译界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翻译标准而言, 不得不提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马建忠认为:“……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 能使阅者所得之意, 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把这三字列为“译事楷模”。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人重悟性思维、善于归纳推理、内敛含蓄等特点。鲁迅认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面当然力求易解, 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傅雷则反复强调“重神而不重形似”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使翻译的标准摆脱了拘泥于对内容、形式要求的“信达”、“信顺”的束缚, 从而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最高境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则与傅雷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翻译界中被普遍接受和运用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 也就是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准确表现原作的思想与形式。好的译文, 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同时读起来又流畅。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文字, 不管多么通顺, 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 译文生硬晦涩、词不达意, 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三、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理论等于一身, 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诸多领域。因此, 要成为一名好的译者, 至少要合理的知识结构。这里所说的知识结构包括:

1、坚实的语言功底。

一名好的译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素养和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 拥有超常的词汇量, 超强的语感。

2、百科全书式的“杂学”知识。

一名合格的译者所具备的知识不仅要专, 而且要博, 要成为一名“杂家”。译者必须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 例如专业常识、国际常识、国情地情、法规政策常识、风土人情等, 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 熟悉各行各业, 努力做一个“万事通”。

3、拥有深厚的双文化底蕴。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言能力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从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角度看才有意义 (奈达语) 。而且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也指出,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翻译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创作和翻译各有要求, 孰难孰易难有定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 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思。但到真的一译, 就会遇到难关, 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 写不出, 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 翻译上却不成, 也还得想, 一直弄到头昏眼花, 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 却没有。”据此,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译者如果没有厚实的语言文化功底, 没有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积淀, 是不可能翻译出“忠实通顺”的好的译文的。

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翻译者, 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双语言基本功、双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面, 并熟练掌握翻译的技巧, 对不同种类的翻译都要精通, 让自己成为一本“百科全书”,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杂家”, 从而做好翻译工作, 译出真正的符合原作意义的佳作。

摘要:“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 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J.C.卡特福德, 199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 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巴尔胡达罗夫, 1985)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 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 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E.A奈达, 1969) 通俗的讲, 翻译, 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学的发展历史,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司显柱, 曾剑平.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3]孙万彪.中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姜治文.文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5]吕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3) .

上一篇:数字展示系统下一篇:初中数学学习要点论文